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特征

2024-09-17

素质特征(共12篇)

素质特征 篇1

摘要:大力培养创新人才, 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实现经济科技发展和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青年创新人才, 已不再仅仅和我们国家的发展速度有关, 而是决定我们的生死存亡, 关系我国前途和国际地位的百年大计。探索和思考新世纪青年创新人才的素质特征, 事关青年创新人才的素质发展方向, 对青年创新人才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青年,创新人才,素质特征

大力培养创新人才, 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实现经济科技发展和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 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 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 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竟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因此, 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青年创新人才, 已不再仅仅和我们国家的发展速度有关, 而是决定我们国家的生死存亡, 关系我国前途和国际地位的百年大计, 更是高校人才培养和青年创新人才素质发展的方向。

明确青年创新人才的素质特征, 是培养青年创新人才的基础。那么什么是“创新”、“创新人才”, 青年创新人才应具有哪些特征呢?本文仅就此进行一些探索, 为青年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成长提供参考。

1 关于“创新”、“创新人才”的内涵

“创新”是指能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全新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创新过程就是创造性劳动的过程, 没有创造就谈不上创新。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创新。因为创造了生产工具才使人类脱离动物界;因为创造了语言文字才使人类脱离原始人的蒙昧状态逐渐发展成为有高度智慧的现代人。人类与自然作斗争的每一次胜利都离不开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所谓“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敏锐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 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进一步讲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意识是指具有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作出贡献的远大理想, 有为科学与技术事业的发展而献身的高尚精神和进行创造发明的强烈愿望, 主要解决“为什么要创新”即创新的动力问题, 显然, 创新意识要通过长期的、坚持不懈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教育才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则解决“如何创新”的问题。创造性思维解决如何形成创新的思想、理论及设计, 而创新能力则解决如何把创新的思想、理论及设计转化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实践能力。可见, 创新意识是实现创造发明的前提与动力, 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又必须要有创造性思维作基础, 离开创造性思维, 创新意识将成为不切实际的空谈;离开创造性思维, 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产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 创造性思维又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与核心。

2 青年创新人才的素质特征

青年创新人才, 凭借知识和年龄的两大优势, 必然要成为新世纪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通过对当代中外青年创新人才社会发展轨迹的研究考察, 21世纪青年创新人才除国家《宪法》所赋予的公民权利和义务之外, 主要还应具备以下鲜明的素质特征。

2.1 具有开拓进取和创新精神

开拓进取是积极的生活态度, 创新精神是生存的灵魂。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表明, 没有人的创造力就没有现代科技的发展, 没有改革创新意识和勇气就没有新科学技术的产生。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 主要体现在他的创造性、早期预见性, 体现在个人通过现实中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否具有发现、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青年没有打破陈规、“敢为人先”的探索勇气, 没有脚踏实地的诚实劳动, 没有“牺牲我一个, 幸福华夏人”的奉献精神, 就没有“东方风来满眼春”的亮丽景色。因此, 具有开拓进取和创新精神, 应当是青年创新人才的首要特征, 也是现代人才的根本素质所在。

2.2 具有明确的政治法律意识和对人类的责任感

人才具有明确的政治性。邓小平曾指出:人才首先要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 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人才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社会主义科学技术队伍中的一员。知识型社会是法制占主导地位的社会, 法律规范着大众的公共行为。市场经济不仅是一种社会资源配置方式, 市场经济又是一种法制经济, 它自身的发展要求人们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不仅要以法律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而且要学会用法律判断是非和用法律维护自身的正当利益。具备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是新时代人才必须具备的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要求。

2.3 具有竞争、合作与时效意识

竞争是新时代的特征, 但竞争需要合作, 合作是为了更好地竞争。现代科学技术不可能是某个人或某个学科绝对独立的成果, 必须是各学科间交叉合作的结果, 做到优势互补才能对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现实生活中尽管传统道德约束力在减弱, 但人际交往活动仍然渗透着契约性的友善合作情意。重视效率、重视信息、重视时间是新时代人才不可或缺地基本素质, 也是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重要保证。因此, 知识型社会不仅要求青年创新人才掌握丰富的知识, 而且还将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 树立团队意识, 真诚的工作态度和完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青年创新人才既要培养竞争意识, 又要培养合作意识和时效意识, 学会与人共事, 在实践中大胆地进行充实、完善和发展健康的人格。

2.4 不迷信权威, 敢于质疑

创新精神是怀疑精神。创新的态度首先是怀疑, 它要求人们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 即使受到讥笑也不在乎。追问它究竟有什么根据, 打破砂锅问到底, 而不是轻易相信。遵守规律, 善于独立思考, 尊重权威, 但不轻信权威;既要充分自信, 但任何成绩都是有局限性的, 又要善于否定自己, 不断创新, 不断发展自己。只有敢于大胆向传统挑战, 大胆向自我挑战, 才可能有所创造、有所发明、有所作为。“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发问是动脑的结果, 是求知好奇心的流露, 这种心理倾向将推动人不断带着问题去思考、去研究, 进而敢于探索, 有新的发现。不怀疑自己的能力, 不迷信他人, 以高昂自信的心理状态, 投入充满创造机遇的新生活。这是知识型社会中青年创新人才最可贵的品格。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专题摘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243~268.

[2]涂元季, 顾吉环, 李明.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谈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N].人民日报, 2009-11-05.

[3]本书编写组编著.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出版社、学习出版社, 2007:20~21.

[4]陈世禄.教育创新是时代的呼唤[N].中国教育报, 2002-11-13.

素质特征 篇2

一、形象性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形象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显示形象。在阅读训练时,引导学生再造想象,运用多种表象去补充视觉表象,从而把课文所描绘的事物 或现象展现在眼前,使抽象的语言文字成为可感知的画面。

直观演示。通过观察小实验、实物的图表等,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所反映的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它引导学生 从感性具体出发,建立抽象概念,它还是直觉思维形成的基础。“生动的直观不仅是艺术认识的一种表现,同 时也是哲学和科学认识的必经途径;但哲学和科学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概括,而艺术则从生动的直观到形象 描绘。”(注:黄济著,《教育哲学》第228页)

形象描述。运用形象化语言,具体说明字、词、句、段、篇等基础知识,或联系语言的丰富表现,学习听 说读写的规律性知识。

创设情境。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包括创设有利于听说读写训练的情境,以及引导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 中学习语言文字等。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形象性,必然要对小学生进行形象思维的训练。“如果说逻辑思维是在思维过程中主 要借助于抽象概念的话,那么形象思维则是在思维过程中主要伴随着具体形象或映象。”(注:华岗著,《美 学论要》第93页,)以“得意洋洋”(五、六年制第三册《美丽的公鸡》)的词义教学为例,可以这样对低年 级小学生进行形象思维的训练。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的彩图,让学生说说图上公鸡的神态――昂起头,张大嘴 巴,圆睁双眼,挺着胸脯,扑打翅膀,翘起尾巴。再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公鸡是怎样想的――“自认 为很美丽”,“要比漂亮我第一”;说说公鸡是怎样做的――“整天”唱,找啄木鸟、蜜蜂、青蛙“比比谁美 ”。最后,让学生说说平时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得意洋洋”这个词语,引导学生联系公鸡骄傲自满的形象 ,认识“得意洋洋”这个词的感情色彩,明确使用的范围。

每个词语都是概括化了的。以上的词义教学,借助事物的形象,引导小学生实现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发展 过程,从而明确概念。在认识发展的过程中,事物的形象成为小学生抽象概括的感性支柱,促使他们顺利地登 上概括思维训练的台阶。小学生的思维,需要形象的伴随,形象又促进小学生思维的深入与展开。

二、情感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艺术里,教师的情感居主导地位,对学生的情感起诱发和培养的作用,具有推动力。首先 ,教师创设情感性教学情境和气氛,以情感人,使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融洽和谐,产生共鸣,置学 生于一种情感激发、陶冶的气氛之中,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激发奋发向上的情怀。其次,在教与学的双 边活动里,始终伴之以双向的情感交流。这具有特殊的意义。作者写文章是“情动而辞发”,教师沟通学生与 课文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的联系,学生才能“披文以入情”。情与理是密切相关的,文章一般是情与理并重,学 生也是动情才能晓理。最后,情感具有消除疲劳、激活创造力的作用。充满情感的教学与学习,其主体往往乐 学不疲,其乐无穷,并且思维敏捷灵活,富有创造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艺术里,学生的情感活动是以感知教材内容为基础的。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教师采用 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这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情感因素,而在知觉、表象基础上进行的 想象活动更推动情感活动的自由扩展和抒发。这是因为,情感和形象是紧密联系的。客观事物的形象能引发情 感,情感的激发使形象更鲜明,而鲜明的形象又将推进情感的激发。情感和形象就是这样相互促进。学生在掌 握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了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形象,就能深入理解有关词句所特有的感情。这样学习语言文字 ,有别于单纯训练语言技巧。学生在阅读训练过程中,理解语言文字,明晰形象,引发情感,领会意境,从而 使教材的思想内容化为春风甘霖,滋润小学生的心田,塑造美的心灵。

三、直觉性

所谓直觉,就是“一种不经过分析、推理的认识过程而直接快速地判断的认识能力。比如,在几种方案面 前可以凭直觉判断优劣,观看一部作品后可以凭直觉判断它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等。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直觉是 对整体情境的把握。近代认知心理学则把直觉看成一种再认识过程,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从长时记忆中提 取具有问题解决意义的答案过程。直觉能力是人的心理能力高度发展的表现。由于人们的知识、经历、性格等 各不相同,各人直觉判断的可靠性、准确性也有较大的差别。直觉实际上是一个人的全部心理能力和观察力、 思维力、记忆力以及已有知识、经历、环境影响、个体特征等等在短时间内的整体显示。”(注:周义澄,《 科学创造与直觉》第115页至116页,)“可以把灵感、猜想、预感等心理想象看作是直觉思维的表现。”(注 :《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第554页,)直觉思维在科学发明创造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直觉作 为人的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认识过程,作为一种脑的机能,贯穿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延伸于创造活动 的所有领域。”“凡有直接的综合判断这种思维活动的地方,凡有创造性认识与行为的地方,都有人的直觉活 动存在。”(注:朱作仁主编,《教育辞典》第389页。)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也不例外,教与学双边的直觉活动 活跃,形成了直觉性的特点。

从“教”的角度来看,教师从备课设计教学方案到课堂教学都充满直觉判断。特别是在几个重要的教学工 作环节,直觉思维特别活跃,生机勃勃。这几个重要的教学工作环节是:

科学地加工处理教材。小学语文教材按一定的体系进行编排,逻辑顺序严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 钻研教材,有别于阅读一般的文章材料,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重在实际运用,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科 学地加工处理,包括合理地组合,适当补充,进行科学的再加工,使之成为适合教学活动的内容。这就需要教 师的直觉判断,就像导演处理剧本一样,进行艰苦的再创造,发挥创造性。至于对相同的教材,根据不同班级 学生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充分发挥其效能,则更需要教师的直觉思维。

巧妙地驾驭课堂教学。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具有严密的逻辑顺序,结构完整而又合理,环环相扣,引导学生 步步登攀。编制课时授课计划时,教师要灵活安排教学环节,而且要有预见性,包括教学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 和估算各个环节所需要的教学时间等,进行周密的考虑,防患于未然。对教学过程出现的突发性事件,教师更 要灵活地处理。这都要求教师面对复杂多变的课堂教学进行直觉判断,适时调整,使教学方案更切合教学实际 ,顺利实施,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艺术地开启学生的心扉。小学生的认识有它的发展规律。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一般要引导他们从生动 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从抽象思维再到具体的实践。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既可以进行顺向的思维训练,也可 以进行逆向的思维训练。一旦学生的思路受阻,思维处于停滞的状态,教师就应进行直觉判断,巧妙地给予启 迪、开导、点拨,帮助他们突破停滞,获得新的发展。

从学的角度看,在小学语文教学艺术里,学生直觉思维活跃。有的提出种种问题,有的猜测答案,有的.提 出不同的看法,等等。有时教师提出问题,只说到一半,有的学生就脱口而出,说出答案。学生思路敏捷,反 应迅速,一扫“满堂灌”的沉闷气氛。

四、审美性

艺术美是艺术的一种重要特性,它是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同其他艺术一样,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也具有审 美性,应从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不同种类的艺术各有不同的审美特性。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审美特性主要 有如下几方面。

功利性。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审美是以效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它有十分明确的目的性,为突现课堂教学 目标服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没有美,当然谈不上教学艺术,但如果只有艺术的美,而没有效益,它就失去 了存在的价值。只有既具有艺术性又能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教学艺术。

有一位教师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第四段,让学生上台表演董存瑞“站”、“托”、“顶”、“拉 ”的动作,模拟董存瑞的神态和竭尽全力的高喊,还安排了几个学生端着“机枪”对准“董存瑞”扫射。然而 ,学生表演时拖拖拉拉、羞羞答答、装模作样,滑稽可笑,远不能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这段课文是故事的高 潮,也是全篇的重要部分,集中表现了董存瑞为革命而献身的高贵品质。教师采用“以演助读”的方式,是为 了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促使他们深入体验角色的情绪变化,似乎也符合“形象性”与“情感性”的特点。但 是,由于机械套用,表演失“真”,事与愿违,学生不感到愉快,违背了审美性的特点。

综合性。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表现手段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它的教材内容丰富多样,涉及面广。它可以调 动其他种类艺术的表现手段为自己所用,包括线条、色彩、语言、教学副语言、音响节奏和造型等。特别是现 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使表现手段的高度综合性达到一种新的历史水平。人们感知教学艺术的器官也是多种多 样的,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和运动觉等。因此,它对学生美感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包括审美情趣、审美能力 、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感受等。

同一性。这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统一,即审美主体的对象化、审美对象的主体化。教学作为一种实 践活动,同生产活动一样,“不仅为主体产生对象,而且也为对象产生主体”。但是,教学又与生产不同,它 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这种同一性,既适用于教师,又适用于学生。由此才成为教学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最重要 的审美特征。

教师既是创造、实施教学艺术的审美主体,同时又是学生审美的对象,成为审美客体。在课堂教学的大多 数情况下,教学艺术主要是通过各项教学活动表现出来的,从而成为实施教学艺术的创造主体;与此同时,它 又成为学生审美的对象,使教学艺术的审美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取得美育的效果,从而使教师成为审美客体。 小学语文教师在对教学艺术的长期不懈探索追求中,既创造了教学艺术的风格,又不断发展了自身和学生的审 美感。

学生是审美的主体,各项艺术性的教学活动是他们审美的对象、审美的客体。通过审美对象,才能给学生 以特定的审美感受,才能培养美感。学生在参与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积极投入听说读写的实践性活动,必 然要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反映审美意识。这时,学生就成为教师的审美对象,教师从中获得信息和反馈;他 们也成为其他学生的审美对象,让其他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开拓思路。学生从审美的主体转换为审美的客体, 也就推动了各项艺术性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五、创造性

(一)独创性。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独创性,体现在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围 绕课堂教学目标,从教材处理、教学手段的选择、课堂结构的安排,到教学方案的实施和评价等,无不凝聚着 教师独创性劳动的心血。在课堂教学里,教师高超教学艺术的展现,正是教师用创造性精神开拓出的优美艺术 境界,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灵活性。“活”是教学艺术的灵魂。在课堂教学里,教师犹如演员进入艺术创作的角色,往往会随 着自己情感、兴致、灵感等的产生和作用,进行即兴发挥,并顺乎教学情境之自然或必然,产生锦上添花的功 效。在课堂教学里,会出现一些突发性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意外地提出各种问题。对此,迅速而恰当地处理, 不但能使各项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有时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使课堂教学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新境界。在课堂教学里,情况是千变万化的,根据反馈的信息,有时需要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使之更切 合教学实际。教学既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章可依、有序可循的,又是灵活应变的。教学艺术的灵活性与教学 活动的计划性并不矛盾。任何计划,无论多么周到、严密,都不可能把客观实际存在的问题都预计在内。有计 划而又不拘泥于计划,善于灵活应变,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共振性。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不仅使教学具有艺术的美和科学的美,而且必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使课堂教学出现和谐的“共振”。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创造性,不仅表现在教师本身的一些活动,重要的还在于为学生培育一种良好的创造 气候与社会心理环境。在这方面,根据有关的研究,其要点是:(1)保持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这是通向创造性 思维的桥梁。(2)发展想象力。鼓励幻想。任何的创造性活动都需要丰富的想象力,而幻想又是创造性想象的特 殊形式,问题在于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用现实眼光加以评价。要从小在学生心里播下理想的种子。(3)解除恐惧 心理,放下思想包袱。小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将阻碍独创性的发展。教师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生的错误, 消除不安全感,将激发他们的探索创新的热情。(4)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单一的教学模式,不承认个别差异, 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因材施教,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将促进创造力的提高。

素质特征 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育理念;教育目的;创造力培养;启迪智慧

一、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

素质教育这个名词是中国应试教育催生的我国特有的名词,这个名词由来于我国中小学的素质教育,旨在破除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所谓的应试教育是指学生为了在由低一级向高一级升学时,需要按照考试分数的高低来决定能否进入更优秀的学校或者班级。这里的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目的在于挖掘人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这里的素质强调在先天的基础上后天的学习和培训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素质教育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一)素质教育是全体教育

我国的素质教育是对全国民众提出的,是对我们整个民族提出的,也是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提出的。个体是组成群体的最小单位,要想提高整个民族的综合素质就必须面向全国展开,面向中小学生展开,使得每一个即将成为社会中坚阶层的学生接受良好的素质教育,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成为社会未来的栋梁,并且必将成为我国社会的中坚力量,因此我国的素质教育一定不是选拔教育或者淘汰教育,而是面向全体的全员教育。

(二)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古往今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先进分子无不在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法国的卢梭,苏联的克鲁普斯卡娅,他们无不在向世人们传递着全面发展的思想。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定值教育目标时,也大体上按照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制定,主张学校应该在德智体美多维度促进学生的发展。由于多种原因,至今我国的教育仍未能平衡各个维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片面追求升学率,过分注重分数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片面的追求人的发展,不管是在过去、现在亦或是将来都是无法满足人的发展需要的。

(三)素质教育是对人的潜能的开发教育

人的身体和大脑蕴含的巨大的潜力,只要在合适的环境中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开发,它就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素质既是一个发生性概念,也是一个发展性概念,应试教育忽视了素质教育的这种发生作用,只是把学生当作学习的机器,过分重视知识的输入和输出,只是重视学生应试能力的开发,搞一些“题海战术”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先天素质向后天可能的素质最大程度的转化,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影响, 使个体的潜能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二、我国目前素质教育存在的误区

(一)教育价值观的错位

教育价值观一方面是指我们对于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另一方面也是我们确定教育价值观的准则和依据,是对教育价值的有无高低的标准。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可以总结为:呵护自由、展示个性、启迪智慧、鼓励冒险、提倡创造、享受快乐。二我国现行的素质教育仍然停留在上补习班、考高分、考重点学校争状元上名校,错误的认为成才就是成功,以此判断,我国现在的教育状况离实现素质教育还相去甚远。我国目前的素质教育相当的保守,仍然保留着以儒家教育为指导核心的价值观。

(二)教育改革的本末倒置

没有抓住教育的本质目标,站在改革的角度只有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抓其他的发展规律,成功的利用它求发展。“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见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因就是没有涉及传统的教育理念、 教育体制、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而只是“添枝加叶”式的改良,自然不能使素质教育获得成功。

(三)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前些年为了在形式上顺应素质教育的潮流,错误的把简单的开展课外教育活动建立学习兴趣的小组当作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甚至有些教师误认为学好语数外就是素质教育的成功,更有甚者认为只要学生有一技之长就是实现了素质教育,尽管我们不忽视艺术对于提高综合素质的作用,但这并不是对一个人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内容。尽管一段时间内素质教育被提的轰轰烈烈,但是却过分的流于形式,这些活动并没有在根本上推动我国的素质教育的实施。究其原因, 是因为人们并没有认识 到应试教育的弊端,也没有弄懂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是什么。

三、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转变保守的教育观念,树立独立与自由的素质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丰富学生的校外知识,使学生在丰富的校外活动中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以启迪智慧作为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改革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设计新的课程大纲,以启迪智慧为目的。

(三)抛弃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知识是无穷尽的,学习知识并不代表掌握了智慧,将学生培养成有智慧的人,才能更好的创造新知识。

(四)给学生创造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传统的课堂学生们正襟危坐,在课堂上不敢说话,物极必反,轻松的学习氛围更有助于学生智慧的启迪。

(五)体验式教学法,要求学生“动”起来。从字面上理解,体验就是通过亲身的经历感知某种事物,按照知识的属性来说,是属于直接知识,以区别与来源于书本的间接知识。

参考文献:

[1]刘道玉.中国必须创新教育价值观,人民日报,2013年10月15日。

[2]梁启超.戊戌政变记[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心理素质内涵、结构及特征述评 篇4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 素质教育愈发受到人们重视, 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并且心理素质作为素质结构的核心层[1], 对心理素质的研究也逐渐深入。近年来, 社会的快速发展, 使得人们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 心理素质相关研究的数量呈爆炸式增长, 质量也在逐渐提高, 但其仍存在不足。本文将对心理素质的内涵、结构及特征进行综述以期能对心理素质的培养及评价提供可行依据。

1 心理素质的基本内涵

1.1 特点说

特点说从一系列的特点来定义心理素质内涵, 认为心理素质是一系列特点的综合。燕国材[2]指出心理素质是一系列稳定的心理特点的综合, 在其看来, 心理素质是以自然素质为基础, 即以人们一系列的生理特点为基础, 在后天实践活动的影响下逐步培养、发展和形成起来的。

1.2 水平说

持水平说的研究者认为心理素质的内涵是不同因素的水平的综合体现。肖汉仕[3]提出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质, 心理能力, 心理动力, 心理健康状况及心因性行为的水平的综合体现。在其看来, 衡量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应从其性格品质的优劣、心理能力的强弱、心理动力的大小、心理健康水平, 以及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各种行为表现的社会适应水平这五个方面全面评估。王建军[4]提出心理素质是个体人格的强度和力量, 心理素质基本内涵由其所包含的心理内容、人格的整体力量、心理素质的强弱三个方面构成。

1.3 要素说

要素说从心理素质的构成来定义心理素质的内涵, 认为心理素质是多方面心理品质构成的有机整体。王能东[5]认为心理素质是由认知心理素质、社会心理素质和个性心理素质三大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 在其看来, 对人的心理素质作三大要素的划分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其实三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张履祥[6]认为心理素质是有一个心理能力素质 (智力因素) 、心理动力素质 (人格因素) 和身心潜能素质三个子系统交互作用、动态同构的自组织系统。

2 心理素质基本结构

2.1 功能价值角度

本文从功能价值角度, 即心理素质各组成要素发挥的功能, 分析人的心理素质的结构。张大均[7,9]等认为心理素质是心理和行为的内容要素与功能价值的统一体, 其中内容要素包括认知和个性两项基本内容, 而功能价值就是以内容要素为基础衍生形成的适应性 (或叫适应能力) 。该角度是从认知、个性和适应性三方面解读心理素质的构成。冯正直[8]等通过调查研究分析, 中学生心理素质由认知、个性和适应性三个基本维度组成。

2.2 交互作用角度

本文从交互作用角度出发, 根据人的素质是由先天素质与后天实践活动的交互作用影响, 分析人的心理素质的结构。梁宁建[10]等依据素质是先天与后天的相互影响与统一的理论假设, 提出人的心理素质包括人格特征、心理健康水平、元认知、认知方式、智力水平等六个维度;赵红[11]根据心理素质是人的遗传素质与环境及教育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心理品质, 分析出心理素质由一般心理素质和职业心理素质构成;贺雯[12]在交互作用理论的影响下, 指出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心理品质。

3 心理素质基本特点

3.1 稳定性

素质具有稳定性, 指素质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 经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 逐渐发展形成的内在的稳定品质。心理素质是素质的组成部分, 亦具有稳定性。心理素质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质, 不是人的一时一地的行为表现[14]。它往往是指个体的知、情、意和个性的特征, 是稳定的心理品质[15]。心理素质的稳定性一方面, 表现在以先天禀赋为基础的稳定性, 它不受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 即不随环境及个体品质的变化而改变, 另一方面, 表现在稳定的心理素质水平, 在各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 个体经过发展后逐步形成的一种成熟的稳定的心理素质水平[16]。冯正直[8]等在对中学生心理素质概念的开放性译码结果统计中指出心理素质具有稳定性特征。

3.2 综合性

心理素质具有综合性, 其受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心理素质是先后天的“合金”[13], 即心理素质是人在日常的实践生活中综合表现出来的个人品质。周治金[17]指出, 对于心理素质的研究不应该简单的从一个角度出发, 不能将心理素质看成某个单一的特性, 不能局限于在心理过程或心理特性的研究, 而应从个性层面分析。王极盛等[18]认为, 心理素质是多类别、多要素、多品质系统的动态综合体。

3.3 基础性

心理素质的基础性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就个人而言, 心理素质能对人的实践活动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不是指个人在特定领域中获得的某一项专门的知识和技能[14];就社会而言, 素质是人最一般、最基础的品质[19]。素质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并非社会上少数人特有的, 心理素质也存在于社会上每个人身上, 并非“有”或“无”的差异。

3.4 整体性

心理素质的整体性是指心理素质作为一个由诸多要素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存在并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 一方面, 表现在心理素质是一个整体并且是一个由多种成分因素有机结合, 构建而成的统一结构[20]。另一方面, 表现在各个心理品质结合而成的心理素质结构统一在个人身上, 各心理品质间融合的程度影响着心理素质的整体水平。

3.5 内隐性

素质具有内隐性, 人的素质是以先天遗传素质为基础, 个体在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并内化了的品质[19]。心理素质作为素质的组成部分, 也同样具有内隐性, 心理素质是一种内在的品质, 对心理素质的测量依赖以心理素质为基础的外在表征[16]。

3.6 可评价性

心理素质的可评价性是指心理素质有优劣高低之分。对人的某些个性心理品质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评价, 不同的心理素质对人产生的影响及活动成效大相径庭, 因而心理素质具有社会评价意义[14]。通过客观的测量与评价, 可以培训和发展优良的心理素质。

4 小结

成功创业者所需的8个素质特征 篇5

2.持续性长:创业可能要经过3、5年才能成功,沒有经过时间考验,看不出实际的成果。

3.挑战力十足:创业的过程势必是跌跌撞撞,每踏出一步都可能要跌倒3次才爬得起來。

4.独立自主:在遇到经营困境时,创业者要有独自面对解決的胆识,愈是小事业的老板更是如此。

5.共感性敏锐:创业者要懂得察言观色,察觉別人的反应与看法,來鼓励督促自己做得更好。

6.EQ好:创业的过程中要烦心的大小事很多,要保有好EQ,才能看清每项环节。

7.革新性强:外面的世界变动快速,要不断有新的想法,随形势而创新。

素质特征 篇6

关键词:网络时代;图书馆;图书馆员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003-ss4x(2007)12-0116-02

图书馆是提高人们思想、文化、理论、政治、科技等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阵地。进入新世纪,图书馆已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从采集到借阅等一系列环节都要实现现代化管理。从发展的角度看,图书馆进入这一时期将需要一大批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而当今我国图书馆尤其是基层机关图书馆人员素质相对低下,已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这一严峻形势迫使我们必须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应对新的挑战,加快培葬专业人才,提升图书馆员的素质,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现代社会功能。

一、网络时代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新变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方式受到巨大冲击,促使传统的机制、体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型服务模式的雏形已出现。图书馆服务工作从满足书刊代阅的文献需求为主,转移到以满足知识信息需求为主,知识开发服务成为主要的功能模式。网络时代的图书馆服务形成了新模式,其主要特点如下:

1.开放型服务模式。图书馆开始突破围墙,跳出固定场所,主动接触社会,摆脱了传统文献处理的限制,在信息的采集、加工、组织、服务方面。面向网络环境,以新的方式组织、控制、选择、传播信息,建立了辐射型的开放服务系统。例如:国家图书馆利用网络环境和设施,扩大读者范围和领域,在电子阅览室开展各项网络信息服务。每天上网浏览图书的读者已达五六十万人次,是每天来馆读书的读者的几十倍。

2.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在完成公益性服务的同时,开展各种类型的有偿信息服务,已经得到社会和读者的认可。不仅可以弥补国家投入的不足,也可以促使图书馆具备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3.主动型服务。面对社会的信息需求,图书馆的服务已经开始走出图书馆,面向社会、面向需求、上门服务。在做好阵地服务的同时,工作人员主动与用户联系,了解需求。采用新的服务方式,主动为读者服务。例如: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广东中山图书馆的剪报中心。主动与大中型企业联系,了解信息需求,编辑专题剪报,提供信息服务,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又如清华大学图书馆聘用专业人员为馆员,提高了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质量,主动为教学科研服务。

4.针对性服务。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建立,图书馆开始冲破传统服务模式,紧密配合社会需求,提供特色服务,有针对性的服务,不断提高读者的满意率。例如:国家图书馆强化为政府立法决策服务,在最近两届的“两会”期间,进行24小时全方位服务,还与国家机关和各部委图书馆联系,提供各种信息服务,主动提供政策法规方面的专题咨询服务。

5.多样型服务。现代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摆脱传统的服务方式,摒弃单个、重复、被动、琐碎的手工服务。把服务模式从“单纯服务型”转变为“服务经营型”,将服务推向市场。开展信息的深加工,如代查、代检索、代翻译、代办手续、代复制、联机检索、光盘检索、联机目录查询、网上专题信息服务等,提供信息资源的范围和载体更为广泛。图书馆从文献资料的收藏者和提供者,转变为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开发者和提供者。例如:天津图书馆、北京东城区图书馆实行会员制借阅方式,国家图书馆为政府机关、重点大学迷信患上门,等等。

二、网络时代对图书馆员素质的新要求

为了推动新时期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适应网络时代对图书馆发展的新要求,需要培养知识面宽、业务能力强、工作效率高的知识型馆员与专业管理队伍。作为网络时代的图书馆员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1.政治素质。图书馆员所从事的工作不是简单劳动,而是复杂的脑力劳动。图书馆员不仅要具有从事传统图书馆工作的专业知识、素质和技能,而且要有较高的政治和职业道德修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把它作为新时期图书馆工作的指导思想,善于观察分析问题,热爱图书馆事业,全心全意地为读者服务。在工作中要有较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因为图书资料中包含有哲学、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语言、艺术、历史等学科的知识,图书馆员应该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除了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之外,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2.专业素质。图书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综合性、学科性很强的工作。要干好图书馆工作,必须要求掌握一定的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力争形成多学科、多门类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图书馆不但需要具备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等高学历的馆员,而且还需要基础学科本科毕业具备图书情报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现在图书馆员中受过图书馆专业训练的人不多,有正规图书馆专业本科学历的人则更少。绝大多数人员是学其他专业的或从事其他行业工作后调入图书馆工作的,他们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图书情报理论、方法和技能的教育,缺乏图书馆方面的专业知识,工作也只能被安排在简单的、专业性不强的岗位。而图书馆专业人员受专业知识的限制,对其他学科的知识知之不多,平时又缺乏必要的积累,致使图书馆专业人员在知识结构上比较单一,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应该努力完善知识结构。

3.信息素质。图书馆员的信息素质是图书馆员整体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图书馆员要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创新的信息能力、良好的信息心理。信息已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战略资源。图书馆作为本地区的信息枢杻,必然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信息素质。现代信息技术和新时期图书馆的发展,使图书馆员的自我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21世纪是“知识化”和“学习化”的时代,一个成功的图书馆员首先是一个善于不断自我更新的学习者,只有在汲取当代最新的图书馆学、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图书馆成果的基础上,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信息需求,提高自己的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图书馆员信息素养,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图书馆发展的要求。

4.职业道德素质。图书馆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是由图书馆的性质、职能、服务方式和工作规律决定的。对馆员的思想行为要有特

殊要求,这是图书馆员在本职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和道德标准,也是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良好的职业道德将促进图书馆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使图书馆更好地服务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并起刘关键性的保护作用。图书馆事业发展如何,一是取决于主观因素,二是取决于客观因素。而主观因素是关键因素,图书馆员的主观因素是好的,没有条件可以创造条件,把图书馆建设好。如果图书馆员的主体素质不好,客观条件再好,图书馆的作用也不会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图书馆员只有从我做起,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树立起图书馆的良好形象,才能有效地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三、网络时代提高图书馆员素质的途径

图书馆员在业务能力方面要不断提高个人吸收新知识、新技术的自觉性和能力,不断更新知识,调整个人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水平,以适应时代对图书馆员素质越来越高的要求。努力使自己成为图书馆功能扩展与转化的推动者,为新型图书馆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1.通过岗位业余学习提高素质和能力。提高图书馆员的素质,关键要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业务工作能力,如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采用不脱产的短期培训班形式,掌握计算机检索的基础理论,了解计算机原理及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知识;既会使用数据库又能建立数据库;既会用信息网上的文献信息,又能将本单位的文献进到信息网上去,扩大信息的交流;既可以保证工作正常开展,又可以培养人才。图书馆员应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自学,开发智力和创造力,进行自我管理教育,学习新知识和技能。

2.专业岗位培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员对新的专业理论和技术的需求不断提高,针对新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开展专业岗位培训,是提高图书馆员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措施,如图书著录、新型图书管理、图书馆工作标准化、计算机应用等类型的专题讲座,图书馆员从中可以获得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的提高,开展专业岗位培训可以做到理论传授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深化和提高,加快掌握专业技能。

3.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图书馆员可以不脱产,通过参加函授、电犬、自学考试等学习形式在二三年时间内完成所规定的课程,考试合格,领取包括大专、本科以上的学历教育,也可以让获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继续学习、深造以更新、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和提高业务水平,以适应时代对图书馆员素质越来越高的要求。使馆员成为图书馆功能扩展与转化的推动者,为新时期的图书馆事业作出贡献。

4.开展针对性服务,提高多维服务意识。当今社会是信息需求多样性非常强的社会,这就要求图书馆必须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多维服务。这种多维服务主要是指图书馆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面的需求对象,提供具有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图书馆员一定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增强多维服务意识。

素质特征 篇7

一、篮球专项力量素质的主要特征

(1) 力量素质的概念。力量素质是指人体肌肉工作时, 依靠肌肉紧张或收缩克服对抗阻力的能力。人体的运动几乎都是和对抗阻力有关, 有较大的肌肉力量常为取得优异运动成绩提供良好的基础。力量素质分绝对力量、相对力量、速度力量、力量耐力4种。力量与其他素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也是掌握运动技能的基础。因此, 力量是一项基本素质。

(2) 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力量的强弱与肌肉的形态及工作有关, 力量取决于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积、肌纤维类型、肌肉长度以及关节运动角度。即生理横断面积愈大, 力量愈大;肌肉力量大小取决于肌肉体积。而肌肉的发展潜力又取决于个人的肌肉长度, 关节运动角度直接影响专项最大力量的发挥。

二、篮球运动员专项力量素质训练的重要性

运动员力量素质的增长, 直接反映了运动技术掌握的快慢及运动成绩提高的程度。球类运动中的各种急停、闪躲、变向、空中的高难动作, 也都是以一定的肌肉力量为基础的。所有训练的目的只有一个:将速度、爆发力和对抗性提升到最合理的平衡点。比赛中, 在对手的严密防守、冲撞之下, 要完成一个有效的进攻动作, 首先要具备良好的腿部爆发力, 使身体移动快速连贯、动作有效。其次, 上肢力量特别是前臂、手腕手指的力量决定传球和投篮的质量, 尤其是长距离的传球和投篮。还有, 强健有力的腰腹力量是衔接上下肢的中枢力量, 关系到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和柔韧性, 在身体对抗、跳起投篮、闪躲对手时的作用体现得很明显。此外, 足弓的弹性力量和踝关节的韧带力量是立体进攻的重要支点, 立体化进攻是依靠出色的弹跳力来维持的。所以作为篮球运动员, 必须重视力量素质的训练, 只有具备良好的力量素质才能适应比赛中激烈的身体对抗, 从而在比赛中才能充分发挥出技术与战术的威力。

三、篮球运动员进行专项力量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1) 在负重训练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训练时严格要求, 加强保护、预防伤害事故, 对不同年龄和训练程度的运动员, 应提出不同的训练要求。训练时集中精力, 注意保持严格动作、规范要求、循序渐进。适当选择游戏训练法, 使运动员在欢快气氛、愉快心情下训练以提高训练兴趣。

(2) 根据篮球运动的特点, 在力量素质训练中应注意加强爆发性快速力量的训练。安排力量训练的内容和选择训练手段时, 要与灵敏、弹跳、速度和篮球技术的练习相结合。在发展篮球专项力量素质时, 避免局部负担过重, 注意大小肌肉群平衡发展, 突出快速力量训练与发展, 同时考虑运动员的特点、性别、年龄和训练程度等, 做到负荷的合理安排。

四、篮球运动员专项力量素质训练的方法

(1) 腿部力量训练。篮球运动员最重要的基本能力是良好的弹跳力。其训练方法有: (1) 徒手或负重做单足或双足的各种连续跳、多级跳。 (2) 跳深或负重跳深, 高度0.8m~1.1m, 负荷量宜在6kg~10 kg。此外, 前脚掌、脚弓、踝关节和小腿肌群的爆发力对篮球运动员的弹跳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通过负重 (95%以上) 提踵、跳台阶、跳栏架、原地起跳摸篮板等方法练习。 (3) 肩负杠铃做半蹲起或全蹲起, 一般为最大负荷量的80%左右, 重复3~4次。要求慢蹲快起, 躯干正直, 防止塌腰翘臀, 注意有人保护时才能练习。

(2) 发展腰腹部肌群的力量。腰腹肌群力量的强弱, 直接影响到跑、跳、投、翻转、停等所有动作的质量。其训练方法有: (1) 仰卧斜板起坐, 仰卧屈膝起坐, 仰卧做“元宝”收腹折体 (双手要碰着脚背) , 腹卧做两头起 (尽量出背弓) 。 (2) 连续蛙跳, 原地分腿跳, 跳起后分腿举腿, 双手拍击脚背。 (3) 作直臂直膝举40kg~50kg的杠铃, 作高立抓举。

(3) 发展手指、手腕、手臂肌肉群的力量。手指、手腕、手臂肌肉群的力量和灵活性, 直接关系到投篮、传接球, 抢打球技术动作的掌握和运用的效果。其训练方法有: (1) 空手用力张握, 要求高速率, 坚持15秒~30秒;张开手指, 用力正扣手腕, 高速率, 15秒~30秒。 (2) 对墙做指撑推离墙并双手击掌。 (3) 正握轻杠铃, 作翻腕练习。 (4) 握哑铃, 做向内向下前翻转手腕。

五、结论与建议

篮球运动员的专项力量训练素质在各项身体素质中占极为重要的位置, 它是发展速度、弹跳、柔韧、协调性等素质的基础, 直接影响篮球运动员高水平的发挥与提高。科学地掌握和运用篮球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的方法和手段, 是提高力量素质的关键。要注重加强篮球运动员大肌群和主动肌群的力量训练, 不断发展身体各环节的力量。根据力量训练专项化要求, 不同身体环节应采用不同训练方法与负荷, 并且重视做到全面协调发展。

提高篮球运动员的弹跳能力和对抗能力是迅速提高球队战斗力的保证, 制订系统化提高弹跳力及力量的教学与训练计划, 可在较短的训练时间内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柴建设.身体训练理论与实践[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2]王珲, 张军.对篮球运动员专项力量素质训练的分析与探讨[J].湖北体育科技, 2003 (2) .

素质特征 篇8

本文针对2013年度滨海新区公民整体水平与影响因素展开研究, 其中涉及滨海新区的人口数采用了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 (2010年) 相关数据。为方便对滨海新区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进行横向对比和深入分析, 课题中所描述的塘沽、大港、汉沽, 所指为天津市撤销塘沽、汉沽、大港三个城区的工委和管委会之前, 原滨海新区塘沽、滨海新区大港、滨海新区汉沽所辖行政区域。通过调查与分析, 新区公民科学素质特征具体表现如下。

1 总体达标比例高于天津市平均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 滨海新区公民科学素质总体达标水处于全国前列, 提前完成了《滨海新区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制定的区内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目标——10%, 也提前实现了《天津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制定的天津市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目标——10%, 超过了2013年度天津市公民科学素质达标平均水平9.29%。

2 各区域素质水平与外来人口比例正相关

综合分析本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与“新区六普”资料, 外来人口特别是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外来就业人口对推动滨海新区整体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各区域中, 包含开发区、保税区、高新区在内的经济功能区的公民科学素质达标水平最高, 达到了16.95%, 其次是塘沽为14.93%, 大港为8.15%, 汉沽最低, 为5.29%。而这一趋势, 恰恰与本区域常住人口中的外地人口比重大小呈现正相关的趋势。

3 性别间素质水平差异较小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滨海新区不同性别公民间虽然仍客观存在素质水平差异, 但差异幅度较之天津市平均水平而言较小, 男女之间的科学素质达标比例差异趋于接近。2013年滨海新区女性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位10.35%, 男性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为11.47%, 性别间的差异为男性是女性的1.1倍。滨海新区性别间的公民科学素质差异远远小于天津市平均的差异水平1.21倍。

从本次科学素质测评各维度题目分析, 女性公民与男性公民的差异主要是在科学方法、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两个方面。在科学知识方面 (含科学术语与科学观点) 与男性公民相差幅度不大。

4 科学文化设施深受公众欢迎

与天津市公众相比较, 滨海新区公民虽然有距离市区路途远、本区内科普文化设施少等客观因素, 但他们有更强烈的参观意愿, 参观科技馆、自然馆的科普场所的人次比例均高于天津市平均水平。

5 眼前切身利益与长远公共利益共同成为科普信息需求重点

调查结果显示, 滨海新区公民在选择感兴趣的科技信息方法, 不仅将科普信息作为其生产、生活的工具性指导信息, 更将视野从眼前的切身利益扩大到长远的公共利益, 在关心健康、教育、致富的同时, 也对环境保护等科学信息表示出了明显的兴趣, 并表现出对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的强烈意愿。进行测评的14类信息中, 2013年滨海新区公民关心的话题种类中排名靠前的分别是:“健康与卫生保健”类信息, 感兴趣的公民比例达到了68.15%;排在第二位的是“环境污染与治理”类信息, 感兴趣的公民比例达到了58.65%。

6 信息获取途径日益多元, “因特网”成热门渠道

调查结果显示, 滨海新区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仍以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为主, 但因特网、手机凭借其快速、便捷、时效性强等优点, 成为了新区公民另一主流选择。调查中, 对公民获取科技信息主渠道的调查题目包括:“电视”、“报刊、杂志”、“广播”、“网络”、“手机”、“有关书籍”、“科普活动”、“课堂教育”、“亲友、同事间的传播”、“参观科普场馆”、“其他”。调查结果显示, 2013年滨海新区公民获取科技信息主要渠道中, 电视、报刊、杂志、广播等传统的大众传媒, 仍是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同时, 人们也更加倾向于利用更为获取便捷、技术含量高、更新速度快、热点内容全的渠道获取科技信息。2013年, 利用网络作为获取科技信息主要渠道的公民比例排名第二, 而手机也超越了广播位列第四。

7面向老年人群体的科普工作亟待加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滨海新区60-69岁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最低, 仅为2.2%。社会经济发展, 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 使现代人的寿命大大延长, 健康质量大幅提升。滨海新区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年龄段人口的比重为17.32%, 总数近43万。老年人退休回归家庭后, 与社会关系接触的减少、慢性疾病的出现等问题, 使得其身心健康都成为了科普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60-69岁年龄段公民掌握程度最差的是科学术语。科普工作应面向这一重点人群, 开展具有实用功能的科普服务, 形式上要注重对老年人心理需求的关怀与抚慰, 围绕健康医疗、饮食养生、低碳节能等老年人关心的生活热点话题, 科学解读大众传媒如电视、报纸、网络、电台出现的“科学热词”, 并开展便捷老年人生活的科学服务。

综上, 以大项目、大工程带来的建设者及高端技术人才为主体的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其中, 特别是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外来就业人口对滨海新区公民的整体科学素质水平影响重大, 并直接影响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效。“新移民”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化, 40岁以下人口占半数, 集体化程度高, 以“集体户”作为居住单元的人口比例大于“家庭户”比例, 精神层面对文化娱乐活动的需求十分迫切。面向这一重点人群的科普工作应依靠企业组织化程度高的优势, 完善科普公共设施, 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丰富外来务工人员、本地农转非人员的科学文化生活, 促进其在休闲生活中养成主动参与科学文化活动、学习科技知识的兴趣, 以实现其科学素质水平的稳步提升。

摘要:天津市滨海新区自规划建设以来, 首次开展大规模公民科学素质测评工作。本文在深入分析滨海新区经济社会现状与人口结构特点的基础上, 将本次滨海新区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数据, 与天津市公民科学素质跟踪测评结果进行横向对比, 全面了解了滨海新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滨海新区,科学素质,评价模型,调查方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6~2010~202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2006-3-20.

[2]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内涵与结构课题组.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内涵与结构A1—2[DB/OL].http://www.cdstm.cn/c6/index.jsp.2006-11-15.

素质特征 篇9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呼唤科技领军人才

当今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孕育和兴起使得世界许多国家纷纷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 以便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在此情形下, 党中央和国务院审时度势, 立足长远, 提出了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建设创新型国家, 关键在创新型人才, 如我国航天技术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我国航天技术之所以能走在世界前列, 是因为我国拥有一批领先世界科技的航天领域的科技领军人才。

当然, 我们也应看到, 尽管目前我国人才资源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 但我国高层次人才所占人才资源总量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还较低, 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匮乏, 如在全球6525名高被引论文作者中, 我国仅有26人, 占0.41%, 而美国占到63%。[2]科技领军人才已成为我国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最主要瓶颈之一。因此, 开发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的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应成为各级政府及组织的重要使命。

二、科技领军人才的内涵

“领军人才”的称谓源于军事用语, 指能带领大部队集团作战的将帅。国外“文献资料中的“leading talent”、“top talent”、“1eading people”等词的含义与“领军人才”较为相近。国内首次给出“科技领军人才”这一定义, 是在2004年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的《上海科技领军人才开发 (实证) 研究》课题中:“科技领军人才是指, 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科技型企业经营管理的广阔领域, 包括在基础 (理论) 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市场开拓的前沿地带, 发挥学术技术领导和团队核心作用, 推进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整合、优化社会资源, 发掘、创造价值源泉, 通过持续创新引领时代潮流, 从而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才”。[3]此后, 国内人才研究学者相继对科技领军人才给出了若干定义, 如人才学专家叶忠海指出:“所谓科技领军人才, 即为学术技术带头人, 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 得到业内专家评价和确认, 对某领域、某方面科学技术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并处于领先地位, 正在发挥引领和带头作用的高科技人才群体”[4]等。

诸多关于科技领军人才的定义虽在描述上有差别, 但都蕴含了杰出性和引领性相统一这一基本内涵。一方面, 必然是知识渊博、专业精邃且在本行业、本领域作出突出贡献而被公认的杰出人物, 如国外的卢瑟福和国内的钱学森便是科技领军人才的杰出代表。

三、科技领军人才的素质特征:“八力”维度

科技领军人才是创新团队的领头雁, 那么, 具备何种素质特征的人才才能堪称科技领军人才, 笔者认为, 科技领军人才必须具备人格魅力、战略眼力、领域影响力、领军力、胆识魄力、拼搏毅力、创新力和管理力“八力”维度特质。

1、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是指个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格和道德情操, 并通过其思想、言行等综合体现出来的一种人格吸引力和感召力。科技领军人才人格魅力具体表现为志存高远、淡泊名利、心怀开阔、严谨求实、广纳群言、坚持真理、乐于奉献、甘为人梯、平等待人等精神气质和道德风范。科技领军人才独特的人格魅力使其所在团队成员产生一种心悦诚服的心理认同感, 进而会形成团队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成为一种团队文化和支撑团队发展的不竭动力。例如, 作为我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领军人才的钱学森, 在近一个世纪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中, 其崇高的大师风范和超凡的人格魅力激励着所在的团队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科技新突破。

2、战略眼力

科技领军人才战略眼力是指其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能洞察和把握所在领域的发展方向, 带领团队走在领域研究的最前沿, 发掘人才并培养后继梯队。科技创新是一个探索未知的过程, 只有那些具有前瞻眼光的人才会将探索的目光置于领域发展的最前沿, 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思考领域发展的方向及重大问题, 并以此形成团队共同奋斗的愿景, 使团队少走弯路, 引领团队持续创新。同时, 科技领军人才的“眼力”还体现在对团队后备人才的发掘和培养上, 一支结构合理的人才创新梯队直接关系到团队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例如, 贝时璋, 我国细胞学、胚胎学及生物物理学的领军人才, 始终站在生物学发展前沿, 高瞻远瞩极具战略眼光的倡导数理化与技术科学、生物学研究交叉、渗透、融合, 带领团队先后组织开拓了放射生物学、宇宙生物学、仿生学、生物工程技术、生物控制论等分支领域和相关技术, 并培养出一批生物物理学骨干人才。

3、领域影响力

科技领军人才处于人才金字塔结构中的顶端位置, 是本行业、本领域中的顶尖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以其在某一领域高水平的造诣, 推动或者引领着该领域的发展, 在自身获得重大成就的同时, 还在其所在创新团队和领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带领或激励一大批人成长, 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这些人是我国人才队伍中最杰出的群体和行业典范, 在各自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 社会影响力大, 有的在国际上还有一定知名度。

4、领军力

团队是科技领军人才的载体, 科技领军人才在团队中居于核心地位, 是团队的灵魂和标杆。[5]科技领军人才区别于一般高层次人才的明显特征在于其领军力。科技创新团队犹如一支乐团, 而科技领军人才是这支乐团的总指挥, 在团队创新活动中不是“自编自导”, 而是指挥整个团队“大合唱”。如闵恩泽, 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我国石油化工、新能源的领军人才, 曾经受到石化科学院院长龙军这样评价:“他的巨大贡献, 不仅仅在于卓越的科研成果, 更在于他带出了一支勇于攻关、善于团结、勤谨踏实的科研团队, 为石化研究储备了一个人才库”。[6]

5、胆识魄力

科技领军人才还要敢于创新、勇往直前, 有带领团队向国际国内研究前沿冲击的勇气和魄力。作为团队领头雁的科技领军人才既要遵循科学规律, 又要有“敢为天下先”的气魄, 勇于打破常规思维和方法, 激励团队成员勇于创新, 营造一种敢想敢拼和创新活力四射的团队氛围。

6、意志坚定、顽强拼搏、超乎寻常的毅力在科技领军人才身上体现得非常突出。

[7]科技领军人才是团队的旗帜, 科技领军人才只有具备“十年磨一剑”的拼搏毅力, 耐得住寂寞, 抵得住诱惑, 才能带领团队取得骄人的业绩。“两弹一星”和“嫦娥工程”辉煌成就的取得, 是因为有钱学森、任新民、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等这样一批的科技领军人才数十年如一日的顽强拼搏、带领团队不断创新突破的结果。佩鲁兹1939年开始带领团队研究血红蛋白结构, 进展非常缓慢, 1959年才得到较高分辨率的结构。如果没有超强的拼搏精神和顽强的毅力, 这长达二十年的研究是无法坚持下来。

7、创新力

科技领军人才的创新力还体现在科技领军人才具有团队创新意识、团队创新精神和引领团队创新的能力, 既是自主创新的先锋, 又是创新团队的领帅。[8]例如, 正大制药集团董事长、中国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主席谢炳高举创新大旗, 带领团队潜心耕耘, 矢志创新, 始终将创新的DNA深深植入企业运营的每一个环节, 真正实现了研发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 不仅为患者带来了解除病痛的良药, 也创造了医药企业合资合作的典范, 其本人也荣膺“2010中国企业最具创新力十大领军人物”称号。

8、管理力

管理力更多涉及的是执行层面, 强调的是管理团队的科学性。随着科技创新难度的加大和分工的细化, 单靠个体力量来实现创新的时代逐渐式微, 更多创新需要发挥团队的整体合力才能实现。科技领军人才管理力主要体现在制定团队目标、协调团队成员之间关系、实现对团队成员的激励与约束、风险控制与提高团队效率等方面。如何实现团队成员配置的合理化, 使不同性格、不同偏好、不同专长的团队成员和谐相处, 人尽其才;如何把团队面临的风险及因人际关系等原因产生的内耗降到最低程度;如何充分激发团队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实现1+1>2的团队效应等, 这些都是对科技领军人才管理力的考量。

四、科技领军人才开发管理策略

科技领军人才的开发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科技领军人才的预测规划、遴选、培养、考核、激励等诸环节, 因而, 科技领军人才的开发管理应确立整体性思路, 以便更科学、更全面地推进这项工作。

1、科学预测, 统筹规划

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于科技领军人才的未来需求状况受到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投入水平、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每年重点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为此, 各级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应结合本地区、部门的实际, 科学预测并统筹规划好本地区、部门的科技领军人才总体战略和规划, 兼顾引进与培养, 形成世界级、国家级及地方级在内的梯次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同时国家应加强宏观指导和调控, 避免各地区、各部门在科技领军人才引进与培养盲目跟风、人云亦云, 合理平衡各地区、部门的科技领军人才的结构、地域分布。

2、严格选聘, 宁缺毋滥

各级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在科技领军人才遴选前应组建以行业知名专家为主的科技领军人才选拔领导小组, 按照“思想道德素质过硬, 专业贡献重大, 团队效应突出, 引领作用显著、发展潜力巨大”的基本条件, 遵循宁缺毋滥的原则, 严格遵照“初选、答辩、面谈、公示”的工作程序, 对通过单位推荐、行业或专家举荐、个人自荐等方式提出申请的个人进行严格选拔。

3、资源倾斜, 重点培养

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应突破既往人才培养的常规思路, 集聚优质资源向科技领军人才倾斜, 保持科技领军人才培养领先优势。以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项目、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以及国际合作项目为载体, 推进创新团队建设, 加大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力度;设立专项资金, 开展合作与交流;鼓励科技领军人才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技术团体中任职并发挥作用。

4、动态考核, 能进能去

应对科技领军人才进行考核评估以激发其竞争意识与活力。为此, 应创新科技领军人才考核评价标准, 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性的考核管理办法, 突出对创新能力、业绩贡献、领衔作用、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的目标管理考核办法, 避免用繁琐的不切实际的行政管理办法来干扰科技领军人才的成长, 同时根据考核结果对科技领军人才实行动态管理, 对贡献和业绩突出的科技领军人才为其创造更好条件, 使其向更高层次发展, 对考核情况较差或不合格的要督促其查找原因、及时整改, 对确实不适合继续培养的应解聘。

5、物质激励, 人性关怀

科技领军人才处于人才金字塔结构中的顶端位置, 是本行业、本领域中的顶尖人才, 是创新团队的灵魂和标杆。这部分人才不但对物质层面需求高, 而且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也很高, 因而在科技领军人才物质激励方面, 既要考虑薪酬、津贴、住房补助等传统物质激励因素, 还应考虑以科技领军人才命名的科技成果占有制、自主创新成果价值相对应的分配机制、人力资本及科研成果的有偿转移制度。而在科技领军人才精神激励方面, 应给予他们全方位人性化关怀, 使其充分享有实现自我价值的自豪感、贡献社会的成就感及得到社会认可和尊重的荣誉感。如在团队人员配备、设备配置、经费使用等方面给予科技领军人才自主权;实行高级别领导与科技领军人才建立“一对一”的定期交流沟通联系机制;为子女入学、医疗保健、高级职称申报等方面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R].2010-6-6.

[2]张国, 雷宇.人才问题, 关键还是解放人才[N].中国青年报, 2010-3-5.

[3]沈荣华, 李小平, 李春淼.上海科技领军人才开发的实证研究[R].上海: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 2005.

[4]叶忠海, 裘克人.中国人才学研究新进展 (中册) [M].上海: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6.

[5]蔡秀萍.揭秘领军人才素质[J].中国人才, 2007, (4) :8-9.

[6]江城.闵恩泽的创新风采—一位创新团队领军人才的启示[J].中国人才, 2008, (3) :24-26.

[7]李小平, 李春淼.通向领军位置之路[J].中国人才, 2007, (4) :10.

素质特征 篇10

一、“90后”大学生的特点

“90后”大学生的已经进入大学5年的时间了, 高校乃至社会对如何做好“90后”大学生的教育工作也有一定的调查研究, 综合现有的调查研究, 对“90后”大学生的素质特征有如下归纳:

1. 以自我为中心, 个人中心主义浓厚。

“90后”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优越, 大都是独生子女, 习惯更关注自我, 形成个人本位价值取向。他们强调主观感受和个体意识, 喜欢自主争论, 经过亲身实践来考察前人的结论, 表现出强烈的思想独立意识。“90后”大学生习惯于宽以律己, 严以待人。

2. 思想活跃, 个性张扬。

“90后”的一代, 思想活跃, 想法新颖, 喜欢追求明星和时尚元素, 喜欢标新立异, 表现自我, 体现出人们通常观念中的“个性张扬、叛逆”等特点。“90后”大学生在各方面都彰显出个人特色, 喜欢新颖、有个性的事物, 从衣着外表到兴趣爱好都追求独树一帜, 表现与众不同。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 更是开放的时代, “90后”大学生由于生活与网络相伴, 因而能够方便而快捷地接受各种新生事物, 并运用一些途径传播与张扬这些新事物, 充当着领导世界新生事物新潮的角色。与此同时, 他们接受各种新鲜事物的途径相比他们的前辈更加广泛和多元, 他们的视野更加广阔, 他们往往站在全球角度看问题。

3. 理想信念薄弱, 功利性较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90后”大学生从网络获取资讯, 接触到各种文化价值和理想信仰, 因此, 他们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 更务实, 但带有较强的功利色彩。他们的价值取向关注于具体的事情, 而非抽象的理想信仰, 更注重物质层面, 特别是在奖学金评选、评优、评先以及入党等对人生发展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的事件, 受到“90后”的广泛关注, 甚至以此作为自己学习和参加学校活动的目的。

4. 依赖网络, 善于通过网络学习和获取信息。

“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 他们比任何一代人都熟悉网络、依赖网络、善于运用网络。网络已成为“90后”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最主要途径之一。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90”后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友方式、娱乐方式, 甚至是语言习惯, 成为他们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

5. 心理承受力不强, 抗挫能力弱。

9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成长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 社会环境复杂, 价值观念多元化, 这导致许多大学生不能正确树立稳定的信仰理念, 精神空虚, 因而心理承受能力不强, 经不起挫折。此外, 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经济有很大好转, 每个家庭的经济条件相对比以前好, 在孩子身上的投入会更多。而且父辈们吃了很多苦, 想让子女过上优越的生活, 即使自己再累, 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 几乎物质上有求必应;另外, 他们受到整个家庭的完全照顾和爱护, 成了温室里的花朵, 从来没有经历过狂风暴雨的洗礼, 一旦遇到挫折就感到天塌下来一样, 觉得世界一片灰暗。

二、“90后”理工科大学生的特点

高校理工科学生是同龄人中知识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 是我们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力量。他们的思想状况和精神状态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通过对“90后”大学生的研究, 基本了解“90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征, 针对理工科学生相对于文科学生的不同, 有针对性地设计问卷, 使问卷设计更能反映理工科学生的不同特点。通过对若干“90后”理工科大学生发放问卷, 对回收问卷数据统计分析, 通过问卷我们发现理工科大学生有如下特点:

1. 思维敏捷, 接受应变能力强。

理工科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应变能力较文科学生强, 他们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和新生事物, 容易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和变化, 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发展的最重要受益者。他们希望正确认识社会, 但又缺乏辩证思考的能力, 他们不太了解中国的国情和民情, 对现在社会转型时期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缺乏清醒的认识和辩证的思考, 容易出现心理困惑。

2. 综合素质较高, 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较强。

理工科大学生更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充满活力、富有创造能力, 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建设力量。他们普遍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和命运, 把自己的学习与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相结合, 是非观念、报国理想明确, 具有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心, 是未来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

3. 理性大于感性, 更加注重自我。

相比文科生他们更强调自我, 更注重内因。理工科学生比较偏重推理, 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就决定了理工科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更加强调怎样解决问题, 即结果。也使他们追求理想趋向功利化, 功利色彩浓厚, 急功近利, 讲究实惠, 甚至失去判断力。

4. 人文知识缺乏, 道德水平不容乐观。

目前, 理工科院校90%以上的教学内容与科技知识有关, 而对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等知识涉猎很少。人文知识的传授和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对于人的情操的陶冶, 高尚道德质量的修养具有重大作用,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心智发育和精神状态的走向, 而这种人文知识的缺乏往往容易造成他们精神空虚、低级趣味、气质庸俗和道德水平的低下。有些理工科学生以为科学无国界, 科研人员也无国界, 导致其政治立场、人生理想脱离中国实际, 从历次留学潮的人员流失方面可以看出问题的严重性;缺乏道德责任感, 部分大学生在恋爱中行为轻率, 公共场合过于亲密, 语言污秽等这些都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缺乏有关。再者, 在道德评价上采取双重标准, 自私自利现象严重, 只求权利, 不讲义务。

三、下一步举措

对于“90后”理工科大学生的问卷以及综合素质研究不是目的, 我们希望可以更好地总结现实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凝练新的工作方法, 更好地指导学生工作, 做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

[1]蒲俊霖.浅谈大学一年级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 (06) .

[2]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 (04) .

[3]张晓京, 文书锋, 金添.“90后”大学新生思想行为能力特点的调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9, (09) .

素质特征 篇11

【关键词】“工业4.0”;企业员工素质需求特征;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7-0023-04

【作者简介】赵文平,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天津,300222)教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职业教育教学设计、德国职业教育。

“工业4.0”被视为世界具有时代性的新工业革命,给生产、生活等方面带来了新的影响。“工业4.0”以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等为基本特征,对企业生产方式、组织方式、人力资源等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中影响最根本、最深远的是企业员工素质,“工业4.0”时代下企业员工素质需求的新特征是什么?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面对新的需求特征,职业教育应如何面对?本文试图探讨“工业4.0”时代下的企业员工素质需求特征及其对职教的启示。

一、“工业4.0”时代下的企业员工素质需求特征

“工业4.0”会引发以下变化:(1)IT领域可能经历巨大的升值,将会出现新的职业,比如首席数字官(CDO)、网络设计者、社会媒体管理者、数据科学家、数据架构师、IT安全专家、IT服务管理者、软件开发者等等。(2)企业将会为员工经常提供弹性的时间和地点处理工作任务,家庭办公将会大幅增加,传统的考勤式的企业管理文化将会被排除。(3)公司的界限将会越来越被打破,将会有大批自由职业者在网上提供他们专门化的服务平台。(4)通过外界的联系和弹性的工作场所,将会形成一些彼此合作的团队。[1]视频会议、3D真实会议将会大范围出现。德国的一项研究成果归纳出5个“工业4.0”对技术工人資格的要求增加的指标:全面集成与信息透明、生产系统的自动化增加、自我管理与通过对象决策、数字化沟通与交互管理功能、员工使用的灵活性。[2]博世集团CEO沃尔克马尔·邓纳尔博士(Dr.rer.nat.Volkmar Denner)曾提出这样的观点,“‘工业4.0将改变在制造业领域从业人员的资质要求。一方面,对于拥有工程背景与IT技能的人才需求将会上升;另一方面,对于重复性劳动以及低水平的工作人员需求则会降低”。[3]

归纳起来,“工业4.0”时代下的企业对员工素质需求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系统化的思维、跨学科复合化素质、信息化素养。

(一)系统化的思维

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主要是流水式生产大批量相同的产品,企业员工分布在固定生产线上的固定岗位,进行着重复的操作,只需要掌握自己所在岗位的知识和技能,不需要考虑其他的生产环节。而在“工业4.0”的智能工厂中,其实没有固定的、标准的、模式化的生产流程,因为智能工厂中没有统一的、相同的产品,工厂生产的是面向个体特殊需求的个性化产品,自然它们的生产原料、生产工序是有差异的。所以,“工业4.0”的智能工厂生产线通过预先设置的数据程序可以自动装配不同的元件,按照不同的流水线生产各具特性的产品。

生产线不是不变的而是动态的,生产满足每一特殊需求的个性化产品;生产方式不是固定的而是模块化、动态配置的,它能够随时动态调整生产设计方案。在这种新的生产方式中,未来员工的岗位职责将从简单的机械执行层面转为更加复杂而重要的计划、控制、操作和协调等多个层面,传统的单一分工式的局限于某一局部的操作将不再重要,而加工、维护和系统维修等面向全面系统的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特别要求员工具备系统化的思维。每个员工都将参与到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中,整个工作流程实际上是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人和人、人和机器、机器和机器之间彼此协调,形成彼此交流互动的系统格局。具体的加工生产者不再盲目地为了生产而生产,加工生产的同时不仅要考虑为谁生产,而且要考虑生产的基础原料等,每一项工作都应放在彼此联系的系统中的信息点来考虑。企业员工的角色将发生很大的转变,他们将由操作者转变为智能设备的管理者,他们要对嵌入式系统的智能设备的运作进行检测、监督和协调,要对其进行规划、决策和评估,要对嵌入式系统的智能设备进行保养和维护;他们将涉及整个企业的物流管理、人机互动及3D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需要掌握整个生产流程,具备系统化的思维。

(二)跨学科复合化素质

夏妍娜、赵胜在《工业4.0——正在发生的未来》一书中列举了“工业4.0”时代企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一是交叉人才,这类人才把机械工程等传统工程学科以及信息、计算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成为“数字-机械”工程师,企业对这类人才的需求将大幅增加。二是数据科学家,他们是分析平台与算法、软件和网络安全的工程师,主要从事的工作包括统计、数据工程、模式识别与学习、先进计算、不确定性建模、数据管理等。三是用户界面专家,他们能够根据所需获得的产出目标,高效地整合最低投入所需的硬件和软件资源,或者最小化机器设备的不必要产出,从而达成目标的实现。[4]

显然,跨学科复合化素质的人才将会成为未来生产中的迫切需求。“近年来,任何产品中包含了软件和无线网络的领域都明显缺乏优秀的机械、电子和计算机工程师。处理多学科合作的能力越来越重要。目前企业使用的人,多是已经具有跨学科经验,或者是曾被挑选做过这样的交替性工作,如在某个项目中被指派为机械方面的主要角色,而在另一个项目中则被指派处理计算机问题。”[5]

(三)信息化素养

“工业4.0”时代下的产品集成了信息存储、传感、无线通信功能。产品本身是一种特殊的信息载体,产品在整个系统完整的供应链和生命周期中承载着信息;产品本身是一个代理机构,它会影响其所处的环境;产品自身具有自监测功能,能够对自身状态和环境进行监测。产品在其设计创意、生产过程、成品运作、功效发挥等生命周期中始终伴随着智慧和信息。

来自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Bundesinstitut fur Berufsbildung,简称BIBB)的调查显示:“2012年超过80%的工作使用计算机,与此同时不使用计算机的劳动者所占比例逐渐下降,1999年为48.3%,2006年为23.3%,2012年为19.1%。而2006年44%的工作时间中使用计算机,2012年时增加到48%。”[6]此外,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报告《工业4.0中的信息科技职业与能力》(IT-Berufe und IT-Kompetenzen in der Industrie 4.0)指出:德国的信息科技的核心职业种类和为适应工业4.0需要而培育的新兴职工人数,当足以应付未来的职场挑战。然而BIBB的研究人员同时也指出,信息科技领域中,例如数据处理、信息工程和软件研发等核心职种自己培养的人才的确仍有不足,但是从相关领域跨行进入职场者却多有其人,这个现象使得数字化趋势中所需的职工量成长获得平衡;此跨行转任现象的频繁与应征人员大体上对新职场的薪资、工作条件等感到满意不无关系。BIBB所长Friedrich Hubert Esser先生强调此研究报告清楚显示,未来信息科技的专业能力将成为所有职业或行业能力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能力。

二、工业4.0时代下的企业员工素质需求特征带来的职教启示

(一)确立面向未来多方面素质发展的培养目标

在“工业4.0”的智能化工厂中,学校教育要指向未来多方面素质发展的培养目标。(1)新的商业思维。在管理开发项目的传统的基本技能基础之上,未来的企业家尤其需要增加领导力、决策力方面的技能;他们需要指导如何与其他不同的股东进行沟通;未来的工程师需要知道如何在地球村中开展合作。(2)应对不确定性。不确定性难以控制,即使是完美的预言也只是部分正确;未来的工程师需要能够迅速适应变化。(3)创造性。当创新周期的速度不断提升,创造性是新的金子;学生应具备批判意识、责任心和创造途径。未来的工人应该能够具备网络化和跨学科的思维,相应的教育培訓因此应从根本上改变,更加注重技术和科学方面,终身学习将会比以往更加突显。[7]

欧盟早在2010年就提出了一个在知识社会面向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框架,涉及8个方面的关键能力:用母语进行交流、用外语进行交流、数学能力和科学技术中的基础能力、数字化能力、学会学习、社会与公民能力、主动意识和创业精神、文化意识和表现。因此,职业学校教育今后不仅仅要继续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同时也应加强对学生职业精神、管理与服务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教育。此外,面对“工业4.0”的时代,终身化学习也将成为未来职业教育发展所必须做好的工作之一。技术不断变革、设备不断更新、程序不断升级、产品不断创生,职业教育要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化学习奠定基础,并能够引导学生自主走向终身化学习。教给学生终身必备的素质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方法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二)打破学科界限的专业设置

“工业4.0”要求企业员工具备跨学科复合化的素质,我们的教育必须对学科隔离的传统院系组织方式做出变革和调整,打破以学科门类为主体的院系组织方式,而形成以职业群为主体的院系组织方式。没有跨学科就没有创新,高度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需要多学科合作,未来的工程需要能够站在局外来审视的技能。比如,芬兰已发起了教育改革,他们“废除”学科分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为以主题划分。跨学科知识以主题贯穿学习,如“餐饮服务”主题,可教数学、语言、沟通技巧等。[8]

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应该按照经济结构、生产组织方式来进行,专业不等同于学科,专业的逻辑是生产、工作,而不是学科化的知识体系,所以一个专业应面向多个学科,对应于产业。比如汽车领域专业,不仅要会维修汽车,还要能够把握汽车市场、贸易、服务等工作;所以不仅涉及汽车原理、还涉及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经济科学等。再如机械专业,将涉及很多学科,包括机械、电子、通讯、软件、控制等。今后要加强市场调研,增设具有跨学科特点的新专业,各院系要开展合作,培养具有跨学科复合化素质的人才。

(三)安排具有选择性的课程内容

面对“工业4.0”的个性化定制模式,需求方案、生产过程、产品的个性化对员工的个性创新能力提出了要求。未来的教育变革应加强个性化的教育内容,实现教育内容的选择性。

课程应该具有灵活性,可以根据学生个性需要灵活调整。为适应快速的创新周期,知识领域的“半衰期”正在迅速缩短,与终身学习能力相比,学生需要相对较少的详细专业知识,未来工程需要适应快速变化的能力。“学生应该可以根据多个科系的课程编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一些计算机课程、机械课程、企业经济学或者生产技术课程。”[9]打破一个专业所有学生一张课程表的格局,走向每位学生都有一张符合自己需求和未来就业岗位方向的个性化课程表。特别是在跨专业、跨院系的课程选择问题上,要有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度,保障学生实现跨学科复合化素质的发展。

(四)加强数字化教育

面对信息化素养的需求,在“工业4.0”中生存需要IT技能,需要加强数字化教育。IT是未来工业情境中创新的主要动力,专业化的独立工程师必须具备基础知识和对他人的理解能力,未来的工程需要能够懂得编码。2014年8月,德国联邦政府通过《2014—2017数字化行动议程》(Digitale Agenda 2014—2017),确定了以宽带扩建、劳动世界数字化、IT安全问题等为主要内容的跨部委数字化战略,明确指出,当前的德国教育系统需要培养出具备良好媒体素养、能够达到数字化环境和知识社会各方面要求的人才,具体规划有以下几点:(1)为了培养出适应数字化社会的人才,德国联邦政府将联手各州及教育机构,为学习者提供使用数字媒体的机会和多方面的支持,并不断开发数字学习策略,从而提高教育质量。(2)为了充分迎接数字化行动带来的多方面挑战,教育部门及机构需要充分分析培训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运用适合的数字媒体工具助力培训活动。(3)在名为“职业教育及培训中的数字媒体”项目背景下,职业教育领域也需加大对数字媒体工具的使用。[10]

今后,在我們的职业学校教育中,数字化的教育内容要向每一个专业领域渗透,计算机或信息工程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专业领域,而会成为其他每一个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专业都要开设好计算机或信息工程类的课程,尤其是软件程序类的课程。这就需要职业院校在数字化设备、数字化环境、数字化内容等方面加强建设。

【参考文献】

[1]Prof. Dr. Christian Freilinger. Industrie 4.0: Digitaler Wandel - Neue Arbeitswelten[EB/OL]. http://www.wko.at/Content.Node/branchen/noe/Industrie-4.0:-Digitaler-Wandel-Neue-Arbeitswelten.html,2016-01-21/2016-09-11.

[2]Sabine Pfeiffer. Effects of industry 4.0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 (ITA).2015.

[3]涂彦平.工业4.0,人从哪里来?[N].汽车商业评论,2015-07-15.

[4]夏妍娜,赵胜.工业4.0——正在发生的未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110.

[5][9][德]乌尔里希·森德勒.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M].邓敏,李现民,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24,25.

[6]Anja Hall,Tobias Maier,Robert Helmrich, Gerd Zika . IT-Berufe und IT-Kompetenzen in der Industrie 4.0[R]. Fachbeitraege im Internet, Bundesinstitut für Berufsbildung.2015.

[7]Sabina Jeschke.Engineering Education for Industry 4.0:challenges,chances,opportunities[EB/OL].http://www.ima-zlw-ifu.rwth-aachen.de/keynotes/EngEducationInd4.0_22Sept2015.pdf,2015-09-22/2016-09-10.

[8]芬兰教育“废除”学科制 教育改革大胆才会赢?[EB/OL].http://mt.sohu.com/20150325/n410290572.shtml,2015-03-25/2016-09-10.

素质特征 篇12

1.1 研究对象

2004—2008年期间全国高水平后备人才训练营年龄介于13—17周岁期间的女队共586名队员。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少年女子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特征指标分析

2.1.1 我国少年女子排球运动员30米跑指标的调查分析

30米跑是反映排球运动员的移动速度,移动速度是指人体在特定方向上唯一的速度,是反映机体快速运动能力与评价少年速度素质的一项基本指标。

通过图1可以发现各年龄段30米跑平均速度都呈现波浪形变化,说明目前我国少年女子排球运动员的移动速度稳定发展。根据少年速度发展的自然趋势,女子在14—16岁时由于青春期的关系,速度表现很不稳定,有时还可能低于14岁以前的速度 (1) 。因此,统计变化图反映的不规则变化属于正常现象。

(单位:秒)

2.1.2 我国少年女子排球运动员双摇跳绳30秒钟计数指标分析

灵敏素质分为一般灵敏素质和专门灵敏素质。一般灵敏素质指在完成各种复杂动作时所表现出来的适应变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 (2) , 双摇跳绳30秒钟计数正是反映排球运动员一般灵敏素质的一项测试。

观察图2, 各年龄段均表现为波浪形变化, 说明我国少年女子排球运动员30秒双摇跳绳成绩稳定发展。随着我国高水平后备人才集训年份的增加, 队伍之间交流的增加, 各队伍的优劣也更加清晰地摆在了教练员面前。五年间每个年龄段成绩的变化幅度较大, 这给了教练员们一个很大的提醒, 如何有效地长期保持灵敏素质已经成为我国女子排球后备人才面临的新一轮问题。

对比《大纲》“各年龄组身体素质成绩评分表”, 结果显示 (见表2) , 仅有07年的30秒双摇跳绳平均次数达到及格要求, 04年、05年、06年、08年四年不论是少年甲组还是少年乙组30秒双摇跳绳的平均次数都不及格。

2.1.3 我国少年女子排球运动员V字移动指标分析

排球运动在要求快速位移的同时,还要求具有很好的反应速度、起动速度、挥臂速度和爆发性的跳跃速度,V字移动属于综合性测量项目,不仅反映排球运动员的专门灵敏素质,而且反映排球运动员的动作速度。

图3中各年龄段V字移动平均速度变化呈现波浪形变化,说明五年间各年龄段成绩稳定发展。结果显示,五年中13—15岁年龄段V字移动平均速度存在较大的不规则变化,而到了16岁、17岁年龄段,V字移动平均速度相对稳定或者有较大的进步。

2.1.4 我国少年女子排球运动员立定跳远指标分析

立定跳远是检验运动员腰腹肌力量和下肢爆发力的重要手段,腰腹肌力量和下肢爆发力在排球运动员的专项素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少年排球运动员的力量与排球技术动作的姿势速度和肌肉收缩形式等方面密切相关,因此对运动员力量训练中的速度要求很高。

图4中的成绩呈现相对起伏幅度较大波浪形变化。13岁、14岁和16岁呈现“U”形变化,以06年为最低峰;15岁则为波浪形下降状态,17岁表现为波浪形稳定状态,说明我国少年女子排球运动员在腰腹肌力量和下肢爆发力的训练方面还有潜力可以发掘。

2.1.5 我国少年女子排球运动员2千克实心球掷远指标分析

图5显示,13岁、14岁和16岁表现为“U”形,以07年为最低峰,15岁、17岁年龄段成绩表现为波浪形状态,成绩相对稳定。少年乙组、少年甲组两个组别队员成绩的不稳定对后续阶段的选拔十分不利,教练员应注意根据年龄特征,有针对性地制定每个人的训练计划,以达到使每个人的成绩都能稳定进步的目的。

2.1.6 我国少年女子排球运动员助跑摸高指标分析

助跑摸高是排球运动扣球、拦网等动作的综合体现。扣球高度和拦网高度作为反映运动员进攻与防守能力的重要参考指标,也是衡量球队整体攻防能力的重要依据,对于排球这一隔网对抗类项目来说,取得较高的进攻制空点和网前拦网高度,对于进攻和防守无疑至关重要。

图6显示,在14岁、16岁年龄段呈现波浪形下降趋势,这与许多教练员过于看重某次比赛的成绩,拔苗助长,导致许多好的苗子在多年训练后成绩有退无进有直接关系。

对比《大纲》的评分表,根据2004—2008年我国少年女子排球运动员少年甲组、少年乙组助跑摸高的统计结果(见表3),我们可以看到,2004—2008年五年来我国少年女子两个组别助跑摸高的平均高度都是不及格,但是两个组别的最好成绩都是满分水平。

3 结论与建议

3.1 我国少年女子排球运动员30米跑和30秒双摇跳成绩稳定发展,但基本上处于不及格的水平;V字移动平均速度稳定发展;立定跳远平均成绩相对起伏变化幅度较大,在腰腹肌力量和下肢爆发力的训练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2千克实心球掷远少年乙组、少年甲组两个组别队员成绩的不稳定对后续阶段的训练十分不利;助跑摸高各年龄段平均成绩五年来都处于不及格状态,但甲组助跑摸高最高达到3.05米,乙组助跑摸高最高达到3.10米,接近世界水平。

3.2 教练员应重视身体素质训练,改进训练方法,提高我国少年女子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特别是速度素质与力量素质;注重根据少年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科学地安排训练和比赛。此外,灵敏素质不能忽视,它的发展将促进其他身体素质的进步,使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迅速提高,为以后更高水平的训练和比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素质特征】推荐阅读:

事件特征07-16

水泥特征07-18

底层特征07-19

特征因子07-19

词汇特征07-22

几何特征05-08

供求特征05-09

构图特征05-09

链式特征05-10

性状特征05-10

上一篇:轨道绝缘下一篇:视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