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高考制度

2024-08-20

统一高考制度(精选9篇)

统一高考制度 篇1

一、建国前高校的自主招考及其弊端

中国现代学制的建立, 依据的是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 把高等教育分为大学本科、大学预科和高等专科、大学院三级。由于全国高校在层次和规模方面的差异性, 采用统一招考的方式难度很大, 因此对招考方式没有多加限制, 各校实施的招考方式多样化。

1933年5月, 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实施高等学校招生办法, 各高校以学院为单位按比例招生, 同时又限制文科类的招生人数。1935年实施学科限额招生, 1937年在某些高校试行“联合招生”。招生方式的改革是为了平衡高等学校文理科学生数量的失调, 1928年,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数25 198人, 其中文科学生数占73%, 理科类占27%;1930年,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数37 566人, 文理科学生数分别占75%和25%[1]。1933年,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数为42 936人, 文理科学生比例分别为67%和33%, 而到1937年, 这个比例分别为48.8%和51.2%[1]。1938年6月在国统区实行统一招考, 由招生区统一命题招考, 1939年, 由教育部统一命题进行招考, 沦陷区仍为自主招考。1941年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 统一招考被迫中止。一直到1949年, 由于处于战争状态, 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规定的高校招考方式主要有单独招考、联合招考、委托培养和推荐免试等方式。

同时期, 解放区和各根据地所设立的高校, 如1936年成立的中国抗日军政大学、1937年成立的陕北公学、1938年成立的鲁迅艺术文学院、1939年成立的中国女子大学、1940年成立的医科大学、1941年成立的延安大学等, 学生的来源一部分来自部队干部, 一部分是从外地进入解放区的知识青年。这些高校一方面为根据地建设培养技术人才, 另一方面为革命培养政工干部, 同时也培养了大量的文学艺术人才。因为当时条件的限制, 这些高校根据具体情况努力扩大招生范围, 放宽工农子弟的入学资格, 使工农子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各高校实行的是自主招考。

1949年, 除解放区的部分国立高校实行联合招生外 (外地考生委托外地高校代为招生) , 全国其他高校大都实行自主招生。1949年, 公私立高等学校共招生30 500人, 其中工科10 800人, 农科2 100人, 林科200多人, 医科3 800多人, 师范3 400多人, 文科2 900多人, 理科1 800多人, 财经4 600多人, 政法200多人, 体育50多人, 艺术200多人[2]。

二、对教育加强统一管理, 实行联合招考

首先, 确立新的教育方针, 改革教育内容, 规范高考的科目。在1949年9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对于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 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3]如何部署、落实教育方针在建国初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当时国民中80%以上的人是文盲, 学龄儿童入学率20%左右, 按当时全国人口4.7亿计算, 平均每万人中仅有高等教育学生3人, 中等学校学生38人, 小学生486人[4]。1949年12月23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对全国教育的制度, 各级学校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师资等等, 开始进行彻底的, 同时有计划、有步骤的变革。

其次, 学制的改革促使了教育平等和高考社会公平的实现。建国后新建的人民革命大学, 各种专修班和培训班、速成班、补习班并没有纳入教育部统一管理的轨道, 在制度上也没有给这些学校以应有的地位, 严重影响了国家对专门人才的选拔。

1951年10月1日, 政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对于高等教育, 新学制明确规定, “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为各种高等学校, 即大学、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大学、专门学院修业年限为三至五年, 专科学校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 师范学校修业年限为四年, 入学年龄不作统一规定。”[4]

再次, 教育部健全高等学校的体制管理, 为加强高考的统一性提供制度保证。1950年5月5日政务院颁布了《各大行政区高等学校管理暂行办法》, 明确了教育部与各大行政区教育部门、高等学校的关系。1950年6月1—9日教育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 通过了《高等学校暂行规则》、《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等五项草案, 并上报教育部批准。这次会议为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课程与学制、高等学校的任务等作出了明确的指示。

对于私立学校8月14日教育部公布了政务院批准的《私立高等学校管理暂行办法》, 明确规定“私立高等学校的行政权、财政权及财产所有权均应有中国人掌握”[5]。对于教会学校, 据1950年底统计, 全国接受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20所 (不包括辅仁大学) , 共有学生14 536人, 教职员3 491人, 工警1 943人。其中美国津贴的17所, 学生12 984人, 教职员2 940人, 工警1 879人[5]。对于接管的教会学校一部分改为国立学校, 一部分改为私立学校。

在对全国教育加强统一管理的过程中, 1950年5月26日, 教育部发出《关于高等学校1950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相对于1949年, 这次招考的方式主要是“联合招生”。是年的联合招考呈现以下几个特点[6]:

其一, 联合招考的统一性明显加强。依据《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1950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 首先, 统一报名资格。其次, 规定统一考试的必考科目。各科系的必考科目是:国文、外国语 (英语或俄语) 、政治常识、数学、中外历史、中外地理、物理、化学 (史地、理化科目可依系科性质之不同, 分开或合并考试) 。同时, 又规定各校可依据科系的具体情况, 加试外语和专业课目;再次, 各大行政区实现区内局部或全部高等学校联合或统一招生。

东北区在1950年的暑期高校招生方面采取“统一办理、统一分配”的政策。实施这种政策的大学有沈阳工学院、东北人民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大连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等11所院校[7]。

1950年6月华北区17所院校成立联合招生委员会对1950年的高校招生作出以下规定: (1) 在北京等13个地区设立考点; (2) 考试科目分为三组:甲组 (投考数理化、工程、地质等系) 、乙组 (投考文、法、财经等系) 、丙组 (农医、生物学等系) ; (3) 报名日期; (4) 考试日期; (5) 8月25日以前发榜; (6) 联合办公处设在北京大学[8]。在1950年招生中, “华东区74所高校中, 参加统一招生的院校占18.9%, 如果仅考虑公立院校, 则约占40%。”[9]

西北区的7所国立大学, 包括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农学院等实行统一招生。同时, 西北区还委托河南大学、武汉大学和四川大学代为招生。西南区实行局部联合招生的方式, 在重庆、成都、昆明和贵阳成立联合招生委员会, 其他区内高校实行单独招生的方式[9]。而中南区则规定在一个城市的省立高校统一招生, 国立高校和私立高校单独招生。华北区在考试时又分为三大类:理工、文法和农医三组[10]。1950年高校联合招考的效果非常明显, “东北、华北、华东三大区73所学校在本区范围内联合招生, 大部分一次招足, 平均报到率达50%。”[11]

其二, 扩大了招生范围和数量。不仅包括在读的公私高级中学学生, 而且还包括其他师范学校毕业、职业学校毕业、同等学力者, 只要有证件和县以上教育行政机关或政治机关证明, 均可报考。在高校招生数量上, 相对于1949年和1950年, 高校招生人数大量增加。1949年和1950年招生总数分别为30 573人和58 330人, 其中工科招生分别是10 820人和18 531人;文科招生分别是2 999人和6 599人;理科招生分别是1 841人和5 855人;财经招生分别是4 695人和9 325人等[12]。

其三, 依然保留了自主招生的某些特点。高校招生的方式分门别类, 如东北区招生在招生资格要求方面增加了年龄限制, 规定了17~25岁以下的年龄界限, 其中东北大学的招生年龄限制可放宽到28岁。在招生的科目设置方面, 华北区分为三组;而华东区把考试科目分为四组。在招生的区域方面, 有些学校既参加本区的统一招生, 又可委托其他区的高校代为招生, 如山东大学在参加华东区的统一招生之后, 仍在济南举行考试, 再次招生[13]。

部分高校的自主招生造成了这样的后果:是些高校一次招生不足额, 需要多次招生;对于考生来说, 可以报考不同的高校, 出现了高校重复录取的情况。在建国初期, 各行业的人才需求量比较大, 高考的生源有限, 高校的多次招考无疑也造成人财物力的重复投入。另外, 高校招生的报到率是比较低的, 相对于1949年的高校招生最高的报到率是75%, 最低的是25%, 1950年的平均报到率是50%[14]。

1951年教育部总结了1950年实施高等学校院校课程和学制等各方面改革的工作经验, 于4月24日发布《关于高等学校1951年暑期招生新生的规定》。1951年的高校依然实施联合招生, 但统一性相对加强。其中华北区和东北区实行区范围统一招生, 共有42所院校参加统一招生。当时这两个区有67所高校, 实行统一招生的院校占高校总数的62.7%;华东区和东北区实行统一招考, 其中华东区参加统一招考的高校有51所, 公立院校33所, 占本区38所公立院校的91.7%, 私立院校11所, 占24所私立院校的75%。由于东北区同时和两个大区院校实行统一招考, 为了避免考生投考志愿重叠, 华东区和东北区在招生中规定, 报考华东和东北区大学的考生, 不能报考华北区的大学, 报考华北区和东北区大学的考生不能报考华东区的院校。同时规定, 考生报考的外语的科目可从英语、俄语、法语和德语中任选一门;西北区依然采取1950年7所院校统一招考的方式, 只是对考生的年龄作出“17岁以上和30岁以下”的限制;中南区高校招生改变1950年省立大学统一招生的做法, 1951年开始在本区的29所高校中实施统一招考, 占本区34所高校总数的85.3%;西南区30所高校中, 有20所高校改变了以往单独招生的方式, 采取局部联合招生[15]。

相对于1950年, 1951年度高校统一招生的规模逐渐扩大, 全国214所高校中参加统一招考的学校达149所, 比例达到69.6%。而1950年这个比例为36%, 参加统一招生的高校数量是73所;在东北区和华北区, 1951年两区进行联合招生, 设立统一招生委员会;1950年两区参加统一招生的高校为28所, 而1951年为42所[15]。同时各区之间相互委托招考, 华北区和东北区在全国设立16个考点, 考生可以报本地区和外地区的高校, 华东区既在本区接受委托招生又在外区委托参加进行本区的招考。因为考试几乎是在同一时间进行, 参加统一招考的高校既保证了生源, 又保证了质量。

但是, 这两年高考无法保证高校招生的生源供需平衡。因为建国初期, 中国的高等教育极不发达, 到1950年6月, 除香港、澳门和台湾外, 全国仅有高等学校227所, 其中公立学校138所, 占总数的近61%, 私立学校65所, 占总数的29%, 教会学校24所, 占总数的10%;并且分布不平衡, 华东地区就有高等学校85所, 占总数的37.4%, 仅有43所, 占总数的18.9%[17]。1951年西北地区高校招生不足, 不但影响到当地教育的发展, 也极大地影响各行业人才的供给。

三、全国院系的初步调整和统一高考制度的确立

1950年6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教育部长马叙伦在会议上指出:“我们要在统一的方针下, 按照必要和可能, 初步调整全国公、私立高等学校或其某些院系, 以便更好地配合国家建设的需要。”为适应国民经济需要所实施的院系调整是先从全国的工学院类高校开始的。1951年10月全国共有高等工学院42所, 设有工程系科的大学6所, 工业专科学校17所, 这些学校共有42种系和44种专科与专修班, 学生共1.2万多人[19]。但是这些工学院“地区分布上很不合理, 师资设备分散, 使用极不经济, 系科庞杂, 教学不切实际, 培养出的人才不够专精, 学生数量远不够适应国家工业建设日益迫切的需要。”[20]

1951年11月3—8日中央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经过讨论, 会议决定以华北、华东、中南三地作为重点进行调整。会后, 教育部又对全国工学院的专业设置、课程改革、教学设备的标准进行讨论, 使其统一化。

1951年11月30日政务院第一百一十三次会议批准了教育部提出的《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 拉开了全国院系调整的序幕。全国工学院的调整基本上照搬了苏联的高教模式, 开启了高等教育的集中管理和专才培养的历程。调整的重点是取消原有系科众多的综合性大学, 以建立单科性专门学院。

经过一个阶段全国工学院的调整, 这些院校的专门性教育得到了加强。以华东区为例, 随着浙江、江苏和福建省的若干院系的调整, 华东区高校由75所减到59所, 系科由548个减到404个, 突出院系的重点。这次调整方案规定了1952年暑假全国工学院、本科、专修班和专科学校共招收新生29 500名, 占全国高等学院招生总数的59%, 其中本科占45%, 专修科和专科学校占55%。并强调在工学院调整前, 每年只能招收15 000名, 院系调整后新生可增加几乎一倍[21]。

这一阶段全国工学院的院系调整只是高校的局部调整, 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区域高等教育资源的明显差异。但是工学院的调整规范了这些院校的科系设置, 使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突出了重点, 即培养国家实施工业化战略所需要的各种专业人才。

1952年, 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指出:“根据国家建设初期的和各种建设的轻重缓急, 高等学校招生计划采取短期速成与长期培养统筹兼顾而以大量举办专修科为主的方针, 以培养国防和经济 (主要是工业) 建设的技术干部, 医药卫生干部及中等学校师生为重点。”[22]教育部又于1952年6月15日发布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 正式部署1952年暑期的高校招考工作。这次高考标志着新中国统一高考制度的确立, 是人才选拔制度的伟大创举。

1952年统一高考的主要特点就是统一, 其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 统一的招生计划安排。由国家教育部统一制定各大行政区、各高校的招生计划。1952年的高考, 真正地实行全国范围内的统一高考。在统一的招生计划中, 不仅教育部明确规定了各大行政区的招生人数, 而且也规定了各个学科门类的招生人数, 1952年国家计划招生50 000人, 其中工科29 500人, 占总数的59%;医科4 500人, 占9%;财经4 300人, 占8.6%;师范3 500人, 占7%;华北地区计划招15 550人, 华东地区15 910人, 东北地区6 020人, 中南地区7 560人, 西南地区3 300人, 西北地区1 660人。工科招生人数中, 本科学生占45%, 专修科学生占55%。师范招生人数仅指高等师范学校中招收高中生的部分。1952年高中毕业学生为37 143人, 部队及机关抽调升学干部20 000人, 共57 143人[22]。

其二, 统一的考试安排。1952年的高考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抽调的升学干部考试由各大行政区各自安排考试;另一部分是高中毕业生和同等学历者参加国家组织的统一高考。参加考试的考生共计5.9万名, 于8月15—17日在全国主要城市及少数民族地区的89个考区参加统一考试。考试科目为:政治常识、国文、外国文 (俄语) 、中外史地、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共八科。其中文法财经等院校和系, 前四个科目占60%, 后四科占40%;理工农医等院校和系则是前四个科占40%, 后四科占60%;艺术, 体育等院校或系, 前四科占40%, 后四科占30%, 加试术科成绩占30%。试题、评分标准和参考答案由全国招生委员会制定, 各大行政区组织学生考试、评卷和报考志愿工作。考生可报三个系科志愿, 每个系科志愿可报五个学校志愿, 学校分本区和外区, 录取工作由全国招生委员会主动进行[23]。

其三, 统一的录取调剂。本年度的高考录取工作体现了新学制改革的优越性, 消除了过去新成立的大学专修班、训练班自行招生的混乱情况。在国家的统一计划下, 把这些学校的招考工作也纳入了国家计划的范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暑假招考新生的规定》明确要求“凡以高中毕业学生或相当于高中毕业程度, 作为招生对象的大学、专门学院、专科学校、专修班、训练班、其招生名额均应报请各大行政区人民政府 (军事委员会) 教育文教部, 根据全国招生计划标准 (华北区各校报请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 , 招生办法亦应遵照中央及各教育部的规定办理, 严格禁止乱招乱拉。”[23]

为了落实这一指示, 1952年在招生录取中明确规定, 在校生不得参加新生高考, 已经录取学生不得要求转学或转系;在录取时要求考生在报名时进行体检工作。1952年的统一高招不但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而且通过统一高考的计划管理, 超额完成国家的计划招生任务, 计划录取5万人, 实际录取新生7.9万人[24]。

四、对统一高考历史作用的评价

1952年, 中国高等学校招考实行统一高考制度, 这是当时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发展的必然产物。统一高考制度体现了考试发展的规律, 推动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提高了高考大规模选拔人才的效率, 也体现出应有的社会公平。

首先, 统一高考促进了各级教育的发展。在高考的引领下, 基础教育的任务也相对明确, 可以直接为高考服务。建国以后, 高等教育在国家的统包体制之下, 从教育的费用到就业都由国家统一管理。统一高考对推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提高国民素质, 为国家选拔急需的大量人才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统一高考把各级教育纳入了国家计划的轨道, 从学生的选拔、入学、教育、就业都由国家统一安排。新中国通过对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的接管和改造, 财政由国家统管, 高校中除一部分私立学校外, 都由国家管理;另外, 对高校课程、教育部门的领导关系、学制、考试制度等方面的统一规定, 也使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次, 统一高考有效地提高国家选拔人才的效率。在自主招考和联合招考阶段, 高校重复招生, 考生重复报考, 缺乏全国性的统一分配和录取调剂机制, 造成了落后地区招生不足额现象的出现。另外, 招生时间不统一也无法保证生源的质量。再次, 统一高考展示的社会公平。高考要体现社会人才选拔的公平性, 就必须保证机会的公平、程序的公平。统一高考不但保证国家选拔到高质量的各种人才, 而且对高考进行统一化规范管理也提高了高考本身的信用度和权威。中国千余年来的科举考试传统使人们形成了对全国性统一考试公平性和权威性的强烈文化认同, 在某种程度上, 统一高考用统一的标准进行人才选拔, 这种方式更容易为国民接受。

摘要:在建国之初, 为了保持教育的连续性, 人民政府在接管各级各类教育时采取的是“维持现状”的方针。高校招生采用自主高考的形式。为了满足国家所需要的各方面人才, 人民政府加强对教育的统一管理。在此基础上, 高校招生主要采用的是联合高考的形式。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形势, 教育部门用院系调整的方式来平衡区域之间教育资源的差异。1952年统一高考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正式确立。统一高考制度的确立提高了中国选拔各种专门人才的效率、体现了教育的社会公平以及促进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自主高考,统一管理,联合高考,院系调整,统一高考

统一高考制度 篇2

成人高考是成人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简称,是为我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选拔合格的毕业生以进入更高层次学历教育的入学考试,成人高考属国民教育系列,列入国家招生计划,国家承认学历,参加全国招生统一考试,各省、自治区统一组织录取。我国现行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称为教育部核准的国民教育系列高等学历教育。成人高考分为专科起点升本科(简称专升本)、高中起点升本科(简称高起本)和高中起点升专科(简称高起专)三个层次。录取入学后的学习形式包括函授、业余学习和脱产学习三种,以前两种形式为主,脱产学习的招生名额非常有限。

成人高考好处

成人高考好处如下:

1、就业:许多单位(尤其是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招聘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由于学历原因,会丧失许多理想的工作机会。

2、工资待遇:我国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基本都是按照学历定工资,本科工资比专科工资高一档次,较规范的企业也是按学历定工资,而且本科以上的奖金和提升机会都比专科相对多一些。

3、人事改革:许多单位(尤其是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提拔干部、竞选领导基本条件都是本科以上学历,即使自己完全可以胜任,却没有竞选资格,专科以下即使找到工作,在以后的工作中可能面临下岗失业的危险。

4、职称评定:如今各类职称评定几乎都与学历挂钩,在评定高级职称时专科以下基本上没有机会,而在许多的单位的主管领导几乎都是由高级职称的人担任的,没有高级职称会失去许多当主管领导的机会,而没有本科,又会失去评高级职称的机会。

5、考公务员:公务员工作稳定,待遇较高,压力较小,而在大多数公务员岗位都要求本科以上才有资格报考,通常只有基层和艰苦的工作岗位留给专科一部分。

6、考研:有了本科学历,不需学位证,就可以直接报考全国统招研究生,而专科生只能在专科毕业满两年后以同等学力报考研究生。

7、考证:许多国家职业资格证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如在公证员、律师、法官和检察官的司法考试报名条件要求必须是本科以上学历。

8、留学:在许多国家都承认我国的本科学历,有了本科,就可以在国外直接读更高一级学历,会省很多时间和费用。

报考条件

高起专、高起本:应、往届中专、职高和高中毕业生及同等学历者。

专升本:已取得或将取得国民教育系列专科文凭者。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身体健康。

(二)在职、从业人员,高中、中专、技校应届毕业生及社会其他人员。

(三)报考高中起点本、专科考生应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报考专科起点本科及第二专业专科的考生必须是已取得经教育部审定核准的国民教育系列高等学校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构颁发的大学专科毕业证书的人员。

(四)卫生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发布关于对成人高校医学门类专业考生报名资格审查工作的补充通知。按照《教育部卫生部关于举办高等医学教育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要求,该通知对成人高校医学门类专业招生的考生报名资格审核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考生报考成人高校医学门类专业除符合《教育部关于做好全国成人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附件中规定的报名条件外,还须符合下列要求:

1、报考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专业的人员必须已取得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相应类别的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证书,或者县级及以上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并有中专学历或中专水平证书。

2、报考护理学专业的人员原则上须取得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护士执业资格证书。

3、报考医学门类其他专业的人员必须是在职卫生、医药行业技术人员。

4、考生所报考的专业原则上应与所从事的专业对口。

二、报名资格审核工作由各省(区、市)卫生行政部门指定机构审核。审核机构应于当地成人高校招生报名前,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办公地点、办公时间、联系方式、工作程序以及其他有关事项。

三、报名前,考生须到有关省(区、市)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审核机构领取并填写《全国成人高校医学门类专业考生报名资格审核表》,由所在单位核准并加盖公章后,报有关省(区、市)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审核机构审核,各级成人高校招生办公室根据审核意见为考生办理报名手续。

对于不具备上述条件且要求报考医学门类专业的考生,其毕业后所获得的医学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文凭将不能作为参加执业医师、执业护士考试的依据,请慎重填表报志愿。

(五)身体健康;符合上述报考条件,生活能自理,不影响所报专业学习的残疾人。报考材料

1、身份证明。身份证及相应复印件,如果身份证遗失,应及时到派出所办理带有本人照片的户籍证明,同时标明身份证号码,并应迅速补办身份证,以不耽误考试。

2、学历证明。本人最高学历的毕业证书原件及相应复印件,按照教育部规定,报考专科起点升本科的考生,须持国民教育系列专科及以上文凭。

3、工作单位证明。成人高校的某些专业对招生对象会有特殊的要求,如不少省对报考脱产专业的考生,要求考生出具单位同意报考的证明,报考医学专业要求

出具对口单位证明等等,因此考生如果选报这些有特殊要求的专业,一定要预先备好相关工作证明书。

成人高考教材

成人高考用书除了考试大纲全国统一以外,教材辅导书试题集都没有做统一规定。考生在选择教材时应谨慎。选择辅导书、习题集时要看看出书组织单位是否是合法的法人,编写小组是否有正式的名称,出版社、出版单位最好选正规的单位。购书时应到大书店购买以防盗版、假冒伪劣辅导资料回家害人,选择辅导书不能贪多也不可贪便宜。

一般而言,高中起点升本、专科的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海南出版社,还有人大出版社和成教出版社等出版,专升本教材则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海南出版社等出版。总的来说,如果上辅导班的话,高中起点的教材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海南出版社的,专升本的教材用电大版高教版的比较多。但是如果是自学呢?最好用高教版和海南出版社的教材。

学习方式

成人高考录取入学后,学习形式分为三种: 函授,业余,脱产。

函授:该种学习形式适合上班族,业余时间少的考生。学校给你邮寄下发学习材料,平时自己在家学习,在期末前会几次面授,然后统一考试。

业余:业余授课方式一般在院校驻地招收学生,安排夜晚或双休日上课,所以,适合在职考生报考。

脱产:就是参加工作后再去校内进行全日制学习的方式,其管理模式与普通高校一样,学习期间不在原单位工作,不占用周六和周日的工休时间,对学生有正常的、相对固定的授课教室和管理要求,有稳定的寒暑假期安排。脱产学习适合不参加工作全力学习,且没有生活负担人。

报名时间

成人高考报名从2007年开始实行网上报名,此举标志着成人高考步入网上报名、网上阅卷、网上录取信息化时代。成人高考网上报名一般在每年的8月中旬至9月上旬,随后,考生要到各区县指定地点进行现场确认,现场确认需要带网报号及身份证件,毕业证原件,复印件。外地考生需要带暂住证。10月中旬的一个双休日参加全国统考。成人高考网上报名期间,考生登录各省市区教育考试院网站报名时,除要填写个人信息、选报志愿学校 和专业外,还要同时完成网上缴费,才算完成了全部网报手续。如果考生未按规定网上缴费,其报名无效,随后也将无法参加场确认和统一考试。

成考含金量

自从26年前国家教育部出台:允许社会各界人士和在校生参加全国成人高考,满足大部分社会在职人员和中等在校生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享受国内高等教育的方式有多种,成人高考只是其中的一种。单纯的从成人高考文凭含金量上面来讲他是仅次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考)和自考。

成人高考文凭是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之一。从成人高考学习本质上讲,成人高考、自学考试和普通高考一样,都是考生提高素质的国家级大考,只是由于本身的学习特征需要,才在学习形式等环节上有所差别,进行了一定区分。在一些人眼里,成人高考文凭含金量和学习过程要大打折扣,而忽视了成人高考带来的学习成果。看下数据:2011年全国成人高考报名人数超340万,不正是显示了成人高考强大的生命力?2011年高考人数为933万,近三分之一。

2005年成人高校仍停止免试招生第二专业专科学历教育学生,考生需参加成人高校招生全国统一入学考试,录取人数纳入招生学校当年招生计划总数。

我国教育部与加拿大魁北克省签署的《关于互相承认学历、学位和文凭的合作协议》,已经生效,这是我国在中、北美洲国家中签署的第一份互认学历、学位的协议。

协议签署后,留学生在魁北克省学习所取得的学历回国后将得到认可,学分换算将逐渐形成统一标准。而且,以前在原则上并不认可的成考学历,在通过加拿大相关机构的评估之后将逐渐得到认可。

高考仿写的“四统一” 篇3

一、句式要统一

句式, 即句子的结构形式。句式要统一, 是指仿句与被仿句的结构要一致。句式的一致是仿写成功的关键。首先, 要弄清例句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单句, 要进一步弄清是哪种类型的单句 (如主动句或被动句、主谓宾句或主谓补句等) ;如果是复句, 也要进一步弄清是哪种类型的复句。其次, 要弄清例句有无供用的词语或格式。再次, 要弄清例句局部上的结构特点, 如主语是并列短语还是偏正短语, 宾语是并列短语还是偏正短语等等。

[示例一]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歌是, _____________。

故乡的歌是, ________________。

[分析]

首先分析句子的大结构。仔细阅读例句, 不难看出, 全句的基本结构为:故乡的歌是……总 (在) ……

接下来分析句内的小结构。“一支清远的笛”是一个偏正短语, 是由“定语 (数量词+形容词) +名词中心语”构成;“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也是一个偏正短语, 由“状语 (在+定语+名词中心语) +动词中心语”构成。

弄清楚这些, 在仿句的时候, 就可以有意识地分别按例句中的结构去造句, 这样, 就有了明确的针对性。

[参考答案]

(1) 故乡的歌是一只轻盈的风筝, 总在异乡的天空上飞翔。

(2) 故乡的歌是一声亲切的呼唤, 总在游子的心头回响。

二、修辞要统一

修辞要统一, 是指仿句和被仿句所用的修辞方法要完全相同。仿写前要仔细审视, 看被仿句用了哪种或哪几种修辞方法。如例句是比喻句, 仿句就要是比喻句;例句是比喻套排比, 仿句也要比喻套排比。

[示例二]

人生犹如一个爱出谜语的顽童, 总是出一些难题让你解答;人生犹如一次漫长的旅行, 理解就是前进的火把。

真诚_______________;

真诚______________。

[分析]

仿句运用的是比喻, 且用的是明喻。另外, 从给定的两个句子来看, 两个比喻句是并列关系, 在每一个比喻句的内部, 前后的语意又必须衔接。如将“人生”比作“爱出谜语的顽童”, 下面紧接着就写出其“爱出难题”的特点;将“人生”比作“旅行”, “理解就是前进的火把”, 说出了理解在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

真诚就像开满枝头的花朵, 总是能结出友谊的果实;真诚好像一条清澈的小溪, 心灵就是小溪的源头。

三、语义要统一

语义统一主要是指仿句与例句的内容和精神实质要一致。譬如, 如果例句的内容是歌颂赞扬性的, 那么仿句的内容也必须是歌颂赞扬性的, 否则内容上就不协调、不一致。

[示例三]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如果你是一颗大树, 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 就滋润一方土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此句的主要语义是要宏扬奉献精神, 那么仿写句也要围绕这一主旋律。

[参考答案]

如果你是一棵小草, 就带来一片新绿;如果你是一根火柴, 就带来一片光明。

四、文采要统一

文采, 是指仿写时语言力求优美典雅, 有品位。仿写不同于压缩语段、变换句式、修改病句, 特别强调文采。仿写句子立意要高, 要有一定的神韵趣味, 内容具有哲理性和启发性。这是一项比较高的要求, 不仅要求考生正确运用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基本的语言操作技能, 而且要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

[示例四]

如果没有理想, 人生就像一只无舵的航船, 飘飘荡荡, 没有方向。

如果没有理想, 人生就像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误例]

如果没有理想, 人生就像一只无头的苍蝇, 哼哼嗡嗡, 到处乱撞。

[分析]

仿写的句子结构形式一致, 属于假设关系的复句, 并且也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点明了理想对人生的指导作用。但是整个句子缺乏美感, 趣味不高, 因而不合适。

[参考答案]

如果没有理想, 人生就像一只折翅的苍鹰, 跌跌撞撞, 缺少目标。

高考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汉语 篇4

汉 语

Ⅰ. 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颁布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确定高考汉语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高考汉语科要求考查考生的汉语运用能力,包括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五种能力层级,具体要求如下。

A. 识记:指识别和记忆。考生应能掌握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书写常用的规范汉字,掌握常用词词义,掌握文言文常见实词和虚词,知道重要的作家与作品,了解文化常识。

B. 理解:指领会意思。考生应能领会词语和语句在语境中的含意,领会重要概念或关键细节的含意和作用,领会话语或文本的意思,领会常见的文言文和古代诗词意思。

C.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整理归纳。考生应能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提取关键词,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文章体裁特点、语言特点和结构思路。

D. 鉴赏评价:指鉴别、赏析和评说。考生应能把握文本相关寓意、语言表达技巧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感知文本的思想艺术魅力,并能从文本价值和审美角度作出评价。

E. 表达:指表达观点和情感。考生应能根据目的、情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句式和合理有效的表达方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注意文本的结构规律,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表达应简明、连贯、得体、逻辑严密。

Ⅱ. 考试范围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20颁布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确定高考汉语科考试范围与要求。

一、知识与运用(一)语言知识与运用

1.掌握常用字的字音、字形、字义;

2.在语境中,理解和掌握常用词语的词义和正确用法;

3.在语境中,理解同义词与反义词、单义词与多义词,关联词以及词语的感情色彩;

4.理解汉语词语的构成,短语和句子的结构规律;

5.辨析病句(如词语误用、搭配不当、语序不合理、结构不完整、指代不明确、句式杂糅、前后矛盾、表达有歧义);

6.识别和变换句式;

7.造句、扩句、缩句;

8.组句成篇;

9.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10.识别和使用常见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11.理解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

(二)文学和文化知识与运用

1.了解中外著名作家、经典作品;

2.理解常用成语、谚语、俗语中的.文化内涵;

3.了解中外优秀文化中艺术、历史、科学、哲学等领域的基本常识;

4.了解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习惯的基本常识。

二、阅读

1.提取话语或文本传递的主要信息;

2.领会和把握话语或文本的情感、态度、语气和倾向;

3.抓住关键概念和重要细节;

4.把握文本中的时空顺序;

5.分析和理解文本中的逻辑关系;

6.整体把握话语或文本的意图;

7.鉴赏文本中的形象,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8.整体把握文本表现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9.体验文本的内容与形式之美,并作出一定的评价。

三、表达

1.根据情境和要求,进行准确、流利、得体的表达;

越南从2015年起统一“高考” 篇5

根据该方案,考生需最少参加4门科目的考试。其中,数学、越南语、外语为必考科目,另外从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5门科目中选考1门。4门科目的考试成绩,将作为高中能否毕业和大学入学考试能否被录取的依据。

同时,越南教育培训部还公布了考试要求和各科目考试合格的最低分数线。考生可根据各大学公布的合格标准和自己的考试成绩,选择填报自己希望就读的大学。各大学必须 提前公布 考生合格 与否的判 定规则。

统一高考制度 篇6

2016年10月, 在对12个联邦主体1500名9~11年级的中学生进行了汉语测试后, 俄罗斯教育科学督察署新闻中心宣布, 自2017年秋季开始, 汉语将作为俄罗斯国家统一考试 (大学入学考试) 和会考的外语考核科目。今后, 俄罗斯的考生在参加国家统一考试时将可以从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和汉语当中任选一种。

自2015年起, 俄罗斯教育科学督察署就陆续对汉语考试推广进行实验性测试, 内容包括对3000名学生的汉语知识测试以及选拔教师、培训考试命题专家。目前, 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汉语教研室主要负责汉语考试命题工作, 同时, 该大学联合俄罗斯联邦考试院制订的汉语教育纲要也即将送达教科部待审。该教研室主任库尔鸠莫夫指出, 俄罗斯国内对学习汉语的热情高涨, 今年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汉语专业的录取率是1:20, 在34个联邦主体的123所学校里学习汉语的中学生大约有17000名。

(来源:《现代教育报》)

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思考 篇7

一、不动产登记概说

不动产登记,即不动产物权登记,是指专门的登记机构将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和灭失等事项依据法定程序登载于不动产登记系统的法律行为, 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物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世界各国不动产登记实践看,普遍的做法是属地登记,即在一个登记区内只能由一个登记机构实施, 同一个登记区内只需建立一个统一的不动产电子登记系统。我国《物权法》已经确立了不动产统一登记的原则,但统一登记的具体范围、登记机构和登记办法尚无规定。

不动产登记主要有“成立要件主义”和“对抗要件主义”两种范式。成立要件主义认为,不动产物权变动在登记之前只体现为债权的存在,登记之后才完成不动产物权的变动,未经登记,物权受让方只能受债权保护,而非物权保护。对抗要件主义认为,不动产是一种特定物,物权变动与债权成立同步,登记只是对抗第三人的要件。我国《物权法》颁布实施后,不动产登记的法律依据与登记效力已经明确,成立要件主义和对抗要件主义并存,以成立要件主义为法定,以对抗要件主义为例外。

二、不动产统一登记面临的主要问题

《物权法》规定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登记法律依据繁杂

我国长期以来将登记作为行政机关的职能而不是公示方法,从而造成了登记与行政机关的设置和职能合一的问题,由此形成了多个登记机关负责登记的现象。在法律依据方面,房屋登记在《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担保法》中均有涉及;农业部门对农村承包土地进行登记依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对草原登记则以《草原法》为依据;林业部门以《森林法》对林地进行登记管理;而《草原法》及《渔业法》分别规定了对草原和水面、海域、滩涂的不同部门登记的管理权。具体到登记机构的设置上,土地、房屋、矿产、农业、林业、海洋、渔业等行政管理部门,都分别对不同的不动产物权拥有登记管理权,各个部门各有一套登记制度、机构、方法、人员等,依据各自出台的部门规章发放不同的产权证书。政出多门的不动产登记,一是增加了登记申请人的负担,二是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三是降低了登记效率,四是不可避免产生大量的登记瑕疵,五是不利于有关交易当事人查阅登记信息。

2.登记审查须具备专业知识

登记审查制度是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采用不同的审查方式,对不动产的登记效率、登记责任的承担和登记的公信力等具有重要影响。根据登记过程中,登记人员对登记申请,在何种范围内,具有多大限度的审查权限,是否及于原因关系,分为实质审查和形式审查两种模式。对原因关系进行审查的为实质审查主义;不及于原因关系的为形式审查主义。有学者认为,我国《物权法》采取了折衷方法,是以形式审查为主,实质审查为辅的模式。在当前的多部门分类登记体制下,各个登记机关尚能在专业素养上有能力分别针对各自领域的不动产登记进行实质审查,在实现不动产统一登记之后,提高登记人员综合专业素养是当务之急。

3.缺乏配套的登记错误赔偿机制

在登记出现错误、遗漏等造成当事人损失的情况下,登记机构应当承担何种责任?赔偿责任的性质是民事赔偿还是行政赔偿?赔偿的经费从何而来?《物权法》均没有明确。从我国不动产登记现状来看,从事不动产登记的部门大多为事业型编制机构,工作人员非国家公务人员。这些事业型单位从事的登记工作都来源于各自行政机关的委托。《行政诉讼法》第25条规定:由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委托的行政机关是被告。《国家赔偿法》第7条规定:受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或者个人在行使受委托的行政权力时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委托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单位。因此,从理论层面及目前实务看,登记机构的赔偿责任似乎应定性为国家赔偿, 登记机关只赔偿直接损失,对受害人的补偿是非常有限的,满足不了当事人的实际损失,不能充分维护当事人的利益。

4.登记信息查询不便利

只有将登记的信息公开,才能发挥登记公示的功能,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交易失误,提高交易效率。《物权法》第18条规定:“权利人、利害关系人可以申请查询、复制登记资料,登记机构应当提供。”但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项不动产物权登记记录建立了全国性的数据信息交换查询系统,当事人或律师等代理人为了查阅某项不动产上的权属状况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此外,一些地方的登记机关对人们查询不动产登记记录作了许多限制性规定,登记资料并不向社会公开,查阅手续比较繁琐。这些情况的出现主要原因是不动产登记的相关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不动产登记信息资料必须公开,因此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实际上并没有很好地起到公示作用。

三、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建设的思考

不动产作为社会财富的重要形态大多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是权利人最重要的财产,其取得、变动、行使等都会涉及交易的安全和秩序,与权利人、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息息相关。不动产立法是各国民法的重点,而不动产登记制度作为维护财产秩序的重要方式又是不动产立法的核心。

1.统一登记机构

在我国,登记机构的统一是基础,也是目前实行统一不动产登记制度的最主要困难。登记机构统一后,统一登记办法就相对容易了。《物权法》通过后,就不动产登记机构的统一,大多数学者还是认为应由行政机关负责统一不动产登记,根据不动产的自然属性与基本法理、我国实际情况及国外成功经验,建立以土地为基础和核心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宏观理念上要淡化行政管理色彩,强化职业化,凸显公共服务功能;微观上要建立不动产登记官注册制度等。2013年11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中央层面由国土资源部负责指导监督全国土地、房屋、草原、林地、海域等不动产统一登记职责,各地把不动产登记职责统一到一个部门。

2.整合不动产登记立法

2007年之前,我国涉及不动产登记的法律有《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和《海域使用管理法》等,法律位阶不算低, 但各自为政,有违不动产统一登记宗旨,难以适应不动产进入市场交易的需要。《物权法》颁布实施, 为不动产统一登记奠定了基础。笔者提出整合立法的思想:删除相关法律与《物权法》相冲突或者非必要内容,对保留内容加以整合,补充新内容,由国务院制定颁布《不动产登记条例》,明确规定统一登记的不动产物权范围,建立规范的统一登记程序, 建立统一的不动产登记簿,制作统一的不动产权利证书,使用统一的电子登记表格。

3.引入公证风险共担

不动产登记主要目的之一是公示,以保障交易的安全,但是由于这种权利外表和权利标的物的分离,易导致形式上的权利和权利的真实情况不一致。为避免这种状况,学者建议将我国的公证部门与不动产登记的职责进行衔接,让公证审查成为不动产登记的法定前置程序,以减轻登记机关的负担和风险。通过公证机制的引入,由公证机关通过对合同、遗嘱等引起不动产物权变动的民事法律关系和其他原因行为的确认,完成对不动产物权登记前的实质性审查。公证是德国、法国、瑞士等国进行不动产物权变动登记之前必须经过的一个前置性程序,我国台湾地区在相关法律中也新增加了不动产物权登记前的法定公证制度。建立不动产登记前的法定公证制度,一方面可使登记机构摆脱对不动产登记的审查风险,另一方面登记机构可以依据经过充分法律审查的公证书迅速快捷地完成登记工作,从而确保登记的准确与高效。

4.设立赔偿基金

对登记瑕疵情况下的责任划分与损害赔偿作出完整规定,是不动产登记瑕疵法律救济制度构建的主要环节。从国外经验来看,许多国家及地区立法均对责任划分问题作了相应规定,并设有专门的赔偿基金,以弥补公信力制度可能造成的对真正权利人利益的损害。各国及地区对于赔偿金的设立及来源筹集各有不同。我国台湾地区规定登记机关所收登记费,应提存10%作为基金储备,专备损害赔偿之用。德国是由政府出资设有专门的损害赔偿基金。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是从每笔登记费中提取2%注入登记赔偿基金。日本对登记瑕疵的损害赔偿,则采取登记官个人赔偿机制。有学者建议,我国可以尝试由国家定期拨出一部分款项作为赔偿的专项基金,登记机关再从登记费中提取一定比例予以补贴。若出现登记瑕疵,应先从专门的赔偿基金中拨付赔偿,再向过错人进行追偿。还有学者建议参照美国的做法,引入保险机制分散风险,即由登记机构提取专项赔偿基金的一部分向保险公司投保责任险, 在因错误登记引起赔偿时,可由受害人直接向保险公司申领赔偿金。

5.建立公开有偿的查询制度

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制度构建探讨 篇8

1.1 我国土地市场制度具有典型的二元特征

我国城乡割裂的土地市场制度结构, 表现为典型的二元特征。一是土地产权城乡二元, 农村土地属农村集体所有, 城市土地属国家所有, 城乡土地所有权及其使用权之间不准自由交换;二是城乡土地用途二元, 农村土地农用, 城市土地用于城市经济建设, 城乡土地不能自由合理流转;三是城乡土地市场二元, 城乡土地市场是割裂的, 城市土地市场环节少于农村, 农村土地市场化的结构以土地流转、租赁、合作入股共同开发为主, 城市土地市场化则是多元化形式;农村土地市场化要以不改变土地用途和保证农民的土地承包权为前提, 城市土地市场化则没有这方面的限制;四是城乡土地价格二元, 城乡土地价格体系是割裂的;五是城乡土地规划和土地管理二元, 规划和管理政出多门, 导致农村土地规划和管理薄弱而无力。市场垄断和城乡土地市场割裂, 一方面排除市场机制造成农地非农化过渡, 另一方面驱使地方政府过度征地和逐利。二者同时导致用地粗放、效率低下、非可持续利用和侵害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 使社会效率和公平双双受损。

1.2 国家土地征收 (用) 制度安排导致农村土地价值被低估

土地征用制度主要是指农地征用制度, 是指国家针对集体所有土地的征用制度, 也就是国家基于公共目的的需要, 依法将集体所有的土地收归国有, 并给予失地农民一补偿的法律制度。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 必然有相应量的农村土地转换成城市或工业用地, 在我国, 这个转换的惟一合法途径是土地征收。国家一边从农民手里低价征收到土地, 之所以说是低价, 是因为现行有关法律规定, 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按原土地用途产值的若干倍进行补偿, 而非土地的市场价格;一边高价在城市土地市场出让, 二者之间有相当大的价差甚至是巨额的获利空间。从理论上讲, 一定面积收益为l的农田, 转换为工、商用地, 其收益可增加为10倍、100倍, 甚至更多。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征收、土地出让和市场交易三者的价格比大约为1∶10∶50。可见, 在土地权利价值实现的过程中, 市场机制被排除在外, 土地均衡价格形成机制和基于竞标地租理论的一般土地利用机制不起作用, 当然也就不存在土地的供给与需求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土地的均衡价格, 同样也不会得到基于竞标地租理论模型的平滑和连续的均衡地租曲线, 在这里, 由于行政垄断定价势力, 导致竞标地租曲线折断。这是又一层意义上的土地市场的价格割断, 也是最实质意义上的割断。

2 构建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制度的可行性

国外土地市场制度的历史变迁向我们说明, 土地使用权能和土地市场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不同的土地市场管理制度仅仅是因为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而已。纵向上看, 随着社会大分工和城市的形成, 从而形成了城市同周围农村相对立的地域分工时, 才具有近代的意义。即城市与农村的差别在于社会分工的差异上, 城乡土地利用的功能分区取决于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变, 城乡土地利用的各个方面反映和适应的是社会经济的差别, 那么对于农村土地和城市土地而言, 相同的利用方式下其土地经济属性和政策应该是一致的。即对于土地市场的建立, 土地价格内涵的确定应该在同类型的用地类型中达到一致, 同时对于土地流转和土地产权的限制都应该是出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必要而针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横向上来看, 国际上各个国家或地区对于土地市场管理政策的差异都 是集中在对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而采取不同的政策, 特别是对于农地和非农地之间的差异。国家对于同一产权主体下的农地和非农用地采取不同政策, 这种不同并不是因为土地权能或权属差异, 或者是行政范围归属的不同而产生的, 仅仅是因为两种土地截然不同的利用方式而产生的。

上述土地市场制度理论为我国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制度的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发展方向。因此, 我国土地管理政策的制定也应该是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没有根本上的割裂和差异的基础上, 达到城乡土地市场制度的统一, 使得不论在农村还是城市, 等同经济属性或产权的土地应该具有等同的土地使用、交易、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3 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制度创新的政策建议

(1) 明晰土地产权, 强化法律保障。首先, 应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代表, 消除所有权主体多元性问题。其次, 要完善农户的承包权、 稳定农户的土地使用权, 丰富土地承包权的权能范围, 赋予农户对土地享有排他的占有权和使用权、自由的处分权和转让权、独享的收益权, 并通过延长土地承包年限来稳定农户的土地使用权。最后, 应运用法律对农户拥有的权能予以明确和保障, 使农村土地流转走上法制化轨道。

(2) 允许农村建设用地入市, 建立农村农地流转市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办法, 引导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合理流动;修改《土地管理法》等相应的法律法规, 促进农村农用地的合理流动。集体建设用地隐形市场客观存在, 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内在需求。国家应顺应客观现实的需要, 明确农村建设用地入市的合法性, 并从制度上加以规范, 引导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高效、合理利用。农村建设用地的利用和管理可参照城镇国有建设用地的模式进行。但考虑到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 建议将其收益与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联系起来。这样既能盘活土地, 又能使失去土地的农民生活得到一定的保障。

(3) 改革土地征用制度, 切实保障农民利益。明确“公共利益”概念的内涵, 对非公益性的经营用地可采用农用地转用的办法依法按市场交易规则加以解决。切实做好失地农民的安置工作, 走多元化安置之路。提高征地补偿标准, 增加征地补偿的内容。明确产权主体, 完善土地产权权能, 制定征地补偿的分配办法。鉴于征地的重要性及实际操作的复杂性, 建议对土地征收、征用制定专门的法律规范。明确征地权, 严格控制征地范围, 规范征地审批程序, 提高征地透明度。

(4) 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使城镇土地市场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合并运行, 形成一个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实行建设用地市场与农用地市场的分离, 最终实现土地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合理、有效配置。充分发挥市场对农村土地资源的基础配置作用, 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土地价格评价机制, 结合我国具体国情, 学习外国成熟的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积极探索出科学的土地价格评估机制;另一方面, 要建立完善的中介服务机构, 政府应支持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机构, 形成系统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 完善从上到下的全方位的中介服务系统, 建立各类与土地流转有关的中介服务机构。

(5) 规范政府行为, 提高履职效率。要转变政府职能, 净化市场环境。改革不同的土地管理制度及政策, 如税收政策等, 以消除城乡土地市场协调发展的制度障碍。界定政府的行政空间和职能范围, 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防止土地市场中出现“寻租活动”、“隐形市场”, 变暗箱操作、灰箱操作为公开交易, 政府应公开办事程序, 提高透明度。通过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 加大对扰乱农村土地市场秩序的处罚力度。

摘要:从我国城乡土地市场现状入手, 揭示了农村土地市场改革滞后的特征和原因, 对构建城乡统一土地市场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深刻分析, 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信对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和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乡统一土地市场,二元特征,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1]陈翠芳, 娄策群, 朱青.我国土地市场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经济问题研究, 2006, (8) .

[2]张合林.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征用制度的经济学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 2006, (2) .

瑞典统一成本制度的演进与启示 篇9

关键词:瑞典,统一成本制度,成本核算

瑞典是工业化进程较早的国家之一, 工业发展水平在欧洲居领先地位, 拥有伊莱克斯、爱立信等许多国际知名企业。瑞典的工业化进程起始于19世纪晚期, 20世纪初已拥有瑞典通用电气公司 (ASEA) 等数家外向型工业企业。新兴工业中产品成本的计算远远比传统的纺织、煤炭工业复杂, 客观上要求企业开发更好的成本会计核算方式, 以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的需要和应对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以工程师为代表的瑞典人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最终在1936年制定出统一成本制度。瑞典是世界上较早形成统一制度的国家, 对其他北欧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了解成本会计制度的形成和成本会计史的演进具有重要作用。

一、瑞典统一成本制度的形成过程

统一成本制度是社会、经济和企业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符合科学管理思想发展要求的, 体现了社会实践进步的需要。瑞典统一成本制度的形成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 统一成本思想产生阶段:

1900~1927年。受英国产业革命的影响, 瑞典的工业化进程于19世纪晚期开始起步。1850~1910年间, 大约有一百多万瑞典人移民到美国, 造成了国内劳动力的短缺, 对瑞典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1904年瑞典议会为此成立了移民委员会, 该委员会的一项重要使命是探讨如何在瑞典进行政治和经济改革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进而通过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来解决移民问题。移民委员会指派尼尔斯·弗雷德里克松数次到美国进行考察, 对美国企业高效的生产组织模式和先进的管理经验进行调研。受此影响, 在瑞典企业中掀起了学习和仿效美国科学管理思想的热潮。

许多瑞典企业纷纷从美国引进先进设备, 积极雇佣留美归国人员, 学习美国企业的科学管理思想和先进生产模式。瑞典通用电气公司由于生产结构效率低下和产品标准不规范而面临严重的经营危机, 曾经在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工作过的西格弗里德·埃德斯特隆被聘请为总经理, 他通过大量雇佣来自美国具有实践经验的瑞典人担任工程师, 积极引进美国企业先进的工业生产方式和成本会计系统, 来系统提升自己的技术和管理技能, 从而很快把公司扭亏为盈。以西格弗里德·埃德斯特隆为代表的众多“海归”工程师对推动瑞典统一成本制度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1910年瑞典研究工程师协会 (STF) 和联邦工业委员会 (SI) 成立, 这两个组织的出版物对于会计、企业组织和科学管理理念的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921年在联邦工业委员会 (SI) 和皇家科学院 (IVA) 的推动下, 瑞典标准化协会 (SIS) 成立, 瑞典因而成为世界上最早成立标准化组织的国家之一。瑞典标准化协会是一个得到政府和工业界支持的独立机构, 该协会许多成员都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 瑞典政府制定了规则并且任命由工业界推荐的人员担任主席, 但是瑞典标准化协会的业务活动都由工业界负责, 从来没有受到政府部门的干涉。瑞典标准化协会的成立为瑞典统一成本制度的形成奠定了组织基础。

1919年尼尔斯·弗雷德里克松担任瑞典皇家教育委员会职业培训部的主席, 负责对职业教育系统的教学质量进行监督和控制。由于瑞典现有成本会计术语概念含糊不清, 有必要重新制定一套术语来满足工业会计教学的需要, 于是1927年尼尔斯·弗雷德里克松以皇家教育委员会的名义请求瑞典标准化协会对成本会计术语进行统一解释, 瑞典标准化协会于是成立了以尼尔斯·弗雷德里克松为主席的SIS委员会, 具体负责统一企业成本核算的专业术语。SIS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瑞典统一成本制度的制定开始提上议事日程。

2. 统一成本专业术语阶段:

1927~1931年。1928~1931年间, SIS委员会共提交了三份草案, 即SIS (1928) 、SIS (1929) 和SIS (1931) , 其中前两个草案作为供社会公众讨论的临时建议书, SIS (1931) 被确定为临时成本核算标准供企业执行。

SIS (1928) 主要适用于企业混合生产的成本核算。该草案明确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划分, 描述了正常生产能力条件下如何计算固定间接费用和可变成本, 对涉及间接费用分配率的产品成本如何计算则没有进行详细规定。该草案划分了原材料管理、销售和管理三个成本中心, 明确规定分三个步骤计算产品成本, 即首先分配成本要素, 然后划分成本中心, 最后再确定成本单位。SIS (1929) 进一步强调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必须以方便计算为目标, 并建议将成本中心划分为生产、销售和管理中心。SIS (1931) 将完全成本法下的生产成本划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间接成本包括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 成本要素包括生产成本、管理费用和销售成本。SIS (1931) 还引入和定义了标准价格和标准成本率, 解释了财务会计和完全成本法中成本内涵的差异。SIS (1931) 标志着瑞典统一成本制度已初具雏体。

3. 统一成本制度形成阶段:

1931~1936年。SIS委员会三份草案构成了瑞典统一成本制度的基础, 1933年瑞典研究工程师协会 (STF) 经过与标准化协会 (SIS) 磋商, 决定成立瑞典STF委员会来引领成本会计制度的标准化, 尼尔斯·弗雷德里克松仍然被任命为委员会主席。STF委员会计划分两步来统一企业完全成本核算标准, 并于1934年提出STF (1934) 作为草案听取建议。STF (1934) 建议将企业产品成本划分为生产成本、管理成本和销售成本, 企业应根据不同的生产类型采用不同的成本核算标准, 该草案认为在企业会计系统中识别因为生产和销售造成的所有收益和损失是可能的, 因此在账目上应该显示由于设备利用率和正常生产能力利用率的不同所导致的原材料和间接费用分摊率的价格变动, 固定资产和债务利息成本以及折旧费用也都应在账目和财务报表上显示出来。修订后的STF (1934) 被命名EP (1936) , 由瑞典标准化协会 (SIS) 在1936年底以“统一原则”为标题进行公布, 用来作为瑞典企业的正式成本核算标准。EP (1936) 不仅统一了瑞典企业产品成本的核算方法, 而且对北欧其他国家的成本会计制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瑞典统一成本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瑞典统一成本制度从实际国情出发, 对企业采用完全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进行了规定, 其主要内容有: (1) 根据生产性质把企业的成本核算划分为四种类型, 对于统一大规模生产型企业和非持续大规模生产型企业, 分别采用平均成本法、约当产量法核算产品成本, 对于系列生产和混合生产型企业, 分别采用间接费用分摊法或者标准成本法来进行成本核算。 (2) 企业应当按计划计提折旧, 并且按照投资总额计算利息。 (3) 不论原材料、折旧或者资本成本都按照市价计价。反之, 当期限不确定时应采用标准成本价格作为预期的现值。 (4) 成本核算应采用正常年度的设备利用率, 同时应该考虑到设备利用率的变化。 (5) 应设立差异账户对完全成本法和财务会计中成本的差异进行调整。 (6) 为了平衡账户, 存货的价格必须以完全成本估计为基础, 并可根据现行财务会计计价原则进行调整。

EP (1936) 有两个显著特点: (1) 它根据企业生产类型的不同, 规定了不同的成本核算标准; (2) 它既考虑到企业的成本核算, 又兼顾了成本核算和财务会计的融合。

三、对瑞典统一成本制度形成因素的探讨

任何一项成本会计制度的形成都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根源。起源于美国的科学管理运动提倡专业化和标准化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是推动瑞典统一成本制度产生的直接动因, 在企业和行业协会中占据支配地位的工程师阶层和关注这项运动的时代精英是推动瑞典统一会计制度形成的重要因素。

1. 科学管理运动。

产业革命促进了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领域的扩大, 导致工厂数量剧增, 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产品制造过程日益复杂, 产品种类的增多使得间接费用的计算和分配变动重要和复杂, 在客观上促进了成本会计的发展。面临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 瑞典许多企业如通用电气公司等大量雇佣从美国回来的“海归”工程师, 这些人对美国企业采用的科学管理和先进的成本计算方法非常熟悉, 从而很快使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在1912年被引进瑞典, 并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科学管理运动倡导提高生产效率, 实行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 成为促进瑞典统一成本制度形成的直接动因。

2. 工程师阶层。

英美等国在19世纪初已存在许多股份公司和一个相对成熟的资本市场, 需要会计师提供大量的专业服务, 由此产生了发达的会计师职业组织和众多的会计人员, 因此在这些国家会计师和工程师往往一起参与设计成本会计制度。与之相反, 瑞典会计师的数量较少, 力量比较弱小, 其主要精力集中于提供企业财务会计信息, 并不参与企业成本会计制度的建设。与会计师相比, 工程师往往在公司高层中处于支配地位, 在瑞典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于1827年的皇家理工学院 (KTI) 是瑞典最重要的工科院校, 而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 (SSE) 1909年才成立。瑞典研究工程师协会 (STF) 在1870年就创办了自己的专业刊物, 而经济学 (包括会计) 界直到1924年才拥有本领域的专业期刊, 这些数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工程师阶层20世纪前期在瑞典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地位。此外, 许多参与过瑞典成本标准化过程的工程师都曾经到过美国, 接触过科学管理和近代成本会计方法, 他们深知产品的标准化和拥有一个良好的成本管理系统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因而自觉成为成本会计知识的传播者和成本制度制定的重要参与者, 从而使得像瑞典标准协会这样的行业组织能够在成本标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 可以说工程师是推动瑞典统一成本制度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3. 关键人物。

瑞典统一成本制度的形成, 离不开尼尔斯·弗雷德里克松、埃里克·福斯伯格等人坚持不懈的努力, 而尼尔斯·弗雷德里克松更是其中的关键人物, 他早年曾做过工程师和经理, 并因倡导科学管理而闻名, 他在瑞典最早提出了统一成本制度的思想, 倡导实行成本标准化来消除企业间的不公平竞争。他在1804年代表移民委员会到美国进行了四次考察, 充分认识到企业标准化和先进成本会计方法的重要性。他先后担任过皇家教育委员会职业培训部主席、SIS委员会主席和STF委员会主席, 发起并亲身参与了瑞典统一成本制度形成的全过程, 努力推动瑞典成本标准化进程向前发展, 对瑞典统一成本制度的形成发挥了关键作用。在1936~1939年间他曾担任国家标准协会国际同盟会, 即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前身主席, 对世界标准化运动的发展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四、小结

1. 瑞典的成本标准化过程与其他国家具有相似之处, 其统一成本制度形成过程是符合成本会计史一般发展规律的。

系统化的成本会计产生于19世纪的英国, 并迅速扩展到欧美各国。工业革命的浪潮使瑞典企业数量日益增多, 规模逐渐扩大, 激烈的竞争使得成本会计核算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 成本会计的内容也不断扩展和完善。成本核算标准化是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0世纪初西方企业推行的科学管理制度, 不仅推动了瑞典工业生产的发展, 也促进了瑞典成本会计制度的发展。从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方面考察, 成本会计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是受工业革命的影响形成的, 正如保罗·加纳所说:“成本理论和技术是作为产业环境的产物而发展起来的, 其迅速发展是与生产工艺不断复杂化的要求相适应的。”继瑞典之后, 同样的成本标准化过程随后在其他国家展开, 瑞典的成本会计发展经历仅仅是一个时代过程的缩影。

2. 统一成本会计制度的形成离不开工程师的努力, 成本会计史是由工程师和会计师共同谱写的。

瑞典经济资源丰富, 工业发展水平在欧洲居领先地位, 工程师阶层在有关行业组织和国家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有在美国企业工作的经历, 对美国的科学管理制度和先进成本会计方法非常熟悉, 工程师对瑞典成本标准化的发展, 比会计师表现出更高的兴趣和关注度。因此, 由于瑞典独特的国情, 其统一成本制度的演进过程不仅使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工程师在成本会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证实了成本会计制度不仅仅属于会计问题, 而是和科学技术与组织结构的发展变化、企业管理的进步乃至基本经济理论的发展紧密地关联在一起, 必须要紧密跟随技术进步和时代的发展, 因此, 成本会计发展的社会性意义是十分明显的。

参考文献

[1].郭道扬.管理会计的产生与演进.商业会计, 1999;7

[2].宋小明.成本会计史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

[3].迈克尔.查特菲尔德著.文硕译.会计思想史.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9

[4].韦伯著.姚曾廙译.经济通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6

[5].Garner, S.P.Evolution of Cost Accounting to 1925, the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1976

[6].Fleischman, R.K., T.N.Tyson.The Evolution ofStandard Costing in the U.K.and U.S.:From Decision Makingto Control, Abacus, 1998;1

上一篇:桡骨近端骨折下一篇:笔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