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吗啡注射液(共5篇)
小剂量吗啡注射液 篇1
剖宫产术后镇痛常用硬膜外自控镇痛 (PCEA) , 术后镇痛药的代表是吗啡, PCEA使用吗啡剂量较大, 不良反应多, 术后存在硬膜外导管移位、脱出、感染的隐患, 而且PCEA高费用基层医院不易推广。文献表明[1]:麻醉性镇痛药小剂量注入硬膜外或蛛网膜下间隙, 可产生显著的镇痛效应, 适用于术后镇痛和癌症病人镇痛。本试验探讨了剖宫产术后小剂量吗啡1.5~2mg单次硬膜外注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及费用, 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剖宫产188例, ASAⅠ~Ⅱ级, 年龄19~43岁。随机分为两组, A组 (n=82) 小剂量吗啡1.5~2mg单次硬膜外注射;对照组B组 (n=106) 吗啡4mg行PCEA。
1.2 方法
见表1。产妇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术, 手术结束缝合皮肤时使用吗啡行硬膜外镇痛。
1.3 观察方法
观察A、B两组术后1h、4h、12h、24h、48h镇痛效果, 镇痛效果用VAS评估:0为无痛, 10为剧痛;0~2为镇痛优良, 3~4为轻度可忍受疼痛, 睡眠不受干扰, 0~4可视为镇痛有效;>5镇痛效果差需要用镇痛药;记录呼吸抑制、皮肤瘙痒、恶心呕吐、尿潴留等不良反应;并比较A、B两组的镇痛费用。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χ—±s) 表示, 组间采用配对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镇痛效果
见表2。术后48h内两组镇痛均有效 (VAS<4) ;相同时点比较:1h、4h、12h、24h VAS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镇痛效果A组与B组无差异;48hVAS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镇痛效果B组优于A组。
2.2 不良反应
注:与B组比较, aP>0.05, bP<0.05
见表3。本试验全部产妇留置尿管2d, 尿潴留不做统计。全部产妇未发生呼吸抑制, A组皮肤瘙痒1例 (1.22%) ;B组皮肤瘙痒4例 (3.78%) , 恶心呕吐8例 (7.55%) , 硬膜外导管移位脱出13例 (12.26%) 。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硬膜外导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不良反应A组少于B组。
注:与B组比较, cP<0.05
2.3 镇痛费用比较
物价部门核定的医疗收费包含医疗耗材、药品费、治疗费。A组每例95.18元, B组每例391.70元, B组是A组的4倍,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经济性A组优于B组。
3 讨论
吗啡是麻醉性镇痛药的经典代表, 常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在本试验中A组使用小剂量1.5~2mg吗啡单次硬膜外注射术后镇痛, 术后24h内镇痛优良, 腹部切口基本无痛感, 48h内可出现轻度疼痛, 但是产妇睡眠不受干扰, 术后镇痛依然有效。文献显示[2]:腹部手术后硬膜外隙注射吗啡1.5~2mg为最佳剂量。PCEA虽然能够增加患者的舒适度, 但是吗啡剂量较大, 吗啡剂量与副作用存在正相关的关系[3], 呼吸抑制、皮肤瘙痒、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大幅增加, 硬膜外导管移位脱出高达12.26%, 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小剂量吗啡单次硬膜外给药则用药量小, 术后镇痛有效,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符合“安全、有效”的用药原则。
PCEA每例费用391.70元, 是硬膜外单次镇痛费用的4倍, 基层医院推广不易, 所以吗啡单次用药符合“经济”的用药原则。从人道主义和社会进步而言, 所有产妇的镇痛需求都应得到满足, 因经济原因不做PCEA者或是一些产妇认为PCEA装置妨碍她们的活动不希望保留硬膜外导管者, 小剂量吗啡单次硬膜外给药就是最佳选择, 费用低, 方法简单, 便于推广。
参考文献
[1]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517.
[2]杭燕南, 曹建国.疼痛治疗技术[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5:94.
[3]李仲廉, 邓乃封.妇产科麻醉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63.
小剂量吗啡注射液 篇2
关键词:吗啡,鞘内注射,术后镇痛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产妇剖宫产率大为增加, 而剖宫产术后疼痛不仅有手术切口的疼痛, 而且还包括子宫收缩带来的疼痛, 术后镇痛方法多种多样, 但各有其优缺点。吗啡是一种阿片受体激动剂, 其鞘内注射可以对剖宫产术后疼痛起到很好的镇痛效果, 吗啡镇痛效应强, 作用时间持久, 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并取得显著的疗效。然而, 文献中涉及的应用剂量各家报道不一。从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 笔者收集并整理不同剂量吗啡鞘内注射对的96例行剖宫产术产妇的作用效果,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本研究旨在通过探讨鞘内注射不同剂量吗啡对剖宫产术后产妇的镇痛效果, 并对不良反应的进行观察, 以期为临床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行剖宫产手术患者96例, 年龄23~34岁, ASAⅠ~Ⅱ级, 无心肺肾及神经系统疾病, 无其他椎管内麻醉禁忌证, 无长期服用镇痛药和镇静药病史。
1.2 麻醉和分组麻醉前
开放静脉输入平衡液400~500mL, 患者右侧卧位腰2~3间隙穿刺, 穿刺成功后, 进行鞘内注药, 用折信封方法将患者随机均分为4组:A组:0.5%的罗哌卡因15mg;B组:0.5%的罗哌卡因15mg+吗啡0.3mg;C组:0.5%的罗哌卡因15mg+吗啡0.6mg;D组:0.5%的罗哌卡因15mg+吗啡1.2mg作鞘内注射, 并均按剖宫产术后进行常规护理。
1.3 观察指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 方法进行疼痛评分
分别于术后的0、6、12、24h观察不同药量的作用效果及不良反应。VAS评分标准:0为无痛;VAS≤30为镇痛满意;VAS 31~69为镇痛基本满意;VAS≥70为镇痛失败, 100为剧痛。术后分别于术后0、6、12、24h进行观察并记录。其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皮肤瘙痒、低血压、尿潴留、头痛及呼吸抑制等。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1.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 定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两两组间比较用LSD法。
2 结果
2.1 疼痛评分
B组, C组的VAS疼痛评分均显着高于A、D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B组与C组的VAS评分比较, C组在各时段均优于B组的作用, 见表1。
2.2 不良反应
A、B、C、D 4组出现恶心者分别为2例、2例、5例、10例, 呕吐者分别为1例、3例、5例、6例, 皮肤瘙痒者分别为0例、3例、5例、6例。A组 (0.5%的罗哌卡因15mg) 、D组 (0.5%的罗哌卡因15mg+吗啡1.2mg) 分别有6例和2例患者需其他镇痛药辅助治疗。
3 讨论
产妇行剖宫产术后的伤口疼痛是机体的一种复杂生理反应, 对产妇的康复十分不利。因此, 术后镇痛已成为手术期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良好的镇痛不仅可以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 还有利于维持呼吸稳定, 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泌乳素的分泌, 使产妇能早期进行哺乳[1]。
吗啡为β受体激动剂, 可以作用于脊髓、延髓和丘脑等痛觉传导区的阿片受体, 进而提高痛阈发挥镇痛的作用, 其作用可能与脊髓兴奋性氨基酸含量下降有关[2]。但吗啡用于鞘内镇痛时易引起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 且发生率较高。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吗啡的镇痛机理有关[3], 鞘内注射小剂量吗啡可产生长时间的镇痛, 但当吗啡剂量增大, 药物经脊髓局部和全身摄取的双重作用导致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增加[4]。
因此, 本实验通过考察不同剂量吗啡鞘内注射对剖宫产术后镇痛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影响发现, 吗啡用量越少, 不良反应亦越少。不良反应以恶心、呕吐最多, 未发现有尿潴留的并发症, 对产妇的呼吸循环功能无显著性影响。因此, 应用剂量为0.3mg或0.6mg吗啡加低浓度局麻药进行鞘内注射, 对剖宫产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令人满意, 不良反应较少, 在临床上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后镇痛方法。
参考文献
[1]刘继云, 佘守章, 邬子林, 等.产妇鞘内注射舒芬太尼分娩镇痛的效应[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5, 25 (10) :768-770.
[2]沈明坤, 张文娟.三种剂量的吗啡镇痛对剖宫产术后产妇早期拔除导尿管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7, 23 (10) :856-857.
[3]唐兴祥, 何仁亮.单次鞘内应用吗啡在剖宫产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 2007, 18 (1) :79-80.
小剂量吗啡注射液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6月-2014年6月360例择期下肢骨折手术患者, 随机分为三组, 每组120例, 所有病例均无急性并发症, 无出血倾向, 无严重的心脑肾肺等重要脏器合并症, 无常用阿片类药物。三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病程、病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及镇痛方法
三组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常规L2~3或L3~4间隙穿刺, 试验量2%利多卡因3 ml, 追加量8~12 ml。手术时间30~90 min, 手术结束后A组为观察组1, 给予硬膜外腔注入 (吗啡1 mg+氟哌利多1 mg+0.894%罗哌卡因5 ml混合液) ;B组为观察组2, 给予硬膜外腔注入 (吗啡2 mg+氟哌利多1 mg+0.894%罗哌卡因5 ml混合液) ;C组为对照组, 给予硬膜外腔注入0.894%罗哌卡因5 ml。三组均芬太尼7~15μg/ (kg·d) +胃复安40 mg+0.9%氯化钠共100 ml静脉持续镇痛2 d。
1.3 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三组患者对术后疼痛的感受情况及镇静情况, 疼痛评分按照视觉模拟评分法 (0~9) , 镇静评分 (SS) 四分法, 对术后4、12、24、48 h疼痛及镇静情况记录, 镇痛VAS 0~3分为优, 3~4分为良, VAS>5分为差;镇静1分患者清醒, 2分瞌睡易于唤醒, 3分患者经常瞌睡易于唤醒, 4分患者瞌睡不易唤醒。并记录患者有无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皮肤瘙痒[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1、观察组2的4、12 h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和表2。三组均未出现呼吸抑制, 观察组1有6例恶心呕吐, 10例皮肤瘙痒。观察组2有8例恶心呕吐, 6例皮肤瘙痒。对照组有4例恶心呕吐, 无皮肤瘙痒, 详见表3。
分
分
例 (%)
3 讨论
鞘内注射吗啡已经成功应用于妇产科的术后镇痛, 对于骨伤科同样有效, 吗啡硬膜外给药后进入中枢系统, 透过硬脊膜渗入脑脊液后, 上行达延髓网状结构, 吗啡与阿片受体有很强的亲和力, 与脊髓的μ受体结合产生强效持久的镇痛作用[5]。吗啡的镇痛效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增大而增强, 但有“封顶效应”, 超过一定剂量镇痛效果并不增加, 反而会增加不良反应[6]。氟哌利多作用于拮抗延髓多巴胺及5-羟色胺受体来实现抗呕吐作用。罗哌卡因作为一种新型长效的酰胺类局麻药, 其作用持续时间长, 具有感觉运动神经分离、毒性低等优点, 中毒可以引起缓慢性心律失常, 周桥灵等[7]报道了罗哌卡因急性中毒一例, 患者硬膜外推注1%罗哌卡因6 ml, 相当于每公斤体重仅仅1.2 mg, 患者即出现耳鸣, 口角及颜面肌肉抽搐, 另外曹振刚等[8]报道了1例罗哌卡因中毒引起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处于安全考虑, 选择应用低浓度、小剂量罗哌卡因。硬膜外注入罗哌卡因作为术后镇痛预充量作用时间较吗啡复合罗哌卡因时间短, 运动阻滞起效慢、程度轻、维持时间短, 考虑与其低脂溶性有关, 罗哌卡因对粗大有神经鞘膜的A纤维阻滞较慢并且弱, 出现明显的感觉运动阻滞分离现象[9]。由于骨折及骨科手术侵犯骨膜、骨组织等躯体性伤害感受器, 故下肢骨折手术疼痛程度要比其他部位手术大, 所以术后12 h镇痛效果很重要[10]。本文观察组1和观察组2的4、12 h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传统硬膜外镇痛多采用吗啡复合局麻药, 达到减少吗啡不良反应的目的。硬膜外腔注入小剂量的吗啡复合局麻药和镇吐药, 药物剂量小, 不易发生依赖性, 安全可靠, 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发生率也明显降低, 可通过其受体效应达到完善的镇痛效果, 可以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小剂量吗啡硬膜外注入和芬太尼在骨科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360例择期下肢骨折手术患者, 随机分为三组, 每组120例, 观察组1、2给予不同小剂量吗啡+氟哌利多+罗哌卡因硬膜外+芬太尼持续静脉镇痛2 d。对照组给予罗哌卡因硬膜外+芬太尼持续静脉镇痛2 d, 分别记录三组患者术后第1天及第2天疼痛评分, 并记录患者有无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结果:观察组患者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三组均无呼吸抑制, 观察组1有6例恶心呕吐, 10例皮肤瘙痒, 观察组2有8例恶心呕吐, 有6例皮肤瘙痒。对照组有4例恶心呕吐, 无皮肤瘙痒。结论:小剂量吗啡+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在下肢骨折术后镇痛效果安全可靠, 副作用发生率低。
关键词:吗啡,芬太尼,罗哌卡因,下肢骨折,镇痛
参考文献
[1]陈艾芳, 宋颖杰, 送静慧.吗啡复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隙注射用于术后镇痛的效果观察[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2008, 30 (4) :275-276.
[2]曹杰, 邬子林.加强分娩镇痛的规范化和规模化建设[J].广东医药, 2006, 37 (6) :37-39.
[3]王叔衡, 丁宝纯.800例术后皮下镇痛临床报告[J].辽宁医学院学报, 2007, 28 (1) :91.
[4]管东权.舒芬太尼用于腹腔镜胆囊摘除术后静脉镇痛的疗效观察[J].四川医学, 2010, 31 (5) :660.
[5]王薇, 赵国立, 刘小颖, 等.芬太尼和吗啡用于术后患者自控镇痛的药效学和血药浓度的研究[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3, 23 (6) :419-422.
[6]张萍, 郑曼, 张媛, 等.鞘内注射吗啡用于脊柱矫形术后镇痛[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9, 25 (12) :1062-1063.
[7]周桥灵, 仲吉英, 邓硕曾.罗哌卡因急性中毒反应1例[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0, 26 (12) :1039.
[8]曹振刚, 彭深渠, 程明贤.罗哌卡因中毒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一例[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4, 30 (2) :121.
[9]冯洁华, 李朝阳, 辜雄军, 等.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剖宫产的量效关系[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0, 26 (8) :699-701.
小剂量吗啡注射液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及家属同意且被医院道德伦理委员会讨论批准,2008年4月至2012年3月,选择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硬膜外麻醉下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且麻醉效果确切的高龄患者84例,男39例,女45例,年龄(79.5±8.5)岁,ASAI~III级,体质量(73.5±14.5)kg,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者69例,合并有不同程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者32例。手术时间为(119.2±23.5)min。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行简易智力状态表(MMSE)检测,排除有认知功能障碍者。排除病例标准:(1)简易智力状态量表得分<23分;(2)初中以下文化程度;(3)肾功能障碍(血肌酐>177μmol/L)或活动性肝病;(4)有中枢神经系统和心理疾病;(5)正在服用镇静剂、抗抑郁药或有酗酒史;(6)严重的视听障碍影响交流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均分为A、B两组。
1.2 方法
术前禁食、水6h,患者均未用术前药。麻醉方法均采用连硬外麻醉,于L2,3椎间隙穿刺,穿刺成功后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3cm。2%利多卡因3mL注入硬膜外隙,5min麻醉平面出现后,A组在0.75%布比卡因5~10mL注入硬膜外隙前,吗啡1.5mg注入硬膜外隙,而B组在术毕将吗啡1.5mg注入硬膜外隙,余与A组同。两组均在术中予以多巴胺5~9μg/(kg·min)持续静脉泵注及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液复合6%羟乙基淀粉130/0.4维持循环功能相对稳定。并根据髋关节肌肉松弛情况追加0.75%左布比卡因。
1.3 观察指标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常规使用AS3心电监护仪监测血压(BP)、心率(HR)、心律、脉氧饱合度(SpO2)及心电图(ECG)等变化,行桡动脉及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分别用于有创动脉压及中心静脉压(CVP)监测和输液。低流量面罩吸氧,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持续时间、术后镇痛中皮肤瘙痒、恶心、呕吐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分别于术后4、8、12、20、24、30、36和48h进行镇痛、舒适度评分。镇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ague scale,VAS),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3分为良好,3~4分为基本满意,>5分为镇痛差。舒适度评分采用BCS模拟评级(Bruggrmann Comfort Scale,BCS):0级为持续疼痛;1级为安静时疼痛;2级为安静时无痛,抬腿时轻微疼痛;3级抬腿时无痛;4级触压伤口时亦无痛。
1.4 认知功能评定标准
分别于术前1d、术后1d、术后3d及术后7d由本院同一心理医师采用神经心理学测试技术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评定患者认知功能,主要内容有:(1)定向力:时间定向力(5分)和地点定向力(5分);(2)计算力(5分);(3)记忆力:即刻记忆力(3分)和延迟记忆力(3分);(4)语言能力:命名(2分)、复述(1分)和书写(1分);(5)执行能力(5分)等。MMSE总分为30分,以术前为对照,术后评分与术前基础值差值2分以上则认为发生了POCD[5]。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两组患者在年龄、体质量、ASA分级、心肺功能、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术后镇痛质量及副反应比较
A组综合镇痛质量明显优于B组,镇痛时间长于B组(P<0.05);A、B两组恶心发生率分别为14.3%和19.0%,皮肤瘙痒发生率分别为11.9%和1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与B组比较,aP<0.05
2.3 两组MMSE评分比较
与术前1d比较,B组于术后1d及术后3d时MMSE评分明显降低(P<0.05),A组各时间点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B组比较,A组于术后1d及3d时MMSE评分明显升高(P<0.05),见表2。A、B两组POCD的发生率分别为6.1%和14.2%,A组明显低于B组(P<0.05)。两组术中BP、HR、CVP及SpO2值均在正常值范围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注:与术前1d比较,aP<0.05与B组比较,b P<0.05
3 讨论
POCD发病机制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紊乱,目前仍不很清楚,认为是由手术和麻醉诱发、多种因素联合作用所致的神经功能减退。年龄、手术类型、术前用药剂量、围术期低血压、低氧血症、阿片类药物用量、全身麻醉药种类以及术后疼痛等都可能与POCD发生有关,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年龄是影响发生率的最为明确、最显著的一个影响因素[1,2,6,7],但年龄因素又是客观不可更改的,且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POCD无疑是陪护成本增加、住院时间推迟、康复时间延长、生存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其造成的医学、经济及社会问题将会日益严重。因此,降低其它因素对POCD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减退、血流动力学调控能变差、颅内特殊区域功能性神经元有关的神经递质减少及受体对神经递质的亲和力降低致对麻醉药物尤其抗胆碱药更敏感,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后一周内POCD的发病率高达25.8%,70岁以上高龄患者POCD的发病率甚至高达29%[1,2]。因此,本研究对象选择70岁以上的患者有着更深远的医学和社会意义。
本研究采用连硬外麻醉、未用术前药、术中予以多巴胺持续静脉泵注及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液复合6%羟乙基淀粉130/0.4维持循环功能相对稳定、术中维持正常SpO2值、术中未静脉辅助用药,即排除了全麻、术前用药、低血氧及低血压和低灌注等因素对POCD的影响。高龄患者大都有潜在性心脏病,应用吗啡超前镇痛,不但镇痛时间长,且因其轻度的镇静作用而有利于消除心脏患者焦虑、紧张情绪;其也可通过扩张外周血管,减轻心脏负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Bicke H等[8]认为脊椎-硬膜外联合阻滞下髋部骨折术患者POCD的发生率为10%~20%,多发生在术后3~5d。本研究结果表明,B组于术后1d及术后3d时MMSE评分明显低于术后1d及A组(P<0.05),A组各时间点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POCD的发生率(6.1%)明显低于B组(14.2%)(P<0.05),提示术前硬膜外腔预注小剂量吗啡超前镇痛确可降低高龄患者POCD的发病率,其可能缘于A组综合镇痛质量明显优于B组,镇痛时间长于B组所致。镇痛效果好且时间长,BCS评分就高,应激反应即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循环功能就保持了相对稳定,这避免了因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而诱发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使海马、前脑室白质及基底神经节等敏感性区域保持了相对良好的生理功能。
综上所述,硬膜外隙预注小剂量吗啡超前镇痛可降低高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摘要:目的 观察术前硬膜外隙预注小剂量吗啡超前镇痛对高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且麻醉效果确切的的高龄患者84例,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在麻醉平面出现后,0.75%布比卡因5~10mL注入硬膜外隙前,吗啡1.5mg注入硬膜外隙。B组在术毕将吗啡1.5mg注入硬膜外隙。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持续时间、术后镇痛中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分别于术后4、8、12、20、24、30、36和48h进行镇痛及舒适度评分。并分别于术前1d、术后1d、术后3d和术后7d由本院同一心理医师采用神经心理学测试技术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评定患者认知功能。结果 A组综合镇痛质量明显优于B组,镇痛时间长于B组(P<0.05);与术前1d比较,B组于术后1d及术后3d时MMSE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B组比较,A组于术后1d及3d时MMSE评分明显升高(P<0.05),A、B两组POCD的发生率分别为6.1%和14.2%,A组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 硬膜外隙预注小剂量吗啡超前镇痛可降低高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关键词:硬膜外麻醉,吗啡,超前镇痛,高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
参考文献
[1]Rasmussen LS.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incidence andprevention[J].Best Pract Res Clin Anaesthesiol,2006,20(2):315-330.
[2]Moller J T,Cluit mans P,Ransmussen LS,et al.Long-ter m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in the elderly ISPOCD1study.ISPOCD investigators.International Study of 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J].Lancet,1998,351(9106):857-861.
[3]盛卓人,王俊科.实用临床麻醉学[M].4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742-747.
[4]李丽萍,江晓,葛衡江.术后疼痛对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J].重庆医学,2009,38(14):1802-1804.
[5]Anthony JC,LeResche L,Niaz U,et al.Limits of the‘Mini-Mental State’as a screening test for dementia and delirium among hospital patients[J].Psychol Med,1982,12(2):397-408.
[6]Williams-Russo P,Sharrock NE,Mattis S,et al.Cognitive effects after epidural vs general anesthssia in older adults.A randomized trial[J].JAMA,1995,274(1):44-50.
[7]De Leon M J,S Segal,C Y Tarshish,et al.Longitudinal cerebrospinal f;uid tau load increases in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J].Neurosci Lett,2002,333(3):183-186.
小剂量吗啡注射液 篇5
注:与A组比较, aP<0.05;与B组比较, bP<0.05。
剖宫产术后疼痛对患者心理及生理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可引起患者焦虑、神经内分泌紊乱等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术后镇痛可减少体内儿茶酚胺及各种应激性激素的释放, 对维持患者术后的呼吸循环功能有重要意义[1]。该院之前剖宫产术后镇痛以自控静脉镇痛 (PCIA) 使用为主, 镇痛药物主要选择强效阿片类药物如芬太尼、舒芬太尼等。但如众多研究[2,3]所述:患者可出现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目前大部分学者提倡用均衡镇痛的模式来提供更加安全、简便有效的镇痛[3]。该院于2014年6月—2015年3月采用小剂量吗啡单次硬膜外推注复合地佐辛用于产科术后镇痛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经医院伦理学委员会的批准, 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整群选取该院2014年6月—2015年3月行剖宫产术后镇痛女性患者120例, 所有患者均为疤痕子宫择期行二次剖宫产, ASAI~II级, 年龄20~35岁, 体重50~80 kg, 随机分为A、B、C 3组, 每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无肝肾功能异常及消化道溃疡病史, 无麻醉及精神药品滥用史, 未发现对阿片类药物及非甾体药物过敏, 术前12 h未使用镇痛镇静药。
1.2 方法
患者入室常规监测生命征, 开放上肢静脉通道, 行L3~4间隙腰硬联合麻醉, 穿刺成功后30 s内蛛网膜下腔注入0.5%布比卡因1.6 ml, 并在硬膜外头向内置管4 cm, 嘱患者平卧, 调节平面达到T6 (若阻滞平面低于T6, 则硬膜外追加0.375%左布比卡因每次5 ml直至平面到达T6) 嘱外科医生开始手术, 手术开始后不再追加局麻药。A组于关腹膜时给予吗啡1.5 mg (用生理盐水稀释至5 ml) 单次硬膜外腔推注, B、C两组于关腹膜时给予生理盐水5 ml单次硬膜外腔推注。3组术毕均行PICA。A、B两组配方:地佐辛0.6 mg/kg+氟比洛芬酯200 mg+昂丹司琼12 mg;C组配方为芬太尼12 ug/kg+氟比洛芬酯200 mg+昂丹司琼12 mg。嘱产妇在使用镇痛泵期间禁止哺乳。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2、4、8、12、24、48 h的VAS疼痛评分、BCS舒适度评分、术后24 h内PCA按压次数及产妇出现恶心呕吐、瘙痒、眩晕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评价标准
视觉模拟评分 (VAS) :0分无痛、10分最痛, BCS (舒适度评分) 标准:0为持续性疼痛;1级为安静时无痛, 深呼吸或咳嗽时疼痛加重;2级为平卧安静时无痛, 深呼吸或咳嗽及转动体位时轻微疼痛;3级为深呼吸时也无痛。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组患者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和术中局麻药用量及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VAS评分:术后2、4、8h B、C两组明显高于A组 (P<0.05) , 而B、C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余时点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CS舒适度评分:术后2、4、8 h B、C两组明显低于A组 (P<0.05) , 而B、C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余时点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 。
术后24 h内PCA按压次数:B (3.09±0.52) 、C (3.13±0.50) 两组明显高于A组 (1.16±0.32) (P<0.05) , B、C两组间无明显差异。3组患者均未出现呼吸抑制, 但C组眩晕、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A、B组 (P<0.05) 。3组间皮肤瘙痒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2) 。
注:与A组比较, P<0.05;与C组比较, cP<0.05。
3 讨论
剖宫产术后镇痛能有效地消除或减少患者术后疼痛, 提高舒适度, 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中。传统的阿片类药物静脉镇痛效果确切, 但用量大存在呼吸抑制风险, 且恶心呕吐、眩晕、皮肤瘙痒等发生率较高;而连续硬膜外镇痛常因产妇产褥期代谢增高易出汗及术后需早期下床活动等原因导致硬膜外导管容易脱落、难以护理, 且有局麻药长时间使用存在潜在神经毒性等顾虑, 使得其使用受到限制。有研究表明, 单次小剂量吗啡硬膜外腔注入可以发挥其高度选择性脊髓镇痛的优势, 与静脉自控镇痛的可控、灵活性相加, 极大提高剖宫产术后镇痛质量[4,5], 减少了静脉镇痛药的使用量, 使其副作用减少;且可避免术后留置硬膜外导管带来的潜在风险。
地佐辛是一种新型强效阿片受体混合激动拮抗剂, 镇痛作用较强而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由于不产生典型的μ受体依赖, 可使胃肠平滑肌松弛, 减少了恶心、呕吐发生率[6], 由于其镇痛作用及副作用都是具有封顶效应, 故地佐辛往往需要联合非甾体类镇痛药或阿片激动剂才可取得理想的镇痛效果[7]。氟比洛芬酯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 与阿片类药物合用能够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 提高镇痛效果。师小伟[8]等报道, 静脉注射地佐辛及氟比洛芬酯均有超前镇痛效应。两者联合使用通过不同的作用机理, 作用于疼痛反射弧的不同靶点, 即可有效抑制或减少疼痛传导, 并且可以有效地减少两者的用药量及不良反应, 而该研究中于关腹膜时单次推注小剂量吗啡使得术后镇痛更平稳地从硬膜外镇痛过渡到静脉镇痛。研究表明剖宫产术后的疼痛程度在术后12 h达到高峰, 并于术后24 h内均处于较高水平[9]。吗啡是中枢性阿片u受体的强效激动剂, 是目前唯一的水溶性阿片类药物, 硬膜外单次剂量给药可提供镇痛时间约为8~12 h, 可以在局麻药作用消退前起超前镇痛作用, 有效地抑制术后疼痛高峰期, 并且可以克服静脉镇痛在术后最初数小时血药浓度不稳定带来的镇痛不全, 这一点从该研究中2、4、8 h A组VAS评分及BCS舒适度评分明显优于B、C两组中可以得到论证。而B、C两组VAS评分及BCS舒适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在一定剂量范围地佐辛与芬太尼的镇痛效果相当, 也可能与该研究使用的芬太尼量相对较小有关, 随着两组剂量各自增加评分是否有差异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3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眩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但C两组明显多于A、B两组, 可能与地佐辛对μ受体具有激动和拮抗双重作用, 既可产生一定的脊髓以上镇痛作用, 又可以减少恶心呕吐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10]。
由于小剂量吗啡单次硬膜外推注能有效减少产妇术后数小时疼痛且并未增加不良反应, 而地佐辛与芬太尼镇痛效果相当时, 其眩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 故将两者联合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使用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小剂量吗啡硬膜外腔推注复合地佐辛静脉泵注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整群选取拟行剖宫产手术患者120例, 随机分为A、B、C3组, 每组40例。A组于关腹膜时给予吗啡1.5 mg (用生理盐水稀释至5 mg) 单次硬膜外腔推注, B、C两组于关腹膜时给予生理盐水5 ml单次硬膜外腔推注, 术毕均行静脉镇痛 (PICA) 。A、B组配方:地佐辛0.6mg/kg+氟比洛芬酯200 mg+昂丹司琼12 mg;C组配方:芬太尼12 ug/kg+氟比洛芬酯200 mg+昂丹司琼12 mg;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0 ml。初始负荷剂量4 ml, 背景剂量4 ml/h, 单次PCA2.0 ml, 锁定时间15 min, 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2、4、8、12、24、48 h的VAS疼痛评分, BCS舒适度评分以及术后24 h内PCA按压次数和不良反应。结果 B、C两组术后2、4、8 h VAS疼痛评分和术后24 h内PCA按压次数高于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B、C两组术后2、4、8 h的BCS舒适度评分低于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组均未出现呼吸抑制, 但C组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A、B组, 3组间皮肤瘙痒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小剂量吗啡单次硬膜外推注复合地佐辛静脉泵注用于产科术后镇痛安全有效, 术毕最初数小时内镇痛效果更佳, 恶心呕吐、眩晕发生率较低。
关键词:吗啡,地佐辛,剖宫产,术后镇痛
参考文献
[1]翁培清, 王宏梗, 刘炜烽.妇产科术后不同镇痛方法临床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3 (12) :752.
[2]唐文志.地佐辛与舒芬太尼用于腰椎术后镇静镇痛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35) :151-152.
[3]张益国, 姜蕴晖, 魏海滨, 等.氟比洛芬酯复合舒芬太尼用于骨科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 2014 (1) :145-146.
[4]李亮.硬膜外吗啡给药对剖宫产术后静脉镇痛40例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 22 (23) :96-97.
[5]乌兰格日勒.剖宫产术后患者硬膜外联合静脉自控镇痛的效果观察[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4 (5) :601-602.
[6]卢静, 兰志勋, 蔡兵, 等.地佐辛联合舒芬太尼用于剖宫产术后自控静脉镇痛效果观察[J].四川医学, 2013, 34 (10) :1507-1509.
[7]席文娟, 郭平选, 么安亮, 等.地佐辛复合舒芬太尼与单用舒芬太尼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J].河北医药, 2014, 36 (11) :1660-1661
[8]师小伟, 孙海峰, 董波, 等.地佐辛超前镇痛对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术后芬太尼的节俭效果[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3 (1) :122-123.
[9]马雪, 何维微.剖宫产术后硬膜外吗啡镇痛对催乳素及初乳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 1998, 18 (8) :454-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