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切开后置管

2024-06-30

气管切开后置管(共3篇)

气管切开后置管 篇1

重型颅脑损伤 (昏迷) 病人常规1~3天要置入胃管, 以保证患者经胃肠道营养, 满足机体需要。但这些患者置入胃管有困难, 尤其是气管切开患者。我科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对110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病人胃管置入进行改进, 1次成功率达80%。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对110例昏迷病人进行气管切开后置胃管。常规组传统置胃管法50例, 一次性成功10例, 成功率为20%, 另60例观察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者48例, 成功率80%。

1.2 操作方法

首先用注射器抽出气管套管内囊空气, 然后在患者头下垫一软枕, 一助手拇指固定患者下颌角, 其余四指放于软枕上, 使患者头部稍内收, 操作者持胃管从患者一侧鼻孔入胃管, 在插入14~16cm处, 可感到稍有阻力, 将胃管稍作旋转即可。胃管的置入深度要比教科书上测量的长度深约5~7cm, 实践下来, 这样的深度可以减少患者的反流及误吸。

2 结果

经过改进体位后置胃管成功率明显高于传统置胃管法, 临床统计有显著效应。

3 结论

常规置入胃管之所以困难是因为: (1) 气管套管占据咽喉部位, 使得咽喉部空间变小狭窄, 直接造成置管时通过困难。且气管套管对气管内壁的推压作用集中在相对薄弱的气管后壁, 使软组织向后方突起, 间接压迫食管壁, 使胃管置入受到阻力, 造成操作困难; (2) 昏迷病人, 吞咽反射迟钝或消失, 不能配合操作; (3) 气管套管长期放置, 造成咽喉部组织水肿使与食管的交界处即食管的第一狭窄部更加狭窄。所以传统方法放置胃管时往往导致胃管盘在口腔或从气管套管与气管壁间空隙进入气管内, 最为严重的后果是误入气管和强行插管引起呼吸骤停[1]。

改进体位后置入胃管, 抽出气囊空气可人工减少气管套管对气管内壁推压作用, 减轻对食管壁的压迫, 减少阻力, 从而提高置管成功率, 患者头部稍作内收也可缓解气管对食管的压迫, 便于食管壁回弹, 增大胃管通过率, 稍作旋转置入可减少对咽部粘膜的摩擦力, 减少刺激, 使胃管的韧性增加, 便于胃管的置入。

参考文献

[1]董亚玲.两例插胃管导致呼吸骤停的教训[J].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6 (5) :38.

气管切开后置管 篇2

关键词:气管切开术,留置胃管,改良法,昏迷,误吸

对于昏迷且气管切开术后的病人, 为了维护其营养和治疗的需要, 通常给予留置胃管。但此类病人因气管导管对气管内壁的推压作用间接造成食管管腔狭小, 再加上病人意识障碍, 故在留置胃管时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采用一种新方法置入胃管, 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 发现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且置管后出现误吸率低。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3年6月—2011年8月在我院植物人康复治疗中心住院的昏迷且气管切开术后需留置胃管配合治疗病人100例, 入院时意识状态浅昏迷至深昏迷[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3分~12分];昏迷时间及气管切开术后时间均为24h以上。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60例, 男33例, 女27例;年龄50.43岁±6.12岁;颅脑外伤29例, 脑梗死19例, 脑出血12例。对照组40例, 男22例, 女18例;年龄49.9岁±5.81岁;颅脑外伤20例, 脑梗死12例, 脑出血8例。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留置胃管方法

(1) 观察组采用留置胃管改良法。置管病人均带有气管切开导管, 其外导管上的气囊不放气。病人取平卧位, 头略向健侧倾斜20℃左右, 并选择健侧鼻腔, 用湿棉签清洁后, 置入带导丝的胃管 (江西丰临医用器械有限公司生产) , 置至鼻腔5cm左右, 退出导丝3cm, 缓慢置入到10cm时送回导丝至胃管顶端;置入胃管至15cm~20cm时抬高头部使下颌靠近胸骨;至45cm~50cm时退出导丝5cm, 遇到阻力时右手食指与拇指捏紧胃管朝顺时针方向旋转胃管并同时置入至60cm, 送回导丝;置入胃管至70cm, 退出导丝;再把胃管退出至65cm。最后胃管留置长度为发际至剑突加10cm, 65cm~70cm。 (2)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留置胃管方法[1]。选择与观察组完全相同的胃管及常规备物。病人取平卧位, 选择任一鼻腔, 在置入胃管过程中导丝始终放至胃管顶端, 不退出, 置入胃管15cm~20cm抬高头部, 使下颌靠近胸骨;置入胃管长度为发际至剑突, 45cm~55cm。

1.2.2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病人一次置管成功率及置管后24h内误吸情况。误吸判断标准:在鼻饲过程中或鼻饲后出现呕吐、咳嗽, 或有食物从气管套管内咳出。

1.2.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

3 讨论

本研究入选的病人因有意识障碍及气管切开等原因, 造成传统方法置管成功率较低和误吸率相对较高。因此, 在以下3方面对置管进行改良。 (1) 胃管置管体位:选择健侧卧位及健侧鼻腔来置管, 发挥健侧较好咽部肌肉的吞咽功能, 同时侧卧位可增加胃管通过咽部的腔隙。 (2) 对口咽部及食管第3狭窄处, 给予退出导丝, 可避免导丝对狭窄部的受压, 使置管较顺利。 (3) 胃管位置:采用比常规长度加10cm, 使鼻饲管侧孔完全进入胃内, 从而减少食物反流。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病人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置管后24h内误吸率低于对照组 (P<0.05) 。提示改良留置胃管方法可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降低置管后24h内误吸率, 效果优于传统的留置胃管方法。

参考文献

气管切开后置管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0年1月-2009年12月入住感染科的重型破伤风气管切开病人174例,均留置胃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及消化道监测。其中男110例,女64例,年龄8~81岁,外伤后5~15d。入院时均张口吞咽困难,抽搐频繁。入院后均因喉肌痉挛、排痰不畅或窒息行气管切开术,其中10例气管切开接呼吸机辅助呼吸,18例并发消化道大出血。将174例病人按置管先后顺序依次分为两组(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病人性别、年龄、抽搐频率、喉肌痉挛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插管取仰卧位,对病人做好评估及告知工作,取得理解及配合。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胃管、通畅的鼻腔,测量胃管插入的长度并做好标记,吸尽气管套管及口腔鼻腔内分泌物,由取得执业证的护士进行操作。操作方法:(1)对照组:先调快安定的滴速(重型破伤风病人持续静脉滴注安定),按常规插管,当胃管达咽喉部时,嘱病人做吞咽动作,护士随着病人的吞咽动作插入胃管;为昏迷患者插管时,应先撤去枕头,让患者头向后仰,插入胃管15cm时,由另一位护士将患者头部托起,使下颌靠近胸骨柄[3],操作者遂插入胃管,至预测长度,用三种方法确认胃管在胃内,即胃管抽出胃液;置听诊器于胃内,快速经胃管向胃内注入10ml空气,听到气过水声;将胃管末端置于水中无水泡逸出[4]。(2)观察组:置管前15min遵医嘱静脉注射10~15mg安定并调快安定的滴速,两人操作,一人插胃管,另一人拿注射器接好胃管的末端,插胃管至咽喉部,遇阻力时,另一护士即快速注入空气,插胃管者同时将胃管向后向下推进至预测长度,证实胃管在胃内后,固定,然后将安定滴速调慢。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一次插管成功率,插管时抽搐、大汗淋漓、发绀,置管过程出现恶心、呕吐、呛咳及鼻咽部黏膜出血例数,并作好记录。

1.4 评价标准

(1)一次插管成功率评定:一次插管成功为置管顺利,中途无往返动作;一次置管不成功,为插管过程中,胃管盘曲在口腔中,或有往返动作,插管四次不成功为插管失败。(2)不良反应的评定:插管过程中出现抽搐频繁、持续时间长、大汗淋漓、发绀者为抽搐;轻微抽搐,无出汗、发绀者为无抽搐;插管过程病人发生恶心、呕吐、而使插管被迫停止10s以上者为有呕吐;无恶心或仅有轻微恶心,不影响插管者为无呕吐。病人因呛咳、呼吸急促、无法插管者为呛咳;仅有轻咳而不影响插管者为无呛咳。(3)鼻咽部黏膜出血的评定:插管前无出血,插管后鼻咽黏膜出血或胃管内有血丝。

2 结果

2.1 两组一次插管成功率比较

见表1,结果显示:观察组一次插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27.40,P<0.01)。

2.2 两组插管前后患者HR、sPO2变化比较

见表2。结果示:插管后HR与插管前相比,对照组明显加快(P<0.05),观察组无明显变化(P>0.05),插管后sPO2与插管前相比,观察组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

2.3 两组插管对患者不良影响的比较

见表3。结果示:插管过程中抽搐、恶心、呕吐、呛咳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χ2=7.77,P<0.01),鼻咽部黏膜出血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χ2=1.48,P<0.05)。

3 讨论

3.1 气管切开患者常规插胃管困难的原因分析 气管切开的患者,因导管占据咽喉部空间,使得咽喉部空间狭窄,直接造成插管时通过困难[3]。而从解剖结构看,气管是由“C”形软骨环支撑其后缺如,中有肌纤维和结缔组织相连,其上端平第六颈、胸椎前[4,5],并随颈、胸椎“S”形弧度而改变,在第6、7颈椎间是由前凸向后凸的拐点,恰好在气管起始与喉连接部,也正是食管起始部。而气管插管的管形会随人体解剖特点自然弯曲为弧形,故在拐点处会对气管后壁产生推压作用,使没有软骨支撑的气管后壁软组织向后方突起,间接压迫食管前壁,使原本狭窄的食管起始部开放进一步受限。置入胃管时会因食管起始部阻力增大,使胃管打折而盘曲在咽喉部。另外,重症破伤风的病人轻微的刺激即可引起抽搐、喉肌痉挛、吞咽困难,当胃管插至咽部时,病人因吞咽困难不能配合,肌肉抽搐,食管始终处于关闭状态。胃管插入时会遇到阻力,而常规使用的一次性硅胶胃管,质地较柔软,在一定阻力下易盘曲在口腔内,致使插管失败。此外,咽喉部为喉上神经支配,对刺激敏感,插管时容易引起恶心、呕吐、呛咳等反应,使胃管被推至口腔,且病人张口困难,难以发现胃管在口腔内,反复插管,使鼻腔、咽喉部黏膜及食管起始部受损水肿或出血。

3.2 充分镇静状态下遇阻力一边注入空气冲击一边插管法成功率大大提高 经多年实践,又通过对气管、食管解剖特点及两者间解剖关系的分析,我们对重症破伤风气管切开病人的插胃管方法总结为:在镇静状态下遇阻力一边注入空气冲击一边插管法作为观察组:置管前15min遵医嘱静脉注射10~15mg安定并调快安定的滴速,使咽喉肌充分松弛,刺激时不易引起抽搐。两人操作,一人插胃管,另一人拿注射器接好胃管的末端,常规插胃管至15cm时,遇阻力时,另一护士即快速注入空气,使胃管不易反折而且硅胶胃管因空气的冲击力使食管入口打开,并轻微扩大了食管起始狭窄部,此时插管者迅速将胃管向后向下推进至预测长度,证实胃管在胃内后,固定,然后将安定滴速调慢,一次置管成功率达到了98.85%。胃管的机械性刺激可引起患者咽喉部肌肉强烈抽搐、大汗淋漓、发绀,并极易引起恶心、呕吐、呛咳等反应,使胃管被推至口腔致插管失败。本研究对照组有26例一次置管失败,反复置管,对清醒病人会带来巨大的生理和心理痛苦,因病人强烈抽搐,会加重病情,易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肌群紧张, 尤其是食管起始部肌肉紧张,也会导致置管失败,甚至会诱发呼吸、心跳骤停[6]。而对照组16例插管失败者改用镇静状态下插管至15cm时,遇阻力一边打入空气冲击一边插管的方法均一次置管成功。观察组插管前使用镇静剂安定,不但可以消除病人的紧张的情绪,并抑制其咽喉及气管反射,产生肌肉松弛[7],可减少对病人的刺激,为安全顺利插入胃管创造了条件。

3.3 在镇静状态下遇阻力一边注入空气冲击一边插管法的注意事项 (1)应在值班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镇静剂,其次镇静剂要适量,刺激病人引起轻微抽搐,持续时间约几秒钟为宜。本组一次插管失败为镇静不充分,插管时病人抽搐、大汗淋漓、发绀导致插管失败,再次使用镇静剂后第二次插管成功。(2)当插管遇阻力时,停顿一下,由插管者发口令:打空气,同时将胃管向后向下推进,当感觉比较顺利时,就是成功了。(3)插管过程要严密观察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综上所述,对重型破伤风病人气管切开后在镇静状态下行遇阻力一边注入空气冲击一边插胃管法置入胃管,简便安全、准确率高,明显提高了一次性插管的成功率,有效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重型破伤风病人气管切开后2种不同胃管置入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感染内科重型破伤风气管切开患者174例随机分为常规插管法(对照组)、遇阻力一边注入空气冲击一边插管法(观察组)各87例。观察并比较一次插管成功率,插管前后心率(HR)、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及插管过程中抽搐、恶心、呕吐、呛咳及鼻咽黏膜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一次插管成功率比较,观察组为98.85%,高于对照组的7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HR、sPO2与置管前相比,观察组无明显变化,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置管过程中抽搐、恶心、呕吐、呛咳及鼻咽黏膜出血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型破伤风气管切开病人在镇静状态下插管过程中遇阻力时一边注入空气冲击一边置入胃管,准确性高、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留置胃管,气管切开,重型破伤风,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周长文,陈远勤.胃管插入心跳骤停1例报告[J].海南医学,2004,15(11):144.

[2]董玉玲,陆霞.2例插胃管致呼吸骤停的教训[J].实用护理杂志,200,18(5):38.

[3]刘雪琴,彭刚艺.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基础篇)[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7.245.

[4]孙大金,杭燕南.实用临床麻醉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74-375.

[5]任重.眼耳鼻咽喉口腔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5-96.

[6]陈敏,郑琴,孙庭婷,等.不同胃管置入法对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学,2007,8(8):109-111.

上一篇:城乡居民用能下一篇:解磷注射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