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小剂量扫描

2024-10-21

螺旋CT小剂量扫描(精选7篇)

螺旋CT小剂量扫描 篇1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 虽其治疗技术成熟, 疗效显著, 但其诊断准确率不容乐观, 极易存在误诊导致阑尾不必要切除等医疗事故。虽转移性右下腹痛和阑尾点压痛、反跳痛是其常见临床表现, 但其他胃肠道疾病、腹膜炎亦存在上述表现, 且急性阑尾炎病情变化多端, 因此针对急性阑尾炎的科学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目前其诊断主要包括超声检查、腹部平片和CT等影像学检查[1]。本文将探讨细菌移位检测分别联合螺旋CT小剂量检查和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10月-2015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急性阑尾炎疑似病例200例, 男119例, 女81例;年龄18~60 (37.6±12.8) 岁。纳入标准: (1)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体征, 急性阑尾炎疑似患者; (2) 患者及家属了解研究内容, 愿意配合研究调查。排除标准: (1) 患者存在其他部位感染、外伤或全身性炎性反应疾病, 可干扰细菌移位检测; (2) 患者存在心肺功能不全、肝肾功能障碍等内外科严重疾病。

1.2 方法

所有疑似病例分别给予细菌移位检测联合螺旋CT小剂量扫描、超声检查及单独螺旋CT小剂量扫描和超声检查, 各检查均于3h内完成, 比较4项诊断临床价值。 (1) 螺旋CT低剂量扫描:采用国GE公司16排螺旋CT扫描仪, 扫描范围为胸骨剑突平面至耻骨联合平面。扫描参数为准直0.5mm, 螺距因子53, 有效层厚0.5mm, 旋转时间0.4s, 扫描时间6~9s。低剂量扫描管电压120k V, 管电流50~200m As。扫描结束后经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等后期处理值得CT影像结果。 (2) 超声检查:采用西门子Acuso N-3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 首先于右侧腹横切扫查, 定位升结肠并沿升结肠向下至回盲部, 定位阑尾及盲端。然后采用不同切面扫查, 观察阑尾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及阑尾周围情况。此外, 探头适度加压可推开肠气和周围组织以使阑尾成像更清晰。 (3) 细菌移位检测:抽取患者静脉血2ml, 提取患者全血DNA, 采用上海生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16SrRNA引物经PCR仪扩增, 经凝胶电泳后于紫外灯下检测患者血液16SrRNA合成度。

1.3 诊断标准

本文急性阑尾炎疑似病例诊断标准结合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X线腹平片、CT等影像学检查, 经手术治疗和病理诊断结果确诊。螺旋CT小剂量诊断标准为阑尾充液增粗≥6mm, 伴有阑尾周围索条状影, 阑尾周围积液, 右下腹显示脓肿或炎性肿块影, 则可诊断为急性阑尾炎。超声诊断标准依据阑尾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周围系膜情况及腹腔内有无脓肿形成评估, 若患者浆膜回声增强、不光滑, 黏膜毛糙、回声中断、阑尾蠕动消失, 阑尾增粗≥6mm、阑尾壁增厚≥2mm, 并存在阑尾腔积液则诊断[2]。细菌移位检测经患者全血细菌DNA PCR检测, 若存在细菌16sRNA则认定患者存在潜在性细菌感染, 并结合螺旋CT小剂量扫描和超声检查结果, 二者均符合则确诊急性阑尾炎, 二者均不符合则排除阑尾炎, 二者存在一项确诊则重复检测, 最终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诊断[3]。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0例待确诊急性阑尾炎患者最终确诊168例, 排除32例, 4项检查诊断结果分别如表1所示。据此数据计算4项检查阳性率、阴性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及诊断正确率和错误率等诊断评价指标分别如表2、表3所示。细菌移位联合螺旋CT小剂量扫描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诊断正确率最高, 细菌移位联合超声检查次之, 单独螺旋CT小剂量检查更小、而单独超声检查最小, 各组检查阴性似然比与诊断错误率关系与之相反。与单纯螺旋CT小剂量组和超声检查组比较, 细菌移位联合螺旋CT小剂量扫描和细菌移位联合超声检查灵敏度、阳性似然比及诊断正确率较高, 阴性似然比和诊断错误率较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单独超声检查比较, 单独螺旋CT小剂量检查的灵敏度、阳性似然比及诊断正确率较高, 阴性似然比及诊断错误率比较, 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4组间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根据流行病学统计, 急性阑尾炎患者的发病率居临床各急腹症的首位, 其发病群体年龄分布广泛, 病情变化多样, 给临床及时准确治疗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 临床中准确诊断、针对性治疗是保障患者临床治疗安全有效的关键。目前, 临床关于阑尾炎的诊断措施包括腹部超声检查、腹部平片和CT等影像学检查[4]。

超声是临床诊断腹部疾病最常用的检查措施之一, 具有无创、无辐射、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好、治疗费用低的优点, 但其诊断效果并不理想, 极易出现误诊或漏诊情况。主要由于超声诊断分辨率较低, 对阑尾和周围组织鉴别不够清晰, 尤其粘连严重患者, 其诊断效果更差。此外, 医务人员临床超声诊断经验不足, 进一步加重了漏诊率[5]。

多层螺旋CT是临床诊断较为常用的影像技术, 虽其诊断较超声复杂, 但具有扫描速度快、扫描图像薄、检查者身体要求低的优点。同时经多种后期处理技术, 如多平面重建图像, 可清晰显示病变阑尾及其周围细微解剖结构的观察, 对于阑尾增大增粗、阑尾壁增厚、粪石影、阑尾周围炎、阑尾脓肿均有较好的观察效果。此外, 本文选择小剂量螺旋CT扫描, 有效避免了CT扫描辐射剂量大的缺陷[6]。因此, 单纯CT扫描诊断结果优于超声检测, 本文结果亦证实上述结论。

虽多层螺旋CT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 但本文进一步检测患者感染细菌移位情况, 进一步明确患者是否存在急性阑尾炎。病理研究证实急性阑尾炎细菌移位的主要途径是经阑尾壁淋巴结侵入肠系膜淋巴结, 或直接通过门静脉系统进入体循环, 或通过破损穿孔阑尾黏膜侵入腹腔[7]。本文通过检测急性阑尾炎感染菌特异性β半乳糖苷酶基因的表达程度, 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阑尾炎的细菌移位, 为患者急性阑尾炎的确诊提供病原学证据支持。

本文观察结果亦肯定细菌移位分别联合螺旋CT小剂量扫描和超声检查的诊断精确性明显优于单独螺旋CT小剂量扫描和超声检查, 且联合细菌移位检测后, 螺旋CT小剂量扫描和超声检查诊断无明显差异。因此, 联合细菌移位检测可进一步提高急性阑尾炎的诊断精确度, 尤以细菌移位检测联合螺旋CT小剂量扫描最佳。

参考文献

[1]崔娆, 王建峰.小儿急性阑尾炎细菌移位及IL-10、NO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8) :1-3.

[2] 石尖兵, 王凌, 欧华林, 等.超声与CT在急性阑尾炎临床应用中的对比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10, 4 (2) :211-214.

[3] 陈燕浩, 张树桐, 谢元亮, 等.64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 (22) :4177-4179.

[4] 刘阳, 谢畅.超声影像学在诊断不同年龄段患者急性阑尾炎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民康医学, 2015, 27 (12) :39-40.

[5] 张昌余, 陈荟竹, 宁刚.低剂量CT在小儿急性阑尾炎中的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 12 (7) :106-108.

[6] Kim HC, Yang DW, Lee CM, et al.Acute appendicitis:relationships between CT-determined severities and serum white blood cell counts and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J].Br J Radiol, 2011, 84 (1008) :1115-1120.

[7] Wan MJ, Krahn M, Ungar WJ, et al.Acute appendicitis in young children:cost-effectiveness of US versus CT in diagnosis-a markov decision analytic model[J].Radiology, 2012, 250 (2) :378-386.

螺旋CT小剂量扫描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进行CT检查的患者49例, CT检查检出肺结节69枚, 男22例, 女27例, 年龄23~71 (35.3±14.2) 岁, 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并经手术或肺穿刺证实为肺结节病。

1.2 扫描方法

常规剂量扫描:患者取仰卧位, 采用Philip Brilliance16层螺旋CT机对患者进行胸部扫描, 设置管电流为150m A, 电压为120k V, 层厚与层距均为5mm, 螺距1.0, 重建矩阵为512×512。扫描下起肺底, 上至肺尖。低剂量扫描:设置管电流为30m A, 期余不变, 进行扫描。扫描后GEAW工作站对所有图像进行处理, 肺窗设置参数为窗宽1000Hu, 窗位-60Hu。纵隔设置窗宽320Hu, 窗位35Hu。所有图像均由两名以上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影像学医师处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种检查方法肺结节数量、直径、形态等的检出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数据, 肺结节直径采用t检验及相关分析, 两组特征性影像学结果构成比采用卡方检验统计分析, 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剂量扫描肺结节数量与直径检出情况

两种剂量CT扫描均检出肺结节69枚。低剂量扫描测量肺结节直径为 (11.4±6.3) mm, 常规剂量扫描肺结节直径为 (11.5±6.1) mm, 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种剂量扫描肺结节形态特征检出情况

49例肺结节患者先后行CT常规剂量扫描和低剂量扫描, 两种剂量扫描对肺结节的形态学特征检出情况差异无显著性,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结节病是一种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肉芽肿性疾病, 可累及全身所有器官, 临床上以肺、双侧肺门淋巴结受累最为常见。其胸部受侵率可高达80%~90%。胸内结节病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有时仅有咳嗽, 咳少量痰液, 偶见少量咯血。有乏力、发热、盗汗、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症状, 与其他系统病变难以鉴别, 常造成误、漏诊, 延误诊治。随着病情发展, 病变广泛时可出现胸闷、气急, 甚至发绀。如合并感染、支气管扩张、肺原性心脏病等加重病情, 甚至威胁生命。因此早期诊断肺结节病在临床工作中极为重要。目前诊断肺结节病的主要手段为CT扫描[2], 其阳性检出率较高, 但同时CT检查的辐射剂量也较高。许多研究表明[3,4], 降低CT扫描的剂量对于胸部各种征象的检出无重要影响。本研究中对49例肺结节病人采取常规剂量CT扫描和低剂量CT扫描, 分析两次扫描的结果, 我们发现两次扫描结果在结节数量、大小、肺结节心态学特征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两种剂量扫描对肺结节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相同, 且低剂量扫描辐射剂量小, 对患者的损伤小, 对临床上肺结节难以定向需要长期CT检查随访的患者意义更是重大。

综上所述, 低剂量CT扫描对肺结节患者诊断价值高、辐射小,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纬, 朱少成, 秦虹, 等.常见扫描部位CT辐射量控制方法探讨[J].中国辐射卫生, 2011, 20 (6) :261-263.

[2]梁健科, 贺兰, 莊高明, 等.多排螺旋CT各向超薄层重建技术对孤立肺结节诊断的应用价值[J].临床医学工程, 2013, 20 (3) :261-263.

[3]黄斌.CT辐射剂量控制方法探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1, 22 (10) :1193-1195.

螺旋CT小剂量扫描 篇3

本文初步探讨提高噪声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 以期进一步优化胸部低剂量。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2~4月收集我院常规体检人员150名, 男85名, 女65名, 年龄32~75岁, 平均 (48.7士6.4) 岁。随机分为两组 (A组和B组) 每组各75名。

1.2 扫描条件及方法

CT检查采用日本TOSHIBA公司的Aquilion16层螺旋CT患者仰卧头足位。扫描前对受检者进行憋气训练;扫描范围由胸锁关节至两侧肋膈窦。A组扫描方案:120 k V, 100~200 m A, NI14, 层厚10 mm, 间隔2mm, 螺距1:1.75, 床速0.8 s/rot;B组扫描方案:120 k V, 50 m A, 层厚10 mm, 间隔2mm, 螺距1:1.75, 床速0.8 s/rot。

1.3 图像分析

将所得10 mm层厚图像采用标准算法重建, 得到层厚2mm的轴位重建图像, 重建间隔2mm。不同层面图像标准差 (standard deviation, SD) 值测定方法:在重建图像上, 分别选取相应层面的均匀组织进行测量, 肺尖 (胸锁关节层面) 取肌肉组织, 中肺 (气管隆嵴下水平) 取升主动脉, 下肺 (隔上层面) 取降主动脉, 感兴趣区划分面积为 (100士1) mm, 每层取3个位点, 分别测其SD值, 取均值作为该层面SD值。由两名影像医师采用双盲法独立阅片, 分析重建所得2mm层厚的肺窗 (窗宽1400HU, 窗位一500HU) 和纵膈窗 (窗宽360HU, 窗位60HU) 图像, 并进行图像质量评分 (image quality scores.IQS) 。

1.4

剂量记录最终剂量传输报告中的加权CT剂量指数 (weighted CT dose index, CTDlw) 。

1.5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A、B两组SD值、不同BMI受检者的CTDlw及两组IQS;应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两名医师IQS的一致性, 如两名医师一致性较高, 则任取一名医师的评分作为标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同层面图像

SD值比较在肺尖和下肺A组SD值低于B组 (P<0.05, 即A组图像噪声低于B组;在中肺, A、B两组S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即两组图像噪声无明显差异。

2.2 两组CTDlw

比较受检者BMI≤27时, A、B两组CT—D1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即两组的辐射剂量相当。当BMI>27时, A组CTDlw高于B组 (P<0.05) 。

2.3 两名医师的一致性分析

Kappa一致性检验示两名医师对肺尖、中肺、下肺IQS的一致性较高 (Kappa值均>0.75, P均>0.05) , 故采用其中一名医师的评分作为标准评价图像质量。

在肺尖, A组的IQS低于B组 (P<0.05) , 即A组的图像质量优于B组;在中肺和下肺, A、B两组IQ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即两组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两组图像总体IQ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即两组总体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

3 讨论

肺脏是对射线反应敏感的器官, 以往研究[4]表明, 和常规扫描方案相比, 低剂量对肺癌、肺结核、尘肺等病灶的检出和对高危人群的普查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该果显示:

(1) 在肺尖, A组图像质量优于B组, B组部分图像肺纹理和支气管影不清晰或无法诊断, 但A组相应管电流较高;

(2) 在中肺, 两组SD值及IQ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A组的管电流低于B组;

(3) 在下肺, 两组IQ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A组SD值低于B组, 管电流略高于B组。

由此可见, ATCM技术保证了图像质量和均一性, 更有利于观察肺尖的结构, 提高该部位疾病的检出率。体质量也是影响辐射剂量的因素, Starck等[5]研究发现, 仅以体质量作为制定扫描方案的依据, 会造成体质堵相等但身高不同的受检者的图像质量不同。该结果还提示:A组图像的均一性和噪声分布均优于B组;在肺尖, A组图像质量优于B组;A组辐射剂量略高于B组。应用ATCM技术可保证图像质量和均一性, 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 从而为优化低剂量扫描方案提出了新的可能。

虽然低剂量CT扫描在获得的图像质量上有所下降, 但其影像信息完全可以满足诊断要求, 不仅可以降低患者的CT检查辐射剂量, 还可减少CT球管及探测器的损耗, 降低检查成本。因此, 在此领域开展研究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也期待更多的低剂量研究能够造福广大患者。

参考文献

[1]Pierce DA, Sharp GB, Mabuchi K.Joint effects of radiation and smoking on lung cancer risk among atomic bomb survivors[J].Radiat Re, 2005, 163 (6) :694-695.

[2]Roberts HC, Patsios D, Paul NS, et al.Lung cancer screening with low—dose computed tomography:Canadian experience.Can ASSOC Radiol J, 2007, 58 (4) :225-235.

[3]Itoh S, lkeda M, Mori Y, et al.Lung:feasibility of a method forchanging tube current during low-dose helical CT.Radiology, 2002, 224 (3) :905-912.

[4]adani A.De Maertelaer V, Zanen J, et al.Pulmonary emphysema:radiation dose and section thickness at muhidetector CT quantification comparison with 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morphometry[J]Radiology, 2007, 243 (1) :250-257.

螺旋CT小剂量扫描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6月~2014年12月收治的70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56例, 女14例, 年龄44~84岁, 平均年龄 (69.6±8.4) 岁, 其中18例吸烟史>5年, 24例吸烟史>10年, 20例吸烟史>15年。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检查, 嘱咐患者进行扫描前摘下身上佩戴的金属饰品。患者进行常规胸片X线检查和行低剂量螺旋CT扫描, 飞利浦16排螺旋CT, 预设值为120 k V, 80 m A。从患者胸口进行扫描, 直到扫描到患者肺底。检查过后患者均进行手术, 进行切除治疗。对患者手术切除后的肺癌肿块进行观察, 记录并统计患者检查出肺癌的时期。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中Ⅰ期肺癌检出率为96.43% (27/28) 高于对照组71.43% (20/28)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中Ⅱ期肺癌检出率为89.47% (17/19) 低于对照组94.74% (18/19) ,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中Ⅲ~Ⅳ期肺癌检出率为52.17% (12/23) 低于对照组73.91% (17/23) , 差异有统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肺癌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已成为男性成年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肺癌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如吸烟、电离辐射、以往肺部慢性感染、家族遗传因素、大气污染等, 研究证明, 长期大量吸烟者患肺癌的几率是不吸烟者的10~20倍, 此外, 吸烟不仅直接影响本人的身体健康, 还对周围人群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导致被动吸烟者肺癌患病率明显增加。另外城市市民的肺癌发病率均高于农村, 研究数据表明这种显效可能与城市中的大气污染和烟尘中的致癌物质有关。因此, 降低肺癌的发生率, 应减少吸烟, 并且加强城市卫生工作。肺癌的症状主要分为局部症状、全身症状、肺外症状及浸润和转移症状, 在其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 早期患者胸部仅会出现异常的状况, 主要表现是疼痛和胸闷等, 一些患者会出现隐隐的疼痛感, 且持续时间不长, 另外还有痰血、咳嗽、低烧, 病情严重的还会伴有高烧。早期主要靠患者体检等方面检测出来, 但患者通过X线胸片检查出来的时候, 大部分都为中晚期, 肺癌已通过血行、淋巴道或直接转移[4], 治疗起来更加复杂。对肺癌患者来说, 及早发现、诊断、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最可靠的途径。临床中常用X线胸片检查患者是否患有肺癌, 但由于X线胸片上, 肺组织与心脏及膈肌部分有重叠, 会造成遗漏、漏查。而低剂量螺旋CT是基于能够检测到肺部小结节的扫描范围和放射浓度的CT检查技术[5]。常规CT检查辐射较高, 而低剂量螺旋CT是通过降低管电流和管电压, 其扫描速度快, 且剂量低, 检出率高, 且辐射显著低于常规CT。

本次研究发现, 观察组中Ⅰ期肺癌检出率为96.43% (27/28) 高于对照组71.43% (20/28)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中Ⅱ期肺癌检出率为89.47% (17/19) 低于对照组94.74% (18/19) ,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中Ⅲ~Ⅳ期肺癌检出率为52.17% (12/23) 低于对照组73.91% (17/23) , 差异有统学意义 (P<0.05) 。表明在早期肺癌中, 低剂量螺旋CT技术检出率显著高于X线胸片;在晚期肺癌中, X线胸片检出率显著高于低剂量螺旋CT技术。

综上所述, 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能够有效准确的检查出患者的早期肺癌, 能够及早诊断、治疗,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摘要:目的 探讨和分析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诊断早期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70例肺癌患者 (经术后病理证实) , 行X线胸片检查 (对照组) 和低剂量螺旋CT扫描 (观察组) , 比较经两组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中Ⅰ期肺癌检出率为96.43% (27/28) 高于对照组71.43% (20/28)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中Ⅱ期肺癌检出率为89.47% (17/19) 低于对照组94.74% (18/19) ,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中ⅢⅣ期肺癌检出率为52.17% (12/23) 低于对照组73.91% (17/23) , 差异有统学意义 (P<0.05) 。结论 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能够有效准确的检查早期肺癌, 能够使患者及早诊断、治疗,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但在检查晚期肺癌中, 检出率低于X线胸片。

关键词:早期肺癌,X线胸片检查,低剂量螺旋CT,检出率

参考文献

[1]诸葛雪朋, 刘于威, 孟庆江.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用于治疗老年早期肺癌患者的研究.中国实用医刊, 2015, 42 (3) :13-14.

[2]向东生, 陈林, 徐晶晶, 等.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肺部疾病检查中的应用.中华肺部疾病杂志 (电子版) , 2014, 7 (6) :45-46.

[3]胡辅裕.低剂量螺旋CT扫描在早期肺癌中的应用价值.社区医学杂志, 2014, 12 (7) :6-7.

[4]李飞飞, 金彪, 邹明.低剂量CT扫描技术在头颈部CTA中的应用价值研究.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3, 24 (11) :761-764.

螺旋CT小剂量扫描 篇5

多层螺旋CT (multislice CT, MSCT) 胸部检查在早期肺癌的筛查方式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 尤其是高分辨CT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早期肺癌的筛查率。但是, 随着MSCT的广泛应用, 辐射效应越来越成为关注焦点。本文讨论胸部MSCT扫描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的关系, 探讨平衡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有效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13年1—2月志愿加入胸部64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研究的200例受检者资料, 其中男女比例为3∶1, 年龄为35~75岁, 平均 (56+11.8) 岁。所有受检者均来自某单位职工年度健康体检, 均无明显临床胸部不适体征。将受检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固定管电流扫描技术, 组内部按照扫描参数管电量依次分为A (40 m As) 、B (50 m As) 、C (60 m As) 3组, 每组50例受检者;对照组50例受检者采用自动管电流扫描技术。检查前记录患者的身高、体质量资料。

1.2 扫描方法

采用西门子64层螺旋CT。试验组采用固定管电流模式, 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20 k V, 螺距1.4, 旋转时间0.5 s/r, 扫描层厚5.0 mm, 采集准直64×0.6 mm, 重建间隔5.0 mm, 重建层厚5.0 mm, 重建矩阵512×512。参考管电量:A组40 m As, B组50 m As, C组60 m As。对照组采用自动管电流技术并采用Caredose 4D剂量关怀扫描模式[1], 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20 k V, 螺距1.4, 旋转时间0.5 s/r, 层厚5.0 mm, 准直64×0.6 mm, 重建间隔5.0mm, 重建层厚5.0 mm, 重建矩阵512×512, 参考管电量208 m As。受检者仰卧位平躺, 双手上举, 扫描范围自第七颈椎 (C7) 到第一腰椎水平 (L1) 。扫描前告知受检者扫描中需吸气与屏气配合, 同时严格控制受检者胸前异物, 防止伪影影响图像质量。

1.3 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主观评价:由2位高年资诊断医生采用双盲法观察肺窗图像[2,3,4]中心肺血管支气管、周围肺血管支气管、主气管、肺裂及肺内病灶边缘的锐利程度, 观察纵隔窗图像心影、肝边缘锐利程度, 以评价图像质量。评分标准:5分为边缘清晰, 无伪影;4分为边缘略模糊, 无伪影;3分为边缘略模糊, 有少量伪影;2分为边缘模糊, 中等量伪影;1分为大量伪影。定义大于等于3分的图像符合诊断要求, 小于3分的图像不符合诊断要求。客观评价:选择每位受检者断层图像主气管分叉处向上的连续3个层面, 以气管中心为圆心做面积包含100个像素的兴趣区域 (ROI) , 分别测量每层ROI CT值的标准差 (SD) 值, 定义为噪声并记录为x, 然后加权取其平均值, 以此来衡量此次扫描的整体图像噪声。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5.0进行样本分析, 对有效剂量和噪声行方差及t检验, 对图像评价分数采用Fisher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图像质量评估

在试验组中, A组72% (36/50) 图像评价符合诊断要求;B组100%图像评价符合诊断要求;C组98% (49/50) 图像评价符合诊断要求, 有1例女性受检者屏气配合欠佳, 图像评价2分。对照组100%图像评价符合诊断要求, 其中76% (38/50) 图像评价为5分。试验组与对照组图像评价比较采用Fisher方法, 单侧检验P=0.011, 双侧检验P=0.025<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体质量指数K-S正态检验, Z值分别为0.940、0.801, P值均大于0.05, 故不拒绝正态分布的检验假设。方差齐性检验, F=0.812, P=0.369>0.05, 故拒绝组间方差齐同的检验假设。因此, 试验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符合t检验条件。t=-0.376, P=0.707>0.05, 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与对照组有效剂量K-S正态检验, Z值分别为0.739、0.097, P值均大于0.05, 故不拒绝正态分布的检验假设。F=5.478, P=0.285>0.05, 故拒绝组间方差齐同的检验假设。因此, 试验组与对照组有效剂量符合t检验条件。t=37.431, P=0.0<0.05, 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内比较:A、B、C 3组有效剂量K-S正态检验, Z值分别为0.84、1.248、0.787, P值分别为0.480、0.089、0.566, 均大于0.05。因此, 接受正态资料分布假设。有效剂量的方差齐同检验假设, A、B组间F=0.166, P=0.685;A、C组间F=2.914, P=0.092;B、C组间F=1.132, P=0.291。P值均大于0.05, 因此拒绝组间方差齐同的检验假设。所以A、B、C 3组符合t检验条件, 有效剂量的t检验结果分别为tA-B=-15.023, PA-B=0.00;tA-C=29.553, PA-C=0.00;tB-C=-12.073, PB-C=0.00。因为PA-B、PA-C、PB-C均小于0.05, 所以A、B、C组间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同样, A、B、C 3组噪声值也可接受正态资料分布假设。A、B组噪声比较, F=1.932, t=3.644, P=0.00<0.01;A、C组噪声比较, F=1.521, t=3.803, P=0.00<0.01;B、C组噪声比较, F=0.02, t=0.626, P=0.533>0.01。因此, 均接受两组方差同齐假设, 符合t检验的要求。而A、B组, A、C组t检验的P值均小于0.01, 因此2组噪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B、C组t检验的P=0.533>0.01, 因此2组噪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图像噪声与体质量指数关系

图像噪声x与体质量指数 (BMI) 具有相似的分布趋势, 即相同扫描条件下图像噪声随体质量指数升高而增加, 随其降低而减小。如图1~3所示。

3 讨论

自1990年Naidich[5]提出胸部低剂量概念以来, 低剂量检查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降低管电流是低剂量CT检查的主要方法, 并已广泛应用于肺癌筛查中。肖圣祥等[6]运用飞利浦Brilliance 64层CT, 通过降低m As方法, 发现20 m As扫描较100 m As扫描辐射剂量下降79.4%。本文在研究初也尝试用20 m As扫描条件, 部分体质量指数较小患者 (BMI<22 kg/m2) 使用此条件可获得相对较好的图像质量。但是对于体质量指数较大 (BMI>25 kg/m2) 的患者, 高达80.12%的图像质量评价低于3分, 并且能影响诊断效果。S.Tartari等[7]通过对64层螺旋CT的患者腹部平扫结果研究得出, 为了获得具有较高对比度的图像, 对于普通体质量指数 (BMI<25 kg/m2) 的人员应使用70 m As, 对于体质量指数较大 (BMI>25 kg/m2) 的人员应使用150 m As。肺部是人体含气组织相对较多的部位, 肺泡与肺实质之间有良好的自然对比, 对X线敏感度较高。综合文献资料, 本研究分别采用40、50、60 m As的扫描条件获取胸部图像, 并加以分析。

与剂量直接相关的因素有扫描管电压、管电流、扫描时间、扫描野大小、受检者的部位以及体型等。本研究在固定管电压、旋转时间、扫描层厚、重建参数, 统一扫描范围标准的情况下, 对图像质量、有效剂量、噪声等进行分析。首先, 试验组与对照组在BMI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在图像评价分数方面, 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同时, 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有效剂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规避了因受检者客观身体条件因素 (BMI) 引起图像评分与有效剂量差异的不确定分析因素。在试验组内A、B、C 3组有效剂量t检验, 差异分布有统计学意义;图像噪声t检验A、B组, A、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 综合分析可知, 在固定管电量扫描条件下, B组扫描参数最为优化。一方面满足了临床诊断需求, 另一方面有效降低了受检者辐射剂量。

标准体型患者胸部MSCT全肺扫描剂量长度乘积 (DLP) 参考上限为650 m Gy·cm。唐威、黄遥等人的多中心研究中, 4组病例的DLP分别为标准参考值上限的14.2%、10.2%、15.2%、18.9%。本研究以m Sv为单位, 将其作为衡量辐射剂量的参数。依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的定义, 单次扫描中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m Sv与DLP的关系为:辐射剂量 (m Sv) =DLP×WT, 其中WT为胸部的权重因子, 其值为0.017 m Sv/ (m Gy·cm) 。依据上述计算公式, A、B、C组的DLP值依次为131.43、165.71、207.14 m Gy·cm, 对照组的DLP值为532.86 m Gy·cm。A、B、C及对照组分别为参考上限值的20.22%、25.49%、31.87%、81.98%。由于唐威等人采用的是自动管电量低剂量技术, 每层图像的管电量均会随胸部组织的变化而变化。一般在肩胛骨处扫描剂量最大, 因为此处骨质结构较多, 气管分叉处剂量相对较低, 至肝脏层面又逐步增大。本研究试验组采用固定管电量技术, 每层图像的管电量不会因扫描组织密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 试验组辐射剂量略大于唐威等人的研究结果。

在管电压、螺距、旋转时间、准直、扫描层厚及重建间隔相同的条件下, 随着扫描毫安条件增加, 有效剂量随之增加, B组较A组增加了26.1%, C组较B组增加了25%, 对照组较C组增加了157.2%。图像的噪声随扫描毫安条件增加而递减, B组较A组降低了1%, C组较B组降低了12.9%, 对照组较C组降低了22.5%。相同的扫描条件, 图像噪声随BMI升高而增加, 随BMI降低而减少。若设定一定噪声水平为诊断可接受范围, 则根据图1~3可为不同体质量指数患者选择相应的合适扫描条件, 与李纬等[8]通过体质量指数指导扫描体部方案研究具有一致性。

Joakim B觟rjesson等[9]研究指出, 胸部检查中低剂量虽然优势显著, 但必须平衡潜在的诊断缺陷问题。由于采用更低的扫描条件, 射线穿透人体组织衰减明显, 探测器获取信息相对减少, 从而导致潜在诊断图像质量缺陷。但是魏玲等[10]分析常规剂量与低剂量螺旋CT在肺结节形态征象, 包括分叶征、毛刺征、钙化、空洞、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支气管征等, 得出常规剂量和低剂量的胸部扫描对于肺结节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结论。本研究主要针对无明显临床症状的健康体检人群, 同时在扫描结束后采用1 mm层厚重建肺窗, 弥补了对于小结节、磨玻璃病灶的检查遗漏。

Julia Ley-Zaporozhan等[11]通过多层螺旋CT对胸部进行研究, 提出与正常剂量获取的图像质量进行对照, 可将管电量降低至60 m As, 而没有显著增加图像噪声及损坏图像质量。本研究在试验C组采用了60 m As, 图像评价分数为 (3.69±0.55) 分, 图像噪声值为43.00±1.93, 除1人呼吸配合不佳外, 均可满足诊断需求。此外, 由于国内体检人群BMI较欧洲人群相对偏小, 尽管B组图像质量在50 m As条件下已经100%满足诊断需求, 并且剂量较C组低25%, 但对于BMI<24 kg/m2的人群可降低至40 m A即可满足诊断需求。需要注意的是图像质量除了受扫描参数、BMI影响外, 患者的有效呼吸配合也很重要。受检者呼吸配合不理想, 会导致重影、气管血管双轨影等伪影问题。C组中1人呼吸配合较差, 在没有屏气情况下完成扫描, 致使影像评价较差。

多层螺旋CT在提高空间分辨率的同时也增加了受检者的辐射剂量。通过必要的扫描条件控制能够有效平衡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关系。本文以64层螺旋CT为例, 提出了固定管电量的低剂量扫描条件, 可以在满足临床诊断需求的同时大幅度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参考文献

[1]吴爱琴, 郑文龙, 许崇永, 等.CARE Dose 4D技术降低成人胸部扫描剂量的临床价值[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1, 31 (1) :98-101.

[2]唐威, 黄遥, 吴宁, 等.64层螺旋CT胸部低剂量扫描方案优选的多中心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1, 45 (2) :142-148.

[3]李惠民, 于红, 肖湘生, 等.16层CT胸部血管成像Z轴调试低剂量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1, 45 (8) :762-765.

[4]Rizzo S, Kalra M, Schmidt B, et al.Comparision of angular and combined automatic tube current modulation techniques with constant tube current CT of the abadomen and pelvis[J].AJR, 2006, 18:673-679.

[5]Naidich D P, Marshall C H, Gribbin C, et al.Low dose CT of the lung:preliminary observations[J].Radiology, 1990, 175 (3) :729-731.

[6]肖圣祥, 毛定立.胸部低剂量CT扫描方法的探讨[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0, 30 (1) :92-93.

[7]Tartari S, Rizzati R, Righi R, et al.Low-dose unenhanced CT protocols according to individual body size for evaluating suspected renal olic:cumnlative radiation exposures[J].Radiol Med 2010, 115 (1) :105-114.

[8]李纬, 朱绍成, 史大鹏.体质量指数指导扫描条件降低体部CT剂量的可行性研究[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1, 31 (2) :241-242.

[9]Joakim B, Ali L, Ola F, et al.Accuracy of low-dose chest CT in intensive care patient[J].Emerg J Radiol, 2011, 18 (1) :17-21.

[10]魏玲, 钟井松, 薛雷.64排CT低剂量胸部扫描对肺结节诊断价值的应用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 2010, 17 (12) :2475-2476.

螺旋CT小剂量扫描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间临床进行CT扫描的84例盆骨患者病例。其中, 男性53例, 女性31例;年龄14~34岁, 平均 (27±6) 岁。

1.2 设备及方法:

以Philips公司的Brilliance 6排螺旋CT, 先行常规剂量的扫描, 在患者同意后, 采用低剂量进行加扫。除扫描剂量的不同外, 扫描的参数一致。图像矩阵设为512×512。患者扫描中采用仰卧位, 双髋膝关节平放并伸直, 双膝踝关节靠拢, 脚尖向上, 从头侧到足侧, 以髂嵴上缘为基线, 沿Z轴方向扫描至耻骨联合。扫描范围覆盖医生要求的检查部位。扫描层厚为5 mm;层间距为5 mm;螺距为0.938∶1;转速为18.75 mm/rot;管电压为120 k V;电流为210 m As。以骨函数和软组织重组算法;层厚为1.25 mm, 重建间距110 mm。扫描重组图像由AW4.2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 (MPR) 、容积重建 (VR) 的三维重建。低剂量管电流设定值分别为50 m As, 25 m As进行选层或容积扫描;前者用210 m As, 进行容积扫描。

1.3 图像质量评价:

图像质量的评价是参考文献[4-7]后制定。患者的CT图, 以相同的窗宽、窗位以及同一激光相机进行成像。患者CT图的扫描参数遮盖后, 由2名副主任医师和2名主治医师各自进行盲法评价。评价标准则依据图像的伪影、结构、高 (低) 对比分辨率和图像能否符合临床的诊断需要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评估。评价标准: (1) 优, 是指影像中骨皮质锐利、骨小梁清晰且无伪影; (2) 良, 是指影像骨皮质锐利、骨小梁清晰、但存在较少的伪影) ; (3) 中等, 是指影像骨皮质锐利、骨小梁模糊、有一定伪影) ; (4) 差, 是指影像骨皮质模糊、较多伪影。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权重剂量指数比较:

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以25 m As剂量的CT容积剂量指数 (CTDIvol) 是常规剂量的11%;50 m As剂量的CTDIvol是常规剂量的22%。

2.2 不同扫描剂量的图像质量比较:

见表2。采用25 m As进行扫描, CT图的质量较差, 定性诊断困难的病例较多, 与常规210 m As扫描结果比较, 图像的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当采用50 m As进行扫描, CT图的优良率达到了93%, 以满足临床诊断的要求, 且与常规剂量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375, P=0.105) (图1~4) 。

2.3 扫描诊断结果比较:

见表3。采用50 m As进行扫描, 有1例诊断为定性困难, 临床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早期改变。研究的结果还表明低剂量 (50 m As, 25 m As) 在临床诊断骨折中有着很好的准确率。

3 讨论

对于育龄期的男女, 机体生殖系统已经发育完全, 此时生殖细胞的分裂很活跃。其精 (卵) 的原细胞和成熟的精子 (卵子) 都是幼稚细胞, 对X线的敏感性非常大, 过量的照射能诱发患者染色体的畸变、精子 (卵子) 的畸变等。所以, 对育龄期的男女进行扫描应做好射线的防护或者减少射线的使用剂量, 这对患者子代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低剂量CT扫描最初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但随着人们对放射性防护意识的提升, 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当前,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对医疗中扫描的质量及控制制定的相应的规范和标准, 期望用最小的损害来得到最好的诊断效果[8]。

图1患者210 m As扫描结果

图2与图1同一患者50 m As扫描结果 (图像显示盆骨骨折部位清晰、骨皮质清晰锐利、骨小梁清晰、无伪影)

图3患者210 m As扫描结果

图4与图3同一患者50 m As扫描结果 (图像显示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改变, 骶髂关节间隙变窄, 关节面模糊)

多层螺旋CT以其检查快速、图像质量好、扫描剂量低等的优点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9]。这也就使得患者检查后会受到X线的辐射, 相应地对机体的伤害加重。在本研究中, 常规剂量的CTDIvol是22.72 m Gy, 剂量长度乘积 (DLP) 是569.79 m Gy.cm。临床扫描过程中, 加大扫描的剂量能有效的提升CT图的质量, 但相应地加大了患者检查中的辐射剂量。而采用低剂量扫描, 能直接有效地在临床上降低患者所受的辐射。汤振华[10]在其研究中对于女性盆骨外伤患者临床低剂量的选择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在100 m A剂量下扫描能得到较好的CT图像。黄伟兵[11]在其研究中对于低剂量和常规剂量的扫描结果进行了比较, 结果发现低剂量的图像效果完全能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扫描剂量低, X线对受检者的辐射相应降低, 低剂量扫描是减少直接照射剂量的最佳方法。在本研究中, 患者扫描中的剂量差别非常大 (4.99 m Gy, 22 172 m Gy) , 低剂量仅为常规用量的22%。虽然图像的质量有所下降, 但得到的图像中能够清晰的对骨皮质、骨小梁进行显示, 其图像的优良率达到了93%, 完全满足了临床诊断的需要, 与常规剂量的图像质量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当剂量低至25 m As时, 图像的质量则达不到临床诊断的需要。但值得注意的是, 在盆骨骨折的诊断上, 25 m As和50 m As的诊断准确率和常规剂量的诊断准确率相一致。本研究结果证实了低剂量扫描在临床诊断中的可行性。但低剂量 (50 m As) 在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中的诊断上有着一定的困难, 在本研究中有1例没有诊断正确。

综上所述, 低剂量 (50 m As) CT的盆骨扫描图像并没有出现质量下降, 在临床上能满足患者诊断的需要,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贵喜, 周建中, 陈丽琨, 等.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用于尘肺病筛查技术探讨[J].中国职业医学, 2013, 40 (3) :228-232.

[2]方挺松, 彭加友, 李均洪, 等.成人骨盆骨折16层螺旋CT低剂量与常规剂量扫描的对照研究[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0, 11 (3) :171-173.

[3]Papierz S, Kaminski Z, Kacprzyk J, et al.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X and gamma rays in Poland based on the present and past results (Nofer Institute of Occupational Medicine data) [J].Med Pr, 2012, 63 (5) :585-589.

[4]刘翱, 赖少伟, 陈红梅.多层螺旋CT在髋关节创伤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 2011, 18 (4) :382.

[5]Chida K, Kaga Y, Haga Y, et al.Occupational dose in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procedures[J].AJR Am J Roentgenol, 2013, 200 (1) :138-141.

[6]周理余.低剂量CT扫描技术在骨盆外伤中的应用[J].中国辐射卫生, 2009, 18 (4) :443-445.

[7]张玉敏, 姜宝霞.多层螺旋CT扫描对上颌窦骨性间隔畸形的诊断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21) :6-8.

[8]相爱华, 囤荣耀, 杨蕾, 等.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育龄男女骨盆病变中的应用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 19 (10) :1315-1318.

[9]Ueki T, Yao T, Beppu T, et al.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pancreatography of an annular pancrea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mbryogenesis[J].Pancreas, 2006, 32:426-429.

[10]汤振华.64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骨盆外伤中的最优化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 2012, 19 (6) :603-604.

螺旋CT小剂量扫描 篇7

腰椎是人体躯干活动枢纽, 腰椎间盘是身体主要负重结构。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长期的外力劳损, 导致椎间盘的变性及突出[1]。临床上, 大多数腰椎病变患者在腰部呈不同姿势角度时会产生不同的临床症状[2], 主要表现为腰痛, 常局限于腰骶部附近;L3-S1棘突间局限性压痛, 并向患侧大腿后侧、小腿外侧、足跟部或足背部外侧放射。临床试验中, 直腿抬高或加强呈阳性。其常规检查方法首选磁共振, 无辐射, 但因其费用昂贵, 加之CT检查已非常普及, 价格也相对便宜, 故绝大多数患者会选择CT检查, 这样就带来了辐射安全问题。据统计, 腰椎CT检查辐射剂量比其他部位常规CT检查辐射量都要高。随着多层螺旋CT的临床应用, 辐射剂量较早期大为降低, 关于腰椎椎间盘低剂量CT扫描, 国外专题研究已有个别报道[3]。本文对多层螺旋CT常规剂量与低剂量腰椎椎间盘扫描进行对比, 寻求不影响腰椎间盘CT图像质量的合理低剂量扫描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腰腿痛门急诊检查患者60例, 其中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龄30~65岁。病程3个月到数年不等, 所有患者都进行CT检查。主要临床症状表现:腰痛、L3-S1棘突间局限性压痛, 并向患侧大腿后侧、小腿外侧、足跟部或足背部外侧放射。临床试验中, 直腿抬高或加强呈阳性。

1.2 检查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A、B、C、D、E、F 6组, 每组10例。采用GE Light Speed 64排VCT扫描仪。分别对6组采用不同的扫描参数进行图像采集:A组采用CT机原始扫描参数120 k V, 350 m A, 螺距0.516∶1, 层厚、层间距均为5 mm, 机架旋转速度0.8 s/r作腰椎螺旋容积扫描;B组其他扫描参数不变, 管电流减小为300 m A;C组管电流为300 m A, 增大螺距为1.375∶1, 其他不变;D组螺距为1.375∶1, 管电流为350 m A, 其他不变;E组其他参数不变, 降低机架旋转速度为0.4 s/r;F组增加机架旋转速度为1 s/r, 其他不变。CT扫描范围:自胸12椎体下缘至骶1椎体, 采用标准算法重组。所有病例均采取仰卧位。

1.3 图像质量分析

将所有原始图像进行1.25 mm拆分后, 传输至GE AW 4.4工作站进行后处理, 采用容积再现 (volume rendering, VR) 重组获得腰椎椎体容积图像;应用批处理 (Batch) 重组方法分别重组L3~4、L4~5、L5~S1椎间盘图像, 重组层厚/层间距:3 mm/3 mm, 窗宽/窗位:350 HU/40 HU。由2位高年资主治医师采用自定标准盲式评估方法, 依据空间分辨率、噪声及伪影对6组不同扫描参数所获得的图像以及每个患者扫描所受到的总的辐射剂量进行综合评估打分, 重点评估不同扫描参数下椎间盘病变显示的清晰度、诊断的可靠性及受到的辐射剂量。

2 结果

2.1 辐射剂量评价

6组不同管电流、螺距及旋转速度得到的辐射剂量见表1。

由表1可知, 改变管电流、螺距及旋转速度可使患者所受到的辐射剂量有明显的改变。采用SPSS13.0对不同扫描参数各组容积CT剂量指数 (volume CT dose index, CTDIvol) 、剂量长度乘积 (dose-length product, DLP) 值进行统计学分析, 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相对于A组原始扫描参数, B组CTDIvol值下降了14.29%, DLP值下降了12.64%;C组CTDIvol值下降了67.87%, DLP值下降了65%;D组CTDIvol值下降了62.49%, DLP值下降了58.45%;E组CTDIvol值下降了50%, DLP值下降了48%;F组CTDIvol值增加了24.86%, DLP值增加了29.7%。

2.2 图像噪声与辐射剂量比较

对6种不同条件下CT扫描的图像噪声 (如图1 (a) ~ (f) 所示) 与辐射剂量进行比较, 由2位高年资主治医师对6组图像进行盲式阅片评价, 结果见表2。

2.3患者体型与扫描剂量的关系

60例患者前后径测试结果, 最大的211.9 mm, 最小的148.7 mm;以160、190 mm为界将患者分为偏瘦型、匀称型、偏胖型。实验证明, 在同等扫描条件、同等扫描层数下, 偏胖型、匀称型和偏瘦型其CTDIvol值、DLP值均相同, 由此说明, 当扫描条件一定时, 辐射剂量也就确定了。

3 讨论

随着多排螺旋CT的发展, CT在检查过程中获取大量影像信息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给患者带来了更多的辐射危害。除设备本身性能外, 放射科技师的不同操作对辐射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设备是实现低剂量扫描的基础[4], 扫描参数又决定着辐射剂量[5]。CT机在安装、调试到正式使用过程中, 各家公司为了获得更理想的图像, 通常都会提高扫描参数作为常规扫描条件, 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因此常规扫描条件有着很大的压缩空间。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 (ICRP) 规定的合理使用尽可能低的剂量放射检查原则, 每一位放射技师都有责任、有义务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 尽可能调整扫描参数, 来降低公众所受到的电离辐射剂量[6]。从本研究中可以看出, 通过改变扫描参数, 即管电流、螺距和机架旋转速度可以改变辐射剂量。A组选用原始扫描参数;F组在原始扫描参数基础上提高了旋转速度, 其图像质量最好, 但辐射最高;B组次之;C组降低了管电流, 增大了螺距, 其图像质量最差, 但剂量最低;D组、E组一个是增大螺距, 一个是降低旋转速度, 其图像质量均较好, 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求, 但辐射剂量相比较A组原始扫描参数降低了50%以上。同时, 通过本研究发现, 60例腰椎椎间盘多层螺旋CT扫描的患者当中, 腰部前后径最大的274.6 mm, 最小的148.7 mm, 在同组扫描参数相同的条件下, CTDIvol值和DLP值是相同的, 说明人体所接收的辐射剂量是由扫描条件决定的, 与个体胖瘦无关。

综上所述, 调整CT扫描参数可以降低辐射剂量, 同时也会影响图像质量, 但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7], 管电压固定时, 管电流增大可降低图像噪声, 图像质量好, 辐射剂量高;但为了降低辐射剂量过多地降低管电流, 会直接影响图像的信噪比, 使得图像细微结构显示困难[4];增大螺距可以减少曝光时间, 从而降低辐射剂量, 但螺距过大会导致Z轴分辨率下降, 使得图像质量降低[8]。因此, 对于腰椎椎间盘多层螺旋CT检查, 建议采用D或E组扫描参数进行扫描, 即增加螺距, 降低旋转速度, 适当降低管电流, 既可满足诊断要求, 又明显降低了辐射剂量。关于低剂量扫描, 不同机型及其扫描技术和方法的差异可出现各种研究结果[9,10], 本研究仅在GE 64排VCT中得出, 其他机器是否可行, 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Teplick J G, Haskin M F.CT and Lumbar disc herniation[J].Radiol clin North Am, 1983, 21 (3) :282-295.

[2]彭宝淦, 吴闻文, 侯树勋, 等.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发病机制[J].中华外科杂志, 2004, 42 (12) :720-724.

[3]Bohy P, De Maertelaer V, Roquigny A, et al.Multidetector CT in patients suspected of having Lumbar disk herniation:comparison of standard-dose and simulated low-dose techniques[J].Radiology, 2007, 244 (2) :524-531.

[4]何建成.X线、CT检查低辐射剂量防护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 2013, 34 (12) :117-118.

[5]刘泉源, 刘伟.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受检者辐射剂量与影像质量研究[J].中国辐射卫生, 2010, 19 (3) :374-375.

[6]陈凯, 殷放, 洪国斌, 等.腰椎低剂量CT检查的临床应用[J].中国辐射卫生, 2010, 19 (3) :374-375.

[7]李敏, 郑理华, 张晨, 等.双源CT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关系与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 2013, 34 (12) :88-89.

[8]同泽俊, 胡永胜.多层螺旋CT螺距, 层厚和重建间隔关系对图像质量的影响[J].CT理论与应用研究, 2008, 17 (1) :21-26.

[9]相爱华, 囤荣耀, 张光奎.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育龄男女骨盆病变中的应用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 19 (10) :1 315-1 318.

上一篇:儿童阅读指导下一篇:核算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