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史本科生毕业论文

2024-12-09

会计史本科生毕业论文(通用8篇)

会计史本科生毕业论文 篇1

摘要:在中国古代会计发展史中,采撷了如下最具影响的事件: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单式记账法,最早的会计原则,最早的会计法律,会计预算方式等;在中国近代发展史中,阐述了中国复式记账法的锥形-龙门账,引进国外的昨式记账法及其改良;在中国现代会计发展史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班组核算制”,“资金,成本指标分口分级管理”和“厂内银行”;在新中国会计改革发展中,则分三个发展阶段,从部门设置,会计制度建设,会计法制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会计发展史中国古代会计近代会计现代会计意义

会计史是研究会计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它既是会计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先导。事实上对于任何一个重要会计理论问题的研究,都不能脱离历史考察与研究这一课程,对任何一个重要会计事件的认识,都必须进行历史的回顾、思索、分析与论证。会计史研究目前存在的一定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同时,会计学有着深刻的内涵与广博的研究领域,而会计史的研究却始终涉及到它的精华部分。因而,在接受一定程度的会计专业教育与较为系统地学习过会计专业的主要课程之后,系统地学习会计史,研究会计史学中的基本问题就十分必要,既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会计史略

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人类要生存就要进行生产活动,必然会产生所费(人力、物力的耗费)与所得(劳动成果),便产生了专门记录和计算经济活动过程中所费与所得的会计。“刻木记数”、“结绳记事、记数”、被称为会计发展史上的原始计量与记录时代(会计的萌芽已经产生)。原始社会创始的以绳结形式反映客观经济活动及其数量关系的记录方式。结绳记事(计数)是被原始先民广泛使用的记录方式之一。文献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易·系辞下》)。文字产生以后,会计就产生了。在我国,最早记载会计一词是西周的《周礼》并设置了会计官员——司会,规定了会计报表的编报制度。“零星算之为计,总和算之为会”。

会计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表达能力,其中包括书写技术、算术的应用和普遍使用货币作为共同计算单位等。尽管在复式簿记发明之后,用罗马数字记分类帐和计算净利很不方便,但

仍在证式帐簿中曾使用达几个世纪之久,阿拉伯数字的引进大大促进了会计的发展。社会制度方面的前提条件包括:(1)私有财产观念;(2)信贷的发展;(3)资金的积累。但以上这些前提条件还不能充分阐明会计理论的发展,短期合伙和合伙经营方式的出现不仅有利于资本的积累和运用,并且对于会计理论的发展具有更重要的影响。会计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会计、近代会计、现代会计而各个时期的会计又有其自己的特征。

(一)古代会计

在旧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出现了记数的必要,有刻木记,结绳记事,虽然目前末发现原始先民遗留下的结绳实物,但原始社会绘画遗存中的网纹图、陶器上的绳纹和陶制网坠等实物均提示出先民结网是当时渔猎的主要条件,因此,结绳记事(计数)作为当时的记录方式具有客观基础的。我国《周礼》中有会计官职的设置,如“司会”,掌管国家和地方的财产物资。元代就形成了“四柱清册”,即“旧管+新收=开除+实在”意思就是“原有的+新得到的=拿走的+还剩下的”。这些都是最早期的会计,为近代会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近代会计

一般认为近代会计始于复式簿记形成前后。会计方法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1494年,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在《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中专门阐述了复式计帐的基本原理。——这是会计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我国的会计发展经历了原始记录计量、单式簿记和复式簿记三个主要的阶段。大约在西周王朝前后,我国进入了单式簿记阶段。东汉及以后,我国逐步形成了一套以“四柱清册”为核心的记账算账会计方法。在11世纪,中国的会计方法在当时世界上依然具有先导性作用。国家在整个会计史发展中一直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包括主导和引导作用。也就是说,在我国会计史变迁中,没有单纯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出现。这一点和西方尤其是美英两国的会计发展史有所不同,在欧美国家,会计的发展一开始是靠会计职业界来推动的,经过一系列的事件国家才开始介入。新中国建立之初,在经济恢复启动及经济体制建立的选择方面,既不可盲目的在经济方面进行对外开放,实际上也缺乏实行市场经济的根本条件。因此,当时借鉴前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选择计划经济体制是唯一出路,势在必然。这一时期大的改革方面的成就有①建立财务组织,领导全国财政、会计工作与改革工作;②建立统一会计制度;③推行班组核算制,稳固企业会计核算基础;④改革会计方法体系,实现企业会计方法应用的统一性、一致性;⑤确立总

会计师设置制度,实行总会计师责任制。在这个时期,是中国经济体制的产生阶段,我们按照计划经济体制构建了会计工作的基本模式,实行了统一会计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我国顺利进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阶段。从这个阶段的会计史变迁可以看出,这个期间的会计核算制度变迁带有明显的强制性变迁的特点。中央政府利用手中的权力成为会计核算模式和会计制度变迁的主要的和唯一的推动者,任何个人或团体的意愿在制度安排中均被忽视。经过“大跃进”和“文革”的两次冲击,建国初期建立起来的工业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几乎荡然无存。会计制度的修订和施行,陷入了一种从零开始的局面,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这个阶段的会计改革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环境与更加复杂的任务。因此,人们在思想意识上要求变革和在行动上支持和推进变革,才是这一时期变迁的实质的主导作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化的发展,西方国家的示范效应在会计核算制度演变方面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强。特别是在中国制定具体会计准则的前后,这种状况尤为明显,比如,在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中,一些准则的概念直接参考了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G AAP(G enera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

(三)现代会计

会计准则“(G eneralAcceptedAccountingPrinciples,G AAP)的“会计研究公报”(AR B)的出现为起点。这一会计发展阶段,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都取得惊人的发展,标志着会计的发展进入成熟时期。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社会和经济变革对会计实践和会计思想有很大影响。二十世纪六十和七十年代曾发生很多环境变动,都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会计师的工作,迫使会计界采用新的会计方法和新的会计思想。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相关应用指南构成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其中新会计准则将于2007年1月l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这是继1993年中国会计制度体系改革之后的又一次深刻变革。新会计准则体系是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同时又充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接轨,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能够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对提高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财务信息透明度及可靠性。提升财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进而深刻影响到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整体运营。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为企业解决了这样几个问题:首先,能够减少由于国内会计准则不被国际认可而导致的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损失;其次,能够降低对外融资成本。以前由于国内有些会计规则与国际准则的不协同,导致中国已经吸引的许多外国投资给投资者带来许多问题,这相应会加大投资成本。再次,能够减少欲到海外上市的公司进入国际市场的障碍。许多中国企业到国外融资时,由于会计准则不同,其财务

报表往往得不到国际认可,而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本次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与国际准则的趋同,能够促进我国企业和市场的国际化。会计准则的整体变更必将导致企业财务结构、盈利状况、信用评级和税负的相应变化。根据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观,可以预期,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将会对企业利益集团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产生调整作用,相应的评估和监管法规尚未配套,因此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各个部门相互合作、共同努力,需要企业尽早了解自身采用新准则可能出现的重大影响,做到未雨绸缪,顺利衔接和平稳过渡。

纵观我国会计史变迁的整个过程,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在整个会计史发展中一直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包括主导和引导作用;我国会计制度的变迁在1978年以前有些激进和混乱,我国整个会计改革的过程是在循序渐进中进行的,是分步推进的;从整个中国会计史的变迁过程可以看出,在会计史发展过程中,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是交织在一起的,到了1978年以后才重新走上正常的轨道。

近二十年来,中国的会计史学研究在成立专门研究组织。将会计史纳入高等教育教学体系,建立会计史教研人员队伍。同时,加强同国外会计史学组织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和新中国会计发展史知识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明显进展和显著成采。在已取得上述会计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完善会计史学研究的中长期规划,以便为会计史学工作告群体句勒出研究方向和为会计史学工作者个体提供出选题坐标。应考虑建立会计史学的体系,以便为会计史学工作者捉供确切的研究对象、范围和任务,明确研究的性质和分土,同时也为会计史爱好者提供有效的学习指导:。加强会计史学工作者研究逃程的组织和协调性,以促进会计史学研究的效率,提高会计史学研究的质量。借以推动中国的会计史学研究在新的历史时期取得更快进展。

二、会计史的意义

自从人类获知运用其智慧起,会计似乎多少已有存在的形式了。跟踪人类文明的演进,贸易的发达以及政府权力之增加,会计知识也逐年增多,不断改进。系统阐述会计历史的发生、发展过程,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及其历史运行规律,又通过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的结合研究,立足于为现实所进行的会计改革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 郭适扬.中国会计史稿(上下册)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1988年版

[2]郭适扬.会计发展史纲,中央广播电视人学出版社1983年版

[3]郭适扬.会计史研究—历史·现时·未来(第一、一卷)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4]杨纪琬.主编中国现代会计手册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版

[5]黄菊波.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发展史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6]项怀诚主编.中国会计50年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9年版

[7]杨时展.(1949-1992年}中国会计制度的演进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8年版

会计史本科生毕业论文 篇2

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类人才, 特别是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社会对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需求越来越多, 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以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发布为标志, 我国会计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趋同, 并在国际会计舞台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更是对我国会计人才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培养, 离不开良好的会计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机制。而当前我国所培养的会计本科毕业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相对紧缺, 这与我国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有关。西部民族高校由于其所处地域、办学条件、生源质量等的限制, 导致其会计人才的培养条件和水平相对落后于其他知名高校, 会计人才培养质量也相对整体低于其他知名高校。为此, 根据西部民族高校的实际, 结合用人单位对会计本科毕业生职业能力的需求, 构建适宜的、有特色的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寻求提高西部民族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 是西部民族高校会计本科教育改革与完善的重要内容。

二、调查问卷设计

(一) 问卷调查对象的选取

考虑到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修订, 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也处于不断完善之中, 因此, 在调查问卷的发放对象上, 以湖北民族学院近五届会计本科毕业生所在的用人单位为样本, 即2006年至2010年毕业的会计本科学生所在的用人单位。

(二) 调查问卷的设计

调查问卷所设计的14个问题共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用人单位对会计本科毕业生能力方面的需求状况与能力要求;二是用人单位对会计本科毕业生能力的评价, 包括会计本科毕业生能力状况以及与其能力要求的差异;三是用人单位对提高会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议。

(三)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调查问卷主要是以电子文本形式发放, 发放时间为2011年10月10日, 并要求被调查者在2011年11月10日前将电子调查问卷发回到问卷所附的电子邮箱之中。回收调查问卷共92份, 经过筛选剔除无效的调查问卷18份, 有效问卷共74份。

用人单位的类型与性质不同, 其对会计本科毕业生能力方面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74家被调查用人单位其类型与性质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 被调查用人单位中企业单位 (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 占到83.78%, 非企业单位仅为16.22%, 这与西部民族高校会计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的整体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 亦即相关调查研究对于西部民族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较强的指导性。

三、用人单位对会计本科毕业生的能力要求

(一) 用人单位招聘会计人员时最注重的内容

用人单位招聘会计人员时, 不同的岗位可能其注重的内容不同, 亦即其条件有所差异。通过调查可知, 用人单位招聘会计人员时最注重应聘人员的方面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 用人单位招聘会计人员时最看重的是实践经验即工作经历, 其所占比例为72.97%;其次为专业知识, 即招聘岗位与应聘者的知识背景是否相符, 其所占比例为45.95%;最后是专业技能, 即应聘者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操作技能, 其所占比例为35.14%。对于毕业生来说, 会计实践经验往往很缺乏, 但可以通过在校学习期间的仿真实验和顶岗实习或见习予以弥补, 这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

(二) 用人单位对会计本科毕业生能力的侧重

用人单位招聘会计人员时如果面对的是应届会计毕业生, 则其关于实践经验的要求往往很难满足, 但可能会有其他方面的侧重, 这种侧重对于会计本科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在调查中, 用人单位对会计本科毕业生首先考虑的内容如表3所示。表3表明, 被调查用人单位初次使用会计本科毕业生时考虑个人实践经历的仅占24.32%, 不同于招聘一般会计人员时首要考虑的即为工作实践经验。此时, 综合素质成为用人单位初次使用毕业生时的首选, 其所占比例为54.05%;其次是岗位需求和个人能力, 即考察毕业生的个人能力能否胜任所招聘的岗位, 其所占比例分别为37.84%和35.14%。因此, 在会计本科人才培养中, 应当首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即提高其综合能力, 在此基础上再注重其个性培养, 加强其专业技能的训练。

(三) 用人单位关于会计本科毕业生素质的要求

被调查用人单位使用毕业生时首先考虑的是其综合素质, 则其对这些素质的要求相应地成为提高会计人才素质的首要内容, 是用人单位在使用毕业生时除了专业技能以外综合素质的表现。用人单位对会计本科毕业生素质的具体要求如表4所示。表4表明, 用人单位对会计本科人才的素质要求首要是爱岗敬业, 占被调查用人单位的比例为89.19%;其次是团队精神和道德诚信, 所占比例分别为81.08%;再次是终身学习能力, 其所占比例为75.68%;最后是遵纪守法, 所占比例为64.86%。因此, 在会计人才培养中应树立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 注重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锻炼和道德诚信品质的形成。

(四) 用人单位对初级会计人才应具备的技能要求

会计本科毕业生进入用人单位后往往是从基层做起, 从初级做起, 而其能否从初级走向中级乃至高级, 顺利进行职务的晋升, 则取决于毕业生的个人发展能力。因此, 用人单位对初级会计人才应具备技能的要求, 是培养会计人才必须要考虑的, 其调查结果如表5所示。由表5可知, 在初级会计人才应具备的技能方面, 用人单位首先要求其必须能进行日常的财务会计核算工作, 其比例达到被调查用人单位的91.89%;其次是能掌握会计软件和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操作, 其占被调查用人单位的比例分别为78.38%和70.27%;再次是能正确办理纳税申报等税务事项, 其比例为被调查用人单位的67.57%;最后是能胜任财务管理的一般工作, 如财务分析等, 占被调查用人单位的比例为54.05%。而对于纳税筹划和审计则要求较低, 占被调查用人单位的比例仅分别为29.73%和32.43%。因此, 在培养会计人才时必须加强学生以下方面的技能, 即单位日常会计业务的处理、财务软件的操作、办公软件的应用、纳税申报等税务事项的办理。

四、用人单位对会计本科毕业生能力的评价

(一) 用人单位对会计本科毕业生专业技能的评价

表6反映了会计本科毕业生在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居于什么等次, 能否适应相应岗位的要求。从表6可以看出, 54.06%的被调查用人单位认为会计本科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比较符合其工作岗位的要求, 并且62.16%的被调查用人单位认为具有了一定的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用人单位对会计本科毕业生素质的评价

毕业生的素质状况反映了其综合职业能力, 可以从总体素质、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方面予以表现, 其调查结果如表7所示。由表7可知, 在评价等级里满意比例等于或超过“基本满意”和“不满意”的是毕业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团结协作精神、诚信度、工作适应能力, 其占被调查用人单位的比例分别为54.05%、48.65%、62.16%和48.65%, 说明会计本科毕业生这些方面的素质较高。在用人单位评价为“不满意”的首先是开拓创新精神, 其占被调查用人单位的比例为13.51%;次之为奉献精神其比例为8.11%;最后为心理素质、专业知识及技能、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 其占被调查用人单位的比例均为5.41%。

(三) 用人单位对会计本科毕业生不足方面的评价

用人单位对会计本科毕业生不足方面的评价, 反映了在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时需要重点强化或改进之处。

(1) 会计本科毕业生表现最好和最差的方面。会计本科毕业生表现最好的方面反映了其最强的职业能力内容, 而表现最差的方面则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完善需要重点考虑的职业能力内容。根据用人单位的评价, 会计本科毕业生表现最好和最差的方面统计结果如表8所示。表8表明, 在用人单位看来会计本科毕业生表现最好的是敬业精神, 其比例占到被调查用人单位总数的62.16%;其次是知识结构, 比例为43.24%;再次为团队合作和实际操作能力, 其比例分别为37.84%和32.43%;最后是独立工作能力和发展潜力, 其比例均为21.62%。会计本科毕业生表现最差的方面, 首先是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 其占被调查用人单位的比例分别为56.76%和48.65%;其次是实际操作, 其比例为37.84%;再次是组织协调和外语能力, 其比例均为29.73%;最后是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素质, 占被调查用人单位的比例均为18.92%。可见, 从用人单位所评价的会计本科毕业生表现最好和最差的方面的排序来看, 会计本科毕业生敬业精神很强, 有较好的知识结构和团队合作能力, 但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很欠缺, 实际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组织协调能力有待加强。

(2) 会计本科毕业生工作中有待改进的方面。会计本科毕业生在工作中有待改进的方面如表9所示。由表9可以看出, 会计本科毕业生在工作中有待改进的方面首先是创新能力, 其占被调查用人单位的比例为56.76%;其次是业务能力和社交能力, 其比例分别为32.43%和29.73%;最后是综合素质, 比例为24.32%。

五、用人单位对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完善

(一) 用人单位对会计本科生职业能力提高的建议

用人单位对于会计本科生需要提高的职业能力, 其统计结果如表10所示。由表10可以看出, 根据用人单位对于会计本科需要提高的职业能力的统计, 在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完善中, 首先需要加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及协作精神的培养, 其比例占到被调查用人单位的70.27%;其次是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管理能力的训练, 其比例分别为54.05%和51.35%;再次是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其比例分别为48.65%和37.84%;最后是加强写作能力的训练, 其比例为27.03%。另外, 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加强人生观、职业道德、劳动态度方面的培养也占到被调查用人单位的一定比例 (18.92%) 。

(二) 用人单位对会计本科生知识结构改善的建议

对于会计本科生知识结构改善, 用人单位认为应加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具体结果如表11所示。在表11中, 用人单位认为会计本科生知识结构的改善, 首先是要加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其比例占到被调查用人单位的70.27%;其次是加强管理能力的训练, 其比例为59.46%;再次是加强协作能力的训练和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其比例均为35.14%;最后是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其比例为24.32%。因此, 西部民族高校会计人才培养中, 专业实践能力的加强是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方面, 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提高包括组织协调、财务管理等在内的管理能力。

(三) 用人单位对会计本科专业实践的建议

会计实践主要涉及专业实习和专业实践课程。对于专业实习, 全部被调查用人单位认为学生到企业实习很重要, 而且校内的模拟实习或实训不能替代企业实习。对于专业实践课程, 被调查用人单位认为重要的专业实践课程如表12所示。表12表明, 会计本科最重要的专业实践课程是企业会计模拟实训和税务会计实训, 其占被调查用人单位的比例均为75.68%;其次是会计电算化实训, 其比例为54.05%;最后是会计单证填制实训, 其比例为37.84%。

六、结论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然而西部民族高校要提高会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并在全国众多高校之中占有一席之地, 不断地探索并建立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其必然的选择。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职业能力为内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是西部民族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理性选择。如何建立起提升会计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机制, 则是急待解决与完善的现实问题。

会计职业能力包括的内容众多, 这些也构成了西部民族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具体表现。灵活地学习和应用专业知识, 并具有较强的专业操作技能是会计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之所在, 也是会计本科人才培养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交际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是会计专业技能之外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 是会计本科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发展潜力的重要基础。可将这些职业能力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本职业能力, 即大多数专业、大多数职业都应具有的职业能力, 包括语言能力 (含外语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 、团队合作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等, 这一层次的能力可通过高校设置的通识课程与第二课堂来培养与提高;第二层次为专业基础能力, 即会计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操作技能, 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等, 主要通过开设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相关专业实践课程予以实现;第三层次为专业深化与拓展能力, 即职业发展的潜在能力, 包括专业创新能力、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主要通过开设相关专业方向课程予以实现, 不同西部民族高校可根据其实际有选择性地开发出具有特色的模块, 如中小企业会计模块、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模块、税务会计模块等, 这也能从不同方面体现不同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参考文献

[1]石本仁:《21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与中国会计教育的转向》, 《会计研究》2000年第9期。[1]石本仁:《21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与中国会计教育的转向》, 《会计研究》2000年第9期。

[2]孙铮、王志伟:《加入WTO后中国会计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前景》, 《会计研究》2002年第6期。[2]孙铮、王志伟:《加入WTO后中国会计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前景》, 《会计研究》2002年第6期。

[3]相子国:《新形势下会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财会通讯 (学术版) 》2008年第1期。[3]相子国:《新形势下会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财会通讯 (学术版) 》2008年第1期。

[4]陈玉荣:《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研究》, 《财会通讯 (学术版) 》2007年第6期。[4]陈玉荣:《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研究》, 《财会通讯 (学术版) 》2007年第6期。

[5]许家林、高文进、孙贤林:《会计教育国际化的形成基础:职业要求标准的变迁与影响》,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5]许家林、高文进、孙贤林:《会计教育国际化的形成基础:职业要求标准的变迁与影响》,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

会计史本科生毕业论文 篇3

【关键词】 课题研究 会计学毕业论文 研究性教学

毕业论文写作过程是本科学生完成大学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学士学位论文的设置充分体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是引导学生形成优良的工作作风和协作精神的极为重要的环节,也体现了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目前,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每况愈下,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以提高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一、目前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高教司《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管理卷)》对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是: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围绕会计理论与实践问题撰写毕业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创造性和科学性。但目前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却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

1、学生茫然选题,应付了事

毕业论文的选题需要学生抓住会计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根据学习体会和能力选题。但是,很多学生面对众多的参考选题茫然不知所措。笔者对湖北经济学院会计专业2007和2008届本科生毕业论文随机抽取200份作为样本,分析得之:企业管理论题占34%;会计选题占38%,其中传统课题如会计舞弊、会计政策等占一半,新兴领域选题如国际会计等仅11篇;审计、电会方面论题占16%;会计实务方面论题仅占8%;其他分布在金融等领域。企业管理论题多是因为该部分论题资料多,部分学生抄袭拼凑了事。财会新领域的论题少是因为这方面的论题很难联系案例进行创新设计,因此会计专业本科生较少选择与本专业有关的具有挑战性的论题。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原因在于不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欠缺,对会计理论与实务中存在的问题不关心也不了解,更谈不上有自己独立的看法。

2、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教师认真程度不够

会计专业毕业生要拿出极大的精力去联系工作和备考研究生,导致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有限,查找资料、与指导老师的沟通都成问题,更不用说认真实践调查了。同时,毕业论文只是相当于一门课程,对就业和考研影响不大,因此有不少同学视毕业论文如“鸡肋”,临阵磨枪,应付了事。会计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仅仅靠教师两三个月的突击指导是很难见效的。而且,有些学校对毕业论文的组织过于简单,另外,近年来由于高校的会计学本科专业招生急剧扩大,而教师人数,特别是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人数并没有增加,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过多的矛盾日益突出,教师精力有限,与学生沟通不够;有些教师本身科研能力也比较欠缺。

3、学生完成过程草率,论文质量堪忧

不少高校只是将“毕业论文”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割裂了它与其他教学环节之间的必然环节,导致学生平时在论文写作方面的训练较少,普遍缺乏基本的写作技能和基本功,调查显示:有55%的论文存在不同程度的格式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文献的引用、标点符号的使用、图表绘制的编号、字体与大小、行间距与缩进、中英文标点等方面。现在,会计理论界和会计实务界正面临着广阔的改革空间,论文写作素材和案例是极为丰富的,但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是空话废话居多,没有实践意义。如果我们的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型模式,学生的会计论文写作能力难以提高。

二、课题研究模式的内涵和在会计毕业论文设计中的运用

研究性教学法是用类似于课题研究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以突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为最终教学目标,以知识的学习为手段的一种素质教育方法。笔者认为,课题研究模式是研究性教学法的具体实践模式之一,该方法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1、课题研究模式的意义

课题研究模式是指学生自主进行课题研究,或者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学学习、科学探索和科学实践的一种活动。目前,大部分高校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都是由学校或者院系的团委来负责,难以纳入到教师的科研教学体系中去,活动开展的好坏局限于学生和团委老师的科研水平。而高校硬件设施完善,如图书馆、网络资源、期刊等,课题研究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学科综合、教学资源和人才的优势,尽大效率的利用高校资源。

2、课题研究模式实施的条件

高校教师一般都肩负着某些科研项目,为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供了可能。让会计学生课题研究,一方面可以带来新的思想火花,帮助教师顺利完成课题研究;另一方面,学生可以获得在传统教学中得不到的宝贵经验,对会计理论研究前沿和会计实务有基本的涉及,对会计论文的选题、写作流程有基本把握。当然,为保障该模式的顺利进行,学校应该通过经费划拨、个人捐赠和企业赞助的方式全方位的予以赞助;制定相关政策,对相关指导教师给予工作量上的认定,对于指导学生获得成绩的老师给予额外奖励,以此吸引优秀教师的参与。

3、课题研究模式实施的经验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从1969年就开始对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给予支持,几十年来培养出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才。一些高校也已经将研究性教学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效果明显。如:清华大学的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上海财经大学的“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和“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等等。湖北经济学院也早在2006年即开展团委主办的“科研实践”和“大学生科研立项计划”,本科生参与教师为主的研究小组,担任研究助理,其实质就是课题参与模式的实践形式,但这些计划大都针对工科和金融、劳保等与社会调查联系紧密的专业学生,会计专业学生参与较少。

通过本次对会计本科生的调查显示:65%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科研活动中最大的困难是相关专业知识和相关科研方法的缺乏;25%的同学认为主要困难是在选题和提供科研条件上,90%的学生认为平时科研活动欠缺是造成毕业论文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由此看出,课题研究模式的运用显得尤为必要。

三、课题研究模式的程序设计

课题研究模式应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知识基础及专业能力,进行相应的实施方案,以完成相应的实施目的。

1、第一学期:入学教育阶段(启发阶段)

学生入校后,教师可以以借助参观会计模拟实验室、会计师事务所或者其他活动,让新生初步了解会计专业的社会作用,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在此阶段,可以将会计毕业论文的写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加以强调,让学生明白毕业论文的写作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会计知识根底、理论修养、创新能力和文字功底,是素质和能力在较高层次上的综合体现。学生接受了这种教育,就会从思想上重视它,有意识地将自己的学习与毕业论文的写作联系起来。同时,可以邀请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的老生畅谈科研体会,激发低年级学生的科研信心。

2、第二学期到第八学期:专业知识学习阶段

在该阶段,学生要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在主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1/3学时采用公开讨论课、分组讨论或案例教学的形式,围绕课程内容讨论经济社会中的热点问题或会计的前沿问题,强化会计理论知识的应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找文献资料,对学生的观点加以适当的提示、指导和总结,培养学生研究性的思维能力。经常不定期举办学术讲座,也可以引导学生自我充电,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3、第五学期开始:课题选择与导师确认阶段

选题是课题研究成败的关键。学校可以组织会计专业教师统计自己的在研课题,也可收集其他可供用于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或者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与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相结合,课题的选择应适当浅显。在论文写作训练指导中,教师可给学生有针对性的题目,并加以指导,也可吸收学生参加自己主持的科研课题和项目。让学生们在参于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增加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使他们逐步熟悉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和作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训练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

4、第六学期:课题开展及专业课补充阶段

在本阶段,教师针对课题的研究方向,进一步有目标性地指导学生选择与课题相关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指导学生收集课题研究必要的相关信息,了解课题的研究目标及必备的专业知识,指导学生通过上网、去图书馆、去科研部门,了解课题的研究目标,前人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进行社会调查与实践,引领学生将课题研究和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并对课题必需的专业知识,提前自学,让学生参与课题时感受专业学习的乐趣。指导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课题开展情况,适当调整研究的进度与计划,允许学生根据个人的能力及兴趣修改课题的研究方向,甚至重新选定课题或自定课题。

5、第七学期:课题研究阶段

指导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地研究课题时,要注意阶段性检查研究的进度,及时调整研究目标,对于重点难点部分,给予更多的指导意见。该阶段非常强调研讨交流模式,研究小组首先确定研究讨论题目进行小组讨论,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在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中,在本科一、二年级的课程中大多开设“seminar”(研讨会)的课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定期举办研讨会,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进行讨论,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最佳途径。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使其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提高课题研究质量。

6、第八学期:结题及撰写毕业论文阶段

研究完成后,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或其他形式交流研究成果,并对不同意见进行探讨。作为研究的一个总结性环节,对学习成果的展示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外显化,在这阶段,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感受到观点的冲突,从而可以更好地进行反思和评判。最后,要求学生把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以及所获得的成果用文字完整地表达出来,要求研究报告要有理论、有实践、有数据、有新的学术观点或分析研究结论。学生在总结课题研究各阶段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完善,就可以形成毕业论文。

当前,经济的发展使会计专业表现出了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特点,这就要求加强对学生研究素养的培养。课题研究模式给会计专业本科生提供了科研训练机会,使学生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明晰学科的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工作能力、师生团队合作精神。这样,会计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就能“水到渠成”。

(注:本文为湖北经济学院教学研究项目《课题研究模式在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的运用》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阎华红: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环节的改进[J].会计之友,2009(1).

[2] 陈兵:论研究性教学的本质、特征与要素[J].教育与职业,2009(3).

[3] 杨任尔、曾兴斌、黄青年:毕业论文过程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1).

会计本科毕业学习总结 篇4

第四,有关抵销的界定。项目金额不得相互抵消财务报表中的资产项目和负债项目的金额、收入项目和费用项目的金额不得相互抵销,单独列报资产和负债、收益和费用以便使用者更易理解已发生的交易、其他事项的情况,以及评估主体未来的现金流量。

第五,财务报告中应列报所有金额的前期比较信息。当期财务报表的列报,至少应当提供所有列报项目上一可比会计期间的比较数据,以及与理解当期财务报表相关的说明,其他会计准则另有规定的除外。当财务报表项目的列报发生变更的,应当对上期比较数据按照当期的列报要求进行调整,并在附注中披露调整的原因和性质,以及调整的各项目金额。

本科会计专业毕业论文 篇5

本科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一

浅谈提升财务会计的职业判断能力的策略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结构的调整,企业财务部门的职能也由原来的核算型向管理核算型转变,财会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也逐渐的分化为两部分,即会计核算工作和会计管理工作。

也就是说,财会部门在企业的运行管理中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这种情况下,要求企业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相关的数据核算与统计知识,还应该运行自己的专业能力对企业经营信息作出职业判断,给企业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信息。

对此,文章简要分析了如何提高我国企业中的财务会计的职业判断能力。

关键词:财务会计;提升判断能力

一、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推进,各行业都面临着企业转型和改革,为了更好的顺应市场竞争,企业纷纷完善管理机制,改进管理措施。

财务部门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部门,其职能已经逐渐由单纯的数据统计核算转变为管理核算并行,这种情况下,决定了财务会计人员不仅要做好相关的数据信息处理工作,还要根据所得的企业发展信息,以及市场最新动态,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状况进行一定的判断,从而为经营决策提供参考。

因此,提高我国企业的财会工作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其必要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财务会计部门的工作对象的特殊性

企业的财务会计部门作为企业信息的重要传递载体,在工作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大量的企业生产经营信息。

对这些数据进行汇总和综合是财务部门的主要工作任务,在核算和报表绘制的过程中,财会工作人员可以依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较为直接和深刻的了解企业目前的经营管理状况。

这种优势使得财会工作人员可以对市场信息和企业决策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从而给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可靠的参考意见和备选方案。

所以,基于财会部门的这种工作对象决定的优势,企业要善加利用,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专业素养,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可以从大量的企业信息中甄别有效信息,为企业决策提供合理参考意见。

(2)激烈的行业竞争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各行各业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十一世纪后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在市场竞争中,谁首先掌握了准确的信息,谁就在竞争中占有了先机。

所以,各个企业也都加大对于信息的采集和分析的投入力度,希望能够通过对信息的合理利用,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

因此,企业在加强信息管理的同时,也对信息的直接接触人员,即财会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他们能够在信息处理的过程中,有效的过滤和排除无用信息,筛选出对企业发展和行业发展趋势有着重要影响的信息。

这种情况下,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和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也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我国企业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现状

(1)我国财务人员的职业能力构成

近些年,我国财务工作人员的准入制度还是比较严格的,考核机制也相对完善,所以我国的企业会计一般都具有国家颁发的从业资格证书,并且对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

就我国目前企业中的财务人员的总体职业素养来看,并没有很强的职业判断能力。

主要表现为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重点仍然以会计核算任务为主,相关的会计职业技能非常熟练和完善,但是与此相对应的职业判断能力就显得比较薄弱。

而随着高新技术在财务工作中的应用,传统、繁复的数据整理与核算工作,已经大部分由计算机系统完成,财务会计从繁重的手工劳作中解放出来,拥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相关的管理工作。

这种情况下,如果财务人员不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判断能力,将会使会计管理工作举步维艰。

(2)导致我国财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缺失的原因

我国企业财会人员的能力构成不协调,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职业判断能力的缺失,即财务人员在工作中不能根据会计系统中的各种类目和相关资讯,为企业提供有效的参考意见和信息。

更有一些财务工作人员利用工作之便,为企业提供一些错误的判断信息,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

笔者经过认真的分析,总结出了以下两种影响我国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正常发挥和形成的原因,希望能够起到一些启发和借鉴意义。

首先,主观因素。

虽然随着会计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但是仍然有一些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并不具有相应的从业资质。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有:在企业发展之初,任用了一些没有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财务人员,并且随着企业的发展,这些财会人员已经流入了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的管理层,导致了整个财会部门在管理方式和管理模式上的落后,也就无法顺应财务部门的转型以及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判读能力的培养。

同时,由于一些企业并不重视对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其不能及时的更新知识结构,导致了职业判断能力的缺失;由于财务工作人员自身的认知偏差导致的对职业判断能力的认识不当,使其没有正确地发挥和运用自身的职业判断能力等等。

以上便是笔者从企业和财务工作人员自身总结出的导致我国财会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缺失的因素。

其次,客观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市场信息充斥在企业的运行和发展过程中。

然而由于经济运行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导致了这些信息本身就具备很强的不确定性。

这种经济运行规律和实物发展规律影响下的信息不确定性,是无法通过任何形式和手段予以避免的。

所以,对于出现这些信息不确定性导致的财会人员的职业判断失误,企业和财会人员只能尽力避免,而无法消除。

此外,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以不是完全的放任市场对经济活动进行操控,还要通过一定的宏观调控政策对社会的整体经济运行以及行业发展趋势进行相关调整。

所以,这些政策和规范的制定和更改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财会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的发挥。

以上便是笔者总结的影响企业财会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客观因素。

三、提升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力的方法

(1)企业应当加强财务部门的相关管理机制的建设

企业应该建立和制定一个约束工作人员工作行为的管理机制,不仅可以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也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

而对于财务部门来说,应该根据其重要性,有针对性的加强内部管理。

这种约束和管理机制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和效果是:首先,使财务工作人员的各项工作有据可依,即在财会人员的各项工作活动中都必须遵循一定的操作规范和原则,否则其所做出的工作将被视为无效。

这样不仅可以加强财务人员对自身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也可以使其自己遵守职业规范进行作业。

如果配合相应的监理机制,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即在财会工作的各个环节,委任专门的监理部门和人员对其工作行为和工作成果进行监督检查,可以起到更好的敦促和监督作用,也可以使内部管理机制的落实更加完善。

其次,企业管理部门应该通过认真的研究分析,及时发现内部管理环节中的薄弱点,并制定措施予以强化和改正,尤其是对于会计部门的审查和监管工作。

(2)财会人员应该正确认识和使用职业判断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财会人员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会计系统内所涉及到的各种类目以及信息作出的评价和评估。

从形式上讲,会计职业判断的结果是一种财会人员的主观意识,但是其产生的过程并不是自由随意的,而是要收到一定的条件约束的。

最基本的约束条件就是行业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职业判断框架。

遵循行业会计准则,就是指财会人员在职业判断的过程中,应该始终从会计工作人员的角度出发来阐述和评估所得会计信息,而不能做出超越会计职业范畴外的判断;遵循职业判断的基本框架,指的是财会人员在发挥职业判断能力的过程中,要始终秉承相关的信息和数据的基本判断程序和步骤,不得随意做出假设,或者依照不被认可的计算以及统计方式进行数据处理和判断。

总之,会计的职业判断同会计审核工作相比,虽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主观性,但是也并非随意进行的。

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在一定的操作规范和准则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现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而不是对信息中所表达的数据进行片面武断的认定。

(3)善于正确运用会计职业判断的方法和程序

作为财会工作人员,对于不同的数据和信

息进行判断时,要面对形态各异、难易程度不同的会计系统情况。

所以,在职业判断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方法也会有所差异,但是这并不代表会计职业判断的方法和程序的选择是绝对自由和灵活的。

虽然每一项职业判断工作的具体对象和表现形式不同,且具体的方法也会有所差异,但其判断过程都应遵循一些共同的步骤和程序,并且不同的方法和程序会对应不同的会计系统情况。

这是由于会计职业判断的准则决定的,所以,企业的财会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各种职业判断方法,并在工作中严格的予以执行,实践证明,运用合理的职业判断方法和程序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掌握了方法原则,就是掌握了问题的精髓。

只有掌握良好的方法,并依据程序办事,才能较好地发现、解决需要会计职业判断处理的问题。

(4)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确立明确的学习目的

作为一个优秀的会计人员,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政治素养外,还必须善于实践,因为会计职业判断工作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工作人员的实践经验的丰富程度。

另外,在实践中要注重经验的积累,对于实践中的会计处理,要学会分析、判断、综合、总结,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通过不断地积累,取得丰富的经验。

同时,由于经济运行和发展速度的加快,使得企业的成长一日千里,会计工作人员如果不能实时的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必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信息更新中被淘汰,其职业判断能力也将不进则退。

所以,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端正学习态度,积极的参加各种职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不仅可以丰富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和生活,还能够使其保持先进性和前瞻性。

四、如何避免提高会计职业判断力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1)避免企业管理层的干预导致职业判断丧失客观性

企业管理层对会计人员的干预,导致会计人员缺乏独立性,这是致使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原因。

再次,由于会计人员处于利益多元化主体的中心,无法真正归属任何一方,这是致使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观原因。

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坚持独立性原则的基础下,必须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客观、公正地处理各方面的经济利益。

同时,还要加强与其他专业人员的沟通,协同完成企业目标。

(2)避免会计职业判断中的各项违法违规操作

符合国家的法律规定是正确运用和提高职业判断能力的先决条件。

它要求会计人员在法律法规或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必须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进行判断。

在法律法规或准则没有规定的,应选择符合一般会计原则的会计处理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会计本科毕业论文完整版 篇6

摘要:与传统准则内容相比较,《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业薪酬》对16项内容采取了修改的措施,在此基础上额外增加了22项新的会计准则,在量与质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这也是会计准则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在阐述4大变化的基础上,重点探究《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业薪酬》下职工薪酬的会计与税务处理方法进行解析。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业薪酬》;职工薪酬;税务处理方法;研究

财政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修订了《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自7月1日起施行(修订前的简称《旧准则》,修订后的简称《新准则》)。

此时对于财务人员而言,职工薪酬的会计与税务处理方面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离职后福利、其他长期职工福利等内容的添加充实了职工薪酬核算体系,也扩充了关于辞退福利的会计处理规定[1]。

《新准则》作为企业会计准则新增内容之一,其应用的效果已经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此时积极的对《新准则》下职工薪酬的会计及税务处理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就显得愈发的重要[2]。

1《新准则》的重大变化

1)使企业职工的范围明确化,即包括与企业签约劳动合同的所有人员,也包括虽没有与企业签约劳动合同但在企业正式任职的人员。

如某锰矿公司的员工,除了行政和生产基层单位的员工外,还包括通过劳务公司派遣到公司提供劳务的员工,在锰矿公司还特别包括政府特聘的为公司提供研发业务的专家团队学者。

2)新添了职工离职后福利这一内容,即在设定受益规划的前提下,企业与职工达成协议之时,职工退休后企业对其采取一次性或分期式支付养老金金额,此时企业承担着支付义务,并且与基金资产有关的风险由企业承担。

3)《新准则》使其他长期职工福利更为的充盈,此时有效的解决了财务会计实务中可能存在的其他职工薪酬问题,同时规范与职工薪酬相关的会计问题,此时企业为在职员工提供服务的期间需要明确应承担长期残疾福利这一义务。

4)《新准则》对企业财务报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在设定受益计划的离职后福利方面体现得最为明显,具体是指预计负债核算的离退休人员费用需转入“职工薪酬———离职后福利”中进行核算[3]。

2《新准则》下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方法

企业应该在员工在职期间为其提供会计服务这一内容,把应付的职工薪酬定义为负债(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情况除外),此时企业员工均是会计部门服务的受益群体。

职工薪酬有以下两种处理方法:a)由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负担的职工薪酬,计入产品成本或劳务成本;b)在建工程、无形资产负担的职工薪酬,计入建造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成本。

除了上述两种职工薪酬之外,其他的类型统统被纳入进当期损益范围内。

根据《新准则》中的相关规定,企业应该建立总分类账户,即“应付职工薪酬”,其可以被视为一个集合分配账户,主要包括借方登记各项职工薪酬的实际发生额,贷方登记按照受益对象分配的金额这类内容,此时该种账户通常期末无余额。

一旦其为贷方余额,就能够清晰的反映出企业期末没有支付的职工薪酬,那么这种情况下的“应付职工薪酬”为负债类账户,绝非是集合分配账户。

1)本账户核算企业应该参照《新标准》中的相关规定支付给职工的各种薪酬。

外商投资企业按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也要遵从《新标准》的相关规定进行核算。

2)“工资薪金”、“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辞退福利”等科目也应该采取明细核算的措施。

3)在《新准则》相关规定的指引下,企业财务会计部门在对员工工薪支付时账务处理的主要内容如下:

a)企业在支付职工薪酬的会计项目中(将代垫的社保费公积金、个人所得税等款项从应付职工薪酬中扣还),应记录的会计科目为:借记应付职工薪酬,贷记库存现金或银行存款等;

b)企业在对职工支付职工福利费时,如某锰矿公司建立饭堂为员工提供工作餐而发生的菜品采购相关费用和饭堂人员的工资薪金,公司为员工提供的话费报销等员工福利,应记录的会计科目为:借记应付职工薪酬,贷记库存现金与银行存款等;

c)企业在工会运作和职工培训环节支付的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如某锰矿公司为举办运动会而发生的服装费和场地租赁费,相关从业人员年审发生的费用等,应记录的会计科目为:借记应付职工薪酬,贷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科目;

会计史本科生毕业论文 篇7

一、目前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高教司《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管理卷)》对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是: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围绕会计理论与实践问题撰写毕业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创造性和科学性。但目前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却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

1、学生茫然选题,应付了事

毕业论文的选题需要学生抓住会计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根据学习体会和能力选题。但是,很多学生面对众多的参考选题茫然不知所措。笔者对湖北经济学院会计专业2007和2008届本科生毕业论文随机抽取200份作为样本,分析得之:企业管理论题占34%;会计选题占38%,其中传统课题如会计舞弊、会计政策等占一半,新兴领域选题如国际会计等仅11篇;审计、电会方面论题占16%;会计实务方面论题仅占8%;其他分布在金融等领域。企业管理论题多是因为该部分论题资料多,部分学生抄袭拼凑了事。财会新领域的论题少是因为这方面的论题很难联系案例进行创新设计,因此会计专业本科生较少选择与本专业有关的具有挑战性的论题。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原因在于不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欠缺,对会计理论与实务中存在的问题不关心也不了解,更谈不上有自己独立的看法。

2、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教师认真程度不够

会计专业毕业生要拿出极大的精力去联系工作和备考研究生,导致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有限,查找资料、与指导老师的沟通都成问题,更不用说认真实践调查了。同时,毕业论文只是相当于一门课程,对就业和考研影响不大,因此有不少同学视毕业论文如“鸡肋”,临阵磨枪,应付了事。会计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仅仅靠教师两三个月的突击指导是很难见效的。而且,有些学校对毕业论文的组织过于简单,另外,近年来由于高校的会计学本科专业招生急剧扩大,而教师人数,特别是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人数并没有增加,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过多的矛盾日益突出,教师精力有限,与学生沟通不够;有些教师本身科研能力也比较欠缺。

3、学生完成过程草率,论文质量堪忧

不少高校只是将“毕业论文”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割裂了它与其他教学环节之间的必然环节,导致学生平时在论文写作方面的训练较少,普遍缺乏基本的写作技能和基本功,调查显示:有55%的论文存在不同程度的格式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文献的引用、标点符号的使用、图表绘制的编号、字体与大小、行间距与缩进、中英文标点等方面。现在,会计理论界和会计实务界正面临着广阔的改革空间,论文写作素材和案例是极为丰富的,但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是空话废话居多,没有实践意义。如果我们的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型模式,学生的会计论文写作能力难以提高。

二、课题研究模式的内涵和在会计毕业论文设计中的运用

研究性教学法是用类似于课题研究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以突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为最终教学目标,以知识的学习为手段的一种素质教育方法。笔者认为,课题研究模式是研究性教学法的具体实践模式之一,该方法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1、课题研究模式的意义

课题研究模式是指学生自主进行课题研究,或者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学学习、科学探索和科学实践的一种活动。目前,大部分高校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都是由学校或者院系的团委来负责,难以纳入到教师的科研教学体系中去,活动开展的好坏局限于学生和团委老师的科研水平。而高校硬件设施完善,如图书馆、网络资源、期刊等,课题研究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学科综合、教学资源和人才的优势,尽大效率的利用高校资源。

2、课题研究模式实施的条件

高校教师一般都肩负着某些科研项目,为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供了可能。让会计学生课题研究,一方面可以带来新的思想火花,帮助教师顺利完成课题研究;另一方面,学生可以获得在传统教学中得不到的宝贵经验,对会计理论研究前沿和会计实务有基本的涉及,对会计论文的选题、写作流程有基本把握。当然,为保障该模式的顺利进行,学校应该通过经费划拨、个人捐赠和企业赞助的方式全方位的予以赞助;制定相关政策,对相关指导教师给予工作量上的认定,对于指导学生获得成绩的老师给予额外奖励,以此吸引优秀教师的参与。

3、课题研究模式实施的经验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从1969年就开始对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给予支持,几十年来培养出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才。一些高校也已经将研究性教学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效果明显。如:清华大学的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上海财经大学的“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和“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等等。湖北经济学院也早在2006年即开展团委主办的“科研实践”和“大学生科研立项计划”,本科生参与教师为主的研究小组,担任研究助理,其实质就是课题参与模式的实践形式,但这些计划大都针对工科和金融、劳保等与社会调查联系紧密的专业学生,会计专业学生参与较少。

通过本次对会计本科生的调查显示:65%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科研活动中最大的困难是相关专业知识和相关科研方法的缺乏;25%的同学认为主要困难是在选题和提供科研条件上,90%的学生认为平时科研活动欠缺是造成毕业论文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由此看出,课题研究模式的运用显得尤为必要。

三、课题研究模式的程序设计

课题研究模式应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知识基础及专业能力,进行相应的实施方案,以完成相应的实施目的。

1、第一学期:入学教育阶段(启发阶段)

学生入校后,教师可以以借助参观会计模拟实验室、会计师事务所或者其他活动,让新生初步了解会计专业的社会作用,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在此阶段,可以将会计毕业论文的写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加以强调,让学生明白毕业论文的写作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会计知识根底、理论修养、创新能力和文字功底,是素质和能力在较高层次上的综合体现。学生接受了这种教育,就会从思想上重视它,有意识地将自己的学习与毕业论文的写作联系起来。同时,可以邀请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的老生畅谈科研体会,激发低年级学生的科研信心。

2、第二学期到第八学期:专业知识学习阶段

在该阶段,学生要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在主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1/3学时采用公开讨论课、分组讨论或案例教学的形式,围绕课程内容讨论经济社会中的热点问题或会计的前沿问题,强化会计理论知识的应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查找文献资料,对学生的观点加以适当的提示、指导和总结,培养学生研究性的思维能力。经常不定期举办学术讲座,也可以引导学生自我充电,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3、第五学期开始:课题选择与导师确认阶段

选题是课题研究成败的关键。学校可以组织会计专业教师统计自己的在研课题,也可收集其他可供用于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或者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与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相结合,课题的选择应适当浅显。在论文写作训练指导中,教师可给学生有针对性的题目,并加以指导,也可吸收学生参加自己主持的科研课题和项目。让学生们在参于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增加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使他们逐步熟悉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和作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训练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

4、第六学期:课题开展及专业课补充阶段

在本阶段,教师针对课题的研究方向,进一步有目标性地指导学生选择与课题相关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指导学生收集课题研究必要的相关信息,了解课题的研究目标及必备的专业知识,指导学生通过上网、去图书馆、去科研部门,了解课题的研究目标,前人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进行社会调查与实践,引领学生将课题研究和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并对课题必需的专业知识,提前自学,让学生参与课题时感受专业学习的乐趣。指导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课题开展情况,适当调整研究的进度与计划,允许学生根据个人的能力及兴趣修改课题的研究方向,甚至重新选定课题或自定课题。

5、第七学期:课题研究阶段

指导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地研究课题时,要注意阶段性检查研究的进度,及时调整研究目标,对于重点难点部分,给予更多的指导意见。该阶段非常强调研讨交流模式,研究小组首先确定研究讨论题目进行小组讨论,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在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中,在本科一、二年级的课程中大多开设“seminar”(研讨会)的课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定期举办研讨会,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进行讨论,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最佳途径。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使其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提高课题研究质量。

6、第八学期:结题及撰写毕业论文阶段

研究完成后,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或其他形式交流研究成果,并对不同意见进行探讨。作为研究的一个总结性环节,对学习成果的展示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外显化,在这阶段,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感受到观点的冲突,从而可以更好地进行反思和评判。最后,要求学生把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以及所获得的成果用文字完整地表达出来,要求研究报告要有理论、有实践、有数据、有新的学术观点或分析研究结论。学生在总结课题研究各阶段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完善,就可以形成毕业论文。

当前,经济的发展使会计专业表现出了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特点,这就要求加强对学生研究素养的培养。课题研究模式给会计专业本科生提供了科研训练机会,使学生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明晰学科的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工作能力、师生团队合作精神。这样,会计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就能“水到渠成”。

摘要: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是困扰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难题。从目前的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诸多问题, 如盲目选题、写作功底差等。要改变这一令人担忧的状况, 文章认为“课题研究模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 该模式有利于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从而提高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文章探讨了课题研究模式的内涵, 并设计了课题研究模式的基本流程。

关键词:课题研究,会计学毕业论文,研究性教学

参考文献

[1]阎华红: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环节的改进[J].会计之友, 2009 (1) .

[2]陈兵:论研究性教学的本质、特征与要素[J].教育与职业, 2009 (3) .

[3]杨任尔、曾兴斌、黄青年:毕业论文过程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8 (1) .

会计史本科生毕业论文 篇8

[摘 要]毕业论文综合检验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是本科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总的来看,有的本科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展开研究,甚至得出创新性结论,达到了毕业论文写作的目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质量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选题不科学、研究缺乏逻辑、所用数据资料比较陈旧等,需要进行提升。这就需要结合本科生的实际情况,适度借鉴研究生导师制,强化论文指导教师的责任。

[关键词]本科生 毕业论文 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 G642.4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5-0040-04

写作毕业论文是本科生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对本科生大学期间所学知识的衡量和检验,是本科生顺利毕业及获得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顺利通过意味着其顺利完成了本科学业,反映了其初步掌握了科学研究和创新的知识和能力,标志着其基本具备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研究本科生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借鉴论文写作中的优秀经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从纵向来看,我国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是在逐年提高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有的本科毕业论文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选题缺乏思考意识、搜集资料的方法和手段单一、抄袭拼凑现象严重、论证缺乏逻辑性、缺乏搜集数据的能力、论文不规范等,需要进行提升。

(一)选题缺乏思考意识

选题是确定毕业论文写作内容的关键,也是着手写作毕业论文的第一步。如果不能够确定一个合适的研究题目,那么后面环节的搜集资料、研究问题、论文写作就没有意义。本科生在论文选题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知道要选择什么题目的问题。之所以出现这个问题,是因为现在的教育越来越偏向于“应试教育”,即教师所教、学生所学仅仅满足于通过考试,学生没有对一些专业问题进行过深入思考。课程学完需要做论文时,学生不知该选什么题目进行研究。例如财税专业有的学生选择的论文题目是《财政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职能研究》,这个题目太大,学生在几千字的论文中不能展开论述。而且,该题目是早已经形成定论、达成共识的东西,以本科生仅仅学习四年专业知识的能力,无法驾驭这个题目。

(二)搜集资料的方法和手段单一

目前大部分学校图书馆都有免费的电子资源,如免费使用中国知网,但很多本科生并不善于利用这个庞大的数据库,或者根本不能静下心来搜集资料,更谈不上针对某个专题进行综述。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大段复制、粘贴别人的论文。某学校在本科论文重复率筛查中发现,有的学生论文只参考了两篇论文:前半部分是参考一个人的论文(几乎都没有做什么变动),实质为抄袭;后半部分是抄袭另外一个人的,检测报告清晰地显示出其所抄袭的论文的内容、作者。这种抄袭的结果使一些学生在论文答辩过程中不能根据自己的论文内容完整的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三)缺乏论证逻辑性

目前,部分本科生的写作能力明显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段和段之间缺乏过渡性,节和节之间缺乏连贯性,章和章之间缺乏系统性,论证能力差。在指导教师给出修改意见之后,不少学生仍然不知道从何下手,以至于整篇文章结构不清晰、逻辑混乱。有些论文在论述中偏离主题,或者论文的论述只是进行简单地描述,没有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四)缺乏搜集数据的能力

一篇优秀的论文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来支持论文的论证结果,数据可以更形象直观的反应要说明的问题。而在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更多的是用文字来描述问题,数据引用比较少。有的论文可能引用了数据,但该数据是从别人的论文那里直接引用过来的,而别人的论文完成于几年前,引用这种数据不足以说明现在的问题。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本科生不知去哪里找数据,这与平时缺乏训练有关。

(五)论文不规范,格式问题突出

论文不规范包括三部分:内容不规范、参考文献引用不规范以及论文格式不规范。

首先,从内容上看,有的学生自己没有写作的合理框架,资料上说什么,论文就写什么,导致论文内容松散、前后没有合理的逻辑结构,甚至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很多学生为了防止查重,使用口语来描述专业术语,口语化现象严重。

其次,从引用,参考文献来看,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引用参考文献的数量太少。按照学校和国家关于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规定,参考文献的引用数量要有30篇左右,而学生实际的引用数量一般都是10篇至15篇,引用数量太少。第二,引用的参考文献与毕业论文的内容联系较少,有些文献与论文没有任何的关系。第三,引用的参考文献比较老旧,很多是十年以前的文献。

再次,论文格式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规范。第一,在写作中没有按照规定的格式使用分标题,论文注释中表明的参考文献先后顺序也与相关内容不一致。第二,表名、图名、图表的编号也没有按照要求排列。第三,论文没有按照学校统一的规范要求设计,字体大小、段落间距等格式不符合要求,有的论文还会出现很多错别字。

二、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不够

本科生的教育理论上是为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在本科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学校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对事物严谨的研究态度。但在实际的大学教育中,大部分高校理论学习阶段忽视了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其教学计划中也没有为学生开设论文写作培养的相关课程,这导致学生在本科教育中缺乏写作方面、研究方面、创新方面等的锻炼和培养,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写作能力严重欠缺。应试教育养成了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局限的理论知识范围,减弱了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使得学生在实际中遇到问题时,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会发现问题,更不会以问题为中心,将理论联系实际去综合思考。课堂教学侧重于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没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学生在开始论文写作之时,不知道要选择一个什么样的题目来展开研究。

(二)学校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够

论文写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生平时的训练,而目前的本科生教育恰恰缺少这种训练。比如资料的获取、文献综述的写作、数据的收集、格式的规范等,平时学生没有接触过,第一次接触这些就是在开始写作毕业论文时。这样,学生就显得手忙脚乱,不知从何做起,也不知如何去做。

(三)学生本人对毕业论文的重视不够

一方面,大部分学生认为写论文搞研究是教授和专家学者的事,自己没有科研的兴趣和能力,因此对待毕业论文也是应付的态度。另一方面,学校安排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一般都是在最后一个学期,而此时毕业生有着就业、考研、实习等多方面的压力,他们难以全身心投入到论文写作中去。加上时间本来就不充裕,学生为了完成毕业论文,不得不降低论文的质量。

三、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经验借鉴

(一)借鉴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导师制”

1.何为“导师制”

“导师制”即以科研课题为中心,以教授指导为主,并辅之以青年教师的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放性的科研课题并与毕业论文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科研工作者进行科研创新的研究氛围,进而帮助其拓展专业视野、提高综合能力。

对于本科生而言,毕业论文的写作可以借鉴高校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首先,由学校确定出各专业学科的研究方向以及各专业方向分配多少教师资源。然后,在学生学完一年的基础学科及专业学科后,即在大学阶段的第三个学期期初,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偏好选择相应的导师。由于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差,这就需要导师起主导作用,尽力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引导学生从基础开始专业研究。导师可以将自己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分给本科生负责一部分,带着本科生一起进行科研课题研究。这不但有助于拓宽本科生的专业视野,还可以引导其在实践中开始有目的、有方向地选题,激励其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数据资料,开始着手计划论文写作。由于本科生在大二即开始参与科研课题研究,日积月累会积淀一定的研究能力,也能更清楚地找到自己想要研究的专业方向,这对于毕业论文的写作是非常有益的。另外,从对大多数高等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情况来看,基本都是教授、副教授来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而青年教师由于资历比较浅就只负责教课而不能指导学生论文写作。这种模式的弊端是青年教师不能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不能更快地成长。而每个本科生只能配备一个独立的指导教师,会让本科生缺乏与青年教师间新的教学方法的思想碰撞。因此,对于导师的分配,应遵循教授指导为主、青年教师参与指导为辅的分级多层次指导方式,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导师和副导师的双重指导,给予其更大的思考空间,从而更顺利地完成论文写作。

2.如何实行“导师制”

(1)导师指导学生选题

选题是毕业论文写作的首要问题。选题是否正确决定着毕业论文能否顺利进行。论文选题应立足于本学科前沿,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并体现出本专业的特点和专业领域思想。

论文选题应符合学生本人的实际专业水准并且具备现实的可行性,对于水平一般的学生不可要求过高。而对于一些专业知识扎实、科研能力强的本科生,可适当提高对其的论文写作要求,使之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总之,导师要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术兴趣和科研能力,因地制宜地指导、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课题。

(2)导师指导学生搜集文献

在导师指导下选好题目后,本科生就应该着手进行文献调研了。通过图书馆、学校资料室以及中国知网等相关的门户搜索网站,搜集到国内外最新的文献资料以了解本题目近年来已取得的成果和未解决的问题。搜集到资料后,要对这些资料进行加工整理,结合自己的实践调研进行研究,分析资料的有用性及适用性,以这些资料为基础确定自己的论文写作计划。本科生也可以先通过文献检索,制定出一个包括研究意义、内容、目标和实验进度在内的简要计划,最后由导师、辅导师组成的指导小组召开开题报告会研究论文选题的可行性,并提出指导修改意见。

(3)设立“毕业论文写作小组”,监督管理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写作

在这一阶段,学校要设立“毕业论文考核小组”,该考核小组要对导师的指导情况及学生论文写作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具体来说,就是制作出论文写作进度表,要求学生和指导教师同时填写论文写作进度表,计划出论文写作过程的每个时间点,定时对学生的论文写作进行检查。检查可以设计成中期检查、定稿前检查两个阶段。其中,中期检查类似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的“中期考核”,即在学生向导师提交论文初稿两周后,考核小组即开始考查导师和学生分别完成的情况。比如,导师是否对学生进行了及时指导,指导是否有效果,学生是否按时完成了论文写作进度等。而定稿前检查,可设计成毕业论文答辩两个月前,对学生的论文修改、完成情况及导师的指导情况进行考核,为学生的本科论文能够顺利通过答辩进行最后把关。此外,学校还应该明文规定论文的定稿标准、答辩的注意事项及论文成绩如何评定,以确保毕业论文工作的制度化和公平化。

(二)借鉴“毕业论文专题制作”模式

1.何为“毕业论文专题制作”模式

“毕业论文专题制作”,即所有专业的毕业论文写作都是依据对社会中的相关实际案例进行的专项研究,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亲自分析案例,提出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来完成论文写作,这种模式侧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这种撰写论文的方式可分为三个阶段。从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开始进行第一阶段,学校可将所有的实际案例专题发放给学生,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专题并结成小组,搜集相关资料;大学三年级下学期即进入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以前搜集的各种直接资料和间接资料进行汇总整理,确定自己对此专题的论点并列出大纲,根据要研究的专题定时和指导教师进行沟通,接受指导;大学四年级开始进入最为关键的第三个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在前两个阶段整理的资料基础上,对自己提出的观点进行论据证明,开始撰写毕业专题论文。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结合自己的论文专题对平时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学习,课余时间通过图书馆、资料室、中国知网等途径搜集整理其专题论文的相关数据资料。到了寒暑假或其他课余时间,学生也可以根据其专题制作的课题组成调研小组,有目的地去相关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以取得第一手的真实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写出真正有价值、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2.借鉴“毕业论文专题制作”模式的意义

一篇优秀毕业论文的完成,需要学生和教师双方的共同努力。学生要积累大量的专业知识,夯实自身的专业基础,还要勇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而要具备这些能力需要学生长期不懈的练习。因此,这就需要将毕业论文的撰写期限延长,而延长论文写作的最好方式就是安排学生及早开始论文写作。引进“毕业论文专题制作”这种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合理安排论文写作时间,还有助于学生切实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在实践中学习并发现问题,为解决发现的问题而钻研,学以致用。此外,“毕业论文专题制作”模式,还能够有效地缓解毕业前找工作与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冲突,有助于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这种全新的论文写作模式,可加强学生在思想上对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视,也可简化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监督管理程序,帮助学生把学到的专业知识与毕业论文的写作紧密结合起来,写出一篇同时具备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的优秀论文。

四、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改革建议

针对上述提出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当下本科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压力持续增长以及本科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等实际情况,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本科的教育目标之一是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因而日常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在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写作能力,鼓励学生多参加科研项目,进行开放式研究等,以此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具体措施是随着教学环节的进行,教师开始向学生推荐相关阅读书目,适当增加与课程相关的课外知识、文献及前言消息、资料,拓展学生对于本专业的视野和知识面,引导学生在逐步深入接触和学习本专业的同时寻找个人感兴趣的方面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这既能将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提高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兴趣,又能为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二)指导学生做好论文长期规划

各学院在学生入学时先简单介绍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使学生对自己的本专业有整体的概念和认识,帮助学生规划和安排本科的学习;在大二至大三专业课逐渐增多并深入的情况下为学生详细介绍毕业论文的具体要求和选题方向,使学生在之后的专业学习中逐渐明确研究方向和内容,提醒和鼓励学生及早动手为毕业论文做准备;最后在论文开题前再次动员学生一定要提高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积极主动与导师多联系、勤沟通,做好考研、实习等的时间安排,抓紧时间完成写作。

现在各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大多从第七学期开始至第八学期中旬,从选题到最终递交终稿都要在这段时间内完成,且时间与考研或找工作时间重合,二者互相影响,这是降低论文质量的一大原因。因此建议将毕业论文的时间安排调整至第六学期。由于现在绝大部分高校都实行学分制,到了第六学期学分基本快修满,需要上的课程已所剩无几,可以考虑将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工作放在第六学期,让学生在课业压力减小的同时针对本专业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多搜集和阅读文献资料,关注并确定毕业论文题目,为之后的开题和写作做好充足的准备。这样既能使毕业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更加充分,提高最终论文的质量,也能错开考研和找工作的部分时段,让学生从容毕业。

(三)加强论文写作的过程监督

目前我国需要结合本科生的实际情况,适度借鉴研究生导师制,强化论文指导教师的责任,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指导学生选题

学生往往不是很重视选题环节,一些学生随便定一个题目然后搜集一些相关文章复制粘贴就成了最终的论文,没有对选题进行太多思考,这种毕业论文毫无质量可言。而对于一篇论文来讲,选题是很重要的一步,要选自己感兴趣的、对相关方面有一定认识和了解的内容,这样之后的阅读和写作才能顺利进行下去。一个好的选题能够提升论文的价值,选择与实际问题紧密联系的研究方向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对此,在进行毕业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时,教师应向学生强调选题的重要性,同时可以借鉴“毕业论文专题制作”模式,论文题目依据社会中的实际案例进行专项研究,多设置与时事热点紧密联系的问题,关注涉及专业的相关变化,理论联系实际,尽量避免提出“假、大、空”以及单纯研究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题目;学生应提高对选题环节的重视程度,在对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并做出分析和细致思考的基础上,根据教师提供的备选题目确定最终的论文题目,最后依据学生的题目和研究范畴分配导师。由于这种模式侧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很符合现在的培养发展趋势。如果学生在选题环节的工作做得比较充分,这时文章的大致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将会使之后的写作更加高效和轻松。

2.重视文献综述

学术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经过不断的积累、思考与沉淀。导师可以为学生推荐部分著作,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大量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做好读书笔记、积极思考并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能够加深对某一问题和领域的理解和认识,也会对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由此建议重视文献综述在毕业论文中的地位,要求学生在开题过程中加大文献综述的比重,或要求形成一份单独的文献综述,以扩充本科生的阅读量。只有在搜集和处理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更加深入和细致的思考,激发创作灵感,才能把所学的专业只是消化吸收、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和成果,从而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此外,还应鼓励学生互相沟通交流,在论文写作期间举办座谈或研讨会之类的学术交流活动,制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学生间进行学术讨论、头脑风暴的同时发散思维和创新。学术研究本就该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场面,只要言之有理能够自圆其说,即使其观点与主流思想相佐,也都应给予鼓励。

3.检查学生写作进度

导师应该定期检查学生写作进度,加强对写作过程的监督并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表现分数纳入论文最终评定结果。

鉴于现在本科生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师资力量越来越有限,一个教师指导的学生越来越多,加上教师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也很重,用于指导毕业论文的时间和精力极为有限,必然导致论文质量的下降,因此建议扩大高校教师队伍,吸纳更多的人才,以保证教学水平和论文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康红梅.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应对策略[J].职业时空,2014(2).

[2] 谭伊茗.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3).

[3] 胡伟.当前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学刊,2014(2).

[4] 林创伟,潘保昌,郑胜林.高校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下降的原因及其对策[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5] 许军,孙彩敏.影响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探讨[J].防灾技术专科学校学报,2004(9).

[6] 童绍玉.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途径研究——基于大学研究性学习的视角[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

[7] 李仁方.财经类本科生的学术阅读状况与毕业论文写作[J].高教研究,2013(3).

[8] 李九生.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CEPE,2009(1).

[9] 刘振斌,郭娜.财经类本科毕业生论文指导模式优化研究[J].商业经济,2014(1).

上一篇:似水人生高中作文下一篇:佛山400字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