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氨茶碱

2024-09-17

小剂量氨茶碱(通用7篇)

小剂量氨茶碱 篇1

呼吸暂停是指呼吸停止超过20 s并伴有心动过缓和发绀的异常现象, 多见于早产儿, 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发生, 可造成早产儿呼吸衰竭、肺出血、颅内出血、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多脏器衰竭, 甚至造成猝死等严重后果。我科2007年1月—2007年12月将出现原发性呼吸暂停的50例早产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 治疗组采用小剂量氨茶碱治疗, 结果显示治疗组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儿科2007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呼吸暂停早产儿50例, 且排除低血糖、低血钙、肺部及颅脑疾病引起的呼吸暂停。其中治疗组25例, 胎龄32.5周±2.2周, 体重1.6 kg± 0.5 kg, 出现呼吸暂停时间26.8 h±10.3 h。对照组25例, 胎龄32.6周±2.3周, 体重1.6 kg±0.4 kg, 出现呼吸暂停时间27.3 h±11.4 h, 两组早产儿体重、胎龄、呼吸暂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早产儿基础治疗一致, 均置于暖箱, 中性温度保暖, 心电监护, 防止感染, 微量泵输液, 保持呼吸道通畅, 静脉营养, 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血糖稳定, 并做好对症处理。对发生呼吸暂停的早产儿, 排除由食管反流及其他先天因素所致的呼吸暂停。所有患儿均在48 h之内发生呼吸暂停情况, 每天2次以上, 均符合早产儿呼吸暂停诊断[1]。治疗组患儿首次发生呼吸暂停后第1次给予氨茶碱负荷量, 按5 mg/kg~6 mg/kg, 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缓慢静脉输注, 12 h后每次按2 mg/kg~3 mg/kg稀释后灌肠, 8 h给药1次, 疗程5 d。对照组出现呼吸暂停时给予足底刺激或抚摸胸背部。5 d内记录呼吸暂停情况, 如有感染, 同时给予抗生素。

1.2.2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用药或人工干预48 h内呼吸暂停停止发作、呼吸节律正常;有效:用药或人工干预72 h内呼吸暂停次数减少、呼吸节律好转;无效:用药或人工干预72 h后呼吸暂停无减少或加重 [2]。

1.2.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2 结果 (见表2)

3 讨论

呼吸暂停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常见临床症状。临床上可分为原发性呼吸暂停、继发性呼吸暂停及脑性呼吸暂停[1]。原发性呼吸暂停多发生于生后3 d~5 d, 由于早产儿神经系统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 任何外界细微干扰, 如体温过高或过低、咽部受刺激、不恰当的体位等均可影响其呼吸, 导致呼吸暂停的发生。国内近年报道[3], 呼吸暂停在早产儿的发生率约为23%, 在极低体重儿为49%, 在住院新生儿中发病率为61%, 胎龄28周~29周的早产儿呼吸发生率可达90% 。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发生率与胎龄呈反比, 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4]:①早产儿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 尚处于抑制状态, 对二氧化碳 (CO2) 潴留不敏感, 故刺激反应也很弱;②碳酸酐酶不足, 产生CO2较少, 对呼吸刺激较弱;③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化学感受器发育不成熟, 对CO2浓度增高不敏感, 通过迷走神经传导的冲动也弱, 不能使处于抑制状态的呼吸中枢兴奋;④肺发育不健全, 肺泡数量相对较少,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少, 黏着力大, 弹性组织顺应性差, CO2高时通气功能反应差;⑤各种呼吸肌张力差。

氨茶碱可增加延脑化学感受器对CO2张力的敏感性, 对延髓呼吸中枢起到了直接兴奋作用, 使呼吸频率及深度增加, 还可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 增加环磷酸腺苷水平, 提高膈肌收缩力。但氨茶碱同时也增加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脑内氧耗, 增加脑血管阻力, 使脑血流量减少, 从而出现兴奋性过高、心动过速、惊厥等表现[5]。由于早产儿肺发育不成熟, 易发生肺部感染、呼吸暂停等现象, 氨茶碱口服可致恶心、呕吐、食欲缺乏, 影响早产儿生长发育;静脉注射过快或用量过大, 易产生心悸、心律失常、惊厥、血压骤降甚至死亡。本结果显示, 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说明小剂量氨茶碱治疗原发性呼吸暂停疗效显著, 减少呼吸暂停发作次数, 缩短发作时间, 减轻或避免脑损伤, 改善预后, 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摘要:[目的]观察小剂量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诊断为原发性呼吸暂停的5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 氨茶碱首剂按5 mg/kg6 mg/kg, 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缓慢静脉输注, 12 h后每次按2 mg/kg3mg/kg稀释后灌肠, 8 h给药1次, 疗程5 d。对照组出现呼吸暂停时给予足底刺激或抚摸胸背部, 记录5 d内呼吸暂停的情况。[结果]治疗组显效22例, 有效1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92%;对照组显效1例, 有效5例, 无效19例, 总有效率24%, 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小剂量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疗效显著,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氨茶碱,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

参考文献

[1]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30-232.

[2]赵素香.纳洛酮联合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7, 22 (14) :1104-1106.

[3]孙眉月.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呼吸暂停[J].小儿急救医学, 2002, 9 (1) :1-2.

[4]刘文彬, 王太森, 贺永, 等.东莨菪碱和氨茶碱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疗效观察[J].西南军医杂志, 2006, 8 (1) :26-27.

[5]冯玉英.氨茶碱和纳洛酮联合应用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J].儿科药学杂志, 2006, 12 (6) :19-20.

小剂量氨茶碱 篇2

关键词:氨茶碱,芬太尼,咳嗽,抑制

芬太尼具有抑制中枢交感神经,使迷走神经纤维活性增加,从而引起支气管收缩,诱发支气管痉挛甚至咳嗽。手术病人会引起腔隙压升高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威胁到病人的生命。因此临床麻醉中使用芬太尼时降低全麻诱导期间芬太尼诱发的咳嗽发生率显得非常重要。本研究观察静脉注射小剂量氨茶碱对芬太尼诱导引起的咳嗽反应有无抑制作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择期手术病人200例,ASA I~II级,年龄18~72岁。肥胖、肝肾功能异常、高血压及呼吸道有疾患者除外。随机均分为氨茶碱组(A组)和安慰剂组(P组)。

1.2 麻醉方法

术前1h肌注阿托品0.02mg/kg和鲁米那钠2mg/kg。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无创血压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诱导前A组上肢静脉注射氨茶碱1mg/kg,P组上肢静脉注射0.9%生理盐水,均为2mL,1min后静推给芬太尼3μg/kg,记录咳嗽发生时机、次数及程度。

1.3 观察指标

观察注射芬太尼后病人有无咳嗽。若有咳嗽,记录咳嗽发生时机、次数和咳嗽程度。咳嗽程度分为轻度:轻声,头不动为轻度;中度:大声,头不活动为中度;重度:头抬起,离开手术床为重度。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计量资料用2组之间的t检验;2组之间的咳嗽发生率和同组之间的咳嗽程度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被认为两组之间数据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组病人年龄、性别、身高、体重间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

2组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

病人咳嗽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A组中3例发生咳嗽占3%;P组中40例发生咳嗽,占4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A组中咳嗽发生于静注芬太尼后(26±9)s,P组中咳嗽发生于静注芬太尼后(8±3)s,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3 讨论

芬太尼是临床中常用麻醉镇痛药。由于起效快,作用时间短,镇痛作用强,对循环系统干扰少和较少引起组织胺释放等优点而受到麻醉医师欢迎。芬太尼副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呼吸抑制、胸壁强直和少见的癫痫发作等方面。临床应用过程中发现静脉注射芬太尼可诱发短暂的咳嗽。麻醉诱导和手术中咳嗽不仅引起过度强烈呼气用力,气道压及肺泡内压力迅速增高,损伤肺泡壁。咳嗽引起胸内压升高诱发压迫胸内静脉,回心血量急剧减少和体循环静脉压突然增高。同时胸内压和腹内压的突然增加,可引起颅内压增高,面部和颈部小静脉出血,甚至导致颅内出血和气胸。易引起颅内压,眼内压,腹内压的升高,导致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甚至威胁到病人的生命。但其仍是临床工作中最常用阿片受体激动剂。因此,这种咳嗽需要立即的干预,从而保证患者在麻醉期间的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注:与P组比较,△P<0.05,△△P<0.01。

通常阿片受体激动药直接作用于延髓咳嗽中枢而产生镇咳作用,但麻醉诱导时静注芬太尼常见到咳嗽反应,成人发生率为2.7%~65%[1,2,3],其机制可能与呼吸道中存在的肺刺激性感受器、C类神经纤维感受器、特殊类型的阿片受体及支气管收缩等因素有关[4]。芬太尼诱发的咳嗽多短暂而有自限性,但对一些特殊患者如伴有颅内压升高、开放性眼外伤、分割性动脉瘤、气胸及气道高反应性疾病等十分不利。

有报静注芬太尼前吸入肾上腺素能支气管扩张剂特普他林或气雾剂Salbutamol、Baclomethasone及Chromoglycate能减少咳嗽的发生[5],氨茶碱可通过细胞内信号传递系统及对交感神经的兴奋作用引起气道平滑肌舒张。本研究显示,注射芬太尼前应用氨茶碱能抑制芬太尼诱发咳嗽,可能与氨茶碱扩张气管支气管平滑肌有关[6,7,8,9,10],从而抑制芬太尼诱发咳嗽,其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张成明,马骏,于金玲,等.静脉注射氯胺酮抑制芬太尼诱导引起咳嗽反应的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9,32(2):53~54.

[2]明婷,李争卫,何爱萍.静脉预注利多卡因对小儿芬太尼诱发咳嗽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2):172.

[3]施福安,陈箴,李可军.长托宁、地塞米松预注抑制芬太尼咳嗽反射[J].中国现代医生,2008(7):113~114.

[4]刘金柱,潘四新,马维根,等.小儿芬太尼麻醉诱导时咳嗽反应的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22(5):379~380.

[5]温来友,陈建庆,吴震.利多卡因复合地塞米松抑制芬太尼咳嗽反射[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4):1655~1656.

[6]宋涛,侯晓利,李英贤.氨茶碱、酮替芬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3):42.

[7]李海峰,宋敏,刘肇杰.氨茶碱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研究[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9(3):33.

[8]周世明,周桐,张子孚.氨茶碱与阿司咪唑治疗顽固性咳嗽30例[J].中国乡村医药,2008(4):22.

[9]陈国喜,熊志举,孙礼刚.氨茶碱与扑尔敏治疗难治性咳嗽效果分析[J].西南军医,2007(5):65.

小剂量氨茶碱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0年3月-2013年1月收治的78例老年哮喘患者, 将其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43例老年哮喘患者, 治疗方式采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 治疗组35例患者采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茶碱治疗。有感染表现, 如白细胞升高者, 发热、胸部X线示肺部炎症, 加用抗生素治疗。对照组43例患者中, 男27例, 女16例, 年龄为65~94岁, 平均年龄为 (78.6±4.1) 岁, 病史为3~9年, 治疗组40例患者中, 男25例, 女15例, 年龄为67~97岁, 平均年龄为 (79.6±3.7) 岁, 病史为2~7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等均无明显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以进行研究分析。在治疗前, 患者均经过检查被确诊为老年哮喘, 对患者病症进行评价, 为中度患者, 排除心功能不全 (检测血尿钠肽正常)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及重症哮喘患者。所有患者近1个月内未使用糖皮质激素。无茶碱过敏史。

1.2 方法

对照组43例老年哮喘患者, 让患者吸入, 布地奈德吸入剂200~400μg/d, 分两次吸入;治疗组35例患者, 同样使用布地奈德基础上口服茶碱控释片, 使用量为每次0.1~0.2g, 每12小时1次。

1.3 观察指标

临床症状, 记录患者的咳嗽、喘息、肺内哮呜音的情况及副作用。第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 (FEV1) , 治疗前测定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 在治疗后间隔两周对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进行测定。

1.4 评判标准

临床控制 (简称控制) 哮喘症状完全缓解, 即使偶有轻度发作不需用药即可缓解。FEV1增加量范围>35%, 或治疗后FEV1≥80%预计值。显效:哮喘发作较治疗前明显减轻, FEV1增加量范围25%~35%, 或治疗后FEV1达到预计值的60%~79%。好转:哮喘症状有所减轻, FEV1增加量15%~24%。无效:临床症状和FEV1测定值无改善或反而加重, 需改用其他治疗方案。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1为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 均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 其中治疗组临床控制16例, 显效14例, 有效为3例, 无效为2例, 总有效率为94.3%, 临床控制与显效合计30例, 达85.7%。对照组中临床控制10例, 显效13例, 有效为14例, 无效为6例, 总有效率为86.0%, 临床控制与显效合计23例, 占53.5%。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尤其是临床控制与显效比例两者对比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0.01) , 具体见附表, 两组均未发现明显副作用。

3 讨论

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气道的炎性细胞和结构细胞 (如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平滑肌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 和细胞组分 (cellular elements) 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 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 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因此消除支气管黏膜的炎性反应, 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是治疗哮喘的关键[1]。糖皮质激素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有效的哮喘治疗药物。但大剂量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容易导致明显的不良反应。如引起高血压、溃疡病、糖尿病等严重副作用, 尤其对于老年患者, 有些本身即有较多基础疾病, 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受到限制。吸入激素是局部用药, 直接作用于支气管黏膜, 能增强溶酶体稳定性, 抑制免疫反应和降低抗体合成, 减少活血物质的释放及活性, 抑制平滑肌的收缩反应;消除支气管黏膜肿胀, 抑制渗出, 减低哮喘发作。其剂量小副作用小。茶碱为嘌呤受体阻滞剂。具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扩张冠状动脉、强心等功效, 茶碱用以治疗哮喘和慢阻肺已达半个多世纪之久, 其对支气管平滑肌的直接的舒张作用, 往往需在血浆浓度达10 mg/L以上方较明显, 而这一浓度接近中毒的浓度, 因而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2]。近年的研究证明茶碱除扩张支气管平滑肌外, 还具有抗炎、抗气道阻塞及免疫调节作用, 且其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在其较低浓度 (5~10 mg/L) 时即可发挥[3]。从而为临床上降低茶碱的毒性/疗效比, 为广泛应用于哮喘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低剂量口服茶碱的控释片, 血药浓度明显低于常规推荐的血浆浓度10~20 mg/L, 对于长期小剂量服用不会引起茶碱中毒。

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 治疗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 其中治疗组临床控制16例, 显效14例, 有效为3例, 无效为2例, 总有效率为94.3%, 临床控制与显效合计30例, 达85.7%。对照组中临床控制10例, 显效13例, 有效为14例, 无效为6例, 总有效率为86.0%, 临床控制与显效合计23例, 占53.5%。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尤其是临床控制与显效比例两者对比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由此看出, 在治疗老年哮喘中, 采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茶碱治疗, 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哮喘症状, 提高疗效, 且无明显副作用, 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哮喘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定义、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8, 31 (3) 177-185.

[2]Sullivan P J, Bekir S, Jorres Z, et a1.Anti-inflammatoryeffects of lowdose oral theophylline in atopic asthma[J].Lancet, l994, 3 (43) :l006.

小剂量氨茶碱 篇4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1月, 在我院产科及外院出生的极低出生体重儿, 于出生12h内转入我院新生儿监护室, 共126例。上述两组中不包括住院期间死亡或发生特发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或首次应用氨茶碱及纳洛酮前即已予机械辅助通气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36例, 其中男24例, 女12例;胎龄25-28周2例, 28-30周30例, 30-34周4例;出生体重0.75-1kg 3例, 1-1.5kg33例。对照组32例, 其中男18例, 女14例;胎龄25-28周3例, 28-30周26例, 30-34周3例;出生体重0.75-1kg 2例, 1-1.5kg 30例。

1.2 方法

观察组于入院后未发生呼吸暂停即予静脉滴注氨茶碱2mg/kg, 12h 1次, 纳洛酮首次0.1mg/kg静脉注射, 继之按0.05mg/kg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20ml中, 以0.03~0.05mg/ (kg·h) 速度静脉泵入, 每天1~2次, 每次维持3~4h, 用药3天, 如无呼吸暂停发生, 氨茶碱及纳洛酮则减为每天1次, 1周停用;如有呼吸暂停发生, 氨茶碱及纳洛酮每天2次, 1周减量每天1次, 10天停用。对照组入院后出现呼吸暂停时, 先予托背、弹足底等刺激呼吸恢复。如一天内呼吸暂停≥3次, 或第一次呼吸暂停时机械刺激无效, 需气囊加压才能恢复呼吸者, 即给予氨茶碱负荷量, 按5mg/kg加入5%葡萄注射液20ml, 维持3~4h, 12h后给予维持量2mg/kg, 每天2次。

1.3 观察指征

观察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在出生后10天内呼吸暂停的发生率、平均用氧时间和需用呼吸机的例数和百分率。

1.4 统计学处理

两组观察指标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呼吸暂停发生率比较观察组10天内36例中7例 (19.44%)

发生呼吸暂停, 对照组32例中21例 (65.63%) 发生呼吸暂停, 观察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4.92, P<0.005) 。

2.2 两组平均用氧时间及需要机械通气的百分率

观察组平均用氧时间为 (2+0.8) 天, 对照组平均用氧时间为 (5+1.8) 天,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1) 。观察组36例中因频繁呼吸暂停而需机械通气者3例 (5.56%) ;对照组32例中因频繁呼吸暂停需机械通气者9例 (28.12%) 观察组机械通气使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364, P<0.05) 。

3 讨论

呼吸暂停是早产儿常见症状之一, 呼吸暂停发作时, 患儿皮肤青紫、心率减慢、肌张力降低、血氧饱和度下降, 可导致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呼吸暂停在早产儿的发病率约为23%, 胎龄28~29周的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发病率可达90%。严重反复发作的呼吸暂停如处理不当可因脑缺氧性损害造成脑性瘫痪、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当耳蜗背侧神经受损时可导致高频性耳聋。故呼吸暂停必须及时发现, 迅速纠正, 减少脑瘫患儿发病率, 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

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容易发生呼吸暂停是因为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 易引起呼吸调节障碍。新生儿呼吸系统解剖结构发育不完善, 生理功能不稳定, 生理信息不能正确传递, 因而呼吸节律不整。呼吸暂停是在产生周期性呼吸的病理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呼吸和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可能是其发生呼吸暂停的病理生理基础。已有研究表明, 氨茶碱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暂停就是根据其具有能够刺激呼吸中枢, 增加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及改善心脏功能的作用, 同时也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脑内耗氧, 使脑血流减少。纳洛酮可全面拮抗和阻断β-内啡肽对人体的生物作用, 清除或减轻其对人体细胞的损伤, 针对性拮抗及阻断β-内啡肽对呼吸、循环及中枢系统的抑制作用。能间接减少呼吸暂停的次数, 减轻其自行恢复的难度, 缩短呼吸暂停的时间及减轻呼吸暂停时Sp O2及心率下降的程度。此外, 其还能改善脑血流, 增加脑灌注压, 使缺氧后脑血流重新分布, 保证脑干等重要部位的血液供应, 利于神经细胞功能恢复。

本研究提示, 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预防性使用小剂量氨茶碱及纳洛酮, 能显著降低呼吸暂停的发生, 由于因呼吸暂停所引发的各种并发症减少, 使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减少用氧时间, 降低需要机械通气使用率。而且在用药过程中, 无惊厥等不良反应发生, 故预防性应用小剂量氨茶碱及纳洛酮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暂停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 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30.

[2]张雪峰, 童笑梅, 叶鸿瑁.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研究新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 2004, 31 (3) :134-137.

小剂量氨茶碱 篇5

关键词:小剂量茶碱,短期治疗,稳定期COPD

慢性阻塞性肺炎为一种危害较大的疾病, 临床关注程度较高, 而较多研究者将注意力放在其急性加重期的治疗方法研究上, 对慢性阻塞性肺炎平稳期的治疗则较为随意[1]。该疾病平稳期进行适宜的治疗, 可以更加有效的队其急性发作进行控制, 并且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对患者有利, 因此对有效且安全的慢性阻塞性肺炎平稳期治疗方法进行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2]。本文对小剂量茶碱短期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的疗效以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70例稳定期COPD患者,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中男19例, 女16例;年龄50~70 (60.1±3.4) 岁;病程4~16 (10.1±2.1) 年;重度患者13例, 中度患者22例。对照组中男20例, 女15例;年龄51~70 (60.0±3.4) 岁;病程4~15 (10.0±2.1) 年;重度患者12例, 中度患者2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病程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 给予患者糖皮质激素泼尼松口服10~20mg, 3次/d, 支气管扩张剂溴化异丙阿托品, 气雾吸入, 40~80μg/次, 4~6次/d, 抗氧化剂维生素E药物适量或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等药物进行治疗, 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氧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 加用小剂量茶碱治疗, 给予患者服用缓释茶碱, 0.1g/次, 2次/d, 持续治疗12w。

1.3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6、12w的肺功能[3]、血清炎性因子, 并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6、12w的肺功能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6、12w的FEV1、FVC、FEV1/FVC、MMF均优于对照组, 且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治疗后6、12w的血清炎性因子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6周、12周的人白介素6 (IL-6) 、人白介素8 (IL-8) 、人白介素17 (IL-17) 、C反应蛋白 (CRP) 、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均优于对照组, 且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3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8.57%, 其中包括呕吐2例, 头痛1例;对照组不良反应4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11.43%, 其中包括恶心1例, 头痛3例;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炎为常见且死亡率较高的疾病, 有着稳定期与急性期区别, 急性期患者危险发生率较高, 因此为该病的治疗侧重点[4]。但并不可因此忽略该病稳定期的治疗, 在稳定期给予了患者合理的治疗, 可以有效的控制该病急性发作。而慢性阻塞性肺炎稳定期多采用药物配合吸氧进行治疗, 治疗药物应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尽可能选用安全性高的药物, 以保障患者生存质量。

茶碱属于甲基嘌呤类药物, 主要用于兴奋中枢神经和松弛支气管平滑肌, 作用机制为调节肾上腺素以及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 对腺嘌呤收缩呼吸道作用进行抑制[5]。同时茶碱还可增强膈肌的收缩能力, 可以改善呼吸功能[6]。因此在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稳定期治疗中加用小剂量茶碱可能使患者受益。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存在明显的肺功能损伤, 通常表现为肺功能指标FVC、FEV1、FEV1/FVC和MMF低下, 且体内IL-6、IL-8、IL-17、CRP、TNF-α等炎性因子会明显增高, 反应机体的炎性状态, 同时当患者肺功能改善, 病情趋于稳定时, 患者肺功能指标会上升, 且炎性指标会下降, 可以有效的反应经过治疗, 患者的机体病情改善状态。因此通过对照研究对炎性指标以及肺功能指标进行观察, 可以了解茶碱的应用是否可使慢性阻塞性肺炎稳定期患者确切受益。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肺功能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 炎性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可以说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茶碱, 可以帮助患者松弛平滑肌, 改善呼吸功能, 减轻症状, 同时本研究的观察中小剂量的茶碱短期使用并不增加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安全性较高。

参考文献

[1]李元军, 陈延伟, 呼彩莲, 等.小剂量茶碱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稳定期COPD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 2011, 40 (13) :1305-1307.

[2]程蓬江.小剂量茶碱短期治疗稳定期COPD患者的抗炎疗效及安全性评估[J].临床肺科杂志, 2013, 18 (5) :884-885.

[3]余红霞.茶碱缓释片联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治疗稳定期重度COPD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14) :69-70.

[4]郝春阳, 王坤宇.茶碱缓释片联合噻托溴铵干粉吸入在中重度缓解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前沿, 2013, (21) :22-23.

[5]王昌惠, 张倩, 李明, 等.口服茶碱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 2010, 90 (8) :540-546.

小剂量氨茶碱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资料来自2004年1月-2009年12月就诊我院门诊及社区筛查的COPD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共1500例;排除人数220例,失访人数28例;完成试验人数1252例,男1046例,女206例;平均年龄69±11.2岁,体重70.1±5.2kg。

1.2 诊断标准 符合2002年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

1.3 纳入标准 入选的病例为确诊COPD且肺功能分级为Ⅱ-Ⅲ级的患者,即肺功能:FEV1/FVC<70%,30% ≤FEV1<80%预计值。

1.4 排除标准 ①对氨茶碱等药物过敏者;②患者肺功能分级在Ⅲ级以上者(不含Ⅲ级);③存在心、肝、肾功能损害者;④合并肺部肿瘤、血液系统、风湿免疫系统等基础疾病或受试过程中出现骨折、急性心脑血管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而无法继续参加研究者;⑤合并支气管哮喘等其他肺部疾病;⑥患有可能影响肺功能结果的疾病者,如近2个月内做过胸腹部手术;⑦不愿意或无法配合者不列为调查对象。

1.5 25只实验羊产地新疆,属绵羊科系,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绵羊繁育重点实验室提供,月龄5个月,15雄10雌,平均体重24±5.0kg,其实验标准符合《医学实验动物学》标准[3]。每只实验羊在实验过程中均用麦草微贮饲料喂养。

1.6 实验方法

1.6.1 稳定期COPD患者的试验方法

1.6.1.1 分组及比较方法 本研究对符合试验标准的患者采用双盲、随机分组,在进行研究之前均有2周的洗脱期,具体洗脱方案如下:①既往未治疗的COPD患者不经洗脱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②将既往曾应用氨茶碱、沙美特罗替卡松、异丙托溴铵等药物治疗的COPD患者需要停用原用药物的5个半衰期后随机分入治疗组(小剂量茶碱+常规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③在洗脱期内如患者出现喘息及气短加重等急性发作情况,经过系统治疗好转后,按照原洗脱方案进行洗脱后再重新纳入实验。本次调查通过研究中心伦理委员会批准,入选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6.1.2 给药方法 小剂量氨茶碱:“茶碱缓释片”0.4 g/d口服(平均每公斤体重2.5 mg~4 mg)共75d;常规治疗:异丙托溴铵2.5mL/d 1次雾化吸入+舒利迭50/250μg/d 2次吸入。

1.6.1.3 监测方法 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在试验开始前3d禁用一切影响AP代谢的药物、茶叶、咖啡、可可、烟、酒等。实验开始后第四日晨起8:00取患者上肢外周静脉血查血常规。治疗开始后每间隔15d复查一次外周静脉血血常规。

1.6.2 受试实验羊均于检测前描记心电图一份,测量体重;在给药前取羊耳静脉血0.5 mL做瑞士染色后血常规检查;取髂后上棘处穿刺,抽取骨髓液0.5 mL涂片瑞士染色后20 min,油镜下计数250个有核细胞,在低倍镜下观察骨髓增生程度。此后予氨茶碱注射液3 mg/(kg·d)+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以30~40滴/min速度静滴,每隔15d重复上述检测一次,共5次;每周均测量体重,及时调整给药剂量。

1.6.3 仪器、试剂、试药 采用日本OLYMPUS公司BX51T-32F01型显微镜;氨茶碱注射液(广州白云山明兴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80901);茶碱缓释片(山西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0.1g/片,批号1002002),瑞士染色试剂(沈阳市试剂三厂生产)。

1.7 数据处理 外周血及骨髓片为瑞士染色,油镜计数,细胞之比以百分数计算。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全部资料采用undefined表示,给药前后资料采用配对数据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人和动物的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粒细胞增殖在用药前和用药后15d、30d、45d、60d及75d增殖与减少不明显,t值分别是1.298、1.292、1.297、0.845、0.627、0.924和0.920、0.1476、1.20、0.727、0.792、0.923,即人和动物外周血粒细胞增殖在用药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1、2)。

2.2 在长期应用小剂量AP后,动物骨髓中嗜酸粒细胞的比率逐渐增多,但在用药的第15天、30天和45天与用药前比无差异,而在用药后第60天开始骨髓的嗜酸粒细胞的比率较用药前有显著增高,并有统计学意义,第60天和第75天的P值分别为P<0.05和P<0.025(表3)。

2.3 长期应用小剂量AP后,动物骨髓的红系呈增生改变,各阶段比例正常,用药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粒:红比值明显增大,用药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嗜酸粒细胞增生活跃,研究结果也显示用药前后其它粒细胞增生无显著性影响(P>0.05);血红系统增生无变化(P>0.05)。

3 讨论

AP是磷酸二酯酶(PD)抑制剂,同时也是腺苷受体的阻断剂,能对抗内源性腺苷诱发的气道收缩。近年来有些学者还发现,AP还有调节免疫和抗炎的作用。本文通过1252名患者和25只实验羊进行长期应用小剂量AP观察发现:AP可通过调节骨髓嗜酸性粒细胞增殖而引起抗炎调节免疫的作用。

嗜酸性粒细胞是血液粒细胞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由骨髓干细胞产生,不产生于粒-单细胞(CFU-GM),它与红细胞及巨核细胞一样,有独立的前体细胞;CFU-E,嗜酸性粒细胞集落形成因子主要受抗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骨髓中嗜酸早幼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构成了嗜酸性细胞分裂,其分裂、增殖及成熟方式与中性粒细胞相似。成熟的嗜酸性粒细胞在进入外周血液前数天储存于骨髓内,平均渡过时间为9d。分裂后的过渡时间约为2.5d。本组资料发现:长期应用小剂量AP,骨髓红系增生无显著性变化(P>0.05),粒细胞增生呈递增性活跃(P<0.05),粒:红比值明显增大(P<0.05),而外周血嗜酸细胞比值无明显变化(P>0.05)。提示:AP可能通过调节淋巴细胞功能,而产生趋化因子和促嗜酸性粒细胞生成因子,以促进骨髓嗜酸性粒细胞生成。因嗜酸性粒细胞的循环半衰期(T1/2约30min)明显短于中性粒细胞半衰期,并于骨髓释放以后进入循环最初期间一小时,嗜酸粒细胞约有50%离开血液并大部分进入组织中,若一旦离开循环和进入组织就不能再进入循环中[4]。因此,用药后骨髓嗜酸粒细胞比值较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比

值明显增大(P<0.05)。

bcl - 2 (b-cell lymphoma/Leukemia-2,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蛋白质家族是控制线粒体致凋亡因子释放的主要调节因子,作为细胞内蛋白,可以抑制众多因素诱导的细胞凋亡,在调节嗜酸性粒细胞细胞凋亡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5]。茶碱可以抑制免疫机制等刺激反应从而使哮喘患者的祖细胞表达Bcl-2蛋白,茶碱可以减少嗜酸性粒细胞系统的移植和增加嗜酸性粒细胞的凋亡,而这个过程是通过cAMP系统抑制bcl-2的表达来实现的。而茶碱的抗炎的作用抑制了祖细胞的循环[6]。

嗜酸性粒细胞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白细胞,正常情况下,其在人体内所占白细胞的百分比相对稳定。当人体因寄生虫感染而导致过敏反应或患有哮喘、SLE、类风湿关节炎、湿疹等变态反应性疾病时,嗜酸性粒细胞会增多,并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反应[7,8]。巩惠芸等[9]对100例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患者以及100名正常人进行了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细胞核仁银染面积与细胞核面积比值(I.S%值)进行检测,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者的I.S%值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说明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者的T淋巴细胞增殖活跃,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增高,帮助机体对抗异物,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AP可能通过调节骨髓粒细胞增殖而参与调节免疫,以提高机体抗炎、调节免疫作用。由于本研究资料欠缺,AP导致骨髓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活跃的原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长期应用小剂量氨茶碱(Aminophyllin,AP)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动物骨髓、外周血粒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1)应用前瞻、随机分组、对照及自身对照的方法,将1252例稳定期COPD患者(Ⅱ~Ⅲ级)分为治疗组(常规治疗+茶碱缓释片0.4g/d)和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开始后每间隔15d复查1次血常规,对治疗前后的指标进行自身前后比较。(2)25只实验用羊采用自身对照法,在应用AP 3mg/(kg.d)后,对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进行自身前后比较。结果 (1)长期应用小剂量AP,对稳定期COPD患者的外周血粒细胞增殖无影响(P>0.05);(2)长期应用小剂量AP可使动物的骨髓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活跃(P<0.05);(3)长期应用小剂量AP对动物的骨髓、外周血粒细胞增生无影响(P<0.05)。结论 长期应用小剂量AP可使骨髓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活跃以提高机体抗炎及调节免疫能力,而对骨髓血红系统及外周血粒细胞增殖无影响。

关键词:氨茶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外周血/骨髓,调节免疫,人/动物

参考文献

[1]黎友伦,罗永艾.氨茶碱的药理作用[J].医药导报,2005,24(9):807-809.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8):453-460.

[3]秦川.医学实验动物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4]邓家栋.临床血液学[M].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2001,6:555-557.

[5]吴昌归,史皆然,张新海,等.茶碱对嗜酸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医师杂志,2005年增刊:43-46.

[6]Chun-Hua Wang,Horng-Chyuan Lin,Chien-Huang Lin,et al.Effect of theophylline and specific phosphodiesterase IV inhibitionon proliferation and apoptosis of progenitor cells in bronchial asth-ma[J].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2003,138,1147-1155.

[7]Bochner BS.Verdict in the case of therapies versus eosinophils:thejury is still out[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4,113(1):3-9.

[8]Klion AD,Nutman TB.The role of eosinophils in host defense a-gainst helminth parasites[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4,113(1):30-37.

小剂量氨茶碱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2例稳定期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肺功能[第1s用力呼气容积 (FEV1) 占预计值的百分比 (%) 、FEVI/1用力肺活量 (FVC) 变化]的差异较小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纳入标准:根据200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修订的标准, 并且已经确定患者在进行抽血的前2w内从未使用过糖皮质激素以及茶碱类药物。已经将患有心、脑血管、肝、肾疾病、糖尿病、肿瘤、风湿结缔组织疾病、外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以及肺纤维化、伴有浓痰、发热、血白细胞总数或者是中性粒细胞分类增高等感染表现、胸片无肺部感染征象的患者排除出本次研究之外。所有患者均了解治疗方案及意义, 并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见表1。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患者口服舒弗美缓释茶碱, 0.2g, 2次/d, 药物由广东麦特兴华药品公司提供, 连续服用6个月。

1.2.2 观察组

给予观察组患者吸入普米克都保200㎎, 2次/d, 并口服缓释茶碱0.2g, 2次/d, 和对照组一样连续治疗6个月。患者服药后在的第3d, 测定含有茶碱的组中血药浓度, 分析患者的血药浓度, 并且按此情况来对药物的剂量进行调节, 直至接近目标浓度。在服药后的第3、6个月再对血药浓度、肺功能进行测定, 并且比较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访复发住院率和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

1.3 评估指标

使用圣乔治呼吸问卷 (SQRG) 对患者进行调查, 将调查问卷的内容分为3个部分, 即: (1) 呼吸症状, 咳嗽的频率、痰量、喘息以及呼吸困难状况; (2) 活动能力, 观察何种活动导致呼吸困难或者是因疾病的影响而无法进行某些活动; (3) 疾病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 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情况以及工作情况、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状态、就诊时的情况以及治疗的自我评价。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相关数据, 使用±s表示计数数据, 使用t进行组间比较,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和治疗后3、6个月患者肺功能的变化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稳定期COPD患者肺功能FEV1 (第1s用力呼气容积) 占预计值的百分比 (%) 、FEV1/FVC (用力肺活量) 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但是观察下降的速度远远小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的对比

治疗后, 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比治疗前好转大约1/3, 而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好转大约1/2, 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治疗后两组患者复发住院次数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脱落例数比较

两组患者6个月内复发住院次数、不良反应发生和样本脱落的差异不明显,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大多数稳定期COPD患者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的效果不明显。糖皮质激素可以将大量的HDAC聚集起来, 因此可以抑制炎症基因的表达。糖皮质激素与其受体相结合可以促进进入细胞核的进程;HDAC2使GR去乙酰化, 从而对GR起到激活的作用, 已经被激活的GR可以和谐地与具有蛋白质的乙酰化酶 (HAT) 被激活的共同分子相结合[4]。完成结合之后的GR复合物会结合到糖皮质激素敏感基因启动子区的糖皮质激素识别元件上, 从而开启了某些抗炎症基因。由于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乙酰化酶 (HAT) 的活性, 使下游的炎症基因表达的分子可以充分发挥抗炎作用。

香烟中存在诱发氧化应激, 吸入人体会使患者的HDAC活性受到破坏, 使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受到影响, 因此, 糖皮质激素治疗吸烟的COPD患者效果不佳。吸烟还会导致糖皮质激素造成血清性激素水平降低。

茶碱可以将HDAC聚集起来, 并且对HDAC可以起到激活的作用。茶碱对Ⅰ类HDAC的活化的选择性较强, 而对Ⅱ类HDAC的选择性则比较弱。茶碱将HDAC2聚集于炎症基因启动子区域的活性p65复合物中, 从而使这些基因的关闭更加彻底, 更加有效, 增强了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据相关报道称, 小剂量茶碱使哮喘患者组织中的HDAC活性大大增加。在细胞核提取物中, 发现低浓度的活化茶碱, 这表明茶碱在细胞核内发生作用。综上所述, 小剂量茶碱联合糖皮质激素可以对稳定期COPD患者肺功能的衰退起到一定的延缓作用, 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何世安.用中医肺康复法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2 (4) :139-140.

[2]叶宏波.联合吸入皮质激素与长效β2激动剂治疗COPD疗效观察[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 23 (2) :143-144.

[3]王辉, 张红超, 张江丽.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AECOPD的临床观察[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1, 11 (4) :735-737.

[4]王春玲, 刁丽萍, 孟祥贵.健康教育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应用现状[J].现代医药卫生, 2011, 27 (5) :716-717.

上一篇:视障服务下一篇:威信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