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阴切开的事情

2024-10-12

会阴切开的事情(精选7篇)

会阴切开的事情 篇1

阴道分娩是分娩方式中最普遍、最受孕产妇接受的一种, 如何在保障母婴安全的情况下, 将会阴的裂伤减少到最小或保持完整, 是广大医务工作者们多年追求的一种梦想, 也是孕产妇的一种需求。但是出现紧急状态, 又来不及剖宫产时, 必须行会阴切开。会阴切开术是助产士常用的一种手术操作, 是在分娩中为扩大阴道出口所施行的一种手术, 主要用于防止会阴严重裂伤或紧急状态下快速结束分娩。近20年会阴切开率不断增加, 如1993年我国会阴切开率约60%, 其中初产妇达80%[1], 在我国相当多的地区或者是医院产科, 会阴切开手术在头位分娩中几乎成为常规。我院初产妇会阴切开也在70%以上。传统会阴切开:即侧、斜切, 切口大、损伤组织多、疼痛显著、住院天数长、孕妇经济负担重。我院近1年来实行会阴八字切开术, 弥补了传统会阴切开的很多缺点, 发挥了其优势, 减轻了孕妇的疼痛及经济负担, 提高了工作效率及产科质量, 值得临床工作者采纳。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以来单胎初产妇136例, 采用会阴八字切68例作为观察组, 采用会阴大侧切68例作为对照组, 年龄20~40岁, 孕周37~40周, 无各种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 会阴条件好, 无疤痕、水肿及溃疡。两组产妇年龄、身高、孕周无明显差异。

1.2 观察方法

对照组:在阴道分娩时, 第二产程开始, 会阴充分扩张后, 用1%利多卡因局部或阴部神经根阻滞麻醉后, 在阴唇后连合处正中为侧切点, 向孕妇左侧行4~5cm的侧切、或斜切口 (会阴皮肤、黏膜、肌肉均被切开) , 缝合时分3层间断缝合, 每层最少缝合5针左右, 皮肤埋逢方法要求严格, 技术稍差就会出现皮肤对合不齐、伤口留有死腔、愈合困难、工作效率低。八字切方法: 在第二产程开始, 会阴充分扩张后, 孕妇疼痛不敏感, 不必麻醉, 宫缩时在会阴两侧, 即阴唇后联合为垂线中间间隔0.5cm (以防会阴体组织撕裂) , 在偏左和偏右侧各切开0.5cm小切口 (会阴皮肤、黏膜切开, 浅层肌肉切开) , 即“八字切开”, 缝合时每层最多缝合2针, 伤口小、缝合技术要求不严格、伤口愈合快、工作效率高。

1.3 会阴切开的指征及意义

在分娩过程中, 尤其是第二产程, 先露低、胎心异常 (胎儿窘迫) 、预测肩难产、初产妇、会阴条件欠佳者, 必须行会阴切开, 会阴切开术, 将切开会阴浅、深横肌, 球海绵体肌及部分肛提肌。会阴八字切开会阴浅横肌, 不损伤深横肌及海绵体肌, 更伤不到肛提肌, 有可比性。传统会阴切开术失血和血肿发生率高, 切口局部疼痛和水肿, 局部感染和损伤。远期的不良后果更多, 如:盆底肌肉松弛、性交疼痛、皮肤乳头状纤维瘤形成、切口瘙痒[2]等等。对产妇的性生活、性生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产生影响。我院采取八字切开缝合3d痊愈出院, 无感染及伤口疼痛轻微, 不影响母乳及下床活动, 恢复快。

1.4 会阴切开的注意事项

产科是一个瞬息万变的科室, 很多潜在的风险不易被认识, 医护人员切忌麻痹大意[3], 根据临床经验以及胎儿大小、先露高低、产妇的一般情况及宫缩, 决定是否进行会阴八字切开术, 以保障母婴平安, 避免母婴并发症的发生。但在下列情况下, 不可经阴道分娩, 更不可盲目行会阴切开术:如头盆不称、胎位异常、初产臀位、严重疤痕子宫有可能子宫破裂者。前置胎盘、前置血管、宫颈浸润癌、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妊娠严重合并症及并发症。会阴条件差、疤痕、溃疡、水肿明显者, 亦不可行会阴八字切开。注意:经多年临床实践技术改进, 可在原有设计切口大小的基础上, 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 考虑胎儿大小、孕妇体重、产道通畅程度, 可适当延长两侧切口大小, 以不超过2.5cm为准。避免母婴并发症的发生。

2结果

对两组进行疼痛感受、接受程度、产后出血、伤口愈合、住院天数进行观察。见表1。两组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具有可比性。

3讨论

分娩虽是一种自然而复杂的生理过程, 但对产妇来说又是一种强烈的应激源。产妇精神心理因素能够影响机体内部的平衡、适应力和健康。产妇受多种心理因素如怕宫缩痛及会阴伤口痛、担心难产、产后出血等, 常常处于焦虑、不安和恐惧状态, 会使机体产生一系列变化, 致使子宫收缩乏力、宫口扩张缓慢、胎先露下降受阻、产程进展缓慢或停滞, 同时使产妇神经内分泌发生变化, 血压升高, 导致胎儿缺氧, 出现胎儿窘迫[2]。所以分娩方式的选择恰当与否, 阴道分娩会阴伤口大小, 直接关系着如何减轻孕妇的痛苦以及母婴的安全与健康。在阴道分娩指征明确和条件具备下, 适时的会阴切开是处理阴道分娩特殊情况下一种有效的方法[1], 可以缩短产道距离, 扩大阴道出口, 去除会阴体对胎头的阻挡, 在阴道难产时起辅助作用。传统常规会阴大侧切或斜切, 切口大、损伤组织多、伤口疼痛难以忍受、愈合差、易出现血肿及死腔, 留下疤痕。孕妇不易接受及恐惧、住院天数长、经济负担重、恢复慢。会阴八字切开既减轻了孕妇痛苦, 减少了疼痛, 也不影响分娩产程, 同时可以缩短第二产程, 损伤组织少、出血少、伤口疼痛易忍受、愈合好、不留疤痕。孕妇及家属易接受。可为孕妇及家庭节约开支, 是经济实惠的一种好方法, 是人性化服务于人类产科事业的体现, 值得产科人员借鉴、采纳。

参考文献

[1]孔欣, 郭培奋.经阴道头位分娩中倡导限制会阴切开 (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2, 2:118, 120.

[2]王泽华, 主编.妇产科学 (M) .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会阴切开的事情 篇2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3年1月至2009年6月在佛山市南海区金沙医院阴道自然分娩的因行会阴侧切术产妇共1980例, 年龄19~31岁, 平均 (25.6±2.4) 岁, 孕周37~42周, 均为初产妇。

1.2 方法

回顾性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术住院病案中病史、病程记录、化验单、特殊检查、微生物学检验报告等资料综合判断是否切口感染 (参考《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 , 统计切口感染发生率、病原菌检查结果、治疗及结果。同时将发生切口感染者作为观察组, 无切口感染者作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切口感染可能因素上的差异等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

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 (χ—±s) 表示, 应用t检验, 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切口感染发生率

本组1980例发生切口感染32例, 发生率1.62% (32/1980) 。

2.2 病原菌检查结果

送检切口渗液标本病原学检查28例;检出病原微生物25例, 分别为大肠埃希菌7例、金黄色葡萄球菌5例、铜绿假单胞菌3例、表皮葡萄球菌4例、克雷伯菌属2例、真菌4例。

2.3 切口感染相关因素

年龄大、BMI高、有基础疾病、急诊手术、备皮至手术时间长、夏季手术、阴检肛查次数多、产程时间长、非主刀医师缝合等, 见表1。

2.4 治疗及结果

拆除缝线, 将切口完全敞开, 利凡诺纱布放于伤口进行消毒及引流, 静脉滴注或抗生素;局部红肿消退, 脓性分泌物基本消失后, 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彻底消毒裂口, 搔刮裂口创面, 去掉表面坏死的肉芽组织, 见新鲜创面为止, 裂口周边皮肤剪去约0.2cm, 以成新鲜创缘, 分两层缝合, 先用0号肠线缝合肌层及皮下组织, 再用4号丝线结节缝合会阴皮肤;继续抗炎治疗, 每日亦用碘伏棉球擦洗外阴2次, 大小便后用碘伏棉球擦洗外阴。均术后5d拆线, 创口全部愈合良好, 术后平均住院 (9.5±2.1) d, 较对照组的 (6.4±1.9) d长 (t=4.34, P<0.05) , 术后随访2周, 无再次感染和裂开。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孕妇营养状况较好, 胎儿体质量普遍增加, 适时地进行会阴切开均有益于母婴预后。会阴切开切口的愈合需经过渗出、细胞增殖以及组织再成型3个阶段, 随着手术技能和麻醉水平的提高, 及医院感染研究的不断发展, 在监控、管理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但是由于影响切口愈合的因素复杂多变, 术后感染概率较高达10%~17%[3]。

观察发现会阴切开切口感染有以下特点: (1) 本次监测结果表明, 切口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氏菌、葡萄球菌、铜绿色假单胞菌等, 但真菌占感染16.0% (4/25) , 也说明院内真菌感染发生率不断上升, 原因除免疫功能低下, 临床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致使菌群失调有关。 (2) 通过临床观察结果显示, 会阴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存在于整个围手术期, 是一个多环节综合因素的结果:包括年龄大、BMI高、有基础疾病、急诊手术、备皮至手术时间长、夏季手术、阴检肛查次数多、手术时间长、非主刀医师缝合等。肥胖者脂肪组织影响手术显露, 延长手术时间, 且脂肪组织的血供较肌层少容易发生感染。基础疾病的存在使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年龄大患者生理功能下降, 免疫功能衰退, 合并基础病较多。阴道检查肛查次数多破坏了生殖道的自然防御机制。急诊手术病情较重, 术前各种准备无法完善。备皮至手术时间长, 细菌易繁殖。夏季温湿度高, 汗液分泌增多。产程长, 产妇过度疲劳机体的抵抗力下降, 先露部压迫引起局部组织缺血、水肿[4]。非主刀医师手术技巧较差, 如切口对合不良, 缝线放置不当, 切口缝合时张力过高, 打结过紧, 引流管放置不当。住院时间长容易发生交叉感染。 (3) 感染时即予以敞开切口并通畅引流, 要注意受累各层组织均应彻底敞开, 甚至直至腹膜外, 清除积血、积脓和已漂浮的线结, 同时判断组织活性和修剪已无生机的组织, 引流后期创缘肉芽组织呈细小颗粒状, 表面干洁无脓苔或纤维素附着, 可进行Ⅱ期缝合, Ⅱ期缝合时要注意以:缝合时要再次彻底清创, 去除创缘爬行新生表皮和收缩的瘢痕组织, 保证创面新鲜和少许渗血;不论切口多深, 一定要经皮间断全层缝合, 必要时减张缝合。切口感染经过处理以后全部愈合, 无瘘道形成;但是明显延长术后住院时间。

综上所述, 会阴切开切口感染是难以完全避免的, 虽然切口感染经过处理以后全部愈合, 但是明显延长术后平均住院, 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因此, 应针对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预防:实施母婴安全工程, 加强孕产妇的围生期保健工作, 积极筛查高危因素, 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降低妊娠并发症的发病率;加强孕产妇孕期饮食指导, 合理搭配饮食结构, 加强营养, 增强机体抵抗力, 同时控制其BMI尽量达到合理范围内。对高年产妇提高警惕, 进行术前评估及充分的准备, 积极治疗其各种合并疾病。阴检肛查不过于频繁, 根据实际需要慎重选择, 阴道检查前应擦净肛周大便并再次消毒, 进阴道时用小纱布遮盖肛门。充分清洁手术区皮肤, 特别是肥胖者腹部皱褶多, 备皮认真仔细, 避免刮伤皮肤, 尽可能在术前最短时间内备皮。研究显示[5], 预防性全身应用抗生素对正常会阴侧切伤口愈合并无显著作用, 因此对术前无感染征象的正常会阴侧切伤口, 应减少预防性全身应用抗生索, 严格掌握抗生素的使用指证, 从而减少抗生素滥用带来的不良后果如真菌感染、BMI高缝合时不留死腔;对急诊手术者加强人员投入, 以使准备工作充分;夏季应加强无菌操作, 对分泌物多、易感染的切口适当增加换药次数, 保持敷料干燥。把握好会阴侧切时机, 正确评估、正确施术, 缝合前5%碘伏消毒会阴切口[6], 重新铺巾, 更换手套、器械、敷料, 若缝合线下坠至肛门应剪去污染段;提高缝合技术熟悉会阴组织生理解剖, 正确对合会阴及会阴各层组织, 肌肉层缝线不宜过密, 不留裂缝和无效腔;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 勤换纸垫, 防止恶露及粪便污染切口, 鼓励产妇早期离床活动, 改善全身血液循环而使切口的血液循环增加, 促进伤口愈合;如切口挤压时有脓液流出, 应立即拆线引流, 并进行消毒、消炎处理。

摘要:目的探讨会阴切开切口感染临床特征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920例会阴切开产妇的临床资料, 观察切口感染发生率、病原菌检查结果、切口感染相关因素、治疗及结果。结果切口感染3发生率1.62% (32/1980) 。送检切口渗液标本病原学检查28例;检出病原微生物25例, 分别为大肠埃希菌7例、金黄色葡萄球菌5例、铜绿假单胞菌3例、表皮葡萄球菌4例、克雷伯菌属2例、真菌4例。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年龄大、BMI高、有基础疾病、急诊手术、备皮至手术时间长、夏季手术、阴检肛查次数多、产程时间长、非主刀医师缝合等。拆除缝线, 切口完全敞开、引流, Ⅱ期缝合, 创口全部愈合良好, 术后平均住院 (9.5±2.1) d, 较对照组的 (6.4±1.9) d长 (P<0.05) 。结论会阴切开切口感染是难以完全避免, 虽然经过处理以后愈合, 但是延长术后住院时间, 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应针对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预防。

关键词:会阴切开,切口感染,特征,预防

参考文献

[1]黄自娟.自然分娩会阴切开术切口感染经济损失的研究[J].现代医院, 2009, 9 (2) :102-1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1:10-12.

[3]刘胜文.现代医学感染管理手册[M].3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72.

[4]哈斯图亚.会阴侧切术切口感染围手术期危险因素探讨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 (7) :119-120.

[5]黄爱民, 李卫, 李妹燕, 等.会阴侧切术中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临床评价[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 (9) :2008-2009.

会阴切开术在阴道分娩中的应用 篇3

1 会阴切开术的分类

1.1 会阴正中切开术和会阴侧切术

会阴切开术一般分为会阴正中切开术和会阴侧切术。会阴正中切开术是由阴道后联合中点沿其与肛门连线切开, 该法会阴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术后愈合较好、疼痛轻, 但存在会阴Ⅲ度或Ⅳ度撕裂的风险, 易造成肛门括约肌及肛管损伤。会阴侧切术是由阴道后联合中点起, 向左 (右) 侧偏离阴道与肛门连线一定角度做会阴切开, 该法虽然较会阴正中切开术组织损伤大, 但不易造成肛门括约肌损伤。同时在会阴体长度≤3 cm的产妇和胎儿头围较大时也应避免使用会阴正中切开术, 必须行会阴切开时可选用会阴侧切术[4]。在胎头吸引术和产钳助产时也应限制会阴正中切开术的使用, 降低重度会阴撕裂的发生率[5]。因此, 需根据产妇会阴情况、胎儿大小和胎位以及助产方式谨慎选择会阴切开方式。

1.2 常规性会阴切开术和选择性会阴切开术

根据在阴道分娩中是否常规应用会阴切开术, 可分为常规性和选择性会阴切开术。常规性会阴切开是指对阴道分娩的产妇常规行会阴切开术;而选择性会阴切开术应严格遵循手术指征, 只对有手术指征的产妇行会阴切开, 也称限制性会阴切开术。系统评价认为选择性与常规性会阴切开组相比, 发生严重会阴撕裂机会较低, 缝合较少, 切口愈合并发症更少, 抗生素药物使用也较之降低, 此外两组产妇间发生严重阴道损伤、性交困难、尿失禁等无差异, 因此, 并没有任何确切的证据证明常规性会阴切开术的益处[6]。随机对照试验显示, 虽然选择性会阴切开组容易出现会阴前部损伤, 但会阴后部撕裂、会阴疼痛、切口愈合并发症和伤口裂开明显少于常规性会阴切开组, 认为常规性会阴切开并无益处[7]。常规性会阴切开还会增加产妇术中肛门括约肌损伤和术后粪便失禁的风险, 而选择性会阴切开则可减少会阴部损伤、缝合以及缝合所致的其他并发症, 提高产后阴道完整性。

2 会阴切开术在阴道分娩中的意义

2.1 会阴切开术对产妇的影响

2.1.1 会阴切开术对盆底组织及功能的影响

会阴切开术有助于保护盆底软组织, 同时因切口整齐, 产后愈合恢复更好。de Leeuw等[8]通过对21254例行胎头吸引术和7478例产钳助产的产妇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 会阴侧切术可以在助产时减少肛门括约肌损伤, 当在未行手术助产时, 行会阴切开术的初产妇与未行会阴切开组相比, 阴道、小阴唇以及尿道的损伤发生率更低[9]。Cam等[10]通过对198例阴道分娩产妇进行盆腔器官质量评分和盆腔器官脱垂分级后发现, 行会阴侧切术产妇的阴道前壁缺陷的发生率低于未行会阴侧切术的产妇, 认为会阴侧切术可保护阴道前壁免受严重损伤, 防止阴道前壁脱垂。

2.1.2 会阴切开术的并发症

会阴切开术的近期并发症包括:失血、疼痛、水肿、血肿、感染以及与之伴随的抗生素使用的上升, 同时还包括Ⅲ度或Ⅳ度伤口的扩大、直肠张力的损失、直肠阴道瘘以及脓肿形成等并发症。远期并发症还有瘢痕组织形成、性交困难、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等[1], 此外还有个案报道[11], 行会阴切开术的产妇产后出血进而形成会阴脓肿, 最后发展成坏死性筋膜炎导致死亡。Macleod等[12]对1360例产妇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 会阴切开组术后发生产后出血是对照组 (未行会阴切开) 的1.72倍, 而麻醉药使用、会阴部感染分别为对照组的3.7倍和4.04倍。

2.2 会阴切开术对新生儿的影响

传统认为在分娩过程中, 胎儿长时间受产道挤压, 导致颅内压升高, 胎儿缺氧窒息的发生, 而适时行会阴切开可缩短产程, 减少盆底肌肉对胎头的压迫, 可降低新生儿缺氧窒息的发生。随着临床试验的研究和循证医学的发展, 会阴切开术预期的作用, 如缩短产程、预防胎儿缺氧窒息的作用并无确切证据支持。

2.2.1 会阴切开术对产程的影响

Karacam等[13]对100例正常阴道分娩的经产妇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 会阴切开组的第二产程长于无会阴切开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认为对经产妇而言会阴切开术并不能如预期可缩短第二产程。同时国内张宏玉等[14]研究会阴侧切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时, 发现会阴侧切组的第二产程时间长于未侧切组, 结果也不支持会阴侧切能够缩短产程时间。

2.2.2 会阴切开术对降低新生儿窒息的作用

Argentine[7]进行随机对照实验, 通过比较行常规性和选择性会阴切开术后新生儿出生后1分钟Apgar评分发现, 两组间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认为在预防缺氧窒息方面两者无差别。一项循证评价共纳入4项随机对照实验, 共1953例产妇, 以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7分为评价指标, 发现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外其在对3项随机对照实验进行分析, 比较是否需要特殊育婴箱 (special care baby unit) , 两组之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6]。于此同时, 张宏玉等[14]分层比较早产儿与足月儿/过期儿亚层的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 早产儿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足月儿中发现会阴侧切组发生Ⅰ度窒息率高于未侧切组;新生儿5分钟Apgar评分的比较发现, 亚层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也不支持会阴侧切预防新生儿窒息的作用。

3 会阴切开术的临床应用

3.1 会阴切开术指征探讨

分娩过程中存在着较多不可预测的因素, 关于会阴切开术的应用指征尚不统一。最新的威廉姆斯产科学指出, 会阴侧切应限制性应用在肩难产、臀位分娩、枕后位、产钳和胎头吸引术中, 或不进行会阴切开可能会导致严重会阴撕裂的情况下[15]。国内学者认为当初产妇会阴较长, 会阴坚韧、有撕裂的可能, 或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心脏病等需要主动缩短第二产程时, 或在早产儿、小于胎龄儿经阴道分娩时易因缺氧, 或者胎头受压造成颅内出血时, 行会阴切开[16]。

3.2 会阴侧切角度的选择

对于会阴侧切术中切口角度的选择目前看法不一。会阴侧切术切口与会阴后联合中线形成的角度的合理选择对降低术中出血, 促进产后切口恢复, 防止直肠和肛门括约肌的损伤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会阴解剖特点, 切口愈靠近中心腱, 即切开角度越小, 肌肉及皮下组织越薄, 血管分布越少。部分国内学者倾向于应用小角度切口, 但是小角度切口部位距离会阴正中处较近, 切口若向肛门及直肠方向撕裂, 容易损伤肛门括约肌。

Eogan等[17]对54例有Ⅲ度撕裂和46例无撕裂初产妇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发现, 术后3个月测量会阴切开角度, Ⅲ度撕裂组产妇切开角度 (平均为30°) 小于无撕裂组 (平均角度为38°)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认为较小角度容易导致Ⅲ度会阴撕裂, 大角度切口能预防严重的远期并发症, 且发现从会阴中线每增加6°的角度, 可降低50%的Ⅲ度撕裂风险。但该研究测量的是产妇术后修复后的角度, 由于会阴侧切口的角度在胎儿娩出后会向肛门括约肌区域有15°~23°的旋转[18], 所以前项研究中术中行的侧切角度应为术后测量角度的基础上加上旋转角度。而Kalis等[19]对60例行60°会阴侧切的初产妇进行前瞻性随访术后6个月内会阴疼痛情况, 且对肛门括约肌进行评分和分度, 发现仅1例患者有轻度的粪便失禁, 7例有会阴切开术相关会阴疼痛, 建议切口角度应该足够水平以防止肛门括约肌的损伤, 并且认为45°切口可能太接近膨大的肛门括约肌, 接近60°更为合适。同时也有观点认为会阴侧切角度应根据产妇会阴体长度及弹性度等会阴条件决定。刘凤娥等[20]将320例阴道分娩的足月初产妇随机分为两组, 实验组行会阴体长度和弹性度观察, 若会阴弹性差, 会阴体长度<3 cm或>7 cm时, 行15°~40°, 2~4 cm长的左下侧切法, 对照组常规行≥45°, 4~5 cm长的左下侧切, 发现实验组切口甲级愈合率优于对照组, 且会阴切开出血少、疼痛轻、住院时间短。

由于会阴侧切口的角度无明确规定, 为防止严重的括约肌损伤, 加之实际操作时无法精确测量, 在行会阴侧切术时除了考虑切口出血、肿胀以及愈合等短期并发症, 还应考虑到会阴、直肠、肛门的损伤风险, 预防粪便失禁等远期并发症, 根据胎儿大小和会阴条件正确选择切口的角度。

综上, 在初产妇阴道分娩时, 必须充分根据产妇及胎儿的情况、胎儿大小、会阴体长度与弹性、麻醉风险以及是否已进行阴道助产来估计会阴撕裂的风险, 综合评估利弊, 严格遵循手术指征, 适时选择性行会阴切开术, 避免预防性常规应用。

摘要:会阴切开术是初产妇经阴道分娩时常见的产科手术, 其目的主要为预防初产妇会阴撕裂、避免胎儿缺氧窒息、保护盆底组织。会阴切开术后可能存在出血、感染、损伤、疼痛、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显示, 会阴切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保护产妇盆底组织及功能, 目前并无确切证据证明其能有效缩短产程、预防胎儿缺氧窒息;其应用指征及切开角度的选择目前也无定论。因此, 在临床工作中, 应根据产妇会阴情况、胎儿大小和胎位以及助产方式, 有选择性、有指征地选择会阴切开术。

会阴切开的事情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常州市中医院2010年2月—2012年1月期间阴道分娩行会阴切开术产妇803例, 年龄20~41岁, 平均 (27.5±6.3) 岁;初产妇797例, 经产妇6例;正常顺产人数744例, 产钳术56例, 胎头吸引术2例, 臀牵引术1例。

1.2 护理措施

1.2.1 会阴切口愈合干预护理

(1) 产前全面评估产妇身体状况:通过产前检查, 并结合孕期的检查结果, 综合评估产妇的身体状况。对患有妊娠并发症的孕妇, 产前控制好病情, 做好各项监测。对于贫血的孕妇, 产前可通过合理膳食和营养补给改善贫血, 必要时可通过药物积极纠正。对于患有阴部炎症的孕妇, 产前要积极治疗, 以减少切口感染的机会, 分娩后使用抗生素, 以避免切口感染。 (2) 加强助产士的系统培训:对于工作年限低的助产士在上岗前要经过严格的、系统的学习与训练, 考核通过后才能正式上岗, 上岗后不定期的进行抽查考核, 特别要加强无菌操作与缝合技术的训练与考核, 以确保产妇会阴切开术质量。 (3) 加强术后会阴切口的清洁护理:护理人员对产妇会阴部进行1/d次的阴部消毒, 对于患有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贫血的产妇, 会阴部消毒次数可增加到2次/d。同时指导产妇选择吸收及透气良好的卫生棉, 及时换新, 注意保持个人卫生。 (4) 饮食指导:护理人员对产妇的合理膳食及增加营养的同时, 也要多食用些新鲜的水果、蔬菜等, 以防止产后便秘的发生。叮嘱产妇如果排便较困难时, 要及时告诉医护人员作适当处理。 (5) 会阴切开术产妇的心理护理:会阴切开术后, 部分产妇会过于担忧以后的生活质量会受到影响, 因而会产生一些不良情绪。针对这部分产妇, 护理人员要让其对会阴切开术有全面的、正确的了解, 以消除产妇心中的疑虑、担忧, 避免不良情绪影响伤口的恢复。

1.2.2 会阴伤口出现不良情况的护理

对于已发生会阴切口部位血肿、开裂、感染的产妇, 要积极进行清除血肿、重新缝合、控制感染及消除炎症。同时, 寻找切口愈合不好的因素, 不断完善护理干预措施。

2 结果

通过干预护理, 所有患者中799例 (99.5%) 会阴切口愈合达到甲级, 4例 (0.5%) 会阴切口愈合为乙级, 其中有3例发生血肿 (缝合时止血不充分) , 有1例产妇伤口开裂 (用劲排便) 。4例愈合不好的产妇在积极清除血肿、消毒、重新缝合等措施下, 切口均达到完全愈合。

3 讨论

会阴切开术是一种产科助产术之一, 是避免自然分娩时会阴撕裂的最有效的方法。据权威性资料显示, 影响产妇会阴切口愈合的主要因素如下: (1) 产妇患有妊娠期并发症如妊高征、妊娠糖尿病以及严重贫血, 这些病症会对产妇会阴切口愈合产生很大的影响; (2) 患有阴道炎的产妇, 由于病原的侵入, 导致机体抵抗能力下降是会阴切口被感染的主要因素[2]; (3) 切口缝合是影响伤口愈合好坏的重要环节。通常切口缝合是由工作年限少的助产士进行, 缝合技术、缝合经验都不足, 因而导致无效腔、无菌操作不严格等, 最终使会阴切口愈合迟缓; (4) 产后饮食不当, 引发便秘而使切口裂开, 造成愈合迟缓。本研究结果显示, 通过有效地护理干预, 会阴切口愈合达甲级的为99.5%, 乙级的为0.5%, 高于国内权威调查报道中会阴切口恢复率的92.3%[2]。另外通过分析会阴切口愈合不好的因素, 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护理, 提高了伤口愈合率, 同时对鼓励孕妇选择阴道分娩具有积极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产妇会阴切开术后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分析。方法 分析影响会阴切口愈合的因素, 对行会阴切开术的产妇实施有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 包括产前全面评估产妇身体状况、清洁护理、饮食指导、心理护理等。结果 所有患者中799例 (99.5%) 会阴切口愈合达到甲级, 4例 (0.5%) 会阴切口愈合为乙级, 其中有3例发生血肿 (缝合时止血不充分) , 有1例产妇伤口开裂 (用劲排便) 。4例愈合不好的产妇在积极清除血肿、消毒、重新缝合等措施下, 切口均达到完全愈合。结论 护理干预的实施, 提高了会阴伤口的愈合率, 对鼓励孕妇选择阴道分娩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会阴切开术,伤口愈合,护理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77.

会阴切开的事情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2年6月—2002年10月入院分娩的初产妇100例, 孕周37周~42周, 年龄24岁~32岁, 均为会阴切开适应者,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

1.2 方法

1.2.1 麻醉方法

观察组在胎头拨露3 cm~4 cm时, 采用75%乙醇消毒皮肤后, 用1%利多卡因进行会阴切开侧皮肤局部浸润及会阴部神经阻滞麻醉, 选择位置于宫缩时剪开。对照组用0.5%~1.0%普鲁卡因对切开部位进行传统的麻醉, 术前行普鲁卡因皮试阴性。

1.2.2 评价指标及标准

镇疼效果分级, 即Ⅰ级 (显效) :产妇无痛;Ⅱ级 (有效) :产妇稍疼痛, 但可忍受;Ⅲ级 (无效) :产妇感觉切口明显疼痛, 有时大声呻吟[1]。对两组产妇镇痛效果、镇痛持续时间、满意度、药物不良反应进行比较。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采用普鲁卡因进行会阴阻滞麻醉, 由于普鲁卡因渗透性差、起效慢、维持时间短、镇痛效果较差, 而且要进行过敏试验, 询问产妇过敏史, 皮试会给产妇带来疼痛, 使产妇产生担忧和恐惧心理, 甚至影响宫缩和产程配合, 同时也耽误了产妇的时间, 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利多卡因的毒性虽然比普鲁卡因大, 但渗透性好、起效快、维持时间长, 作用效果为普鲁卡因的2倍, 而且利多卡因对心脏毒性很小, 副反应小, 且用量少、浓度低, 所以使用更加安全;又由于利多卡因为酰胺类局麻药, 使用前不需做过敏试验, 随需随用, 既减轻产妇的痛苦, 又节省了产妇的时间, 同时也减轻了护理工作量[2]。

因此, 采用利多卡因代替传统的普鲁卡因进行会阴阻滞麻醉, 不但达到了良好的镇痛效果, 而且方便、快捷, 产妇满意度也提高了。

摘要:[目的]观察利多卡因和普鲁卡因在自然分娩会阴切开术中的镇痛效果。[方法]将100例产妇随机分成两组, 观察组采用利多卡因进行会阴切开侧局部浸润麻醉和阴部内神经阻滞麻醉, 对照组采用传统普鲁卡因麻醉, 对两组产妇镇痛效果、镇痛持续时间及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两组产妇镇痛效果、镇痛持续时间、满意度经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会阴切开术的麻醉镇痛药物采用利多卡因优于普鲁卡因。

关键词:会阴切开术,药物镇痛,利多卡因,普鲁卡因,效果观察

参考文献

[1]敦政.异丙酚镇痛作用的研究[J].中华麻醉学杂志, 1994, 6 (4) :1005.

会阴切开的事情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年来在达州市中心医院阴道自然分娩的因行会阴侧切术产妇共2170例,年龄19~31岁,平均(25.6±2.4)岁,孕周37~42周,均为初产妇。

1.2 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具有下列条件之一即诊断:切口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深部切口引出脓液或穿刺抽出脓液;自然裂开或再次手术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伴有发热>38℃、组织病理学发现涉及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2]。

1.3 方法

发生会阴切口感染的的产妇作为观察组,同期术后切口无感染的的产妇作为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在年龄、皮下组织厚度、合并基础疾病(妊娠高血压病、营养不良、糖尿病)、阴道检查次数、胎膜早破、急诊分娩、备皮至侧切时间、季节、侧切出血量、产程时间、缝合人员、住院时间、预防应用抗生素、切口长度无关等方面的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

用EXCEL8.0建立数据库,采取SPSS12.0统计软件,先进行单因素检验,计量资料以(χ—±s)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然后将单因素分析得出的显著性变量进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多元分析。计算相对比值比OR及OR的95%可信限估算其危险相关性。

2 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

2170例产妇发生会阴切口感染50例,发生率为2.30%(60/2170),共筛选出12个因素与切口感染有关:年龄大、皮下组织厚度厚、合并基础疾病、阴道检查次数多少、胎膜早破、急诊分娩、备皮至侧切时间长、夏季手术、侧切出血量多、产程长、非主刀医师缝合、住院时间长,与预防应用抗生素、切口长度无关(P>0.05),见表1。

2.2 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以切口感染为应变量,其他统计量作为自变量赋值后进行非条件多因素分析(年龄<30岁=0,≥30岁=1;皮下组织厚度<2cm=0,≥2cm=1;产程时间≤8h=0,9~10h=1,≥11h=2;平诊手术=0,急诊手术=1;合并基础疾病=0,无基础疾病=1),结果筛选出5个主要的危险因素:年龄大、皮下组织厚、产程时间长、急诊手术、合并基础疾病,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孕妇营养状况较好,胎儿体质量普遍增加,适时地进行会阴切开均有益于母婴预后。但手术带来的并发症也相对增多,术后感染概率较高达10%~17%[3]。关于异位妊娠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的文献报道不少,但采取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及采取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不多。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步注意从多方面探索疾病的病因,病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Logistic回归分析在疾病的多因素分析中有着较多的优点,适用于从众多的危险因素中筛选较密切的因素,并能对因素间的交互作用作深入分析,同时对多个混杂因素作较正[4]。本研究结果显示,会阴切口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比较明显的高危因素为年龄大、皮下组织厚、产程时间长、急诊手术、合并基础疾病,上述这些因素均与切口感染有着因或果的关系。

高龄患者术后易发生感染是已被广泛接受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5],本研究结果也显示≥30岁组切口感染发病率危险度为<30岁组3.42倍,这可能是与年龄大由于生理变化病免疫应答降低;存在基础病变多,分娩时间相对延长;患有其它消耗性疾病以及有不良嗜好或本身存在有感染灶有关。提示对年龄大的孕妇应提高警惕,进行术前评估及充分的准备,积极治疗其各种合并疾病,设法改善患者全身情况,增强抵抗力等措施以降低术后切口。

体质量指数高者脂肪层厚缝合时难以完全消灭脂肪层死腔;脂肪组织血供少,切口部位缝线增多、脂肪组织易液化,因此容易发生感染。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饮食结构、生活模式的改变,妊娠后孕期体质量大幅增长,肥胖者较前明显增多[5],导致切口感染中该危险因素增强,其OR值动达3.21。孕期进行营养健康教育,根据体质量指数制订个性化的食谱;鼓励孕妇尽可能参加有活动,如散步和轻体力家务劳动等,增加能量消耗,使其体质量指数尽量达到合理范围内,减少体质量指数对感染的影响。

产程过长,产妇过度疲劳机体的抵抗力下降;先露部压迫引起局部组织缺血、水肿;产程导致出血增多等均可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分娩时间延长,切口内血管及其组织的长时间暴露,有助于病菌的侵入,易于发生感染。应提高医师的操作水平,缩短产程。

急诊分娩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择期分娩,本文OR值为2.42,急诊分娩,是在在急诊条件下施行手术,有可能削弱消毒、隔离和灭菌术效果;而且术前多种病理状态(如贫血、低蛋白血症、糖尿病等)的存在,抵抗力下降,一些条件致病菌成为致病优势菌,进入切口等处,引起感染。因此,尽量平诊分娩,避免急诊分娩。

基础疾病的存在使机体免疫、防御机能低下,康复过程缓慢,切口感染率有所增加,如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环境易引起组织水肿,利于细菌生长,易招致裂开和感染;贫血或营养不良、外阴局部组织厚、脆、水肿等,致使局部血液循环差,供血不足而影响组织修复,容易诱发产妇会阴侧切术后感染。本文危险度是无基础疾病的2.78倍,术前纠正患者的贫血和低蛋白血症等营养不良状况,控制血糖;术中减少出血和输血量;术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补充适量能量、白蛋白、维生素等,注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以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感染的危险性。

摘要:目的探讨引起自然分娩会阴切开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年来在达州市中心医院阴道自然分娩的行会阴侧切术217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发生会阴切口感染的的产妇作为观察组,同期术后切口无感染的的产妇作为为对照组,对可能影响切口感染的因素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170例产妇发生会阴切口感染50例,单因素分析共筛选出13个因素与切口感染有关;以切口感染为应变量,其他统计量作为自变量赋值后进行非条件多因素分析,年龄大、皮下组织厚、产程时间长、急诊手术、合并基础疾病与切口感染有着因或果的关系。结论引起自然分娩会阴切开术切口感染的与多种因素有关,应该针对上述因素预防切口感染。

关键词:会阴侧切,切口感染,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参考文献

[1]黄自娟.自然分娩会阴切开术切口感染经济损失的研究[J].现代医院,2009,9(2):102-103.

[2]陈平,陈伟,刘丁一.医院感染学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1-132.

[3]刘胜文.现代医学感染管理手册[M].3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72.

[4]方积乾.医学统计学与电脑实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26-327.

[5]刘振声,金大鹏,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4:74-485.

会阴切开的事情 篇7

1.1 一般资料

1 3 8例产妇, 均为阴道自然分娩, 年龄2 1~3 8岁, 体质量48~74kg;其中第二产程延长的46例, 早产的28例, 胎儿窘迫64例;新生儿体质量在3.5kg以内。

1.2 适应证

会阴体稍高;为缩短第二产程, 如患有心肺疾病或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儿宫内窘迫;可能会引起会阴严重裂伤者, 如会阴坚韧、胎儿过大、胎位异常等;早产儿为预防颅内出血。

1.3 禁忌证

存在骨盆异常, 阴道急性炎症, 死胎、无存活的畸胎, 会阴体过短, 皮肤弹性差, 巨大儿, 欲行产钳, 臀位牵引术。

1.4

常用缝线用可吸收性的2-0华利康线。

1.4 方法

评估做会阴直切口术, 一般不需要行备皮及局部麻醉, 由经验丰富的助产人员在胎头拨露, 会阴后联合充分扩张, 宫缩时由后联合中点向肛门方向垂直剪开长约2~3cm, 然后立即保护会阴, 左手则控制胎儿娩出速度及分娩机转, 至胎儿全部娩出后右手方可移开;胎儿处理好后检查软产道及切口情况, 用可吸收性的2-0华利康线, 由切口顶端以上0.5cm处连续缝合阴道黏膜及黏膜下组织, 不留死腔、不宜过密过紧、对称缝合, 从对侧肌肉黏膜出针, 打第一个结, 以针距为0.8cm行连续缝合, 下达处女膜环内侧, 留固定线头, 打第二个结。会阴部皮下组织连续缝合:拉紧线后, 缝合自处女膜环下进针穿出至阴道口内上缘黏膜, 使线埋于黏膜内, 再由此进针, 于皮肤切口外侧上方脂肪层穿出, 针距为0.8cm, 连续缝合会阴部皮下组织, 使皮下组织对齐, 尽量减少进出针的次数, 减少线头及结头, 恢复原解剖关系直达切口远端线结, 不使线头外露, 然后用同一根线自切口外端皮内进针行皮内缘连续缝合, 最后把皮肤对齐;检查缝合处有无血肿或出血, 常规查肛、检查有无线穿透直肠黏膜。再用0.5%甲硝唑注射液100mL冲洗阴道, 产后每天用0.5%碘伏清洗外阴, 勤换护垫、每日检查切口、了解有无感染征。于产后24h给予红外线灯 (功率360W, 频率50Hz) 局部治疗, 每天2次, 每次20~30min, 一般3~4d, 产妇平卧, 取膀胱截石位, 把红外线灯竖放于两腿之间的床基上, 距离30~50cm, 并用前臂内侧测试温度, 感温热即为合适距离, 照射过程中, 护士每15min巡视观察产妇1次, 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尤其防止烫伤产妇。

2 结果

138例初产妇行会阴直切口术后均顺利分娩, 配合红外线局部治疗的产妇切口均为Ⅱ/甲愈合;无1例产妇切口延长损伤肛门括约肌和直肠造成会阴三度裂伤的情况, 产后切口恢复快、愈合好, 无感染、1~3d就可以出院, 减少了经济费用, 产后近、远期随访, 无瘢痕, 无1例切口裂开。

3 讨论

会阴直切口处为会阴中心腱, 是一层坚韧的结缔组织膜, 从解剖角度看, 此处血管和神经分布不丰富。因此术中出血少, 疼痛轻, 缝合时切口易对齐, 愈合快, 术后无瘢痕, 可消除产妇紧张情绪, 减少了产妇的痛苦, 对夫妻性生活质量无影响, 产妇行走方便, 产后2小时就可下床自解小便;促进生理功能的恢复, 也提高了母乳喂养的成功率;由于采用皮内连续缝合, 既美观、又不用拆线, 产后3d就可出院, 缩短了住院时间, 减轻了经济费用, 深受广大产妇欢迎;配合红外线局部治疗, 因: (1) 会阴在分娩过程中受到反复扩张和挤压, 发生充血、水肿和炎症; (2) 产后大部分产妇仰卧位, 切口处恶露的浸润状态, 极易感染; (3) 会阴切口与肛门距离很近, 如大小便清理不当易感染切口, 此外, 尚有少数产妇因体力消耗或护理不当引起感染, 我院配合红外线治疗, 主要是红光波段, 其生物作用是光化学作用;在局部代谢旺盛, 细胞氧化过程加快和肌张力降低, 能消除局部静脉淤血, 加强组织营养, 使细胞再生加快, 局部组织充血, 血流加速, 使组织干燥, 改善了局部抗感染条件, 有益于伤口的愈合;同时加速神经的再生, 也增加白血球的作用, 并且操作方便、价格便宜, 还有镇痛作用, 适于推广使用[1,2,3]。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在治疗疾病的同时, 要求尽可能地保持肌肤的完美, 分娩也不例外。当前剖宫产率的增高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社会性问题, 从更深的层面已成为民众医疗保健不可回避的触痛, 所以, 一个助产人员能胜任助产工作的基本技能, 是一个优秀助产人员标志性的‘看家本领’。

本院妇产科医师及助产人员通过3年的时间, 对在院分娩的初产妇进行了138例会阴直切口连续缝合配合红外线治疗,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分娩时为了避免会阴及盆底组织严重裂伤, 减轻盆底组织对胎儿先露的压迫, 减少新生儿窒息, 缩短第二产程, 加速分娩, 提高母婴生存质量。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对来我院经阴道分娩的138例初产妇, 采取会阴直切口, 连续缝合及皮内缝合术, 产后24h配合红外线局部治疗, 观察会阴切口的愈合情况及住院天数。结果 138例初产妇行会阴直切口, 连续缝合及皮内缝合术后, 配合红外线局部治疗, 具有住院时间短、切口恢复快、疼痛轻、愈合好, 无感染、无瘢痕等优点。结论 会阴直切口连续缝合及皮内缝合, 术后24h配合红外线局部治疗, 有助于提高产科接生质量, 避免造成切口延长的严重后果, 可以减轻产妇的痛苦, 会阴无瘢痕, 产后切口愈合快, 缩短了产妇住院时间及经济费用, 同时提高了病房周转率, 也提高了母乳喂养成功率。

关键词:会阴直切口,连续缝合术,红外线局部治疗,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乐杰, 谢幸, 丰有吉.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0.

[2]陈宏.会阴直切皮内缝合452例体会[J].中国期刊网.2009.07.30.

上一篇:职业高中实践下一篇:城市街道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