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

2024-06-29

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精选8篇)

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 篇1

随着MDCT在我国的深入普及, MDCT的容积采集技术为图像后处理提供了更广大空间, 并为影像及临床诊疗提供了明显的直观性和便利性。MDCT尿路成像 (MDCTU) 就是众多有效的后处理技术之一, 并以其对肾及输尿管病灶的敏感、准确、全面、直观而广受临床医生的欢迎, 渐有取代静脉肾盂造影 (IVP) 之势[1]。2011-2013年收治行短期内完成MDCTU及IVP检查的患者75例, 比较MDCTU及IVP对肾、输尿管及膀胱病变的诊断优劣。

资料与方法

2011-2013年收治行MDCTU及IVP检查的患者75例, 男41例, 女34例, 平均年龄 (56.9±22.5) 岁。MDCTU及IVP两次检查间隔时间在1周以内, 所有检查质量均符合影像诊断要求。患者多因腰痛或血尿就诊。

扫描方法:MDCTU:采用SIEMENS Sensation16层螺旋CT扫描仪, 扫描参数:管电压100~120 k V, 管电流150~250 m A, 扫描层厚16.0×0.75 mm, 螺距1.0, 重建图像层厚0.75 mm。扫描前30分钟口服清水800~1000 m L, 扫描范围:CT平扫及排泄期扫描范围为肾上极上缘至耻骨联合下缘。先常规平扫, 再用高压注射器经前臂静脉以3~4 m L/s的速度团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80~100 m L后行常规肾脏皮质期 (25~30 s) 、髓质期 (80~90 s) 增强扫描 (根据CT平扫及临床资料决定增强部位, 如病灶在输尿管或膀胱, 则行相应部位的动脉期、静脉期扫描) , 10 min后行全泌尿系统的排泄期扫描, 如输尿管显示不满意, 可根据情况行20或30 min后再次扫描[2]。扫描完毕后将原始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三维重组, 包括最大密度投影 (MIP) 、多平面重建 (MPR) 、曲面重建 (CPR) 及容积再现 (VR) 等, 多方位、立体地显示肾、输尿管和膀胱结构和病变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IVP:采用SIEMENS Axions r200数字胃肠机, 先拍摄腹平片, 采用头低脚高位, 肌注654-2 10 mg, 5 min后经肘静脉注入造影剂碘佛醇50 m L, 动态观察双肾显影情况, 适时点片, 并常规3、7、15、30 min点片, 严重积水病例延迟点片时间, 最长延至2 h。

影像判断:所有MDCTU及IVP图像经由2名高年资影像科医生共同判读, 如意见不一致则讨论决定共同意见。将MDCTU结果及IVP诊断结果与临床诊断对照。临床诊断依据手术病理及临床随访确定最终结果, 随访时间2~24个月。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χ2检验进行检出率的比较, 以P=0.05为检验水准。

结果

临床最终诊断包括:结石39例, 肿瘤14例, 炎症8例, 肾囊肿8例, 创伤3例, 先天性畸形3例。MDCTU及IVP的对各种病变的检出, 见表1。

MDCTU及IVP表现:尿路结石:MDCTU显示所有39例结石, CT平扫成致密结节影, MIP图像较大结石呈更高密度结节, 较小结节在MIP图易被掩盖;IVP腹部平片示结节状高密度影, 阴性结石在造影片表现为充盈缺损, 但仍遗漏11例较小结石。

泌尿系统肿瘤:除1例早期膀胱癌外, 其余所有肿块均在MDCTU的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排泄期得到清晰显示并诊断符合;IVP检出4例较大肾癌及肾盂癌, 表现为肾轮廓增大畸形、肾盂肾盏的推移、变形、破坏, 1例输尿管癌上端积水, 梗阻段鼠尾状狭窄, 其余肿瘤均未发现。

泌尿系统感染性病变 (结核、脓肿及普通感染) :MDCTU显示6例肾实质的炎症灶, 另2例尿路感染无阳性发现;IVP显示1例肾结核的肾乳头破坏。

肾囊肿 (直径>2 cm囊肿) :MDCTU清晰显示本组中较大的8例囊肿, 并清晰显示其他较小的囊肿数10枚, 对于加上肾脏动脉期、静脉期扫描的病例, 发现的小囊肿数量更多;而IVP仅2例较大囊肿被显示, 表现为肾盂肾盏推挤, 局部密度减低。

创伤:3例肾挫伤均在MDCTU中显示肾挫伤位置、范围及血肿大小, IVP显示其中1例有造影剂外漏。

先天畸形:1例马蹄肾、2例重复肾盂重复输尿管均在MDCTU及IVP中显示。

讨论

在传统影像检查中, IVP是泌尿系疾病的常用检查方法, 能够直观显示肾盂的形态、输尿管的走行, 并粗略评估肾脏的功能, 在临床诊疗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而随着多层螺旋CT的快速发展和普及, 以及各向同性的容积扫描技术的出现, 并结合多种后处理重建技术的应用, 最终导致了CTA、CTV以及CTU等一大批新的CT检查技术的出现。CTU检查在各个医院的检查程序可能有所不同, 但排泄期图像重建出肾盂、输尿管及膀胱的整体图像是最基本的内容, 多数医院会同时有平扫图像和肾脏增强的皮质期、髓质期扫描, 既充分利用了多期增强扫描对病灶性质的判断优势, 又为后期图像重建处理提供了丰富图像资源, 对病灶位置、大小、数量、平扫密度、强化特征、对周围组织结构的累及均能清晰显示, 并在一定程度上判断肾脏排泄功能[2]。我院的MDCTU在此基础上适当调整了动脉期和静脉期的扫描部位, 不拘泥于肾脏本身, 而是着眼于平扫所见或临床信息所反映的病灶部位, 既保证了肿瘤的检出, 同时也减少了其他部位的辐射剂量。

MDCTU和IVP由于天然的诊断信息量的差异, 使MDCTU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具有比IVP明显高的检出率, 当然在病变性质判断中也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 包括结石、肿瘤、炎症、囊肿、创伤及畸形等各个方面。相对于MDCTU的全方位立体信息, IVP属于平面成像, 由于前后组织影像叠加在一起, 使得组织密度分辨率明显低于CT, 而且常常叠加有肠道内容物的干扰, 即使是CT所见的高密度的结石, 在IVP中也大量表现为阴性结石而漏诊, 而在CT薄层平扫中几乎没有阴性结石存在[3,4]。当然在日常工作中, 少数情况下结石由于过小而和伪影难以区别, 以及部分所在位置与肾窦内血管壁的钙化会存在一定混淆, 也可能造成CT和CTU的漏诊及误诊。对于结石之外的病变, 由于IVP只能显示肾脏轮廓改变、肾盂肾盏的扩张、变形、推移、破坏、输尿管梗阻部位等间接征象[5,6], 无法提供其他更进一步信息, 所以在肿瘤、囊肿、感染等方面的检出贡献轻微, 对于稍远离肾盂肾盏的病灶以及体积较小的病灶基本无法检出, 而且在发现异常征象后对病变性质的判断也十分困难, 而无法提供CT多期增强的鉴别诊断信息以及MDCTU的无重叠无干扰的立体信息。当然由于部分病灶较小而没有引起明显的器质性改变, MDCTU也会造成早期肿瘤的漏诊, 以及一些不典型病灶的误诊, 比如本组中的早期膀胱癌的漏诊。对于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的挫裂伤, IVP有时能够显示出造影剂外漏, 从而显示出组织裂隙所在的部位, CTU则能更好地现在挫裂伤的范围、肾内外血肿的大小、跟邻近骨折的关系、是否合并血管损伤或受压等征象。由于泌尿系统的先天畸形都有肾盂输尿管的改变, 所以IVP和MDCTU对这类改变均能够较好的判断, 但有时候重复输尿管没有扩张则难以在IVP上显示[7], 而且如果同时合并有肿瘤或其他疾病, 则IVP无能为力而MDCTU可帮助判断肿瘤性质、周边侵犯、血管结构等信息以确定手术方案。

注:MDCTU与IVP阳性率的比较, χ2=32.89, P<0.005。

MDCTU检查的诊断优势明显, 但在实践操作中也存在检查的失败率, 主要表现在静脉注射造影剂不顺畅而致药量不足、肾脏功能减低或一侧无功能肾脏中导致尿液造影剂浓度过低等情况, 但即使在后处理重建尿路图像中效果不佳, 该检查的其他方面的诊断信息仍能够很好地反映泌尿系统的主要病变, 从而保证了检查的有效性。相反在IVP检查中, 如出现造影剂量不足或者肾脏功能低下的情况下, 尿路影像浅淡或完全不显影, 则无法进行有效的诊断。

MDCTU检查过程中对腹部进行了多次扫描, 虽然积累了诊断信息, 但同时也造成了辐射剂量的增加,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临床医师以及患者对辐射剂量的担忧[8]。根据既往对CT扫描辐射剂量的研究发现, 类似的检查辐射剂量仍属安全剂量范围而完全不必担心[9], 而且随着各个厂家对CT扫描仪器的改进以及技术的进步, 在完成相同范围扫描的X线辐射剂量也在逐渐的减低, 这也为今后更多的CT检查技术的开展带来了曙光, 将有利于更多CT功能性成像技术的开发和使用。

总之, MDCTU能够对泌尿系统病变能够提供全方位的诊断信息, 对病变检出率高、定性准确、简单无创、安全可靠、图像后处理方便快捷, 对泌尿系统病变提供直观、准确影像信息, 可以取代静脉肾盂造影而成为泌尿系统疾病的临床诊疗常规[10], 而且各医院可以根据自己的检查习惯采用不同的扫描模式, 以取得患者流通量和丰富诊断信息之间的合理平衡,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杭, 王国民.CT尿路成像和IVU检查诊断泌尿系统疾病的比较研究[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0, 31 (6) :402-404.

[2]卢向彬, 周鑫, 史浩.CTA、CTU联合应用在泌尿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 23 (7) :1089-1091.

[3]黄伟兵, 陆建常.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 (CTU) 与静脉肾盂造影 (IVP) 比较[J].中外医疗, 2013, 32 (20) :185-187.

[4]李峰, 郑玲, 张军.静脉肾盂造影、CT尿路造影及磁共振尿路成像在诊断泌尿系统结石中的价值[J].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9, 22 (3) :267-269.

[5]唐伟雄, 叶木石, 田焕书.IVU、CTU与MRU在肾盂输尿管交界处梗阻 (UPJO) 诊断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3, 33 (2) :149-150.

[6]鲁继东, 郭剑明, 王杭, 等.CT尿路成像 (CTU) 诊断异位血管导致的肾盂输尿管交界狭窄 (UPJO) [J].复旦学报 (医学版) , 2013, 40 (2) :207-210.

[7]马睿, 吴荣德, 崔秀芳, 等.三维CT尿路成像对小儿重复肾输尿管畸形的诊断价值[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2, 23 (12) :731-732.

[8]孟悛非, 范淼.重视CT检查中的辐射剂量[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8, 42 (10) :1015-1017.

[9]杨晓霞, 李健丁, 乔瑛, 等.低剂量CTU对上尿路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价值[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 2007, 16 (11) :1048-1050.

[10]Kekelidze M, Dwarkasing RS, Dijkshoorn ML, et al.Kidney and urinary tract imaging:triple-bolus multidetector CT urography as a one-stop shop-protocol design, opacification, and image quality analysis[J].Radiology, 2010, 255 (2) :508-516.

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 篇2

CT血管造影(CTA)是伴随螺旋CT技术而产生的一种血管显示技术。多层螺旋CT具有更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更长的覆盖范围,其血管减影技术使成像质量显著提高。目前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MSCTA)已广泛用于全身各部位血管结构的显示,尤其是在头颈部血管疾病的筛选和诊断方面[1],已逐步取代导管法造影。本文就其在头颈部血管病變的应用及与DSA等检查方法的比较方面予以综述。

MSCTA在头颈部血管病变的应用

CTA一般不诱发颅内出血,较脑血管造影安全,主要应用于以下方面。

动脉瘤:CTA能清楚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瘤颈和瘤壁钙化,提供动脉瘤与周围血管和骨骼的关系,有时还可显示动脉瘤的破口,甚至模拟手术入路,是筛查、追踪动脉瘤的最佳手段[2]。文献报道[2],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对照,CTA发现动脉瘤的敏感性为87%~100%。对于直径>3.0mm的动脉瘤的敏感度为96%,直径<3.0mm的敏感度为61%。

动-静脉畸形(AVM):AVM的影像特征是有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和引流静脉,CTA能够清楚显示上述结构。VR图像可立体直观地显示AVM的具体位置以及引流血管,完整显示病变区域的立体结构。在显示动静脉血管巢的大小、供血动脉、引流静脉方面,MSCTA与DSA的符合率可以高达84.6%、86.1%、89.2%[3]。

脑肿瘤:CTA能够显示肿瘤血管闭塞、压迫与移位,还可以显示肿瘤与血管、颅骨的关系,帮助临床医师模拟手术入路,评估手术风险和难度。脑膜瘤通常血供丰富,CTA不但能清楚显示瘤体,而且可以观察到其供血血管和内部的肿瘤血管结构。胶质瘤此类肿瘤CTA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发现瘤体以及供应瘤体的粗大畸形血管,了解周围血管的分布及推压移位的表现。

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MSCTA可显示颈部动脉狭窄的部位、长度、程度及血管内表面,并测量狭窄处管腔直径,对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敏感度可达88%~100%[4]。研究显示,CTA对颈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5],当颈内动脉狭窄率>70%时,阴性预测值可达100%,狭窄<50%时为98.7%。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斑块的形态及成分,认为判断斑块性质的重要性不亚于诊断狭窄程度[6]。诸静其等[7]研究发现增强后软斑块及斑块处血管壁明显强化,说明软斑块内部新生血管较多,且伴有炎症细胞浸润,部分软斑块表面可以出现溃疡。但CTA对于识别斑块内出血、脂核、纤维帽仍有困难。

大动脉炎(TA):血管壁增厚是CT诊断TA的主要征象之一,常累及血管全周,部分可见增厚的管壁钙化。MSCTA可在显示管壁增厚的同时,显示不同程度的狭窄甚至闭塞的动脉管腔,评价血管受累范围、狭窄程度、远端及侧支循环的形成情况。MSCTA还可以判断血管壁是否有异常强化,及时发现TA的早期病变,评价其活动性。

血管变异:椎动脉发育、起源异常在头颈部MSCTA检查中经常被偶然发现。正常willis环存在多种变异,MSCT可清楚显示一侧大脑前动脉A1段缺如或发育不良;一侧或两侧大脑后动脉P1段缺如或发育不良而由同侧后交通支直接延续为P2段。先天性颈内动脉发育不良或缺如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血管异常,CTA显示颈内动脉缺失的同侧脑循环由前交通动脉或后交通动脉供应。

颈动脉体瘤:此类动脉瘤少见,常发生于颈动脉分叉处,由颈外动脉供血。CTA能清楚发现颈总动脉分叉处富血供的肿块,颈内动脉受压推移,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结果的判断均有很大的帮助。

MSCTA与其他常用检查方法的比较

目前DSA仍是血管病变诊断的金标准,但可伴有5%的并发症及0.5%的永久性神经系统损害[8],而CTA可大大降低上述风险,还可显示血管壁及周围组织的情况,在整体评估方面具有优势。TCD诊断颅内血管狭窄的主要指标是血流流速增快,可较客观地反映脑血液动力学改变[9]。但是TCD没有二维图像指导,其检查质量更有赖于操作者的经验水平。由于管腔狭窄>50%以上时才能引起血流速度增快,TCD只能提供血管狭窄超过50%以上的血管信息,对于轻度狭窄的阳性诊断率远不如CTA。TCD对中重度狭窄的诊断准确性高,与CTA检测的阳性检出率较一致。颈动脉超声是应用最广泛的颈动脉粥样硬化评价方法,除可判断血管狭窄程度外,还可对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内部成分、表面形态结构以及血液动力学变化进行评价。双功能彩超具有二维影像与多普勒功能结合的优势,可弥补其在某种程度上的“盲目性”。椎骨对超声波有阻挡,使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盲区。研究认为对于血管狭窄特别是椎动脉狭窄的检测,CTA远较彩色多普勒超声可靠[10]。MRA图像不受颅底骨质或海绵窦干扰,能准确辨别血管管壁外膜边界,测量血管壁的范围(包含斑块和正常的管壁),可用于评价纤维帽的状态[11]。相较而言,MSCTA成像快捷,对钙化很敏感,空间分辨率高于MRI,显示斑块表面的价值更明显,但组织分辨率不MRI,无法直接显示斑块纤维帽的厚度。

讨 论

多层螺旋CTA检查安全、经济、简便,对头颈部血管性病变的诊断有着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动脉瘤等疾病诊断的首选[4],并对疾病的治疗有较大的指导价值。适当联合其他检查方法,可更准确、全面地对血管病变进行评价。目前,多层螺旋CT正向着快速、高清晰、低剂量的方向进一步发展,势必会在头颈部血管病变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陈洪亮,唐光才.MSCTA头部血管成像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医学综述,2008,14(15):2359.

2 朱玉森,李松柏,韩敏,等.多层面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诊断脑动脉瘤临床价值的初步探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10):755.

3 贾洪顺,全显跃,王显龙,等.64排螺旋CT动脉血管造影在头颈血管病变空间定位及测定方面的意义[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40):8199.

4 李萍,张在人,赵雁鸣,等.多层CT脑灌注成像与CT血管成像诊断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9,25(8):1079-1082.

5 李辉,刘文亚.多层螺旋CT颈动脉血管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初步探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22(2):186-190.

6 Serfaty JM,Chaabane L,Tabib A,et al.Atherosclerotic plaques:class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with T2-weighted high-spatial resolution MR imaging-An invitro study[J].Radiology,2001,219(5):403-410.

7 禇静其,常时新,郝楠馨,等.颈动脉增强对评价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作用[J].放射学实践,2007,22(8):814-817.

8 Nederkoorn PJ,Mali WP,Eikelboom BC,et al.Preoperative diagnosis of carotid artery stenosis:accuracy of noninvasive testing[J].Stroke,2002,33(8):2003-2008.

9 Demchuk AM,Christou I,Wein TH,et al.Accuracy and criteria for localizing arterial occlusion with trans-cranial Doppler[J].J Neuroimaging,2000,10(1):1-12.

10王世霞,王东.CT血管造影、经颅多普勒和彩超联合应用于TIA患者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8):1002-1006.

11Kang X,Polissar NL,Han C,et al.Analysis of the measurement precision of arterial lumen and wall areas using hi-resolution MRI[J].Magnetic Resonance,2000,44(6):968-972.

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40例患者中, 男23例, 女17例;年龄23~77岁, 平均年龄53岁;病程5~10年。其中出现尿路梗阻症状患者29例, 无症状患者11例。40例患者均经静脉尿路造影术 (IVU) 及先行超声检查后表明是上尿路梗阻但原因尚未明确。

1.2 多层螺旋CT检查方法

通过选用美国GE Lightspeed的16层螺旋CT对患者进行检查, 要先平扫全尿路, 后扫描排泄期全尿路、肾实质期及肾皮质期[2]。设定的扫描范围为从耻骨联合上缘到第11胸椎下缘。通过对肘前静脉进行非离子型造影剂碘醇注射, 剂量为100ml, 门脉期自注射后75s, 动脉期为25s。依据肾脏的积水状况对尿路的造影扫描所需时间做出判定, 若是积水者通常需延迟2h, 延迟时间最大可达6h, 若是无积水者则仅需延迟半小时左右即可。扫描参数主要为:扫描时间14~22s, 重建间隔1.25mm, 薄层重建层厚1.25mm, 螺距1.375, 管电流300mA, 管电压120kV, 均为一次屏气即完成[3]。在对各项扫描完成后, 传输所得的原始数据到工作站, 同时选用容积重建 (VRT) 、最大密度投影 (MIP) 、曲面重建 (CPR) 及多平面重建技术 (MPR) 进行三维重建处理。

2 结果

40例上尿路梗阻患者, 患有泌尿系结石18例, 其中单纯输尿管结石13例, 肾和输尿管多发结石5例;先天性畸形、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为9例;腺性膀胱炎累及输尿管口狭窄5例;膀胱输尿管肿瘤3例;盆腔肿瘤外源性压迫2例;肾囊肿2例。

均经多层螺旋CT扫描后进行图像重建, 膀胱、输尿管、肾集合系统及肾实质的立体图像表现都很清晰, 关于上尿路梗阻的原因通过输尿管经或手术病理的检查表明, 多层螺旋CT和术后的诊断相符概率达到100%。肾囊肿多螺旋CT检查:肾囊肿形态为圆形, 边界锐利, 呈低密度区, 跟肾实质的界面光滑, 肾脏在遭受压迫后出现萎缩失常现象。泌尿系结石:通过多层螺旋CT检查可看出输尿管的扩张程度与形态以及结石的形态、数目、大小和位置;输尿管的周围关闭有水肿增厚现象, 腔内有高密度影;尿路梗阻端上部的输尿管腔中对比剂的充盈性略差伴有梗阻性积水现象;患者的患侧肾功能受到影响较差, 肾的周围发现渗出改变。肾盂、输尿管畸形:通过多层螺旋CT检查发现输尿管和肾出现积水扩张的畸形现象。输尿管狭窄:多层螺旋CT检查可看出其狭窄的位置, 输尿管扭曲变形, 节段性狭窄, 同时有尿路扩张积水情况出现。膀胱输尿管肿瘤:多层螺旋CT检查表明出病变自身的位置、范围, 以及输尿管的近段扩张积水情况, 输尿管壁有不规则增厚现象, 强化异常, 同时伴随输尿管梗阻, 膀胱输尿管的腔内软组织影。腺性膀胱炎累及输尿管口狭窄:多层螺旋CT检查发现肾盂肾盏输尿管出现积水扩张情况至全程, 膀胱壁不光整且有增厚现象。盆腔内肿瘤压迫或侵犯导致输尿管积水:多层螺旋CT检查表明肿瘤跟输尿管间的解剖关系, 肿瘤跟输尿管的界限并不清晰, 局部的管壁亦不光滑, 官腔狭窄, 经外部压迫或病变可导致输尿管扩张情况。

3 讨论

通常用于诊断上尿路梗阻性疾病的措施主要为B超、IVU、普通MRU和CT以及逆行肾盂造影等。采用B超进行检查, 可受到肠道内气体、人为因素等各种因素的干扰, 无法清楚地表明输尿管全程[4];采用IVU检查耗时较长, 需对腹部进行加压, 输尿管全段显示较难, 同时受到密度分辨率低的影响, 难以显示小肿瘤、阴性结石等病变[5]。MRU检查可对上尿路梗阻的形态进行立体显示, 但无法显示无尿路扩张的积水情况, 且对结石的分辨率较低、敏感度不强, 无法显示产生的微笑病变, 在临床的应用有一定的限制性[6]。逆行肾盂造影检查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创伤, 一些患者会因为下段输尿管走行迂曲或狭窄、输尿管口的开口有异常, 从而导致插管失败。在将多层螺旋CT应用到临床中以来, 再与后处理软件技术进行结合, 多层螺旋CT技术的应用范围更为广泛, 优势也更为明显。多层螺旋CT检查速度快, 采用多排探测器与薄层容积进行接收和扫描, 并使用后处理软件对图像做VRT、CPR、MIP、MPR等三维处理, 根据每个不同的角度对输尿管梗阻、肾盂进行观察, 不只可以对病变、周围组织关系及囊括范围进行显示, 还可对泌尿系统功能产生影响, 准确对上尿路梗阻定性和定位。若是患者的肾功能不好或是梗阻性比较严重, 在扫描时可稍微延迟, 若是扫描的影像显示不佳可依据病变处的解剖位置重建原始图像, 即可清晰显示出泌尿系统的积水程度及梗阻部位, 甚至还能对管内情况进行直观了解。多层螺旋CT虽有其优势, 但检查所需费用与IVP、KUB、B超相比要更贵, 并且经多次扫描后受到的X线辐射量也更大, 所以若是能通过IVP、KUB、B超等检查的泌尿系疾病可不必硬性要求选择多层螺旋CT, 特别是孕妇与儿童, 更要谨慎选择[7]。本次研究的40例患者中在经过多层螺旋CT检查后均得到了准确的诊断,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对尿路梗阻性疾病的诊断精确性。

综上所述, 多层螺旋CT检查是诊断上尿路梗阻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但IVP、KUB、B超等也可作为一种补充手段而适当选择。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 (MSCTU) 技术通过MIP、MPR、VRT等对图像进行多个角度观察, 从而更为清楚地看出形成上尿路梗阻的形态与病变原因, 在诊断上尿路梗阻病变方面具有非常好的作用。多层螺旋CT检查方法相对于KUB、IVP等检查方法可给医生提供更多的信息以便诊断, 同时还可对上尿路梗阻性疾病做出精准的定性、定位诊断, 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和广泛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 (MSCTU) 诊断尿路梗阻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5月—2012年2月随机抽取通过静脉肾盂造影或经其他影像学检查后表明有尿路梗阻性疾病但原因尚未明确的患者40例, 均进行MSCTU检查, 随后在图像工作中将已获取的图像做三维处理, 即容积再现 (VRT) 、多平面重建 (MPR) 和最大密度投影 (MIP) , 最后获取到泌尿系的立体图片。结果 所有患者中有膀胱炎累及输尿口狭窄情况者1例, 上尿路结石18例, 先天性畸形9例, 肾囊肿2例, 输尿管肿瘤3例, 外源性压迫2例, 输尿管炎性狭窄5例, 手术最终结果与CT的诊断全部相符。结论 MSCTU经MIP、MPR、VRT等技术对图像进行多角度观察可更为清楚地看出形成上尿路梗阻的形态与病变原因, 在诊断上尿路梗阻病变方面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尿道梗阻,尿路造影术

参考文献

[1]殷瑞根, 王冬青, 赵亮, 等.低剂量多层螺旋CT在泌尿系结石中的初步应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5, 16 (11) :78-79.

[2]李世杰, 杜静波, 马书亮.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对输尿管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05, 2 (6) :211-212.

[3]郑加贺, 马洁韬, 赵旭东, 等.螺旋CT诊断原发性输尿管癌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4, 12 (1) :154-156.

[4]闫国田, 白生, 张卫红, 等.肾盂输尿管交界处梗阻的X线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2, 10 (5) :63-64.

[5]许宜选, 刘霞, 汪伟伟, 等.多层螺旋CT对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断[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0, 12 (32) :103104.

[6]龙昉, 胡茂清, 麦栩榆, 等.64层螺旋CT尿路成像对先天性输尿管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9) :142143.

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 全部行CTU检查, 男27例, 女13例, 年龄17~76岁, 平均46.5岁, 40例患者均具有相应临床症状或其他检查 (主要为超声、实验室检查) 可疑有肾脏占位或其他相关泌尿系疾病, 主要表现为血尿、腰痛、尿路梗阻等症状;其中, 3例盆腔肿瘤切除术后进行全尿路CT造影。

1.2 检查设备

CT机为SIEMENS公司生产的SOMATOM Emotion16层多排螺旋CT, 扫描层厚采用16×0.75mm;推注系统为SEACROWN (信冠) Contrast Media Injector。

1.3 增强注射

对比剂选用欧乃派克 (通用电气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 注射剂量一般为90~100 m L, 注射速率2.5~3.5m L/s;对照组在注射对比剂后加注100 m L生理盐水, 注射速率1 m L/s。

1.4 扫描方案

扫描前嘱患者饮水约500m L, 检查前30 min不再排尿, 于平扫完成后行多期增强扫描, 以防对比剂的高密度影与结石、钙化无法区分。扫描范围应包括双肾、双侧输尿管及膀胱等全部泌尿系脏器, 根据具体需要, 如需扩大范围者, 尚需加大扫描范围。

1.5 图像重建与显示

对扫描获得数据应用计算机及相关软件进行影像后处理, 主要采用的方法有多平面重建 (MPR) , 可进行矢状面、冠状面影像重建;MIP (最大密度投影) 、VR (容积再现重建) 等也是常用影像后处理方法;所获得后处理影像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显示病变或正常解剖结构, 图像直观性强。

2 结果

一组20例单纯注射对比剂80~90 m L, 延迟15min后扫描肾盂、肾盏、输尿管全程及膀胱显示满意者8例, 12例延迟至30min后泌尿系显影满意;对照组20例加注100 m L生理盐水, 肾盂输尿管全段及膀胱15min显示充盈18例, 2例单侧输尿管梗阻未充盈, 健侧肾盂输尿管全段及膀胱充盈满意。

上述结果表明, CTU检查时应用对比剂后, 再加注一定量的生理盐水可达到使泌尿系充盈显影满意的效果, 有效提高显影率, 同时其也具有缩短显影时间的作用。

3 讨论

CT尿路成像简称CTU, 它是一种造影增强检查, 静脉团注一定剂量对比剂后行多期CT扫描, 由于肾脏的分泌功能, 对比剂可使肾盂、肾盏显影, 同时输尿管、膀胱等泌尿系脏器亦可因对比剂充盈而显影, 对于扫描获得的数据, 经计算机及相关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后处理, 即可获得包括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等诸多泌尿系脏器的整体显示。CTU对于肾脏、输尿管及膀胱等泌尿系疾病的诊断、定位等具有一定作用, 对于重复肾、重复输尿管畸形显示良好, 可明确输尿管的移位开口和囊肿的位置、大小, 对于尿路梗阻诊断具有一定优势, CTU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对正常组织及病变进行观察;但其也存在一定不足与局限性, 首先, 要获得三维重建图像需要20~30 min, 时间较长, 成为MSCTU在时间上的局限性[1];其次, 仅观察CTU图像会因为对比剂遮盖而造成输尿管结石漏诊, 故此观察图像时应结合平扫图像, 两者结合即可防止结石漏诊, 又可对泌尿系结石与腹腔内钙化性病灶相鉴别。

研究表明, 当膀胱处于半充盈状态时, 下段输尿管显示良好, 这主要是由于此状态下输尿管下端压力相对增加, 对比剂充盈充分, 故CTU检查时若想获得下段输尿管满意显示, 最好使膀胱处于半充盈状态。

有学者认为, CTU检查因缺乏早期增强表现而造成对肾脏肿瘤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局限性, 例如小肾癌的诊断[2]。本组病例, 在制定CTU检查方案时, 包括平扫及增强各期 (动脉期、实质期、延迟期) , 故对上述局限性可达到完全避免, 不仅能对肾脏肿瘤的良恶性达到诊断及鉴别诊断目的, 还可多角度、多方位观察肾脏肿块, 对其定位、定量分析, 唯一存在的缺点是患者需要多次扫描, 接受的射线剂量较多, 具体病变可适当决定减少扫描次数, 根据检查实际情况确定。

CTU检查时对于时间的选择较为关键, 扫描时间选择的好, 可更好的显示肾盂、肾盏、输尿管等泌尿系脏器正常结构或病变[3]。CTU检查的延迟时间并没有统一标准, 因人而异, 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但多数学者认为在延迟30 min后进行扫描效果较为满意。本组研究设置了注射对比剂后加注生理盐水的方法, 结果表明加注生理盐水后, 能明显提高远段输尿管的显影率, 泌尿系显影效果要好, 提高了泌尿系全程显影的几率, 同时缩短了全程显影的时间, 提高了CT在泌尿系疾病的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McTavish JD, Jinzaki M, Zou KH.Multi-detector row CT vrgraphy:comparison of strategies for depicting the normal vrinary collecting system[J].Radiology, 2002, 225 (3) :783-790.

[2]周康荣.螺旋CT[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223-224.

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 篇5

关键词:多排螺旋CT,泌尿系造影,系统静脉尿路造影

为研究多排螺旋CT泌尿系造影 (CTU) 与系统静脉尿路造影 (IVU) 效果, 笔者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4月收治的40例患者, 对比CTU和IVU诊断效果, 现将其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4月收治的40例患者, 男26例, 女14例, 年龄24~80 (52±1.3) 岁。患者经手术病理检查, 被确诊30例, 先天异常为典型影响表现6例, 结核灶经治疗证实4例。

1.2 方法

1.2.1 CTU

采用标准专业的GE 16层螺旋CT, 高压注射器。患者分别在检查前半小时患者口服500~800ml清水, 从两肾上缘到膀胱下缘进行检查以及常规的扫描。使用高压注射器从肘静脉注射非离子造影剂碘海醇60~100ml。注射速率为2~3ml/s, 分别在皮质期、实质期、延迟期分别扫描1次, 对获得的容积数进行后处理。后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容积再现 (VR) 、多平面重组 (MPR) 、最大密度投影 (MIP) 。

1.2.2 IVU

检查中使用高压注射器。患者于检查前半小时口服500~800ml清水, 检查时患者取仰卧头低位, 拍摄1张腹部拍片。经肘静脉将60~100ml非离子造影剂碘海醇注入其中, 注射速率为2~3ml/s。注药5、10、15min后分别拍片1张, 肾脏分泌功能欠佳者应延迟45min拍片。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整体尿路显示情况

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全部清楚显示者, CTU组18例 (90.0%) , IVU组15例 (75.0%) , 两组对比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中IVU检测输尿管未能全部显示3例, 肾盏、肾盂显示不全者各2例。

2.2 肾脏功能观察

采用IVU检测方法, 仅可见肾脏轮廓外观以及密度出现的改变。而采用CTU诊断检查, 可见清晰的膀胱、输尿管以及肾脏结构, 且可对肾脏分泌功能有清晰明确的观察。

3 讨论

根据血液的正常循环以及肾脏排泄的原理, 正常人在注射造影剂30~40s之后, 肾脏皮质强化, 60~70s后肾脏皮质以及髓质会有所强化, 约5~10min集合系统以及输尿管显影效果良好[1]。因此, 在进行CT造影检查时, 首先应进行普遍的延迟扫描。并在此基础上, 提高上尿道定位性敏感性以及定位敏感性。若患者为肾功能中度受损, 可采用延长延迟时间获得最佳的图像效果。进行延迟扫描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判断病变的位置以及来源;体积较小或密度较低的病变出现充盈缺损, 便于对患者疾病的诊断, 或明确患者病变的位置、范围以及具体大小等;显示尿路的走行以及形态[2]。

两种诊断方法相比, CTU具有更为精确更高的空间以及时间分辨率, 明确组织出现的病变。尤其具有三维重建功能。输尿管管径细、迂曲以及行长, 多排螺旋CT具有更高的轴向分辨率, 可准确的显示输尿管长轴方向, 尤其是三维重建对于上尿路的疾病诊断具有更高的精确性, 三维立体显像更为立体以及直观, 短时间内可进行明确判断。传统的静脉尿路造影, 仅对病变部位进行大体的诊断, 并不能对患者疾病进行明确诊断, 不被临床诊断所接受采纳[3]。

本次研究中, 采用CTU对疾病的诊断准确率为90.0%, 与相关研究的结果基本相符, 显著高于IVU的诊断准确率。使用CTU进行更为明确、直观、精细以及全面的影像学信息, 不仅可有效提高临床诊断疾病的敏感性, 同时丰富了诊断信息, 更为直观的看到患者病变。因此, 在当前临床诊断中, 采用CTU的诊断方法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高效, 无创, 被临床医学诊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宋庆来.多排螺旋CT泌尿系造影与传统静脉尿路造影的对比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 2010, 3 (11) :68-69.

[2]孔维芳, 刘荣波, 邢悦.多排螺旋CT泌尿系统造影诊断上尿路疾病的临床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0, 26 (1) :139-140.

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 篇6

关键词:肛瘘,多层螺旋CT,瘘管造影

肛瘘又称肛门直肠瘘,是因多种病理因素形成肛管直肠与肛门皮肤相通的一种异常通道。一般由原发性内口、瘘管、支管和继发性外口组成。男女老幼均可发病,但一般以青壮年居多,男性多于女性。手术是治疗肛瘘的主要手段。手术的原则是既要减少肛门括约肌的损伤以保护肛门的功能,同时又要彻底清除感染源以达根治肛瘘的目的。复杂肛瘘一直是肛肠外科治疗的难题,由于肠管内瘘口很难准确找到从而无法处理内口,以致手术无法一次性根治。另对肛瘘的管道走向、分枝、腔隙大小了解不足,导致手术后不断复发,甚至肛门失禁,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而多排螺旋CT(MSCT)瘘管造影检查及其三维重建等后处理的应用能够清晰地显示瘘管的走形,并能通过三维重建将复杂瘘管的空间结构再现,帮助我们确定各条瘘管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结合术后分期挂线疗法等治疗方法,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且能有效防止肛门失禁的发生。因此,术前取得详尽的诊断资料对手术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1 肛瘘的不同检查方法

对于一些低位或单纯性肛瘘的诊断,传统的有效方法有局部视诊、触诊,肛门指诊,探针检查以及注射染色法等。但对于高位或复杂性肛瘘,因其位置高而深且常有支管迂曲走行,故常规方法往往很难做出准确诊断。近些年来,腔内超声[1]、瘘管造影放射学、CT和MRI[2]等新的诊断方法相继被应用。

2 不同检查方法的优缺点

2.1 X线碘油造影

其操作方法简单,费用低廉,但由于水溶性造影剂易受体位影响外流致检查成功率相对较低。同时,该方法只能获得平面资料,对瘘道形态、走行判断困难,且对瘘道附近组织受侵程度几乎不能提供任何信息,因而对外科医师术前的帮助极其有限[3]。任东林[4]认为,肛瘘造影不应作为常规检查,仅对十分复杂而瘘道宽大的病例,临床意义较大。

2.2 超声检查

超声诊断具有实时显影的优点,一般情况下,高分辨率超声能显示脓肿和肛瘘,但腔内超声对高位肛瘘内口的检出率较低或不敏感,尽管腔内超声显示肠管壁较好,可以显示肠内黏膜图像,肠壁解剖结构以及内外括约肌,但是腔内超声的穿透能力有限,不能显示深部的瘘管和小脓肿,且直肠超声诊断更依赖于检查者的经验,而肛肠外科专业医师则无法得到自己需要的直观影像学资料,所以严重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5]。

2.3 MRI 国外资料表明,MRI对肛瘘诊断的准确率较高[6,7]。

对简单的肛瘘,MRI能显示括约肌间隙的异常信号及其向下通于皮肤的瘘口;对复杂肛瘘,MRI能显示瘘管通过直肠旁间隙穿过肛管或直肠壁。它具有三维成像、伪影少、无电离辐射、软组织分辨率高等优点,能较好地显示肛门括约肌、直肠等瘘道周围组织结构,从而有助于判断瘘道周围炎症侵及的范围,但缺点是操作相对费时较长、费用昂贵,且设备无法普及。

2.4 螺旋CT三维重建

对于肛瘘,肛肠外科医师迫切需要了解的是瘘管内口具体的位置、瘘管的走形、分枝、瘘管与括约肌之间的关系。无论是X线造影还是非容积扫描CT成像、或彩超,都不能显示立体的三维图像,它通常需要临床医师边看图像边想象,而由于个人的思维方式和空间想象能力不同,对病变的理解就可能产生一些偏差和分歧,而CT三维重建可以客观逼真地反映瘘管的类似于树枝状的立体结构,其技术的最大优点是能提供目前为止最为全面的术前影像学资料供外科手术参考。通过直接扫描获得的断层CT图像可判断瘘道附近结构受侵犯的程度,通常用于判断炎症侵及的范围,在极特殊的情况下,也能判断慢性肛瘘是否有癌变。通过三维重建,可以清晰地显示瘘道形态、长度、边缘及走行,通过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软件提供的旋转技术,可以提供瘘道本身丰富的立体信息,在拟行外科手术治疗的病例中能提供给外科医师最直观的资料,它对临床制定手术计划、减少复发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 MSCT瘘管造影检查方法简介

常规排空大便,并在检查前1h用0.9%的NaCl灌肠,检查时先嘱患者侧卧于CT机上,将76%泛影葡胺稀释成10%左右,用圆头注射针头由外口注入,擦干外溢的造影剂,并用锡点或碘棉球在外口处作标记,将10ml注射器针筒涂上润滑剂后轻轻插入肛门并固定,然后嘱患者仰卧,操作者使用螺旋CT机,行常规轴面扫描,后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及3D重建。

CT自上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已发展为多层螺旋CT技术,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诊断中。目前在肛肠领域主要用于肿瘤的诊断,国内亦有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用于肛瘘诊断的报道。戚婉等[8]对21例肛瘘病人行螺旋CT检查,并向瘘管内注射造影剂后进行扫描,结果证实所获得的肛瘘立体资料与手术具有高符合率(95.2%)。柯玮等[9]应用类似方法观察44例病人,认为其对瘘道的三维成像对手术有重要参考价值。马海峰等[10]通过CT三维重组技术对31例临床拟诊或确诊肛瘘的患者行前瞻性研究,将结果与手术或临床结论对照,结果31例患者存在33个肛瘘内口,其中27例患者29个内口与手术结果完全吻合,对肛瘘内口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3.9%,96.7%和66.7%。郭献忠等[11]对30例复杂性肛瘘患者术前采用CT三维重建技术检查,术中发现内口共29个,术前诊断准确共22个,漏诊内口7个,诊断准确率为75.9%;术中证实支管共35根,术前显示支管共33根,漏检支管2根,诊断准确率为94.3%。CT有很高的时间分辨力和空间分辨力,通过直接扫描获得的断层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能清晰观察肛门括约肌、肛提肌、肛旁、盆腔、盆壁的情况和病变范围,可立体地多角度观察复杂性肛瘘的位置、形态、边缘、长度及其分支,有无与直肠相通,以及死腔、窦道的大小、形态等,为外科医师提供更直观和详尽的资料。

总之,三维CT瘘管造影及其后处理影像能再现窦道走形,协助寻找窦道内口,为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争取一次性手术,同时结合术后分期挂线等疗法,可以提高根治成功率[12]。避免患者长期面临复发、反复手术的痛苦,也避免了多次手术造成肛门失禁,局部组织无法愈合,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烂面、瘢痕挛缩、导致肛门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13,14]。CT瘘管造影具有图像清晰、层次感强、操作简便、费用适中、易被患者接受等优点,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术前的病变程度,解剖位置及周围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15]。为肛肠外科专业医师提供直观而准确的诊断信息,给手术指明了方向,减少了周围组织的损伤,避免了术中操作的盲目性,对准确指导手术操作、减少术后复发率起到积极的作用,术后治愈率达96.7%,提高了复杂性肛瘘的诊治水平[5]。

4 注意事项及需改进的问题

三维CT瘘管造影的注意事项及需改进的问题:(1)扫描前及扫描期间患者的准备和配合;(2)扫描参数的设定:3D重建成功与否与扫描技术参数的设定直接相关。实际工作中应根据扫描范围和临床要求合理选择参数,使其匹配达到最佳化;(3)注意仔细清洗肛周溢出的造影剂,且造影剂的浓度不宜过高,否则易产生伪影;(4)对3D图像最好是临床医师和放射科医师一起读片沟通,因为3D图像不可避免地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以及机器、软件功能的制约,临床应用时结合轴位和MPR图像可以多方位观察,获取更多的影像信息;(5)外口的标记以及直肠腔内空气的密度对比,对于多个外口的复杂瘘管,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外口处作不同的标记,比如金属和碘棉等标记物,以提高图像的直观性,另外利用注射器针筒插入直肠造成直肠腔内的空气与直肠周围组织和瘘管的密度对比,有利于图片的可阅读性,但它是否对瘘管产生挤压,影响图像的结论有待于进一步观察;(6)部分病例内口显示欠佳,可能与瘘管壁的纤维化、造影剂不通畅有关,而非无内口,因此CT检查存在24.9%的漏诊率。

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 篇7

关键词:泌尿系统疾病,尿路梗阻,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技术

超声及IVU是诊断泌尿系统疾病的常用方法, 对绝大部分疾病可做出正确诊断, 但对少部分病例诊断常有困难, 需要进一步检查。选择CT平扫加增强能取得良好效果[1], 因超声对中下段输尿管显示受肠管影响, 有一定局限性, IVU对肾排泄功能受损者不能充分显示, 无法做出病因诊断。而螺旋CT扫描可发现更多信息, 并可以对图像进行后处理, 从而获得较超声和IVU更多的影像资料, 为临床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 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 男22例, 女14例, 年龄14~65岁, 平均46岁。36例中有30例以腰痛或血尿为主诉, 另有6例无明显症状, 在超声体检时发现肾脏积水而行CT检查。36例均获得明确诊断, 其中输尿管结石26例, 肾结核1例, 肾脏萎缩1例, 膀胱肿瘤累及输尿管3例, 单侧异位肾1例, 肾盂肿瘤累及肾盂输尿管移行区导致梗阻1例, 肾脏肿瘤导致单侧肾脏无排泄功能3例。

1.2 检查方法

采用飞利浦MX8000多层螺旋CT机, 120kv, 200 mA, 时间1秒。检查前行常规胸腹透视, 发现腹腔有钡类、碘类造影剂等高密度者延期CT检查, 以免将高密度造影剂误诊为结石或将小结石遮盖而漏诊;检查前15~30 min, 饮用清水500~1000 ml, 扫秒前3~5 min, 经肘静脉注入10 mg呋塞米。扫描范围从肾脏上缘到耻骨联合下缘, 层厚6.5 mm, 层距6.5 mm。增强时由静脉注入碘海醇60~100 ml, 注射速度2~3 ml/s, 且均进行全泌尿系的双期扫描, 肾实质期在注入造影剂后60~90 s扫描, 排泄期视肾功能情况而定, 肾排泄功能正常者扫描延迟时间为5~10 min, 肾排泄功能不良者延迟到30 min或更长;部分病例再行最大密度投影重建 (MIP) 或多平面重建 (MPR) , 以获得更清晰影像资料。

2 结果

36例梗阻性病变, 以结石为多见, 共有26例, 其中发生在肾盂输尿管移行区2例, 上段输尿管11例, 中段输尿管4例, 输尿管膀胱壁内段9例。其他为结核、肿瘤等病变。梗阻以上输尿管及肾盂肾盏有不同程度扩张积水。积水较重病例肾脏明显增大3例, 肾影稍有缩小10例。肾实质变薄较明显, 输尿管扩张一般在10~15 mm左右, 肾脏显影延迟者占28例。

3 讨论

3.1 尿路解剖生理特点

尿路由肾集合系统、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组成。输尿管的特点是细而长, 跨度大, 存在生理性狭窄, 走行特殊, 位置较深, 一旦发生病变引起梗阻, 极易导致其上部分尿路积水, 最终导致肾脏功能受损。

3.2 尿路梗阻的影像学诊断

尿路梗阻性病变最常发生在输尿管, 因输尿管是位于腹膜后的空腔性脏器, 软组织结构, 在没有造影剂充盈情况下与周围软组织缺乏对比, 其轮廓显示不清。传统的诊断方法有超声、腹部平片、IVU等。随着CT的普及, 对泌尿系统检查日益成熟。CT对尿路梗阻的诊断敏感性及准确性非常高;根据文献资料:结石性尿路梗阻CT、B超及腹部平片+IVU, 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100%、64.3%及37%;三种检查方法特异性分别为100%、36.2%及42.6%;非结石性尿路梗阻三种检查敏感性分别为91.4%、20.1%及22.7%, 三种方法的特异性分别为100%、85.7%及87.5%;CT对尿路梗阻的诊断明显优于传统的检查方法[2,3]。

3.3 结石为尿路梗阻最常见的原因

较大结石常规X线检查就能发现, 原因是泌尿系结石含钙量较高, 但较小结石传统方法可能漏诊, CT可作为首选, 因其分辨率高且为体层图像, 对直径<3 mm小结石也能明确诊断[4,5]。当输尿管内小结石有临床症状而但无泌尿系梗阻时, 可行增强检查, 进一步明确是腹膜后淋巴结钙化还是结石;增强后要延迟到输尿管显影再扫描, 以鉴别是结石还是非结石性病变。结石可以出现“软组织边缘征”, 即结石周围被软组织包饶。必要时可进行泌尿系三维重建, 给临床提供更直观的影像资料。本组26例结石, 24例均在术前明确诊断。

3.4 非结石性的尿路梗阻的影像学诊断

CT检查明显优于超声及IVU, 文献报道三种检查方法确诊率分别为80%、6.3%、18.8%[6];输尿管良性狭窄多表现为狭窄输尿管管腔呈渐进性狭窄, 邻近或周围无异常软组织肿块影;结核导致输尿管呈串珠状改变, 肾脏显影延迟, 延迟扫描肾实质内见结核脓腔, 即肾实质内与集合系统相通, 囊内有造影剂填充;恶性狭窄多表现为梗阻处输尿管管腔内或管腔外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 增强后肿块有不均匀强化。三维重建图像上有输尿管“截断样”改变。CT检查能清晰显示输尿管腔内结构、管壁结构及邻近组织结构, 如管腔内息肉、血凝块、管壁肿瘤、邻近器官组织压迫性病变等;CT平扫加增强检查及薄层重建分辨率高, 能发现很小病变, 因延迟后腔内有高密度造影剂充填, 形成良好对比, 不会遗漏病变;在增强期输尿管壁强化后更容易辨认, 尤其是扩张不明显的输尿管;在排泄期若造影剂排入输尿管则更能发现输尿管内的充盈缺损;本组肾盂及膀胱肿瘤, 因累及输尿管造成充盈缺损而明确了诊断。

总之, CT用于泌尿系梗阻性疾病的诊断具其独特的价值, 与超声、常规X线结合, 相互印证, 可取得很好的诊断效果。加之CT是一种无创性检查, 结合图像后处理等功能更能直观、立体、清晰、准确显示病灶, 为临床评估病情, 确定治疗方案, 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殷波, 宋永胜, 张辉, 等.多层螺旋CT对上尿路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价值.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6, 21 (10) :757-759.

[2]郭宏骞, 刘俊峰, 秦民益, 等.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中华外科杂志, 2006, 44 (18) :1285-1286.

[3]孙建喃, 高丽媛, 刘影, 等.64排螺旋CT尿路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8, 19, (9) :620-622.

[4]Smith RC, Rosenfield AT, Choe KA, et al.Acute flank pain:comparisonof non-contrast-enhanced CT and intravenous urography·Radiology, 1995, 194:789-794.

[5]黄正林, 肖格林.IVP显示不良后CT检查的价值.中国CT和MRI杂志, 20053 (3) :51-53.

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 篇8

1 冠状动脉钙化简述

现代医学观点认为, 冠状动脉钙化通常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钙盐沉着现象, 冠状动脉的钙积沉现象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突出病理特征和特异性标志。冠状动脉钙化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退化形式及结果, 其形成机制属于复杂主动的可调控过程。尸检证明, 冠状动脉钙化总是发生在粥样硬化病灶中, 出现于局部冠状动脉显著狭窄区域的的血管壁。所有的冠状动脉钙化均与其内膜粥样硬化病变有关, 冠状动脉钙化的程度与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 变性组织细胞与细胞分解时释放的磷酸盐结合后再与钙结合形成磷酸钙沉着于粥样斑块内, 类脂质中钙亲和性强的磷酸酰丝氨酸也会引起钙盐沉积;许多代谢性疾病及其并发症患者也可发生冠状动脉钙化, 年轻成人的动脉钙化表现为脂质核脂质小体中的结晶钙聚集, 当矿化现象严重时, 会出现纤维组织增加及脂质成分沉淀。冠状动脉少量钙化会发生在邻近内弹力板纤维斑块内, 多数钙化出现在坏死内膜内, 其冠状动脉狭窄明显。近年来研究表明, 冠状动脉钙化的钙沉积多数发生于近战型病变中, 显示了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程存在和严重程度, 钙化斑块数量反映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区域大小, 有研究认为, 冠状动脉疾病发生可能改变粥样硬化斑块的机械特征, 轻度和中度狭窄斑块可能导致动脉血管破裂及冠状动脉综合症, 冠状动脉钙化范围越广, 冠状动脉疾病发生概率越高。冠状动脉钙化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具有独立影响。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程度的体现, 冠状动脉钙化成为冠心病诊断的重要早期指标。

2 多层螺旋CT造影在冠状动脉病检中的技术优势

医学CT是利用X线集束对人体结构层面进行扫描处理形成重建图像的成像技术。螺旋CT采用滑环技术将探测器沿人体长轴呈螺旋式轨迹扫描, 可快速连续的采集扫描数据, 获取三维重建图像, 使血管立体成像成为可能。多层螺旋CT造影属于一种新型CT成像技术, 它采用锥形X线集束和多排探测器, 能够进行长距离大范围全方位的扫描, 可自动调整扫描条件参数, 检查全面细致, 无病灶遗漏现象, 三维重建无伪影干扰出现, 图像更接近于立体解剖图像, 可反复进行各种模式的图像重建, 能够实时显像, 病变检测率高。多层螺旋CT成像系统在一次扫描过程中能同时获得多个层面的图像投影数据, 图像分辨率和清晰度较高, 移动伪影少, 整个扫描范围内血管图像的连续性强, 操作简便, 安全系数高, 时间与空间分辨率高, 细微结构显示清晰。

相对于冠状动脉的疾病检查来说, 多层螺旋CT造影检查对于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多层螺旋CT造影技术以亚秒级扫描速度和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来实现冠状动脉成像, 对于显示冠状动脉血管的形态异常效果明显。作为一种无创伤性冠状动脉病检实用方法, 多层螺旋CT造影能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粥样硬化斑块及其钙化病灶等, 特别是对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及其相关病因确定较为高效, 同时能显示动脉血管的管腔、管壁情况;多层螺旋CT的三维重建技术对冠状动脉多方位显像能力较高, 血管成像信息量大, 能进行高分辨力图像检查, 观察夹层动脉瘤内膜片, 真假腔血流成像。相对来说, 多层螺旋CT造影技术具有无创性、扫描速度快、扫描层厚更薄等技术特点, 临床信息提供精确, 成为临床医学检查诊疗的一项重要手段。

3 多层螺旋CT造影在冠状动脉钙化临床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多层螺旋CT造影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方面进展较快, 对心血管影像研究体现了重要的应用价值。近几年来, 本人通过采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对多例冠状动脉钙化检查患者进行临床研究:

3.1 冠状动脉钙化的多层螺旋CT造影影像检查方法

借助64排螺旋CT扫描仪, 使用扫描层厚0.625mm×64mm排列的探测器, 管电压120-140KV, 采用高毫安输出球管以800mA峰值输出, 螺旋扫描速度控制在不低于0.35s/转的范围内, 通过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采集数据以及单、双或多扇区图像重建算法, 螺距3~6、视野25cm×25cm, 选用非离子型对比剂根据患者个性体重和扫描范围定量以3.5~5mL/S速率于肘前静脉穿刺注射总量75~80mL后, 延迟时间13~16s;以相同速率继续追加注射对比剂, 选择气管隆突至心脏膈面范围, 在观察部位血管内造影剂充盈达高峰期时作连续扫描, 扫描时间控制在5~10s, 扫描完毕后对原始数据进行常规重建并作三维图像处理, 分析冠状动脉斑块性质及钙化程度, 评价管腔狭窄及其程度。

3.2 多层螺旋CT造影对冠状动脉钙化诊断价值的评价

研究发现, 多层螺旋CT造影对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的钙化敏感性高。多层螺旋CT造影可显示冠状动脉的主干及其2~3级甚至4级分支及其管腔血流通畅程度, 对冠状动脉近中段病变特别是前降支病变显示率较高, 多层螺旋CT造影冠状动脉斑块检出率为85%, 钙化型斑块检出率为84%, 冠状动脉主干及前降支的最佳重建图像为75%相位窗, 其分支结构图像显示清晰, 对冠状动脉斑块显示良好, 能有效反映出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的病理结构, 对冠状动脉狭窄显示较佳。

研究发现, 冠状动脉钙化与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与冠状动脉内膜及中膜厚度相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发生在冠状动脉主干的近心段, 发生率以前降支的近中段最高, 冠状动脉钙化检查中, 用钙化面积乘以CT峰值得到的钙化积分是目前检测冠状动脉钙盐沉积定量分析的重要指标。通过对斑块CT值测定, 可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的计算, 明确斑块的形态、位置及长度及斑块与冠状动脉分支的关系, 对易损性斑块的评价也有一定价值。动脉粥样硬化在冠状动脉重构阶段尽管斑块钙化处于不断发展中, 但管腔内径却并无明显变化, 随着粥样斑块的增大和钙盐的大量沉积, 冠状动脉管壁弹性逐渐丧失, 其管腔内径开始变小而出现狭窄,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管壁欠规则或固定狭窄部位均被认为存在粥样硬化斑块。

冠状动脉钙化多层螺旋CT造影检查对冠心病筛选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冠状动脉钙化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预测因素, 个体研究发现, 冠状动脉钙化者的心血管性疾病发病率是无钙化基础者的3倍, 利用多层螺旋CT造影的冠状动脉钙化检查能够有效确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存在, 通过冠状动脉钙化的量化分析, 能够观察其粥样硬化病理变化, 有助于冠心病的诊断及其病变范围程度预测及预后控制。

初步研究也发现, 多层螺旋CT造影技术对冠状动脉的非钙化检查, 尤其是动脉狭窄不明显的非钙化斑块显示效果不明显, 由于部分血管的容积效应影响其斑块密度的准确测量, 对斑块病理结构判断会存在一定误差。

总之, 当前医学科技条件下, 多层螺旋CT造影技术以其高密度分辨率和扫描层厚度较薄、可重复检查等技术优势, 为冠状动脉病变的无创检查提供了便捷途径, 利用多层螺旋CT造影技术检查冠状动脉钙化明显的图像效果。

参考文献

[1]卢艳红, 郭顺林, 王刚, 等.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J].兰州大学学报, 2007, 33 (2) :72-76.

上一篇:再出血因素下一篇:问题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