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造影技术(共10篇)
多层螺旋CT造影技术 篇1
摘要:目的 分析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对颅内血管病变进行诊断的意义。方法 收集我科室在过去3年内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进行诊断的65例颅内血管病变患者的诊断资料进行分析, 总结该项技术在本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本组65例CT诊断与临床诊断结果完全相符, 患者疾病类型包括了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以及动脉狭窄等。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是一种无创、安全, 且可以反复操作的诊断形式, 应用该种诊断方式进行颅内血管病变的诊断结果是准确的。
关键词:血管造影,颅内血管病变,螺旋CT
颅内血管疾病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存在着巨大的威胁, 对于本病的诊断, 以往临床多采取的措施是全脑的血管造影技术结合患者临床症状进行的, 但全脑造影的实施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创伤性, 因此其使用就受到了限制。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是近年来开展的一种全新的诊断方式, 因其具有无创性以及较高的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而得以称为颅内血管病变的首选诊断措施[1]。为深入研究该种诊断方式在颅内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笔者也就我科室在过去3年内经该种技术诊断的65例患者的诊断资料进行了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择取我科室在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间接受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诊断的65例颅内血管病变患者的诊断资料。其中男性患者有41例、女性患者有24例;患者的年龄从25~69岁不等, 平均年龄为47.8岁。
1.2 方法
(1) 扫描方法:仪器选取为飞利浦公司生产的Brilliance型16层螺旋CT。嘱受检者平躺于检测床上, 经患者肘静脉利用高压注射器推注对比剂及生理盐水合计约90 m L左右, 推注过程中注意控制速度在每秒3 m L左右。调整仪器参数, 120 k V、180 m A对患者的头颅进行扫描;调整参数为120 k V、340 m A, 层厚0.75, 线管转速控制在每秒2转对患者进行血管造影扫描, 控制扫描延迟时间在18~22 s, 扫描方向为自锁骨向头颅方向进行。 (2) 重建方法:将扫描所得的各项数据内容均录入AW4.1工作站进行整理, 容积重建应用CTA软件进行, 并利用多平面重建技术及最大密度投影技术来显现患者脑部血管。
2 结果
本组65例患者在经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诊断后结果显示, 其中40例患者诊断为脑动脉瘤, 占患者总数的61.54%, 其肿瘤直径大小从0.17~4.9 cm, 平均直径为3.1 cm, 此40例患者的肿瘤分布情况为:21例患者肿瘤位于前交通动脉、11例患者肿瘤位于后交通动脉、4例患者肿瘤位于海绵窦区域、此外多发性动脉瘤及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各2例;有17例患者诊断为脑动静脉畸形, 占患者总数的26.15%, 此类患者病灶分布均位于颞枕叶部及左侧小脑区域;有6例患者诊断为动脉狭窄, 占患者总数的9.23%, 左右两侧各发生3例;另有2例患者诊断为烟雾病, 占患者总数的3.08%, 其图像显示为患者的颅内双侧的颈动脉均可见闭塞、脑基底毛细血管表现迂曲。本组65例患者的颅内血管情况, 在经造影技术及后期图像重建后, 均能清晰的显现[2], 对于辨别疾病、诊断疾病具有较高的价值, 其CT造影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完全符合。
3 讨论
路内血管病变是一种临床上的常见疾病, 其主要包括了脑动脉瘤以及动静脉畸形等疾病, 其病变组织会发生破裂从而导致患者的蛛网膜下腔出现出血现象, 因此对于本病患者, 临床应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否则极有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对于该种疾病的诊断, 以往临床上多采取的措施便是全脑的血管造影技术, 但是该种诊断方式不仅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创伤性, 还有可能引起患者发生神经系统的损伤, 因此其使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3]。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是一种利用三维成像来诊断血管病变的新型技术, 该种诊断方式的操作较为简单、无创伤, 且其对于血管病变的诊断也较为准确, 因此就成为了目前临床诊断血管病变新的重要途径[4]。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的诊断质量与图像的扫描质量有着密切的管理, 要想取得理想的诊断效果, 就必须要做好原始影像的扫描工作。在此, 笔者也就相关的注意事项进行如下分析: (1) 控制对比剂的注射速度、剂量以及扫描延迟时间。过慢的注射速度又会影响对比剂的峰值浓度、过快的注射速度会增加患者的副反应的发生概率[5];对比剂的注射剂量做好维持在90 m L左右;延迟时间最好控制在16 s左右。 (2) 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有利于对患者颅内血管进行观察, 因此在螺距的选择上应注意不超过1。 (3) 应用容积重建以及多平面重建技术等三项内容对原始图像进行处理, 可以做到优势互补, 从而提高血管病变的诊断符合率。此外, 结合本次研究结果, 笔者也就该项诊断技术的价值进行了以下总结: (1) 对于脑动脉瘤的诊断, 在该种技术下可以较为清晰的辨别肿瘤所处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同时可通过对图像进行旋转、局部放大等措施来对肿瘤进行细致的观察。同时此种诊断的操作速度较快, 因此此法尤为适用于急诊患者。 (2) 该种诊断形式所得的图像可以清晰的将患者颅内血管的立体结构进行呈现, 并利用三维图像对脑动静脉畸形的形态、大小等进行测量, 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此外, 该种诊断方式还可以清晰显现患者脑基底动脉及分支的异常, 因此可以明确的进行烟雾病的诊断。虽然该种诊断方式具有较多的优势, 但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诸如:图像视野不够广阔、对血流方向不能清晰判断以及骨伪影对小动脉瘤诊断的影响等, 这些因素皆会对诊断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 临床应格外注意。
结合本次观察结果及上述理论, 笔者认为,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技术在颅内血管病变的诊断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此法应作为颅内血管病变的首选措施而在各医院广泛开展实施。
参考文献
[1]李慧, 王夏红, 赵建民.三维CT血管造影-表面遮盖显示技术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比较[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24 (2) :627-628.
[2]苏海, 孙晓川, 朱继, 等.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的临床运用[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07, 32 (5) :547-550.
[3]胡元明, 王成林, 申大光, 等.脑血管痉挛螺旋CT血管造影临床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 2005, 3 (2) :4-6.
[4]左长京, 因建明, 王培军, 等.螺旋血液铸型技术诊断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2, 36 (8) :754-758.
[5]李天然, 钱根年, 郑春雨, 等.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临床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 2005, 3 (3) :34-36.
多层螺旋CT造影技术 篇2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冠脉造影;冠脉血管病变;价值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由冠脉血管引发的疾病也呈不断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多发病、常见病。如不及时治疗,可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据临床资料统计,因冠脉血管疾病引发的死亡率高达55~60%【1】。因此,进行早期检查确诊,对评价和预测心脏事件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目前,冠脉造影(CAG)是诊断冠脉血管疾病的金标准,但由于其有创伤性,在临床检查中受到一定的限制。随着螺旋CT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以其更快的扫描速度,更薄的扫描层面及广泛的扫描范围为许多疾病提供准确的诊断价值。我院自2009年5月~2011年9月对收治的119例冠脉血管病变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MSCT)检查并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19例,男74例,女45例,年龄31~79岁,平均56.4±2.3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闷、气促、心前区疼痛等症状,符合冠脉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其中心绞痛33例,心肌梗死59例,心律失常19例,其他8例。发病时间2个月~12年,平均3.8±0.6年,均行MSCT检查,并随机抽取同期进行冠脉造影患者114例作为对照组,2组在年龄、病程、症状等一般资料中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扫描方法:采用Siemens公司生产的Sensation 64层螺旋CT机,检查前均禁食水,根据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扫描方法。扫描范围从上缘支气管分叉至心脏下缘。扫描参数:层厚0.6~1.0mm,螺距3~5,条件为120kV,220mA,扫描旋转时间为0.35 s,重建时间0.5 s。先平扫后增强,增强扫描时从上肢肘前静脉经高压注射器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20mL,每间隔2S连续扫描测量时间一密度曲线,测出对比剂注射开始至降主动脉增强峰值的时间,进行增强和延迟扫描。扫描完成后将数据进行薄层重建传至工作站,利用多平面重建、曲面重组、表面遮盖成像和容积成像进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CAG检查采用由美国GE公司生产的Innova 3100血管机, Seldinger法穿刺桡动脉,置入6F血管鞘,注射肝素3 000U,采用多功能造影管行左右冠脉造影,定量测量冠脉血管的狭窄程度。
2结果
2.1 冠状动脉病变数及冠脉内斑块检查比较:MSCT与CAG在冠脉病变数与冠脉斑块检查比较中无统计学差异显著性(P>0.05)。
2.2冠脉狭窄比较:MSCT检查病变中有57例显示出狭窄(单支病变中43例,重度钙化中9例),CAG中有46例显示出狭窄(单支病变中31例,重度钙化中5例),有10支MSCT诊断存在狭窄而CAG显示正常,MSCT灵敏度为91.2%,假阳性率为8.8%(5/57),CAG灵敏度为78.3%,假阳性率为13.1%(6/46),MSCT检查明显高于CAG,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冠脉血管病变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多以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疾病出现,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随着临床检查诊断技术的提高,目前,MSCT 和CAG是诊断冠脉血管疾病的主要方法。
CAG是诊断冠脉血管疾病最直观有效的方法,但由于其具有创伤性,不能频繁应用,再加上它对血管狭窄特别是对有出现非钙化性斑块的灵敏度较低,容易出现漏诊。MSCT可较好的显示冠状动脉管腔、管壁病变,区别软、硬斑块,了解血管有无出血及出血后形成的血肿、钙化,特别是在血管狭窄方面,可以準确检出非钙化性斑块,利用其增强扫描与重建方式使扫描速度和图像质量得到显著提高【2】,提高诊断率和灵敏度。但在检查中我们应注意,MSCT对显示细小和扭曲的血管相对较差,容易受心律失常、呼吸等因素的限制【3】,在检查中判断不清时应用CAG做进一步诊断。
总之,MSCT一种安全可靠、准确有效的冠状动脉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管壁改变和管腔狭窄,对预测及早期诊断冠脉血管疾病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侯朝华,张计旺,张宁,16层螺旋CT冠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01,108~109
[2]Pontone G,Andreini D,Quaglin C,et al.Accuracy of multidetector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in detecting signficant coronary stenosis in patient populations with differing pretest probabilities of disease[J].C1in Radiol,2007,62(10):978~985.
多层螺旋CT造影技术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0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 全部行CTU检查, 男27例, 女13例, 年龄17~76岁, 平均46.5岁, 40例患者均具有相应临床症状或其他检查 (主要为超声、实验室检查) 可疑有肾脏占位或其他相关泌尿系疾病, 主要表现为血尿、腰痛、尿路梗阻等症状;其中, 3例盆腔肿瘤切除术后进行全尿路CT造影。
1.2 检查设备
CT机为SIEMENS公司生产的SOMATOM Emotion16层多排螺旋CT, 扫描层厚采用16×0.75mm;推注系统为SEACROWN (信冠) Contrast Media Injector。
1.3 增强注射
对比剂选用欧乃派克 (通用电气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 注射剂量一般为90~100 m L, 注射速率2.5~3.5m L/s;对照组在注射对比剂后加注100 m L生理盐水, 注射速率1 m L/s。
1.4 扫描方案
扫描前嘱患者饮水约500m L, 检查前30 min不再排尿, 于平扫完成后行多期增强扫描, 以防对比剂的高密度影与结石、钙化无法区分。扫描范围应包括双肾、双侧输尿管及膀胱等全部泌尿系脏器, 根据具体需要, 如需扩大范围者, 尚需加大扫描范围。
1.5 图像重建与显示
对扫描获得数据应用计算机及相关软件进行影像后处理, 主要采用的方法有多平面重建 (MPR) , 可进行矢状面、冠状面影像重建;MIP (最大密度投影) 、VR (容积再现重建) 等也是常用影像后处理方法;所获得后处理影像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显示病变或正常解剖结构, 图像直观性强。
2 结果
一组20例单纯注射对比剂80~90 m L, 延迟15min后扫描肾盂、肾盏、输尿管全程及膀胱显示满意者8例, 12例延迟至30min后泌尿系显影满意;对照组20例加注100 m L生理盐水, 肾盂输尿管全段及膀胱15min显示充盈18例, 2例单侧输尿管梗阻未充盈, 健侧肾盂输尿管全段及膀胱充盈满意。
上述结果表明, CTU检查时应用对比剂后, 再加注一定量的生理盐水可达到使泌尿系充盈显影满意的效果, 有效提高显影率, 同时其也具有缩短显影时间的作用。
3 讨论
CT尿路成像简称CTU, 它是一种造影增强检查, 静脉团注一定剂量对比剂后行多期CT扫描, 由于肾脏的分泌功能, 对比剂可使肾盂、肾盏显影, 同时输尿管、膀胱等泌尿系脏器亦可因对比剂充盈而显影, 对于扫描获得的数据, 经计算机及相关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后处理, 即可获得包括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等诸多泌尿系脏器的整体显示。CTU对于肾脏、输尿管及膀胱等泌尿系疾病的诊断、定位等具有一定作用, 对于重复肾、重复输尿管畸形显示良好, 可明确输尿管的移位开口和囊肿的位置、大小, 对于尿路梗阻诊断具有一定优势, CTU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对正常组织及病变进行观察;但其也存在一定不足与局限性, 首先, 要获得三维重建图像需要20~30 min, 时间较长, 成为MSCTU在时间上的局限性[1];其次, 仅观察CTU图像会因为对比剂遮盖而造成输尿管结石漏诊, 故此观察图像时应结合平扫图像, 两者结合即可防止结石漏诊, 又可对泌尿系结石与腹腔内钙化性病灶相鉴别。
研究表明, 当膀胱处于半充盈状态时, 下段输尿管显示良好, 这主要是由于此状态下输尿管下端压力相对增加, 对比剂充盈充分, 故CTU检查时若想获得下段输尿管满意显示, 最好使膀胱处于半充盈状态。
有学者认为, CTU检查因缺乏早期增强表现而造成对肾脏肿瘤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局限性, 例如小肾癌的诊断[2]。本组病例, 在制定CTU检查方案时, 包括平扫及增强各期 (动脉期、实质期、延迟期) , 故对上述局限性可达到完全避免, 不仅能对肾脏肿瘤的良恶性达到诊断及鉴别诊断目的, 还可多角度、多方位观察肾脏肿块, 对其定位、定量分析, 唯一存在的缺点是患者需要多次扫描, 接受的射线剂量较多, 具体病变可适当决定减少扫描次数, 根据检查实际情况确定。
CTU检查时对于时间的选择较为关键, 扫描时间选择的好, 可更好的显示肾盂、肾盏、输尿管等泌尿系脏器正常结构或病变[3]。CTU检查的延迟时间并没有统一标准, 因人而异, 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但多数学者认为在延迟30 min后进行扫描效果较为满意。本组研究设置了注射对比剂后加注生理盐水的方法, 结果表明加注生理盐水后, 能明显提高远段输尿管的显影率, 泌尿系显影效果要好, 提高了泌尿系全程显影的几率, 同时缩短了全程显影的时间, 提高了CT在泌尿系疾病的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McTavish JD, Jinzaki M, Zou KH.Multi-detector row CT vrgraphy:comparison of strategies for depicting the normal vrinary collecting system[J].Radiology, 2002, 225 (3) :783-790.
[2]周康荣.螺旋CT[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223-224.
多层螺旋CT造影技术 篇4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低剂量
冠心病是目前临床上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对该病患者在发病的早期进行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螺旋CT硬件和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多层螺旋CT技术在临床上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其三维重建技术也已经被广泛的运用于临床对患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1]。为了对采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低剂量技术对冠心病患者进行诊断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分析,为临床找到一种对该类患者进行诊断的更好方法,使该类患者的临床诊断的准确率更高,使诊断过程中的相关射线剂的使用剂量进一步降低,我们组织进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来我院就诊的88例患有冠心病的临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标准采集方法和低剂量采集方法进行CT扫描。对两组患者检测过程中的相关生理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現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在2007年4月至2011年4月这四年时间里,抽取来我院就诊的88例患有冠心病的临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患者中年龄最大者75岁,年龄最小者37岁,平均年龄54.8岁;患者中有37例男性患者,51例女性患者;患者中病程最长者17年,病程最短者1年,平均病程5.8年;抽样患者所有自然资料,统计学差异并不明显,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临床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检查后确诊。
1.2 方法
将抽样中的88例临床患者病例随机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4例。A组患者采用标准采集方法进行CT扫描;B组患者采用低剂量采集方法进行CT扫描。对两组患者检测过程中的相关生理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1.3 数据处理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P<0.05时认为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B组患者的CTDIvol和ED水平明显低于A组患者,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0.05)。
3 讨论
在CT扫描成像技术中, 曝光剂量和图像的实际质量始终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二者之间既可以相互影响又能够相互制约[2]。一般而言, 曝光剂量与图像的实际质量成正比关系, 曝光剂的量增加可以使信号的强度得到提高, 使低对比度的分辨力得到显著改善, 使量子噪声降低, 从而获得质量比较高的图像。多层螺旋CT探测器的增加,导致亚毫米薄层扫描技术得到更加广泛应用, 随着厚度的逐渐变薄, 噪声也在逐渐变大, 因此在扫描的过程中若要获得与常规CT相同的图像信噪比, 就需X射线剂的量进一步提高, 这使得二者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3]。使CT扫描辐射剂量降低的常用措施主要包括: 使管电流、管电压降低; 使螺距、扫描层厚加大; 使扫描时间尽可能缩短; 使扫描野缩小。而CT冠脉成像为了达到优质成像分辨力, 必然采用薄层扫描和小螺距成像技术, 因此, 要使冠脉CT成像的辐射剂量减少,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管电流进行调节[4]。
总而言之,采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低剂量技术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扫描可以使射线剂的使用剂量显著降低,并且不会对该类患者的诊断的准确性造成影响,可以作为今后临床对该类患者进行诊断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 朱晓华,李大骏,薛永明,等.胸部CT低剂量扫描的图像质量与吸收剂量关系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8,37(12):945-946.
[2] 茹选良,陈天国,郝毅等.椎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的应用及临床意义[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8,13(14):224-225.
[3] 高建华,孙宪昶,李剑颖,等.后置滤过器C2对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23(11):73-74.
多层螺旋CT造影技术 篇5
1 CT 检查前的准备
1.1肠道准备小肠的充分扩张是提高CT诊断小肠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前提条件, 肠袢充盈不佳或肠蠕动活跃会增加小肠疾病的漏诊与误诊。肠道准备包括:1肠道清洁:肠道残余物可形成伪影, CT检查前肠道清洁非常重要。部分学者认为检查前禁食至少6 h[2,3], 也有学者采取检查前1d18:00以后禁食, 辅以水冲服番泻叶50 mg、饮水1500 ml以上并及时排便[4]。而Minordi等[5]采取检查前2 d清淡饮食, 前1d 8:00服番泻叶和糖水的等量混合物150 mg, 13:00半流质饮食, 17:00后服用3 L含15 g硫酸镁的温开水导泻, 21:00服用一杯热水, 然后禁食至检查前的方法,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2抑制肠蠕动:为了减少肠蠕动带来的伪影干扰, 并充分扩张远端小肠, 既往研究多选择在CT扫描前经静脉注射东莨菪碱10 mg或20 mg (有禁忌证者除外) [6,7], 或静脉注射胰高血糖素1 mg抑制肠蠕动[8]。与肌肉注射相比, 静脉注射更方便快捷, 患者痛苦少。
1.2对比剂的选择对比剂按种类可以分为阳性、中性及阴性对比剂:1阳性对比剂:最常见的是碘溶液 (如泛影葡胺) 和高密度硫酸钡混悬液, 具有抑制肠蠕动、不易被小肠吸收、肠管扩张效果较好的优点, 并且有助于瘘管的确定及机械性肠梗阻的梗阻点定位[9], 但因在CT图像上呈高密度、伪影重、容积效应明显, 并容易掩盖强化的肠黏膜、肠腔内的出血以及黏膜下病变, 临床应用受到限制。Oliva等[10]研究证实0.1% 中性硫酸钡混悬液扩张肠管、显示肠壁结构的效果优于2.1% 阳性硫酸钡混悬液。2阴性对比剂:如空气、二氧化碳等, 因伪影干扰明显已很少应用于临床。3中性对比剂:CT值接近于水, 使用后肠腔与肠壁对比柔和, 且无容积效应所致伪影, 能有效地扩张肠管及显示肠壁结构细节, 更有助于评估黏膜是否增厚、肠壁是否分层以及肠壁的强化方式等, 临床应用广泛。常见的中性对比剂有纯净水、聚乙二醇、甲基纤维素、纯牛奶、2.5% 等渗甘露醇、乳果糖溶液、Vo Lumen等。纯净水价格低廉、容易获得, 且口感佳、副作用相对较少, 易被患者接受, 但进入小肠后重吸收快致肠管充盈欠佳;纯牛奶口感好, 因含少量脂肪成分, 能减少小肠蠕动、延缓胃肠道的排空, 从而有效地扩张肠管。Lim等[3]比较了口服1000 ml纯净水、含脂3.8% 纯牛奶以及0.1% 泛影葡胺 (检查前40 min、20 min分别服用600 ml和400 ml) 扩张肠管及显示肠壁的效果, 结果显示含脂3.8% 纯牛奶组效果最好, 纯净水组效果较差, 但纯牛奶组中约10% 的受检者出现腹泻。等渗甘露醇溶液味微甜, 患者易接受, 因是等渗溶液, 不易被肠道吸收, 可以均匀地充盈整个肠腔而广泛应用于临床。章士正等[11]比较了各种对比剂扩张小肠的效果, 认为2.5% 甘露醇是最理想的小肠扩张对比剂。曾祥芹[12]对比了口服1500 ml纯水、4% 纯牛奶及等渗甘露醇溶液3种不同中性对比剂对正常人小肠的扩张程度及肠壁的强化强度, 结果提示甘露醇组肠腔扩张程度及十二指肠和回盲部显示效果最好, 推荐临床广泛应用口服甘露醇进行小肠检查;纯牛奶组肠腔和肠壁对比效果最好, 可以用于存在小肠黏膜缺血早期病变的患者。乳果糖是由乳糖和半乳糖人工合成的双糖酶合成剂, 其基本化学结构可以防止肠道吸收, 其固有的渗透性可以促进肠管扩张, 在CT小肠造影扩张小肠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3,14]。王永仁等[15]研究了4组共80例患者口服纯净水、纯牛奶、2.5% 等渗甘露醇和1∶30稀释的乳果糖溶液小肠肠管扩张程度以及肠腔和肠壁的对比度, 患者检查前45 min内分4次口服总量约1800 ml相应的液体, 450 ml/ 次, 间隔15 min, 结果显示2.5% 等渗甘露醇和1∶30倍稀释的乳果糖溶液均可以使80% 以上的小肠肠管一致性良好扩张, 并清晰显示小肠的肠壁结构, 是理想的MSCTE肠道对比剂。除合理选择对比剂外, 患者良好的依从性和医师的监督鼓励对促进小肠扩张也有重要意义。
2MSCT 检查方法
2.1体位选择目前国内外多数研究中采用仰卧位, 但朱全东等[6]的研究显示, 俯卧位在小肠充盈程度、肠管分布及显示病变等方面优于仰卧位, MSCTE行俯卧位检查更有助于小肠疾病的诊断。
2.2扫描方法采用轴位连续螺旋增强扫描, Baker等[8]认为对临床怀疑克罗恩病及非特异性腹痛患者采用门静脉期单期扫描, 而对不明原因的胃肠道出血及怀疑肠缺血的患者采用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双期扫描。静脉注射对比剂的方法:罗敏等[16]研究表明在小肠病变的双期增强扫描中, 使用80 ml碘对比剂, 以3 ml/s注射即能得到高质量的小肠图像, 能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
2.3扫描参数在保证影像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降低辐射剂量是CTE的发展目标。目前降低辐射剂量的方法主要有减少扫描覆盖范围和扫描时间、调整管电压和管电流等。在不同管电压下进行CT扫描, 管电压从120 k V降至100 k V时平均辐射剂量下降约34%, 从120 k V降至80 k V时平均辐射剂量减少约64%[17,18]。因此, 降低管电压能够有效地减少辐射剂量, 但同时会增加图像噪声。MSCT自适应迭代重建技术能在低千伏条件下有效地减小图像噪声、保证图像质量[19,20]。Hardie等[21]提出利用超距CT小肠成像技术能够大大缩短扫描时间, 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该技术完成一次单期增强扫描的总时间和平均辐射剂量分别为2.1 s和10.1 m Gy, 而常规CTE的总时间和平均辐射剂量分别为18.6 s和15.8 m Gy。Kielar等[22]提出一种低剂量的改良CTE也能很好地评估克罗恩病患者疾病活动度和显示肠腔狭窄、脓肿等, 该方法要求患者检查前口服高密度9% 碘溶液1200 ml, 采取高噪声指数 (NI=28) 和自动毫安调节的联合设置完成CT平扫, 从而降低辐射剂量。
2.4图像后处理原始轴位图像建薄后传至工作站, 根据需要可以行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CT血管成像、CT仿真内镜等。
3正常小肠的 MSCTE 表现
正常小肠肠管扩张良好的情况下, 肠腔宽度为2.0~2.5 cm, 肠壁厚度 <3 mm, 且厚薄一致、密度均匀。空肠肠黏膜较多, 肠壁较厚, 呈羽毛状;回肠肠黏膜较少, 肠壁较薄, 呈腊肠样。增强扫描示小肠壁强化强度不超过肝脏实质密度, 同一期相小肠各段肠壁强化的CT值无明显差异, 静脉期肠壁的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期, 静脉期肠壁和肠腔密度对比度最佳。
4常见小肠疾病的 MSCTE 诊断价值
MSCTE已经广泛应用于小肠炎症性病变、肿瘤、胃肠道出血、肠系膜缺血等疾病的检查, 尤其是克罗恩病患者。窦娅芳等[4]研究了118例临床怀疑小肠疾病患者的256层MSCTE影像结果, 其诊断小肠疾病的灵敏度为78.87%, 特异度为100.00%, 正确率为87.29%, 阳性预测值为100.00%, 阴性预测值为75.80%, 认为MSCTE对小肠疾病的临床诊治具有重要价值。
4.1克罗恩病克罗恩病的常见CTE表现包括肠壁增厚和小肠黏膜异常强化 (图1A) 、肠腔狭窄、瘘管和窦道形成、腹腔脓肿 (图1B) 和炎性包块, 病变呈节段性分布、肠系膜血管增多、肠周淋巴结肿大等, 其中肠壁增厚和肠黏膜异常强化是最常见和最主要的表现。肠壁强化的程度及方式可能与疾病活动度有关, 肠壁的分层强化多提示急性炎症期。Park等[23]认为克罗恩病患者急性炎症期和慢性纤维性狭窄时其CTE表现不同, 若肠壁CT值 >109 HU, 并且病变肠管与正常肠管强化的比例 >1.3, 则高度提示活动期病变。Colombel等[24]认为肠系膜血管增多 (梳齿征) 和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是克罗恩病急性期最特异性的表现。利用多平面重组技术能多方位显示窦道及瘘管, 能准确定位腹腔脓肿。李文杰等[25]回顾性分析了31例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将其CTE影像学特点与炎症活动生物指标血沉、C- 反应蛋白、结肠镜、单气囊小肠镜等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活动期的CTE诊断阳性率略高于缓解期 (75.0% 对66.7%) , 活动期常见的CTE表现有节段性肠壁增厚 (92.9%) 、双层或多层强化 (71.4%) 、肠周围淋巴结肿大 (71.4%) 、肠系膜血管增多 / 梳齿征 (60.7%) 、肠腔狭窄 (46.4%) , 随着疾病活动程度的加重, 以上影像表现的阳性率有逐渐升高趋势, 且均与C- 反应蛋白呈正相关, 而多层强化、梳状征与血沉水平也呈正相关;在25例结肠镜检查中, 结肠镜与CTE的阳性吻合率为44.0%, 10例 (40.0%) 结肠镜下未见末端回肠病变而CTE下可见小肠病变;在12例单气囊小肠镜检查中, 单气囊小肠镜与CTE的阳性率均为100%, 且发现的病变部位均一致。
图1 女, 37岁, 克罗恩病。A示空肠、回肠多节段肠壁不均匀增厚 (系膜缘明显) 、强化;B示肠壁及系膜多发小脓肿
4.2小肠肿瘤MSCTE除可以显示小肠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密度、强化特点外, 还能够确定肿瘤与腔外及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所属肠壁淋巴结或其他脏器等处有无转移, 对肿瘤的定位、定性、分期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常见的小肠肿瘤如胃肠道间质瘤、小肠腺癌、小肠淋巴瘤及小肠脂肪瘤具有各自相对典型的CTE表现。良性的胃肠道间质瘤形态较规则, 边界清晰, 密度均匀, 增强后均匀一致中度强化, 很少侵犯邻近结构, 周围脂肪组织清晰;恶性肿块形态不规则, 密度不均匀, 其内可见坏死液化或钙化灶, 增强后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小肠腺癌为多沿管壁生长的不规则肿块, 出现肠壁不均匀增厚、肠腔狭窄合并近段肠管扩张, 增强后多为轻至中度强化, 邻近的肠系膜脂肪组织密度增高 (图2) 。小肠淋巴瘤表现为肠壁对称或不对称增厚, 累及肠管较长, 相应部位肠腔多数扩张, 典型表现为动脉瘤样扩张, 增强后病变均匀强化, 常可见到病变邻近区及肠系膜周围肿大的淋巴结, 这些肿大的淋巴结包围肠系膜血管及脂肪呈“三明治征”。小肠脂肪瘤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晰的腔内脂肪密度肿块, 部分肿块内可见间隔组织, 增强后肿块不强化, 但间隔组织有轻度强化, 部分小肠脂肪瘤会导致肠套叠而呈现典型的“靶征”[26]。王海燕等[27]研究显示, MSCTE对小肠肿瘤定位及定性的准确率分别为98.6% 和90.1%, 对小肠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Algin等[28]采用64层MSCTE对家族腺瘤样息肉病相关的硬纤维瘤病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MSCTE检查发现了腹壁及肠系膜间多发的硬纤维瘤, 而在MSCTE检查前的上消化道内镜却未发现任何病变。
图2 女, 60岁, 空肠高分化腺癌。矢状位示肠腔内肿块形成 (箭) 伴肠腔狭窄, 肿块明显强化 (A) ;曲面重组示肿块位于空肠近端, 肠腔狭窄, 十二指肠梗阻扩张 (箭, B)
4.3胃肠道出血胃肠道出血的定位及病因诊断是重点和难点。在各种小肠病变中, 血管病变是胃肠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 尤其是在老年人群。MSCTE对明确胃肠道出血的部位及病因具有重要诊断价值。Lee等[29]回顾性分析了65例不明原因胃肠道出血患者的MSCTE表现, 以内镜、手术病理及临床随访为标准, MSCTE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5.2% (16/29) 、100% (32/32) 、100% (16/16) 、71.1% (32/45) 。Hara等[30]采用MSCTE三期增强扫描对48例怀疑胃肠道出血的患者进行检查, 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33% 和89%, 但与17例胶囊内镜结果相比, MSCTE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MSCTE :66%、86%, 胶囊内镜:33%、78%) 。Sodhi等[31]采用MSCTE对35例不明原因的胃肠道出血患者进行研究, 其阳性表现结果包括胃肠道间质瘤、类癌、小肠腺癌、Meckel憩室和空肠的血管畸形, 与12例剖腹探查术的结果完全一致。
多层螺旋CT造影技术 篇6
1 冠状动脉钙化简述
现代医学观点认为, 冠状动脉钙化通常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钙盐沉着现象, 冠状动脉的钙积沉现象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突出病理特征和特异性标志。冠状动脉钙化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退化形式及结果, 其形成机制属于复杂主动的可调控过程。尸检证明, 冠状动脉钙化总是发生在粥样硬化病灶中, 出现于局部冠状动脉显著狭窄区域的的血管壁。所有的冠状动脉钙化均与其内膜粥样硬化病变有关, 冠状动脉钙化的程度与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 变性组织细胞与细胞分解时释放的磷酸盐结合后再与钙结合形成磷酸钙沉着于粥样斑块内, 类脂质中钙亲和性强的磷酸酰丝氨酸也会引起钙盐沉积;许多代谢性疾病及其并发症患者也可发生冠状动脉钙化, 年轻成人的动脉钙化表现为脂质核脂质小体中的结晶钙聚集, 当矿化现象严重时, 会出现纤维组织增加及脂质成分沉淀。冠状动脉少量钙化会发生在邻近内弹力板纤维斑块内, 多数钙化出现在坏死内膜内, 其冠状动脉狭窄明显。近年来研究表明, 冠状动脉钙化的钙沉积多数发生于近战型病变中, 显示了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程存在和严重程度, 钙化斑块数量反映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区域大小, 有研究认为, 冠状动脉疾病发生可能改变粥样硬化斑块的机械特征, 轻度和中度狭窄斑块可能导致动脉血管破裂及冠状动脉综合症, 冠状动脉钙化范围越广, 冠状动脉疾病发生概率越高。冠状动脉钙化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具有独立影响。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程度的体现, 冠状动脉钙化成为冠心病诊断的重要早期指标。
2 多层螺旋CT造影在冠状动脉病检中的技术优势
医学CT是利用X线集束对人体结构层面进行扫描处理形成重建图像的成像技术。螺旋CT采用滑环技术将探测器沿人体长轴呈螺旋式轨迹扫描, 可快速连续的采集扫描数据, 获取三维重建图像, 使血管立体成像成为可能。多层螺旋CT造影属于一种新型CT成像技术, 它采用锥形X线集束和多排探测器, 能够进行长距离大范围全方位的扫描, 可自动调整扫描条件参数, 检查全面细致, 无病灶遗漏现象, 三维重建无伪影干扰出现, 图像更接近于立体解剖图像, 可反复进行各种模式的图像重建, 能够实时显像, 病变检测率高。多层螺旋CT成像系统在一次扫描过程中能同时获得多个层面的图像投影数据, 图像分辨率和清晰度较高, 移动伪影少, 整个扫描范围内血管图像的连续性强, 操作简便, 安全系数高, 时间与空间分辨率高, 细微结构显示清晰。
相对于冠状动脉的疾病检查来说, 多层螺旋CT造影检查对于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多层螺旋CT造影技术以亚秒级扫描速度和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来实现冠状动脉成像, 对于显示冠状动脉血管的形态异常效果明显。作为一种无创伤性冠状动脉病检实用方法, 多层螺旋CT造影能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粥样硬化斑块及其钙化病灶等, 特别是对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及其相关病因确定较为高效, 同时能显示动脉血管的管腔、管壁情况;多层螺旋CT的三维重建技术对冠状动脉多方位显像能力较高, 血管成像信息量大, 能进行高分辨力图像检查, 观察夹层动脉瘤内膜片, 真假腔血流成像。相对来说, 多层螺旋CT造影技术具有无创性、扫描速度快、扫描层厚更薄等技术特点, 临床信息提供精确, 成为临床医学检查诊疗的一项重要手段。
3 多层螺旋CT造影在冠状动脉钙化临床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多层螺旋CT造影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方面进展较快, 对心血管影像研究体现了重要的应用价值。近几年来, 本人通过采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对多例冠状动脉钙化检查患者进行临床研究:
3.1 冠状动脉钙化的多层螺旋CT造影影像检查方法
借助64排螺旋CT扫描仪, 使用扫描层厚0.625mm×64mm排列的探测器, 管电压120-140KV, 采用高毫安输出球管以800mA峰值输出, 螺旋扫描速度控制在不低于0.35s/转的范围内, 通过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模式采集数据以及单、双或多扇区图像重建算法, 螺距3~6、视野25cm×25cm, 选用非离子型对比剂根据患者个性体重和扫描范围定量以3.5~5mL/S速率于肘前静脉穿刺注射总量75~80mL后, 延迟时间13~16s;以相同速率继续追加注射对比剂, 选择气管隆突至心脏膈面范围, 在观察部位血管内造影剂充盈达高峰期时作连续扫描, 扫描时间控制在5~10s, 扫描完毕后对原始数据进行常规重建并作三维图像处理, 分析冠状动脉斑块性质及钙化程度, 评价管腔狭窄及其程度。
3.2 多层螺旋CT造影对冠状动脉钙化诊断价值的评价
研究发现, 多层螺旋CT造影对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的钙化敏感性高。多层螺旋CT造影可显示冠状动脉的主干及其2~3级甚至4级分支及其管腔血流通畅程度, 对冠状动脉近中段病变特别是前降支病变显示率较高, 多层螺旋CT造影冠状动脉斑块检出率为85%, 钙化型斑块检出率为84%, 冠状动脉主干及前降支的最佳重建图像为75%相位窗, 其分支结构图像显示清晰, 对冠状动脉斑块显示良好, 能有效反映出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的病理结构, 对冠状动脉狭窄显示较佳。
研究发现, 冠状动脉钙化与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与冠状动脉内膜及中膜厚度相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发生在冠状动脉主干的近心段, 发生率以前降支的近中段最高, 冠状动脉钙化检查中, 用钙化面积乘以CT峰值得到的钙化积分是目前检测冠状动脉钙盐沉积定量分析的重要指标。通过对斑块CT值测定, 可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的计算, 明确斑块的形态、位置及长度及斑块与冠状动脉分支的关系, 对易损性斑块的评价也有一定价值。动脉粥样硬化在冠状动脉重构阶段尽管斑块钙化处于不断发展中, 但管腔内径却并无明显变化, 随着粥样斑块的增大和钙盐的大量沉积, 冠状动脉管壁弹性逐渐丧失, 其管腔内径开始变小而出现狭窄,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管壁欠规则或固定狭窄部位均被认为存在粥样硬化斑块。
冠状动脉钙化多层螺旋CT造影检查对冠心病筛选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冠状动脉钙化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预测因素, 个体研究发现, 冠状动脉钙化者的心血管性疾病发病率是无钙化基础者的3倍, 利用多层螺旋CT造影的冠状动脉钙化检查能够有效确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存在, 通过冠状动脉钙化的量化分析, 能够观察其粥样硬化病理变化, 有助于冠心病的诊断及其病变范围程度预测及预后控制。
初步研究也发现, 多层螺旋CT造影技术对冠状动脉的非钙化检查, 尤其是动脉狭窄不明显的非钙化斑块显示效果不明显, 由于部分血管的容积效应影响其斑块密度的准确测量, 对斑块病理结构判断会存在一定误差。
总之, 当前医学科技条件下, 多层螺旋CT造影技术以其高密度分辨率和扫描层厚度较薄、可重复检查等技术优势, 为冠状动脉病变的无创检查提供了便捷途径, 利用多层螺旋CT造影技术检查冠状动脉钙化明显的图像效果。
参考文献
[1]卢艳红, 郭顺林, 王刚, 等.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J].兰州大学学报, 2007, 33 (2) :72-76.
多层螺旋CT造影技术 篇7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多呈螺旋CT,血管造影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5年6月—2009年6月我院住院和急诊诊断为主动脉夹层 (AD) 的病例13例。所有患者均详细询问病史, 体检, 常规心电图, 生化检查, 并且早期做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CTA) 检查。
1.2 临床症状
胸痛2例, 腹痛2例, 胸背痛4例, 休克2例, 晕厥1例, 主动脉瓣双期杂音6例, 胸腔积液6例, 心包积液1例, 夹层影响13例。
1.3 CTA检查
1例为马方综合征;1例发病后6 h出现胸导V1~V5, ST段凹面抬高伴休克;1例发病后出现ST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 伴房颤。
1.4 方法
仔细分析病史, 综合早期的临床表现和常规检查, 对疑诊为AD患者及早进行CTA检查, 了解AD的早期症状的多样性, 复杂性和危险性。也通过CTA来确诊。
2 结 果
对13例患者综合病史和实验室检查, 高度怀疑AD后, 进行CTA检查。清晰显示AD的病变起止位置、夹层大小、血栓、心包、胸腔的正确情况。显示结合临床和正确运用CTA, 能及时准确诊断AD, 且其早期诊断准确率近100%。
3 讨 论
AD主动脉中层血肿形成, 可从动脉壁纵轴方向剥离, 形成瘤样改变, 甚至破裂死亡。未治疗的近端AD患者一年存活率小于10%, 大多数且3个月内死亡。主要的死因为急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主要分支血管的堵塞或破入心包, 纵隔, 左侧胸腔[2]。AD的临床表现各异, 可误诊为其他多种疾病, 本组13例经会诊及CTA检查确诊为AD。以下是总结诊断经验和CTA检查的重要性, 两者完善的结合使早期诊断成功率接近100%。AD发生中2个重要的病因, 高血压和主动脉中层病变, 本文中8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 在伴有主动脉内径扩张的这种患者中, 主动脉标本的研究表明大多数人的主动脉中层异常, 表示高血压可使主动脉内径扩大, 内膜-中膜的厚度增大, 弹性降低, 僵硬度增大[3], 可致内膜增厚, 与粥样斑块的形成, 以上机制共同参与了AD的形成和发展, 本文8/13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大部分控制不佳。
突发剧烈的胸背部疼痛伴或不伴极度不安, 是AD中常见症状。本文中9例, 其疼痛发作前很少有类似和较轻的疼痛发作史, 其疼痛发作大多突然剧烈, 可伴移形, 烦躁不安, 冷汗, 其疼痛的起始位置和发展的部位可提示AD病灶的位置。胸痛伴随冷汗, 渐出现腰骶部左下肢疼痛, 和病变示升主动脉至腹主动脉到髋血管分叉处。疼痛也少数可短时期消退, 而因假腔的扩展和严重的局部组织反映所致的轻度疼痛可以持续, 有1例疼痛好转后仅存在胸椎5.6处压痛。突发胸腹痛伴血压异常升高要考虑本病。本文2例较前血压明显升高, 且收缩压大于200 mmHg (1 mmHg=0.133 kPa) , 静脉用药仍然不易控制。其血压异常升高可能与撕裂累及主动脉弓刺激主动脉压力感受器有关, 或者由于假腔累及肾动脉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释放增加所致[5]。本文中1例病变从升主动脉到肾门平面。升主动脉到主动脉弓甚至累及动脉部位不同, 可出现两侧血压不一致。突发胸痛伴有休克要考虑本病。出现血压下降, 全身冷汗, 而进入休克, 检查结果AD破入心包 (另一例破入胸腔) , 心包填塞可于近端夹层, 明显破裂而突然发生, 或因来自升动脉夹层严重炎症性渗出液积聚而逐渐发生, 可出现呼吸困难, 低血压休克, 猝死。血胸多因远端破入纵隔或胸腔左侧。胸痛伴主动脉瓣双期杂音或急性心力衰竭要考虑本病。相关文献提示40%~50%近端夹层患者可出现主动脉瓣的反流, 严重可出现心力衰竭。相反, 突发胸痛伴主动脉瓣双期杂音提示AD可能。突发胸痛和昏厥患者要考虑本病。出现昏厥和胸痛而无神经系统的阳性发现, 昏厥可由于剧烈疼痛, 脑血管堵塞或动脉压力感受器兴奋性增高有关。也可心脏压塞致低血压所致, 此症状为不典型表现, 需要警惕, 防止诊断延误。胸痛伴心电图明显改变的也需考虑本病。出现低血压广泛胸导联ST段抬高, 凹面向下, 结果显示AD所致心包积液伴心包填塞。出现心电图的心梗急性改变伴主动脉双期杂音, 结果AD累及冠状动脉致使心肌梗死。文献报道AD病变累及冠状动脉占4.7%~7%。AD病变累及其他相关动脉分支及开口从而影响相应脏器功能。出现尿素氮升高, 可能累及肾动脉开口及脐周左侧痛及收缩期杂音。
CTA是目前多数医院确诊AD的首选检查方法。本文病例均在第一时间内做CTA检查。可以明确观察到主动脉分割为真假两腔和血流血栓情况, 通过薄层扫描CTA图像重建, 可清晰提示破裂的位置, 范围可为主动脉腔内介入治疗提供重要参数而且快捷。CTA敏感性达90%以上, 其特异性接近100%, 在第一时间同时显示胸腔心包和纵隔的情况。如血管的大小, 以及心超不能清晰显示的部位, 共13例中CTA均能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起始和终止并提供分型典型的症象, 是腔内膜瓣将管腔分隔成两个充盈的腔, 及血栓情况可了解具有鉴别意义的纵隔, 心包和胸腔情况, 排除气胸, 胆结石伴炎症, 甚至可了解肺动脉的情况。由上可见CTA是诊断AD的正确选择, 是首选的辅助检查, 可以给患者带来早而精确的诊断。
AD并非罕见, 凡有高血压病史, 突发胸背或腹部剧痛, 均应考虑本病。出现胸痛伴昏厥, 心力衰竭, 心电图异常变化, 须排除本病。并及早进行CTA检查, 如出现典型AD表现可确诊, AD经内科药物和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预后可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Fann JI, Miller DC.Aortic dissection[M].Ann Vasc Surg, 1995, 9:311.
[2]孙静平, 胡大一.赫斯特心脏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2187.
[3]钟明, 苏衡, 岳欣, 等.高血压与主动脉夹层的关系[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05, 13 (4) :493.
[4]苏琳, 苗懿德, 孙广玲, 等.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颈内动脉中层厚度及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01, 9 (1) :53-56.
多层螺旋CT造影技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变组20例均为PNCS确诊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9~42岁。正常组60例均为志愿者,其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8~44岁,MSCTA显像良好,尿常规检查正常,均无泌尿系统症状及体征。
1.2 检测方法
两组均采用西门子SOMATOM SENSATION 16层螺旋CT机进行腹主动脉扫描。参数设置:准直器16×1.0mm,螺距1.0,图像重建层1.5mm,间距1.0mm。采用高压注射器以3mL/s的流速团注碘海醇注射液350mgI/mL,100 mL。图像资料传输至OT8383工作站后,使用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struction,MPR)、曲面重建(Curved-Planar Recontruction,C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以及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进行图像后处理,最终获得LRV、AA、SMA及脊柱立体图像。
1.3 测量指标
观察LRV及其属支的显影情况,观察形态、行走、管径与邻近结构关系。测量D1(横断面SMA和AA间隙内LRV管径)、D2(近肾侧LRV最大管径)、D2/D1、S1(横断面SMA和AA间隙内LRV的截面积)、S2(横断面SMA和AA间隙内LRV最大管径截面积)、S1/S2,每组进行三次测量,取平均值。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病变组与正常组MSCATC图像比对显示,病变组LRV受压狭窄,回流受阻,近肾端管腔明显扩张。测量结果指标(表1)显示,两组在D1、D2/D1、S1、S2、S1/S2指标上均有显著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国内已有研究使用MSCTA对于NCS进行诊断[2,3,4],但是,由于PNCS在临床上较为少见,专门对于此病的研究也较为少见。PNCS与NCS相同,主要是由于LRV血液回流受阻导致血蛋白、血尿、左腰痛等临床症状[2,3],时而也会伴有性腺静脉扩张或慢性疲劳等综合征[5,6]。
通过使用三维重建的手法,MSCTA能够清晰的再现LRV、AA以及脊柱的空间结构和立体走向,可以全面的,从不同角度观察病理异常形态。由于LRV及血管的受压主要体现在横截面的缩小,因此测量前后径变化对于临床诊评估管腔受压状况帮助不大。通过MSCTA可以更好的测量LRV及血管横截面积,评估受压情况更为科学、可靠。文中使用D1、D2、D2/D1测量前后径变化程度,S1、S2、S1/S2用于评估受压状况。由于近肾端管腔不仅可以前后径增大,亦能够上下径增宽,因此D2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是可以理解的。并且其他五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完全可以说明使用MSCTA对于PNCS进行临床诊断切实、可靠。
综上所述,本文选择20例已确诊的PNCS患者的肾血管MSCTA与60例正常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病变组LRV受压狭窄,回流受阻,近肾端管腔明显扩张。指标分析显示,两组在D1、D2/D1、S1、S2、S1/S2指标上均有显著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使用MSCTA检测PNCS,能明显观测LRV的形态及其立体走向,测量截面积准确,能准确评估LRV受压程度,是一种新型的、无创的PNCS诊断方法。
摘要:目的 研究与探讨使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后胡桃夹综合征进行诊断的方法。方法 选择20例(病变组)已确诊的PNCS患者的肾血管MSCTA与60例(正常组)正常人进行D1、D2、D2/D1、S1、S2、S1/S2比较分析。结果 病变组与正常组MSCATC比对显示,病变组LRV受压狭窄,回流受阻,近肾端管腔明显扩张。测量结果指标显示,两组在D1、D2/D1、S1、S2、S1/S2指标上均有显著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MSCTA对PNCS进行诊断,能明显观测LRV的形态及其立体走向,测量截面积准确,能准确评估LRV受压程度,是一种新型的、无创的PNCS诊断方法。
关键词:后胡桃夹综合征,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X线计算机
参考文献
[1]Jang YB,Kang KP,Lee S,et a1.Posterior nutcracker phenomenon[J].Nephrol Dial Transplant.2005,20(11):2573-2574.
[2]龚洪翰,王进华,姜建,等.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5):620-623.
[3]符伟军,洪宝发,肖越勇,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左侧肾静脉压迫综合征[J].中华外科杂志,2005,43(2):953-954.
[4]戚跃勇,邹利光,陈林,等.MSCT重组技术对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27(1):93-94.
[5]Ekim M,Ozcakar ZB,Fitoz S,et a1.The"nutcracker phenomenon"with orthostatic proteinuria:case reports[J].Clin Nephrol,2006,65(4):280-283.
多层螺旋CT造影技术 篇9
关键词: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鼻骨骨折
鼻子由于突出于面部中央,导致其极易受到伤害而发生鼻骨骨折。但是鼻部骨质结构细微且复杂,鼻部骨折是较易造成漏诊或过度诊断的部位,若诊断不准确,易将骨折认为骨缝,或将正常的鼻骨缝或鼻骨孔诊断成骨折,延误了法医对伤者的诊断和伤情的鉴定。以往鼻骨骨折的诊断主要依赖X线平片或CT常规检查,漏诊或过度诊断的现象严重,而如今多层螺旋CT的发展,实现了容积采样及各向同性扫描,不仅能清楚直观显示骨折位置和鼻骨骨折的立体形态,还能不同方位精确地了解各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使准确诊断鼻骨骨折成为可能,有利于法医精确的诊断。因此,本文对50例鼻骨骨折的后处理技术进行跟踪检查,探讨MSCT的法医学临床诊断以及伤情鉴定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在医院收集的鼻外伤病例50例,男35例,女15例,年龄15~60岁,临床主要表现包括鼻部疼痛、鼻出血、鼻部肿胀淤血及鼻塌陷畸形,伤者有明确的外伤史等。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受伤后2h内直接进行数字X线摄影和MSCT扫描。DR为鼻部侧位片。应用Philips公司MX16-slice多層螺旋CT扫描机及后处理工作站。患者取仰卧位,头先进,扫描范围包括整个鼻骨及其周围结构的骨组织。扫描参数:管电压140KV,管电流250mAs,准直16×0.75mm,扫描层厚5mm,层间距5mm,螺旋比1.375:1。薄层图像传输至后处理工作站,对鼻部进行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和容积在线法(volume rendering,VR)后处理,利用实时显示的多平面图像进行三维的定点显示。
1.3 疗效判定标准
将DR影像学资料分成X线组、将MSCT影像学资料分成MSCT组,评估鼻部损伤影像学表现,主要以鼻骨损伤为标准,采用双盲阅片,由两名高年资副主任法医师对鼻骨骨折的部位和类型进行评价,比较骨折检出率的敏感性。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百分数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X线平片和普通CT相比的作用和局限性
在颌面部外伤的常规检查中运用X线平片的方法是基本的,由于此方法操作起来比较快捷,所以会在初步的检查中使用此方法,对是否骨折的初步判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使用X线普通平片检查出来的是二维图像,图像结果会出现重叠的情况,在一些隐匿骨折以及粉碎骨折等方面不够科学,并且很多的投照体位因为患者病情的影响出现质量下降的情况,就容易出现误诊的情况。X线平片检查只能够检查出部分单纯性的骨折,对于那些上颌骨额突骨折、鼻中隔骨折、鼻骨间缝分离等情况不能很好的检查出来。进行常规CT检查,特别是常规X线侧位像容易漏诊的鼻骨侧缘的骨折,尤其是对合并周围骨组织的损伤有较大诊断价值。但常规CT的轴状位或冠状位检查时,很难实现双侧结构对称的情况,患者在受到外伤限制的情况就很难实现对冠状位直接的扫描。除此之外,传统的CT扫描属于一种二维采集,在Z轴上不能实现连续的采样,那些经后处理技术得到的冠状位、矢状位的图像不是很清楚,容易出现将正常情况的骨结构诊断为骨折等,在临床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2 多平面重组(MPR)技术及其应用价值
在目前的影像学检查中,多层螺旋CT技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大大提高了Z轴的分辨率,实现了不同情况下的扫描,能够实现任何方位CT图像的重组。多平面重组的图像,能够显示出CT直接扫描不能出现的图像,从不同的方位显示出鼻骨的细微结构,对CT只能够轴状位或者冠状位显示鼻骨结构的弊端都是彻底的改变,很好的为鼻骨的定性以及定量提供了新的信息资源。
3 法医学意义讨论
鼻骨骨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直接暴力导致的,发生率约占鼻部外伤的10%~15%。X线平片操作比较快捷,对于骨折的判断有一定的作用,X线普通平片得到的仅仅是二维的图像,由于结构互相重叠,X线平片不能很好的显示隐匿骨折、骨折线形态以及鼻骨粉碎等,只能发现部分单纯性骨折,而不易检出上颌骨额突骨折、鼻中隔骨折、鼻骨缝分离等。CT的冠状位扫描由于受到患者外伤的限制常难以直接做到,而在轴位上只能断续釆样,这种普通CT的后处理重组获得的冠状位、矢状位的图像不清楚,容易漏诊或者误诊,影响其法医临床诊断以及伤情的鉴定。MPR主要是把MSCT的薄层数据图像输入之后进行处理,图像的质量和直接扫描的情况是一致的,能够显示多方位的图像,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鼻骨的变化,更加直观清晰,更好的判断鼻骨粉碎以及与周围骨缝间的关系,从而让法医能够清晰的识别是单、双侧骨折,还是鼻骨粉碎性骨折,或是合并有上颌骨额突骨折(或鼻中隔骨折),使诊断更加准确、完善,为法医的伤情鉴定提供了更好的依据,法医的鉴定错误率有了明显的降低。
参考文献:
[1]渐楠,韩永健,赵鹏,毕万利.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鼻骨骨折的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04:665-668.
[2]周泽俊,高斌,巢惠民.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诊断鼻骨骨折[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5,04:299-302.
[3]刘新玲,高长青,孟祥飞.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在鼻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4,06:356-358.
作者简介:
张杰(1986.10~ ),男,籍贯:安徽宿州,学历:大学本科,毕业院校:安徽医科大学,研究方向:法医临床与法医病理损伤,职称:法医师。
多层螺旋CT造影技术 篇10
关键词:小肠淋巴瘤,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诊断
小肠淋巴瘤多发生在肠黏膜下的淋巴组织, 其预后虽然比肠癌要好, 但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小肠淋巴瘤与其他消化道肿瘤鉴别比较困难, 极易造成误诊。常规X线、B超、肠镜对此类疾病的病变检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同时小肠淋巴瘤的临床症状也没有明显特征性, 对早期诊断造成极大的困扰[2]。本文采用16层螺旋CT, 分析并总结14例小肠淋巴瘤影像学特点, 以期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 0 0 7年4月至2 0 1 2年1 0月在我院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小肠道淋巴瘤14例, 其中男9例, 女5例, 年龄3 2~7 8岁, 平均 (5 0.5±8.6) 岁。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腹痛、发热、消化道出血和消瘦等。
1.2 仪器与方法
1.2.1 扫描前准备
患者在检查前3天尽量避免渣性食物, 以流性食物为主。在检查前一天晚上服用番泻叶冲水, 以便将肠道排空。检查当天禁食, 在检查前分3次服用2000ml复方聚乙二醇散剂, 约1 h服完。
1.2.2 扫描
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S O M A T O M E m o t i o n 1 6层螺旋C T仪器, 图像处理采用S y n g o Mu lt i M od alit y工作站。扫描参数设定:管电压1 2 0 k V、管电流280m As, 层厚层距6mm。所有患者均采用动态增强双期扫描, 在扫描范围内平扫。动脉期的扫描顺序为自上而下, 延迟时间25s, 层厚层距为6mm。门静脉扫描顺序为自下而上, 延迟时间60s, 层厚层距为6mm。扫描过程中患者保持平静呼吸, 单次完成扫描。
1.2.3 图像后处理
首先将患者所有重组图像传到工作站, 行动脉期采用最大密度投影 (MIP) 方式重建, 行静脉期采用多平面重建 (MPR) 获得重组图像。对获得的图像进行分析, 总结各期小肠淋巴瘤的特点。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14例小肠淋巴瘤病理诊断2例为黏膜相关的淋巴组织淋巴瘤 (MALT) , 1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D L B C L) , 仅1例为T细胞型淋巴瘤。
2.2 C T诊断结果
2.2.1 发病部位
病灶位于十二指肠1例, 空肠3例, 回肠7例, 回盲部3例。其中2例为多发病灶, 1例为回肠多发, 1例呈全小肠弥漫性, 累及空肠、回肠、十二指肠。
2.2.2 C T表现和分型
检查的1 4例病灶中, 有1 2例动脉期平扫CT值平均增高18HU, 门脉期平均增高32HU;14例淋巴瘤可分为3种类型:6例呈动脉瘤样扩张, 其局部管腔明显扩张, 直径为4.1~7.5cm, 但是上下层面多见狭窄。4例息肉样肿块, 图像观察有肠腔内息肉样肿块, 强化不均匀, 部分分叶状且内部有坏死。4例为浸润型, 表现为肠壁环形增厚不规则, 强化均匀;采用MRP方式重建后发现7例来源于肠系膜动脉的供血动脉, 7例肠系膜见多发的淋巴结肿大, 其中2例合并有胸水, 2例有腹水, 1例有肠系膜扭转。
3 讨论
小肠淋巴瘤主要临床表现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血、发热和贫血等。其中60%的肿瘤直径大于5cm, 因而临床上常扪及腹块。40%的小肠淋巴瘤患者出现肠梗阻, 其中20%的患者发生肠穿孔概率比较高[1]。小肠淋巴瘤的CT检测结果也是比较多样的, 有单发或多发的肠壁肿块, 也可能肠壁浸润从而导致肠腔呈瘤样扩张[3]。
本研究结果显示, 检查的14例患者中4例为浸润型, 此类患者表现为环形增厚不规则, 强化均匀。6例为动脉瘤样扩张型, 其局部管腔明显扩张, 直径为4.1~7.5cm, 但是上下层面多见狭窄。4例息肉样肿块, 图像观察有肠腔内息肉样肿块, 强化不均匀, 部分分叶状且内部有坏死。浸润型、肠腔内肿块型和动脉瘤样扩张型是三种典型的小肠淋巴瘤。其中4例浸润型, 其肠壁增厚并没有出现肠壁分层的明显改变, 图像观察均为肠壁均匀增厚, 这点与克罗恩病和狼疮性肠炎有明显不同。在使用多层CT增强扫描时, 融合的淋巴结在扫描时呈现均一、轻微强化特征, 同时中间包埋着具有显著强化特征的肠系膜血管及无强化信号的肠系膜脂肪, 呈“夹心面包或三明治”特征[4]。小肠淋巴瘤常多见于回肠及回肠末端, 这可能与回肠壁分布着丰富淋巴组织有关, 其典型特征为肠壁均匀增厚, 一般厚度不小于20mm。在发生病变时受累肠段较长, 甚至多节段病变。但肠道可正常扩张, 且少见肠梗阻表现, 原因可能是小肠淋巴瘤只是引起固有肌层的增厚, 并未引起结缔组织增生。本研究发现有10例出现肠道积气的现象, 有研究认为发生病变肠段内的局部积气也是回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特点, 在不发生肠梗阻的情况下, 回肠内基本上不积存气体[5]。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发生小肠淋巴瘤时肠壁增厚, 导致肠蠕动能力降低, 从而使肠内的气体不能正常进入下面的肠体。另外也可能是由于小肠病变时破坏了小肠黏膜, 使得肠道内的气体不能进入血液循环。发现6例有动脉样扩张, 其也广泛被认为是淋巴瘤的特征性表现, 发生原因可能是肿瘤取代了肠壁的固有肌层, 自主神经丛被破坏, 肠壁肌张力下降, 从而导致管腔的扩张[6]。在本研究中管腔直径最大为7.5cm, 比文献[3]报道10cm略小, 同样显示上下层面多见狭窄。采用多层螺旋CT检测小肠淋巴瘤, 检测速度快, 对患者不会造成疼痛且无检测盲区, 可以更加全面观察病变部位的发展。
综上所述, 采用多层螺旋C T诊断小肠淋巴瘤, 不仅可以对病灶的强化程度和累及范围进行评价, 还可以观察到上下层面的狭窄或扩张和淋巴结的肿大, 对小肠淋巴瘤的诊断、定位、定性和分级具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
(收稿:2013-04-11 (发稿编辑:史小兵
参考文献
[1]黄小梅, 高青.原发性小肠淋巴瘤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1, 19 (28) :2947-2952.
[2]王王华, 王伯胤.原发性小肠淋巴瘤影像学诊断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0, 4 (10) :1962-1964.
[3]韦璐, 陈刚, 许彪, 等.多层螺旋CT在诊断原发性小肠淋巴瘤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 2012, 33 (1) :112-114.
[4]斯洋, 潘杰, 黄崇权, 等.MSCT小肠造影与双气囊小肠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价值[J].放射学实践, 2011, 26 (3) :325-328.
[5]李禹兵, 刘延香, 路喻清, 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研究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2010, 18 (3) :620-624.
【多层螺旋CT造影技术】推荐阅读:
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06-29
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06-15
三维多层螺旋CT10-07
多层螺旋CT平行扫描07-18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07-18
多层螺旋CT薄层图像05-30
多层螺旋CT诊断分析11-07
多层螺旋06-16
螺旋CT冠脉造影10-04
128排螺旋CT造影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