开掘小学生写作的源泉(共9篇)
开掘小学生写作的源泉 篇1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 文章如溪水, 源泉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所以,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以主人翁的身份去参与生活, 在生活的大舞台上积累作文素材。长此以往, 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将大有裨益。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从生活中寻找写作源泉
小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观察, 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和随意性, 走到哪看到哪, 哪里吸引他的眼球他就看哪里, 真可谓走马观花。这样漫无目的地随处乱看, 根本无法在脑海中形成鲜明、具体的形象。为此,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有意观察, 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观察。首先, 观察要抓特点。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 发现事物的异同之处, 捕捉它们的特点, 这样才会使写出来的文章鲜活、生动, 才能防止写出来的话千人一面、万人一腔。其次, 观察要用方法。可以按照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由表及里、从整体到部分等方位顺序进行观察, 也可按照早、中、晚, 春、夏、秋、冬等时间顺序进行观察, 还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等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观察。另外, 还要充分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等各个感官, 全面、细致、深入地认识事物, 在头脑中形成活生生的事物形象。最后, 观察要做记录。当学生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后, 要养成随时记笔记的好习惯, 把自己印象特别深的地方随时记下来, 还要与同学互相交流, 补充自己认识的不足。
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从生活中寻找写作源泉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人生是苦辣酸甜的。不同的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不一样, 有的人悲观, 有的人积极, 这都取决于他的家庭背景、教育理念以及思想观念。小学生的思想情感可塑性很强, 教师要及时、主动地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会学生爱生活、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动物、爱植物, 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当学生心中充满这些爱的时候, 他们的情感就丰富了、细腻了, 头脑中储存的东西也就多了, 自然就会爱上习作。为此, 笔者经常利用语文课和主题队会课给学生讲一些做人的道理、诚信的故事,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另外, 笔者还鼓励班里的学生在校内、校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 培养其健康向上的情操, 捕捉其心灵深处的情感体验。
三、指导学生积累生活, 从生活中寻找写作源泉
1. 从家庭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乐园,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老师, 孩子从父母那儿得到的幸福、甜蜜, 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作为孩子, 一定要懂得父母的辛苦, 体会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点滴关怀, 真情奉献。教师在教学中, 要正面引导学生, 回家必须关心体贴父母, 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 既创设了亲情氛围, 拉近了亲子距离, 又使学生增长了知识, 为以后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2. 从学校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学生每天在校的时间远远多于在家的时间, 因此, 学生更容易从学校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课堂上, 教师是如何认真教学生学习做人的, 学生又是如何尽显百态的;下课了, 同学们是多么的开心, 有的在放声大笑, 有的在自由歌唱, 还有的在跳绳、踢毽子、打沙包等等。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没有玩伴, 在学校能找到知心朋友、玩伴, 他们之间的悄悄话、小秘密, 这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东西, 都可以通过写作来实现。
3. 从社会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每天放学回家的路上, 清洁工忙碌的身影, 警察坚守工作岗位的英姿, 都是写作的好素材。当然也可以积累一些反面的写作素材, 如, 黑心商贩为了挣钱损害人民的利益, 吝啬的商人为小朋友多看了几眼商品就大声谩骂等, 这些都可以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成为很好的写作素材。
古人云:“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进行深入体验与感悟, 从而获得书本里没有的东西。同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把写作与家庭、社会以及学校结合起来, 在生活中撷取写作素材, 并将这些素材灵活地运用到写作当中, 提高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 进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作文教学,生活,观察,热爱,积累
培养观察能力,开掘写作源泉 篇2
但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却非一日之功,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几点实践中的感悟。
一、激发学生随意观察的兴趣
随意观察又叫兴趣观察。它主要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质疑精神,让学生增长见识,积累材料,形成材料仓库,逐步做到有见必录,有闻必录,有感必录,不拘一格,随意练笔。
笔者认为训练学生随意观察的最好方法是鼓励学生写观察日记,因此笔者把原来的写一般日记改成写观察日记。观察日记究竟写些什么呢?学生观察什么便写什么。由于观察日记以记录观察所得为目的,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可以成为观察对象,因此观察日记的取材非常广泛,内容也特别丰富,学生容易接受,比写一般日记的兴致高很多。例如:在《玫瑰花开》中,学生记录了一个花骨朵儿从未开到微开再到全开的变化过程,观察细致入微。在《放学路上》中,学生只写了一对母子放学回家的路上简短而又普通的对话,就让人体会到了母亲对于儿子深深的爱。看起来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物,但一经确定为观察对象,并对它进行观察,那么便成了观察日记的内容。其他的如变化多姿的自然景物,性格迥异的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更足以成为学生的观察对象和描写对象。由此可见,写观察日记是不愁没有材料的。
二、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的习惯
专意观察不同于随意观察,它是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观察;不是走马观花,随心所欲,而是下马看花,专心专意;不是浮光掠影,粗枝大叶,而是聚精会神,细致入微。
要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光靠学生凭自己兴致、随意而为也不行,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方法,掌握观察顺序,对事物进行全方位观察。在课堂上,笔者经常同学生玩“考考你的观察力”的游戏,目标是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
例如:上课时,老师拿出盆子和一些苹果,不断地往盆子里装苹果,告诉学生仔细观察,如果装不下了就要提醒老师“满了,满了!”;等学生说“满了”的时候,再从桌子下拿出一些板栗继续往里面装,请学生继续认真观察,不会儿学生又说“满了,满了!”;接着老师拿出花生米继续装……最后装大米……师一次次地问:“满了吗?”学生都回答:“满了,满了!”可是为什么总还能装下东西呢?看完后立即作文,把老师的语言、动作,同学们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下来,进行当场展示,当场点评,评评谁的观察力强。
在已经调动学生全身感官观察事物后,就可以经常带学生到校园的各个角落,指导他们观察一株小草、一根树枝、一只小鸟或一片枯叶等,再请他们细致描写就不是困难的事了。
三、训练学生反复观察的恒心
要使所见者真、所见者深,光靠一两次观察是不够的,必须进行反复观察,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和恒心。因此,任何事物,浅尝辄止,都不会成功,只有通过几次反复观察,才能把表面的、零星的、片面的材料逐步变为本质的、整体的、系统的材料。
“感动中国”与写作资源的开掘 篇3
既称之为源泉, 便道出了开掘的最大理由———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感动中国颁奖典礼”自2002年开播以来, 至今已有八个年头。八十多篇颁奖词堪称语言的精华, 值得揣摩借鉴;八十多个先进人物, 每个人的背后都有动人的故事, 值得学习颂扬。并且, 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语言, 必将层出不穷;浩气凛然、可歌可泣的故事定然永远延续。“感动中国颁奖典礼”对学生来说也许称不上视觉大餐, 但却是名副其实的精神大餐, 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弘扬民族精神, 倡导新风正气的好素材。定期组织观看、写作, 必能促进学生思想认识水平恒久稳定的提高。
开掘好《感动中国颁奖典礼》这一写作源泉首先应拟好写作话题以诱引写作动机。通用话题拟题参考:“感动你我, 感动中国, 这世界有爱才转动;感动你我, 感动中国, 这世界有爱才永恒……”CCTV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自2002年启动以来, 一个个真实的人和动人的事, 及其背后所包含的精神, 让整个中国为之感动, 让无数的观众记忆犹新。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这样说过:“面对一个又一个有故事的名字, 你无法控制住自己作为一个聆听者的感情, 而同时, 作为一个主持人, 又必须在公众的面前克制住自己的一些感情, 否则, 节目无法顺利地继续。于是, 这种矛盾就会剧烈地撕扯你的内心。所以, 每主持一次感动中国, 都会有一种深深的伤了神的感觉, 之后很久, 都很难平复。”观看《“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 我们的心再次为那一个个鲜活的名字和真实的故事而感动, 无论是哪一位, 都让我们的心灵受到强烈撞击, 让我们把这份强烈的感动凝固下来留给自己, 把这份强烈的感动传给他人吧。要求:可表达自己观看颁奖典礼的感受, 也可就特别感动你的某个人物或某个事迹表达感受。
其次, 应对观后感的写作进行适当指导。关于观后感的基本写作技法无需赘言, 想要提醒的是应当告知学生注意避免三个误区。1.观点不明。通篇只对人物的感人事迹进行概述, 只穿插一两句抒写真情实感的话语。这样的文章显然不是观后感, 而是重述故事, 拾人牙慧。2.无标题或拟题不当。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多为内容松散, 抓不住中心, 如果观点明确、集中了, 自然会找到好的文题。3.阐述观点脱离实际。“文章合为时而作”, 尤其是写读后感、观后感之类的文章, 更应注意思想性、启发性。提炼观点时要力求有针对性, 要多联系生活实际, 或针砭现实让人警醒, 或剖析事实给人启迪。
开掘好“感动中国颁奖典礼”这一写作源泉最为关键的是要引导学生提炼观点。比如, 看到有关孟祥斌、武文斌以及长江大学三位献身的大学生的镜头时, 我们常常会泪流满面, 然而稍一反思你会发现, 我们动容的不仅是英雄义无反顾、舍生取义的高贵人格, 还有广大民众敬重英雄、自发送别英雄的庄重虔诚。由此, 我们可以引申出这样的感点:良知和正义的种子其实一直深埋在广大民众的心里, 广大民众对那些“因稀缺而变得珍贵”的东西一直在真诚地呼唤。我们有理由相信, 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的信仰从来没有缺失。我们在为英雄的陨落而感伤的同时, 更应当为中华民族长存于民众之中的浩然正气而振奋。再如将李丽、吉吉、翟墨三个不同年度的感动人物放在一起我们会发现他们的事迹虽各不相同, 但共同为我们揭示出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奥秘———热爱生活、坚定信念、顽强超越。不少同学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常常在困难与挫折面前束手无策, 更有甚者竟能滋生悲观厌世的可怕念头。坚强的李丽, 勇敢的吉吉, 自信的翟墨让我们明白, 生命无比珍贵, 生活无限美好, 我们应当珍惜生命, 热爱生活, 一切艰难困苦都会在乐观自信者的面前低下头来, 坚强自信的我们也一定会让短暂的生命放射出异样的光彩。
开掘小学生写作的源泉 篇4
结合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
08(A)—0026—01
在多年的中学写作教学中,我经常吸收不同的作文施教方法,并付诸作文教学实践,满以为这样一来学生会写出像样的文章来,但写作效果却常常事与愿违。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学生的游戏活动中得到启发: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做游戏,而且效果也很好,这是为什么呢?答案非常简单:他们具有浓厚的兴趣,并且游戏能表现出较大的自由性来。由此可以看出:“游戏性”最大的特点是趣味性、自由性。我们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如果将这种“游戏性”也能渗透到作文教学中来,何愁中学生对写作文没有兴趣呢?这样也就引起了自己对“如何开掘写作的‘游戏性’,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这一问题的思考。笔者认为,如何在写作中给学生以较大的自由,培养其写作兴趣,即如何在作文教学中真正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是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为此,自己从学生作文中的外在限制、写作内容、写作的总体要求等几方面做了如下尝试:
首先,在传统作文教学中我们会制定种种外在限制——如题目、体裁、时间、空间等,这种限制可以增强写作的目的性,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讲也使写作成了一种程序化的差事,挫伤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在课文教学中我们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作文教学亦然,也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比如,我们给学生布置了一篇作文,要求在某某时候必须交,可是大多数学生等到快交作文了才仓促动笔,写作文成了被动应付差事。还有,是否布置作文题目也是让师生头疼的事。不布置题目,学生往往不知写什么好;布置了,题目不一定合他们的口味。有些题目死板、老套,一看就让人乏味,哪还能谈得上兴趣呢?其实有些限制是没有必要的。交作文的时间不必固定,可以在限定的时间段内随时交。只要大家在这段时间里有了真切的感受,产生某些想法和情感,可以根据情况随时动笔,作文内容也就是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这样写作成了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表达,自由度也会提高,写作效果亦然,也有利于他们兴趣的培养。而且学生分散交作文,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其次,对于写作内容,以往我们强调最多的是要有生活经历,内容要丰富、真实,注重反映,忽视想象、虚构。可学生的人生经历毕竟有限,虽然我们出题时注意到要让学生有东西可写,但也很难照顾周全。单纯的反映式写作,对于那些缺乏类似生活经历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折磨,会让他们丧失写作的信心和兴趣。我们有必要把想象、虚构引入到中学作文教学中来,“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再次,写作的总体要求是把情感和思想用恰当的形式和方式表达出来,即“我手写我口”。也就是说要为情造文,而不是为文造情。这样,就提高了学生表达的主动性。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这一过程提出建议,进行指导,而不是以一个价值评判者的身份主导整个写作过程。这样写作的功利色彩就相对得以弱化。
对写作来说,如果中学生能从写作过程中获得乐趣,这就是最好的激励。我们淡化写作的功利性,目的就在于让学生不要把写作当成一种任务,一种负担,从而有利于他们产生兴趣。有了兴趣,积极写作,写作水平自然就会提高。
当然,写作并不完全等同于游戏,完全的无功利是难以想象的,适当的价值评判也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提高。通过作文评改、课堂讲评等方式进行评判,这些方法都有可取之处。在作文批改过程中,个别面批的方法和分散交作文的要求结合,是现实的,也是可操作的。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篇5
一.观察现实生活, 积累作文素材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观察是获得信息和写作素材的途径。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并有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美好的人和事。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 留心家庭中一些生活设施的添置……观察社会各阶层的工作表现:如民警指挥交通, 老工人维持社会秩序, 医生热情为病人治病, 营业员服务周到, 教师关心热爱学生, 爷爷奶奶勤劳俭朴, 叔叔阿姨尊老爱幼, 同学之间友爱互助……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日月星空、小河田野……通过观察, 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 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陶冶学生的情操。其次要有目的把学生带入生活, 让学生亲自去体验, 抓住事物的特点。有一次写作文《记一处景物》, 我先带学生亲自到野外走一走、看一看, 观察周围景物静态和动态, 感受大自然的可爱。坐在河岸上, 我指导学生观察天空是怎样的?河水有怎样的声音?河里的鱼儿是怎样活动的.....同学们经过我这一指导, 观察、体验后就畅所欲言。结果, 这次作文, 同学们都能做到内容真实具体, 有真情实感, 中心较为突出。在实践过程中, 我还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实践的感受。如学会技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做了好事受到他人赞扬的欢乐;遇到困难、挫折时的懊丧;受到责难、误解时……引导学生把一切所见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
二.真情体验, 亮相生活舞台
1、发挥想象, 设计生活。
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人, 更是生活的主人。因此我们应注重为学生创造契机, 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让他们自己设计生活, 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设计人物角色:我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未来的老师、厂长、工人、农民……去设计符合自己愿望和理想的社会、生活、职业、成果。设计班队活动:怎样才能把班队活动搞得更富有趣味性、生动性、艺术性, 我让学生出谋划策, 大胆想象。于是从主题到形式, 从内容到过程, 一份份活动方案充满童趣而又新颖别致。另外, 我还让学生设计班级园地、设计报刊、设计服装、设计家具……通过动眼、动耳、动手、动脑, 不仅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 同时让他们充实了生活、美化了生活、创造了生活, 成为全面发展的“小能人”。而且这一过程让学生积累了大量写作素材, 这样写起作文来就不会再言而无物了。
2、创设情境, 展示才华。
有意识地组织活动, 使学生有可能积累较典型的写作材料。这不仅关系到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 也关系到能否在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的过程中, 深化作文主题。如此进行写人作文训练时, 若单靠作文指导时启发学生选材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往往会一时想不起来而无从下笔。那么在作文前如果我们能组织学生开展演讲形式的主题活动, 学生就会有较多时间去有意回忆、搜集所写人物对象的材料。这样, 既可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 产生作文兴趣, 又可选取出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材料。在记事方面我配合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举办联欢会、游艺会, 利用班队活动召开“谈天说地”“畅想未来”“世界之最报道”……平时组织学生郊游, 参观工厂、深入农村……让学生自办活动“周末大家乐”“早晨新闻发布会”……定期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节, 让学生的表现意识得到培养, 才华得到展示, 表现力得到提高。如写《发生在家里的一件事》, 有的学生写到了家庭音乐会, 只提到了爸爸、妈妈表演了合唱, “我”表演了舞蹈, 但对人物的动作、神态缺乏细腻的刻画, 轻描淡写, 不能更好地突出中心。为此, 请两位同学表演过程, 情景就活生生地显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写起来就具体生动了。
创设情境进行体验习作, 以观察为基础, 以激发兴趣、扎实训练为核心, 把学生独立的个性融于语言文字之中, 是进行作文指导的好途径。个性独立、主体真实, 正是作文教学的崇高追求!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篇6
一、学会观察, 仔细体会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材料就写不出文章来, 观察是作文教学中积累材料、获取材料的主要途径, 只有认真观察, 学生才有可能写出内容充实的好文章。秋天到了, 看着大街小巷摆满各种特色的菊花, 有的秀丽淡雅, 有的鲜艳夺目, 有的昂首挺胸……真是千姿百态。于是, 周末我布置了这样一个小练笔:《菊花》,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菊花的叶、花朵、花瓣、花蕊的颜色、形状。观察后, 再仔细闻闻它的味道, 查查它的生活习性, 把印象最深的部分写具体, 这样一篇篇脍炙人口的好日记就出现在面前。
所以, 我们教师一定要在生活和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观察, 仔细体会, 认真指导写作。
二、走进生活, 再现资源
人教版六下《补充习题》中阅读短文《索溪峪的野》, 写的是索溪峪的山是野的, 索溪峪的水是野的, 在索溪峪的人也变得野了起来。后边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题:“补写, 如果来到索溪峪, 你会怎么‘野’?”由于学生没有亲眼看到索溪峪的山, 索溪峪的水, 他们的印象中没有这些, 所以, 根本无法体会索溪峪那原生态的美, 带有野性的美。为了让学生有印象, 我引导学生回忆印象中最深刻的山, 最深刻的水;学生马上想到花果山、孔望山、渔湾、桃花涧等。学生的印象资源被打开了, 就能把自己在渔湾、桃花涧时的感受真实地表达出来:有的说, 我会坐在山石上放声歌唱。有的说, 我会不顾脚下险峻的山石奔跑, 跳跃。有的说, 我会爬到大树上尽享“一览众山小”的美感。还有的说, 我会跳到小溪里捉小鱼、小虾, 衣服湿了也全然不顾……怎么样, 野吧!
让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 还要让学生舒展心灵, 放飞情感。学生的精神世界千差万别, 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情思也必然千差万别。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向生活投去独特的目光, 提高他们感受生活、认识世界的能力, 而且要引导他们以独特的方式, 对生活、对世界、进行自由的描述;对内心、对情感, 进行自由的抒发。使他们在语言与精神的和谐同构中, 张扬个性, 完善人格。
三、联系生活, 发展思维
苏教版国标本十二册《习作2》要求学生写写老师不在场的时候, 和小伙伴之间发生的事。无论是好事、趣事, 还是错事, 都可以自己定个题目写下来。由于是让学生写自己身边发生的事, 而且是亲身经历的。这次习作, 是学生感到最容易的, 也是最有话可说的, 我让他们表演老师不在场时的情景。这不, 我还没说完, 学生就已经很投入了, 他们有的交头接耳, 有的起身离位, 有的高谈阔论, 有的因看到精彩文章而哈哈大笑, 有的在睡大觉, 显然做着美梦……真实地再现了老师不在场的时候, 学生表现出来的真实的自我形象。其中一段是这样的:
第一组后面的几位同学不知因为什么吵起来了, 双方吵得面红耳赤, 最后竟跑到课桌两旁的走道上你追我赶。胆子真是太大了!我急了。猛一拍桌子, 没想到他这下笑得更厉害了。
“……”奇怪, 教室里一下子变得安静了, 安静的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只见每一位同学的眼睛全都注视着门口,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见门口没有动静, 同学们便又乱成一锅粥了。这是什么?人吓人, 吓死人!
……
观察是写作的源泉 篇7
一、观察什么
生活是一本容量非常大的百科全书, 读者如果不知道自己该看什么, 那翻过来翻过去都会一无所获。学生观察生活也是如此, 而对纷繁复杂, 千头万绪的人、事、物, 小学生不可能像大人、作家一样自觉地、理性地观察生活, 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又集中在“新”、“奇”上面, 带有更多的偶然性。因此教师必须在“观察什么”上多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 让他们不放过身边的新鲜事物。当然, 小学生的活动范围不大, 主要是家庭、学校和少量的社会活动。所以, 我认为可以从这三方面指导学生去注意观察。
1. 温馨、幸福的家庭生活。
家庭生活里蕴含着许多让人留念的作文材料。每一个人每天都要接触到自己的亲人, 他们的外貌、身材、言谈举止、思想风貌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家中发生的新鲜事物, 如乔迁新居、新买家电等;参与家务劳动, 如扫地、挑水、洗衣服等;参加生产劳动, 如种花生, 收割、学种菜等, 都是学生作文的好材料。
2. 快乐、有趣、富有意义的校园生活。
校园生活中发生的各种趣事;学校班队开展的各种竞赛, 如作文、书法、绘画、剪纸、广播操等各种比赛;参加的各种活动, 如学校的兴趣小组、春节的踩街活动, “六一”游园活动, 等等。要教学生善于去采撷这些五光十色的生活素材。
3. 错综复杂、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
如在街上、路上、车上的所见所闻;探亲访友、外出游玩参观、假日参加义务劳动等, 也为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积下许多写作的素材。叶圣陶先生说:“作文离不开生活, 生活就如泉水, 文章就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这就是说, 生活实践是作文的“内容”。只要小朋友留心观察发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大事小事, 并把它们储存到头脑这个“仓库”里去, 日积月累, 头脑就有大量的写作素材, 需要时就可以随时提取了。
二、怎样观察
观察是认识周围世界、提高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事物的细致观察, 深入的体验生活是文章真实、具体、生动、活泼的基础, 但有的时候, 同样的事物让不同的人去观察、描写, 结果却大不相同。就如同冰心奶奶在《再寄小读者》中提到的那两位小朋友, 都逛了动物园, 可写出来的日记却有很大的差别。为什么呢?主要原因就在于会不会观察。因此在懂得了观察什么之后, 还有一个怎样观察的问题, 这是指观察和重点难点。
1. 按顺序观察。
我们观察事物都得有个顺序, 不能东看一眼西看一眼。对于静态的事物观察时要由表及里, 从整体到部分进行解剖性的观察, 注意其大小、形状、颜色等, 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我在指导三年级的学生写一种静物时, 有的学生写小闹钟, 我就指导他们由表及里来观察, 先观察钟壳, 再观察钟盘、计时刻度。这样按顺序有条理的观察完, 有的学生就写出这样一段话:“它那金红色的钟壳上面立着一个小仙女。圆圆的钟盘上罩着一块透明的玻璃, 看上去, 多像十五的月亮!几颗明星般的计刻度, 嵌在天蓝色的钟面上, 金光闪闪, 真叫人喜爱。”这段话具体、有序地写出了小闹钟的造型精巧。如果观察对象是活动的事物, 要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观察, 注意其声音、动作及变化, 把握事物的全过程。如观察拔河比赛:先观察比赛前双方的准备———“各队员站好位置, 后脚稳住重心, 前脚顶前面人的后脚, 双手紧握绳子。”再观察比赛时———“只见每一个队员屏住呼吸使劲后拉, 整个身子几乎要贴着地板。随着啦啦队的‘加油’声, 队员眇子一点一点地向后移动。”最后观察比赛结果:“终于胜利了, 队员们个个喘着粗气, 高声欢呼着, 那声音把树上的小鸟都吓飞了。”
2. 抓重点观察。
观察时如果平均使用力气, 看起来面面俱到, 结果丢了观察对象的个性。因此, 对于任何事物, 都必须明确重点, 观察准确、透彻, 这样才能有所收获。比如在指导学生观察一盆菊花、然后说说写写时, 我先让学生思考:重点应该观察什么?是那个精致的花盆?还是那丛生机勃勃的菊花?明确主次后再启发学生抓住菊花的形、色、味等方面进行重点观察。这样, 学生在说说写写, 能够较准确地表现整盆菊花的特点。
3. 注意抓特点。
我们生活在大千世界里, 如是对花草或其它观察时就应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是认真仔细观察。首先要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去观察。苏轼有“横看成岭侧看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 也就是说任何一样事物, 从不同的角度看, 特点不同, 感觉也不同。达·芬奇画蛋也是这个道理。其次, 必须跟感官实践相结合, 因为有些事物需要通过用手摸、用鼻嗅、用耳听, 甚至用舌头品尝, 才能全面感受事物的特点, 如《我爱故乡的杨梅》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篇8
当前, 我们的作文教学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 其实, 最根本的一点是, 我们的学生无话可说, 无事可写, 无情可抒;其问题的症结在于, 我们的学生缺乏生活基础, 缺乏对生活的体验与感受。作文活动本身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 在将来知识经济时代, 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基本技能之一。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 作文教学可以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文即做人。作文来自生活, 作文教学应当来自生活, 作文教学过程应该体现生活性原则, 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一、走进生活, 记录生活
作文就是一种生活, 或者说, 作文是一个人生活的一部分, 一个和谐发展、有诗意地生活的人, 他的生活是不能没有作文的。
对于写作的入门阶段, 降低门槛, 要减缓坡度, 降低难度。尽力不设置写作障碍, 只给学生一个要求———记录生活, 让他们自由地记录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段经历, 生命历程中的一次感悟, 想象世界中的一次神游, 并且是用他们自己鲜活的生活话语来记录的。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作文, 生活中用怎么样的语言说话就用怎么样的语言记录, 自己的词汇仓库中有怎么样的语汇可以运用就运用怎么样的语汇, 千万不要刻意作这样那样的规定。只有卸下了在学生身上人为设置的精神上的十字架, 学生才能无所顾忌地用自己喜欢的言语写自己想说的话。只有精神上的自由和放松, 写起文章来才能有鲜活生动的题材, 才能有流畅鲜活的表达。作文还是从用自己喜欢的或者能驾驭的语言记录生活起步为好。有什么样的生活就“记”出什么样的作文, 平时说怎么样的话语就用怎么样的话语, 一切由学生自己来作主。
二、感受生活, 体验生活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引导学生感受生活, 体验生活。“生活中并不是没有美, 而是缺乏发现”这句话对于我们习作教学很有启示, 我们的习作教学应给给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作文与原生态的生活的最大区别, 就是作文比生活多了一层理性的思考, 当然这种思考是学生自己的思考, 是以他们独特的视角作出的思考。也就是说, 作文不应该也不可能是过去生活的复制与刻录。生活一旦写成作文, 自然已融入了学生自己的思考。学生不可能记录生活的一切, 当他拿起笔记录的时候, 自然会想到一个问题:我记录生活中的什么呢?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三、关注生活, 反映生活
对学生来说, 他们未能或不能经历所有的生活情景, 去感受体验所有的生活事件;他们相对熟悉的是自身的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 即使如此, 他们对自己“曾经”熟悉的生活很多又是缺乏感受和认识的, 更谈不上有什么深刻的理解。我们常感叹学生的应试作文立意肤浅, 缺乏新意。之所以如此, 一方面, 是因为我们教师及学生家长大都不提倡学生过多关注社会生活, 怕因此影响考试成绩;另一方面, 是因为学生被囿于“两点一线”的狭小天地, 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啃教科书, 以致孤陋寡闻, 文思枯竭。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教师, 应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扩大信息接受量, 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作文田园。要鼓励学生切实做到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 金口常开。“眼”要多看, “耳”要勤听。听广播节目, 听报告讲座, 听课文朗读带, 听老师对时事的点评, 听民谣、谚语、笑话、听相声、快板、评书, 听商贩巧舌如簧地推销商品, 听导游娓娓动听地讲解名胜。“口”要常开。评名作, 议时政, 谈得失, 析美丑;吟唐诗宋词, 背现代名篇;尝试即兴采访, 练习口头作文。作文与一个人的社会生活阅历和文化底蕴密切相关, 如此多看、勤听、常说, 并且“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何愁写起作文来不左右逢源、言如波涛、风行水上, 写出的作文又何愁不视野开阔、力透纸背、别具风格!
四、积累生活, 俯视生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由此可见, 生活的积累对于写作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生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是连在一起的, 生活的积累最终还是语言的积累。作文中, 生活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 没有语言, 也就没有“生活”。有人讲得好, 学生写作文就好比海滩上拣贝壳, 一不小心见到了一只漂亮的, 但这时一定需要老师的肯定和赞许。我每个星期总要利用说话课评读学生的优秀日记和作文。长此以往, 学生心目中的闪亮点就会积累的越来越多, 心中越来越亮, 眼睛也就越来越明。其实, 写日记便是很好的生活积累;收集资料也是一种生活积累生活是一幅绚丽多彩的大图画, 又是一只酸甜苦辣的五味瓶, 还是一首娓娓动听的乐曲, 需要我们的同学们用心去慢慢欣赏、细细品味、静静聆听, 从中视其真意、食其滋味、闻其韵律。感悟生活, 不仅仅使学生的作文道出真情, 还能写出实感;感悟生活, 不是对生活进行无彩的勾勒, 而是多彩的描绘, 不是苍白平淡地铺叙, 而是充满情趣地描述。这才是走进生活、关注生活、积累生活的升华。
积累,为写作开启永不枯竭的源泉 篇9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丰富学生的积累, 那么如何教学生积累呢?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重课本资源, 积累课文语言
翻开人教版语文中高年级的课文, 课文后的练习设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你喜欢的段落”、“抄写文中你喜欢的词句”, 这些作业的设计, 不但为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提出了重点, 更是告诉我们, 教材中课文语言丰富, 应珍惜课本资源, 充分发挥课本作用, 积累优美词句。如第十册《匆匆》这篇课文, 对时光的描写非常优美, 学完课文, 让学生谈自己喜欢这篇课文吗?为什么, 再抄录你喜欢的词、句、段。有的同学特别欣赏“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有的同学喜欢“时间如针尖上的一滴水, 滴进大海里, 没有声音, 也没有影子”、“过去的日子如轻烟, 被微风吹散了, 如薄雾, 被初阳蒸融了”。在第四个单元习作中写即将离开母校给母校的一封信中, 很多学生就灵活地运用了课文开头的几句话, 来说明时光一去不复返, 表达对小学生活的留恋。
二、重课外阅读, 拓宽阅读面
(一) 延伸, 推荐读物
但凡那些才华横溢、人文底蕴丰厚的大作家们, 他们在成长的历程中, 无不是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的熏陶, 他们从起步就是在人类文化精品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 在他们的学生时代就阅读了甚至是滚瓜烂熟地背诵了古今中外大量的名著, 这些熟读成诵, 既是语言文字的积淀, 更是与先哲前贤的对话。他们从中接受的营养是多方面的, 既有语言运用的艺术, 又有思想的启蒙、人格的熏陶。《新课标》中也明确地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160篇, 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 这些都告诉我们仅仅依靠小学课内那几本语文书是永远不够的, 也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因此, 我时刻抓住各种时机向学生介绍推荐各种书籍, 激发他们阅读兴趣, 也为他们指明了阅读的方向, 如教学《长城》之前, 布置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收集有关长城传说, 有关长城历史, 有关长城地理位置, 有关长城游览;学习《鲁滨逊漂流记》后, 布置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的原著;学了《匆匆》, 就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朱自清的文章。
(二) 抓时机, 暗中引导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积累中抓住各种时机, 暗中引导学生积累, 使学生不会感到作业的压力, 而更有兴趣去做, 去实践。如春天来了, 就布置有关“春”的积累, 引导学生走出课本寻春、绘春, 收集有关春的成语、对联、谜语、谚语、俗语、诗歌、文章、故事等。经过取舍, 改造和加工, 编成小报来描绘春天。
(三) 示成果, 享受成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孩子体会劳动的欢乐和为自己的劳动而感到自豪”, 孩子们体验了成功喜悦, 觉得劳有所获, 因此, 应给学生展示劳动成果的机会。于是, 我设计了不同的展示机会:如课前一颂, 每天语文课前让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认为有价值的词句、谚语、名人名言等背诵给同学听;开展每周一展, 教室内设有自我展示栏, 把学生精心设计抄有优美词句, 各种歇后语, 名人名言等卡片贴在展示栏中, 让全班同学课后欣赏, 评出自己认为最好的一张, 给他以每周一星 (积累星) 的奖励。记得有位同学, 学习较差, 平时拖欠作业, 而有一次他把自己收集的名言警句做成了一个精美的书签, 挂在展示栏中, 得到了同学们的肯定, 被评为每周一星, 当他走上讲台领奖时, 教室里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从此他爱上了看书, 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 正如他在日记中写道:“今天, 我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注重日常生活, 积累生活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小学生的生活犹如万花筒, 五彩缤纷, 在学校与同学交往, 在工厂看工人工作, 在集市上看人做买卖, 在柜台前听服务员介绍商品, 招揽顾客, 在车厢里听别人讲笑话, 在回家的路上看街头宣传标语、广告等, 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留心观察周围文物、学习语言、运用语言, 把自己见到的精彩片段及时记下来, 把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与体验及时表达出来, 收集在自己的生活采集栏中。
俗话说:厚积薄发, 让学生尽可能抓住各种机会进行积累, 多读、多背、多记录, 为写作开启鲜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摘要:学生语言积累到了一定程度, 自然文思泉涌, 笔下生花。学语文, 词汇量丰富, 语言知识积累多, 语感理解深刻, 说话就明确, 写文章就顺溜, 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巧说巧写, 文章当然就美, 这就是厚积薄发, 多积累写起来就轻松。一、重课本资源, 积累课文语言;二、重课外阅读, 拓宽阅读面。1.延伸, 推荐读物。2.抓时机, 暗中引导。3.示成果, 享受成功。三、注重日常生活, 积累生活素材。厚积薄发, 让学生尽可能抓住各种机会进行积累, 多读、多背、多记录, 为写作开启鲜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开掘小学生写作的源泉】推荐阅读:
开掘学生的写作源泉05-24
开掘工厂厂长劳动模范申报材料10-01
开掘战线隐患排查整改计资办法05-17
长虹公司开掘战线2013年工作总结及2014年工作安排05-11
关于2012年长虹公司开掘战线春节放假期间及下一步工作安排07-23
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品的写作方法07-05
小学生的写作兴趣06-23
小学生日记的写作指导07-05
小学写作的教学09-03
怎样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