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

2024-09-10

中学作文(共12篇)

中学作文 篇1

在生活中学作文, 这不是一句口号, 不是一种方法, 而是一种理念, 一种思想。纵观我国几十年语文教育的历史, 作文教学始终是个大难题。时至今日, 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 越发膨胀的功利主义, 已将作文异化为学生应付考试, 获取高分的工具。作文教学远离学生的生活需要, 与他们的精神成长无关, 价值观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致使学生作文成为一种纯技巧的文字游戏, 毫无实际意义。教学观念滞后, 教学方法陈旧, 教学内容单一, 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弊端种种, 问题多多, 作文教学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经30余年的探索和研究, 积毕生的经验和教训, 笔者以为, 在生活中学作文, 在阅读中学表达, 此乃作文教学之正道。其中, 重新认识作文的本质, 厘清作文教学的目标, 转变教学观念, 是取得作文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

在许多人看来, 作文只是教材规定的一项教学任务, 是学生必须完成的一份作业。这实在是一种误解。众所周知, 人是有语言的动物, 人是生活在语言的世界里的。语言, 不仅是人类思维的工具, 更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从根本上说, 一切语言活动都是人的精神活动, 人的生命活动。古人云:“言为心声”。《文心雕龙》里有两句:“心生而言立”, “情动而辞发”。可见, 作文是与人的生命活动相联系的。作文, 实实在在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一种生存状态。人正是通过写作活动 (包括说和写) , 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与人交流和沟通, 从而参与社会, 融入社会, 使自己成为“社会人”的。所以, 要问作文是什么?我的回答:作文, 是流淌的生命。生命不息, 作文不止。说话, 作文, 将伴随人的一生!

作文最本质的意义, 是用自己的语言, 表达自己的思想。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作文就为的是要写出自己想说的话”。此乃作文的本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叶老在1924年4月《作文论》中就曾说过:“语言发生的本身, 是为着要在人群中表白自我, 或要鸣发内心的感兴, 顺着这两个倾向, 自然会不容自遏地高兴地说。如果既不是表白, 又无关感兴, 那就不必鼓动唇舌了。”可见, 作文是每个人生活的需要, 生存的需要。作文的目的, 就在于与人交流。我们认为, 学生是为了学会交际而学习表达的。他们学说话, 学作文, 就是为了学会与人交流, 将来参与社会, 融入社会, 使自己成为合格的公民。

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我们认为, 不是为了让学生写好一篇篇作文, 而在于他们学习表达的同时, 在思维、精神和人格方面得到自我丰富和发展。所以, 我们要在进行说、写训练的过程中, 注意引导学生品尝生活, 感悟人生, 净化心灵, 完善人格, 把学作文和学做人和谐地统一起来, 最终达到通过“立言”来“立人”的目的。

我们倡导“生活中的作文”, 主张在生活中学作文, 其核心的基础理论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他的基本理念是: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要用生活来教育, 要为生活而教育。他充分论述了生活中包含的教育意义, 阐明了生活需要教育、教育必须作用于人的生活的辩证关系, 他视“生活”为教育的源泉和中心。我们认为, 这些基本理念对于当今作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改革, 仍然具有现实的和深远的指导意义, 理应成为改革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

以“生活教育”理论来认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 可以用这样三句话来概括:生活是作文之源, 生活需要作文, 作文要为生活所用。生活是作文之源——这是我们研究作文教学的基础。没有生活, 就没有作文。立足于生活, 是作文教学的出发点。作文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与他们的生活需要直接挂钩。教师更要有意识, 有目的地组织作文活动, 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 拓展他们的视野, 拓展他们的心胸。

生活需要作文——人生在世, 谁都需要与人交流, 与人沟通。要交流, 要沟通, 就靠说, 靠写。作文是每个人生活的需要, 生存的需要。生活需要作文, 社会需要作文。要让每个学生意识到, 作文是他们自己的需要, 绝非是教师强加于他们的作业。

作文要为生活所用——语文学科的职责是教人学会运用语文工具进行交际。“工具”的生命价值在于运用。作文教学要以实用为宗旨, 注重作文的实用价值。叶圣陶先生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提出:“我谓实际作文, 皆有所为而发, 如作书信, 草报告, 乃至因事陈其所见, 对敌斥其谬妄, 言各有的, 辞不徒作……”他又说:“所谓善写, 非为饰美, 务切实用, 工作所需, 生活所遇, 咸能畅达, 斯为善矣。”1958年5月9日, 叶老又在《教师报》撰文明白无误地指出:“写东西, 全都有所为。如果无所为, 就不会有写东西这回事。”遗憾的是, 叶老的这些正确主张, 始终未能成为我国作文教学的主导思想。

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 绝大部分教师往往只关心学生作文的内容, 只注意写作方法的指导, 却很少考虑甚至于是从不过问, 他们的作文到底写给谁看?写了派什么用处?学生只是奉命而作, 应付了事。于是乎, 鹦鹉学舌, 人云亦云, 甚至于照搬照套, 胡编乱造, 就成为必然。这样的作文, 为写而写, 无病呻吟, 又有什么实际意义?作文教学要想走出困境, 获得新生, 就必须坚持以生活为本位, 以实用为宗旨, 努力实现作文教学生活化。

如何实现作文教学的生活化?总结几十年之经验, 笔者以为, 采取以下四条策略, 会收到良好效果。

1.以活动形式呈现, 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活动, 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生活方式。孩子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把原本枯燥乏味的作文训练变成一次有趣的作文活动, 满足了他们最大的愿望, 最为他们喜闻乐见。作文活动包括课内外, 校内外的实践活动、读书活动、文体活动、社会活动等, 让作文向生活开放与回归, 如交朋友, 玩游戏, 做实验, 剪报交流, 收藏展示, 采写校园新闻, 为社区做实事……这样的作文课, 他们怎么会不喜欢?

作文教学以活动的形式呈现, 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 就是把“实践”引入教学过程, 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动口, 亲身经历, 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各自的体验和感受, 从而生成作文内容。这样, 学生作文“无米下锅”的难题, 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师的责任在于根据学生的实际, 设计好各项作文活动, 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 拓展他们的视野, 拓展他们的心胸, 让作文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带领他们徜徉在“生活中的作文”的广阔天地中。例如:《记录自己成长的故事》, 从了解自己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开始, 通过调查、采访活动, 生成作文内容, 以自传体记录自己成长的故事。

2.强调作文的对象和目的, 让作文变得有用。发挥作文的交际功能, 注重作文的实用价值, 是一种带有国际性的共同发展趋势。以实用为宗旨, 是改革作文教学的灵魂。

斯宾塞是一百多年前的英国教育家, 一次, 小斯宾塞问爸爸, 怎样写作文?斯宾塞让儿子从屋后的花园写起。儿子很听话, 很认真地坐在花园里, 呆了一个下午, 却没有写出几行字来。写不出, 怎么办?斯宾塞没有硬逼他。过几天, 斯宾塞变了一招, 让儿子把屋后的花园告诉自己最喜欢的朋友, 希望他看了以后想到这里来玩。

小斯宾塞果然重新开始了。这一次, 他写得很顺利, 把花园里有什么树, 什么花, 什么时候最好玩, 全部写了进去, 仿佛不如此, 他的朋友就不知花园有多美, 多有趣。用斯宾塞的原话说:“读完儿子的文章, 我深深地被感动了。原来花园在小斯宾塞的心里, 完全是一个快乐得如同仙境一般的地方。”可见这篇文章写得有多好了。

读到这里, 笔者陷入了深思:为什么同一个人, 同一个写作对象, 前后反差竟那么大呢?前一次, 小斯宾塞只是把描写后花园当作一项作业, 一次任务, 丝毫没有主动性;后一次, 他写文章是为了与朋友交流, 心中有了特定的对象, 有交际的目的, 这就产生了强大的内部驱动力, 调动全部的潜能, 全身心地投入写作活动, 效果自然大不一样。由此,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作文一旦与交际结合, 就变成了学生生活的需要, 就有了实用价值。作文怎样才真正有用?关键在于每次作文都要有特定的对象, 要有明确动机, 达到某种交际的目的。这样的作文才变得有用。因此, 作文教学要让学生明确:作文写给谁看, 达到什么交际目的?明确作文动机, 写有用的作文。例如:《邀请朋友来做客》, 把写邀请函、订活动计划、记录作客活动三篇作文, 融入生活之中, 让每次作文都有特定的对象、明确的目的, 让作文真正为生活所用。

3.追求个性化表达, 让孩子说自己想说的话。作文最重要的, 是要说自己想说的话。只有个性化的表达, 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才有实用价值。如果用自己的嘴说别人说过的话, 或者说别人让你说的话, 那是毫无意义的。

关键在于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提倡凡事独立思考。作文, 是个体的体验, 是个体的心灵创造, 表达的是各人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独立思考, 至关重要。作文指导中, 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激活思维, 打开思路上, 尤其要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 引导学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和方向打开思路, 千万不要求统求同, 更不应用各种条条框框去限制学生的思维, 束缚他们的思想。这种多向思维越活跃, 学生的作文内容就越丰富, 千篇一律的现象就会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例如, 写名字的故事, 可启发学生从以下不同的角度去了解、思考和构思:名字是谁取的, 什么含义, 取名的过程怎样, 名字有无变化, 用名字的过程中有没有弄过笑话、遇到过烦恼, 小名又是怎么回事……考察家乡的桥, 同样要打开思路, 选择不同的角度。如, 上海最古老的桥是哪一座, 最现代化的桥又有哪些, 外白渡桥的历史变迁是怎样的, 九曲桥的造型如何别致, 乡间小河上的石桥又有什么故事……

4.坚持“做、说、写”相结合, 帮助孩子把想说的话说清楚。“做、说、写”相结合, 是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和方法在作文教学中的具体演绎。我们秉承陶行知先生的主张, 把“做”推到作文教学的首位, 让“做”成为作文训练的根基和起点, 坚持“做中教”, “做中学”, 正确揭示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 完全符合“活动——表达”的规律。

“做”——是指让学生亲身实践, 直接参与, 包括动手操作, 动脑思考, 调查访问, 交流讨论等等。“做”, 既可以在课前, 也可以在课内;既可以是群体活动, 也可以是个体活动。总之, 要让学生“动”起来。“做”最大的作用就在于让学生亲身经历, 获得体验, 在“做”的过程中生成内部言语, 直接感知到要说要写的内容, 即逐步生成作文内容。

“说”——这是语言训练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就是把心里怎么想的, 用有声语言说出来, 展示思维过程, 即实现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语言的转化。其间至少要做两件事:整理思维, 选择词语。这样, 原本跳跃性强、时断时续的内部言语, 一经嘴巴说出来, 就得到了修正、补充, 变得连贯起来。

“写”——就是由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书面语言要求最高, 最完备, 最准确, 不但要连贯, 还要规范。在这第二次“转化”中, 要求思维更严密, 更斟字酌句, 力求完善。坚持“做、说、写”相结合, 实现语言训练的“两次转化”, 如此循环反复, 学生语言水平, 自然得到大幅度提升, 至少做到“文从字顺”、语言清通。实践证明:“先想好再说”、“先说好再写”, 坚持思维与语言发展同步, 完全符合儿童语言发展规律, 确能有效提高学生表达能力。例如:《送给朋友的画》。为了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开展相互作画, 赠画活动。通过作画、送画, 体现“做、说、写”相结合, 实现语言训练的“两次转化”, 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

必须指出, 真正要帮助学生过好语言关, 还得靠阅读教学, 靠阅读教学的改革来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 不是学课文, 而是学语言, 学表达。阅读课要完成语言积累, 完成作文的基本功训练。这是作文的基础。作文课是运用语言, 练习表达。到了要用的时候才学, 岂不为时晚矣?这是以后要与大家讨论的话题。

重新认识作文的本质, 厘清作文教学的目标, 转变教学观念, 是取得作文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

语言, 不仅是人类思维的工具, 更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从根本上说, 一切语言活动都是人的精神活动, 人的生命活动。

作文一旦与交际结合, 就变成了学生生活的需要, 就有了实用价值。作文怎样才真正有用?关键在于每次作文都要有特定的对象, 要有明确动机, 达到某种交际的目的。

中学作文 篇2

洒雨中学开展中学生作文竞赛

洒雨中学:潘登科

2010年11月24日下午,洒雨中学语文教研组开展别开生面的作文竞赛。本次活动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由语文教研组长精心筹划开展。活动以“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为契机,本着务实求真,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性,挖掘当地创作源泉,展现时代精神风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目的。学校分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三大组举行。同学们在规定的时间内现场创作,活动在情绪昂扬中举行。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创作奖。本次活动为洒雨中学学生搭建了一次展现才华的舞台,同时又给洒雨中学增添了恬静而活跃的气氛。

中学作文教学探究 篇3

摘要: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还要教会学生感知生活,激发学生情绪,让学生大胆创新。

关键词:作文教学;探索;创新

中学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综合训练,既能从语言文章方面训练学生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润饰成文,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又能从思想认识方面训练学生积极思维,加深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感受,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树立良好的文风,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写作基础。作文教学与听话、说话、阅读教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抓好作文教学,不仅可以培养中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听话能力和说话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全面完成语文教学任务。而当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面临着效果差、效率低的困境,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作文教学。

一、克服对作文的畏难情绪

许多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教师一宣布写作文,底下愁眉苦脸之状便时有所见,哀叹牢骚之声时有所闻。纵使“行政干预”,学生完成的仍是强挤硬榨、用以应付教师的“遵命作文”。所以首先在意识上要改变学生的写作观念,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写作的信心。首先我把作文改为“表达能力作业”,使学生在心理上减轻压力;再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向他们讲述中国历史上的“袁虎的倚马作令”、“王勃写《腾王阁序》”、“诸葛亮舌战群儒”等故事,他们都是落笔成文、出口成章的。而今后的社会也要求我们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去交际,适应高速度、高智能运作的社会。

二、教会学生感知生活

写作能力低的根本原因,在于“无话可说”,也就是没有材料,没有内容,没有激情。只有有了物质基础,学生作文才能思之有据,言之有物,写之有序。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热气腾腾的生活中,在激动人心的改革热潮中,观察五光十色的宇宙奇观,分析发人深省的大小事件,挖掘光彩照人的英模形象……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离开了生活,写作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生活是丰富而多彩的,年轻的心,最容易被打动,美好的生活应该有美好的文章。要教会学生:目光不要太快地移开,要更多投入生活,用心灵与自然交流,用心灵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激情。教师可利用这些特点,指导学生多看课外书,引导学生通过看展览、听报告、参观访问等形式拓展视野,让学生读报、剪报,留心社会,观察生活,积累知识和素材。

三、教授方法,有效倾吐

“新课程标准”提出:“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具体可行的方法,即观察的方法、积累材料的方法以及如何利用材料表现主题的方法。

就观察而言,有掠影式观察、探索式观察、摄影式观察、反刍式观察、机械式观察、立体式观察等等,方法众多,不一而足。而积累材料主要表现在日记式或卡片式,是观察感受以及阅读的直接记录,因而可看作是写作的雏形。如何利用材料表现主题,一方面体现了写作者审题立意、定体拟题、选材组材、谋篇布局、修改润饰等基本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则要求教师对学生多进行象征、比兴、托物言志等写作技能的训练。而联想、想象、比较等能使材料增值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更是作文时有效倾吐的重要前提,因而要加倍重视。利用材料表现主题实际上是写作中的技能训练,方法繁多,不胜枚举。但一定要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领会掌握,关注现代意识,重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切忌教师机械灌输,扼杀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宝贵的创新意识。

中学作文互评初探 篇4

关键词:作文互评,前提,关键,注意点,步骤

作文评价是指对学生作文活动中学生写作的动机、情感、习惯、行为现象及成果活动作出的价值判断。作文评价是为了促进写作教学的教学评价, 因此作文评价必须要有明确的表现标准, 只有这样, 教师的指导和评价, 学生的写作预期和后续改进才能有明晰的方向。作文评价并不是冷冰冰的“技术”评判, 而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文字交流和精神对话, 所以其评价方式也是灵活多样的。国内的作文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几种方式, 但由于家长水平不均衡、精力有限等的几个因素, 故而这种方式应避免采取。大部分学者认为教师评和学生自评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不如学生互评作文方式有效。

一.明确教师角色是作文互评的前提

学生互评作文固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教师在互评过程中并非无所事事, 而是扮演着多重角色。

1. 创造和谐交流氛围———组织者

互评作文前教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评改环境, 避免出现不愉快现象。在互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质疑, 可针对文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辩论, 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不论是优等生还是差生都是平等的, 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

2.引导学生制定评改标准———引导者

引导学生制定评改标准, 主要是让学生明确该关注哪些方面, 包括语言、结构、中心、材料等。教师可与学生一同商量每一方面的分值, 可将每一方面分为几个层次, 每一层次占几分, 在互评过程中酌情扣分。同时还有告知学生如何使用评改符号, 让学生明白删除号、增添号、对调号、改正号、重点号、提示号等分别是什么以及应用于何时。

3.参与者——帮助学生解答疑惑

学生互评作文中学生是评价的主体, 教师也是评价的主体。在评改时, 教师对学生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应允许学生相互争辩, 让学生在争辩中挖掘各自超越平时自我的灵感。注意提醒学生在评改中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 多学习别人的优点。要及时的下组查看评改情况, 对学生的疑问及时解答。

4.合作者——对学生的评改进行二次评价

学生互评完后教师要收齐作文本浏览学生评改情况, 写出相应的点评。对评改好的予以鼓励, 对评改中还有问题的文章给予相应的点拨性的语言。

二.确定评改标准是作文互评的关键

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 在作文互评之前教师应合理分组, 有条件的话可将评改标准及与之相配套的范文评改印发给学生。

1. 学生搭配要有层次

作文互评前教师应对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文化知识素养作大致了解, 利用课前几分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学生的语文水平进行层次搭配, 力求每个小组中都包含上中下三种层次的学生。

2. 评改内容要明确

拿到别的同学的作文不可乱改一通, 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改语言。主要是修改标点符号、错别字、病句以及遣词造句是否通顺简洁、准确生动等;二改结构。主要是看谋篇布局是否合理完整、层次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等;三改中心。主要看题目与内容是否相符、立意是否正确新颖、主题是否突出等;四改材料。主要是看材料的取舍是否得当、是否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等。

3.评语要规范

评语要求有旁批和总评两种。如若所评作文中有较精彩的地方可将其划出, 以兹鼓励;若有不当之处亦可将其划出, 以期警惕, 此为旁批。而总评通常要按一定的顺序写, 但不要求面面俱到, 不苛求学生将所评作文中的缺点和优点一一写出, 涉及两三个即可。亦可要求学生写自己对所评作文的真实感受, 但要以鼓励为主。

三.教师在互评后的注意点

学生作文互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任务已完成, 相反教师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1.运用特殊符号进行二次评价

学生互评结束后教师要收齐所有作文本并在课后要浏览互评情况。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运用一些图示、符号进行评价。针对小学或初中低年段的学生, 教师在二评时可运用一些图示或符号诸如一颗五角星、一面小红旗、一张笑脸等进行鼓励和表扬。做旁批时可在对某一点的肯定和建议时加一张小笑脸以显示教师对学生进步的欣慰。对于字迹工整, 页面干净整洁的作文, 教师可奖励一颗五角星。这些奖励虽小, 但对于低年段的学生会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

2. 作文评讲应从整体入手

作文评讲时要从整体入手, 通过典型引路。评讲时教师先对本次习作的优缺点做一个整体的评述, 既肯定本次习作的成绩, 又指出不足之处, 让学生对本次习作情况有个总体的了解。然后选择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习作进行仔细讲评, 让学生明白典型例文到底好在哪儿, 差在哪儿, 从而领悟到自己的作文该怎样写怎样改。

3. 针对后进生多捕捉其闪光点

对于后进生不可做优劣权衡, 更不可严加斥责, 而应采用“横比纵比”的方法, 即以后次比前次, 看进步了多少, 哪怕只进步了一点点也要加以表扬;以现在比以前, 看提高的程度, 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以这种方式逐步消除后进生对习作的恐惧感。

四.作文互评的具体实践

作文互评的具体实践可分为评前、评时和评后三个部分。

1.评前

在作文互评之前教师要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以保互评工作顺利、高效。这些工作力争控制在十分钟之内完成。

(1) 分组。在学生互评作文前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语文水平进行不同层次的搭配, 每四道留任为一组, 由语文能力较好的同学担任小组长。

(2) 明确评改的标准。包括思想标准 (题目是否准确新颖、中心是否正确独特) 、情感标准 (情感是否真挚动人) 、材料标准 (选材是否典型真实) 、语言标准 (语言是否规范生动) 、技巧标准 (表达方式是否灵活多变) 、思路标准 (结构是否严谨流畅) 、整体标准 (卷面是否整洁、书写是否工整、字数是否足够、标点符号使用是否到位) 。

(3) 明确评改符号。作文互评前教师可讲一些较为常用的评改符号极其用法写在黑板上或印发给学生。譬如:改正号:将错误的文字和符号改为正确的;删除号:将多余的字、词、句、段删除;增添号:将确实的文字或符号添加于文中;对调号:将顺序颠倒了的字、词、句或短语调换位置;重点号:将写得好的词、句、段标识出来等。

(4) 明确评语内容。要求有旁批和总评两种。旁批即写在文章右边空白处, 主要对文中的词、句、段等精彩之处或不当之处加以批注。总评即写在最后的评语, 要求按照字迹、卷面、错别字、标点符号、字数、句子、材料、思路、段落层次、结构的顺序写评语。

(5) 明确评分标准。可将所有作文划分为三个等级, 一曰基础等级, 即符合文体、符合题意、思想健康、语句通顺、结构完整、, 以百分制计, 此等作文为65-75;二曰发展等级, 即在基础等级上做到题目新颖、语句优美、材料真实、富有创新, 以百分制计, 此等级75-85;三曰优秀等级, 即在发展等级基础上做到立意深刻、材料新鲜、文采丰富、见解独特, 以百分制计, 此等作文85-95。除此之外, 若字迹工整、卷面整洁、错别字较少、标点使用基本正确者可酌情加1-5分。

2.评时

评改别人作文要按一定的步骤进行, 并非只是通篇看一遍然后给个评语即可。按步骤进行才能保证评改的完全性和严谨性, 保证评改的切实有效。这是作文互评的重点, 应确保时间充足, 以三十分钟为宜。

第一步, 认真阅读作文, 重点是修改错别字、标点符号和病句, 并在原文中进行修改。

第二步, 再次认真阅读作文, 除了继续纠正错别字、标点符号和病句外, 重点看文章的选材和思路, 即看材料能否充分有效地表现中心, 看所选的材料是否准确典型, 看内容是否充实、结构是否严谨, 看思路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行文是否流畅。

第三步, 写评语。评语要求客观公正、积极向上、用于委婉。

第四步, 组内交换复查。复查时要认真仔细, 重点是错别字、标点符号、病句及评语是否合理。

第五步, 小组成员共同商讨推荐优秀作文并上台评讲评改意见。

第六步, 组长收齐作文本, 并在记录成员的评语到指定的小组作文评改记录册后将作文本上交老师。

3. 评后

收齐学生作文本后, 教师应对学生的评改情况大致浏览一下, 在评讲时对习作中出现的共同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讨并一起寻找解决的办法。对作文写的好以及评改较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和鼓励, 对于作文写的不好和评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要求学生根据组员的评语修改自己的文章并写出自己的修改心得。教师可将好作文和评改较好的作文分别装订成册, 在期末的时候分发给学生以起到提高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作用。

学生互评作文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因此, 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学生评和教师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切实保证作文评价的高效和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初三作文:中学初三作文:自由 篇5

初三作文:中学初三作文:自由

自由是有代价的,它会伤害梦想的鸟儿,但是鸟儿还是会回去找它,因为自由这个词就在它们自己的藏宝书里,在它们自己的蓝天下。每个父母都希望儿子成功,女儿成功。因此,父母根据他们的愿望设计他们的孩子,直到他们满意为止。他们从不厌倦做这件事。作为孩子,这种行为对我们来说是可以理解的。这种不知疲倦是值得学习的。这种不知疲倦的.伟大暗示足以让我们震惊!但是这对我们不好。这就像摧毁一片绿地,种植你想要的树木。最终,树木会因为适应环境而死亡或长得不够强壮。我相信无神论,但我相信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出生时都有一种技能。比尔盖茨不就是一个例子吗?他辍学去做他喜欢做的事,所以他不会有大事业?济南一个上初中的女孩喜欢电脑,并申请了微软的一份工作。她得到了五家微软公司的认可。最后她创办了自己的公司。

俗话说:360线通向冠军。文凭不是成功的金钥匙,也不一定是通往天堂的黄金之路。不久前,一家报纸刊登了北京大学的一位天才学者在卖肉,而他的另一位同学在某个城市扫马路。显然,拥有文凭并不一定意味着一个人可以轻松拥抱成功。文凭只是通往这种生活和职业水平的通行证。拥有它可能会更容易。请让我们的孩子做他们喜欢的事情!有一种对自由的执着追求深深植根于我们的心中,向往属于我们的蓝天!也许我们会在这个过程中受伤,但请不要阻止我们,让我们飞向自己的蓝天。当我们长大了,我们可以告诉别人我们是如何奋斗的,我们是如何与困难抗争的!我们将为我们的抵抗和成功感到骄傲。经常受伤的手会长出厚厚的老茧来保护它。请让我们尽情飞翔。蓝天下清新的空气一定会让每个人陶醉!

中学作文评改初探 篇6

【关键词】 中学;作文评改;初探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3-0-01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同时又是一个令人头疼的话题。大多数语文教师不能卓有成效的教学生写作文,大多数学生不能得心应手的写作文,甚至怕写作文,作文教学陷入了“教师难教厌教,学生难写厌写”的困境。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除教师、教材和学生的原因外,作文评改不得法是一个重要原因。

叶圣陶先生认为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教,自改作文不待教师改”。建国60多年来,作文批改,一直要求语文教师对学生的作文精批细改,而这种精批细改又一直收效不大。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最辛苦的就是改作文,不知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神。学生不明白为什么改,你改了也没有用,有的学生根本不认真看,真叫劳而无功,至多也是劳而少功……”更谈不上对这个作文活动的促进与提高了。早在20年前,叶圣陶、张志公两位先生就同时认为批改作文是一种“徒劳无功的工作”。为什么呢?因为,其一,传统作文教学把修改当成教师的事,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写出文章也就成了作文训练的终结,这不利于激发学生更高层次的创造性思维。其二,学生作文一般很难“毕其功于一役”,修改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断寻求好的表达形式的过程,其目的就是为了追求思想的深化和表述的完善。其三,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因此,传统的作文批改法,既浪费了教师的心血,也伤害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让语文教师从“作文山”中跳出来,从精批细改的幽径小路上走出来,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培养阅读分析能力,训练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需要。怎样走出目前作文评改的困境?笔者长期着力于作文教学实践,认为作文导该法是解决目前作文评改困境的有效方法。

作文导改法,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对自己的作文做自我修改批评。第一,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三主合一”的教学原则。第二,突出写、改的作用,把改的实践与写的实践并重。第三,把批改纳入学生作文训练的全过程中去,视自改与多写同样重要,使之成为作文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成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步骤。其具体方法如下:

(1)分析作文题目或话题材料

这个步骤主要是通过自主、合作、交流的方式共同分析作文题目或话题材料,让学生明确题目、话题或者作文材料的涵义,弄清作文的中心思想或中心论点,明确写作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向,做个作文评改的明白人。这个阶段也可以下发事先印制的写作例文甚至老师的下水文,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写法,为较好的批改作文作好铺垫。

(2)明确评改要求

在作文评改之前,要让学生明确评什么,改什么。任何一次作文训练,教师总要按训练计划提出训练要求。指导、评改都要以此为根据。教师提出要求是必要的,惟其如此,学生才能把评和改的注意力相对集中在某一面。根据训练要求,有时可能让学生从某一角度来批阅,如语言、立意、结构、构思、描写、论证方法、表达方式、取材、标点、书写、题目、过渡等等;有时也可能要求学生全面评改,当然也可以有其他多种评改要求,这些都要先跟学生交代清楚。

(3)评改要要有步骤地进行

先要求学生把要在小组评改的作文,利用早自习或课下时间,交组里同学传阅,让每位同学都初步了解作文内容。正式评改时,先由组长或学生本人把文章通读一遍。其他同学针对思想内容是否正确,中心是否突出,段落层次是否清楚,选材是否新颖等方面,提出意见,组长记下大家的意见。第二遍,分段读,边读边议边改,逐字逐句逐段进行研究。这一遍主要解决语言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字迹是否工整,有无错别字等问题。小组评改时每人都带上笔记本、字典,发现有拿不稳的地方及时查对。最后是下评语。下评语时先由本人说,然后由小组评,如果有分歧不能统一,就把小组意见和本人意见都写在作文本上。

(4)教师提供范例,并巡回指导。

学生分组评改前,教师可根据情况,从学生作文中选择一至两篇有代表性的文章,印出来或制成投影片,由学生读引导所有同学讨论,进行全班性的评改。这样就为学生分组评改提供了范例。这种全班性的评改,不一定每次都进行。但在学生开始学评改或评改一种新的文体时,教师必须在全班评改一至两篇让大家看看,以供分组评改时参考。

学生的分组评改,是在排定的作文时间内进行的。教师在这个时间,参加学生的小组评改活动,掌握评改情况,巡回指导,解决学生在评改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对未经小组评改的作文,要认真全部批改(因为小组评改两节课,一般只能改二至三本,如四个人的小组,这次两个人的文章小组改,下次教师改,另两个人的文章这次教师改,下次小组改)。即使小组批改过的作文,教师也要逐本进行检查,记载成绩和写作情况,对小组没有改到的地方,或批改有错误的地方,教师要修改、订正。

(5)成果展示

为进一步交换和展示作文成果,求得“资源共享”,课后教师把“佳作”(包含分数、等次、评语等),在教室一角建立“习作成果共享”窗口,供学生课余阅读、赏析,一周后收回“佳作”,期末装订成册,评出优秀评改小组、优秀评改员和优秀习作若干,召开班级作文评改总结交流及表彰会议,奖励先进,激励进步。这样做一方面让作者本人受到鼓励和肯定,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进一步提高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渲染了班级的写作氛围,感染带动其他同学在写作方面付出更多努力,充分显示榜样的力量。

改进作文评改工作,指导学生互相评改习作,从别人作文的立意、构思、谋篇布局的比较中,可以得到启发。学生仔细批改别人文章的过程,也是鉴赏美观的书写、辨析词语、订正错别字、修改病句等的综合练习过程,更是培养学生踏实认真、互相学习的良好风气的过程,有助于语文能力的提高。

总之,作文教学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将作文交给作文的人改,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自修自改中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中学作文教学四法 篇7

一.课文实例, 提供写作示范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阅读可以给学生提供写作的“活水”。阅读对于学生这一写作主体的重要, 不仅表现在提供资料等方面, 更在于提供了写作技巧的典范。每教一篇课文, 我都向学生强调, 它只是一个例子, 读者可以从其中悟到有助于写作的一些东西。例如在学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 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鲁迅先生要在一篇散文里写到完全不同的两种生活, 有什么必要或好处?读完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 也应想一想:这篇小说为什么会选取“最后一课”表现法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又为什么能把人们的“不觉悟”展现得那么充分?面对和平宁静的生活, 我们可以怎样表现爱国情怀呢?进入英国小说家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 自然会碰上一个问题:小说里为什么要采用那么多的心理描写, 对表现环境有什么作用?培养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的习惯, 阅读时力求解决问题, 会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获得许多写作上的能力, 增强许多写作技巧。

二.课外练笔, 获得成就感

课外练笔是写作教学中的一项常规作业, 如果利用得好, 那么将对作文教学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这方面, 我运用了以下方法:

1.多找学生的闪光点。

学生的习作不论质量如何, 都是他们的劳动成果。作为教师, 理应尊重学生的劳动, 要坚持正面教育, 以鼓励为主, 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在给学生练笔下评语时, 多找其优点和长处, 并加以表扬;对学生创新的构思和新颖的立意, 尤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每次作文讲评时选几篇优秀的或至少有某一方面长处的文章作为范文, 推荐给全体学生, 并且让覆盖面尽量大一点, 让更多学生享受到写作的成就感。学生一旦在学习中取得的成绩能得到及时肯定, 便会产生一种成功心态, 发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从而不断地进取和追求。

2.指导学生发表作品。写作不像解题那样容易检验对错, 也很难有成就感, 学生努力了一段时间后不见成效, 就容易放弃。我经常指导学生在校刊和其他语文杂志上发表一些文章, 激发其写作兴趣。同时, 还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向外投稿, 参加各种征文活动。兴趣依赖于成功, 人们在尝到成功的甜头后会产生无穷的动力。如上所述, 在作文教学中, 尽可能使学生对自己的创作成果都有一种“成功的快感”和恰如其分的自我欣赏与陶醉的心理, 享受创作的快乐, 从而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 这样他们在写作中就会经常保持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 写作思路就更畅通, 写作水平也就容易得到提高。

三.合作评改, 培养多种能力

作文写好后, 在老师指导下, 学生可以互评互改。这样, 既能把老师从繁重低效的作文评改中解放出来, 又调动了学生的内驱力和积极性, 促进相互了解与合作, 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我在运用这一方法时, 首先要确立本次作文的评改重点及评分标准, 如:文章的格式是否正确、选材是否典型、结构安排是否合理、中心是否鲜明突出、表达方式是否准确、语言是否通顺、简练, 然后每组指定一个语文能力强的组长, 一人念其他人评, 意见分歧时, 可问老师, 也可在班内讨论。这是训练学生比较分析问题和听说能力的好机会。最后互相传阅, 由书写工整的同学把讨论好的评语写在文后, 并选出向全班推荐的文章。这样既避免了学生改作文时的盲目性, 又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每个同学都有机会看到多名同学的作文, 这样容易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 学生的思想多了一个相互交流, 开放的机会。经过多次评改实践, 学生会指导别人应该怎样写, 不应该怎样写, 跟以前的“学生写, 老师改”的老办法比, 在同样的时间内, 加大了训练的密度, 增加了学生听说读写活动的机会, 自然也增强了自己的写作能力。整个评改过程, 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 对作文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机会, 有更独立的思考, 我还在课堂上尝试了开放讲评。我的做法是这样的:先由同学推荐几篇优秀作品, 再由被推荐的同学在讲台上朗读自己的习作并自述构思过程;批阅该文的同学上讲台评讲;同学自由评价;老师总评。这样, 课堂时而平静如水, 时而争辩如涛, 时而又掌声四起……一堂课经常是在学生的热情交流里结束, 学生意犹未尽地走出教室, 盼望着下一次作文课、讲评课的到来。

四.反复修改, 提高作文水平

作文评改后, 还应让学生重写。如果时间允许, 应进行多次修改, 直到发挥出学生最好的水平。修改是构思的再深入、再创造的过程。俗话说:学无止境。写作是一种精神劳动, 文章作为这种精神劳动的成品在这方面体现得尤其突出。写作的构思过程不仅发生在写作动笔之前, 活跃在写作进行之中, 还继续在写作修改阶段。构思是为了完成对作品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各种考虑安排, 而这些考虑安排往往不是通过一两次构思就能圆满解决的, 认真严肃的修改, 就是构思的再深入再创造的过程, 修改的次数愈多, 只要方法得当, 对写作产品质量的把关就愈严。“文章不厌百回改”的道理即在此。

在对比中学写作文 篇8

一、困惑与探索

很多语文教师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在实际教学中,首先我们都明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道理,所以我们会在平时培养学生多阅读、多积累的习惯;同时因为作文源于生活,天地自然、人情世态都可以触发创作灵感,所以我们很注重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细心观察;另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引导下,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所以我们也注重感情引导,激活兴趣,适时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流露真情……

可是现实情况是很多平时博览群书的学生,虽然陶醉于美好环境中,感受天地之精髓,集种种写作优势于一身,都无法用文字渲染这美丽景致。一遇到考试,总发现平时的学习收效甚微,学生的作文依然是千篇一律,文章浅白无力,毫无美感可言,得分自然也是很难令人满意。究竟问题何在呢?学生很迷茫,老师也很迷茫,光靠我们在作文评语中的几句鼓励又如何弥补学生面对作文时“黔驴技穷”般的无奈,真的是“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苦啊,我们怎样才能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呢?

到底如何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从而使学生在考试作文中获得较高分数?在教学中,我感受到很多同学少的不是知识积累,也不是生活经验,而是缺少写作方法。他们有感受,有工具,如何巧妙地运用工具表达感受,表现善恶美丑才是我们该解决的关键。但仅仅在课堂上一味地灌输写作技巧,却不让学生直观地探究感受,也只能算是“纸上谈兵”,效果必然不尽人意。

二、柳暗花明

实践才能出真知,在几次教学交流中,我发现学生不知道什么样的作文是好的作文,什么样的作文不太好。这时,教师通过批改作文,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问题所在,如果及时提供给学生类似或相反的素材,让学生将其与自己的作文比较,获得真知,不失为良策。通过对比,往往能使学生豁然开朗,而由此探究所得的写作技巧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

三、方法与操作

1.就近取材,与教材对比

学生作文经常需要景物描写,面对美景,缺乏写作技巧,再美的景致也显得黯淡无光。而我们的教材中不乏写景美文。只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习惯跟随教材流程进行单一的赏析,学生记住的是美景而忽略了描绘美景的写作技法。但当我们将一系列精彩的景物片段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美妙的视觉盛宴的同时,再让他们自主对比、探究美文写作背后的共同点,通过这种对比,对写作技巧的掌握会更深入。

例如苏教版必修教材中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一文中,就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景物描写: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学生在与自己的作文对比的过程中,自然会发现自己描写景物时出现的问题,如语言浅易,缺乏美感,描写角度单一,不善于应用表现手法等等。这时,如果教师及时给予启发,引导学生通过例文归纳景物描写方法。通过探究,大家不难归纳出这些写作技巧。

1.抓住景物的特征

2.多视角,写出变化

3.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4.运用多重感官多角度描写

5.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进而思考这些技法怎样运用于自己作文中的景物描绘,尝试着比照郁达夫的写法来描写我们在作文中要表现的景物。学生修改后的习作片段如下:

踱着轻快的小碎步,“呵呵!”兴冲冲地向山上走去,树木葱茏的山上,各种各样树上结着鲜艳漂亮的果子,青的、红的、粉的。流水“哗啦啦”作响,那小小的迷你版花果山瀑布呈现在我面前。水清凉凉的,寻流而上,便是目的地了:一个不显眼的小小的泥塘。这里满是生机,真可谓是一个“清新世界”。

通过对比、模仿,学生完成了景物描写的升格,学生首先准确地抓住景物的特征:充满生机;其次注意到了写作的顺序,显得层次井然;最后学会了应用多种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景物的特点。显然,这已经是一个较为成功的景物描写片段了。

写景如此,写人记事同样可以在教材中选取材料进行对比,提炼方法技巧,从而达到作文的升格。

2.见贤思齐,与同学习作对比

很多语文教师在评讲作文的时候都有个习惯,就是把班级里本次作文中出现的较好的习作给大家作为范文来展示。其实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对比法”。名家名作的写作技法也许对于学生而言可望不可即,那大家可以走进同学的习作,通过自身与同学、同学与同学的对比,做到“见贤思齐”。同样的题材,写作效果肯定是千差万别。我们可以透过学生习作这扇窗,进行好与好的类比、好与差的对比,从而掌握写作技法。

有一次我给学生布置的关于“父爱”主题的练笔作文中,两位同学的开头部分分别是这样来写的:

习作一

“你总是为我决定!不要,我不要!我不稀罕!为什么都要你决定?我都这么大了呀!你总是自认为你做的一切都是对的,我都会欣然接受。告诉你,我不喜欢……”长期以来积蓄的怒火在此刻喷发,我把我想说的话一股脑儿全倾倒出来了。

习作二

温暖的房屋中传来一位可爱的童声:“妈妈,帮我拿椅子上的衣服,我拿不到!”带着撒娇的口气,让人无法抗拒。拿到衣服的她又撒起了娇:“妈妈,帮我穿衣服好不好?”妈妈会意地笑了笑。这时,传来一个足以媲美屋外温度的厚实嗓音:“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不要永远依赖大人。”再看声音的主人,黑浓的剑眉,严肃的眼神,微抿的嘴角,这就是我的爸爸。

通过两个习作片段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第一位同学在文章开始时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方式,以父女之间的矛盾开始这篇文章,从而达到写出波澜的目的。文章以对话开篇,生动有趣,并且巧妙地设置了悬念,可以算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开头。而第二篇的开篇同样采用了对话的方式,并且出现了父亲和母亲语言的对比,立意已经显而易见,文章表现出父爱与母爱的不同。通过只言片语,父亲严谨、慈爱的形象已经赫然在目。两位同学都是有较好的写作能力的,将这两个开篇段落与自己的习作对比,学生自然会找到自己的差距和问题所在,通过修改,使自己的文章升格。

3.借鉴推究,对比创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时代的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更应当有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的意识,拥有敏锐洞察力,调动各方资源,服务教学工作。

《快乐大作文》教学法创始人李白坚教授的“流川枫灌篮作文法”就很有借鉴意义。平时作文,若让学生写个“精彩瞬间”,很多同学可能写不出这个瞬间的精彩、生动。若用“流川枫灌篮作文法”教学,效果则是显而易见的。

方法如下:展现两段灌篮瞬间

灌篮①:哨声响了,一场球赛开始了。一个高大的男生追着球飞奔过去,我也不甘示弱,迅疾地追赶着。渐渐地篮球赛进入高潮阶段,球场外开始热闹起来,球员们还在你追我赶。这时,我队刘军抢到了球,只听得“哐”的一声,球进筐了。场外传来一阵欢呼,我高兴极了,紧紧地拥抱住了刘军。

灌篮②:突然,刘军一个箭步,将篮球一把揽住,这时奇迹发生了:他在上升,右手高高地举起,五指紧紧抓住圆圆的篮球,我仿佛已经看到了他胜利后激动地高高跳起。这时,我感到全场在沸腾,我看到有人露出了惊恐的神色,有人又好像在表现着欣慰的惊喜,我心里陡地升腾起一股莫名的感动:好样的,刘军!我一下子想起了上一场篮球赛,他也是用这样极其飒爽的英姿来灌篮的,“太棒了!”我仿佛看到了全班的同学都把嘴张得大大的,眼里嵌着眼泪。“哐——!”球进了。我一个箭步冲上前去,紧紧地拥抱了刘军。

通过这两段文字强烈的对比,不难发现,灌篮②那一瞬描写得更具体、更具一种摄人心魄的魅力,这正是运用了“流川枫灌篮”作文法拉长了瞬间。而这种强烈的对比,完全可以给学生“柳暗花明”之感。原来的写法:详写一瞬间前,详写一瞬间后,却略写一瞬间。而“流川枫灌篮作文法”拉长瞬间的长度,注重写一瞬间。紧接着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拉长一瞬间的方法:侧面描写、联想、想象、细节描写(心理描写为主)、插叙等。当某一件事件在进行的时候,你只要描绘出“这时,我心想……”“此刻,他回忆起……”“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就在这时……”“他的行为,使人联想起……”等细节,就可以捕捉到美妙的瞬间,将它凝为永恒。

歌德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能发现他的对手的长处,那就会给他带来不可估量的巨大益处,因为这肯定会使他超过他的对手。写作同样如此,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找出差距,学习到别人的写作技法。以上内容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感悟,面对作文教学,我们仍任重而道远,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断探究,学生的作文可以“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焦荣艳《浅谈新课程下的作文教学》,《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09年第3期。

中学作文教学探微 篇9

1. 拓展课外阅读, 积累写作素材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书读得多, 语言积累达到一程度, 就会笔下生花, 文章就会写得好。书读得多, 就能让自己的思想永远鲜活, 才思不竭。为此, 我向学生们推荐一些好的课外书。如《鲁滨逊漂流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朝花夕拾》、《繁星·春水》、《骆驼祥子》、《西游记》、《水浒传》等。随着阅读量的增加, 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渐加强。这时, 教师要趁热打铁, 引导学生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所见、所思、所想用笔表达出来。

2. 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联系起来, 让阅读为写作服务

语文课堂教学中, 很多教师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分开来做, 把阅读教学当成语言学来分析、讲解。针对这种情况, 我把作文和阅读联系起来, 让阅读为写作服务。譬如在学习课文《背影》时, 学生被故事情节深深打动, 并与自己体验过的父爱、母爱产生了共鸣, 很多学生读了一遍又一遍。我因势利导, 引导学生了解这篇散文的写作背景, 欣赏课文的精彩段落 (如父亲买橘子的动作描写等) 、写作技巧 (如课文中四次出现背影等) 。并适时布置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或同样感动的经历写下来。学生很乐意进入老师创设的写作“圈套”, 一篇篇充满真挚情感的文章跃然纸上。学生也不知不觉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

3.坚持练笔, 培养写作习惯

“我手写我口, 我手写我心。”只有学生熟悉、感兴趣、有表达愿望的内容, 才能激起他们的热情, 从而真实地将它表达出来。为此, 从一年级开始, 我就引导学生写日记, 让他们把学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随手写下来。一段时间的训练后, 我尝试让学生课外阅读, 并要求他们摘录自己阅读学习中遇到的精彩语段。如此, 学生的写作空间扩展了许多, 写作内容也丰富了许多。在此基础上, 我要求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回头阅读自己的日记。淡淡的墨香, 点滴的经历, 星星点点的思想火花, 留在本子上, 是温馨的记忆。事实也证明这样做很有效果, 很多学生告诉我, 他们之所以能写好作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日坚持写日记、读日记。

4.走出课堂, 开展丰富多彩的写作活动

随着教学的深入和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 开卷有益。比如, 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 开展多种相关阅读和写作活动, 如: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摘录笔记评比、速拟提纲复述比赛、心得体会、各种有意义的征文比赛等, 并长期进行下去, 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就会得到强化, 从而得到稳步提高。

5.作文与做人有机联系, 注重学生的人格建构和审美情趣培养

时常有人感叹, 现在的中学生作文空洞肤浅、虚情假意。我认为这是作文教学中, 忽视了学生的内在修养所致。中国“养气说”认为, “文者气之所形,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气可以养而至……”, 文气之“气”我们可以理解为作者之气质、胸怀、思想、性格以及审美情趣。新课标倡导写作要表达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就是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而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却常常把学生的思想给忽视了。为此, 应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格建构为主旨, 重视养气, 努力实现从单纯的作文训练到作文与做人相结合的教学观念的转变。

6.通过合作作文来提高写作水平

中学作文教学新思路 篇10

一、作文教学目标的改革

1. 重视写作的情意训练与态度的养成

语文教学具有丰富的人文性, 它灌注着主体的情感, 充满着人生的体验, 显示着沟通的渴望。《语文课程标准》不仅仅要求培养学生表达的能力, 同时也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乐观健全的人格。作文教学创新应该将人格的形成 (包括价值观的形成, 认识事物能力的形成, 思想情感的形成) 同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结合起来, 即通过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 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 通过以作文内容为中心的讨论活动, 使学生深化对生活的认识, 形成主体性的人格。应该摒弃纯形式的作文训练方法, 代之以人格的形成发展同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发展相结合的作文教学。

2. 重视写作的过程指导

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教学的过程性, 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体验的生成, 作文教学不仅如此, 更应该体现这一点。事实上, 作文写作本身就是一个由材料准备─写作构思─语言表达构成的完整过程, 同时也是思想情感、气质个性表达呈现的过程。这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中要思考通过什么方式打开学生的思路, 从而把学生带入写作过程。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而反映的中介是思维。语文是思想的物质外壳, 而语言文字实际上是思想的外在表现, 是思维的物化。要写好文章, 关键在开拓思路, 启发思维。思想禁锢, 就不敢写, 需要解放思想;思路闭塞, 就无话写, 需要打开思路;思绪紊乱, 就不会写, 需要理清思绪。这也应该成为作文教学创新目标改革的重点内容。

3. 重视写作内容的丰富性

写作内容的丰富性也就意味着必须变革千篇一律的作文模式, 贴近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去了解和理解生活。因为只有写自己动情的东西, 才可能写出真情实感, 才可能表达出对所写之事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只有写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才可能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才可能产生有创意的表达。必须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 丰富其人生经历和体验, 逐步释放学生的生活活力和热情, 解放学生大脑和眼睛, 细心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观察生活, 感受生活, 最终回归生活, 再现生活。要积极构建生活本色化内容的作文模式, 旗帜鲜明地摒弃那种抽空了生活趣味和人性之美的应试作文, 从假大空的应试思路回归到真正平实的朴素写作。学生的作文必须是丰富多彩生活的个性表达。

二、作文教学策略的创新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意图而采取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解决的就是“如何教”和“如何学”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目标中提出了“写自己想说的话”, “乐于书面表达, 增强写作的自信心”等内容。因此, 必须实现写作教学策略的创新, 具体来说, 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实现作文教学的开放

所谓开放的作文教学, 指教师不预设刻板的教学目标, 不勾画教学流程的运行轨迹, 不套用死板的评判标准, 而让学生有充分显示个性与才能的自由天地, 在学得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 争取更多的个性张扬和思维发展。

实现写作空间的开放。写作是最具有开放性的, 圈子课堂的作文教学必然是失败的, 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 引导学生走向校外去认识、感受丰富的生活, 不断扩大写作领域。教室之外、图书馆、阅览室、体育场、风景名胜、农贸市场等, 都应成为学生主动求知、感悟生活的课堂。有条件的地方, 还可开辟网上阅读空间, 加大知识容量和信息密度, 扩大学生的视野, 纵横综合的思维, 让五彩缤纷的生活成为每个学生写作的源头, 让本应充满生命气息的作文走出窒息灵魂的传统训练樊篱, 再现其亮丽的色彩。

实现学生思维的拓展。学生的思维是最活跃的, 视界是最明澄的, 个性是最独特的, 生命意识是最强烈的。创新也是作文的灵魂, 是学生彰显个性、充分发挥个人才智、体验写作快乐的关键。创新就是要突破旧思想、旧观念、旧规划, 重新构建开放的、发散的思维形态, 这就需要教师高度自觉地培植学生的人生立场和自主的人格, 力克立身处世上的盲目从众;需要教师创设民主化、立体性的思维场景、宽松和谐的思辩氛围, 自由地发展学生独特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并由此出发, 让学生勇于怀疑既成定论, 勇于否定既有定律;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观点、不同层面去思考同一问题, 去获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丰富作文思维的内涵并找到独创的新意;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走出作文思维上的定势, 引导学生将正面与反面、纵向与横向、发散与聚敛等各种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有机地融为主体动态式思维结构, 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展其思维空间。

2. 实现写作的全程指导

创新写作教学就是要将写作指导贯穿学生写作的整个过程, 包括写前指导、写中指导和写后指导。

写前指导包括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准备写作材料和培养构思能力。要努力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 让学生有写的愿望, 有东西可写。写中指导主要是指教师在学生作文过程中指导学生自行修改和相互修改。写中指导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使学生养成重视修改的习惯, 学会“自能改文”。写后指导指教师的批改和讲评。作文批改时要尊重学生的精神劳动成果, 同时, 严格要求, 循序渐进, 讲评时要尊重教学规律, 以鼓励赞赏为主, 充分肯定学生作文的成功之处, 要拨开学生心头的迷雾, 鼓起学生上进奋发的风帆, 让他们对下次写作充满成功的希望。

3. 实现学生阅读的扩大与深化

离开了丰厚的积累, 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因此, 扩大学生阅读面和深化阅读层次是作文教学创新的重要内容, 必须着力培养阅读兴趣, 让学生逐步懂得广泛阅读是自身健康成长、成人、成才的需要。同时, 推荐优秀读物, 选择其中精要、精彩部分, 如哲理名言、刻画传神之处、妙语连珠的段落等等, 剖析、咀嚼, 让学生动心、动情, 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阅读兴趣。通过多种教育、多种活动, 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 实现主动探求。

三、作文教学方法的生活化

1. 作文指导教学的生活化

在作文指导上, 目前不少教师只是从概念到概念, 从理论到理论来讲什么选材要新颖, 主题要鲜明, 结构要严谨, 事例要典型等等, 讲起来头头是道。至于如何才能新颖, 却又说不清楚, 最多就是拿一篇课文中的范文或作文选中的佳作说说而已。课文虽然也是一种范例, 但毕竟离学生的实际太遥远了, 教师缺少亲自写作经验, 只能纸上谈兵, 不能现身说法, 因而指导的力度有限。因此, 可以采取下水作文和自由作文的方式, 这样作文指导的空泛无味就会大大减少, 能够体验写作中的甘苦, 就能取得文章写作中难以看到的鲜活经验, 从而提高教师自身语文能力、语文整体同时提高作文指导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2. 作文要求的多样化

写作过程应该是轻松愉快的, 不必也无须给学生过多的束缚。我们往往要求学生写多少多少字, 限多少时间内完成, 否则就怎样怎样。学生作文应当跟作家创作一样, 当行则行, 当止则止, 实在写不出时不硬写, 不必一气呵成。允许能力稍差的学生有停顿、间歇, 亦可迟交、缓交 (但要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提高写作速度, 努力赶上, 以便尽快地与大家同步)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到没有重压, 能轻松地作文。有时候, 在写作过程中, 同学们还可以停笔讨论、争辩, 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训练,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亦可在讨论、争辩中得以提高, 有利于提高作文的质量。

3. 作文修改和讲评的生活化

《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要求学生“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 互相评改作文, 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因此, 作为作文教学重要环节的修改环节必须采用生活化的方式。具体来说, 可以在教师指导下, 让学生自己修改;也可以在班里成立修改小组, 找几个功底较扎实的学生, 修改同学的作文;还可以让学生面对面互相修改。在具体修改活动中,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修改要求和修改方法, 让学生有“法”可依。

作文讲评中也应当实现生活化, 即师生共同参与, 以学生为主。具体方式可多种多样, 或对照比较, 或归纳演绎, 或赏析评改, 或拓展延伸。在这种生活化的讲评中, 师生共同参与讲评, 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学生通过欣赏自我、剖析自我, 可逐渐融入悦纳自我的意识, 从而培养成既能展示自己的成功, 又敢于直面自身不足的宽广胸怀和恢宏气度, 防止和克服自卑或狂妄, 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写作潜能。同时, 可以变教师“婆婆”式的说教或者“权威”式的指点而为师生间的平等对话, 师生在人格对等前提下的思想碰撞, 使学生在一种相互信赖的、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心智的启迪和潜能的激发。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浅见 篇11

1 创设情境,精心“命题”,激发学生写作冲动

我们知道,人只有在激动了、痛苦了、愤怒了、快乐了之后,才会有情感表达的冲动。上海特级教师于漪认为:“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的情感,它影响乃至决定人的思想言行。胸中写作热情似火烧,就会产生一吐为快的冲动感。”

激发写作热情,启发情感体验,其途径很多。作文训练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一定的作文情境。可以结合学校生活中有价值的内容展开,也可以结合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众人关注的热点,引导学生去思考、感受,从而产生“一吐为快”的冲动。老师因势利导,精心命题,让作文要求与学生生活经验、思想感受结合起来,使学生可以在活动的进行中作文,在思想、灵魂的撞击下作文。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的冲动和热情,为学生作文提供了鲜活的“生活源泉”,将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作文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又能与作文训练要求相结合,使作文教学各个环节“活”起来。

2 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积累素材,学会体验

陶行知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新课标也明确提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因此,作文教学光从文本上指导学生是不够的,更重要是引领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并在生活中学会思考,捕捉事物的特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中学生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其对生活的关注较少,认识容易片面肤浅,对生活中的“美”缺少体验,更缺少“发现”,一说要写作文就感到头疼,往往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思想,更有甚者去看作文书,从上面东抄一段,西凑一节,草草了事。老师要指导学生善于积累素材,感受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寻找鲜活的主题,养成表情达意的习惯。这样,作文时就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思想感情可表达。

3 训练学生遣词造句,学会表达

农村学生受生活环境和语言习惯影响,书面表达能力一般较差。因此,加强遣词造句、表达成文的训练尤其重要。

3.1 引导学生做好词汇积累

每一位老师都知道:积累越丰厚,写作就越有基础,文章就越有文彩。反之,没有积累,则胸无点墨,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因此,要想写出好作文,首先必须要有一定的词汇积累。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年少记忆强的优势,指导学生一方面熟读背诵教材中优秀篇章、精彩片断,大量吸收优美语句:另一方面积累摘录生活中有价值的语言内容,如成语、谚语、俗语等,帮助他们积累起终生受用不尽的语言材料。要鼓励学生勤记忆、勤动笔,将有用的东西记在本子上,并不断去熟记,并学习运用这些内容。这项任务要长期坚持。要点点滴滴地积累。

3.2 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思考

学生背了大量的书,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还未必能写出一手好文章。因为这种积累是静态的罗列、堆积,要真正让这些材料在学生头脑中活化,还得让学生对作品语言以及作品所蕴涵的思想反复地去品、去思。要引导学生学会去圈点、批注、点评。虽然,学生开始做的圈点批注还比较浅薄,比较零碎,但我们要珍视学生的这些一鳞半爪,要多鼓励他们,引导他们做进一步的思考。让他们由此渐进,在感悟中深化思想,在感悟中升华人格,在感悟中萌发初步的写作思维能力。

3.3 对学生进行文体训练

近年来中考话题作文都是文体不限,但我们也知道“文体不限”绝不是不作体裁要求,因此“不限文体”虽然给了我们体裁选择的自由,但不同的话题还是要有较为适宜的体裁来承载。作为老师,我们还是应将各种常用文体的写法都训练到位,学生文体知识全面了,写作时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从中选取自己最拿手且最适合表现此话题的形式,求得最佳发挥。在这一方面,可采用作文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训练形式。如日记、书信、请假条、表扬稿、读书笔记等,当学生丢失了心爱的铅笔盒,教他写一篇“寻物启示”。当学生对班级建设有许多新的好的建议时,教他们写建议书。当学生对干部、同学、老师有意见时,教给他们写意见信。作文也可以与活动结合起来:新年快到了,鼓励学生设计贺年卡,编写新年祝词;逢组织活动,布置学生为少先队、共青团组织设计活动计划和方案;运动会上,让学生以“小记者”身份写采访稿,写新闻报导。总之,学生惟有在通晓各种文体的基础上,习作中方能扬长避短,展现自己最亮丽的一面。

4 及时组织评改,培养学生评改作文能力

在作文评改问题上不少人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他们认为作文评改的主体是教师,精批细改每一篇学生作文是语文教师的职责。殊不知这样做既加重了语文教师的批改负担,限制了学生作文数量,同时学生从中收效甚微,常常是作文本发下去学生只看一眼评语和分数就扔到一旁,不能从中领悟并改进。这样做另一方面忽视了对学生作文修改能力的培养,直接制约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享受,沟通见解。因而我们切不可越俎代庖,大包大揽,而是要教会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己评改作文。常用的方法是组织学生互评、互改或自评、自改作文,老师总结点评。这样再三训练,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很快就会提高。

浅谈中学作文教学 篇12

一、教会学生观察

教会学生随时随地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体会生活, 做生活的有心人。大街上的人流, 校园内的温馨, 父母的慈爱, 老师的关心, 人世间的喜怒哀乐, 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都是活生生的材料, 都能引起无限联想和感慨。只要留心观察, 仔细揣摩, 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可论;师长、同学、父母、亲朋, 桩桩可叙。这样, 下笔的时候才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理可议、有情可抒。学生只有养成了勤观察, 多思考, 善于感知的良好习惯, 写作的源泉一定会长流不息。

二、引导学生积累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富而不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告诉我们现实生活是习作的最重要的素材源泉之一。中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 在学校, 经历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家里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在社会上, 目睹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都是学生写作的素材, 可是, 学生对这些素材熟视无睹, 或者写作中轻描淡写。因此,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感官去关注周围的事物与现象, 关注身边的生活, 以此积累生活素材。

三、引导学生“从我写起”

学生作文就是学生自己对思想、情感的即时展现。首先引导学生把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纳入写作内容, 写自己的学习与劳动, 写自己的烦恼与欢乐。其次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我。对自我的每一次新发现, 新感觉都可以成为写作的内容。学生对自我的每一次新发现, 就是一次新的跨越, 就会迎来新的成长。时刻审视自我, 发现自我, 改善自我, 是每个人永远的主题, 也是写不完的话题。

四、强化课前的练笔

“课前练笔”就是利用上课前八分钟, 要求学生写有关课文与生活的内容, 以及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等, 教师课前确定目标, 提前一周布置, 让学生深入生活, 观察生活, 获得第一手写作的材料。如在上古诗《望岳》时, 我就布置了一个课前练笔:望飞泉山。要求学习《望岳》的写法, 从远望、近望、细望三方面写出秋天的景象。很多学生都写出绿中带黄的秋天的基调, 却没有较好的体现出层次来。但这也让学生明白了可以从哪些角度写景, 不仅有俯视、仰视, 还可以从远至近的角度写。通过课前的练笔, 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五、正确发挥日 (周) 记的作用

长期以来, 广大教师都比较注重学生日 (周) 记对作文教学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观念和方式的原因, 往往事倍功半者众。为此, 教师务必转变对待学生日 (周) 记的传统观念, 切不可把学生日 (周) 记当作习作一样来要求, 一定要还日记的本来面目:只为记录发生的事情, 不为写成文章;只为宣泄情感, 不为表达“主题”;只为记事传情, 不为字斟句酌等等。通过培养学生写日记的兴趣, 在逐步引导学生做个有心人的过程中, 帮助学生解决“习作写什么”的问题。另一方面要纠正对待日 (周) 记的传统做法, 切忌以“检查”的名义了解学生日 (周) 记, 更要避免对学生日 (周) 记“字斟句酌”式的批阅, 而应重在以欣赏的眼光加强对学生日记所录内容的引导, 努力使其更宽泛、更丰富、更有童趣, 建立起“生活材料仓库”, 从而为学生积累习作内容。

六、运用媒体讲评作文

在传统的学生作文评讲中, 总是教师指出学生的存在问题, 拿一两篇学生的优秀的习作在班中读一遍, 这样评讲作文, 没有针对性, 效率太低, 而且习作中的不足之处, 没有让全班学生直观的了解。对于学生中一些优秀的作文, 没有在课堂中让学生全面品析。现在, 我运用多媒体进行作文评讲,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作文讲评课之前, 我把学生中的优秀例文和有毛病的作文输入电脑, 上课时, 利用投影机将其播放出来, 和学生们一起阅读, 既可开阔学生作文思路, 更有利于差生的学习。这样, 学生在以后自己写作文时, 就可以取长补短, 而对于作文优秀的学生则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上一篇:英语精读课堂下一篇: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