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罗红霉素

2024-08-22

小剂量罗红霉素(共9篇)

小剂量罗红霉素 篇1

新生儿出生后即由宫内营养转向胃肠道的哺乳喂养。早产儿由于胃肠功能相对不成熟, 足月新生儿在病理状态下如窒息、感染等情况下, 均易出现胃肠道动力障碍, 出现喂养不耐受或称为喂养困难, 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呕吐、胃食管反流、胃潴留、食欲下降等。近几年我们用小剂量红霉素静脉及口服用药治疗新生儿喂养困难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择我院儿科近几年收治的60例喂养困难新生儿, 其中早产儿30例, 足月儿30例;男34例, 女26例;出生体重≤2 500 g者27例, 均于出生后24 h内入院。基础疾病包括:单纯早产22例 (胎龄≥32周) , 新生儿窒息14例,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0例,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5例, 新生儿肺炎3例,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3例,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2例, 新生儿败血症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 2组患儿的胎龄、体重及Apgar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 。

1.2 入选标准

频繁呕吐 (≥3次/d) , 奶量不增或减少 (>2 d) , 胃潴留 (潴留量>前次喂养量的1/3) 和 (或) 腹胀明显。所有患儿均除外外科疾患如胃肠道先天畸形、机械性肠梗阻等。

1.3 治疗方法

2组患儿均给予积极治疗原发病、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支持、对症等综合治疗, 在无常规喂养禁忌的情况下, 所有患儿均于12 h~24 h后开奶 (雀巢配方奶粉) , 开奶前用1%碳酸氢钠溶液 (温) 洗胃, 以清理在分娩过程中可能被胎儿吞入的多量羊水, 或吞入被胎粪污染或已被感染的羊水, 或含较多母血的羊水, 同时了解有无消化道出血和畸形, 保留胃管。经胃管注入配方乳2~5 m L/次, q 3 h, 每次喂奶前均回抽胃内容物, 如胃内残奶量大于前次奶量的1/3时, 减少奶量或停喂1次;耐受好者, 以后每日增加2~5 m L (每次量) , 直至患儿能自行吸吮、吞咽反射正常后, 拔除胃管。入量不足部分, 予静脉营养补充。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红霉素3~5 mg/ (kg·d) , 入5%~10%葡萄糖溶液20 m L中缓慢静滴, 时间>1 h, q 8 h, 能进食时改为5 mg/ (kg·d) , 分3次口服。对照组给予少量多次喂乳, 喂稠厚的奶汁, 喂养后竖起叩背排气, 并保持直立位1 h, 之后取头高足低位 (与床面呈30°~50°角) , 右侧卧位。效果差者, 酌情减少喂奶次数和量。重者停止喂奶, 增加静脉营养量, 待症状好转后再次开奶。疗程均为5 d~7 d。观察2组呕吐、腹胀、胃潴留情况 (正常为不超过摄入量的1/4) 。

1.4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症状完全消失, 奶量正常, 无胃潴留或极少, 无呕吐;显效:症状明显缓解;好转:症状稍减轻;无效:用药7 d症状无明显改善。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痊愈21例, 显效6例, 好转2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痊愈12例, 显效7例, 好转9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63.3%, 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5.963, P<0.05) 。

2.2 药物副作用

患儿在用药期间未发现排便次数增多及异常哭闹。23例患儿检测了用药前后肝功能, 与治疗前比较均在正常范围。

3 讨论

胃肠动力受中枢神经系统、肠道神经系统、多种胃肠激素以及化学递质的调节[1]。由于早产儿胃肠动力发育不完善, 血胃动素、胃泌素水平低;窒息时血液重新分配使胃肠道相对缺氧缺血;同时因窒息时脑缺氧缺血, 使中枢神经系统对胃肠激素分泌控制减弱, 直接或间接抑制了胃肠M细胞分泌胃动素致血浆胃动素水平低下, 因此早产儿和窒息儿易出现喂养困难[2]。本文随机选取的病例大多为早产儿和有窒息因素的新生儿, 这些患儿由于不能经口喂养或喂养量远远不能满足正常生长发育所需, 常需较长时间胃肠道外静脉营养支持, 不仅增加了医疗费用, 而且不利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 还有可能发生高胆红素血症、胆汁淤积、继发感染等静脉营养合并症。新生儿胃肠喂养可通过直接营养作用或胃肠激素间接作用维持胃肠结构与功能的完整[3],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越早开始胃肠喂养, 越能促进胃肠功能成熟[4]。胃动素可促进胃肠运动, 红霉素及其衍生物为非肽类胃动素受体兴奋剂, 通过与胃黏膜上胃动素受体结合, 增加下端食管括约肌张力以及下端食管括约肌近端5 cm~10 cm处食管的蠕动, 引起胃底、胃窦强烈收缩, 促进胃排空及肠蠕动。其促进胃肠道动力作用有明显的量-效关系, 3~5 mg/ (kg·d) 小剂量红霉素能够促进新生儿胃肠道动力, 提高喂养耐受性[1];大剂量可导致胃、小肠发生强烈不规则收缩, 引起恶心、呕吐。

本文中喂养困难新生儿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 治疗组再加用小剂量红霉素, 总有效率为90%,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红霉素主要经肝脏代谢, 因而可能引起肝脏损害如肝脏肿大、黄疸、转氨酶增高等副作用, 但多在停药后自行消退, 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其他的胃肠道动力药如多潘立酮和西沙必利均无静脉制剂, 甲氧氯普胺的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西沙必利在心脏方面的副作用等均限制其使用。本文应用小剂量红霉素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减少了昂贵的静脉营养费用和引起的并发症, 且药价低廉,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红霉素毕竟具有抗菌性, 长期应用可能出现菌群紊乱或耐药, 近几年来新研制的EM-536、EM-523等新型红霉素类药物不具抗菌活性, 但胃动素样作用却是红霉素的十几倍, 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研究[5]。

参考文献

[1]黄瑛, 邵肖梅, 曾纪骅, 等.新生儿喂养困难与红霉素促胃肠动力的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 2000, 38 (11) :696-698.

[2]杨新军, 董巧敏.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多潘立酮治疗新生儿喂养困难疗效观察[J].新乡医学院学报, 2005, 22 (2) :129-130.

[3]邵肖梅.早产儿消化系统的特点及喂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0, 15 (12) :716-718.

[4]刘克苗.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胃肠发育的影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3, 18 (10) :806-807.

[5]丁显春.小剂量红霉素对改善早产儿喂养困难的临床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 2003, 10 (4) :354.

小剂量罗红霉素 篇2

【关键词】支气管扩张;阿奇霉素;小剂量

【中图分类号】R562.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197-01

在临床上,支气管扩张是一种较为多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其临床症状一般表现为反复咯血、咳嗽以及咳脓痰等[1]。一旦患有该疾病,将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与工作;因而,积极对其进行治疗,显得尤为关键。笔者对我院所收治的34例支气管扩张患者予以长期小剂量阿奇霉素进行治疗,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中共有支气管扩张患者68例,所有患者均通过临床诊断及CT检查,确诊为支气管扩张;同时排除存在严重器质性疾病、肺结核以及肺部肿瘤者。按就诊先后顺序,将全部患者分成A组与B组,每组34例。A组中有男性患者20例,女14例,患者的年龄区间是25~68岁,平均为(43.8±4.8)岁;病程最长的有26年,最短的有1.5年,平均病程为(11.5±5.6)岁。B组,男19例,女15例,患者年龄区间为28~71岁,平均为(46.9±5.1)岁;病程最长的有25年,最短的有2年,平均病程为(12.6±4.9)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临床基础性资料的比较上,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A组:对该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措施,即对患者予以抗炎、补液以及祛痰等治疗[2]。

B组:在上述基础之上,对该组患者予以长期小剂量阿奇霉素加以治疗,具体使用方法为:口服,一天一次,一次250mg。持续治疗六个月。

1.3观察指标

对全部患者治疗前后的FEV1、PEF、FEV1/pred以及日痰量等指标进行密切的观察、记录以及对比。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全部数据,均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用(X±s)分别代表计量资料,同时用t检验。如果两组数据之间P<0.05,则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EV1、PEF、FEV1/pred以及日痰量等指标相比较,差异并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患者的FEV1、PEF、FEV1/pred以及日痰量等指标均优于A组患者,差异极为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所谓的支气管扩张,指的就是因为支气管以及其附近的肺组织发生了慢性化脓性炎症,亦或者是纤维化,继而使得支气管的弹性组织与肌肉受到损害,继而引起支气管变形和持久的扩张[3]。通常情况下,引发该疾病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五种,即①感染;②遗传性或者是先天性疾病;③纤维异常;④免疫蛋白缺陷;⑤吸入异物,即吸入异物之后,长时间的存在于气道,而造成炎症或者是慢性阻塞,从而诱发支气管扩张。该病病情较为复杂,且极易反复发作,继而严重破坏患者的支气管,使得其肺功能受损,病情严重的甚至将引起一些并发症,例如肺心病、呼吸衰竭等,继而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临床上对于该疾病的治疗,有研究指出,采取阿奇霉素进行治疗,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4]。阿奇霉素是一种半合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药物,其不但具备了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抗炎功效,同时还有较强的免疫调节功能。该药物对机体外周血内单核细胞的增殖起到抑制作用,控制氧化物与弹性蛋白酶的出现,继而降低对气道上皮的破坏;另外,其还能对一些炎症因素、上皮—黏膜屏障等进行合理的调节,继而起到抗炎、隔绝炎症和气道感染之间的恶性循环的作用,最终达到改善肺功能的目的[5]。

在本次研究中,对B组患者予以长期小剂量阿奇霉素进行治疗,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其治疗后的日痰量与各肺功能指标均优于A组患者,有显著性的差异;由此可见,在临床上对支气管扩张患者采取长期小剂量阿奇霉素进行治疗,疗效确切,且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徐亮.长期小剂量阿奇霉素治疗支气管扩张的疗效及对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药业,2013,22(8):21-22.

[2]杨晓红.长期小剂量阿奇霉素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缓解期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24):38-39.

[3]戴一帆,吕群,王建军等.长期小剂量阿奇霉素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缓解期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11):897-899.

[4]梁结柱.长期小剂量阿奇霉素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13(7):71-72.

小剂量罗红霉素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儿科接收的86例患有呕吐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均无先天性肠胃道功能病变。 根据入院时间随机分成探究组和参照组,均为43例,探究组:男27例,女16例;出生天数7~21 d,平均(10.5±3.2)d;病程1~10 d,平均(4.5±1.1)d;早产儿6例,小于胎龄儿4例, 窒息史3例,胎粪吸入综合征2例,肺炎9例,缺氧缺血性脑病4例;参照组:男24例,女19例;出生天数7~ 24 d,平均(11.0±3.1)d;病程1~9 d,平均(4.3±1.2)d;早产儿5例,小于胎龄儿4例,窒息史4例,胎粪吸入综合征2例,肺炎7例,缺氧缺血性脑病3例。 临床表现主要是呕吐奶汁,但无胆汁。 两组新生儿的基础信息、 体重、病情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开展对比分析。

1.2方法

两组患儿在确诊后进行常规对症治疗, 先将患儿上半身提升45°,行右侧体位予以洗胃,并进行补液,有效维持p H、水电解质平衡[2]。 在此基础上,探究组新生儿给予小剂量红霉素(国药准字H21021678)治疗,按照3~5 mg/kg标准加入10%葡萄糖溶液5~10 m L, 通过输液泵静滴,1次/d,两组均连续5 d。 在治疗中密切注意并记录新生儿进奶量、体质量增加、呕吐次数等。

1.3疗效评价

根据临床观察指标进行效果评价[3], 具体分为:1显效,在用药3 d后,呕吐消失或偶尔发生,进奶量正常,体质量每天增长10~15 g;2有效,在用药5 d后,呕吐消失或偶尔呕吐,进奶量正常,体质量每天增长10~ 15 g;3无效,在用药5 d后,呕吐次数未明显减少,进奶量不佳,存在显著胃潴留,进奶量未增加,体质量不增长或低于10 g/d。总有效为显效和有效之和。此外,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反应蛋白(CRP)改善情况。

1.4统计方法

该研究资料均通过SPSS 20.0统计学软件予以统计处理,用均数和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在治疗5 d后,探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1%,参照组为76.7%,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如表1。

2.2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在用药过程中,两组均为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在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检查无异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呕吐实际上是肠胃道功能紊乱或者是临床疾病引起的一种表现,呕吐物易呛入气道造成窒息或导致肺炎, 同时也易造成机体水电解质、p H值失衡,如呕吐病程较长,会引发营养不良[4]。 在新生儿阶段,因新生儿的解剖生理特点,食管相对松弛,胃表现为水平位,粪门括约肌功能发育不全,肠胃蠕动神经调节,以及胃酸分、胃蛋白酶物质的分泌功能不佳,导致胃肠排空、调节受到较大影响,而易发生呕吐[5]。 新生儿的胃肠道缺乏足够动力,易引起胃或者食管的反流,而这又易引起吸入性肺炎、反流性食管炎等严重并发症,对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带来极大威胁[6,7]。 此外,新生儿往往会因肠胃道的消化和吸收、蠕动、黏膜保护等方面的功能还不健全,以及临床患病的影响易发生喂养不耐受情况。 主要表现为进奶量减少、胃潴留、呕吐等。

该种情况在早产儿、 低出生质量新生儿及患有急重病症新生儿较为常见。 该研究中,86例呕吐新生儿均通过腹部B超、 钡餐等检查均未发现肠胃道不存在畸形或者器质性病变,胃食管反流、喂养不耐受等是引起呕吐的主要原因。 尤以胃食道反流最为突出,主要和抗反流屏障保护功能不强存在密切关系,发挥该功能最为关键的是下食道括约肌,另外食管黏膜防御性、食管蠕动力以及食管长度等。 新生儿优于由于肠胃道和神经发育尚未减轻,抗反流机制还未完善,易引起该种情况[8]。 红霉素属于胃动素激动剂, 该药物可有效改善和提升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及其近端蠕动力,对胃窦予以刺激时其充分收缩,使胃有效排空[9]。 作用机制就是在和胃黏膜上胃动素受体充分结合达到增强胃肠动力效用。 在正常用药量下,正常移动性蠕动复合波会被打乱,使得胃、肠出现较为强烈的不具有规则性的收缩引起呕吐; 而在亚用药量下, 该药物能够有效刺激胃肠道平滑肌有效收缩,进而促使产生移动性蠕动复合波。 对于新生儿而言,按照3~5 mg量给药,可有效改善和增强期胃肠道动力,使胃有效排空,可以看到,红霉素在改善胃肠道动力效用方面有着显著的量与效的内在关联性。 基于此,临床上在治疗新生儿食管反流、喂养不耐等应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越发广泛。此外,该药物还是一种林可霉素类药剂,有良好的抑菌、除菌效用,通过对细菌肽链延长予以阻断实现该方面的效用,此外,适量肌注红霉素服用后可有效改善和提升机体免疫球蛋白水平,换言之,该药物有一定的调节机体免疫力效用。 临床实验报道, 红霉素可有效抑制和灭杀肠道内大多数革兰阴性菌,且对新生儿的机体无显著性影响,用药后95% 以上药物成分会经肝、肾、胆等脏器代谢后通过粪便排出体外[10]。 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红霉素在炎性组织中有较高的浓度,且有较长的半衰期,每日给药一次即可达到良好药效,在胃肠酸性环境下药效也有良好的稳定性,所以对新生儿的肠道不会带来很大反应[11]。

该研究中,探究组呕吐新生儿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的红霉素取得了良好效果, 临床总有效率达到93.1%,其中3 d用药显效率达到41.9%,明显高于单一常规治疗参照组的76.7%和30.2%,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此外,在治疗后两组血,两组在用药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P>0.05)。 该研究结果和国内陈银等人[12]对86例新生儿功能性呕吐应用小剂量红霉素联用藿香正气治疗的总有效率9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同时,和丁忠莲[13]在其研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也未出现肠道反应、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的研究报道一致。 由此可知, 在新生儿呕吐治疗中加用小剂量的红霉素临床效果确切,有助于新生儿健康的良好恢复。

小剂量罗红霉素 篇4

【摘要】目的:观察小剂量红霉素联合适贝高儿宝颗粒对儿童功能性厌食症的疗效。方法:将94例厌食症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小剂量红霉素+适贝高儿宝颗粒)和对照组(多酶片+复合维生素B),疗程4w,观察两组患儿治疗4w后症状改善情况、厌食症状改善速度、体重增加情况的临床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9.58%,优于对照组54.35%,P<0.01;在厌食症状改善速度及体重增加方面,治疗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小剂量红霉素联合适贝高儿宝颗粒对儿童厌食症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红霉素;适贝高儿宝颗粒;儿童;功能性厌食症;疗效

The small dosage erythromycin unites appropriate Bei Gaoer the valuable pellet to treat the child apositia to attach 48 example 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

Huang Xiaodong Zeng Fusheng

【Abstract】Goal: Observes the small dosage erythromycin to unite appropriate Bei Gaoer the valuable pellet to the child functionality apositia's curative effect. Method: Divides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stochastically 94 example apositia baby (small dosage erythromycin + suitable Bei Gaoer the valuable pellet) and the control group (multi-enzyme piece + compound Vitamin B), treatment course 4w, after observing two group of babies treat 4w, the symptom improvement situation, to loss of appetite the symptom improvement speed, weight gain change of situation clinical. Finally: Treatment group total effectiveness reaches 89.58%, surpasses control group 54.35%, P<0.01;Is lossing of appetite the symptom improvement speed and the weight gain aspect, the treatment group also obviously surpasses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he small dosage erythromycin unites appropriate Bei Gaoer the valuable pellet to have the good curative effect to the child apositia, is worth the clinical promotion.

【Keywords】Erythromycin, suitable Bei Gaoer valuable pellet, child, functionality apositia, curative effect 儿童厌食症是小儿时期常见疾病,严重影响小儿健康发育。我们在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应用小剂量红霉素联合适贝高儿宝颗粒治疗48例儿童厌食症,取得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标准:年龄3~12岁,男女不限,主要临床表现为每日进食量少,时有出现不思饮食,部分患儿伴腹痛、嗳气、呕吐,但精神状态好,活动正常,仅体型消瘦。全部病例均排除胃肠器质性病变及肝炎和胆道疾病所引起的食欲低下。

1.2一般资料:列入观察的全部病例来自儿科门诊,共94例。治疗组48例,男30例,女18例,年龄平均(5.86±2.99)岁,平均体重(13.46±6.51)kg,发病时间平均5.6个月;对照组46例,男28例,女18例,年龄平均(5.24±2.92)岁,发病时间平均5.4个月。,平均体重(14.12±5.63)kg。两组患儿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有可比性。

1.3治疗方法:治疗组用红霉素片15mg/kg•d,每日分3次口服;同时予适贝高儿宝颗粒(江西博士达药业有限公司生产),3~6岁每次半袋,每日3次;6岁以上每次1袋,每日3次。对照组口服多酶片及复合维生素B各1~2片,每日3次。

以上治疗方法4w为1个疗程,并于用药后每1w各记录1次食欲改善情况,疗程结束后再次测量体重并记录。

1.4疗效判定标准

1.4.1 治疗4w后症状改善情况比较:①显效:厌食症状明显改善,食欲增强,主动要求进食;②有效:厌食症状有所改善,食欲好转,食量增加;③无效:治疗前后厌食症状无改善。见表1

1.4.2厌食症状改善速度比较:①显效:治疗1w内症状明显改善;②有效:治疗2w内厌食症状改善;③无效:治疗2w以上症状无改善。见表2

1.4.32组体重增加情况:①明显增加:治疗1m后体重增加>500g;②有所增加:治疗1m后体重增加在100g~500g间;③增加不明显:治疗1m后体重增加<100g或不增加,见表3。

表1治疗4w后症状改善情况比较(例)

组别 显效 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 3013589.58对照组10152154.35表2厌食症状改善速度比较(例)

组别显效有效无效治疗组21225对照组52021表3治疗后体重增加情况比较(例)

组别明显增加 有所增加增加不明显 治疗组 19218对照组6 1525 2结果

2.1 治疗4w后治疗组症状改善总有效率达89.58%,而对照组仅为54.35%,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χ2 = 14.57P<0.01,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治疗1w后治疗组症状明显改善21例(43.75%),而对照组仅有5例(10.87%),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χ2 =14.57P<0.01,说明治疗组改善厌食症状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2.3 治疗4w后治疗组体重增加>100g者有40例(83.33%),而对照组仅有21例(45.65%),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χ2= 14.64P<0.01,说明治疗组经治疗后体重增加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2.4 不良反应: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无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儿童厌食症大多数是由于喂养不当或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造成,属功能性厌食。厌食儿童存在胃动过缓,胃电活动主频缺乏规律、节率紊乱[1],同时由于厌食导致胃酸分泌减少,胃蛋白酶活力减弱,使厌食症常难以纠治。近年研究表明小剂量红霉素可诱发消化间期综合肌电(IMC)相,对胃肠道产生早熟的移动复合波,且无刺激胃分泌作用,可用于治疗胃功能性排空障碍[2]。小剂量红霉素用于治疗儿童厌食症,可使治疗后胃体蠕动率增快,其疗效不逊于价格昂贵的新型胃肠动力药[3],值得推广应用。

中医认为小儿时期的体质特点为“脾常不足”,脾胃为后天之本,治疗小儿厌食,必须从调理脾胃着手。适贝高儿宝颗粒由太子参、北沙参、茯苓、山药、白芍(炒)、葛根(煨)、山楂(炒)等中药组成,具有健脾益气,生津开胃的作用。实验研究表明,其具有明显促进胃液分泌,使胃酸及胃蛋白酶活力增强的作用,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从根本上改善儿童消化系统功能,增强免疫力。

通过3个指标的对照观察,我们认为 小剂量红霉素联合适贝高儿宝颗粒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对儿童厌食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在患儿食欲改善的同时,还应指导家长帮助患儿纠正不良饮食习惯,给予均衡合理的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进一步巩固疗效。

参考文献

[1] 郝理华,张理青,李芬,等,厌食儿童体表胃电图检测与分析,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8,13(3):160

[2]陈绍礼,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排空障碍. 医师进修杂志1996,19(5):39

小剂量罗红霉素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至2012年之间我院的早产儿100例, 胎龄<36周, 没有胃肠道畸形, 可以排除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没有应用过促胃肠动力的药物。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50例作为治疗组。另外第二组:同期选择50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并且两组患儿的诊断均满足《实用新生儿学》[1]。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第一组:治疗组在第二组对照组的基础之上, 再加上小剂量的红霉素一次3~5mg/kg, 每隔半天给药1次, 加入到5%的葡萄糖30m L中, 持续的时间要>1.5h, 每个疗程为7d。第二组:对对照组的所有患儿进行正常处理, 主要体现在保暖的准备、感染以及出血的防治等情况。

1.2.2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由专门人士进行每天患儿的体质量的监测, 记录下每天的出入量, 并且测量婴儿的腹围, 准确记录对患儿进行喂奶的时间, 患儿出现呕吐后停止的时间, 对患儿进行喂养以及耐受的时间等一些基本的情况。

喂养的耐受指征有:①患儿腹部立位时, 平片没有积气或者肠管的扩张的现象。②患儿无便血或者潜血阳性。③每次的胃残奶量患儿<2m L/kg。④查体时患儿腹部没有明显的肠型异常, 婴儿肠鸣音无异常。⑤患儿喂养后没有出现呕吐和腹胀等。体质量增长的时间指的是:患儿在出生后, 在体质量下降到最低值之后, 日龄开始正常的进行增长。患儿的胃残留则具体指的是在对患儿进行喂养之前, 将婴儿胃中的剩余奶量全部取出, 正常的最小值为0, 最大值为2m L/kg。对两组患者的喂奶情况全部进行观察, 直到喂养可以耐受的时候, 这一段时间的平均的每天胃残的奶量。

2 结果

第一组治疗组早产儿呕吐或者腹胀消失, 胃残留量, 停用静脉营养, 喂养耐受, 体质量增长的时间与第二组对照组进行对比后发现,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见表1。

3 讨论

早产儿体质量非常低。胃肠功能也容易出现障碍。尤其是处于危重期的早产儿, 因为患儿体内的很多器官功能都出现了障碍, 并且也经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患儿血流的再分配受到了严重的阻碍。②患儿的组织器官没有准确的进行灌注, 最终导致出现了微循环的障碍。③患儿出现了低血容量。④患儿的胃肠道严重缺血, 最终导致胃肠功能出现了严重的障碍。⑤当患儿重度缺血的时候, 胃肠黏膜就会因为缺血性坏死, 造成了胃肠道大出血等非常多的病症情况。由于患儿胎龄非常小, 所以其吸吮能力以及吞咽的协调能力非常差, 食管与肠道蠕动的情况也很低, 收缩幅度较小, 传播速度也较慢, 胃肠也不能够有效进行排空。早产儿由于全身的组织身体中的各个器官都没有发育成熟, 因此导致患儿具有非常低的免疫功能, 这样就导致患儿在出生之后, 会伴随着多种疾病。最为常见的就是胃肠的功能障碍。早产儿胃酸的分泌量非常少, 最终造成了患儿体内的多种消化酶活性降低, 严重缺乏分泌型Ig A, 血胃动素, 胃泌素的水平与足月的婴儿进行比较后也会明显降低, 此外患儿肠黏膜的渗透压非常高。正式因为这些特点才导致早产儿的胎龄越小, 体质量越低, 胃肠的功障碍的发生率就越高。主要是因为人体最多的细菌以及内毒素就储存在肠道之内, 因此当胃肠道的功能被削弱时, 诸多的细菌就会通过早产儿的门静脉以及肠系膜的淋巴结系统进入到体循环中, 最终出现了内霉素血症。如果具备一定的条件, 就会将患儿体内的细胞因子成功激活, 也导致患儿出现了诸多验证介质的连锁反应, 最终使患儿的胃肠功能也出现了障碍[2]。

经过诸多的试验最终证明, 红霉素与MOT的结构基本相似, 小剂量的红霉素会竞争性发热与MOT的受体进行有效结合[3], 最终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其具有的作用, 能够有效将食道下段的扩约肌张力进行提高, 最终促进患儿下段的食管蠕动, 之后诱导肠胃动进行间期复合运动, 能够有效使胃排空。还有一些试验证明, 红霉素不仅可以对MOT的受体进行作用, 自身同样能够激活MOT内源性的释放。再进行本次的研究中, 最终的结果也充分的验证了这一点, 红霉素促胃肠动力的作用表现出量效的关系。当患儿服用的剂量为每天最少为15mg/kg, 最大为30mg/kg时, 会对患儿肠胃动的间期的复合波的活动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患儿的胃与小肠同样会出现收缩, 并且非常猛烈极不规则, 因此患儿总会出现了呕吐和腹痛的一些现象[4]。本次研究的最终结果证明, 两组患儿在出生之后, 全部对他们进行常规的处理, 在起初喂奶时要保证时间几乎相同, 但是在开始喂奶之后, 最终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后, 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呕吐消失的时间有所不同, 此外, 治疗组的患儿可以较早的进行耐受喂养, 体质量也出现了明显的增长现象, 差异仍然具有统计学意义。

小剂量的红霉素能够有效治疗早产儿的胃肠功能的障碍, 并且有效解决了在对早产儿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怎样来正确的进行早期喂养, 最终患儿的每日喂养量也有了明显的增加, 患儿的体质量也有所增加。

参考文献

[1]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北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92-193.

[2]王茂贵.小儿胃肠道特点, 黏膜屏障与胃肠功能障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1, 16 (1) :365-367.

[3]黄瑛, 邵肖梅, 曾纪骅, 等.新生儿喂养困难与红霉素促胃肠动力的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 2000, 38 (11) :696-698.

小剂量罗红霉素 篇6

关键词:小剂量,红霉素,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

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小儿消化系统科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我院对收治的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给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 疗效肯定,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50例小儿功能消化不良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25例, 男11例, 女14例;年龄2.5±0.54岁;治疗组25例, 男14例, 女11例;年龄2.3±0.19岁。两组患儿临床上均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和厌食等, 均符合RAP诊断标准。

1.2 方法

对照组25例患儿给予吗丁啉治疗, 0.3mg/kg, 一天3次, 进食20min前口服, 治疗5d[1]。治疗组25例患儿给予红霉素治疗, 3~5mg/ (kg·d) , 3次/d, 进食20min前口服, 治疗5d[2]。

1.3 疗效判定标准[3]

治愈:患儿临床症状均消失, 无复发;有效:症状缓解;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 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8%, 两组对比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2.2 两组不良反应对比

治疗组腹泻1例, 腹鸣2例;患者减少用药量, 可耐受, 之后继续服用红霉素, 未再次出现过敏和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红霉素作为一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其常用于临床消化系统疾病, 然而其诱发的恶心、呕吐、上腹痛和肠痉挛较为常见。经医学研究表明[4], 红霉素诱发的胃肠道反应与红霉素的促动力有关, 红霉素促动力机制是一种胃动素激动剂, 其可以与胃黏膜上胃动素受体结合, 从而起到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 同时, 对患儿全胃肠道均表现出不同程度促动力。本文研究表明,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 可以有效地改善患儿恶心、呕吐、腹痛及厌食等临床症状, 这说明了小剂量红霉素的良好临床疗效。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 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8%, 两组对比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说明,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明显优于吗丁啉;治疗组出线腹泻1例, 腹鸣2例, 但减少用药量后, 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继续用药, 无不良反应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 红霉素应用于消化科治疗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肝脏[5], 本研究中因红霉素剂量较小, 且疗程短, 因此, 未出现损害肝脏的病理, 但长期应用极大可能会诱发耐药菌株。总的来说, 小剂量红霉素短期应用作为一种胃肠促动力药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麦海燕.小剂量红霉素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33例疗效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8, 14 (9) :48-49.

[2]张志凤.小剂量红霉素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35例报告[J].临床儿科杂志, 2007, 3 (14) :309-310.

[3]李淑芹, 商广芝, 李松.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化医药杂志, 2010, 12 (4) :94-95.

[4]赵奕.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诊断与治疗[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0, 24 (8) :321-322.

小剂量罗红霉素 篇7

关键词:小剂量罗红霉素,支气管扩张,治疗效果

支气管以及支气管周围的部分肺部组织出现慢性及化脓性的炎症或发生慢性纤维化, 因此而破坏了支气管管壁的弹性的组织以及肌肉, 引起了支气管扩张且持久不变或因而导致支气管变形, 此为支气管扩张的发病机制[1]。持续性的咳嗽以及伴有大量浓性痰液、咯血反复不止是支气管扩张此种疾病的最典型的发病症状, 支气管被细菌等外物感染或被异体物质阻塞等是引起支气管扩张的主要原因, 若患者的支气管病症长时间连续发作, 一些继发性的肺心病或肺气肿引发等疾病将随之, 威胁患者的正常生活甚至生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本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60例支气管扩张患者, 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对照组男患者18例, 女患者12例, 年龄为25~46岁, 病程为2~5年, 平均病程为 (2.9±1.1) 年;实验组男患者16例, 女患者14例, 年龄为26~46岁, 病程为2~4.5年, 平均病程为 (3.2±0.9) 年。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均被确诊患有支气管扩张, 确保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采用沐舒坦治疗的常规方法对对照组进行治疗, 用药的剂量为3次/d, 30 mg/次;实验组患者采用常规沐舒坦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应用小剂量的罗红霉素进行治疗, 其用药的剂量为2次/d, 75 mg/次;对两组患者坚持6个月的治病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2]

显效:持续性咳嗽及伴随的大量浓性痰液、咯血持续不断等症状全部消失;有效:持续性咳嗽及伴随的大量浓性痰液、咯血持续不断等症状部分消失;无效:持续性咳嗽及伴随的大量浓性痰液、咯血持续不断等症状没有消失或有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 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 实验组总有效率 (93.33%) 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 (56.67%) ,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情见表1。

3 讨论

支气管扩张是肺部支气管的不正常的扩张现象, 其发病的机制多是支气管以及支气管周围的肺部组织由于慢性的炎症或阻塞造成的扩张, 此种扩张类型均存在不可逆性, 支气管扩张属于发病慢且伴有化脓性的炎症, 该病属于呼吸系统十分常见的疾病之一[3]。铜绿假单胞菌是引起支气管扩张最常见的致病菌, 此种细菌感染时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为其在体外对抗生素非常敏感, 但是在体内确很难被清除干净, 因此易发生多重的耐药性, 导致治愈困难甚至久治不愈。支气管扩张疾病病情复杂, 容易发生多次反复的感染, 治疗时间长且不易治愈等特性,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命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

小剂量罗红霉素长期给予患者口服以治疗其所患的支气管扩张疾病, 其主要的原因是:分子中含有内酯结构的大环内酯类的抗生素, 其主要的代表药物即为红霉素, 其本质为一种抑菌剂, 在细菌的生长期对其产生抑制, 以达到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的目的[4]。最近几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研究出的十四、十五环此类抗生素不仅有对抗细菌的作用, 还能对被膜起到抑制以及破坏的作用。当下, 大环内酯类的抗生素对支气管扩张反复感染的治疗, 其作用的机制可能包括:可以使气道上皮细胞、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白细胞介素-8 (IL-8) 的产生减少, 使气道的炎症减轻或消失;能使气道黏膜的分泌减少, 对气道内黏膜纤毛运动起到增强的作用, 并对嗜中性粒细胞向气道内的凝聚产生抑制, 从而使其抗炎作用得到发挥[5]。

本研究显示, 在常规方法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口服小剂量罗红霉素对支气管扩张进行长期治疗的总有效率 (93.33%) 明显高于常规方法治疗支气管扩张疾病的总有效率 (56.67%)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口服小剂量的罗红霉素对长期治疗支气管扩张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且安全可靠, 较少发生不良反应, 在临床上可以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金烨, 朱纯, 戴莉莉.小剂量罗红霉素治疗支气管扩张的疗效观察.临床肺科杂志, 2013.18 (1) :49-50.

[2]刘积锋, 钟小宁, 何志义, 等.小剂量罗红霉素对支气管扩张症稳定期治疗的影响.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2, 35 (11) :824-827.

[3]朱敏.长期低剂量罗红霉素治疗支气管扩张的疗效观察.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16) :38-39.

[4]徐永芳, 黄玲玲, 孙维罗.长期小剂量红霉素对中重度COPD的影响.海峡药学, 2010, 22 (7) 121-122.

小剂量罗红霉素 篇8

关键词:红霉素,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近年来, 随着新生儿诊疗水平的迅速提高, 早产儿包括VLBW和ELBW的存活率已显著提高, 但这类患儿胃肠道发育不成熟易发生喂养不耐受, 临床上易出现溢乳、呕吐、腹胀、奶量增加困难等临床症状, 影响患儿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及生长发育, 同时使患儿合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 、血源感染及肝功能损坏的风险大大增高, 并延长住院时间, 加重患儿家庭经济负担。如何喂养及满足其营养需求是新生儿科医师需要关注的重点之一[1]。近年来发现红霉素对胃肠道有促进动力作用, 能明显改善新生儿喂养不耐受问题。本科采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取得较好疗效,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本科住院的64例患有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32例, 其中男18例, 女14例;胎龄 (35±2.8) 周;出生体质量 (2341±231) g;人院年龄<2 d。基础疾病包括窒息10例, 感染6例, 硬肿3例, 高胆红素血症9例, 颅内出血4例。对照组32例, 男17例, 女15例;胎龄 (36.5±3.75) 周;出生体质量 (2411±280) g。基础疾病包括窒息12例, 感染9例, 硬肿3例, 高胆红素血症6例, 颅内出血2例。两组胎龄、年龄、出生体质量、出生情况、病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入选标准:

(1) 呕吐频繁, 每天超过6次以上、腹胀、呕吐物内有咖啡样物, 第2周末喂奶量<8 m L/ (kg·次) ; (2) 持续3 d以上奶量减少或不增加; (3) 胃潴留 (前次喂奶的残留奶量>前次喂奶总量的1/3) ; (4) 腹胀, 所有患儿均除外胃肠道先天畸形。

1.3 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积极治疗原发病、部分静脉营养以补充能量和预防低血糖、纠正其他脏器功能衰竭及体位疗法 (头侧床脚抬高30°) 等常规处理。对照组用生理盐水洗胃后根据情况微量喂养, 不用别的药物。观察组在常规处理基础上同时给予小剂量红霉素 (粉针剂, 西安利君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国药准字H61022364) 3~5 mg/ (kg·d) 加入5%或10%葡萄糖注射液20 m L中静脉滴注, 于1~2 h内用匀速输入, 1次/天, 7~10 d为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1) 临床效果显效:呕吐停止, 无胃残留及腹胀, 奶增量3倍以上;有效:呕吐减少, 胃内残留≤20%, 腹胀轻微, 奶增量1~3倍;无效:呕吐无减轻, 胃内残留≥50%, 腹胀仍显著, 奶增量≤1倍。 (2) 体质量每日增长量、在院天数。 (3) 每周查1次血、尿、粪便常规、肝肾功能, 查血电解质2次以上。 (4) 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及有无菌群失调等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处理:

两组问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早产儿较对照组呕吐、腹胀消失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P均<0.05) ;同时治疗组早产儿平均体质量增加较快 (P<0.05) (表1) 。

3 讨论

早产儿胃肠功能发育不成熟, 其协同蠕动小肠动力随胎龄的增长而逐渐发育成熟[2]。早产儿易出现喂养不耐受情况, 而喂养不耐受情况的发生与早产儿胃肠功能和胃动力的发育不完善、早产儿胃肠排空时间较长有关[3,4]。为维持早产儿新陈代谢通常需要静脉营养, 而长时间静脉营养, 无益于早产儿胃肠道功能恢复, 而且容易合并胆汁淤积、出血、黄疸等并发症。由此可见早产儿胃动力是影响喂养的关键因素。早期微量喂养可通过微量食物刺激胃肠道激素和肽类的分泌, 促进胃肠动力的成熟, 有助于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5]。红霉素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普遍的抗生素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它还具备胃肠动力作用, 能提高早产儿喂养耐受性。主要作用: (1) 增强食道收缩, 增加食管下段括约肌力量; (2) 增强胃窦收缩, 改善胃肠功能协调性; (3) 增强结肠运动及胆囊收缩等。研究还发现, 红霉素小剂量时经过活化胆碱能神经元细胞上的胃动素受体并增加消化问期移行性复合波而引起胃轻度收缩活动, 从而增强早产儿胃排空能力及喂养耐受性, 并且没有增加暴露于广谱抗生素下的风险;红霉素大剂量时却激活低亲和性的胃动力受体, 由此引起胃窦强烈收缩, 导致恶心、呕吐。本科小剂量红霉素选择3~5 mg/ (kg·d) 进行干预, 资料显示观察组呕吐及腹胀消失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观察组临床症状消退快, 胃肠功能恢复快, 提示红霉素小剂量时具有很好的胃动力作用, 能提高早产儿喂养耐受性, 降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合并症发生, 缩短了在院时间且小儿日体质量增加快, 明显改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预后[6,7]。红霉素经过肝脏代谢, 虽可引起肝脏损害, 但停药后多数临床症状可自行消退。本研究中新生儿各项生化指标均正常, 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出现。提示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效果显著, 无明显不良反应, 同时避免了费用较高风险较大的静脉营养的输注,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19-423.

[2]张志群, 李慧萍, 朱建幸, 等.静脉应用小剂量红霉素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09, 4 (3) :280-289.

[3]姚云.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观察[J].海峡药学, 2009, 21 (11) :141-142.

[4]胡芳.红霉素联合多潘立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 2010, 7 (12) :733-734.

[5]张志群.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治疗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 2009, 6 (27) :592-595.

[6]徐太林.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54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14) :144-145.

小剂量罗红霉素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诊断GER的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 男17例, 女16例, 早产儿21例, 足月儿12例, 日龄<3d 16例, >3d 17例;对照组32例, 男18例, 女14例, 早产儿19例, 足月儿13例, 日龄<3d 15例, >3d 17例。两组临床资料构成基本相同, 性别、胎龄、体重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1.2 诊断标准

目前有3种常用的诊断方法: (1) 食管钡剂造影, 检出阳性率不高, 可作为初筛。 (2) 食管内窥镜检查及粘膜活检, 本检查法比较灵敏, 但为损伤性检查, 不适于新生儿。 (3) 食管pH值测定, 本试验灵敏度高, 为测食管功能常用方法。鉴于我院技术有限, 采用食管钡剂造影, 用5%稀钡与平时进食量相等, 检查时头低位腹部加压, 可提高检出阳性率, 应观察5min, 有3次以上才能肯定诊断。

1.3 方法

两组均积极控制原发病,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对症治疗, 对照组采用体位治疗, 哺乳后立即采用左侧仰卧位, 头抬高, 取50°角, 且多餐少食, 治疗组应用小剂量红霉素5mg/kg·d口服分3次, 用药5d。

2结果

2.1 疗效标准

2d内呕吐溢乳症状完全消失者为显效, 5d内症状消失者为有效, 5d后症状无明显改善者为无效。

2.2 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19例 (57.6%) , 有效11例 (33.1%) 。总有效率90.9%, 对照组显效10例 (31.3%) , 有效13例 (40.6%) , 无效9例 (28.1%) 两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 (P<0.05) , 说明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3讨论

GER是由于全身或局部原因引起下端食管括约肌功能不全, 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 新生儿GER的发生与食管的蠕动, 食管末端粘膜瓣、膈食管韧带、腹段食管长度、横膈脚肌钳夹作用及胃食管角有关系, 但首要的是下端食管括约肌的抗反流屏障, 新生儿GER主要症状为顽固性呕吐, 或表现为溢乳, 一部分临床无呕吐表现, 但由于咽部迷走神经受体受反流物的刺激, 患儿可表现反射性呼吸暂停, 心跳过缓反复吸入致肺炎或突然猝死等, 故应引起我们临床医师高度重视, 红霉素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普通的抗生素之一, 近几年研究发现它还具有多种非抗菌功能[2], 它是胃动素拟似剂, 胃动素是由十二指肠及近端空肠粘膜的MO细胞分泌, 是由22个氨基酸组成的直链多肽, 它对于胃肠道平滑肌组织的电活动和收缩起促进作用, 能提高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 抗胃食管反流、刺激胃底、胃窦运动, 提高小肠运动, 缩短小肠通过时间。消化间期有一种周期性肌电复合波 (MMC) , MMC可分3个时相期:MMC-I相对静止期, 无或极少有收缩;MMC-Ⅱ相有少量不规则而较弱的收缩波;MMC-Ⅲ相则出现规则而强有力的收缩。胃动素呈周期性释放, 其高峰与胃肠移动性运动复合波MMC-Ⅲ相的出现时间相吻合, 对胃肠内空物具有清扫作用。红霉素作为胃动素拟似剂通过竞争性地与胃动素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 其促胃肠动力作用呈量-效关系。小剂量下, 会诱发胃肠道平滑肌收缩, 诱导MMC-Ⅲ期出现;大剂量红霉素使MMC被打乱, 胃、小肠发生强烈不规则收缩, 常伴呕吐。根据此理论, 我科应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GER的效果较单纯体位治疗好, 药价便宜, 使用方便, 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 (M) .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493-494.

上一篇:仿真模型验证下一篇:自动稳定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