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

2024-06-15

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共10篇)

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 篇1

关节骨折在临床中比较常见, 确定关节骨折类型、骨折部位、骨折程度及关节内碎骨片是否游离, 对临床治疗和医疗事故鉴定起到重要作用, 以往我院放射科对关节外伤患者仅靠X线平片和CT平扫来检查, 易造成有很大一部分隐藏骨折误诊或漏诊。随着多层螺旋CT (MSCT) 三维成像技术的应用, 使放射科及临床科室医师对这一历史性难题彻底解决。本文对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我科所做的64例关节内骨折三维成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其在诊断关节内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现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4例关节内骨折患者中, 男50例, 女14例, 年龄29~58岁, 平均年龄37岁, 其中车祸35例, 坠落伤15例, 斗殴伤7例, 摔伤4例, 砸伤3例。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先做数字X线摄影 (CR) 或计算机X线摄影 (DR) , 然后行MSCT轴扫, 最后均做3D图像后重建处理, 用GEoptima 64排CT轴扫, 检查时患者仰卧诊查床上, 上肢关节头先进体位、下肢关节足先进。扫描条件:电压120k V、电流100m A、螺距1.5重组间隔2mm、重建层厚2mm、窗宽300~400HN, 窗位500~700HN, 矩阵512×512, 原始图像采集数据全部发送工作站进行三维图像重建, 根据不同需要分别做容积重建 (VR) 、多平面重组 (MPR) 、表面遮盖法重建 (SSD) 、最大密度投影 (MIP) 等图像处理。

2 结果

本组患者中有膝关节骨折患者25例, 其中胫骨平台骨折15例、胫骨髁间棘骨折5例、股骨外侧髁骨折3例、股骨内侧髁骨折2例;8例合并复合骨折, 11例合并膝关节半脱位, 3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髁间棘骨折在X线平片及CT平扫仅发现胫骨平台骨折, 而在VR重建像及减薄像上均清晰显示复合骨折, 2例股骨髁骨折在一般DR平片中未发现骨折而在3D重建像上可准确显示。有踝关节骨折20例, 其中距骨骨折9例、跟骨骨折5例、骰骨骨折3例、足踝骨折3例;3例距骨骨折及2例足踝骨折于普通平片及CT轴扫不能清晰显示纹状骨折, 而在3D图像上均可清晰显示骨折线及小游离骨片。有肘关节骨折9例, 其中桡骨头骨折3例、尺骨鹰嘴骨折4例、肱骨髁骨折2例;由于肱骨髁间凹的特殊解剖关系, X线平片及CT平扫时2例骨折无显示, 而在MPR及VR图像上均显示清晰。有肩关节骨折8例, 其中肩胛骨喙突骨折3例、关节盂骨折3例、肩峰骨折2例;一般平片中关节盂骨折漏诊2例, 于3D重建像明确诊断。有腕关节骨折4例, 其中1例于3D成像发现游离碎骨片, 而普通DR和CT平扫时显示关节骨质正常。有骨盆骨折3例、髋臼骨折并关节内游离骨片2例、1例耻骨骨折, 其中2例髋臼内游离碎骨片于X线平片及CT轴扫未见显示, 而3D重建片可明确显示。

3 讨论

多层螺旋CT (MSCT) 三维成像技术是通过螺旋CT对组织进行连续薄层扫描后, 将收集到的原始数据发送到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 此种后重建特别适合于一些复杂关节内骨折和隐匿性骨折及关节内撕脱的游离碎骨片的显示, 同时也可显示关节周围软组织及关节腔内积液情况[1]。常用的3D后重建成像方法有SSD、VR、MPR、MIP等, 对于复杂关节内的细小骨折用VR显示较好, 相关文献亦有VR在显示细小骨折和无移位骨折时优于SSD的报道[2]。由于关节解剖结构复杂, 相互重叠部分较多, 一般X线平片和CT轴扫很难显示其内部的隐匿性骨折, 本组64例患者中, 有近10例患者于X线和CT平扫时漏诊了隐匿骨折和关节内游离骨片, 而螺旋CT 3D技术的运用, 更加真实地显示了关节内部解剖结构, 可以根据诊断要求, 将不必要的组织剪掉, 去粗取精, 还可多方位、多角度观察病变位置, 全面、立体、直观地显示骨折类型、部位及关节内撕脱碎骨片, 从而给临床医师提供更多的病变信息, 有关文献报告CT 3D重建可使骨科医师有更直观的认识, 有利于缩小手术切口, 最大限度修复关节面, 减少并发症[3]。本组有5例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 由于3D成像显示明确, 骨折对位对线尚可, 临床医师决定改变治疗方案, 以保守加功能锻炼方案治疗, 最终使患者得到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总之, MSCT三维重建技术的合理运用, 可以立体、直观、多角度地显示关节内骨折的整体情况, 可更清晰地显示骨骼及关节内游离骨片, 无软组织及体外物质的遮挡[4]。另外, 图像的重建质量又与扫描层厚紧密相关, 在机器性能允可的范围内, 尽量用薄层扫描。这样, 重建后的图像就越真实、细腻, 在图像后处理时, 尽量剪掉关节周边的无关组织, 减少伪影, 设置好恰当的CT值, 可使重建的图像清晰、完美, 更符合放射科和临床医师的需要。

摘要: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 (MSCT) 三维重建技术在关节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GEoptima 64排CT对38例关节骨折患者进行图像三维重建, 并与X线平片和CT平扫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MSCT三维重建图像可清晰、直观显示关节骨折类型和关节内游离碎骨片, 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普通X线平片和CT平片。结论 MSCT重建技术的应用, 可明确显示关节骨折情况, 有效减少了误诊和漏诊率。

关键词:多层螺旋CT,X线计算机,图像重建,关节骨折

参考文献

[1]史静丽, 田建明, 王培军.多层螺旋CT在骨关节创伤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杂志, 2003, 19 (8) :1031-1032.

[2]胡春艾.额面部骨折三维成像对比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0, 34 (12) :858-860.

[3]袁元杏, 刘康.CT三维成像在骨关节内骨折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骨科杂志, 2000, 3 (4) :251-253.

[4]蒲江, 白林, 付凯, 等.CT在髋臼骨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1, 12 (1) :43-45.

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 篇2

[关键词] 胆总管结石;多层螺旋CT

[中图分类号] R816.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5-115-03

Value of multislice spiral CT in the common bile duct stones

LIANG Wenqi  DENG Shaobing  JIANG Yurong

Department of X-ray,China Offshore Oil Nanhai West Hospital,Zhanjiang 524057,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spiral CT in statistical multiple stones in the common bile duct in the application. Methods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the clinical operation multiple stones in the common bile duct 78 case form 2007 September - 2011 September in my hospital,w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B ultrasound,CT and common faults of spiral CT findings,and deal with statistics. Results We checked out 75 pieces,72 pieces,83 pieces through B ultrasound、CT and spiral CT in common bile duct segment and 76 pieces,89 pieces,98 pieces in Bile duct. There i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B ultrasound and common fault of CT in bile duct segment, B ultrasound and common fault of CT in common bile duct was statistically difference(P<0.05),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spiral CT in Bile duct and in Common bile duct segmentwith B ultrasound and CT common faults were statistical differences.Conclusion Multislice spiral CT in minimally invasive common bile duct lithotomy preoperative surgical planning has important clinical value.

[Key words] Common bile duct stone;Multislice spiral CT

胆总管结石是肝胆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随着腹腔镜及胆总管镜、内镜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等微创手术的发展,微创胆总管取石技术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逐渐被临床医生及患者家属所接受,而且推广速度很快。但由于微创胆总管取石显示术野较小,常会出现取石不完全的情况[1],影响手术效果,还有可能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所以在微创手术前,通过影像学方法确定胆总管结石的部位及结石的数目,对微创取石手术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比较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与B超及普通断层CT检查方法,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统计胆总管多发结石中的优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9月~2011年9月临床手术(含微创手术)胆总管多发结石病例78例为研究对象(胆总管结石在2枚及2枚以上),术前均经过B超及螺旋CT检查。其中男46例,女32例,年龄27~84岁,平均(57.3±15.6)岁。

1.2 检查方法

患者空腹8 h以上,检查当日清晨禁食、禁水,分别进行B超及螺旋CT检查。

1.2.1 B超 使用GELOGIQ400超声仪及Acuson Sequoia 512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全部病例采用凸阵低频探头,频率为3.5~5 MHz。

1.2.2 普通断层CT及螺旋CT三维重建 患者口服阴性造影剂,使用Ge Light Speed Pro 32多层螺旋CT机检查,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00~750 mA;螺距:1.375,层厚:5 mm,作为普通断层CT诊断图像;将原始数据按标准方式重建,0.625 mm重建,重建数据传送至AW4.4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重建,重建方式MIP、VR,作为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2]。

1.3 胆总管结石部位的判定

将胆总管十二指肠上段及十二指肠后段统称为胆总管上段;将胆总管胰腺段及十二指肠壁内段统称为胆总管下段。

1.4 统计学处理

分别统计各种检查方法检出胆总管结石的部位及数目,所有数据由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采用诊断试验的设计方法,金标准为手术病理结果,对各种检查方法产生的数据进行一致性检查。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种影像检查结果及手术结果

B超与普通断层CT在胆总管上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B超与普通断层CT在胆总管下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胆总管上段及胆总管下段与B超及普通断层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多层螺旋CT影像图片

多层螺旋CT更可清晰显示出胆总管结石的位置及数目等。见图1~7。由于扫描参数及空间分辨率等限制,部分肝管大量多发结石病例,仍未能完全统计结石数目。见图8~10。

结石数目。外科切开取石,共计28枚

3 讨论

胆总管结石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多位于胆总管的中下段。以往胆总管结石一般均需开腹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手术风险及创伤大,伤口愈合及病情恢复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经内镜Oddi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sphincterotomy,EST)或经内镜乳头切开术(endoscopicpapillectomy,EPT)及腹腔镜、胆道镜内镜等微创技术的临床应用,逐渐被临床医生和患者所接受。但由于微创胆管取石术后视野小、操作复杂的原因,有时会出现胆总管结石未能完全取出的情况,影响了手术的效果,或产生一些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nlc202309040256

胆总管结石的影像诊断方法很多。B超及普通断层CT均可在一定程度上诊断胆总管结石。

超声无创伤、简便、安全,可反复检查,是胆道结石首选普查方法。但因受十二指肠等空腔脏器的影响,对胆总管下段结石的准确率仅为50%左右,特别对十二指肠后段胆管难以显示。而且由于超声的断面较小,对于统计结石的数目也产生一定的影响[3]。

普通断层CT扫描因其密度分辨率高,对于高密度结石(以钙盐、胆色素成分为主)、低密度结石(以胆固醇成分为主)及部分混合密度结石的检出率很高。等密度结石与周围胆汁缺乏足够对比度,在不使用经胆道排泄的造影剂的情况下,CT很容易造成漏诊[4]。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准确率可达80%左右,且不易受肠道气体影响检出率,但难以显示胆管系统病理改变和结石数量、大小、分布等状况。

多层螺旋CT由于扫描速度快、扫描层厚小、扫描间隔薄等特点,明显提高了Z轴分辨率,可达到各向同性。而且由于其三维重建技术的快速发展,MIP、VR等重建技术的应用,更可清晰显示出胆总管结石的位置及数目等。术前通过多层螺旋CT胆总管成像扫描,可以总体观察胆总管的形态,判断梗阻、扩张部位,以及结石的准确位置[5],从而可以为各种微创手术提供治疗方案,减少手术风险,增加手术成功率。部分泥沙样结石及等密度结石仍未能完全准确诊断,有学者通过多层螺旋CT增强加三维重建等方式可提高等密度结石及阴性结石的检出率[6]。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对微创胆总管取石手术术前制定手术方案等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仇慧模,劳景茂,何文海.纤维胆道镜在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3):130.

[2] 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腹部学组.腹部CT规范指南(试用稿)[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7,41(9):999.

[3] 曹洪敏,曹丽珍,谌海英.B超显像98例肝内胆管结石与手术对比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5,25(6):862.

[4] Schindera ST,Nelson RC, Paulson EK,et al.Assessment of the optimal temporal window for intravenous CT cholangiography[J].Eur Radiol,2007,17(10):2531-2537.

[5] Gaillard F,Stella D,Gibson R.Cholecystocolonic fistula diagnosed with CT-intravenous cholangiography[J].Australas Radiol,2006,50(5):484-486.

[6] 陆建东,茅旭平,徐向荣.MSCT对胆总管下段阴性结石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9,10(4):228.

(收稿日期:2012-02-08)

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2年1月本院共收治踝关节骨折患者46例。其中男31例, 女25例;年龄14~67岁, 平均 (31.6±5.2) 岁;骨折原因:扭伤19例, 交通事故14例, 坠落伤13例。所有患者均先拍摄X线片, 再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进行图像重建。

1.2 CT扫描及图像重建

采用Light speed 16层多层螺旋CT (美国GE公司) 扫描, 患者取仰卧位, 对骨折部位进行扫描, 扫描条件:电压120 kV, 电流120~200 mA, 扫描层厚1.5~2.0 mm, 螺距1.0 mm, 重建间距1~2 mm。扫描完成后在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法 (MPR) 、表面遮盖法 (SSD) 和容积再现法 (VR) , 以合适的阈值, 变换角度从不同方位切割进行观察, 完整的显示踝关节骨折的全貌。由两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和骨科主治医师双盲法对图像进行分析, 观察患者骨折的部位、类型、骨折线走向、关节塌陷及软组织损伤程度等, 诊断意见不一时由第3位影像学主治医生裁决。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骨折类型

本组46例患者, X线片检查显示骨折42例,其中外踝骨折9例, 内踝骨折11例, 踝骨粉碎性骨折14例, 距骨骨折4例, 合并跟骨骨折4例。多层螺旋CT扫描显示46例, 其中外踝骨折10例, 内踝骨折11例, 踝骨粉碎性骨折15例, 距骨骨折5例, 合并跟骨骨折5例。见表1。

2.2 骨折诊断符合率

本组46例患者, X线片检查确诊42例, 可疑2例, 漏诊2例, 诊断符合率为91.3%;多层螺旋CT扫描确诊46例, 诊断符合率为100%, 与X线片检查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与X线片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踝关节由胫、腓骨远端的内外踝和距骨构成, 是人体最大的负重屈曲关节。踝关节跖屈位时容易因关节不稳定而出现骨折, 且其结构的复杂导致骨折的类型、移位情况复杂多样[2], 若未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与治疗, 会严重影响患者骨折的愈合及关节功能的恢复。术前对骨折进行全面、准确的诊断是制定最佳手术方案和手术成功的关键。X线片检查具有简单、快捷、经济等优点, 是目前踝关节骨折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3]。由于踝关节解剖结构的特殊, X线片的影像容易出现相互重叠, 对关节的显示不够全面、清晰, 立体感差, 尤其是对后踝骨折和粉碎性骨折的诊断评估不足, 容易导致漏诊、误诊[4]。

多层螺旋CT及其重建技术可以清晰的显示踝关节的解剖结构, 指导骨科医生制定最佳的手术方案, 在踝关节骨折的诊断、治疗中显示其优越性。CT重建技术中, MPR将横断面CT扫描影像进行叠加, 与冠状位、矢状位等影响进行重建, 图像可以清晰、明确的显示骨折线走向、断端的移位情况以及关节面断裂、塌陷等关节受累情况[5]。SSD技术可以重建出踝关节的三维立体图像, 可以旋转不同的角度, 以观察骨折以及骨块的空间位置[6]。VR技术可以根据需要对关节进行任意切割, 以观察内部细节。MPR、SSD和VR 3种技术相互弥补, 即可以观察到立体表面图像, 又可以显示内部细节, 对踝关节骨折进行了清晰完整的展示[7]。本组46例患者研究结果显示X线片检查确诊42例, 诊断符合率为91.3%;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确诊46例, 诊断符合率为100%, 与X线片检查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对踝关节骨折的诊断具有明显的优势。

综上所述, 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可以清晰、完整的显示踝关节骨折的特征, 对于其诊断、治疗和患者的预后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在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月本院收治的4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X线片和多层螺旋CT重建检查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X线片检查确诊42例, 可疑2例, 漏诊2例, 诊断符合率为91.3%;多层螺旋CT扫描确诊46例, 诊断符合率为100%, 与X线片检查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可以清晰、完整的显示踝关节骨折的特征, 对于其诊断、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多层螺旋CT,重建,踝关节骨折

参考文献

[1]刘学明, 刘树华.多排螺旋CT重建技术应用于踝关节骨折诊断的临床价值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2, 22 (16) :89-91.

[2]徐慧洪.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踝关节骨折诊断中临床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 21 (10) :1613-1615.

[3]许家祥.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10) :47-48.

[4]余武康, 张国良.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踝关节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16) :93-94.

[5]蒋艳, 蒋燕, 蒋银仙.多层螺旋CT在足部细微及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12) :93-94.

[6]孔飚.多排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足踝部损伤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18) :80-81.

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 篇4

关键词多层螺旋CTCTAMIPSSD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5.154

资料与方法

2004年8月以来完成脑血管成像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15~78岁,平均45岁。均疑有颅内病变而行CTA检查。均无肝肾疾患和碘过敏史。

方法:使用GELightSpeedplus四层螺旋CT机。分别行头颅CT定位扫描、平扫及CTA检查。扫描方法:扫描范围从颅底至颅顶。静脉内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注射液,剂量80~95ml,于肘前静脉内高压注射,速率3.5ml/秒。扫描条件:120kV,220mA,层厚1.25mm,螺距1.5mm。脑血管相延迟时间为16~22秒。脑实质延迟相120秒,观察脑实质有否异常强化。应用后处理软件对CTA原始扫描图像进行重建。重建技术:多平面成像(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法成像(SSD)、容积重建(VR),仿真内窥镜(CTVE),由两位有经验的CT医师对图像进行观察,就大脑前、中、后动脉以及颅底动脉环、颅内静脉及颅内病变显示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最后将MPR、MIP、SSD、CTVE所见结果进行比较并做出统计分析。

结果

16例CTA检查顺利,无明显不适。大脑前、大脑中、大脑后动脉、颅底大脑Willis环、颅内静脉在MPR、MIP、SSD均能很好地显示,尤以MIP显示情况最佳,其次为SSD。CTVE在显示颅内较大血管腔内情况时有一定优势,可从多方位、多角度观察颅脑血管的外形。几种成像技术综合利用可获得更多的血管病变信息。

讨论

脑血管CTA技术:以螺旋CT扫描技术为基础进行无创性立体血管造影的影像学检查,其主要原理是在周围静脉高速团注入高浓度造影剂,经时间延迟,靶血管内造影剂充盈至高峰期,用螺旋CT对其进行高速、连续的容积数据采集,并行影像后处理完成二维或三维图像的重建[1]。本组16例中,延迟16~22秒开始扫描均取得良好效果。在扫描参数方面,本组采用120kV,220mA,层厚1.25mm,全部病例均能很好地显示颅内主要血管及分支。

CTA后处理技术:后处理技术是显示血管形态及病变的重要环节。其中MIP能获得与传统DSA造影检查近似的图像,是脑血管成像中较实用的一种。SSD可形象逼真地对血管进行显示,并可用透视法对血管、骨骼进行分别显示,但细节显示不佳。MPR技术能从不同平面显示出血管来,但缺乏立体感。VR能清晰显示血管的三维空间关系,但阈值设置不当会导致假象出现[2,3]。CT仿真血管内镜(CTVE)可显示靶血管的内壁情况,了解血栓、血管分支、开口、夹层的破口等,可作为其他几种方法的补充,但观察较细小的血管有难度。

临床应用:脑血管CTA检查利用MPR、MIP、SSD、VR和CTVE等后处理技术,重建脑血管图像,可多方位地观察血管情况,提供血管内外的影像信息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从而应用于脑动静脉畸形、动脉瘤、肿瘤、动脉狭窄等脑血管疾病的诊断。

参考文献

1周建军,周康荣,等.多层螺旋CT颈动脉成像中智能触发监测点的合理选择.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10:1077-1080.

2MacEneaneyPM,DachmanAH.CTAngiographyReview.ApplRadiol,2002,29(12):24-29.

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 篇5

关键词:螺旋CT,鼻部整形,表面阴影显示法

鼻部整形术是最常见的整容手术之一。由于鼻骨位于人们脸部的最前部分,很容易受到外力冲击和伤害[1,2],一旦骨折也不容易得到很好的复位修复,相当多的患者形成了鼻骨及鼻梁凹陷,也有部分患者由于先天发育不良等其他原因增加鼻梁的高度[3]。我们同整形医院合作,对使用螺旋CT为鼻骨凹陷的患者提供明确诊断的应用进行了一些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病例

总病例为70例,其中鼻骨外伤造成鼻梁凹陷52例,先天性凹陷畸形及要求鼻梁增高者为18例;在所有病例中整形后复查观察效果32例,整形手术前期准备为38例,采用西门子Sensa-tion four螺旋CT机,科达8100干式激光打印机。

1.2 方法

取横断位患者仰卧于扫描床上,扫描基线为听眶下线,层厚3 mm,层距3 mm,螺距1.0,电压120 kV,180 m As,采用螺旋方式连续扫描,扫描层数为30层左右,扫描范围从眉毛上缘到鼻孔下,扫描完毕后用层厚2 mm、FOV20 cm、重叠1.5 mm进行小间隔骨算法重建,在工作站上进行表面阴影显示法(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重建,选择SSD阈值为全骨阈值和体表阈值,再除去患者的头发及头架的影像。调节最佳的骨阈值及体表阈值图像,骨阈值的图像鼻骨必须完整,不能有空洞,同时也不能有软组织影,以免干扰正常的鼻骨影像,体表阈值图像必须是表面皮肤比较清晰无人为缺损,形态与患者一样。

2 结果

通过70例患者的影像对比,我们认为:(1)横断面的图像立体感实物感较差,不能反映真实形态,尤其是进行整形修补手术后的影像,观察不到其修补鼻骨的整体形态;(2)SSD图像比普通的鼻骨横断面图像更能清晰完整地显示垫高物的形状、位置、大小及合适程度,未做整形术的骨折及凹陷患者也能完整显示骨折和凹陷的程度及位置等;(3)SSD图像还能观察皮肤外表的立体形态,对修复的手术进行外表的评估,对将要进行的整形手术提出指导性的治疗方案。

3 讨论

(1)鼻骨的解剖对诊断的影响。鼻梁2块较薄的鼻骨组成之所以很难经受外力的直接冲击,是因为鼻骨从额鼻缝起呈细长三角形且2块鼻骨重叠两侧与上颌骨相接,周边有4条颅缝,即鼻正中矢状缝,额鼻缝和两侧的鼻上颌缝、普通X线影像临床读片诊断时易把这些颅缝与骨折线相混淆而无法区分[4]。

(2)现代CT机的螺旋扫描又称为容积扫描[5],它不同于以前CT机的逐行扫描,是CT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由于它具有扫描速度快、覆盖面广、无间隙等特点,故可得到容积信息,具有很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在获得大量的信息后经计算机处理重建图像失真小,为临床提供了准确的多方位图像,临床医师可根据影像了解患者的情况,制定出最佳的手术和治疗方案。

(3)表面阴影显示法可逼真地显示骨骼系统及增强血管的空间解剖结构,获得仿生学效果[6]。对于体积、距离和角度的准确测量,可实施三维图像的操作,由于该法采用阈值法成像,图像显示的准确性受图像处理中分割参数(阈值)的影响较明显,选择过低的阈值可增加图像的噪声,使靶器官的显示受到影响,如阈值选得太高又会造成细小官腔的假性狭窄征象,即使阈值合适,在有狭窄的部位,部分容积效应还会进一步降低狭窄段的CT值,使得三维图像狭窄率被夸大,为了减少部分容积效应,采集图像时我们应尽量使用薄层,在后处理阶段要仔细调节参数,如阈值、阻光度、窗宽窗位等。

(4)SSD的缺点。它不能准确地分割三维物体的表面,分割参数的选取对结果影响很大[7],正确的分割常需要烦琐的人工操作,尤其是在鼻骨显示时,薄的骨板受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密度达不到阈值就会变成空洞。SSD不能提供密度的信息,产生的伪影同样显示为物体需要鉴别。

(5)由于螺旋CT在鼻骨检查中的优点能较好地显示鼻骨的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及整体的形态等各种影像,是鼻部整形手术必须的术前检查[8]。医疗知识的普及和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对我们诊断的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法律意识的增强要求我们的诊断准确无误,这就要求我们要改进检查手段,提高检查质量,螺旋CT扫描和重建技术恰好为我们提供了较好的帮助[9,10]。

参考文献

[1]陈望燕,陆兴.鼻部外伤性骨折的诊断及整复[J].临床耳鼻喉科杂志,1999,13[2]:68-69.

[2]李宝实.鼻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8-29.

[3]Egbert H,Huizing M D,John A M.功能性鼻重建外科学[M].韩德民,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0-114.

[4]高宝义,许强.高分辨率CT与三维重建技术在鼻外伤诊断中的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1,11[3]:140-141.

[5]刘怀军.螺旋CT与三维图像诊断学[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6-7.

[6]王鸣鹏.CT检查技术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49-151.

[7]龚洪翰.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临床应用[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5-28.

[8]张琳,张瑞禄,孙东辉,等.鼻骨空的解剖基础及HRCT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20[2]:175-176.

[9]王巍.多排螺旋CT与多层螺旋CT的应用价值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4]:54.

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本院共收集结肠癌病例58例, 其中男性50例, 年龄45~75岁。女性8例, 年龄48~70岁。患者, 腹胀不适, 消化不良等症状多日, 便次增多, 腹泻或便秘, 便前腹痛有黏液脓血便, 低热、乏力、消瘦、腹部包块等。我们采用美国GE公司16排螺旋CT结肠充气扫描。

1.2 检查方法

病患于前日晚禁食水, 口服缓泻剂, 检查日早晨空腹, 彻底清洁灌肠, 检查前15min肌注654-2 10mg (有禁忌证者除外) 扫描前通过肛管注入600~800mL空气 (受检者感觉腹部微胀痛时停止注气) 从定位图像上观察肠内气体, 若不满意还可适当追加。立即行16层螺旋CT薄层扫描, 定位线从膈顶直至耻骨联合下缘, 扫描结束, 放下患者, 重建得到清晰的三维立体图像, 直肠、结肠立体显影, 病灶清晰可见。

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Sensation 16螺旋CT机。扫描方向:头→足方向。范围:双膈顶至耻骨联合120kV, 50mAs, CT剂量加权指数为2.8mGy, 螺距1.5, 重建层厚1.2mm;常规剂量150mAs的结肠扫描参数图像后处理:原始数据传送至工作站 (软件版本) 行图像重建处理, 分别行多平面重组 (MPR) 、最大密度投影 (MIP) 、曲面重建 (SSD) 和仿真内镜 (CTVE) 等。

2 结果

左半结肠15例影像诊断浸润型癌, 男性11例年龄在44~73岁, 女性4例年龄在49~77岁, 其病理结果显示为低分化腺癌, 其中14例符合, 只有1例为息肉型。

右半结肠24例影像诊断息肉型或增生型, 男性18例年龄在45~75岁、女性6例年龄在51~73岁, 病理结果显示为鳞状上皮癌, 其中22例符合, 1例为浸润型, 另有1例为溃疡型。

19例影像诊断溃疡型, 男性12例年龄在43~76岁, 女性7例年龄50~75岁, 病理结果为未分化癌, 17例与之相符, 另外2例均为增生型。

3 讨论

3.1 结肠癌概述

结肠癌以40~50岁年龄发病率最高, 男性多于女性。本病起病隐匿, 且病程进展缓慢。好发部位为直肠及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 一般分为3种类型, 即肿块型、溃疡型和浸润型, 多层螺旋CT结肠充气三维重建技术, 检查目的在于明确病变侵犯肠壁深度, 向壁外蔓延的范围和远处转移, 从而进行结肠癌分期并未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3.2 结肠癌多层螺旋CT结肠充气三维重建技术所见

正常结肠充气后, 肠壁显示良好直观, 因此, 对结肠癌的发现极为敏感无需增强。归纳58例结肠癌病例, 经多层螺旋CT结肠充气三维重建技术检查, 其CT表现主要有: (1) 局限性软组织密度肿块或环形、半环形结肠壁增厚。 (2) 密度均匀, 但当肿块较大时可有缺血坏死低密度区。 (3) 肿块大小不一常呈分叶状或呈管状不规则肠腔狭窄, 僵硬。依据其CT表现及周围软组织改变可将结肠癌分为:Ⅰ期, 肠腔内肿块, 无肠壁增厚。Ⅱ期, 肠壁增厚超过10mm, 但未侵及周围组织。Ⅲ期A侵及周围组织, 但未扩张到盆腔侧壁。Ⅲ期B扩展到盆腔侧壁。Ⅳ期为有远处转移。

3.3 CT结肠充气三维重建技术的优点

以往临床诊断多依赖于结肠镜及钡剂灌肠。结肠镜检查, 患者具有心理恐惧感, 患者极为痛苦。钡剂灌肠时间长、显影欠佳, 无立体感, 很易漏诊, 更不利于分型, 不能给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腹部CT、MRI需增强扫描, 价格贵, 且有造影剂过敏的风险。不易接受。近年来, 我们开展了多层螺旋CT结肠充气三维重建技术, 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及密度分辨率, 对病变的显示具有直观清晰的立体感, 对结肠癌分型具有可靠的参考价值, 能够实现清晰的三维影像资料。

参考文献

[1]龙腾河, 廖明壮, 罗焕江.结肠充气造影CT低剂量平扫与常规剂量增强扫描结合应用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0, 21 (8) :591-593.

[2]Ven Gelder RE, Venema HW, Serlie IWO, et al.CT Colonography at different radiation dose levels:feasibility of dose reduction[J].Radiology, 2002, 224 (1) :25-33.

[3]王克礼, 李智勇.结肠CT成像的临床应用[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06, 28 (1) :1-3.

[4]叶靖, 陈君坤, 张宗圣, 等.CT仿真内窥镜检查时仰卧位和俯卧位对充气结肠扩张度影响的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3, 37 (5) :469-471.

[5]吴兴旺, 刘斌, 赵红, 等.CT虚拟结肠镜检查中窗技术对病变测量影响的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7, 41 (3) :316-318.

[6]叶靖, 陈君坤, 张宗军CT仿真内窥镜检查时仰卧位和俯卧位对充气结肠扩张度影响的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3, 37 (5) :469-471.

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5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6例, 女22例;年龄13~86岁, 平均年龄41.5岁。受伤原因:车祸伤27例, 扭伤19例, 高处坠落伤8例, 其他原因损伤4例。主要临床症状为外伤部位疼痛、软组织肿胀、不能承受重力、踝关节变形等, 全部病例外伤后24 h内均行DR摄片检查, 并在3 d内行CT检查。

1.2 CT扫描方法设备为Philips Brilliance 256i CT, 扫描体位:仰卧位, 足先进, 患肢放在检查床中间、伸直, 足尖向上, 健肢屈曲向上, 避开患肢, 保持身体不动。扫描范围:上缘包括下胫腓关节, 下缘包括全足。扫描参数:高分辨率扫描, 准直宽度64×0.625 mm, 螺距0.891, 机架转速0.75 s, 扫描野 (FOV) 150 mm, i Dose3迭代重建, Y-Sharp (YC) 过滤算法, 窗宽1500, 窗位500, 重建矩阵1024, 层厚1 mm, 增量0.5 mm, 管电压120 k V, 管电流150 m As。重建参数:FOV 150 mm, 层厚1 mm, 重建增量0.5 mm, i Dose3迭代重建, 平滑过滤算法, 窗宽400, 窗位40, 重建矩阵512。扫描完成后, 数据自动传到后处理工作站EBW。

1.3 后处理

在EBW, 常规用边缘强化过滤算法Y-Sharp (YC) 重组MPR:横轴位、矢状位、冠状位, 层厚、间距均为2 mm, 每个位置30~35幅;用平滑过滤算法重组VR像, 旋转6~9个角度、彩图。将重组后的图像传PACS, 排版照相。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58例骨折中, MPR显示单踝骨折25例、双踝骨折24例、三踝骨折9例, 74处骨折, 诊断符合率100.0%。VR显示单踝骨折24例、双踝骨折23例、三踝骨折8例, 共55例, 70处骨折, 诊断符合率94.6%。DR摄影显示单踝骨折25例、双踝骨折21例、三踝骨折7例, 共53例, 67处骨折, 诊断符合率90.5%。诊断符合率MPR和VR高于DR,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踝关节是人体最大的负重屈曲关节, 结构较复杂, 局部缺乏软组织保护, 当局部受外力时, 容易造成骨折, 且骨折类型呈复杂多样性。在本例中DR漏诊5例, 共7处骨折;VR漏诊3例, 4处骨折。是因为DR像是前后或左右重叠像, 一些隐匿性骨折不容易被发现, 特别是后踝骨折更为困难, 造成漏诊。VR造成漏诊的原因是VR像因为阈值的设定使得VR剔除了部分数据, 一些细小的骨折显示不佳, 造成漏诊[2,3]。

MPR对踝关节骨折的显示最为清晰、准确。它可以从矢状位、冠状位、横轴位三平面显示骨折线和断端移位情况。诊断符合率可达100%[4]。

VR容积再现技术使观察者对骨折进行立体观察, 是最接近自然形态的评价方法。它在骨折移位显示上, 特别是在后踝骨折移位的显示上更显优势。在临床实践中, 骨科医师对VR的接受度高于MPR[4], 且在后踝骨折的处理上更显重要, 一般认为, 骨折块超过胫骨下关节面20%~25%的后踝骨折需要手术治疗[5]。

综上所述, 综合应用MPR和VR, 可以对踝关节骨折、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做出准确地诊断, 为临床医生在三维立体空间对骨折有全面的认识, 对制订周密详细的手术方案起到指导作用[2]。在临床实践中, 在DR没有明确诊断而临床症状又较重时, 应充分应用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技术,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依据。

参考文献

[1]徐爱德, 徐文坚, 刘吉华.骨关节CT和MRI诊断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53.

[2]张新潮, 强金伟, 张飚.螺旋CT和三维重建技术在踝关节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中华骨科杂志, 2000, 20 (8) :473-475.

[3]练旭辉, 陈忠, 叶文钦, 等.螺旋CT多平面和三维重建在踝关节及足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5, 24 (12) :1091-1093.

[4]余武康, 张国良.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价值.中国现代医生, 2011, 6 (16) :93-94.

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 篇8

关键词: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胰腺癌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胰腺癌早期常无明显的特异性症状,且其恶性程度又较高,故发现时多为晚期[1,2]。在治疗上,手术切除仍为目前唯一可能治愈该病的手段,但由于病变位置的特殊性,病灶很难完全切除,致患者生存质量较低[3,4]。因此,胰腺癌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临床上棘手的问题,在术前对该病进行正确、全面的评估,选择适宜手术的患者及合适的手术方式非常重要。本文对35例胰腺癌患者的CT扫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重建技术对胰腺癌诊断及术前评价手术可切除性的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08年8月~2009年1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且MSCT扫描资料完整的胰腺癌患者35例。男性24例,女性11例;年龄24~78岁,平均51岁。均以不同程度的上腹部饱胀不适、上腹疼痛为首发症状就诊,29例伴有消瘦、恶心、呕吐及黄疸等症状。其中胰头癌24例,胰体部癌6例,胰尾部癌5例。

1.2 设备与重建扫描方法

使用美国GE公司LightSpeed32层螺旋CT扫描机,扫描前5~10 min口服600~1 000 m L清水,通过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注入对比剂(300 mg/m L)100 m L,注射速率为3 m L/s。在平扫基础上采用测峰值的方法进行三期增强扫描:所测峰值的感兴趣区(ROI)置于腹主动脉和肾动脉交汇处,预注射20m L对比剂,注射速率为3 m L/s,同层扫描40 s,计算机自动计算出ROI的达峰时间,以此时间为标准来设置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的扫描时间。扫描条件:管电压120 k V,自动毫安,扫描层厚5 mm,图像重建层厚1.25 mm,重建间隔0.625 mm。扫描结束将重建图像传输至美国GE公司(AW4.3)工作站进行图像处理。

1.3 分析图像及观察指标

由两名具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放射诊断医师对图像进行观察分析,观察内容包括:(1)胰周静脉、胰周动脉的形态、走行、管径、强化表现、周围脂肪间隙情况、与胰腺肿块的关系。(2)胆总管和胰管各段的管径、梗阻部位、断端形态。(3)胰周、胃周、肠系膜和网膜上侧支循环开放情况。(4)扫描范围内淋巴结是否有肿大(≥10 mm为肿大)及分布,肝脏、腹膜是否有转移灶。然后对观察的结果进行综合评判,明确指出胰腺癌可切除或不可切除。

2 结果

2.1 胰腺癌侵犯血管显示情况

动脉期均清晰显示腹主动脉、腹腔动脉、肝总动脉、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等胰周主要动脉;门静脉期扫描显示肝外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等胰周主要静脉。血管重建图像显示上述血管正常表现为血管壁光整,柔顺,走行自然,对比剂充盈良好。但受侵血管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管壁毛糙,局限性狭窄、截断,腔内充盈缺损,与胰腺癌肿块间脂肪间隙消失并被不同程度包绕。35例患者通过血管重建图像(MPR、VR、CPR)并结合原始图像显示血管受侵者共9例(血管受侵共27支),腹腔动脉受侵2例,肝总动脉受侵1例,脾动脉受侵4例,肠系膜上动脉受侵3例,肝外门静脉受侵5例,脾静脉受侵3例,肠系膜上静脉受侵6例,胃十二指肠动脉受侵3例。

2.2 胰腺癌侵犯胆总管和胰管

胰腺癌侵犯胆总管和胰管有两种征象:(1)胆总管、胰管在肿瘤部位突然截断,胆总管12例,胰管8例,断端平齐或虫蚀状不规则;(2)胆总管、胰管包埋于癌灶内,管腔鸟嘴状或鼠尾状狭窄,胆总管7例,胰管4例。

2.3 胰腺癌与周围组织结构间关系

十二指肠壁浸润伴肠管狭窄易见于胰头癌,体尾部癌常侵及胃后壁、脾门周围结构,CT显示为肿块与受侵脏器间脂肪间隙消失,两者界限不清或密不可分,增强扫描显示脏器受侵部呈局限性低密度区。另外,胰尾部癌易压迫脾门结构,造成门脉高压征象。本组有7例十二指肠受侵,2例胃后壁受侵,1例可见继发门脉高压伴脾不同程度增大。

A-B-C为同一患者,女,60岁,胰头癌,多平面重建显示肠系膜上动脉、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受侵,手术前评估为不可切除,结果患者行姑息术。图D-E-F为同一患者,男,66岁,胰头癌,术前显示十二指肠受侵犯,胃十二指肠动脉受侵犯,手术前评估为可切除,结果患者行胰头癌根治术

2.4 肝脏及腹腔淋巴结转移情况

淋巴结肿大的判定以10 mm为标准,35例患者中出现胰头周围淋巴结肿大14例,腹腔动脉、肝总动脉周围淋巴结肿大3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4例,部分融合成团块状,包绕邻近血管。其中3例发现肝内转移灶,其CT表现为肝内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结节,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脉期不同程度强化。

2.5 评估手术情况

35例患者中CT评估手术可切除21例(行胰腺癌根治术19例,姑息术2例),不可切除14例(行姑息术14例)。根治术、姑息术术前评估与术后符合率分别是90%和88%。

3 讨论

MSCT以其扫描速度快、可进行容积数据采集及后处理等优势,可对胰腺癌行多期增强扫描并进行图像重建。用峰值测定的方法扫描能准确显示胰腺周围各动脉及其分支,同时MSCT明显提高了空间、时间分辨率,使其在较长范围内行增强扫描时,扫描区间内的各脏器真正处于同一灌注时相,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多脏器、多时相扫描[5]。

在多期扫描中,以胰腺期扫描对诊断胰腺癌价值最大。由于胰腺癌多数是乏血供肿瘤而正常胰腺血供丰富,所以胰腺期胰腺实质明显强化,正常胰腺组织和病变部位存在明显差异,有利于病灶的检出[6,7]。采用VR技术可以直观形象地显示动静脉及受侵后的改变,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所致侧支血管走行迂曲,有利于追踪侧支血管来源,伪彩技术和透明技术使表面及深部结构同时显示,解剖结构明确而逼真。MPR技术可任意角度旋转,不仅能清晰显示肿块和周围组织的关系、各管道本身的形态,而且管道周围毗邻解剖结构也可同时显示。CPR技术是顺着器官的自然管道进行曲面重建,胰腺及其相关管道结构走行迂曲,其他重建技术不能将整个管道显示在同一平面,而CPR图像既可显示管道全长,使病变区域和范围一目了然,也便于比较正常和异常部分的管径和管壁情况,更能很好地显示肿块、管道断端形态和管道扩张的情况。

术前对胰腺癌进行可切除性评估,其主要目的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创伤,使术者确定是否有能力行根治性手术及手术方式,让患者得到恰当的治疗[8]。利用多期增强扫描对不能手术者进行评估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肿瘤体积较大,向前向后侵犯邻近组织;胰腺后方腹腔干或肠系膜上动脉包裹;门静脉受侵或癌栓形成;淋巴结肿大和转移病灶的出现;但临床上一般只把转移作为能否手术的标准,给能否根治手术带来了不确定性。胰周血管是否被侵及是影响胰腺癌手术切除和预后的关键因素。采用VR、MPR、CPR等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可以清楚直观显示胰腺癌本身及胰腺癌对胰腺和胰周管道结构的侵犯,对能否手术切除的评估优于多期增强扫描横断图像,利用后处理技术可提供二维和三维图像,能更好地观察胰腺癌侵犯癌周血管、胆总管、十二指肠、脾脏、胃等,为术前评估提供直接依据[9,10]。本组通过VR、CPR、MPR等重建技术并结合原始薄层图像,对手术方案进行评估,可切除21例,不可切除14例。手术结果行胰腺癌根治术者19例,行胰腺癌姑息术者16例,可切除评估满意率90%,不可切除评估满意率88%。评估结果表明,MSCT可准确判断血管受侵情况,通过后处理重建特别是MPR方式可很好地显示肿块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对手术方案的制订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HORTON KM,FISHMAN EK.Multi-detector CT angiography of pancreatic carcionoma:part1,evaluation of arterial involvement[J].AJR,2002,178(4):827-831.

[2]CARLOS V,EDUARD A,ANNA S,et al.Dualphase helical CT of pancreatic carcinoma:assessment of respectability before surgery[J].AJR,2002,178(4):821-826.

[3]HORTON KM,FISHMAN EK.Multidetector CT angiography of pancreatic carcinoma:part2,evaluation of arterial involvement[J].AJR,2002,178(4):833-836.

[4]LOYER EM,DAVID CL,DUBROW RA,et al.Vascular in-volvement in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reassessment by thinsec-tion CT[J].Abdom Imaging,1996,21(3):202-206.

[5]龚静山,徐坚民,夏丽天,等.多排螺旋CT曲面重建在胰腺和胰周病变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3,19(7):600-602.[5]GONG JS,XU JM,XIA LT,et al.The application of curved planar reconstruction using multidetector spiral CT in pancreatic and peripancreatic lesions[J].Journal of Practical Radiology,2003,19(7):600-602.

[6]王东,李新.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评价胰腺癌侵犯胰周血管的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22(4):500-502.[6]WANG D,LI X.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 of pancreatic carcinoma:assessment of peripancreatic blood vessel[J].Journal of Practical Radiology,2006,22(4):500-502.

[7]蒲红,宋彬.胰腺癌胰周淋巴结转移分布特征的螺旋CT表现[J].放射学实践,2006,21(4):366-369.[7]PU H,SONG B.CT Features of lymph node metastases of pan-creatic carcinoma[J].Radiologic Practice,2006,21(4):366-369.

[8]王冬青,戴俏武,夏成芳,等.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4,20(2):133-135.[8]WANG DQ,DAI XW,XIA CF.Multi-detect or row helical CT of the pancreas:effect of contra st-enhanced multiphasicImage in the diagnosis of 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J].Journal of Practical Radiology,2004,20(2):133-135.

[9]彭勇,韩迎春,魏梦绮,等.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22(3):278-280.[9]PENG Y,HAN YC,WEI MQ.Evaluation of dual-phase en-hancement spiral CT in diagnosis and staging of pancreatic car-cinoma[J].Journal of Practical Radiology,2006,22(3):278-280.

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 篇9

[关键词] 肠套叠;多层螺旋CT;图像重建

[中图分类号] R44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4-121-02

肠套叠(indigitation)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肠套叠占肠梗阻的15%~20%,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1]。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婴幼儿,继发性肠套叠则多见于成人。绝大数肠套叠是近端肠管向远端肠管内套入,逆性套叠较罕见,不及总例数的10%。临床上多表现为果酱样大便、慢性腹痛、腹部包块。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多排螺旋CT在诊断肠套叠中日益体现出其优越性[1],本研究拟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肠套叠患者18例的CT影像学表现,重点探讨多平面图像重建技术(MPR)在诊断肠套叠方面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3月~2011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经手术及临床随访证实的肠套叠患者18例。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3~78岁,平均(36.3±21.7)岁。8例既往有手术病史,1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及呕吐表现,9例出现肛门停止排便、排气,6例伴有果酱样便。

1.2 方法

采用16排螺旋CT(Sensation 16,德国西门子公司)对所有患者进行治疗前腹部CT平扫加双期增强检查。12例患者检查前半小时口服纯净水800 mL。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30~260 mAs,层厚3.5 mm,扫描准直器1.5 mm。采用碘佛醇注射液(江苏豪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20045680)作为对比剂,剂量85~100 mL,流速2.5~3.5 mL/s。增强扫描时间是注射对比剂后延时60~75 s(即门静脉期)后开始,整个检查时间约4 min。

1.3 图像的获取、后处理及阅片

将原始图像在扫描机软件系统中进行拆薄,层厚为1.5 mm,然后转送至西门子Leonardo工作站运用MPR图像重建软件,对二次AV图像进行冠状和矢状位的MPR图像重建。由两位有经验的腹部影像诊断医生共同阅读CT资料,先观察轴位图像,然后再结合结合MPR冠、矢状重建图像观察。部分与术后病理比较。

2 结果

2.1 肠套叠的CT表现

在所有患者中,15例CT表现为“靶征”“肾形”,占83.3%;12例均显示肠腔内偏心性软组织肿块影;2例显示“慧星尾征”,占11.0%;1例表现为腊肠样肿块影,密度不均,有高低密度相间的分层特征,增强扫描时高密度层明显强化;12例患者CT影像学观察到漩涡征,占66.7%。CT的MPR重建图像病变显示清晰,诊断明确,与手术病理结果符合率达到100%。

2.2 套叠部位分型及发病类型

18例肠套叠患者中,7例为原发性,占38.9%;11例为继发性,占61.1%;小肠型肠套叠7例,小肠-结肠套叠8例,结-结型肠套叠3例。

3 讨论

肠套叠CT表现为特征性的层状结构,其形成的组织基础是由3层肠壁(外壁、最内壁、返折壁)构成。外层为较薄的膜状结构;中层较厚的软组织密度层,越靠近套叠颈部越厚;内层多较中层薄。其中肠系膜最重要的特征是卷入的肠系膜、血管形成新月形或半月形的脂肪密度透亮区,在临床影像学上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诊断肠套叠的CT影像学征象分为直接征象与间接征象,直接征象[2-5]主要包括“同心圆征或肾型征”(其主要成分为套鞘部游离缘与套入部近端肠管及肠系膜,一般在肿块内可出现层样结构,可能是继发于套入部和鞘部间的液体或是肠壁水肿造成密度对比,类似同心圆形)。本组资料中该类型占比较大,约83.3%。“慧星尾征”主要由于肠管套叠后临近的肠系膜血管聚拢成彗星尾状。从本组资料观察,慧星尾征有2例,占11.0%;12例患者CT影像学观察到漩涡征,占66.7%,其产生的机制可能是由于当套入部肠壁显著水肿坏死,其临近的系膜血管受挤压,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套叠以上肠管蠕动增强,可引起代偿性肠管扩张肥厚,并可见肠系膜连同其血管纠集、扭曲,形成“漩涡征”,在MPR图像中大部分能够清晰地显示漩涡状扭曲血管影。另外,有1例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中局部肿块成腊肠样改变,即“腊肠征”,形成原因可能是由于肠壁、肠系膜、肠周渗液、肠道气体和造影剂混合所致,本组资料中出现1例。间接征象包括肠壁增厚、近侧肠腔扩张、肠梗阻等。本组研究资料结果表明,结合上述典型特征,螺旋CT能够对肠套叠进行诊断,与临床及术后病理结果具有较高的符合率。本研究還发现,运用螺旋CT的MPR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能够更清晰的显示肠套叠的CT影像征象,准确判断套叠的部位,减少了图像伪影产生的诊断误差。综上所述,16排螺旋CT结合MPR后处理技术能够很好的显示肠套叠患者的病灶,在影像学表现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林,黄发基.CT在成人肠套叠诊断中的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0,11(2):98-100.

[2] 李迎春,宋彬,印隆林,等.16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对肠梗阻的诊断价值[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6,13(5):608-613.

[3] 廖忠剑,王肇平,雷剑.婴幼儿肠套叠的多层螺旋CT诊断[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0,30(4):528.

[4] 郭海燕,李卫新.螺旋CT对肠套叠的诊断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18):149-150.

[5] 再努热·艾力,乌丽叶提·艾买提.成人肠套叠的CT诊断[J].中外医疗,2008,19:124.

(收稿日期:2012-02-04)

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从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骨科收治的60例颌面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中, 男性患者有35例, 女性患者有25例;患者的年龄在16~61岁, 平均年龄为 (35.23±1.25) 岁;患者受伤的原因有:在车祸中受伤的患者有36例, 遭受拳击伤的患者有8例, 高处坠落受伤的患者有2例, 撞击受伤的患者有2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颌面部疼痛、面部呈现肿胀与畸形、开口活动受限以及患者的咬关系紊乱等。

1.2 方法

1.2.1 多层螺旋CT扫描:

采用比较先进的多层螺旋CT检测装备, 我院使用的东芝ACTIVION多层螺旋CT检测仪。取患者仰卧位, 采用轴扫描, 主要的扫描范围为从患者的下颌骨到患者的额骨, 也就是从下至上。具体的扫描条件如下:采用120 k V的电压, 电流保持为200 m A, 扫描层的厚度是2 mm, 扫描过程中螺距要达到0.963, 准直器为15.89×0.76。

1.2.2 三维成像重建:

患者完成多层螺旋CT检测之后要进一步接受三维成像重建。这是保证诊断结果正确的重要步骤。将患者多层多层螺旋CT检测之后得出的图像输送至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目前主要有3种三维重建方法, 分别是多平面式图像重建法也就是MPR, 表面阴影式遮盖法 (SSD) 和容积渲染式成像法 (VR) 。另外我院为了保证骨折诊断的精确性, 还以二维图像作为相关参考标准。

1.3 统计学分析

我院所有患者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计数资料要采用χ2。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 对所有患者的基本指标进行分析, 差异较小,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所有患者采用相应的诊断治疗前后的情况对比, 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结果

我院这60例患者全部属于复合多发性颌面骨骨折。经过多层螺旋CY检测以及三维成像重建技术能够清晰有效显示患者骨折情况, 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我院这60例颌面骨骨折患者中, 有11例患者属于上颌骨骨折, 7例患者属于两侧上颌骨骨折, 15例患者属于上下颌骨骨折 (角部发生骨折有2处, 下颌骨发生骨折有5处, 颞颌关节以及髁骨骨折有3处) , 5例患者属于上颌骨合并鼻骨骨折, 28例患者属于额骨塌陷性骨折, 2例患者属于两侧髁状突骨式骨折。

采用多层螺旋CT以及三维成像重建技术能够准确地显示出患者眼眶下缘以及患者上颌骨窦前壁的骨折情况以及这些骨折部位周围的骨折情况, 特别是能够清晰显示出患者骨折线的不规律走向以及骨折的长度情况。对于患者上颌骨存在的粉碎性骨折的主要位置、骨折范围以及颧骨的位移特点以及因此造成的患者颅面畸形等都可以十分清楚地表现出来。多于存在下颌骨骨折的患者这种诊断方法能够详细地显示出下颌骨的骨折部位、骨折数目以及骨内发生的移位情况。对于存在鼻骨骨折的患者可以有效检测出患者鼻骨骨折存在的畸形或者是鼻骨塌陷情况。综合分析我院这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患者经过多层螺旋CT检测以及三维重建之后能够全面清晰地显示出患者骨折的立体解剖图像以及骨折分离状况以及骨折移位和骨折邻近组织之间的关系。

3 讨论

颌面骨是由多块骨骼组成的, 主要包括鼻骨、上下颌骨、颧骨、泪骨以及颚骨等, 颌面骨的解剖结构非常复杂, 并且相互重叠, 所以采用单纯X线检查无法准确显示患者骨折的立体接剖面[1]。在X线检查中, 要进行特殊部位的投照, 如果体位摆置不够精确合理就会导致某些部位无法全部暴露出来, 特别是对于患者颌面部比较深层次结构的骨折, 无法准确显示出患者骨折存在的碎骨片的位移以及数量, 同时对骨折线位置的反映也就很大的影响, 颌面骨骨折中凹陷性骨折的凹陷性程度、凹陷骨折的大小以及凹陷骨折的形状等在X线检测中都无法得到精确地显示。在普通CT检测中, 呈现的是二维图像, 虽然这种图像呈现模式有效避免了图像产生重叠, 但是由于三维立体信息的缺乏, 所以无法全面显示骨折线的走向与全程。这不仅是传统CT检测与X线检测的缺点也是骨科诊断方法的弊端, 这样严重影响了医师诊断的精确性, 最终导致手术方案的不科学性。

临床资料显示, 采用多层螺旋薄层CT扫描, 能够有效检测出颌面骨骨折的复杂情况。特别是能够清晰地显示出颌面骨内部的骨折情况, 这可以用来成为检查颌面骨骨折的重要检测方法。由于颌面部位于人体的上上部, 是人体遭受重创最容易发生骨折的部位, 同时如果没有有效的防护措施, 容易导致患者颌面部出现多个部位骨折和骨骼畸形。采用多层螺旋CT检测以及三维重建技术能够为骨医护人员提供精确的诊断图像。同时采用三维成像重建技术能够帮助医师明确手术入路, 解决骨骼内固定的方式以及位置选择问题。综合分析我院这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我们可以看出三维成像重建技术能够精确显示出患者上颌骨骨折部位、骨折范围以及骨折存在碎块移动的距离。有6例患者存在不规则骨折情况, 在X线检测中, 患者颅面坍塌以及颅面凹陷的程度、骨折线的走向等都没有得到准确显示, 经过三维成像重建之后, 患者骨折的高分辨率图像得到有效呈现, 特别是在旋转式三维图像中, 原先不易被发现的眼眶底部的骨折情况也得到非常清晰的显示[2]。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多层螺旋CT检测在临床中得到越来越光广泛的应用, 最为常见的是16层螺旋CT检测以及32层螺旋CT检测。这种检测手段大多具有比较强大的图像扫描能力以及科学先进的图像处理功能, 可以建立起精确的三维图像, 这在临床中具有非常大的使用价值。目前临床上比较常用的图像重建方法主要有MPR即多个平面图像重建、SSD即表面阴影遮盖法和NR即容积式渲染成像。我院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综合采用多种检测受手法。MPR法主要采用薄层扫描, 实现了扫描图像的准确, 医师可以随时、多方位的选择原有数据中的任何一部分进行图像重建, 保证医师获得任何位置以及任意层厚的高标准图像。SSD是比较常用的三维成像方法, 这是一种表面式的成像技术, 可以得到真实感以及立体感比较强的三维图像,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空间结构比较复杂的颌面骨骨折中。VR技术是一种水平比较高的三维重建技术, 这种方法实现了容积数据百分之白的利用率。

多层螺旋CT检测以及三维重建技术能够准确高效地检测出患者骨折状况, 为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摘要:目的 依据本文选取的资料, 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颌面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我院从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骨科收治的60例颌面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全部接受多层螺旋CT扫描并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实现成像。结果 采用这两种技术能够清晰显示出患者的骨折情况, 为治疗提供了有效依据。结论 多层螺旋CT以及三维重建技术能够清晰地呈现患者的骨折情况, 对骨科临床诊断以及临床治疗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颌面部骨折,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

参考文献

[1]于卓, 张佩青.颌面骨骨折检测手法简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12 (9) :15-17.

上一篇:小学美术的教学方法下一篇:新闻类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