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规律

2024-09-12

训练规律(精选10篇)

训练规律 篇1

训练规律是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些本质联系在运动训练活动中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影响或者决定着运动训练的进程。训练规律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客观存在。训练规律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又可称作训练原理。运动训练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应该深刻认识训练规律,严格遵循训练规律去组织自己的训练活动,有可能取得训练工作的成功;而任何违背训练规律的认识和做法,都必然会受到训练规律的惩罚,甚至付出巨大的代价[1]。

原则是人们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原则是由人们根据其对客观事物运动内在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科学的原则即是人们对客观规律正确认识的反映。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1]。

本文从训练原则、训练规律的定义入手,分析训练原则与训练规律的本质,从而进一步探讨了训练原则与训练规律的基本关系。

1 训练原则是反映训练规律、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世界上的一切客观事物在运动过程中都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运动训练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其本身是客观的,其内部有本质的联系,所以运动训练有其自身的规律。训练规律就是运动训练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运动训练诸要素与运动训练进程和运动训练结局之间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它反映了运动训练中各种矛盾运动的必然性,规定和支配着运动训练的进程和结局,决定着运动训练行动的方式和方法。训练规律,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和普遍性等基本特征。而训练原则,则是人们主观对客观的认识和反映,是通过对无数次的运动训练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和高度概括而提炼出来的,它必须以对训练规律的深刻认识为基础和前提。简而言之,训练规律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而训练原则解决“怎么办”的问题。在两者的相互关系上,训练规律对整套训练原则进行逻辑定向,并对各条训练原则的逻辑一致性进行说明;而训练原则直接反映训练规律在特定时代、特定条件下对运动训练实践方面的基本要求和行动准则等。因此,训练原则是认识训练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于运动训练实践的基本原则,运动训练指导者要想正确地指导运动训练实践,也就离不开对训练规律的深刻认识。

运动训练原则是以运动训练规律为依据对运动训练提出的基本要求。它是运动训练必须遵循的准则,对一切训练过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如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指导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是我国竞技体育多年训练探索的经验概括和理论升华,是运动训练基本规律的反映并在训练实践中不断深化、完善和发展。对运动项目制胜规律认识的深化,反映出对“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内涵的不同理解[2]。

训练原则不仅是运动训练中必须遵循的准则,也是现代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结合点。加强训练原则的人文特性,对培养具有全面高素质的运动员,提高我国竞技运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训练原则的人文特性具有通过各原则综合运用而起作用的特点。其在观念、层次和理论上都具有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进行有机结合的发展趋势[3]。

还要看到目前“训练原则”这种训练指南问题显得理论基础不实,特别是缺乏对运动训练自身规律系统研究作基础,这才出现了不同版本的运动训练原则表述差异不小,实践指导作用多不强[4]。有的学者对现代训练学理论提出质疑,认为运动训练学概念原理、原则与规律混乱,现有的训练学概念离开了原理的中介作用,大谈原则与规律的关系;指出训练学理论领域中原理体系构建的缺欠使训练原则的立论无根,同时指出训练学理论与训练实践的严重脱节[5]。

2 训练原则是运动训练指导规律的集中反映和具体体现

“指导规律”这一概念是毛泽东同志30年代提出来的[6]。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提出了“战争指导规律”这个概念,并指出: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研究带局部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役学和战术学的任务。”可见,“运动训练指导规律”是“战争指导规律”这一概念派生而来。战争指导规律就是指导战争的规律,就是战争指导活动的规律。毛泽东称它为“指导规律”,讲得是“怎么做”和“不怎样做”的问题。这里的关键是主观与客观一致,只有在主客观一致的基础上才能引伸出正确的原理、原则,即指导规律来。按照毛泽东的见解,战争指导规律和指导战争的规律是一个意思。认识战争规律和应用战争规律于战争行动,反映了指导战争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熟知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找出其行动规律”。这就是从客观到主观,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亦即认识战争规律的阶段;第二阶段是“应用这些规律于自己的行动”,亦即从主观再回到客观,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阶段,就是应用战争指导规律指导战争行动的阶段。这两个阶段不断反复,就使人们对于战争规律的认识和利用不断地深化,不断地向前发展。运动训练指导规律揭示的运动训练指导活动与夺取运动训练胜利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训练原则,以正确地指导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指导规律“集中反映和具体体现在训练原则之中”。在实践运用中,运动训练指导者除了在总体上正确把握运动训练指导规律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制定一套符合当时、当地实际情况的训练原则,并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训练原则。

指导规律是实践活动的规律,有别于人们通常所说的客观规律。人们对客观事物规律的存在通常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懂得不能违背实践对象(客体)的规律去蛮干;而对实践规律的存在则常常缺乏明确的理解。实践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主要的区别在于[7]:(1)实践规律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因而也是主体活动的规律,而自然规律只是客体运动的规律。(2)实践规律的构成包含了主体意识因素、社会历史性因素,而自然规律不包括这些因素。

运动训练实践与其它社会实践活动相比,有其自身的指导规律与属性,比较集中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8]:一是尖端性突出,竞技体育是一项“杰出”事业,金牌运动员的夺冠过程是“尖端行为”;二是重点性突出,运动员的成材之路是“优中选优”的过程,是不断地“突出重点”发展起来的,没有重点就没有发展;三是针对性突出,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比赛需要什么、训练就发展什么。训练的一切活动,要求从训练规律、项目特征、规则要求、比赛场景、发展趋势、个人特点、对手情况等需要与情况出发;四是时限性突出,一个项目,一支队伍,一名队员的实力形成与发展速度的时限性要求很高,其主要矛盾是快与慢的问题,始终是以实力形成与发展速度快的淘汰慢的,走慢了就要出局,而队伍发展的先与后、大与小、多与少、长与短等方面的问题是次要问题;五是个体性突出,无论集体项目还是个人项目,都要求训练要针对训练对象,运动员个体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训练,才能造就出一流的优秀运动员,只有充分地张扬运动员的优势与个性也才能培养出顶尖选手;六是兼顾性突出,即运动员主客体统一和不统一兼而有之;七是自主性突出,运动员个人对训练、比赛的感受,别人只能靠观察、了解,运动员个体的体会、感受、反应情况,不一定能表达出来、测试出来,教练员教学也是一样,有些内容要靠运动员、教练员自己的悟性。

3 训练原则并不直接等同于训练规律

3.1 训练原则与训练规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一方面,在广度上它只是人们对训练规律一部分的认识。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规律太多了,人们不可能全部认识,自然规律如此,训练规律也一样。另一方面,在深度上也只是人们对这一部分规律在一定层次上的认识,不可能认识得那么深、那么透,只有人们不断研究,不断总结归纳,经过一系列的否定之否定,才能不断向深度发展。因此,无论人们如何努力使之准确和全面,它都不可能穷尽训练规律的全部内容。正如列宁所说[9]:“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没有止境的接近”。而这个“接近”,是个主客体矛盾的不断展开和解决的过程,是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进行的。毛泽东也说过:“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10]。因此,训练原则只能是“接近”而不是“穷尽”训练规律,也不可能穷尽训练规律。但运动训练的胜负则完全受训练规律的支配,必然穷尽其固有的规律才能分高低。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反映训练规律的训练原则,总是与规律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3.2 训练原则滞后于训练规律

反映规律的原则不仅与被反映的规律之间存在有“差距”,而且训练原则在反映训练规律时总带有滞后性的色彩。因为训练原则都是从已经发生的运动训练中总结归纳出来的,是过去的战争经验的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器材装备在发展,项目规则的改变,比赛赛制的变化,训练规律和指导规律也必然时时刻刻在发展变化,而作为指导运动训练的原则却具有相对稳定性,当它以“训练原则”在训练教材、规定上表达出来后,就要稳定一段时期,更不可能朝令夕改。虽然人们可以通过超前研究和预测,完善运动训练理论,减少同实际情况的发展变化而带来的运用原则的偏差,但要达到真理性认识,必须经过实践、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因而,这种相对稳定性与发展的必然性之间,必然存在着相对的滞后性。

4 训练原则与专项训练原则和训练规律与专项训练规律,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矛盾关系

运动训练同其它任何事物一样,其普遍存在的矛盾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指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种含义:其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指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简言之,指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这是一个普遍的哲学原理,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例外的事物存在,就这一点来说是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指每一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各有其特殊性,所以又具有个性,这种个性不同于一般,是有条件的,是随着一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是相对的,暂时的。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11]:“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究其原因,这是因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际上就是分析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的灵活运用,把握这一辩证关系不仅是理解和解决具体问题的出发点,而且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基础。共性和个性也就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就人的认识过程来说,是由个别到一般,然后又用这一般的、共性的东西去研究新的个别的、特殊的事物,从而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

训练原则与专项训练原则和训练规律与专项训练规律,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矛盾关系即具有运动训练一般的、共性的普遍性与专项的、个性的特殊性。实践都是具体的、特殊的、个别的。具体实践必须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才能不违背实践活动的规律[12]。如任何项目的训练都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拳击本身也不例外,也有它自身的训练原则[13]。足球专项训练原则可在一般训练学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专项化、系统化和概念明确化的整理和提炼,足球训练原则的重新构建为我国足球训练思维的系统化提供了科学保障[14]。

5 实践训练原则与认识训练规律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又是能动的、具体的

从对训练规律和训练原则的定义,深刻揭示了训练原则的本质,我们从中可以基本看出训练原则的主要含义:(1)训练原则是以运动训练活动规律为反映的内容;(2)训练原则是以法规的形式规范运动训练行动;(3)训练原则以一切运动训练行动为指导对象。

人们一般都是根据训练规律来阐述训练原则。遵循一定的训练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能指导教练员的教,也指导运动员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但训练原则与训练规律的关系很复杂,根据一条规律可以提出好几个训练原则。有的训练原则也能反映好多规律。原则与规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毛泽东指出[15]:“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原则是人们制定的,在制定和贯彻执行中总有主观意识的参与,这是二者的区别。而训练规律是制定训练原则的依据,而训练原则是训练规律的体现,两者不可分,这是二者的联系。随着运动训练的发展,人们对训练规律的认识也在深化,因而对训练原则的研究也将进一步深入发展,不断改进、充实和完善。

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们是在能动的认识训练规律与能动的执行训练原则及其互动中进行实践活动的。运动训练是内因与外因的辩证统一,从狭义上讲是教练员和运动员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从广义上讲是教练员和运动员与环境、条件与保障等方面的辩证统一。因此,在运动训练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分调动教练员与运动员两者的积极性,突出教练员的主导教学作用与运动员主体能动作用。运动训练是挖掘人体最大潜力的事业,其发展是使运动员有机体功能呈螺旋形上升提高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运动负荷适宜刺激的过程。而运动负荷由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组成,训练中,通过增加运动负荷量和负荷强度,打破原来有机体的机能平衡,并使之达到新的平衡,以此周而复始地进行,逐步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水平。无论是训练还是比赛都需要朝气蓬勃的热情、坚持不懈的斗志和决战决胜的信心。而人是一个有情感的高级动物,有着丰富的思想、活力和主观能动性,情感是事业成功的动力基础与先决条件,有了情感作基础,才能千方百计迎着困难、问题、矛盾上。

一切皆流。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要理解为不是“僵死的”,不是没有运动的,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处在运动的永恒过程中,处在矛盾的发生和解决的永恒过程中。所以列宁把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即具体地分析事物的具体矛盾,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称之为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16]。毛泽东说[17]:“离开具体的分析,就不能认识矛盾的特殊性”。邓小平也曾明确指出[18]:“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即坚持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体地分析具体的事物、具体的情况。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不是套在任何论题上的刻板公式,也不是用来搪塞的词汇语录。恩格斯有段名言[19]:“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就在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辩证法是把研究对象复杂化,是把本来复杂的研究对象复杂化,也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出研究对象本身复杂的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复杂的矛盾所引发的事物自己的发展[20]。而复杂化是为了寻求简单化(抽象升华),要简单化就需要有复杂化的研究过程作为基础与前提。

训练规律 篇2

在多年的中学生业余训练教学实践中,运动损伤一直是业余训练经常遇到的一个手的问题,学生一旦发生损伤就不得不中断或停止训练,从而影响业余训练任务的完成,特别是体育高考前损伤而导致不能如愿考上理想的体育院校,而且我们对于损伤的处理往往是待出现后才采取治疗措施,总是处于被动状态,笔者试图通过对中学生业余训练中运动损伤情况的探索与研究,以发现其损伤发生的规律,为了减少这种损伤的发生而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措施,以保证业余训练任务的顺利完成。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常德市中学生2000—2001学年度体育高考队、高中田径队、高中篮球队、初中田径队、初中篮球队共96人。

2.2研究方法:以普查校医务室病历卡记录与运动训练登记卡纪录为主,问卷调查和个别访问相结合。

3分析与讨论:

3.1中学生业余训练损伤发生率(见表1)

代表队名称 人数 受伤人数 发生率(%)

体育高考生 15 14 93.33%

田径队 47 37 78.72%

篮球队 34 22 64.70%

合计 96 73 76%

所有业余训练代表队共有73人受伤)受伤率达76%,体育高考生受伤率高于田径队,田径队受伤高于篮球队受伤率,在统计的96名学生中,上年内业余训练运动损伤共有109人次,平均每人受伤1.135次,有的学生一年内受伤高达6次,上学期创伤发生61次,占56%,下学期创伤发生48次,占44%。

3.2中学生业余训练运动损伤在全年中的分布(表2)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损伤人次 7 3 21 19 11 8 2 0 4 13 15 6

% 6.4 2.8 19 17.4 10 7.3 1.8 0 3.7 12 13.8 5.5

由表2可知:在109例运动损伤中,有两个区域是发生运动损伤的高峰期,有21例发生在3月,有19列发生在4月,分别占了19%和17.4%。论文百事通3月、4月是业余运动训练损伤的高峰期,究其原因有如下几方面:(1)体育高考生面临体育术科考试,训练任务重,心理压力大。(2)气温逐渐升高,一部分肌肉

开始放松,一部分肌肉还处在冬眠僵硬状态,由于准备活动不充分,而易造成损伤。(3)加之这一时期为迎接各级竞赛,抓紧了各专项练习,尤其是田径专项容易造成损伤。第三个运动损伤高峰期发生在10月、11月。10月有13例,11月有15例,分别占12%和13.8%,这一时期所发生的运动损伤,究其原因

有如下几个方面:(1)由于这一阶段运动量逐渐加大,学生训练水平跟不上,难以适应大运动量与大强度的训练。(2)这一阶段是运动竞赛高峰期,有迎新篮球、排球赛、有市篮球、田径运动会、有校级田径运动会等,这些学生均属班、年级的体育尖子,赛事多,身体比较疲劳,容易造成损伤。(3)天气由暖变凉,气温下降,肌肉僵硬,准备活动时间相应要长一些,但师生又容易忽视。(4)由于中学阶段全力抓文化学习,训练时间不足,师生均不想失去这以赛代训的时机,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技术水平。

3.3导致中学生业余训练损伤的原因

损伤部位 手腕部 肘部 肩部 头颈部 胸部 腰背部 腿臂部 膝部 足踝部

损伤人次 3 4 11 7` 2 19 25 9 29

% 2.75 3.7 10.1 6.4 1.8 17.4 23 8.25 26.6

中学生运动损伤遍及身体各个部位,如表3所示,其中足踝部损伤比例,占26,6%,腿臂部25例,占23%,腰背部19例,占17.4%。这三个部位是业余运动训练损伤的多发部位,其主要原因是:田径是一切项目的基础,田径运动跑、跳、投掷、跨栏各个项目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特别是足踝部、腿臂部,由于学生训练的水平不高,身体素质较差,不能负担较大的运动负荷,任何急于求成的超负荷都能引起损伤:而足踝部、腿臂部不仅要负担身体重力,更要积极参与各项运动,所以更容易受到损伤。

3.4中学生业余训练运动损伤部位(表4)

中学生业余训练损伤原因统计情况

受伤情况 技术差错 准备活动 负荷 场地器材 身体有病 劳损 摔倒 组织 气候 其他

受伤人数 30 22 19 10 8 5 6 4 2 3

% 27.5 20.2 17.4 9.2 7.3 4.6 5.5 3.6 1.8 2.7

对导致中学生业余训练损伤的原因进行统计。见表4,其原因有气候、组织不当或纪律不好,摔倒损伤,身体有病;场地器材不合要求,准备活动不充分或未做准备活动,全身或局部负荷过大,技术误差或动作变形等。其中因技术差错而导致的损伤有30例占27.5%,其次是因准备活动不充分所导致的损伤有纪例,占20.2%,负荷过大和场地器材不合要求分别占17.4%、9.2%,这说明技术差错是业余训练创伤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准备活动、负荷、场地器材,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如下几点:(1)教师因受训练任务和训练时间的限制,为了早出成绩,没有从学生的具体情况考虑,在训练中存在拔苗助长的观念而忽略了运动规律和训练原则;(2)学生思想上对准备活动没有引起重视;(3)训练条件差,场地器材不合要求;(4)教练只注重早出成绩,而“突击”专项练习,忽略了给运动员打下良好的基础。

4、解决措施与方法

通过对常德市中学各代表队学生一年来业余训练中的运动损伤的抽样统计,其结果显示中学生业余训练损伤的一般规律:田径训练比篮球训练损伤多;3月、4月、10月、11月是损伤的多发季节;足踝部、腿臂部和腹背部是损伤的多发部位;技术差错是损伤的主要原因。因此,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对新进行训练的学生以提高各项基本素质为主,同时加强体育保健的常识,在此基础上进行专次训练;

(2)对准备活动引起重视,特别是气候条件恶劣时,同时加强易伤部位的保护训练;

(3)科学的安排运动量,深人了解学生身体素质,学生身体素质差异较大,运动量要因人而异,标准要因人而异,要区别对待;

(4)加强场地器材的管理与建设,经常维护、杜绝致伤隐患;

(5)把运动竞赛不集中在某一时间应分散在不同时间进行;

(6)加强训练后的放松活动,使学生轻松的进人下一次训练课,消除学生的疲劳状况。

参考文献:

1、高顺生实用体育保健[m]湖南师大出版社1991年

训练规律 篇3

为了培养学生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教师要了解和熟悉语言学习规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实践中采用正确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选取合适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进而真正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掌握语言学习规律,训练学生英语思维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处理好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

高中英语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加学生实践语言的机会,引导他们有目的地运用语言,逐步形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尽量创设相对真实的语言场景,开展多种形式的交际活动,如角色表演、调查、讨论、辩论、采访、写便条、写通知、写短新闻等,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用英语表达思想。

二、加强报刊阅读,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信息的手段。阅读的形式和内容是多样化的,通过阅读不同体裁和题材的文章,学生不仅能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和情感体验,还能广泛地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和文化。笔者在教学中坚持选用报刊文章、诗歌、散文和经典小说等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英語周报·高中版》的文章题材丰富,不仅有时事报道,还有异国文化风情介绍、校园学习生活报道和小说连载等,阅读这些表现真实生活的语言,不但可以让学生间接地体验人生经历,体会世事变迁,还能极大地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激发其想象思维。

三、播放视听材料,营造语言学习环境

教师应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向学生展示“原汁原味”的英文,帮助他们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使其能身临其境地去感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笔者经常结合教材内容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英语视听材料,以加深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在教授人教版的At the Tailor’s Shop和Tale of Two Cities两篇文章后时,笔者为学生播放了《百万英镑》和《双城记》两部英文原版电影,并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电影对白辅助学生对比学习,另外,笔者还利用周末为学生放映浅显易懂的英语版动画片《狮子王》《海底总动员》等,以增加学生对英语的感性认识,强化其用英语进行思维。

四、长期进行英汉短文写作,提高学生对两种语言的应用

英语写作的技巧训练对于学生来说必不可少。笔者在高一起始阶段就有计划地要求学生通过复述、改写、记日记、给老师写英语电子邮件等方式训练他们的英语思维和表达能力。如笔者曾选择《英语周报》上学生感兴趣的文章让他们用英文写文章概要,或要求他们用汉语重新描述读过的文章内容。长期的英、汉语短文写作提高了学生对这两种语言差异的敏感性,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英语思维,提高了他们用英语表达的欲望。

五、利用辞典加深对词汇意义和用法的了解

英语和汉语在词汇和句法方面存在着很多差异,英语中有许多词和概念与汉语都不是一一对应的。在教授词汇时,笔者经常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词典,养成阅读英文注释的习惯。同时,笔者还提醒学生不应只局限于课文语境中词汇的意义和用法,而应在适度了解其他常见用法和搭配的基础上,加深对相关词汇使用情境的了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免负迁移的产生。

综上所述,教师在平时工作之余,必须注重多读书,深入研究语言学习规律、探讨学习策略,并在付诸教学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创新教学技法,切实提高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解析竞走运动训练的规律性 篇4

近45年来,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 竞技体育与现代经济, 政治, 文化的结合更加机密, 竞技体育的目标日益趋向多元化, 奥运会和各类国际大赛的竞争更加残酷和激烈。但从本质上看, 竞技体育仍然是向人体生理极限能力与心理极限能力的探索, 竞走运动员在训练中身体承受有幸压力的同时, 更要承受无形的精神, 心理压力。

我们也必须看到现代竞走运动训练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果我们不注重科技手段的运用, 不把握竞走训练的规律, 不加强竞走训练创新, 竞走运动训练也可能走上弯路。因此, 我们必须赋予“三从一大”新的内涵, 使竞走教练员处理好“三从一大”和科学训练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国际比赛中取得比较优势。

2、科学技术的作用更加突出

竞走运动训练与竞赛科学化体现在各个方面, 竞走训练与竞赛的组织形式科学合理, 采取集约化, 专门化的方式开展竞走运动训练与竞赛的国家和地区增多。许多国家和地区增加对竞走训练与惊呆的科学技术投入, 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被广泛运用于竞走运动训练实践中, 加速了运动成绩的提高。全球每年关于竞技体育的研究成果成千上万项, 其中很多可以直接对竞走运动训练领域产生积极影响。

竞走项目必须在训练工作中逐步增加科技含金量, 采取新的措施和办法, 打破陈旧保守训练观念和思想, 加大对竞走运动训练的竞赛本质和研究, 认真总结成功的经验, 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同时, 应当加强对训练器材的研制, 创新和训练恢复措施的研究, 提高教练员运动员的文化素质, 进一步增强训练工作的科技含量。

3、竞走组训练具有实战性的基本要求

竞技体育作为社会发展的一部分, 充分反映出时代发展的特点和脉搏。随着社会的发展, 体育竞赛的制度, 内容, 方法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在竞技体育项职业化, 商业化和社会化发展的推动下, 当代高水平的运动训练和竞赛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产痛的训练, 竞赛概念不复存在, 高水平的竞赛作为训练的有机组成部分, 不断的刺激竞走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 使竞赛更加激烈精彩。同时, 竞走运动技术水平提高反过来对训练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竞走训练与竞赛达到手段与目的的有机统一, 这一发展状况向传统的竞走训练理论提出挑战和冲击。竞走训练观念, 周期, 内容和方法的选择, 与过去有本质意义的区别, 竞走运动员要连续不断的在很短的时间出现最佳的竞技状态, 几乎无相对独立的调整与恢复时间。以商业化为基础的世界大赛的组织形式, 对参赛竞走运动元的自主管理能力, 综合应变能力等提出新的考验。

因此, 竞走训练呈现向实战极限发展的特点, 从“实战出发”的训练原则有了新的内涵, 其重要意义更加显著。很多成功的竞走运动队伍, 在竞走训练中采取各种手段和方法, 使竞走训练极限度远远大于真正的实战要求, 贯彻“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思想确保竞赛成绩的取得, 这正是对竞走训练具有实战极限要求认识的落实, 而在国内一些落后的竞走队伍则有待进一步提高认识, 深化竞走训练改革。

应当加强对竞走训练实战极限要求的深入研究, 根据这一新的特点, 更新竞走训练观念, 完善竞走训练的组织管理体制, 充实新的竞走训练内容, 手段和方法, 把“从实战出发”的训练原则真正落到竞走训练的各项工作, 各个环节之中。

4、竞走训练的难度与竞赛水平的不断提高

竞走训练难度和竞赛水平相互促进。竞走竞赛的日趋激烈和水平的提高, 对竞走训练提出了更难的要求;而在“从难”原则指导下的竞走训练工作反过来刺激和推动竞赛水平的不断发展。因此“从难”原则是竞走训练和竞赛的内在要求之一, 要求竞走教练员, 运动员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依靠简单的训练思想和训练手段制胜的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竞走训练与竞争赛的本质特点, 竞走训练与竞赛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更加从难”的方向发展。竞走训练的工作所涉及的内容呈现“多科学, 交叉科学, 边缘科学”的特点。综合知识在竞走训练中的作用更加重要。“难度”原则是竞走教练员设计和安排训练工作的首要原则。

5、是集体智慧的高度凝聚

竞走运动成绩的取得是一项系统工程, 在这一系统的工程中, 集体智慧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集体智慧体现在聚过体质对于训练与竞赛的意义在逐步加大。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全面调动。各个国家和地区更加重视在奥运会上的排名, 以竞技体育推动本国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举国体制已经不是我国竞技体育的专利。二带有全球性质, 由此导致运动训练, 竞赛行的格局, 新的变化。竞技体育的科学化, 专门化, 集约化, 高度组织化要求协作同作战的方向转化。

6、是竞走技术战术的极致演练

从当前的竞走训练, 竞赛时间特点看, 传统的竞走技术, 战术训练观念, 手段和方法很难全面回答竞走训练, 竞赛实践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尽管竞走运动员的技术, 战术训练已经达到高级阶段, 但是在基层体校竞走训练, 竞赛中还是常难以达到取胜的目的。经常出现竞走训练与竞赛脱节情况, “训练像模样, 比赛走了样”, “后台没问题, 前台砸了锅”的现象很多。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竞走技术战术的极致演练这一本质特点理解不透。

7、管理与教育的有机统一

严格管理出战斗力是我国许多优秀运动队伍的成功经验, 竞走运动训练时全过程是对人身心进行全面教育的过程。管理工作有教育的内容, 是实施教育的有效措施和手段, 教育工作通过各种管理措施来完成。管理和教育有机的统一是当前竞走运动训练, 竞赛工作的一大显著特征。

竞走项目目前训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 在管理工作上一管就死, 限制了竞走运动员个性的张扬和思维空间;一放就活, 管理工作过于松散, 没有通过管理工作形成无形的战斗能力。特别是基层体校竞走运动员的纪律不严, 教育方法简单, 使竞走运动员没有接受残酷的, 大运动量训练的思想基础, 管理与教育没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管理工作也是确保实施大运动量训练的基础。有效地管理可以增强队伍的凝聚力, 提高战斗力, 推动竞走训练“生产力”。因此, 应当采取更加严格的管理措施和积极有效的教育手段, 加大对竞走运动员无形战斗能力的培养。

8、意志品质的强强表达

“两军相遇勇者胜”充分当前竞走运动训练, 竞赛强强相争的本质。世界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竞走运动员, 都具有超人的意志品质和顽强的作风。冠军的产生也许就是在最后关头的咬牙之间, 世界冠军的诞生可能就是平常训练时的坚持一下。

意志品质对于竞走运动员有更特殊的意义。因此, 在竞走训练过程中培养运动员的意志品质是非常重要。要将意志的竞走训练和比赛作风的培养, 意志品质与技术战术的训练相结合, 培养“一练就狠, 一比就疯, 一打就赢”的运动员;“打造硬骨头, 塑造真英雄”, 练就一支有钢铁意识般意志, 超一流技艺, 能打善战的竞走队伍。

9、结论

从上述基本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基层体育运动学校竞走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即训练思想保守, 训练量, 强度达不到高峰, 训练节奏不清晰, 方法简单, 创新不多, 重训练, 轻恢复, 缺乏系统思考和设计, 量化指标不够等。因此, 必须深入研究和认识竞技体育的本质, 认清竞走运动训练与竞赛的基本规律, 坚决贯彻“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和“两严”方针, 确保奥运争光计划的实现。

摘要:我国竞技体育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 也积累了丰富的运动训练经验,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训练理论, 其中最重要的, 目前仍在指导我国运动训练时间的就是“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和“两严”方针。

关键词:竞技体育,竞走运动训练,三从一大,规律性

参考文献

[1]杨桦.竞技体育与奥运备战重要问题的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6.

训练规律 篇5

一、运用兴趣的“迁移”,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在修订版大纲中,对低年级的作文明确提出:“对于写话有兴趣,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应该注意到,大纲中回避了“作文”二字,而把它在低年级称之为“写话”,意在明确小学生的写作就是练笔,就是要倾吐所闻、所思和所想,而兴趣则是这一目标实现的“催化剂”!

对作文感到头痛的同学,往往在写作中无话可说,语言干瘪,内容空洞。其实,他们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和抵触情绪,源于他们对写作缺乏参与的兴趣和动力。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孩子们对写作的兴趣,这种兴趣从何而来呢?

世界著名诗人歌德曾说:“世界是那样的广阔丰富,生活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我的全部诗都是应景即兴诗,来自现实生活中……在这段话中,歌德明确指出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绚丽多彩的生活,不也正是孩子们浓厚的兴趣所在吗?”养小猫、下象棋、学武术、踢足球……“哪一件不充满了无限的情趣?小学生年龄小,对他们而言,只有感兴趣的活动才会积极地、自觉地去参与,才会有更为鲜明、深刻的情绪体验。因此,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自觉能动性,在训练过程中我尝试着运用兴趣的”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对生活的浓厚兴趣逐步迁移到观察、写作上来。为此,我注意创造条件使作文教学的内容更贴近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让作文训练回到生活中去,让孩子们写他们感兴趣,乐于写的作文。

1、围绕着丰富多彩的生活选题;

我在作文训练时,首先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题材中选题(如:下象棋,养小猫,学武术,踢足球……)只要是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都可以成为他们的写作素材。

2、创设情趣盎然的写作环境;

训练时,我们不妨把富有儿童情趣的生活画面、活动场景搬入课堂。精彩的课本剧表演、激烈的小竞赛、活生生的小动物……,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获得写作素材,激发了他们的写作欲望。

以上做法都是围绕着孩子们的.兴趣点展开的。由于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与事物,因此在老师地指导下,他们会有目的地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在老师地引导下,孩子们把兴趣的焦点逐步由”乐于做“转向”乐于写“,进而激发强烈的写作动机。

二、利用”知识“的迁移,从会想、会读,到会写。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是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的。在指导作文训练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利用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已经形成、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去影响和解决写作问题。

(1)想像与写作相结合,以想促写。

如学习《鲸》一课时,学生通过幻灯片的具体演示,观察理解了鲸的外形、生活习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自始至终地处在浓厚的观察兴趣和积极的思维王国里。这样,在作文课上,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把周围观察到的小花猫、小白兔、小金鱼、小蜜蜂等,通过丰富的想像生动活泼、准确得当地表达出来。

通过学习和观察,学生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多层次、多角度地使想像在作文过程中开拓思路、强化情感,促进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读写结合,以读助写。

阅读能力的提高必定有助于作文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轻声读和默读领会理解课文内容,或者通过教材中的”读写例话“、”基本训练“等内容,学习其中的写作知识,在学习的基础上将教材中零散的、片断的写作知识系统化成整体知识,这样有利于在作文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训练规律 篇6

1.1 训练的业余性。

训练的业余性是指运动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 在课余时间, 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情况下进行训练, 与成人训练存在很大差别。参加训练的青少年年龄均在7—16岁, 他们正处小学和中学阶段, “以学为主, 兼学别让”;只有掌握和运用文化知识, 才能为社会主义祖国建设服务, 只有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才能接受科学训练原理, 执行训练计划, 帮助教练员修改训练计划, 不断提高自训和自控能力, 创造优异成绩。

1.2 运动训练的基础性。

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是打基础的训练阶段, 它是为第一线运动队输送后备力量的训练阶段。实践证明, 国家和世界纪录创造者和保持者, 都有坚实的基础训练。只有打好牢固基础, 才能在此基础上创造优异成绩。青少年运动员的课余训练, 不是追求专项技术和运动成绩, 而是打好身体训练基础, 特别是全面的身体训练基础, 牢固掌握基本活动能力, 增强生理机能, 掌握和运用基本技术和战术是区别于成人训练的基本原则。只有好的身体才能完成训练任务, 才能承受训练中不断加大的运动负荷, 才能完成激烈而紧张的比赛任务, 才能提高机体的生理机能, 才能全面发展身体素质、为发展和提高专项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打好基础, 必须处理好基础与成绩的关系, 实践证明, 基础越牢固、越扎实, 运动成绩提高的幅度就越大。

1.3 运动训练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

运动训练的目的是通过竞赛提高运动成绩, 实现训练总的目标。然而, 目前比赛日趋激烈, 比赛次数明显增多, 比赛难度不断加大, 比赛对手实力相当, 比赛地点不断变化。为此, 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要做到内容多样化, 方法手段的新颖性, 提高运动员训练兴趣, 以减少疲劳和消除疲劳。青少年运动员运动训练是打基础的阶段, 要求采用多种多样的训练内容, 全面发展运动员的运动素质, 提高机体各器官系统的生理机能, 打好训练基础, 为未来创造异成绩创造有利条件。然而, 青少年运动员正是生长发育阶段, 各器官系统尚未成熟, 青少年的神经系统发育较缓慢, 兴奋与抑制不均衡, 训练内容和方法陈旧, 手段单一, 易造成运动员的精神疲劳, 有损运动员生长发育和机能的增强。在训练中, 内容丰富、方法新颖, 手段多样是他们生理和心理特点的需要, 是年龄特征的需要, 是打好基础的需要。

1.4 运动训练过程的个人针对性。

运动训练的目的是提高运动技术和成绩, 运动技术由技术基础、技术环节、技术细节所构成。技术基础是完整技术中从开始到结束的技术过程;技术环节是完整技术分成的阶段;技术细节是完成上述两个因素时, 运动员保持个人的风格和特点。为此在同一种技术训练中, 运动员特点不同, 掌握和运用某环节技术不同, 训练的方法、手段、选用练习内容都不尽相同, 这就要求进行个人针对性训练。此外, 在运动训练过程中, 每个队员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 因此, 教练员必须对运动员进行针对性训练, 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共同提高。教练员在制定运动训练内容时, 应做到一个运动员一个训练计划, 这样才能完成训练任务, 实现训练目标。

2. 青少年运动员田径训练的制胜规律

2.1 运动负荷要逐渐加大。

为使运动员的机体能力适应现代比赛的需要, 在不同层次、等级、类型的比赛中, 取得理想的成绩, 教练员要在训练中不断加大运动负荷, 提高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性, 保持和提高对运动负荷刺激的积累, 加强竞技能力, 这就是运动训练的特点。青少年运动员正处生长发育阶段, 内脏系统尚未成熟, 承受不了大负荷的训练。对于青少年运动员运动训练来说, 训练量不应无限加大, 而应根据性别、年龄、训练年限有针对性、有节制地加大。

2.2 青少年运动员训练的超量恢复规律。

恢复过程是指人体机能和能源物质, 由于运动负荷作用而导致暂时下降和减少状态, 通过休息回到并超过运动负荷前的水平, 这种恢复过程叫超量恢复。青少年运动员进行训练时由于身体练习而消耗能量和能源物质, 在运动负荷较大, 时间较长, 练习次数或组数较多时, 消耗能量与能源物质较多, 导致机体疲劳产生, 运动员通过休息、营养补充、睡眠等途径, 机体能量和能源物质不断恢复, 从而达到训练前水平, 称之为恢复过程。然而, 运动员是强性有机体, 因此在恢复过程中, 能量和能源物质易超过原来水平, 比原水平多的部分, 称之为超量恢复。超量恢复可以增强运动员体质, 增进运动员健康, 提高运动员生理机能和运动成绩。教练员应遵循超量恢复规律, 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训练, 体现训练的控制论和休息论, 体现训练的科学性, 反对盲目性和经验主义训练。

2.3 运动训练过程和比赛相结合。

竞技运动是由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两方面构成。训练与比赛之间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训练是比赛的基础, 因为没有训练就不能比赛, 即使比赛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而比赛是训练的最高形式, 是训练的检验与评定。为此, 没有比赛的训练效果不佳。运动训练的目的是创造优异成绩, 而要创造优异成绩只有通过比赛, 经过规则的检验, 裁判的评定被承认。所以训练必然比赛, 为了在比赛中取得良好成绩, 也必然进行一定时间的身体、技术、战术、心理、恢复和智力的训练。比赛不仅比成绩、比名次、比分数, 而且比思想品德、意志品质、心理状态、临场发挥。教练员在运动训练中, 应很好地安排训练内容, 训练和比赛结合起来。

3. 结语

技术不合理, 在少儿时期由于追求专项成绩, 训练时强度要求过高, 只顾完成训练量和强度指标的任务, 对于技术精雕细刻不够, 逐步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 到了成年再进行改进非常困难, 这也是影响成绩提高的主要原因。要使运动员保持较长的运动年限, 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教练员必须在运动员少儿时期以全面身体训练为基础, 采用多种训练手段, 这符合少儿生理及心理特点, 使他们不会产生精神上的疲劳和厌烦情绪。在具体训练中, 教练员应安排发展速度的内容从助跑速度、起跳速度和动作速度三个方面考虑, 统筹兼顾, 并按不同年龄和不同队员的特点, 抓住重点全面安排, 以身体素质为基础进行多年系统的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运动负荷逐渐加大并遵循一定的训练规律, 以赛带练, 挖掘运动员的最大身体潜能。

参考文献

[1]许耀球, 姚天白.田径运动生物力学[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1990:94-107.

[2]袁建国, 王连臣.青少年田径训练与选材的研究[M].黑龙江: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 1997.11.

训练规律 篇7

关键词:有氧氧化供能,ATP-CP系统,乳酸能供能,投掷项目,科学性

1 前言

学校业余训练, 主要是解决训练及恢复的问题, 尤其是素质及技、战术训练, 在时间及负荷方面的合理安排。下面, 根据本人带训练的体会, 结合有氧氧化、ATP-CP系统、乳酸能供能, 等三大供能系统供能规律, 对一堂投掷项目综合训练课, 进行探索。

2 运动负荷和恢复的机制

运动负荷, 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 对运动员有机体, 施加的训练刺激。它包括负荷量, 和负荷强度两方面。影响负荷量的主要因素, 是练习的次数、时间、距离、负重总量;影响负荷强度的主要因素, 是练习的密度、完成每个练习所用的速度、负重量以及练习的质量和动作难度。

恢复是人体机能和能源物质, 由负荷后的暂时下降和减少的状态, 回到并超过负荷前水平的过程。机体在负荷后的恢复期间, 能源物质和机体能力, 超过原来水平, 称之为超量恢复。而恢复的能量, 来源于有氧氧化、ATP-CP系统、乳酸能供能, 等三大供能系统 (恢复机制) , 并且不同项目, 不同负荷供能机制不同。例投掷项目, 重在发展其技术基础上的爆发力, 其主要供能首选ATP-CP系统。由于能源的消耗达到恢复 (或不完全恢复) , 需要一定时间, 例ATP-CP系统, 需1至5分钟, 同时, 恢复时间过长或过短, 不利于恢复 (或超量恢复) , 故进行爆发力训练, 组间间隙1至5分钟为宜。

2.1 有氧氧化供能

在有氧情况下, 糖、脂和蛋白质, 在体内被完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 并释放大量能量, 供机体利用, 称为有氧氧化供能。一般40%以下强度运动, 主要为有氧氧化供能, 且其持续时间较长, 故耐力性项目, 例长跑, 主要是有氧氧化供能。

2.2 乳酸能系统供能

乳酸能系统供能, 又称糖无氧氧化供能, 它是指糖经无氧分解 (酵解) , 生成乳酸的同时, 释放能量供机体利用。一般60%~90%强度运动, 主要由乳酸能系统供能, 且其持续时间, 为30秒至90秒。由于肌肉中堆积的乳酸, 对肌肉的运动能力, 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而肌乳酸进入血液, 成为血乳酸 (肌乳酸的消除) , 3分至5分钟时, 血乳酸浓度最大, 故血乳酸能供能为主的项目, 例短跑, 其组内间歇, 应控制在3至5分钟;而肌乳酸半时反应 (消除一半) , 为11分钟, 故组间间歇为10至20分钟。

2.3 ATP-CP系统 (磷酸原供能系统)

ATP (三磷酸腺苷) , 是人体细胞, 能直接利用的能源物质, CP (磷酸肌酸) , 是肌酸的磷酸化形成的。ATP-CP系统供能, 是指CP分解时, 储存在CP中的高能磷酸键, 裂解释放的能量, 可以直接用于ADP磷酸化, 生成ATP供能。一般90%以上强度, 10秒以内的供能, 主要由该系统先供能, 且CP产生新的ATP, 需2至5分钟。故爆发力项目, 例投掷、拳击等训练, 应充分遵循该系统供能规律, 训练爆发力时, 一组持续时间, 应控制在10秒以内, 且组间间歇1至5分钟。

3 适宜的负荷和适时的恢复是提高成绩的必要条件

负荷强度与负荷量比较, 它对有机体起着更为重要的影响作用。一般情况下, 负荷强度中等, 负荷量较大的运动负荷, 主要可发展耐力素质;负荷强度大, 负荷量较小的运动负荷, 主要可发展力量和速度素质。故要根据需要, 合理安排训练的量及强度。

同时, 在运动训练过程中, 有机体承担的运动负荷, 使人体能源物质大量消耗, 根据超量恢复的原理, 负荷后的恢复时间过长或过短, 都不能产生良好的训练效果。故应合理安排好训练每一周期, 乃至每堂课的合理间歇时间, 以期能量的再生、恢复, 乃至超量恢复出成绩。

因此, 在运动训练过程中, 应把负荷与恢复, 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根据恢复过程的规律, 安排好适宜的负荷, 和适时的恢复过程, 以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4 一堂投掷项目综合训练课的操作程序

众所周知, 爆发力是投掷运动员的灵魂, 投掷要想出成绩, 只有经过不断的耐酸性等训练, 才可能产生好的效果。故在投掷训练中, 在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上, 应遵循ATP-CP、乳酸系统的供能规律, 合理安排训练强度、持续时间、及间歇时间。同时, 技术是使运动员达到高水平重要因素之一, 结合神经兴奋应适宜、体力有一定的承受力等因素, 一堂投掷综合训练课 (2小时) 为 (见下图) :

以铅球训练为例, 课的操作为:20'热身准备活动→背向滑步推铅球 (20') →能体现快速力量的杠铃片挺举, 8至10次一组, 共5组, 组间间歇3'~4' (共15') →模拟推铅球动作橡皮筋快速练习, 每组持续1', 共4组, 组间间歇3'-4' (共15') →针对腿部力量不足, 蹲跳起练习, 每组持续1.5', 共5组, 组间间歇3'~4' (共20') →慢节奏原地 (或背向滑步) 推铅球练习 (20', 不间歇) →放松 (10') 。

5 结语

一堂好训练课的安排, 应科学、合理。科学指的是遵循训练及自然的规律, 合理是从实际情况出发, 采用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切实可行。但我们训练时往往喜欢追求大运动量、大强度, 容易忽视供能系统供能规律 (特别是运动持续时间及合理间隙) , 导致运动性疲劳。这一点, 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冯炜权.运动生物化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0.

[2]过家兴.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0.

训练规律 篇8

关键词:篮球运动,教学训练,发病规律,预防措施

篮球运动一直都是高校学生最热爱的体育运动之一。甚至许多高校已经将篮球运动设立为专门的学科。篮球本身是一项激烈的、身体接触较多的运动,而正是因为篮球这种激烈运动的特性, 导致学生在进行篮球训练的过程中,难免发生意外和受伤。由于大多数学生本身的身体素质较差,在进行激烈的篮球训练时,经常会发生拉伤的现象,使身体出现损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该文会对如何在篮球训练中避免受伤以及预防措施进行详细的分析。

1 学生在篮球训练中受伤的主要原因

尽管很多人喜欢篮球运动,但是也有很多人本身的身体素质并不适合这项激烈的运动,导致其在篮球训练和篮球比赛中发生受伤的现象也十分的普遍。为了减少这一现象的发生,笔者会对训练人员受伤的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

1 . 1 训练强度不合理, 学生身体素质较差

教练在对训练生进行篮球运动的训练时,往往会急于求成,造成训练强度过大,让很多训练生的身体无法承受。尽管很多人对于这项运动十分的热爱,也积极的参加篮球训练,但是由于本身的身体素质较差,再加上篮球训练的力度加大,难免发生一些肌肉拉伤等现象。而在这种强度的训练下,训练生的身体也只会造成严重的透支,很难对训练生本身的篮球技巧及身体素质有太大的提高,相反会造成训练生身体的严重负担。

1 . 2 训练生自身的身体保护意识不强

很多体育老师及篮球教练认为在进行篮球训练的过程中,发生身体的碰撞,运动导致的拉伤、损伤等是十分普遍且十分正常的现象,不会对训练人员造成太大的伤害。而这一错误的看法也经常使训练生认为受伤在训练当中来说,属于正常状态,这也是训练生在进行训练或比赛时自我保护意识、防范意识不强的原因,最终导致受伤或发生意外。

1 . 3 运动之前的准备不够充分

无论在进行任何运动训练之前,都要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而很多训练生对于运动前的准备活动认识不足,致使其在进行准备活动时不够认真,最终在进行正式的篮球训练中发生身体损伤。而这一现象在篮球训练中十分常见,训练生想要减轻身体出现受伤的情况,就要积极认真的完成训练前的准备活动。只有身体达到一定程度的预热,在正式训练中才不会因为身体的僵硬而发生意外或是受伤。

1 . 4 活动环境及气候温度对训练造成影响

由于训练生在进行准备活动时,身体预热不足,如果此时室温较低,会导致其身体不够协调,肌肉也会处于僵硬的状态,这极易造成训练生的身体出现损伤。如果室内气温过热,学生因为运动导致身体热量较高,中暑的情况也极易发生,甚至使学生的反应能力下降,导致在进行训练时身体严重透支。

1 . 5 训练场地的环境对训练生造成影响

除了上述的四点原因,训练场地的环境也会对训练生的训练产生影响,训练场地的环境主要包括运动训练场、运动器材、服装装备等。其中,很多用于进行篮球训练的训练场地,由于常年没有进行维修,导致训练场地的地面不够平整,这极易使训练生在训练的过程中发生损伤。除此之外,不合身的训练服装及装备也使训练生在训练过程中不能顺利进行训练的原因。

2 在篮球训练中运动损伤的发病规律

训练生在篮球训练中极易发生身体上的损伤,笔者根据全面的研究调查,对训练人员受伤的发病规律进行详细地分析。

2 . 1 有关训练人员受伤发病规律的调查分析

经过笔者对篮球训练人员发病规律的全面调查分析,发现训练人员在篮球训练或者是篮球比赛中极易发生膝关节损伤及韧带拉伤。除此之外,髌骨处发生损伤的情况也比较多见。通常情况下, 训练人员受伤的常见病发部位为半月板受伤、大腿肌肉的拉伤、韧带撕裂或肌肉撕裂、软组织发生损伤以及发生骨折等。以上这些受伤部位都是训练人员在比赛场上或者在训练场地上极易出现的发病规律。在篮球比赛或训练的过程中,训练人员的膝关节、手腕处、踝关节、大腿肌肉、腰部等部位经常出现损伤,这也是在训练人员发病规律的调查结果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处极易受伤的部位。而导致这些部位的受伤原因也是由于运动不当造成的。

(1)踝关节发生损伤的主要原因。

在进行篮球运动的训练过程中,训练人员必须要有良好的弹跳力,只有这样才能在篮球比赛中增加获得分数的几率。而不论是在训练还是在比赛中,由于过度的训练对身体的负荷加大,都会造成训练人员的体力透支,使训练人员在弹跳的过程中,由于身体落地时不能够保持平衡,失去重心,最终导致踝关节部位的扭伤或拉伤。

(2)大腿肌肉拉伤的主要原因。

在篮球训练中,经常会有往返冲刺的训练动作,这种动作需要快速的反应能力及身体协调能力。部分身素质较差,反应能力及身体协调能力较弱的训练人员,很容易在这种训练中发生大腿肌肉拉伤的情况,在激烈的篮球比赛中甚至会发声肌肉撕裂的现象。

(3)膝关节发生损伤的主要原因。

在篮球比赛或是篮球训练的过程中,投篮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训练人员在训练过程中极易发生膝关节损伤或拉伤。主要原因在于投篮的动作需要训练人员高高的跳起,投篮动作结束的一瞬间,训练人员的双脚落地,脚背受到地面的冲击,冲击力大于膝盖承受力时,极易发生膝关节处的损伤或拉伤。除此之外,训练人员在跑动的过程当中,会因为身体冲撞的发生,导致膝关节韧带受损。

(4)腰部拉伤或损伤的主要成因。

训练人员的腰部损伤或拉伤与其他的部位不同,腰部损伤主要分为急性腰部损伤和慢性腰部损伤。在篮球比赛的过程中,由于对方人员的故意犯规,对比赛人员进行身体的撞击,这种情况的发生通常是导致训练人员出现腰部急性损伤的主要成因。慢性腰部损伤主要发生在训练人员平时的篮球训练中。慢性腰部损伤主要成因,是训练人员在训练的过程中,身体负荷过大,动作不够准确, 长此以往的累积,造成训练人员的腰部负担过大,最终形成慢性腰部损伤。

通过上述原因可以得知,篮球训练人员之所以会发生身体上的损伤意外受伤,主要原因在于训练人员过度的、超负荷的进行高强度的篮球训练,致使身体某些极易发生损伤的关节部位发生损伤或意外受伤。这些关节部位都是篮球训练人员极易发生受伤的部位,下面,笔者会针对这些极易发生损伤的关节部分进行深入的分析及阐述。

2 . 2 关节部位易发生损伤的原因分析

(1)踝关节受伤的成因分析。

上述内容讲到,踝关节之所以极易发生损伤,主要是由于上篮动作中的快速起跳和落地,致使脚面承受整个身体力量的重压,此时踝关节极易受到重压,最终造成关节韧带的拉伤或损伤。

踝关节发生受伤主要原因在于,当踝关节发生背屈的动作时, 踝关节的组织结构中的距骨前体与踝关节窝部位呈吻合的状态, 这就减少了距骨前体的活动空间,降低了踝关节处的稳定性。而训练人员在起跳的过程中,踝关节中的距骨前体活动空间较大,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踝关节由放松的状态立刻切换为紧张的状态,便是踝关节发生损伤的成因。

(2)半月板发生损害的成因。

在练球比赛的过程中,由于大力的冲撞,使在奔跑过程中的队员膝盖处发生错位的扭转,导致半月板受到严重挤压,最终形成半月板损伤。

(3)膝关节受伤的成因。

膝关节在人体骨架结构中的构成比较复杂,它也是经常发生运动型拉伤的主要部位。当小腿部位做前屈的动作时,膝关节处的绕冠状轴处于紧绷状态,在训练人员准备跳起再下落的过程中,膝关节会受到身体力量的冲击,承受不住力量的缓冲而发生损伤。

3 预防训练人员在篮球训练中发生损伤的主要措施

3 . 1 加强篮球训练生的身体防范保护意识

很多参加篮球训练的学生甚至是教练,皆认为在篮球训练中受伤属于正常情况。这种思想会造成训练生的自我身体保护意识不强,在训练或比赛的过程中也因为这种观念经常发生身体上的损伤。因此,篮球训练的教练应该对训练生进行思想教育,加强训练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不论是在训练中还是比赛中,都应该最大限度的保护自己的身体,使自己不受到意外伤害。

3 . 2 做好训练前的热身运动

上述内容提到过,很多训练人员因为在开始训练之前,没有充分的进行准备活动,导致身体僵硬,在接下来的正式训练中会显得十分吃力,造成身体的负荷加重。因此,教练应该组织训练生在开始正式的训练之前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强制要求训练生在准备活动结束之后才可以开始正式的训练,目的是为了提高训练生的身体素质,在比赛或训练时减少身体损伤的发生。

3.3 合理安排训练强度

教练应该合理的安排训练强度,不能急于求成加大训练量,给训练生的身体体能带来负担,导致训练生在比赛或训练中发生意外伤害。

4 结语

训练规律 篇9

关键词:耐力性运动项目,能源物质代谢,能源物质恢复,运动训练,方法制定

能源物质的代谢与恢复是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及运动训练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不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而且对于指导运动训练、改善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提高运动成绩都有实用价值。在大强度、大运动量地进行科学、系统训练的今天, 摆在首位的是疲劳恢复即能源物质恢复问题, 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 能源物质恢复是运动训练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在体能、技能、战术、心理和智力方面具有相似的竞技特点和训练要求, 根据这一原理, 本文从能源物质代谢与恢复的角度分析该项群中耐力性项目的特点与生化机制, 以便制定合理的运动训练计划, 提高该类项目的运动成绩。

1. 耐力性项目的能量代谢特点与运动训练特征

耐力性项群包括中长距离跑、中长距离游泳、自行车等众多项目。在训练和比赛中连续运动时间长是耐力性项群竞技的基本特征, 从竞技能力结构的特点看, 要求运动员在保持高度发展的耐力水平的同时, 明显地提高速度水平;在保持高度发展的专项竞技能力的同时, 注意提高全面训练水平。因此, 在训练中要不断改善机体能源物质的存储状况, 提高机体的物质代谢功能, 提高运动器官的运动功能, 提高心理耐力, 以超强的耐心忍受生理和心理上的极度疲劳, 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能的潜力。

耐力性运动项目不同, 运动时间供能系统在供能比例上便不同, 以无氧糖酵解供能或有氧代谢供能为主。对于高水平选手来说, 在短时间耐力项目竞技过程中, 主要由无氧糖酵解系统供能;在中等时间耐力项目的竞技过程中, 无氧糖酵解系统与有氧氧化系统以大约各半的比例共同承担着运动供能的责任;而在长时间耐力项目的竞技过程中, 则是明显地以有氧代谢系统为主, 提供运动竞技所需的能量。因此, 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能量代谢的特点是以无氧糖酵解供能或有氧代谢供能为主的多种代谢方式供能。[5]

2. 能源物质的恢复机制

2.1 能源物质恢复的一般规律

运动后能源物质的恢复实质是把导致疲劳的代谢物诸如ATP、CP、乳酸、r-氨基丁酸、糖元、体液的量和成分都恢复 (消除或合成) 到运动前的水平。关于恢复的研究表明, 运动时消耗的肌糖元可以在运动后逐渐恢复, 并在某一阶段可以恢复到比原来还好的水平, 若运动后能源物质的供给与恢复措施得当可以超过运动前的量, 即所谓“超量恢复”。超量恢复是运动训练学中一项举足轻重的运动训练恢复理论。这种恢复在保持一段时间后回到原来的水平, 在一定的范围内运动量越大, 能量物质的消耗越多, 超量恢复也就越显著。

2.2 肌肉中的ATP和CP的贮备与恢复

ATP是肌肉工作的是肌肉工作的直接能源。肌肉收缩与放松都要消耗ATP, 当ATP浓度下降到一定水平时就会发生疲劳。如果肌肉在某种情况下把ATP耗尽, 则肌肉处于僵直状态, 而不再发生收缩, 这时肌肉中的ATP可用CP再合成, 使肌肉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更多的能量, 它是保证人体启动加速和极限强度运动的应急能源。尤其是对短时间高强度的运动训练项目ATP、CP恢复较为重要, 而对于以无氧糖酵解与有氧氧化系统功能的体能主导类耐力型项目而言, 其影响相对不明显[1]。

2.3 肌糖元的贮备与恢复

肌糖元是机体在进行无氧和有氧情况下活动的重要的能源物质, 并且是长时间运动时延缓肌肉疲劳和限制运动能力的重要因素, 因而, 运动后肌糖元的恢复对耐力性运动项目尤为重要[3]。

膳食能影响持久性运动后肌糖元完全恢复的速率。耐力性运动后的恢复与短时间大强度的运动项目有所不同, 耐力性运动后肌糖元的恢复需要高糖膳食, 且在运动后的最初10h肌糖元恢复最快, 肌糖元完全恢复则需要46h。这点对运动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为了使耐力运动员糖元贮备在各次运动间尽快地恢复, 在比赛前必须调整运动量, 至少在赛前2天内不宜进行紧张的持久耐力运动。肌糖元的完全恢复需高糖膳食, 如膳食中无糖类 (仅有脂肪和蛋白质) , 甚至在5天后肌糖元恢复数量仍然很少, 这说明进行长时间耐力运动与其他项目有很大程度的不同。产生肌糖元恢复滞后的原因: (1) 糖元被消耗的数量可能是调节糖元恢复速度的因素, 在持久性耐力运动中其消耗量是相当大的; (2) 耐力运动后, 由于肝糖元的消耗常出现低血糖。但在短时间大强度间歇运动中, 肝糖元即使有所消耗也是很少的, 因而恢复期内血糖最低也是在正常值范围之内。所以, 对糖元再合成有着重要意义的葡萄糖利用率, 在耐力性运动后较高。这就有助于说明在耐力性运动后, 即使不食用含糖膳食也有较大量的糖元恢复。[4]

2.4 肌肉血液中乳酸的消除

乳酸是剧烈运动导致肌肉疲劳的重要因素。因此, 肌肉和血液中乳酸的生成会增加, 如400m、800m、1500m跑, 100m、200m、400m游泳等, 其运动后的乳酸浓度可达到15mmol/l甚至更高, 如此高浓度的乳酸会使内环境酸化, 对机体的运动能力和健康都有损害。从事耐力性运动性运动项目主要依靠糖的无氧酵解功能, 无氧糖酵解的代谢终产物中含有乳酸, 因而中长跑类 (1000m、3000m等) 项目中乳酸消除也是影响运动能力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2.4.1 乳酸消除的速度

研究证明, 多数受试者血乳酸消除速率大致为每分钟10mg%, 在200m跑后30min都未恢复到安静时水平。训练或比赛后乳酸消除的半时反应为25—30min, 运动后1—2小时可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2]

2.4.2 运动对血乳酸消除的影响

实验证明, 在力竭运动后的恢复期中, 进行轻微活动 (如慢跑) , 血乳酸的消除较完全休息快, 在休息性恢复期中乳酸消除的半时反应为25min, 而在运动性恢复期中乳酸消除的半时反应仅为11min。从半时反应来看, 血乳酸的完全消除, 在休息性恢复时大约需2h, 但在运动性恢复时仅需1h。耐力性运动员在比赛或训练课后立即进行轻微活动或整理活动有利于能源物质的恢复。

3. 耐力性运动项目的训练方法制定

3.1 发展一般耐力的基本途径方法

提高运动员的摄氧输氧和用氧能力, 保持体内适量的糖元及脂肪的储存量, 提高肌肉、关节、韧带等支持运动器官对长时间负荷的承受能力, 以及加强心理调节控制能力, 改进运动员在疲劳状态下充分动员机体潜力, 坚持继续工作的自我激励机制, 是发展运动员一般耐力的基本途径。在运动实践中主要采用长时间单一的或变换的运动练习发展运动员的一般耐力。长时间的单一练习, 既能发展机体有氧代谢能力, 又能发展进行该项运动主要工作肌群及关节、韧带的工作耐力;而长时间地变换内容练习, 则可以减轻局部运动系统的工作负荷, 着重培养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通常采用较小的负荷强度进行一般耐力的练习, 长时间、小负荷是发展耐力负荷的基本特点。发展一般耐力常用的训练方法主要是持续训练法和间歇训练法。

3.2 发展耐力常用的手段

针对耐力性运动项目, 其运动训练常用的手段如下。

3.2.1 长时间单一运动项目练习。

如越野跑30—120分钟, 自行车骑行40—180分钟, 游泳400—2000米, 足球篮球羽毛球练习1—3小时, 登山远足1—4小时, 等等。

3.2.2 多种变换、组合的耐力练习。

例如在野外的道路上进行“法特莱克跑” (练习时走跑交替) 等。

3.2.3 在各种器械上完成的耐力练习。

如蹬踏功率自行车5—10分钟, 在跑台上走、跑10—30分钟, 在划船练习器上划桨练习10—30分钟, 等等。[6]

3.3 耐力训练的注意事项

3.3.1 一般耐力练习的内容较为单一, 最好组织集体练习避免单调枯燥。

3.3.2 野外活动和训练要注意安全, 并携带少量的饮料、医药品等。

3.3.3 空腹晨练, 如进行发展一般耐力的训练, 应控制负荷的量和强度避免损害健康。

4. 结语

能源物质的恢复是有机体存在的客观规律。在运动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获得超量恢复, 并及时准确地判断和控制疲劳是包括耐力性运动项目在内的运动训练计划制定的理论依据和来源。因此, 应根据运动员机体能源物质的恢复状况与机体对负荷的适应状态, 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运动训练方法, 提高运动员的肌肉—神经系统的整体功能。训练中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与休息, 使运动员不断提高生物学的适应能力, 这是运动训练的成功所在。

参考文献

[1]张蕴琨, 丁树哲.运动生物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7.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7.

[3]冯炜权.运动疲劳及过度训练的生化诊断.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0, (04) .

[4]吴鹤群, 吴琳.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的运动疲劳特征及消除措施研究.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4.12, (2) :66-70.

[5]缪建奇.运动后机体能源物质恢复机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3, VOL37, (2) .

训练规律 篇10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但这时的逻辑思维是初步的, 且在很大程度上仍具有具体形象性。通过数与形的有机结合, 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 能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 养成多向性思维的好习惯, 甚至为学生初步形成辩证思维能力创造条件。鉴于此, 笔者尝试开展了“数形结合找规律”思维训练课的设计、教学与研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观察、寻找图形的特点, 结合图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不同的数学规律。

2.应用“数形结合”, 训练和培养学生数学直觉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通过以形助数的直观生动性, 体会数形结合, 感受数学的趣味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有没有学过这样一首诗? (师出示《题西林壁》这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什么意思? (从不同角度看庐山, 庐山的模样各不相同)

师:其实在数学学习中也是如此, 对待同一个问题, 如果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去思考, 得出的结论、规律也会不同。

(设计意图: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古诗导入新课, 非常简明。以此迁移到数学学习中也要善于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 为后面新知的学习作了铺垫。)

二、新授

师 (依次出示图1、图2、图3) :分别说说是由几个小圆点组成的。想象一下图4会是什么样子的?一共有多少个圆点?

师:你是怎么想到图4会有16个小圆点的?仔细观察这组图, 你还有什么发现呢? (生畅谈自己的发现)

师:同学们不仅能用一个数表示每幅图的圆点数, 而且还能用算式来表示这组图的规律, 真了不起。根据这个规律, 想一想第5个图形是怎样的?一共有多少个圆点?第8幅图呢?第100幅图呢?第N幅图呢?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 我们发现每幅图的圆点总数都可以看做是两个相同的数相乘的积, 这些算式还可以用平方数的形式来表示。那刚才我们是怎样观察的? (横着观察的)

(设计意图:数形结合方法之一是借助“形”的生动和直观性认识“数”。通过观察前3个图, 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图形的圆点排列特点;然后, 通过想象图4的样子及圆点个数, 进而作出大胆的猜想、合理的假设, 并作出试探性的结论, 训练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能力。)

师:如果下列式子也是表示每幅图圆点的总数, 那么和刚才的算式等不等?

师:仔细观察等式, 左边的式子有什么特征?右边的呢?左右联系起来看, 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汇报得出:从1起连续奇数的和等于奇数个数的平方。

师:要求连续奇数的和只要知道什么?下列式子你会求吗?

(1) 1+3+5+7+9+11 (2) 1+3+5+7+9+11+13+15+17

(3) 3+5+7+9+11+13+15+17+19

师小结:刚才我们对于同一组图,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找到了这么多不同的规律。同学们真了不起。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 古希腊的数学家们就是借助这些小圆点, 找到了这些规律。

师:我们再回忆一下, 刚才是怎样找到这些规律的?和什么结合起来找的? (揭题:数形结合找规律) 数形结合是一种特别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 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 隔离分家万事休。什么意思?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使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可以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师出示: (1) 1+3+5+……+99

(2) 2+4+6+……+998

解决第 (1) 题的关键是什么?怎样确定奇数的个数呢?

第 (2) 题有什么特征?连续偶数的和如果与连续奇数的和一样有规律那就好了, 想不想研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主动而有效地观察图形, 培养学生从图中读懂重要信息, 并整理信息,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养成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增强对数形结合思维模式的认知, 体会图形对数学规律形成的意义。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等过程, 发展合情的推理能力, 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数学问题并进行交流;体会图形发现的乐趣, 初步感受图形的美和推理的价值。)

三、应用

1. 出示三个算式:2+4、2+4+6、2+4+6+8。你能在图5中画一画、分一分, 使每幅图的圆点总数分别能用下列式子来表示吗?

2. 学生在图5的每个图中分别独立划分后反馈。

3. 如果换个角度再观察这组图, 你还能用什么式子来表示每幅图的圆点总数呢?在图6一列中分一分, 并用算式表示。然后分小组讨论你们的发现。

4. 反馈。得出结论:从2起连续偶数的和等于偶数个数的平方加偶数个数, 即 (n2+n) , 或等于偶数个数乘比偶数个数大1的数, 即n× (n+1) 。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这道探索性的题目, 让学生去研究、探讨、发现, 进行一系列探索性思维活动, 以“数”解“形”, 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形”, 将已有的思维方式大跨度地迁移, 进而发现蕴涵在图形中的数学规律。)

四、拓展

师:刚才这幅图换个角度去观察, 还有许多神奇的规律, 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再去研究, 并把你的发现写成一篇小论文交给老师。 (学生也可能会有如下的发现)

上一篇:教材框架下一篇:工程造价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