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冠脉造影

2024-10-04

螺旋CT冠脉造影(精选10篇)

螺旋CT冠脉造影 篇1

摘要:目的 对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冠脉血管狭窄程度的特异性与敏感性进行分析。方法选择50例于2012年1月2013年6月间在本院进行冠心病治疗的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和冠脉造影检查。对比中了解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于冠脉狭窄诊断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 64排螺旋CT冠心病诊断特异性为97.3%, 敏感性为96.0%。结论 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值得被推广和应用到临床中去。

关键词: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常规冠脉造影

冠脉血管CT成像和冠脉造影属于临床上常用的冠心病影像学检查方法。与冠脉造影相比, 冠脉血管CT成像具有价格低、风险小、无创的优势, 在临床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1]。本次研究特就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冠脉血管狭窄程度的特异性与敏感性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100例于2012年1月~2013年6月间在本院进行冠心病治疗的患者, 其中, 女46例, 男54例, 患者的年龄范围居于29~75岁, 平均年龄 (54.6±6.2) 岁, 49例阴性结果患者, 51例阳性结果患者。

1.2 方法

本意研究中进行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的仪器为日本东芝Aquilion64排螺旋CT, 由导管室和放射科医师报告冠脉造影及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结果, 主要判断患者的右冠、右回旋支、左前降支和左主干。

1.3 评价标准

特异性: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未发现病变, 冠状造影中未得到确认的血管数目与冠脉造影未发现病变血管数目之间的比率。敏感性: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发现病变, 冠状造影中得到确认的血管数目与冠脉造影发现病变血管数目之间的比率[2]。

2 结果

全部患者均成功完成冠脉造影检查和64排螺旋CT检查, 血管图像均比较理想, 判断全部100例患者的右冠、右回旋支、左前降支和左主干共401支血管。其中, 64排螺旋CT检查右冠阳性40例, 左回旋支阳性42例, 左前降支阳性52例, 左主干阳性11例;冠脉造影检查右冠阳性42例, 左回旋支阳性46例, 左前降支阳性54例, 左主干阳性11例。两种检查方式下, 右冠均为阳性者40例, 左回族支均为阳性者42例, 左前降支均为阳性者51例, 左主干均为阳性者11例。冠心病诊断特异性为97.3%, 敏感性为96.0%。

3 讨论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即指由于脂质代谢不正常, 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 在动脉内膜一些类似粥样的脂类物质堆积而成白色斑块, 称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这些斑块渐渐增多造成动脉腔狭窄, 使血流受阻, 导致心脏缺血, 产生心绞痛。发病时, 冠心病症状表现为心律紊乱, 心率过快, 过慢, 传导阻滞, 心脏停搏等均可使心排血量减低。由于大脑对缺氧十分敏感, 大脑供血不足, 轻者感头昏, 重者可出现眩晕甚至晕厥。目前主要通过冠脉造影以及CT冠脉成像这两种方式进行诊断[3]。作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 冠脉造影为有创检查。但是若患者心律不齐、心率过快会影响冠脉显影的质量。因此, 对心率过快患者进行诊断前, 患者可服用地尔硫卓或者倍他乐克将心率控制在70次/min以下。严重钙化患者, 也难以有效进行血管狭窄程度的判断。除此之外, 患者需进行屏气合作, 若患者呼吸不畅并且存在屏气困难的患者, 则难以保证该项诊断的准确性。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检查不但价格低廉、风险小、操作方便, 并且属于无创检查, 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身体痛苦和经济负担, 与冠脉造影相比, 优势明显。相关文献表明64排螺旋CT冠脉血管造影能够提高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稳定或者不稳定型心绞痛、有定窦性心率的不典型胸痛的诊断准确率[4]。在本组资料中, 64排螺旋CT冠心病诊断特异性为97.3%, 敏感性为96.0%。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64排螺旋CT诊断左主干病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非常高, 但是对于右冠、回旋支和前降支的诊断特异性和敏感性相对较低, 但是能够为临床医师提供相关的诊断依据, 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总之, 64排螺旋CT冠脉成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参考文献

[1]曹占伟, 邵芳, 于雅维.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与常规冠脉造影的对比研究.当代医学, 2009, 12 (20) :144-145.

[2]李伟, 罗学毛, 兰勇.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与常规冠脉造影对比研究.中外医疗, 2012, 29 (23) :118-119.

[3]申燕艳.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与冠脉造影冠心病诊断的对比研究.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30) :174-175.

[4]何忆雯, 秦永文, 丁仲如.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9, 16 (1) :10-13.

螺旋CT冠脉造影 篇2

【关键词】320排螺旋CT机;动脉血管造影;操作;护理

【中图分类号】R814.4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212-02

主动脉疾患的诊断目前仍以心血管造影为主,但随着多层螺旋CT[MSCT]的迅速发展,使从头到脚的“一站式”扫描成为可能,即一次扫描可获得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的血管图像,使得MSCT成像在该类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院自2012年5月引进320排螺旋CT机配合高压注射器进行增强扫描,取得良好的诊断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准确依据,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现将操作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2年5月—2013年12月共做动脉血管造影检查315例,男性231例,女性84例,年龄在31岁-88岁,平均59.5岁,病程数小时—1年。

1.2仪器和设备:日本东芝320排螺旋CT机,德国ulrich高压注射器,CT专用18G一次性留置针,选用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注射液(370mgI/1ml),0.9%生理盐水。

1.3检查方法:患者来检查时,都有不同程度的胸腹疼痛症状,有的疼痛剧烈,呈痛苦面容,首先稳定病人情绪,仔细询问患者病史及碘剂过敏史,有无严重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急性出血性疾病,严重的心、肝、肺、肾功能不全等禁忌症。如无禁忌症者,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便可作检查。

首先给病人建立静脉通路,用18G一次性留置针,选择双上肢粗直且弹性较好的血管,瞩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取足先进位,双手上举于头上方,保持身体静止不动。连接高压注射器于静脉套管针,瞩患者放松,在机器扫描时,同时启动高压注射器,以5.0ml/s流速,快速注入非离子性造影剂优维显(370mgI/1ml)70-80ml,继以同样速度注入生理盐水30ml,瞩病人出现注射部位疼痛或肿胀及时报告,及时停止注射。

2 结果

315例患者中,检查出主动脉粥样硬化42例,主动脉瘤23例,Ⅰ型夹层12例,Ⅱ型夹层25例,Ⅲ型夹层34例。大动脉炎5例,所有检查都顺利完成,无一例穿刺部位局部渗漏,无一例空气栓塞,无心脑血管病意外发生。

3讨论

由于目前MSCT能完成从头到脚“一站式”扫描,一次扫描可获得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的血管成像,横断图像可观察管腔内情况,测量相关直径,距离的数据,三维重建可显示全程概况,同时可以兼顾其主要分支包括冠状动脉、头臂动脉、腹腔动脉、肾动脉、髂动脉等的情况,是目前临床上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大动脉炎、主动脉粥样硬化症等疾病最重要诊断手段。

因此项检查具有经济方便,可重复性好,评价准确的优点,目前MSCT成为主动脉人工血管替换术,支架植入术,血管成形术等治疗手段的主要随访工具,成为此类手术疗效评价的重要依据。

因MSCT在主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作用,要想顺利的完成检查,护理好病人是非常重要的。患者来检查时大多数是急、重病人,家属情绪急躁、悲伤、不知所措,首先安抚好家属,不要慌乱,向患者和家属了解病情,有无碘剂过敏史和药物过敏史,解释好做检查的目的、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在患者家属同意检查后,迅速给病人做静脉穿刺,手法温柔娴熟,尽量做到一次成功,选择双上肢粗直且弹性较好的静脉进行留置(肘正中静脉、绕静脉),避开有瘢痕、破损、红肿的血管。向病人说明,检查时出现咽喉部、全身及会阴发热感,和过敏反应相区别,打消病人紧张、恐惧、焦虑情绪,配合医生做好此项检查。使患者病情得到及时诊断,给临床治疗提供准确依据,使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尤其是1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死亡率极高,为了顺利完成检查,护士必须要有娴熟的操作技能,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减轻患者的思想压力,消除紧张情绪,给予病人心理上的支持,是完成此项检擦的重要保证。

參考文献

[1]陈步星,胡大一,洪楠等主编,许玉韵主审,多层螺旋CT心脏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180-192

[2]曾纪英,夏俊,陈红辉.螺旋CT增强造影时的护理[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4, 22(4) 430-431

[3]张红.数控注射器在CT增强时的护理操作体会[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192)33-34

螺旋CT冠脉造影 篇3

1 资料

本组研究病例为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117例接受64层螺旋CT冠脉造影扫描的患者。其中, 男75例, 女42例;年龄最小为29岁, 年龄最大为73岁, 平均年龄为51.7岁;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复查者6例, 临床怀疑或诊断冠心病者111例。患者接受64层螺旋CT冠脉造影扫描的主要原因包括:心电图异常, 活动后气促和心前区不适等。

2 方法

采用GE Lightspeed VCT 64层螺旋CT进行冠脉造影扫描。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给予患者必要的生理和心理护理干预。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对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64层螺旋CT冠脉造影扫描图像质量评价。Ⅰ级:螺旋CT图像显示清晰, 没有伪影, 血管充盈良好。Ⅱ级:螺旋CT图像质量理想, 没有阶梯状伪影或错层, 只有单端血管边缘发生轻度模糊。Ⅲ级:螺旋CT图像质量较为理想, 没有阶梯状伪影或错层, 两段血管壁发生模糊。Ⅳ级:螺旋CT图像质量差, 部分血管发生错层伪影, 多段血管壁发生模糊, 难以分析冠状动脉。

3 结果

给予64层螺旋CT冠脉造影扫描患者系统的护理干预后, 患者能够积极的配合, 提高了CT扫描图像的质量, 取得了理想的造影效果。其中, 101例患者的64层螺旋CT冠脉造影扫描图像质量为Ⅰ级;13例患者的64层螺旋CT冠脉造影扫描图像质量为Ⅱ级;2例患者的64层螺旋CT冠脉造影扫描图像质量为Ⅲ级;1例患者的64层螺旋CT冠脉造影扫描图像质量为Ⅳ级。

4 讨论

64层螺旋CT冠脉造影扫描能够准确、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的主干和分支, 显示冠状动脉支架形态, 显示桥血管的通畅性, 区分冠状动脉钙化和斑块, 在冠心病的初步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是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诊断措施。图像的质量决定了64层螺旋CT冠脉造影扫描的准确性, 而心理、心律、注射速度、对比剂总量、呼吸等因素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64层螺旋CT冠脉造影扫描图像的质量。因此, 医护人员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 以降低各个影响因素对64层螺旋CT冠脉造影扫描图像的干扰, 提高图像质量, 为冠心病初步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4.1 一般护理

在进行64层螺旋CT冠脉造影扫描前, 医护人员应当全面掌握患者的相关病史, 评价患者的一般状况, 特别要注意患者的呼吸、心率等情况, 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根据64层螺旋CT冠脉造影扫描的常规要求, 嘱咐患者在CT检查前保持空腹, 禁食一餐[1]。患者在CT检查当日应当提前半个小时到达64层螺旋CT检查准备室。患者到达后, CT室护士必须详细询问患者有无食物 (特别是海产品) 、药物、碘等过敏史, 是否存在心、肝或肾功能不全, 是否患过甲状腺机能亢进[2]。CT室护士应当要求患者及其家属如实讲清。如果患者没有使用过碘剂, 就应当进行点过敏试验。若是试验结果呈阴性, 医护人员应当在将相关情况想患者及其家属交代完毕之后, 请其签署CT检查同意协议书。已经怀孕或是准备怀孕者禁止做64层螺旋CT检查。

4.2 屏气训练

在64层螺旋CT冠脉造影扫描中, 患者不恰当的呼吸将会导致产生运动伪影, 影响CT扫描图像质量。在扫描过程中患者如果出现身体位移或呼吸现象, 就容易导致心脏图像出现移动, 血管呈现移位或中断。良好的屏气能够促进螺旋CT冠状动脉扫描顺利进行, 准确的屏气能够缩短CT扫描时间, 缩小CT扫描范围。因此, 为了防止产生运动伪影, 医护人员就应当指导患者进行屏气训练, 引导患者进行吸气、屏气、呼气等反复训练, 使患者能够在心脏扫描的过程中屏气20s, 达到64层螺旋CT冠脉造影扫描所需的理想状态。

4.3 稳定心率

患者是否能够保持稳定的心律对64层螺旋CT冠脉造影扫描有着很大的影响。通常, 将患者的心率稳定的控制在每分钟70次左右, 能够取得最佳的扫描图像。在螺旋CT冠脉造影扫描期间, 患者的心率波动越小, 图像质量就越理想。在CT检查前一晚, 医护人员应当嘱咐患者进行充分的休息, 并告知患者严禁服用咖啡、酒等刺激性饮料, 尽量降低外在因素对心率的干扰。在必要时, 可以给予患者适量药物控制心率[3]。在64层螺旋CT冠脉造影扫描检查前, 医护人员需要检测患者的心率, 并尽量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的候诊环境, 降低外在环境对患者心率的干扰。

4.4 合理使用对比剂

对比剂的用量与用法是影响64层螺旋CT冠脉造影扫描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4]。对比剂注射速度快, 患者血管内对比剂充盈峰值高, 静脉干扰就越少, 血管显影就越好。在进行静脉穿刺时, 医护人员争取一次穿刺成功, 降低患者痛苦, 减少血管损伤, 防止对比剂外渗。本研究对比剂的注射速度是4.0m L/s, 对比剂总量是90m L, 117例患者的冠状动脉显影都符合诊断要求。对比剂注射时, 由于药物浓度较高, 注射速度较快, 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恶心、胀痛等反应, 护理人员须要告知患者这些是正常的药物反应, 不用过度慌张。护理人员嘱咐患者不要随意移动体位, 需要服从指示配合扫描医师进行扫描。在CT扫描时, 医护人员须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状态、反应, 并做好急救准备。在CT扫描过程中, 应当给予患者的非扫描部位防辐射保护。

4.5 心理护理

患者的负面心理或不稳定的心理状态, 都会严重影响64层螺旋CT冠脉造影扫描的质量。因此, 从接诊到CT冠脉造影扫描开始到检查结束, 护士应当始终与患者保持联系, 为患者答疑解惑, 让患者充分感受到被尊重, 满足了患者的心理需求, 确保患者心境平和。在检查前, 护理人员应当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CT检查的注意事项, 尽量消除了患者对CT检查的焦虑, 促进患者能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螺旋CT冠脉造影扫描, 从而提高64层螺旋CT冠脉造影扫描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脉造影扫描中的有效护理措施与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2月间接受64层螺旋CT冠脉造影扫描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在进行64层螺旋CT冠脉造影扫描期间给予患者系统的护理, 能够促进患者积极配合, 提高了CT扫描图像的质量, 取得了理想的造影效果。结论 开展系统、合理的护理, 是确保64层螺旋CT冠脉造影扫描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64层螺旋CT,冠脉造影,护理

参考文献

[1]温智勇, 齐旭红, 任冰, 等.研究与开发128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 2008, 23 (7) :9-11.

[2]梁立华, 吴菊芳, 陈耀强, 等.影响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原因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9, 25 (1) :89-91.

[3]徐月珍, 张黛强, 常香莲.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10, 8 (5C) :1365-1366.

螺旋CT冠脉造影 篇4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三维CT血管造影;诊断

[中图分类号] R445.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4-122-02

颅内动脉瘤(cerebral aneurysm,CA)是局部脑血管壁异常改变产生的瘤样突起,是临床上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早期检查、明确诊断、早期治疗可明显降低此类患者的死亡率,改善预后。计算机体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具有无创、检查便捷、价格低廉等优点。本研究分析了3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CTA结果的准确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3月~2010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CTA检查诊断为CA的32例患者,其中男24例,女8例;年龄43~72岁,平均(58±8.8)岁。头痛、呕吐21例,意识障碍8例,动眼神经麻痹9例,短暂性脑缺血7例。32例患者均行64层MSCT血管造影检查和3D-DSA检查。发现动脉瘤40个,其中用弹簧圈栓塞15例,外科手术夹闭6例,11例患者诊断明确后放弃治疗或转入上级医院治疗。

1.2 仪器与方法

1.2.1 CTA 采用Siemens公司Somatom Sensation 64层螺旋CT机,按CTA扫描程序行CTA检查。扫描参数:120 kV,170 Eff.mAs,旋转速度0.33 s,螺距1.2 mm,层厚0.6 mm。用18~22G针头肘正中静脉穿刺,连接高压注射器,采用优维显(370 mg/mL),注射速度5 mL/s,总量75 mL,扫描触发通过团注示踪方式,感兴趣区定于主动脉弓,触发阈值为100 HU。所得数据在Syngo Workplace工作站上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和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由2名高年资医师分别对图像进行分析。

1.2.2 判定结果 以DSA和手术作为最后诊断结果,判定CTA-MIP、CTA-VR对动脉瘤的检出率和符合率。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对阳性率进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32例患者共检出40个动脉瘤,部分行栓塞治疗或手术治疗,阴性6例。CTA-MIP、CTA-VR像显影良好,其中后交通动脉瘤11个,大脑中动脉瘤16个,基底动脉瘤4个,椎动脉瘤1个,大脑前动脉瘤2个,大脑后动脉瘤3个,颈内动脉动脉瘤3个。某患者3种检查方法图像见图1 ~ 3。患者,男,55岁,因突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

图1  CTA-MIP像,动脉瘤位于 图2  CTA-VR 像,能清晰显示

前交通动脉,清晰显示瘤体的形 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三维空间关系

态及大小,瘤体尚光滑

图3  DSA像,显示动脉瘤形态及大小,

与MIP像及VR像基本一致,瘤颈较窄

本组患者CTA-MIP、CTA-VR和DSA准确性比較,3种检测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种检查方法检测动脉瘤的结果(n)

诊断方法阳性阴性

MIP355

VR373

DSA391

注:3种检验方法检测结果比较,x2=2.883, P>0.05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临床上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85%。动脉瘤第1次破裂出血后死亡率为30%,第2次出血后死亡率迅速上升到接近70%[1]。因此,在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早期检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明显降低其死亡率,改善预后。

近几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快速发展,64层螺旋CT已基本成为主流,其扫描速度明显提高,空间分辨率可达0.4 m,真正实现了“各向同性”体素采集,已能诊断微小动脉瘤并显示其动脉瘤细节信息。其强大的后处理重建功能,如MIP及VR减影技术,使得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关系、瘤颈情况、穿支动脉等空间结构能够清楚显示[2-4]。CT还能同时显示动脉瘤壁的钙化、瘤体外的情况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相对于侵入性的3D-DSA,CTA具有无创性、检查时间短、费用低等优点,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上具有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因其检查和诊断时间明显缩短,特别是对于高度怀疑动脉瘤破裂后的脑内血肿患者,立即CTA检查,可争取手术时间,降低死亡率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CTA-MIP是一种从预先选择的视角,对每条投射线上最大强度像素的容积数据进行压缩、编码并投射到一个二维平面上显示的重建技术。多用于血管的整体显示,当然选择不同厚度的MIP也可以帮助显示细节。本研究CTA-VR发现的CA中,有3处未被发现,其中有2例位于颈内动脉床突段,与邻近颅骨重叠。诊断正确率为75%。MIP图像有利于显示血管与脑组织的关系及管壁内外的情况,如管壁的钙化及较大瘤体的血栓等;不足之处是不能完整的显示CA的形态,且没有立体感,不能随意旋转、任意角度观察病变。

CTA-VR是一种新的血管成像技术,可同时显示表浅和深在结构的影像,结合各种角度的旋转,使图像具有较强的三维立体感,有利于显示周围解剖关系,CT血管减影技术能克服颅骨和海绵窦的干扰而很好的显示颅内动脉,类似于DSA图像。CTA-VR不仅能够显示动脉瘤的形态,而且能够发现血管壁钙化。动脉瘤瘤颈的宽窄,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与动脉瘤治疗方法的选择以及方案的制定都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在VR图像上能从任意角度测量瘤颈和瘤体。其不足之处是空间分辨率低,并且不能完全反应血流动力学情况,对于长径小于3 mm的动脉瘤敏感性较低[5],本研究中有2处长径约2 mm的动脉瘤未能发现。

对于大多数颅内动脉瘤,CTA-VR图像可获得与DSA相近的结果,并且能提供DSA所不能显示的一些信息。CTA-VR和CTA-MIP图像相结合,可使动脉瘤的显示更准确、清晰,能为临床提供更精确的信息和优质图像,对于了解颅内动脉瘤的三维结构和制定手术治疗方案有重要辅助作用。

综上所述,CTA是一种无创、快速、费用相对较低的检查方法,虽不能动态显示血流情况,但可显示瘤壁钙化及动脉瘤与邻近结构的关系,为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方法。而3D-DSA目前仍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6],二者的有机结合能相互补充,对于提高动脉瘤的诊治水平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Bilstra EH,Rinkel GJ,Algra,et al.Rebleeding secondary ischemia,and timing of operation in patients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Neurology,2000,55(11):1656-1660.

[2] 刘依凝,程敬亮.颅底脊索瘤的影像学诊断及研究现状[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6,15(6):479-481.

[3] Ji T,Guo W,Shen D H,et al.Intradural spinal seeding and fatal progression of a sacrococcygeal chordoma:a case report[J].Chin Med J(Engl),2008,121(12):1150.

[4] 赵德利,张在人,李永利,等.64层螺旋CT颅内血管减影成像的应用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0,29(7):880.

[5] 陈海东,毛俊,杜中立,等.16层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中NeuroDSA去骨软件的应用探讨[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28(7):1002.

[6 曾勇明,张志伟,李越,等. 64层螺旋CT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比较[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8,28(1):83-85.

(收稿日期:2011-01-11)

螺旋CT冠脉造影 篇5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4月—12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45岁~79岁,体重55~90 kg,安静状态下的心率为55~75次/min.将48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24例)在团注对比剂后应用生理盐水,B组(24例)在团注对比剂后应用对比剂-盐水混合物(比例为60∶40)。对比剂均使用碘海醇(350 mg I/m L),经肘正中静脉注射。

1.2 检查方法

使用GE Lightspeed VCT 64排螺旋CT机,双筒高压注射器(Stellant D, Medrad)。120 kV, 520~650 m As,球管旋转时间0.35 s/360°,准直器宽度0.625 mm,螺距0.20~0.24.扫描范围为气管隆突下1 cm至心脏膈面。利用小剂量(20 m L)试验法,获得升主动脉根部、主肺动脉及降主动脉的时间-密度曲线,以计算扫描延迟时间制定对比剂注射计划。扫描延迟时间=升主动脉达峰时间+4 s.

注射计划经验式:Phase1:5.0 m L/s, 50 m L CM;Phase 2:Pause (Td-Ti-4s) ;Phase 3:5.0 mL/s 45~50 mL (CM/Sa=60/40)

说明:Td:扫描延迟时间,Ti:造影剂注射时间;CM:造影剂;Sa:生理盐水:Td>24 s.

1.3 图像后处理

利用多层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取得冠状动脉及其分支重建图像,从不同的方位及角度来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其分支。

2 结果

分别测量2组升主动脉根部、降主动脉、主肺动脉及右心室的CT值,评价冠状动脉的显示、右心室的均匀性及左心室室壁的显示情况。CT值测量结果均具有很好的组内和组间一致性。A、B 2组CT值的测量结果见表1、表2.

3 讨论

3.1 多层螺旋CT的优势[1]

多层螺旋CT可以进行连续快速的体积数据采集,由于扫描速度快可获得动脉内造影剂充盈的高峰期原始断面图像,而结合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可使图像采集与心搏同步进行,避免了心脏搏动伪影,从而得到心脏和周围结构更清晰的图像。目前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A检查对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价值已得到多数学者的研究肯定。

3.2 双筒高压注射器在MSCT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意义[2]

应用双筒高压注射器进行MSCT冠状动脉造影,在注射完对比剂后,以相同的速率跟踪注射一定量的生理盐水,能加快对比剂的循环,增加冠状动脉内对比剂的浓度,这样可以提高对比剂的效率,提高图像质量。

临床上,冠状动脉CTA的造影剂注射通常采用双期注射,即在团注造影剂后应用一定量的生理盐水进行冲刷。生理盐水冲刷的优势[3]:增强造影剂团注效果;降低造影剂剂量;避免上腔静脉伪影。生理盐水冲刷的局限性:应用心功能评价软件时,易导致测量误差;心肌病变评价不准,如肥厚型心肌病;牺牲了观察右心病变的机会。

双流速注射造影剂-盐水混合物的优势:提高右心对比度,为进一步进行左心功能评价、心肌病判定和右心病变诊断等奠定基础;右心和上腔静脉的伪影很小,不足以影响冠状动脉的成像效果。从三个方面保证了心脏CT图像质量的提高[4]: (1) 保证了造影剂跟踪程序的使用,采用该技术左、右心室同时得到增强,计算机通过均匀分布的造影剂很容易跟踪到血管中心线。只有好的计算机跟踪才能重建出好的图像; (2) 保证了容积重建的效果:右室达到了最佳的造影密度,左室密度接近右室并可实现持久增强; (3) 造影剂的效率提高30%.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样本量较小,双流速注射造影剂-盐水混合物的临床价值尚需进一步探讨;我们采用的注射计划也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总结。本组病例均为可疑冠心病患者。

在冠状动脉CTA检查中,采用双流速注射造影剂-盐水混合物,大概仅需多注射30 m L的造影剂;在不影响冠状动脉成像效果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右心对比度;为左心功能的评价和心肌病、右心病变等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有力证据。

摘要:目的初步探索双流速注射造影剂-盐水混合物在64排CT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8例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 (GE Lightspeed VCT) , 双筒高压注射器 (StellantD, Medrad) , 24例患者应用生理盐水冲刷, 24例患者应用造影剂-盐水混合物 (比例为60:40) 冲刷。结果2组升主动脉根部和降主动脉的平均CT值差异无显著意义, 2组主肺动脉和右心室的平均CT值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在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 团注对比剂后应用对比剂-盐水混合物可以更好地显示右心室心腔和左心室室壁, 而不影响冠状动脉的成像效果。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对比剂-盐水混合物,体层摄影术,平均CT值

参考文献

[1]Rubin GD, Silverman SG.Helical (spiral) CT of the retroperitoneum[J].Radiol Clin North Am, 1995, 33 (4) :930932.

[2]李占全.冠状动脉造影与临床[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7677.

[3]Cademartiri F, Mollet N, Aad, et al.Noninvasive16row multislice CT coronary angiography:usefulness of saline chaser[J].Eur Radiol, 2004, 14 (2) :178183.

螺旋CT冠脉造影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06~2011-12在深圳市中医院及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37例颈动脉斑块狭窄患者,其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42~79岁,平均(58.95±13.69)岁。37例患者于1周内先后行64层螺旋CT扫查及超声造影检查。

1.2 MSCTA

使用Philips 64层螺旋CT机,造影剂采用优维显。患者取仰卧位,肩部尽量下垂,扫描时嘱患者避免吞咽动作。探测器排列64×0.625,准直器宽度0.625mm,层厚1.0mm,间距0.4mm,采集矩阵512×512,电压120kV。经右侧肘正中静脉高压注射对比剂,注射速度4.5ml/s。采用后处理工作站EDW进行重建,根据观察结构的不同选择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和容积再现(VR),对图像进行切割、旋转、阈值去除,使血管显示清晰。由2位医学影像专业副主任医师采用盲法阅片。

1.3 超声造影

使用百胜MyLab 9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7~13MHz。患者取仰卧位,肩部垫高以尽量暴露颈部,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情况。斑块处局部放大后行超声造影,造影剂采用声诺维(SonoVue),剂量59mg,以5ml生理盐水配制,充分振荡后,经左侧肘正中静脉注射2.0ml造影剂,利用低机械指数(MI)谐波超声造影程序进行造影成像,MI 0.06,储存动态影像2min,利用Qontraxt软件进行分析,获取斑块增强曲线,计算斑块处狭窄率。由一位超声医学专业主任医师及一位副主任医师采用盲法分析。

1.4 评价指标

采用MSCTA测量颈动脉管壁厚度(CAWT),CEUS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分别测量颈动脉狭窄面积百分比。

1.5 颈动脉狭窄判断标准

按照北美症状性动脉内膜剥脱试验(the 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ail,NASCET)标准[1](狭窄面积百分比):轻度狭窄10%~29%;中度狭窄30%~69%;重度狭窄70%~99%;完全闭塞100%。

MSCTA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评估标准[1]:稳定性斑块:钙化斑块、表面光滑的纤维斑块,表面光滑且以钙化为主的混合性斑块;易损斑块:软斑块(CT值≤50Hu),表面粗糙的纤维斑块,溃疡斑块及混合性斑块。

超声造影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评估标准[2]:稳定性斑块:斑块内无血流或见1~2处点状血流;易损斑块:斑块内3处以上点状血流或1处以上条状血流。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软件,计量资料数据以x±s表示,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CAWT与IMT的相关性,采用Kappa检验分析两种方法对颈动脉狭窄评价的一致性,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7例共51处病变血管。MSCTA:CAWT增厚9处;斑块42处,其中稳定斑块27处,易损斑块15处;CEUS:IMT增厚11处;斑块40处,其中稳定斑块23处,易损斑块17处(图1~6)。MSCTA:轻度狭窄21处,中度狭窄15处,重度狭窄12处,闭塞3处;CEUS:轻度狭窄20处,中度狭窄16处,重度狭窄13处,闭塞2处。MSCTA三维重建图像清晰显示狭窄部位、可测量狭窄比率,且直观易懂,易为临床医师理解(图7)。CAWT与IMT呈正相关(r=0.94,P<0.01),见图8。MSCTA与CEUS对颈动脉狭窄(Kappa=0.71,P<0.05)及颈动脉斑块稳定性(Kappa=0.69,P<0.05)的评价一致性较好。

3 讨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缺血性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一方面,管腔狭窄引起缺血性低灌注导致脑卒中;另一方面,斑块脱落、溃疡破裂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甚至脑卒中[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颈动脉硬化狭窄的“金标准”,但是由于其为有创检查、费用高、辐射量大,并且无法评估管壁、斑块内部情况。同时,DSA造影时导丝、导管及局部高压注射引起的压强变化可诱发脑血管痉挛,导丝与导管经过斑块部位时可能导致斑块脱落,诱发脑血管意外[4],故其应用仍受到很大限制。

MSCTA、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CMRI)[5]与DSA对颈动脉斑块狭窄的诊断具有良好的相关性,通过对重建后的CPR图像任意角度旋转,有利于观察狭窄病变,特别是对于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其诊断灵敏度达96%~100%[6,7]。通过适当的窗宽、窗位对原始横断面图像进行多角度、多方位观察,可显示血管壁的情况,区分钙化斑块、混合性斑块或软斑。斑块内部靠近管腔的钙化,尤其是斑块表面的钙化更容易引起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局部血栓形成,提示斑块为易损斑块,MSCTA对此类病变的显示较CEUS更有优势[8]。

随着空间分辨力和时间分辨力以及后处理技术的发展,目前64层螺旋CT不但可以显示管腔狭窄程度、观察斑块形态、分析斑块性质,还可以显示颈动脉管壁厚度[9,10]。IMT是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改变的重要指标,也是预测心脑血管意外危险性的有力指标[2]。本研究结果显示,MSCTA测量的CAWT与CEUS测量的IMT有良好的一致性,故CAWT亦可作为预测心脑血管疾病危险性的因子。

本研究中,CEUS可以显示斑块内组织微小血管的灌注。病理组织显示,斑块内炎症浸润、动脉外膜滋养血管增生以及斑块内新生血管不仅在斑块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且是斑块不稳定的重要标志[11]。新生血管有助于淋巴细胞和脂质聚集,促进斑块发展,当斑块内存在出血、破裂、炎症浸润时,其内微血管密度显著增高[12]。本研究所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是一种血池造影剂,其大小与红细胞相似,因此利用超声造影这一简便、无创的技术,使经体外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成为可能。

本研究采用MSCTA与CEUS评估颈动脉狭窄及斑块稳定性,结果显示,二者有较好的一致性。对于颈动脉狭窄的诊断,由于MSCTA可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得出较直观的图像,易为临床医师理解;对于斑块稳定性的评估,超声造影较CT更有优势,这可能因为超声造影可显示斑块内微循环,而CT无法观察斑块内新生血管情况。MSCTA与CEUS对溃疡型斑块的显示均较佳,二者均可显示3例溃疡型斑块。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患者未经DSA证实,无法获取MSCTA与CEUS对颈动脉狭窄诊断的灵敏度及特异度。

综上所述,MSCTA与CEUS评价颈动脉斑块狭窄一致性较好。MSCTA可以准确测量管腔狭窄及判断斑块的性质,通过测量CT值判断斑块是否钙化。CEUS可准确测量内中膜厚度及管腔狭窄,并可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情况,判断斑块是否易损。

参考文献

[1]Marcus CD,Ladam Marcus VJ,Bigot JL,et al.Carotid artery stenosis:evaluation at CT angiography with the volume-rendering technique.Radiology,1999,211(3):775-780.

[2]Clevert DA,Sommer WH,Zengel P,et al.Imaging of carotid arterial diseases with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Eur J Radiol,2011,80(1):68-76.

[3]Nandalur KR,Baskurt E,Hagspiel KD,et al.Calcified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is associated less with ischemic symptoms than is noncalcified plaque on MDCT.Am J Roentgenol,2005,184(1):295-298.

[4]Randoux B,Marro B,Koskas F,et al.Carotid artery stenosis:prospective comparison of CT,three-dimensional gadolinium-enhanced MR,and conventional angiography.Radiology,2001,220(1):179-185.

[5]王庆军,蔡剑鸣,蔡幼铨.高分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磁共振成像.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19(3):168-173.

[6]李炯俏,杨呈伟,冯沁,等.多层螺旋CT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10):1859-1863.

[7]Koelemay MJ,Nederkoorn PJ,Reitsma JB,et al.Systematic review of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for assessment of carotid artery disease.Stroke,2004,35(10):2306-2312.

[8]Nolz R,Wibmer A,Beitzke D,et al.Carotid artery stenting and follow-up:value of64-MSCT angiography as complementary imaging method to color-coded duplex sonography.Eur J Radiol,2012,81(1):89-94.

[9]Saba L,Sanfilippo R,Montisci R,et al.Carotid artery wall thickness:comparison between sonography and multi-detector row CT angiography.Neuroradiology,2010,52(2):75-82.

[10]Nakanishi-Minami T,Kishida K,Nakagawa Y,et al.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but not visceral fat area oradiponectin,correlates with introcoronary stenosis detected by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in people with type2diabetes and hypertension.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12,95(1):23-26.

[11]肖飞,李长清.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超声研究.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19(10):776-778.

螺旋CT冠脉造影 篇7

关键词:多排螺旋CT,泌尿系造影,系统静脉尿路造影

为研究多排螺旋CT泌尿系造影 (CTU) 与系统静脉尿路造影 (IVU) 效果, 笔者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4月收治的40例患者, 对比CTU和IVU诊断效果, 现将其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4月收治的40例患者, 男26例, 女14例, 年龄24~80 (52±1.3) 岁。患者经手术病理检查, 被确诊30例, 先天异常为典型影响表现6例, 结核灶经治疗证实4例。

1.2 方法

1.2.1 CTU

采用标准专业的GE 16层螺旋CT, 高压注射器。患者分别在检查前半小时患者口服500~800ml清水, 从两肾上缘到膀胱下缘进行检查以及常规的扫描。使用高压注射器从肘静脉注射非离子造影剂碘海醇60~100ml。注射速率为2~3ml/s, 分别在皮质期、实质期、延迟期分别扫描1次, 对获得的容积数进行后处理。后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容积再现 (VR) 、多平面重组 (MPR) 、最大密度投影 (MIP) 。

1.2.2 IVU

检查中使用高压注射器。患者于检查前半小时口服500~800ml清水, 检查时患者取仰卧头低位, 拍摄1张腹部拍片。经肘静脉将60~100ml非离子造影剂碘海醇注入其中, 注射速率为2~3ml/s。注药5、10、15min后分别拍片1张, 肾脏分泌功能欠佳者应延迟45min拍片。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整体尿路显示情况

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全部清楚显示者, CTU组18例 (90.0%) , IVU组15例 (75.0%) , 两组对比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中IVU检测输尿管未能全部显示3例, 肾盏、肾盂显示不全者各2例。

2.2 肾脏功能观察

采用IVU检测方法, 仅可见肾脏轮廓外观以及密度出现的改变。而采用CTU诊断检查, 可见清晰的膀胱、输尿管以及肾脏结构, 且可对肾脏分泌功能有清晰明确的观察。

3 讨论

根据血液的正常循环以及肾脏排泄的原理, 正常人在注射造影剂30~40s之后, 肾脏皮质强化, 60~70s后肾脏皮质以及髓质会有所强化, 约5~10min集合系统以及输尿管显影效果良好[1]。因此, 在进行CT造影检查时, 首先应进行普遍的延迟扫描。并在此基础上, 提高上尿道定位性敏感性以及定位敏感性。若患者为肾功能中度受损, 可采用延长延迟时间获得最佳的图像效果。进行延迟扫描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判断病变的位置以及来源;体积较小或密度较低的病变出现充盈缺损, 便于对患者疾病的诊断, 或明确患者病变的位置、范围以及具体大小等;显示尿路的走行以及形态[2]。

两种诊断方法相比, CTU具有更为精确更高的空间以及时间分辨率, 明确组织出现的病变。尤其具有三维重建功能。输尿管管径细、迂曲以及行长, 多排螺旋CT具有更高的轴向分辨率, 可准确的显示输尿管长轴方向, 尤其是三维重建对于上尿路的疾病诊断具有更高的精确性, 三维立体显像更为立体以及直观, 短时间内可进行明确判断。传统的静脉尿路造影, 仅对病变部位进行大体的诊断, 并不能对患者疾病进行明确诊断, 不被临床诊断所接受采纳[3]。

本次研究中, 采用CTU对疾病的诊断准确率为90.0%, 与相关研究的结果基本相符, 显著高于IVU的诊断准确率。使用CTU进行更为明确、直观、精细以及全面的影像学信息, 不仅可有效提高临床诊断疾病的敏感性, 同时丰富了诊断信息, 更为直观的看到患者病变。因此, 在当前临床诊断中, 采用CTU的诊断方法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高效, 无创, 被临床医学诊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宋庆来.多排螺旋CT泌尿系造影与传统静脉尿路造影的对比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 2010, 3 (11) :68-69.

[2]孔维芳, 刘荣波, 邢悦.多排螺旋CT泌尿系统造影诊断上尿路疾病的临床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0, 26 (1) :139-140.

螺旋CT冠脉造影 篇8

1 材料和方法

1.1 检查对象

自2011.01~2011.07对220例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其中男137例, 女83例, 年龄35~76岁 (平均55) ;冠状动脉169例, 头颈部血管36例, 下肢动脉15例。

1.2 设备及造影方法

东芝64排AQUILION螺旋CT, 团注65-120 mL对比剂+35 mL生理盐水, 流速4.3-5.0 mL/s, 延时15-30 s, 采用实时跟踪技术, 应用SURESTART低剂量技术。通过连续式监控感兴趣区的对比度、测定该区的CT值, 较准确的判断扫描触发时间与血管充盈时间。

1.3 造影剂名称:

冠脉造影采用上海博莱科信谊药业公司生产的碘比乐造影剂, 其他均用欧苏300/100mL, NEMOTO双筒高压注射器, 经肘静脉留置针高压注射造影剂和生理盐水。造影剂用量及参数见表1。扫描参数见表2。

2 结果

2.1 评片标准, 采用双盲法, 分别由两位有经验的医师来鉴别图像质量等级, 根据冠状动脉CTA显示血管的情况将其分为三个级;优, 左右冠状动脉主干、前降支、回旋支主干、对角支、钝缘支、锐缘支、血管均可显示, 边缘清晰光滑。肝、肾、脑、肺动脉血管均显示在四级以上。良, 上述血管均可显示, 但边缘稍模糊。差, 以上血管仅左右冠状动脉主干、前降支、回旋支主干可显示、其他分支显示差, 出现错层, 不连续。

2.2 201例血管造影分别为, 心脏169例、优级60%, 良为35%, 差级为5%。头颈部36例、优级80%, 良为14%, 差级为8%。下肢动脉15例、优级60%, 良为20%, 差级为20%。

3 讨论

3.1 穿刺静脉的选择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通常CTA造影穿刺采用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方法, 使用18-20G的穿刺针, CTA造影要求造影剂注射时流速达4-5 mL/s, 压力会达到190-200PIS, 由于注射速度快、压力大, 所以注射对比剂时要选择较粗的肘静脉血管, 尤其对于老人和血管本身病变以及化疗的病人, 由于血管又细又脆, 如果选择不好当高压快速注射时, 容易造成血管破裂使造影失败, 所以正确选择静脉血管尤为重要。

3.2 造影剂流速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CTA的图像质量与很多因素有关, 包括CT扫描参数设定, 对比剂的浓度以及对比剂的注射流率等流速是保证CTA血管图像质量的重要环节, 由于流速不够, 压力减小会导致造影浓度低, 血管充盈差, 图像质量下降, 特别是远端血管的显影欠佳。如何才能保持良好的血管压力和满意的图像质量, 关键是看能否按设定的流速注射造影剂, 压力够了, 流速达到了, 注药的管路通畅了, 是保证造影剂顺利注入血管的首要条件, 除血管因素外,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 就是高压注射器连接管路的粗细, 由于对这个问题认识不足, 开始笔者在造影时把压力限制在200PIS以内, 注药时经常出现压力过高报警信号, 但血管显影浓度还是不够, 后来发现高压注射器的连接管内径细是造成流速低, 对比剂浓度淡的主要因素, 只有加大高压注射器连接管内径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为此连接管内径由原来1.5 mm提高到2.5 mm, 这样一来, 造影剂注射的速度由原来的4 mL/s提高到5 mL/s, 压力由原来的200PIS以上下降到130―190PIS, 造影血管浓度提高了, 血管的CT值均大于400HU, 造影图像质量也相应提高了, 所以要保证理想的血管图像, 选择适合的高压注射器连接管非常重要。

3.3 扫描条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ma、fov、层厚、螺距, 通常病人体重在80 kg以下, 使用120 kV、 300 mA, 体重超过80 kg用135 kV、350 mA。其他因素:呼吸及运动也是造成血管伪影的重要因素。

3.4 延时扫描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延迟时间至关重要, 确保动脉期内注射造影剂, 峰值期内完成扫描是保证检查成功的关键。CTA造影通常延时15 s左右, 在高压注射器注药5 s后开始监视扫描, 根据笔者的经验, 总延时一般为15-20 s。但是由于个体差异如心率、心输出量、循环时间和代谢率不同, 对每个个体来说动脉达到强化高峰时间必然存在差异。如果延时掌握不好, 会直接造成对比剂在血管内未充盈或充盈不佳时就开始扫描, 使扫描曝光时间延长, 病人增加不必要的X线照射剂量, 同时血管CT值下降, 图像质量下降影响诊断。

总之, 血管造影的图像质量受穿刺静脉、造影剂流速、扫描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选择合适的扫描参数是提高图像质量的根本保证。

摘要: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20例动脉血管CTA患者的影像并进行总结归纳。结果201例血管造影分别为, 心脏169例、优级60%, 良为35%, 差级为5%。头颈部36例、优级80%, 良为14%, 差级为8%。下肢动脉15例、优级60%, 良为20%, 差级为20%。结论血管造影的图像质量受穿刺静脉、造影剂流速、扫描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血管成像,动脉闭塞性疾病

参考文献

[1]郭文力.中国医院采购指南.2005下:31

[2]王化王伟唐光健[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6, 40 (3) 315-317

[3]刘学静, 王洪波.多层CT后处理图像对主动脉缩窄的诊断价值[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6, 40 (1) :72

[4]蒲红付凯.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 14 (1) ;23-26

螺旋CT冠脉造影 篇9

关键词:多层螺旋CT 脑动脉瘤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106-01

脑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某些患者偶有癫痫、头痛、压迫感等症状,而其余大部分病患则无明显症状。当动脉瘤发生破裂时,则可引发颅内出血,这也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多层螺旋CT的出现,CT血管成像(CTA)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结合实例,将MSCTA技术同其他影像技术相比较,对MSCTA的性能指標作出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38例疑脑动脉瘤患者行MSCTA 检查,男23 例,女15 例。年龄25~73 岁,平均44.7 岁。其中36 例先后行DSA 检查,36 例均经外科手术证实,2例基底动脉瘤未手术。

螺旋CT冠脉造影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 男, 12例, 女, 14例, 年龄9~52岁, 少儿组≤16岁3例, 成人组>16岁23例, 均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 其中脑实质出血6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 颅内多发性低密度灶7例, 11例脑实质内未见明显异常改变。

1.2 方法

应用Philips64层螺旋CT扫描机, 扫描范围C4水平至颅顶, 经肘静脉团注碘比乐 (370gIL) 45~55mL, 注射速度4.5~5mLs-1, 采用Bolus-tracking自动触发技术, 追踪点为C4水平颈内动脉内, 触发阈值100H, 延迟时间3.3s, 扫描参数:管电流180mAs, 管电压120kv, Pitch:1.11球管旋转时间:0.5s, 扫描层厚0.625mm, 矩阵512×512。

1.3图像处理

扫描后图像重建层厚1 m m, 间隔0.5 m m, 重建图像传入Brilliance3.5工作站上进行容积再现 (VR) 最大密度投影 (MIP) 及多平面重建 (MPR) 重组脑血管图像。

2 结果

26例病例脑血管充盈良好, 其中病变累及双侧血管者23例, 双侧颈内动脉末段、两侧大脑中动脉、前动脉近段受累狭窄、闭塞18例;颈内动脉未累及仅累及双侧大脑中动脉、前动脉近段受累狭窄、闭塞2例;累及双侧大脑中动脉、右侧大脑后动脉近段1例;右侧颈内动脉末段、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大脑中动脉起始段受累狭窄闭塞1例;左侧颈内动脉末段、左侧大脑中右侧大脑前动脉近段狭窄闭塞1例;累及单侧血管3例, 2例左侧颈内动脉末段、左侧大脑前中动脉近段狭窄闭塞, 1例右侧颈内动脉末段、大脑前动脉近段狭窄闭塞;26例均清晰显示发生狭窄闭塞的血管, 狭窄闭塞血管的远端及分支纤细;大脑基底部有密集的细小毛细血管扩张网形成, 显示的异常血管网位于基底节区及Willis动脉环周围, 显示率100%;基底动脉及双侧大脑后动脉迂曲增粗参与建立侧支循环3例。

3 讨论

3.1 烟雾病的病理及影像诊断标准

烟雾病又称moyamoya病颅底异常血管网症, 病因未明, 是一种脑动脉进行性狭窄闭塞性疾病, 以颈内动脉分叉以上及大脑前中动脉起始段狭窄或闭塞和脑底形成异常血管网为特征的一组脑血管疾病, 病变段动脉内膜增生肥厚变性管腔狭窄或闭塞, 为保证脑部供血, 其深穿支血管普遍扩张增生形成丰富的侧支循环及密集的毛细管网.异常血管网的管壁菲薄而脆弱, 因而容易破裂并发出血.以往文献报道本病多见于亚洲人, 好发于儿童及青壮年, 女性多见。日本厚生省按脑血管造影表现规定烟雾病的诊断标准为: (1) ICA末端ACA MCA起始部狭窄或闭塞; (2) 脑底异常血管网形成; (3) 上述所见为双侧; (4) 病因未明:在成人中具备单侧者为可疑病例。

3.2 64层容积CT对烟雾病的诊断价值

64层容积CT因其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的极大提高, 扫描跨度的大幅度的提高实现了扫描的各项同性, 既真正意义上的容积采集, 完成全颅扫描仅需2.5~3.5s, 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方法病人容易接受配合.通过强大的后处理软件重组可显示颈内动脉系5级以上分支2, 因此近年心脑血管的CTA检查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本组26例病例脑血管造影成功率100%, 均清晰显示了ICA末段、ACA、MCA起始段的狭窄或闭塞, 累及双侧颈部血管23例, 单侧3例;26例基底节区及Willis动脉环周围可见异常血管网, 显示率100%;3例基底动脉及双侧大脑后动脉迂曲增粗参与建立侧支循环。26例均否认了高血压糖尿病, 排除了动脉硬化, 烟雾病的影像特征显示清晰, 因此可完全明确诊断。

烟雾病的诊断以往主要依靠DSA检查, DSA造影诊断并不困难, 但因其操作复杂费用高病人不易接受, 尤其是合并急性亚急性颅内出血易诱发再次出血的可能而使其应用受到了很大限制.同时, 其辐射性较大, 不适于儿童常规检查。CTA一次扫描可以同时显示脑内所有血管, 这是DSA检查无法做到的, 也是CTA的突出优点, 但其在显示颅内外侧支循环方面不如DSA。DSA在判断血流方向和优势供血等方面依然占据优势。

3.3 64层CT血管成像图像后处理比较

颅内血管成像重组常用的后处理软件为VR、MIP、MPR.VR重组图像立体感强, 可以从不同角度显示血管走行及其与颅骨的关系, 在显示颈内动脉系的同时可显示颈外动脉及其分支, 如颞浅动脉, 可以术前评价颅内外动脉的情况[3~4]。但受域值影响对颅底异常血管网及颈内动脉的狭窄显示欠准确;MIP图像接近DSA图像, 是最客观真实反映血管的情况, 可以不受人为因素准确判断血管狭窄程度, 显示脑底部异常血管网深穿支动脉扩张等小血管方面明显优于VR, 但在滤除骨性结构后紧邻颅骨的血管的完整性难以保证。MPR可以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弥补横断面图像的不足, 结合MIP、VR图像有针对性重点观察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前中动脉起始段的狭窄闭塞情况, 减少了颅底骨骼对血管的遮盖的影响, 因此多种后处理软件的应用可获取更多的信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求。

随着各种影像学设备的不断研发与更新, 各种影像学检查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烟雾病的诊断也越来越多样化, 64层容积CT脑血管造影作为一种无创经济安全准确的检查方法在临床得到迅速推广及普及, 是确诊烟雾病的一种重要检查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诊断烟雾病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4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诊断烟雾病26例病人CTA影像学资料。结果26例患者大脑基底部均见密集的细小毛细血管扩张网形成, 显示率100%, 受累血管清晰显示狭窄及闭塞, 病变累及双侧血管者23例, 单侧血管3例, 受累血管均为颈内动脉末段、大脑前中动脉近段, 3例基底动脉及双侧大脑后动脉迂曲增粗参与建立侧支循环。结论64层MSCT脑血管造影可清晰显示烟雾病的影像学特征, 作为一种无创经济安全准确的检查方法在临床得到迅速推广及普及, 是确诊烟雾病的一种重要检查方法。

关键词:烟雾病,脑血管造影,64层螺旋CT

参考文献

[1]Suzuki J, Takaku A.Cerebrovascula“rMoyamoya”disease:Dis-ease showing abnormal net-like vessele in base of brain[J].ArchNeurol, 1969, 20:288~299.

[2]张小安, 赵鑫, 曲金荣, 等.螺旋CT在Moyamoya病诊断中的应用[J].河南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 , 2002, 21 (3) :29.

[3]Rubin GD, Shiau Mc, Leung AN, et al.Aorta and iliac arteries:singleversus multiple detector-row helical CT angiography[J].Radiology, 2000, 215 (3) :670~676.

上一篇:安全道德下一篇:精子活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