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律运用

2024-09-13

规律运用(精选12篇)

规律运用 篇1

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能够对新知识的学习、新技能的掌握产生积极影响。在三年多的教学实践中, 我认为,应该充分利用正迁移,努力排除负迁移。迁移所依赖的主要条件是不同知识存在着共同的因素。在教学新课时,通过发掘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充分利用这些共同的因素,创设迁移情境,就可以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逐步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让学生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学生很快发现所形成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从而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再如此题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二册, 第11页中的一道思考题。书中除图1-1的图形外没有文字说明。这道题旨在引导儿童观察、思考,初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这时儿童已经学过20以内的加减法,基于他们已有的知识,能够判断本题的意思是: 在右边大正方形内的小方格中填入数字后,使大正方形中的每一横行,每一竖列,以及两条对角线上三个数字的和,都等于左边小正方形中的数字18。实质上,这是一种幻方,或者说是一种方阵。

现在通过观察、思考,看小方格中应填入什么数字。从横中行10+6+□=18会想到,18-10-6=2,在横中行右面的小方格中应填入2(图1-2)。从竖右列7+2+□=18(图1-2)会想到,187-2=9,在竖右列下面的小方格中应填入9(图1-3)。

从正方形对角线上的9+6+□=18(图1-3)会想到,18-96=3,在大正方形左上角的小方格中应填入3(图1-4)。从正方形对角线上的7+6+□=18(图1-3)会想到,18-7-6=5,在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方格中应填入5(图1-4)。

从横上行3+□+7=18(图1-4)会想到,18-3-7=8,在横上行中间的小方格中应填入8 (图1-5)。又从横下行5+□+9=18(图1-4)会想到 ,18-5-9=4,在横下行 中间的小 方格中应 填入4

(图1-5)。图1-5是填完数字 后的幻方。 对于新旧 知识的共 同因素比较隐蔽的,则可通过铺路搭桥,显示共同因素,促使知识逐步迁移。如,教学两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通过四道准备题,揭示乘法计算的共同点:分别是先乘被乘数的个位数,再乘被乘数的十位数,并以此作过渡,突破积的对位这个难点,实现从一位数乘两位数向两位数乘两位数迁移,使学生掌握计算法则,提高已有知识的概括水平,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概括水平是有层次的,概括水平高,就能从更高的层次揭示新旧知识共同的本质属性,促进学习的迁移。例如,看每一行的前三个数,想一想接下去应该填什么数。6、16、26、______、_______ 、_____ 、____ 。9、18、27、____ 、_____ 、___ 、_____ 。80、73、66、_____、___ 、____ 、_____ 。观察6、16、26这三个数 可发现 ,6、16、26的排列规律是:16比6大10,26比16大10, 即后面的每一个数都比它前面的那个数大10。观察9、18、27这三个数可发现,9、18、27的排列规律是:18比9大9,27比18大9, 即后面的每一个数都比它前面的那个数大9。观察80、73、66这三个数可发现,80、73、66的排列规 律是 :73比80小7,66比73小7,即后面的每一个 数都比它前面的那个数小7。这样可得到本题的答案是:6、16、26、36、46、56、66; 9、18、27、36、45、54、63; 80、73、66、59、52、45、38。再如在教学长 方形和正方 形周长时 ,书上周长的 概念是四条边长度的和,这个概念只适用于四边形,对于以后还会学的圆形及多边形的周长就不适用,而可以把周长的概念提高到“四周围长度的和”。这样不管以后学什么形状的图形,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周长”这个知识点,可以有力促进正迁移的实现。至于干扰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新旧知识存在着易于混淆的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对比区别出它们的不同点,排除混淆因素,防止原有知识对新知识学习的干扰口。把这种已经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学习的促进作用发挥到最大限度, 从而最有利于新知识的掌握。我认为,只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进行整理,弄清彼此联系、区别,通过数学课堂教学的具体运用把学过的知识加以改造和充实, 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充分发挥迁移的有利作用。

规律运用 篇2

【名言警句】

1.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培根

2.没有侥幸这回事,最偶然的意外,似乎也都是有必然性的。——爱因斯坦

3.科学尊重事实,不能胡乱编造理由来附会一部学说。——李四光

4.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达尔文

【运用思路】

人类只有在遵循自然规律,才能获得人类在地球村永久、幸福地生活的权利。不仅如此,“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群体间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只有这样,才能和谐相处。

【精彩素材1】

学者的呼吁

素有“冠状病毒之父”之称的台湾学者赖明诏表示,大部分的病毒,都是由动物传给人类,例如艾滋病毒是从猴子身上跳到人类的身上,依波拉病毒也是相同,唯独天花病毒,只有人类身上才有。其他病毒从动物身上传给人类后,经过基因突变,人类便受到感染,且极难治愈,造成很高的死亡率。

其实病毒比病毒学家还聪明,他指出,因为病毒在动物身上,人若不和动物接触自然没事,但因为人口太多,与动物接触频繁后,病毒自然会产生突变能力,适应不同环境,感染人类后继续繁殖,引起重大疾病,再经由人与人接触再彼此传染,最后引发大流行。

在这场人和细菌病毒的战争中,他认为人类赢不了病毒或细菌,他说,人类发明抗生素药物,又滥用抗生素,细菌产生抗药性反而愈来愈壮大;人类开发环境,侵扰大自然,病毒的反噬永无止境。人类要学着与病毒和平共存,不要去侵犯自然界,就能相安无事。

【素材点拨】

在日趋复杂的世界,人类只有学会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才能相安无事。学者赖明诏的研究结论已经很明确地告诉了我们。

【适用话题】

“学会生存”、“和谐”、“代价”、“自然”等。

【精彩素材2】

植物的情感世界

1966年2月的一天,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测谎专家克里夫?巴克斯特一时心血来潮,把测谎仪接到一株牛舌兰的叶片上,并向它的根部浇水,当水从根部徐徐上升时他惊奇地发现,在电流计图纸上,自动记录笔不是向上,而是向下记录下了一大堆锯齿状图形。这种图形与人在高兴时的感情激动曲线图形极其相似。而当他准备进行一次威胁行动并在心中想象叶子燃烧的情景时,更奇妙的事情发生了:还没动手,图纸上的.示意图就产生了变化,在表格上不停地向上扫描。随后当他取来火柴,刚刚划着的一瞬间,记录仪的指针已剧烈地摆动,甚至记录曲线都超出了记录纸的边缘,出现了极强烈的恐惧表现。而当他假装要烧它的叶子时,图纸上的反应又消失了。植物竟然还具有辨别人的真假意图的能力,它说明假装的动作骗得了人却骗不了植物。

【素材点拨】

植物的世界也是如此曼妙动人的,它们也有感情,因此我们更应该懂得尊重,尊重与我们同样具有生命力的动植物的生存权,同时也应该尊重它们的感情。

【适用话题】

“表象与本质”、“丰富的情感世界”、“尊重”等。

【精彩素材3】

人象冲突

1994年,在勐醒农场曾发生野象袭击人并使一橡胶场女工致死的事情。据当地人说,这一带原本是“象窝子”,把它开垦成橡胶林后,象便开始攻击人。在此之前已有许多次“发泄”,如把树上的胶碗拿下来踩入土中,把架碗的铁丝扯掉,把较小的橡胶树拔倒,并见人就追,似乎是要夺回它们的家园。

野象的味觉记忆特别好。曾有3个傣族人去打猎,打伤了一头野象。野象逃掉了,夜间一群象来到寨子里,将这3人的竹楼踩成平地,并摔死一人,另两个逃到外地。过了几个月,他们认为危险已过去,其中一人回到寨子,当天晚上象就来了,并将这个人弄死,第三个人从此再不敢回来。

野象破坏庄稼的事越来越频繁,后来世界自然基金会向版纳捐赠了80套电围栏,装在野象常去的地方。这种电围栏用一根细铁丝联着一套太阳能电池,可利用阳光蓄电,一旦遇到撞击,可在一瞬间放出极高的电压,将碰撞物击倒。但野象很快又学会了对付电围栏,他们会用鼻子卷树枝击打围栏,使其短路;由于电围栏放电只是极短的一瞬间,有的象干脆举起厚厚的脚掌猛踏下去,然后长驱直入。

【素材点拨】

动物有着它们自己的情感世界和生活规则,与它们相处,必须学会探求它们的生活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谈上和谐共存!

【适用话题】

运用朗读策略 掌握语法规律 篇3

朗读可以帮助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语感,熟悉英语规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目标,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而发展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其与朗读的能力目标具有相当大的耦合性。故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大量朗读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接触真实的语言环境,并在其中感受语言和把握语法规律。

一、故事朗读:感知语法规律

只有朗读的材料具有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与欲望。小学英语课本中,很多故事虽短,却总有一些surprise的插曲或出人意料的结局。我们可通过朗读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还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朗读故事,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故事的语言,理解故事的语言,从而掌握语法规律。

以广州版英语教材Success With English,第四册Unit 17的语法点“一般现在时态第一人称”的用法为例。课文中新授的动词短语比较多,要求学生同时接受新单词与新句型,有一定的难度。而《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加以适当的取舍和调整。于是笔者在课文基本句型的基础上,结合师生常见的生活事例,改编出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在故事讲述中,笔者先通过课件与肢体语言呈现故事,让学生感知故事大意,然后让学生在课件的提示下朗读故事。故事中的动词短语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又有课件的背景做引导,学生基本能理解故事的大意。接着,笔者板书了几个基本句型,由学生朗读这些重点句型。通过反复朗读,学生已经能初步记住这几个句型了。于是笔者在故事中挖出基本句型的几个关键信息,再次呈现几个重要句型,请学生分别朗读,并安排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几个基本句型的共同点,找出句型的语法规律。

.

需要强调的是,笔者对故事的处理,并不是停留在机械朗读的层面上,而是通过设计几个与故事有关的练习,让学生回答。回答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朗读故事内容的过程。通过多次朗读,学生增加了对语言的感知与理解。

二、律动朗读:体验语法规律

律动朗读,即在有韵律的活动中进行朗读。一般是伴随着歌曲小诗进行的,而且带有悦耳的旋律、欢快的节奏。因为单纯地进行语法知识的教学,比较枯燥乏味,容易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如果能在有律动的节奏和气氛中进行朗读,让学生带着快乐的学习情绪体验语言,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能够降低学习难度,增强学习信心,并且能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律动朗读,观察语法规律。以广州版《英语》四年级上册there be句型的教学为例,笔者设计了一首有律动的小诗,让学生朗读。

Whats in your house?

There is a TV.a sofa and a picture in the living room.

There is a bed.a desk and a wardrobe in the bedroom.

Whats in your house?

笔者还从网上下载了匹配的律动音乐,播放音乐后,我便作出要求,让学生按节奏朗读并做相应的动作。由于音乐比较激昂,学生情绪被带动起来了,都很投入地做动作来进行朗读,并主动要求多朗读几遍。经过数次的朗读以后,笔者询问学生发现了什么规律。然后呈现另外一首律动小诗给学生,学生一边朗读一边补充完整。

Look,there——a book on the desk.

There——some flowers on the window.

律动朗读,巩固语法规律。在归纳现在进行时态的动词加ing形式的几种情况时,可以运用以下的小诗,让学生进行律动朗读。

动词的ing形式,学起来真容易,一般直接ing.

词尾如有哑音e,去e加ing就可以。

以上的小诗是笔者给学生归纳好的语法规律,通过朗读,可加强学生对语法规律的感知与理解。事实证明,学生通过韵律小诗的朗读,更容易记住现在进行时态中动词加ing的变化规律。

三、任务朗读:运用语法规律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取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与方法,如任务型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带着任务进行朗读,能增加学生的朗读热情与欲望,使朗读具有针对性与目的性。通过朗读完成任务,学生能在一定的情景中体验语言、运用语言。任务型朗读一般在复习和巩固语法规律的阶段进行。以下是笔者教授I like doing……这一语法知识时运用的朗读策略。

笔者设计了一个生日晚会的情景,晚会中,教师扮演晚会的主持人说:Children,today is Amybirthday.1ets have a party for him.What do you like eating?让学生分别用I like eating……说说喜欢的食物,然后让大家选择喜欢做的活动,课件呈现如下。

reading books singing songs growing flowersplaying sports……

一些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爱好,然后根据课件所提供的活动,自己选择喜欢的项目,并要用Ilike doing……朗读所选择的活动。这样,就容易使学生掌握——like后面的动词要用现在分词的形式。而光靠口头描述或者让学生朗读相关的句型,他们并不能完全理解。相反地,如果教师设计有任务的情景,通过一边朗读,一边完成任务,学生对这一语法知识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语法教学是语言教学的关键,同时语法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在小学阶段,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朗读教学策略,努力创设语言交流的情景,提供让学生朗读的机会,使学生通过有效朗读,输入大量有效的语言信息,在扩大语言输入量的同时,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感悟能力。读得多,感悟能力越强,自然就能悟出语言规则,语法的教学目标即能达到。

运用迁移规律进行数学教学 篇4

一、夯实基础知识, 创设迁移条件

我个人认为,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以前掌握的知识和一般概念原理, 对学习新知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学生掌握的旧知识越扎实、越牢固, 理解新知识就会越快、越深刻, 对新问题的适应性也越强, 越容易引起广泛的迁移。因此, 我们要重视基础知识和一般原理的教学, 夯实基础, 并强调这些基础知识和一般原理对其他知识的指导意义, 突出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 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因素, 促进正迁移。

例如, “百分数应用题”教学是在学习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及分数三类应用题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其数量关系、应用题结构、解题思路等诸多方面与分数应用题相似。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首先重视准备练习:一个工厂去年生产钢铁44万吨, 今年计划比去年增产1/4, 今年计划产钢多少万吨?着重分析其数量关系及解题思路, 做到理清关系、指明思路。紧接着把上题中的“1/4”改写成25%, 问这样与原题有何异同?显然, 只是增产分率的表示形式不同而已, 学生便跃跃欲试地想要主动尝试……因此, 只有牢固地掌握旧知识, 才能为正迁移创造积极的条件。

二、揭示内在联系, 促进正向迁移

我认为, 概括是迁移的核心, 它能够使学生把一般的原理和概念运用于其他新的学习情境之中。因此, 教师不仅要善于通过比较、分类、抽象、归纳等揭示联系, 达到对所教知识的概括, 而且要善于指导学生进行概括, 并养成概括的习惯。例如, 一个发电厂有煤2500吨, 用去60%, 还剩多少吨?这是一道求一个数与它的百分之几的差是多少的应用题, 是由百分数乘法的基本应用题发展而来的。教学时, 可由复习“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导入, 使学生明确两题的已知条件完全相同, 但所求问题不同。

引导学生进行试算, 便有以下两种解法:

(1) 先求用去多少吨, 求解:2500-2500×60%

(2) 先求出剩下的占百分之几, 求解:2500× (1-60%)

通过比较异同, 把思维的重点放在解法 (2) 上:把总吨数看作1, 剩下的占总数为 (1-60%) , 要求剩下的吨数, 就是求2500的 (1-60%) 是多少?算式为2500× (1-60%) , 并及时引导学生对例题加以概括, 要求剩下多少吨, 必须先求出剩下的占总数的百分之几, 然后按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求解。在此基础上, 又将例题扩展:一个发电厂有煤2500吨, 用去60%, 剩下的比用去的少多少吨?引导学生与前例题以比较概括, 也就容易列式解答:

这样引导学生将比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纳入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 学生主动概括知识, 促进了知识的正迁移, 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三、重视分析比较, 防止负迁移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 它们之间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 因此, 在教学中我常常采用比较的方法, 教学效果比较明显。使用比较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精确、深刻地了解不同知识内容的本质特征及各知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辨别能力, 避免新、旧知识之间的干扰, 防止旧知识的负迁移, 促进新、旧知识之间的正迁移。

例如: (1) 某工厂生产一种喷雾器, 原来每件售价50元, 现在比原来降低了2/5。现在每个售价多少元?

(2) 某工厂生产一种喷雾器, 原来每件售价50元, 现在比原来降低了2/5元, 现在每件售价多少元?

如果不仔细审题, 你会感觉这两道题相差无几。通过引导分析比较, 学生明确两题的基本数量相同, 主要的区别在于“2/5”与“2/5元”表示的意义不同, “2/5”是表示降低量的对应分率, 而“2/5元”则表示的是降低的具体量, 于是就有不同的列式: (1) 50× (1-2/5) ; (2) 50-2/5。

再如: (1) 农具厂生产农具, 原来生产出来的农具, 每台售价1500元, 现在比原来降低了2/3, 现在每件售价多少元?

(2) 农具厂生产农具, 原来生产出来的农具, 每台售价1500元, 现在比原来降低了2/3元, 现在每件售价多少元?

诸如此类应用题, 只有通过比较, 才能使学生认识知识之间的异同, 有效地防止负迁移的产生, 较好地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四、重视各种变式, 形成迁移意识

所谓变式, 就是概念正例的变化, 既不断改变正例呈现的方式, 又有利于突出本质特征, 排除无关特征。由于变式例证具有“形变而质不变”的形式, 学生便于从多种多样的形变中抓住不变的本质, 有利于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

规律运用 篇5

【名言警句】

1.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培根

2.没有侥幸这回事,最偶然的意外,似乎也都是有必然性的。爱因斯坦

3.科学尊重事实,不能胡乱编造理由来附会一部学说。李四光

4.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达尔文

【运用思路】

人类只有在遵循自然规律,才能获得人类在地球村永久、幸福地生活的权利。不仅如此,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群体间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只有这样,才能和谐相处。

【精彩素材1】

学者的呼吁

素有冠状病毒之父之称的台湾学者赖明诏表示,大部分的病毒,都是由动物传给人类,例如艾滋病毒是从猴子身上跳到人类的身上,依波拉病毒也是相同,唯独天花病毒,只有人类身上才有。其他病毒从动物身上传给人类后,经过基因突变,人类便受到感染,且极难治愈,造成很高的死亡率。

其实病毒比病毒学家还聪明,他指出,因为病毒在动物身上,人若不和动物接触自然没事,但因为人口太多,与动物接触频繁后,病毒自然会产生突变能力,适应不同环境,感染人类后继续繁殖,引起重大疾病,再经由人与人接触再彼此传染,最后引发大流行。

在这场人和细菌病毒的战争中,他认为人类赢不了病毒或细菌,他说,人类发明抗生素药物,又滥用抗生素,细菌产生抗药性反而愈来愈壮大;人类开发环境,侵扰大自然,病毒的反噬永无止境。人类要学着与病毒和平共存,不要去侵犯自然界,就能相安无事。

【素材点拨】

在日趋复杂的世界,人类只有学会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才能相安无事。学者赖明诏的研究结论已经很明确地告诉了我们。

【适用话题】

学会生存、和谐、代价、自然等。

【精彩素材2】

植物的情感世界

1966年2月的一天,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测谎专家克里夫?巴克斯特一时心血来潮,把测谎仪接到一株牛舌兰的叶片上,并向它的根部浇水,当水从根部徐徐上升时他惊奇地发现,在电流计图纸上,自动记录笔不是向上,而是向下记录下了一大堆锯齿状图形。这种图形与人在高兴时的感情激动曲线图形极其相似。而当他准备进行一次威胁行动并在心中想象叶子燃烧的情景时,更奇妙的事情发生了:还没动手,图纸上的示意图就产生了变化,在表格上不停地向上扫描。随后当他取来火柴,刚刚划着的一瞬间,记录仪的指针已剧烈地摆动,甚至记录曲线都超出了记录纸的边缘,出现了极强烈的恐惧表现。而当他假装要烧它的叶子时,图纸上的反应又消失了。植物竟然还具有辨别人的真假意图的能力,它说明假装的动作骗得了人却骗不了植物。

【素材点拨】

植物的世界也是如此曼妙动人的,它们也有感情,因此我们更应该懂得尊重,尊重与我们同样具有生命力的动植物的生存权,同时也应该尊重它们的感情。

【适用话题】

表象与本质、丰富的情感世界、尊重等。

【精彩素材3】

人象冲突

1994年,在勐醒农场曾发生野象袭击人并使一橡胶场女工致死的事情。据当地人说,这一带原本是象窝子,把它开垦成橡胶林后,象便开始攻击人。在此之前已有许多次发泄,如把树上的胶碗拿下来踩入土中,把架碗的铁丝扯掉,把较小的橡胶树拔倒,并见人就追,似乎是要夺回它们的家园。

野象的味觉记忆特别好。曾有3个傣族人去打猎,打伤了一头野象。野象逃掉了,夜间一群象来到寨子里,将这3人的竹楼踩成平地,并摔死一人,另两个逃到外地。过了几个月,他们认为危险已过去,其中一人回到寨子,当天晚上象就来了,并将这个人弄死,第三个人从此再不敢回来。

野象破坏庄稼的事越来越频繁,后来世界自然基金会向版纳捐赠了80套电围栏,装在野象常去的地方。这种电围栏用一根细铁丝联着一套太阳能电池,可利用阳光蓄电,一旦遇到撞击,可在一瞬间放出极高的电压,将碰撞物击倒。但野象很快又学会了对付电围栏,他们会用鼻子卷树枝击打围栏,使其短路;由于电围栏放电只是极短的一瞬间,有的象干脆举起厚厚的脚掌猛踏下去,然后长驱直入。【素材点拨】

动物有着它们自己的情感世界和生活规则,与它们相处,必须学会探求它们的生活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谈上和谐共存!

【适用话题】

运用迁移规律 提高教学效果 篇6

一 运用迁移,实现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它的知识系统性强,在一系列知识之间,往往前面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所以,学习后面复习前面,以旧引新非常必要。新知与旧知有所不同,其间是有递进坡度的,建构好它们之间的“桥”,则成了教学的关键。

1.若一个新知识可以看做是由某一个旧知识发展而来的,教学中要突出演变点。要突出演变点,则必须先分析学生认知结构,组建新知识“固定点” ;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固定点就是认知结构中处于较高概括水平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也是演变的支点所在。如果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里没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那么,学生的学习就是机械的学习。因此,教师在准备每一节课时,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通过谈话、测试、作业分析等,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真分析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需“固定点”的情况,然后在课前适时地回授,唤起学生回忆,实现知识的正迁移;或者在新课的检查学习阶段,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些与学习材料相关联的引导性材料,充当新旧知识的认知桥梁,使学习目标变得清楚明了。

如学习“有余数除法的验算”这部分知识时,要以前面能整除的除法验算为基础,两类验算都要用“商和除数相乘”,后者“还要加上余数”。教学中,不但需要复习能整除的验算方法,还要复习有余数的除法。

2.若一个新知识可以看做是由两个旧知识组合而成的,教学中要突出连接点。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必须首先考虑本节课所授知识的连接点:密切相关的原有知识是哪些,学生已掌握了哪些,本节课需要复习的联系的知识是哪些。也就是在“温故”过程中找到最佳联系点,使每个环节都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前面的知识为后面的知识做准备,然后才可以研究从已知到未知,从旧知迁移到新知。

如学习“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教学前教师复习一步减法应用题:“商店里有32个皮球,卖出25个还剩多少个?”这是旧知识,这道题中的商店里有32个皮球这个已知条件,可以用另外的旧知识来代替,则成为两个旧知识的连接点。于是教师提问:“如果商店里有32个皮球这个条件不直接给出,可以用两个什么条件?”学生马上就可以答出:“换成商店里有8个白皮球,24个花皮球”或换成“商店里有4盒皮球,每盒8个。”教师给予肯定,这就组成了新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3.若一个新知识可以看做与某些旧知识属同类或相似,教学时要突出共同点。共同因素理论告诉我们,产生迁移的原因是在两种活动之间有共同的因素,这不仅是正迁移产生的原因,同样也是负迁移产生的原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促进正迁移,防止负迁移。

如在教学“万以内退位减法”时,我们认为,它是以百以内数的退位减法为基础,后者多了十位不够减、百位不够减怎么办的问题。但无论哪一位不够减,处理方法都一致,即有共同点:“哪一位上不够减,要以前一位退1当10和本位上的数加起来再减”,这样过渡自然,学生容易理解记忆。

二 运用迁移,实现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

学生是通过操作和直观演示得到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和形成表象的基础强化训练、反复实践来学习知识的。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遵循认识规律,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

教师要坚持以操作为主,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获得感性认识,并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表象。如教学“平均分”“谁是谁的几倍”等概念时,可以设计五个训练层次。第一层次,让学生按要求摆学具,边摆边说,初步达到感知概念;第二层次,让学生看教材里的图,边看边说,逐步形成表象;第三层次,让学生根据表象画出线段图来表示分数关系,进一步向抽象过渡;第四层次,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平均分”“谁是谁的几倍”等数量关系,揭示、展示知识的生成过程;第五层次,让学生用精练语言叙述数量关系,通过实物、图示、媒体动画等促使学生在脑中形成表象,进一步认识数量关系,达到深刻理解概念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水县城南小学)

运用函数巧解“找规律”题 篇7

一、运用一次函数解题

1. (丹东) 如图, 用同样大小的黑色棋子按图所示的方式摆图案, 按照这样的规律摆下去, 第100个图案需棋子____枚.

解 设第n个图案的棋子为s枚, 得s=an+b.

由第一个图案得, n=1时, s=5.由第二个图案得, n=2时, s=8.

代入s=an+b中, 得

undefined

解得

undefined

所以, s=3n+2 (n为正整数) .

那么此题就是当n=100时, s=302.即第100个图案需棋子302枚.

2.用边长为1 cm的小正方形搭成如下的塔状图形, 则第n次所搭图形的周长是____cm (用含n 的代数式表示) .

解 设第n次所搭图形的周长是C cm, 得C=an+b.

由第一个图案得, n=1时, C=4.由第二个图案得, n=2时, C=8.

代入C=an+b中, 得

undefined

解得

undefined

所以, C=4n (n为正整数) .

即第n次所搭图形的周长是4n cm.

小结 运用一次函数求解的“找规律”题, 我们发现相邻之间的数据差相等.

二、运用二次函数解题

3.如下图是某同学在沙滩上用石子摆成的小房子, 观察图形的变化规律, 写出第n个小房子用了____块石子.

解 设第n个小房子用了s块石子, 得s=an2+bn+c.

由第一个图案得, n=1时, s=5.由第二个图案得, n=2时, s=12.由第三个图案得, n=3时, s=21.

代入s=an2+bn+C中, 得

undefined

解得

undefined

所以, s=n2+4n (n为正整数) .

即第n个小房子用了n2+4n块石子.

4.图1是棱长为a的小正方体, 图2、图3由这样的小正方体摆放而成.按照这样的方法继续摆放, 由上而下分别叫第一层、第二层、…、第n层, 第n层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为s.解答下列问题:

解 设第n层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为s, 得s=an2+bn+c.

由第一个图案得, n=1时, s=1.由第二个图案得, n=2时, s=3.由第三个图案得, n=3时, s=6.

代入s=an2+bn+c中, 得

undefined

解得

undefined

所以, s=0.5n2+0.5n (n为正整数) .

即第n层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为s=0.5n2+0.5n.

小结:运用二次函数求解的“找规律”题, 我们发现相邻之间的数据差等差.

三、运用an类型函数解题

5. (抚顺) 观察下列图形 (每幅图中最小的三角形都是全等的) , 请写出第n个图中最小的三角形的个数有____个.

解 第n个图中最小的三角形的个数有s个.

得s=2an-b.

由第一个图案得, n=1时, s=1.由第二个图案得, n=2时, s=4.

代入s=2an-b中, 得

undefined

解得

undefined

所以, s=22n-2 (n为正整数) .

即第n个图中最小的三角形的个数有22n-2个.

小结 一般的运用an类型函数求解的“找规律”题, 我们发现相邻之间的数据商相等.

四、综合运用

6.小王利用计算机设计了一个计算程序, 输入和输出的数据如下表:

那么, 当输入数据是8时, 输出的数据是 ( ) .

undefined

解 由表格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得知, 分子是一次函数规律, 分母是二次函数规律.

所以, 输出的数据undefined为输入数据) .

“高低低高”规律的实践与运用 篇8

例如:右图为一天气系统垂直剖面示意图, 读图判断该天气系统为 ()

A.冷高压B.热低压

C.冷锋D.暖锋

这道题许多学生不能正确判断, 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不知道气压随海拔的变化规律, 不能运用“高低低高”规律。我在讲解此题时, 首先强调了气压和气温均是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 这是运用“高低低高”规律的前提。读图看到近地面处的等压面向上凸, 即是凸向气压的低值方向, 因此与同一水平面上的两侧地区相比, 所在处的气压较高, 属于高压;此处的等温面向下凹, 即凸向气温的高值方向, 因此所在处比两侧气温低。由此得出该天气系统为冷高压。

运用迁移规律,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篇9

一、通过比较,找出知识间的共同因素,实现正迁移

正迁移指先前已获得的知识、技能等对新学习的知识、技能等起促进作用.

如果两种学习对象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成分,学习是对于人在心理上的一系列反应具有共同的要求,可以产生正迁移.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知识在形式上虽有差异,但实质上属于同类.只要掌握了其中一种解决方法,就可以利用迁移规律,触类旁通.

例如,学生在二年级学习了100以内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到了三年级学习笔算万以内的加减法时,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列竖式时都要相同数位对齐,都是从个位算起,如果哪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哪位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退一作十再减.三年级所学的与二年级相比,只是数位多了,数字大了,其算理是相同的,学生做起题来轻松多了.迁移法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我们班有一个学生,在一、二年级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打好学习基础,连最基本的20以内加减法都不会,刚学习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时,更是无从下手.我利用课余时间先教会了她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然后通过知识的迁移,她很快就掌握了100以内加减法与万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她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又如,比的基本性质是在学习了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学习的,因为学生明确了除法、分数和比三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也可以利用学习的迁移规律,让学生轻松地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再如,学生在二年级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到了四年级学习亿以内和亿以上数的读写时,只需要引导学生,读数时先要分级,然后每级的数在读时先按照各级的读法来读,读完要加上这个数级的计数单位,万级的数就读多少万,亿级的数就读多少亿.写数也可以按照同样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只须掌握了各级数的写法,多少万,就在万级写多少,多少亿,就在亿级写多少.

又如,学生学习了整数乘法的交换律、分配律和结合律,还学习了整数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这些运算定律也适合小数加法和乘法,同样在分数运算时也适用.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样适用整数、小数及分数的四则运算等.

二、通过比较,找出知识间的区别点,阻碍和消除负迁移

负迁移也叫干扰,指先前已获得的知识、技能等对新学习的知识、技能等起阻碍作用.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知识从表面看很相似,但实质却不尽相同.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可能成为学习新知识的障碍.所以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对它们进行比较,区分新旧知识的异同之处,从而准确深刻地掌握新知识,把负迁移消灭在萌芽状态,提高课堂教学和学习的效率.

例如,学生学习了这样的数量关系:甲数是10,乙数比甲数大5,求乙数是多少.学生很自然列出算式:10+5=15.当出现“甲数是10,比乙数多5,求乙数是多少”这类数量关系时,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学生很可能还列成10+5=15.这就是旧知识对新知识产生了干扰,给学生学习新知识增加了难度.为了消除思维定式带来的负迁移,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两种数量关系加以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我在教学时是这样处理的:借助线段图,理清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

先根据“甲数是10,乙数比甲数大5,求乙数是多少”画图:

从图中看出表示乙数的线段比表示甲数的线段长,乙数大,甲数小.应该给甲数加上长出来的部分.

再根据“甲数是10,比乙数多5,求乙数是多少”画图:

从图中看出表示乙数的线段比表示甲数的线段短,乙数小,甲数大.应该给甲数减去长出来的部分.

通过比较,学生恍然大悟,不是所有的多都用加法,少都用减法.只要分析清楚大数、小数以及它们的差之间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式就不是问题了.最终学生总结出:已知小数及差求大数,用加法算,反之,已知大数及差求小数则用减法算.

又如,学生学习了倍数应用题,一看到甲是乙的几倍这样的数量关系,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律用乘法计算.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仔细分析数量的具体关系,如果是已知一倍的标准数,求它的几倍数就用乘法,相反,如果知道一个数的几倍数,求这个数则用除法.只要准确判断出所求的是一倍数还是几倍数,就能正确列式计算了.

为了使迁移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一步一个脚印,让学生扎实牢固地掌握每一个知识点,才能把已有的学习方法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才能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才能把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弄明白,才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才能减轻学习负担,真正提高课堂教学和学习的效率.

摘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比较,找出知识间的共同因素,实现正迁移;通过比较,找出知识间的区别点,阻碍和消除负迁移,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减轻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和学习的效率.

张仲景运用附子的规律浅析 篇10

1 附子的配伍

附子素太热纯阳, 补下焦阳虚, 逐沉寒痼冷, 回阳救逆著称, 是一味温里回阳之要药[3]。在张仲景的32首方剂中, 共涉及到40余种药物的配伍, 其中解表药7种、清热药9种、泻下药2种、温里药4种、利水渗湿药3种、收涩药3种、化痰止咳平喘药4种、补虚药8种。使用频率排在前五位的药物分别是甘草、干姜、桂枝、生姜和大枣, 其功效涉及回阳救逆、温阳通脉、助阳解表、温阳利水、温中健脾、寒热并调及散寒止痛。

1.1 回阳救逆

《伤寒论》第61条:“下之后, 复发汗, 昼日烦躁不得眠, 夜而安静, 不呕, 不渴, 无表证, 脉沉微, 身无大热者, 干姜附子汤”, 干姜味辛而热, 守而不走, 具有温中散寒, 回阳通脉之力。附子辛甘大热, 走而不守, 为通行十二经脉纯阳之药, 外达皮毛, 内通脏腑, 具有回阳救逆, 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之功。两药合用, 其回阳救逆的之力倍增, 属于相须配伍。仲景在运用附子回阳救逆治疗亡阳厥逆之症时, 附子必须生用, 且常与干姜相配。本方独用附、姜而浓煎“顿服”, 药少力专, 有单刀直入之势, 使回阳之力更猛, 而力挽残阳之失, 阳回则烦躁乃愈[4]。

1.2 温阳通脉

《伤寒论》第174条:“伤寒八九日, 风湿相博, 身体疼烦, 不能转侧, 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 桂枝附子汤主之”, 桂枝味辛气温, 归肺、脾、心、膀胱经, 具有温经散寒、通利血脉之功。附子辛温大热, 温壮阳气, 散寒止痛, 祛风除湿, 且性走而不守。桂枝辛以温为主重在温阳, 附子辛以热为主重在壮阳, 二药相使配伍, 可通利经气, 祛风逐湿, 走肌表而调营卫, 入关节而温津血。

1.3 助阳解表

《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病, 始得之, 反发热, 脉沉者, 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麻黄辛温, 具有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之功, 为治疗外感风寒之要药。附子大辛大热, 为峻补元阳之品。两药合用后附子既可助麻黄散寒解表以祛邪, 又有顾护里阳以扶正, 两者为助阳解表的常用配伍, 常用于阳虚外感表证, 证见发热恶寒, 四肢不温, 无汗身痛, 脉沉微。

1.4 温阳利水

《伤寒论》第316条日:“少阴病, 二三日不已, 至四五日, 腹痛, 小便不利, 四肢沉重疼痛, 自下利者, 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 或小便利, 或下利, 或呕者, 真武汤主之”, 茯苓味甘性淡, 归心、脾、肺、肾经, 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 为淡渗利水之要药。附子药性刚燥, 走而不守, 能上助心阳以通脉, 中温脾阳以健运, 下利肾阳以益命门之火, 是温里扶阳要药。两药合用即可温阳利水, 又可散寒除湿止痛, 用于阳虚水停证。

1.5 温中健脾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腹中寒气, 雷鸣切痛, 胸胁逆满, 呕吐, 附子粳米汤主之粳米主之”, 味甘性, 归脾、胃经, 具有补益脾胃, 顾护中气之功。附子辛温大热温壮阳气, 助阳化饮。饮邪留结于脘腹, 其治非用附子不足以温阳, 非用粳米不足以顾护胃气, 附子得粳米能温壮阳气而不栽伐胃气, 粳米得附子则益气补阳而不滋助饮邪, 二者相互为用以治疗脾胃虚寒, 饮邪阻滞。

1.6 温中止血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淤血病脉证治第十六》:“下血, 先便后血, 此远血也, 黄土汤主之”, 灶心土辛微温, 归脾、胃经, 具有温经止血、温中止呕、收敛固涩之功。附子温壮脾阳, 使脾阳能摄血于脉。附子温阳而偏于散寒, 而灶心黄土温阳而偏于固摄止血, 两药相互为用, 以增强温阳摄血的作用, 善治阳虚出血证。

1.7 寒热并调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胁下偏痛, 发热, 其脉紧弦, 此寒也, 以温药下之, 宜大黄附子汤。”大黄苦寒, 归胃、大肠、肝、脾经, 具有清热泻火, 凉血祛瘀之功, 为泻下通便, 荡涤胃肠积滞之要药。附子辛甘大热, 为回阳救逆, 温补肾阳之要药。两药合用, 大黄得附子助, 其寒性去而泻下之力存, 用于寒积便秘实证。

1.8 散寒止痛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胸痹缓急者, 薏苡附子散主之。”阴寒痰湿壅滞, 积于胸中, 胸阳闭郁不通而疼痛。治宜温里散寒, 除湿宣痹, 方中薏苡仁味甘, 性寒, 归脾、胃、肺经, 具有利水渗湿, 健脾止泻, 清热排脓, 除痹之功。附子辛热, 温阳散寒通痹, 甘热缓急除痹。两药合用, 可使阳气通, 寒湿祛, 胸痹自愈。

1.9 妊娠安胎

《金匮要略·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中记载:妇人怀孕六月, 脉弦发热, 当以附子汤温其脏。本条文论述了妊娠阳虚寒盛的腹痛证治, 妊娠六、七月, 忽然出现脉弦, 发热腹痛恶寒, 并觉胎胀大少腹冷。病机是阴虚阳盛, 其证发热非为外感, 而是虚阳外浮, 阳虚不能温煦胞宫。阴寒之气内盛, 故当温阳散寒, 暖宫安胎, 用附子汤, 附子有破坚堕胎之弊, 但仲景在此则用之安胎[5]。

1.10 妇人产后病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产后中风、发热, 面正赤, 喘而头痛, 竹叶汤主之。”妇人产后正气大虚, 风邪乘虚侵袭, 以致形成正虚邪实之候, 此证若只解表祛邪, 则虚阳易脱, 仲景用扶正祛邪的竹叶汤, 方中以竹叶、葛根、桂枝、防风、桔梗解外邪, 用人参培元气, 以附子救真阳, 以甘草、姜、枣调和营气, 使表解而正复[5]。妇人产后多虚多瘀, 虚多为阴虚、血虚, 附子燥热, 本属禁用之品, 仲景通过合理的配伍取其救阳之作用。

2 附子的剂量与剂型

在仲景时代的计量单位有石、钧、斤、两、圭、铢, 没有钱、克的单位。在仲景的著作中附子常常以枚或两作为计量单位, 在汤剂中生用附子的最大用量为1枚, 一般量为1枚 (见于干姜附子汤) , 用炮附子最大剂量为3枚 (见于大黄附子汤) , 次剂量为2枚 (附子甘草汤) , 一般剂量为1枚 (见于附子粳米汤) ;在散剂中附子的用量达到10枚 (见于薏苡附子散) , 但是只服方寸勺 (相对于现代2 g) , 一日服3次, 可以看出附子在该方的用量大, 但真正服用的日用量则很小。在丸剂中附子的最大用量是6两 (见于乌梅丸) , 次剂量是1两 (见于肾气丸) , 最小剂量是半两 (见于乌头赤石脂丸) 。从上述用量可看出, 仲景用附子的计量范围大概在6~90 g, 在小剂量运用时常常取其补火助阳, 大剂量运用时则取其回阳救逆的功效。由此可看出张仲景常常通过改变方中药物的剂量, 使整个方剂作用发生变化, 例如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两方的用药相同, 四逆汤回阳救逆, 用于阴盛阳衰证, 通脉四逆汤加重附子、干姜的用量, 而破阴回阳, 通达内外, 用于阴盛格阳证。再如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与桂枝附子汤都是由桂枝、附子、甘草、生姜、大枣组成, 但桂枝去芍药汤中, 炮附子只用了1枚, 桂枝附子汤中炮附子却用了3枚, 前方桂枝佐少量的附子, 作为调和营卫, 扶助卫阳, 后者作用为温经散寒, 祛风除湿, 虽药味相同而作用差异较大[6]。

3 炮制及煎服方法

附子大热有毒, 以根头毒性最强[7]。本品走而不守, 生用时取其回阳救逆之性, 用于阴盛格阳之危重证。附子在汉代已出现了火炮附子的炮制方法, 张仲景无论选用生附子还是炮附子, 在汤剂中均注明“去皮, 破八片”, 在散剂和丸剂中则只注明“去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附子皮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成分乌头碱, 去皮后的附子毒性可以降低近50%, 附子皮味很苦[8]。所以不难看出张仲景通过去除附子皮以达到减轻附子毒性的目的, 同时也可以改善附子的口感。对于附子的煎煮, 张仲景常常将附子与其他药物同煎, 但也有附子独煎 (附子泻心汤) 、散剂再煎 (薏苡附子败酱散) 的特殊煎煮方法。凡生用附子则必入汤剂, 汤剂者均以三份溶液煎煮成一份药液, 生附子的煎煮时间比炮附子的时间则要长。其服法包括顿服、分温再服、分温三服、日二服、日三服等不同的服药方式。对服药后反应亦有明确的规定, 如桂枝附子汤与去桂加白术汤的服法:“分温三服, 初一服, 其人如痹, 半日许复服之, 三服都尽, 其人如冒状匀怪”, 对甘草附子汤的服法则云“能食汗止复烦者, 将服五合, 恐服一升多者, 宜服六七合为始”, 还有“虚弱家及产妇, 宜减服之”等[9]。

4 结语

附子入药的应用历史已达两千年之久, 历代本草都认为附子味辛, 亦有认为其尚有味甘、味苦有毒。《神农本草经》记载:“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10]。张仲景在此基础上对功效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扩展, 并对附子的配伍、剂量、炮制及煎煮服药方法做了详细阐述, 从多方面去控制其毒性, 使其能更好的发挥治疗作用, 对后世合理运用附子提供了丰富的宝贵经验, 值得后世医务人员认真学习体会。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 (上册) [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4:487.

[2]王文宣, 杨丽萍.张仲景对附子运用的浅析[J].中医药研究, 1996, 2 (5) :12-14.

[3]陈玉彪, 徐涛.张仲景运用附子组方浅析[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 1999, 11 (5) :358-359.

[4]崔连有.张仲景运用附子心法浅析[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 2005, 20 (4) :15-16.

[5]董云英.浅谈仲景附子配伍运用的技巧性[J].四川中医, 2011, 29 (1) :34-35.

[6]崔松涛, 彭杰先, 彭建华.医学六书·医案·医话·医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7:295.

[7]王洪章.浅谈附子之毒[J].天津中医药, 2003, 20 (6) :64-65.

[8]王浴生.中药药理与应用[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 2000:592.

[9]潘少骅.《伤寒论》附子配伍规律浅谈[J].中医函授通讯, 1991, 5 (2) :9-10.

运用迁移规律进行数学教学 篇11

一、夯实基础知识,创设迁移条件

我个人认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以前掌握的知识和一般概念原理,对学习新知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学生掌握的旧知识越扎实、越牢固,理解新知识就会越快、越深刻,对新问题的适应性也越强,越容易引起广泛的迁移。因此,我们要重视基础知识和一般原理的教学,夯实基础,并强调这些基础知识和一般原理对其他知识的指导意义,突出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因素,促进正迁移。

例如,“百分数应用题”教学是在学习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及分数三类应用题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数量关系、应用题结构、解题思路等诸多方面与分数应用题相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重视准备练习:一个工厂去年生产钢铁44万吨,今年计划比去年增产1/4,今年计划产钢多少万吨?着重分析其数量关系及解题思路,做到理清关系、指明思路。紧接着把上题中的“1/4”改写成25%,问这样与原题有何异同?显然,只是增产分率的表示形式不同而已,学生便跃跃欲试地想要主动尝试……因此,只有牢固地掌握旧知识,才能为正迁移创造积极的条件。

二、揭示内在联系,促进正向迁移

我认为,概括是迁移的核心,它能够使学生把一般的原理和概念运用于其他新的学习情境之中。因此,教师不仅要善于通过比较、分类、抽象、归纳等揭示联系,达到对所教知识的概括,而且要善于指导学生进行概括,并养成概括的习惯。例如,一个发电厂有煤2500吨,用去60%,还剩多少吨?这是一道求一个数与它的百分之几的差是多少的应用题,是由百分数乘法的基本应用题发展而来的。教学时,可由复习“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导入,使学生明确两题的已知条件完全相同,但所求问题不同。

引导学生进行试算,便有以下两种解法:

(1)先求用去多少吨,求解:2500-2500×60%

(2)先求出剩下的占百分之几,求解:2500×(1-60%)

通过比较异同,把思维的重点放在解法(2)上:把总吨数看作1,剩下的占总数为(1-60%),要求剩下的吨数,就是求2500的(1-60%)是多少?算式为2500×(1-60%),并及时引导学生对例题加以概括,要求剩下多少吨,必须先求出剩下的占总数的百分之几,然后按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求解。在此基础上,又将例题扩展:一个发电厂有煤2500吨,用去60%,剩下的比用去的少多少吨?引导学生与前例题以比较概括,也就容易列式解答:

(1)2500×60%-2500×(1-60%)

(2)2500×[60%-(1-60%)]

这样引导学生将比较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纳入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生主动概括知识,促进了知识的正迁移,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三、重视分析比较,防止负迁移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在教学中我常常采用比较的方法,教学效果比较明显。使用比较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精确、深刻地了解不同知识内容的本质特征及各知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辨别能力,避免新、旧知识之间的干扰,防止旧知识的负迁移,促进新、旧知识之间的正迁移。

例如:(1)某工厂生产一种喷雾器,原来每件售价50元,现在比原来降低了2/5。现在每个售价多少元?

(2)某工厂生产一种喷雾器,原来每件售价50元,现在比原来降低了2/5元,现在每件售价多少元?

如果不仔细审题,你会感觉这两道题相差无几。通过引导分析比较,学生明确两题的基本数量相同,主要的区别在于“2/5”与“2/5元”表示的意义不同,“2/5”是表示降低量的对应分率,而“2/5元”则表示的是降低的具体量,于是就有不同的列式:(1)50×(1-2/5);(2)50-2/5。

再如:(1)农具厂生产农具,原来生产出来的农具,每台售价1500元,现在比原来降低了2/3,现在每件售价多少元?

(2)农具厂生产农具,原来生产出来的农具,每台售价1500元,现在比原来降低了2/3元,现在每件售价多少元?

诸如此类应用题,只有通过比较,才能使学生认识知识之间的异同,有效地防止负迁移的产生,较好地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四、重视各种变式,形成迁移意识

所谓变式,就是概念正例的变化,既不断改变正例呈现的方式,又有利于突出本质特征,排除无关特征。由于变式例证具有“形变而质不变”的形式,学生便于从多种多样的形变中抓住不变的本质,有利于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

总之,在教学中只有巧妙运用迁移规律进行数学教学,才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凸透镜成像规律解析与运用 篇12

一、规律辨析理解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的结论, 很多教师受教学条件的限制, 在教学过程中都是直接给出几个特定位置的成像情况, 然后再叫学生死记硬背。往往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刚开始也能掌握, 但时间长了就会遗忘。而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则是晕头转向, 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 效果极差。一些教学环境比较好的学校能够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 学生自己摸索后也能比较好地掌握。但由于有的教师授课时系统性不强, 学生也容易将知识点弄混。有的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能够从物距、像距、以及成像的性质的变化情况帮助学生系统地分析成像规律, 使学生能够系统地记住成像规律:u大于2f时, v大于f小于2f, 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等于2f时, v等于2f, 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u大于f小于2f时, v大于2f, 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等于f时不成像;u小于f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学生经过动手能够顺利理解规律, 加上教师的引导, 能将成像规律进行分类, 并且能够在解题中灵活运用, 但在初三的复习教学中发现:由于长时间没有接触的关系, 学生对于这类知识点在复习时还是有些问题的。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对于这样的难点内容, 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 是非常必要的。

凸透镜成像时, 若它成的是实像, 不难发现:当物体向透镜逐渐靠近时, 像在远离凸透镜;当物体在两倍焦距处的时候, 像与物的距离最短。所以当凸透镜成实像时, 教师不妨将这些特点告诉学生, 即物、像同方向移动, 或者同向左, 或者同向右。

物理规律大多抽象难以记忆, 教师在授课时不妨给出一些通俗、形象的记忆方法, 也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学生记忆凸透镜成像规律时, 笔者发现:当凸透镜成实像时, 物距变小, 像距变大, 所成的像也在逐渐变大;反之物距变大, 像距变小, 所成的像也在逐渐变小。教师在授课时, 可以刻意用彩色笔把变化中的“大”和“小”描出来, 引导学生得到“大小小”和“小大大”的口诀。另外, 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时, 物距和像距分别在大于两倍焦距以及介于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 一大一小, 再加上像的性质恰好与上面的“大小小”和“小大大”相吻合。这样能把抽象的物理概念简单化, 学生容易接受, 并且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解题中去, 效果非常好。

二、典型例题分析

【例1】 (2006江苏镇江) 一凸透镜的焦距是10 cm, 将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50 cm处移到15 cm处的过程中, 像的大小和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 ) 。

A.像变大, 像距变小 B.像变大, 像距变大

C.像变小, 像距变小 D.像变小, 像距变大

解析:从物距和焦距的大小关系来看, 物距变化过程中均成实像, 这样根据上面的规律可以直接判断出物体在靠近凸透镜, 像在远离凸透镜, 像的大小也在变化, 即答案选B。但是学生在解题时, 少数学生感觉无从下手, 将题中的两个距离向成像规律上靠时, 又不能得到变化关系, 往往总是得到一个错误的结论。

【例2】 (2008黄石) 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 小明把物体放在距离凸透镜40 cm处时, 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 。

A.30 cmB.25 cm

C.20 cmD.15 cm

解析:凸透镜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抓住其中的“小”字, 结合上面口诀中的“大小小”, 可以判断此时物距应该大于两倍焦距。解不等式可知焦距小于20 cm, 选D

上一篇:智能轨道交通下一篇:DVB-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