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冠脉成像(共10篇)
螺旋CT冠脉成像 篇1
摘要:目的 对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冠脉血管狭窄程度的特异性与敏感性进行分析。方法选择50例于2012年1月2013年6月间在本院进行冠心病治疗的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和冠脉造影检查。对比中了解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于冠脉狭窄诊断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 64排螺旋CT冠心病诊断特异性为97.3%, 敏感性为96.0%。结论 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值得被推广和应用到临床中去。
关键词: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常规冠脉造影
冠脉血管CT成像和冠脉造影属于临床上常用的冠心病影像学检查方法。与冠脉造影相比, 冠脉血管CT成像具有价格低、风险小、无创的优势, 在临床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1]。本次研究特就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冠脉血管狭窄程度的特异性与敏感性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100例于2012年1月~2013年6月间在本院进行冠心病治疗的患者, 其中, 女46例, 男54例, 患者的年龄范围居于29~75岁, 平均年龄 (54.6±6.2) 岁, 49例阴性结果患者, 51例阳性结果患者。
1.2 方法
本意研究中进行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的仪器为日本东芝Aquilion64排螺旋CT, 由导管室和放射科医师报告冠脉造影及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结果, 主要判断患者的右冠、右回旋支、左前降支和左主干。
1.3 评价标准
特异性: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未发现病变, 冠状造影中未得到确认的血管数目与冠脉造影未发现病变血管数目之间的比率。敏感性: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发现病变, 冠状造影中得到确认的血管数目与冠脉造影发现病变血管数目之间的比率[2]。
2 结果
全部患者均成功完成冠脉造影检查和64排螺旋CT检查, 血管图像均比较理想, 判断全部100例患者的右冠、右回旋支、左前降支和左主干共401支血管。其中, 64排螺旋CT检查右冠阳性40例, 左回旋支阳性42例, 左前降支阳性52例, 左主干阳性11例;冠脉造影检查右冠阳性42例, 左回旋支阳性46例, 左前降支阳性54例, 左主干阳性11例。两种检查方式下, 右冠均为阳性者40例, 左回族支均为阳性者42例, 左前降支均为阳性者51例, 左主干均为阳性者11例。冠心病诊断特异性为97.3%, 敏感性为96.0%。
3 讨论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即指由于脂质代谢不正常, 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 在动脉内膜一些类似粥样的脂类物质堆积而成白色斑块, 称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这些斑块渐渐增多造成动脉腔狭窄, 使血流受阻, 导致心脏缺血, 产生心绞痛。发病时, 冠心病症状表现为心律紊乱, 心率过快, 过慢, 传导阻滞, 心脏停搏等均可使心排血量减低。由于大脑对缺氧十分敏感, 大脑供血不足, 轻者感头昏, 重者可出现眩晕甚至晕厥。目前主要通过冠脉造影以及CT冠脉成像这两种方式进行诊断[3]。作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 冠脉造影为有创检查。但是若患者心律不齐、心率过快会影响冠脉显影的质量。因此, 对心率过快患者进行诊断前, 患者可服用地尔硫卓或者倍他乐克将心率控制在70次/min以下。严重钙化患者, 也难以有效进行血管狭窄程度的判断。除此之外, 患者需进行屏气合作, 若患者呼吸不畅并且存在屏气困难的患者, 则难以保证该项诊断的准确性。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检查不但价格低廉、风险小、操作方便, 并且属于无创检查, 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身体痛苦和经济负担, 与冠脉造影相比, 优势明显。相关文献表明64排螺旋CT冠脉血管造影能够提高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稳定或者不稳定型心绞痛、有定窦性心率的不典型胸痛的诊断准确率[4]。在本组资料中, 64排螺旋CT冠心病诊断特异性为97.3%, 敏感性为96.0%。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64排螺旋CT诊断左主干病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非常高, 但是对于右冠、回旋支和前降支的诊断特异性和敏感性相对较低, 但是能够为临床医师提供相关的诊断依据, 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总之, 64排螺旋CT冠脉成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参考文献
[1]曹占伟, 邵芳, 于雅维.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与常规冠脉造影的对比研究.当代医学, 2009, 12 (20) :144-145.
[2]李伟, 罗学毛, 兰勇.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与常规冠脉造影对比研究.中外医疗, 2012, 29 (23) :118-119.
[3]申燕艳.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与冠脉造影冠心病诊断的对比研究.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30) :174-175.
[4]何忆雯, 秦永文, 丁仲如.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9, 16 (1) :10-13.
螺旋CT冠脉成像 篇2
(山东省宁阳县第一人民医院山东宁阳271400)【摘要】 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医疗手段的不断完善和更新,多排螺旋CT技术已經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临床诊断工作中,提供了诊断的检出率和准确率,使漏诊和误诊现象的发生率得到了有效的降低。本文该技术的检查方法、适应症、临床应用的几个方面对多排螺旋CT心脏冠状动脉成像的相关知识进行介绍。【关键词】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国分类号】R81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449-01 近几以年,随着多排螺旋CT技术的不断发展。从1998年开始世界上的第一台4排MDCT问世, 到2004年底的时候,由通用电器公司推出的64排MDCT问世, 在这两种MDCT之间,经过了8、16、32排等三种过渡产品, 但是这样的多度只用了6年时间。“排”指的是CT扫描机探测器的阵列数, 一般情况下探测器的宽度随着排数的增多而变宽, 在一次扫描中所完成的宽度也就越大。有一些专家将多“排”螺旋CT称之为多“层”螺旋CT,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两者的定义是相同的, 即探测器有多少“排”, 在一次扫描的过程中就能够完成多少层图像的采集。1 检查方法和适应症状1.1患者准备:①保证患者的心电图能够保持同步化: 先稳定地将电极与患者洁净且干燥的相应胸部区域相连接;在对患者憋气后基础心率及其心率变化进行测定, 闭气以后的心率可能下降5-20次/分钟。②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及憋气,准确的进行定位与扫描, 在有需要时给予氧气等。③注射造影剂与采集图像的同步化:利用肘前静脉内导管注射的方法;对循环时间进行测定; 利用双筒的高压注射器, 注射高浓度的非离子型的造影剂以后注射相适合的生理盐水, 能够相对地对上腔静脉、右心室等高密度造影剂伪影进行防止。④放射线的辐射剂量:64排的MDCT对X线的利用率为95%,但16排的MDCT是90%。1.2 扫描方式:扫描模式目前有两种,一种是心脏的扫描,目的是观察心腔、瓣膜、冠状动脉、心肌和心包;还有一种是“胸痛三联征”扫描的模式,以观察肺动脉栓塞、冠状动脉、主动脉夹层为目的,还有冠状动脉的血管搭桥等利用非离子型的造影剂(350-370mgI/ml),三个时相注射,① 总量为60-80ml,流速是5ml/s;②总量为15ml,流速为3ml/s;③生理盐水是30ml,流速是3ml/s。确保冠状动脉以及左心室腔为真实动脉期的高峰,并且上腔静脉以及右心房室的显影一般较淡,伪影也较少。从开始自肘静脉注射时直到造影剂到达靶器官的时间称做循环时间,利用Smartprep扫描模式,个体的循环时间可以进行准确测量,进而确保图像采集与造影剂达到同步增强, 并且决定了造影剂的用量。针对某一些疾病,比如心脏肿瘤、缺血性心肌病等, 实行晚期(5-20min)再次扫描,对心肌灌注、肿瘤供血和染色进行观察。2 临床应用MD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主要具有以下优势:对于斑块成像、先天性冠状动脉发育异常、指导冠脉支架、管腔狭窄诊断、搭桥手术和该手术的术后随访、不典型胸痛的筛查、心肌缺血性梗死、心功能分析等。2. 1 先天性冠状动脉发育异常:① 冠状动脉的起源出现异常: 左、右冠状动脉可以分别起源于肺的动脉主干, 可以分别起源于同一主动脉窦,也可以同时起源于左、右的冠窦, 有时患者的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后方的无窦。② 冠状动脉瘘: 在患者的左、右冠状动脉发生均有可能, 一般情况下在左房瘘、右房瘘和右室瘘比较常见; 瘘管主要表现为起源于冠状动脉窦出现异常增粗和走行现象, 并可以直接以引流的方式进入心腔的冠状动脉的血管影, 此血管影一般情况下会有冠状动脉的分支出现。③ 冠状动脉的肌桥: 由于CT可以对冠状动脉和邻近心肌组织进行同时显示, 所以, 在肌桥的显示方面要比常规冠状动脉的造影技术好的多, 从而达到了避免冠心病假阳性的诊断的出现。在临床诊断方面,冠状动脉肌桥有时候会被误诊为管腔狭窄而置入支架后容易造成患者管腔出现破裂现象, 在支架术前进行CT检查, 可以对此种事故的发生起到很好避免效果。参考文献[1]王怡宁,金征宇,孔令燕,张竹花,宋兰,张抒扬,张立仁,林松柏,王沄,赵文敏. 64层与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比较[J].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12(01):281-282.[2]苏雁英,王玉堂,时向民,徐勇. 冠状动脉造影成像与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定性定量分析动脉粥样硬化的应用比较[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32(44):562-563.[3]蔡锡福,郑绪宏. 冠状动脉钙化螺旋CT检查与冠脉造影的对比分析[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6,17(04):186-187.[4]宋兰,张竹花,金征宇. 多层螺旋CT无创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和进展[J].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6,23(01):327-328.
螺旋CT冠脉成像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择2013 年4 月—2015 年3 月于该院首次就诊的疑似冠心病患者53 例, 其中男32 例, 女21 例, 年龄46~83 岁, 平均 (65.7±7.3) 岁。 入院时伴心前区疼痛36 例, 无症状17 例 (体检超声检查或心电图有心肌缺血表现) 。 其中合并高血压18 例, 糖尿病16 例, 高血脂症16 例。 所有患者均诶心功能二级及以上, 肝、肾等功能器官衰竭、严重呼吸循环障碍等疾病。 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手术操作遵照Judkins法。
1.2 CT检查方法
研究采用的飞利浦64 层螺旋CT扫描仪为美国制造。 在检查前对患者进行教育指导, 提醒患者各注意事项, 增加患者的依从性和扫描成功率。 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 上臂上举过头, 头先进。 扫描范围为气管隆突下10 mm至心脏膈面下20 mm。 将浓度为370 mg/m L的碘普罗胺70 m L经肘静脉以5 m L/s的速度输注, 输注完毕后追加50 m L的生理盐水。 采用系统跟踪技术, 当对比剂在指定位置致使该处的CT值达到150HU时自动启动, 延时4 s后进行扫描。
1.3 图像处理
将R-R间期扫描获取的原始数据输入EBW4.0 工作站, 进行容积重建、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和多平面重建, 综合诊断。
1.4 评价标准
观察血管包括冠状动脉主干, 左前降支近段、中远段, 左回旋支近段、中远段, 右冠状动脉主干及分支的近段、中远段, 共7 段血管。 血管狭窄程度分为3 级:正常或轻度狭窄为狭窄程度<50%, 中度狭窄为血管狭窄50%~75% , 中度狭窄为狭窄程度>75% 。 并以狭窄程度≥50%为阳性结果, 反则视为阴性。
1.5 统计方法
以经皮选择性冠脉造影术为金标准, 计算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灵敏度为, 特异度为, 准确度。53 例患者共371 段。两检查方法之间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 k值<0.4 为一致性差, k值0.4~0.75 为一致性一般, k值≥75%为高度一致。
2 结果
经皮选择性冠脉造影结果显示: 正常或轻度狭窄248 段, 中度狭窄85 段, 重度狭窄38 段;以50%狭窄为阳性, 则冠状动脉主干8 段, 左前降支近段32 段、中远段23 段, 左回旋支近段28 段、中远段18 段, 右冠状动脉主干及分支的近段8 段、中远段6 段。 螺旋CT冠脉造影结果显示: 正常或轻度狭窄252 段, 中度狭窄82段, 重度狭窄37 段;以50%狭窄为阳性, 则冠状动脉主干8 段, 左前降支近段33 段、中远段21 段, 左回旋支近段27 段、中远段17 段, 右冠状动脉主干及分支的近段8 段、中远段5 段。 以经皮选择性冠脉造影术参照, 50%狭窄为阳性, 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灵敏度为94.31% (116/123) , 特异度为100% (248/248) , 准确度98.38% (365/371) , 其中中度狭窄血管被高估1段、 被低估4 段, 重度狭窄血管被低估2 段, k值为0.9611 (95%CI 0.9328~0.9895) , 具有高度一致性。
3 讨论
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因具有无创、安全、经济、操作简便等优点而日益发展, 有取代经皮选择性冠脉造影在早前筛查中的应用趋势。 目前应用较广的为64 排螺旋CT, 5~10 s即可完成一次心脏扫描, 可清晰显示心脏及冠状动脉的解剖结构[3], 可较好地显示冠脉主要血管中、重度狭窄病变、桥血管、开口畸形和心肌桥。 该研究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的经两种检查后的阳性准确率在75%~100%之间, 这与陈明梅[4]报道的结果 (左回旋支84.21%, 左主干100%, 左前降支90.48%, 右冠78.26%) 相似。 以经皮选择性冠脉造影术参照标准, 50%狭窄为阳性, 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灵敏度为94.31%、 特异度为100%, 与贾丽娜[5]报道的96.37%的灵敏度、96.14%的特异度结果相近。 两种检查行一致性检验, 得k值为0.9611 (95%CI 0.9328~0.9895) , 高于余文毅[6]报道的0.89。
目前来说, 虽然64 排螺旋CT的时间分辨率为0.1 s, 但患者的心率、节律、冠脉可能发生的痉挛[7]仍可影响检查结果。 临床上应在检查前可先口服美托洛尔, 做呼吸训练, 避免出现运动伪影状况[8], 提高诊断的准确率。该研究中螺旋CT冠脉成像中度狭窄血管被高估1 段、被低估4 段, 重度狭窄血管被低估2 段, 提示上述情况临床值得注意。
综上所述, 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准确度接近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是一种无创的、可靠的冠心病筛查手段。 检查前的必要准备可排除患者生理活动的干扰, 提高准确性。
摘要:目的分析螺旋CT冠脉造影对冠心病确诊和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准确性。方法 整群选择于2013年4月—2015年3月该院首次就诊的疑似冠心病患者53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螺旋CT冠脉成像, 并在10 d后行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以经皮选择性冠脉造影术为参照, 50%狭窄为阳性, 评估螺旋CT冠脉造影的准确性。结果 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灵敏度为94.31%, 特异度为100%, 准确度98.38%, k值为0.9611, 具有高度一致性。结论螺旋CT冠脉成像诊断准确度接近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是一种无创的、可靠的冠心病筛查手段。
关键词:冠心病,动脉造影,螺旋CT,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狭窄程度
参考文献
[1]姚芳, 刘斌.冠心病平板运动试验Duke评分与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64层螺旋CT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3, 17 (7) :1277-1279.
[2]吉立新.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 25 (7) :1298-1301.
[3]宋鹏, 王曙霞, 汪晶晶.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0 (2) :137-139.
[4]陈明梅, 李敏, 靳延举, 等.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与选择性冠脉造影在诊断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对照[J].影像技术, 2015, 27 (1) :3-4.
[5]贾丽娜.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诊断的比较分析[J].当代医学, 2014, 20 (20) :73.
[6]余文毅, 甘锐.冠状动脉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对比研究[J].四川医学, 2015, 36 (7) :1044-1047.
[7]巫志勇.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 2015, 31 (22) :92-93.
螺旋CT冠脉成像 篇4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追踪触发技术;CT动脉血管造影
[中图分类号] R81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2-117-02
多层螺旋CT 动脉血管造影(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MSCT)操作简便、无创。它配合强大的后处理软件,可较容易重建出多角度二维、三维的图像,在颅内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日益广泛[1]。目前颅内动脉成像的增强时相的选择常用的有固定延迟时间法、小剂量实验和造影剂追踪触发技术(Smart Prep)。追踪触发技术是一项利用智能软件,实时的监控人体的某种结构,在注射造影剂后,当达到阈值时启动增强扫描的技术。目前关于阈值的设置文献报道结论并不完全一致,而且该项技术与固定延迟时间法的对比研究尚不全面。本研究采用该技术不同阈值和固定延迟时间法对比,探讨其在颅内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优势及选择合理的阈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6月~2010年12月共120例颅内CTA资料。其中男73例,女47例,年龄19~85岁,平均(56.4±8.2)岁。按两种不同颅内动脉成像方法分成4组。A组:根据体循环的时间,将增强扫描的延迟时间设为19 s;B~D组:应用Smart Prep 技术实时监控,当造影剂浓度达到阈值(3组分别设定为60、75、90)后触发扫描。所得数据采用容积显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建(MPR)3种后处理技术。从A~D组中随机抽取30例重建图像经3位专业技师进行质量比较,评价出优、良、差3个级别。另外测量增强检查后颈内动脉C1~C5段的CT值,寻找触发最佳阈值。
1.2 仪器及检查方法
检查设备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扫描机。患者采用仰卧位,上肢紧靠躯体平放,双肩尽量下垂,眦耳线垂直于扫描床,定位相采用头颅正侧位。扫描范围从颈根部到颅顶。对比剂采用欧乃派克,用量80 mL,高压注射器注射速3.5 mL/s,FOV180 mm,轴位螺旋扫描、层厚1.25 mm、层距0.6 mm、螺距 pitch 1.375∶1。
扫描方法:本研究分为4组,A组是根据体循环的时间、文献报道及经验,将增强扫描延迟时间设为19 s后触发扫描。B~D切观察监视屏动态曲线的变化以及预扫描层面感兴趣区内
组采用追踪触发技术,阈值设分别设为80、100、120 HU)以右侧颈总动脉作为预扫描和诊断扫描的起始层面,扫描开始密(region of interest, ROI)的图像密度变化,当造影剂浓度达到阈值后触发扫描。扫描后对图像数据采用容积显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建(MPR)3种后处理技术。重建图像经3位专业技师进行质量比较,评价出优、良、差3个级别。
1.3 评价标准
容积显示、最大密度投影、薄层3种后处理重建图像中,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完整显示,血管表面光滑、主干及主要分支解剖结构完整清晰、完全符合诊断要求者,定为“优”,且静脉完全未显示;能全程完整显示,血管表面欠光滑,解剖结构欠清晰但能够诊断者,虽静脉显示但不影响动脉显示,定为“良”;不能全程完整显示者,或静脉显影影响动脉重建,定为“差”。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多种重建图像质量比较
多层螺旋CT追踪触发技术较单纯时间设定扫描方式效果较好。B~D组追踪触发技术较A组(单纯时间设定扫描方式)成像效果明显优于A组。A组与B、C、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2,P均<0.01);C组与B、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2,P均<0.05)。见表1。
表1 多种重建图像质量比较[n(%)]
组别优良差
A3(10.0)15(50.0)12(40.0)
B24(80.0)6(20.0)0(0.0)
C28(93.3)2(6.7)0(0.0)
D25(83.3)5(17.7)0(0.0)
2.2 采用不同阈值时动脉CT值统计结果
3种不同阈值出发扫描时阈值为75 HU时颅内动脉显示较佳。见表2。
表2 采用不同阈值时动脉CT值统计结果
组别扫描起始处颈总动脉CT值X-(HU)C1段CT值(HU)C2段CT值(HU)C3段CT值(HU)C4段CT值(HU)C5段CT值(HU)
B组阈值60HU85302285276274263
C组阈值75HU180183190195200215
D组阈值90HU251262280286290307
2.3 C组阈值75 HU的图片(图1 ~ 6)
图1 C组阈值75 HU的VR图片 图2 C组阈值75 HU的VR图片
轴位 冠状位
图3 C组阈值75 HU的MIP图 图4 C组阈值75 HU的MIP图
片轴位 片冠状位
图5 C组阈值75 HU的近颅底薄层图片 图6 C组阈值75 HU的中颅部薄层图片
3 讨论
颅内动脉血管性病变临床诊断与疗效评价一直以DSA为金标准。随着CT设备和技术的发展,MSCTA被认可以作为动脉瘤术前检查的首选方法[2]。MSCTA成像方法常用有固定延迟时间法、小剂量实验和造影剂追踪触发技术。
固定延迟时间法是根据经验按照体循环的时间,将增强扫描的延迟时间设置为一定数值,在这个时间后触发扫描。优点是简单易学,但缺点是每个患者体循环时间不同,尤其心功能不全患者,体循环时间延迟,容易造成没有造影剂充盈就扫描现象;另外一方面血压高,体循环速度快的患者,容易造成动静脉同时显像现象。两者都会导致脑动脉显像差。
小剂量实验是追踪触发技术监控前做小剂量试验,用以确定理论阈值。方法是在主动脉弓层面选取ROI,经肘静脉高压注射造影剂20 mL,低剂量(120kv,40MA)同层扫描,待时间-密度曲线的峰值出现后停止扫描。因诊断扫描的延迟时间最低值为3.0 s,所以峰值前3.0 s所对应的CT值即为该增强扫描的阈值。但是进行小剂量实验不仅消耗额外的对比剂,而且增加了操作环节,延迟了检查时间,
追踪触发技术的方法为首选在CT平扫基线上设感兴趣区,在感兴趣区内监测的图像密度变化。手动打开监测开关,注射对比剂,CT机在基线层面用低剂量辐射透视监测感兴趣区的CT值的变化,当造影剂浓度达到阈值后触发扫描。采用团注对比剂追踪触发技术不仅可以减少CT辐射剂量,减少对比剂数量,而且实现了扫描的个体化和最优化[3]。
追踪触发技术要点总结:本技术成功的关键在于设置恰当的触发阈值,阈值的确定又因扫描机型、预扫描平面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别。Claves等[4]报道用非离子型对比剂靶血管密度为150~200 HU最佳,阈值偏低,扫描过早扫描点位于时间-密度曲线的上升段;阈值偏高,扫描过迟,扫描点位于时间-密度曲线的下降段。这将导致靶血管密度低于100 HU或高于250 HU都会引起失真。本研究把监测点设在颈总动脉起始部,阈值设为60、75、85。本组资料表明,对比剂注速在3.5 mL/s时,CT阈值为75 HU时,图像质量最好。另外头颈部保持静止也比较重要。对于颅内血管性病变的患者,往往躁动,特别是合并脑出血的患者难以控制头部移动,导致血管成像模糊,无法清晰显示颅内动脉,所以追踪触发技术前一定要让患者保持安静状态,必要时给予镇静剂以免发生运动伪影。对于清醒的其应叮嘱患者避免不必要的吞咽动作。感兴趣区定位要准确[5]。因为颈部血管复杂,而且还有淋巴结,解剖结构容易混淆。对于刚刚应用追踪出发技术的技师,应熟悉解剖结构,避免ROI定位错误。产生不必要的错误。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采用追踪触发扫描技术有助于提高颅内动脉图像成像质量。应用追踪触发扫描感兴趣区的阈值设立在本实验研究中CT值设定为75 HU,成像效果较好,但要取得最佳图像,CT阈值设定还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蒲红,付凯,白林,等.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4(1):23-26.
[2] 程树来,任安洲,段传志,等.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及介入治疗[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11(5):1160-1162.
[3] 姜保东,冯晓源,柳澄,等.颅颈联合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扫描技术探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3 ):970-973.
[4] Claves JL,wise SW,Hopper KD,et al.Evaluation of contrast densities in the diagnosis of carotid stencsis by CT angiography [J].AJR,1997,169:569-573.
[5] 姜保东,柳澄,于富华.追踪触发技术在颅颈联合CTA 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3,1(4):217-220.
螺旋CT冠脉成像 篇5
冠心病目前已成为人类的头号杀手之一,医学界对它的研究从未停止过,从病因到诊断、治疗、预防都倍受人们的关注[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日益重视,但以往冠心病的诊断都是以有创性的“冠脉造影”作为金标准的,现在人们想要寻求一种更安全、更经济的早期诊断冠心病的方法[2]。本文使用两种非离子型对比剂,其中Visipaque为等渗型对比剂,碘含量为320 mg I/m L;Ultravist为非等渗型对比剂,碘含量为370 mg I/m L。排除了体重过重或过轻的病例,采用统一扫描方式,讨论对比剂浓度对冠状动脉64排CT成像质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5月~2015年10月在我院放射科进行64排CT冠脉成像患者200例,其中男105例,女95例,年龄35~75岁,平均56.3岁。将20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A组100例,使用对比剂Visipaque(320 mg I/m L),B组100例,使用对比剂Ultravist(370 mg I/m L)。
1.2 研究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研究的纳入标准:1怀疑为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2年龄在30~80岁之间的患者;3患者的BMI(身体质量指数)≤30 kg/m2;4患者没有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禁忌症。排除标准:1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2患有严重的心肺功能疾病;3严重的急性心肌梗死;4严重的心率失常;5对对比剂过敏的患者;6已知冠心病患者,有冠状动脉支架或搭桥史、安装心脏起搏器、有瓣膜病、肺动脉高压的患者。
1.3 研究方法
检查前4 h禁食固体食物。在扫描之前检测患者的心率,>70 bpm者口服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倍他乐克50~70 mg,并向患者交代相关事项。所有患者均使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64排螺旋CT(Discovery CT750HD),该螺旋CT为双筒高压力注射器,高压注射器采用Stellant双筒高压注射器(Medrad,USA)。扫描参数为:扫描层厚/重组层厚度是0.625 mm/0.625 mm,准直器宽度为40 mm,球管旋转时间为0.35 s/r,管内电流大约是176~382 m As,电压控制在120 k V,可见视野范围为250 mm×250 mm。
扫描方法:1采用钙化积分的方法对病人进行扫描。让其处于仰卧位,足底先进入,身体稍微向右侧倾斜5cm,从而确保心脏能够保持中心位置不变,随后将心电导联装置连接好,并作屏气呼吸训练。首先对胸部进行定位像,从气管隆突下1 cm开始扫描一直到横隔下3 cm左右,最后描绘出冠状动脉以及整个心脏的图像,同时对冠状动脉的大体范围进行估计计算;2对小剂量进行扫描测试同时估算出扫描推迟的时间。具体的操作如下:首先利用双筒的高压力注射器从手背静脉注射15 m L的生理盐水以及对比剂,随后在注射一定量的造影剂,5 s之后在主动脉根部进行连续动态的轴扫描,从而真实的观察主动脉根部的造影剂浓度的变化范围,等到浓度达到峰值之后就立即终止扫描,测试扫描完成后,利用64排螺旋CT主机自动软件测定出主动脉根部的时间密度曲线,然后就可以根据这个曲线计算出延迟扫描的确切时间,相关的计算公式为:主动脉峰值时间+4 s=延迟扫描时间;3冠状动脉增强扫描:在回顾性心电门控的影响下对冠脉进行全面扫描,整个扫描范围包括气管隆突下以及心脏膈面。随后根据病人的实际体重,将流速控制在4.8 m L/s加入对比剂70~90 m L+生理盐水30 m L。
图像重建及后处理:等到扫描全部结束之后,利用主机对以往的数据进行重新整理分析,采集相位窗为R-R间期的5%~95%期相,间隔10%,选择其中较好的期相数据传送到AW4.3高级工作站,同时使用Cardiac IQ软件包实现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曲面重组(Curved Planar Reconstruction,CPR)以及多平面重组(Multiplannar Reformation,MPR),最终顺利的形成心脏和冠脉的三维立体成像。图像分析:由两名高年资医师在不知对比剂的情况下进行评判。根据美国纽约心功能分级方法对冠脉进行分级,冠脉的每个主支分成九部分——LM、LAD近、中、远段、LCX近、远段、RCA近、中、远段。图像质量评价标准:Ⅰ级。没有模糊图像,每个血管的血运都正常,没有任何伪影;Ⅱ级。图像清晰度较好,只有一段血管的边缘存在模糊图像;Ⅲ级。图像大体上较好,其中有两段血管的管壁出现了模糊阴影;Ⅳ级。图像非常模糊,有多处的血管管壁出现了问题,还有小部分血管出现了错层伪影,不容易进行分析;Ⅴ级。图像模糊度非常高,出现了严重的伪影,并且没有办法对冠状动脉进行研究分析。可评价图像指的是图像质量保持在Ⅰ~Ⅲ级者;不可评价图像指的是图像质量超过Ⅲ级者。如果对上述分类有任何意见和看法,必须有两位以上的医生进行讨论分析之后得出最终的结果。
1.4 观察指标
1分析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之间的差异;2分析两组患者各测量部位的CT值和噪声(SD)值之间的差异。测量的部位有升主动脉根部(AA)、左冠状动脉主干(LM)及右冠状动脉起始部(RCA),同时测量室间隔组织的CT值及SD值;3计算并比较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SNR)。SNR=血管腔CT值/血管腔SD值,CNR=(血管腔平均CT值-临近组织平均CT值)/邻近组织CT值,临近组织均设定为室间隔组织;4两组患者过敏反应发生率的比较。相关的评价标准主要是根据Shehadi[3]分类法进行分析的,即大体上分为三种反应类型,但本研究无重度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只对中度和轻度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其中中度反应为患者出现胸闷气短、面色潮红、结膜充血水肿以及广泛性的荨麻疹;轻度反应为病人起始会感受会阴部有灼热感,随后蔓延到全身,并伴有恶心呕吐以及局限性荨麻疹。
2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Excel 2003录入数据,用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计数资料用率(%)描述,两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分析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之间的差异
对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发现,Visipaque(320 mg I/m L)组与Ultravist(370 mg I/m L)组成像质量构成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图1)。
3.2 分析两组患者各测量部位的CT值和噪声(SD)值
对两组患者各测量部位的CT值和SD值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发现,Visipaque(320 mg I/m L)组与Ultravist(370mg I/m L)组患者的升主动脉根部、左主干和右冠状动脉起始部的CT值和SD值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3 比较两组患者的SNR和CNR的差异
对两组患者的SNR和CNR的差异进行比较发现,Visipaque(320 mg I/m L)组与Ultravist(370 mg I/m L)组患者的升主动脉根部、左主干和右冠状动脉起始部的SNR和CNR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4 两组患者过敏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对两组患者过敏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发现,Visipaque(320 mg I/m L)组的总过敏反应发生率低于Ultravist(370mg I/m 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4 讨论
冠脉CTA本质上属于一种新型的血管CT扫描技术,对比剂的使用属于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良好的图象质量对对比剂的要求也较高,它直接影响到放射科医师诊断的准确性[4]。当前随着对比剂的不断改进,离子型对比剂已逐渐被淘汰,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均为非离子型对比剂。手术中常用的非离子型对比剂属于一种新型的溶剂,其渗透压非常高,要比血浆渗透压高出7倍左右,所以在注射过快时的时候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比如情绪紧张焦虑,心率变化频繁同时伴有不自主运动等等,此时即使发生轻微的体位改变都会使病人出现严重的运动伪影,最终对图像的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5,6],其中对比剂的碘浓度和渗透压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对比剂在血管中的浓度越高,血管的显示就越容易越清楚,对比效果就好。有研究[2]表明,高含碘浓度的对比剂会获得高质量的图像,但是对于血管内的对比剂来说,其充盈的浓度和本身的含碘浓度没有必要的联系。本研究中的对比剂的含量都是固定不变的,但是进入到血管的对比剂的含碘浓度存在一定的差异,除此之外对比剂在冠状动脉中的混合浓度取决于本身的循环以及心功能水平。且到现在为止,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把重点放在了等渗的对比剂上[7],其原因是对比剂渗透压如果和血液相似,对于心脏的影响就会越来越小[8]。对于等渗对比剂来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高危人群患者的肾毒性损害[3]。
本研究发现,Visipaque(320 mg I/m L)组与Ultravist(370 mg I/m L)组成像质量构成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且Visipaque(320 mg I/m L)组与Ultravist(370 mg I/m L)组患者的升主动脉根部、左主干和右冠状动脉起始部的CT值、SD值、SNR和CNR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Visipaque和Ultravist在冠脉成像过程中的效果基本相同。而Visipaque组的总过敏反应发生率低于Ultravis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主要是因为visipaque是现在使用的对比剂中唯一的一种等渗对比剂,而对比剂的不良反应绝大多数都是由于其渗透压较高引起的[9,10],如果给病人注射高浓度的对比剂,其血浆渗透压和血容量就会逐渐升高,从而会出现细胞失水,红细胞会在肺毛细血管中缓慢凝集和萎缩,最终造成肺动脉压力逐渐升高,而肺血流量随之降低;除此之外,血管内皮细胞也会出现相似的情况,进而引起病人局部组织出现灼痛感,严重的话出现血栓,并损害血脑屏障。如果血脑屏障受到损害,病人会因为其神经毒性以及电荷的影响出现惊厥表现,病人不受控制的自我运动,形成运动伪影;如果静脉注射对比剂,病人的心脏功能会发生严重的变化,比如心肌出现抵制现象,心室发生纤维颤动等等[11]。除此之外,碘克沙醇(Visipaque)[10,11]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优势,即注射该药物以后不会对心脏功能造成太大的影响。由此可知合适的浓度和低渗透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综上所述,Visipaque和Ultravist在冠脉成像过程中的效果基本相同,且使用Visipaque降低了病人的碘摄取量及对比剂不良反应,对于患者更适宜。
参考文献
[1]张承中,刘涵,王强,等.低浓度对比剂与低管电压在后门控CT冠脉成像中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4,20(5):446-450.
[2]姜加学,王德杭,唐立钧,等.双源CT冠脉成像中患者因素与对比剂示踪扫描次数的关系[J].放射学实践,2011,26(6):653-655.
[3]黄仁军,朱静芬,李勇刚,等.不同对比剂浓度对能谱CT冠脉成像的影响[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4,20(5):451-455.
[4]赵磊,赵俏静,王喜林,等.在多排螺旋CT冠脉成像中适当降低对比剂用量及注射速率[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46(8):798-800.
[5]巫梓斌,郑君惠,黄美萍,等.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中双筒注射技术探讨[J].放射学实践,2006,21(9):962-964.
[6]黄晖,王樱花,龚洪瀚,等.根据小剂量实验对比剂峰值调整冠脉成像注射速率的应用价值[J].江西医药,2015,(9):868-870.
[7]姜原,刘建新,王霄英,等.冠脉CT检查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的优化研究[J].放射学实践,2013,28(3):303-306.
[8]周智鹏,张辉阳,邱维加,等.根据体重个体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J].放射学实践,2011,26(7):788-791.
[9]张保翠,姜健,王霄英,等.观察静脉注射碘对比剂对冠脉CTA检查患者心率的影响[J].放射学实践,2014,29(3):236-238.
[10]唐皓,邓克学,赵英明,等.采用低电压及低对比剂剂量行冠状动脉CT成像可行性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3,19(5):406-409.
螺旋CT冠脉成像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因胸痛在我院行冠脉CT成像及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检查的患者共计54例, 其中男38例, 女16例, 年龄40~67岁, 平均年龄 (53.5±4.2) 岁。排除标准:严重器质性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3级以上;预激综合征;恶性心律失常;严重主动脉瓣狭窄;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1.2 检查方法
(1) 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64层螺旋CT (Lightspeed64) 扫描范围自气管隆凸至心脏膈面以下2cm。使用高压注射器于肘静脉以4.0~5.0mL/s的流速注入碘普罗胺注射液 (商品名:优维显, 370ms/mL) 80~100mL, 增强扫描的延迟时间采用阈值触发 (CARE-Bolus软件) 来决定。配合回顾性心电图 (ECG) 门控, 选定图像质量最佳的R-R间期作为重建时相。把原始数据重建后输到Advantage Workstation 4.2 (AW4.2) 图像工作站作后处理。
(2) 核素心肌灌注断层显像 (ECT) :受检者在试验前24h停用抗心绞痛药物 (长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 , 于空腹采用踏车分级运动试验, 达到亚最大心率 (200-年龄) ×85%, 或出现心绞痛、胸闷、S-T段压低时, 静脉注射99mTc-MIBI25mci, 继续踏车1min, 20min后服脂肪餐, 60min后作心肌灌注断层显像, 经计算机处理, 重建心脏短轴、垂直长轴、水平长轴三方向断层显像。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图像由本院核医学科两位医师阅读。心肌共分为8个节段, 即前壁、前间壁、后间壁、前侧壁、后侧壁、心尖、下壁及后壁。当某个节段出现较正常低1个色阶以上的变化, 而且得到其他轴的证实, 即判断该节段为放射性分布异常。
根据冠脉螺旋CT结果, 将99Tcm-MIBI心肌灌注显像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对比处理, 并计算以下指标:
敏感性=SPECT真阳性数/ (真阳性数+假阴性数)
特异性=真阴性数/ (真阴性数+假阳性例数)
准确性指数= (真阳性数+真阴性数) /实验组总例数
阳性预测值=真阳性数/ (真阳性数+假阳性数)
阴性预测值=真阴性数/ (真阴性数+假阴性数)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同组自身对照, 百分比进行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指数、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的计算。
2 结果
2.1 54例患者中MSCT结果无异常者8例, 其中6例冠脉内有斑块形成, 但狭窄程度<50%。
冠脉发育不良1例。冠状动脉狭窄>50%的46例。其中, 单支狭窄21例, 双支狭窄23例, 3支狭窄10例。
2.2 SPECT检查结果
ECT显示灌注稀疏、明显稀疏或缺损共计43例。其中心尖部18例、心尖前壁11例、基底前壁9例、下壁14例、后壁3例、前间壁4例、后间壁2例、前侧壁9例、后侧壁3例。54例冠心病患者冠脉CT和核素心肌灌注断层显像结果见表1。核素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对冠心病诊断价值见表2。
3 讨论
冠心病的诊断主要依据冠状动脉和 (或) 主要分支血管的内径狭窄≥50%[1]。冠脉螺旋CT可反映冠状动脉内解剖结构, 显示管腔狭窄的部位和程度, 而心肌灌注显像通过核素显像剂的分布反映心肌局部血流灌注量, 两者反映的方面不同[2]。本研究心肌灌注断层显像阳性而冠脉造影阴性的3例患者中, 经临床诊断为陈旧性心肌梗死1例, 心绞痛1例, 1例。心肌灌注断层显像阴性而冠脉造影阳性者2例, 1例为X综合征, 1例为左前降支第1对角支近中段管状狭窄50%。临床上冠脉造影有血管狭窄、冠脉轻度病变或临界病变 (狭窄50%~70%) , 这些患者虽有解剖意义上的狭窄, 但心肌灌注显像可能没有心肌缺血表现, 即这种狭窄病变并没有引起心肌血流灌注改变[3]。只有合适的运动量才能达到引起患者冠脉血流量发生改变, 心肌血流灌注异常, 显像才会出现心肌缺血的阳性结果[4]。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所反映的是毫米级以上冠脉血管的解剖狭窄病变, 它不能直接反映冠脉循环末端心肌血流灌注状况, 有一些情况可造成冠脉的解剖狭窄与其冠状循环末端心肌血流灌注状况之间的不一致;而与患者的症状、体征及预后直接相关的是其心肌的血流灌注状况[5]。负荷心肌灌注显像结果与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的发现有较好的一致性, 更重要的是负荷心肌显像直接反映了冠脉循环末端的心肌灌注状况, 它能反映冠脉狭窄的血流动力学意义和功能意义, 二者在冠心病诊断方面有互补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 (MSCT) 与门控核素心肌灌注断层显像 (SPECT) 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6月至009年6月期间行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及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检查的54例临床拟诊冠心病患者, 并对这2种检查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阳性预测值87.12%, 心肌灌注断层显像阳性预测值86.49%。结论在冠心病诊断上, 核素心肌灌注断层显像与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之间有高度的一致性, 两者相结合可提高对冠心病的诊断水平。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核素显像,心肌灌注,冠心病
参考文献
[1]蔡思宇, 刘其昌, 俞锋.冠状动脉造影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结果不一致16例分析[J].临床荟萃, 2000, 15 (5) :229~230.
[2]李殿富, 黄俊, 张丽容.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对比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2003, 23 (1) :38~40.
[3]齐欣, 何青, 曾学寨, 等.冠状动脉造影与运动负荷心肌灌注显像诊断冠心病的对比分析[J].影像学, 2002, 18 (12) :646~648.
[4]冯春光, 骆秉栓, 王跃涛, 等.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和冠脉造影对心绞痛患者检查结果不匹配分析[J].徐州医学院学报, 2000, 20 (5) :366~367.
螺旋CT冠脉成像 篇7
关键词: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冠心病,应用价值,冠脉造影
目前, 医院诊断冠心病主要还是采用选择性冠脉造影技术, 但是由于这个技术为有创检查并且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并发症, 因而有部分冠心病患者对此类技术比较排斥。于是, 寻找一种无创、安全性高的冠脉影像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多层螺旋CT技术分辨力较强、扫描速度快、灵敏度高、特异选择性高、准确性高, 因而64排CT在冠心病的诊断过程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1]。
资料与方法
收治疑似和已经确诊冠心病患者60例, 男32例, 女28例, 平均年龄 (57±6) 岁, 心率 (75±6) 次/min。所有研究对象不存在心律不齐、造影过敏、肝肾功能障碍、心功能障碍等症状。所有的研究对象均进行SCA和CTA检查。按照美国心脏病协会规定的15节段法定义冠脉节段[2]。
方法: (1) CT冠脉造影:64排螺旋CT在120 k、850 effm As的条件下旋转330 ms, 扫描层厚0.625 mm×64 mm。所有的患者在进行CTA检查之前均需了解整个CTA检查的流程。同时, 在教育阶段提醒患者保证每次深呼吸之后屏气20 s。患者在进行CTA检查之前的心率 (75±6) 次/min, 为控制患者心率保持在 (62±7) 次/min[3], 给予患者20~45 mg的美托洛尔制剂。在检查之前3 min时给所有患者服用硝酸酯类药物。在进行CTA检查时采用的对比剂为碘海醇370, 采用注射器经由肘静脉输入。CTA对比剂量85 m L, 注射速度5 m L/s。在心动周期的不同时间段来重建数据。在CTA检查结束后, 所有的结果均输入到工作站中, 用配套的软件来分析比较。 (2) 选择性冠脉造影:由有经验的医生按照Judkin常规方法来进行SCA检查。
观察项目:根据冠脉造影定量法来确定血管狭窄程度。血管狭窄程度的计算方法:血管狭窄值为狭窄血管处正常血管的直径与狭窄处的血管直径的差值与狭窄血管处正常血管的直径的比值。若狭窄值<50%, 则狭窄程度为轻度;若狭窄值>50%, 但是<74%, 则狭窄程度为中度;若狭窄值>75%, 但是<99%, 则狭窄程度为重度;若狭窄值100%, 则狭窄程度为闭塞。参照标准为SCA结果, 并以此来评价CTA在诊断冠心病的时的特异性、灵敏度以及阴性和阳性预测值。
结果
不同类型的冠脉病变中CTA显影效果比较:所有的CTA检查中冠脉主干以及主要分支造影均比较清晰, 大部分冠脉血管节段显影均比较良好。CTA检查发现有197节段发生钙化病变, 而SCA检查仅发现120节段钙化病变。
CTA诊断的可靠性:以SCA结果作为金标准, CTA对于冠心病的诊断灵敏程度达到97%, 特异选择性也高达98%, 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均高达96%。研究对象中所有的血管CTA检查和SCA检查结果, 见表1。
经过比较研究发现诊断灵敏度最高的部位为左主干, 达到100%;其次为左前降支, 灵敏度达到97%。具体分析比较数据, 见表2。
CTA诊断血管狭窄病变的准确性: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后发现, 对于血管狭窄病变严重的患者而言, CTA检查的诊断灵敏程度和特异选择性比较高。CTA用于诊断血管狭窄的准确性结果, 见表3。
讨论
经过对本研究中的60例患者的CTA影像进行研究发现, 影响CTA图片质量的因素包括: (1) 患者的心率:如果患者的心率>70次/min, 那么CTA图片质量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2) 对比剂的剂量和注射速度:如果剂量和速度较低的化, 图片质量也会受到影响; (3) 节律; (4) 冠脉可能发生的痉挛。
总之, CTA可以很好地识别冠脉主干以及主要分支处出现的钙化、狭窄等病变, 对冠心病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高, 而且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尤其在钙化病变诊断过程中, CTA明显优于SCA, 已成为目前最理想的无创冠心病检查方法之一, 因而此技术在冠心病诊断过程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Wang YN, Jin ZY, Kong LY, et al.Comparison of coronary angiography between 64-alice and spiral CT[J].Zhongguo Yi Xue Yuan Xue Bao, 2006, 28:26-31.
[2]Haberl R, Tittua J, Bohme E, et al.Multislice spiral compuled tomographic sngiography of coronary arteries in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an effective filter before catheter angiography[J].Am Heart J, 2005, 149:1112-1129.
螺旋CT冠脉成像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 年1 月~2015 年1 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合并心绞痛患者128 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经CAG检查明确冠脉狭窄≥50%,累及1 支及以上主要冠脉及分支。 男79 例,女49 例,年龄在43~75 (56.4±4.3)岁,依据Braunwald心绞痛分型诊断标准,将其分为SA组(n=78)与UA组(n=50)。
1.2 方法对所有患者行冠脉CTA检查, 扫描前3min患者口服硝酸甘油0.5mg扩张冠脉,控制心率<70 次/min。 患者取仰卧位,常规连接心电图导联。 首先行定位相扫描,扫描范围为气管隆突下1cm至左膈肌下2cm,以主动脉根作为触发扫描层面,触发阈值110HU,一次屏气下完成扫描。 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 V,管电流选择自动毫安技术400~750m A,准直器宽度64×0.625mm,旋转速度0.35s/r,采用非离子型碘对比剂80ml,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以5.0ml/s流速团注,后以相同速率应用生理盐水40ml冲管。 根据心电监护,选择最佳R-R时相,首选75%时相,若图像质量不满意,则选45%~65%RR时相。 原始CTA影像传输至Circulartion Cascoring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主要采取容积再现、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等后处理技术。
1.3 观察指标由我院影像科两名医师对影像结果进行"双盲法"阅片诊断,其中以斑块大小超过相应管腔直径25%者,方列入计数和评估,斑块性质的判断依据钙化斑块(>120HU)、软斑块(40~50HU)和混合斑块(各种成分均有),混合斑块又分为混合斑块A(钙化为主)和混合斑块B(软斑块为主)。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IBM SPSS 19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应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度估计值用OR值及95%可信区间表示。 P<0.05 表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UA组与SA组基础资料比较比较UA组与SA组患者基础资料可知,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疾病、高血脂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A组糖尿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SA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以冠脉狭窄程度>75%作为病理意义狭窄, 二组患者有病理意义狭窄例数比较无明显差异。 见表1。
2.2 UA组与SA组斑块数目检出情况总斑块数检出中,UA组患者主要以软斑块及混合斑块为主,数量明显高于SA组,而SA组患者则以钙化斑块为主,数量与UA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注:* 表示P<0.05
注:* 表示P<0.05
2.3 心绞痛发病的相关性及危险度分析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总软斑块数、病变血管软斑块可作为UA发病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3。
3 讨论
血管超声是临床评价冠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准确的手段之一,但血管超声需在经皮冠脉介入手术下完成检查,手术费用以及有创性检查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与推广。 而冠脉CTA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手段,能够对斑块以及冠脉支架等均可进行细微的观察与诊断。 临床研究证实,多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并不高,但不稳定斑块破裂以及继发血栓的形成,可导致高危风险事件的发生[3],目前,临床尚缺乏有关斑块性质与临床表现、心绞痛类型相关性研究的报道。
注:* 表示P<0.05
本研究结果表明,UA组患者CTA检出总软斑块数量明显高于SA组,且病变血管也以软斑块为主,而SA组则以钙化斑块为主,多因素回归分析证实,总软斑块数、病变血管软斑块可作为UA发病的独立相关因素。 当斑块发生明显钙化时,血管破裂的可能性减小,因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生斑块破裂的可能性较低[4],而软斑块已发生破裂引起冠脉阻塞,可能与斑块大小不稳定致管腔的短期变化,以及新鲜斑块刺激引起血管痉挛有关。 对于糖尿病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影响,结合临床文献资料分析,主要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的机体代谢异常以及血浆成分异常,引起血管内膜受损[5],进而导致斑块、软斑块的形成。
综上所述,冠脉CTA对冠脉斑块的检出及性质判断敏感度较高,临床可应用CTA明确斑块性质,初步进行心绞痛类型的鉴别以及心绞痛发作的预警。
摘要:目的 探讨螺旋CT冠脉成像(CTA)在冠脉斑块性质的评估及心绞痛类型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行冠脉造影(CAG)检查明确冠脉狭窄≥50%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冠脉CTA成像,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组),比较两组患者CTA影像的斑块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总斑块数检出中,UA组患者主要以软斑块及混合斑块为主,SA组患者则以钙化斑块为主,数量与UA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中,总软斑块数(OR=1.107 95%CI 1.0181.154)、病变血管软斑块(OR=0.952 95%CI 0.9221.301)可作为UA发病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冠脉CTA对冠脉斑块的检出及性质判断敏感度较高,临床可应用CTA明确斑块性质,初步进行心绞痛类型的鉴别以及心绞痛发作的预警。
关键词:螺旋CT冠脉血管成像,冠脉粥样硬化,心绞痛
参考文献
[1]黄小宁,李晓,邓军,等.64排CT评价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性质与狭窄程度的相关性[J]放射学实践,2011,26(4):414.
[2]卜庆丰,张杰,符福文.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在诊断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2015,36(9):1264-1265.
[3]张敏,王英杰,马晓晖,等.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与冠脉造影结果对照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10):1265-1266.
[4]陈仲良,刘锦荣,赵树莲.128层螺旋CT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2010,19(4):209-211.
螺旋CT冠脉成像 篇9
【关键词】腕关节损伤;多层螺旋CT;核磁共振;诊断
【中图分类号】R684 【文獻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052-01
腕关节是人体骨骼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尺桡骨远端、8块腕骨以及1~5掌骨近端组成,解剖结构复杂,且活动频发,极易发生损伤。由于腕关节的活动性较大,在进行X线片和轴位CT扫描是患者常处于被动体位,扫描图像往往存在骨骼重叠,导致损伤部位以及损伤程度难以准确辨认,影响诊断与治疗效果[1]。多层螺旋CT(MSCT)与核磁共振成像(MRI)对于腕关节损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两者各具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将两者联合应用,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腕关节损伤患者112例,均具有明确外伤史,均具有疼痛、急性和关节功能障碍等症状。其中男81例,女31例,年龄22~56岁,平均(31.4±7.2)岁;损伤部位:50例左侧,62例右侧损伤;损伤原因:64例跌伤,31例撞伤,24例坠落伤,3例车祸伤。患者入院后均接受CR检查,根据CR检查结果分为骨折组(56例)和无骨折组(56例)。
1.2 方法
1.2.1 MSCT检查 以东芝公司提供的16层螺旋CT扫描仪进行腕关节损伤部位检查,电流为200mA,扫描时间为0.5s,层厚为5mm,间距为0.2~0.5mm,重建层厚为1mm。扫描数据均传至工作站进行处理,并应用多平面重组、容积显示、表面成像显示和曲面重组等,以确保获得最佳质量的图像,提高诊断效能。
1.2.2 MRI检查 以荷兰Philips公司提供的超导性MRI仪进行腕关节损伤部位扫描,层厚为5mm,层间距为0.1mm,扫描序列为矢状面以及冠状面自旋回波(SE)序列。扫描参数:T1WI序列TR/TE为500/30ms;冠状面脂肪移植技术(STIR)序列的TR/TE为2200/28ms。矢状面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T2WI的TR/TE为2000/80ms。
1.3 图像分析 由2名具有10年以上临床经验的放射科医师进行双盲阅片,意见不相符者经讨论后报道统一意见。统计各组的检查结果,包括骨挫伤、移位碎骨折片、软骨损伤、关节脱位、隐匿性骨折和关节骨折等。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无骨折组的MSCT、MRI的检出情况比较 MSCT对软骨损伤、骨挫伤以及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显著低于MRI,而移位碎骨折片、关节脱位以及关节骨折的检出率显著高于MRI组(P<0.05)。
2.2 骨折组的MSCT、MRI的检出情况比较 无骨折组的MRI检出隐匿性骨折、软骨损伤以及骨挫伤(见图1)均显著高于MSCT,而关节脱位检出率显著低于MSCT(P<0.05)。
3 讨论
腕关节的解剖结构较为特殊,且能够进行屈伸以及环转等多项运动,加之掌侧韧带比较坚韧,在后伸运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相比于屈曲幅度更小,故在外力压迫或者撞击下可能造成腕关节损伤,诱发疼痛以及运动受限等[2]。尤其是受到尺偏方向力、背伸方向力以及旋转分力三维方向混合力共同作用时,极易诱发混合型损伤,患者常表现为腕关节骨折,并合并软骨损伤、关节脱位以及骨挫伤等,早期诊断难度较大[3]。腕关节损伤尤其是合并骨折的混合型损伤,如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将留下严重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4]。
影像学检查是目前临床诊断关节损伤的重要手段,传统X线片检查虽然操作简便,对于骨折以及关节脱位显示效果较好,但由于患者在发生腕关节损伤以后多处于被动体位,难以拍摄正侧位片,加之腕关节的结构较为复杂,可能出现重叠影响而影响检查[3]。MRI检查能够使骨组织与其周围组织产生鲜明对比,对于线样骨折线、水肿性变等具有高度敏感性,对于骨挫伤、软骨损伤以及隐匿性骨折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但由于其属于二维图像,对于移位骨碎片等的显示具有局限性[4]。MSCT能够通过表面成像显示、多平面重组、容积显示和曲面重组等清晰地显示患者的关节脱位以及腕骨骨折情况,从而获得接近病理解剖表现的影像图,但其对于隐匿性骨折的显示效果有限[5]。本研究结果显示,无论在无骨折组还是在有骨折组中,MRI对软骨损伤、骨挫伤以及隐匿性骨折的检出率均显著显著高于MSCT,但对于移位碎骨折片、关节脱位以及关节骨折的检出率显著低于MSCT。由此可见,两种方法各具优劣,联合应用有望提高诊断效能。
由此可见,MSCT与MRI对于腕关节损伤的诊断各具优劣,将两者联合应用可起到相互补充作用,从而提高诊断准确率,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建国,郑汉鹏,林速建,等.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腕关节损伤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0):1354-1355.
[2]李广明.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腕关节损伤的临床应用分析[J].河北医药,2013,35(1):90-91.
[3]王传真,王翠祥,李强,等.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在腕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5):51-53.
[4]高艳山.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腕关节损伤的临床应用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21):4344.
螺旋CT冠脉成像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1 2011.12, 对301 (男192, 女109) 例, 年龄64~81 (平均70岁) , 临床疑诊冠状动脉狭窄患者行MSCT检查, 其中92例同时作常规CAG检查。同时行MSCT和CAG的92例患者, 其检查前后时间不超过2周。所选患者均无碘剂过敏史, 无起搏器安置或人工瓣膜置换, 无严重心肺功能不全, 可屏气20秒。基础心律为窦性心律, 心律齐。心率>70次/分者行MSCT前30分钟给与倍他乐克12.5~25毫克舌下含服。扫描时心率50~72次/分。
1.2 多排螺旋CT冠脉成像 (MSCT)
采用Philips64排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及由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首先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进行冠状动脉平扫, 自心底部 (以气管隆嵴为标志) 至幅下覆盖全心。增强扫描采用团注跟踪触发方法:经肘静脉以2.5~3.5ml/s的流速注人欧乃派克100~120m1, 在注射开始4秒后进行同层低剂量跟踪扫描, 跟踪层面选择在主动脉肺动脉窗层面, 跟踪感兴趣区选择在降主动脉内, 触发阈值根据患者心功能情况选为150~180Hu, 扫描时间为15~18秒。进行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造影, 层厚0.6mm, 重建间距0.3mm, 螺距根据患者心率自动选择, 扫描期间嘱患者屏住呼吸。
将扫描的数据传送至工作站, 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采集数据, 进行三维重建。由1~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进行三维重建及图像分析, 且事先未获知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其他结果。对左前降支 (LAD) , 回旋支 (LCX) , 左主干 (LM) , 右冠状动脉 (RCA) 以及桥支逐支进行分析评价。
1.3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CAG)
采用S e l d i n g e r技术常规操作进行CAG, 以CAG作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 将MSCT的结果与之比较, 评价MSCT诊断实验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来表示。
2 结果
同时行MSCT和CAG检查92例423支血管, MSCT发现157支冠状动脉狭窄, 其中LAD 79支, LCX 22支, LM 10支, RCA40支, 桥支6支。CAG检查发现149支冠状动脉狭窄, LAD 73支, LCX24支, LM 8支, RCA36支, 桥支8支 (表1) 。MSCT与CAG结果相符的病变血管138支, 敏感性为93%, 特异性为93%, 阳性预测值为88%, 阴性预测值为96%。
3 讨论
目前为止, CAG仍被公认为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 但其具有的潜在危险性也是毋庸置疑的。随着影像学领域的不断发展, 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手段也趋向于无创或少创, MSCT已成为冠脉狭窄病变的高效的无创检查方法之一。
MSCT诊断冠脉有中度以上狭窄的患者, 需要进一步做造影以行支架置入和冠脉搭桥术, 对这类患者, 常规冠脉造影仅能观察管腔的狭窄情况, MSCT可辅助提供管壁病变情况 (钙化斑块和软斑块) , 并可为搭桥手术提供心脏及冠脉的立体解剖。对极少数患者, CTA可发现冠脉变异而指导常规冠脉造影的导管入路。既往文献报道, MSCT发现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为78%~85%, 特异性为76%~98%[1,2,2], 本研究的敏感性为93%, 高于既往文献报道结果, 考虑本研究采用的是64排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 与既往16排多层螺旋CT相比较, 其空间分辨率有所提高, 随之敏感性有所提高。本研究的特异性为93%, 阳性预测值为88%, 阴性预测值为96%。本组92例共423支血管MSCT显示狭窄病变的敏感性为93%, 说明在MSCT图像质量能够满足影像学评价的基础上, MSCT能基本满足冠心病的初步诊断需要;特异性为93%, 阴性预测值为96%其较高的特异性和阴性预测值说明MSCT有助于避免冠状动脉正常或轻度狭窄的病人做有创性的CAG检查, 可满足冠状动脉疾病病人介入治疗的筛选工作, 可作为冠状动脉狭窄的一种无创筛选检查方法。
MSCT能够为PTCA及冠脉搭桥进行术前定位、明确病变部位、程度, 观察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为搭桥血管选择最佳位置及路源, 减少手术的创伤, 为冠状动脉搭桥和支架置入术后患者进行无创伤随访[3,4,3,4]。对于图像质量能够满足评价者, 通过多种图像重建技术, MSCT不仅可以观察搭桥血管是否通畅[5,5]、支架的形态及支架远端血管充盈情况, 还可以通过仿真内镜技术了解支架内情况。
【螺旋CT冠脉成像】推荐阅读:
多排螺旋CT冠脉成像05-23
螺旋CT冠脉造影10-04
双源CT冠脉成像09-15
螺旋CT成像09-05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07-18
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06-02
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06-03
螺旋CT减影血管成像06-25
冠脉成像06-23
螺旋CT扫描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