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切开的护理

2024-10-23

气管切开的护理(精选12篇)

气管切开的护理 篇1

气管切开是临床抢救和治疗呼吸道梗阻患者的重要护理措施之一。但气管切开对患者是一种损伤, 有较多的并发症, 甚至发生意外。行气管切开的患者需加强护理, 尤其是呼吸道护理, 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对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极为重要[1]。近年笔者对气管切开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措施, 取得较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0年10月-2011年9月我科收治气管切开患者51例, 男36例, 女15例;年龄22~79岁, 中位年龄53.6岁;原发病:重型颅脑损伤28例, 高血压脑出血23例;气管切开带管9~67d。安全渡过急性期45例, 最终拔除气管套管。并发肺部感染7例, 死亡4例。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

适时做好心理护理, 耐心解释病情, 体谅患者心情,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取得患者的主动配合。术前做好全面解释指导工作, 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2]。术后避免不必要的打扰, 把噪音、光线等外界刺激降到最低程度, 以减轻患者的烦躁、恐惧心理。采取适宜的交流方式, 增加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

2.2 病室环境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定时开窗通风换气, 禁止摆放鲜花、喷洒各种香水及空气清新剂。室温保持在20~22℃, 相对湿度为50%~60%, 病房地面、床头柜、椅每天用有效氯溶液擦拭2次, 病室每天用多功能空气消毒机消毒2次, 每次1~2h, 尽可能使患者住单间, 减少探视陪伴人员, 有上呼吸道感染者严禁入室。手术初期患者一般取侧卧位, 以利于气管内分泌物排出, 但要经常转动体位, 防止压疮。备齐急救药品和物品, 某些物品应置床头。同号气管套管、气管扩张器、外科手术剪、止血钳、换药用具与敷料、生理盐水、饱和重碳酸钠液、导尿包、吸引器、氧化气筒、呼吸机、手电筒等都应备齐, 并妥当存放, 以备急需。

2.3 气道湿化

持续滴注湿化:将静脉输液管剪去针头按静脉输液排气法排气, 然后将头皮针软管插入人工气道内壁5~8cm, 0.2~0.4ml/min持续滴注。还可将输液针头别在覆盖于人工气道口的纱布上, 以250~300ml/d的速度持续滴入湿化液[3]。雾化湿化:气管切开患者每天自呼吸道丧失水分可超过200ml, 必须定时定量做超声雾化吸入。雾化液一般采用氨溴索15mg加生理盐水30ml, 吸入时将套管口周围用纱布盖好, 喷雾口与套管口距离约20cm, 每天2~3次, 每次15~20min。因合理的湿化气道可起到稀释痰液, 使痰液及时排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气道湿润。消炎抗菌, 能有效预防肺部感染。

2.4 正确的吸痰护理

执行无菌操作以免发生交叉感染。吸痰前先拍背, 咳嗽、咯痰无力者协助体位排痰;取仰卧或侧卧位, 选用多孔可控式透明硅胶吸痰管, 先湿润气管导管, 然后将吸痰管轻轻插入深8~12cm或不能插入为止, 随后打开负压, 压力不应过大, 成人负压在80~120mm Hg为宜, 边旋转边退出, 有分泌物处稍作停留, 切忌在同一个部位长时间反复提插或抽吸, 以免损伤呼吸道黏膜, 每0.5~1小时吸痰1次。为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减少患者的痛苦, 必要时也可采用吸痰的方法, 每次时间<15s, 如仍有分泌物要使患者休息片刻再吸痰, 以防止持续吸引引起心动过缓及心律不齐, 甚至室性心动过速发生[4]。对于使用呼吸机者, 吸痰操作由两人同时进行, 且在对呼吸机回路连接处消毒后再脱开吸痰。

2.5 气管切口的护理

(1) 防止伤口感染:由于痰液污染, 术后伤口易于感染, 故至少每天换药1次。 (2) 防止外管脱出:要常注意套管是否在气管内, 若套管脱出, 又未及时发现, 可引起窒息。套管太短、固定带子过松、气管切口过低、颈部肿胀或开口纱布过厚等, 均可导致外管脱出。 (3) 拔管:呼吸肌功能恢复, 咳嗽有力, 能自行排痰, 解除对气管切开的依赖心理时, 才能进行堵塞试验。

2.6 拔管前后护理

准确掌握堵管和拔管的时机。患者呼吸平稳, 低氧纠正, 咳嗽吞咽反射恢复, 呼吸道分泌物减少, 肺部炎症完全消退, 无发热, 即可拔管。堵管时, 一般第1天塞住1/3, 第2天塞住1/2, 第3天全堵塞, 如堵24~48h后无呼吸困难, 无缺氧, 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5%以上, 能入睡, 心率、血压平稳, 咳嗽有力, 即可拔管。拔管前清洗并消毒切口周围皮肤, 拔管后用蝶形胶布拉拢2~3d即可愈合, 愈合不良时可缝合。早期拔管可降低气管感染、溃疡等并发症的发生。

2.7 预防感染

严格无菌操作, 预防院内感染, 每天更换气管套管周围纱布2次, 有痰液污染时随时更换。做好口腔护理, 每天用生理盐水棉球擦洗口腔2次, 减少口角炎、口腔溃疡, 预防并发症。昏迷患者不能进食, 保持口腔卫生尤其重要, 我科采用0.02%洗必泰碘漱口液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 每天2~3次, 操作时以无菌棉球蘸以漱口液清洗口腔;同时及时吸去口咽部分泌物及清洗液, 以防流入肺部引起感染。

关键词:气管切开,护理

参考文献

[1]李学存, 张静.336例气管切开病人的护理[J].宁夏医学杂志, 2009, 31 (7) :669.

[2]乔蕾.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措施[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9, 22 (8) :992.

[3]范喜梅.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8, 11 (5) :153-154.

[4]王玉红.气管切开患者的呼吸道护[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3 (16) :2241.

气管切开的护理 篇2

徐艳

气管切开是神经外科抢救危重患者的一种急救手段,术后可改善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困难,然而术后护理尤为重要,如果护理不当可直接影响呼吸,随之发生窒息。因此,气管切开患者的呼吸道护理是临床护士必须把握及熟练操作的一项技能,是抢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成功的关键。

护理措施

1、病房的条件病室内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严格限制探视人员,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室温20-22摄氏度,湿度保持50%-60%。每天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2次。同时应做好家属的宣教,室内禁止吸烟,陪护人员应戴口罩。

2、体位根据病情,气管切开术后24-48小时取平卧位,而后在不影响病情的情况下,床头可抬高15-30度,以利于改善通气,增加组织供养。

3、定时气囊放气气囊可每2-4小时放气一次,5-10分/次,以避免长期压迫导致黏膜糜烂,损伤血管,引起出血,放气前充分洗净鼻咽分泌物,避免流入下呼吸道。

4、气管切口的护理切口周围的纱布垫要清洁干燥,每日消毒更换2-3次,必要时随时更换,减少污染的可能,气管套管垫一般用4-8层的无菌纱布较为合适。

5、气道湿化主要方法:(1)超声雾化吸入:临床上多根据病情,痰培养及药敏实验结果,加入相应药物雾化,一般用5%碳酸氢钠20毫升+地塞米松5毫克+庆大霉素8万u+糜蛋白酶4000U每日雾化4次,以稀释痰液,使痰易于咳出或吸出,同时可起到抗菌消炎作用。

(2)气道内给药:湿化液常用0.9%的生理盐水100毫升+庆大霉素16u+地塞米松5毫克+糜蛋白酶4000u,间歇气管内滴药,每1-2小时滴入1次,当患者吸气时沿套管内壁滴入,以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

6、正确有效的吸痰根据气管套管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吸痰时吸痰管不宜插入过浅,抽吸时动作要轻柔,吸力不宜过大,吸引压力小于6.7KPa,吸痰管应左右旋转式吸痰,一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抽吸不必太频繁,一次吸引不超过3次,严格无菌操作,吸痰前加大吸氧浓度。

7、气管套管固定和松紧度的调整气管切开术后应选择牢固的布绳固定套管,不可选用松紧带或有伸缩性的纱布条,套管系带要打死结,以免滑脱,每天及时检查固定带松紧度的改变,并随时加以调节,一般以带下能伸进一指为宜,套管过松容易滑脱,过紧可导致颈部血流障碍。

8、加强口腔护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昏迷、禁食、中枢性高热等原因,易发生胃粘膜糜烂,加之抗生素应用,易发生真菌感染。因此,应加强口腔护理,用生理盐水或2%碳酸氢钠棉球擦拭口腔2-4次/天,擦拭时动作要轻,避免损伤口腔黏膜。

9、密切注意并发症的发生各种原因造成的出血、气管食管瘘、气囊破裂等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正确的手术方法及术后细心的护理

都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干预 篇3

方法:对40例长期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除2例因高龄、多器官功能障碍衰竭死亡外,无1例因为护理不当出现并发症。

结论:对行气管切开患者进行有效的气道管理和严格内套管内消毒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气管切开内套管消毒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93-02

气管切开术是通过适当大小的套管插入气管,患者可以直接经套管呼吸或借助呼吸机辅助呼吸,以解除或预防气管阻塞所引起的呼吸困难或窒息,是进行急救和呼吸监护,保证患者气道畅通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对长期气管切开的患者而言,由于气道直接向外开放,如不注意护理,易发生下呼吸道感染和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因此,长期气管切开后的护理是减轻危重患者身心痛苦的重要措施。

1临床资料

2009年8月—2011年8月本科共收治长期气管切开患者40例,均为反复办理出入院,年龄80~95岁,男性,格林巴利综合征8例,重症肌无力10例,多发性脑梗死14例,其它8例。通过严格、有效、细致的护理,如病室管理、气道湿化护理、内套管的消毒、吸痰护理等,40例长期气管切开患者除2例死亡,1例转院继续治疗外,无1例因为护理不当而出现并发症。

2心理護理

25例患者为昏迷状态无自主运动及意识,我科护士均采取特殊的心理护理。15例意识清醒的患者,尤其是年轻的患者,行气管切开手术后自觉病情重情绪悲观思想负担重,护理人员都给予耐心与患者沟通,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需要。

3基础护理

3.1病室的管理。病室定时通风,保持病室清洁、湿润、空气清新,室内温度应在22°~25°,相对湿度在80%—90%,要注意气道湿化,防止产生气道干燥,纤毛运动障碍,痰液形成阻塞气道[1]。

3.2保持正确的体位。注意气管切开时及气管切开后的体位,尤其是对气管造口较低的患者,经常调整体位[2],如果体位不当,套管可能会压迫、摩擦气管,引起管壁的缺血、坏死。因此患者在平卧时,床头应抬高10°—15°。吸痰时最好采取去枕仰卧位,使颈部舒展利于呼吸。督促并协助患者经常变换体位,使用气垫床者每4h翻身、叩背1次,叩背时手指并拢呈空心状,从胸廓下部向上,左右两侧各叩3~5下,以有效振动支气管,促进痰液排出,预防并发症。

3.3口腔护理。患者长期气管切开后,由于留置胃管,不通过口腔进食,细菌可在口腔内繁殖,引起局部炎性反应而导致全身感染。因此,必须加强口腔护理2次/d,有真菌感染时,可用5%碳酸氢钠溶液或制霉菌素进行口腔护理。

4管道护理

4.1固定。气管切开套管用系带固定牢靠,固定带一般均系死结,经常调节外套管松紧度,以容留一指为宜,1周更换1次系带,污染时随时更换。

4.2切口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根据分泌物多少、敷料清洁程度决定换药次数,切口处用0.5%活力碘水剂清洗消毒,及时清除套管内的分泌物。管口以生理盐水湿化的双层无菌纱布覆盖,更换2~3次/d。

4.3内套管消毒。目前本科采用的是高压蒸气灭菌法消毒,效果最可靠。其它还有环氧乙烷消毒法、煮沸消毒法、2%戊二醛液浸泡法,为临床提供了便捷的消毒方法。为保持内套管通畅,每6h更换1次,塑料套管1~2个月更换1次,并有记录,做好交接班。

5气道湿化

5.1气道湿化方法。可以采用间断气道湿化法、雾化吸入法、气管内滴药法、人工鼻、气道湿化用药等方法以达到气道湿化的标准。目前,对于非机械通气且痰液较多不易咳出患者,我们科室均采用面罩雾化吸入法,根据痰液的色、质、量给子持续或间断湿化,此方法既能保持有效湿化,减少痰液形成,又可防止过度湿化。

5.2湿化液的选择。以灭菌注射用水或0.45%的盐水为基础[3]根据患者病情、痰培养药敏情况加入药物,避免了因生理盐水进入支气管内水分蒸发快,钠离子沉积在肺泡支气管形成高渗状态,进而引起肺水肿不利于气体交换的弊端。

5.3卧位的选择。最好选择坐位,利于吸入药液到达终末细支气管及肺泡,意识模糊、呼吸无力者床头抬高30°,使隔肌下降,雾化吸入后轻拍背协助排痰。

6吸痰护理

气管切开患者多为昏迷者,而且痰液较多,因此要经常注意吸痰,防止痰液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吸痰时应选择合适的一次性吸痰管,其最大外径不能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1/2。动作要轻柔,禁止反复上下提插吸痰。先吸气管内,后吸口鼻腔,每次吸痰时间<15s,如未吸净,间隔3-5min[4]待血气饱和度回升后再吸,以免造成缺氧。痰液粘稠者给予较高浓度氧气吸入15s[5]后吸痰效果较好,一般给予5L/min氧流量。

感染的预防:吸痰增加了感染的危险,每次吸痰必须严格无菌操作,吸痰前应洗手、戴消毒手套、口罩。吸痰管要求一用一更换,吸痰液每天更换,并保持无菌。

7拔管护理

拔管应在病情稳定、呼吸肌功能恢复、咳嗽有力、能自行排痰、解除对气管切开的依赖心理时,才能进行堵管试验。如堵管24-48h后患者能入睡,能进食、能咳嗽即可拔管。

8体会

气管切开是抢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一种重要的急救措施。护理人员只有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技术操作水平,严格无菌观念和无菌技术操作。做好基础护理,采取有效的气道湿化、吸痰、防止肺部感染,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脑外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江方正,叶向红.巧用压力传感器监测腹腔压[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6):1976

[2]吴先国.人体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87

[3]刘淑媛,陈水强主编.危市症护理专业规范化培训教程,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14

[4]刘雪琴,彭刚艺.临沐护理技术规范(基础篇)[M].广东科技出版社,2007:276-277

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护理 篇4

关键词:气管切开术,护理,人工鼻

气管切开术是通过颈前正中入路、切开气管上段的前壁插入套管的急救手术。主要应用于呼吸疾病患者。虽然气管切开术能有效地解除呼吸道梗阻, 但是可导致呼吸道丢失的水分, 使得黏液移动受限, 严重者可发生气管梗阻, 为此对于湿化护理的要求比较高。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气管切开术后护理方法与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0 年8 月至2013 年12 月选择在我院急诊的气管切开术患者120 例, 男65 例, 女55 例;年龄最小42 岁, 最大69 岁, 平均 (56.09±4.13) 岁;入院时平均体重指数为 (22.83±4.12) kg/m2;平均收缩压为 (132.09±12.68) mm Hg (1 mm Hg=0.133 k Pa) 。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各60 例, 两组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给予氧气驱动雾化进行气道湿化, 选择0.45%的氯化钠注射液24 h间断通过驱动装置泵入, 连续应用4 d。治疗组:给予人工鼻作为气道湿化方式进行干预, 辅以0.45%的氯化钠注射液间断滴入, 每天更换人工鼻, 连续应用4 d。同时选择专人进行护理, 注意调整套管系带的松紧;拔管前应做气管镜检查, 定期留痰及创口分泌物培养, 观察感染情况及时治疗;保持套管在自然正中位, 以防位置不正, 套管末端压迫气道壁, 造成气道损伤出血。患者经气管切开术后不能发音, 可采用书面交谈或动作表示, 预防患者因急躁而自己将套管拔出。病室内室温保持在21 ℃, 湿度保持在60%, 气管套口覆盖2~4 层温湿纱布;患者一般取侧卧位, 以利于气管内分泌物排出。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干预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包括痰痂形成、气管黏膜出血、肺部感染等。同时对两组干预后的日吸痰次数和日吸痰量。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8.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经过观察, 干预期间治疗组的痰痂形成、气管黏膜出血、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总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日吸痰次数和日吸痰量对比

干预后治疗组的日吸痰次数和日吸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3 讨论

由于气管切开术改变了空气进入肺泡组织的正常通路, 失去了鼻腔对吸入气体的保湿、清洁、加温、过滤功能, 通过呼吸道丢失的水分为正常值1 倍左右, 可引起气管黏膜干燥、分泌物黏稠, 形成痰栓, 黏液移动受限, 从而导致黏膜纤毛受损脱落, 进而形成痰痂, 严重者可发生气管梗[1]。为此人工气道建立后积极进行护理干预意义重大, 而湿化是人工气道管理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2]。

在常规干预方法中, 氧气雾化属于开放式湿化方法, 人工鼻是密闭式湿化方法。而气管切开患者多数病情较重、嗽反射减弱、神志不清、反映迟钝、呼吸道的分泌物易于淤积阻塞, 所以必须积极清楚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人工鼻是模拟人体解剖湿化系统的机制所制造的替代性装置, 能够有效利用患者呼出气的温度和湿度, 避免细菌滋生;又可过滤和吸附呼出气中的细菌,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干预期间治疗组的痰痂形成、气管黏膜出血、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总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参考文献

[1]高丽, 胡兰芳, 沈晋红.两种雾化吸入方法效果比较[J].护理研究, 2008, 22 (11) :1013-1014.

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术的护理 篇5

【摘要】 神经外科病人病情一般较重,昏迷病人比例高,常合并肺部感染,常需进行气管切开。行气管切开术后,应加强环境消毒,定期进行伤口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预防感染,加强气道湿化,防止脱管等情况。待病情稳定后适时拔管。

【关键词】 神经外科 气管切开 气道湿化

前言

气管切开术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治疗方式,往往请耳鼻喉科大夫来做手术操作,而其后的日常护理由护士来完成,现综述如下。气管切开的定义、目的及位置

气管切开又称气管造口术,是一种急救手术,用于解除呼吸道阻塞引起的呼吸困难,气管切开即将气管前壁切开,通过切口放入气管套管,病人经气管套管呼吸[1]。神经外科行气管切开术的目的一般是为了预防和解除呼吸道梗阻,保证呼吸道的通畅,对于意识不清尤其是昏迷的病人可预防呕吐物和口鼻腔分泌物的误吸入肺;便于呼吸道分泌物的吸引,预防肺部感染;为机械通气提供一个封闭的通道。气管切开的位置一般在第二和第三或第三和第四气管环之间做切口,插入气管套管以形成人工通道。气管切开的术前准备

首先,备齐急救药品和物品。同号气管套管、气管扩张器、换药用具及敷料、生理盐水和饱和重碳酸钠液、吸引器、呼吸机、手电筒等都应备齐,并妥为安放,以备急需。

患者的体位准备:仰卧位,肩下垫枕头,使头呈正中后仰位。

准备扩张气管切开包一个,神经外科行气管切开术的常为昏迷患者,清醒的躁动病人可用咪达唑仑使其镇静,持续心电监护监测病人血压、脉搏、心电图及血氧饱和度,清理气道,充分吸痰,对有气管插管的病人将气囊放气,将气管导管退出距门齿14cm左右,再进行操作,以避免穿刺扎入气囊或气管导管中而误认为气管穿刺成功。原用呼吸机的病人,将氧浓度上升到100%,调整呼吸机参 数,以补偿漏气。术后护理

3.1 一般常规护理

3.1.1 环境

术后将患者置于安静、清洁、空气新鲜的病室内,室温保持在21℃,湿度保持在60%,气管套口覆盖2-4层温湿纱布,定时以紫外线消毒室内空气。3.1.2 卧位

手术之初患者一般取侧卧位,以利于气管内分泌物排出。术后应抬高床头30-45°,头部位置不宜过高或过低,但要经常变动体位,至少每两小时翻身扣背一次,防止压疮并使肺各部分呼吸运动不致停滞。翻身时应用轴线翻身法,使患者头、颈、躯干、四肢处于同一轴线,防止套管旋转角度过大。3.1.3 局部伤口的护理

皮肤与套管之间的无菌纱布垫或气切垫4-6小时更换一次,每日至少更换两次,观察有无红肿、异味及分泌物,保持局部干燥。定期更换人工鼻;气管内套管每日用3%的双氧水浸泡消毒五分钟,更换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以减少对患者的刺激。

3.2 人工气道湿化的护理

正常状态下,鼻咽、呼吸道粘膜对吸入体内的空气有加温和湿化的作用,吸入的干冷空气到达肺泡时已变得温暖湿润,人工气道形成后,吸入的空气绕开了具有温暖和湿润功能的额窦和上呼吸道,直接从下呼吸道本身吸收水分而导致呼吸道水分和热量丢失增加,粘膜干燥,分泌物粘稠,纤毛运动能力下降,分泌物排出障碍,加之呼吸道阻塞,影响气体交换,造成肺不张或肺部感染等并发症[2]。只有合理恰当的对气管切开患者气道进行湿化,才能保证呼吸道的正常生理功能,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当湿化充分时,即使没有咳嗽反射的昏迷患者,也能保持呼吸道黏膜纤毛运动活跃,从而保证有效的呼吸道分泌物引流,确保使用人工气道患者的气道通畅。3.2.1 人工鼻 人工鼻又称呼吸过滤器,温湿交换器(HME)等,它将呼出气体的热量和水分收集和利用以温热和湿化吸入的气体。所应用的基本物理原理为:患者呼气时,相当于体温和饱和湿度的气体进入HME的内测面凝结,同时释放以蒸汽状态保存的热量;吸气时,外部干燥的气体进入HME内得到湿化和温热,然后进入肺内,如此反复循环[3]。人工鼻的最大交换效率仅能保持呼气湿度的70%-80%。3.2.2 加热型湿化器

加热型湿化器是呼吸机上自带的加热呼吸湿化器进行气管切开套管内湿化,它是以物理加热的办法为干燥气体提供恰当的温度和充分的湿化。3.2.3 纱布覆盖法

用无菌生理盐水湿纱布直接覆盖于人工气道口的方式,此方法简单易行,适合基层医疗单位使用,又因需频繁更换湿纱布或向纱布上喷洒湿化液增加了工作量,且吸痰时需反复取走湿纱布而增加了污染几率等原因,临床已渐少使用。3.2.4 雾化吸入

雾化吸入法是借助高速氧气气流使湿化液形成微小颗粒,悬浮在吸入气流中一起进入气道而达到湿化气道的目的[4]。目前多数学者提倡小剂量、短时间、间歇雾化法,每两小时雾化吸入10分钟,避免长期雾化导致肺不张、缺氧等不良症状。临床上常根据病人的病情、痰量、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相应的药物进行雾化,可选用的药物有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糜蛋白酶、盐酸氨溴索等。3.2.5喷雾器加湿

面罩式吸氧喷雾湿化法,每隔1-2小时一次,持续15-20分钟。此法有氧气作为动力将雾化罐中湿化液或药业撞击成微细颗粒悬浮于气流中,烟雾分子较小,可以使湿化液进入较小气道,改善局部气管痉挛,消除黏膜水肿或炎症等情况。雾化面罩成本较低,在不具备输液泵的情况下可以使用。3.2.6空气湿化

空气湿化是一种间接的湿化方法。利用加湿器来湿化空气,维持室温22℃,相对湿度60%。3.3并发症的护理 3.3.1感染

感染是气管切开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常见的感染有口腔感染、切口感染、肺部感染,此外还有严重的纵膈感染和坏死性筋膜炎。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手术消毒不严或术后痰液污染造成,呼吸道未能充分湿化,黏膜干燥,分泌物潴留,污染的空气等亦成为感染源[5]。同时由于呼吸道防御机能受损,加之机体抵抗力下降,导致呼吸道清除细菌的功能降低,在此状态下病菌最容易侵入引起感染。

为了预防感染,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雾化器一人一次一消毒,用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用自来水冲洗干净晾干,放置备用。吸痰管一次性使用,口腔与气管内吸痰管严格分开。气管内套管每4-6小时取出洗刷干净、消毒。吸引管的储液瓶每日清水冲洗干净后倒入2%含氯消毒液50ml,防止痰液粘附于瓶底不易洗净,每周消毒一次,待病人出院后进行终末消毒。气管切开治疗盘一般24小时更换一次,如果有被污染或浸湿时,应立即更换。此外还应严格病房管理制度,气管切开病人应住单间或监护病房,有条件者应住具有空气净化设备的单人房间,减少探视,减少不必要人员进入病房。

注意伤口的护理,气管切开术后切口感染常发生在气管切开后5-7天,气管切开局部要保持清洁干燥,切口周围用5%碘伏棉球消毒每日两次。根据分泌物的多少及敷料的清洁程度决定换药次数,一般1-2次每天,被痰液浸湿应随时更换。随时观察伤口有无感染迹象,如切口周围出现湿疹或红肿,可用紫外线灯照射,局部外涂百多帮,金霉素软膏等,同时注意蛋白质摄入,提高机体抵抗力。3.3.2脱管

多因固定不牢所致,脱管是非常紧急而严重的情况,如不能及时处理将迅速发生窒息,停止呼吸。

处理方法:应先试行将套管顺其窦道送回,若有阻力时,应将套管拔掉,予呼吸囊面罩辅助通气,并立即通知医生,重新插入套管。3.3.3气道梗阻

原因多为痰栓或异物如血块等阻塞人工气道。一般处理可冲洗气道,刺激咳嗽,稀释痰液将痰栓或异物吸出。紧急处理应立即拔除气管切开导管,然后重新建立人工气道。4 拔管的护理

拔管应在病情稳定,呼吸肌功能恢复,咳嗽有力,能自行排痰,解除对气管切开的依赖心理时,才能进行堵塞尝试。堵管时,一般第一天塞住1/3,第二天塞住1/2,第三天全堵塞,如堵24-48小时后无呼吸困难,能入睡、进食、咳嗽,即可拔管。拔管后的瘘口用75%酒精消毒后,用蝶形胶布拉拢2-3天即可愈合,愈合不良时可以缝合[6]。

参考文献

气管切开昏迷护理干预 篇6

方法:将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我院科室所收治的66例颅脑损伤的昏迷患者施加护理干预,并在患者尚未完全清醒的情况之下,对其成功拔管。

结果:所有的66例患者中,有64例患者一次性成功拔管,拔管的时间在6-45天之间。2例患者因为出现呼吸衰竭需要进行再切手术治疗。

结论:颅脑损伤昏迷的患者在护理干预的条件下,有助于气管的切开与早期的拔除,在此过程中,需严格把握拔管的指征,并做好初期观察工作。

关键词:气管切开颅脑损伤昏迷护理干预拔管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02-01

颅脑损伤会对患者的呼吸功能造成损害,这是因为患者的脑组织中有淤血,在皮质部位有小出血点,还伴有脑组织与软脑膜破裂的症状,破裂的部位有神经细胞的坏死和水肿甚至出血损害,导致较高的早期低血氧的发生率,控制不及时可能会导致继发性脑损伤甚至造成肺部感染。气管切开手术能改善患者的缺氧现象,并减轻感染,而当气管切开使用的套管置外时间过长,就会加重患者的肺部感染,并且造成气管狭窄和内出血以及食管瘘等不良的并发症。本文主要将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我院科室所收治的66例颅脑损伤的昏迷患者施加护理干预,并在患者尚未完全清醒的情境之下,对其成功拔管。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统计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我院科室所收治的66例颅脑损伤的昏迷患者的资料。在66例患者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24例。患者的年龄在22-5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65岁;患者体重为43-79kg,平均体重是52.8kg。两组患者的文化程度:大专以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7例,高中及高中以上18例,初中及初中以上25例,初中以下16例。颅脑损伤患者中,10例是重物砸伤,16例是高出坠落,40例是车祸引起;9例属于闭合性颅脑损伤,24例属于开放性损伤,4例属于原发性损伤,29例属于继发性损伤。患者无论是性别、年龄和病情轻重,还是文化程度和家庭背景等方面都不存在较大差异,具有可比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基础护理方法。使室内的病房保持新鲜的空气,将室温维持在18℃-22℃,湿度控制在60%-70%,保持每天至少半小时的通风,在此过程中应注意保暖问题。病房物品需每天进行至少3次的消毒,并清洁空气,对患者进行1日2次的口腔护理。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格观察,在进行气道湿化和吸痰之前,先进行患者痰液粘稠度的测评,避免损伤气道和引发低氧血症,勤换气管切口处的敷料,注意每隔4小时进行护理盘的更换。

1.2.2呼吸道的护理方法。切开气管后,及时清除患者呼吸道上的分泌物,并消毒,气管切开的初期,患者应保持平卧位,待病情有所好转后改成半卧位,每2-3小时把患者进行翻身、叩背,以利于恢复肺功能和排除痰液,翻身的时候要将头和躯干位于同一水平面,將二者同时翻动,以免套管的牵拉造成的不便。

1.2.3适当的刺激方法。颅脑损伤昏迷的患者的各种反射功能会减弱甚至消失,特别是舌部,运动、吐咽的功能会变弱或者消失,此时,适当的刺激护理就显得很有必要。护理人员除了每天对患者进行四肢运动,还要对患者全身进行半小时左右的针灸或电针,以圆头器具刺激患者的舌部,刺激的强度应视患者的个人情况来定。此外,可对患者进行适量口腔喂食以训练舌头的咀嚼与吐咽功能,同时对其加强辅助发音和味觉回复的练习。

1.2.4拔管护理方法。待患者恢复咳嗽和吐咽的功能之后,方可实施拔管,在拔管之前的3-4天要进行堵管,在此期间,要对患者的排痰与呼吸情况进行严密地观察,并且安排专业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患者应保持侧卧位,将床头的位置调整成45°-60°,以防患者出现窒息。堵管期间,若患者能自行把痰液完全自口腔排除,且不出现任何的不良反应即可对其实施拔管,在拔管的48小时以内,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1.3统计学分析。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所有的66例患者中,有64例患者一次性成功拔管,拔管的时间在6-45天之间。2例患者因为出现呼严重的营养不良导致体质过弱而引发蛋白血症,最后因吸衰竭需要进行再切手术治疗。

3讨论

颅脑损伤昏迷病情较重,对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手术对保持呼吸顺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能改善低血氧症,有助于吸除气管内的分泌物,同时也利于患者从口腔进食,改善口腔护理。但应把握好拔管的时间,以免对患者造成不利。

综上所述,颅脑损伤昏迷的患者在护理干预的条件下,有助于气管的切开与早期的拔除,在此过程中,需严格把握拔管的指征,并做好初期观察工作。

参考文献

[1]提文萍.早期氧气面罩雾化给氧对纠正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低氧血症的影响效果观察[J].中国使用护理杂志,2009.25(8):67

[2]张兰芳等.适时吸痰对机械通气相关肺炎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5.20(6):12-13

[3]沈梅芬.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后不同黏稠度痰液适宜吸痰负压的I临床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8):694-697

[4]姜玉晓.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0,7(8):45

[5]朱海燕,韩名娟,吕雪丽.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0):218-219

气管切开的术后护理进展 篇7

1 心理护理

气管切开对病人及家属来说是一种比较痛苦的事情。气管导管的长期插入使病人暂时不能用口语与医护人员及家属进行交流, 同时饮食也受到影响, 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往往导致烦躁、恐惧、抵触等心理反应[2]。适时做好心理护理, 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取得他们的主动配合极为重要。术前必须做好全面解释指导工作, 让病人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术后还要使其学会用其他方法, 如身体语言、执笔交流等交流方式, 维持他们完整的社会角色, 从而减轻心理负担。术后与病人建立有效的交流方式, 增加与病人的沟通, 避免不必要的打扰, 把噪声、光线等外界刺激降到最低程度, 以减轻病人的烦躁、恐惧心理。

2 病室的管理

空气传播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一个重要方面, 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程度直接决定呼吸系统感染率的高低, 因此, 控制空气中微生物含量非常重要[3]。

2.1 空气净化

通风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净化空气的方法。通风包括开窗式自然通风和机械式通风, 每天开窗通风2次, 每次30 min, 可保持室内空气通畅。机械式通风因换气效率高, 空气净化效果好, 可明显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使空气中自然菌数达到H类环境要求[4]。

2.2 空气和地面消毒

每日用紫外线照射2次, 每次30 min, 可达到空气消毒效果, 消毒时注意保护病人眼角膜, 避免皮肤暴露。地面消毒可用1︰500 的84消毒液, 按10 mL/m3 喷雾, 每日2次。病室应每周做空气培养1次, 细菌数不超过500 cfu/m3, 室温保持在22 ℃~24 ℃, 相对湿度为50%~60%[5]。

2.3 手的消毒

手在消毒过程中应注意使用流动水, 采用脚踏或肘式开关, 肥皂在不用的情况下应保持干燥, 擦手巾应随时清洗消毒。同时应提倡科学“六步法”洗手, 以提高洗手的质量和效果[6]。护理人员在为气管切开病人进行护理操作前必须严格洗手, 以免交叉感染。

2.4 减少陪护

严格探视制度, 减少细菌传播。探视、陪护人员是带菌者, 由于做不到消毒隔离因而容易污染病区和病室, 导致病人发生呼吸道感染[7]。因此应加强病室管理, 减少探视, 对已发生呼吸道感染者, 禁止探视。

3 选择正确的体位

为了减轻气管下端压迫及气管内壁的损伤, 并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引起吸入性肺炎, 气管切开术后病人应取平卧位或半卧位, 颈下略垫高, 使颈伸展, 保持呼吸道通畅。病人的头部位置不宜过高或过低, 一般在15°~30°。在病人翻身时应使其头颈躯体处于同一轴线, 防止套管因旋转角度太大影响通气而致窒息[8]。

4 气道湿化

正常时鼻、咽腔、呼吸道对吸入气体有加温和湿化作用, 当建立气管切开术后, 吸入气体绕开了具有温暖和湿润功能的额窦和上呼吸道, 只能从呼吸道本身吸收水分, 导致呼吸道黏膜干燥, 其发生率达30%~66%。有实验证明, 肺部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9]。人工湿化的目的是维护呼吸道的正常功能, 保证分泌物引流通畅。近年来广大护理工作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做了大量研究。超声雾化疗法可使被吸入的药物到达支气管, 可减轻呼吸道黏膜炎症和水肿, 气雾随着病人浅而慢的吸气到达终末支气管和肺泡, 使痰液稀释而利于吸出[10]。气管滴注法是每隔3 h进行1次, 每次2 mL~5 mL, 当病人吸气时沿气管壁缓滴入, 避免引起病人呛咳不适。气管滴注常用药液为在0.45%氯化钠中加入庆大霉素、糜蛋白酶, 有实验证明, 无菌蒸馏水和0.45%氯化钠湿化效果优于生理盐水。因为气管内滴入生理盐水对病人有很多的不利作用[11]。生理盐水进入支气管肺内水分蒸发快, 盐分沉积在肺泡支气管形成高渗状态, 引起支气管肺水肿, 不利于气体交换。而0.45%氯化钠吸入后在气道内再浓缩, 使之接近生理盐水, 对气道无刺激作用[12];蒸馏水因不含盐分对气道无刺激作用。超声雾化吸入和气管滴注药液可交替进行, 次数可根据病人病情和痰液的黏稠程度酌情增减。所用抗生素可根据痰液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用相应的抗生素, 以增强抗感染效果[13]。费俊英[14]认为持续湿化方法效果较好, 它能使呼吸道分泌物顺利通过内套管咳出, 导管内无结痂, 病人安静, 呼吸道通畅。

5 吸痰的护理

吸痰是保持人工气道通畅, 改善通气、换气功能的有效措施, 也是人工气道管理的关键。

5.1 吸痰时机

过去定为2 h 吸痰1次, 临床观察发现频繁吸痰易误伤气管, 不必要的刺激反而使分泌物增多。多数作者认为, 只有在病人有吸痰必要时再操作[15]。如病人出现咳嗽有痰、呼吸不畅, 听诊有啰音, 通气机压力升高或潮气量下降、血氧饱和度下降等情况时才进行吸引。张玉莲等[16]认为, 应用血氧饱和度监测, 可以做到及时吸痰, 而又减少不必要的吸痰。

5.2 给氧

吸痰可引起低氧血症、心律失常、低血压发生, 故吸痰前后均应给予预充氧。吸痰前给吸纯氧5 min, 吸痰中持续吸氧, 吸痰结束后5 min内仍给纯氧吸入[17]。

5.3 吸痰方法

吸痰时应严格无菌操作, 吸痰管每次更换, 口、鼻腔与气管内吸痰管应分开。吸引压力不可过大, 成人80 mmHg~120 mmHg (1 mmHg=0.133 kPa) , 吸引时间不超过10 s~15 s, 如分泌物仍存在, 应使病人休息片刻, 再重复抽吸。吸痰前可配合翻身、叩背, 加大肺部通气量, 刺激咳嗽使分泌物排出, 以利吸痰。必要时可根据药敏结果行气管滴药后及时吸痰[18]。陈玉英[19]认为, 吸痰前后应增加吸氧浓度, 痰液性状不同可采用不同的吸痰管, 如对稀薄痰液, 用较细多孔的硅胶软管并用低负压吸引, 较短时间可吸尽痰液, 且多孔结构可减轻气管黏膜的机械刺激和损伤; 对较黏稠痰液选择较粗的硅胶软管, 直接置入痰液中, 边吸边提旋转吸引, 避免在气道内反复上下提插。痰液黏稠也可用雾化液注入气管或雾化吸入 ( 每天2次~6 次) , 痰液稀释后再吸除。

5.4 吸痰用物的处理

气管切开病人的保护性咳嗽反应减弱甚至消失, 自行排痰障碍, 加之呼吸道与外界直接相通, 外源菌极易沿此通道进入肺部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因此, 凡与呼吸道直接接触操作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吸痰管应每次更换, 吸痰瓶每日更换并进行消毒处理, 使用的一次性负压吸引器连接管应每日更换。

6 气管套管的护理

6.1 外套管的固定

传统的外套管固定是用绷带在外套管两侧固定小孔各打1个或2个死结, 另一端绕至颈后或一侧, 在颈后或颈一侧再打1个活结, 此法更换绷带时复杂, 易刺激病人反复咳嗽, 给病人造成不适, 病人家属难以接受。同时存在打结处易受血渍、痰渍污染而结痂变硬, 拆解困难又无弹性, 当头颈部移动时易牵拉气管套管, 咳嗽时影响呼吸。徐春云[20]采用单结法固定外套管, 方法是用一绕颈两倍长的绷带, 从颈后绕至颈前, 两端各穿入固定小孔, 再绕至颈后, 松紧适宜, 后在颈部一侧打一活结。这种方法避免上述缺点, 但其缺点是活结易松脱。许丰等[21]研制成一种简单安全且廉价的气管套管固定带, 操作时将固定带的搭扣面正对操作者, 将一侧带子穿过气管套管固定孔后反折粘贴, 对侧同法, 再在颈后把两端粘牢, 最后依病人颈围调整松紧, 即完成操作, 此方法搭扣更牢固并可依据病人的颈围随意调节松紧。

6.2 内套管的消毒

内套管的消毒是预防局部感染及肺部并发症的关键 。气管内套管消毒, 常规4 h~6 h 消毒1次, 传统方法是煮沸消毒。胡婷[22]经研究证明, 采用浸泡、清洗、煮沸消毒方法消毒金属内套管, 是一种步骤简单、消毒效果合格的消毒方法, 能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取放内套管前均先将气道内痰液吸净, 管口分泌物喷出时要随时清除、擦净。

6.3 套管口的护理

为防止空气中尘埃、细菌进入气道, 通常的护理方法是用生理盐水湿化的纱布覆盖在套管口。近年国外有研究指出, 覆盖的敷料为细菌的繁殖提供了理想的寄居地, 同时敷料上脱落的纤维可能进入呼吸道, 认为每天使用生理盐水清洗套管口周围是一种简单又有效的方法, 既可以防止套管口被污染, 又可以保护周围皮肤不受刺激, 促进伤口愈合[23,24]。

7 气管切口的护理

切口处的敷料通常是用中间剪开Y型的灭菌纱布加垫, 每日更换1 次, 痰多时随时更换, 其缺点是剪口处的纱布线头易堆在切口处或掉入气道内, 引起呛咳或造成感染且纱布垫没有预防和治疗切口处感染的作用。而药物性气管套垫具有预防和治疗切口处感染的作用。对切口采用氧气疗法, 即每天2次用灭菌生理盐水彻底清洁伤口。用45%的氧气距切口1 cm 处对准切口直吹20 min, 对预防和治疗切口感染有很好的效果[25]。

8 口咽部护理

口腔是细菌侵入人体的主要途径之一。每天3次口腔护理, 防止细菌向下移行。江东红等[26]认为, 所用的溶液根据口腔pH选择, pH值高选用2%~3%硼酸溶液擦洗, pH值低采用2%碳酸氢钠溶液擦洗, pH值中性时选用1%~3%过氧化氢或用生理盐水擦洗。必要时可在口咽部使用非吸收抗菌膏涂擦。楼玉芳等[27]经研究证明, 在除臭、防止口腔溃疡、杀菌效果等方面, 口泰、碘伏、碳酸氢钠液均优于生理盐水。

综上所述, 近年来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研究有了很大进展, 特别是在气道的湿化、湿化液的选择、气道内吸痰、内套管的消毒、切口的护理等几个环节为临床提供了更好的措施[28,29]。气管切开的术后护理研究范围广泛, 仍是今后需要继续研究的课题。

气管切开病人放疗的护理 篇8

关键词:气管切开,放疗,护理

肿瘤 (如喉癌、下咽癌、食管中上段癌等) 的压迫或气管内转移会造成气道梗阻, 手术中或手术后会行气管切开术, 放入气管套管, 以解除呼吸道通气状况, 术后放疗已渐渐变成肿瘤重要治疗方法之一。我科2010年—2012年收治了10例带入气管切开需要放疗的病人, 通过精心护理, 均顺利完成了放疗。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例病人均为男性;年龄45岁~65岁;喉癌8例, 全喉切除5例, 半喉切除3例, 食管中上段癌术后气管内转移1例, 下咽癌1例。

1.2 放疗方法

应用医用直线加速器, 选用6MV-X线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计划剂量50Gy~60Gy, 每次1Gy~2Gy, 每周5次, 共持续5周~6周。

1.3 结果

放疗过程中病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色素沉着, 4例出现白细胞下降, 2例出现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症状。经对症治疗后10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放疗计划。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气管切开改变了呼吸道的完整性, 还影响了发声功能, 造成自我形象受损, 病人存在一定的自卑感, 对放疗疗效及疾病预后会产生焦虑、恐惧心理。护士应及时向病人介绍放疗相关的知识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如局部组织水肿、充血, 疼痛等, 告诉病人这些反应只是暂时的, 并介绍成功案例, 让病人正确面对放疗,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另外, 要解决病人的语言沟通障碍, 与病人交流时可利用身体语言, 如手势、表情或者提供纸、笔、写字板等, 以便进行书面沟通[1]。

2.2 环境要求

气管切开的病人病房应每天通风0.5h, 室内温度20℃~22℃, 湿度50%~65%, 可使用空气加湿器增加室内湿度, 地面每天用含氯250 mg/L消毒液拖地2次。床边备好吸痰盘、氧气及无菌盘, 无菌盘内放置生理盐水 (吸痰用) 、吸痰管、配制好的湿化液、治疗碗、镊子、手套等, 每天更换, 还需放置手快速消毒剂, 每次操作前后需消毒手。

2.3 饮食护理

放疗使涎腺组织功能受损, 唾液减少, 口咽黏膜充血、水肿而出现口干、咽部干痛、口腔溃疡等症状, 并随着放疗的剂量增加逐渐加重, 严重影响病人进食[2]。所以放疗中的病人需加强营养, 避免进食刺激性饮食, 可根据自身状况合理安排饮食, 宜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食物一定要细嚼慢咽, 少量多餐, 以增加进食量。放疗期间还需多饮水, 每天3 000mL, 增加尿量, 以排除毒素, 减轻放疗反应, 但需注意避免饮水呛咳。

2.4 口腔护理

放疗期间应注意口腔清洁, 饭前饭后漱口, 经常用口泰漱口液含漱, 每天4次~6次, 以保护口腔黏膜。如有口腔溃疡需要口腔护理, 每天2次, 并及时给予抗感染治疗。

2.5 皮肤护理

放疗期间应选择无领宽松全棉上衣, 放疗区皮肤勿使用化学类制剂, 如肥皂、沐浴液等, 勿搔抓、揉搓, 保持颈部皱褶处皮肤清洁、干燥, 放疗后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反应, 密切观察皮肤有无色素沉着、脱皮、破溃等, 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2.6 气道护理

2.6.1 气管套管的选择

气管套管分金属、硅胶、塑料3种材料。放疗时需选择9号或10号塑料套管。经耳鼻咽喉科会诊, 将病人入院时佩戴的金属套管更换成塑料套管, 由于经常刷洗, 塑料内套管内壁会有刮痕, 痰痂堆积难以清洗彻底, 易造成感染, 需要2周更换1次塑料气管套管, 放疗结束后换成金属套管。

2.6.2 气管套管的护理

外套管两侧系带松紧适宜, 以放入一指为宜, 系于颈后打死结并定期更换。套管周围的皮肤每天消毒2次, 并更换气管套管垫敷料, 以Y型4层纱布为宜, 保持纱布清洁、干燥, 痰多时及时更换。内套管每天清洗消毒2次, 内套管内会有痰痂, 要用小刷子刷干净, 放在75%乙醇内浸泡30min后用灭菌注射用水冲洗干净, 待干后放入, 放入时动作轻柔, 延弧度慢慢插入, 插入后卡扣卡好, 以免呛咳后脱出。套管的外口需覆盖2层湿纱布, 以不滴水为准, 可湿化进入的空气。

2.6.3气道湿化

气管切开后进入的空气失去了鼻腔和上呼吸道的加温、湿化、清洁, 易引起呼吸黏膜干燥, 分泌物黏稠, 形成痰痂, 应进行气道湿化。我科采用的气道湿化方法为:生理盐水+糜蛋白酶+庆大霉素+地塞米松混合液, 每隔2h滴入3mL~5mL, 在呼吸末或屏气时延内管壁慢慢滴入, 以免呛咳, 每次湿化后可协助病人轻轻将痰咳出或吸出。放疗中后期病人会出现口干、咽痛等症状, 可行雾化吸入, 每天2次, 以缓解症状。

2.6.4 吸痰护理

气管切开后呼吸道黏膜纤毛运动与腺体功能改变使分泌物增多, 为了保持呼吸道通畅, 需要随时吸痰。选择合适的吸痰时机, 在床旁听到明显痰鸣音或病人憋气时及时吸痰, 不紧急时选择餐前15min彻底吸净痰液, 餐中及餐后30min内避免吸痰, 防止反流, 吸痰前可进行叩背, 使痰液松动。选择柔软、有侧孔的一次性的硅胶吸痰管, 直径不能大于内套管内径的1/2, 成人一般10号~12号吸痰管。吸痰时吸痰管插入气管内10cm~15cm, 左右旋转向上提拉, 动作轻柔、快速、准确, 不可上下反复抽吸, 每次吸痰时间<15s, 需反复吸痰的需间隔3min~5min。吸痰管为一次性, 不可重复使用, 吸痰顺序为气管切开处、口腔、鼻腔。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 注意手卫生消毒。吸痰时密切观察病人的面色、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等, 如有异常立即停止, 给予氧气吸入及对症处理。

2.7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2.7.1 骨髓抑制

放疗期间每星期要监测血常规, 如白细胞下降会出现乏力、发热、食欲下降的症状, 指导病人注意休息, 增加营养, 给予色、香、味俱全的食物增加食欲, 医嘱给予升白细胞、营养支持治疗。白细胞<1.0×109/L、体温>38.5℃应暂停放疗, 等好转后继续放疗。

2.7.2 喉头水肿

病人发生喉头水肿时会出现进食呛咳或呼吸困难, 痰液也会增多, 需及时咳出或吸痰, 保持呼吸道通畅。指导病人进流食或半流食, 缓慢进食, 如有进食疼痛可给予普鲁卡因溶液进食前口服。同时给予复B溶液+庆大霉素+地塞米松混合液口服, 也可给予静脉营养支持治疗。

2.8 出院指导和随访

放疗结束后将气管切开的塑料套管更换为金属套管。出院前教授病人及家属自我护理气管套管的方法, 如学会套管的清洗、煮沸消毒及使用的方法, 嘱病人坚持用无菌盐水纱布遮盖套管外口, 防止灰尘、异物掉入, 并告知病人注意事项和复诊时间。在出院后1周内通过电话随访病人气管套管自我护理的掌握情况及放疗后的反应[3]。

3 小结

放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历时1个月左右, 在放疗过程中做好气管切开引起的感染预防非常重要。根据放疗的进程给予预见性的护理,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加强手卫生, 重视气管套管的护理, 熟练掌握吸痰技巧, 经常巡视病房, 加强与病人沟通, 了解病人的不适及需要, 密切观察有无并发症的发生, 及时处理, 使病人顺利完成放疗, 促进病人康复。

参考文献

[1]徐永华, 杨莲荣, 刘淑梅, 等.喉癌术后放疗25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8, 14 (4) :71-72.

[2]程俊敏, 20例喉癌患者术后放疗的护理[J].天津护理, 2013, 21 (2) :126-127.

气管切开的护理 篇9

1 临床资料

本组74例病人, 男45例, 女29例;年龄11岁~83岁 (50.6岁±2.73岁) ;颅脑外伤59例, 高血压脑出血15例;置管时间4d~91d (44.1d±4.32d) ;治愈45例, 好转21例, 死亡7例, 自动放弃治疗1例。

2 护理

2.1 病房环境的管理

病房室温保持在20℃~24℃, 相对湿度60%~70%, 每日应对室内空气用紫外线消毒2次, 并用84消毒液擦拭床头、桌面等物体表面, 地面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湿式拖地2次或3次。每日开窗通风1次或2次, 每次30min;禁止摆放鲜花及喷洒各种香水和空气清新剂[2]。对病房进行严格管理, 限制探视人数, 防止交叉感染。

2.2 正确吸痰

我科在传统吸痰法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实践和创新, 最终确立了改进法吸痰。

2.2.1 传统法吸痰

在无负压的情况下将吸痰管插入气管切开处的套管深处, 然后打开负压, 边旋转边向上提吸, 每隔2h~4h按医嘱吸痰1次。使用一次性吸痰管, 严格无菌操作, 防止交叉感染。

2.2.2 改进法吸痰

2.2.2. 1 随吸痰管插入深度调节负压

吸痰管可带负压插入气管切开处的套管, 估计导管下至最深处关闭负压再上提1cm, 直达支气管内 (一般情况下常可插入右支气管, 如遇插入左支气管可将病人头部尽量向左转) , 刺激呛咳 (可轻轻按压胸骨上窝的气管处) , 开放负压后旋转上提吸痰管, 不可上下提吸。清醒病人鼓励其咳嗽, 再配合翻身、叩背。如果管道限制、病情危重不便翻身时可叩击胸部。

2.2.2. 2 按需、适时吸痰

病人出现咳嗽或呼吸窘迫征象、出现痰鸣音或观察到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 应立即吸痰。根据双肺呼吸音、有无痰鸣、血氧饱和度下降程度、病人出现呛咳、气道压力增高及呼吸机高压报警情况给予及时吸痰。对于痰多且黏稠者不宜一次吸完, 操作程序为:2min 100%高浓度氧→吸痰→气道湿化→呼吸囊膨肺, 配合体疗→吸痰→2min100%高浓度氧。

2.2.2. 3 准确掌握吸痰指证

临床上吸痰过于频繁可导致不必要的气道黏膜损伤, 加重低氧血症;吸痰不及时可使痰液黏稠、呼吸道不通畅、肺不张, 甚至窒息。根据病人的痰鸣音有无呛咳、血氧饱和度下降、听诊双肺有痰鸣音、呼吸机高压报警、气管导管内分泌物、吸气峰压增加或潮气量减少、可能发生胃内容物误吸等情况综合判断, 痰多者多吸, 无痰或痰少者尽量少吸痰, 这样不但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而且避免了痰液阻塞现象。

另外, 据于晓芬等[3]报道, 吸痰前后若不给病人高于原来使用浓度的氧气, 气管内吸痰会导致低氧血症, 造成脑组织缺氧缺血, 加重脑损伤, 因此, 在吸痰前后应给其2min纯氧十分必要。吸痰操作时由两人配合完成, 一人吸痰, 一人膨肺。膨肺者还应密切观察病人的心率、心律、血压及口唇颜色, 出现血压下降、血氧饱合度<95%、心率增加、心律失常, 应立即停止吸痰。

2.3 充分湿化气道

气管切开后建立人工气道, 使吸入的气体失去了上呼吸道的温暖、湿润功能, 极易引发气道阻塞导致继发性感染和肺不张等并发症, 湿化呼吸道能有效预防此并发症的发生。我科将α-糜蛋白酶4 000U及地塞米松5mg加入灭菌注射用水250mL中使用输液泵24h持续气管内滴入。

2.3.1 吸入气体的最低温度不能低于20℃, 最高温度不能高于40℃, 因为温度低于20℃可引起支气管纤毛运动减弱, 气道过敏者还可引起应激反应, 诱发哮喘。

如果吸入气体的温度高于40℃, 也可造成支气管纤毛运动减弱或消失, 并出现体温升高、出汗, 严重时可发生呼吸道烧伤[4]。根据痰液黏稠度和吸引是否通畅, 判断和调节湿化液量并辅以沐舒坦300mg每次加生理盐水2mL雾化吸入, 6h雾化吸入1次, 以加强气道湿化。沐舒坦主要作用于呼吸道分泌细胞, 调节黏液及浆液的分泌, 使浆液分泌增加, 运动空间增加, 黏液运输系统的清除能力增强, 从而促进黏液的排出和溶解分泌物, 促进呼吸道黏稠分泌物的排出, 减少滞留, 以改善呼吸道状况, 咳嗽、痰量显著减少[5]。

2.3.2 在吸痰过程中注意湿化效果

根据痰液黏稠度和吸引是否通畅作为衡量湿化的可靠指标, 湿化效果好, 痰液较稀薄, 容易吸出。湿化满意:痰液稀薄, 能顺利吸出或咳出, 套管内无痰栓、结痂及黏液块, 听诊气管内无干鸣音或大量痰鸣音, 呼吸通畅, 病人安静;湿化过度:痰液过度稀薄, 听诊气道痰鸣音多, 病人烦躁不安、人机对抗, 出现缺氧性发绀, 脉搏氧饱和度下降等;湿化不足:痰液黏稠不易吸出或咳出, 听诊气道内有干鸣音, 套管内形成痰痂, 出现突然的吸气性呼吸困难、烦躁、发绀及脉搏氧饱和度下降等[6]。如痰液过于稀薄应暂停湿化, 只要吸痰即可。

2.4 切口护理

气管切口局部应保持清洁、干燥, 每天换药2次, 切口周围用0.5%碘伏消毒后更换无菌纱布。气管切开术后带管期间, 每隔3d~10d留取标本进行细菌培养1次, 为临床用药提供可靠依据。拔管前清洗并消毒切口周围皮肤, 拔管后用蝶形无菌胶布将创缘拉拢, 一般不做缝合处理, 创口1周左右即可愈合。

2.5 拔管

病人肿胀消退、喉头水肿消失、上呼吸道梗阻排除、炎症消退是拔管适应证[7]。拔管前要先试行堵管, 堵管24h~48h无呼吸困难、咳嗽排痰功能佳即可拔除气管套管。我科对有拔管适应证的病人直接拔管, 使变小的气道重新开放, 病人感觉轻松、舒适, 不适应症状少, 拔管成功率达95%。

2.6 加强消毒管理, 防止医院感染

医护人员在进行治疗时必须戴好帽子、口罩、手套, 严格无菌操作;在接触病人前后、诊疗护理操作前后及接触不同病人之间等均应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鼻饲时适当抬高头部, 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入气管, 减少误吸的危险;套管系带经常更换, 并保持清洁、干燥, 防止感染。病人餐具、用具专人专用, 用后及时消毒;雾化器、湿化器、呼吸机管道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后晾干备用;雾化器一人一用一消毒, 用后干燥保存, 包括贮水槽、药罐等每日必须更换, 消毒后再用;湿化瓶及湿化器应放无菌蒸馏水, 并且每天更换1次, 若需补充液体时应弃去剩余的液体, 清洁后重新放入无菌液体[8];加强室内感染性废物的管理, 凡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及分泌物的废物均应封闭式收集, 减少空气污染, 降低感染机会。

2.7 心理护理

气管切开病人不能发音, 存在语言沟通障碍, 将给其带来巨大痛苦和心理创伤。良好的沟通是解决病人心理问题的最佳护理方法。护士首先要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做到言谈轻柔、待人温和、着装整洁、步履轻盈, 塑造美好的护理职业形象, 以此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其次, 及时告诉病人气管切开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治疗, 等颈部创面消肿、喉头水肿消退就能拔掉套管, 恢复语言功能。对于能写字的病人要给予笔和纸, 让其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这样不但缓解病人紧张无助情绪、满足心理需求, 而且也能更好地帮助其配合治疗。

2.8 并发症护理

2.8.1 气管套管阻塞

一次性气管套管因无内套管, 无法取出清洗, 内壁易黏附痰液, 导致套管阻塞。置管时间长, 内壁易黏附痰痂阻塞管道, 临床上除吸痰、湿化气道外, 应及时用长直钳或枪状镊夹取清除痰痂;适时更换气管套管, 据王秀云等[9]研究报道, 长期留置一次性气管套管更换的间隔时间以2个月为宜;协助病人取半坐卧位, 给予叩背, 叩背时手背拢起呈杯状, 四指并拢用空心掌叩击胸背部, 方向由下向上、由外向内, 用力均匀地拍打背部, 这样有利于促进痰液排出, 保持呼吸道通畅。

2.8.2 气管套管滑脱

气管套管滑脱是非常紧急而严重的情况, 如不及时处理, 易致窒息死亡。一旦发生滑脱应立即协助病人取仰卧位, 迅速将原气管套管顺着气道放回。若有阻力不成功, 应将套管先拔出, 取气管撑开器沿切口插入, 并撑开气管切口软组织至气管环再插入。临床上要选择大小适宜的气管套管;经常检查调节套管系带的松紧度;处理病人躁动、剧咳、翻身等情况时应及时、细心, 一经发现气管套管滑脱立即处理。

2.8.3 出血

气管切开术后伤口及套管内有少许血性物是正常的, 一旦观察伤口及气管套管内不断渗血、咯出鲜血, 应引起临床医护人员的高度警觉。手术切口少量出血, 可用碘仿纱条或吸收性明胶海绵加止血剂压迫止血;气管套管内出血量不多时可通过调整气管套管位置、增加气管内湿度止血;如果气管切开时间较长且发生气管内大量出血时, 可能是气管前壁破裂引发无名动脉破裂出血, 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抢救。

3 小结

气管切开术在临床抢救危重病人, 特别是在昏迷病人及神经、呼吸系统疾病所致呼吸衰竭、下呼吸道分泌物阻塞病人的救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术后对一次性气管套管的护理十分重要。做好基础护理的同时采取充分湿化气道、正确及时吸痰、控制感染、心理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 可促进病人早日拔管、减少并发症、提高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摘要:回顾性分析74例气管切开病人的临床、护理资料, 护士在做好一般基础护理的同时, 采取充分湿化气道、正确及时吸痰、控制感染、给予心理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 结果74例病人治愈45例, 好转21例, 死亡7例, 自动放弃治疗1例。

关键词:气管切开术,一次性气管套管,护理

参考文献

[1]盘娟, 黄毅玲.一次性气管套管在置管期间护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1 (8) :56.

[2]王俊荣.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的护理[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杂志, 2007, 2 (3) :23.

[3]于晓芬, 刘淑霞.吸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34 (12) :217-218.

[4]庞金敏.沐舒坦和万托林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J].临床医学, 2009, 29 (7) :105-106.

[5]王凤玲, 汪红, 黄媛.2种气道湿化法应用于气管切开术后病人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 2011, 35 (12) :26-27.

[6]潘美飞.人工气道湿化的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04, 18 (4B) :668-669.

[7]王丽娟.吸入性损伤的气管切开病人的观察与护理[J].家庭护士, 2008, 6 (3B) :699.

[8]李学存, 张静.336例气管切开病人的护理[J].宁夏医学杂志, 2009, 31 (7) :669-670.

气管切开术的护理体会 篇10

1 病房护理

对于气管切开术后的患者, 病房护理是重要的护理措施之一。苏斌斌[1]指出对于病房护理应保持重症监护室的空气流通, 适宜湿温度, 每天紫外线消毒2次, 每次维持约1h, 每天使用消毒液擦拭室内装置和地面2次。定期进行细菌培养, 严格控制探视人数。温兰等[2]认为要防止医源性感染, 对气管切开术患者尤其是昏迷患者, 持续血氧饱和度及心电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 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协助处理。

2 患者体位护理

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体位也是护理值得关注的, 体位不当会减弱气管切开术的疗效, 严重时甚至会造成误吸。张余芬[3]认为患者采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床头适当抬高, 对于意识障碍伴脑脊液鼻漏患者, 建议采取头高侧卧位, 避免误吸。田润苗等[4]认为患者平卧时取轻度过伸位, 肩部稍垫高, 避免颈部前屈或处于其自觉舒适的挛缩姿势。

3 气管管套的护理

3.1 管套固定

气管切开套管系带应打死结, 松紧度应适宜, 若太紧可能会压迫颈部血管, 太松则造成套管易脱出, 带子和颈部留置成人一小手指距离为宜。气囊充气度以气囊弹性、触嘴唇为度, 一般充气8~10ml, 保证通气和预防气囊对黏膜的压迫性损伤。有条件者可予气囊测压器, 气囊压力以维持在1.961~2.492k Pa (20~30cm H2O) 为宜, 能有效避免误吸的发生和气管黏膜的损伤。

3.2 管套消毒

管套消毒是极为重要的护理过程, 可预防感染, 翁女莹等[5]认为管套消毒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每隔8h做一次内套更换、消毒, 取放内套管之前均将气管内痰液吸净。将4层生理盐水纱布覆盖于气管套管口, 当生理盐水纱布有污染时应及时更换并保持湿润。姚丽[6]则认为管套消毒应每天2次, 痰多粘稠时6~8h消毒1次。黄和雪等[7]对于管套消毒采用双氧水浸泡15min后, 在清水下涮除杂物, 然后用0.5%洗必泰醇浸泡15min, 最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即可使用。

3.3 切口护理

切开护理应加强换药, 苏斌斌[1]认为切口护理应每天换药2次, 及时更换敷料, 确保切口处清洁干燥。翁女莹[5]则认为每天定时更换气管切开处纱布1次, 姚丽[6]则更注重根据切口的局部情况采取不同的消毒方法。

4 呼吸道护理

呼吸道护理是气管切开术护理的重要环节, 其包括吸痰和气道湿化两大环节。苏斌斌[1]认为气道的湿化可通过超声雾化吸入, 每天3次。对于气道湿化的药液, 也有不同的种类。田润苗等[8]认为气道湿化采用生理盐水100ml+糜蛋白酶4000U+庆大霉素8000U。杨晓剑[9]则采用生理盐水10ml, 庆大霉素8万U, 糜蛋白酶4000U, 地塞米松5mg配置的雾化液雾化。赵岩等[10]认为气道持续湿化和间断湿化有不同的效果。气道湿化能防止呼吸道黏膜干燥, 有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是改善通气功能的一项有效措施。氧气雾化气道湿化是在氧气驱动下, 湿化液以雾化颗粒的形式进入呼吸道, 颗粒较小且均匀, 对呼吸道刺激小, 湿化均匀, 可有效使痰液稀薄, 能顺利吸引出或咳出。湿化液中雾化颗粒携带的抗炎药物可以广泛分布并且很好的被吸收, 起到明显的抗感染效果;此外氧气驱动在吸氧的同时进行气道湿化, 两者连贯性较强, 氧合状态非常好, 减少了多次吸痰引起的血氧分压及血氧饱和度下降, 可明显缓解低氧状态引起的反射性心率增快。气道湿化的湿化程度有一定标准, 气管切开脱机患者, 传统的气道湿化方法是在气管内滴注湿化液。另外, 在气道湿化中, 雾化装置大量使用, 所以因雾化器装置本身可能带菌, 或过频使用, 消毒不严格, 易引起交叉感染。所以, 雾化装置的消毒也是呼吸道管理值得注意的环节。对于吸痰护理李坤[11]认为吸痰前、后应给患者加大氧流量, 或给予100%纯氧吸入, 以便避免因吸痰而造成低氧血症。吸痰时医务工作人员要注意采取无菌操作, 选择粗细适宜的一次性吸痰管, 吸痰管每次用后均要更换新的, 其直径应小于气管套管内径的1/2, 以免吸管太粗影响气体进入及负压过大而造成肺不张。护理动作应轻柔, 每次不超过15s, 以免引起缺氧。吸痰过程中护理人员注意随时监测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变化, 如果患者出现心动过缓、血压下降或其它异常变化, 应立即停止操作并报告医生。鼻腔有异常或有脑脊液鼻漏者, 禁止从鼻腔吸痰。温兰等[2]还指出应同时注意观察吸痰前、后瞳孔情况, 防止因吸痰刺激导致颅内压升高。

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新进展 篇11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3.306

气管切开是通过手术方法将气管切开,插人气管套管以形成人工通道,解决呼吸困难或窒息的一种技术。做好气管切开患者的术后护理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2009~2010年收治气管切开患者26例,探讨如何对气管切开患者进行术后护理,综述了气道湿化护理、吸痰护理、胸部物理疗法、预防并发症、气管套管的护理以及营养、切口、脱管的护理,对患者早日康复起着重要作用。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老年患者26例,均男性,年龄75~86岁,住院时间126~1886天,气管切开时间2个月~3年。

气管切开术后护理

气道湿化护理:①气道湿化:气管切开后空气直接经气管套管进入呼吸道,失去了上呼吸道对吸入空气的加湿和加温、清洁和过滤作用,吸入的干燥空气易损伤气管黏膜,气管内的分泌物容易结痂堵塞呼吸道,湿化的目的是稀释分泌物以利于吸引或咳出;补充每日水分消耗,维持支气管表皮细胞纤毛的正常功能。②湿化的方法:临床上常用的气道湿化方法有以下几种:湿纱布覆盖法、超声波雾化加湿法、套管内滴药法、气道灌洗法和持续给药法等。肺清扫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选择清醒、咳嗽反应敏感、体质好的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即在患者吸气时,先将生理盐水1cm注入气管套管内,保留15秒,吸出。③湿化液的选择:目前临床上趋向以无菌蒸馏水或0.45%的盐水取代传统的生理盐水作为基础,根据患者病情、痰培养药敏情况加入药物,避免了因生理盐水进入支气管内水分蒸发快,钠离子沉积在肺泡支气管形成高渗状态,进而引起肺水肿,不利于气体交换的弊端。④加温气道湿化:加温湿化通过充分扩张、湿化气管、支气管,能较好地改善肺通气功能。采用加温气道湿化法,湿化液温度与体液接近,对下呼吸道黏膜刺激小,不易出现皮下及纵隔气肿,滴药时咳嗽减轻,肺部感染率下降。

吸痰护理:由于人工气道的建立,会厌失去作用,咳嗽反射减弱,患者大多不能自己排痰,极易造成分泌物滞留而堵塞气道,加重呼吸困难。①吸痰管的选择:吸痰管有橡胶、硅胶等,现在一次性硅胶管逐渐代替了可重复使用的质地较硬的橡胶管。一般成人使用16~18号吸痰管,过粗会损伤呼吸道黏膜,太细在呼吸道分泌物黏稠的情况下易造成吸引不畅,吸痰管的外径与气管套管内经比应<0.5。②吸痰时机:现在认为适时吸痰是控制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将吸痰不作为常规操作,仅在患者有大量痰液潴留上呼吸道,如患者呼吸音减弱、呼吸困难、有痰鸣音或呼吸哮鸣音、患者氧分压或血氧饱和度突然降低、使用的呼吸机出现高压报警时才吸痰,这样可以减少肺部感染的机会。③吸痰的方法:常规吸痰法将吸痰管反折无负压下插入气管内15~17cm处(支气管分叉处)松开反折部分边吸痰边旋转吸引退出,有文献报道每次吸痰时先吸取气管套管口的痰液,再将吸引管反折下插至气管内15~17cm处,再上提吸痰管1cm松开反折部分,边吸边旋转退出,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2次吸痰间隔时间不超过3~5分钟,效果更好。④吸痰时的供氧问题:缺氧是气管内吸痰最常发生的不良反应之一,为防止气管内吸痰引起缺氧,在吸痰前后应给予预充氧,可预防因吸痰导致的低氧血症和组织缺氧。

胸部物理疗法:①体位引流:引流肺病灶的部位,根据胸部X线检查,必要时结合支气管造影,肺CT确定。2~3次/日体位引流,总治疗时间30~50分钟,因为夜间黏液纤毛的轮廓清晰度减弱,气道分泌物易在睡眠时滞留,故在早晨清醒后应用体位引流效果最好。②胸部叩拍、振动和摇动:一般认为叩拍最好沿着支气管的大致走向,从上往下拍,叩拍时间1~5分钟。振动是双手掌交叉重叠,在引流肺区,间歇施加一定压力,振动频率10~15Hz。③咳嗽训练:咳嗽是大气道过多黏液的有效技术。咳嗽训练常用的方法为有效咳嗽反应用力呼气技术。用力呼气技术由1~2次用力呼气组成,呼气由中肺容量开始持续到低肺容量,接着咳嗽或进行有效地咳嗽,然后放松呼吸一段时间再重新开始,呼气时患者以双上臂快速向内收压迫自己侧胸壁来辅助用力呼气。

预防并发症:气管切开的患者69%胃内容物误吸,在注入食物时应抬高床头,使患者半卧位,把胃内滞留物抽空,将套管气囊放气减轻对食道压迫,再注入食物,可防止食物反流。并应定期检查气管套管固定松紧是否适宜,太紧压迫颈部血管,太松套管易脱出,以放入1手指为宜。

气管套管的护理:①气管套管的护理:为防止空气中尘埃、细菌进入气道,通常的护理方法是用生理盐水湿化的纱布覆盖在套管口,把生理盐水装入空的新洁灵喷雾消毒瓶内,均匀喷洒在套管口纱布上,或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均匀地推洒在覆盖于管口纱布上,较以往采用无菌镊子将浸透生理盐水的纱布覆盖在套管口上方便,不易污染,更为实用。②气管套管的位置管理:气管切开术后应抬高床头30°~45°,头部位置不易过高、过低,给患者翻身时应头颈躯干处于同一轴线,防止套管旋转角度过大,手术当天嘱患者不要过多变换体位,套管固定颈部松紧以1指为度,要经常检查套管位置有无松脱,方法是取一小块棉丝置于套管口,棉丝受呼吸气流的冲击,应上下飘动,如棉丝不动,表示套管已脱出气管。应及时更换套管。③内套管的清洗消毒:内套管的消毒是预防局部感染及肺部并发症的关键,目前应用于临床的以高压蒸气灭菌法及环氧乙烷灭菌法效果最可靠,环氧乙烷还具有灭菌有效期长的优点。

营养:为减少患者应激性溃疡发生,应尽早进行鼻饲。气管切开患者由于吞咽困难,极易发生误吸和营养不良。因此,应取得语言治疗师和营养师的帮助,确保患者得到充足的营养。

切口护理:每天使用生理盐水清洗切口周围是一种即简单又有效的方法,它既可以防止切口感染,又可以保护切口周围皮肤不被分泌物刺激,定时更换切口处纱布垫。

脱管的护理:患者病情稳定,呼吸功能恢复,咳嗽有力,能自行排痰,痰液减少,可进行堵管试验。如堵管24~48小时,患者无呼吸困难,能入睡、进食、咳嗽排痰者可考虑拔管,拔管前清洗、消毒套管周围的皮肤,拔管后用碟形胶布沿颈前横行贴紧将颈前切口拉紧相互靠拢加以固定,1周左右自行愈合不必缝合。

综上所述,在气管切开人工气道护理中采取了各种有效的护理措施,深入地研究和改进,逐步改变了以往的经验式、直觉式护理,使护理工作得到更有科学性的发展,不但有利于患者提高生命质量,同时也使护理质量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刘英,李月.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体会.中华医药导报,2006,8(23):44.

2 崔贤梅.气管切开术78例护理体会.中华中西医杂志,2007,8(9):842.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护理 篇12

1 护理体会

1.1 监护

对气管切开特别是昏迷患者, 实施心电及血氧饱和度监测,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瞳孔意识的变化。气管切开后的最初几小时, 应有专人守护, 随时吸出血性分泌物, 密切观察有无出血、皮下气肿等, 观察呼吸情况是否改善, 意识不清、烦躁患者需约束双手, 以防抓落套管。

1.2 预防呼吸道感染

患者住单人抢救室, 由专人护理, 保持病室通风, 严格控制探视人员。医护人员应严格戴好口罩、帽子, 穿隔离衣, 房间每日用紫外线消毒2次, 房间内物品和地面用5%“84”消毒液湿抹2次, 以降低空气的细菌密度, 减少肺部感染。

1.3 保持呼吸道通畅

要及时吸出患者呼吸道内的痰液, 吸痰时, 先将吸痰管插入气管内, 但不宜过深, 然后启动吸痰器, 吸引时间不宜过长, 每次不超过15 s, 以免强烈、持续地吸引造成呼吸暂停;吸痰管要每次更换。注意观察分泌物的颜色、气味、性质及量, 必要时留取痰标本进行检验。

1.4 湿化呼吸道

气管切开患者须每6 h进行1次雾化吸入, 常用雾化液为生理盐水30 m L, 地塞米松5 mg, 糜蛋白酶4 000 U, 庆大霉素8万U, 从气管套管口给予超声雾化吸入, 30 min/次, 每6 h~8 h 1次, 既预防感染又湿润呼吸道。血氧饱和度低需持续吸氧的患者, (下转第10页) (上接第8页) 在超声雾化吸入同时应给氧并注意雾化器喷嘴距气管套管口6 cm~10 cm, 以免过于接近时只有雾气进入而造成窒息。雾化前应将呼吸道分泌物吸出, 也可经套管滴入少许抗炎药物, 以稀释黏稠的分泌物, 防止分泌物结痂阻塞呼吸。气管切开处敷无菌生理盐水湿纱布块2层, 防止空气过于干燥刺激呼吸道黏膜或异物坠入。

1.5 气管套管的护理

严密观察切口有无渗血, 周围皮肤有无皮下气肿, 气管套管扭转或脱出, 有无堵塞。外套管固定也要适宜, 固定带松紧度以能够穿过一指为宜, 过松套管易脱出, 过紧压迫颈部血管, 易刺激患者反复咳嗽。切口周围纱布垫每天更换1~2次, 如有污染及时更换, 套管周围皮肤用75%的乙醇消毒。内套管常规6 h~8 h清洁消毒1次, 临床常用煮沸消毒法和3%双氧水浸泡法, 煮沸消毒时间长, 内套管与外套管分离时间不宜超过30 min, 长时间分离易引起外套管内壁痰液结痂, 堵塞气道, 影响通气, 所以需备一型号大小相同、消毒过的内套管以便更换;浸泡比煮沸节约时间, 在气管切开患者较多时运用。内套管取出前后要彻底吸痰, 擦拭套管内外。戴内套管前应吸净痰液, 戴好后将活门关好, 防止脱落。气管切开后应保持头颈躯干在同一轴线上转动, 防止脱落而发生呼吸困难或套管移位碰伤气管引起渗血。

2 讨论

上一篇:三本独立院校大学生下一篇:大农业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