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创新

2024-07-25

中学作文创新(共11篇)

中学作文创新 篇1

Because innovation, our life is so happy; because innovation, our life is so rich and colorful; because innovation, our life is so happy; because innovation, our life is so wonderful. The 21st century is a rapid innovation letter era, the life needs innovation!

Can it is no exaggeration to say that if life without innovation, so our life could also and primitive humans, so dull and boring, vulgar. Now live without innovation, just like the bird have no wings; Lack of innovation, like blue sky without Clouds foil. The life needs innovation to become more excellent, the life needs innovation to become much more beautiful. We need to life, we need to innovate!

However, life not only need to innovation, need more creative spirit, anyone could become Edison, important is whether you caught inspiration in sad that as soon as flickers, a strange idea, as long as you always research continues, will be successful.

中学作文创新 篇2

一、中学作文教学创新是时代的要求

19世纪50年代, 世界上就掀起了一个教育思想大转变的浪潮, 涌现出了如布鲁纳的“学科结构”与“发现法”原理、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等一大批代表现代教育思想的流派和学说。[1]这些理论的共同点是: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促进教育过程的民主化和创新化放在中心的地位。在历史的推动下, 中学作文教学要着眼于创新, 实践于创新。

二、中学作文教学创新是改变语文现状的需要

叶圣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 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 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 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 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分内的责任。”[2]因而, 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语文义不容辞。语文教师必须教会学生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 学会阅读文章, 准确地获取信息;学会写作, 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让作文教学中的“应试教学”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进而取得创新。也只有使作文教学走上创新之路, 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现状。可见, 要改变中学语文的现状, 离不开作文教学的创新。

三、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

中学作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长期困扰着广大师生。究其主要原因, 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 学生主体性缺失。

1. 不爱写。

这是写作学习中常见的一种消极心态, 即缺乏写作的能动性。某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在1200名城乡高中、初中各年级学生中, 热爱写作的仅占21%, 有57%以上的学生害怕和讨厌写作文。这是一个不小的比例。因为对写作缺乏热情, 缺乏灵感, 不少学生在作文训练中采取了或应付、或拖延、或逃避的态度。

2. 不会写。

不会写是学生没有能力去写好作文, 即缺乏写作的自主性。每次作文训练命题后, 总有不少学生连呼“这个题目我们不会写”。于是教师开始对本次作文进行指导, 从审题说到立意, 从取材说到构思, 从文体说到语言, 方方面面似乎都讲到了, 但不少学生仍是一脸茫然。

3. 写不好。

写不好的关键是作文没有新意, 即缺乏了创造性, 没有创新意识。我们从学生的作文中, 看不到灵气, 看不到个性, 看不到思想的火花, 看不到智慧的色彩。看到的只是千篇一律的人云亦云、众口一词的陈词滥调。可以说, 长期以来的作文教学最大的缺失是人的精神的缺失、品格的缺失和情感的缺失。

(二) 教师主体性缺失。

1. 教学无趣。

学生对写作任务的拖沓和逃避, 使语文老师深感头痛, 不少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体会不到快乐和幸福。一学期七八次的作文训练成了一些教师苦不堪言的差事, 而繁重的作文批改任务尤其令教师感到压力巨大, 这样的作文教学, 教师的心情怎么能够舒畅, 工作怎么能够愉快呢?

2. 教学无序。

中学作文至今没有专门的教材, 甚至没有比较稳定的训练体系。即使是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语文教材, 作文目标体系也是零散的、非系统的。图书馆中“语文教学法”之类的专业书籍倒是不少, 但涉及“作文教学法”的却少之又少。对于作文训练的目的, 专家们的意见也不尽一致, 有的强调写作的实用功能, 有的强调它的陶冶功能, 莫衷一是, 令一线教师无所适从。

3. 教学无方。

怎样进行作文教学?在课堂上如何操作?要怎样做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此类问题, 恐怕没有几个语文教师能够说得清、道得明。常见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是:命题—指导—写作。其中, 教师能对学生施加影响的就只有“指导”这一个环节。但这种“指导”往往是随机的、零散的, 因为写有作文教案的教师并不多。不“指导”, 一些学生还有一点自己的想法;一经“指导”, 不少学生连自己那点想法都没有了。剩下的就是教师教授的“技法”了。这样就很难见到标新立异的习作。

4. 教学无效。

提高写作水平和能力, 牵涉的东西太多了。如学生的生活经历、人文素养、认识水平、逻辑思维、语言积累等, 无论哪一个方面的发展跟不上, 都会导致整个作文水平的层次难以上去。即便做教师的花费九牛二虎之力, 也未必能见大的成效。繁重的语文教学任务又使不少语文老师疲于应付, 根本没有更多的精力提高自身素养和研究教法。而陈旧的教学方法使得师生双发都看不到作文教学的美好前景, 从而导致师生双方都对作文产生一种失落感。

四、中学作文教学创新应采取的对策

要从根本上解决作文教学的问题, 必须改变作文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体性, 从“人”的研究入手, 并最终落实到“人”的发展上去, 做到创新教学方法, 使作文从根本上有一些改变。

(一)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写作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 有了兴趣, 才能自主参与写作的训练并养成习惯。

1. 重视学生的口语发展。

教师应提供学生与同伴或成人交往的机会和场所, 如开展咨询、购物、问路、接待客人、介绍名胜古迹等形式的活动, 或组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讲演比赛、辩论赛等, 训练学生使用语言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2. 亲近自然。

教师应努力唤起学生对自然的感情, 引导学生用眼睛去看, 用耳朵去听, 用手去触摸, 用心去感受去联想。

3. 开展活动。

教师还应开展一系列写作活动, 如编写手抄报, 编印优秀作文选, 开展生活笔记封面活动, 组织春游、故事会、演讲会, 成立文学社, 参加各级各类作文竞赛, 积极向各报刊推荐优秀作文, 等等。在这些活动氛围的熏陶下, 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践创新能力都会得到显著提高, 从而让自己的写作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二) 注重感情, 融入激情。

学生作文没有情感, 就缺乏伴随着激情而产生的灵感火花、创造之光。郭沫若这样回忆自己写诗的灵感:“在晚上行将就寝的时候, 诗的后半部分的意趣袭来了, 伏在枕头上用着铅笔, 只是火速地写, 全身都有点作寒作冷, 连牙关都在打战, 就那样把奇情的诗写出来了。”[5]学生作文虽不像文学创作那样“惊心动魄”, 但也要伴随着一定的情感波澜和涌动。因此, 中学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要多给学生创设一些情境, 让激情驱动他们。这样写出来的文章, 才能抛开平常固有的面孔, 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比如要求学生写一篇以《父亲》为题的作文, 老师可以先选取一两篇佳作 (如朱自清的《背影》) 录好音, 并配以音乐, 让学生先进入一种亲情包围的氛围, 然后教师趁机进行激情的引导, 使学生沉浸在激情的回忆中, 自然作文中流露的情感就比以往丰富真实得多了。

(三) 实施阅读和写作的有机结合, 使作文教学更有创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作为一种生命活动, “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在这一过程中, 学习主体通过学习语言, 品味语言, 积累语言。逐渐形成语感, 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 发展自己的个性、人情、人格、人品, 汲取优秀的文化营养, 形成自己的文化, 为终身发展打下精神底子。毫无疑问, 这些“语言积累”, 这些“情感体验”, 这些“文化营养”, 对学生的写作确实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 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有了课外阅读, 学生就可以自由地与书中的各种人物进行“对话”和精神沟通。

(四) 培养学生自我批改作文的意识。

1. 让学生明白自我批改的意义。

批阅文章的过程, 不仅是一个提高自身鉴赏能力的过程, 而且是一个情感交流、借鉴学习的过程;修改文章的过程, 不仅是一个提高作文质量的过程, 而且是一个锻炼思维、完善思维的过程。一个人如果只会写文章而不会批阅修改文章, 他的写作就不可能达到最高境界。所以在让学生学习写作的同时, 教师也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

2. 让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自主批改作文。

自信并不是每个人天生都具备的, 它来自后天的培养, 却也是成功的关键。写作文与改作文是一对孪生兄弟, 能写作就一定会批改。批改作文需要精力充沛、思维活跃, 而青少年在这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然而, 批改作文需要较强的鉴赏能力和较高文字水平, 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没那方面的能力, 从心里面胆怯去修改作文, 然而他却不知道这一切都可以通过努力学习不断获得。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信方面应多给学生鼓励。

3. 让学生意识到批改作文是一项十分愉快的活动。

在这一问题上, 要让学生的意识从被动的“被批判者”变成主动的“批判者”, 产生一种“我的作文我做主”的强烈快感。这样学生的思想、观点、情感就能得到交流, 自我风采、个性、自由就能得到张扬, 作文的批改就不再是一种“练习”, 而是一种充满情趣的活动。

(五)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作文的创新需要创新思维, 这不仅是个性集中的体现, 而且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最高形式, 将创新引入作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其目的就是告诉他们创造性思维对解决作文问题是多么重要。为此, 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引导。

1. 通过“一题多做”“一事多写”, 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

在写作教学中, 要随时给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 并帮助学生选好思维切入点, 使之“心游万仞”。在具体的作文指导过程中, 可采取由易到难的办法, 先提供一些触发学生思维的材料, 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训练、提高。

2. 通过“寻找联系”“举一反三”, 训练创造性思维的变通性。

著名教授许国泰说:“思维就是找联系。”这话十分精辟。我们常说的创造性思维, 其实就是四通八达的联系, 就是打开思路, 让思维的触角与无限丰富的其他事物产生碰撞, 产生新的思想火花。例如我们学习了中学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很自然地就联想到《召公谏厉王止谤》。由齐威王下令求谏联想到周厉王防民之口, 进而联想到阿Q听到人说他头上癞疮疤就怒目而视, 联想到惯于给提意见者小鞋穿的某些领导, 联想到谏难, 纳谏尤难, 等等, 对认识事物本质、深化文章主题起着巨大作用。

3. 通过“换元思维”和“逆向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

任何事物都是由各种因素按一定顺序排列而成的, 这就是事物的多元性。事物的多元性决定了思维的多元性。对于写作来说, 它要求写作者不人云亦云, 敢于发表与前人、众人不同的意见和设想。例如“酒香也怕巷子深”和“忠言不必逆耳, 良药未必苦口”这些逆向思维所得出的结论令人耳目一新。总之, 只有通过中学作文教学的创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重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培养, 让教学方法从根本上得到创新, 才能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 把写作观念从“被动写作”转变为“主动写作”;才能改变学生以“应试文章”为主的写作方法, 让文章变得更加优美;才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思维, 使写作更加个性化、独特化。

参考文献

[1]王寿山.中学主体性作文教学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6-7.

[2]李正阳.尽快改进语文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 2009, (2) :6.

[3]冯莉.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06-17 (12) :8.

[4]龚琦.浅析作文教学方法[J].黑河教育, 2001, (6) :12-13.

[5]韦钰.个性化创新作文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9, (2) :2-3.

[6]袁翠娥.论作文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N].科技创新导报, 2009-09-03, (18) .

[7]朱威.创新作文教学与研究[J].作文教学研究, 2009, (5) :2.

中学作文如何实施创新 篇3

一、力求立意新

要想使所写的文章立意新,必须先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感受、思考、感悟生活的习惯。只有养成了感受、思考、感悟生活的习惯,才能对生活具有较强的感悟直觉,才能在作文时,一旦思维被触发,对事物的内涵产生一种顿悟性的认识。这时,如果把这种认识写出来,这本身就是与众不同的独特见解。要想使所写的文章立意新,在作文时就要对命题或话题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如借助逆向思维,学生也会对“天平”产生“公正无私的楷模,谁给它加一点,就倾向谁”的独特感受。如借想象和联想,对同一事物进行多角度立意,就可使“立意开花”。如对“0”可产生一系列立意:(一无所有,空的;数的分界线;是起点——一切从零开始;是终点——一无所获,生命结束;一只救生圈;一面巨大的战鼓……再通过比较、选择,崭新的立意就会涌向笔端。

二、力求选材新

为了使所选的材料体现创新意识,教师可引导学生换一种角度挖掘生活中的材料。如选择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事,就不能再写教师如何辛苦地备课、批改作业等,因为新时代的教师具有新的内涵。选择自身发生的事,想一想可不可以跳出“我”的思想如何变好这一常规,想一想能不能选择对生活有深层理解的一件事。湖北的加夹桑姆的作文《我在准备中考的日子里》为我们提供了选择新鲜材料的范例:这名学生在文中写道:连续七节课都是测验,第八节课大家都去操场训练,“我”看到这训练场面,“真是吃了一惊,难道他们不累吗?于是自己试着跑了三圈,竟然一切劳累烟消云散,且有一种越跑越有劲的感觉。我这才发现了‘人可以累,心不可以累的含意。”这位小作者在选材上妙就妙在选择了对生活有深层理解的一件事。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查阅计算机网络、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阅读报刊中选择最新出现和发生的典型材料,可以从书本中寻找或发挥想象,挖掘出新材料。如书本中的文学知识、史地知识、数理化知识等等,都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比较扎实的基础,只要以时间或空间为线索把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各学科的知识就以崭新的姿态走进作文中来了。

三、力求形式新

作文除了立意、选材要新之外,它的外观也要像时装一样,经常换一换装,给人“新与美”的视觉和享受。学生在作文时,可尝试着巧妙地变换写作形式,如进行剧本体、诗歌体、散文诗体、案例体、日记体、书信体、通讯体、演讲稿式等。当然,作文形式必须要为更好地表现主题服务。除了变换写作形式外,还应精心地思考文章的安排布局。如采用片断组合法进行构思等。

四、力求语言新

在力求能准确、鲜明地运用语言的同时,还应当在不断挖掘和发现语词中新的含义、新的用法的基础上使用新鲜语言。要想使自己的作文语言新鲜,一方面要向群众、向书本学习语言,另一方面还要培养自己的观察、认识能力。因为只有对事物、情境有了独到的感受和发现,语言运用才有可能呈现出新意,才能避免为语言新而故弄玄虚。除此之外,还可以活用词义、活用词类。另外还要注意用词要有变化,不无端重复用词。作文时怎样创新呢?这里没有公式可循,也没有现成路可走。这里需要的是学生“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勇气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韧劲与坚定的信念。

五、意义在其中

与许多小学生接触,我发现作文难就难在“意义”上。“作文要有意义”这句话只要提笔就在耳边,于是,心头就压下一团愁云。愁什么,愁意义难寻!

我翻开了一个学生的作文本,一篇作文写的是他的爸爸,星期天到亲戚家捎洋芋,行至大街上,人多路滑,不慎摔倒,洋芋洒了一地,父子俩又是扶车子,又是捡洋芋,一阵子忙乎,父子俩早已成了个“土人儿”,惹得行人大笑不止……我觉此文很有趣,也很真实。但教师却干巴巴地一名批语“这件事有意义吗?”这位学生以后写作文,怎么也不敢写类似的素材了,据说,他们班上的好多学生,为寻找新的意义,竟长时间蹲在大坡上,为老爷爷、老大娘推车子,来个助人为乐;有的跑到人多的地方,等着捡钱,以来个拾金不昧……诸如此类,绝非笑话。请听一位在写作上较为成功的学生:“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彩的世界里,人们每一个动作,每一种眼神,每一次微笑,都可能掀起一股感性的潮水,在我的眼里,作文就像在海滩上捡贝壳,我从不随手扔掉捡到的任何一个,因为每一个贝壳都有可爱之处。因此在作文犯难的时候,我总觉得有写不完的东西。”

其实,作文就是让感性的潮水流淌,就是捡起自己喜欢的贝壳。而作文的意义就在本身,作文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哪还再去寻找“意义”呢?

学生会说,有了素材之后,不是还需要提炼中心思想吗?当然不否认提炼中心的重要,可是,如果提炼成了一条捆住作文手脚的绳索,因为提炼而失去了作文的兴趣,把本来充满人性之美的作文变成苦役,那宁可不要提炼。

中学作文创新 篇4

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需要我们培养和造就大批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创新是写作者的一种宝贵品质,也是作文写出新意、深意的基本条件。因此,中学作文教学,当以素质教育为本,针对中学生作文实际,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着重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其创造素质,写作创新文章,以催发其创新精神,成为创新人才。

一、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需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兴趣的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项活动的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也是推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内在力量。子曰:“知之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乐之”,才能“乐思”和“乐写”。因此,兴趣是产生注意力的基础,是求知的直接动力,是写作的第一要素,是迈向成功的秘诀。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一)做好素材的积累是培养兴趣的基础。要解决学生写作时“腹内空空”,“望题兴叹”的难题,必须让学生养成积累写作素材的良好习惯。

1.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契诃夫曾说:“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家。„„要把自己锻炼到让观察简直成为习惯”。观察的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对周围的一切事物进行认真观察,就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观察要全方位,可以是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大的方面,也可以是身边的看惯了的琐细事物。

2.要求学生写好素材笔记、读书笔记。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世界的窗口”。从书籍中可以看到广阔的生活,教师要指导并督促学生养成多搜集素材,多读好书,写好素材笔记、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如:优美词语、佳句名段、格言警句、名人轶事等。

3.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实践的活动很多:可以参观一座工厂、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一所建筑物;可以调查访问某位专业户、先进集体、模范人物;也可以是去听讲座、看电影、参加义务劳动等。组织活动时要注意:(1)参观前布置活动目的,参观中指导观察的内容和方法,活动后写好素材笔记;(2)活动时间尽量安排在作文课或双休日时间,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安排时间。

(二)推荐优秀作品是培养兴趣的手段。我每次批阅全体作文后,接着按照“优、良、差”三类分开,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评。对于优秀习作,一是在全班范读;二是集中展览;三是向报刊、杂志社推荐发表。这样可以使学生分享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有一种成就感,可以形成稳定和浓厚的兴趣。

(三)建立写作小组是培养兴趣的措施。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要建立写作兴趣小组。因为课堂教学中,作文教学一周只有两节,而且大多是两周写一次大作文。这是远远不够的,就需要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建立兴趣小组,培养学生写观察日记、周记、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并适时适量开展一些写作讲座,逐渐提高其写作能力。

二、激励学生开启创新之门

开启学生的创新之门,主要体现在作文的批改、作文的评语和作文的讲评上。

(一)语文教师作文的批改要讲究方式,批改方式多样化,如精改精评、略改精评、精改略评、自改自评、面改面评等。

(二)教师所下的批语要有启发性。

1.在作文中设疑。如:你写这段话的目的是什么?这段话和你表现的主旨有什么关系等。

2.引导领悟写作规律。如:按题目要求,本文的叙写重点应是:___,而你写的内容是:___,和全文应叙写的重点的关系是:___。

3.指导学生将作文提高档次。如:“此文只叙欠议,能否添加能画龙点睛的议论句,深化主旨?再如:议论文叙述事例宜简洁,本文举例似嫌过详,可否改的简洁写?

(三)教师讲评时应分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1.作文讲评可分类进行。优秀作品勤展评,多推荐发表;水品低的作文尽可能找出闪光点多表扬;抄袭或模仿的作文要给以正面引导,不讽刺、不挖苦学生。

2.让学生做讲评的主人。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读习作、评写作的活动,针对所读作品展开评议、讨论,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评析写作的方法,使学生成为作文讲评的主人。

三、运用多种作文形式,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一)多角度作文,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多角度作文,就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审视作文题目、材料、主题,根据一个题目写成多篇作文,达到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想象作文,训练学生想象力。想象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它的特点是独创性。教师可通过看图作文、续写作文、补写作文、假象作文、科幻作文等形式多样的想象作文的写作,有效地增强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进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求异作文,训练学生求异思维。求异作文,就是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从事物的不同角度,正反两方面审视,写出新颖独特的作文,从而有效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多向思维的能力。

如:我在教授学生进行《穷人》的续写时,大多学生顺着思路,写西蒙两个孩子长大后,勤劳干活,来报答桑娜和渔夫的养育之恩。但也有些同学反其道而写之,写了桑娜和渔夫由于生活负担过重,积累成疾,悲惨而死的结局,这样的故事则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四、还学生以“自由”的写作时空

培养学生作文创新的关键是给学生的思维松绑,还写作以自由的天地。

(一)教师的思想要松绑。教师的思想要解放,须充分发扬民主,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要与学生建立互尊、互信的关系。教师应有一种大胆探索,对现有的作文教学模式不迷信,不盲从,独立思考的人文精神,并用这种精神去影响学生,鼓励学生打破坛坛罐罐、条条框框,大胆创新。

(二)开阔学生视野,放任学生心泉流淌。教师要开阔学生视野,一是要鼓励学生多阅读,从前人那里获得光辉的思想,获得间接经验。二是要通过观察,丰富自身的直接经验。做到了思想开阔,则会像陶行知所言:“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中学作文创新 篇5

创造力是最高层次的能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而作文又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所以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充分利用作文教学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作文教学中,笔者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快感的激发剂和推动器。强烈的兴趣是靠学生在求异质疑中产生的。只有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在研究和探索中达到一种乐而忘返、如痴如迷的境界。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呢?一要在作文课上创设出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与学习气氛;二要采取激励措施。作为教师,不但要注意拔尖的个体,还要顾及非拔尖的群体,不但要肯定一些文章的整体美,更要善于发现文章的局部美,并适时给以褒扬,以此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营造创新的良好氛围

教育学家赞科夫曾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到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儿童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作文课是心灵的接触最微妙的阵地,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营造真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环境,使师生沉浸在一种丰富、和谐的氛围之中。要改变以往教师命题、确定作文要点,用同一思路逼着学生就范的老套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

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异想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求异思维习惯和能力形成,是创新的基础。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棣文教授在比较中外学生差异时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美籍华人反映,美国的大学生写毕业论文时常有独特的创新见解,而我国留学生写毕业论文时却四平八稳,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习惯和能力的有效手段,反过来,求异思维习惯和形成了,又能促使学生写出高质量的文章。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对求异创新的足够重视。只有思想上重视了,态度端正了,学生才会努力的去做,才有了训练的契机。同时,在具体的作文过程中,教师要从构思、选材、立意方面给以具体的求异指导,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求异,怎样求异。要启发学生排除首先想到的或者大家都可能想到的素材,鼓励学生大胆地独辟蹊径,不落窠臼地开拓和创新。不要一次又一次地用自己或别人用滥了的材料。如果用,也要在提炼主题、情节安排的角度有创新,写出与别人的不同之处来。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引导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因此,教师在引导中,要注意学生的层次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生变化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黄金时代。随着知识的累积,感悟社会,体验人生的经历各有不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会存在个体的特征。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体会最深的东西写出来,要做到“让学生写自己最愿意写的”,同时既要让学生说真话,又鼓励学生去创新。

尊重学生的创新成果

对于学生的创新思想和语句,教师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在作文教学中,一些教师由于缺乏尊重学生创新的意识,竟把学生们想象十分活跃的语句当做病句处理,这样做不仅不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还扼杀了学生创新的嫩芽。每个学生都渴望自己成功,渴望老师和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每次改作文后,笔者都从学生的习作中找出精彩的词、句、段,或整篇文章,制成课件,注上学生姓名,然后让大家品味、欣赏,引导学生点评,从而激发他们的新动机,提高学生写作的热情,让每个学生都能尝到劳动的甜果,使写作成为学生渴望的表达情感的一种激情,一种展示才华的机会,一种不断学习和自我挑战的最佳途径。

实施素质教育,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作文是一个人语言能力、知识水平、思想素质、思维习惯等的综合反映。学生作文如养成了创新习惯、强化了创新意识,不但可以提高作文水平,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创新能力,为学生日后成长为开拓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中学作文创新 篇6

一.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小学生的作文要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源头,利用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艺术地再现生活及客观的社会现实。这就要教给学生该如何作文,指导学生要作文首先学会做人,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处处留意身边的人、事、物。才是使学生作文课上有话可写。人人都有丰富的情感,生活中的小事情都会引起内心深处的波动。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生活中酸甜苦辣或某种事物给自己的感官所带来的喜怒哀乐,一吐为快。如此作文内容有真情实感,语言文字的表达生动鲜活,不做作,心里怎么想笔下怎样写,挥洒自如的我手写我心。

二.指导学生学会立意

作文要学生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感受,超出常人之见创一条新思路。例如:我让六年级(1)班的.学生写一篇以《我的家乡》为题目的作文。大多数学生写家乡的山、树、草、风土人情等,可是豆玉婷同学却独出心裁,并没有写引人注目的事和景,她却写了村前的公共厕所的变化烘托出家乡的变化。与其他学生的作文相比,这就是一种别开生面的新。

三.指导学生语言表达的方式

学生作文语言的表达要掌握熟练的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再适当的运用修辞手法,通过大脑思维的反复锤炼,改动一个字感动一座楼,作文的语言清新、准确、表现力强能增添文采,突出作文的主旨、明晰作文的思路,这样的作文能给人以全新的感觉。

四.指导学生学会口头作文

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提高作文的能力。小学生作文训练课本的安排是从从说到写的过程,先进行口语交际再把口语交际的内容写成作文。说的过程中要注意谋篇布局和语言的表达,好的地方别的同学取长补短,循序渐进。

中学作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7

一、创设民主情境,激活创新因子

权威抑制创造,创新教学需要民主。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精神环境,是学生创新素质成长不可或缺的养料与气候。只有在民主的氛围当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进而才有创新潜能的进发。

教师要创设出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思辩氛围,还学生以灵性的天空,让学生亲近自然,融入社会,放飞思想,这样就会激活学生身上潜藏的创新因子,催生出具有一定深度感的创见;学生就能从习焉不察的生活素材中挖掘出烁烁意蕴,从周而复始的自然景观中寻找与人类精神现象的契合,从貌似平凡的社会现象中提炼出振聋发聩的启迪。

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机会,不用唯一标准去衡量学生的作文,善待学生的创见,哪怕初看是“另类”的思想情感,惟此才能培养学生接受新事物以丰富发展自己的敏捷性、内心世界丰富与人格空间博大的想象性、不唯权威而大胆怀疑的挑战性、敢为人先而能自我调适的自主性,真真切切地让他们彰显个性,有一份写作的心理安全感和成功感。否则,学生处处看教师的脸色行事,唯教师的观点是从,其思维必然狭隘僵化,乃至枯竭。

二、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表现个性化的思想情感

在创设良好写作氛围的基础上,教师要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叶圣陶先生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写的《作文论》中就说:“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这“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就是倾吐自己的心灵话语,表现个性的思想。

首先是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要说的、非说不可的、真正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话语,将假话、套话、空话拒之门外。

其次是鼓励学生真正说出从自己心里悟出的理,将大话拒之门外。教师要告诫学生:只有阐发了自己心里悟出的不同于别人悟到的新理,才不至于出现不着边际的大话。

最后是鼓励学生抒发自己真正感动着、感动了自己而又非抒不可的真情实感,将空话和虚情假意、无病呻吟拒之门外。

三、进行创造思维训练,提高创新写作能力

著名作家王尔德说得好:“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就是蠢才了。”

作文是创造性的劳动,怎样能够做到不步人后尘,而“发人之所未发”呢?

(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进行求异性作文训练

一是运用多向思维,开拓学生思路。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多角度立论,深入发掘题目或材料的内在意蕴,从而提出新思路、新方法。二是运用逆向思维,鼓励学生“反弹琵琶”,即打破传统的思维程序,把问题作反向思考。三是运用侧向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避开众人注目的正面,从一般人不注意的侧面进行思考,寻找突破口,解决问题。

如比如《良师》这个题目,不少同学都把“师”定格为“人”上写老师写父母,缺乏新意。如果能打破这个“人”为师的传统思维模式,把“师”定格为一句话、一个暗示、一个微笑或一次心灵的颤动,不就能使读者获得更深刻的感受吗?

(二)培养想象思维能力,进行想象性作文训练

一是结合有关课文内容,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进行再造想象。例如在学习《项链》一文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大胆而又合理的想象,对故事进行续写。二是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造想象。可让学生写一些大胆虚构、超越时空、模拟人物之类的作文,并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多看一些科幻方面的书籍,培养学生进行合理的假设、推测、联想、想象,从而有所创造。

(三)培养直觉思维能力,捕捉写作灵感

一般说来,直觉思维表现为写作灵感。抓住灵感,就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灵感、捕捉灵感,从而激发其创造欲望。

灵感不能靠消极等待,而要积极培养,灵感的培养离不开积累。

其一是生活的积累。必须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存储信息。这样,学生在作文的时候,头脑里积累存储的材料信息,就会像电影一样,一幕幕浮现于眼前。“长期积累,偶然得之”,这是培养灵感的基本条件。

其二是知识的积累。必须引导学生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开辟第二课堂,拓宽阅读视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满腹诗文,在写作时,就会洋洋洒洒,一挥而就。反之,则捉襟见肘,无从下笔。

浅谈中学作文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8

关键词:作文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作文教学效率不高。弊端甚多。却是不争的事实。在作文教学的课堂里,教师总是倾其所有教给学生如何构思立意、布局谋篇、前后呼应等写作方法和技巧,但结果还是学生普遍害怕甚至反感、讨厌写作文:在作文课堂里学生常常是愁眉苦脸地皱着眉头,咬着笔头像“挤牙膏”似的一个字一个字地拼凑作文。那么如何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呢?实践证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一个好方法。

心理学认为:“创新思维是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写作中的创新思维是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概括、分析、综合,借助一系列的联想、想象,从而创造出文章的过程。作文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指导学生积累创新素材,提高写作能力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的。要使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指导学生发掘收集写作素材十分重要。但并非任何材料都能写出好文章,还要看它是否具有内在的价值。因此既要抓新材料,又要重视深入挖掘材料所具有的价值,使笔下的文章既避免俗套,又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

(一)用心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很多中学生的文章“言之无物”,不就是他们的生活枯竭吗?不就是他们还不善于思考和感悟本来就很狭窄的生活吗?作为教师的我们,就是要想办法帮助学生打开视野。帮助学生去留心观察和感悟生活。学生的视野开阔了,生活丰富了,思考深刻了,感悟充盈了,就不愁没有东西可写,不愁写不出鲜活的东西。解决了学生作文中的“源”的问题,“流”的问题就好办了。

(二)广泛阅读。提高写作能力

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阅读教学中有指导作文的因素,作文教学中有指导阅读的因素,两者共同担负着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任务。但事实上,很多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时,有意无意地割裂了阅读与作文的联系,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得的阅读成果不能自觉地转化到写作上来,也就是说阅读教学不能反哺学生作文。因此教师要在阅读教学课上,增强把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转化为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意识,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不仅能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写,这么写产生了怎样的效果,文章在立意构思谋篇布局上有什么特点,而且也要让学生意识到,文本中的哪些东西可以在今后的写作中去借鉴和模仿。

二、遵循学生发展特点,培养创新意识

现在的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作文训练模式脱离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这就使得中学生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体验和情感,他们真正想要说出来并希望得到别人理解与尊重的意愿在作文里都不能表达出来;作文成为假话、空话、套话汇编大全。因此,写作要遵循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使其能够打开心扉,写出自己内心的真正感受。

(一)给学生提供一个张扬个性、自由宽松的写作空间

首先对学生作文训练应该改变过去单一的由教师命题作文形式,体现出一种“开放性”的原则。所谓的“开放性”,可以表现在主题的开放性、文体的开放性和表达方式的开放性等方面,使学生在写作中能有足够的自由空间以充分展现出他们创新的精神与思维品质。其次我们要善于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从学生的喜怒哀乐中捕捉情感的火花,并努力寻求一个与学生情感体验相通的最佳契合点,以激起学生已有的相似情感体验。调动学生对写作对象和内容的情感,点燃他们的写作激情,使学生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进行自觉地写作。

(二)给学生提供一片想象的天地

作文想象能力是指学生在作文过程中为了表达情意的需要,对大脑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能力。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是的,一个人的知识是静止的、封闭的、有限的。而想象力是运动的、开放的,想象力是能动的知识。如果把知识比作“金子”,那么想象就是“点金术”,能使知识活化,能进行创造。对于作文而言,想象尤为重要。离开了想象。作文就成了断翅的鸟儿。飞不起来。

在具体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结合中学生成长阶段富于幻想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特别是注重运用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与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受到熏陶与启发,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三)营造良好氛围,优化写作心境

教育学家赞科夫曾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到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才能产生出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教师要在作文课堂上营造一种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拥有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可以驰骋想象。发挥自己巨大的潜力。

中学作文创新 篇9

无论是纵观历史,还是横阅当今,民族之间或国家之间的所有进步与落后的差异,都是由创新所致,一切竞争归根结底是创新人才及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我们必须倍加重视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多是一种学习意义上的创新,为其以后的创新做充分的准备。学生的独立思考本身也是一种创新活动。只要不墨守陈规,能别出心裁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设想、新方法都是创新。创新是人的本性,人人皆有。在教学过程中营造情景,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建立平等关系,培养创新精神

在大力提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扬教学民主的今天,“师道尊严”仍蛰伏于许多人的思想深处,学生对教师即敬又畏,教师永远是正确的,书本永远是正确的,对书本质疑,对老师质疑,便是对老师不敬,换来的是老师的不屑、不耐烦,甚至训斥,久而久之,学生就没了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抹杀了。相反,教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蔼的态度、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激励的话语、耐心的引导,为学生的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创设良好的氛围。教师以朋友的身份融入学生之中,与学生打成一片,学生才消除与教师的隔阂,消除胆怯与禁锢,以良好的心态、愉悦的心情,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努力探讨与思考,以创新的观念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形成创新能力。教师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保护学生的创造思维,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和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使得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

三、师生保持强烈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创新之母,问题孕育着创新,惟有提出问题才是创新的第一步。能发现问题就等同于取得了成功的一半,甚至一大半。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贵质疑,没有多问一个“为什么”,就没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就没有马克思的“价值规律”等等。袁振国在《反思科学教育》中论述:“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可见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在课堂上,问题应成为教学的开端,且贯穿整个课堂的主线,更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师首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问的天性,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其次,教育学生不要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要凭着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积极探索,勇于从多个角度、以多种方式思考问题,独辟蹊径,提出自己的见解,做到敢言前人所未言。最后,每节课都要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或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四、自信心和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动力

自信心是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动力源泉。增强自信心,可以提高学生在创新过程中的抗挫折能力,磨练学生的意志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如在课堂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让每个同学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支持学生各种与众不同的构思,即便看似荒唐,也不轻易全盘否定和排斥,尽量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表扬和鼓励。另外教师评价学生应坚持使用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的回答很独特;你回答问题的角度很新颖;你所说的这个方面连老师都想不到;你回答的可能是正确的,老师现在还不能肯定,我们课后探究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全神贯注的,甚至是废寝忘食的。在教学中只要教师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各种因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中学英语教学总结创新 篇10

重庆市职业教育中心 瑞丰

前 言

这学期我担任10电子1、2、3班的英语教学及心理健康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如何进行教师角色的转变,如何运用合作式手段进行教学,如何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大脑的功能由单纯的“仓库”变成知识的“加工场”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能得以解决,我们就会实现有效教学,达到课堂教学它应有的目的。

一、英语课程改革教师观念的转变

1.从学习的内涵来看,应该转变“课堂中学英语”为“生活中学英语”。

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和生活,语言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性和灵性。语言强调“communication and conversation”,因此,我主张在生活中学英语,在活动中用英语,在英语教学中去体验英语,做到“教中做”、“做中教”、“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统一的教学思想。即英语教学应该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变传统中“单一的课堂中学英语”为“生活中灵活学英语、用英语”。

2.从学习的形式上来看,变“传统的灌输式”为互动式“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特别重视学生课堂上英语知识的消化,讲究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教学中重视课内知识的封闭传授而轻视课内外方法的开放学习,这种传统的灌输式使学生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在课堂上极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机会,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再现。在听、说、读、写、思维、表达等方面进行训练,力求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一律放手,使学生能自学、自答、、自测、自做、自评;凡是学生能够参与活动的,学生必须参与,如:对话训练、短剧表演等,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会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让学生“会学”英语,培养学生和老师互动式学习,这是当今英语教学中重要的方法。

二、英语教学改革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情境的设计者、策划者”

在课堂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策划者,他应当确定好教学内容,对于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他还必须了解对象,并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好各种教学活动。一般来说,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比单一不变的灌输更具有吸引力,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知识水平的不同而给学生设计难度不同的任务,不使基础差的学生因为活动难度太大不能完成而产生挫折感,又不能让基础好的学生因为任务简单而失去兴趣,尽量让所有学生都能从实践活动中受益。应当说,整个教学活动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策划。

2.从“学习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互动的导演者、参与者、创造者” 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把学生比作演员,教师比作导演。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领导学习活动,在宏观上要根据教学大纲的精神进行正确的导向,在微观上要在每一个教学步骤上进行演示,保证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

那么,下面谈一下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具体可实施的策略: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要求我们确立新型的师生观,即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融洽与否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

2.创设“ 我要学”的课堂环境

要发挥能动作用,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思维,把教材内容激活起来,还原为生活的交际现实,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交际中,体验、领会、接收教材提供的信息,语言强调“language immersion”,让学生在参与、交流、合作中学习和使用。可以是显而易见,教学以学生实际生活和兴趣为出发点,创设了欢快愉悦、情意盎然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我要学”的浓烈欲望。

三、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合作式教学手段

在英语课中如何实现“多信息、快节奏、高密度、勤反复”这种优化形式呢?合作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形式。合作教学即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恰当运用合作的心理承受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1.师生合作

跨世纪的学生处在一个信息的时代,网络的时代,学生在某些领域拥有的信息量,极有可能超过教师,因此,师生合作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途径,更是对古训“教学相长”的新发展。例如教一个新单词或新句子前,有些学生己通过其它途径提前接触到,我就先请学生读,当确认他的发音准确无误后,他就可模仿我平日新授方法,使其它学生学会这个单词或句子。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精神,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也能开拓教师的思路。

2.生生合作

在进行英语授课的过程中,我会根据教学内容把学生座位重新布局,组为单位,每组六人,组内实行组长负责制,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某些问题,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最后合作解决,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这样可以增加学生间的练习机会,增大密度,培养学生主动思维、大胆实践的能力。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调动学生个体学习的积极性,又要促进小组组员间的合作,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学习,学习就变得更加愉快,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并且在合作中面向了全体学生,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别,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要。

四、不断提高教师个人综合素质,适应新形势下的英语课堂教学

在英语课堂改革中,对老师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因此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情感素养

要使学生有饱满的热情和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教师就应该注重自身情感素质的培养,不能把自己生活中的烦恼和不如意带到课堂中,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灵活运用教材,活化教材内容

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11

1 要鼓励学生推理,想象大胆合理,联想丰富自然,打破时空界限,有独到之处

要达到这一要求,首先要做到思接千载,即让思路打破时间的界限,在现在和未来之间任意翱翔,做到过去与现在相接,让现在与未来相通。展示大胆想象,进行多方沟通,从而拓宽写作思路,增加文章内涵,强化表达效果,给人全新感受,思索和启迪。值得注意的是要思接千载的“接”必须在未来相通处“并”才能“接”得合情合理,“连”得天衣无缝,“并”得新颖奇妙。然后要做到视通万里,即突破时空局限,通览宇宙成物在广漠的天地间纵横搜录,在无垠的人世间探求。力图“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放于学生眼光视通广阔空间,远观日月星辰,近观山川,仰望风雨雷电,俯瞰草木庄稼,眺望长江黄河,搜寻万事万物,”纳入作文题材范围,拓展宽写作思路,进行奇特想象。

2 培养学生巧妙构思,独辟蹊径,做到情节发展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在作文训练中,在注重学生从自己熟悉或亲历的小事中,精心选取富有时代特征,最切题意的典型材料,挖掘出崇高的品质,提示出伟大精神,提炼出深刻的认识,分析出鲜明的主题。最后将这些材料放进广阔的社会背景,切入重大的生活事件,插入丰富的情感世界,完成构思巧妙的使命。在情节安排方面,引导学生彩情节突转去,情感起伏法,思想反复法,环境变换法,设置解悬法,从而写出事件的波澜,达到情节曲折动人,悬念迭出的境界。

3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视角与众不同的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在作文中标新立异,各抒已见,说前人之未说,想前人之未想,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对学生的新思路,新观点,只要不是反动的、荒谬的,只要言之成理,都给予肯定,大加赞扬,让学生认识到“新”才能不落入俗套,“新”才能有说服力,才有生命力。比如:叫学生谈对《伊索寓言》的新认识时,有的同学一反钱钟书的观点,认识正是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才使得中华文化得以发扬光大,认为天文学家眼睛向上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在学中我们就是要象天文学家那样勇往直前,毫不气馁。这样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

4 在作文训练中注重材料新鲜,时代和生活气息浓郁,注重选择新近发生的人和事,选择新近看到的社会热点、科技信息,在时间上出新,或旧教材翻新,对人们熟知的材料变换思考的角度,发现新的内涵,老事例也能出新意

比如:一位学生在写《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时选择的材料就很新颖,他这样写到: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把朱颖父母那段刻骨铭心的沉痛记忆移植给克木顿与希里,让他们尝尝无辜失去女儿的痛……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把南京那场惨无人道的大屠杀的幸存者的记忆移植给桥本龙太郎,移植给小渊惠三,让他们也来感受一下失去亲人的切肤之痛,以及一个大国受耻的仇恨之心……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愿把武汉大城市的人们在洪灾中依然安定生活的回忆移植给公安县的老百姓,他们舍小家为大家……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把綦江人民的痛苦回忆都移植给张开科、林世元……

5 在作文训练中,注重文章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具有个性

“感人心者”莫先乎慎。”只有感情独特,才能新颖别致,动人心弦,引导学生选择自己熟悉或亲身经历的事情努力把自己入进去,力图体味出自己在事情中的感受,将这些感受提炼,加工,使之包含哲理,含义深刻,见解新颖,让人眼睛一亮,耳目一新,心中一震。

6 在作文创新中,注重文章形式独特,新颖,富有创造性,语言高雅流畅

下面这个片断的语言,便有其特色。

古人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事物本以又多棱镜的形式出现于世人面前,就创新大会的那四个图形一样,在四个人的眼中,就有四种不同的解释,有了四种不同的答案,世界上每一片叶子都有它不同的肪络,世界上每一滴水都有它不同的归宿,奈何以惟一缚之?

林黛玉嗟叹:“奈何花逝去,以泪葬花,薛宝钗去,女子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歌咏柳絮。自然界在花开花落,为何在两位女子眼里,却了不同的含义,落花不落,依旧化作春泥。

上一篇:哲学生活辩证法部分下一篇:独家委托出租商铺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