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规律

2024-05-31

统一规律(精选8篇)

统一规律 篇1

文[1]给出了2014年高考数学全国Ⅱ卷理科第20 (Ⅱ) 题的若干解法, 笔者认为, 美中不足的是这些解法都没有涉及问 题的本质, 没有揭示问题所反映的圆锥曲线的优美背景, 因此也就没有领会命题者的意图.本文另辟蹊径, 揭示这类圆锥曲线问题的优美背景, 挖掘它们的统一规律, 给出这类问题的统一解法, 供读者参考.

1问题另解

2014年高考数学全国Ⅱ卷·理科第20题:设F1, F2分别是椭圆x2/a2+y2/b2=1 (a>b>0) 的左右焦点, M是C上一点, 且MF2与x轴垂直, 直线MF1与C的另一个交点为N.

(Ⅰ) 略;

(Ⅱ) 若直线MN在y轴上的截距为2, 且|MN|=5|F1N|, 求a, b.

解 (Ⅱ) MF2⊥x轴, 且MN在y轴上的截距为2, 所以

b2/a=4. (1)

如图1, 由|MN|=5|F1N|, 得|MF1|=4|F1N|, 设|F1N|=m (m>0) , 则|MF1|=4m.

椭圆的左准线为l, 离心率为e, 点M, N在l上的投影分别为M1, N1, 由第二定义得

MM1=4m/e, NN1=m/e.

过N作MM1的垂线, 垂足为A, 则

MN=5m, MA=MM1-NN1=3m/e.

设直线MN的倾斜角为α, 则在Rt△MNA中,

在 Rt△MF1F2 中,

所以

联立 (1) (2) , 及b2+c2=a2, 解得

a=7,

2发现规律

我们注意到MN是一类特 殊的弦———过椭圆焦点的弦, 若设, 则λ, 椭圆的离心率e和直线MN的倾斜角α是有关系的.将上述高考题一般化, 并推导如下:

如图1, 设|F1N|=m (m>0) , 由 (不妨设λ≥1) , 得|MF1|=λm.所以

MN= (1+λ) m,

则在Rt△MNA中,

cosα=MA/MN=λ-1/e (λ+1) .

易知, 当α为钝角时, .

综上

3统一解法

显然, 上述高考题就是λ=4的情形, 即cosα=4-1/e (4+1) =3/5e=3a/5c, 再从另一个角度表示cosα———通过“算两次”而建立方程 (2) .无独有偶, 笔者发现, 焦点弦此类问题的高考题“出镜率”很高, 虽然“包装”的不一样, 但本质都是反映了λ, e和α的关系 (3) , 题型有压轴的选择题或填空题, 也有压轴的解答题.

例1 (2014年高考数学安徽卷·理科第14题) 设F1, F2分别是椭圆E:x2+y2/b2=1 (0<b<1) 的左、右焦点, 过点F1的直线交椭圆E于A, B两点, 若|AF1|=3|F1B|, AF2⊥x轴, 则椭圆E的方程为.

解易知λ=3, 且

AF2=b2/a=b2, AF1=2a-AF2=2-b2.

在 Rt△AF1F2 中,

cosα=F1F2/AF1=2c/2-b2,

所以

2c/2a-b2= (3-1) /e (3+1) =a/2c,

即2c/2-b2=1/2c, 2-b2=4c2=4 (1-b2) ,

解得b2=2/3.椭圆E的方程为x2+3y2/2=1

例2 (2014年高考数学安徽卷·文科第21题) 设F1, F2分别是椭圆E:x2/a2+y2/b2=1 (a>b>0) 的左、右焦点, 过点F1的直线交椭圆E于A, B两点, |AF1|=3|F2B|.

(Ⅰ) 略;

(Ⅱ) 若cos∠AF2B=3/5, 求椭圆E的离心率.

解 (Ⅱ) 由|AF1|=3|F2B|可设F1B=m (m>0) , 则AF1=3m, 则

AF2=2a-3m, F2B=2a-m.

在△ABF2中,

AB2=AF22+F2B2-2×AF2×F2Bcos∠AF2B,

即 (4m) 2= (2a-3m) 2+ (2a-m) 2-2 (2a-3m) (2a-m) ×3/5,

整理得

(a-3m) (a+m) =0,

所以a=3m, 此时AF1=AF2, 不妨设A (0, b) .在Rt△AOF1中,

cosα=F1O/AF1=c/a=e,

又λ=3, 由

|cosα|=λ-1/e (λ+1) ,

得1/2e=e,

评析本题关 键是确定A的位置 (坐标) , 这样直线AB的斜率 (倾斜角) 就可以用椭圆的基本量表示了, 再利用本文结论 (3) 建立一个方程, 即可破解“压轴题”.读者还可以发现, 同一省份的高考数学文、理科试卷背景相同, 呈现方式有区别, 显示了命题专家的良苦用心.

例3 (2010年高考数学全国Ⅱ卷·理科第12题) 已知椭圆C:x2/a2+y2/b2=1 (a>b>0) 的离心率为, 过右焦点F且斜率为k (k>0) 的直线与C相交于A, B两点.若, 则k= () .

(A) 1 (B) (C) (D

解, λ=3, 设直线AB的倾斜角为α, 因为k>0, 所以α为锐角.由

得, 即, 选 B.

例4 (2010年高考数学辽宁卷·文科第20题) 设F1, F2分别为椭圆C:x2/a2+y2/b2=1 (a>b>0) 的左、右焦点, 过F2的直线l与椭圆C相交于A, B两点, 直线l的倾斜角为60°, F1到直线的距离为

(Ⅰ) 求椭圆C的焦距;

(Ⅱ) 若, 求椭圆C的方程.

解 (Ⅰ) 焦距为4;

(Ⅱ) α=60°, λ=2, 由cosα=λ-1/e (λ+1) , 得cos60°=1/2=2-1/e (2+1) =1/3e, e=2/3.

结合 (2) 可得c=2, a=3, 于是b2=5.

故椭圆C的方程为x2/9+y2/5=1.

4类比推广

由圆锥曲线的统一性可知, 关于椭圆的结论不难类比到对双曲线、抛物线中, 有趣的是在双曲线、抛物线中不但有这样的性质, 而且|cosα|=λ-1/e (λ+1) 仍然是成立的 (读者模仿前文可证) .需要注意的是, 若过焦点F的弦AB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双曲线的两支上, 此时λ为负, 故不妨取λ< -1;而以抛物线为背景时, 则有|cosα|=λ-1/λ+1.

例5 (2009年高考数学全国Ⅱ卷·理科第11题) 已知双曲线C:x2/a2-y2/b2=1 (a>0, b>0) 的右焦点为F, 过F且斜率为的直线交C 于A, B 点, 若, 则C的离心率为 () .

(A) 6/5 (B) 7/5 (C) 5/8 (D) 9/5

解λ=4, α=60°.由

cosα=λ-1/e (λ+1) ,

得cos60°=4-1/e (4+1) , 1/2=3/5e, e=6/5, 选 A.

例6 (2008年高考数学全国Ⅱ卷·理科第15题) 已知F是抛物线C:y2=4x的焦点, 过F且斜率为1的直线交C于A, B两点.设FA>FB, 则FA与FB的比值等 于.

解设, 因为FA>FB, 所以λ>1.又α=45°, 由cosα=λ-1/λ+1, 得, 解得.

至此, 读者惊奇地发现, 全国Ⅱ卷似乎青睐圆锥曲线焦点弦这个背景, 几年中将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考了个遍, 题型从选择题、填空题到解答题也考全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显示了圆锥曲线这个性质的价值所在, 如果我们的解题不能揭示它的优美背景 岂不遗憾.

5研究感悟

这些焦点弦问题的本质都是3个关联的条件:1椭圆的离心率为e;2斜率为k (或倾斜角为α) 的过椭圆的一个焦点F的弦AB;3焦点F分弦AB的长度比 (通常用向量表述为 (1) .如果已知其中的两个, 就能求第3个, 核心关系式是|cosα|=λ-1/e (λ+1) .这种方法应用于解答题, 与我们习惯上的“一元二次方程+韦达定理”解法截然不同, 也不需要解复杂的二元二次方程组, 第二定义的运用大大减少了运算量.

每年的高考题都集中体现了高考命题专家的智慧, 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示范性.解析几何试题表现方式丰富多彩, 既扑朔迷离, 又因其蕴涵了一种动态美而赏心悦目.因此解题教学中, 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揭示问题的背景, 引导他们发现蕴含于其中的规律, 找到最本质的解题方法.

参考文献

[1]谢立亚, 滕云.2014年高考数学 (全国卷Ⅱ) 第20题 (Ⅱ) 别解[J].数学教学研究, 2014, 33 (8) :59-60.

[2]余建国.挖掘真题潜在价值, 引导高三高效复习[J].中国数学教育, 2012, 1/2:63-66.

[3]余建国.优美源于构造直角三角形[J].中学生数学 (高中版) , 2011 (8) :37-39.

统一规律 篇2

关于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关于列宁的对立统一规律(三)

本文提出了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都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新观点,阐述了转化不是仅仅是对立面的同一,更不只有相对性的同一,转化是一种基本过程,具有多种形态.

作 者:郭汉英 GUO Han-ying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北京,100080刊 名:河池师专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CHI NORMAL COLLEGE年,卷(期):23(1)分类号:B024.4关键词: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相对 绝对 转化 过程

统一规律 篇3

关键词:对立统一;声乐学习;呼吸;发声

“对立统一”规律中矛盾的双方这种相斥又相依的辩证关系,才能推动社会、人类、事物的向前发展。如果把这种规律运用于我们的声乐学习中,就会发现有许多问题都变得简单了,许多矛盾都化解了。

由于声乐是一门极其抽象的学科,它的学习过程大都是靠形象思维来指导,靠一种本能的条件反射去感受,并非直接接受理论就能轻而易举地获得的。因而产生了很多形象的比喻,比如,声音的“亮”与“暗”,“横”与“竖”,位置的“靠前”与“靠后”等。而这些相反的比喻又没有一种固定的公式和发声方法对号入座,只能凭一种感觉,所以,在声乐的学习中常常会感觉到困惑和不知所措。其实,把“对立统一”规律与声乐学习联系起来,可以发现,这些看起来相互矛盾和对立的说法就像天平的两个盘一样,互相牵制和协调,才达到了歌唱的平衡。

一、呼吸(吸气和叹气)

“气息是声音的动力”,这是大多数人了解的理论。我们经常听到老师说,唱歌时用气的感觉就像叹气一样,把声音叹下来;但有时老师又说,吸着点,像吸气一样吸着唱,保持吸气的状态。究竟气息是应该往里吸还是往外叹呢?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吸是进气,叹是出气,是呼吸的两个相反动作。如果用“对立统一”规律来理解,那就是,吸和叹本身就是一对连体婴儿,他们相依相存。发声是靠这两个动作共同完成的,没有往外叹,就吸不进去;没有吸,叹也就无法完成。像叹气一样往下唱,其目的是为了扩松喉咙,下放喉头,稳定喉头,这对于喉头紧的人很有效。而在吸气的状态下发声,是指保持兴奋感,为的是打开腔体,连上共鸣所用的一种比喻,并不是在唱的时候,真的气息是往里吸,而是保持住吸气时腔体打开的感觉来发声。但是,如果在腔体打开不充分的条件下,单一地用叹气状态发声,声音就容易发白,缺乏共鸣色彩和立体感。所以说,这两种对立的状态是要统一起来互相协调好才能发出正确的声音。相反,如果在唱的时候往里吸,在吸之前就先要把气放下来,稳住喉头。这两种状态,既可以打开腔体又可以稳定喉头,使气息流畅。叹下去是为了更好地吸,吸上去是为了叹得更深。这样,无论是吸着唱还是叹着唱都能发出好的声音,效果是一样的,吸和叹这两个动作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来回循环,缺一不可。也正如已故声乐大师沈湘教授所说的那样,唱的时候主动想着:吸中有呼、呼中有吸。说的也是“吸”与“叹”的对立统一,这样一松一紧的协调,有效地避免了发声器官的僵硬。

二、发声(真声和假声)

凡是健康的嗓子都可以发出两种声音,一种是真声,一种是假声。真声是整个声带振动,假声是局部声带边缘振动。每一个正常的、没有毛病的嗓子都有这两种机能。这两种声音也各有他们的优缺点。真声,接近人的说话,比较自然,声音明亮、结实、集中、音量较大、唱低音容易。但如果单纯地用真声歌唱,或者是真嗓子用得过多,声音就紧、硬、位置低,到了高音就是喊叫,而且长期这样用嗓,声带长息肉的机会也较多。假声歌唱的优点是:声音圆润、位置高、轻松、唱高音容易。如果只用假声歌唱,或者是假嗓子用得过多,声音就散、虚、音量也小,就像脱离自然的怪声怪叫,中低声区容易漏气,时间长了,声带会长小结。可见,在发声上也要遵循“对立统一”规律,要找到真声与假声之间的平衡,好的歌唱都是真声和假声两种机能良好結合的结果。这是因为声音从真声变假时,喉头挡不住向上面来的气压,突然往上跑,声带被吹开,产生严重漏气现象,失去了声带靠拢挡气的力量。男声在比女声高一个八度的地方,同样会发生这样的情况。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在中声区就把真声和假声慢慢混在一起,喉头向下保持稳定,使中声区变成真假混声区。现在,声乐界经常提到的“半声唱法”,就是把真假声比例适度地统一起来,保留了两种声音的优点,从而达到了自如地歌唱。当然,要找到真假声的这种对立统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很难的。尤其是越到两边声区,较高声区和较低声区,真假声的平衡感更是难以把握。著名声乐教授王福增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曾说过一个好方法,就是在唱假声的时候模拟真声,唱小声的时候模拟大声,唱低音时模拟高音,在发真声的基础上变假,在假声的位置上变真,发音的真、假、大、小、高、低共鸣点一样,位置一样;高音是高位置,低音也是高位置,每一个字,每一声都绕一下小舌进入鼻咽腔取得头腔共鸣。长期训练真假声的对立统一,达到真假声不分你我的境地,才算是真正的协调和平衡了。

其实,我们人类的日常活动,行、住、坐、卧,每时每刻都有一部分肌肉紧张,又有一部分肌肉放松,例如,手指伸直,就是手背肌肉紧张,指肚肌肉放松的结果。一个运动员,他必须掌握自己的运动项目肌肉紧张和放松的科学规律,才能创造出优秀的成绩。唱歌也是如此,发声器官的肌肉运动归结到一点也就是紧张和放松的对立统一,以此来达到肌肉力量的平衡。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词与这些有关的肌肉都是一个协调、配合的统一整体。只是在用语言描述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歌唱感觉和技巧方法时,有它的局限性,其中的比喻手段和说法,有的从表面看来是相互矛盾、截然相反的。从力学的角度也可以这样来看,一种姿势久了必然会产生僵硬,两种状态根据歌曲内容的需要适当调节,将可以起到协调咽腔内部肌肉的作用。于是就出现了“上下”“横竖”“前后”“松紧”等交替使用的状态,也正是达到了“对立统一”规律中的平衡和协调。当然,歌唱感觉的多少,不能像物品一样,放在秤上称,多了去掉些,少了再加些,只能靠师生之间的密切配合,不断努力地去细心揣摩、尝试,力求找到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最自然的平衡感和协调感,并通过千万次的条件反射把它巩固下来,这个时候,歌唱就如同没有什么方法了一样,进入了一个自由的王国。

参考文献:

[1]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04.

[2]李晋玮,李晋媛.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10-01.

浅议圆锥曲线的统一规律 篇4

1.从方程形式看,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这几种曲线方程都是二元二次方程表示为f (x, y) , 所以它们都属于二次曲线。

2.从轨迹上看它们都是“到定点和到定直线距离比是常数e的点的轨迹”, 这个定点是它们的焦点;定直线是它们的准线, 只是由于e的取值范围不同而分别为椭圆 (0<e<1) ;双曲线; (e>1) ;抛物线 (e=1) 。

3.这三种曲线都是可以由平面截圆锥而得到的截口线, 用一个垂直于圆锥轴的平面截圆锥得到的截口线是圆, 如果改变平面与圆锥轴线的夹角会得到一些不同的图形它们分别是椭圆, 双曲线, 抛物线等, 因此通常把它们称之为圆锥曲线。从教材处理来看圆锥曲线无疑是解析几何的重头戏, 重点是以椭圆为例交待研究圆锥曲线的一般方法, 先由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求出椭圆的标准方程, 再用方程讨论椭圆的几何性质, 体现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 然后在双曲线、抛物线中得到应用和巩固, 主次有序;先讲椭圆也是为了与圆的方程衔接自然,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以圆锥曲线的共性与个性为主旨可以挖掘出更深刻的规律, 以下规律以结论形式给出。

结论一:若P (x0, y0) 是圆锥曲线C上一点。若C为椭圆则过P点的切线方程为若C为双曲线则过P点的切线方程为若C为抛物线y2=2px, 则过P点的切线方程为y0y=p (x+y0) 。

同理可证双曲线过P点的切线方程为;抛物线过P点的切线方程为y0y=p (x+x0) 。由此可知圆锥曲线上一点的切线方程与该曲线方程结构一致, 即:二次项x2, y2换成x0x, y0y, 一次项x, y换成就是切线方程。

推论:过P (x0, y0) 作椭圆的两条切线PA, PB切点为A, B, 则AB所在曲线的方程为

结论二:在圆锥曲线中通过焦点垂直于对称轴的弦长为定值。在椭圆和双曲线中定值为在抛物线中定值为2p。

证明:如图1, 设点A (xA, yB) , 椭圆方程为由于AB过焦点且垂直于对称轴, 因此xA=c, 于是由椭圆的对称性可知另外也可用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证明之。在抛物线中由定义可知|AB|=2p

结论三:在圆锥曲线中, 以焦点弦为直径的圆与相应准线的位置关系与e (离心率) 有关, e>1, 相交;e=1, 相切;0<e<1, 相离。

证明:如图2, AC⊥CD, BD⊥CD由椭圆的第二定义可知

设圆的半径为圆心到CD的距离为则r=ed, 因为在椭圆中0<e<1。所以r<d, 相离;同理在双曲线中e>1, 相交:在抛物线中e=1, 相切。

结论四:过圆锥曲线C的焦点F的直线与C交与A, B两点, 自A, B向准线做垂线, 垂足分别为C, D, 在椭圆中在抛物线中在双曲线中 (本题的证明与定理三相似, 利用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及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理论可轻松完成,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试着完成。)

在历年的高考试题及模拟试题中, 能用以上结论直接解决的问题频繁出现, 特别是解决一些填空、选择题掌握以上结论显得尤为轻松。下面以一道高考题为例谈谈他的应用: (2008年高考数学江西卷理科第21题)

如图3, 设点P (x0, y0) 在直线x=m (y≠±m, 0<m<1) 上, 过点P作双曲线x2-y2=1的两条切线PA、PB, 切点为A、B, 定点

(1) 过点A作直线x-y=0的垂线, 垂足为N, 试求△AMN的重心G所在的曲线方程;

(2) 求证:A、M、B三点共线。

对立统一规律在乐理教学中的体现 篇5

一、音的属性方面

音在乐理中分为乐音和噪音。乐音的概念是具有固定音高的音, 而噪音是指无固定音高之音, “有”和“无”是对立的辩证关系。乐音按其物理属性分为四个方面, 即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 前三项字面本身即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高低的形成是由于物体振动的次数而决定, 振动次数多则音就高, 反之则低。长短是由持续时间所决定的, 持续时间长音则长, 反之则短。强弱是由振幅的大小而决定的, 物体振动的幅度大音就强, 反之则弱。音色从表面看是非对立之词, 但其概念是由于“发音体的不同”而形成的。男声与女声、混声与同声、体鸣与膜鸣、弦乐与管乐等, 存在着对比、对立和统一。由此可知音的概念及属性是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

二、音符时值方面

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的运用, 在于对事物运动规律要一分为二地观察、分析, 一分为二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体现。在音符时值划分教学中, 较大音符是较小音符的2:1值, 体现了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规律。二全音符是两个全音符时值之和, 全音符等于两个二分音符时值, 二分音符又等于两个四分音符等。附点音符虽属三分法, 但其相邻较大音符也是其较小音符的2:1值, 即一个附点二分音符等于两个附点四分音符。附点四分音符等于两个附点八分音符等。复附点音符亦具有此规律。

音符特殊化分表面看似乎无一分为二的规律特点, 但仔细分析其构建规律、特点亦充满着辩证和对立的统一。所谓连音符即是基本音符和附点音符无法均分的特殊形式。三连音是将基本音符均分为三部分而代替两部分, 即四分音符等于两个八分音符, 又等于八分音符的三连音。五连音、六连音、七连音是将基本音符应均分为两部分或四部分的而均分成五连音、六连音、七连音。这些连音符都有一分为二的规律涵盖于其中, 而二连音与四连音则是附点音符均分的特殊形式, 是将附点音符应均分为三部分的而均分为两部分或四部分。三连音、五连音与二连音、四连音在均分方法上是对立的, 但在构建音乐中又是统一的有机整体。

三、音律方面

乐理教材中所列音律有三种——十二平均律;五度相生律;纯律。西洋律名虽以字母代之, 但除七个基本音级外尚有变化音级, 基本音级与变化音级是对立的统一体, 它们共同构成了十二平均律名。中国的律学构建及应用可上溯至商代以前, 几千年来无数学者为十二律的均分而潜心劳做, 第一个用数学计算出十二平均律者 (朱氏称为新密律法) 是我国明朝的朱载土育 (1584) , 其律名的排列为黄钟、大吕、太蔟、夹钟、姑冼、钟铝、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这其中黄钟、太蔟、姑冼、蕤宾、夷则、无射称之为六律, 属性为阳律, 其大吕、夹钟、钟铝、林钟、南吕、应钟称之为六吕, 属性为阴吕。六阳律和六阴吕是即对立又统一的有机整体。

五度相生律是以分音列中的第二分音与第三分音之间的音高关系连续相生而求得各律之准确音高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政治家管仲就在《管子·地员篇》中记载了五度相生律的生律方法, 即三分损益法。此法以管或弦固定长度作宫, 均分三份先损 (减去) 其一份以求宫上方五度“微王”音, 然后将微王音之长度均分三份益 (增加) 其一份求微王之上方五度“商”音。求律中所用“损”、“益”之法是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体现。西洋乐理五度相生亦是采用以基音向上方纯五和下方纯四度之法, 在对立统一规律的矛盾中进行的。

纯律在我国古代的七弦琴上已有结论, 围绕七弦琴而创立的纯律理论, 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1989年陈应时先生在《黄钟》第三期发表了《论四分损益律》一文, 他根据《晋书·律历志》所载“四分益一”, 建议将琴律中的纯律改称“四分损益律” (简称四分律) 。“四分益一”可构成角音和所生宫音之间的纯律大三度, “四分损一”可构成角音和所生羽音之间的纯四度。由此可知, 纯律的构建亦为对立而又统一的“损”和“益”中而得。

四、音程方面

基本乐理中音程部分中的冠音与根音、大音程和小音程、增音程和减音程、自然音程和变化音程、原位音程和转位音程、协和音程与不协和音程以及单音程、复音程等, 较多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应用。冠音为上方音, 根音为下方音, 大音程音色明亮, 小音程音色暗淡, 增音程有向外扩张之感, 减音程有向内紧缩之觉, 至于自然、变化、原位、转位、协和、不协和以及单音程与复音程等, 既是矛盾对立、又是统一有机的整体。

五、和弦方面

西洋乐理中和弦是以三个以上音的结合按三度音程关系叠置而构建的, 但中国民族和弦却有着较多的非三度音结合的和弦, 如dao, re, sol就非常普遍地存在于民族音乐中。西洋乐理三和弦按性质构建有四种, 其名称分别为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增三和弦、减三和弦, 从结构和性质等方面而论, 大三与小三、增三与减三是矛盾着的对立统一体。大三和弦是大三度上方加小三度, 小三和弦是小三度上方加大三度, 增三和弦是大三度加大三度, 减三和弦是小三度加小三度。大三和弦音色明亮、具有刚阳之感, 常作主三和弦应用于大调式中。小三和弦音色暗淡, 具有阴柔之功, 常作主三和弦用于小调式中。增三和弦以向外扩张功能造成相对的不稳定而推动音乐的发展, 减三和弦以紧缩的功能促使音乐不稳定的流动。音乐在大、小、增、减三和弦结构的对立、音色的明暗、调性的刚柔、功能的稳定与不稳定的变化中, 矛盾、对立、对比, 且又统一有序发展。

六、调式调性方面:

西洋调式、调性的构建以大小调体系为基础, 大调式以do为主音, 小调式以la为主音, 从调式音级上看, 大调式的Ⅰ级—Ⅲ级是大三度, Ⅲ级—Ⅴ级是小三度, 小调式的%级—&级是小三度, ’级—V级是大三度, 从各音级名称上看, Ⅱ级为下导, Ⅶ级为上导, Ⅲ级为下中, Ⅵ级为上中, Ⅳ级为下属, Ⅴ级为上属。上导下导、上中下中、上属下属即对立又统一, 共同构成了调式音级。以调式属性而论, 其大调与小调在色彩方面是对比、对立且又是统一的, 大调式具有明亮的音色和刚阳的特点, 小调式具有暗淡的音色和柔和的特性。大调性善于表现宽广、雄壮、坚定有力、明亮而富有阳刚之气的曲调, 小调性长于表现柔和、优美、抒情、暗淡, 具有阴柔特点的音乐。

中国民族调式调性中也存在着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 因为中国民族调式 (中国古代无调式之名词) 在构建时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 以黄钟为宫建立起来的调式体系称“黄钟均”, 黄钟均中五声音阶为:黄钟宫、太簇商、姑洗角、林钟微王、南吕羽, 大吕均大吕为宫。其单数为律, 属性为阳, 双数为吕, 属性为阴。就宫、商、角、微王、羽五声而论, 其五行属性为:宫为土、商为金、角为木、徴为火、羽为水。以宫土论之则要区分是阴土还是阳土, 商金是阴金还是阳金等。与西洋大小调比较, 宫、微王调式具有大调性特点, 其中宫调式最明朗、清亮, 是五中调式中最暖的色调, 微王调式色彩亮度稍逊于宫调式, 但比宫调式色彩感觉更稳定、更浓重、更理性。商调式色彩适中, 介乎于明暗冷暖之间, 但要比自然小调开朗。羽调式色彩偏暗, 呈冷色调, 具有抒情性, 与此同时西洋小调式较接近。角调式因音级中小音程最多, 色彩也最暗, 色调最冷。

七、结语

统一规律 篇6

一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入若耶溪》;“茅檐相对坐终日, 一鸟不鸣山更幽”——北宋王安石。请问:从哲学的观点看, 是王籍的诗好些还是王安石的好些?为什么?参考答案:王籍的诗好些!王籍的诗写出了蝉与林、鸟与山、噪与静、鸣与幽之间的动静关系, 噪与鸣更衬托出山林的宁静。而王安石“一鸟不鸣山更幽”是只见对立不见统一、夸大对立否认统一的错误观点。大自然里没有绝对的死寂, 也没有绝对的噪动, 这种动静关系就是噪与静、鸣与幽的对立的统一。唯物辩证法把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叫做矛盾。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括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简言之,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经历是一种财富〗船停在港湾是最安全的, 但这不是造船的目的;人待在家里最舒服, 但这不是做人的目的;只有不断自我挑战, 自我突破, 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哪有一双眼睛不曾流过泪水;哪有一张笑脸背后没有创伤;哪有一次成长不经历千锤百炼;哪有一种成功不曾遭受挫折?经历是一种财富!

〖换个角度, 世界就是另外的样子〗心累的时候, 换个角度看世界;压抑的时侯, 换个环境深呼吸;困惑的时候, 换个角度去思考;犹豫的时候, 换个思路去选择;郁闷的时候, 换个环境找快乐;烦恼的时候, 换个思维去排解;抱怨的时候, 换个方法看问题;自卑的时候, 换个想法去对待。换个角度, 世界就是另外的样子。当我们觉得身边的人越来越好了, 是因为我们自己越来越好了;当我们觉得身边的人不好了, 恰恰是因为自己不好了。我们无力改变世界, 只能改变自己。成功的问题, 用成长去解决;成长的问题, 用学习去解决;学习的问题, 靠自己去解决。解决的程度, 决定了生命的高度。

〖说, 是一种能力;不说, 是一种智慧〗人的优雅关键在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用嘴伤人是最愚蠢的一种行为。一个能控制住不良情绪的人, 比一个能拿下一座城池的人更强大。水深则流缓, 语迟则人贵。我们花了两年的时间学说话, 却要花数十年的时间学会闭嘴。说, 是一种能力;不说, 是一种智慧。

二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指导实践, 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和谐包含着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思想, 强调平衡、协调、合作, 体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深。但和谐并非否认矛盾, 和谐也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实现的。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 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 发挥各种要素的效能, 优势互补, 推动事物的发展。

〖领奖词〗人生在世, 注定要受许多委屈。而一个人越是成功, 他所遭受的委屈也越多。要使自己的生命获得价值和炫彩, 就不能太在乎委屈, 不能让它们揪紧你的心灵、扰乱你的生活。要学会一笑置之, 要学会超然待之, 要学会转化势能。智者懂得隐忍, 原谅周围的那些人, 在宽容中壮大自己。

〖人生最值得的七笑〗 (1) 被人误解的时候能微微一笑, 素养。 (2) 受委屈的时候能坦然一笑, 大度。 (3) 吃亏的时候能开心一笑, 豁达。 (4) 无奈的时候能达观一笑, 境界。 (5) 危难的时候能泰然一笑, 大气。 (6) 被轻蔑的时候能平静一笑, 自信。 (7) 失恋的时候能轻轻一笑, 洒脱。

〖八不懂语录〗 (1) 不懂珍惜, 守着金山也不会快乐。 (2) 不懂宽容, 再多的朋友也终将离去。 (3) 不懂选择, 再努力也难以成功。 (4) 不懂行动, 再聪明也难以圆梦。 (5) 不懂合作, 再拼搏也难以大成。 (6) 不懂积累, 再挣钱也难以大富。 (7) 不懂满足, 再富有也难以幸福。 (8) 不懂养生, 再治疗也难以长寿。

〖成熟〗 (1) 果实的成熟不是颜色美丽, 而是味道甘甜。 (2) 孩子的成熟不是年龄长大, 而是独立克制。 (3) 女人的成熟不是能力非凡, 而是温良贤淑。 (4) 男人的成熟不是圆融处世, 而是善于担当。 (5) 性格的成熟不是心平气和, 而是能屈能伸。 (6) 人生的成熟不是无欲无求, 而是惜福造福。

繁忙的工作不要太累, 烦心的事情乐观面对, 心中的追求永不荒废, 真诚的友谊最为可贵!

三矛盾具有普遍性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简言之, 矛盾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矛盾即事物, 矛盾即过程, 矛盾即一切。

例如: (1)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 (2) 抽烟伤肺, 喝酒伤肝, 不抽烟不喝酒则伤心。 (3) 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是进亦忧, 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四矛盾具有特殊性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各不相同, 都有其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

1. 不同事物和过程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老外眼中的“中国人标志”〗 (1) 喜欢吃鸡脚鸭脖; (2) 吃鱼时吸鱼头; (3) 吃动物内脏; (4) 喜欢唱卡拉OK; (5) 遥控器外面包着塑料; (6) 从没吻过父母; (7) 餐后争着抢着买单; (8) 拜访别人时会带着水果; (9) 只用筷子打鸡蛋, 从不用打蛋器; (10) 在家喝茶总是用一个带盖的茶杯……

〖女人的特点〗一年轻女人走进电报局, 用颤抖的声音请求职员给她一份表格。她写了一份电报, 把它扔了, 接着写第二份, 又扔了。她终于写好了第三份, 投入窗口, 请求尽快发出。电报发出, 女人走了, 可是电报员对这三份电报发生了兴趣。第一封上写着:“全完了。不想再见到你。”第二封上写着:“别再打电话, 别想见到我。”第三封的内容是:“乘最近的一班火车快来。等候回音。”

2. 同一事物或过程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人这一生〗人这一生, 0岁闪亮登场, 10岁快乐成长, 20岁为情彷徨, 30岁发奋图强, 40岁基本定向, 50岁回头望望, 60岁四处闲逛, 70岁打打麻将, 80岁晒晒太阳, 90岁躺在床上……

〖高招〗某地的洗车业竞争得很厉害。有个洗车铺贴出了一张告示说, 他们为红色车辆提供优惠服务。一个星期后, 又变成了蓝色车。再后来, 各种颜色的汽车都轮了一遍。不久以后, 当人们开车又路过此地时, 看到排着长队的小汽车, 却没有可以优惠服务的告示。新的广告牌上是这么写的:“您妻子打电话来, 叫您别忘记洗车。”

〖咳嗽〗“大夫, 我咳嗽得厉害。”“你多大年纪了?”“七十五岁。”“二十岁时咳嗽吗?”“不咳嗽。”“四十岁时咳嗽吗?”“也不咳嗽。”“那现在不咳嗽, 还要等到何时咳嗽?”

3.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情侣坐公交〗一天, 一对情侣坐公交, 太阳比较大, 车转弯了, 女的被太阳照到了要跟男友换, 换了。车又转弯, 女的又被晒了, 要求再换。来来回回几次后, 男的终于怒了:“不换了!我又不是向日葵!”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父母不会教育不用怕, 不懂教育也没关系。对孩子而言, 他们需要的不是奢华的物质享受, 而是寂寞时有人陪伴, 迷惑时有人指引, 成功时有人鼓励, 失败时有人理解。而能给予他们这些最多的人, 恰恰是每一位父母。所以, 请忙碌的父母们多抽一点时间, 陪孩子一起慢慢长大。人就是这样:一样的眼睛, 不一样的看法;一样的耳朵, 不一样的听法;一样的嘴巴, 不一样的说法;一样的心, 不一样的想法;一样的钱, 不一样的花法;一样的书, 不一样的看法;一样的人, 不一样的活法;看开, 想开, 每天活出不一样的精彩!

摘要:笔者针对自身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运用网络信息文化进行矛盾的对立与统一规律解读的教学实践, 例谈了运用网络信息文化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的高效性。

统一规律 篇7

一、伏安法测电阻实验误差的理解

图1、图2是伏安法测电阻的两种电路图. 图1是安培表内接法, 其测量值为R测= RA+ R > R, 但为什么不是安培表、伏特表、电阻三者的混联值?为什么不是电阻的数值?图2是安培表外接法, 其测量值为, 为什么不是安培表、伏特表、电阻三者的混联值?为什么不是电阻的数值?

下面我们利用研究对象的统一性来进行理解.

对于图1电路, 电压表测量值可以认为是三种研究对象的: 一是测量了自身电压, 二是测量安培表和电阻的串联电压, 三是测量了安培表、伏特表、电阻三者的混联总电压; 电流表测量值也可以认为是三种研究对象的: 一是测量了自身电流, 二是测量了电阻的电流, 三是测量安培表和电阻的串联电流. 当把安培表和电阻看做一个研究对象时, 伏特表测量了它们的电压, 安培表测量了它们的电流, 根据R =U/I可得图1电路测量了它们的串联电阻. 当选择其他研究对象时U、I、R三者不统一. 这样我们就透彻的理解了图1的测量值为什么是R测= RA+ R了.

对于图2电路, 电压表测量值可以认为是三种研究对象的: 一是测量了自身电压, 二是测量了电阻的电压, 三是测量伏特表和电阻的并联电压; 电流表测量值也可以认为是三种研究对象的: 一是测量了自身电流, 二是测量了伏特表和电阻的并联电流, 三是测量安培表、伏特表、电阻三者的混联总电流. 当把伏特表和电阻看做一个研究对象时, 伏特表测量了它们的电压, 安培表测量了它们的电流, 根据R =U/I可得图2电路测量了它们的并联电阻. 当选择其他研究对象时U、I、R三者不统一.这样我们就又理解了图2的测量值为什么是了.

例1如图3、图4所示电路, 它们分别测量了谁的电阻?

分析: 图3当选伏特表为研究对象时, 可认为伏特表测量了

伏特表的电压, 安培表测量了伏特表的电流, 根据R =U/I可得图3电路测量了伏特表的电阻. 图4当选安培表为研究对象时, 可认为伏特表测量了安培表的电压, 安培表测量了安培表的电流, 根据R =U/I可得图4电路测量了安培表的电阻.

答案: 图3电路测量了伏特表的电阻, 图4电路测量了安培表的电阻.

二、电功和焦耳定律适用条件的理解

我们知道电功的计算公式W = UIt和焦耳定律 ( 电热) 公式Q = I2Rt是有条件的, 当电路为纯电阻电路时W = Q = UIt = I2Rt =U2 t/R. 当电路为非纯电阻电路时电功只能用W = UIt来计算, 电热只能用Q = I2 Rt来计算, 公式W = (U2 /R) t电功和电热都不能计算.

下面我们利用研究对象的统一性来进行理解.

当电路为纯电阻电路时, U、I、R三者对应同一个研究对象,

电流做功全部用来产热, 即: W = Q = UIt = I2Rt =U2 t/R.

当电路为非纯电阻电路时, 比如图5所示电动机电路, 可等效为图6所示的纯电动机和纯电阻的串联. 当选整体时U、I是对应的研究对象, 所以W = UIt计算出的就是整个电动机消耗的电能; 当选内阻r时I、r是对应的研究对象, 所以W = I2rt计算出的就是内阻上消耗的电能, 即产生的热量Q = I2rt; 而W = U2 t/r所对应的研究对象根本不是同一个物体, 所以毫无意义, 这时可以用W =U2 2 t/r 计算热量, 但往往U2不容易求得.

例2如图7所示, 电阻R1= 20Ω, 电动机的绕组R2= 10Ω, 当电键S断开时, 电流表的示数是0. 5 A, 当电键S闭合后, 电动机转动起来, 电路两端的电压不变, 电流表的示数I和电路消耗的电功率P应是 ()

( A) I = 1. 5 A ( B) I < 1. 5 A

( C) p = 1. 5 W ( D) p < 15 W

分析: 当电键S断开时, 电流表的示数是0. 5A, 根据U = IR得U = 10V. 当电键S闭合后, 电动机转动起来, 此时电动机两端的电压U = 10 V, 由于电动机为非纯电阻电路, 不能运用欧姆定律求解电动机的电流, 根据如图6等效电路, 这时加在电动机内阻上的电压小于10 V, 所以电流小于1 A, 所以安培表示数I < 1. 5 A, 根据P = UI得p < 15 W.

统一规律 篇8

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而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有内在一致性, 主要表现在:

(1) 两者以“和谐”作为共同的价值取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科学发展观追求和谐共生的发展就是坚持全面发展, 即坚持社会各个方面都要发展, 是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的统一。这种和谐性主要表现在:首先, 在发展方面, 人与社会的发展存在着“和谐共生”的关系, 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其次, 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并优化协调发展。最后, 科学发展观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它强调坚持、追求和谐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2) 两者以“以人为本”作为共同的价值主体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就是以人为本。“人”是指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本”是指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因此, 以人为本, 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规定, 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我们党必须首先回答并解决的问题是, 为了谁的利益。我们必须重视而不是忽略这个问题, 否则, 就会在决策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方式时背离人民群众的利益、破坏党群关系, 严重的时甚至会激化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把“发展的人民性是发展的最高的尺度”作为最高衡量标准, 以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 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3) 二者以“发展”作为共同的目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经济、政治、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的基础。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要义, 以可持续的和谐发展为基础才能为和谐和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坚持发展, 增强经济实力, 理顺各方面的经济关系, 增强党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健康、蓬勃、向上发展, 才能够实现和谐发展、振兴祖国。

二者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共同的哲学基础

唯物论和辩证法是两者的共同哲学基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这种发展观正以唯物主义为其哲学基础。自建国以来, 我国对发展观的认识, 对中国要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的思考与探索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过程。从“大跃进”到“宁要社会主义的草, 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从“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到科学发展观的最终形成, 这一过程说明我们党对发展观的认识日益成熟、全面、科学, 是我们党将唯物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二、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1) 科学的发展观指明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同样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党提倡以人为本, 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 是“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 也是“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本质上是充分尊重人民的历史地位, 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力量彻底贯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群众路线, 实现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 科学发展观揭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科学发展观的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当前在不断深化改革、对外开放的条件下, 必须提倡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建设。其中虽然经济建设是基础, 但决不能认为经济的发展就是社会的发展。

而在这一过程中,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必然要发生变化, 所以有必要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文化观念。

(3) 用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使经济得到持续并快速的发展, 并能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是要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基础上, 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 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二是要不断提升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使其更好地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三是要坚持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四是要促进区域经济互利互惠, 协调发展, 搞活东北老工业基地,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鼓励东部又稳又快发展。五是不断加强对外开放,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深化改革开放, 在体制上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保障。要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在社会领域进一步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特别是深化经济体制的改革, 使我国市场经济在不断完善与进步的体制下, 更好更快更稳地发展, 使我国各项综合配套措施统筹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马颖章.论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内在一致性[J].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 2009, 29 (5) .

【统一规律】推荐阅读:

有效统一05-22

知行统一05-24

统一台湾05-26

统一模型06-11

统一架构06-23

统一07-05

统一安全07-27

标准统一08-01

统一存储08-06

统一途径08-12

上一篇:城市中心区步行环境下一篇:市场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