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标识

2024-09-27

统一标识(精选4篇)

统一标识 篇1

1 引言

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使得人们对周围事物的精细化管理成为可能。农业物联网将动态感知、智能监控、无线通信、卫星定位、信息共享与智能调度等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应用于现有农业领域, 实现了生产方式从传统人力化、孤立机械化到以信息和软件为中心的自动化、智能化、远程操控化的转变, 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相比于传统的农业生产, 农业物联网的先进之处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各类农机设备、软件系统、智能控制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的有效结合, 经由远程监控, 有效实现精确播种、精确施肥、精确估产、精确作业等智能化农业生产工作。

运用物联网系统的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p H值传感器、光传感器、CO2传感器等设备, 将大量传感器节点部署于农田, 检测环境中的温度、相对湿度、p H值、光照强度、土壤养分、CO2浓度等信息, 构成监控网络, 获取实时环境信息, 为精准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运用RFID、条码、传感器等先进的数据采集技术, 全面获取农产品的各相关信息, 实现农产品的有效追踪和质量追溯, 并通过建立综合管理平台, 将种子、作物生产、农产品加工、运输、出售等各环节进行统一贯通, 保证农产品各环节信息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2 农业物联网标识管理需求

统一标识体系是农业物联网建设的基础。农业物联网经由全球定位系统、基础网络以及传感器、RFID、条码技术等各类信息承载技术, 实现到具体对象 (如人员、传感器、农机设备、农田水域等地理设施、农产品等) 的精确定位、查找和信息追溯, 首先需要解决的便是各类对象的标识问题, 需要在管辖区域内为对象分配唯一的标识符, 这就需要完善的统一标识体系予以支撑。

2.1 智能化农业生产

智能化农业生产是指通过全球定位系统、软件管理系统以及智能控制技术, 对播种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各类农业生产设备进行远程操控, 以实现精确农业生产, 大大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在实施智能化农业生产的过程中, 为快速调度各类人力物力资源, 完成高效农业生产作业, 需要对各类农业对象进行科学分类、标识管理和精准定位。统一标识体系从全局角度出发, 在兼容现有的标识方案的基础上, 覆盖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各类对象, 是农业物联网的核心基础所在。

2.2 精准化农业环境监测

与传统的环境监控手段相比, 使用传感器网络的优势在于:一是传感器对监控环境的人为影响很小;二是传感器网络节点数量大, 分布密度高, 每个节点可以检测到局部环境的详细信息并汇总到基站, 具有数据采集量大、精度高的特点;三是无线传感器节点本身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和无线通信能力, 能够根据物理环境的变化进行较为复杂的监控, 实现协同监控。

通过在农田、水域等覆盖无线传感器网络, 我们可以全天候智能监测农业生产环境中的温度、光照、湿度、空气含量、雨量等多种数据, 掌握周围环境变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在农田、水域等部署无线传感器网络时, 由于监测任务不同, 传感器的功能也有所差异, 往往需要在同一个区域内部署多种类型的传感器。为此需要建立起分层体系架构, 对各数据处理中心、传感器网关、无线传感器节点进行唯一标识, 以实现精确地标识定位、信息查找和获取。基于统一标识体系所建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能够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 兼容现有的基础建设体系, 避免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 及时发现问题、排除故障, 能够实现对于农业监测环境的精准信息搜寻与查找, 实现不同比例尺下的信息展示与发布。

2.3 农产品实时追溯管理

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物联网感知技术的出现, 使得在对农产品进行质量追溯时, 实时、自动地获取各环节与农产品相关的信息, 保证信息采集处理过程的全自动化, 摒除人工、手动输入中的信息不可控因素。统一标识体系是农产品实时追溯管理过程的基础条件, 用户通过读取承载于RFID、二维码等信息载体的唯一标识符, 精确地对农产品进行定位, 经由农产品追溯体系, 获得该农产品各环节过程中的全部信息, 保证公众在出现安全问题时, 第一时间内追溯到责任方, 根据溯源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召回, 从源头上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此外, 为农产品分配唯一的标识符, 有利于将生产、加工、制作、检验、消费各环节内容进行关联, 有利于各个环节的监管部门信息互联, 彻底实施食品的源头追踪, 提供农产品供应链中全过程完全透明的监管能力。

3 基于OID的农业物联网统一标识体系建设

统一标识体系是农业物联网建设的基础, 是实现面向对象管理的重要手段, 也是保障我国信息安全、完善信息资源自我管理和利用、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措施。统一标识体系建设应遵从一定的设计原则。OID (Object identifier) 技术符合物联网统一标识体系所遵从的基本原则, 是农业物联网统一标识体系的首选技术。

3.1 总体建设方法

基于OID的农业物联网统一标识体系建设方法, 具体如图1所示。

(1) 进行标识体系建设时, 应首先针对农业领域的业务需求展开分析, 对标识对象进行梳理和分类。这些对象包括应用领域的国家或者行业标准;文档表格、数据格式和数据模块;资格证书;组织机构;农业领域所统一管辖的对象, 地理环境等。

(2) 对于用以农业领域顶层管理的标准、数据结构, 数据模块等, 需要考虑其应用范围。若隶属于国家标准或者全国统一的公文、规范、电子文档表格, 则纳入到顶层的标识方案中, 若隶属于地方省市管理, 则纳入分级标准对象的标识方案中, 由各地方主管部门进行统一管理。

(3) 对于标识对象为人、组织、实物、信息等, 若隶属于全国统一管理范畴内的对象, 则纳入到顶层的标识方案中, 若隶属于地方省市管理, 则纳入到分级对象的标识管理方案中, 由各省市地方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管理。

(4) 在上述基础上, 充分利用现有的标识方案, 形成业务对象标识方案, 若业务对象标识无需物理载体承载, 则只需要考虑是否进行系统解析, 若需要解析, 则由主管机构建立解析系统, 充分利用现有的数据管理系统, 完成分布式解析服务器配置, 并向上级主管机构提交解析服务器地址, 若无需解析, 则针对业务对象进行标识分配即可。若业务对象需要物理载体承载, 则根据实际需求和应用性质, 选择条码/二维码、RFID、智能IC卡、传感器、GPS、摄像头等不同信息承载与获取方式, 形成载体标识方案, 并考虑下一步的解析系统建设事宜。

基于OID的农业物联网标识体系建设方法包括对象分类、总体标识分配、解析系统建设、管理机构和规程建设四部分内容。

3.2 对象分类

农业物联网统一标识体系在建设时, 应首先对管辖范围内的对象进行系统梳理和科学分类。农业领域所管辖的对象包含以下两大类。

(1) 标识管理性对象

此类对象用于指导具体对象管理工作, 适用于整个农业部层面的全局管理性工作, 一般为国家或者行业公文、标准、统一的数据格式等。

(2) 人、实物等实际管辖对象

此类对象, 包括人员、资格证书、传感器、农机设备、农田水域等地理设施、农产品、车辆、摄像头等, 是农业部直接或者委托各分支机构进行管理的对象, 可根据其应用、流通领域不同, 进行细分。

3.3 总体标识分配方案

依据GB/T 26231-2010和GB/T 4657, 农业领域可申请OID (1.2.156.326) 作为农业领域的标识前缀, 用以在农业领域各类对象的统一标识管理工作。具体标识分配方案建议如表1所示。在进行标识分配时, 应考虑具体对象特点、应用范围, 所承载的载体等特点, 而考虑分配不同的标识符。

一般来说, 如果某类对象具备较强的地域特征, 不具有流通的需求, 往往长期集中于某些固定的地区。例如:传感器、摄像头、农机设备、机具等, 可委托由各类省市县级管理机构进行标识管理, 在其管理机构下分配唯一的标识符。优势在于往往只需要维护上级机构和下级机构之间的系统接口即可, 实现上级管理机构对于对象及信息的及时追踪和查找, 而不涉及到同等机构之间的信息交互, 不仅简化了数据交互方式, 也能够带来很好的系统安全性。

如果进行统筹管理的对象往往具备全国通用应用性、公益基础性或者很强的商业流通性, 例如资格、认证证书是整个行业统一、通用管理的对象;重要地理基础设施是国家公益基础类管理对象;而农产品、种子、农作物等是具有商业流通性, 可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进行流通的对象, 因而无法委托各省市县机构, 而应由农业主管机构进行统一规划、注册、管理和维护, 增强其管控、防伪追溯、物流查询能力, 保证其第三方的公信力, 从而提高行业的整体监管水平。

总体标识分配方案在实际应用中与具体物理承载技术密切相关。不同的承载技术对OID标识编码的要求也不一样。对标识编码长度敏感的承载技术, 如RFID技术, 直接涉及到电子标签的成本问题, 应考虑采用相对OID或者数据压缩编码技术, 尽可能地压缩电子标签长度。对标识编码长度不敏感的承载技术, 可采用完整的OID技术和相关的编码技术进行标识存储。

3.4 解析系统建设

农业领域应在整合现有数据资源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国家、农业管理机构的技术优势和分支机构调动资源的优势, 建立覆盖农业领域、自主可控、分布式部署的解析系统, 为人或者机器提供多样、灵活的解析和查询服务, 以满足农业物联网以“物”为中心的多种解析需求。实现对象精准定位、信息精确查找、数据共享与交互等功能, 解析系统部署架构如图2所示。

3.5 管理机构和规程建设

管理机构是指根据行政区划所设置的各级农业管理部门;管理规程是各级管理机构需要明确的管理权限、管理范畴以及管理流程等内容。在农业物联网管理机构和规程建设过程中, 农业管理部门应首先明确其组织结构, 明确哪些机构拥有分支机构注册申请和管理权限, 然后允许相关直属机构和各省级管理机构作为OID分支注册机构, 系统梳理各类管辖对象, 为所管辖的对象进行统一标识分配。农业管理机构应根据本领域的实际应用情况, 参照国家OID中心的管理规程, 建立并完善一系列的管理规程, 包括注册受理、审查、分配、信息采集程序等工作。国家机构与分支注册管理机构共同形成整合性的系统, 实现政府和农业部门之间、省市之间的农业部门、农业部门与其他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 有效、实时地解决农业生产、环境监测和农产品质量追溯遇到的问题。

4 展望

农业物联网结合传感器、RFID智能感知技术和控制技术, 实现对于农业智能化生产、精细化环境监测以及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等过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增强了行业监管力度, 为国民生活健康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农业物联网统一标识体系建设是农业物联网发展的基础所在, 不仅需要考虑系统建设, 同时需要研制核心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 依托国家现有资源和应用机构相互协作, 共同推广, 实现一个覆盖全国、分步运行、安全可控、国际兼容的统一标识体系, 逐步成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摘要:本文分析了农业物联网的标识管理需求, 选择OID技术作为物联网统一标识体系的基础技术, 提出了基于OID的农业物联网统一标识体系建设方法, 并结合农业领域的统一标识体系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农业物联网,统一标识体系,对象标识符

参考文献

[1]马文静, 吴东亚.物联网统一标识体系研究[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13年7月, P52-P56.

[2]徐冬梅.GB/T 26231-2010《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OID的国家编号体系和注册规程》.

[3]刘植婷, 陈琳.GB/T 4657-2009《中央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及其他机构代码》.

[4]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ISO/IEC 15962-2010《Information technology—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for item management—Data protocol:data encoding rules and logical memory functions》.

统一标识 篇2

外观形象标识等工作的通知

明珠街道党工委、鸿城街道党工委、富裕街道党工委、长通街道党工委、幸福乡党委:

按照省市有关要求,现将我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外观形象标识的具体要求进行明确,请抓紧贯彻落实,务必在6月28日前完成以下几项工作:

1、关于“两牌”。各村党组织和村委会两块牌子统一为白钢材质,长2米左右,宽0.4米左右,宋体字(党组织牌子红色,村委会牌子黑色),挂在村部正门两侧。

2、关于“一旗”。各级组织活动场所必须设置旗杆,定期升挂国旗。

3、关于“两证”。办理村部房屋产权登记证和土地使用证。

4、关于电子档案。“两牌”、“一旗”、“两证”以及村部外观的数码照片,请于6月28日前传至组织科邮箱:ngzzkggyx@163.com

附:省委组织部《关于做好统一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外观形象标识等工作的通知》

中共南关区委组织部

2011年6月8日

中共吉林省委组织部

关于做好统一村级组织活动场所

外观形象标识等工作的通知

各市州、县(市、区)党委组织部,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工委党群工作部:

为进一步提升我省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水平,方便群众办事,定于7月1日前完成统一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外观形象标识等工作。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1.统一外观标识。各市州要根据实际情况,统一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外观标识。方案有两种,可任选其一。一是规范标识,主要是统一活动场所建筑外观形象标识。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市州或县(市、区)为单位,按照“规范美观、大方庄重、易于识别”的原则,统一确定活动场所建筑外观的基本颜色,对门头、檐口、窗户、墙裙、建筑外立面墙面等基本要素体的颜色进行规范性粉刷,力求达到视觉良好、整齐划一的目标。二是简易标识,主要是统一“两牌一旗”。对经费确有困难、难以按规范标识进行的,务必在县(市、区)范围内明确村党组织和村委会标志牌制作要求,达到材质、长度、宽度、字体字号及悬挂位置等“五统一”。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要统一设置旗杆,定期升挂国旗,国旗由县(市、区)委组织部配发。“七一”前,各地村级组织“两牌一旗”率要达到100%。

2.集中办理“两证”。各地要对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两证”办理工作进行一次清查,对于没有办理的,要积极协调国土及住建部门,争取优惠政策,集中办理房屋产权登记证和土

地使用证;新办和已经办理的,都要抓紧收到县(市、区)委组织部代管,防止发生新的流失。

3.更新电子档案。统一标识工作结束后,市县两级要对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电子档案进行一次更新,由市州委组织部汇总后于7月1日前报省委组织部备案。省委组织部将通过逐一核对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新近图片及“两证”扫描件等信息,检验各地工作完成情况。

4.实行以奖代补。各市州委组织部要于7月10日前,对所属县(市、区)上述3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检查验收,检查验收结果报省委组织部。省委组织部将适时组织抽查和暗访,并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工作开展好的市州、县(市、区)进行奖励,下发补助资金。

中共吉林省委组织部

统一标识 篇3

随着汽车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的实施,汽车行业急需有效的方法来加强对零部件产品的质量跟踪与追溯管理。 GS1作为全球统一的物品编码系统,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商业零售、物流管理、产品追溯、电子商务、物联网等领域。因此,利用国际通用的GSl编码体系来实现汽车零部件的统一编码与标识,是解决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与追溯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主要研究了GS1编码原则在汽车零部件统一编码与标识中的应用,为汽车零部件产品的质量追溯和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1GS1简介

GS1(Globe Standard 1)是全球统一标识系统的简称,它具有科学性、全球统一性、编码唯一性、可自动识别和可扩展性五大特点。GS1系统为贸易项目、 物流单元、资产、位置和服务关系提供全球唯一的标识标准体系和信息交换标准体系,使产品在全世界都能够被扫描和识读,从而提高了全球贸易、供应链管理效率和透明度,降低了管理成本。编码体系是整个GS1系统的核心,它对流通领域中所有的产品与服务(包括贸易项目、物流单元、资产、位置和服务关系等)的标识代码及附加属性代码进行编码, 附加属性代码不能脱离标识代码独立存在。

2汽车零部件编码与标识应用背景

2.1汽车零部件编码与标识现状

目前,国际上许多大型汽车零部件及整车公司已经采用EAN/UCC-128码、QR码、Data Matrix等码制,通过激光、针打等方式,蚀刻或标注于汽车的关键零部件上,从而对产品质量进行跟踪追溯,构建起了统一的编码信息管理系统。在国内,我国利用编码技术实施安全追溯工作起步较晚,汽车制造业信息化水平不高,目前尚处于试点应用阶段。

在国内汽车行业,虽然部分企业或部门制定了一些追溯编码方法,但是这些编码系统只能在其部门内部使用,与国际上采用的GS1系统不兼容,这无疑增加了企业间信息系统的运行成本,造成供应链的迟缓和不确定性,以及时间和资源的浪费。同时, 这还给质检部门的监督管理和企业产品召回工作带来了困难。因此,编码信息的统一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整个供应链效率的高低,同时也关系到质检部门对汽车产品质量信息的采集和追溯。

2.2汽车零部件质量追溯发展趋势

当前,从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全球制造业正朝着全球化、智能化、精细化、协同化、服务化的方向发展。在激烈的自由化、科技化的市场竞争中,汽车制造企业必须主动出击,谁掌握了标准, 谁将引领未来。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国内的各大汽车生产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全球市场中长期占据并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必须严格控制其生产产品的质量,而这就必须从构成整车的零部件入手, 实现对汽车零部件动态的质量追踪。

根据ISO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实现产品可追溯性的基础是建立产品标识,而对各个零部件实施动态的质量追踪管理的有效途径是进行统一编码。 因此,在汽车制造业中推进统一的产品编码与自动识别标识技术是现代汽车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基石, 这将有效助推汽车产业由传统型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转变。

3基于GS1的汽车零部件统一编码与标识

3.1GS1数据结构

汽车零部件的基础编码信息有全球贸易项目代码(GTIN)、零部件批号、零部件序列号、贸易伙伴之间相互约定的信息、零部件在客户方的代码、客户订购单代码、生产日期等。

本文规定,零部件编码数据应以基本数据结构为基础,零部件厂商可根据应用需求选择增加扩展数据结构要素。比如:零部件厂商可以选择将汽车零部件的基础编码信息按照“基本数据结构要素” 或按照“基本数据结构要素+扩展数据结构要素”的方式表示进行统一编码。基本数据结构的数据要素见表1,扩展数据结构的数据要素见表2。

3.2GS1编码数据结构及原则

按照上节中的“基本数据结构+扩展数据结构” 方式,可将汽车零部件的基础信息表示在一串字符中,从而实现对汽车零部件的统一编码与质量追溯管理(如图1所示)。结构式中:○表示数字代码,◇ 表示字母数字代码,……表示不定长。

同时,汽车零部件统一编码遵照以下原则。

(1)编码应用标识符和字符串应符合GB/T 16986的要求。

(2)编码字符 集应采用G B / T 1 5 4 2 5中EAN·UCC-128条码字符集,不宜采用I、O、i、o等字母。

(3)编码采用不定长编码。

3.3标识方法及符号表示

汽车零部件的标识方法有本体标识、贴标或挂牌标识、外包装标识等多种标识方式,对应的标识制作有激光蚀刻、机械针打标、条码打印机打印等方法。

本文规定,在汽车零部件中的关键件、重要件(下称“关重件”)采用直接零部件标识技术(Direct Part Mark,DPM),条码码制采用汉信码或Data Matrix码。 除关重件以外的其他零部件可在零部件上或其预包装上采用标签标识,条码码制可采用EAN·UCC-128码、汉信码、QR码、PDF417码、Data Matrix码,且各种码制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定。汽车零部件的标识符号位置还应遵循下列三项原则。

(1)同一厂商制造的同一种零部件,其标识位置应一致。

(2)标识位置的选择应保证标识符号不变形、 不被污损。

(3)标识位置的选择应便于扫描、易于识读。

4汽车零部件的统一编码与标识应用

4.1一维条码的编码与标识应用

利用一维 条码对汽 车零部件 进行编码 与标识时,汽车生产厂商或零部件供应商可采用EAN·UCC-128进行统一编码,通过贴标签或挂牌方式标识于零部件上。按照3.2节的数据结构和编码原则,采用GTIN-14代码结构,可以对汽车零部件的基础编码信息进行统一编码。图2表示了由基本数据结构要素编码的标识符号示例;图3表示了由扩展数据结构要素编码的标识符号示例;将图2和图3中的可识读信息编码在一个条码上,就变成了“基本数据结构+扩展数据结构”的标识符号示例。统一编码完成后,可以将上述编码用不干胶打印,按照相应的标识符号位置原则,粘贴于汽车的非关重零部件上。此方法制作成本较低,使用方便, 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4.2二维码的编码与标识应用

由于一维条码的可识别精度要求高,抗损能力差,这种方法很容易造成因为标签的丢失或损坏, 造成无法对汽车零部件进行详细识别的情况发生, 最终导致整车的质量追溯困难。目前,行业内常采用汉信码、QR码、PDF417码和Data Matrix码等二维码进行直接零部件标识,且二维码与一维条码相比, 具有抗损毁、高识别、信息量大等优点。

同样按照3.2节的数据结构和编码原则,将汽车零部件的基础编码信息用汉信码、QR码、PDF417码和Data Matrix码编码后的标识符号分别如图4(a)、图4(b)、图4(c)和图4(d)所示,图5表示了图4中二维码标识符号的扫描识别结果。通过激光、针打等方式,按照相应的标识符号位置原则,可以将这些二维码符号蚀刻于汽车的关重零部件上,从而实现对汽车零部件产品的质量管理和追溯。

4.3实际应用示例

2012年,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在重庆启动了“汽车零部件编码与标识技术推广应用专项”工作,并在重庆力帆汽车发动机有限公司开展汽车零部件用汉信码编码与标识应用试点。目前,重庆力帆汽车发动机有限公司在汽车发动机的关重件统一编码与标识上取得重大突破,并即将在其新生产线上大批量投入使用。图6、图7和图8分别展示了重庆力帆汽车发动机有限公司采用本文所述的编码与标识方法,在力帆汽车发动机的缸盖、变速箱和缸体上采用直接本体标识技术的汉信码打码样例。实际正常投产使用后,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扫描获取一连串编码数据,在中国商品信息服务平台中查询零部件的相关生产信息。

5结语

本文通过研究基于GS1的汽车零部件统一编码与标识应用,为开展汽车零部件可追溯管理,提高汽车零部件和整车企业的产品质量意识,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技术发展思路。采用GS1来规范并统一汽车零部件的编码与标识,符合国际、国家标准规范, 可以加快汽车零部件自动识别的标准化进程,有助于汽车零部件和整车企业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有利于政府和企业对缺陷汽车产品的召回,还有助于报废汽车零部件的回收和利用。

对汽车零部件和整车企业而言,利用GS1编码原则对汽车零部件进行统一编码与标识,可简化工人操作程序,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实现汽车零部件的可跟踪性与可追溯性。通过实现汽车零部件的质量追溯,可以促进汽车零部件和整车企业的诚信和品牌建设,从而提高自身在进出口贸易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关峰,崔洁.缺陷汽车召回制度研究[J].中国法律期刊,2012,4.

[2]GS1系统.http://www.ancc.org.cn.

[3]李娟,苏冠群,刘丽梅.GS1编码体系在汽车零部件标识中的应用及标准化研究[J].标准科,2010,(4):37-39.

[4]中国商品条码系统成员用户手册[M].中国物品编码中心.

[5]苏冠群.汽车零部件用GS1系统编码与条码标识标准.第十四届国际自动识别技术展览会.2007.

[6]汽车零部件用GS1系统编码与条码标识应用指南[J].中国自动识别技术,2007,(3):73-77.

[7]郑昱,赵建萍,殷秀凯.DPM技术为中国制造业发展推波助澜[J].中国自动识别技术,2013,(6):43-46.

[8]DB/T 525.汽车零部件的统一编码与标识[S].2013.

统一标识 篇4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的意见》,就贯彻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的“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体系”作出部署,下面是意见的详细内容。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的意见

国办发[]8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健全绿色市场体系,增加绿色产品供给,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是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培育绿色市场的必然要求,是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绿色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举措,是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中国制造竞争力的紧迫任务,是引领绿色消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是履行国际减排承诺、提升我国参与全球治理制度性话语权的现实需要。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战略基点,充分发挥标准与认证的战略性、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增加绿色产品有效供给,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全面提升绿色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社会公众的获得感。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兼顾,完善顶层设计。着眼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目标,统筹考虑资源环境、产业基础、消费需求、国际贸易等因素,兼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消费友好等特性,制定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建设一揽子解决方案。

坚持市场导向,激发内生动力。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标准化和认证认可对于规范市场秩序、提高市场效率的有效作用,通过统一和完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建立并传递信任,激发市场活力,促进供需有效对接和结构升级。

坚持继承创新,实现平稳过渡。立足现有基础,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合理确定市场过渡期,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选择,逐步淘汰不适宜的制度,实现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整合目标。

坚持共建共享,推动社会共治。发挥各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推动政、产、学、研、用各相关方广泛参与,分工协作,多元共治,建立健全行业采信、信息公开、社会监督等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推动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在全社会使用和采信,共享绿色发展成果。

坚持开放合作,加强国际接轨。立足国情实际,遵循国际规则,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深化国际合作交流,维护我国在绿色产品领域的发展权和话语权,促进我国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的国际接轨、互认,便利国际贸易和合作交往。

(三)主要目标。按照统一目录、统一标准、统一评价、统一标识的方针,将现有环保、节能、节水、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产品整合为绿色产品,到,初步建立系统科学、开放融合、指标先进、权威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健全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实现一类产品、一个标准、一个清单、一次认证、一个标识的体系整合目标。绿色产品评价范围逐步覆盖生态环境影响大、消费需求旺、产业关联性强、社会关注度高、国际贸易量大的产品领域及类别,绿色产品市场认可度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绿色产品市场份额和质量效益大幅提升,绿色产品供给与需求失衡现状有效扭转,消费者的获得感显著增强。

二、重点任务

(四)统一绿色产品内涵和评价方法。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在资源获取、生产、销售、使用、处置等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中,绿色产品内涵应兼顾资源能源消耗少、污染物排放低、低毒少害、易回收处理和再利用、健康安全和质量品质高等特征。采用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产品与组织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统筹考虑资源、能源、环境、品质等属性,科学确定绿色产品评价的关键阶段和关键指标,建立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五)构建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开展绿色产品标准体系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充分发挥各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共同编制绿色产品标准体系框架和标准明细表,统一构建以绿色产品评价标准子体系为牵引、以绿色产品的产业支撑标准子体系为辅助的绿色产品标准体系。参考国际实践,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统一制定认证实施规则和认证标识,并发布认证标识使用管理办法。

(六)实施统一的绿色产品评价标准清单和认证目录。质检总局会同有关部门统一发布绿色产品标识、标准清单和认证目录,依据标准清单中的标准组织开展绿色产品认证。组织相关方对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等进行评估,适时纳入绿色产品评价标准清单。会同有关部门建立绿色产品认证目录的定期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避免重复评价。

(七)创新绿色产品评价标准供给机制。优先选取与消费者吃、穿、住、用、行密切相关的生活资料、终端消费品、食品等产品,研究制定绿色产品评价标准。充分利用市场资源,鼓励学会、协会、商会等社会团体制定技术领先、市场成熟度高的绿色产品评价团体标准,增加绿色产品评价标准的市场供给。

(八)健全绿色产品认证有效性评估与监督机制。推进绿色产品信用体系建设,严格落实生产者对产品质量的主体责任、认证实施机构对检测认证结果的连带责任,对严重失信者建立联合惩戒机制,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责任主体建立黑名单制度。运用大数据技术完善绿色产品监管方式,建立绿色产品评价标准和认证实施效果的指标量化评估机制,加强认证全过程信息采集和信息公开,使认证评价结果及产品公开接受市场检验和社会监督。

(九)加强技术机构能力和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绿色产品技术支撑体系,加强标准和合格评定能力建设,开展绿色产品认证检测机构能力评估和资质管理,培育一批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检测专业服务机构,提升技术能力、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信息平台,公开发布绿色产品相关政策法规、标准清单、规则程序、产品目录、实施机构、认证结果及采信状况等信息。

(十)推动国际合作和互认。围绕服务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推进绿色产品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国内外绿色产品标准比对分析,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和合格评定规则,提高标准一致性,推动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的国际互认。合理运用绿色产品技术贸易措施,积极应对国外绿色壁垒,推动我国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制度走出去,提升我国参与相关国际事务的制度性话语权。

三、保障措施

(十一)加强部门联动配合。建立绿色产品标准、认证与标识部际协调机制,成员单位包括质检、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财政、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商务等有关部门,统筹协调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相关政策措施,形成工作合力。

(十二)健全配套政策。落实对绿色产品研发生产、运输配送、消费采购等环节的财税金融支持政策,加强绿色产品重要标准研制,建立绿色产品标准推广和认证采信机制,支持绿色金融、绿色制造、绿色消费、绿色采购等政策实施。实行绿色产品领跑者计划。研究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扩大政府采购规模。鼓励商品交易市场扩大绿色产品交易、集团采购商扩大绿色产品采购,推动绿色市场建设。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促进产品回收和循环利用。

(十三)营造绿色产品发展环境。加强市场诚信和行业自律机制建设,各职能部门协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切实减轻绿色产品生产企业负担。各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应结合实际,加快转变职能和管理方式,改进服务和工作作风,优化市场环境,引导加强行业自律,扩大社会参与,促进绿色产品标准实施、认证结果使用与效果评价,推动绿色产品发展。

(十四)加强绿色产品宣传推广。通过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等渠道,大力开展绿色产品公益宣传,加强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相关政策解读和宣传推广,推广绿色产品优秀案例,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引导绿色生活方式,维护公众的绿色消费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国务院办公厅

【统一标识】推荐阅读:

标识技术05-15

标签标识05-31

患者标识06-24

标识安装08-01

标识保护08-19

标识识别08-20

平台标识08-28

标识制度09-07

系统标识09-13

警示标识09-21

上一篇:宣传内容下一篇:特色练就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