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障服务

2024-09-17

视障服务(精选10篇)

视障服务 篇1

作为无障碍服务的主要内容, 图书馆视障服务是帮助当前视力残疾群体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特别在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 公共图书馆更有责任对残疾群体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 使其能够享受到更多学习知识的乐趣。因此, 对国外与国内图书馆视障服务现状及完善策略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外图书馆视障服务现状分析

(一) 从视障服务发展历史角度分析。国外图书馆进行视障服务建设的历史极为悠久, 如, 美国在1897年设立的盲人阅览室, 发展至今已逐渐趋于完善;而英国所开设的盲人图书馆也具有悠久的历史, 据统计其大约早于美国20年;再如日本, 以1915年所设立的点字文库成为其图书馆视障服务体系的开端, 并在此基础上增设许多盲文文库以及盲人阅览室等;另外, 在多伦多市由加拿大政府组织成立的免费盲人图书馆至今也有110年之久。

(二) 从信息技术角度分析。信息时代的到来, 使国外许多发达国家更注重数字技术的推广, 以俄罗斯与日本为典型代表。其中日本国会图书馆通过DAISY有声读物的制作, 将录音带全部向DAISY格式进行转化, 而且还形成了专门的Sapie管理服务系统, 使视力残疾人士能够通过盲文与DAISY获取更多的信息服务, 所涵盖的点字数据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俄罗斯也利用了DAISY技术进行有声读物的制作, 并构建了书加密数据库, 为实例残疾人士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另外, 在信息资源方面以韩国、加拿大、俄罗斯及美国为代表。据相关数据统计, 韩国盲人图书馆每年出版的盲文图书达900个种类, 具体包括教育、文学、康复、哲学以及其他许多领域中的信息内容;而加拿大盲人图书馆利用DAISY进行制作的有声读物也达30万之多, 其收录的读物大约有10万本, 而且针对盲文图书馆相应的技术提供专项的资金;在俄罗斯方面, 基本的盲人文献来源主要来自其三大出版社, 大部分图书馆的书籍都被转入盲人文献中, 以保障盲人读者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另外, 在美国方面, 图书馆主要提供有声读物、音乐盲文书刊以及其他录像带等。

(三) 从国家政策保障角度分析。图书馆视障服务的完善很大程度取决于国家政策上的保障。首先, 以英国为例, 其制定的行动计划《未来的框架》, 将图书馆中涉及盲人服务的内容全部囊括其中, 而且对于盲人图书馆的建设以及资源数据库的完善都提供了相应的资金援助, 并规定其国内多家图书馆进行盲人资料的提供工作。其次, 在视障服务体系方面如日本的Sapie管理服务系统的成立, 帮助视障人士不出门便可享受图书馆的服务;美国“肢体残疾人与盲人服务部”的设立, 负责协调各地图书馆服务网的工作;俄罗斯设立的流动图书馆、盲人图书馆、盲童寄宿学校图书馆等。在法律保证方面, 国外发达国家也颁布了许多关于图书馆进行盲人视障服务的法律, 如美国的《残疾人法案》、俄罗斯的《关于残疾人的科学与信息保障》、加拿大的《安大略省残障人士便利法案》以及日本颁布的《著作权法》等, 都使图书馆视障服务具有法律保障。

(四) 从对外合作及推广角度分析。在对外合作方面, 以俄罗斯与英国为典型代表。俄罗斯政府曾明确规定地方政府及企业单位应配合盲人图书馆工作的开展, 尤其在社会发展部门、文化部门以及经济计划部门等都需与盲人图书馆保持合作, 以此使残疾人社会舆论得到正面宣传;再如英国, 地方协会联合会可直接与国家盲人图书馆进行合作, 并开发了Revealweb资源数据库, 使视障人士能够获取更多的服务。另外, 国外盲人图书馆也更注重推广与宣传工作。例如日本所推行的资料外借服务、盲童文库服务以及数字图书馆服务等;俄罗斯盲人图书馆举办休闲活动与比赛, 并在网络媒体中进行广告宣传等;再如英国定期组织的年度宣传等。

二、我国图书馆视障服务发展现状分析

(一) 国内图书馆视障服务现状。我国目前的中国盲文图书馆是仅有的盲文图书馆, 其余信息服务工作主要通过公共图书馆进行。尽管现阶段已建立的盲人阅览室已有300多个, 但与国外相比, 无论在服务质量方面或服务内容方面都落后许多。而且与地方政府或社会企业间的对外合作也极少, 无法真正共享与共建视障资源。

(二) 国内图书馆视障服务主要问题分析。1.匮乏的盲人文献资源。当前, 国内公共图书馆在制作与购买盲人文献经费方面, 基本来源于上级部门的拨款, 缺少相应的专项经费, 也无从谈及社会的捐赠等, 致使盲人文献资源极为匮乏。而且很少有公共图书馆具备视障资源数据库或采用先进的DAISY技术进行有声读物的制作, 大部分有声读物集中在医疗保健方面, 使视障读者的阅读需求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2.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国内大部分公共图书馆在无障碍设施方面, 并未按照标准规范进行设计, 也缺乏能够提供给视障读者的硬件设施, 即使部分图书馆已逐渐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 却多流于形式, 缺少相应的技术人才。尤其在许多盲人标志、自动感应门、盲人专用卫生间以及红外线语音提示等建设方面都不够完善, 无法为视障人士提供基础性的服务。3.较低的信息技术水平。在信息时代背景下, 国外发达国家的视障人士已基本实现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收发邮件、网上冲浪以及上传下载信息等内容。但相比之下, 国内公共图书馆无论在相关网站或数据库以及DAISY有声读物等方面都极为落后, 视障人士并未真正享受图书馆中的信息及服务。4.不完善的服务体系。由于视障人士本身属于特殊群体, 图书馆为其提供的服务应更加主动与细致。然而国内大部分公共图书馆仍未实现针对性的送书上门服务, 而且能够开展视障读者活动的图书馆亦是寥寥无几。另外, 尽管部分图书馆引进了相关的盲用设备, 但由于缺乏对视障人士相应的培训, 其利用效率并不高。

三、国外图书馆视障服务对国内图书馆完善启示分析

(一) 国家政策上的支持。图书馆视障服务的开展需以国家政策作为保障。这就要求国家应据此进行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完善, 使视障人士在享受图书馆服务及获取信息方面具有法律依靠。同时, 对于图书馆视障服务的完善, 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 尤其在盲人文献的制作与引进以及相关设备的更新与购置等方面。另外, 对能够进行盲人文献与盲人专用设备制作的企业或厂商也需给予一定补贴, 确保盲人文献资源的充足。

(二) 资源共享与技术的应用。图书馆视障服务的载体为公共图书馆, 因此公共图书馆首先应实现盲人文献资源的共享。具体可对视障人士兴趣爱好及阅读特点进行综合分析, 并以此为根据, 制作或引进相应的盲人文献及专用设备, 并加强数据库以及数字化技术应用方面的建设。另外, 在公共图书馆内, 也可为视障人士专门开设相应的网络平台, 使其可进行聊天或获取更多的服务信息。

(三) 加大宣传力度。关于图书馆视障服务的建设, 我国大部分公共图书馆当前并没有进行长期性的广告宣传, 使群众对视障服务了解得并不多。因此在通过多媒体网络或报刊等方式宣传的同时, 也应在盲人学校或社区进行图书馆视障服务宣传与推广服务。同时还需加强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合作, 实施开展公益活动或其他比赛, 使视障服务的意义深入人心, 获取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

四、结论

相比国外图书馆视障服务, 我国当前公共图书馆的视障服务建设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 政府部门、公共图书馆自身以及社会群众应相互配合,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促进视障服务水平的提高, 为视障人士带来更多的便利, 也因此促进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王林军.俄罗斯盲人图书馆宣传活动的特点及启示[J].图书馆建设, 2013, 12:46~49+54.

[2]肖雪.国外图书馆协会老年服务指南的质性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4, 05:82~97.

[3]张玉琢.国外图书馆个性化特色服务及对我国的启示[J].情报探索, 2010, 07:105~106.

[4]周吉.公共图书馆社会影响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0.

[5]余小玲, 陈红兵, 卢进登.国外环境教育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11:6~7.

中职视障生语文教学初探 篇2

【关键词】中职视障生;语文教学;口语交际;阅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视障生与普通中职生在身体和心理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别,因此,视障生语文教学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有着鲜明的不同于普通中职语文教学的特点。

二、我校视障班学生现状

我校视障班由于实际条件所限多是混合编班,每个班级人数在十人左右,班级构成非常复杂,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低视力和全盲混合,学生年龄跨度大——从十几岁到二十多岁,甚至个别班最大的四十多岁;二是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每个班学生的知识层次从零基础到小学、初中、甚至高中毕业都有。这样的现状决定了照搬普通的中职语文教材很难适应视障生的教学需求,因此,对语文老师的教学也就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视障生语文教学探索

(一)增加拼音教学

普通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自然是没有拼音这部分内容,因为学生经过小学阶段的系统学习基本已经熟练掌握。但拼音知识却是我校视障生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原因有以下三点:1.我校中职视障生情况较为特殊和复杂,前面我已经提到,因为身体和家庭原因,每个视障班都有一些完全没有接受过正规学校教育的全盲学生,他们没有拼音基础;2.年龄较大或小学二三年级就因为视力原因早早辍学的这部分学生对拼音知识存在严重的遗忘情况;3.盲文是视障班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工具,而拼音知识是学习盲文的基础。

虽然是视障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但基于实际情况,拼音教学不能占用太多的课时。根据实际经验,经过拼音知识的整体回顾教学以后,视障生总体上分为两种:有基础的视障生只对个别声、韵母的使用存在混淆,需要通过针对性地强化练习来加深印象;少数零基础的视障生则需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记、去练。据此,教师可以细化每次课的教学目标,课堂上这两部分学生要兼顾,对于有拼音基础的视障生通过针对性练习达到熟练掌握,而零基础视障生则需通过加强辅导、加大课余作业练习等方法来快速提高。

(二)强化口语交际练习

口语交流是视障生与他人、社会交流的非常重要的方式,视障生对声音比我们健全人更为敏感,他们更渴望通过语言沟通来了解周围的人和事。但由于种种原因,视障生和社会上其他人交往存在着种种困难,他们通过实际生活来锻炼和提高口语表达的机会较少,口语交际能力有限。目前,我校视障生毕业后主要以按摩师为主要就业岗位,这个岗位要求他们必须能以熟练的口语交际技巧进行交流。因此,与普通中职语文教学相比,视障生语文教学中应加大口语交际课时所占的比重,应以多样化的训练形式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基本口语表达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以生活和工作中的表达需要为原则,合理设置教学内容,主要通过情景模拟的方法,让视障生逐步掌握介绍、交谈、复述、演讲、即席发言、应聘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并能够根据学习、生活和职业工作的目的和情景进行恰当的表达和交流。

(三)结合实际,调整阅读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中职普教语文教材对视障生来说,学习难度很大,并不适用。因此,我在借鉴现有中职普教语文教材的基础上,从视障生实际需求出发,重新确定阅读教学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和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选择适用的阅读内容。

为了实现上文所提到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会在视障新生入学之初通过调查摸底的方式,将中职普教语文教材中浅显易懂、具有代表性并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部分篇目挑选出来,作为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其余的阅读教学内容,我会根据学生实际文化水平、阅读兴趣及心理需要等从众多的课外阅读材料中按照一定的标准来遴选。为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选择的范围也尽量宽泛和多样,各种体裁、样式都尽可能涉及。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他们学习的趣味性,在每学期末还会适当增加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介绍,比如相声、秦腔、对联等。当然,会根据教学实际,分配各自的课时比重。

选文在篇幅和难度上,力求贴近学生实际水平,力求思想性、典范性、时效性和实用性的统一。教学顺序的安排也遵循从易到难的顺序,从基础的记叙文、说明文,再到议论文,到散文、诗歌等呈阶梯状上升。每一阅读单元又分为基础阅读和提高阅读两部分,基础阅读作为教学内容用来掌握相关知识,提高阅读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更进一步,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练习,巩固和提高相关的阅读能力。这其中包括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各类文章阅读练习,要求学生能读懂主要内容。

2.进行系统的阅读方法指导和训练。

由于没有正确的阅读方法,视障生在阅读时往往只知道听声音或摸“文字”,注意力耗费在辨字识词上,而缺少对句、段、篇的理解。缺少这一过程,阅读能力就不能提高。因此,面对一篇文章,视障生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这时候,教给视障生阅读理解步骤就尤为重要。

因此,在合理安排阅读教学内容的前提下,语文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渐进式的训练,带着学生逐步阅读,读懂每段内容,概括每段大意,弄懂每篇文章的结构和所表达的主要内容。同时,教给视障生一些切实可行的提问方法,培养他们的提问意识等等。一旦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学生就会真切体验到阅读所带来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内在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

四、教学思考

通过不断努力,自己在视障生语文教学研究过程中有了一些收获,取得了一些进步。但这还远远不够,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加细致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需求,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他们的专业特色,这些都需要我在以后教学工作中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钱志亮.盲校课程与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刘伯奎.口才与演讲技能训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刘玲利,女,1979年生,陕西省礼泉县人,讲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档案馆视障服务平台建设构想 篇3

一、档案馆建设视障服务平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 视障人群阅档障碍的主观要求。

视觉是通过视觉系统接受外界环境中的刺激, 经中枢获得的主观感觉, 人所感知的外界信息有95%来自视觉。具有视觉障碍的人, 在接受信息方面最为困难, 障碍最多。档案馆中档案的主体是纸质档案, 记录材料是传统字迹, 盲文资料基本处于空白, 利用者也主要通过视觉来查阅绝大多数的档案。即使档案经过数字化, 在电脑和网络上提供查借阅服务的依然是需要依靠视觉来获取的电子文件, 只有极少量的音像档案可通过听觉来利用。因此在当前档案馆馆藏、技术手段和服务方式而言, 视障者对于档案信息的获取存在极大障碍。

2. 档案馆为视障人群提供档案信息的义务。

作为以传授文化、记录历史为己任的档案馆, 向每个公民平等地提供档案利用是自身应尽的义务, 无论是正常人还是残障人士都享有公平利用档案的权利, 档案馆不应因利用者先天具有的障碍而将其拒之门外, 而是应创造条件, 通过改革自身服务方式和手段, 提升技术手段, 让人人有档查, 人人能查档。因此档案馆建设视障服务平台既是本身使命所在, 也是档案事业人本主义精神的体现。

3. 社会转型期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档案工作的社会功能愈发凸显, 档案工作服务的对象不再局限于机关单位, 面向全社会、面向全体公民将是档案工作发展的潮流所在。社会转型期档案部门一方面肩负着为社会保存记录的传统任务, 同时还成为政府公开信息, 公民了解政务的桥梁和纽带。为视障残疾人打开一扇了解社会、了解政府的窗口, 既体现了社会对残障人士的关怀和重视, 也是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不可忽略的客观要求。

二、档案馆建设视障服务平台的可行性分析

当前各级档案馆尚未开展档案视障服务平台的建设, 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档案部门的主观认识不足, 未能认识到建立视障服务平台的重要性或对困难估计过高, 信心不足, 另外一方面是档案部门对如何开展这项工作方向不明确, 无从下手。笔者以为档案部门现在着手开展视障服务平台的建设是可行的, 也是可为的。

1. 制度和政策保证。

信息无障碍工作体现出一个国家的人文关怀精神和文明程度, 党和政府对于信息无障碍建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 确实保障残疾人权益, 2012年7月国务院颁布《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 标志着信息无障碍工作步入了法制轨道。这都为档案馆开展无障碍服务平台的建设提供了重大机遇和政策支持。档案部门可以抓住此机遇, 获取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切实地推动档案馆无障碍服务平台的建设。

2. 硬件和技术保障。

近年来各级各类档案馆新馆的投入使用以及伴随数字档案馆建设配套的计算机硬件建设, 客观上为档案部门成立视障阅览者提供视障服务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基于有声电子书、屏幕阅读器、WINDOWS7高分辨率、语音指令等软件技术以及针对视障人士开发的专门的搜索引擎———百度盲道等网站建设都为档案部门建设视障服务平台提供了技术支持。另外档案部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可以借鉴图书馆部门的无障碍阅览室建设的成功经验, 如教育部华文视障电子图书馆、文化部“心声·音频馆”系统等。

三、档案馆建设视障服务平台的难点

1. 建筑的障碍。

建筑无障碍是公共服务机构的基本要求, 作为特殊的群体, 视障人士需要社会公益性服务机构提供特殊、方便、安全的活动空间, 比如盲道、坡道、盲人路标、盲人电梯、盲人卫生间等等硬件设施, 而档案馆无论是新馆还是旧馆在建筑设计时并没有考虑融入无障碍的设计理念, 无障碍的设施更是处于空白, 所以档案馆现有条件直接制约了视障服务平台的建设。

2. 信息的障碍。

当前馆藏主体是纸质档案, 只适合正常人查阅, 对于视障人群查阅和利用是极其困难的, 即使在数字化水平较高的数字档案馆中, 由于缺乏相应的软件支持, 视障人群想通过自身获得所需要档案信息的几率是很小的, 档案馆缺乏视障者可以利用的资源。

3. 心理的障碍。

身体的障碍往往伴随心理的障碍, 视障者一方面需要克服自身的障碍勇敢地走进档案馆, 另一方面还渴望在档案馆中得到尊重和热情的欢迎及服务, 档案馆工作人员的心态和服务态度、服务能力是关系视障服务平台建设的软基础。由于长期缺乏与残障人士的交流、沟通、服务的机会, 档案馆工作人员往往会产生态度上的居高临下和因过分关注而给视障者带来心理伤害, 所以对于视障者和档案馆工作人员都急需解决各自的心理障碍。

四、档案馆建设视障服务平台的整体构想

1. 切实做好档案视障服务平台的顶层规划和设计。

档案部门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此项工作, 逐步将视障平台建设纳入到档案工作的规划之中, 切实在视障平台建设法律法规、标准、资金、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工作, 可先选择基础好, 条件成熟的国家级档案馆进行试点, 在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 逐步向省市进行推广, 形成以点带面、点面联动的生动建设局面。各基层档案馆也应积极行动起来, 紧紧围绕上级档案部门的规划和要求, 逐步在硬件、软件等方面逐步创造视障服务平台建设的契机, 根据自身条件, 开展试点工作, 科学、有序地推动本部门的信息无障碍平台建设。

2. 切实做好档案视障服务平台的软、硬件建设。

首先档案部门应加强与残联合作, 邀请视障人士参与平台的建设, 了解视障人群对档案馆视障服务平台建设方面软、硬件的具体要求, 主要包括环境的要求, 服务方式、服务工具、服务手段等方面的要求, 引导视障者走进档案馆, 激发利用档案的需求, 其次可借鉴学习图书馆、博物馆在视障服务平台方面建设的成功经验, 形成具有档案部门特色的视障服务平台建设理念, 最后着眼于符合视障服务平台建设需求的全方位的改革, 包含设立视障人士查档热线电话, 对旧馆进行无障碍改造, 在新馆设计时, 将无障碍设计融入其中;收集整理适合视障阅读的档案资料, 引进比较成熟的符合视障者阅档要求的软件技术, 如明盲文转换软件、语音软件、视频助视技术;有针对性地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以使工作人员掌握与视障者进行恰当沟通的能力、无障碍信息的服务技术。

3. 切实做好视障服务平台的网络建设和信息共享。

信息无障碍包括两个主要范畴:一个是电子和信息技术无障碍;另一个是网络无障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人们在获取信息、学习、生活方面愈来愈依赖网络, 而对于视障等残障人士由于他们的行动、出行不便, 更希望在家通过互联网就能获取信息、学习培训;基于以上考虑档案部门在建设视障服务平台建设时, 应着重加强档案网站的无障碍建设, 即让视障者通过使用读屏软件可以获取想要的信息, 方便地实现网上交互、网上阅档、网上学习等应用。因此档案视障服务平台中的网站无障碍建设对视障人群使用档案,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档案视障服务平台网站在具体的建设中要体现出“更具可感知性、操作性、理解性和兼容性”的特点和趋势, 通过在网站增设视觉辅助、在线语音、盲人在线等无障碍浏览工具提高视障人群感知、操作和理解档案网站内容以及对辅助工具兼容的能力。同时各档案部门还应加强信息的共建与共享, 不同地域、不同馆藏类型的档案部门应充分协作, 建设特点鲜明、资源丰富的无障碍网站。

在信息化社会, 信息化浪潮席卷世界, 平等地享有信息权将成为每个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对于包括视障人士在内的所有残障人士如何共享信息文明, 实现各自人生梦想是所有社会公共服务机构的努力与愿景, 档案馆建设视障服务平台正是基于此目的, 也是所有档案工作者社会责任感和人本主义的集中体现。当然, 在建设前和建设过程中必会有疑惑和争论, 但当前最关键的是付诸行动。

摘要:信息化社会中实现信息无障碍, 是体现社会公平的应有之义。档案馆视障服务平台的建设无论从必要性还是可行性而言, 都应纳入各级档案部门的规划和日程之中, 可考虑从顶层设计、软硬件的建设以及网站建设为抓手和着力点。

关键词:信息,障碍,档案,服务

参考文献

视障音乐硕士夫妇的爱情咏叹调 篇4

他们,是我国唯一的一对经国家特批的视障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一个是声乐专业,一个是钢琴专业。

他们,用歌声琴韵奏响了一曲生命的赞歌!这歌声唱响在首都人民大会堂,唱响在国际音乐中心维也纳,也唱响在无数人的心中——

他叫张卓,她叫李媛。近日,作者在长春大学音乐学院听这对特别的夫妻讲述了自己与命运抗争、与音乐结缘、与爱情相伴的传奇故事。

抗争厄运盲孩子唱起《我的太阳》

1966年2月11日,张卓出生在湖南沅江市黄毛洲镇一个小村。家乡不远处就是碧波荡漾的洞庭湖。父亲在一家企业做文秘,母亲在小学教音乐。能拉会唱的父亲和能歌善舞的母亲给了他音乐艺术的基因和启蒙,这让他从小就喜欢上了唱歌,走到哪就唱到哪儿。

1971年,因受毕业于黄埔军校的爷爷的影响。张卓5岁时全家下放到远离市区一个叫八形汊的小岛上。8月的一天,母亲的一个学生领他到家里去玩,在看一个小朋友解剖青蛙时,张卓的右眼被那个学生的弟弟拿水果刀划伤了。小张卓怕妈妈担心,便用手擦净眼睛上的血迹回家了。第二天,右眼疼痛不止的小张卓才将此事告诉了妈妈。可这已错过了保住右眼的最佳时机!医生想把他的右眼球摘除。以免影响另一只好眼睛,但父母却一再恳求医生保住右眼。结果后来不但右眼彻底失明,左眼也受到感染视力急剧下降。

祸不单行19年后的一天,正读高一的张卓和同学一起骑自行车去旅游,不慎撞在一棵大树上,致使左眼视网膜脱落,视力仅为0.02。医生做完手术后对他说:“你是一名‘职业盲者’了。”听到这句话,张卓的母亲抱住儿子放声痛哭……

14岁的花样年华。一下子成为双目失明的盲人:一个公认的大学苗子,一下子成为再也不能进校园读书的人。张卓突然觉得自己生不如死!他变得狂躁不安,拒绝吃药,乱摔东西。有一次,他趁没人时自己悄悄地摸到窗口,想了却自己。一直在监视他的母亲一把抱住了他:“儿呀,你要是不活,妈也不活了!”张卓委屈的泪水一下流了出来。母亲说:“你要是难受,你就痛快地哭吧,你就大声地唱吧!妈不是教你那么多歌吗。”于是,张卓和母亲一块唱了起来,唱花鼓戏。唱样板戏,唱中外歌曲……在歌唱中,他似乎感到了生命的可贵和活着的意义。

就在这一年,又一个沉重的打击接踵而至:张卓的父母关系出现了裂痕。父亲竟向母亲提出了离婚,并明确提出不要唯一的儿子张卓,因为他不想背上累赘!于是,父亲要了大姐和大妹,母亲带着张卓和两个妹妹辞去教师工作来到长沙,当时张卓14岁、大妹13岁、小妹10岁。这时母子4人已失去了生活来源。他们在市郊租了一间小房,母亲靠批发小商品卖来维持生活。后来,这样的生活也难以维持,妈妈就领着张卓及妹妹什么都干:给酱油厂煎大蒜、给五金厂直铁丝、给塑料厂洗塑料、编柳条筐……

一天夜里,张卓猛地想起在电影中看到的盲人女孩沿街卖唱的情景,他灵机一动:自己会唱歌,为什么不用唱歌来帮妈妈赚钱呢?第二天,他就偷偷来到长沙一处繁华的市区。求人用笔将自己和母亲的艰难经历写在一张纸板上,然后大着胆子唱起了那首意大利民歌《我的太阳》:“啊,我的太阳,多么辉煌,多么灿烂……”他那特殊的经历与动情的歌声打动了过路人,人们纷纷向他的小盆里扔钱:1毛、2毛、5毛、1元、2元……第一天下来他竟赚来了26元5毛钱!当他将钱交给母亲的时候。母亲禁不住搂住他失声痛哭。

就这样,他在长沙开始了卖唱生涯,从长沙唱到益阳,又唱到了家乡沅江,一直唱了3年多。这3年,在这3个城市繁华的市区内、街头处和火车站广场,人们经常都可以听到一个少年盲人那悲怆动听的歌声。

张卓17岁时,舅舅陈梦祥将他接到家中。陈梦祥是长沙曲艺界知名的相声演员,多才多艺,为人善良。舅舅舅母常常给他讲保尔、张海迪的故事,鼓励他努力学习,立志成才。舅舅还不断给他创造登台的机会。后来还将他介绍给沅江文化馆的向东流老师。只要文化馆有活动,向老师就邀请张卓登台演唱。不久,舅舅又为张卓请了湖南省歌舞团两位专业老师戴君义、陈加祥来辅导他。初学时,由于张卓看不到口形,没法校正他的发音。戴老师就只好教他读拼音字母,并让他细心地注意读每一个字母时的气流运动:a、o、e……在两个老师悉心的指导下,张卓的发音逐渐调整了过来,并打下了良好的声乐基本功。

1987年秋,湖南省举办“洞庭之秋”艺术节。经过近3年训练已成为标准男中音的张卓在老师的鼓励下,以一个残疾歌手的身份参加了比赛。第一次参加省级歌唱比赛的张卓望着台下模糊的人群和台上刺眼的灯光,音乐响起时他紧张得手心里已全是汗水。但张卓知道,老师、妈妈和亲人都在台下,他们就是他的定盘星!于是,他不再紧张,让那首人人熟悉的湖南民歌《一根竹杆弯又弯》的旋律在他浑厚的声音中优美地流淌出来。最后。他获得了第二名。

1988年4月,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成立,并第一次面向全国招收残疾人大学生。湖南省残联的李丽莎老师首先想到了正在外地演出的张卓,她马上开车将张卓接回来备考,这时距高考只有两个月时间。6月10日,在广州市黄花岗剧院举行的专业考试上,张卓自信地演唱了《月之故乡》和《长江之歌》两首歌,征服了所有的考官。回家后,为了准备文化课考试,张卓拼命地学习盲文,手掌常常被盲文针扎得流血不止,手指也因为长期扎盲文磨的都是大泡。3个月后,张卓终于考过了盲文文化课。1988年10月。张卓如愿以偿地成为了长春大学特教学院音乐系的一名大学生。

刚上大学不久,张卓又被请回长沙,代表湖南省参加在长沙举办的中南六省赛区歌曲大奖赛,捧回了声乐组第一名的奖杯!

音乐为媒琴房里演奏出爱情交响乐

进入大学,张卓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努力学习。但他毕竟辍学多年,基础不好,第一学期就有现代汉语和外语不及格。由于他是学唱美声的,所以外语课要学4门:英语、法语、德语和意大利语,比别人的压力更大。可是张卓生来不服输,天天玩命的背单词,他的宿舍里贴满了一条一条的单词纸条。常常走路时、刷牙时、上厕所时都在背,终于很快就赶了上来。大二时,由于他的声乐老师出国,学校给他介绍沈阳音乐学院著名声乐教授徐兆仁做他的老师。学校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派一人专程陪他每周一次往返沈阳学习,每次都要在火车上坐七八个小时。近3年来,他风雨无阻地在吉沈两地之间奔波,从未耽误过一次课!他的歌声与脚印都已留在了这数十万公里的铁路线上!与此同时,他在长春还慕名拜师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吉林艺术学院的姚涌教授。不到两年,姚教授将张卓的男中音训练成为了男高音,使他在声乐艺术之路上又跨越了一大步。

1991年,张卓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被破格留校任

教。成为长春大学有史以来第一位残疾人大学教师。

几乎与此同时,一位漂亮的哈尔滨姑娘也被长春大学特教学院吸引来了。她叫李媛,5岁时一场可怕的疾病祸及眼睛。视力逐年下降。虽然到18岁时她先后做过4次手术,可两眼也仅有0.1的视力。李媛从小酷爱音乐。初中因盲辍学时,她在家里无师自通地参照五线谱自学了手风琴、电子琴、钢琴等多种乐器,14岁时便能以教小学生钢琴自立谋生了。1991年6月,18岁的李媛和妈妈去长白山游玩,路过长春换车时,妈妈说:“你不是想学习音乐吗?长春大学有所特殊教育学院,招收有特长的残疾学生,妈妈带你去看看吧。”在音乐系的一架钢琴前,自信的李媛轻松地演奏了一曲《献给爱丽斯》,长春大学音乐系陈明大教授听完后眼前一亮。非常高兴地接收了李媛,这样她就作为旁听生成为了陈明大教授的学生,也来到了张卓的身边。

美丽的缘分就这样悄然而至。1992年8月,张卓应联合国总部国际社会发展中心的邀请,随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奥地利、荷兰、丹麦、挪威、瑞典等国访问演出。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张卓演唱的意大利民歌《我的太阳》,受到了数万名观众的一致称赞,为国争了光。9月初,当他沐浴着辉煌回到学校时,刚走近自己的琴房,就听到里面传来一阵琴声。那娴熟的指法,优美的旋律。让张卓情不自禁地随着曲子唱了起来。这时,门开了,一个清脆的女声传来:“是张老师吗?”张卓看不见女孩的脸,但只闻到一阵紫罗兰花的清香,他有些不解地问:“你是谁,怎么来我的琴房啊?”弹琴的女孩说:“这也是我的琴房啊,系主任让我来的啊!”张卓有些尴尬:“你弹的真好,你是………‘我是新来的学生,旁听生,咱们认识一下吧!”说完她向张卓伸出了手。

原来她入校时,正好张卓去国外演出,琴房空着,她便被安排到了张卓的琴房——也许这就是天赐良缘吧。从此,张卓与李媛共在一个琴房学习,经常是张卓放声演唱,李媛钢琴伴奏。久而久之,俩人便成了学校晚会上的最佳搭档。当时的张卓因为名气和才气,不乏健全女孩儿的慕名求爱,而活泼可爱、清纯靓丽的李媛身边也不乏追求者。但他们却心有灵犀,只暗暗对对方情有独钟。只觉得相互之间越来越密不可分。李媛是个阳光女孩,她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快乐感染着从小备受磨难的张卓,让他渐渐变得开朗自信。随着了解的深入,李媛更为张卓的不幸身世和顽强意志深深感动。

有一天在琴房里,张卓说:“李媛,你会弹我家乡湖南的民歌吗?”“会啊。”李媛随手就弹起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浏阳河》。听着听着,张卓不由随着曲子唱了起来。一曲终了,被这歌曲感染得有些兴奋的李媛轻声地问张卓,“你们湖南美吗?”“当然很美啊,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出了多少大名人啊。我听说你家乡的松花江也很美,可惜我是看不到了。我非常喜欢那首《松花江上》,你能弹吗?”“当然能。”李媛的指尖下又流淌出这支有些苍凉悲壮的曲子……伴随着动听的琴声,张卓突然大声说:“李媛,我想让浏阳河和松花江这两条江河的水流到一起,这两条江河是不是会变得更美啊?你明白我的意思吗?”沉浸在音乐中的李媛听完张卓的话,心里全明白了,脸上顿时飞起一片红霞……

爱情让李媛的生活目标发生了质的改变。原来她只想读两年书后回家开个钢琴培训班,可因为爱,她决定放弃原来的想法,要考进长春大学。成为张卓永远的学生和爱人。经过一番努力,1993年7月,李媛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长春大学特教学院的正式大学生。

聪明而努力的李媛在大学期间。文化课和钢琴专业课都在班上名列前茅,连续三年获得音乐系唯一的一等奖学金!1996年,学习成绩优异的李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毕业后留校任教!同年11月10日,一对幸福的音乐伴侣走上了婚姻的红地毯。那年张卓30岁,李媛23岁。学校借给他们一间9平方米的小屋,成为他们温馨的爱巢。

比冀齐飞歌声琴韵里走出

中国唯一一对视障人音乐硕士

刚结婚时,张卓李媛的家里没有电视、冰箱、洗衣机等电器。搬来李媛小时候的钢琴。两张单人床并在一起,加上简单的餐具、炊具和日用品就是家了。张卓负责买菜做饭,李媛负责洗衣服和收拾屋子。虽然家境清贫,但共同的事业和对音乐的爱好,让他们有说不完的话题,相似的经历又让他们相互体恤。相互呵护。

一年后,女儿出生了,他们为女儿起名叫韵笛。以寄托两人对音乐事业的无限爱恋。女儿的出生,给夫妻俩增添了无限的快乐。后来。女儿的懂事又让他俩内心一次次的感动。有一次,张卓去幼儿园接刚满两岁的韵笛回家,由于刚下过雨,天黑路滑,韵笛执意不让张卓抱,拉着爸爸的手慢慢往家走,走到一个小水坑前。韵笛使劲向旁边推爸爸:“爸爸,爸爸,前面有水,你走旁边。”女儿的一句话,让张卓一下子流下了眼泪,他突然感到世界是这样的灿烂和美好。

幸福的婚姻让他们的生活充满激情,爱情的力量让他们的事业蒸蒸日上。头几年孩子小,李媛照顾孩子多一些,但她的钢琴课仍是学校的优秀课。张卓在一边教课一边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有机会就参加省内外的歌唱比赛,锻炼自己。1996年、1997年、1998年,张卓连续三年获得了吉林省青年歌手大奖赛美声组一等奖,他演唱的5首前苏联歌曲被收入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发行的名为《白桦》的光碟中,畅销全国。更让人吃惊的是,他这个以唱美声闻名的歌手竟在1999年吉林省“五环杯”通俗歌手大奖赛中获得了特等奖!

在长春大学,张卓李媛夫妻俨然成为长春大学一道美丽的风景。几年里夫妻俩在教学上成绩斐然,桃李满天下。但他们向上的努力一刻也没有停止。1998年,夫妻俩一起报考了东北师范大学的本科函授,2001年获得了本科文凭。1999年夫妻俩又向一个更高的目标进军——报考沈阳音乐学院的硕士研究生班。为便于复习,他们把不到3岁的孩子送到姥姥家,将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复习应考中。那段时间俩人真是日以继夜,废寝忘食。

2000年7月,张卓李媛同时被沈阳音乐学院录取。成为这所学校有史以来第一次招收的残疾人硕士研究生——张卓为声乐专业研究生,李媛为钢琴专业研究生。9月下旬,张卓和李媛带着4岁多的女儿来到沈阳,在沈阳音乐学院家属楼租了一个8平方米的小屋,白天把女儿送到附近的幼儿园后,夫妻俩便各自到学校学习功课,练琴练声。李媛师从于柯恩信导师,张卓师从于声乐系主任徐兆仁导师——1992年曾教过张卓的老师。

开学一个多月后,张卓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是盲人,别人上课遇到不熟悉的曲子可以看乐谱。而他却看不了,他就提前把录好的磁带反复听几十遍甚至上百遍,一直到滚瓜烂熟为止。为了要赶上其他同学,他要比别人多下十几倍的工夫,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在演唱技巧方面,徐兆仁导师在认真听了张卓的演唱后,发现了他有一些不良的习惯,就从发音位置到气流的分配都进行了调整和纠正。在纠正

时,张卓越着急就越找不到感觉。好强的他几天下来就瘦了一大圈,嘴唇、口腔里都长起了大包,声音沙哑,连讲话都困难了。徐教授见他如此要强,就耐心地给他详细讲了发音要领、对歌曲内涵如何理解等,并且每周都为张卓多上一节课。几个月后,张卓终于改掉了那些毛病,歌唱水平有了一个新的飞跃。

半年后,李媛也遇到了困难,尽管她的音乐理论顺利通过,但在钢琴演奏上却不时受到柯恩信导师的批评。李媛觉得自己退步了,心里非常难受。张卓知道后鼓励妻子说:“不是你退步了,而是你在向更高的艺术巅峰进军。你那么聪明,只要继续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丈夫的理解让李媛心里有底了,她下了狠心,每天都要练上10多个小时。而张卓就全部包下了家务活儿。

一个礼拜天,李媛又去学校练琴。晚上,见妻子没有回来,张卓悄悄做好妻子爱吃的饭菜,和女儿一起送去。李媛站起来招呼丈夫和孩子,在张卓正要给李媛盛饭时,韵笛突然“哇”地一声哭了:“妈妈,你的手,你的手流血了!”原来,李媛只顾用心弹琴,加上眼睛不好,手指磨出了血,滴洒在键盘上自己竟没有发觉。张卓心疼极了,急忙拿出手绢给孩子擦干了眼泪,又给爱妻包好了手指。而他自己却掉下了眼泪……一个月后,李媛的演奏得到了老师的好评。

在沈阳的3年里,夫妻俩没有休息过一个双休日。每天晚上,夫妻俩都带上韵笛一起到琴房练歌。这时都是小韵笛在中间领路,张卓和李媛一左一右拉着女儿的手,逢到人多或路不好走,韵笛总能及时提醒他们注意。在家里,小东西掉了,都是韵笛来寻找。韵笛常常给父母讲幼儿园的故事,唱刚学的儿歌。张卓和李媛有时间就教她唱歌和弹琴,使韵笛得到了非常好的音乐熏陶:5、6岁时,爸爸的几个拿手歌曲《三套车》《乌苏里船歌》等,她都能唱得像模像样。

2002年7月,张卓、李媛以优异的成绩从沈阳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班毕业。张卓获得了声乐硕士学位,李媛获得了钢琴硕士学位。他们谢绝了许多学校及演出单位高薪邀请,毅然回到长春大学。不久,母校便特批他他们一套110平米的房子。

夫唱妇和让家庭和音乐一样充满和谐的律动

2002年真是张卓一家的幸运年:其一,夫妻双双都获得了音乐硕士研究生!其二,2002年10月,刚回到母校没一个月的张卓就接到省残联的电话,要他代表吉林省参加全国残疾人歌手大赛。学得一身武艺正愁无用武之地的张卓以一曲《中国的土地》征服了所有的评委与观众,获得了美声组金奖。其三。2002年11月28日,张卓夫妇应安徽省电视台的邀请做客一个节目,令张卓意外而激动的是,这次节目特邀的嘉宾,是张卓最崇拜的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林教授。那天,当张卓面对他最尊敬的声乐前辈和全场的观众,在李媛的钢琴伴奏下,唱完那首意大利民歌《我的太阳》时,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金铁林教授也连声称赞:“唱得太好了,”也正是这次相会,让张卓如愿以偿地成为金铁林教授的第一位视障学生,此后他每月两次赴京接受金教授的指导。而这,又让他的歌唱水平有了提高。

在学校。张卓和李媛是优秀教师,才艺与师德俱佳。倍受学生们喜欢。而在家里,他们更是夫唱妇和,相亲相爱,相互帮助。2000年5月,第三届“剑南春”杯全国残疾人歌手大赛在北京举行,张卓被学院推荐参加。当时,李媛的教学任务非常繁忙,张卓不想让李媛过多分心,就一个人悄悄准备起来。每当李媛在灯下批改作业,准备教案时,张卓就到琴房练习。细心的李媛知道后,心疼地责备丈夫:“你的事就是我的事啊,就是咱家的大事,让我们一起努力!”从此,李媛把备课的时间改在帮助丈夫练习之后,每天吃过晚饭,夫妻俩来到琴房,李媛弹,张卓唱,一遍一遍的演练。又一遍一遍地讨论。比赛时,李媛又随张卓来到北京,每天精心照顾丈夫的饮食起居,让张卓一心一意准备比赛。决赛时,张卓近乎完美地演绎了那首世界名歌《今夜无人入睡》,赢得观众雷鸣般的掌声,并获得了美声组金奖!当张卓从音协主席时乐濛的手中接过金奖奖杯时,台下的李媛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生活中,张卓非常疼爱妻子。去年他听说妻子爱吃湘味的红烧鱼,竟给湖南的同学打电话,详细咨询做红烧鱼的过程,用T20多分钟。同学开玩笑地说:“你可真呆。你的长途电话费都可以在饭店买一盘红烧鱼了。”他说:“买的和我做的能一样么?李媛就爱吃我做的呀!这是我表达爱的一种方式。”为让妻子女儿吃得好。他常常向本校的女教师们学习做菜手艺,克服盲人的不便,每天为妻子女儿做可口的饭菜。爱清洁的李媛则凭着仅有的一点视力每天打扫房屋,为丈夫和女儿洗衣洗被,

这些年,张卓、李媛为各级院校和演出单位培养了近千名学生、歌手和琴手。他们的学生有不少考进了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有的多次在省和全国的比赛中获奖。李媛也在近年全国和省举办的钢琴比赛中获得金、银奖。2005年,她被文化部、全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评为最佳钢琴指导教师。而他们的女儿——今年已11岁的韵笛,在父母的精心指导下已成为一个能唱歌能弹琴的全才小美女:钢琴过了9级,从2003到2006这4年里连获5金:全国希望之星电视声乐大赛儿童组钢琴金奖、全国校园才艺展示活动声乐和钢琴两项金奖、全国推新人活动钢琴大赛金奖、全国“星海杯”钢琴大赛儿童组吉林省赛区金奖!

去年3月6日,应全国妇联、外交部和中央电视台神州大舞台节目组邀请,张卓、李媛一家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了纪念国际“三八”劳动妇女节97周年中外妇女招待会。晚会的压轴节目是张卓歌唱、李媛伴奏的一曲《同一首歌》:“鲜花曾告诉我你怎样走过,大地知道你心中的每一个角落……”当张卓那充满磁性的声音引起全场热烈的掌声时,女儿韵笛的配歌诗朗诵则让观众一片肃静后泪光闪闪:“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们手拉手啊……爸爸在我心中就是坚强,妈妈在我眼中就是快乐。我知道,我就是你们心中的太阳!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爱这个温暖的家!”演出结束后,吴仪副总理亲切接见了张卓李媛一家。并告诫他们要注意保护好视力,努力做好音乐教育事业。

(谢绝转载、上网及摘编)

视障服务 篇5

一、视障口述影像服务的概念

视障口述影像服务, 简称口述影像, 是一种通过口语叙述, 将视障者无法接收的影像信息转换成言辞符号, 以帮助视障者克服视觉障碍的服务。简言之, 口述影像就是把看见地说出来。它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从对电视、电影、戏剧、博物馆展览、自然景观的口语描述到教科书插图的文字解说等都属于口述影像的范畴。以电影为例, 口述影像便是在不干扰正常节目的声音信息和对白的情况下, 将影片中的视觉成分。例如, 空间布景、场景、人物表情、动作等用语言加以解释与描述的技术。[1]

台湾淡江大学赵雅丽教授认为提供视障者“口述影像”服务, 不仅开启了一个视障者得以触碰的实在世界, 也让视障者获得一个理解与融入主流社会的沟通管道, 更进而在社会中开创了一个“次文化”的频道与空间, 建立起视障者和大众互动及分享社会情感的方式。[2]

二、中国口述影像服务发展现状

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的口述影像服务起步较晚。在日本和美国, 视障者在“观看”电影、电视时, 只需戴上专用耳机, 就能听到有关时间、空间、人物表情和动作等的解说, 从而了解作品中的无声世界, 达到观赏电视和电影的目的。而在中国, 口述影像服务还没能达到这样的程度。

在台湾, 口述影像发展协会是推动口述影像服务的重要主体。台湾口述影像发展协会于2002年6月成立, 是台湾第一家开始研究并制作口述影像服务的机构。其宗旨是通过口述影像技术的开发, 协助视障者克服影像障碍, 并整合传播、文化、信息领域的专业人士与社会各界资源, 共同推广口述影像服务。其口述影像服务主要分以下四大类:制播影视节目口述影像版, 开发视障教育图文沟通方案, 规划视觉无障碍导览系统, 和建立视障文化创意产业社群。[3]在口述影像发展协会的推动下, 台湾的口述影像服务取得了一定发展。从2001年开始, 台湾公共卫视开始播出提供口述影像服务的电视剧集和卡通片, 与此同时, 口述影像服务也开始出现在电影、戏剧、舞台剧、博物馆导览等方面。这不仅为视障者提供了方便, 也丰富了他们的认知与想象, 让视障者获得了“观赏”能力。

在香港, 推动视障口述影像服务的主体是香港盲人辅导会和“创意香港”。香港盲人辅导会是一个政府资助的志愿机构, 自1956年成立以来不断为视障人士提供其所需服务, 并不断创新及拓展, 以增加服务的全面性。[4]“创意香港”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下属的一个专责办公室, 于2009年成立, 重点工作是牵头、倡导和推动香港创意经济的发展。[5]2009年3月, 香港盲人辅导会与影音使团合办了全港首支“视障人士电影导赏”义工队。2011年3月, 为推动电影口述影像服务的发展, 协助视障人士欣赏电影, “创意香港”联合香港盲人辅导会, 拨款推行专门的口述电影培训计划, 培训专业口述影像旁述员和编剧。自2011年9月至2012年4月, 香港盲人辅导会和“创意香港”共举办15场口述影像电影欣赏会。2012年2月, 香港盲人辅导会联同“创意香港”举行华语口述影像研讨会, 内容包括“华语口述影像的发展和机遇”研讨会、“口述影像电影服务使用者分享会”及“专业口述影像训练交流会”三部分。[6]此外, 香港展能艺术会在2011年获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资助, 成立赛马会艺术通达服务中心, 为香港的展览、表演等艺文活动提供包括口述影像在内的通达服务。[7]

在中国大陆, 口述影像电影也被称为专供盲人观赏的“无障碍电影”。2007年, 上海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和上海市盲人协会曾创办了“为盲人讲电影”的志愿者讲解团, 至今已讲解了10多部电影、60场余次, 但所讲解的电影均是早期电影作品。2009年4月23日, 上海市残联、上海图书馆和上海电影评论学会联合成立了全国首个无障碍电影工作室, 工作室制作的无障碍电影主要以最新上映的国内外影片为主。2012年6月27日, 上海首家无障碍电影院在国泰电影院正式揭牌。[8]2012年7月, 为提高残疾人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 让更多盲人享有电影艺术发展成果, 广电总局所属中国电影科研所、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和电影数字节目中心, 在北京启动了“口述影像文化助盲”公益行动。[9]据了解, 中国目前从政府层面启动了无障碍电影服务的省市有上海、哈尔滨、广东、重庆、辽宁、浙江、吉林、湖南、河南、宁夏等省市。其中上海发展得最为成熟,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 “残疾人无障碍电影”作为重要成果在世博会首次设立的残疾人展馆“生命阳光馆”展出, 成为上海世博会的一大亮点。[10]这是口述影像在大陆电影行业的应用, 在一、二线城市中取得了一定发展, 惠及了更多视障者。口述影像服务在大陆主要是以无障碍电影为主, 在其他方面的应用甚少, 根据笔者收集到的资料, 口述影像服务在大陆的电视、戏剧等方面并无应用。

三、对口述影像服务在大陆推广的建议

(一) 提高社会大众对口述影像服务的认知度

口述影像服务在大陆推广过程中, 并未对大众进行规模性的知识普及。笔者就社会大众对口述影像服务的认知度做了问卷调查, 并利用问卷星在网络进行发布, 共获得160份有效答卷, 受访者遍布各年龄层。

在关于视障人群的关注度方面, 79.38%的受访者表示平时不关注视障人群 (表1) ;在关于视障口述影像服务的认知度上, 有88.75%的受访者表示不知道口述影像服务 (表2) 。这说明, 大陆大多数人对口述影像不了解, 且不关注视障人群。

我国是世界上盲人最多的国家, 还在以每分钟新增一例的数量增加, 盲人亟须更多的帮助, 而接触到口述影像服务的盲人少之又少。不得不说,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口述影像服务。那么, 首先要做的是提高社会大众对口述影像的认知度, 以便于更好地推广。在这一方面, 政府以及相关的公益组织可以利用大众传媒进行推广, 号召更多人投入到口述影像服务的推广中来, 惠及更多的视障人群。

(二) 电视台公共频道可推出口述影像电视节目

前文已提及, 在美国, 法律规定前四的广播电视网和前五的有线频道必须在排名前25位的人口市场提供每周4小时的口述影像节目;而在中国台湾, 台湾公视从2001年起, 已经开始播出提供口述影像服务的电视剧集和卡通片。可见, 口述影像电视节目需要公共频道的大力支持。

电视节目虽然有声音的传达, 但是对于视障者而言, 只能听见声音无法看见画面, 依然是难以理解节目内容的。口述影像服务应用到电视节目中, 就是便于视障者理解节目内容, 享受看电视的乐趣, 营造与家人共同观看电视的良好氛围。

在国内, 公共频道的概念是模糊的, 与国外的不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公共频道的含义不同。按照国外对“公共频道”的认知, 我国大陆地区的公立频道都是公共频道, 因为都有政府的资金支持, 尤其是央视。笔者认为, 这些公共频道可以播出提供口述影像服务的电视节目。可以学习国外和中国台湾, 从电视剧集和卡通片做起。

(三) 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 改进技术设备

口述影像服务的推广是一项公益性文化事业, 在笔者的问卷调查中, 54.37%的人认为推广口述影像的责任主体是政府;31.87%的人认为推广口述影像的责任主体是社会公益组织, 13.75%的人认为推广口述影像的责任主体是普通大众 (表3) 。由此可见, 政府肩负着推广口述影像的首要责任, 社会公益组织和普通大众也应当参与其中。

首先, 政府在推广口述影像服务方面还应加大投入, 从笔者了解的来看, 政府在这方面投入是较少的。存在资金不足、地域分布等原因, 但政府理应加强重视。政府在资金投入方面更应该注重效果, 使其真正惠及视障人群, 而不是做面子工程。

其次, 政府应利用大量资金去培养提供口述影像服务的口述员。在传播行为中, 不同媒介之间, 在表现风格上的差异意味着不同属性媒介间的转换限制, 尤其是视觉符号转化成言辞符号时, 视觉符号就需要透过言辞符号进行彻底的重构、解释与创造。[11]因此, 口述影像就不是简单地把看见地说出来, 而是需要专门的口述员进行翻译, 达到能让视障者完全领会的效果。据了解, 国内是缺乏这样的口述员的, 而在中国台湾地区, 口述员是经过专业培训的。因此, 政府需要引进这样的相关培训机制, 建立专门的机构, 培养专业的口述员, 进而为电影、电视节目等提供口语描述。

再者, 政府应提高相关技术。2010年9月28日, 美国杜比实验室在2010国际广播电视博览会上首次展示通过杜比数字+ (Dolby Digital Plus) 技术实现完全兼容高清电视机的视障口述影像服务。这项技术可以通过口述影像的音轨选项服务让视障人士也可以享受高清电视带来的环绕声节目, 这对当前口述影像服务仅限于立体声的解决方案是一项全面的提升。我国也应提高相关技术, 为口述影像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

(四) 立法, 建立相关体系, 明确参与者责任

在笔者的调查中, 55.63%的受访者认为需要通过立法来保证口述影像的普及。这说明, 大部分人认为立法是保证口述影像服务推广的必要条件。

在2008年,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保障法第四十三条指出, 推进电视栏目、影视作品加配字幕、解说。这表明盲人在收听电视剧、电影节目时, 要有解说。立法没有明确指出推广口述影像服务, 但提及了相关法律规定。

对于口述影像服务, 仅着一条法规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有完备的立法体系, 明确责任主体以及落实机制。美国从1998年开始逐渐明确口述影像服务的相关立法, 到2010年, 奥巴马签署了《21世纪通讯和视频无障碍法》, 该法规定, 到2011年, 美国前四的广播电视网和前五的有线频道必须在排名前25位的人口市场提供每周4小时的口述影像节目, 这也意味着美国将进一步实现百分之百的覆盖率。[12]由此可见, 法律对口述影像在美国的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

我国现有的残疾人保障法对相关责任主体的规定是模糊的, 指向不明, 落实到实处, 易出现无人管理的现象, 这对口述影像服务的推广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政府必须明确相关部门的相关责任, 落实到实处, 使残疾人保障法真正具有法律效力, 惠及到残疾人士。

摘要:视障口述影像服务, 是一种通过口语叙述, 将视障者无法接收的影像信息转换成言辞符号, 以帮助视障者克服视觉障碍的服务。从对电视、电影、戏剧、博物馆展览、自然景观的口语描述到教科书插图的文字解说等都属于口述影像的范畴。口述影像服务源起于美国, 在西方国家取得了一定发展。我国的台湾、香港和大陆地区也陆陆续续出现了口述影像服务。在我国, 口述影像虽然逐渐在起步和发展, 但仍存在一些障碍。本文旨在分析口述影像服务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为其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发展提供建议。

视障服务 篇6

1 我国公共图书馆为视障读者提供的服务现状

1.1 地域差异严重

首先, 我国提供视障服务的公共图书馆一般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 如: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 但是我国盲人绝大部分生活在农村, 这代表着信息的供给严重不平衡。根据2008年的有关数据[2], 全国23个省份, 有16家省级盲人阅览室, 河北、四川、陕西等省无省级盲人阅览室;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四个直辖市有盲人阅览室, 但重庆市的盲人阅览室设在三楼, 利用率低下, 香港特别行政区拥有较完善的视障服务网络。

1.2 非人性化

虽然近年来, 许多地方成立了视障电子阅览室, 但缺乏辅助的盲用设施和专业的辅导人员, 市政设施中盲道占用的情况严重, 很多地方都没有设置盲钟等提醒功能的工具。这对视障读者的出行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视障读者对图书馆的使用。

2 视障服务人性化的必要性

视障人群的特殊性决定了视障服务人性化的必要性, 尽管生理残疾, 但视障人应该和正常人一样享有分享现代信息资源的权利。《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是一位盲聋女作家, 她用自身的故事告诉我们, 只有给予视障群体充分的尊重和温暖的关爱, 才是人性化的根本, 不要歧视, 多倾听、多观察他们的感受, 更多地从心里油然而生的关心, 才能让他们更自在地接纳我们的服务, 才能让他们在受到的尊重和鼓舞中前行, 才能让他们真正在图书馆广大的信息海洋中扬帆起航。

3 人性化服务的开展

人性化服务应该是在依托于高科技的盲用设施和专业的辅导人员的基础上, 以视障人群为中心进行的心理辅导、信息传递、拓展活动等一系列服务, 以达到让视障人群重新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的目的。认为, 公共图书馆开展视障读者的人性化服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服务设施和环境的人性化

3.1.1 图书馆盲用设施的改善

为了更好地服务视障读者, 应该引进先进的盲用设备, 如读屏软件、扩视器、盲文点显器、读书机、盲文刻印机等。视障读者利用这些设备获得信息的渠道变宽。通过网络、盲文图书等资源大量获取知识。近年来北京西城区图书馆、深圳图书馆等都引进了此类盲用设备。

基于方便视障读者的考虑, 图书馆的视障阅览室应设在一楼, 并有盲道导向, 在电梯间应设置可供视障读者使用的凸形按钮, 这都为视障读者在馆内无障碍地、方便地享用资源提供了方便。

3.1.2 市政盲用设施的改善

市政盲用设施的完善, 首先是严禁盲道占用, 另外大街小巷的红绿灯都应装盲钟, 提示盲人行走马路。据统计, 由于经费等问题, 国内好多城市还没做到条条路口有盲钟。而香港在这方面就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3.2 服务方式人性化

3.2.1 专项服务的开展

视障群体从年龄上分为少儿视障群体和成年视障群体, 针对少儿视障群体的服务国内倾向于特殊学校教学。而在日本, 大阪府立中央图书馆开展的盲人服务中建立为视觉残疾儿童的文库。视觉残疾儿童文库最初是由志愿者为视觉残疾儿童开设的民间文库, 该文库除开展正常的资料邮寄服务外, 还于每月的第二周和第四周的午后, 在儿童资料室举行视觉残疾儿童的读者朗读会。视觉残疾儿童文库的点字绘画读物, 实际上只是普通的儿童绘画读物。视觉残疾儿童文库根据每张画面的内容, 制作点字, 贴在绘画读物上, 就成为了点字读物, 大阪府立中央图书馆开展的视觉残疾儿童服务,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3]

对于成年视障群体的计算机专项服务, 深圳图书馆视障阅览室从2006年11月开始与市残联及信息无障碍研究会合作, 开展盲人电脑培训, 截止目前, 共培训了12期近百名学员, 在学员考试后颁发结业证书。由于学员的特殊性, 教学方式必须采取一对一辅导方式, 由于视障阅览室工作人员数量有限, 所以采取和义工合作的方式。在老师们的悉心教导和学员们严格刻苦的学习下, 通过3个多月的培训, 学员可完全掌握电脑基本知识和读屏软件的使用知识。他们依靠每台电脑上“读屏软件”的语音提示, 便可像健全人一样编辑WORD文档、收发邮件、使用QQ聊天、下载歌曲甚至网上购物等。“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深圳图书馆馆举行的视障电脑培训, 就是帮助视障朋友们寻找光明, 通过电脑学习, 视障读者克服了出门不便、社交面狭窄的局限。他们通过网络结交了更多的朋友, 学习了更多的知识, 网上强大的电子书资源给他们的精神生活增添了色彩。

3.2.2 网络服务

网络的便利化在很大程度上为视障读者利用图书馆提供了新的方式。很多网站都设立了视障朋友专用的盲道或界面。图书馆作为文献资源库的载体, 为了更人性化地服务视障读者, 电子资源应该容纳更多的有声数据库。图书馆和图书馆之间应该建立合作网络, 实现资源共享。在美国, 国会图书馆通过与全美160所图书馆构成的协作网络, 为50万以上各年龄层次的读者服务, 向他们免费提供盲文书刊、录音书刊等资料, 利用Internet进行多种服务。另外, 日本始于1988年的计算机通信点译网络 (点译广场) 也于2000年加入了日本全国视障者信息提供设施协会, 提供了2万5千条电子点译数据。录音图书、全国总书目 (ABOI) 在各县图书馆的网络上推广使用。[4]

3.2.3 预约服务和上门服务

视障人群到达任何地方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如果有了预约服务, 视障读者只要和图书馆人员预约好日期和时间, 由图书馆提供专车接送, 这样视障读者到图书馆就方便了许多。

另一方面, 图书馆开展邮寄服务, 把视障读者需要的资料邮寄到他指定的地点, 也是方便视障读者的做法之一。

3.2.4 心理辅导服务

由于视障群体的特殊性, 视障群体的接触面窄, 有的甚至是零社交圈, 视障群体比平常人普遍表现出更忧虑、多疑、自闭等非健康的心理, 这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疏通和劝解, 由于人员的局限性, 现在的视障阅览室很少配备这种专业人员。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招募心理咨询师做爱心义工的方式得到解决。

针对视障读者所倾诉的心理障碍, 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应该记录在案, 定期地约见视障读者, 进行长时间的跟踪了解, 逐步地让视障读者卸下心房, 勇于表达自己的情绪, 从而是视障读者有更为健康的心理, 足以面对社会的各方压力。

3.3 资源配置的人性化

视障成人群体中大多数从事按摩和调音师的职业, 所以盲文图书资源采购主要倾向于此类书籍, 而多媒体类资源如磁带、CD等则倾向于文学类的资源。

由于各个视障阅览室的馆藏资源较少, 所以馆际间的合作尤为重要, 如果各图书馆和当地的盲人协会、残疾人网等合作, 构成一个资源共享网络, 视障群体在资源选择上就会变得更多更广。英国的国家盲文图书馆, 自身拥有盲文藏书35万册, 又与南非、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出版商进行书刊交换, 扩充盲文图书馆的收藏。如果我们国家图书馆也能做到这样, 就在扩大了资源的基础上避免了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

结束语

只要真心地对待视障读者、平等地看待他们、悉心地照顾他们, 为他们提供人性化、便利化的服务, 你会发现:渐渐地, 图书馆就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家。你会发现越来越多渴望知识的心、越来越灿烂的笑脸、越来越爽朗的笑声。在图书馆界的共同努力下, 深信, 图书馆会真正变成视障读者的乐园, 成为视障读者的“通向知识之门”, 而图书馆, 也才真的像博尔赫斯所说的“是天堂的模样”。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EB/OL].[2010-02-21].http://www.chinapop.gov.cn/xwzx/rkxw/200910/t20091015_181748.html

[2]闫慧.信息无障碍理念在我国公益性信息服务业中的应用现状调查[J].图书情报工作, 2008 (2) .

[3]汪颖.谈公共图书馆的视障人群服务[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126-127.

培养视障学生学习的方法 篇7

由此可见, 教会视障学生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 是打开他们人生大门的金钥匙, 是他们走向成功、成才之路的奠基石。为此, 我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了对视障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视障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目标

1.培养新生课堂学习习惯,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2.培养新生盲文学习的方法, 使他们正确触摸、阅读、书写盲文, 提高盲文的读写水平。

3.培养视障生“自主学习法”, 使他们逐步掌握“自主学习法”的要领,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4.培养视障生的观察力、注意力, 使他们逐步养成观察、注意的良好习惯。

5.培养视障生“八步学习法”, ?使他们逐步掌握“八步学习法”的要领, 并在学习活动中运用。

二、培养视障学生学习的方法

学习方法就是会学习, 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使人感到学习是轻松、有趣的, 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学习方法的培养要从刚入学时做起。

(一) 新入学视障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新生就像一张白纸, 科学的教育、培养使他终身受益。

1. 新生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

为了使新生适应课堂学习的需要, 培养课堂学习的习惯是首要任务。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点:首先是培养课堂时间观念, 其次是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2. 新生观察方法的培养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知觉, 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只有对事物观察的全面、细致、精确, 才能迅速的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特征。养成观察的良好习惯, 提高观察能力, 能够提高视障学生的学习效果。观察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比较观察法和有序观察法。

3. 盲文学习方法的培养

视力障碍限制了视障学生的活动范围, 与健全儿童相比较视障学生动作发展较慢, 加上我国盲校教育起步较晚, 学前教育尚未普及, 所以, 培养新入学视障学生的触摸能力是学习盲文的基础, 是教师的首要任务, 视障学生必须通过学习、训练才能正确触摸盲文。

(二) 视障学生“八步学习法”的培养

1. 制定计划

古人曰:“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要学好知识, 学到一技之长, 首先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按计划进行学习, 就能合理安排时间, 适当分配精力, 做到重点、难点学科, 重点投入。只有按计划学习, 视障学生才能对学习做到心中有数,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大大提高学习效果。制定学习计划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进行自我分析。

(2) 确定学习目标。

(3) 科学安排时间。

2. 主动预习

(1) 视障学生预习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读”。俗话说“读书百遍, 其义自现”。

(2) 采用多种形式调动视障学生学会预习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 由“要我预习”变成“我要预习”。

3. 专心上课

这是视障学生在校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课堂上, 学生除了端坐静听外, 更重要的是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 勤于思考, 善于质疑、乐于解难, 积极配合教师, 做学习的主人。

4. 及时复习

5. 课后作业

通过完成课后作业, 可以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 调动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提高分析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

6. 解决疑难

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可以说是大量的、反复的、连续不断的, 在学习的全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对疑难问题的解决, 能够提出疑点和难点, 本身就是积极开动脑筋的一种表现, 是一种想要解决问题的表现。

7. 系统小结

平时我们学的知识, 需要经常的理一理、顺一顺, 找起来就方便了, 用起来就顺了, 这就需要进行系统小结。

8课外学习

要明确课外学习的目的, 学习与功课相关的书籍。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来说, 课外学习就是进一步开拓知识面, 开阔视野, 发展特长。而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同学来说, 课外学习就是应该努力把欠缺的知识补上来, 把基础知识学扎实, 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尽快跟上大家前进的步伐。

(三) 视障学生自主学习法的培养

自主学习法就是自己独立思考, 独立学习,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自学方法:

1. 培养学生养成预习、复习的良好习惯

预习是学习的第一步, 走稳这一步, 后面的路就好走多了。教学中常常可以看到:自觉进行了预习的同学, 上课就积极主动, 认真听讲, 对新知识接受快, 学习效率就高;成绩越来越好, 反过来又促使他自觉地预习。这样, 良性循环就形成了。教学中, 我提倡把课前的知识看一遍, 试着做做课后的习题, 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 上课时集中注意力, 找出听不懂得地方。

2. 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检查的良好习惯

这个跟学生性格和家庭教育都有关, 要逐渐, 长期培养。比如:学生的作业得了满分, 就给孩子些奖励, 这样孩子就会有得满分的渴望, 就会在做完作业后检查, 逐渐形成习惯。

3. 培养学生主动改错的良好习惯

我们应该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 然后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如果只是粗心出错, 我们可以告诉他今后在写作业时一定要认真审题, 写完作业后自己用心检查, 养成自觉检查作业的好习惯。这样可以避免粗心造成的失误。如果出现的问题是孩子没有用心听课而造成的知识性错误, 我们就应该注意了, 千万不能急于求成, 可以先让他自己去审题, 搞清问题的要求, 试着去解决。

4.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教育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以往人们认为只要在课堂上学会老师教给的知识就可以了, 也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但目前, 人们的思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人们对教育教学的质量要求更高了, 对学习的目的更具有实用性了, 那就是要做到学以致用。

5. 培养学生收集、运用信息学习的良好习惯

通过在教学中坚持对视障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培养实验,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极大的激发了视障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习效率。

勇猛机械为视障孤儿送温暖 篇8

日前, 勇猛机械党支部书记张文富和财务总监王寓玲带着全厂职工的爱心与牵挂来到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窦店镇交道六股道村的“爱百福—济慈之家”, 把全厂职工捐助的爱心款亲手交到“爱百福—济慈之家”院长的手上, 为“爱百福—济慈之家”的视障孤儿们购买紧缺生活物资及夏天防暑降温设备和学习设备, 帮助他们创建更好的生活、学习环境。此外, 张文富书记和王寓玲总监还给孩子们带去很多玩具、新衣服和学习用品, 让孩子们真正的感受到“勇猛”人对他们的关爱。

“爱百福—济慈之家”的孩子们是一些有视障的孤儿, 他们来自全国各地的福利院, 都是被家人遗弃的视障孤儿。其中一些孩子如果有良好的康复条件, 就有机会重见光明!勇猛机械在得知这些孩子的情况后, 组织了募捐活动, 员工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献出爱心。张文富书记表示, 勇猛机械的每一位员工都是正能量分子, 不但在工作中精益求精, 对慈善活动也是积极踊跃。接下来, 勇猛机械将继续关注“爱百福—济慈之家”的孩子们, 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尽绵薄之力。 (勇猛)

视障服务 篇9

长期以来,家庭教育的焦点集中在正常孩子身上,对残疾孩子的照顾仅仅体现在让其吃饱穿暖上。据新华网报道,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有关部门近期进行了一项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约有0~6岁残疾儿童139万,涉及不少家庭。因此,使众多的残疾儿童在尽可能早的阶段接受家庭教育是一项紧迫任务。而且,即使在上学以后,也不能放松孩子的家庭教育。家长要与学校密切配合,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视障儿童(盲童)的家庭教育问题。

上学期末,笔者进行了一次盲童家庭教育情况调查,大致结果如下。

1.孩子学会走路大致年龄:2岁以前占85%,3岁左右占15%。

2.孩子学会说话大致年龄:1岁半左右占85%,2岁后占15%。

3.孩子在家主动交流的情况:能者占82%,否者占18%。

4.家长的学前教育情况:有的占15%,没有的占85%。

5.家长是否注重培养孩子自立:是的占30%,否的占70%。

在被调查的近30位家长中,非常注重学前教育的家庭只有3个。下面我从其余家庭中挑选出两个典型来分析其孩子的情况。

小萌:低视生,1岁多学会走路,2岁学会说话,性格外向,特别爱动。父母做生意,家庭条件较好。小萌8岁入学,入学前上过6年私立幼儿园。但入学时她的行为习惯较差,上课总是东张西望、左顾右盼,手脚不停地动,不能理解10以内数的大小。她听不懂老师的问话,经常答非所问,闹出不少笑话。

小萌的情况固然与幼儿园的教育方式有关系,但更多体现出家长对其早期教育的缺失。家长每天只是接送孩子,总说自己生意忙,只要能找到一个看管孩子的地方就行,对孩子的照顾和教育几乎没有。这种家长是对孩子甩手不管型的。

小悦:全盲生,1岁多学会说话,将近4岁学会走路。家庭条件优越,有私家车。没有上过幼儿园,6岁时上过半年一年级,由于自理能力差,退学回家,7岁才正式入学。据她妈妈说,小悦4岁之前几乎没有自己尝试走过路,上楼梯家长抱着。所有亲人对她都十分娇惯,什么事都包办。小悦在家里基本上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到7岁上学时才学着自己穿、脱衣服。她爸爸说:“这孩子在家里,吃苹果都要家人把皮削好后,一块儿一块儿喂她,否则宁愿不吃,苹果的形状她都不知道。”

可以看出,这样的家长属于溺爱孩子型的。

从以上的调查与分析可以看出,甩手不管型的家长总爱找理由来为自己开脱,认为孩子只要饿不着、冻不着就行。还有的家长碍于面子,几乎不让孩子出门,使孩子失去了和同伴玩耍的最好时机。单调的生活环境导致孩子的词汇量严重匮乏,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弱。而溺爱孩子型的家长对孩子的保护却过分了,由于亲人包办太多,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性格古怪、成长缓慢。这样的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视力障碍,并由此引发过度的怜悯、愧疚等感情,而不太注意对孩子进行正常的教育,致使家庭教育发生偏差。

视障儿童数学入学准备状况研究 篇10

入学准备是儿童顺利进入小学的保证。其中数学入学准备是入学准备的重要内容。有资料显示, 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与初入学时的数学准备状况有密切的关系[1]。本文试图通过对初入学盲童的数学准备状况进行预测性评估, 从而了解和掌握视障儿童和正常儿童在数学准备方面的差异, 探讨存在差异的原因, 以供编写教学大纲、教材以及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参考。

2、研究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 从江苏盲校一年级初入学的学生中随机抽取了26名视力障碍学生, 平均年龄8.6岁。病因有先天性青光眼,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色素变性等。

正常儿童选自南京实验幼儿园, 南京雨花康润幼儿园共31名大班幼儿。平均年龄7岁。

2.2 测验工具

本研究以目前较公认的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测量工具——林丹绥《幼小衔接研究工具 (三) 》[1]为基础, 结合视障儿童的实际情况和盲校数学课程标准, 选择合适的内容, 在不改变题目本质性的基本上, 对其中的一些问题的描述和评分细则做了适当的调整, 组成包括感知集合、数的概念、量以及空间时间在内的4个项目的量表, 共22个问题组成。

2.3 施测方法

本研究采用个别施测方式进行, 由一名专业教师和一名研究人员一起组织测量。为减少小学教育的影响, 正常儿童的数据收集在大班下学期放暑假前3周内完成, 视障儿童的数据收集在入学后的2周内完成。

2.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差异检验。

3、结果

3.1 正常儿童与盲童在数学准备上的整体差异

将所有儿童的数学准备测验的分数转化为标准分 (Z分数) , 对这两组儿童在数学准备测验上的总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发现不同视力儿童在数学准备水平方面呈现出0.01水平上的极显著差异。对两组儿童在感知集合、数概念、量、空间和时间四个方面的方差分析, 也看出视障儿童只有量题目上的得分与正常儿童基本持平, 其他各项的得分均明显低于正常儿童。下面就各分项分别作出分析:

3.2 不同视力儿童数学准备差异的具体表现

本研究中感知集合是指按标准分类和类包含两部分内容。结果表明, 视障儿童与正常儿童在分类问题上的得分达到0.01水平上的极显著差异;在类包含问题的得分则无显著差异。

表2不同视力儿童在感知集合上的单因素差异分析

(注:*表示p<.05, **表示p<.01)

在本研究中, 数概念部分主要包括基数、序数、认写数字、数的组成、应用题、等分、计算和编题等方面的题目。其中认写数字部分全盲儿童只要求认识点位、准确说出点位即可。从表4不难看出只有计算和编题两部分内容的得分是视障儿童与正常儿童之间基本持平, 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基数、序数、认写数字、数的组成、应用题等分方面, 不同视力儿童的得分均达到显著水平。而正常儿童的认写数字能力和应用题的解题能力显著高于视障儿童 (0.01水平上的显著差异) 。

4、讨论

儿童的思维起源于动作, 大多数健全儿童在入学前就已通过游戏、操作等活动获得了一些粗浅的数理逻辑经验, 而盲童由于视觉障碍, 学前期和同伴一起游戏和玩耍的时间受到限制, 缺乏感性经验, 尤其缺乏来自视觉通道的大量信息经验, 而这些经验又无法由触觉和听觉来补偿, 这就极大地阻碍了视障儿童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 由于受文化水平、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的影响, 在选择数学活动内容和教育策略上, 往往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

另外, 虽然近年来内地不少地区都开设了盲学前班, 但教育训练内容则由学校自行安排, 目前尚无统一标准[4]。很多学前班因为教学内容的缺失, 给视障儿童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上设置了更高的门槛。

5、建议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 在入学准备的重要方面——数学准备方面, 不同视力的儿童已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不会在进入小学后就逐渐缩小的, 而往往是会让儿童的数学学习更加困难。如何尽可能的做好入学准备, 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5.1 优化家庭教育

美国帕金斯盲校“学前视障儿童项目质量评估量表 (Oregon评估量表) ”中也明确渗透和提倡“家庭数学”的理念。家长应该重视早期教育, 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专业培训, 根据专家的专业指导, 及时调整教育方法和活动内容。并与别的盲童家长保持交流和沟通, 做到取长补短。总之, 良好的环境既能补偿缺陷又能有效阻止第二性缺陷的出现。

5.2 优化盲学前教育

教育欲发挥真正的、积极的作用, 最大限度地促进视障儿童的认知发展, 就必须根据视障儿童的认知特点, 设计与其相应的教学内容。补充必要的数学经验, 另外, 有效利用家长资源, 鼓励家长积极参与教育教学, 和家长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5.3 优化社会资源

其他的社会机构, 比如:社区、残联、妇联, 要加大对残疾儿童家长的支援力度。把各种力量组织起来, 充分利用网络和其他媒体的优势, 建立全国和地区的资讯网络, 为家长免费举办讲座和编印通俗易懂的学习资料。并组织志愿者进入盲童家庭, 进行专业指导。

正如爱瑞克森 (Erikson) 教授指出, 有准备的家庭+有准备的社区+有准备的服务+有准备的学校=有准备的儿童。

参考文献

[1]林嘉绥、李丹玲.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5

[2]贺荟中、方俊明.视障儿童的认知特点与教育对策.中国特殊教育, 2003, 2

[3]刘旺.盲童与正常儿童类比推理的比较研究.中国特殊教育, 2002, 1

上一篇:素质特征下一篇:小剂量氨茶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