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规律

2024-08-24

项目规律(共11篇)

项目规律 篇1

1赛前的准备

针对比赛场地的数据进行多年分析,并进行大风天、中大风天、中小风天、小风天等进行分类。如果场地是中大风天,我们赛前的训练都要以中大风的数据进行准备,包括我们使用调试的帆型, 以及板体的选择等。在比赛场地提前进行适应训练,在摸清对手状态以及速度能力的同时,也适应了比赛场地的迎风操作感觉。

2运动员状态分析

这个问题一般会对老队员形成困扰,而我们往往只解决其表面,其深层次的含义还是有待我们更深刻的去理解,虽然我们已经引导队员在赛前训练前就要提前出状态,下海前把准备活动做开,下海后积极鼓励队员让队员达到兴奋以及比赛的气氛中去,但是比赛前两天出来的结果往往还是让人十分失望,甚至有老队员反应都判断不出起航线的有利位置,说明赛前队员对自身状态的调整方案还是存在很大差异,这不是一个优秀运动员所应存在的问题,也不是一个能够打硬仗恶仗队员所表现出来的状态。问题的存在虽然包含着很多的客观因素,如何把自己的身体状态包括器材状态在比赛当天调动到最佳竞技能力,值得我们深思。

3基础专项训练

3 . 1紧凑型顺风练习

训练目的:练习在彼此接近的情况下跑顺风。

训练方法:所有船艇在靠近上风标处排队起航,以右舷方位线为基准。起航后,先绕上风标,再绕下风标,最后返回上风标。航线长度不固定:若设长航线可训练船速;设短航线可以训练方位感和操船技术。

3 . 2顺风转向练习

训练目的:练习顺风转向,考验船速。

训练方法:该训练为顺风直线对比的一种。各艇间距4~5艇长,绕挂机起航。每次转向后可通过观察前后船艇,了解自己是赶超了亦或是落后了多少距离。转向时不允许挡住其他艇的风。跑5~10min后以挂机为下风标竞赛。

3 . 3无舵驾驶练习

训练目的:通过无舵驾驶使各艇增进舵缭间沟通,掌握如何通过控制平衡和调帆来航行。

训练方法:该训练为无舵训练。要用橡筋把舵在艇中间位置固定好,无舵驾驶跑完航线。

3 . 4起航练习

从起航的准位(其中包括收集信息,通过收集信息再做战术上的决策)、起航时排队以及保持位置、在起航点上进攻和防守的方法、如何沟通交流、如何加速、起航后如何保持自己的航线等技术环节上进行针对性、系统性的训练科目。

4技战术能力运用

4 . 1起航的能力与信心

起航是我们项目的制胜规律之一,起航的成败将直接影响一个轮次的好坏,优秀的运动员起航成功率一般会达到50%以上,其他队员起航成功一般只有30%,首先在起航中队员面对较多对手时信心不足,对起航的目的性不强,对起航所要占据的位置十分犹豫,没有对起航线的有利位置做出提前的判断,导致起航时对外置的抢占比较冲忙,会有起航剩下一分钟时还没有抢到外置占到第一排来,从而直接影响自己对起航线距离的估计以及拉帆时机的掌握,一旦位置偏低反应偏慢的话,直接会被上下风顶死或盖死, 这对自己主导航线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另外在起航爆发力冲线对抗的摇帆中队员也显得比较吃力,在摇帆幅度与力度上与对手相比显得没有任何优势可言。细化人数多时的起航是我们必须要去解决的问题。

4 . 2中小风天摇帆

小风天是队伍存在比较大的问题之一,要想跑好小风天需要具备良好的体能以及比较合理的摇帆方法。首先体能的保障队员的反应还是不错的,并没有出现手涨以及呼吸比较急促的现象,技术环节的问题比较严重,首先器材调试方法有误,对比赛器材的控制能力较差,帆面找不出良好的受风中心,抓不住帆上受力点。风速在6~8节时队员基本能够保持全航程的摇帆,但是每次摇帆回来的动力与效果都很一般,主要在摇帆频率上过于缓慢,另外对桅杆的反扣能力也比较欠缺,如果只靠自身的力量去摇帆即费体力, 而且上半身摇帆的动力很难传达到脚上,这样板体每次前进的动力就会大打折扣,达不到速度的连续性,而且角度也会时大时小, 均衡不起来,风速在8~10节时,队员基本能够套脚套进行反扣起速摇帆,这种风差距主要在操作的技术上,因为这种风力如果操作技术好,操作的速度不会逊色于摇帆的速度,另外在摇帆上也都是阶段性的,如果操作速度感觉好那么在摇帆起步时会比较节省体力,因为速度快帆面就轻,而我们操作速度慢的话首先要让板体起速就会需要比较大的力量去带动,这样体能的消耗就会大于对手, 所以对摇帆的持久性以及速度的保持就会很吃力。针对这个问题下一步我们将采用抓拉帆绳的操作方法加大身体与帆面的距离, 加长腰钩绳的长度好让上半身的受力更好的传达到板体上,让板体的越浪以及角度更优越。

4 . 3顺尾风的追赶能力

这种风力想要去追赶十分的困难,所以我们必须提高一次航线过标的能力。首先队员要注意抓阵风与风摆,以对整个场地风区来源的规律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思路,如果某一轮大左有利,但是没有大胆的去跑到底,因为这时起航线有别的级别正在起航,只有一个人大胆的从起航线上风过,这时只有上面有风能够滑行,追赶了起码5~7个名次,说明他对规则理论以及场地了解分析得十分到位,并且落实到了实处,获得了很大的利益。而其他大部分队员则没有利用好并且没有大胆的去做,一旦窝死在无风区根本就没有办法去控制两边对手追赶上来的位置。这对队员的心理以及信心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在技术环节上队员在桅杆的软硬度上赛前调整不是很好,桅杆过硬,导致帆面的反弹能力不是很好,也让队员在插帆条上调松加大帆面反弹的效果,但是临场的改变并没能够收到奇效。

4 . 4航线选择

不论是在一次航线中,还是二次航线中都要处处运用好战术, 如果二次航线上在领先时战术的运用不是很理想,越是想看住对手越是看不住,问题主要在当后面追赶板群多时,一定要对航线有个明显的判断,过标后必须让自己处于一个明显领先的位置,无论后面的对手是想转向摆脱还是采取跟随战术,都必须是出于比对手多露出一点板头的位置,无论是跑大左还是大右航线都要把跑这边航线的对手看死,因为这时你在考虑跑另外一边航线的对手已经没有这个必要,跑出良好的速度就可以了,而队员普遍战术运用不好掉名次主要还是在航线选择比较犹豫,看着对手动了自己才动,这时既受下风对手的影响,又把一部分对手从另外一个航线放掉了,跑另外航线的对手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速度也能够跑得起来,到达2标时就会出现落后于两边对手的现象。而当后面只有两到三条板体跟随时,队员又比较喜欢去博航线来追赶对手,结果导致对手没追上反而输给后面这两三条板体。当然在战术运用的过程中也得去分析在什么风力下对手的实力自己是否能够看得住,敢去跟对手对抗不是件坏事,但是如何利用跟最简单实用的方法看住对手才是战术运用的合理性,如何去衡量战术的合理性需要队员在实践中体现。

5结语

战术的运用结合实战受本次比赛航线比较单一的影响,所以在一次航线中基本没有比较明显的战术运用,主要还是在二次航线上队员在领先时战术的运用不是很理想,越是想看住对手越是看不住,问题主要在当后面追赶板群多时,自己一定要对航线有个明显的判断,自己过标后必须让自己处于一个明显领先的位置,无论后面的对手是想转向摆脱还是采取跟随战术,自己都必须是出于比对手多露出一点板头的位置,无论是跑大左还是大右航线都要把跑这边航线的对手看死,因为这时你在考虑跑另外一边航线的对手已经没有这个必要,跑出自己良好的速度就可以了,而队员普遍战术运用不好掉名次主要还是在航线选择比较犹豫,看着对手动了自己才动,这时既受下风对手的影响,又把一部分对手从另外一个航线放掉了,跑另外航线的对手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速度也能够跑得起来,到达2标时就会出现落后于两边对手的现象。而当后面只有两到三条板体跟随时,队员又比较喜欢去博航线来追赶对手,结果导致对手没追上反而输给后面这两三条板体。当然在战术运用的过程中也得去分析在什么风力下对手的实力自己是否能够看得住,敢去跟对手对抗不是件坏事,但是如何利用跟最简单实用的方法看住对手才是战术运用的合理性,如何去衡量战术的合理性需要队员在实践中体现。

摘要:许多运动员和教练员从事帆船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感觉和经验来调节帆和船,这种感觉是具有很大盲目性的,缺乏理性的分析。随着帆板项目在国内的广泛发展,对抗竞争日渐激烈,制胜规律的掌握成为了运动员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因素。本文将通过分析影响帆板项目的综合因素来探讨项目的制胜规律。

关键词:帆板,战术,航线,训练

项目规律 篇2

供求规律是一个很特殊的`规律,人们并不否定它的存在,但是它的作用和要求又似乎捉摸不定.在当今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殿堂中,尚没有供求规律明确的位置.现代经济学大作供求规律文章的时候,我们关于供求规律的研究似乎还是禁区.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彻底搞清楚供求规律已成为不容拖延的重要理论课题.

作 者:石在伦 李长林 作者单位:石在伦(黑龙江行政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李长林(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76)

项目规律 篇3

项目教学是当前中职学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成败的关键为是否有适合中职学校教学用的项目。中职学校教学用的项目大部分来源于教科书,只有极少部分来自企业的产业项目。教科书的项目大都能紧密结合中职生的实际,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但缺乏真实性,实用性也不强。企业的产业项目虽能反映项目的真实性、实用性强,但对中职学校的教学和学生的实习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企业的产业项目要在中职学校使用,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转换为适合中职学校教学实际的教学项目。

用物件生成规律转换企业的产业项目,是江门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近年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对深化中职学校其他专业的项目教学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软件专业是江门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的骨干专业,曾是教育部的示范专业和省的重点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软件人才,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近年来,受到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特点等因素的影响,中职学校的软件专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学校希望通过与育泰科技公司的校企合作,为软件专业及其他专业的教学改革找到新的突破口。育泰科技公司是中小型软件公司,该企业多年来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尤其关注中职软件人才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有心人。而江门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被确立为首批国家示范学校,为软件专业教学改革在物质上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基于以上动因的需要,学校以此为契机,探讨校企合作转换产业项目的方式。

二、 校企合作转换产业项目的目标

为研究方便,我们把企业开发的应用项目,称之为产业项目,并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成功的项目教学例子告诉我们,学校的项目教学不能把产业项目直接拿来复制教学,需要对项目进行转换,使产业项目适应中职学校的教学需要,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转换企业的产业项目就成了校企合作项目教学的首要任务。

所谓产业项目的转换,并不是简单地增减项目的内容和课程,也不是把原有的产业项目打烂然后重起炉灶,而是要保持产业项目的企业特点和实用性,又要尽可能接近中职学校的教学实际,以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实训。校企合作转换产业项目的目标就是探索产业项目转换为教学项目的有效方法。

三、校企合作转换产业项目的实施过程及原理

通过研究,学校决定采用物件生成规律来转换产业项目。物件生成教学法是上世纪90年代,学校根据物件生成规律而提出的物件生成教学法,该教学法曾获得广东省的教育创新成果奖和全国的教育科研成果奖。通过对产业项目的转换,达到旧瓶(用物件生成规律)装新酒(转换产业项目)的作用。

1.  产业项目转换的过程

从图1可以看出,整个过程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步骤1 :企业为学校提供产业项目;

步骤2 :校企合作使用物件生成规律,对产业项目进行转换;

步骤3 :产业项目转换为教学项目,教师利用物件生成教学法对教学项目进行项目教学;

步骤4 :教师指导学生实训,完成项目的实训或开发。

在上述的步骤中,校企双方参与产业项目的转换是整个过程的关键。在这过程中,校企双方要发挥各自的优势,使转换后的教学项目既保持产业项目原有的真实性,又有利于中职学校的教学。

2. 用物件生成规律转换产业项目的原理

按照人类的认识论,人们对某种事物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而事物的形成也是经历了从孕育、生成、完善到定型这样的变化阶段。(如图2所示)

物件生成教学法就是以物件的孕育、生成、完善、定型作引导而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以物件的生成过程引导教学环节的决策和执行。从教的角度来说,是围绕着为了更好地让物件的孕育、生成、完善、定型而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是讲授使物件最终定型的方法。从学的角度来说,是让学生掌握物件的孕育、生成和完善的基本方法,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物件定型,是物件操作执行者。

3. 用物件生成规律转换产业项目实例—仓储系统

仓储系统是育泰科技公司开发的一个产业项目,项目的容量大,知识点跨度大,分为抽象和具体两个物件的转换。

(1)抽象物件转换实例(销售单管理模块),如图3所示:

图3所示的四个阶段的具体物件目标如下所示:

①孕育:仓储系统中用于管理企业对客户的销售行为的功能模块。②生成:新建的窗体;以主从表结构来管理销售单的单头和销售明细内容;实现销售单的新增、修改、删除、保存、取消、打印等功能。③完善:应客户的要求,增加“人力资源管理模块”。④定型:由项目主管检查下属的所有子模块,是否已全部完成定型,确认无误后可以定型。

(2)具体物件转换实例:建立一个删除当前用户记录的按钮。

图4所示的四个阶段的详细目标如下所示:

孕育: 建立按钮Bt_Del_User,点击后删除当前的用户记录。

①在窗体左上部位置,建立“删除”按钮;

②单击后删除当前有用户。后台表为users 。

生成:以下是实际操作的过程。

①在窗体FmUser中,从控件栏中拖放一个BUTTON控钮到窗体上;②在属性管理器中,设置上边距TOP为9,左边距LEFT为15,高度HEIGHT为25,长度LENGTH为65;③在属性管理器中,把显示标签caption属性的内容改为“删除”;④双击按钮BUTTON1,在ONCLICK中输入如下代码: qyuser.delete。

完善:删除之前提示是否确认删除,删除后提示删除成功。把按钮的Onclick的语句完善如下:

//以下语句删除前提问是否确定删除

if MessageBox(self.Handle,PChar('确定删除吗?'),PChar('提示'),MB_yesno)=id_no then abort;

//以下语句删除当前记录 qyuser.delete;

//以下语句提示删除成功 Showmessage(删除当前记录成功!)。

定型:测试员测试无误,达到物件孕育阶段提出的功能目的,项目主管确认定型。

四、校企合作转换产业项目的成效

1. 用物件生成规律转换的产业项目利于教学

产业项目的传统转换方法是先拆分产业项目为若干个大模块,大模块里再分为若干个小模块,然后根据每个模块的知识点,挂上相应的课程。用这种方法转换产业项目,简单、直观,但教学项目容量比较大,受中职学校课时的限制,教学进度很难完成。产业项目层次纷繁,语句复杂,程序控制迂回曲折,知识点分散,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实训带来一定的难度。

用物件生成教学法转换的产业项目,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动性。物件生成规律是教学指挥棒,整个项目的教学是按照物件生成规律展开的,即按照孕育、生成、完成、定型的四个阶段。这时候的模块都属于某一个生成阶段,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繁杂的语句、变量、程序控制方式等也归属于某一个模块。

从以往的人被项目所驾驭转变为人驾驭项目,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再纠缠于某个语句或某种控制,而是着眼于物件的定型,在教学的时候就能抓住项目的关键,突出重点难点,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用物件生成规律转换的产业项目“五脏俱全”

企业在开发产业项目的时候,需要考虑客户的需求,项目容量的大小不是考虑的主要因素。但如果用作教学项目,项目容量的大小是必须要考虑的。用物件生成规律转换产业项目时,只关注物件生成的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的模块中的语句、变量等都是必须的。而与这四个阶段无关的一些语句、控制等是可以删除的。因此,转换后的教学项目与原产业项目相比,变得更简洁,条理更清晰,知识点更集中。教学项目容量虽少,但“五脏俱全”。

五、体会与思考

校企合作和项目教学是中职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转换产业项目,为校企的深入合作和开门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校企合作不应该是一种形式上的合作,而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合作。校企可合作的项目很多,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为迫切的问题作为合作项目。

一、实施背景

项目教学是当前中职学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成败的关键为是否有适合中职学校教学用的项目。中职学校教学用的项目大部分来源于教科书,只有极少部分来自企业的产业项目。教科书的项目大都能紧密结合中职生的实际,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但缺乏真实性,实用性也不强。企业的产业项目虽能反映项目的真实性、实用性强,但对中职学校的教学和学生的实习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企业的产业项目要在中职学校使用,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转换为适合中职学校教学实际的教学项目。

用物件生成规律转换企业的产业项目,是江门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近年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对深化中职学校其他专业的项目教学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软件专业是江门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的骨干专业,曾是教育部的示范专业和省的重点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软件人才,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近年来,受到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特点等因素的影响,中职学校的软件专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学校希望通过与育泰科技公司的校企合作,为软件专业及其他专业的教学改革找到新的突破口。育泰科技公司是中小型软件公司,该企业多年来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尤其关注中职软件人才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有心人。而江门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被确立为首批国家示范学校,为软件专业教学改革在物质上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基于以上动因的需要,学校以此为契机,探讨校企合作转换产业项目的方式。

二、 校企合作转换产业项目的目标

为研究方便,我们把企业开发的应用项目,称之为产业项目,并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成功的项目教学例子告诉我们,学校的项目教学不能把产业项目直接拿来复制教学,需要对项目进行转换,使产业项目适应中职学校的教学需要,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转换企业的产业项目就成了校企合作项目教学的首要任务。

所谓产业项目的转换,并不是简单地增减项目的内容和课程,也不是把原有的产业项目打烂然后重起炉灶,而是要保持产业项目的企业特点和实用性,又要尽可能接近中职学校的教学实际,以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实训。校企合作转换产业项目的目标就是探索产业项目转换为教学项目的有效方法。

三、校企合作转换产业项目的实施过程及原理

通过研究,学校决定采用物件生成规律来转换产业项目。物件生成教学法是上世纪90年代,学校根据物件生成规律而提出的物件生成教学法,该教学法曾获得广东省的教育创新成果奖和全国的教育科研成果奖。通过对产业项目的转换,达到旧瓶(用物件生成规律)装新酒(转换产业项目)的作用。

1.  产业项目转换的过程

从图1可以看出,整个过程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步骤1 :企业为学校提供产业项目;

步骤2 :校企合作使用物件生成规律,对产业项目进行转换;

步骤3 :产业项目转换为教学项目,教师利用物件生成教学法对教学项目进行项目教学;

步骤4 :教师指导学生实训,完成项目的实训或开发。

在上述的步骤中,校企双方参与产业项目的转换是整个过程的关键。在这过程中,校企双方要发挥各自的优势,使转换后的教学项目既保持产业项目原有的真实性,又有利于中职学校的教学。

2. 用物件生成规律转换产业项目的原理

按照人类的认识论,人们对某种事物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而事物的形成也是经历了从孕育、生成、完善到定型这样的变化阶段。(如图2所示)

物件生成教学法就是以物件的孕育、生成、完善、定型作引导而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以物件的生成过程引导教学环节的决策和执行。从教的角度来说,是围绕着为了更好地让物件的孕育、生成、完善、定型而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是讲授使物件最终定型的方法。从学的角度来说,是让学生掌握物件的孕育、生成和完善的基本方法,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物件定型,是物件操作执行者。

3. 用物件生成规律转换产业项目实例—仓储系统

仓储系统是育泰科技公司开发的一个产业项目,项目的容量大,知识点跨度大,分为抽象和具体两个物件的转换。

(1)抽象物件转换实例(销售单管理模块),如图3所示:

图3所示的四个阶段的具体物件目标如下所示:

①孕育:仓储系统中用于管理企业对客户的销售行为的功能模块。②生成:新建的窗体;以主从表结构来管理销售单的单头和销售明细内容;实现销售单的新增、修改、删除、保存、取消、打印等功能。③完善:应客户的要求,增加“人力资源管理模块”。④定型:由项目主管检查下属的所有子模块,是否已全部完成定型,确认无误后可以定型。

(2)具体物件转换实例:建立一个删除当前用户记录的按钮。

图4所示的四个阶段的详细目标如下所示:

孕育: 建立按钮Bt_Del_User,点击后删除当前的用户记录。

①在窗体左上部位置,建立“删除”按钮;

②单击后删除当前有用户。后台表为users 。

生成:以下是实际操作的过程。

①在窗体FmUser中,从控件栏中拖放一个BUTTON控钮到窗体上;②在属性管理器中,设置上边距TOP为9,左边距LEFT为15,高度HEIGHT为25,长度LENGTH为65;③在属性管理器中,把显示标签caption属性的内容改为“删除”;④双击按钮BUTTON1,在ONCLICK中输入如下代码: qyuser.delete。

完善:删除之前提示是否确认删除,删除后提示删除成功。把按钮的Onclick的语句完善如下:

//以下语句删除前提问是否确定删除

if MessageBox(self.Handle,PChar('确定删除吗?'),PChar('提示'),MB_yesno)=id_no then abort;

//以下语句删除当前记录 qyuser.delete;

//以下语句提示删除成功 Showmessage(删除当前记录成功!)。

定型:测试员测试无误,达到物件孕育阶段提出的功能目的,项目主管确认定型。

四、校企合作转换产业项目的成效

1. 用物件生成规律转换的产业项目利于教学

产业项目的传统转换方法是先拆分产业项目为若干个大模块,大模块里再分为若干个小模块,然后根据每个模块的知识点,挂上相应的课程。用这种方法转换产业项目,简单、直观,但教学项目容量比较大,受中职学校课时的限制,教学进度很难完成。产业项目层次纷繁,语句复杂,程序控制迂回曲折,知识点分散,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实训带来一定的难度。

用物件生成教学法转换的产业项目,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动性。物件生成规律是教学指挥棒,整个项目的教学是按照物件生成规律展开的,即按照孕育、生成、完成、定型的四个阶段。这时候的模块都属于某一个生成阶段,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繁杂的语句、变量、程序控制方式等也归属于某一个模块。

从以往的人被项目所驾驭转变为人驾驭项目,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再纠缠于某个语句或某种控制,而是着眼于物件的定型,在教学的时候就能抓住项目的关键,突出重点难点,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用物件生成规律转换的产业项目“五脏俱全”

企业在开发产业项目的时候,需要考虑客户的需求,项目容量的大小不是考虑的主要因素。但如果用作教学项目,项目容量的大小是必须要考虑的。用物件生成规律转换产业项目时,只关注物件生成的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的模块中的语句、变量等都是必须的。而与这四个阶段无关的一些语句、控制等是可以删除的。因此,转换后的教学项目与原产业项目相比,变得更简洁,条理更清晰,知识点更集中。教学项目容量虽少,但“五脏俱全”。

五、体会与思考

校企合作和项目教学是中职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转换产业项目,为校企的深入合作和开门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校企合作不应该是一种形式上的合作,而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合作。校企可合作的项目很多,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为迫切的问题作为合作项目。

一、实施背景

项目教学是当前中职学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成败的关键为是否有适合中职学校教学用的项目。中职学校教学用的项目大部分来源于教科书,只有极少部分来自企业的产业项目。教科书的项目大都能紧密结合中职生的实际,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但缺乏真实性,实用性也不强。企业的产业项目虽能反映项目的真实性、实用性强,但对中职学校的教学和学生的实习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企业的产业项目要在中职学校使用,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转换为适合中职学校教学实际的教学项目。

用物件生成规律转换企业的产业项目,是江门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近年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对深化中职学校其他专业的项目教学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软件专业是江门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的骨干专业,曾是教育部的示范专业和省的重点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软件人才,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近年来,受到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特点等因素的影响,中职学校的软件专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学校希望通过与育泰科技公司的校企合作,为软件专业及其他专业的教学改革找到新的突破口。育泰科技公司是中小型软件公司,该企业多年来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尤其关注中职软件人才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有心人。而江门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被确立为首批国家示范学校,为软件专业教学改革在物质上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基于以上动因的需要,学校以此为契机,探讨校企合作转换产业项目的方式。

二、 校企合作转换产业项目的目标

为研究方便,我们把企业开发的应用项目,称之为产业项目,并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成功的项目教学例子告诉我们,学校的项目教学不能把产业项目直接拿来复制教学,需要对项目进行转换,使产业项目适应中职学校的教学需要,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转换企业的产业项目就成了校企合作项目教学的首要任务。

所谓产业项目的转换,并不是简单地增减项目的内容和课程,也不是把原有的产业项目打烂然后重起炉灶,而是要保持产业项目的企业特点和实用性,又要尽可能接近中职学校的教学实际,以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实训。校企合作转换产业项目的目标就是探索产业项目转换为教学项目的有效方法。

三、校企合作转换产业项目的实施过程及原理

通过研究,学校决定采用物件生成规律来转换产业项目。物件生成教学法是上世纪90年代,学校根据物件生成规律而提出的物件生成教学法,该教学法曾获得广东省的教育创新成果奖和全国的教育科研成果奖。通过对产业项目的转换,达到旧瓶(用物件生成规律)装新酒(转换产业项目)的作用。

1.  产业项目转换的过程

从图1可以看出,整个过程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步骤1 :企业为学校提供产业项目;

步骤2 :校企合作使用物件生成规律,对产业项目进行转换;

步骤3 :产业项目转换为教学项目,教师利用物件生成教学法对教学项目进行项目教学;

步骤4 :教师指导学生实训,完成项目的实训或开发。

在上述的步骤中,校企双方参与产业项目的转换是整个过程的关键。在这过程中,校企双方要发挥各自的优势,使转换后的教学项目既保持产业项目原有的真实性,又有利于中职学校的教学。

2. 用物件生成规律转换产业项目的原理

按照人类的认识论,人们对某种事物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而事物的形成也是经历了从孕育、生成、完善到定型这样的变化阶段。(如图2所示)

物件生成教学法就是以物件的孕育、生成、完善、定型作引导而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以物件的生成过程引导教学环节的决策和执行。从教的角度来说,是围绕着为了更好地让物件的孕育、生成、完善、定型而进行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是讲授使物件最终定型的方法。从学的角度来说,是让学生掌握物件的孕育、生成和完善的基本方法,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物件定型,是物件操作执行者。

3. 用物件生成规律转换产业项目实例—仓储系统

仓储系统是育泰科技公司开发的一个产业项目,项目的容量大,知识点跨度大,分为抽象和具体两个物件的转换。

(1)抽象物件转换实例(销售单管理模块),如图3所示:

图3所示的四个阶段的具体物件目标如下所示:

①孕育:仓储系统中用于管理企业对客户的销售行为的功能模块。②生成:新建的窗体;以主从表结构来管理销售单的单头和销售明细内容;实现销售单的新增、修改、删除、保存、取消、打印等功能。③完善:应客户的要求,增加“人力资源管理模块”。④定型:由项目主管检查下属的所有子模块,是否已全部完成定型,确认无误后可以定型。

(2)具体物件转换实例:建立一个删除当前用户记录的按钮。

图4所示的四个阶段的详细目标如下所示:

孕育: 建立按钮Bt_Del_User,点击后删除当前的用户记录。

①在窗体左上部位置,建立“删除”按钮;

②单击后删除当前有用户。后台表为users 。

生成:以下是实际操作的过程。

①在窗体FmUser中,从控件栏中拖放一个BUTTON控钮到窗体上;②在属性管理器中,设置上边距TOP为9,左边距LEFT为15,高度HEIGHT为25,长度LENGTH为65;③在属性管理器中,把显示标签caption属性的内容改为“删除”;④双击按钮BUTTON1,在ONCLICK中输入如下代码: qyuser.delete。

完善:删除之前提示是否确认删除,删除后提示删除成功。把按钮的Onclick的语句完善如下:

//以下语句删除前提问是否确定删除

if MessageBox(self.Handle,PChar('确定删除吗?'),PChar('提示'),MB_yesno)=id_no then abort;

//以下语句删除当前记录 qyuser.delete;

//以下语句提示删除成功 Showmessage(删除当前记录成功!)。

定型:测试员测试无误,达到物件孕育阶段提出的功能目的,项目主管确认定型。

四、校企合作转换产业项目的成效

1. 用物件生成规律转换的产业项目利于教学

产业项目的传统转换方法是先拆分产业项目为若干个大模块,大模块里再分为若干个小模块,然后根据每个模块的知识点,挂上相应的课程。用这种方法转换产业项目,简单、直观,但教学项目容量比较大,受中职学校课时的限制,教学进度很难完成。产业项目层次纷繁,语句复杂,程序控制迂回曲折,知识点分散,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实训带来一定的难度。

用物件生成教学法转换的产业项目,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动性。物件生成规律是教学指挥棒,整个项目的教学是按照物件生成规律展开的,即按照孕育、生成、完成、定型的四个阶段。这时候的模块都属于某一个生成阶段,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繁杂的语句、变量、程序控制方式等也归属于某一个模块。

从以往的人被项目所驾驭转变为人驾驭项目,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再纠缠于某个语句或某种控制,而是着眼于物件的定型,在教学的时候就能抓住项目的关键,突出重点难点,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用物件生成规律转换的产业项目“五脏俱全”

企业在开发产业项目的时候,需要考虑客户的需求,项目容量的大小不是考虑的主要因素。但如果用作教学项目,项目容量的大小是必须要考虑的。用物件生成规律转换产业项目时,只关注物件生成的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的模块中的语句、变量等都是必须的。而与这四个阶段无关的一些语句、控制等是可以删除的。因此,转换后的教学项目与原产业项目相比,变得更简洁,条理更清晰,知识点更集中。教学项目容量虽少,但“五脏俱全”。

五、体会与思考

龙舟项目专项特点和制胜规律初探 篇4

龙舟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 是一个既古老又新兴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现代龙舟运动从1980年开始到现在,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和推广, 已成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一个品牌。龙舟民族传统体育由中华民族先民的渔猎活动, 进化到“舟战于江”的战事工具, 发展到“纪念屈原的竞渡”, 至今已有近2000年历史, 其表现出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意识, 反映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持生规范的气概, 体现群体行为聚散、驱动人们意志的民族特质, 越来越受到世人的注目。[1]

1991年国际龙舟联合会在中国香港成立至今, 全世界五大洲共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龙舟竞技活动, 每年大约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国际性龙舟比赛。2005年始, 中国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中国龙舟协会与8省市政府联合开展“全国龙舟月”活动, 极大地展示了龙舟运动的无穷魅力, 如今这项活动已成为全球性的龙舟盛会。再如, 始于2006年的中国大学生龙舟赛、2010年广州亚运会第一次将龙舟列为比赛项目, 以及世界大学生龙舟赛, 都使得龙舟文化的持续力和影响力日渐深远。本文对龙舟运动项目专项特点和制胜规律做了初步探讨, 根本目的在于为该项目的文化传承与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为龙舟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提供理论依据。

2 龙舟运动的项目专项特点分析

2.1 龙舟运动的定义

2 0 1 0年广州亚运会, 龙舟正式列入亚运会比赛项目。随着龙舟比赛第一次进入亚运, 这项传统的中国传统文化运动向世界又迈进了一步, 为了更好的使人们了解这个运动, 中国龙舟协会编制了《龙舟竞赛规则》。在《龙舟竞赛规则》中明确规定:龙舟运动是一项集众多划手依靠单片桨叶的划桨作为推进方式, 运用肌肉力量向船后划水, 推动舟船前进的运动。中国龙舟协会的标准比赛龙舟配备有龙头, 龙尾, 鼓 (鼓手) , 舵 (舵手) , 以此保持中国民俗传统。[在传统龙舟的比赛中, 可考虑设立锣 (锣手) 。根据区域民俗特点不同, 龙舟造型在头尾设计方面包括凤舟, 象牙舟, 龟舟, 虎头舟, 牛头舟, 天鹅舟, 蛇舟等形状均可保留原有规格和名称, 但只要是类似划龙舟动作, 亦统称为龙舟运动]。

2.2 龙舟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龙, 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我们的民族自古以来就把自己称为“龙的传人”。龙文化是中华民族古文化的重要渊源和组成部分, 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很深渊的影响。龙的精神是一种“兼容, 奋进, 福生, 谐天”的精神, 因而形成了龙文化的四种功能:凝聚、激励、教育和警示, 千百年来感染着每一位华夏儿女[3]。龙舟文化是与龙文化一脉相承的, 是人类对龙舟竞渡及其相关客观现实的感受、认识的升华和历史的沉淀, 它包含着人们对龙舟信仰、心理、习俗、伦理、艺术等诸多特质的审美意识, 融科学理论、制作技术、艺术表达、体育竞赛、情感交流于一炉。龙舟竞渡习俗的传承, 也张扬了华夏子孙“横大江兮扬灵”[4], 奋发争先的伟大精神。因此, 在龙舟的比赛过程中, 对于这些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也显得极为突出。中国是龙舟的故乡, 随着中国各方面实力的不断发展, 龙舟, 这项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体育项目, 也必将成为国际化的大型赛事。每名参赛的人员也只有在了解了这层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 才能在赛场上体会到比赛的真正内涵。

2.3 参赛人数多且分工有不同

在龙舟比赛中由于赛事规则的不同, 参赛队伍一般分为大龙和小龙两种人数不同的队伍。具体人数见表1:

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上的参赛人数又有其特殊规定:每队设队长1人, 比赛时队长佩戴大会统一提供的队长标志。参赛选手为24人, 其中登舟比赛队员划手20人, 鼓手1人, 舵手1人。替补队员2人。如参加传统龙舟竞赛, 每支队加锣手1人, 共25人。上场比赛选手中划手不得少于18人。

在整个比赛过程中, 要求教练做好整个队伍的组织训练工作, 领队做好队伍的参赛事务, 鼓手起好指挥作用, 舵手掌握好船的前行方向, 划手则要齐心协力, 全力以赴的划船, 几方面的配合, 只有全体人员通力配合好, 才能在比赛中发挥整个队伍的最高水平。

2.4 对参赛队员体能要求高

龙舟运动具有很大的竞技性和对赛事的很大观赏性, 是一项要求动作协调一致, 考验耐力和暴发力综合一体的运动项目。这就要求龙舟队员身材的相对均称, 不宜过胖和过瘦, 体重相差不大为佳。两臂的长短直接影响到动作幅度的大小, 前后探臂的长短以及每桨抱水的深浅都是有至关影响的, 所以这个项目对身高、臂长的要求较高。龙舟运动项目是强度大、单位时间内能量消耗多、是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的高水平有氧和无氧能力的耐力项目, 龙舟运动员身体素质好坏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龙舟比赛时的启动、超越动作等都需要上肢手臂及腰部肌肉有良好的爆发力、耐力、速度等, 这些素质对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充分发挥起着决定性作用。优秀龙舟运动员与一般运动员相比在身体形态表现出长度指标大、在力量和肌力上占优势的特点。体型趋向于粗壮型发展, 肌肉力量大, 这有利于在比赛中快速、持久、有力的划桨。[5]

2.5 高度的团队配合精神

就从龙舟竞赛角度来看, 最讲究的是参赛队员的合作与配合如何。几支队伍的胜负也往往只是一线之差。只有队伍整体动作一致、相互协调、听从号令、劲往一处使, 才有可能获胜。因此, 能夺冠的往往都是团队精神发挥得最好的那支队伍。

在比赛中, 每名队员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 鼓手是龙舟的“灵魂”, 比赛中一切行动听从鼓手鼓点的引导, 通过鼓声可以控制划手的节奏, 也增加了整个队伍的气势。鼓手的临战经验和综合素质是一条龙舟取胜的关键。舵手是固定船直线前进的最关键人, 全程站在龙舟头, 艄不离手, 时刻留意风向水流, 舵手需水性好、撑过船的老手才能胜任, 因为尾舵稍偏一下, 龙舟就会落后一米多。划手是整个参赛队伍的主力人员, 要求具备良好的体能和身体素质, 能够在鼓手的统一指挥下协调配合, 全力以赴的赢得比赛胜利。

3 龙舟比赛的制胜规律

从龙舟项目的专项特点中, 我们可以看出“划手的体能、技术是基础, 鼓手的指挥是关键, 舵手的掌控是保障, 团队的配合是核心, 文化的底蕴是内涵”构成了龙舟项目的制胜规律。

3.1 划手的体能、技术是基础

龙舟的划行动力, 来自于划手的做功, 因此划手是龙舟前行的原动力。在龙舟前进的过程中, 划手通过船桨对水作用产生反作用力, 推动船向前运动。因此, 划手对船桨的操作都是为了能够充分发挥个人体能, 合理利用划水作用力, 使龙舟以最快的速度前进。这就是说划手的体能状况以及对船桨的操作技术是能否取得好成绩的基础。龙舟比赛一般都是距离较短, 有的只有几百米, 在短时间内划手的爆发力、耐力、技术就显得极为关键。

在龙舟的划行过程中, 如果无法发挥好选手的体能和技术, 龙舟就无法获得最大的动力, 也必然不会取得好的成绩。但是在划行中, 如果只注重个人体能、技术的极大发挥, 不懂得与其他队员的配合, 有可能出现整船的用力不平衡, 力量不在一条直线上的情况, 导致出现对抗的力量, 降低划行效率, 做无用功, 对比赛的成绩产生较大不利影响。

因此, 划手的体能、技术是龙舟前行的基础, 在保证基础扎实的前提下, 通过全体划手的完美配合, 才能使龙舟获得最大的前进动力。

3.2 鼓手的指挥是关键

龙舟运动是一项集众多划手依靠单片桨叶的划桨作为推进方式, 运用肌肉力量向船后划水, 推动舟船前进的运动。鼓手可以说是整个团队的领导中心, 从出发到终点对所有划手的节奏要能确实掌控, 据运动员体力将全程分为几个段落分别给予适当的节奏调整, 让所有划手的动作配合的整齐划一而不会相互干扰, 使其能在最后冲刺时发挥最高速度以赢得胜利。因此, 鼓手的指挥直接关系到整支队伍前进的节奏, 是龙舟的“灵魂”, 更是比赛制胜的关键因素。

3.3 舵手的掌控是保障

龙舟是由多人参加的水上项目, 会受到风向、水文以及划手用力不均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操作不好就会导致船只的划行方向不稳定, 这就需要舵手通过在船尾对舵的操作来把控整只龙舟的前进方向, 保持船身的平衡, 控制龙舟的转向。舵手是龙船前进、调度的指挥中心, 舵手的素质好坏影响全队的比赛情绪。对舵手的要求是:身材适中、灵活, 头脑清醒, 注意力集中, 有临危不惧的性格。目前全国比赛的舵有固定舵、灵活舵, 其作用都大同小异。只有舵手掌控好了前进的方向, 整支队伍才会沿着正确的路线前行, 因此舵手的掌控是取得好成绩的保障。

3.4 团队的配合是核心

龙舟竞赛如同音乐会演奏会一样, 需要协调一致, 才能演奏出动人的乐章。龙舟比赛是舵手、鼓手、船手的“三手”合一, 频率一致, 才能使龙舟达到最快的速度。教练在赛前的训练的和人员调配方面起着主导作用, 运动员的一切技术、技能, 包括身体素质的训练, 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都由教练统一安排。比赛中教练又要管理好队伍的组织纪律, 与领队一起负责好安全工作, 同时还好根据赛场具体情况做好技术性指导工作。在比赛结束后, 教练要做好好队伍比赛的总结和后续训练的开展计划。领队负责整支队伍的一般行政事务、人员生活安排以及赛事礼仪等方面的工作, 确保人员的安全, 做好各方面协调工作, 确保比赛的顺利进行。

因此, 总得看来, 一只龙舟队伍的教练、领队、鼓手、舵手、划手, 都有其特定的岗位职责, 要想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 那么整支队伍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配合默契程度起着重要的核心作用。

3.5 文化的底蕴是内涵

龙舟不同于其他体育项目, 它本身具有非常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在中国民间 (特别是南方) , 人们把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定为一种庆典、视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传统节日, 龙舟竞渡活动就因此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龙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反映了中华民族合力拼搏的大众意识, 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自强不息的战斗精神, 奋发图强的持生规范。它储藏于人们的心里, 谈吐于人们口中, 体现在人们的行为上, 约定着人们的聚散, 凝聚着人们的意志, 影响着人们的走向, 是人们生存和举足的一种真实而神秘的动力。它以活跃、形象、普及、有动感的特点, 而成为了引人注目的、民族特质很强的东方文化形态之一。

运动员在场上比赛的时候, 精神上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支撑, 所有队员都发挥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拼搏精神, 也正是完美的体现了龙舟运动所不可缺少的文化内涵, 只有拥有了这么强大的文化底蕴, 才可以使龙舟运动能够更快更好的走向全世界。

4 结语

龙舟运动是一项集众多划手依靠单片桨叶的划桨作为推进方式, 运用肌肉力量向船后划水, 推动舟船前进的运动。影响龙舟比赛的成绩因素有很多, 涉及到水动力学、民族传统体育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边缘交叉领域, 对运动员各方面素质相对要求较高。

龙舟项目的制胜规律是:“划手的体能、技术是基础, 鼓手的指挥是关键, 舵手的掌控是保障, 团队的配合是核心, 文化的底蕴是内涵”, 必须通过全体人员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才可以在比赛中充分发挥出奋勇拼搏的龙舟精神, 能取得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刘靖南, 许博.面向21世纪的龙舟竞技运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1, 24 (4) :458~459.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3]庞进.龙的精神及其当代意义[J].唐都学刊, 2004 (2) :133~137.

[4]魏昌.2001年中国荆州国际龙舟节龙舟文化研讨会综述[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1 (2) :79~80.

[5]田振华, 吴晓峰, 李云勇, 徐兰君.我国高校龙舟优秀运动员体能特征及其评价模型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 31 (10) :1437—1440.

[6]陈久金.中国节庆及其起源[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89:101.

[7]刘德琼.龙舟运动员某些生理特点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1, 21 (2) :45~47.

[8]江立中.论龙舟文化的三个发展阶段[J].云梦学刊, 1995 (2) :13~17.

[9]倪依克, 孙慧.中国龙舟文化的社会品格[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98, 24 (3) :16~20.

项目规律 篇5

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难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问题:世界是物质的,那么我们这个物质世界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着呢?

总结: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板书: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出示问题:1、什么是运动

2、运动和物质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深化:播放香港回归交接仪式

和展示春夏秋冬的变化。

问题:这是不是运动?

总结: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就是运动。

展示《刻舟求剑》的故事

问题:故事中的人物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从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总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出示问题:慧能的论述

问题:1、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者精神的运动?

2、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展示各种运动的图片

问题:请同学们找出各种运动的主体,

总结:各种运动的主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总结: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阶段总结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③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教师过度:

整个世界是个运动的世界,那么在我们这个世界中有没有静止不动的物体呢?

展示:王夫之的名言: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问题:1、什么是运动和静止

2、运动和静止是什么关系

教师问题:

问题:名言对比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问题:他们所说的是否正确,为什么

教师总结:

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如果只承认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那么就会导致相对主义或者诡辩论。

教师过度:

世界是运动的,那么运动是否有规律可循?

问题:1、什么是规律

2、为什么说整个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问题:判断下列现象是否是规律

地球绕着太阳走 水往低处流

西瓜是甜的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生老病死 乌鸦叫丧 喜鹊报喜

教师总结:

规律:哲学上讲的规律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性的概括、抽象和总结。 他们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问题:既然世界是有规律的,那么规律能否被认识,规律能否被主观创造?

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同时规律可以被认识的

问题:1、印度洋海啸的发生,对人类的巨大危害,说明了什么?

2、大家都知道,成语“对牛弹琴”是讽刺弹琴者不看对象,白费劲。但现代科学却证明:定时给奶牛放音乐,能使奶牛多产奶。法国科学家曾将耳机套在番茄上,让它每天欣赏3小时音乐。结果番茄长到达公斤重。这是因为人们认识到声音是能量,在一定条件下,按一定的节奏和音量放出,易被动植物吸收转化为生物能、化学能,促进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这则故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教师总结: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按规律办事,违背规律要受规律的惩罚。

项目规律 篇6

【关键词】对抗性项目运动员;体重控制;电解质变化规律

A Research on the Law of the Change of Electrolyte

in the Process of Weight Losing in Rivaling Games

FAN Guo-ling

(Sports Science Institute of Henan Province, Zhengzhou 450044, Henan)

【Abstract】The experiment involved, by means of statistic ways, analyzes the change of electrolyte and two ways of nutrition replenishment in the process of weight changing of players in graded rivaling games. The result shows the different features of electrolyte changes in different phases of controlling body weight and corresponding ways of nutrition replenishment.

【Keywords】rivaling games, body weight control, electrolyte

1 前言

奥运会与全运会有许多按体重分级别进行竞技比赛的对抗性项目,如跆拳道、摔跤、柔道、拳击、散打等,比赛实行分局赛制,每场比赛设若干局,每次比赛需参加若干场比赛,这就要求运动员在赛前根据参赛级别达到目标体重,并且在控制好体重的同时具备良好的体能。控制体重的过程中、赛前称体重后,进行科学的营养补充,从而具备良好的体能,是保证其完成日常的训练任务并在大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电解质的变化是合理补充营养和补充体液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本文拟研究体重控制过程的不同阶段的电解质变化规律,为营养补充提供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跆拳道队、河南省古典摔跤队、河南省散打队共29名队员为研究对象。(见表1)

2.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体重控制阶段的划分

根据运动员体重变化与比赛的关系可以划分为:控重期、缓慢减重期、急性减重期和恢复期〔1〕。

因此,需要在不同的时期根据控制体重的实际情况与训练计划,制定相应的测试计划。

3.2 控制体重过程中生理生化的指标变化规律

样本选取训练后血清进行测试,钾、钠、钙单位mmol/L(正常范围:钾3.5-5.5,钠135-145,钙1.05-1.35)。

(1)控重期血清电解质(见表2):

(2)控重期与缓慢减重期训练后血清电解质对比(见表3):

(3)缓慢减重期与急性减重末期训练后血清电解质对比(见表4):

3.3 称重后的营养补充

分级别对抗性比赛项目往往在赛前若干小时称量体重,控体重运动员在称重后的营养补充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电解质的变化规律,制定此期的营养补充原则:(1)高糖膳食;(2)流质饮食;(3)超量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4)少量多次、少食多餐。

为研究补液时补充盐及矿物质对体能恢复的影响,我们曾采取两种方案:

方案一:首先补充低渗性糖盐水,其中加入矿物质(主要为钙)和维生素,糖含量控制在5%左右,盐(主要为Nacl)控制在0.3%-0.7%,矿物质和维生素比平时用量加倍,这个过程一般持续到晚餐后;其次补充等渗性糖盐水,这个过程一般较短;比赛前补充糖含量稍微偏高的糖盐水,一般糖控制在7%左右,盐控制在0.5%左右,继续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比赛中继续补充低渗性糖盐水。补液以口服为主,慢速小口服下,以免造成胃肠消化系统的不适、痉挛,补充后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中适量低强度活动,以加速体液循环和体液重新达到平衡,补液总量控制在赛前体重快速减少重量的80%左右。

方案二:只补充糖,不补充矿物质和盐,补充糖的方法与方案一相同。

对不同补液方案对运动员的影响,我们采用中文Borg氏的RPE等级表在比赛后向受试者询问RPE值,告知受试者应根据当时自己真实的总体主观感觉提出相当于RPE表的哪一级数值。

两种方案的RPE值对比(见表5):

3.4 电解质调节与补充

根据表2至表4,我们可以看出,在整个下降体重的过程中运动员血清钙低于正常水平,且缓慢减重期和急性减重期没有统计学差异,血清钙都缺乏且缺乏状况没有发生明显改变;控重期和缓慢减重期电解质基本在正常范围,二者没有统计学差异;缓慢减重期和急性减重期电解质出现明显统计学差异,说明急性减重期电解质平衡明显失调,钾浓度明显降低,钠浓度明显上升。钾、钠浓度的明显变化必然导致体内晶体渗透压的改变,在急性减重期末,体内处于相对高渗透压状态。

3.5 液体补充方案与主观负荷的关系

经过缓慢减重期,到赛前一周距离目标体重应当还有2%-4%,此时大部分多余的体脂已被消耗,降体重难度增加,体重控制进入急性减重期,此时常用的方法包括严格限制饮食饮水,甚至禁食禁水、穿发汗服、桑拿浴、呕吐、利尿等极端手段。Kiningham R B等报道〔2〕:有一些运动员通过脱水的方法在赛前官方称重前减去4%的体重。这种急性减重必然导致电解质的失衡,从而出现一系列生理变化。

根据表5我们可以看出,应用两种补液方案后的RPE值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采用A方案补液,运动员比赛后的劳累程度明显低于B方案,说明运动员在称重后补充液体时补充足够的矿物质和维生素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要注意体内胶体渗透压的纠正。

但是补液的各个时段应当有不同的配比,比如补液初期机体处于高渗性脱水状态,细胞内钠含量其实偏低,如果补充过高渗透压或等渗压的液体,易导致机体进一步脱水,所以应当补充低渗性液体,先恢复钠的平衡,然后补充等渗性,运动员饮食可以摄入一部分钠,同时为了口感,到比赛时应当继续补充低渗性溶液。补充的液体的同时补充适当的糖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糖是机体主要的供能原料,恢复肌糖元和肝糖元以满足能量储备是具备良好体能的关键,Gisoifi C V〔3〕研究指出:合理的液体补充方案是每15min摄入糖饮料185±4ml。

4 研究结论

1)整个体重控制过程中,急性减重期称重后的营养补充类别和补充方法尤为重要。

2)称重后的补液以血清电解质的变化为主要依据,充分考虑体内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的改变,消解电解质平衡紊乱,恢复体液平衡为主要目的,所以补液的同时补充一定量的电解质和维生素可以有效的提高运动员的体能。

参考文献

〔1〕郑念军.摔跤运动员减控体重系统模型的构建与

实施方案〔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1):58-61.

〔2〕Kiningham R.B, Gorenfio DW.Weight loss methods of high school wrestlers 〔J〕. Med Sci Sports Exerc, 2001, 33: 810-813.

〔3〕Gisolfi CV, Sunners RW, Lambert G.P, Xia T. Effects of baverage osmolality on intestinal fluied absorbtion during exercise 〔J〕. J Appl Phyol, 1998, 85:1941-1948.

项目规律 篇7

一、正确的学习目的和良好的学习态度是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第一要素

明确体操类项目学习的目的与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获得良好的记忆效果。反之,如果学生仅仅为获得学分,学习效果便差。所以,在体操类项目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说明每一个练习的学习目的,挖掘学生的愿望与感兴趣的素材。

二、合适的记忆方法、合理的动作组织结构和数量是影响体操类运动记忆的要素

适合高中女生身心发展特点,难度适宜的教学内容,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组织结构较复杂、记忆数量较少的器械体操,如双杠、垫上技巧等;另一类是组织结构较简单、记忆数量较多的《青春魅力》等健身操。

言语演练与非语言交流相结合是本文在教学中提高运动记忆效果常用的方法。言语演练主要涉及:把动作要领提炼成口诀,一般器械体操类按发力顺序用动词描述,后面可跟需要达到要求的形容词或名词,如,双杠分腿坐前进动作要领可归纳成“·夹杠·立胯(直腿)、压胯滑杠(快速)、并腿进杠(一致)”;健美操类按典型动作进行命名,如把《青春魅力》第二节第二八拍动作提炼为“F LY-D-D”, 既说明“FLY”这一典型动作,又反映出它的节奏和定位点。通过组织-练习-反馈-再练习的多次强化,形成较为持久的运动记忆。同时,泛化阶段学生也需要言语强化,不仅提醒动作需改进之处,而且要不断鼓励学生。非语言交流主要包括肢体交流和情感交流。体操类项目是一项表现力很强的运动,肢体交流主要解决学生动作的到位程度:角度、方向、路线是否正确,幅度是否到位;或者通过保护与帮助,让学生体会发力感觉。情感交流可以有效克服学生对器械的恐惧,借助学生对教师的信赖,加强师生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三、多种感觉通道并进,提高体操类项目学习的质量

研究表明,采用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和平衡觉等多种感觉通道比单一感觉通道效果好,“听、看、想、触、练”等多种感觉系统的协同合作对形成运动技能起积极作用。心理训练与技术练习相结合的练习方法就是根据体操类项目在技能形成各阶段的心理特点提出的。

第一阶段:认知定向——保证形成准确的动作表象

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学生形成准确的动作表象,并能积极模仿完成。认知定向阶段运用表象训练的效果比较明显,教师通过示范或影像资料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视觉表象,而模仿则是视觉表象的再现,观看示范或影像时先说明观看的重点和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观看;技术要领要形成口诀,建立明确、简练的听觉表象,让学生理解、记住动作要领,练习时认真感觉教师的保护与帮助的手法及站位等,体会身体位置变化的感觉,形成准确的动作感知。

第二阶段:泛化固定——做到正确的强化与反馈

此阶段是提高动作规格最为有效的阶段。首先,从学习时间间隔上要紧跟认知定向阶段,两者衔接要紧密,原因有二,一是根据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二是体操类项目运动技术之间的链条反应不明显, 要求学习时间安排尽量紧凑, 防止动作未定型就出现泛化遗忘。高中两节体育课一般安排在前半周和后半周,间隔是2~3天→5~6天→2~3天等,这是动作技能遗忘规律中较为理想的时间间隔要求。其次,学习过程强调肌肉用力的控制,要求辅助于信号、标志物和限制等手段,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用力时机、用力方向与角度、用力大小与节奏、体验动作的幅度和范围、用力的顺序与路线等,结合言语提示,运用镜子效应,提高动作规格。同时,体操类项目的练习结果不像投篮等显而易见,教师如果能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提出建设性的改正方法,便能缩短泛化时间。镜子效应和暗示训练法是这一阶段的常用练习手段。镜子效应是利用镜子或同伴发现并改进问题,对健美操类教学而言,在有镜子的场地进行练习,学习效果明显优于没有镜子的场地,对器械体操类而言,镜子效应体现在做类似动作的同伴或同伴对自己动作的描述,帮助学生发现“另一个我”存在的问题。暗示训练法是学生采用积极的陈述,提高自信心,这对器械练习和基础差的学生非常有效。

第三阶段:熟练自动化——达到过度学习的程度

动作记忆不同于其他记忆,只有达到过度学习,才能较好地保持形成的动作技能。实际教学中,抓住体操类项目“美”的特征,拓展“教学展示”的复习方式,既可以展示教学的常规内容,又可以进行一些拓展表演,如,健美操可以加造型和队形练习,竞技体操可以加难度或单个技术展示,达到过度学习的程度。熟练自动化阶段是决定学生能否掌握体操类项目的终身体育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综合能力必不可少的阶段。

参考文献

[1]马启伟, 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202.

[2]杨治良.实验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项目规律 篇8

关键词:有氧氧化供能,ATP-CP系统,乳酸能供能,投掷项目,科学性

1 前言

学校业余训练, 主要是解决训练及恢复的问题, 尤其是素质及技、战术训练, 在时间及负荷方面的合理安排。下面, 根据本人带训练的体会, 结合有氧氧化、ATP-CP系统、乳酸能供能, 等三大供能系统供能规律, 对一堂投掷项目综合训练课, 进行探索。

2 运动负荷和恢复的机制

运动负荷, 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 对运动员有机体, 施加的训练刺激。它包括负荷量, 和负荷强度两方面。影响负荷量的主要因素, 是练习的次数、时间、距离、负重总量;影响负荷强度的主要因素, 是练习的密度、完成每个练习所用的速度、负重量以及练习的质量和动作难度。

恢复是人体机能和能源物质, 由负荷后的暂时下降和减少的状态, 回到并超过负荷前水平的过程。机体在负荷后的恢复期间, 能源物质和机体能力, 超过原来水平, 称之为超量恢复。而恢复的能量, 来源于有氧氧化、ATP-CP系统、乳酸能供能, 等三大供能系统 (恢复机制) , 并且不同项目, 不同负荷供能机制不同。例投掷项目, 重在发展其技术基础上的爆发力, 其主要供能首选ATP-CP系统。由于能源的消耗达到恢复 (或不完全恢复) , 需要一定时间, 例ATP-CP系统, 需1至5分钟, 同时, 恢复时间过长或过短, 不利于恢复 (或超量恢复) , 故进行爆发力训练, 组间间隙1至5分钟为宜。

2.1 有氧氧化供能

在有氧情况下, 糖、脂和蛋白质, 在体内被完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 并释放大量能量, 供机体利用, 称为有氧氧化供能。一般40%以下强度运动, 主要为有氧氧化供能, 且其持续时间较长, 故耐力性项目, 例长跑, 主要是有氧氧化供能。

2.2 乳酸能系统供能

乳酸能系统供能, 又称糖无氧氧化供能, 它是指糖经无氧分解 (酵解) , 生成乳酸的同时, 释放能量供机体利用。一般60%~90%强度运动, 主要由乳酸能系统供能, 且其持续时间, 为30秒至90秒。由于肌肉中堆积的乳酸, 对肌肉的运动能力, 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而肌乳酸进入血液, 成为血乳酸 (肌乳酸的消除) , 3分至5分钟时, 血乳酸浓度最大, 故血乳酸能供能为主的项目, 例短跑, 其组内间歇, 应控制在3至5分钟;而肌乳酸半时反应 (消除一半) , 为11分钟, 故组间间歇为10至20分钟。

2.3 ATP-CP系统 (磷酸原供能系统)

ATP (三磷酸腺苷) , 是人体细胞, 能直接利用的能源物质, CP (磷酸肌酸) , 是肌酸的磷酸化形成的。ATP-CP系统供能, 是指CP分解时, 储存在CP中的高能磷酸键, 裂解释放的能量, 可以直接用于ADP磷酸化, 生成ATP供能。一般90%以上强度, 10秒以内的供能, 主要由该系统先供能, 且CP产生新的ATP, 需2至5分钟。故爆发力项目, 例投掷、拳击等训练, 应充分遵循该系统供能规律, 训练爆发力时, 一组持续时间, 应控制在10秒以内, 且组间间歇1至5分钟。

3 适宜的负荷和适时的恢复是提高成绩的必要条件

负荷强度与负荷量比较, 它对有机体起着更为重要的影响作用。一般情况下, 负荷强度中等, 负荷量较大的运动负荷, 主要可发展耐力素质;负荷强度大, 负荷量较小的运动负荷, 主要可发展力量和速度素质。故要根据需要, 合理安排训练的量及强度。

同时, 在运动训练过程中, 有机体承担的运动负荷, 使人体能源物质大量消耗, 根据超量恢复的原理, 负荷后的恢复时间过长或过短, 都不能产生良好的训练效果。故应合理安排好训练每一周期, 乃至每堂课的合理间歇时间, 以期能量的再生、恢复, 乃至超量恢复出成绩。

因此, 在运动训练过程中, 应把负荷与恢复, 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根据恢复过程的规律, 安排好适宜的负荷, 和适时的恢复过程, 以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4 一堂投掷项目综合训练课的操作程序

众所周知, 爆发力是投掷运动员的灵魂, 投掷要想出成绩, 只有经过不断的耐酸性等训练, 才可能产生好的效果。故在投掷训练中, 在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上, 应遵循ATP-CP、乳酸系统的供能规律, 合理安排训练强度、持续时间、及间歇时间。同时, 技术是使运动员达到高水平重要因素之一, 结合神经兴奋应适宜、体力有一定的承受力等因素, 一堂投掷综合训练课 (2小时) 为 (见下图) :

以铅球训练为例, 课的操作为:20'热身准备活动→背向滑步推铅球 (20') →能体现快速力量的杠铃片挺举, 8至10次一组, 共5组, 组间间歇3'~4' (共15') →模拟推铅球动作橡皮筋快速练习, 每组持续1', 共4组, 组间间歇3'-4' (共15') →针对腿部力量不足, 蹲跳起练习, 每组持续1.5', 共5组, 组间间歇3'~4' (共20') →慢节奏原地 (或背向滑步) 推铅球练习 (20', 不间歇) →放松 (10') 。

5 结语

一堂好训练课的安排, 应科学、合理。科学指的是遵循训练及自然的规律, 合理是从实际情况出发, 采用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切实可行。但我们训练时往往喜欢追求大运动量、大强度, 容易忽视供能系统供能规律 (特别是运动持续时间及合理间隙) , 导致运动性疲劳。这一点, 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冯炜权.运动生物化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0.

[2]过家兴.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0.

项目规律 篇9

关键词:耐力性运动项目,能源物质代谢,能源物质恢复,运动训练,方法制定

能源物质的代谢与恢复是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及运动训练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不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而且对于指导运动训练、改善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提高运动成绩都有实用价值。在大强度、大运动量地进行科学、系统训练的今天, 摆在首位的是疲劳恢复即能源物质恢复问题, 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 能源物质恢复是运动训练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在体能、技能、战术、心理和智力方面具有相似的竞技特点和训练要求, 根据这一原理, 本文从能源物质代谢与恢复的角度分析该项群中耐力性项目的特点与生化机制, 以便制定合理的运动训练计划, 提高该类项目的运动成绩。

1. 耐力性项目的能量代谢特点与运动训练特征

耐力性项群包括中长距离跑、中长距离游泳、自行车等众多项目。在训练和比赛中连续运动时间长是耐力性项群竞技的基本特征, 从竞技能力结构的特点看, 要求运动员在保持高度发展的耐力水平的同时, 明显地提高速度水平;在保持高度发展的专项竞技能力的同时, 注意提高全面训练水平。因此, 在训练中要不断改善机体能源物质的存储状况, 提高机体的物质代谢功能, 提高运动器官的运动功能, 提高心理耐力, 以超强的耐心忍受生理和心理上的极度疲劳, 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能的潜力。

耐力性运动项目不同, 运动时间供能系统在供能比例上便不同, 以无氧糖酵解供能或有氧代谢供能为主。对于高水平选手来说, 在短时间耐力项目竞技过程中, 主要由无氧糖酵解系统供能;在中等时间耐力项目的竞技过程中, 无氧糖酵解系统与有氧氧化系统以大约各半的比例共同承担着运动供能的责任;而在长时间耐力项目的竞技过程中, 则是明显地以有氧代谢系统为主, 提供运动竞技所需的能量。因此, 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能量代谢的特点是以无氧糖酵解供能或有氧代谢供能为主的多种代谢方式供能。[5]

2. 能源物质的恢复机制

2.1 能源物质恢复的一般规律

运动后能源物质的恢复实质是把导致疲劳的代谢物诸如ATP、CP、乳酸、r-氨基丁酸、糖元、体液的量和成分都恢复 (消除或合成) 到运动前的水平。关于恢复的研究表明, 运动时消耗的肌糖元可以在运动后逐渐恢复, 并在某一阶段可以恢复到比原来还好的水平, 若运动后能源物质的供给与恢复措施得当可以超过运动前的量, 即所谓“超量恢复”。超量恢复是运动训练学中一项举足轻重的运动训练恢复理论。这种恢复在保持一段时间后回到原来的水平, 在一定的范围内运动量越大, 能量物质的消耗越多, 超量恢复也就越显著。

2.2 肌肉中的ATP和CP的贮备与恢复

ATP是肌肉工作的是肌肉工作的直接能源。肌肉收缩与放松都要消耗ATP, 当ATP浓度下降到一定水平时就会发生疲劳。如果肌肉在某种情况下把ATP耗尽, 则肌肉处于僵直状态, 而不再发生收缩, 这时肌肉中的ATP可用CP再合成, 使肌肉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更多的能量, 它是保证人体启动加速和极限强度运动的应急能源。尤其是对短时间高强度的运动训练项目ATP、CP恢复较为重要, 而对于以无氧糖酵解与有氧氧化系统功能的体能主导类耐力型项目而言, 其影响相对不明显[1]。

2.3 肌糖元的贮备与恢复

肌糖元是机体在进行无氧和有氧情况下活动的重要的能源物质, 并且是长时间运动时延缓肌肉疲劳和限制运动能力的重要因素, 因而, 运动后肌糖元的恢复对耐力性运动项目尤为重要[3]。

膳食能影响持久性运动后肌糖元完全恢复的速率。耐力性运动后的恢复与短时间大强度的运动项目有所不同, 耐力性运动后肌糖元的恢复需要高糖膳食, 且在运动后的最初10h肌糖元恢复最快, 肌糖元完全恢复则需要46h。这点对运动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为了使耐力运动员糖元贮备在各次运动间尽快地恢复, 在比赛前必须调整运动量, 至少在赛前2天内不宜进行紧张的持久耐力运动。肌糖元的完全恢复需高糖膳食, 如膳食中无糖类 (仅有脂肪和蛋白质) , 甚至在5天后肌糖元恢复数量仍然很少, 这说明进行长时间耐力运动与其他项目有很大程度的不同。产生肌糖元恢复滞后的原因: (1) 糖元被消耗的数量可能是调节糖元恢复速度的因素, 在持久性耐力运动中其消耗量是相当大的; (2) 耐力运动后, 由于肝糖元的消耗常出现低血糖。但在短时间大强度间歇运动中, 肝糖元即使有所消耗也是很少的, 因而恢复期内血糖最低也是在正常值范围之内。所以, 对糖元再合成有着重要意义的葡萄糖利用率, 在耐力性运动后较高。这就有助于说明在耐力性运动后, 即使不食用含糖膳食也有较大量的糖元恢复。[4]

2.4 肌肉血液中乳酸的消除

乳酸是剧烈运动导致肌肉疲劳的重要因素。因此, 肌肉和血液中乳酸的生成会增加, 如400m、800m、1500m跑, 100m、200m、400m游泳等, 其运动后的乳酸浓度可达到15mmol/l甚至更高, 如此高浓度的乳酸会使内环境酸化, 对机体的运动能力和健康都有损害。从事耐力性运动性运动项目主要依靠糖的无氧酵解功能, 无氧糖酵解的代谢终产物中含有乳酸, 因而中长跑类 (1000m、3000m等) 项目中乳酸消除也是影响运动能力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2.4.1 乳酸消除的速度

研究证明, 多数受试者血乳酸消除速率大致为每分钟10mg%, 在200m跑后30min都未恢复到安静时水平。训练或比赛后乳酸消除的半时反应为25—30min, 运动后1—2小时可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2]

2.4.2 运动对血乳酸消除的影响

实验证明, 在力竭运动后的恢复期中, 进行轻微活动 (如慢跑) , 血乳酸的消除较完全休息快, 在休息性恢复期中乳酸消除的半时反应为25min, 而在运动性恢复期中乳酸消除的半时反应仅为11min。从半时反应来看, 血乳酸的完全消除, 在休息性恢复时大约需2h, 但在运动性恢复时仅需1h。耐力性运动员在比赛或训练课后立即进行轻微活动或整理活动有利于能源物质的恢复。

3. 耐力性运动项目的训练方法制定

3.1 发展一般耐力的基本途径方法

提高运动员的摄氧输氧和用氧能力, 保持体内适量的糖元及脂肪的储存量, 提高肌肉、关节、韧带等支持运动器官对长时间负荷的承受能力, 以及加强心理调节控制能力, 改进运动员在疲劳状态下充分动员机体潜力, 坚持继续工作的自我激励机制, 是发展运动员一般耐力的基本途径。在运动实践中主要采用长时间单一的或变换的运动练习发展运动员的一般耐力。长时间的单一练习, 既能发展机体有氧代谢能力, 又能发展进行该项运动主要工作肌群及关节、韧带的工作耐力;而长时间地变换内容练习, 则可以减轻局部运动系统的工作负荷, 着重培养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通常采用较小的负荷强度进行一般耐力的练习, 长时间、小负荷是发展耐力负荷的基本特点。发展一般耐力常用的训练方法主要是持续训练法和间歇训练法。

3.2 发展耐力常用的手段

针对耐力性运动项目, 其运动训练常用的手段如下。

3.2.1 长时间单一运动项目练习。

如越野跑30—120分钟, 自行车骑行40—180分钟, 游泳400—2000米, 足球篮球羽毛球练习1—3小时, 登山远足1—4小时, 等等。

3.2.2 多种变换、组合的耐力练习。

例如在野外的道路上进行“法特莱克跑” (练习时走跑交替) 等。

3.2.3 在各种器械上完成的耐力练习。

如蹬踏功率自行车5—10分钟, 在跑台上走、跑10—30分钟, 在划船练习器上划桨练习10—30分钟, 等等。[6]

3.3 耐力训练的注意事项

3.3.1 一般耐力练习的内容较为单一, 最好组织集体练习避免单调枯燥。

3.3.2 野外活动和训练要注意安全, 并携带少量的饮料、医药品等。

3.3.3 空腹晨练, 如进行发展一般耐力的训练, 应控制负荷的量和强度避免损害健康。

4. 结语

能源物质的恢复是有机体存在的客观规律。在运动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获得超量恢复, 并及时准确地判断和控制疲劳是包括耐力性运动项目在内的运动训练计划制定的理论依据和来源。因此, 应根据运动员机体能源物质的恢复状况与机体对负荷的适应状态, 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运动训练方法, 提高运动员的肌肉—神经系统的整体功能。训练中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与休息, 使运动员不断提高生物学的适应能力, 这是运动训练的成功所在。

参考文献

[1]张蕴琨, 丁树哲.运动生物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7.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7.

[3]冯炜权.运动疲劳及过度训练的生化诊断.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0, (04) .

[4]吴鹤群, 吴琳.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的运动疲劳特征及消除措施研究.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4.12, (2) :66-70.

[5]缪建奇.运动后机体能源物质恢复机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3, VOL37, (2) .

项目规律 篇10

1滨海休闲体育相关概述

1.1滨海休闲体育

自改革开放后,我国则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也随着世界经济及科技的迅速发展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不少人开始利用空时间从事各种体育运动,休闲体育的概念也逐渐明朗化。关于休闲体育概念,有的研究学者认为,休闲体育的目的为实现广泛交往,是闲暇时间内通过不同方式和手段创造的身体娱乐。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爱好选择运动项目,在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内达到愉悦身心,实现自我和完善自我而进行的一种社会活动。滨海体育休闲内容非常丰富,如:游泳、潜水、泅渡、弄潮、帆船帆板、游艇、赛艇、龙舟、水上摩托艇、冲浪、划水、沙滩排球、沙赛车、沙滩足球、沙雕、沙滩骑马、航海模型、攀岩、悬崖跳水、沙滩上空中悬挂滑翔机、滑翔伞等等极其丰富的滨海体育项目。无论是休闲还是运动,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时尚,阳光、沙滩、海浪、海水、系列体育活动,形成了滨海体育休闲画面。所以,欣赏、参与滨海运动, 享受人体运动美所带来的愉悦,在阳光沙滩之间,能充分释放自己的心情

2茂名市滨海休闲体育项目分布

2.1茂名滨海休闲体育项目分布

如“中国第一滩”,有“ 东方夏威 夷 ”之称,长达12 km,宽约300 m,坡度平缓,海水晶莹,温度适宜,中国第一滩度假区形成了海滨浴场区、海上运动区、海滨度假区和中心广场区四个功能区, 度假区现有的主要滨海休闲体育娱乐项目是:海水浴场、游艇、快艇、帆板和虎头山游乐城(内设碰碰车、神奇转盘、太空漫游、金龙滑车等)、沙滩排球等)。浪漫海岸与放鸡岛隔海相望,拥有峻山、奇石、椰林、银滩、海湾、礁岛、渔港得天独厚的自然及人文资源,开设了海钓、潜水、水上自行车、皮划艇、海上观光等休闲体育项目,除此之前,度假区现有的主要滨海休闲体育娱乐项目是:海水浴场、 游艇、快艇、帆板和虎头山游乐城(内设碰碰车、神奇转盘、太空漫游、金龙滑车等)、沙滩排球等)。茂名滨海体育项目分布也使茂名往休闲体育方面发展,从而形成完善丰富多彩的亚热带休闲旅游产品。再例如放鸡岛,放鸡岛周围海域海况良好,海水清澈透明无污染,有较高的水下能见度,具潜水观光的优良条件,被评为国家潜水旅游的基地。此外,茂名滨海温泉旅游资源。茂名滨海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温泉资源是茂名的一大特色,可开展各种旅游项目,滨海旅游资源与疗养资源相结合,游客可享受海水浴和温泉浴的不同乐趣。

3发展茂名市滨海休闲体育项目策略

3.1设置有针对性的滨海体育休闲项目,打造茂名特色资源品牌

茂名市在设置滨海休闲体育项目时,要建立在科学和全局观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使滨海体育休闲项目更丰富、更具有时代感。 由于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社会阶层,对于青少年来说就喜欢潜水、冲浪、足球、沙滩排球、生存挑战、跳水、滑翔等惊险刺激的项目,而老年人则比较适合游泳、垂钓、划船等慢休闲体育项目。同时要注意游客地域差异来选择滨海休闲体育项目。虽然滨海休闲体育项目处于海边和深海里,但其地貌和地容也是不同的,有的地方岛礁多,应选择钓鱼,有的地方是沙滩,则适宜开展一些沙滩类项目,突出特色,扬长避短。

3.2完善扶持政策,加强休闲体育项目管理

目前,政府该如何扶持滨海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及该如何引导大众进行休闲体育消费都无政策可循,主要由于滨海休闲体育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各项机制都尚未成熟,对此,针对茂名市滨海体育产业发展特定可确定政策保障体系,以政策促进管理和经济发展。要不断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和金融信贷政策,如在滨海休闲体育产业中开展沙滩经营项目或渔家乐,运用税收和价格等经济手段对旅游商品和滨海休闲体育产品实施政策优惠,对大众体育消费项目实施不征税或少收税,对高消费体育娱乐项目实行特征附加税等一系列经济扶持政策促进休闲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其他产业相比,滨海休闲体育产业虽然具备独特之处,但若仅仅运用管理方法时就不能适应当下发展,所以,应建立和完成税收政策、投资政策来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形成多层次和全方位的政策体系。

3.3利用大型体育赛事推动海上休闲运动产品,提升休闲体育项目质量

体育竞赛作为提升休闲体育项目质量的突破口,也和国家大力倡导的全民健身理念相契合。高水平的体育赛事能带动许多基础设施建设,如餐饮、住宿、交通、广告、媒体等,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同时也通过体育竞赛让大众认识和参与体育,增强大众体育和健身意识。茂名市滨海旅游资源开发中更要结合自身特色,以举办“沙滩排球赛”等节事活动为契机,建立旅游度假区旅游信息系统和网站,注重旅游客源市场的调查和旅游相关数据资料的收集、分析工作,整合、规划本地的形象和营销,切实贯彻市场导向。总体来说,比茂名滨海休闲体育项目是否能做强做大在于如何满足不同体育消费者的需求,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和当地滨海资源,规范体育设施和项目的发展,优化市场环境,规范市场竞争条件,促进其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和休闲体育产业概念清晰化, 茂名市在发展休闲体育项目时应坚持统筹、自主创新、软实力等发展战略,以循序渐进和持续发展的原则推动当地休闲体育项目发展。由于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应不断加强规划,做到因地制宜,提升产业聚集度和资源利用率,建立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休闲体育发展规律为主的管理体制,充分整合资源优势,加强与其他产业关联,从而更好地推动其合理化发展,真正实现拉动当地经济的作用。

摘要:该文通过对茂名地区滨海休闲体育项目分布的分析及其发展研究,发现本地区休闲体育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如北部项目开发深度不够,缺乏地方特色等,因而有必要在发展体育项目时结合自身资源优势,打造特色资源品牌项目,改变服务观念和强调生态文明,提升休闲体育项目质量,从而有利于拉动当地经济发展。

项目规律 篇11

关键词:体育科技,科技管理,专利技术,竞赛项目,协同进化

1 引言

百年奥林匹克的发展历史向我们证明了奥林匹克运动和现代科学技术是分不开的。一方面, 奥林匹克运动对体育科技提出了更多的难题、更高的要求, 成为推动体育技术种群数量增长和进化的动力;另一方面, 高科技在体育运动领域中的应用, 使运动员不断激发出人体的巨大潜能, 不断超越人类的生理极限, 而技术进化的过程和规律同样制约着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

体育的发展需要体育科技的支持。当今奥林匹克运动已成为体育科技应用的重要场所。体育科技在体育运动领域中的应用, 不断激发出运动员自身的巨大潜能, 使人类能够不断超越自身的生理极限, 去实现奥林匹克运动“更快、更高、更强”的崇高理想, 去创造一个个新生的世界纪录。如果没有体育科技的支持, 奥运成绩将会变得平平庸庸, 新的世界记录的诞生将会变得寥若晨星, 奥运赛场将黯然失色[1,2]。但是, 奥林匹克运动并不是体育科技的被动受益者, 它同时也对体育科技提出了更多的难题、更高的要求, 成为推动体育科技向前飞跃发展的动力。

2 体育技术与奥运会竞技比赛

2.1 体育专利技术在运动器材方面的应用

体育科技在运动器材的应用非常广泛, 从小到大无所不及, 包括含钛胶布、鼻腔扩张带、“乌斯特拉”足球和“翼必矢”弓箭等等, 数不胜数。在悉尼奥运会, 为了帮助羽箭沿着正确的轨道飞行, 美国射箭运动员使用了箭杆直径只有五分之一英寸的羽箭, 羽箭的前端安装了比钢还重的由钨做成的箭头, 箭杆外面涂上了光滑的碳石墨以减少空气阻力[3]。

1896年的第一届奥运会上使用的撑杆大多由山胡桃木制成。美国运动员霍亚特靠着这种沉重、坚硬、粗笨的实心木杆, 创造了3.3米的世界纪录。用竹竿取代木杆, 是撑杆跳高历史上的重大进步。竹竿更富有弹性, 天然的中空结构使撑杆的重量减轻有利于快速助跑。1908年伦敦奥运会上, 美国耶鲁大学学生吉尔伯特第一次使用竹杆跳过3.71米获得冠军。盛产上乘竹子的日本曾领尽风骚, 历经5年时间阴干和炮制的日本撑杆工艺也首屈一指, 各国好手几乎都把来自“竹乡”上野、四国的日本撑杆视为珍稀的上选。“竹竿时代”的世界纪录上升到了4.77米。自1920年代开始, 便有人尝试的金属撑杆开始备受青睐。和自然生长的竹竿相比, 这种用瑞典钢和铝合金制成的空心撑杆更加轻便光洁, 尺寸标准, 坚牢柔韧, 运动员可以更放心大胆加快助跑和提高握杆点。世界纪录因此而提高到4.80米。1952年, 当更轻、更韧、更富有弹性的玻璃纤维撑杆第一次在赫尔辛基奥运会出现时, 谁也没有预料到撑杆跳高将进入一个梦幻般的新时代。1961年美国运动员戴维斯创造了玻璃纤维撑杆的第一个世界纪录4.83米。次年2月, 约翰.尤尔西斯跳过4.89米。1964年弗莱德.汉森把世界纪录提高到5.28米。短短几年间, 撑杆好手群雄竞起你追我赶, 世界纪录墨迹未干便再被刷新, 直到突破6米大关。和其他奥运会竞赛项目相比, 撑杆跳高成绩的刷新速度是绝无仅有的, 见图1。

2.2 体育非专利技术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当今世界体坛, 各项运动的竞技水平已逼近人的生理极限, 仅仅靠刻苦训练或天才运气来培养体育明星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 只有在训练方法上求助于高新技术才能获得成功[4]。

体育运动中大量运用的是进入公有领域不能申请专利的技术。其主要客体有关键技术动作、成套技术动作、运动竞赛战术、运动员选材、训练管理、运动创伤的防止和疲劳恢复、运动测试统计、运动营养、运动治疗、体育项目发明、竞赛裁判规则、运动会编排、反不正当竞争等[5]。这些多学科综合的科学训练方法, 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综观运动训练的发展历程, 其实就是科技运用于体育的发展历史。高度综合与高度分化已成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总趋势。在运动训练中, 已运用了多种测试手段、多种方法, 并获取上千参数, 进行综合定量分析和对比, 为改进训练提供依据, 而这一切都是依靠计算机完成的。微电子和通讯技术在运动实践中的运用, 使运动训练负荷安排、体能恢复得到科学的监测;计算机仿真技术和数学模型的优化广泛运用于技术的诊断和分析为运动员在训练中及时改进动作提供了帮助;生物技术辅助性训练手段和方法的科学运用, 及新人体材料技术的使用使运动员运动寿命得到延长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在运动训练中发挥的作用。

2.3 奥运会促进体育技术的进步

首先, 奥林匹克格言明确界定了体育科技工作的目标奥林匹克运动。有一句十分响亮的格言:“更高、更快、更强”。正是在这一格言的鼓舞下, 体育竞技领域成为人类不断超越自我、挑战人体极限的前沿阵地。体育运动作为人类的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 有着自身的特殊规律和科学内涵。仅仅竞技运动的训练过程, 就包括科学选材、系统训练、技术诊断、机能评定、医务监督、伤病防治、体能恢复等众多环节。现在, 奥林匹克运动已经进入更加理性化、更加科学化的时代。随着奥林匹克运动在全球范围的普及, 随着竞技运动水平的普遍提高, 奥运会的竞争日趋激烈, 提高运动成绩、夺取奥运金牌的难度越来越大。据俄罗斯学者统计, 目前, “提高运动成绩”这一现象所涉及的因素达150多项, 包括体能、机能、智能、心理、技术、战术及许多社会因素, 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涉及人体形态学、遗传学、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力学、营养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信息学等几十门学科[6]。提高人类特殊人群——运动员的运动能力, 成为体育科技工作的明确目标。

其次, 奥林匹克运动为体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特殊的条件。奥林匹克运动为科技成果的应用提供了最佳的“科技试验场”。从比赛装备的革新到裁判器材的改进, 从运动员的安全保障到违禁药物的检测、分析, 都涉及到诸多领域的科学与技术。奥运会已成为展示现代体育技术最新成果的橱窗。

另外, 奥林匹克运动为科技成果的交流提供了特殊的场合。伴随着体育技术的发展,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不断成长壮大。奥林匹克运动会已经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人际交流活动, 来自全球各个角落的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共聚一堂, 成为各国体育科技成果交流和展示科技水平的“特殊交流会”。

其次, 奥林匹克运动使科技知识的传递速度大大加快。随着奥林匹克运动影响力的提高, 奥运会已成为世界各国媒体普遍关注的“热点”, 使奥运赛场上应用的体育技术最新成果和最新的体育科技知识的传递扩散速度大大加快。

最后, 奥林匹克运动赋予科学技术在体育领域应用的正确方向。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既可以为恶, 也可以为善。现代科学技术既可以制造危害奥林匹克运动的毒瘤——兴奋剂, 又可以成为反兴奋剂斗争的利剑。然而, 顾拜旦所提出的奥林匹克主义, 则决定着体育科学技术必须以人为本、促进公平竞争和文明进步的前进方向[7]。

3 种群数量波动的制约因素和调节机制

随着奥运会技术化趋势的愈演愈烈, 体育专利技术种群的发展正处于成长期。一方面, 市场因素、竞赛规则、价值选择等因素影响了体育专利技术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另一方面, 体育专利技术种群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通过调节而实现种群的数量增长和进化。

在体育专利技术——奥运会竞赛项目生态系统中, 专利技术种群数量的不规则变动同非密度制约因素有关。例如竞赛规则的变化会对体育专利技术种群的数量增长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图2反映出的是竞赛规则的改变对乒乓球拍专利技术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

乒乓球技术的不断发展始终与器材的不断变革和更新有着直接的关系, 乒乓球器材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即球台与球网、球、底板与覆盖物。虽然球台的面积、球网的高低、球的软硬和大小都曾经对乒乓球技术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但是球拍及其覆盖物的创新对现代乒乓球技战术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图x是采用从德温特专利数据库中检索到的乒乓球拍相关技术专利绘制出的专利技术种群数量变化图。从图中可以看出, 从1985年起到2009年, 乒乓球拍相关专利数量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增长轨迹。在此期间, 国际乒联分别于1993年、1998年、2001年和2007年对竞赛规则中的运动器材做出重大修改 (见表1) , 从图1中也可以观察到在规则出台的前后会专利技术种群往往会出现大幅度的数量波动, 这与竞赛规则的改动对专利技术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有关。

专利技术数量变动可以通过竞赛规则的反馈机制来调节。当竞赛规则的改变引起一些专利技术子种群出生率的降低的时候, 替代技术子种群的出生率就得以迅速上升, 使得专利技术种群仍然能够保持增长。

4 体育专利技术种群与奥运会竞赛项目种群间的协同进化

4.1 体育专利技术种群与奥运会竞赛项目种群协同进化的机制

能在奥运会上夺得金牌是每个职业运动员的理想。体育科技公司在充分了解运动员对比赛器材的需求的基础上, 运用已有的技术或是开发新技术, 并依据此技术进行小规模生产;这些产品先由部分运动员进行试用, 如果可以提高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就由企业进行大规模市场推广并为新技术申请专利;运动员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 在平时训练和比赛中运用新的体育器材和相应的非专利技术来提高成绩;一旦这种竞争者对技术占有的不平等损害到了以公平竞争精神构筑的奥林匹克运动竞争体系——不平等的技术前提导致了不公平竞争现象的发生, 公平竞争精神被破坏, 或是新技术成分的降低了比赛的参与性、竞技性、悬念性和趣味性, 最终降低了奥运会竞赛项目种群具有的商业价值。各竞赛项目联合会为了项目的长远发展, 会通过调整体育器材和非专利技术来规范比赛规则, 最终实现体育竞赛人文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兼得以及技术和体育竞赛项目的协同进化。图3描绘出了体育专利技术种群与奥运会竞赛项目种群的协同进化机制。

4.2 体育专利技术种群与奥运会竞赛项目种群协同进化的过程

在体育专利技术种群与奥运会竞赛项目种群协同进化的过程中, 专利技术种群内部和跨专利技术种群的传染行为构成了协同进化链条的动力。这种传染行为采用专利技术个体或若干专利技术个体的组合为载体[8]。每个奥运会竞赛项目子种群的进化状态都与专利技术种群的变化相对应。技术的革新不断冲击着原有竞赛规则所维护的奥运会竞赛项目种群拥有的人文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底线。人文价值和商业价值的选择作用又反过来决定了体育技术进化的方向。

图4揭示了体育专利技术种群与奥运会竞技比赛项目种群协同进化的过程。当体育专利技术种群A通过特定的技术路径进化为体育专利技术种群A1的时候, 新技术种群的形成会在运动器材和运动训练等诸多方面引起技术和观念上的变革。这种变革一方面促进了训练和竞赛过程的科学化, 有效地提高了运动项目的成绩;另一方面, 体育专利技术种群的进化导致了体育人文价值的背离和商业价值的降低, 如公平竞争原则的违背、人类在体育运动方面主体地位的丧失、药物的滥用对人体的伤害、技术的绝对优势使得竞赛观赏性降低等等。为了保证奥运会竞赛项目种群持续地、长远地、健康地发展, 各项目协会需要通过竞赛规则的修改来保留体育专利技术有利于体育发展的部分, 消除或避免体育专利技术对体育的异化作用。只有这样奥运会竞赛项目种群的数量增长和进化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并实现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和精神。奥林匹克运动人文价值和商业价值的选择作用左右了技术与体育运动之间的协同进化的方向。

4.3 体育专利技术种群与奥运会竞赛项目种群的进化对策

环境相对变化快、资源相对短缺的体育专利技术——奥运会竞赛项目生态系统对体育专利技术种群做出r选择;相比而言, 体育专利技术——奥运会竞赛项目生态系统对奥运会竞赛项目种群而言环境相对稳定、资源丰富, 对奥运会竞赛项目种群做K选择。两者采用的进化策略分别为r策略和K策略[9]。

选择r进化策略的体育专利技术种群, 对环境资源充分利用, 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地进行技术创新活动, 极为迅速地繁殖, 种群的数量增长率较少受环境容纳能力的限制。选择K策略的奥运会竞赛项目种群的增长则较为缓慢, 更为谨慎地进行调整以适应长期的环境平均供给, 依靠种群发展形成的长久稳定性、内部微调, 以此适应可利用的环境资源。

体育专利技术种群与奥运会竞赛项目种群的协同进化过程是体育专利技术——奥运会竞赛项目生态系统中生态环境选择的过程。体育专利技术种群在奥林匹克运动人文价值、商业价值以及竞赛规则的作用下, 从以单纯的提高运动员成绩为导向转变为致力于奥运会竞赛项目的长远发展, 实现由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

5 结论

百年奥林匹克的发展历史向我们证明了奥林匹克运动和现代科学技术是分不开的。一方面, 高科技在体育运动领域中的应用, 使运动员不断激发出人体的巨大潜能, 不断超越人类的生理极限, 去创造新的记录;另一方面, 奥林匹克运动并不是体育科技的被动受益者, 它同时也对体育科技提出了更多的难题、更高的要求, 成为推动体育技术种群数量增长和进化的动力。而市场因素、竞赛规则、价值选择等因素影响了体育技术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体育技术种群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通过调节而实现种群的数量增长和进化。

在体育竞赛人文价值与商业价值的选择作用下, 体育专利技术实现了与体育竞赛项目的协同进化。在体育专利技术种群与奥运会竞赛项目种群协同进化的过程中, 专利技术种群内部和跨专利技术种群的传染行为构成了协同进化链条的动力。人文价值和商业价值的选择作用又反过来决定了体育技术进化的方向。

体育专利技术种群作为r策略者, 对环境资源充分利用, 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地进行技术创新活动, 极为迅速地繁殖, 种群的数量增长率较少受环境容纳能力的限制。选择K策略的奥运会竞赛项目种群的增长则较为缓慢, 更为谨慎地进行调整以适应长期的环境平均供给, 依靠种群发展形成的长久稳定性、内部微调, 以此适应可利用的环境资源。体育专利技术种群将会在奥林匹克运动人文价值、商业价值以及竞赛规则的作用下, 从以单纯的提高运动员成绩为导向转变为致力于完善体育运动项目的竞赛规则, 提高人们对体育的认识, 并实现自身的持续进化和增长。

参考文献

[1]范伯元.科技奥运[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2]韩英彪.现代科技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关系[J].福建体育科技, 2003 (2) :10-11.

[3]卢元镇.体育与科学技术[J].体育科研, 2001 (03) :1-4.

[4]赵宗跃, 韩雪.百年科技对现代奥运会发展的张力[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4 (04) :18-20.

[5]张厚福, 张东波, 王文初, 等.体育非专利技术的法律保护[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05) :8-10.

[6]杜利军.奥林匹克运动与现代科学技术[J].中国体育科技, 2001 (03) :4-7.

[7]董传升.科技奥运的困境与消解[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4.

[8]黄鲁成, 李江.专利技术的生态学描述[J].科学学研究, 2009 (05) :666-671.

上一篇:文化生态环境下一篇:连续梁施工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