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

2024-06-02

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精选9篇)

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 篇1

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在输尿管梗阻性病变中的诊断意义。材料与方法:在所选的36例输尿管病变病例中, 其中肿瘤8例, 结石13例, 结核4例, 炎症5例, 外压性狭窄3例, 畸形2例及囊肿1例。注射对比剂80-100ml后延迟5-15分钟进行肾及输尿管螺旋CT扫描, 保存图像, 重建间隔2.5mm, 然后利用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 建立泌尿系统立体图像。结果:所有病例病灶与输尿管的关系显示更加明确, 病灶范围、形态、狭窄程度或梗阻段显示得更为全面细微。结论: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有利于明确输尿管梗阻的真正原因, 可明显提高输尿管梗阻类病变的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螺旋CT,输尿管疾病,三维成像技术

以前我们诊断输尿管病变主要依赖静脉肾盂造影及逆行输尿管造影, 而这两种方法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 给诊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也给病人带来了一定的痛苦。而螺旋CT应用以来, 由于可以进行容积扫描, 可对输尿管图像进行三维重建, 从而在显示输尿管病变方面有独到之处。本文对我所选36例输尿管病变的螺旋CT泌尿系成像情况做以回顾性分析, 讨论其诊断意义。

1 材料方法

共对36例输尿管病变患者进行了螺旋CT三维输尿管成像, 其中男22例, 女14例, 男女之比约为1.6:1, 年龄26-76岁, 平均53岁。全部36例病例中, 其中结石13例, 肿瘤8例, 结核4例, 炎症5例, 外压性狭窄3例, 输尿管畸形2例及输尿管囊肿1例, 其中29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 7例经临床证实。使用德国SIEMENS SOMATOM Plus 4螺旋CT机, 扫描参数为:120-140KV、130-200mA、层厚3-5mm、螺距1-2mm及重建间隔2-3mm, 使用Medred压力注射器, 对比剂采用优维显。扫描前嘱病人空腹4-6小时, 做碘过敏试验, 经臀肌注654-2注射液10mg, 先进行螺旋CT平扫, 扫描区域从肾上极至耻骨联合平面;接着静脉注射优维显, 剂量按1.5ml/kg体重计算, 总量约80-100ml, 压力注射器注射速率2-3 ml/s, 注射后30秒开始动脉期扫描, 经约11-16min开始螺旋CT延迟扫描。分析原始图像, 对感兴趣区进行重建, 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 (MIP) 、多平面多方位重建 (MPVR) 及表面重建 (SSD) , 从而立体地、多方位显示输尿管梗阻情况。

2 结果

(1) 13例输尿管结石中, 阳性结石9例, 阴性结石4例, 结石位于输尿管上段6例, 中段2例, 下段5例, 螺旋CT显示泌尿系结石密度更高, 结石上缘呈杯口状改变, 其上方输尿管、肾盂及大小肾盏均不同程度扩张, 影像清晰;MPR图像示7例患者肾脏体积增大, 输尿管及肾盂扩张较显著, 3例肾脏体积有不同程度缩小。 (2) 所有8例输尿管肿瘤病变中, 泌尿系CT图像均显示良好, 病变处局部管腔变狭窄, 边界不规整, 管壁变僵硬, 其中1例病例输尿管突然中断, 其上方输尿管积水扩张, MPR及轴位CT断层见输尿管管壁增厚、局限性充盈缺损及管腔狭窄, 5例病例周围伴随软组织肿块影像, SSD图像示7例病例局部管腔扩张后突然狭窄。 (3) 4例结核病例见输尿管呈串珠状改变, 管腔粗细不均, SSD示输尿管表面不光整, 其上方输尿管及肾盂有不同程度扩张, 5例轴位CT扫描及MPR示肾脏陈旧结核及肾盂肾盏变形。 (4) 2例炎性病例输尿管由扩张逐渐均匀地变细。 (5) 3例输尿管外压性改变清楚地显示了输尿管受推挤而引起走行改变, 受压狭窄部管壁光滑整齐。 (6) 2例输尿管畸形为双肾盂、双输尿管伴一侧输尿管高位, 输尿管三维CT成像清晰显示了病变的立体形态。 (7) 1例输尿管囊肿位于近膀胱入口处, 对膀胱及输尿管均造成压迫, 出现尿急、尿频症状, 由于其与输尿管相通, 所以三维成像清晰地显示了它的全貌似一憩室, SSD经多角度旋转, 清晰地展示了囊肿的外观。

3 讨论

在输尿管疾病的诊断中, 由于结石多为阳性结石, 通过高质量X线平片及B超较为容易诊断, 而对其它病变所致的输尿管梗阻往往通过静脉尿路造影或逆行尿路造影来检查, 前者由于耗时长、增加腹压及肾功能低下显影延迟甚至不显影等缺点, 限制了它的应用 (1) , 后者由于具有明显创伤、病人痛苦大及复杂的膀胱镜等设备投入而制约了它的全面开展;且由于呼吸运动的影响, 使某些小病变容易遗漏。而螺旋CT及其输尿管三维重建图像大大克服了上述缺点, 在1次扫描中获得轴位断层图像及泌尿系三维立体图像, 既迅速又方便可行 (2) (3) (4) , 大大提高了输尿管梗阻原因的确定。

3.1 螺旋CT三维输尿管成像技术的特点

螺旋CT三维输尿管成像是静脉注射对比剂经肾脏排泄、螺旋CT进行快速容积扫描及计算机软件进行三维重建三者相结合的结晶 (1) , 它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微创伤性影像检查方法, 获得的立体三维图像与轴位CT图像结合, 使输尿管病变的定位及定性更加准确、可靠。三维重建图像不仅可清楚地显示肾盂、输尿管及膀胱的全貌, 还对输尿管的变异、受挤压及扩张等改变显示良好, 结合SSD图像可展现输尿管表面的情况, 对输尿管结核所致的串珠状改变有一定的特异性。三维重建图像可较容易的区分输尿管肿瘤所引的不规则狭窄及突然截断、炎症所致的渐进性狭窄及结石所致的杯口状断面改变, 结合轴位CT及MPR可以看到肿瘤所引起的输尿管增粗及管壁不规则增厚, 再结合动态CT扫描还可观察到输尿管肿瘤的增强特点, 从而更有利于梗阻原因的确定。螺旋CT立体图像及多平面重组图像可以任意方向旋转观察, 可以任意方向和平面切割, 从而清晰地显示病变的部位及范围, 明确病变, 特别是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而且由于螺旋扫描是进行容积扫描, 不容易遗漏一些小病变, 如小的阴性结石及小肿瘤等。

3.2 螺旋CT三维输尿管成像技术与磁共振尿路造影的比较

磁共振尿路造影 (MRU) 检查时间短, 无辐射, 不需注射对比剂, 尤其适用于静脉肾盂造影上尿路不显影及碘过敏者, 但MRU仅是尿路像, 且分辨率不高, 更不能显示输尿管的表面改变, 肾实质及输尿管壁的改变亦不如CT显示好, 这样MRU在肾功能明显减退而造影不显影病例的应用方面及输尿管梗阻部位的确定方面较好 (1) ;而螺旋CT及三维重建图像信息较丰富, 在输尿管梗阻的定位及定性方面均较好 (5) , 因而两者各有千秋。

参考文献

[1]张兴伟, 风伟, 周康荣, 螺旋CT三维肾盂造影对肾实质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1, 3:196-198.

[2]Zeman RK, Zeiberg A, Hayes WS, et al.Helical CT ofrenal masses:The Value of delayed scans.AJR, 1996, 167:771.

[3]Chernoff DM, Silverman SG, Kikinis R, et al.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and display of renal tumors usingspiral CT:A potential aid to patial nephrectomy.Urol-ogy, 1994, 43:125.

[4]李建生, 李康印, 陈虎义等.螺旋CT及其泌尿系成像对输尿管病变的诊断价值,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1, 4:309-311.

[5]营勇, 张忠嘉.单侧输尿管梗阻的CT诊断价值, 临床放射学杂志, 1995, 14:223-225.

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 篇2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低剂量

冠心病是目前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对该病患者在发病的早期进行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螺旋CT硬件和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多层螺旋CT技术在临床上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其三维重建技术也已经被广泛的运用于临床对患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1]。为了对采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低剂量技术对冠心病患者进行诊断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分析,为临床找到一种对该类患者进行诊断的更好方法,使该类患者的临床诊断的准确率更高,使诊断过程中的相关射线剂的使用剂量进一步降低,我们组织进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来我院就诊的88例患有冠心病的临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标准采集方法和低剂量采集方法进行CT扫描。对两组患者检测过程中的相关生理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現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在2007年4月至2011年4月这四年时间里,抽取来我院就诊的88例患有冠心病的临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患者中年龄最大者75岁,年龄最小者37岁,平均年龄54.8岁;患者中有37例男性患者,51例女性患者;患者中病程最长者17年,病程最短者1年,平均病程5.8年;抽样患者所有自然资料,统计学差异并不明显,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临床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检查后确诊。

1.2 方法

将抽样中的88例临床患者病例随机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4例。A组患者采用标准采集方法进行CT扫描;B组患者采用低剂量采集方法进行CT扫描。对两组患者检测过程中的相关生理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1.3 数据处理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P<0.05时认为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B组患者的CTDIvol和ED水平明显低于A组患者,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0.05)。

3 讨论

在CT扫描成像技术中, 曝光剂量和图像的实际质量始终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二者之间既可以相互影响又能够相互制约[2]。一般而言, 曝光剂量与图像的实际质量成正比关系, 曝光剂的量增加可以使信号的强度得到提高, 使低对比度的分辨力得到显著改善, 使量子噪声降低, 从而获得质量比较高的图像。多层螺旋CT探测器的增加,导致亚毫米薄层扫描技术得到更加广泛应用, 随着厚度的逐渐变薄, 噪声也在逐渐变大, 因此在扫描的过程中若要获得与常规CT相同的图像信噪比, 就需X射线剂的量进一步提高, 这使得二者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3]。使CT扫描辐射剂量降低的常用措施主要包括: 使管电流、管电压降低; 使螺距、扫描层厚加大; 使扫描时间尽可能缩短; 使扫描野缩小。而CT冠脉成像为了达到优质成像分辨力, 必然采用薄层扫描和小螺距成像技术, 因此, 要使冠脉CT成像的辐射剂量减少,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管电流进行调节[4]。

总而言之,采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低剂量技术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扫描可以使射线剂的使用剂量显著降低,并且不会对该类患者的诊断的准确性造成影响,可以作为今后临床对该类患者进行诊断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 朱晓华,李大骏,薛永明,等.胸部CT低剂量扫描的图像质量与吸收剂量关系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8,37(12):945-946.

[2] 茹选良,陈天国,郝毅等.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的应用及临床意义[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8,13(14):224-225.

[3] 高建华,孙宪昶,李剑颖,等.后置滤过器C2对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23(11):73-74.

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 篇3

脊椎损伤是日常中发生率较高的疾病,严重者可导致全身瘫痪或下肢瘫痪,合理准确的诊断方式对脊椎损伤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极其重要。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是在常规轴位的基础上,通过多平面重建三维成像及仿真内镜技术,多角度、多方位对脊椎损伤部位进行精准分析,较常规扫描技术在清晰性方面有着相当大的进步[1,2]。MRI在临床诊断上的应用基于物理学原理:人体水中含有大量氢原子,当受到强磁场脉冲激发,通过磁共振现象收集电磁波,利用电子计算机处理与电磁波有关的质子密度、弛豫时间以及流动效应等数据,得出可以进行诊断的图像。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是近些年来逐渐发展成熟的诊断方法,由于其具有直观、清晰的特点,可以清晰地呈现出椎骨的空间结构关系和三维立体形态,故其在骨科疾病治疗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通过临床分析,探讨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在脊椎骨科的诊断准确率,以评定该技术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至2015年8月期间来我院脊椎骨科进行手术治疗的90例患者,按照随机分配法分成2组,每组患者45例。对照组:男性34例(75.56%)、女性11例(24.44%),年龄17~63岁,平均年龄(47.3±3.2)岁;脊椎损伤原因:车祸损伤17例,高处坠落16例,摔伤6例,斗殴3例,其他原因3例;神经明显性损伤者17例(37.78%),无神经损伤者28例(62.22%)。研究组:男性31例(68.89%)、女性14例(31.11%),年龄21~66岁,平均年龄(43.3±2.8)岁;脊椎损伤原因:车祸损伤15例,高处坠落9例,摔伤10例,斗殴5例,其他原因6例;神经明显性损伤者12例(26.67%),无神经损伤者33例(73.33%)。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方法

1.2.1 对照组

本组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成像(MRI)GE公司HDx T 1.5T超导性仪器进行检查。患者仰卧在仪器上,线圈置于患者脊椎损伤处,扫描的顺序依次为T1WI:重复时间(repetition time,TR)195 ms、回波时间(echo time,TE)395 ms、层厚6 mm、层距3 mm;T2WI:TR 5 000 ms、TE 855 ms、层厚6 mm、层距3 mm;FLAIR:TR 9 000 ms、TE 93 ms、反转时间(inverse time,TI)2 500 ms;增强型T1WI。

1.2.2 研究组

本组患者采用GE Brightspeed 16排螺旋CT进行扫描。患者处于仰卧位,以X线片检查提供的患者的损伤范围为准进行扫描,保持扫描线和椎管水平。具体扫描参数:颈椎:电流240 m A,电压120 k V,扫描层厚3.75 mm,重建厚层0.625 mm,重建间距0.625 mm;腰椎:电流260 m A,扫描层厚5 mm,其他参数与颈椎参数保持一致。CT扫描后的数据传送至计算机工作台,3D处理利用图像工作站AW4.6软件。

1.2.3 图像分析

对2组图像数据进行诊断分析,3位脊椎骨科放射医生负责一个图像,经讨论并取得一致意见后,做出客观的诊断并进行记录。

1.3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脊椎损伤且均为不完全瘫痪者[3,4,5];(2)均已被告知本次科研的目的、方法及参与意义,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1)具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2)处于妊娠期的妇女和做过心脏搭桥手术等不能进行放射性检验者[3,4,5];(3)中途退出治疗计划者;(4)临床资料缺失者。

1.4 评价标准

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判断脊椎损伤的标准是根据该技术对患者脊柱区域的图像来判定,骨质连续发生完全或者部分性中断即为骨折。对比2组之中进行手术区域里损伤部位的诊断结果,依据漏诊的情况对2组患者病理学诊断的准确率进行比较。诊断准确率=(总患者数-漏诊患者数)/每组总患者数×100%[6]。

1.5 统计学方法

对研究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和分析,统计学软件选择SPSS 19.0,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造成脊椎损伤的原因

造成脊椎损伤的主要原因是意外事故,其中车祸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高处坠落,二者共占损伤原因的63.33%。不同原因造成脊椎损伤的比较结果见表1。

2.2 全部患者的骨折类型

在骨折类型方面,单纯型骨折、爆裂型骨折、脱位型骨折、安全带型骨折分别为44、25、11、10例,其中单纯型骨折所占比例最高。爆裂型骨折在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下可以清晰地观察出其受损部位,但是在MRI下受损部位的图像并不清晰。在其他类型的骨折中二者的差异不显著,详见表2。

2.3 2种诊断方式的诊断准确率比较

采用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组的诊断准确率为97.78%,只有1名患者漏诊,骨折类型是横突骨折,棘突骨折、椎弓骨折、横突骨折和其他类型骨折分别为15、13、8、8例;MRI的诊断准确率为75.56%,有11名患者漏诊,其中棘突骨折2例、椎弓骨折1例、横突骨折5例、其他骨折3例。棘突骨折、椎弓骨折、横突骨折和其他类型骨折分别为12、11、5、6例。2种诊断方式的诊断准确率、漏诊例和骨折类型均具有统计学差异,详见表3。

3 讨论

目前,车祸及运动损伤患者数目增多,脊椎的损伤已成为较为常见的疾病,常伴有神经的损伤导致患者肢体瘫痪,针对脊椎的各项相关医疗诊断技术也不断完善和进步。脊椎部位结构复杂且解剖关系不明确,诊断得出的横断面图像对整个损伤椎管的显示不完整不清晰,对椎间孔的情况不能进行良好的评价。而根据二维图像实现诊断内容的良好判断,不但要求骨科医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还要有出色的空间构造想象能力[7,8,9]。在实际情况下,每个医师各自的思维方式会产生对病变判断情况不统一的现象,影响手术治疗的精确性。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的发展成熟完美地解决了这一临床隐患。该技术显示出的图像可以清晰地展示出脊椎的各个立体结构,如横突孔、椎间孔、椎管、小关节以及椎间盘组织等,增加骨科医师对患者脊椎的骨折形态、大小以及病变部位和周围的组织关系等的直观了解,为医生制订精确合理的手术方案提供理论依据。而且,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具有扫描速度快、运动伪影少、图像清晰等优点,且依据不同间隔,采用容积扫描的方法能够避免层面遗漏,清晰显示出骨骼界面,辨别损伤部位。采用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清晰显示脊椎的损伤程度、骨折移位情况,对于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及治疗率具有重要意义[10,11,12]。

经过数据统计,我们发现导致脊椎损伤的主要原因是交通事故(35.55%),其次为高处坠落(27.78%),两者均为意外情况,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自己,行走或开车时要注意观察路况,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以免因意外情况使得脊椎受损进而损伤神经导致瘫痪,给家庭和自身的未来生活造成困扰。本研究中脊椎损伤部位主要为腰椎,主要原因为人在直立行走时腰椎承担人体60%的质量,且前后左右等大幅度的旋转运动都是由腰椎来完成的,故最容易受到伤害。因此,当处理发生交通事故或者高处坠落等情况的患者时,重点检查腰椎部位。腰椎的第四五节处与坐骨神经之间的距离较近,如果坐骨神经受到损伤,便会使患者下肢瘫痪,所以采用合适的诊断方式及早对患者进行准确诊断是十分必要的。使用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组的诊断准确率达到了97.78%,仅1名漏诊,明显优于对照组的结果(75.56%)。MRI技术容易漏诊的原因在于其空间分辨力较差,尤其观察骨骼的敏感度较差,当人体中存在一些金属物体时,会给诊断结果造成严重不良影响[13]。因为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的成像特点,尤其是在观察爆裂型骨折方面,可进行任意角度的平面及立体重建,较其他检查技术更清晰显示各个部位的受损情况,所以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逐渐成为脊椎损伤的首选检查手段[14,15]。

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 篇4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创伤性骨折;应用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67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961-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了我院95例创伤性骨折的病人,男性病人是46例,女性病人是49例,这些患者年龄处于20岁以下就有15例,年龄处于20岁至40岁的病人就有有23例,年龄处在41岁到60岁的病人就有44例,年龄处于60岁以上的病人就有13例。依据国际统一定的相关分类系统,可以将这些病症划分为I型、II型、III型、IV型,因此,这些病人的類型倒数依次是:13例、44例、23例、15例。这些患者均有较为明显的外伤,经过医院治疗都获得康复。

1.2 检查方法 在检查中,我们使用了美国的Hispeed NX/i双层的螺旋CT机,它具有高分辨率,其扫描的螺距为1.5,层厚是3mm,间隙为3mm,管中的电流为120mA,管中电压是220kV,摆放姿势是仰卧定位,用它的轴面进行扫描,采用较为原始的二维图像范围作为全鼻。开始时他进行重建图像,采用以后重建的层厚2mm,间隔是0.5mm,重叠率为75%,重建后的图像约为113层,利用3D的软件来进行重建的图像处理。利用CT Bone来重建,分别在它的轴面、冠状面或是它的矢状面观察,就可以得到创伤性的全貌,在将它拿出来与二维的软件Rfrnt detl有效地进行对比,观察不一样之处。

1.3 评价方法 在评价体系中,我们要根据所得的X线片、三维的CT成像,这两种的影像资料来将他们细分为普通的X线片组、三维的CT成像组,对于病人中的骨折类型要按照Letournel的分类进行描述,并对实验中的骨折详细分类型,这样可以对骨折的类型进行比较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中的所采用的数据都是用SPSS10.0的软件进行准确的统计分析,同时各组之间的比较也用了t进行检验,这些实验中的数据都是采用的平均值。P<0.05是差异的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2 结果

在我院治疗中发现,这组95例患者中,发现创伤性骨折的有100处,脱位的就有7处。通过X线的平片影像所显示出的骨折有85处,准确率为86.8%;漏诊10处,这样漏诊率就达13.2%。这些患者的创伤性骨折中颌面部骨折3处,跟骨骨折3处,脊椎骨折有1处,它的髋关节的骨折有2处,它的足跗骨骨折有1处X线的平片影像没有显示出来。通过这些事例可以发现,dr图像处理虽然清晰,但是在处理后可能有一些隐匿性的骨折没有被发现,这是人体骨头组织的复杂性和该技术的局限性所造成的。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的图像可以清晰确切地把骨头坏损部位原始地反映出来,同时这项技术还可以很好地发现不易发现的骨折以及精确地观测到患者骨折的断端移位的程度、受损范围或者数目等,在平片影像中漏诊的10处骨折起了重要的作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的图像可以全方位、立体地来显示出受损骨头中的骨折线走势、长短、受损骨折的分离、碎骨片的位置以及大小数目等,并且在这些基础上可以用平面的重组系列,来对图像的显示,进行更清晰逼真的处理。对此,我们可以得出,在创伤性骨折中的应用中,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对于那些不易于检测或是不规则的骨折更具无可比的优势,是医院为患者检测的首选。

对这些患者经行长期的回访咨询,对一些结果我们进行比较后,可以发现一个比较明显的结果,创伤性骨折中采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的患者95例,依照国际通行的方法进行评分:优秀的病人有23例,良好的病人有41例,一般的病人有25例,较差的病人有2例;其中若按照先前我医院的一般X线的平片影像所抽选的患者95例,按照国际通行的方法进行评分:优秀的病人才13例,良好的病人有19例,一般的病人有23例,较差的病人就有15例。很显然,我们可以得出,I型和III型的三维重建技术要比一般X线的平片影像的评分高,但是两者之间没有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II型和IV型的三维重建技术要比一般X线的平片影像的评分低得多,这样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详细结果,见表1。

3 讨论

通过这次研究探讨,我们知道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创伤性骨折中的应用的优越性,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使得扫描期间中的连续运动,缩短了达到我们所需目标的时间,并且能够产生大量高清晰质量的图像,进而获得我们素需要的立体多维的图像,没有必要进行二次或多次的扫描即可重建任意部位的图像。

综上所述,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骨折创伤处应当制定比较合理、规范的扫描参数,这样才能获得质量高的二维图像,并且对比各种图像的处理技术。通过这几种方法在骨折诊断中获知各自的优劣之处,同时充分结合病人的病情需要,采用多种的方法进行联合应用,突出重点,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图像质量,达到比较好的诊断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伟雄,卿安蓉,陈国栋.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10年04期:16-18.

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 篇5

1 资料和方法

80例经临床、肝功能和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肝癌和肝硬化的患者,其中男50例,女30例,年龄23~69岁;20例正常人,男12例,女8例,年龄25~58岁。

采用GE公司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机,采集原始数据的主要技术参数为:层厚10 mm,螺距0.938:1;外周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300),总剂量:1.5~2.0 ml/kg体重;注射速度:3.0~4.5 ml/s,延迟时间:动脉期22~25 s,静脉期50~58s,部分病例增加延迟扫描时间90~180 s不等,然后将层厚为10 mm的原始轴位动静脉期图像重建为层厚1.25 mm,再传至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HP wokerstation XW8000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后处理软件为adw4.2版本,重建方法采用容积再现技术(voilume rendering)和最大密度投影法(MIP)。所有图像均由2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共同分析统计。

2 结果

20例正常人组,肝动脉期VR图像和MIP多平面重建图像质量清晰、细腻,能清晰显示腹腔干、脾动脉、肝总动脉以及左右肝动脉及其2~3级以上分支走行分布情况,包括一些变异血管;门脉期VR图像和MIP多平面重建图像能清晰显示1~6级门静脉血管结构及1~3及肝静脉血管分支,对细小分支血管以MIP图像显示更为清晰(见图1)。

80例肝硬化和肝癌病人组,肝动脉期VR图像和MIP多平面重建图像除了显示正常腹腔干及其各级分支外,还可显示肿瘤供血血管起源及形态结构特征和走向分布等;门静脉期VR图像和MIP多平面重建图像能清晰、直观地显示脾静脉、门静脉及肝内1~5级分支,同时显示门脉侧支循环的开放情况、侧枝循环静脉曲张的范围及估计其严重程度,具有较强的空间立体感。动、静脉期MIP多平面重建图像还能显示肝内病灶与肝内血管的空间结构关系,有利于病灶的准确定位。其中60例肝癌患者的静脉期血管重建图像能清晰显示病灶对门脉系统的侵犯情况、严重程度以及门脉癌栓形态大小和范围(见图2、图3)。

3 讨论

3.1 多层螺旋CT的技术优势

螺旋CT门静脉三维血管成像的应用已有一些报道[1,2],但多层螺旋CT较传统CT扫描速度更快,可达到更薄的层厚,工作站后重建功能更完善,可获得各种二维、三维血管图像,在造影剂团注定时技术的辅助下可获得更优质的血管图像,提高了对侧支血管的显示能力,一些细小血管分支也能得到良好显示[3,4]。多排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技术提高了Z轴上的空间分辨率,能在不牺牲空间分辨率的情况下覆盖更多的解剖结构,其作为一种相对无创的检查,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地应用。16层螺旋CT与4~8层螺旋CT相比,扫描速度又有了明显提高,已接近于电子束CT,而其空间分辨率又高于电子束CT,可快速进行大范围的容积扫描,其工作站后处理软件非常完善,采用100%的容积数据重建,为最后获取高清晰的三维血管图像提供了有力保障。本组应用GE公司Lightspeed 16层螺旋CT,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利用实时监控技术,当造影剂到达靶血管(设定为腹主动脉)强化达到峰值期间,快速进行动脉期容积扫描,延迟50~58 s后再进行静脉期容积扫描,获取原始横断位容积数据,传输至工作站,利用容积再现技术(VR)、最大密度投影法(MIP)等方法进行重建。

3.2 16层CT肝脏双期扫描血管三维重建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

对于肝硬化患者,影像学除了能够明确诊断有无肝硬化外,更重要的是了解有无并发肝癌的可能,动脉期血管三维图像可清晰地显示有无异常供应肿瘤的血管。16层螺旋CT门脉期血管重建图像可清晰显示门脉侧枝循环开放情况、静脉曲张的严重程度及分布范围,包括由阻塞后增粗的门脉主干及其增粗、扭曲的肝外侧支循环血管,有利于临床更好地评估肝硬化的严重程度、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疗效评估。静脉期MIP多平面血管重建图像还能对门脉系统进行精确的测量,有助于估算有无门脉高压,这是以往普通螺旋CT难以实现的。作为一种新兴的无创性检查技术,它将在很大程度上替代有创性经脾直接门静脉造影术。另外,静脉期MIP多平面血管重建图像还能清晰地显示有无门脉癌栓的可能,特别是微小癌栓的显示。笔者认为,对于有慢性肝硬化病史的患者,明确其有无门静脉栓子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它的重要性就在于可间接推断肝硬化结节是否有癌变的可能。本组有1例慢性肝硬化患者,曾多次在CT检查中发现肝右叶一结节病灶有不典型“快进快退”的强化模式,后经16层CT门脉血管重建,图像显示门脉右支2级分支有充盈缺损,最后诊断为肝硬化并肝癌,后经手术证实。

对于肝癌患者,动脉期VR图像及MIP多平面重建图像能清晰显示肿瘤血管的起源与走向,具有较强的空间立体感,为进一步进行介入治疗提供了更多有价值信息,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5,6]。多期相VR图像和MIP多平面重建图像保持了血管与内脏器官的相互关系,可清晰直观地显示肿瘤与肝内血管的空间结构关系,更准确、直观地判断肿瘤在肝内的节段定位,还能清晰显示肿瘤组织对门静脉受侵犯的情况,为外科制订手术方案提供更多的依据。

3.3 16层CT肝脏双期扫描血管三维重建成像技术的应用展望

16层CT腹部血管三维重建提供了更多的影像信息资料,为肝脏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了更多依据,它的应用价值还在于能够指导临床治疗以及疗效评估。近年来,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肝脏移植手术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16层CT血管成像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对肝移植术前评估及术后随访都将发挥重要的临床价值。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16层螺旋CT肝脏双期血管成像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与应用前景。

摘要: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肝脏双期扫描动门脉期三维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0例经临床、肝功能和影像学检查诊断的肝癌和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在工作站利用容积再现技术(VR)和最大密度多平面重建技术进行重建。结果:肝动脉期VR图像和MIP多平面重建图像均能清晰显示腹腔干、脾动脉、肝总动脉左右动脉及其23级分支,包括肿瘤供血血管及变异血管、门脉期、VR图像和MIP多平面重建图像,能清晰显示16级门静脉血管结构及13级肝静脉血管分支,具有较强的空间立体感。结论:多层螺旋CT门静脉三维重建成像是一种快捷而有效的无创性血管造影技术,有助于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及进行疗效随访。

关键词:多层螺旋CT,门静脉,三维血管成像,肝硬化,肝癌

参考文献

[1]张红丽,郭启勇,钱铭辉,等.螺旋CT门静脉三维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J].放射学实践,2003,18(1):70-71.

[2]吴东,周康荣,陈祖望,等.螺旋CT门静脉造影的临床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0,34(7):482.

[3]李晓平,李朝龙,徐达传.肝门静脉CT三维重建在腹腔镜外科的应用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3,21(5):509-511.

[4]李晓兵,田建明,王培军,等.多层螺旋CT肝脏双期血管成像及临床应用[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22(2):118-121.

[5]朱康顺,单鸿,姜在波,等.肝细胞癌肝动脉-门静脉分流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在介入治疗中的意义[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22(2),136-139.

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 篇6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三维重建技术,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指主动脉血流通过内膜撕裂口进入主动脉壁,导致内膜剥离并发生脱离,在主动脉壁内形成血肿,通常由血流动力学、病理学及自身解剖结构特点引起[1]。目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一旦紧急发病或病情进展可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因此早期诊断并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多层螺旋CT是一种无创、快速、准确的临床辅助诊断方式,较传统螺旋CT具有更高的密度和时间分辨率,可通过对病变部位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管变化情况的准确描述,为临床诊断及病情评价提供可靠的依据。本研究对44 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采用多种三维重建技术对图像进行重建,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 年6 月~2014 年1 月我院收治的44 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3 例,女性21 例,年龄39~77 岁,平均(53.7±4.2)岁。患者自感病程时间为2 d~3 个月,平均(15.9±3.8)d。所有患者均主诉胸背、腹部、颈部持续性疼痛,存在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现象,其中胸背或腹部持续性疼痛31 例,下腹放射状疼痛8 例,呼吸困难、胸闷6 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确诊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所有患者均存在高血压病史,已排除晚期恶性肿瘤患者,17 例合并糖尿病,8 例合并脑梗死,7 例合并心肌坏死,其他患者无明显合并症。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Lightspeed型64 层螺旋CT机进行检查。扫描参数如下:管电压120 k V,管电流500 m A,螺距1.375 :1,扫描野FOV 36 cm,矩阵512×512。选择非离子型造影剂欧乃派克(300 mg/m L),采用双桶高压注射器由肘静脉注入,剂量1.5 m L/kg,流速5 m L/s。主要扫描范围在主动脉上方水平位置与耻骨联合水平位置,扫描时间7~12 s。扫描完成后将获取的原始CT图像传送至图像处理工作站,分别采取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多平面重建(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及曲面重组(Curve Planar Reconstruction,CPR)进行二维及三维CT图像重建。根据重建后的CT图像进行诊断,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1.3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双侧髂总、髂内外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双侧肾动脉及其属支。观察并记录原始CT图像及重建图像上是否存在主动脉夹层及破裂口。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判断三维重组成像技术在诊断夹层累及范围、真假腔的密度及血栓、供血情况中的价值。并采用常规De Bakey分型法对所有患者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分型,其中De Bakey I型为内膜破口位于升主动脉,范围累及胸主动脉各部甚至腹主动脉;De Bakey II型内膜破口位于升主动脉,扩展范围局限于升主动脉或主动脉弓;De Bakey III型为内膜破口位于降主动脉,扩展范围累及降主动脉或/ 和腹主动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多层螺旋CT诊断结果

多层螺旋CT诊断结果与DSA检查结果的比较,见表1。由表1 可知,多层螺旋CT诊断结果与DSA检查结果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 > 0.05)。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原始CT图像及重建图像,见图1。

注:a.原始图像,示主动脉内形态不规则,呈带状改变;b.VR图像,示降主动脉夹层内膜破口;c.MPR图像,示内膜片及多个内膜破口。

2.2 多层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病情评价结果

多层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病情评价结果,见表2。由表2 可知,多层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累及范围、腔内血栓、管壁钙化及破裂情况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与DSA检查结果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 > 0.05)。

3 讨论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发病较为急骤,同时对患者危害极大、预后危险的一种主动脉血管疾病。该病的致病机理为主动脉腔内的血液经内膜破口进入主动脉壁囊样变性中层,从而导致主动脉夹层发生血肿,而血流动力学因素可导致血肿累及区域不断增大扩展,从而使得主动脉中层发生解离。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多表现为急性发病、剧烈疼痛、休克等,血肿压迫可导致脏器缺血,重度发病时直接导致心律失常、心脏压塞致死[3]。因此早期确诊并及时进行干预治疗对临床预防及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重要意义。DSA虽是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仅能够显示血管内部情况,对无造影剂充盈的假腔较难以显示,在评价主动脉反流、分支血管与夹层之间的关系上不如CT敏感[4,5]。

本组实验探讨了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在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由表1 中可以看出,CT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并且CT检查方案诊断可明确患者De Backey分型,有效提高临床对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病情评估能力,具有较高的治疗指导价值。由表2 可以看出,螺旋CT能够清晰地鉴别真腔和假腔,并且对累及区域有较高的显示效果。由此可知,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可对病情进行准确评价,且为无创性、快速检查,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联合三位重建技术可弥补传统螺旋CT密度分辨率不足的问题[4],通过增强扫描及三维图像重建可准确鉴别主动脉真假两腔。而有关研究表明[6],真、假腔的鉴别是诊断夹层动脉瘤的基本依据。真腔规模较假腔小,增强扫描早期真腔的密度高于假腔,随着时间的延伸,假腔密度呈上升趋势,逐渐高于真腔,而假腔显影及排空速度较真腔缓慢,因此CT血管三维重组成像可通过显示假腔内血栓及附壁血栓的状态,进而评估腔内是否存在血栓与钙化灶。

在临床工作中发现,MPR对主动脉夹层范围、血栓、内膜撕裂口、真假腔大小、管壁钙化移位、夹层累及范围等的判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7];CPR能够显示血管走行的连续性,并且能够消除血管重叠结构的影响;MIP能够清晰显示小血管的管壁钙化情况以及管腔狭窄闭塞等信息,但不能清晰显示血管内膜[8];VR能够立体显示夹层血管表面以及与周围结构之间的空间关系[9]。经过MIP、CPR、VR及MPR重建后的图像较为直观、准确,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病情评价、病变部位及累及范围的定位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珊红,陈银众,赵益炼,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4,11(1):5-7.

[2]汤振华.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2,10(3):43-45.

[3]赵秀勤.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4):1668,1680.

[4]腾震.夹层动脉瘤的CT和DSA影像学诊断[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1,22(5):301-302.

[5]石银龙,庞长珠,康桂荣,等.16层螺旋CTA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0,25(8):144-145.

[6]Armerding MD,Rubin GD,Beaulieu CF,et al.Aortic aneurismal disease:assessment of stent-graft treatment-CT versus conventional angiography[J].Radiology,2000,215(1):138-146.

[7]章绪辉,全显跃,俞志坚,等.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1,20(3):391-396.

[8]Ota H,Takase K,Igarashi K,et al.MDCT compared with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for assessment of 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importance of reviewing crosssectional images[J].AJR Am J Roentgenol,2004,182(1):201-209.

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选自本院2013~2014年收治的肋骨骨折患者64例, 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32例。其中, 研究组男20例, 女12例, 年龄18~66岁, 平均年龄 (30.00±2.27) 岁;给予32例研究组患者16排螺旋CT三维成像诊断;对照组男24例, 女8例, 年龄19~65岁, 平均年龄 (30.00±2.64) 岁;给予32例对照组患者常规检查。经比较对照后, 两组患者的年龄以及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检查, 给予研究组患者16排螺旋CT三维成像检查诊断, 采用16排螺旋CT三维成像扫面仪器扫描, 让患者平卧, 双手抱头, 屏住呼吸, 扫描患者的头足, 扫描患者的全部肋骨, 使用宽度、螺距、重建层厚、重建间隔分别为0.75、0.50、1.00、0.50 mm的运用多平面重建 (MPR) 、曲面重建 (CPR) 、最大密度投影 (MIP) 、容积重现 (VR) 技术形成三维图像, 根据患者的临床需求, 任意调整仪器的角度, 使患者的图像达到最清晰的图像[2]。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常规检查, 32例患者疑似肋骨骨折26例 (43处) 、可疑骨折6处, 未见明确骨折6例;经16排螺旋CT三维图像检查, 32例患者中9处X线片显示可疑骨折实为11处, 6例X线片未见明确骨折患者, 16排螺旋CT三维图像显示11处骨折。

3 讨论

股骨骨折多发生在第4~7肋骨;第1~3根肋骨有锁骨, 肩胛骨以及肩带肌群的保护而不容易受伤骨折;第8~10根肋骨逐渐变短, 而且与软骨肋弓相连接, 此处有连接, 不易股骨;第11~12根肋骨被人们称为浮肋, 活动度数较大, 不易发生骨折;但是, 当对其进行暴力实施时, 这些肋骨就会可能发生骨折。肋骨骨折是临床医学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胸外部受损疾病, 安全、有效、科学、合理的诊断对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选择以及预后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肋骨由于其部位特殊, 普通的X线片以及CT扫描不能够完整的显示患者胸部复杂的骨折, 会造成漏诊、误诊, 极大的影响着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预后康复[3,4]。

治疗肋骨骨折的原则主要以镇痛、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固定胸廓、恢复胸壁功能以及防止并发症为主。在临床中, 镇痛的方式方法很多, 可以口服或者为患者肌内注射镇痛剂、镇静剂等;还可以选择自控止痛泵;同时也可以肋间神经阻滞或者封闭痛点, 能够有效的加快患者的愈合时间。

有关学者认为, 给予肋骨骨折患者16排螺旋CT三维成像诊断, 能够清晰的显示患者的骨折部位, 为诊断提供有力的保障, 提高诊断率, 进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中, 经16排螺旋CT三维图像检查, 32例患者中9处X线片显示可疑骨折实为11处, 6例X线片未见明确骨折患者, 16排螺旋CT三维图像显示11处骨折。由此说明, 16排螺旋CT三维成像的诊断效率高, 能够清晰的显示出患者骨折的部位, 进而提高确诊率, 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以及生存质量。

本次研究表明, 经常规检查, 32例患者疑似肋骨骨折26例 (43处) 、可疑骨折6处, 未见明确骨折6例;经16排螺旋CT三维图像检查, 32例患者中9处X线片显示可疑骨折实为11处, 6例X线片未见明确骨折患者, 16排螺旋CT三维图像显示11处骨折。

综上所述, 给予肋骨骨折患者16排螺旋CT三维成像诊断的效果较为显著, 其能够提供直观、真实的三维立体图像, 提高确诊率, 为患者的临床治疗以及后期康复提供有力的依据,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对16排螺旋CT三维成像在诊断肋骨骨折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方法 肋骨骨折患者64例, 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32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检查, 给予研究组患者16排螺旋CT三维成像诊断检查, 并对两组临床资料以及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常规检查, 32例患者疑似肋骨骨折26例 (43处) 、可疑骨折6处, 未见明确骨折6例;经16排螺旋CT三维图像检查, 32例患者中9处X线片显示可疑骨折实为11处, 6例X线片未见明确骨折患者, 16排螺旋CT三维图像显示11处骨折。结论 给予肋骨骨折患者16排螺旋CT三维成像诊断的效果较为显著, 其能够提供直观、真实的三维立体图像, 提高确诊率, 为患者的临床治疗以及后期康复提供有力的依据,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16排螺旋CT三维成像,肋骨骨折,诊断

参考文献

[1]高煜.多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成像在诊断肋骨骨折中的价值.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11, 13 (3) :365-366.

[2]李云雁.16排螺旋CT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当代医学, 2011, 17 (28) :43-45.

[3]刘金成, 李金凤, 米霞.16排螺旋CT三维成像在诊断肋骨骨折中的应用.现代医院, 2011, 11 (10) :48-49.

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 篇8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与设备

完整头颅骨标本1副, 经3次测量左右侧茎突长度平均值分别为2.13 cm、2.30 cm, 左右侧内倾角分别为15.2°、16.2°, 左右侧前倾角分别为14.0°、14.5°。采用日本岛津Sonialvision SafireⅡ数字化大平板X线透视摄影系统及后期处理工作站作茎突正侧位数字断层融合;采用美国GE16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工作站做茎突扫描及三维成像。

1.2 检查方法

1.2.1 DTS扫描:

正位:头颅标本以仰卧位姿态放于摄影台上, 头顶部垫高, 上眶耳线垂直于台面, 头颅正中矢状面垂直于摄影台平面。中心层高度根据测量标本外耳孔与台面距得出。侧位:头颅标本侧放于摄影台上, 使头颅正中矢状面与摄影台平面平行。管电压60~80 k V, 管电流0.5~0.8 m As。体层运动角度 (tomo angle) 选择20°。检查结束后将数据传入后处理工作站按默认参数进行后处理。在工作站上选出符合检查目的和诊断要求的茎突体层图像, 在正位上测量茎突的长度及内倾角, 在侧位上测量茎突的前倾角 (以听眦线垂线为基线) , 见图1~3。

1.2.2 MSCT扫描:

头颅标本取仰卧位, 上眶耳线和矢状面与扫描床垂直, 扫描范围为外耳孔前后各30cm。扫描条件:120 k V, 100 m A, 层厚5 mm, 螺距pith值0.50, 三维重建层厚0.625 mm。采集的数据传输至GE AW4.2后处理工作站, 采用多平面重建技术 (MPR) 并结合容积再现 (VR) 技术, 在冠状面上测量茎突的长度及内倾角, 在矢状面上测量茎突的前倾角 (图4~6) 。具体测量方法见参考文献[2]。

图1 DTS扫描测量长度

1.3 统计学处理

以上参数均分别测量3次, 取平均值 (D1)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 计量资料均以±s表示, 并计算2种成像方式的偏差度。

2 结果

采用2种方法测得的茎突数据见表1。数据显示2种成像方法与标本实测值的偏差度均在±4%以内, 均符合临床诊治要求。

注:+表示放大, -表示缩小

3 讨论

茎突为颞骨的一部分, 起自颞骨下茎乳孔的前内方, 呈细圆柱状, 远端伸向内、前下方, 位于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之间。由于其位置特殊, 与其他部位重叠较多, 常规的X线摄影方法对操作者要求高, 摄影成功率低, 且影像显示欠清, 难以满足临床的诊断要求。从表1可以得出, 本文所介绍的2种方法均可以满足临床诊治要求, 但2种方法各有优缺点。

MSCT成像法可以立体或任意平面地显示茎突, 操作简单, 对操作者技术要求低, 缺点是辐射剂量大, 价格昂贵。DTS辐射剂量小, 仅相当于CT的1/5[3], 且价格便宜, 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摄影技术, 绝大部分被检者茎突均能清晰显示、准确测量, 应作为茎突成像的首选方法, 但在临床运用中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①根据文献[4]报道茎突左右侧与冠状面的平均夹角分别为18.0°、17.2°。因此正位体位设计时应尽量让被检者下颌内收使上眶耳线垂直于台面, 使双侧茎突处于同一冠状面且平行于检查床, 便于在同一层面得到优质的双侧茎突正位体层影像。②茎突多呈S走形, 摄影时如果体层运动角度选择过大会导致体层变薄, 难以在一个层面清楚显示茎突的完整形态;笔者认为, 体层运动角度为20°或30°时茎突显示最佳。③由于茎突内倾角的存在, 导致侧位像上难以在一个层面完整地显示茎突, 因此导致长度测量失败。茎突长度的测量应在正位像上完成。

参考文献

[1]Onbas O, Kantarci M, Murat Karasen R, et al.Angulation, length, and morphology of the styloid process of the temporal bone ana lyzed by 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Acta Radiol, 2005, 46 (8) :881-886.

[2]敬永勇, 马春.16层螺旋CT在茎突测量中的应用.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9, 10 (2) :103-105.

[3]许静, 郑玲, 徐莉.浅析岛津平板胃肠SafireⅡ的断层融合摄影技术.临床影像技术, 2009, 24 (3) :120-121.

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2007~2008来我院就诊牙齿正畸矫形25例,男11例,女14例,年龄12~28岁,平均16岁,其中中切牙9例、两个中切牙同时阻生1例,尖牙5例,两个尖牙同时阻生3例,中切牙和尖牙同时阻生3例,下颌第二前磨牙2例,上、下颌第三磨牙萌出不全2例合并尖牙、侧切牙阻生。术前均已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确诊颌骨中有埋伏阻生牙。

1.2 设备与方法

采用GE公司Light Speed plus螺旋CT,扫描条件:电压120k V,180MA,扫描速度1r/s,使用螺距=1.5,层厚5mm。患者仰卧,上、下颌微张,使上、下牙列不重叠,上、下切牙保持约1cm,咬牙合平面尽量平行于扫描平面。扫描时嘱患者暂停吞咽动作。对年龄较小者,可用头带固定并在其后磨牙区放置一纱布,协助制动。采用螺旋容积扫描,范围自下颌骨体下缘至上颌窦顶壁。图像处理在工作站上应用Dentascan V2.0齿科软件进行三维多层面重建(MPR)、CPR、VR及SSD重建图像,可任意角度任意平面显示牙体断面或三维立体图像,从而获得埋伏牙的牙体形态、唇腭向位置、萌出方向及与其邻牙关系的详细信息。

1.3 三维成像和多层面重建

本研究所采用的三维成像的方法是容积重建法(V o l u m e Rendering,VR),这种方法能显示多种组织,可以旋转、开窗、“剥皮”、“去骨”、可模拟手术进行多角度观察、多平面任意切割,VR可以将埋伏阻生牙和邻牙及周围组织同时显示出来有助于观察埋伏阻生牙和邻牙及周围组织的关系。多层面重建(MPR)可以同时显示轴位,矢状面和冠状面和任意斜位层面,并可任意改变重建的位置和层厚,能够提供清楚的空间解剖关系。

2 结果

本组共32颗埋伏阻生牙,其中单个埋伏18例,2个或多个7例;上颌尖牙埋伏9颗,中切牙6颗,侧切牙1颗,第二前磨牙1颗;下颌尖牙6颗,中切牙8颗,第二前磨牙1颗。32颗埋伏阻生牙中位于唇颊侧14颗,舌腭侧18颗;按方位分倾斜埋伏21颗,垂直4颗,水平6颗,倒置1颗,25例患者共32个阻生牙均显示清楚,埋伏阻生牙在颌骨中的形态、唇、腭侧位置、萌出方向及与邻牙的关系显示较为直观。其中有6例患者的MPR所获信息与原先全口曲面断层片及根尖片所获信息有较大出入,通过改变矫治设计,从而获得很好的矫治效果。

3 讨论

在齿科正畸矫形中,全口曲面断层片及根尖片是对正畸过程中常用的诊断手段,但其提供的是二维平面图像,其缺点在于:第一,分辨率低;第二,图像重叠。而多层螺旋CT以其强大的三维图像后处理功能,有效克服了传统X线的局限,可对齿科正畸矫形中的埋伏牙进行准确的三维定位和分型[4~5]。能直接显示埋伏牙的位置,数量,牙冠牙根的形态,为导萌、正畸治疗提供客观依据。MPR,CPR能任意角度、平面成像,避免组织重叠,同时可了解颌骨发育情况及精确测量牙齿与牙槽表面的距离。VR及SSD能直观显示颌牙列情况,清楚了解牙齿之间的立体关系,包括埋伏牙间隙的大小,邻牙受压情况等。综合运用任意角度旋转及切割功能,有助于对埋伏牙进行准确的三维定位和分型,有助于简化形象思维,确定手术方案和入路。

4 结语

多层螺旋CT,层厚薄,连续采集,无运动伪影提高了齿科正畸矫形中埋伏阻生牙检出率及清晰度,三维成像技术从多层面,多角度和多个平面立体直观地勾画出埋伏阻生牙的空间位置、牙根的形态,与邻牙关系及邻牙的牙根情况,便于正畸和颌面外科医生选择最佳矫治设计及手术方法,提高手术成功率,从而减轻患者痛苦,缩短矫治时间。

参考文献

[1] 王卫红,邵聪吉,马天宇,等.CT三维重建在诊治上颌骨埋伏牙中的应用[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8,24(3):188~189.

[2] Mason C,Papadayou P,Roberts GJ.The radiographi_c localization of impacted maxillary canines:a comparison of methods[J].Eur J Orthod,2001,23:25~34.

[3] Preda L,La F,Dimaggio E M,et al.The use of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in the localization of impacted maxillary canines[J].Dentomaxillofac Radiol,1997,26:236~241.

[4] 张皓,沈天真,李淑云,等.CT在上颌埋伏牙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2,8(8):13~15.

上一篇:科技新媒体下一篇:通心络: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