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现状

2024-10-19

中学作文现状(精选12篇)

中学作文现状 篇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 它与阅读教学一起构成了语文教学这个巨人的双足。可是长期以来, 作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一些不正常的现象。

一.广大教师对作文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 由于考试的片面指挥, 在教师心目中, 作文的地位跟阅读相差甚远。作文教学一直被看作是阅读教学的附庸, 大多数教师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钻研作文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 以至学生的作文写得少, 周期长, 刻板化、程式化;作文面不宽, 内容与生活脱节, 显示“零度情感”状态;作文能力不强, 东拼西凑, 胡编乱造, 严重地影响了整个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使得语文这个学科巨人颇有跛足的危险。

二.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用时比例偏小

虽然国家课程计划中作文教学时数占全课时的2/5, 但其他绝大多数的“边角”时间都被用在了语知教学上, 甚至, 这2/5的时间也常常被挪用。实际上真正用在作文教学上的时间不足1/5, 这是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心知肚明的事实。然而, 随着语文考试改革力度加的大, 主观性试题尤其是作文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大多接近总分值的一半 (以2009年国内部分省市高考语文试题为例:上海、福建等省总分150作文70分;湖南总分150分, 作文75分, 其中大作文60分, 小作文15分;江苏总分160, 作文70;全国成人高考语文考纲也规定作文占70分) 。因此, 作文教学跟阅读教学的这种时间分配的错位, 必须得到纠正。

三.作文教学方法陈旧, 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真正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这种情况在中学显得犹为明显。传统的作文命题、作文指导、作文批改、作文评讲的四环节作文教学法, 至今仍然是作文教学的主打方法。撇开其合理与否不谈, 单就其具体环节的操作而言, 就存在着诸多弊病。如作文命题的随意性, 文体训练的片面性, 作文批改的单向性, 作文时空的限制性等, 无不束缚着作文教学的健康发展。

四.作文教学的改革明显滞后于阅读教学的改革

虽然近几年来, 作文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但大多局限于理论的研究, 难免曲高和寡, 难以进行实际操作。如近年来, 有一种写作速成的炒作甚嚣尘上, “新概念”、“新思维”之类的作文风行校园, 使得不少师生也因理解偏颇而误入歧途。把一些胡编乱造、艰深晦涩的另类作文奉若神明, 从而放弃了作文教学的常规训练, 置循序渐进的法则于不顾, 而热衷于寻找作文的捷径。此外, 在各种教研活动中, 作文公开课也只是“偶尔露峥嵘”, 且还“犹抱琵琶半遮面”, 很难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再者, 迄今为止, 还较少有适合中学生使用的同步作文教材, 也使得语文教师难以对学生进行系统规范的作文训练。

五.评判标准难免有失公正, 也影响了作文教学的健康发展

作文评判一直是作文考查中的老大难工作。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思想观念的不同、审美观点的差异、评判标准的把握等直接影响着作文评判的公正性。好作文未必能得高分数、创新作文得不到认同、另类作文大行其道、拼凑作文得保险分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作文教学的健康发展。

针对作文教学所存在的这些现象, 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改变旧有的狭隘的作文观, 建立一种全新的“大作文”观念

作文是用文字表达思维的活动。语文教学中, 听、说、读、写四种能力, 写作能力的档次最高、难度最大、综合性最强。在语文考试中, 就单题而论, 作文题也是占分最多、影响面最大的试题。但所有这些并不意味着写作可以游离于听、说、读之外高高在上, 没有了前面的基础, 作文只能是空中楼阁“头重脚轻根底浅”。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不能为写作而写作, 而忽视听、说、读的作用。要建立一种全新的“大作文”的观念, 将作文置身于听、说、读的语文教学的大环境中, 培养其根基、汲取其营养。叶圣陶说过:“不善听, 未必善读;不善说, 未必善写, 故应一把抓。”这话非常有见地, 注意到了学生的听话能力说话能力与写作能力之间的关系。实践证明这不失为一种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改变旧的教学方法, 丰富作文教学课型

在常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 作文教学的课型极其单调。一般多是“写”与“评”两条线周而复始, 学生写作与老师讲评两大块机械循环。这就导致学生提不起写作兴趣, 写作能力提高缓慢, 甚至把作文当成一件苦差事。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深切地体会到, 丰富多彩的作文课型, 不但能教会学生写作的方法, 拓宽他们的视野与知识面, 而且其本身就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好手段。如写作方法指导课、写作实践课、作文互评课、佳作欣赏课、美文推荐课、课文阅读课、作文活动课等。

三.加强教师培训, 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

教师作为作文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 在教学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提高教师的理论和业务能力, 更新和充实教师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这方面可尝试的途径有: (1) 组织教师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 并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 提高他们对作文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中做到作文与阅读并重, 决不随便挪用和侵占作文教学时间。 (2) 加强作文教研, 举办各种层次的实验课、观摩课、示范课, 让教师接受指导、经受磨练。 (3) 与时俱进, 结合新时期语文课程改革实践, 尽快转变作文教学、指导和评价观念。 (4) 提倡教师写下水作文, 直接参与学生的写作活动, 实现对作文的有效指导。

四.改革作文评价机制, 提高学生的作文积极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课程评价观的转变作为重要枢纽。《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部分的“评价建议”中也明确指出:“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 综合考查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 应重视对作文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即要由原来的侧重甑别转向侧重发展。我们以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发展性。即着眼于学生的动态发展的过程, 避免用静态和停止的眼光去评价阶段性结果。 (2) 平等性。即对不同的学生个体, 应使用统一的评价尺度。不因学生成绩差异、不因题材、体裁的不同、不因表达方式、方法的差异等而作出有失公正的评判。 (3) 情感性。即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 不能如同法官超然于对象之外, 而应以心灵拥抱心灵, 以激情点燃激情。评语应以肯定和表扬为主, 对学生作文中一些不成熟或不周密, 但却经过自己大脑思索的含有创新性的意蕴, 尤应珍视, 摒弃求全责备。尤其对差生的作文, 教师更要以博大的情怀去精心发现并呵护其中哪怕是很不起眼的一个闪光点。 (4) 过程性。即做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既要对学生最后的成功表示肯定, 也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成功方面。即使最后结果是失败的, 也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

中学作文现状 篇2

一、立意定势。我们语文教学从古至今一直带着极强的片面功利色彩。在作文教学中更要求“文以载道”。政治思想被作为衡量作文的重要标准,而忽视了学生的真实感,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也正因如此,近年来,高考阅卷中扼杀了许多有个性的佳作。学生动笔作文,便把先前准备好的思想内容作为作文的思想基础。常见例子:面对母亲的篮子,一定要赞颂母亲的辛劳与勤快;面对中秋圆月,一定要想到香港回归,台湾统一;面对朋友,一定要到与自己患难与共,给予自己真诚帮助的人,而自己的思想呢?靠边站或干脆没有。

二、选材定势。学生很少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选材常会从延用了几十年的陈旧事物中选取。如初二下学期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唱给母亲的歌,写作选材时学生总会想到雨中送伞;夜晚送往医院治病;考试失败后耐心的安慰等材料来表达母亲的爱。学生难以做到以我眼观生活,以我手写我心。

三、结构定势。写记叙文,学生往往写成总分式,开头写什么?中间写什么?结尾写什么?什么时候做什么事、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往往都是事先定好的;写议论文,通常是摆出问题——|分析问——解决问题,正反对比,再加上一些名言警句和名人故事,俨然成了新时期的八股文。

悲伤之余,我们冷静的思考,其实学生这些定势思维与我们教师平时模式化训练密切相关。当然也与我们的积累,观察力和感悟力等有关系、。

一、现在虽然提倡话题作文,但教师们总会担心学生无从下手,于是教给学生许多话题作文拟题的方法,如在话题前加修饰语,话题后加补足语等,甚至要给学生拟几个题目写在黑板上,这无疑是学生像骑着带花头上的骏马站在广阔的大草原上无法自由的驰骋。

二、教师重要理论指导,忽视情境设计,用写作原理指导学生写作,能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但对学生不能运用。无法企及的感受也会让学生陷入无法自由发挥的困境。

三、教师要求多,鼓励少。作文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学生个性差异和水平高低,忘记了因材施教,一味地的统一要求,即使少数基础差的学生习作中有闪光点,但因不符合整体要求,变不舍得给点表扬鼓励,长期以往就打消了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

四、教师中批改,少互动。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到的,这一形成了一种共识。但我们语文老师往往把这一重要环节大包大揽,表现在对学生的习作精批细改的,圈画、打杠、总批,似乎改动越多越负责,这实在是一件事倍功半出力不讨好的事。多数学生拿到教师精批的作文本,看看的得分之就束之高搁,很少去推敲教师的评语,长期如此,学生写得 再多也难有长进。

根据上述原因,我们提出如下对策:

一、学生不是要人云亦云,要勇于创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之所以在“前人之述备矣”的情况下能名与世,传与后,是因为它的利立意高人一等。放下自己而写天下。启示学生写作对应尽量反弹琵琶,变化角度,追求立意创新。如写《母亲的篮子》,我们可以通过篮子写母亲的辛劳和勤劳;也可以写母亲篮子里的物品的变化丰富,歌颂党的好政策,是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而相比较,两类哪种效果更好当然是不言而喻。

二、引导学生注重语言的积累和感悟,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是个性作文的过根本语言重在于学生作文现状分析及对策 武进敏

积累。具体做法是: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抄本,将平时看到的优美的句子抄到本子上,并写出简要的点评。加强“积累——感悟|——仿写”的思路,每星期教师要检查学生完成的情况,每个月在全班交流一次,评出活动的优秀学生,并给予适当的奖励。通过这样的训练,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自觉积累并灵活运用新颖丰富的语言,这对展现文章的个性色彩大有益处。

三、互动评改,给学生张扬个性,搭建平台。作文欣赏。教师客运用以下方法:⑴佳作欣赏。学生作文收上来之后,教师可从中选出几篇较好的在全班范读,将其余的发给学生,让他们找差距。这种批改方法,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激发其成功动机,还可以让其余学生能自觉的检查自己作文中的毛病,并积极争取下次作文也能被教师欣赏。⑵互批互改。⑶交流互评。⑷面批面改。⑸共批共改。多种批改方式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参与其中,变被动为主动。获得作文的兴趣,并开始自觉思考作文水平如何提高的问题。

四、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作文前,教师不要干巴巴的说教材、立意等理论,而是要想法创设一定的语境,用热情洋溢的感情,抑扬顿挫的语调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达到心理的亢奋,产生写作欲望。教师要扮演一个点火者,点燃学生感情和思维的火花。我校初一语文老师应很好地抓住学生送别实习老师这一材料指导学生写作,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 篇3

下面,我们就从中学作文的教学现状和教学策略两方面来谈一下中学的作文教学吧!

一、中学作文的教学现状

1.作文教学观念落后

在应试教育还占据主流地位的今天,学生的一切都是为了考试,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其中的作文教学也是如此。在应试教育的要求下,只有分数才能代表一切,因此,中学作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取得高分,根本没有在乎到学生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所以,学生面对作文的时候,感觉到的只是沉重的负担,而不是表达和倾诉的乐趣。

2.作文练习方式陈旧

在学生们练习写作的过程中,教师用的大部分都是命题作文或者是运用一个话题让学生来写相关的作文。这些题目很多都提不起学生写作的兴趣,这些题目中,有些是按照课本里面的学习园地来出的,有些是按照练习题上来出的,并没有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有的作文题目距离学生时代的生活久远,有的作文题目则完全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学生没有生活经验,写起来当然会困难重重或者干涩无比。面对教师布置下的类似的作文题目,学生写作文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变得索然无味。

3.作文批改方式落后

教师修改作文的方式,大多是收上作文本,评出甲乙丙丁的级别或者评上分数,然后再给学生写上几句评语就发给了学生。这样评出的作文,让学生只能得到一个笼统的认识,对哪方面进行提高没有一个具体的认识。而且,在教学工作中有些老师因为教学任务繁重,甚至会让学生帮忙批改作文,这样一来,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写作能力得不到一个全面真实的认识,让学生进行哪方面的提高更加无从谈起,所以,这样的修改方式陈旧、落后,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益处不大。

二、改变作文教学的策略

1.激发学生的写作乐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对于写作来说,尤其如此。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人曾经有因为有浓厚的写作兴趣,废寝忘食而不弃纸笔的,也有通宵达旦,奋笔疾书到深夜的。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只有有了浓厚的写作兴趣,学生才能用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作文的写作中去。而激发学生的倾诉欲望和写作兴趣靠的是灵感,这灵感,是很多人不易捕捉到的,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有捕捉灵感的能力,捕捉灵感的兴趣。当学生带着捕捉来的灵感来兴趣盎然地进行写作的时候,作文课就变成了一节节生动、活泼、有趣的情感体验。

另外,作文题目的设置也非常关键,就像凤凰的尾巴一样,引入注意之后,就容易调动学生写作的细胞。教师应该多给学生设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作文题目,这些作文题目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要是他们的头脑中能够考虑或者幻想到的。他们只有对所写作的作文题目感兴趣了,写起作文来,灵感才能如同泉水一样流之笔尖了。

2.积累写作素材,厚积薄发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便是再巧手的厨师也做不出一顿没有米的饭菜。这句话放在作文教学中,就让我们意识到写作材料的可贵。只有有了丰富的材料,才能制作出美味可口的菜肴。那么写作的材料从何处来呢?首先,写作材料可以从书上来,杜甫有一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写出美丽的文章,就要多读历代名家优美的篇章。在那里,都是文采的精华所在,多读这些材料,不但可以让我们扩大知识面,扩大自己的阅读量,扩充自己的视野,而且还能把这些资料消化吸收,变为自己所有。当你读了很多书之后,自然会腹有诗书气自华,旁征博引,都不在话下了。另外,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实际出发,勤观察,勤思考,切忌不要偷懒,可以每天写一篇生活日记,把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或者自己内心的情感变化用自己的话描写出来,熟能生巧,时间长了,学生的底子就会变得深厚了。

3.丰富批改作文的方式,做到行之有效

(1)教师批改为主,学生批改为辅

教师给学生一个适当的分数,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水平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交给学生互改,学生之间按照教师提供的方式来进行批改对方的作文,指出别人作文中的不足,同时吸取别人作文中的长处,做到能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2)学生修改作文,展示优秀作品

在教师和学生进行双重修改之后,学生能够自己进行改正,教师从作文本中挑选出写得好的学生,让他们在班上朗读,从朗读中吸取别人的营养,变成自己的话语,得到深刻的营养。

对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反思 篇4

1.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困难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 笔者发现, 学生在作文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4点困惑:

(1) 意义不清, 兴趣不高。学生仍然认为, 作文是教师布置的任务。作文教学是提高考试成绩的主要方法, 没有意识到作文是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服务的, 作文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正因为对于作文教学的意义认识不清, 所以学生难以形成自觉写作的习惯, 对写作难以产生兴趣。

(2) 疏于积累, 难以取舍。学生由于缺乏写作材料, 在写作过程中, 材料千篇一律, 难出新意。学生往往缺乏观察, 疏于积累, 将写作素材局限于语文课内阅读, 对于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 课外生活中所触及的写作素材, 不懂得收集整理。另外, 面对纷繁的写作材料, 不知道如何取舍, 为己所用。

(3) 立意构思, 缺乏新意。学生尽管认识到只有立意高, 构思巧, 才能写出高水平的作文, 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 真正有新意的文章还是不多。学生难以突破思维局限, 不懂得从多角度多侧面去审题立意, 不知道采用灵活手段去构思,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必然缺少新意, 乏善可陈。

(4) 文字表达, 言不由衷。作文应该是学生思想的自然流淌, 可是在作文时, 学生常常感到表达困难, 言不由衷。学生在写作前都设定了自己的写作提纲, 可是在写作过程中, 常常会偏离原来的写作思路, 觉得心中想说的话不能用恰当的文字表述出来。

2.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命题脱离学生实际。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师生访谈时, 笔者发现, 教师极少在作文命题前, 寻求学生的意见, 教师命题的出发点仍是应试, 根据考试的需要设计命题, 要求学生写作。教师对于学生的实际情况, 缺乏必要的了解, 不知道学生真正想写什么, 要表达什么。

(2) 指导缺乏针对性。学生总是感觉作文指导可有可无, 意义不大。教师在作文指导中, 过多关注于作文外在形式, 忽视了作文内容。作文指导大同小异, 没给学生带来必要的帮助, 学生常常不得要领, 教师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薄弱环节给予适时的指导。

(3) 评改难以提高写作能力。笔者在调查时发现, 学生普遍反映,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只给一个总结性的评语, 对其中具体的内容缺少评价, 而学生从教师的评语中得到的启发甚微, 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提高写作能力。

二、作文教学陷于困境的原因

通过以上的, 我们对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有了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面对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困难,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不禁要问,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笔者在此希望通过分析原因,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1. 教师对作文教学目的认识不清

作文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互动的过程, 学生对于作文教学意义认识不清, 归根到底还是由于教师对作文教学目的认识不清。在访谈时笔者发现, 尽管教师知道作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但在实际教学中, 还是从应试的角度出发, 没有真正立足于学生的内在需要,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仍然占据着“主角”地位。所以, 学生才会认为写作是为了完成任务, 为了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因此, 要使学生对作文教学的意义有正确的认识, 教师首先要明确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 在教学中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 教师忽视学生的写作心理

学生之所以觉得写作困难, 是因为写作过程中存在心理困惑。学生的心理困惑得不到解决, 就会对写作产生抵触情绪, 这必然导致作文教学的恶性循环。在访谈时笔者了解到, 学生很少向教师倾诉自己的写作心理困惑, 而教师则更是很少关注学生的写作心理。这一现象突出表现在作文教学全过程中:学生对写作兴趣缺乏得不到教师的正确引导, 学生在选材上难以取舍却得不到教师的指点, 学生在构思中的疑惑也常常得不到教师的帮助, 学生在表达中的心理困惑往往不为教师所知。可见, 教师忽视对学生写作心理的体察和分析, 是学生写作难的根本原因。因此, 要改变学生怕写作文的思想, 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学生的写作心理, 找到指导学生写作的关键所在。

3. 教师忽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作文课堂教学之所以问题重重, 其主要原因还在于课堂教学各环节仍处于封闭状态, 教师很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灵活多样的特点。在访谈时笔者发现, 作文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师“一言堂”;由于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 在作文命题时, 常常以教师的要求代替学生的需求, 且命题形式单一, 缺乏变化;由于教师没有很好地体察学生的写作心理, 不了解学生的年龄差异, 在作文指导时, 往往不得要领, 缺乏灵活性, 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可见, 要想改进课堂教学, 教师必须深切体察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写作心理, 实现开放式的课堂教学。

三、作文教学如何走出困境

通过以上对作文教学现状的原因分析, 笔者反思中学作文教学过程, 得到了启示:教师应当明确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 重视研究学生的写作心理, 了解学生的内在需要, 抓住作文教学重点,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改革当前的作文教学。

1. 明确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

明确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改革作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长期以来,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认识不清, 导致作文教学无的放矢, 改革难以深入。叶圣陶先生在给教师的信中曾经指出:“习作一课, 我谓宜认定标的, 师生全力以赴之。标的为何?文理通顺而已。……至于思想之高深, 意境之超妙, 皆关系于学养, 习作课所不克任也。”叶老这段含义深刻的话给了我们很大启示:教师要研究作文教学, 首先要端正教学指导思想, 要搞清楚作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 作文教学要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所以,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 有个性地表达, 有创意地表达, 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可见, 作文教学是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立足点的。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体察学生的实际, 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针对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组织作文教学。同时,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投入生活, 体验人生, 关注社会热点, 激发写作欲望, 力求学生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 根据学生个人的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

2. 研究学生的写作心理

作文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要, 就必须对学生的写作心理有全面的认识和分析。既要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写作心理进行研究, 同时还要对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作细致的分析。

(1) 学生的内在需求随着年龄的发展, 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所以, 教师在研究学生的内在需求时, 不能以一代全, 不注意阶段性差异。中学阶段的学生按其身心发展特点,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开放期”“闭锁期”“断乳期”, 这三个时期学生的个性特征各不相同, 势必影响他们的写作心理。所以, 作文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内在需要, 必须首先了解各个年龄段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写作心理。

(2) 学生写作的过程同时也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 作文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要, 就必须研究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学生的心理活动与写作过程有着密切联系, 一方面, 学生的心理活动贯穿写作的始终, 另一方面, 写作活动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所以, 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对于作文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学生的写作过程始终伴随着心理活动, 从一开始的审题立意, 到选材构思, 到后来的表达, 学生的心理活动一直贯穿其中。所以,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 应该认真研究学生写作过程的心理活动, 才能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作文。

3. 抓住作文课堂教学重点

教师要改进中学作文教学, 必须要抓住课堂教学的重点。教师通过了解学生写作的内在需要, 通过研究各年龄段学生的写作心理, 通过分析学生写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展开作文课堂教学。优化学生的写作心理。我们知道, 学生在各个年龄段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直接反映着他们的内心需要, 影响着他们的写作心理。所以, 在课堂作文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抓住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个性特点, 依据他们的内在需要因势利导, 使他们的写作心理得到优化, 这样才能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写作中来。

4. 实施开放式的课堂教学

原来的作文课堂教学, 往往是教师唱主角, 学生被动学习, 结果导致教师的指导难以顺利开展, 学生的作文难以得到提高。如今, 教师通过研究各年龄段学生的写作心理, 分析学生写作过程的心理活动, 实施开放式的课堂教学, 就能有的放矢, 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的教学将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广泛的命题形式, 灵活的指导过程,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会到写作的乐趣。

5.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尽管当前对学生作文的评价, 已经能够突破原有的限制, 但是, 作文评价并没能有效帮助学生提升写作水平。因此, 笔者认为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从引导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入手, 通过设立多维的评价内容, 采用多样的评价途径, 从而使学生乐于评价, 在参与评价中真正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中学生作文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篇5

一、问题的提出及调查说明

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写”就是写文章,也就是“作文”。作文能力是语文能力中的最高层次,它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表现。作文是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学生能写出自己的新发现、新见解、新感受,是作文教学追求的真缔。《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中学生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但是大多数学生最怕作文,不少学生在作文课上冥思苦想,却提不起精神,许多人往往抱着应付老师的态度去写作。造成学生怕作文的问题症结究竟在哪儿?笔者带着这一疑问,采用了问卷调查、抽样测评和座谈讨论等方式,对初三两个班共64位学生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是从中学生对写作的态度、写作的主要目的、写作的素材和作文的评改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中学生作文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具体情况如下:

表一:你写作时感到生活素材丰富吗

表一调查数据显示,有28.1 %的中学生写作时感到生活素材很贫乏,有37.5%的中学生认为生活素材要根据情况而定,感到生活素材较丰富和很丰富的学生仅占34.4%,多数同学认为是“没有东西可写,词汇贫乏,不会开头、结尾,感到头痛难写。”许多学生囿于生活经历、经验积累不多,往往无法根据题意广泛联想,去回顾和选取平时生活中的材料,从而感到自己想写却苦于言之无物,难以广泛联想,于是感到害怕,激不起作文兴趣。其实,写作的源泉是生活,生活离不开环境。丰富多彩的自然、社会环境与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实践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但客观存在的环境万物与丰富生活的种种特色,只有靠观察才能发现、掌握与积累,才能形成写作的素材与题材。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从作文角度说,观察就是有意识、有目的的知觉自然或认识社会现象,从中获得写作的材料。观察的过程,便是积累材料的过程。因此,中学生要养成处处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并要把观察的所得、所知、所感的各种细微特征及时记录、随时积累,才会使材料越来越丰富,写作时便能厚积薄发,得心应手地选择材料,正确立意。

表二:你写作的主要目的:表一调查数据显示,有20.3%的中学生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写作,有21.9%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考试成绩而写作,可见,有五分之二以上的学生抱着应付和应试的态度去写作,缺乏写作的兴趣,只有31.3%学生是为了提高写作技巧而写作,有26.6%的学生为了记录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三、思考与建议

通过对中学生作文现状的调查,我们对本班学生写作中面临的问题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这也反映了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学生的写作现状。结合初中学生的写作现状,笔者认为对

当前中学生的作文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要侧重方法的指导,通过课内分析讲解、课外观察示范等,教会学生由整体到部分的全面观察、捕捉事物特点的集中观察,由此及彼互相对照发现异同的比较观察等,从中准确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特征,发现事物变化规律。这样积累的材料,既具有丰富性,又具有准确性。此外,还要教会学生多角度、多侧面观察,如正面和侧面、纵向和横向、上位和下位、远视和近视、仰视和俯视等,到写作时,就能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材料,并能由近到远,由今到古,通过广泛联想,把平时观察积累的不同时空的材料按照某种特征或写作目的组织起来,思接千载,情通万里,使文章内容生动,立意升华。

当然,靠直接观察所获的材料,毕竟有限,我们还必须借助间接观察大量补充。间接观察的重要手段就是阅读。阅读包括课内外,而作为积累材料的阅读,主要指课外阅读。大量课外读物内容广博,知识丰富,是前人观察成果的结晶,更是中学生写作中可以广泛采撷的素材。所以,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承受熏陶、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教师要提倡鼓励和指导中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培养自觉阅读、动笔阅读、多形式阅读的习惯,将书中有用的材料以一定形式记录下来,形成读书卡片、笔记,到写作时,便可自如运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笔下生辉运用自如,非重视阅读不可。

2、在要求上,教师要尽量减少对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倡导学生抒写自己的独特感受,我手写我心,实现写作个性化,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不断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点滴的发现,像爱护幼苗一样呵护和培植他们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有独特的见解;在表达中不说套话、假话,有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观察,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与众不同中透出新意。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作文教学既要让学生多阅读充满创造想象的神话、童话、科幻故事,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特别是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

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及教学对策 篇6

(一)让学生融入生活,有感而发

在作文教学中,要提倡把写作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还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让学生“我的文章我做主”——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用自己的眼光看外面的世界,抒写自己的心得体会。站在自己的角度,打开心灵的窗户去汲取新鲜事物,挖掘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写文章自然而然就容易多了。

把心灵的感受既表达得淋漓尽致,无非两方面:一是写真写实,即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得真实,让人可信,从而引起人的共鸣;二是写深写透,即把情感的最深处表达出来,不仅要获得理解,而且要引起深度的理解。

学生有了生活的体验,有了写作的素材,有了真情实感,当然不会怕写作文了。

(二)培养观察能力,重视生活积累

文坛前辈沈从文老先生曾说:“生活是一本大书。”作文素材到处都是,学生却不知道撷取,只知道抱怨两点一线生活的枯燥,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既要用眼睛去观,还要用脑用心去察。用眼看世界,用心察百态,用脑思世事。语文老师的责任就是在平常的写作教学中,注入日常生活世界的基础,使写作焕发出生命的气息,使写作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体验联系起来;同时把本该属于学生的时间与空间还给他们,以便他们积累成长的财富,积累鲜活的写作素材。除此以外,还要大幅度增加写作数量,养成经常写作的好习惯,进行与学生生活、思想密切相关的经常性的课外练笔。在作文练笔中,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三)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能力

要让学生养成坚持积累语言的好习惯。通过摘抄成语、名言警句、优美语段,让学生充实自己的语言仓库;通过课前一分钟演讲、综合性学习活动等方式来提高学生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的能力;通过造句或通过仿写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通过课堂小练笔等方式提高学生细节描写的能力……有了良好的语感,才能在短时间内写出妙文、美文。

(四)培养学生创新的构思能力

写作最重要的就是构思。首先要追求结构完整,即文章有头有尾,首尾呼应,前后照应自然,过渡合理,材料安排有层次、不紊乱。其次要力求构思的巧妙。独到的创新设计,能使由“赤橙黄绿青蓝紫”组成的彩绸在空中亮出美不胜收的舞姿;别具一格的表现形式,能使作文充满灵气和魅力。作家叶文玲说:“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新鲜味才好。”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构思别出心裁呢?可运用彩线穿珠法、巧设悬念法、烘云托月法、片断组合法等巧妙的构思,还要选择自己拿手又适合表达的诸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书信、日记、演讲稿、童话、诊断书、访谈录、起诉状等等文体,学生可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最佳的构思方式,段落安排要疏密适宜。

(五)立意新颖深刻,让作文迈上新的高度

立意是作文的灵魂。首先文章的主旨一定要鲜明。文章的主旨明确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情感、主张,因此主旨一定要鲜明。其次要突破思维定势,力求创新。若能抓住细节,并从自身的独特感悟出发,以新的视角、新的方位审察和思索客观事物,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将会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一篇文章若能做到“自己心中有,别人脑中无”,若能激活读者的心灵,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若能探求出人生的哲理,给人生活的感悟、人生的启迪,一定是立意深远、高屋建瓴的好文章。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生不断积累,学会观察社会、分析生活,把自己时刻放在社会大背景中去思考,去写作,去修改,去评论,去完善。

对中学生作文现状的思考 篇7

思考中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我以为原因有三。

第一,远离生活。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作文的主体———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语文一旦与生活相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校园无闲事,家庭有新闻,社会多热点,值得思考或者是众说纷纭的话题还是很多的。然而,学生们不能从自己对生活的积淀和感悟出发为文,却往往胡编乱造,或寻章摘句,缺乏时代的印记。谈失败,言必爱迪生、居里夫人的发明、发现;说勤学,不外乎头悬梁、锥刺骨,凿壁透光,少年壮志。远离了真实的人生和社会的文章,自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二,逃避自我。“我”是文章的灵魂,没有“我”的文章就是没有灵魂的文章。学生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又何谈作文的灵魂?我们的作文训练,多类型化的整体作文,少个性化的片断练笔。这就使得学生在作文时,不是把它看作发表见解的好机会。这样的教学,不利于提高学生作文的水平。无我之情,必然使文章没有真情实感;无我之思,必然使文章没有真知灼见。

第三,读写分离。学生文章言之无文的原因是什么?我以为主要原因是他们日常过多偏重于作文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忽视了对课外书刊的阅读和理解。我们知道,读是写的前提,写是读的着落,但现实的情况是读写分离,技巧至上,读不得法,写无蓝本。就读而言,学生几乎不读课外书。作家莫言曾说:“我感到,一个人如果不能在青少年时期获得一种对语言的感觉,只怕一辈子都很难写出漂亮的文章。”所以,要使学生言之有文,就必须让他们多读多悟,不断地从前人和大家的作品中汲取丰厚的营养。

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要使他们的文章成为“有物”之文,“有我”之文,“有文”之文,我以为需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提倡学生关心时事,多听新闻,多阅报刊,以便有感而发

学生要写好议论文,没有素材是不行的。我提倡学生多阅读报刊,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同时要求每位学生每周向同学推荐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在此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把报纸上他们感兴趣的、有感受的文章剪下来,写读后感,写评论文章等,结果学生有感而写的作文比教师的命题作文要好得多,因为他们是有兴趣而写,有感而发的。

二、加强指导,进行针对性训练

“文无定法”,但毕竟“文章有法”。古人主张,作文要“先规矩而后巧”。这“规矩”就是为文的基本方法,是作文的重要规律。若仅仅为了改革而一味“独辟蹊径”,或者反其道而行之,就可能步入“暗胡同里瞎摸”的歧途。学生作文中会存在许多共性的问题,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这种方法对议论文尤其有效,如对议论文中的记叙问题,对议论文中的分论点提取等问题,我专门编印了片断训练,效果明显。

三、借鉴名家名篇,提倡学以致用

画家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搞艺术离不开一个借鉴模仿的过程,但不能生吞活剥、生搬硬套,作文也是如此。鲁迅先生说:“文章应该怎样写,我说不出来,那些素有定评的作品中,就说明这应该怎样写。”用名家名篇去仿写文章,也是我进行写作训练的一种方法。每周推荐两篇优秀文章给学生,让其参照文章另选题目仿写,把访写优秀的文章在班级公开宣读,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当然这种仿写不是呆板的照搬照套,而是让学生借鉴、学习名家的写作方法。

四、摆脱束缚,自由作文,灵活批改作文

作文教学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布置的题目学生没有生活基础,无话可说,有感受的东西又不合内容要求,不能写。要让学生有话可说,要使学生很好地掌握语言这一工具,就一定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东西。坚持让学生写周记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周记写得比作文好。让学生自由选题,你会发现很多令人惊喜的文章,原来你的学生语言竟然是这样优美,思考是如此的深入。

中学作文现状 篇8

我扎根于农村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已有12余年, 对于学生的作文现状, 深有感触, 归结如下: (1) 学生的作文词汇量不足; (2) 作文往往言之无物; (3) 缺乏明确的文体意识; (4) 缺失发散性思维与创新意识。

二、原因探析

《礼记·学记》曰:教学相长也。自然, 学生习作出现以上诸种现象, 应该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探究其原因。

学生: (1) 缺乏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2) 缺乏对现实生活的反想; (3) 课外阅读量不足, 视野狭隘; (4) 未能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教师: (1) 未能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教师命题的首要条件应该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主张学生写自己喜欢写的东西, 这样学生自然会乐于去写; (2) 对课外阅读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 (3) 缺乏作文教学前的精心准备和设计; (4) 未能把现实生活这一“活水”引进课堂。有不少老师只是把作文的技法传授给学生, 而忽略对生活的切身体验和对生活素材的挖掘。

三、应对措施

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认为:应该用“心灵钥匙”打开“心灵之锁”, 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这里, 钱梦龙老师强调的自然是要以“教师为主导”, 从而科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受大师的一番指点, 我在教学中努力体现“三主”理念, 发挥主导作用, 并试着从以下四个方面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1. 注重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作文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写作热情和兴趣的高低。有了兴趣这一内驱力, 还愁写不好作文吗?

我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1) 从语文课本中挑选精彩片段, 勾起学生的回忆, 让学生试作评点, 并揣摩老师提供这一片段的意图, 从而顺势利导, 引出本节课所要训练的能力点。

(2) 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对于最近发生的焦点热点问题予以讨论探析, 激发其积极参与的意识, 训练其思维能力 (其中包括归纳、分析、思辨等能力) 。如最美教师张莉莉、暴力拆迁、地沟油、草根文化、食品安全问题、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对接……将这样的热点焦点问题拿来与学生一起讨论探析, 从而衍生出关爱、互助、奉献、坚守、拼搏、创新、自强等诸多话题, 使学生浮想联翩, 神采飞扬, 充分挖掘材料内涵, 拓展对问题认识的深度。

(3) 提倡随笔作文, 自由抒发内心感受, 真实记录客观世界, 理解写作的真正含义, 丰富个人的心灵世界。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说:“给学生以心灵自由, 就应允许学生写他们自己的文章。”“只要真实、健康, 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而且想怎样写就怎么写———可以写真诚的崇高情怀, 也可以写有趣的平凡生活;可以写现实的眼前景物, 也可以写幻想的未来世界;可以与老师商榷, 可以与大师对话……”

因此, 教师应该把写作的主动权完完全全地还给学生, 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写作天地。对学生的随笔我并不做主客观评价, 而是与学生共同享受、共同分担, 和他们探讨生命的意义, 从而让学生明白作文应该是心灵的自然真实的流露。

2. 科学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并迁移于写作实践。

针对学生阅读量不足、知识面狭窄这种严重影响作文成绩的情况, 我在平时的教学和辅导中强化了对学生阅读与迁移能力的培养, 并根据《语文课程标准》 (修订版) 推荐书目加强课外语文阅读指导。

具体做法如下: (1) 建立班级“自助图书馆”; (2) 成立班级图书管理委员会, 对同学所借书籍加以登记, 防止意外丢失; (3) 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保证自己每天读上一首古诗词和一篇现代文, 并写出自己的阅读体验并进行优秀读书笔记展览交流; (4) 指导学生如何把阅读素材有效地运用于写作中。

3. 精心设计教学预案, 重视作前指导、作后讲评。

精心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作文教学更应精心设计教学预案, 做好作前准备。作文教学应跟阅读课一样要求系统化、序列化, 明确训练能力点, 进行阶梯式或盘旋式地训练。精心挑选几则范文 (范文往往出自于中学语文课本中, 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学习课文应学会适当迁移, 做到学以致用) , 引发学生的思考, 并和学生一起归纳得出这种写法的特点、技巧及其好处。这种做法为学生的进一步写作奠定了基础, 并相应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对于学生的每一次习作, 我都认真批阅, 记录下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作激励表扬式、启发指导式、善意批评式批语。在讲评时有侧重地对习作训练能力点的得失情况作总结, 并挑选出优秀习作和有待升格的习作让学生加以对比评点, 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习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4. 多面批作文, 并作升格指导。

对学生的习作, 我提倡要多进行面批。跟学生面对面地进行交流, 能够了解学生心中所想, 对其作文予以有针对性的指导, 如哪里存在不足 (是主题不够深刻, 还是语言不够通畅, 还是层次不够清晰……) ?该怎么办?从而让一篇不太合格的文章升格为合格文章, 让一篇较为良好的文章升格为优秀文章。实践证明, 通过这种方法, 我所教的两个班级的作文水平整体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并涌现出不少富有创新意且优异的作文。

当然, 对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探索, 依然还是一条布满荆棘充满艰辛的泥泞之道, 以上只是我的孤言陋见。若想泥泞之道上开出鲜艳之花, 则需全体语文教师齐心协力、集思广益, 开辟出一条崭新而又科学有效的道路。

摘要: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现状令人担忧, 严重阻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作者就所在地区的农村中学学生作文的写作现状, 从教与学两方面予以剖析, 并寻找解决的途径与办法。

关键词:农村中学,作文现状,原因探析,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张玉彬.理想课堂的构建与实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4, 第1版.

[2]赵国忠.有效教学最需要什么.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9, 第1版.

中学作文现状 篇9

一、学生现状

1.语文基础能力薄弱

作文是展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舞台, 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作文质量。在作文中, 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写字功底, 可以看出他们知识的储备、阅读的空间范围。所以, 如果学生没有较好的语文基础, 要想写出一篇好的作文难上加难。可是如今的农村初中学生, 大多数在汉字书写上欠规范, 以笔者工作的中学为例, 学生有一半以上汉字书写不工整, 笔画错误。在学生作文中我们看到的是错别字连篇, 病句无处不在。另外受地域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 许多学生阅读的空间仅限于课本和考题。

2.情感匮乏, 内容干瘪

作文是学生个性追求、情感价值取向的重要体现, 它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寻找自己个性化的追求, 去表现自我内心的情感。时下, 许多农村中学为避免学生发生安全事故, 对学生实施的半军事化管理模式, 使学生的生活范围局限在学校之内。其次, 为了应试的需要, 许多学校从早到晚, 课程满满。学生的生活简单而枯燥, 从宿舍到教室, 从教室到宿舍, 再多也就去小卖部和食堂, 如此生活, 能收集到多少生活的素材去作文呢?又怎能对生活充满激情和幻想呢?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离开了生活, 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学生作文常常与生活脱节, 作文不能真实地反映生活, 生活也不能化为作文题材, 文思枯竭, 生拼硬凑, 文不成篇也就不足为奇了。

3.读写分离, 抄袭严重

学生本来就没有条件和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 学生更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远离了课外读物。许多家长和其他学科教师把课外阅读当成是看闲书, 支持的很少, 甚至禁止。课堂上的有限阅读远不能很好地为写作服务, 写作也很难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课堂上,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听教师烦琐枯燥的分析, 文学作品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太少, 更多的学生成了文学的“贫血儿”。学校为了增强竞争力和提高升学率, 加大课时量、作业量, 学生一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上课。这样, 学生的活动范围自然被缩小了, 自主阅读的时间也几乎没有了, 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少之又少, 一个没有生活感知的中学生, 怎么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学生为了完成教师交给的作文任务, 最好的办法就是抄袭。

4.兴趣缺乏, 习惯较差

作文是一个选题、选材、构思、动笔、修改等组成的系列工程, 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习惯。但是学生薄弱的语文基础致使学生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只可“意会”却不能“言传”, 感到作文难, 进而就使学生慢慢地丧失了写作的信心, 故而越写越怕。因此, 学生面对作文时, 便只能应付教师, 胡写乱写, 草草了事, 自然容易形成不良的习惯。

二、教师现状

1.应试为主, 观念陈旧

在作文教学中, 大部分教师以应试为目的, 用规定的条条框框去束缚学生, 用程式化的教学方式去指导学生写作。引而不发, 疏而不通, 越指导, 学生的写作越僵化。还有部分教师, 教学盲目, 作文课胡乱选题, 没有从意识上重视作文教学, 一学期仅上一两次写作课, 这怎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教学无序, 违背规律

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必须有的放矢, 立足实际。因而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 在教学中分阶段实施。各阶段如何训练、怎么训练要具体可行。命题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能力, 必须切合学生心理。也就是说, 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然而, 不少教师没有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 作文教学随性而为, 有的教师作文仅为应付检查, 作文教学上忽视规律, 无序操作。

3.命题脱离实际, 与学生心理不同步

上文提到作文教学计划的盲目性、无序性, 这种状况必然导致命题的盲目性。有临时随意出题的、有照本宣科出题的、有拨高性出题的, 不管怎么说, 一些教师的作文命题缺乏科学性、实用性、艺术性, 出的题目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没有同学生的心理发展同步, 也没有体现由低到高整体训练的程序。这种命题所要求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 学生没有亲切感, 也找不出动情点。这样的结果, 必然是应付式的交差或虚构一番, 与“说真话、抒真情”相悖。如果教师经过深思熟虑, 掌握学生身心的发展变化, 把握其心态, 适时从其喜怒哀乐中捕捉动情点设计命题, 就能为学生创设积极作文的氛围, 学生也能自觉地进入命题规定的范围, 最终完成作文。另外, 作文命题还需要与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其他写作基础能力同步发展, 这是一些教师平时教学所忽视的。

4.批改不科学, 讲评不重视

在作文批改中, 有的教师采用几个作文本轮交轮改的办法缓冲“改”的压力, 即便是全部批改, 也是写一个日期。日子久了, 导致很多学生根本就不关心评语,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是“心中无数”, 批改往往劳而无功, 教师的作文批语对指导学生的写作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收效甚微。另外, 一些教师死抠住标准不放, 标准过于统一、呆板, 对一些冒尖的“另类”文则常常是一棍子打死。更突出的是, 有的教师批改仅流于形式, 只“批”不改, 只对学生作文评等级就草草了事。

在作文评讲上, 很多教师一片空白, 对学生习作只选优异者进行粗略指导, 讲评不注意群体, 不重视讲评对指导学生写作的重要性。

三、解决措施

1.转变观念, 重视写作教学

科学的、进步的教育教学理念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必须面向时代,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在作文教学上, 我们必须坚定信念, 以人为本, 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作为开展教学的根本。让学生在今后的发展中真正地会写能写, 让写作能为他们的生活服务。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目前的教育现状, 就必须转变教师对作文教学的思想认识。让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更新理念, 注意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教师不但要高度重视作文教学, 同时还要多渠道、多方面地扩大宣传教育面, 力争让家长、学生以及整个社会都从思想上正确认识作文教学的重要性, 从而为农村学校实施“作文素质教育”提供支持。

2.夯实学生基础

学生基础较差, 要提高其写作能力, 这无异于盖空中楼阁, 所以, 要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必须先强化学生语文基础能力的培养。要从汉字书写抓起, 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抓起。强化学生的语文基础, 才谈得上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写作习惯。

3.制定符合实际的作文教学计划

作文教学计划必须符合学生的写作实际, 又要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计划要明确、具体、细致, 并且要能够真正落实。教师要胸中有盘棋, 学生要心中有棋子, 教师教有方向, 学生学有奔头。在实施作文教学的过程中, 要根据学生的心理、智力发展的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检查、调整, 适时查漏补缺, 以期完善, 避免计划的无序性、盲目性、随意性和教条化。

4.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作文有了兴趣, 就能积极思维, 主动作文。因此, 激发兴趣是作文教学取得成功的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机有过大量精彩的论述。顺乎自然, 让学生写自己平时喜欢写的东西, 学生会乐于去写。在农村, 教师可引导学生就地取材, 如清明节踏青祭祖、捉鱼等。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多动笔头、多动脑筋, 鼓励每位学生自主写作, 写随笔、散文、诗歌、小小说、日记、读书笔记等, 不拘形式, 只要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写出个性, 写出特色就行。这类作文常常会有学生真情的流露、鲜明个性的跳跃、独特语言的飞扬, 这样的作文是自然的、真实的、富有个性的。

另外, 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写日记、办手抄报、黑板报、向校刊和校外投稿等形式来练习写作, 培养其写作兴趣。同时, 对学生作文不可求全责备, 要多激发和鼓励, 从而调动学生写作兴趣, 增强他们写作的信心。“使作文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主动进取、不断体验成功的过程”。

5.拓宽学生的写作途径

(1)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要紧密结合。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名篇佳作中的闪光点, 通过对课文的仿写、改写、缩写、抄写、补写等各种形式, 培养学生多角度利用课文的能力。例如, 《我的叔叔于勒》一文, 学完后, 让学生想象一下, 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 他们会怎样?学完《香菱学诗》, 我让学生写学习《香菱学诗》的启示。

(2) 组织并鼓励学生多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汲取写作的素材。农村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课堂, 更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尽管现在农村学生学习负担很重, 很少有机会参加劳动, 但周末和寒暑假, 要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农忙时节, 学校或教师要建议家长让孩子们参加力所能及的农业劳动, 体会田间劳动的甘苦。当然,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事物, 细心体会万事万物丰富而细致的情感, 启发学生注意观察一草一木、一石一鸟的变化, 感受生活的真谛。这样, 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 丰富学生的想象, 增强他们创作的欲望。

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有了切身体会, 写出的作文就会有声有色。在活动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写随笔、记日记, 养成日写百字、周成一篇的良好习惯, 鼓励学生在完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之后, 写创造型作文。

6.作文批改重鼓励, 讲评要及时

关于中学生作文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10

调查时间:2016年4月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

调查范围:东风中学全体学生402人,发放调查问卷70份,有效问卷70份。

调查目的:学校语文组正着手开展“如何提高同学们的作文水平”的集体备课活动。笔者作为一名市级骨干教师为了更好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积极推动本次活动开展,使之达到实效,对“目前,学生在作文写作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进行研究,希望为改进作文课堂教学,提高中学生写作水平提供依据。

二、调查研究的内容及结果统计

语文组围绕“目前,学生在作文写作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设计了20题。(要求:请同学在你所遇到的作文问题后的括号里打上“√”,一般为10个以内)

1.难以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有话说不出,难以下手。(84.2%)

2.能说清楚事例,但语言贫乏,找不到有用的词语,语言不具有美感,无法尽情抒发情感。(51.42%)

3.语言表达差,全是“口水话”、“流水帐”,使自己对作文没有信心,从而不想写作,害怕写作。(50%)

4.作文主题、内容、想法只在脑海里反映,知道该写什么,但是很难落实到本子上,难以用语言表达,东垃西扯,不知所云,最后连自己也不知道写什么了。(61.43%)

5.没有素材,写时感到无话可说,有时写到一半就写不下去,脑海中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写些什么,思维打不开。(68.57%)

6.对作文写作技巧不理解,不知道写作的方法。(50%)

7.找不到写的内容,反反复复就那么点。(61.43%)

8.对作文兴趣不大,写作文应付了事,作文很少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38.57%)

9.有时感觉某个话题要写的东西很多,能想到很多观点和事例,但不知道如何来选择。(48.57%)

10.对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不感兴趣,不想写作文。(28.57%)

11.以前作文很好,现在忙于理科作业,没时间来管语文,也不像以前那样做摘抄了,因此感觉作文素材少了,写不出来,难以下笔了。(35.71%)

12.常遇到写不来的字,字太难。(32.86%)

13.即使学了很长时间的写作,都没觉得自己的写作水平有提高。(44.29%)

14.写出来的文章总是缺乏文化底蕴。(47.14%)

15.平时常常背诵一些经典美文,但在写作时不知道是否能用,不知道模仿和抄袭的界限。(17.14%)

16.写出来的文章总没有灵气。(55.71%)

17.也收集了一些素材,但不会运用。(32.86%)

18.写作文老想编造情节。(41.42%)

19.文章缺乏自己的思想,写不出新意。(37.14%)

20.写完就丢,没有重读一遍或反复修改的习惯。(18.57%)

三、调查的数据分析

据我们在全校作的问卷调查发现:难以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有话说不出,难以下手的比例高达84.2%。对他们而言,写作文是件苦差事,为了交差,他们不得不绞尽脑汁,使尽浑身解数凑字数。正是由于这种心理定式,从一开始就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因而作文的恐惧心理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作文质量必定不佳。经统计分析,学生的作文问题大体可分为如下几种:

(一)文章短小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作文瘳瘳数语,几行字就是一篇作文。意思虽然说清了,语句也通顺,但不能抓住事物的细节作细致地描绘。就好像一幅画,只有轮廓,没有血肉,丰满不起来。

(二)表达不准确

有些学生要么重复罗嗦,要么词不达意,这样的作文让作者和读者的交流受阻。本班就有几个这样的同学,作文通篇都是口语,有的字甚至从字典中都找不到,他用拼音代替,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书面语来表达。看这样的文章,如同嚼白蜡,索然无味。

(三)缺乏真情实感

有的学生景物也描绘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也写得很清楚,但读起来干巴巴的,缺乏情感的滋润。也不能在作文中体现作者的价值取向和主观立场,好像只是一个事不关己的看客。这样的文章必定缺乏感染力,难以和读者产生共鸣。

有的学生虽然也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比如:我的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祖国真伟大!等等,但由于在行文中缺乏情感渗透,读起这样本该情感充沛的句子,也总觉得空洞。

(四)作文模式化,缺乏个性

作文本来是个性化的活动。所谓个性化,就是针对一个命题或多个命题,全班学生的作文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内容和形式,体现出每个学生不同的心声和不同的水平。可是平时一说写作文,学生就搬出《读写天地》《作文大全》等套用模仿,有的甚至是全盘接收;或是老师念一篇例文,有一半学生都成了例文的作者。这样写出来的作品千篇一律,毫无新意,更无个性可言。

根据调查统计数据分析,我想,我们的作文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营造宽松的写作氛围,缓解学生“写作恐惧”心理。

简单地说,对于中学生而言,写作其实就是对自己对身边的人和事的记述和评价。它是自我情感的一种真实流露和宣泄。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应尽可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在轻松愉悦中,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注意、观察,去发现、研究,去追忆、再现,去想象、推断,去剖析、感悟。要让学生明白不是为了作文而作文,而是想说就说,想写就写,没有结构、体裁的限制,对学生唯一的要求是:观察得要更细,发现得要更多,写出真情实感。老师应尽最大努力试着把作文课变成一次游戏、一次采访、一次通知、一次广告招标、一次观察试验……这些活动,可就地取材,但需精心设计,不让学生有负担,从而让学生对作文达到由“厌写”到“乐写”的转变,让作文充满真情实感。

(二)阅读写作紧密结合,重视习作前的指导。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便是古人在读写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一。只有书读得多,知识才能丰厚,才能博古通今,也就很自然地不费思索地顺理成章了。

根据作文教学计划的安排,每次作文课之前,必须重视课前指导。写人物,就应该提前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各种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变化;写景,就应该要求学生提前有针对性地观察自然景象;写物,应提前指导学生有意识地研究各类物品的形状、色彩,掌握其特征……总之,每次写作之前,都应根据习作要求,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搜集和积累必要的材料,这样到了作文时学生胸中才有积蓄可倾吐,手中才有方法可使用,口中才有词语可表达。

(三)赏识教育是写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以评促写。

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不适当的评价,是造成“挫败感”主要因素。当一个人得不到别人认可的时候,是很难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的。“作文如做人”,写作是自己心灵世界的真实展现。不容质疑,每个学生对自己苦心创作文章,都希望得老师的认可,同学的赞扬。所以,我们在批改作文时,应多眉批哪些好,好在哪里,评论的话应尽可能丰富,有针对性,避免套话、空话。对于哪些极其失败的文章,也不可以用一个“差”字盖棺定论,其实再不好的文章,只要我们用心去读,都可以发现些许闪光之处,或许我们指出的这点“亮光”,便可以成为学生写作心灵中的“星星之火”。再则,在作文讲评时,应给学生充分交流、相互取长补短的机会。对于好的文章既可以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给大家,也可以由同学或自己来读。对于那些不好的文章,既必须由老师来读,从而把握一个度,即让大家感觉到其中败笔或不足,又可以发现其中“迸射出的智慧火花”,保护学生的写作热情!

中学作文现状 篇11

关键词:作文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1-0360-076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1.086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与城市学校相比,明显落后,其原因有多方面。要想改善这种落后的状况,教师就要对症下药,找出一条适合农村中学生的作文教学之路。下面笔者根据自己对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认识,谈几点看法和做法。

一、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及原因

在農村中学课堂上,我们发现以下现象非常普遍:教师上作文课仅是简单地说一下写作要求,然后让学生去写,学生则先是翻看一遍作文集,然后找几篇符合题目要求的,这儿抄一段,那儿凑两句,导致作文到处是“硬伤”。这样的作文,教师不愿认真批改,即使批改了,学生也不看、不修改,长期下去,就造成了学生作文水平低下,爱抄袭作文,教师害怕批改作文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绝非个别,而是一种司空见惯的普通现象,令人堪忧。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一)学生方面的原因

农村中学生的阅读匮乏、信息闭塞导致了他们视野狭窄,缺乏写作素材。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是单纯地教阅读,分离了阅读和写作教学的联系,影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课外阅读中,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中学生可读的书少得可怜,更没有条件接触现代媒体带来的丰富知识信息。阅读的缺失,导致积累之库空虚,既缺“活水”,又缺“养料”,学生作文成了“难为无米之炊”,他们的思维变得迟钝,语言表达生硬,写作能力停滞不前。

不仅如此,农村中学生的生活面、知识面也很狭窄,生活比较单调。大部分的农村中学生都住校,他们与外界基本隔绝,生活里没有电视电影,没有书刊报纸,也没有课外活动、班级活动,只有接踵而来的课、如山似海的作业,所以学生根本没有时间观察、思考,更别提丰富的生活体验了,以至于提笔无内容可写,只有模仿和抄袭。

(二)教学方面的原因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指导、评改学生作文的方法低效。我国广大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对写作的理论基础掌握较差,缺乏系统和全面的作文教学理论的指导和培训,导致写作成为了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严重制约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具体来说,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法陈旧,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相脱节,学生作文训练形式单一的现象,以至于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或无从下手,作文水平越来越差。

(三)家庭方面的原因

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城市里的孩子从小就受到了父母较好的引导和教育。而在农村,很多孩子是留守少年,父母在外地打工,他们跟着爷爷、奶奶或外祖父、外祖母生活,长辈能力有限,照顾好孩子就已经不容易了,根本没有精力管他们的学习,也有些孩子的父母就在身边,可是他们整天忙着打理农活,不是没有时间管孩子,就是自己文化水平低,根本无法指导孩子学习,甚至有些家长连孩子作业的好坏优劣都看不出来,往往一句“不错,不错,比我当年强多了”就完事,孩子的作文更是没有“能力”去关心。实事求是地说,因为某些学生的父母受自身时间、精力、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在辅导孩子写作方面确实力不从心,但这对孩子的学习乃至写作都影响巨大。

二、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对策

找出了问题形成的原因,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总结出有针对性的策略。我认为改变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落后现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写作上求真、求实、求特色

我们在写作时都有这样的体会:若是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会觉得有话可写、有情可述,写出来的作文也比较生动感人;若是写凭空编造或道听途说的材料,就容易破绽百出、前后矛盾,聪明的读者往往一眼就能看穿。因此,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该立足于农村,让学生描写自己熟悉的农村生活、农村景色,写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或身边的真人真事。简言之,农村中学生应多留心自己所处的环境,多观察自己身边的人、事、物,随时随地积累写作素材,以这些素材进行创作,写出高水平、高质量的作文来。

(二)教法上求新、求活、求效果

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与城市学生比相对较低,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方面是短时间或依靠个人力量难以改变的。但在教学方法上探求新路,力求灵活,却是每一名中学语文教师都可以做到的,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创新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模式。

1.变课堂作文为生活化作文

教师要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从封闭式作文教学误区中走出来,践行开放式作文教学模式。如教师可根据农村当地的景色、风俗安排相应的作文题目,并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从生活中收集相应的资料。

2.变作文技巧训练为生活感悟

作文教学中必要的理论知识是一定要讲的,但不能讲得过多过滥,否则容易导致学生“误会”,以为掌握好了写作技巧就能够写出好的作文来。教学实践证明,好的作文都是来源于生活的,蕴含着真情实感。在安排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写贴近生活的事和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人、事、景、物进行观察、思考、辨别,从而提高他们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和描写刻画能力。

中学作文现状 篇12

一、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首先,教师教学方式单一。中学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针对写作前的指导与传达写作的要求,然后就是进入批改阶段了,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在写作之前,老师一般都是通过口头传达的方式,不是通过一些相关的辅助教材,学生在领会和把握上不深刻,比较模糊,而老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时也主要是给出一个分数,即便是评语也没有个性,大致上都是千篇一律,学生在上完每一节作文课后也不会有明显的提高。

其次,学生写作兴趣不高,不能做到细心观察。语文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生活化的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明显特征,学生在刚开始接触语文学习时,会有一定的兴趣与爱好,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些老师不能很好的在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上进行正确引导,以及加强对作文有意识的进行指导。久而久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缺少对作文相关素材的积累和对语文知识的持续探究,在现实生活中也没有做到认真细致地观察和对人对事等的一些感受,这样也会导致一些学生的作文中缺乏自身对生活的体验,作文显得苍白无力。

第三,一些老师怀有陈旧的教学观念。应试教育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中小学校中仍然存在,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太重视作文教学,相反的对语文其他知识点的讲授“情有独钟”,特别是对诗歌鉴赏或者古文阅读等方面的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极易导致学生对作文的反感和对作文能力的忽视。在考试作文时,往往是依据题目凑足字数而已。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老师的作文教学工作很难向前推进。

二、中学作文教学方法探索

首先,激发中学生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是作文成绩获得提高的关键。学生自身有对作文方面的求知兴趣与能力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前提,学生一旦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可以由一个被动学习接受者转变为有主动探求作文知识的汲取者,其所表现出来的自觉性会让人感到超乎寻常。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就应该为学生营造渴求知识的契机,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优点和缺点,作文也是如此,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实鼓励的力量和榜样的力量同样是无穷尽的,我们都可以从每个学生的作文中找到优点和不足之处,从中找到值得鼓励与赞扬的东西。因此,我在对作文批改过程中,特别注意找寻学生写作的优点,一经发现,就有针对性写上适当的鼓励性语言。除了批改作文如此,在其他适时机会我也会给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赞许。比如在课堂上,经常选择学生作文中好的段落、精彩的篇章作文范文进行阅读;或者在教室里“学生写作园地”中进行张贴展示,或者提供在校广播站进行全校广播等。经过老师的鼓励与赏识,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反映,会有一种获得成功的荣耀感,也会成为他们学习中的一种动力与鞭策,自然而然的也会提高学生对作文的学习兴趣,写作水平会不断获得提高。

其次,对中学生的写作方法进行指导。俗语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文也要讲究“利其器”,好的“利器”可以使学生作文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我在数年的作文教学中,特别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作文进行指导:①在阅读与作文素材积累方法上进行指导。让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将作文课上得生动有趣的基础上,还必须对学生的阅读方面加强指导,争取做到阅读一篇文章就有一些收获。当在课上学习新课文的时候,我就按照学习与思考并重、温故而知新的阅读技巧指导学生,尽量消化所学知识;在课外,我向学生推荐一些值得他们阅读的书籍或者非常有代表性的文章,并在阅读技巧上进行指导,②在布局谋篇的方法上进行指导。我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为学生讲解作者在布局谋篇方面的思想与技巧,由此来指导学生在写作方面加以借鉴。③在具体写作实践的方法上进行指导。现实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深厚的生活体验与经历,学生在写作时也会感到无话可说。所以,我特别注重对学生在具体生活实践方面加强对作文的指导,在课堂教学之余,总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走进现实生活,认识生活、细心观察生活。我经常带领孩子们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并组织他们进行采访、参观、进行社会调查,为作文积累更多的现实素材。我也经常建议学生们备有一个随身小笔记本,将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特别是激起他们感动的人、事、物。

上一篇:协调性评价下一篇:螺旋CT冠脉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