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层螺旋CT论文

2024-07-04

128层螺旋CT论文(精选10篇)

128层螺旋CT论文 篇1

在临床骨折的类型中, 其中隐匿性肋骨骨折较为常见。其主要是指常规X线检查无法准确诊断已经被中断的完整性或连续性的肋骨骨折, 这些细微的骨折难以被发现, 必须结合一段时间的临床症状或是影像学的辅助检查方可确诊的肋骨骨折[1,2]。目前, 作为胸外伤中常见骨折之一的肋骨骨折, 其多见于基层医院。但是由于其具有一定的隐匿性, 基层医院常常因为检查仪器而限制检查的准确性, 漏诊率较高。随着我国影像诊查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完善, 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已经广泛应用于我国多数医院中, 弥补了常规X线检查的不足, 可及时诊断并处理隐匿性肋骨骨折患者。现将统计我院自2013 年3 月至2014 年10 月使用128层螺旋CT检查150 例隐匿性骨折患者的临床价值,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自2013 年3 月至2014 年10 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疑似隐匿性肋骨骨折患者, 随机抽取150 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03 例, 女47 例, 年龄4~70 岁, 平均 (35±2.3) 岁。

1.2 影像学方法

扫描机器:64 排128 层纳米螺旋CT, 出自PHILIPS Brillance公司。扫描方法: (1) 常规层厚为1.25 mm, 层距为1.25 mm, 部分层厚为0.625 mm, 层距为0.625mm; (2) 检查过程须在患者的一次性屏气中完成。最后进行一系列的后期分析, 包括三维血管成像多平面重组 (MPR) 、曲面重组 (CPR) , 采用剪切技术完成整个扫描检查过程。

1.3 诊断标准[3]

经常规的X线检查未发现患者的骨折部位, 但是经过螺旋CT扫描以及后续的重建图像等技术便可清楚、准确的判定骨折的各方面信息。完全骨折:整个肋骨皮质的骨折线被完全贯通, 且具有轻微的嵌插, 成角或错位的断端。不完全骨折:断裂、凸起或凹陷骨皮质伴有一定程度的局部软组织的水肿或胸膜反应。

2 结果

通过应用128 层螺旋CT扫描结果显示, 共139 例肋骨骨折患者获得较为清晰、全面的受伤部位图像, 其中多发性123 例, 单发16 例;87 根为完全性骨折, 186 根为不完全性骨折。此外, 共有11 根不完全性骨折被漏诊。3~4 周后的CT复查结果显示, 在隐匿性肋骨骨折的部位均会出现骨痂影。

3 讨论

目前, 隐匿性肋骨骨折的诊断率已逐渐提高, 其中, 最为敏感的方法之一非多层螺旋CT莫属。CT检查主要分为普通和多层螺旋两种, 普通CT是单独层面的扫描, 具有一定的层面间隔性。因此, 具有层面错位和遗漏两个弊端。但是, 多层螺旋CT则弥补了以上的缺陷, 可一次性的多方位多层面的扫描检查部位, 可最终形成三维图像。

3.1 分析漏诊原因

隐匿性肋骨骨折是一种较为轻微的骨折类型, 其具有断裂的皮质, 但是不存在明显的成角、错位, 甚至是畸形。此外, 肋骨具有特殊的解剖学特点, 其与多个组织结构相重叠, 如锁骨、肩胛骨和心脏等, 其产生的重叠影会影响检查结果, 造成一定的漏诊率。常规的X线检查并不具有较高的分辨率, 且投射方向较小, 不利于隐匿性肋骨骨折的明确诊断[4,5]。

3.2 螺旋CT的优点

这是一种新型的检查手段, 其扫描方式是连续性的, 且可以快速地诊断病情, 其是一种分辨率较高, 数据容积性较强的检查措施。此外, 螺旋CT还具有一系列后续的头像处理措施, 可以从任意角度、多方位的重组采集的图像, 使骨折的部位可以完整、清晰地显现在诊断医师面前。同时, 螺旋CT还可对骨折之外的组织进行观察, 包括肺、纵隔、胸骨和胸椎等, 为准确的诊断奠定理论技术基础。后续一系列的图像处理技术, 将不足的空间分辨率再一次完美提升, MPR、CPR两种技术相辅相成的将肋骨长轴清晰地展现出来, 尤其是隐匿骨折线的垂直走向。

综上所述, 在隐匿性肋骨骨折的临床诊断中, 应采用多排螺旋CT进行检查诊断, 其不仅具有较高的确诊率, 并大大减少骨折的误诊、漏诊, 特别是3~4 周后进行复查, 漏诊率更低, 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尤其是基层医院检查手段单一, 更显重要, 大大减少医疗纠纷的危险。

参考文献

[1]郑玉飞, 朱丽丽, 王卓群, 等.128层螺旋CT在外伤性肋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3, 14 (5) :341-342.

[2]李剑明, 王晓明, 辛军, 等.肋骨骨折的18F-FDGPET/CT图像特点分析.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 20 (2) :144-147.

[3]郭满涛, 马宁强, 董志坚, 等.多层螺旋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诊断隐匿性肋骨骨折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 2013, 20 (1) :15-18.

[4]刘彪.螺旋CT在隐匿性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 2012, 18 (2) :104.

[5]Foley RN, Parfrey PS, Sarnak MJ.Epidemiolog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ronicrenal disease[J].J Am Soc Nephrol, 2013, 9 (S12) :S 16-23.

128层螺旋CT论文 篇2

关键词:64层螺旋CT;肝脏;三期扫描;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545-02

肝血管瘤一般为海绵状血管瘤[1],是肝脏十分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其发病率约占84.5%,好发于女性,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4-5倍?通常发病于30-60岁年龄段,没有明显的病理症状,常在腹部影像学检查过程中偶然发现?现阶段,多层螺旋 CT 三期增强扫描已经在临床中得广泛应用,明显提高了肝血管瘤的诊断率,对肝脏病变特别是肝癌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现选择2014.04-2015.04期间在我院进行诊治的114例肝脏肿瘤患者,进一步探析64层螺旋 CT 肝脏增强三期扫描的诊断价值,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04-2015.04期间在我院进行诊治的114例肝脏肿瘤患者,包括65例女性患者,49例男性患者?年龄范围28-84岁,平均年龄(54.83±4.82)岁?其中,原发肝癌者30例,肝转移癌者12例,肝硬化16例,血管瘤者50例,肝胆管细胞癌6例?

1.2方法

选用SIEMENS Sensation64螺旋CT(德国 生产),扫描参数:电压为120 KV,电流为280-340 mA,扫描频率为0.80 s/r,扫描层厚为5.0 mm,螺距1.870?首先进行肝脏平扫,再对前臂进行穿刺,静脉团注非离子造影剂,选用碘帕醇(浓度为300 mg I/ml),剂量为80-100 ml,团注速度3.0 ml/s.动脉期延长时间为20-30 s?门静脉期延迟时间为60-90 s?平衡期延迟时间为120-180 s,肝静脉期?肝动脉期的增强扫描方向是从肝脏上缘逐渐至肝脏下缘;门静脉的增强扫描方向正好相反[2]?考虑是肝转移,或是血管瘤的患者,不但要接受增强三期扫描,还应该延时9-14分钟,再加扫一期?

2结果

本组114例患者经增强三期扫描,肝动脉诊断率100%(114/114)?门静脉诊断率97.37%(111/114)?肝静脉诊断率95.61%(109/114)?(1)动脉期:动脉期延长时间通常在造影剂注射后20-30秒内,平均(25.02±2.35)秒,实施全肝脏扫描?在动脉期,正常肝实质的强化不显著,增强CT 值比平扫增高了10-20 HU?但是腹主动脉已经达到了最高峰值,CT 值超过了100-200 HU?可以清晰的显示:右肝动脉?左肝动脉,没有门静脉强化者视为优;只观察到肝固有动脉以上的动脉者视为过早;隐约可观察到肝动脉,并且门静脉开始强化者视为过晚?(2)门静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时间通常在造影剂注射后60-90秒内,平均(70.25±4.17)秒?可以清晰的显示:门静脉右后支?右前支?左支或其下级分支者视为优;只能观察到门静脉主干,门静脉主干以上静脉强化?肝动脉者视为早;肝静脉出现显著强化者视为过晚?门静脉期能够全面?直观的观察到门静脉系统的解剖结构?受侵?癌栓范围等门静脉侧支开放情况,通常可明确显示病变与门静脉之间的关系,有效检出肝低血供肿瘤,以便临床制定手术方案?(3)平衡期:平衡期延迟时间通常在造影剂注射后2-3分钟,平均(2.50±0.31)分钟?平衡期时,造影剂在肝细胞外间隙的血管内?外迅速达到平衡状态?考虑肝转移,或是血管瘤的患者,不但要进行三期扫描,还应该延时9-14分钟,再加扫一期?

3讨论

肝脏是通过肝动脉与肝门静脉完成血液供应的,肝动脉供应的血液有20%-25%;肝门静脉供应的血液有75%-80%;但是肝脏的大部分肿瘤是通过肝动脉完成血液供应的?通过静脉团注造影剂后,从肝动脉输送造影剂与肝门静脉要早20-30 秒达到肝脏?因此,造影剂注射20-30 秒后,腹主动脉?肝动脉先达到充盈状态,因为没有肝门静脉供血,所以强化不会被冲淡,肿瘤强化表现为高密度,与肝脏呈明显对比?64层螺旋 CT 肝脏增强三期扫描的应用价值在于[3]:(1)增强病灶显示的敏感性,通过增强三期扫描能够清晰的显示平扫无法观察的小病灶,增加了病灶的显示机会,更适用于肝脏内部的全部病灶?(2)鉴别病灶的性质,肝癌具有快进快出的特点,动脉期时,表现为明显的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增强 CT 值能快速达到最高峰值,密度明显高于同层的正常肝脏组织?但是,低于同层主动脉的强化?门静脉期时,密度急速降低,表现为相对等密度,或是低密度影?直到平衡期时,病灶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的低密度?肝血管瘤在整个增强扫描过程能够清晰的显示早出晚归的明显CT 表现,早期由周边部位开始增强,增强密度逐渐接近同层大血管的密度,并且随着时间的延续,增强范围逐渐向中央扩展,增强密度逐渐降低,最后降低至等密度?(3)清晰显示肝内血管,能区分平扫影像图显示的血管截面的详细情况,还能清晰显示肝门静脉栓塞,或是肿瘤侵犯的肝内血管?本次试验114例患者,肝动脉诊断率100%?门静脉诊断率97.37%?肝静脉诊断率95.61%,进一步证实64层螺旋 CT 肝脏增强三期扫描诊断肝脏肿瘤的准确率较高,可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 余祖存,呂海蓉,关红博.16 排螺旋 CT 在肝脏增强分期扫描中的应用体会[J].陕西医学杂志,2011,39(5):585-587.

[2] 王敏杰,王培军,左长京,等.多层螺旋 CT 肝脏增强多期扫描成像质量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18(5):417-418.

128层螺旋CT论文 篇3

1 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护理的重要性

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作为一种无创伤性、安全性高、理想的检查手段, 在心脏尤其是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方面已得到临床医生的认可。128层螺旋CT可适用的心率范围更大, 使冠脉病变的CT检查更具优越性[2], 在冠状动脉病变方面的应用取得革命性的突破。这项检查是否成功与患者的成功配合有着很大关系, 检查前及检查中, 指导患者配合检查和成功注射对比剂以及图像后处理是取得优质、清晰图像的关键因素[3]。因此重视128层CT冠状动脉检查的护理问题, 获得满意的造影图像, 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 护理

2.1 检查前护理

2.1.1 严格筛选有关碘过敏反应的高危患者因素。

以往曾经发生过碘过敏反应、过敏体质 (包括对药物、食品、花粉、油漆等过敏) 、哮喘病史、糖尿病、心脏病 (包括心绞痛和冠心病等) 、肾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既往病史 (包括甲亢、多发性骨髓瘤、嗜铬细胞瘤、血液病等) 。

2.1.2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对检查技术不了解, 对环境不熟悉及检查前要填写知情同意书, 造成患者紧张、焦虑, 情绪的波动反应性的引起心率改变, 会影响到检查中的配合效果。因此, 护理人员要以优质的服务态度接待每一位患者, 针对患者在等待检查过程中的心理状态, 做好解释和安抚工作, 告知患者检查的目的、检查过程中的有关要求, 以及造影剂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让患者对此检查有所了解, 做到心中有数, 放下包袱, 配合检查。同时争取家属支持, 让他们多关心和安慰患者, 通过亲切、耐心的心理指导, 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等心理, 顺利完成检查。

2.1.3 控制心率。

接诊时先测量患者的心率, 让患者认真阅读128层螺旋CT冠脉造影知情同意书, 同意检查的, 让其在同意书上签字。告知患者检查前12h内不要食用含有咖啡因类的食品, 避免引起心率升高。检查当天应提前30min到达候诊室休息, 以免心率的波动影响图像的三维重建。如果患者心率过快或心律不齐, 使成像不能完全在舒张期内完成, 则重建后图像易呈现血管模糊、中断和阶梯状伪影。要取得良好的冠状动脉造影图像, 心率至少应控制在65~70次/min以下[4,5]。冠状动脉图像质量随心率的增加而下降[6], 而减低心率及心率波动可提高图像质量[7]。128层CT扫描1圈只要0.33s, 因此最适合的心率是控制在60~70次/min以下, 且尽可能平稳心率, 减少心率上下波动幅度。对于心率平稳的患者, 扫描时常规给予舌下含服硝酸异山梨酯片5mg;心率若大于70次/min, 没有哮喘等禁忌证的患者可在检查前30min口服倍他乐克50mg, 30min后测量, 心率在70次/min以下的方可检查;如心率仍不降的患者, 嘱其先回家, 口服倍他乐克2d, 1次/d, 每次50mg, 待心率<70次/min后再来院检查;另外心律不齐者扫描时数据采集往往不能和心脏运动同步, 因而图像错层及伪影产生几率大, 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进行人工干预, 待心律平稳后再来检查[8]。检查室中必须备有一线急救用药和仪器, 如氧气、血压计、听诊器、呼吸囊、吸痰器、注射器、地塞米松、异丙嗪、肾上腺素、利多卡因、阿托品、呼吸兴奋剂等。

2.1.4 碘过敏试验。

造影剂选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普罗胺 (优维显370) , 这类造影剂属低渗性药物, 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9]。虽然药品说明书上都没有使用前做过敏试验的要求, 但为了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 应仍然坚持术前做过敏试验。为了防止严重过敏现象发生, 进行碘过敏试验前, 在使用对比剂前应详细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哮喘、荨麻疹、肝肾功能不全等高危因素[10], 让患者及家属详细阅读增强扫描同意书, 签字同意后方可进行。用造影剂原液1ml于套管针静脉推注, 并观察20min, 无任何不适, 碘过敏试验阴性者, 才能造影。

2.1.5 建立静脉通道。

静脉穿刺技术是确保多层螺旋CT冠脉造影术一次成功的关键。由于冠脉CT检查时注射速率很快, 为确保注射速率达到5ml/s, 且避免造影剂渗漏引起局部肿胀坏死, 所以采用18G (18mm×29mm) 的静脉留置针, 并仔细选择血管。患者自身血管条件以及护理人员是否合理选择穿刺血管和静脉穿刺技巧熟练程度都将影响到检查的顺利进行[11], 最好选择右上肢粗直、弹性好的大血管, 避开有皮肤疤痕、破损、红肿以及关节等不利于注射和固定的部位[12]。操作者穿刺时心理要放松, 穿刺时疼痛较明显, 应注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尽量做到一次穿刺成功。

2.2 检查中护理

2.2.1 体位及心电门控机连接。

让患者解除带金属的衣物及紧身内衣, 防止图像伪影的产生。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 脚先进, 双臂举至头上, 分别在两锁骨下、两上腹 (约为腋前线) 区放置电极片, 粘贴电极片处皮肤要保持清洁, 用75%乙醇棉球清洁皮肤以利于图像的传导。电极要连接在心脏扫描范围之外, 以避免伪影的产生, 并给患者盖上薄毯。连接好心电门控机, 监测心率。

2.2.2 屏气训练。

连接好心电门控装置后, 开始进行屏气训练。呼吸产生的运动伪影是影响MSCTCA的重要因素[13]。若患者在扫描过程中未屏气会使重建图像模糊, 不进行屏气训练, 常因屏气时间不够影响检查效果, 控制呼吸运动, 可以减少伪影产生及提高诊断准确率[14]。因此良好的屏气配合与图像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检查前指导患者练习屏气, 嘱患者每次吸气要均匀, 像平时一样呼吸, 不要刻意地深吸气后再屏气。要避免打喷嚏、咳嗽和做吞咽动作等, 保持身体静止不动。反复训练, 使患者能很好配合扫描时扬声器的屏气指令。对于年老体弱患者, 嘱患者或家属捂住患者口鼻协助完成屏气步骤, 必要时给吸氧处理, 以提高屏气耐受力[15]。并使用专用腹带固定腹部, 有助于患者在屏气的同时胸腹部保持静止状态, 还可以避免患者呼吸幅度过大, 而影响心电基线干扰心电图形。

2.2.3 对比剂注射。

屏气训练结束后, 排尽双筒高压注射器及连接管内的空气, 并在显示屏上调出测试界面, 连接双筒高压注射器与静脉套管针 (A筒为造影剂优维显370, B筒为氯化钠注射液) 。告诉患者在注射造影剂时可能出现的周身发热、口干等均属正常现象, 如注射部位出现疼痛或肿胀要及时报告以便迅速停止注射。先以6.0ml/s的速率, 按测试键快速推注生理盐水20ml进行测试, 确认局部无渗漏、推注通畅、阻力不大, 并注意显示屏的压力曲线, 有效的避免造影剂皮下渗漏。测试后, 在扫描前常规给予舌下含服硝酸异山梨酯片5mg。嘱患者放松, 在检查过程中听语音指令做好屏气配合, 以顺利完成检查。调节好高压注射器, 速率5.5ml/s, 注射剂量70ml, 程序设定好以后, 操作技师在操作台上操作, 按压注射和扫描按钮, 进行注射和CT扫描。注射造影剂时, 通过显示屏的压力曲线, 观察造影剂的注入情况 (是否通畅或渗漏) 及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通过询问患者并结合心电监护波迅速判断是哪种情况并采取果断措施。

2.3 检查后护理

扫描结束后, 再次询问患者的感受, 如有不适及时处理。去除心电监护各导联, 分离高压注射器与患者套管针, 门诊患者拔除静脉留置针, 住院患者采用生理盐水封管。嘱患者慢慢起身, 避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拔针时用棉签顺着皮肤进针点和血管进针点按压, 避免血液外渗, 防止局部皮下淤血。嘱患者按压针眼10min以上, 在候诊室休息30min才能离开, 如有不适, 请立即告知医护人员。鼓励患者多饮水, 以加速造影剂的排泄。对有造影剂外渗的患者用50%硫酸镁湿敷或者地塞米松5~10mg湿敷, 并抬高患肢, 能够取得较好效果。

综上所述, 在进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T成像时, 护理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心理护理、屏气训练、心率控制, 是提高检查成功率关键部分。因此, 进行细致、科学、有效的护理, 尽量减少或控制干扰因素, 取得患者密切配合等是此项检查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128层螺旋CT论文 篇4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66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950-02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不仅能够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并成为能清楚显示冠状动脉早期管壁斑块的无创伤的影像学检查,且在此方面优于常规冠脉造影等其它影像学技术。冠状动脉成像在门诊完成,方便、安全、省时,价格适中,越来越多的患者愿意接受此项检查以明确自己有无冠心病或排除冠心病,临床大夫也乐意让疑似冠心病的患者行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MSCT扫描速度快,图像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和任意剖面重建等优点,它的问世使心脏CT检查成为研究热点。MSCT成像原理是借助于部分采集技术和回顾性心电门控(retrospective ECG gating),使有效采集时间缩短至250ms,足以在心动周期中心脏搏动最弱的阶段——舒张期成像。

1 MSCT检查技术

1.1 冠状动脉扫描方法 此技术可对进行扫描过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地分析,且可对同一心动时相进行整理,此技术具有连续性的优点。回顾性门控主要参数是回顾采样时间[time-reverse(ms)],指距下一个R波采样时间,一般time-reverse(ms)位400ms。

1.2 冠状动脉三维重建 三维重建的方法和以往的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方法相同,有SSD、MIP、STS-MIP、VR、多平面及多曲面重建(MPR/CPR)以及CTVE等方法。

1.3 冠状动脉MSCT造影(CTA) MSCT冠脉CTA是采用MSCT的高分辨率扫描模式,同时数字化记录心电图数据,并将数据传输到工作站,利用冠脉成像的专用软件,选取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数据,重建冠状动脉图像。MSCT主要应用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断的以下几个方面:

1.3.1 冠状动脉钙化检测 冠状动脉钙化是动脉粥样硬化标志和早期征象之一,钙盐沉着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内在的联系,冠脉钙化是被动的磷酸钙结晶沉淀过程,血管易于破裂的可能性较小,而在钙化早期斑块脆性增加,Pumber等报导钙化斑块的体积约为非钙化斑块的1.5,因此,钙化斑块可以作为软性不稳定斑块和钙化斑的指征,一般是以+13HU>=1mm2为钙化灶,根据CT峰值×钙化面积的积分值可作钙化的定量分析:年龄大于50岁,若患者的钙化积分<10其发生疾病的风险就非常的低,对患者进行宣教和预防用药治疗即可。若为11-400患者发生狭窄的几率很大,>400时即可判定狭窄。国内有人作MSCT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的研究,选取其医院治疗的没有临床表现的患者13例,具有冠心病疾病病史的患者32例,所有患者共为45例。对患者进行ct检查发现,冠心病患者的钙化分数平均为480.5±42.3,与无症状组的216.3±23.9有显着性差异(P<0.05):将10例进行血管造影的患者与多层螺旋CT的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作对比,以积分大于400者统计为阳性,发现两者之间的结果无显着性差异(P>0.05)。一般认为钙化积分越高,则冠状动脉狭窄的发病率越高。

1.3.2 心肌灌注扫描 在增强后特定的时间内扫描,通过正常心肌和缺血区CT值与心腔CT值的比值可诊断心脏缺血病变。此法是基于对比剂在心肌壁、心肌细胞心肌血管床可以早期显影增强,心肌间质则在晚期增强,而心肌细胞不增强,心肌密度的计算是上述三个部分点分布的总和,因此早期增强是正常心肌灌注的指征,而缺血心肌由于缺乏血管床而显示不增强或增强差,在晚期该部分由于造影剂弥散间质而得到补偿,缺血区能够显示较强的增强。

1.3.3 MSCT冠状动脉造影 MSCT冠状动脉造影可针对下列情况:①对患者能够达到预警的效果,可降低手术操作的危险。②对稳定期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此项检查措施。其可对治疗起到指导用药的效果,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等作用。③对手术之后进行复查的患者进行檢查。④对手术患者进行定位检查。⑤对患者进行疾病的筛查作用。⑥可对其他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起到指导作用,其可了解患者的心脏的具体情况,以判断是否有手术禁忌症。

1.3.4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随访 冠脉搭桥术后对桥血管开通的检查,采用增强多层扫描模式血流序列,其可作为开通桥血管的一个指证。另外,此检查可对患者的心肌灌注情况起到评估效果,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 王照谦,刘玉清.多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诊断中的应用[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8,31(1):63-65.

128层螺旋CT论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放射线科2014年3月~2016年3月接收诊断的胸外伤150例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96例,女54例;年龄22~66岁,平均年龄(44.3±8.5)岁。致病原因包括工伤和跌倒摔伤、交通事故和打架斗殴及高空坠落等。

1.2 检查方法

待患者入院后先采取临床急救,随后对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予以观察,等正常稳定后,予以患者实施64排128层螺旋CT检查及胸部X线平片。

X线平片:实施医疗专用X线机,其型号为500 m A,将胸部斜位与正位片摄取,必要时对切线位片加照。64排128层螺旋CT:选择64排128层GECT机器,其扫描规格为:-31743~+31743是扫描范围,定位像长度≥1900 mm,扫描视野FOV:25~50 cm,输出管最高电流≥800 m A,输出管最低电流≤10 m A,80~100~120~140 k V为输出管电压范围。指导患者行仰卧位,并叮嘱患者在扫描期间要屏气,待结束扫描后,实施重建技术,其中包括:表面遮盖法与多层面重建术等,严密观察骨及软组织结构,并对切割方位予以不同选取,以便将骨折全貌显示出来。

2 结果

在本研究150例患者中,出现肋骨骨折现象有234处,经X线平片检查,出现骨折现象有165例,其诊断符合率为70.51%,发现有10处骨折现象较为可疑;经64排128层螺旋CT检查,出现骨折现象有215例,其诊断符合率为91.88%。由X线平片检查发现10处骨折较为可疑中,通过采取64排128层螺旋CT检查,有6处已被确诊,与64排128层螺旋CT比较,其他匿名性骨折13例,线性骨折20例与肋骨小头骨折17例,均是在X线平片诊断中漏诊,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肋骨具有弯曲、细和扁等特点,具有一定的弹性,在胸廓中属于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肋骨的走行特点为前低后高,与胸骨及胸椎间相连接,共12对,具有较小的活动度,如果患者出现胸外伤现象,易造成肋骨骨折的发生率加大[2]。据统计在所有胸外伤患者中,出现肋骨骨折患者能达到61%~90%。由于每例患者的外伤因素不同,使得骨折特点也各有所异,如因间接暴力造成患者出现肋骨骨折,像胸部受前后挤压等,多发生在肋骨中段,断端移位至胸外位置,导致胸壁软组织被刺破;因直接暴力造成患者出现肋骨骨折,像击打胸部等,断端会移位至胸内,导致肺部、胸膜和肋间血管被刺破,形成气胸或者血胸等现象,若诊治不及时,则会使患者产生严重后果。

把肋骨和肺部相对比,其密度差异显著,因此对肋骨骨折病症诊断时应用X先平片,是其首选及常规检测方法,同时也是当下临床中,对肋骨骨折进行诊断的最直接与最简便方法[3]。和多层螺旋CT相比较来看,X线平片的诊断费用较低,不会让患者承受巨大的经济费用,容易被患者所接受。但是,此诊断方法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X线平片的投照是经普通X线,有较低的密度分辨率,外加一些生理结构特点(肋骨显示弓形走行、胸腹部组织重叠等)和其他因素(患者受伤后难忍疼痛使配合度降低)的影响,实施X线平片进行胸部检查时,会出现较多的结构重叠现象,易将轻微骨折线在肋骨骨折中所忽略,而且,肋骨前段还具有薄跟扁的特点,特别是后肋段中下部位置,其下缘骨质更薄,它的密度经平片显示更淡,而且边缘有模糊现象,从而能使肋骨骨折的检出率受影响,导致患者在诊断时,往往会遗漏一些比较隐匿性骨折病症包括:胸肋关节处、肋弓转折处及膈下肋骨等[4]。另外,因其他因素影响,易导致胸部X线平片出现漏诊现象,其中包括:腹部脏器和体位、环境和投照角度等。所以,医护人员对患者诊断检查时,除了要对易出现骨折现象的第4~7肋骨进行诊断外,还要对不易出现骨折现象的部位予以检查诊断包括:锁骨之后的第12肋与第2肋、第1肋与第11肋等。在实施扫描时,医护人员应当把所有肋骨包含其中,从胸廓入口直至髂骨翼上缘,这样能防止因漏诊出现严重后果[5]。随着当下肋骨骨折事件的不断增多,使得医疗机构越来越高要求肋骨骨折诊断的及时性及准确性,因此降低漏诊率和保证诊断率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在临床诊断期间实施64排128层螺旋CT,能有效将X线平片诊断中存在的一些弊端现象克服,例如对患者体位进行调整等,可使检查风险降低,缩短检查时间。此外,64排128层螺旋CT检查还能降低因疼痛或者伤者不能屏气等因素造成的移位伪影现象出现,是检测准确度提高。从上述结果中可看出,64排128层螺旋CT的应用,能提高图像分辨率,使诊断结果更具准确性,从而能大量节省危重和急诊患者的救治时间。同时还能将影像重叠的干扰现象降低,有助于显露骨折部位,弥补了X线中存在的漏诊和影像分辨率低等局限性,提高对肋骨骨折病症的评估与诊断,减少患者骨折疼痛现象。

综上所述,64排128层螺旋CT检测具有数据一次性采集、无间断容积扫描和扫描时间短等优势,能将骨折断裂信息以多角度和直观方式展现出来,从而使骨折检出率提高为患者争取宝贵治疗时间。

参考文献

[1]徐清珍,郭俊,于佳根.用16层螺旋CT技术诊断肋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0):63-65.

[2]赵学雷,林涛,毛艳蕊,等.16排螺旋CT三维成像在诊断肋骨骨折中的应用.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23):52-52.

[3]张鹏,孙百胜,都基权,等.64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4(7):1211-1213.

[4]刘五嵩,王庆兵,郭玉芳.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河南医学研究,2015,24(7):120.

128层螺旋CT论文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1 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136例患者。

其中男121例, 女17例, 年龄5~78岁。均为车祸、高空坠落、摔伤、砸伤等急诊就诊。临床主要表现:轻者, 咳嗽或呼吸时疼痛, 重者, 呼吸困难、咳血、胸部一侧出现反常呼吸以及紫绀甚至休克。体检:表现局部压痛和胸廓挤压痛。

1.2

(1) 检查设备为GE公司生产的Light VCT 128层螺旋CT扫描仪。扫描时患者呈仰卧位, 双臂上举, 行头先进, 嘱患者屏气, 扫描范围从肩峰至肋骨下缘。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 V, 自动m A, 层厚5mm, 采用肺窗和纵隔窗显示。 (2) 重组参数及后处理方法:扫面结束后将所有的原始横断图像进行标准重建, 重建层厚0.625mm, 然后将薄层图像传至GE AW4.5后处理工作站, 在工作站上获得MPR、VR等多种模式的二维、三维图像。

2 结果

肋骨骨折136例。其中单发骨折21例, 多发骨折108例, 肋软骨骨折7例。肩胛骨骨折43例。肩胛体骨折10例, 肩胛颈骨折6例, 肩胛盂骨折2例, 肩胛岗骨折3例, 混合型粉碎性骨折22例。胸骨骨折11例。胸骨体部骨折7例, 胸骨柄骨折3例, 还有1例剑突骨折。锁骨骨折35例, 31例为单侧性, 4例为双侧性骨折。本组48例胸椎骨折, 其中单纯椎体骨折12例, 椎体并横突骨折8例, 椎体合并棘突骨折6例, 合并棘突骨折4例, 单纯横突骨折18例。

3 讨论

3.1

日常生活中各种原因所致的胸部外伤较多, 传统的诊断方法主要依赖于X线平片诊断, 因肋骨的骨结构单薄, 呈半环状, 拍片时肋骨大部分不能贴近胶片等诸多因素导致细微处骨折不能显示, 导致漏诊或误诊, 肺部及纵隔心脏大血管损伤等更不能满意显示[1]。

3.2

普通CT虽然也多用于胸部外伤检查, 尤其是在胸部诸骨骨折诊断中较平片更准确, 可发现细微骨折及肺部损伤情况[2]。但由于扫描时间长, 患者疼痛不能有效的配合等限制, 使胸部骨的骨折显示不尽人意, CT横断扫描获得的仍是二维图像, 缺乏立体感, 当骨折线与扫描平面平行时, 骨折线显示不出。

3.3

多层螺旋CT分辨率高, 成像速度快, 检查时间短, 减少了呼吸及运动伪影, 且能通过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处理、重建, 以任意方向旋转观察, 充分显示肺部解剖结构及胸部骨的立体结构, 便于观察胸部病变的各种直接、间接征象, 检查成功率高, 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强。

胸部在瞬间受到强大的直接或间接冲击, 在强迫性体位改变作用下, 肋骨是最易发生骨折的地方。VR图像立体感强, 可多方位、多角度观察, 并能准确定位第几肋及有几根肋骨骨折[3]。MPR图像对于分离、移位不明显者, 尤其是青枝骨折, 显示较佳, 能清楚显示细微的骨皮质凹陷、凸出及断裂。对于肋软骨可用MIP重组, 能清楚的显示肋软骨及骨折线, 不仅提供了一种新的检查方法, 也为临床提供了可靠的诊断依据[4]。

对于胸廓组成除肋骨外, 其他骨骼由于解剖上的特殊性, 胸部结构重叠较多, X平片难以准确、全面、立体地显示骨折范围和程度, 很容易漏诊及误诊。多层螺旋CT通过MPR及VR图像可清楚呈现骨折线影, 骨片分离、移位情况。利用后处理裁剪、切割技术, 可将肩胛骨、胸骨单独分离出来, 多方位显示, 能够客观、立体地反映骨折情况, 便于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5]。MPR通过滑动能在各个平面连续动态地演示观察, 对于胸椎滑脱、错位能清楚显示, 还能了解椎管及周围软组织情况。锁骨骨折较易诊断, 但需采取多位置显示。对于细小骨折可通过MPR发现。利用GE AW4.5后处理工作站, 能够显示三维的胸部诸骨结构影像, 多角度、全方位地再现骨折部位及各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 为临床提供全面而准确的信息。

综上所述, 多层螺旋CT扫描的速度快, 分辨率高、覆盖范围广, 可以进行多种回顾性的CT影像。科学合理的利用二维和三维重建的技术, 可以明确的诊断损伤的部位、性质、程度、形态, 对各型的骨折的诊断准确性高。为临床及时科学制定治疗整复计划具有肯定的应用指导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在胸部急诊外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36例胸部急诊外伤患者进行128层螺旋CT扫描及后处理技术重组。结果:136例胸部外伤患者, 其中肋骨骨折136例, 肩胛骨骨折43例, 锁骨骨折35例, 胸椎及附件骨折48例, 胸骨骨折11例, 均诊断准确。结论:128层螺旋CT在胸部急诊外伤的诊断中, 快捷、方便、准确, 尤其对骨折的显示明显。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胸部急诊外伤

参考文献

[1]王云钊.中华影像医学骨肌系统卷.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58-261

[2]高艳, 陈新晖, 徐均超, 等.胸部创伤的X线CT诊断 (附69例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 32 (3) :179-181.

[3]钟四安, 熊卫国, 张向美, 等.MSCT及三维重建在胸部外伤诊断中的应用.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2, 14 (10) 61-63.

[4]庄玉忠, 方佩君, 葛箐芳, 等.MSCT三维成像在急性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放射学实践.2005, 20 (11) :996-998.

128层螺旋CT论文 篇7

关键词:异物,气管,支气管,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辐射剂量,儿童

气管支气管异物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急危疾病之一,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1岁以内的意外死亡病例中40% 为呼吸道异物所致,由于支气管异物很难自行咳出、儿童病史采集的特殊性及支气管异物并发症相对危险,迅速准确的定性及定位诊断可明显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1,2],对于确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胸透及X线平片对于间接征象较少的阴性异物无法提供有效的诊断信息,本研究拟探讨128层螺旋CT重组成像对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价值,以合理应用及快速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5年5月朝阳市中心医院经硬支气管镜手术证实的23例气管支气管异物患儿,其中男14例,女9例;年龄9个月~10岁,平均(2.77±1.51)岁;病程2 h~1个月。22例有明确异物吸入史,1例异物吸入史不明确,2例进食时跌倒。临床症状:呛咳23例,咳嗽15例,喘憋4例,呼吸困难3例,发热2例,口唇发绀4例,吸气时哨鸣音8例,呼吸音粗糙18例。

1.2仪器与方法

患者扫描野以下范围以铅围裙遮盖,颈部加盖铅围脖;不能配合的患儿待入睡后或经肛门注入10% 水合氯醛0.5 ml/kg待安静后扫描;平静呼吸。采用西门子128层螺旋CT(Somatom Definition AS+64排)扫描仪,扫描范围自胸廓入口水平至膈顶水平。扫描参数:层厚5 mm,球管电压80~100 k V,电流30~50 m A,重建层厚0.625 mm,重建算法采用标准算法和骨重建算法。

1.3图像后处理

所有图像及结果均由2 名主治医师以上放射科医师共同分析。于工作站行多种重组方式显示气管支气管,包括冠状位、矢状位、斜位多平面重组(MPR)、最小密度投影(Min IP)、透明成像(Reysum)、仿真支气管内镜(CTVE)。MPR分别采用腹窗、肺窗及多窗宽窗位观察,并根据具体病例采用不同的阈值调节,采用双盲法阅片,2名医师意见达成一致后计入结果。

2 结果

2.1 CT与硬支气管镜检查结果比较

23例患儿的硬支气管镜检查结果及CT征象见表1及图1~4,CT直接征象为异物本身。其中植物性异物17例(73.9%),阴性异物21例(91.3%)。异物最大2.00 cm×0.87 cm×0.81 cm,与硬支气管镜结果比较,128 层螺旋CT支气管成像的病变定位诊断23 例均正确,正确率为100.0%。定性诊断正确21例,正确率为91.3% ;另外2例分别为伪膜及痰栓。

2.2 CT图像后处理对气管支气管异物的显示

各CT图像后处理技术均正确诊断1例气管异物、5例右主支气管异物、10 例左主支气管异物、3 例叶及右肺中间支气管异物,横断面图像漏诊2例多发异物,Min IP及Reysum分别漏诊1例多发异物,MPR及CTVE与支气管镜对异物的诊断符合率最高,均为100.0% ;横断面图像与支气管镜的诊断符合率最低,为91.3%。

图1 男,2岁,误吸花生米1 d。Min IP 示左主支气管远端见结节高密度影(箭),上叶支气管可见部分气体通过,下叶阻塞性肺气肿(A);CTVE 示下叶支气管阻塞(箭,B)

图2 男,1岁,误吸兔骨2 h。表面遮盖见右主支气管远端截断(箭),下叶支气管可见气体通过(A);CTVE 清晰显示右肺下叶支气管明显狭窄(箭,B)

图3 男,10岁,误吸笔帽3 h。Min IP 及 Reysum 可清晰显示倒置笔帽的形态及位置,直观立体地显示阻塞情况(箭,A、B)

图4男,1岁,可疑13 h 前误吸橘皮,硬支气管镜检未发现外源性异物,仅见大量分泌物。Min IP 及 Reysum 示气管右侧壁(箭)及左主支气管下壁(箭头)宽基底附壁混杂密度影,内见小泡状低密度影(A、B)

3 讨论

3.1 气管支气管异物的CT诊断

目前临床诊断气管支气管异物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X线征象,明确的异物呛咳史为重要诊断依据,支气管镜检查是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的首选检查及治疗方法[3,4],但是支气管镜检查有较高的风险及难度,其围术期死亡率为1.28%[5],6%~8%会发生气胸、气管撕裂、喉头水肿、心跳暂停等严重并发症[6]。

目前气管支气管异物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胸透、X线平片及CT。胸透及X线平片辐射低、费用低、快捷,但对于间接征象较少的阴性异物无法提供有效的诊断价值,漏诊率约为40%[7]。多层螺旋CT具有高密度分辨率及强大的后处理功能,能发现各种异物、显示并发症,对于硬支气管镜不能达到的III级支气管、纤维支气管镜及IV级支气管以远部分也可显示,同时可多方位、多角度观察异物,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8]。本组病例CT与硬支气管镜检定位诊断符合率达100.0%,定性诊断符合率达91.3%,可见多层螺旋CT对气管支气管异物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在病变的定性及定位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本组中定性错误的2例均为内源性异物,分别为支气管痰栓及伪膜,定性诊断均误认为外源性异物。内源性异物包括呼吸道产生的痰液、痰栓、伪膜、痂皮、干酪样坏死物、血块、结石等,这些病变同误吸进入气道的外源性异物一样也会产生阻塞性肺炎等并发症,引起较为严重的后果,目前儿童内源性异物缺乏重视,相关报道[9]亦少见。

3.2儿童CT检查的辐射及降低辐射的方法

儿童对射线的敏感性是成人的2~3倍,相同的辐射剂量下,儿童产生癌症的风险敏感性是成人的10倍以上[10]。儿童胸部CT检查降低辐射的方法包括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辐射剂量、减少照射时间、加强屏蔽防护。

目前降低辐射剂量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降低扫描时的照射剂量及照射时间,即毫安秒,本组采用30~50 m A,平均有效剂量为3.21 m Gy,辐射剂量明显降低,为正常未采取质控措施X线平片的10.56倍[11],所有图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降低管电压,辐射剂量与管电压的平方成正比,其他参数不变时,管电压由120 k V增加到140 k V,辐射剂量将增加30%~40%,儿童体型小,缺乏自我过滤,管电压对辐射剂量影响更大。相对于成人,儿童可采用更低的管电压80~100 k V[12],完全可以满足诊断要求。另外,增加螺距也会减少辐射剂量,螺距由1.0增加到1.5,辐射剂量会减少33%。缩小扫描范围也是降低辐射剂量可行的方法之一,儿童可选择最小的扫描野(如GE公司的25 cm),其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设定,如对于怀疑主支气管单发异物的患儿,可以仅扫描主支气管范围,对于大多数患儿可由胸骨柄水平扫描至膈上水平,缩小扫描范围可明显降低辐射剂量,较喉到肺底的扫描范围至少降低50% 的辐射剂量。临床常见的气管支气管异物基本都在IV级(亚段)支气管以上,支气管镜仅能达到III级支气管,故扫描范围的局限化相对可行,但有待临床验证。

3.3多种图像重组技术的特点

横断位图像作为扫描的原始图像,其提供的信息最真实,但缺乏立体及直观性,要求诊断医师具有较高的水平,对于密度较高的病变显示较为优越,对于段及段以远支气管显示相对不佳。MPR图像可以多角度观察病变,显示病变长短轴,同时利用曲面重组于同一平面显示病变整体,方法简单、成像速度快。Min IP是选择一定层厚叠加显示图像中的最小密度影像,去除不必要的干扰组织,但无法显示高于规定阈值的异物,同时受人为层厚设定的限制,漏诊率较高。Reysum可直观显示透明的气管支气管束,直接显示异物形态及气管支气管狭窄程度,但重建处理较复杂,对于段及段以远支气管显示欠佳,无法显示肺内情况。CTVE仿真内镜模拟支气管镜观察管腔情况,可从远近两端双向观察,可达亚段,但无法确定异物性质。本研究结果可见,MPR及CTVE对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准确率最高,MPR方法简单、可显示肺内病变,对异物显示最好[13]。

3.4 CT气管支气管成像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由于辐射风险及耗时较长,CT检查仅作为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补充检查,其适应证包括:①确定或怀疑高难高危气管支气管异物,可能合并较严重的并发症,X线平片不能明确诊断者;②支气管镜无法取出或首次取出失败,不取异物会带来较严重的并发症,需要手术取出者;③长期反复咳嗽,合并固定部位肺气肿、阻塞性肺炎者;④异物取出后症状不缓解者。相对禁忌证包括:①误吸病史明确,X线诊断明确的异物;②病情危重,应以抢救为主,待平稳后再检查;③患儿躁动无法配合;④胸部有金属固定伪影等。

3.5 CT支气管异物成像的局限性

多层螺旋CT对气管支气管异物诊断的准确性已得到肯定,但由于具有较大的辐射性,需要患儿配合及后处理时间均较长,限制了其临床应用;部分基层医院盲目扩大检查人群,导致滥用。临床需更好地掌握检查适应证,合理降低辐射风险,进一步研究更为快速有效的检查方案。

128层螺旋CT论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25 例,男16 例,女9 例;年龄21~72 岁,平均42.1 岁。车祸伤11 例,高处坠落伤10 例,重物砸伤4 例。手术治疗7 例,保守治疗18 例。

影像扫描及处理:所有患者均先行X线片检查初步诊断,再应用GE lightspeed VCT 128层扫描仪进行全骨盆螺旋式扫描。扫描参数均设定为层厚0.625 mm,电压120 kV,管电流300 mA,扫描时间小于1s。采集数据传入深蓝工作站,以原始数据进行三维图像重建,由一名影像专业和一名骨科专业医师共同阅片得出最终诊断。

2 结 果

骨折患者中耻骨骨折18 例,坐骨骨折8 例,髂骨骨折9 例,骶骨骨折6 例,髋臼骨折10 例,骶髂关节脱位6 例,耻骨联合分离2 例。常规X线诊断与128层螺旋CT对骨折诊断结果见表1。X线阅片确定诊断与最终诊断一致11 例(44%),行128层螺旋CT检查补充后确定最终诊断14 例(56%)。据Tile分型,128层螺旋CT检查结果更改分型11 例。据128层螺旋CT影像结果指导最终手术方式3 例。

3 讨 论

3.1 骨盆的解剖结构

骨盆是一个环状骨性结构,在解剖上由骶骨、髂骨、耻骨和坐骨等形状不规则的扁骨围成,骨之间没有内在的稳定性,其稳定主要依赖于周围的软组织,以及包括耻骨联合、骶髂关节前后部诸多韧带组织。但在生物力学上,骨盆的环状结构作为一个完整的力学器官均匀地把上身重量传导到双下肢,并且在维系骨盆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骨盆的稳定性有赖于其前环与后环的完整,其中前环对骨盆环的稳定作用占40%,而后环结构占到60%[3]。

随着影像技术及生物力学的发展,维持骨盆环的稳定性已经成为骨盆骨折治疗的基础。对于已失去骨盆环稳定性的骨折,采用手法复位、卧床、骨盆悬吊牵引、下肢骨牵引等保守治疗不仅增加了疾病的死亡率,也使多数患者出现疼痛、畸形、跛行等后遗症。手术治疗已逐渐成为维持骨盆环稳定的必要手段。但由于骨盆复杂的解剖结构,术前必须明确损伤的部位、骨折移位及关节脱位的程度,在立体上判断损伤的骨盆环是否稳定以及在哪个轴向上丧失稳定性,并据此制定详细的手术方案。

3.2 CT影像检查的必要性

在现阶段的骨盆骨折治疗中,传统的X线检查已滞后。单纯的骨盆前后位X线片在诊断中易受软组织、肠道的干扰。创伤、疼痛、精神因素使患者不能配合各种斜位等特殊X线检查。因此,细微骨折、结构紊乱以及骶骨、骶髂关节、髋臼等处的重叠部位容易漏诊,影响了术前诊断及分型,使手术方式及入路的选择产生困难。

White[4]认为CT检查优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在最小的不适、痛苦下得到患者骨盆的全面图像;b)低射线量:射线量低于正、侧、斜位片;c)CT图像能重建于任何时间而无须病人重复配合;d)以最优形式显示病变(X轴显示髋臼顶、髋关节,Y轴显示髂骨、坐骨后部、后壁、后柱);e)更清晰获得髋臼顶、四边形板的图像;f)可消除肠容物的重叠。CT扫描及影像后期处理从多层面、多角度检查病变部位,从平面检查飞跃到空间检查的层次,为更全面的了解骨折损伤部位、移位程度、关节脱位程度提供了可能,减少了漏诊的可能。

理论上,损伤的半骨盆相对于健侧向前或向后、向内或向外、向上或向下移位,并可围绕平行或垂直于骨盆缘的任何轴旋转[5],即所谓沿矢状面或冠状面的旋转畸形。这种抽象的概念很难被临床医生所充分理解。CT及图像重建应用在临床上使医生更直观的了解骨盆环的结构特点以及创伤后带来的稳定性的改变,指导临床分型,决定治疗方案,辅助手术方式及入路的选择。对于一个外伤性骨盆骨折的患者,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和分类是临床有效治疗的基础,Gill等[6]在比较骨盆损伤X线片和CT扫描时发现约1/3损伤的X线片须根据CT资料修改诊断。但从我科室临床统计看来,随着影像检查硬件及软件技术的提高,这种比例还要更高(56%),并且其优势部位主要体现在骶髂关节、髋臼、髂骨等后环部位。

3.3 128层螺旋CT的优势

3.3.1 扫描速度快

128层螺旋CT的优势之一即是明显减少了采集影像的时间。普通CT要求患者在采集图像过程中充分的配合,防止因为体位移动、呼吸等带来的伪影影响诊断结果。但是由于创伤带来的剧烈疼痛和恐惧感,病人不能耐受较长时间的体位限制来配合检查。128层螺旋CT的扫描时间小于1s,压缩在病人的半个呼吸周期内,最大限度的降低了伪影的产生,减少了病人痛苦的同时也提高了影像质量。

3.3.2 扫描分层细

当选择扫描参数时,层间隔是确定图像质量的首要因素,层厚居次。普通CT因为硬件条件所限导致的层间隔较厚是检查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故其对无移位骨折的显示尚不尽满意,尤其对骨折移位小于2 mm、关节间隙及关节内骨折显示较模糊。所以在扫描中常重复采集来减少影像的缺失,虽然重叠扫描可有效减轻图像台阶表现,但可能出现假性关节融合、骨折线模糊的现象。

128层螺旋CT能够将单次扫描的层间隔缩小至0.625 mm(在需要的情况下可以达到0.31 mm),防止因为扫描间距大而漏诊细微骨折,并有效的减少了后期处理及重建中的“梯田”现象。

3.3.3 强大的后期图像处理

128层螺旋CT强大的图像处理功能实现了真正的从平面到空间的三维立体重建。三维成像可使临床医生更直观的做出骨盆骨折后骨盆环是否垂直或旋转不稳定,也可提供骨盆入口位及出口位的信息,对骨折的诊断、分类、手术入路、固定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充分的、更加直观的依据。需要的情况下其匹配的Card IQ Analysis Ⅲ血管分析软件也可以明确创伤带来的盆腔血管损伤的程度。由于扫描层厚及扫描时间的减少,在术后复查及随访中,也减少了普通CT带来的内固定金属伪影影响临床判断骨折恢复的情况。

国内外报道中曾多次提及骨盆骨折行CT检查的指征[7,8],但随着医学影像仪器的发展,技术缺陷及诊疗价格已不是制约CT广泛应用的门槛。128层螺旋CT在骨盆病变定性、定量、术前、术后应用的临床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其检查不仅提高了影像诊断水平,指导了临床诊断和治疗,避免了因明确诊断反复检查、多次搬动病人而加重损伤的痛苦,而且相对减少了病人医疗费用。笔者认为,随着医疗体制及保险政策的进步,128层螺旋CT影像资料应作为在急性骨盆创伤诊疗中必要的、常规的检查手段。

摘要:目的探讨及评价128层螺旋CT在骨盆骨折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拥有完整的X线及128层螺旋CT影像资料的25例骨盆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两种影像检查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在25例患者中,X线诊断与最终诊断一致11例(44%),行128层螺旋CT检查补充后确定最终诊断14例(56%)。其在骶骨和髋臼骨折、骶髂关节脱位的诊断中较X线具有明确的优势,能清晰的显示骨折部位、程度,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结论128层螺旋CT检查对骨盆骨折的分类、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有条件者骨盆骨折诊疗中必要的、常规的检查手段。

关键词:骨盆骨折,螺旋CT,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Olson SA,Pollak AN.Assessment of pelvic ring sta-bility after injury[J].Clin Orthop,1996,(329):15-27.

[2]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649-650.

[3]Tile M.Acute pelvic fractures:causation and classifi-cation[J].J Am Acad Orthop Surg,1996,4(3):143-151.

[4]White MS.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in the assessment of fractures of the acetabulum[J].Injury,1991,22(1):13-19.

[5]Tile M,Pennal GF.Pelvic disruption:assessment andclassification[J].Clin Orthop,1980,(151):12-21.

[6]Gill K,Bucholz RW.The role of computerized tomo-graphic scanning in the evaluation of major pelvicfractures[J].J Bone Joint Surg(Am),1984,66(1):34-39.

[7]练旭辉,陈忠,叶文钦,等.螺旋CT三维及多平面重建在骨盆骨折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5):763-765.

128层螺旋CT论文 篇9

关键词: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CT;CAG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449-02

现如今,64层螺旋CT技术对临床医学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在诊断与治疗冠心病方面,它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有许多共同之处,如都可以显现患者细小的血管,但两者也存在差异,如两者在分析患者血管的细小程度上会有细微差别。这两种方法在医学上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此文通过对比分析多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与冠状动脉CT成像的病患,以此来发现这两种方法在判定冠心病时的相同与不同。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选择了2013年7月期间2014年8月期间,在本系统附属医院由冠状动脉造影与冠状动脉CT成像诊断为冠状动脉狭窄的49名病患,其中有男性28名,女性21名,他们的年龄主要分布在40~80之间,平均年龄为58岁,这些病患对碘剂都不会有不良反应,而且身体各项机能也可以正常运转。其中有9名患者在冠状动脉CT成像的14d之前进行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有29名患者在冠状动脉CT成像的14d之后进行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有11名患者在冠状动脉CT成像的28d之后进行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这些患者都对此次情况有详细的了解。

1.2仪器与方法

在检查前6h之内,患者必须禁止饮入任何食物,最好空腹,同时要求患者的心跳速度低于min/70次,适当调整患者的呼吸速度,以此达到放松效果。此次使用的机器厚度为五毫米,转动一周需耗费0.42秒,电压为120kv,电流在100到210mas之间,主要选择的是智能扫描的方法。同时运用国外先进的注射仪器,把选择碘普罗胺对比剂和生理盐水注射到体内,大约每秒注射5毫升,一共不超过80毫升,在注射选择碘普罗胺进行前后对比时摄入大概30毫升的生理盐水,并利用特殊技术跟踪反馈,同时扫描6~7秒,生成图像并将图像上传到特定站点。

1.2.2 CTA图像后处理

在观察心电图时,会发现有许多不正常的R波,此时要运用多种方法对异常情况重新处理,以达到各期间R波等量的效果。之后选择时要进行重新组建,一般要选择扩张和收缩两个时相,从而能够各自显示不同的冠状动脉。在分析斑块或微小波段时,要采用横向图片,放大一些重要地方,重新组建,且厚度不超过2.5毫米。

1.2.3 CTA图像分析

在对CTA图像进行分析时,必须有2名主要负责的医生,同时这2名医生对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并不知情。然后按照国际标准分割冠状动脉,运用国际公认的方法——直径测量法,对这15段动脉分别进行评测估量。

1.2.4 CAG 造影设备

CAG造影设备必须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控制使用,一般按照正常的体位进行照射,有的时候也必须增加一些多余的体位,最后由两位专业医师仔细诊查图像,并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算出冠状动脉CT成像的一些数值。

1.3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科学测量Kappa值,若该值大于零点七五,则同一性优良,若该值大于0.4,则具有同一性。

2结果

2.1冠状动脉分段评估结果

本次调查的49名病人全部做完了冠状动脉CT成像,而且大部分患者的成像非常清楚,只有少部分人的比较模糊,但经过多种方法处理之后,图片变得清晰可见,便于医师分析治疗。此次调查一共评测了493段血管,有29处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不符合(如表1所示),有464处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符合(如图1、图2所示)。

2.2冠状动脉CTA与CAG对照不符合血管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CTA与CAG存在差异,其中有两节冠状动脉被CAG认定为轻微狭小,而CTA却不认为存在狭小现象(如图3所示);另外有8节冠状动脉被CAG断定有不同程度的狭窄,但CAG全部断定为中等程度的狭窄(如图4所示)。

3讨论

3.1 CT冠状动脉成像对诊断CHD的认识

由于冠状动脉CTA有较高的真阴性率和阴性估计数值,因而在诊查、排查、医治冠心病时作用较为明显,此次所调查的患者的真阴性率和阴性估计数值与其他专家的调查结果有异曲同工之处,分别为95.4%和95.7%,这也就证明了冠状动脉CT成像在评测阴性数据时较为权威。在冠状动脉CT成像显示正常时,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也显示正常,由此可以看出冠状动脉CT成像可以应用于冠心病的诊断。

3.2改进不符合因素,提高CTA、CAG对冠状动脉的正确评价

本次的调查结果中,有29处血管的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CT成像的分析存在不同,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由于冠状动脉CT成像有较强的敏锐度,易于体现轻微程度的血管问题,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敏锐程度一般,因而无法显示一些斑状或块状问题;二是由于有些患者的心跳速度过快,呼吸不畅,导致图像质量较差,无法准确进行评测;三是血管中只有少部分的造影试剂,使得密度较低,使冠状动脉CT成像的评测有一些难度。此次调查主要分析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CT成像在诊断冠心病时存在的一些差异得出如下结论:只有采取正确的方法评测冠状动脉,并提升图片的高清度,才会准确对冠状动脉做出评估。

在进行冠状动脉CT成像检查之前,患者要放松心情,呼吸不能过快,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注射镇定剂,同时患者的心跳速度必须低于min/70。为了提升图像的高清度,对于心跳过快的患者可以适时选择重新组建。

参考文献:

[1] 高艳妮,姚果林,霍蛟等.256层 CT 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桥血管的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5,(2):223-225.

128层螺旋CT论文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0月—2012年4月我院行心脏CTA检查病人82例, 男45例, 女37例;年龄43岁~85岁 (65.73岁±2.56岁) ;冠心病48例, 胸骨后疼痛或心前区无规律闷痛34例, 支架术后15例,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19例。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2例, 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病程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CTA扫描方法

病人取仰卧位, 足先进, 双臂举至头顶, 女性病人除去胸罩。给予高流量吸氧 (6 L/min) 和持续心电监护, 心率在70/min以下, 由技术员训练呼吸配合及强调均匀呼吸的目的和意义。嘱病人先吸气后屏气, 扫描期间病人屏气11 s~15 s;采用GE Lightspeed128层螺旋CT (Lightspeed VCT) 扫描仪, 美国生产Stellant高压注射器, 20G密闭式静脉留置针, 对比剂是碘海醇 (350 mgI/mL) , 注射总量按病人每公斤体重 (一般80 mL~90 mL) 计算, 注射速率是5 mL/s, 先预监测扫描后跟踪CTA扫描, 扫描范围从气管隆嵴下方至膈顶下方1 cm, 如有冠状动脉搭桥者扫描范围要相应加大。心脏CTA扫描所有的数据传输至GE SDC AW4.4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及图像分析, 由2名高年资的医生进行数据测量和分析图像, 最后由1名副主任医师对测量结果及图像进行复核分析。

1.2.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病人给予一般指导, 观察组病人在一般指导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

1.2.2.1 一般指导措施

①预约、登记建档, 内容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联系电话、既往史及现病史、心电图报告等。②做碘过敏试验。③饮水, 给予温开水300 mL~500 mL。④告知一般性的检查说明, 告知病人检查时放松的重要性。⑤控制心率。安排病人在候诊室安静休息30 min, 观察碘过敏试验的反应和心率、心律的变化。心率过快者给予盐酸美托洛尔口服, 直至心率控制在70/min以下。⑥检查结束后要注意病人穿刺部位有无肿胀及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嘱病人休息30 min, 无不适后再离开, 嘱病人48 h内多饮水, 以利于碘对比剂的排泄。

1.2.2.2 护理干预方法

①心理护理。评估病人的心理状态及对检查的心理承受能力, 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 缓解病人紧张情绪, 使病人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检查, 以利于检查成功。②健康教育。告知病人CTA扫描全过程的各个步骤及其必要的配合, 心率的要求和扫描过程中呼吸屏气的配合, 介绍对比剂碘海醇 (欧乃派克) 的药理作用和可能出现的变态反应, 扫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过性全身发热等不适感, 并运用成功病例现身说法, 增强病人信心。③呼吸配合训练。护士在检查前训练病人先浅吸气后屏气, 每次吸气幅度相当, 多次重复训练, 并保证胸壁、腹部不动, 屏气时间约20 s。

1.2.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病人进入检查室前后心率变化以及在检查室由技术员进行呼吸配合训练时间和检查成功率等。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表2)

3 讨论

3.1 严格筛选病人, 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临床发现有或无典型冠心病症状, 劳累后心前区、胸骨后疼痛或无规律的心前区闷痛, 怀疑冠状动脉发育异常,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及搭桥术后。禁忌证:对含碘对比剂过敏、Ⅱ度~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严重心律不齐、显著心动过缓病史、失代偿性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支气管哮喘、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1]。

3.2 心率对心脏CTA图像质量的影响

在心脏CTA检查中, 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很多, 如呼吸、心率、心律、碘对比剂的注射速率和总量、重建算法等, 但心率是直接影响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 心脏CTA检查时病人心率≤65/min时, 才能获得较佳的图像质量, 而心率≥70/min时, 图像质量明显下降[2]。因此, 我院常规要求检查前控制病人心率在70/min以下。然而, 在工作中发现, 部分病人进入检查室或躺上检查床时因特定环境的改变致心理紧张, 造成心率加快, 部分病人因注射对比剂时出现一过性发热而致心率加快, 影响了图像质量, 不利于诊断。

3.3 呼吸对心脏CTA图像质量的影响

除心率外, 呼吸也是影响心脏CTA的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研究认为, 在扫描过程中因病人屏不住气或呼吸不均匀而出现呼吸运动伪影, 直接影响到图像质量和诊断[3]。因此要强调均匀呼吸和屏气的重要性, 反复训练病人均匀吸气后再屏气, 直到在扫描时间内能顺利完成吸气、屏气动作为止。

3.4 护理干预的意义

影响图像质量的主要原因是运动伪影、严重钙化和心律不齐等, 而运动伪影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心率过快和屏气不佳[4], 引起病人心率加快、屏气不佳的主要因素是心理紧张。通过护士主动与病人沟通, 了解其心理状态及对检查的心理承受能力, 对病人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使其对心脏CTA检查的步骤、目的、造影剂碘海醇的药理作用和扫描过程中心率、呼吸的配合等有一定了解, 从而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 同时检查前先由护士在候诊室进行呼吸配合训练, 大部分病人掌握要领。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病人进入检查室后心率低于对照组, 呼吸配合训练时间短于对照组, 检查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P<0.05) 。心脏CTA检查病人在一般指导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 可提高图像质量, 有利于诊断。

3.5 注射碘对比剂时的注意事项

①注意注射静脉和部位的选择, 保证碘对比剂顺利注入。由于碘海醇350 mgI/mL对比剂黏稠、浓度高。因此, 我们选择肘正中静脉穿刺, 使用BDIntima-Ⅱ20G密闭式静脉留置针, 扫描前先以注射速率5 mL/s注射生理盐水20 mL, 检测血管对高压注射器的承受力, 以保证对比剂顺利注入[5]。②防止碘对比剂渗漏, 及时处理药液渗漏。渗漏会造成大面积皮下组织肿胀, 影响诊断质量, 既达不到检查目的, 又增加病人痛苦, 如少量渗漏, 给予50%的硫酸镁湿热敷或马铃薯片敷[6];对局部严重肿胀者, 即给予0.05%地塞米松湿敷并口服地塞米松5 mg, 每日3次, 连服2 d, 效果良好[7]。③完善抢救措施。避免死亡是CT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医护人员要有高度责任心, 我科在CT扫描室备有气管插管用物、呼吸气囊、氧气筒和吸痰机等急救用物和急救药物, 并定期检查, 经常对本科室人员进行过敏性休克抢救训练如心肺复苏等, 在用药过程中, 护士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用药反应和病情变化,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以最大限度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8]。

总之, 病人进入检查室后, 进行呼吸配合训练的时间越长, 病人心理越紧张, 从而导致心率加快, 屏气不佳。因此, 病人在候诊室休息时, 护士先主动与其沟通, 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及态度, 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和进行呼吸配合训练等护理干预, 可缓解病人紧张情绪, 缩短在检查室训练呼吸配合的时间, 优化工作流程, 保证检查的成功, 提高图像质量, 有利于诊断。

参考文献

[1]张远芳, 程英, 郭岳霖, 等.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质量与护理[J].现代医用影像学杂志, 2008, 17 (3) :112-113.

[2]谢元亮, 郑晓华, 金朝林, 等.心率对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及对策[J].放射学实践, 2006, 21 (9) :913-916.

[3]梁立华, 吴菊芳, 陈耀强, 等.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伪影产生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8, 42 (9) :923-926.

[4]朱万安, 陈亮, 王淑清.影响多层螺旋CT心脏成像质量因素的探讨[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 14 (1) :18-20.

[5]高文洁, 崔健伟, 窦秀梅, 等.Ulrich造影剂注射器在64排螺旋CT检查中的应用[J].CT理论与应用研究, 2006, 15 (3) :50-52.

[6]于金碧, 宗美玲, 谭继善.使用高压注射器时造影剂渗漏的预防及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 2003, 10 (7) :777-778.

[7]陆美庆, 龚素茹, 刘彩媚, 等.碘造影剂静脉注射渗漏损伤后用不同方法处理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 2003, 17 (11) :1352.

上一篇:自主创新战略下一篇:理论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