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适应性

2024-05-31

市场适应性(共12篇)

市场适应性 篇1

一、引言

有效市场假说的理性人假设受到了行为金融学家的质疑。Simon (1972) 认为, 个体只具有有限理性, 人们追求满意而并非最优的决策。Tversky和Kahnmane (1974) 认为认知失调、过度自信、过度反应、从众心理、心理账户、后悔厌恶情绪、模糊规避等都会导致行为偏差。

Lo (2004) 吸收了行为金融学和有效市场假说不同的假设, 提出适应性市场假说 (AMH) , 认为由于投资者的变化、金融机构的变化、市场环境的变化、法律监管的变化、信息技术的进步等原因, 市场有效性并不是有或者没有这种绝对的观点, 而是一个动态过程。

近年来, 在国外, 适应性市场假说的支持者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为该理论寻求证据。Lo (2004, 2005) 使用滚动一阶自相关系数的方法, 对1871年1月到2003年4月的标准普尔指数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美国市场的效率是时变的, 具有周期性, 并不是越来越有效率。Cheong et al. (2007) 使用滚动HURST指数的方法, 对马来西亚的股票市场进行研究。研究表明, 市场效率最低的时刻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 其次是危机前、危机后、货币与美元挂钩期间。Jose et al. (2012) 用熵的方法来研究美国股市1929年到2012年的效率演变, 结果表明近十年来美国股市的效率有所降低。这些研究表明, 价格收敛于均衡不能保证也不可能在任何时间都发生。AMH能够解释更复杂的市场动态如循环、趋势、泡沫、萧条、狂热以及其他在金融市场可观测到的现象。

在国内, 关于AMH的研究尚不多见。田晓林 (2005) 将适应性市场假说引入国内, 对适应市场假说的主要思想和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石建辉 (2011) 则定性地阐述了AMH对投资的意义。国内对金融市场效率的实证研究还停留在静态或者比较静态层面, 适应性效率理论 (AMH) 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 程可胜 (2009) 采用静态的研究方法, 得出我国的棉花期货市场是无效的结论;张彦旭 (2011) 按照期货市场发生的重大事件, 分割时间区间, 采用比较静态的研究方法, 对每个区间的市场效率进行了研究。

本文选择聚乙烯期货市场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滚动方差比与复合方差比相结合的检验方法来研究该市场的动态效率, 来检验适应性效率理论是否能够解释聚乙烯期货市场有效性的异常波动。

二、检验方法

随机游走序列q期收益的方差是1期收益的方差的q倍。基于这种特征, Lo (1988) 年提出方差比检验, 用于检验金融市场的对数价格是否遵循随机游走过程。

假设pt满足pt=μ+pt-1+εt, 其中pt为对数价格, μ是一个漂移项常数, εt为随机干扰项, 且有E (εt) , 那么必定有

如果一个市场是随机游走的, 那么该比率不会显著异于1。假设观测值包含nq+1个数据p0, p1, …, pnq, 其中n和q为任意大于1的正整数, 那么μ和σa^2的估计量分别为

是pt一阶差分的方差的无偏估计量, 那么pt与pt-q之差的方差的无偏估计量为

如果该过程遵循随机游走, 那么应该趋近于0。

若该过程是同方差的, 我们可以构造逼近标准正态分布的统计量Z1;若该随机过程是异方差的, 我们构造逼近标准正态分布的统计量Z2, 通过判断统计量是否落在一定置信度的置信区间内, 就可以判断价格过程是否遵循随机游走假设。

如果一个价格过程服从随机游走假设, 那么对于所有的投资窗口q, 方差比均等于1, 根据这个客观事实, Chow和Denning (1993) 提出复合方差比检验。零假设为H0i:M (qi) =0, i=1, 2, ..., m, 其它假设为:对于任意的i, 都有HAi:M (qi) ≠0。拒绝任意一个H0i都意味着拒绝随机游走假设。相应的改进的Z统计量为

三、实证研究

本文选取大连商品交易所聚乙烯期货2007年8月1日到2012年12月14日的每日收盘价数据进行研究, 共1311个数据, 数据来源为大智慧分析家的连续合约数据。

通过对样本数据处理成对数收益后的统计特征研究发现, 偏度为-0.328, 峰度为5.624, 表明对数收益的分布是左偏的厚尾的, J-B统计量为399.321, 进一步也证明了收益不服从正态分布。我们也对样本收益进行了恩格尔的arch检验, 结果表明对数收益序列明显具有异方差性, 在我们进行方差比检验时, 应当选择统计量Z2。

为了研究金融市场效率的动态变化, 我们使用Tabak (2003) 提出滚动方差比检验的方法。由于聚乙烯期货市场成立于2007年7月, 为了观测到2008年金融危机对该期货市场有效性的冲击, 子样本长度不能设置过大, 我们设定子样本长度为150, 不断地剔除1个旧的数据并加入1个新的数据使样本向前滚动, 分别计算子样本的方差比和Z统计量, 用t时刻的方差比和Z统计量来衡量[t-149, t]时间段的市场效率。同时, 我们设定不同的投资窗口2、4、8、16, 从不同的投资窗口观察聚乙烯期货市场的动态效率变化。

从图1中可以看出以下几点。第一, 方差比是时变的, 存在结构跳跃点, 并非都落在弱有效的范围内。第二, 投资窗口越大, 方差比的数值和波动幅度也越大, 因此我们可以判断短期和长期市场效率的动态特征会有所不同。第三, 粗略判断市场大的结构变点有2个, 一个是在2008年9月, 方差比朝背离1的方向突然放大, 尽管此时市场仍然是低效率的, 它在以很快的速度背离有效区间;另一个结构变点时候在2009年4月左右, 方差比朝着1的方向突然跳空, 使得市场从均值背离过程迅速转向随机游走过程。第四, 在此后的趋势中, 方差比基本围绕1上下波动, 大于1的时刻为均值背离过程, 小于1的过程为均值往复过程, 等于1的时刻为随机游走过程, 市场效率呈现周期性波动, 偶尔伴随着结构跳跃。从严格意义上来讲, 这正证明了价格收敛于均衡不能保证也不可能在任何时间都发生。这些波动的偏离可能是由更复杂的市场现象如循环、趋势、泡沫、萧条、狂热、政策等引起的。

我们用复合方差比的方法进行检验, 在所有的投资窗口中, 任何一个窗口拒绝零假设的就意味着拒绝价格随机游走假设。

从图2可以看出, 在2008年至2009年期间, 结构变点分别为2008年9月、2008年11月和2009年4月。我们发现, 这段时期正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在2008年9月之前, 随着金融危机从美国向我国扩散, 从金融业扩散到实体经济, 市场效率越来越低, 但是还在95%的有效区间之内;然而, 在2008年9月9日后, 金融危机开始失控。9月14日, 雷曼兄弟提出破产申请, 同日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 这两件事情标志着2008年9月全球股市大崩盘的序幕。全球金融危机的失控, 人们的情绪恐慌, 投资者悲观的市场预期以及出口的受挫, 这正是我国聚乙烯期货市场2008年9月效率急剧下跌的原因。

在同年9月11日至11月9日期间, 市场效率在慢慢恢复, 这是因为在金融危机初期市场环境发生剧烈变化, 投资者过度恐慌。随着时间的推移, 投资者情绪恢复, 通过试探性学习开始适应当前的经济环境。与此同时, 全球各国出台一系列的救市政策, 使得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减缓, 投资者的预期有所改善。因此这段时期市场效率的回调和盘整可能是由于市场自发寻求新环境下的均衡而引起的。

在2008年11月9日, 在一个市场效率下降的局部极值上, 我国的宏观政策做了重大调整, 提出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在今后两年多时间内安排4万亿元资金强力启动内需, 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受该利好消息影响, 市场效率又开始提高, 达到一定程度后稳定下来, 进行横向调整。这表明聚乙烯期货市场已经达到新经济环境下的均衡状态。

在2009年2月至4月期间, 我国出台了家电下乡和汽车下乡的政策, 扩大内需, 这对聚乙烯期货市场是一大利好消息, 同时前期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逐渐发挥作用, 聚乙烯期货市场在迅速恢复效率, 于2009年5月14日已经进入市场弱有效的区间。可见正是我国政府及时正确地出台的一系列救市政策, 使我国经济先于其他国家恢复, 聚乙烯期货市场从均值背离过程迅速变为随机游走过程。

考虑到投资窗口对市场效率的影响, 我们选择2007年8月1日到2012年12月14日期间的全部数据作为样本, 研究不同投资窗口对应的市场效率变化特征。经研究发现:随着投资窗口q的增大, 从5天以内的短周期来看, 市场是弱有效的;从5-121天的中周期来看, 市场价格遵从均值背离过程;从大于121天的长周期来看, 市场仍然是弱有效的。这表明, 尽管我国的聚乙烯期货市场在中周期并不遵从随机游走, 但是市场效率在逐渐改善, 长期来看聚乙烯期货市场是弱有效市场。

四、结论

期货市场在小于5天短期内是弱有效的, 期货价格具有不可预测的特性, 而从5-121天的中期来看则具有较显著的可预测性, 且市场收益率的波动随着投资窗口的增加有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周期性趋势, 且振幅在逐渐减小, 效率在逐渐提高, 在大于121天长周期市场达到了弱有效。这充分表明, 我国的聚乙烯市场刚成立5年, 市场的运行还无法对各种各样的信息进行有效吸收, 从另一方面来讲, 市场力量还不是主导我国聚乙烯期货市场运行的主要力量, 这也说明了我国聚乙烯期货市场的制度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尽管从短期和长期来看, 聚乙烯期货市场基本是弱有效的, 但是期货市场的有效性不能保证也不可能在任何时间都发生, 这些波动的偏离可能是由更复杂的市场现象如循环、趋势、泡沫、萧条、狂热、政策等引起的。这也表明, 适应性效率假说比随机游走理论能够更好地解释我国聚乙烯期货市场的效率变化。

摘要:本文基于适应性市场假说理论, 采用滚动方差比与复合方差比相结合的检验方法, 对我国聚乙烯期货市场的时变有效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 聚乙烯期货市场在小于5天的短周期以及大于121天的长周期是弱有效的, 而在5-121天的中周期则具有较显著的可预测性。与有效市场假说相比, 适应性市场假说能够更好地解释聚乙烯期货市场效率的动态演变。

关键词:适应性市场假说,滚动方差比检验,聚乙烯期货,市场有效性

参考文献

[1]Simon, H.A.Theor ies of Bounded Rationality[M].Amsterdam:Mcguire, C.and Radner, R. (eds) , Decisions and Organiza-tion, 1972.

[2]Tversky.A., Kahneman, D.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Heuristics and biases[J].Science, 1974 (185) .

[3]Lo, A.The adaptive markets hy-pothesis:market efficiency from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J].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 2004 (30) .

[4]Lo, A.Reconciling efficient mar-kets with behavioral finance:the adaptive markets hypothesis[J].Journal of Investment Consulting, 2005 (7) .

[5]Jose Alvarez-Ramirez, Eduardo Ro-driguez, Gilberto Espinosa-Paredes.Is the US stock market becoming weakly efficient over time?Evidence from80-year-long data[J], Physica A, 2012 (391) .

[6]田晓林.适应性市场假说的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 2005 (4) .

[7]石建辉.试论适应性市场假说对投资的意义[J].生产力研究, 2011 (4) .

[8]Chow, K.V.and Denning, K.C.A simple multiple variance ratio test[J].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93 (58) .

[9]Tabak, B.M.The random walk hy-pothesis and the behavior of foreign capital portfolio flows:the Brazilian stock market case[J].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 2003 (13) .

市场适应性 篇2

近些年来,我们公司在调整产品结构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工作,得出了这样一个共识,就是只有以市场为导向,快速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同时加快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的`调整,才是企业振兴的根本出路.

作 者:沈阳矿山机械集团公司  作者单位: 刊 名:大型铸锻件 英文刊名:HEAVY CASTING AND FORGING 年,卷(期):2000 “”(2) 分类号:F4 关键词: 

★ 不断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市场发展需要

★ 产品结构评估员个人简历

★ 经销商合同

★ 经销商发言稿

★ 经销商合同范本

★ 经销商大会开幕词

★ 经销商大会经典开场白

★ 经销商会议发言稿

★ 经销商年会发言稿

市场适应性 篇3

关键词:市场适应性;中职教学;改革

中国分类号:G191

中职教育通过采用系统化的职业教学体系,培养出了大量的高水平劳动人才,并且其自身实际技能水平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就业市场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与竞争能力。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中职院校的教育工作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现阶段中职院校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思想观念不够先进以及复杂的生源情况,再加上教学模式的陈旧,这都影响了中职教学工作的开展成效。

1中职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

第一,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中职院校在开展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其课程体系不具有良好的市场适应性,并且存在着与市场脱节的现象,很多专业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基础教学条件难以得到有效地保障,并且学科教学不够实用。另外,由于学校方面的教学理念不明确,导致了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执行出现偏差,难以真正的实现对人才的培养。

第二,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中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于初中毕业的学生,并且整个生源的招录门槛较低。生源的综合素质水平较低,并且学生的年龄较小,学习能力和思想意识较为落后。在入学之后,学生的很多缺点逐渐暴漏出来,厌学、早退、迟到以及其他不良习惯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由于缺乏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導致了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正确,丧失了积极进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在日后走入工作岗位中,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第三,教材方面存在的问题。现阶段,中职院校的教材内容相对陈旧,并且没有结合时代的发展而进行更新,很多教材的版本依然是很多年之前的,并且教材的内容页没有实质性的变化。时代的发展变化,很多技术在几年的时间内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一成不变的教材内容,难以真正的保障学生技术的学习的时效性。

第四,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整个中职教育体系中,教师大多是从其他普通院校所转职过来的。很多专业课教师由于之前从事普通院校的教学,其自身难以对中职教育实践化教学进行满足。部分教师自身素质难以达到既定标准,并且知识结构单一,不能适应新时期市场适应性中职教育工作的开展。随着中职院校不断扩招,快速增长的招生规模使得师生比例不断下降,教师的教学负担较重,教学任务完成的难度加大。

2如何更好的提高中职教学的市场适应性

2.1明确教学目标

在教学目标设置上,要结合实际情况,并且基于国家和社会的人才培养需求来进行制定。中职教育的定位应该以培养高素质、高实践能力、强适应性的复合型人才为准,并且让人才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以能力和技术为培养工作的重点,将会学、会用、肯学、肯用作为人才培养的质量检验标准。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并且不断挖掘潜力,让学生在日后走入社会之后,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2.2合理设置专业

在进行专业的设置上,中职院校要突出自身的特色,并且将自身的教学优势进行体现。专业设置是否合理,是中职院校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在进行专业设置的过程中,要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保证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的超前度和前瞻性。设置专业时,也要重点考虑当地的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以及职业分布等不同情况,并且对职业变化的规律进行研究。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办学条件,进行合理的专业设置规划,真正的实现学生培养的“对口”。专业改革的过程中,还要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融入,并且让学生拥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让学生毕业之后就可以立刻上岗。在专业设置上,还要结合学生的兴趣与社会需求,并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发展能力。在进行专业的增设上,要结合学校的优势办学特点,尽可能在原有办学基础上,进行专业的设置,打造特色化、名牌专业。

2.3完善教育模式

在进行内部教育模式改革的过程中,要对于传统中职教育中的一系列陈旧的模式进行改进,打破僵化、死板的教学弊端。中职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重点关注对人才素质的培养,并且认识到人才对市场适应能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竞争能力、职业道德等。在办学机制的设立上,要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通过将学校进行分层次管理,制定不同的培养标准和教学流程,对学生进行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职教学模式的改进,还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基础培养,并且给予学生充分的成长空间。学校要根据不同的专业类型和市场人才需求,对于教学结构进行优化,在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进而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

2.4加强教学改革

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实现就业,其办学过程中要真正的重视市场需求,并且以市场需求为核心来开展教学工作。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教学质量,并且以就业为主要目标,提高学生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在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正确的认识,并且合理的调整教学过程,提高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效。面对学生整体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考试、考核等方式,对学生的基础能力水平进行准确的了解,进而结合培养方向来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在进行课程改革中,要以提高实用性和基础性为核心内容。并且结合地方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对于课程进行合理的设置。只有保证课程设置有企业进行支持,才可以保证整个教学成果的有效利用。在进行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基础能力和文化知识的成长,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现阶段社会技术不断发展,各种产业结构以及劳动形式都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学生还要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教师要让学生进行自主地计划、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市场适应能力。另外,课程改革中,也要重视德育教学的开展,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世界观、价值观与组织责任感。

3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职教育工作的开展,要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实现特色化教学,进而更好地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主。开展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地设置教学目标,并且科学的设置相关专业,不断完善教学模式,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陈仙贤.关于中职学校教学改革的思考[J].青春岁月.2014(07)

[2]肖化移,柳燕.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职教通讯.2014(07)

[3]王铁军.中职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0(04)

市场适应性 篇4

一、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首先, 从教学体制的影响来看, 我们的学生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受艺术类院校教学的影响, 注重绘画和理论方面的训练, 侧重于艺术素养方面的培养, 实用性不是很强, 技术性较弱;另一种是传承建筑类教学模式, 偏爱技术性、实用性方面的训练, 但设计的艺术性较弱。从现在的市场需求及发展情况来看, 这两种情况都不能较好地适应设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由于室内设计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及要求, 从事该行业的人员必须具有全面的艺术素养和良好的技术素质, 例如素描、色彩、速写的应用能力, 透视、制图的表现能力, 空间、比例、尺度等概念的把握能力, 各种材料与构造的搭配和处理能力, 以及对各种数据的整理、归纳能力等等。这种由教学而导致培养的能力偏颇, 使学生在工作时不能较好满足岗位的要求。

其次, 室内设计行业注重不同专业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任何一个成功的室内设计作品, 不仅是室内设计师自身专业知识、艺术素养与创作才能的展现, 而且同时也是室内设计师与建筑、结构、电气、设备 (采暖、空调、给水排水) 等专业密切配合、各方协调、卓有成效地解决错综复杂矛盾的结果, 随着现代建筑领域中科学、技术与艺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这种多专业、多工种的配合和协调越来越成为现代室内设计走向成功之路的关键所在。”[1]由此, 在现代室内设计工作中, 设计人员的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要求。而我们的学生大多缺乏这种职业意识和观念, 毕业之后, 很久不能顺利地适应工作岗位, 或者在设计工作中孤军奋战, 经常陷于被动的境地, 不能较好地适应设计市场的需求。

二、相应的教学对策

从以上情况看, 要想使我们的学生适应设计市场发展的需求, 应参考国家关于室内设计职业能力规定, 即学习能力、空间感、形体能力、色觉均非常重要;表达能力、计算能力重要;手指灵活性要求一般。我们的教学必须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能力。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注重基本功的练习, 更注重实用性的训练

室内设计注重学生对空间的组合能力和形体的造型能力。因此, 在类似设计素描和构成设计等造型课的教学中, 除了基本功的培养外, 应结合相应设计的应用情况, 刻意训练学生处理多个物体之间较为复杂的空间关系的能力, 强化和锻炼学生对透视和比例、尺度的感受能力和处理能力。因为室内设计实践中, 会经常碰到复杂空间的协调问题, 而学生在这方面显得较为薄弱。这些问题可借助一些复杂场景的结构素描和构成训练的方法来解决, 如:带建筑的场景素描、室内一角或不同界面的设计等。通过运用形式美法则, 借助线的虚实、强弱, 穿插遮挡关系, 培养学生的形式美感, 提高对空间和结构的理解和掌握。以深入浅出的方式,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或在与生活相关的训练中提高设计训练的兴趣性和方向性, 同时拓展新的设计造型语言和手段, 为以后的专业设计做好设计方法和技术性铺垫。

2. 培养观察分析的能力, 挖掘创新意识

设计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形成个人能力, 而个人能力的高低又取决于个人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 “设计是创新的实践”。[3]由于学生长期大量作基础课的练习或长期依赖于电脑表现与制作, 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造成思维迟钝、缺乏创新意识, 以致于学生在单独创作时, 缺乏新意, 没有设计亮点。在课堂上, 曾让学生画出50幅不同造型的家具, 结果不容乐观, 而且很多学生的画法都似曾相识, 这些情况说明我们对学生该方面的能力培养和挖掘还不够。究其原因, 也就是学生缺乏对生活和社会的关注、观察和分析, 进而缺乏独立创造的能力。

3. 引导对市场的了解, 加强实践性训练

首先, 深入市场, 了解设计的流程与环节, 掌握不同阶段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使学习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室内设计是多工种、分阶段的实施性工作, 在不同阶段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要求。长期以来, 在教学工作中, 仅注重对学生构思、设计、表达等能力的培养, 缺少与设计实践的结合, 导致工作时不能有效地整合自己的设计资源为设计所用。对此, 我们可以借助“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深入社会实践, 加强对设计流程和环节的了解和认识。

其次, 室内设计包含建筑结构、材料、电气系统、水暖系统等不同的专业和技术, 我们在加强对学生概念性思维训练和技能培训的同时, 往往忽略对相应市场行情的了解和研究, 尤其是新技术和新材料的运用, 这对设计实践能力的提高, 是一个极大的限制和束缚。因此, 设计调查课和设计实践课, 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在室内设计课程的设置和训练中, 有意识地加强市场调查的比例 (如装饰材料、灯具、家具、陈设和织物等) , 让学生在市场中学习, 充分了解和把握相关市场发展的动态和趋向, 以便今后更好地为市场服务, 为设计服务。此过程可借助任务教学法, 由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做好任务的设计, 然后分阶段实施。大致可分为: (1) 引入任务:相关理论的讲述; (2) 任务执行:分组进行市场调查; (3) 任务总结:讨论、分类和归纳, 形成书面报告。在整个调查过程中, 学生既可对某种产品或材料的类型、款式、功能、规格、材质、价格和应用情况等全方位调查, 又可系统地掌握调查的方法, 为将来的方案设计、实施或预算、施工作铺垫。

4. 培养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 室内设计成为多种专业技术分工协作综合学科。从设计创意、电脑制作、各专业技术设计 (如水、电、暖通、设备等) , 到企业的管理与设计施工, 只有通过良好的合作, 才能圆满完成一项设计任务。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需求和技术的不断变化, 室内设计的功能和定义的范畴会越来越广泛和复杂, 成为多种专业技术综合的学科。其相关人才的培养已不能从传统的教学思路和理念出发, 应该时刻关注市场的动态与需求的变化, 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革教学思路, 紧密与市场结合, 加大相关实践教学的比例;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总之, 应把教与学的重心放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上, 以此提高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 提升在社会中的综合竞争力。这是当前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宗旨之所在;也是专业的特殊性、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设计市场的需求所决定。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9.194.

市场适应性 篇5

我厂是生产防毒面具和活性炭的`专业生产厂,自1972年建厂以来,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使企业获得了较快发展,实力增强,产品覆盖全国各地,工厂获得了“重合同,守信用”的称号.我们感到所取得的成绩除了企业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外,主要得益于不断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作 者:代友红 张淑菊  作者单位:唐山市化学厂,063001 刊 名:中国个体防护装备 英文刊名:CHINA PERSONAL PROTECTION EQUIPMENT 年,卷(期): “”(3) 分类号:F4 关键词: 

提高适应市场的能力 篇6

关注消费者,研究、把握市场需求,提炼市场需求的概念,发挥营销职能的作用,提高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把握市场变化的机会,占领市场需求的战略制高点。

提高响应市场的速度,减少各环节的存货,只能在期量上维持供求平衡。面对不断深化的供求矛盾和难以缓解的竞争压力,企业更多地需要借助于“产品概念开发过程”,围绕着“提炼需求概念(诉求)”和“刻画产品概念(卖点)”,发挥营销职能的作用,把握市场变化的机会,拓展应用技术的机会,提高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

把握市场变化的机会

随着供求关系的逆转,消费人群或市场已经成为决定性力量,市场需求已经成为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企业必须依靠营销职能,从市场的变化中发现机会,提炼出具有策略意义的“需求概念”,发挥优势、超越对手、争夺市场。

难以把握的市场需求

从小生产到大生产,从规模经济到速度经济,诸多企业学会的是,如何在技术演进路线上开发新产品,如何在有形的生产技术基础上,或在物理平台上有效地创造出物质财富,如何运用促销手段,把多余的产品销售出去,并使消费者认为自己获得了所需要的东西。美其名曰“市场创新”、“实现顾客的梦想”。诸多企业没有学会的是,如何在争夺市场的策略思维引导下,把市场作为一种决定性的力量,持续帮助或支持消费者不断改善生活理念、生活品质和生活方式,不断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

尊重消费者的市场地位、遵循消费过程的需求原则,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定势,至少成为更多企业的使命宣言或口头禅。考虑到资源透支和环境透支的不良现状,事情更是这样。比如,诺基亚“科技以人为本”,通用电气“用科技和创新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摩托罗拉“以公平的价格向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光荣地服务于社会”。自然的问题是,究竟有多少企业弄清楚了市场需求并从中受益。

生产者或企业强调的是“效率”,以及成本、现金流量和利润;消费者群体或称“市场”追求的是“效用”,主要是消费者个人对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效果、有用性和使用价值”的一种主观评价、体验或感受。换言之,生产原则和消费原则是不同的,生产过程逻辑和消费过程逻辑也是不同的。市场需求作为一种主观效用评价,极富个性化、广泛性和不确定性;比如,同样的产品或服务,不同的消费者及其生活理念、生活方式、生活水准和生活习惯,有着不同的效用感受;同样的事物、同一个消费者,在不同的时期或精神状态下,有着不同的效用感受。现实的问题是,如何在产需矛盾关系中把握需求、达到双赢。

效用存在于消费过程之中,效用的感觉发生于消费结束之后;消费者的效用不是“先验”的,我们无法予以事先确认,也无法予以客观衡量。最为棘手的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学术的概念是“满意度与供应量成反比”;世俗的语言是“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事实也是这样,随着生产技术基础的进步,消费者的需求从“生理层次”上升到“心理层次”乃至“欲望层次”。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在不断深化的产需矛盾中把握需求,并使企业具有某种组织能力,能够不断跟进并适应目标市场的需求变化。

产需矛盾是一个动态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其中包含着一系列偶然的事件,很少有人能够看到偶然事件背后的动因。即便事后分析,也未必能够说清楚当时的真相以及关键性动因。当年,可口可乐公司斥巨资展开大规模调研,希望弄清楚消费者对新配方的真实需求,包括深入的访谈,大样本的统计分析和大规模品尝试验,等等。然而,新产品面市后,引起消费者普遍的不满,甚或聚众抗议。理由是可口可乐属于美国人民,代表着美国的历史、文化和荣耀,不容任何企业随意更改。迫使可口可乐公司收回成命,维持原配方。对理性的生产者来说,这是一桩令人啼笑皆非、不可理喻的事件。可是,对感性的消费者而言,未尝不可;况且团结起来,伸张正义,迫使厂家让步,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现在的问题是,离开了假设和见解,是否能够弄清楚对企业有价值的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不是一个独立的变量,而且,在很多情况下不是一个独立的自变量;往往受企业和竞争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当年,杜邦公司开发出合成革“可发姆”,意欲大规模取代真皮。所谓“以科技的进步,改善人们的生活”。为此,进行了大规模的调研、试产和试销,获得被试对象(包括制造商、经销商、零售商和消费者)的一致好评。杜邦公司相信“可发姆”能够再创早年“尼龙”的辉煌。结果出乎意料,美国皮革联合会群起而攻之,从全球调集大量“制作精美、款式新颖”的皮鞋入市,配合大规模宣传攻势,强化真皮的需求概念;使消费者相信“只有真皮,才有如此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杜邦的可发姆为什么极力模仿真皮并酷似真皮,真正的原因在于它不是真皮”。迫使杜邦血本无归、退出市场。最后的问题是,如何在企业、竞争者和消费者的互动关系中把握市场需求。

研究市场需求的目的

世上确实有人从市场需求研究中获利,并取得了惊世骇俗的成功,这就是百事可乐当年的总裁史考利。一次偶然的机会,史考利听到下属抱怨说,无法从海量的消费者调查问卷中,得出具有统计意义的结论,消费者依然我行我素,偏爱对手的产品,只有那些无所事事的年轻人,经常跑来填写问卷,领取可乐饮料,没完没了。受此刺激,史考利构建了独特的策略:以同样的价格、双倍的量,推出大瓶可乐;以热情的姿态,接受乃至纵容欢乐开懷的一代新人。百事一举成功,有效地整合了年轻的消费人群,形成主流市场的新生力量,与可口可乐平分秋色。

可以肯定,史考利非常清楚市场是最活跃的力量,也是竞争的制高点;市场始终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市场唯一不变的法则就是一切都在变,市场中不乏变化带来的机会。然而,并不是所有机会都可资利用,企业也没有这种能耐,满足各种个性化的需求。他要做的事情,就是从消费人群及其需求特征的变化中,寻求克敌制胜的策略机会;就是通过策略手段,把市场需求特征“概念化”,以便集中配置资源,调整业务或开发新产品,有效地整合市场力量,形成竞争优势。

史考利是幸运的,找到了这种策略机会,把握住了新一代消费人群的需求特征。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形成了新产品概念和新的价值主张,以及情感诉求;并把市场的力量整合起来,攻击竞争对手的薄弱环节。致使可口可乐想不出有效的策略和反击手段,又不敢简单模仿百事可乐的做法。模仿意味着产业领袖地位的动摇,意味着极大的转换成本。只能眼睁睁看着百事可

乐,从冷板凳上站起来,登场,成为明星。

企业不需要就事论事地研究市场需求、寻找对策或方案;也不应该漫无目的地从浩渺的数据、纷杂的资料、烦琐的统计、刻板的摹本中,寻找市场机会和线索,寻找需求的普遍规律。只有那些缺乏经验、见解和思想的咨询公司才会这样做,力图用数据、资料、图表、公式和方法说话,换取辛苦钱。按照德鲁克的说法,离开了见解或假设,我们无法获取有价值的数据和事实,无法把握事情的真相和全貌,无法把握成功的关键。

企业需要的是,强化生产技术基础与目标市场需求之间的联系,发挥企业的优势条件,提高争夺市场的能力,维持日益复杂多变的供求平衡。企业需要的是,弄清楚市场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事实经过或来龙去脉,背后可能的动因以及各关键动因之间的关系。企业需要的是,把市场需求当做整体策略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发挥营销中心各项职能的作用,依靠有组织的努力,依靠经营系统本身存在着的一手信息,去发现市场变化以及变化中的机会,形成史考利这样的思想、见解和策略假设,形成所谓的“高层次概念性认识”,以便从高层次观念人手,寻求把握市场机会的有效对策和系统方案。

首先,各区域分销管理平台或分销管理职能部门,必须以文字的方式,记录各次销售会议的议决事项。必须搭建“销售绩效管理平台”,记录管理者(上司)指导下属的要点,记录客户顾问(下属)拜访过程的要点。拜访记录的要点,包括客户对市场或最终用户需求的理解,以及对竞争格局的理解;客户的策略意图、12个月至36个月的商业举措或实施计划、对产品和服务的客观需求,以及对客户策略意图和商业举措的评估;竞争对手的动向和可能的政策和策略,本公司的长处和优势,可能的机会和策略举措,以及在哪些方面需要做出的调整;等等。

其次,各区域营销中心的市场部或市场策划职能部门,必须定期从区域分销管理平台上,直接截取“销售会议记录”和“绩效管理记录”中的市场一手信息;并按营销策略框架进行分类,把市场信息转变为系统化的知识。或者说,把拦截回来的信息,分门别类地装入有关策略的“知识筐”内。知识筐的类别有“客户”、“消费者或最终用户”、“竞争者”、“企业经营业务”、“企业产品和服务”等。各知识筐需要进一步细化,比如,“客户知识筐”可以细化为,客户的整体战略、客户的市场意图、客户的盈利模式、客户的商业计划、客户的抱怨和要求,客户抱怨背后的人文动机或客观动因等,形成“非结构化”的知识片断,如同中药房中的各味中药材,以备随时抓取和利用。

最后,营销策略职能部门或市场研究部,需要围绕着企业领导阶层的策略意图,包括领导人十分关注的事项,或经常谈论的话题,形成若干个“策略命题”,抓取知识筐的素材,如同按“药方”配药一样,形成“结构化”的命题文章,供领导阶层讨论和研究。充分调动高层领导的直觉思维能力,以及综合思维能力,形成争夺市场的见解,聚焦于系统的策略构想或假设。然后,再经深入的调查和验证,形成整体策略议案。尤其要对策略议案中的核心内涵,进行专项研究;主要是提炼“需求概念”和“价值主张”以及“情感诉求”。

提炼市场需求的概念

提炼市场需求概念涉及到两件事情,一是弄清楚目标市场认为有价值的是什么,二是如何精准地表达出来。至今为止,尚无公认有效的方式,可以引导我们得出可靠而有价值的结论。流行的方法能够给我们的无非就是一堆似是而非的“名词”。诸如,轿车消费者的价值排序是,安全可靠、易于驾驶、舒适、平稳、低噪音、美观、配置齐全、售后服务好、经久耐用、口碑好、内饰好、性价比好、品牌知名度高、转手价值高。还有,轿车消费者的各类生活理念是,生活简单、享受人生、追求品质、与众不同、富有个性、挑战自我,等等。在此基础上,我们无法提炼需求概念,并支撑营销策略以及产品开发,甚至无法让我们清楚这些“名词”指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承前所述,在提炼需求概念方面,有效的方式是,大胆假设、合理设问、仔细求证、不断试错。按照帕斯卡尔(PasCele)的说法,就是“摸索前进,灵活反应”。比如,日本的尼西奇公司,原本以为美国的年轻妇女不习惯家务活,喜欢闲暇时间,讲究生活品质,因此,把纸尿布的“市场需求”定义为“方便”,降低产品的成本,省却消费者洗涤尿布的麻烦,随用随扔,结果无人问滓。后来明白,母爱是天性,关爱孩子是乐趣,不能贪图方便、委屈孩子。于是,重新调整了需求的概念,强调“关爱”;提高产品的吸水性,保护婴幼儿皮肤。最终赢得市场青睐,市场份额一度达到70%。

“试错法”需要的是领导者的行业经验、直觉思维力或洞察力,以及有组织地获取市场信息并予以结构化的能力。童志远就是这样有市场质感的领导,能够洞悉市场呼之欲出的需求,并知道如何去点燃消费者心灵深处的欲望之火;他曾告诉消费者,“它(指欧蓝德——编者注)会给你带来一个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它能很好地体现你工作的乐趣,能很好地体现你生活的乐趣,让你工作起来很愉快,生活起来很时尚。”

对于像房地产这类公司,可以把概念开发过程和试错过程合并起来。换言之,可以把部分推广过程前置,分阶段地吸纳准客户,参与新楼盘的“合作共建”过程;共同探讨未来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共同商量房屋的造价、内外结构、功能区隔、装饰装潢装修、环境设施,以及未来社区建设。以此听取消费者的心声,把握目标消费人群的需求特征和具体内涵。所以,有些企業把产品概念开发委托给营销中心的推广职能部门,不无道理。不过宝洁公司,把产品概念开发职能放在产品发展部。

与需求概念相对应的是价值主张和情感诉求,这往往是产品表现力的关键,也是市场推广方案和各类策划方案的基准。任何一个市场或客户,选择什么企业及其产品和服务,都是基于自身的核心价值理念和情感诉求。所谓“依据价值观作出选择”,又称“决策的价值前提”。因此,企业必须针对目标市场,提出自己的价值主张和情感诉求,以此整合市场的力量,所谓“志同道合”或“情投意合”。价值主张及情感诉求没有“对错”、不辨“是非”、无关“好坏”,关键在于合拍,产生共鸣,产生心灵上的沟通,使消费者感到合情、合理、合适、合意。至少要给消费者一个接受企业及其产品和服务的理由。

价值主张及其情感诉求,必须有针对性的、有个性的、有感染力的。随着市场需求趋向于情感化、个性化和多样化。事情更是这样。比如,“劲酒好喝,可不要贪杯”,“孔府家酒,令人想家”,“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五月黄梅天,三星白兰地”,“轻松一点,来根雪茄”,“鹤舞白沙,我心飞翔”,“沟通从心开始”等。因此,在提炼价值主张和情感诉求方面,灵感比方法更重要,可行的方法是,广泛征询创意。

从提炼需求概念,到提出价值主张和情感诉求,成功案例莫过于“王老吉”。1996年,加多宝公司把道光年间的“凉茶始祖王老吉”,变成红色罐装饮料,俗称“红罐王老吉”。经过7年努力,年销售收入达到1个亿,并出现停止增长的态势。本源问题是,当初只想割断“王老吉”与“凉茶”的联系,增加甜度、采用红色易拉罐,使之看上去很像“饮料”,没有进一步提炼“红罐王老吉”作为一种“饮料”的需求概念,无法刻画或突出“产品特性”。与此相联系,广告语为“健康家庭、永远相伴”,含含糊糊,无法与消费者建立心灵上的联系,消费者不清楚王老吉究竟是“祛火汤药”还是“健康饮料”,更不清楚喝王老吉的理由。2003年,加多宝公司追本溯源、回归原点,寻求彻底解决问题的办法。从普遍的“清热、解毒、祛火”消费意识中,提炼出“预防上火”的需求概念,提炼出“不用害怕什么,尽情享受生活,怕上火,喝王老吉”的价值主张及情感诉求。巧妙地与“红罐王老吉的产品特征”匹配起来,摆脱了竞争品牌的纠缠,隔断了凉茶“祛火药”概念的联系。加之成龙配套的策划活动,形成强大的市场攻势,带动着销售收入迅速增长,2003年达到6亿元,2004年10亿元,2005年20亿元,2006年30亿元。

拓展应用技术的机会

提炼需求概念以及价值主张和情感诉求的落脚点,是刻画产品的功能特征,进而,探索产品技术手段,使“市场需求”(What isneeded)和“技术可能”(What ispossible)在组织状态上有效地结合起来。假以时日,在产品的盈利能力和影响市场方面,积累难以模仿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明确产品的功能特征

人们受工业化思想的影响,习惯于从“技术”到“产品”的思维,把产品当做是技术进步的一个结果,而且,还把技术作为生产的一种延伸手段,强调产品要易于标准化生产、易于规模化生产。这就阻碍我们从“市场”到“产品”的思维,抑制了营销职能的作用,限制了企业应用技术手段的机会。所以,德鲁克告诫说,技术是手段、是成本,企业需要发挥营销和创新的作用,创造价值、获取收入。

面对现实,企业应该改变原有的思维定势,把技术当做一种手段和成本,借助于营销职能,找到发挥作用和摊销成本的机会。工业品生产企业,诸如软件公司、工程公司、设计公司、原辅料公司,不必拘泥于规模化的产品生产和销售业务,可以向IBM公司学习,借助于市场营销的职能,发育营销工程师队伍,甚至可以整合外部的技术专家和专业工作室,逐渐渗透到客户的价值链中去,逐渐从产品销售,转向技术服务乃至管理咨询。并在合作共事的过程中,把握客户的需求变化,进行“产品概念开发”,反过来,促进原有产品销售业务的发展,强化企业的盈利模式。

然而,消费品生产企业,还很难摆脱成本的约束,直接应用技术于个性化的需求,創造令人瞩目的收入。它们只能借助于“产品概念开发”方式,系统传递市场机会和需求概念,引导研发中心乃至生产中心发挥作用。因此,需要在营销中心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跟踪市场变化过程,发现产品创新的机会,形成产品概念。宝洁公司就是这样,设有“产品发展部”,专门从事产品寿命周期管理、产销衔接管理和新产品概念开发。

产品概念开发的关键一环,就是按照“需求概念”,确定“产品特性”或刻画“产品功能特性”。明确用什么样的产品及其功能特性,来满足需求概念、捕捉市场机会。比如,尼西奇纸尿布的产品特性是,突出“吸水性和透气性”,匹配于市场“关爱孩子”、“保护婴幼儿皮肤”的诉求。百事可乐突出产品的“大瓶”特征,迎合年轻人“独树一帜,享受青春活力”的心理诉求。劲酒以“小杯装”的产品特点,匹配于“滋补酒不易大量饮用”的需求特性,以及“不要贪杯”的价值主张和情感关怀。

“产品特性”和“需求概念”两者的匹配程度,决定了新产品的成败。1959年,本田公司初入美国市场,看到的是地域辽阔、道路宽敞的大国气派,以及清一色的大功率、大噪音、大模样的“重型摩托”,以为美国人“好大喜功”,诸如大房子、大汽车、大冰箱,不敢贸然行事,主推自己擅长的“轻型摩托”。另外,又怕冒犯美国主流市场的“黑皮夹克骑士”和经销商,尽管野蛮飙车已经成为公害,不敢另辟蹊径,提出自己的价值主张,发展自己的技术优势和产品系列。结果可想而知,毫无建树。一年后,迫于无奈,重新定义市场需求,倡导文明人骑文明车,采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生撰写的广告语“你在本田摩托车上遇见最文明的人”,主推50cc的轻型摩托车,加上零售王国西尔斯公司的帮助,一举成功,5年内销售收入增长了150倍。

成功的产品往往具有很好的内在一致性,从目标市场到需求概念、产品功能、价值主张和情感诉求,浑然一体。比如欧蓝德,把目标市场定义为“追求成功、讲究时尚的年轻人”;把目标市场需求,定义为兼具轿车、商务车、SUV特点的“全时全能四驱轿车”,并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如猎豹飞腾、特锐和本田CRV区隔开来。产品的功能特性或卖点是,SUV的通过性、MPV的空间(车身比一般车高100厘米)、轿车的舒适性、中高档次(2.4的排量,262的轴距)、欧3排放、油耗低(百公里油耗7.1)和上下车很方便。广告表现突出女性化、时尚、美感和艳丽;广告语是“一上车,就坐在时尚的前排”、“工作只是业余爱好”。

应该指出,像服装、鞋帽、食品、电子消费品这类企业,需要频繁更新产品,必须努力形成“产品战略”、“产品技术平台”和“产品线规划”,为“刻画产品特性及功能”提供前提,确保产品的前瞻性,产品开发过程的经济性和产品系列的统一性。比如,康师傅的各种方便面,从大众市场的“各档次系列”,到儿童市场的“中低档小虎队系列”、女性市场的“中高档的巧玲珑系列”,相互支撑、相互协调,形成有机的战略整体。

提高技术应用的活力

企业不是机械传动装置,无法把产品功能要求,按流程传递给研发中心。产品概念也不是一种容器,无法简单地把技术要素注入进去。企业最活跃的因素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营销人员在产品创意过程中,尤其在刻画产品功能特征时,必须与研发中心人员互动,共同探索技术上的实现手段。按迈克尔·E,麦克哥拉斯的建议,营销

人员和技术人员需要频繁地、连续不断地进行沟通,直至共同提出新产品的立项建议。

从市场机会到需求特征、产品概念、功能特征、技术应用,是一个逐渐收敛的过程,也是逐渐舍象或抽象的过程。最终以有限的几项产品功能组合,去面对广泛而不确定的市场机会,其中存在着极大的风险,弄不好回不到争夺市场的策略层面,或者说,难以成为整体策略方案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产生整合的市场影响力和支配力。这就需要营销人员和技术人员的通力合作,本着“不遗余力、穷尽方法”的精神,深入思考、反复推敲,提高技术应用的活力和创造力。

营销人员必须通过技术人员的帮助,才有可能打通“市场机会”和“技术手段”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做出有效的功能选择和功能组合,构建有市场吸引力的产品;反之亦然。同样是手机产品,營销人员想到的是,如何让商务人士打发无聊的时间,或使烦人的机场等候、购物排队和会议跑题的时间变得有意义;比如安排计划、总结经验、查询股票、收视新闻、联络联系。技术人员看到的是一堆功能模块和技术性能,包括语音输入、数据传输、菜单搜寻、存储方式、手写格式、电池容量。只有使营销人员和技术人员协同起来,才能有效地确定产品的组合功能,开发出富有创意和吸引力的手机。

一般而言,产品创意过程,决定着“市场机会和技术手段”的结合程度,影响到产品面市后的表现力。产品开发过程,只与组织效率以及可控程度相关,决定着技术应用的成本和产品上市的速度。然而,产品在正式立项之前,企业往往不会也不应该过早或过多投入研发费用和技术人员;只有当“产品概念”通过评估,通过“产品审批委员会(PAC)”评估,才能正式立项,建立项目小组,进入产品开发阶段,配置研发人员和运作费用。

因此,企业要鼓励技术人员,以非正式组织的方式,参与到营销中心的产品概念开发过程;鼓励营销人员在进入“产品功能刻画”阶段时,尽早从研发中心物色到合适的人选,担当“项目的发起人及其助手”,共同完成产品概念开发过程的最后工作,直至产品开发项目正式立项。届时,开发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研发中心,转移到产品开发项目小组之手,组长为“项目发起人”。营销中心的高管人员以“项目管理核心小组成员”身份,参与产品的开发全过程;营销中心各职能部门按计划要求,为各项目提供专业性支持。

市场适应性 篇7

关键词:信息管理,大数据,市场经济,效益

管理信息系统是现代社会、企业等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可以为企业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保证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社会管理信息系统与市场经济紧密关联, 一方面为经济发展整合信息资源, 提供有力的数据基础;另一方面, 社会市场经济发展又带动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善与发展。

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因素包括四方面:人、硬件、数据资源与软件, 其目的是获取、整理、分析数据, 实现各种活动的管理、调节、控制, 对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 研究信息管理系统与社会市场经济, 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1 管理信息是中国社会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

目前的经济市场, 是信息与技术竞争激烈的市场。而拓展寻求市场信息途径, 获取高效益市场信息, 俨然成为大数据时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在实践中, 我们也看到众多企业对信息系统的重视与不断完善。

(1) 大数据时代, 提高市场经济效益必须完善管理信息体系。大数据已成为全球发展的趋势, 为市场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也促使其走上理性道路。对市场经济信息的正确评价, 是市场经济主体决策的重要依据, 帮助其在不同情况、不同发展环节中, 采取不同的经济措施, 提高经济收益能力。帮助社会经济主体, 构建精确的评价体系, 设置科学评价指标与内容, 依据结构化分析方式, 确定信息评价的内容。

在大数据时代, 发展经济的手段已不再是传统的粗放与盲目。由于加强了对信息利用, 因此, 强化信息管理, 是增大社会经济利润的有效途径。管理信息系统能反映出经济效益的指标, 判断投资方向与额度是否最佳, 并在系统中进行横向与纵向对比, 提升投资风险防控能力, 提升开放经济的效益,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 社会市场经济在不同发展阶段, 需要配置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是一项综合性工程, 从纵向看, 需要经历不同发展阶段, 从开始到发展, 再到成熟;横向方面, 社会经济市场经济包括众多主体、要素、情况差异。管理信息系统, 应与不同阶段、不同方面相适应, 以保证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在创建、运行与维护等不同环节, 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对成本、收益、风险等进行评估, 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提高产品质量与数量, 加快资金周转效率。在市场经济主体结构上, 优化管理组织、规范管理方法, 提高管理效率与经济收益。市场经济发展的各项工作, 都可以在信息系统上得以整理与评价, 促使社会经济发展科学化、合理化, 从而提高盈利能力。

(3) 信息管理系统与社会经济市场发展相互适应, 共同发展。信息管理系统, 是以社会经济市场因素为基础, 其能推动市场经济发展, 发挥信息获取、信息评价、经济管理、指导发展方向等作用, 通过明确市场对象, 构建生产、经营评价机制, 区分不同市场经济主体的差异性, 明确发展方向与盈利目的, 为经济市场提供庞大的数据与人才信息, 推动经济市场的长远、健康发展。此外, 通过管理市场经济效益, 整合内外资源, 促进社会信息共享, 拓展市场经济发展的空间。

社会经济市场发展以管理信息系统的指引为基础, 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 增强发展的安全性与长远性。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 需要依赖信息管理系统的指引、评价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 主体的数量不断增多, 相互之间的界限也出现融合, 且社会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 管理与评价标准也不断发生变化。通过对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调查与研究, 信息管理系统才能实现对自身的完善, 完善评价机制, 规范信息管理制度, 科学规划成本与效益机制, 提升系统性能价格比。通过这种互动机制, 形成发达的经济主体信息系统, 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为企业创造了保障系数高、经济收益高的发展条件。

2 信息管理系统与社会市场经济的适应性策略

市场竞争信息是信息系统发展的契机, 在中国庞大的社会经济市场中, 信息系统改革与调整应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 探讨信息管理与市场经济的适应点, 加强相互之间的结合与合作, 拓宽市场领域, 寻找市场经济利益新天地。

(1) 强化计划性, 有的放矢, 因地制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 首先要有宏观的、切实可行的总体发展计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传统的一切活动都按照上级预定计划行事的办法束缚了企业发展的手脚, 大大降低了企业自主性。过于计划的经济发展体制, 与多样的市场需求已不相适应。因此, 企业应利用自主权, 制定实事求是的发展计划, 站在长远利益的角度, 针对企业需求和现实情况, 确定优先建立和发展什么样的管理信息系统才能使企业最快得到所需的信息, 从而使企业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应用新技术时, 应与企业中新技水应用人员的素质相适应, 使新的技术发挥效应。某些经济主体引进新设备时, 未能充分考虑企业适应性、人员素质的接受能力等, 给企业造成了无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因此, 一定要加强对比, 分析信息系统与经济主体自身的合成度, 评价其对自身发展的好坏, 进而确定新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模型。

(2) 信息管理系统应引入竞争机制, 深化创新改革, 推动数据、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 构建信息管理时, 应平衡相互间的竞争。首先, 应保证社会经济主体获取使用数据的公平性, 坚持以人为本的竞争机制, 改革信息搜集与分析机制, 完善信息考核体制, 确保数据信息的真实有效性, 形成公平竞争的企业风气。其次, 强化对管理信息软件程序与硬件设备的先进性改革, 更新、升级信息系统, 评估管理技术先进度, 分析管理目标匹配度, 分析社会人均新增产值, 增强对单位产品成本与运行费用的控制与管理, 明确新增产值目标与投资额。从风险防控、效益管理、成本控制等多方面完善系统。

(3) 提高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的素质与参与度, 加强对系统开发力度。加强管理人员培训, 提高其管理素质。管理信息系统的效益与管理人员素质具有极大的关联度, 加强管理人员素质培训, 将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发展。此外, 信息系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这也要求管理人员适应信息系统的发展, 因此, 企业应加强员工培训, 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加强技术人员参与系统开发的力度。根据对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效益的风险分析可知, 技术风险是影响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加强技术人员参与系统开发的力度, 使每名技术人员熟悉系统功能、运行状况等, 对以后系统的维修、维护、更新、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保证企业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

3 结语

从市场经济环境、信息系统自身与管理人员三方面, 完善社会信息管理系统, 对提升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同时, 这也警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应重视对自身数据的维护, 并利用数据资源库, 对自身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探索新的发展途径, 保证企业获得安全高效的收益, 在信息管理系统与宏观市场经济环境双重作用下, 谋求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盛仁, 马孝春, 罗云.地质工程经济效益分析及模型研究[J].地质科技情报, 2011 (3) :80-82.

[2]杜湘红.面向CIMS的矿山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J].矿业研究与开发, 2011 (10) :47-48.

[3]陆键, 丁纪平.ETC系统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 2013 (3) :75-80.

市场适应性 篇8

1 市场经济下财会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改革观念意识不强

在原本的经济体制下, 财会管理属于财务部的管理工作,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财会管理逐渐倾向于每个员工, 但是在实际的财会管理工作中, 这种观念并没有得到什么转变, 财会管理工作仍然是由财务部门主管。

1.2 财会管理工作处于初级阶段

我国目前很多的财会管理工作还处在初期阶段, 面临着技术、管理上的很多问题, 网络化水平非常低, 在配置内部资源方面做得不到位, 无法提前安排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影响了财会管理的作用发挥。另外, 目前我国很多的企业在管理中普遍存在着重视有形资产而轻视无形资产的问题, 造成无形资产一直无法增值, 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1.3 财会管理人员素质低下

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中, 财政人员的工作都比较琐碎, 财政人员的作用也很难以得到全面的发挥, 在大多数情况下, 都不能及时地随着世界改变来做出应对措施, 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在新时期下财会人员并没有及时地、主动地掌握新知识, 因此在财会管理方面没有什么改变, 无法突出传统的思维模式, 缺乏创新。在工作中财会人员工作缺乏稳定性, 企业对于财会人员也不够重视, 管理形式比较单一, 影响企业的经营状况。

2 财会管理模式与市场经济的适应性

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市场, 目的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企业在计划经济时代多是缺乏自主经营权, 市场环境也没有什么大的改变, 因此企业本身并不会面对太大的风险。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必须接受市场的考验, 企业商品的价格会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 而且这种影响非常大, 企业想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拥有长远的发展, 必须通过对财会管理模式的不断完善和改革, 才能面对激烈的竞争。

2.1 转变传统的财会管理观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企业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 建立一套适合经济发展的财会管理模式, 转换以前的管理观念, 并不断制定并改善财务管理模式。除了改变传统观念之外, 还需要转变管理模式理念, 只有这样才能在多元化发展下有更强的适应性。在转变传统理念时, 不仅仅要学习本土文化, 还需要不断从国外的成功经验中提取精华, 接受新知识, 建立更加新颖的财会管理模式。

2.2 采用更加合理科学的方法判断

目前我国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正向着多元化发展, 在不断改进财会管理模式中, 管理人员不能仅仅依靠自身的经验来做出判断, 社会在变化, 很多遇到的问题都是前所未有的, 管理人员只有先分析现有模式, 讨论与研究优缺点, 再进行判断, 因此管理人员需要先充分了解财务知识以及财会管理模式, 保证在投资时得到最大的经济效益, 尽量避免不完善的地方。尤其是对于自身条件不足的中小型企业而言, 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都需要不断学习财务方面的知识, 提高企业整体的财会管理水平。

2.3 完善财会管理制度

依照相关的准则和法规, 不断完善财会管理制度, 制定更加符合会计核算的财会管理模式, 使企业财会管理得到规范。在企业内部之间还需要建立一个检查制度, 保证会计方面报表、凭证等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最后, 企业还须要构建一个积极向上的财会管理体系, 不断创新财会管理权集中制度, 建立更加具有科学性的管理模式, 发挥出财务部门的最大作用。

3 创新市场经济下财会管理工作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3.1 提升财会管理业务水平

企业的核心能力主要是由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构成, 因此管理能力会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财会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属于一种无形资产, 在发展中应加强财会管理人员素质, 转变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 不断提高企业对于财会管理的认识, 充分发挥出财会管理应有的作用, 确定企业财会管理的目标。具体而言, 企业应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增加其法制观念, 使财会管理人员合理使用手中的权力, 避免贪赃枉法的事情出现, 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其次, 企业还需要不断加强财会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提升其业务水平。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财会人员也应当自觉、主动地改变传统的观念思想, 树立改革意识, 更新观念, 实现经济活动“被动监督”、“事后监督”、“日常财务收支监督”向“主动监督”、“事前监督”、“经济效益监督”的转变, 以市场经济的新观念、新思路为指导, 积极探索财会管理的新方法、新形式, 提高财会管理水平, 发挥财会管理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3.2 积极引入现代科学技术

在财会管理工作中不断引入网络技术, 提高财会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水平。网络财会技术是指不受地域的影响, 使用计算机来完成财会管理工作, 实现财会管理的远程操作。近些年来电子商务经济的发展非常迅猛, 这也是企业的发展趋势, 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电子收据、货币结算的处理, 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我国传统的财会管理起到的作用很多都是事后反馈, 只能做出总结, 而网络才会能够实现企业的实时监控, 及时发现财会管理的问题, 极大地提高了财会管理水平, 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因此, 实践中应当以网络技术为基础, 以财会管理为核心, 广泛应用新技术, 实现财会管理的网络化, 消除物理距离和时差观念, 实现会计信息数据的快速有效收集和即时精确分析, 提高财会管理工作效率。同时, 在当前的激烈竞争下, 企业应不断培训相关人员的计算机财会知识, 并不断使用在现实中, 找到缺陷, 把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小。

3.3 建立新的财会管理目标

在市场经济下建立新的财会管理目标, 对于企业管理系统而言, 财会管理系统仅仅是一个子系统, 因此财会管理的目标在建立时应与企业的最高管理目标相一致。财会管理目标可以分为社会效益目标以及经济效益目标, 其中社会效益目标是指实现最大化的社会效益, 强调企业要拥有社会责任感, 所谓经济效益自然是指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并不仅仅是利润的最大化, 还包括产值的最大化, 以及股东财富最大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应当改变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短视目标, 而以价值作为长期目标, 将企业的稳定和长期发展作为首要目标, 通过对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报酬相关性的分析, 确定合理的经营方案和最优化的财会政策, 不断提升企业的信誉度和美誉度。财会管理目标只有具有战略性以及战术性, 才能激励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3.4 创新财务人员的管理模式

企业需要不断创新财务人员的管理模式, 财务人员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企业在财会人员的管理中不仅仅需要良好的考核制度, 还需要具有相应的激励制度, 激励所有财会人员的责任感与上进心, 在企业之间形成良性竞争, 为企业的健康良好发展贡献力量。

4 结语

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 我国逐渐进入到电子商务、网络经济以及知识经济环境下, 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 在新的经济背景下, 传统财会管理逐渐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突显出很多的问题, 实践中必须不断改革创新财会管理模式, 积极采取措施提高财会管理水平, 使企业财会管理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相适应, 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 促进企业的良好可持续发展。

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 财会管理只有不断改革管理模式, 创新管理方法, 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在财会管理工作改革中不断转变传统观念, 积极引进网络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 提高财会管理工作效率, 并建立适用市场经济条件的新的财会管理目标, 不断提高财会管理水平, 为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财会管理,市场经济,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岳碧霄, 杨奕.如何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做好财会管理工作[J].金融经济 (理论版) , 2013 (7) .

[2]罗荣.财会管理基础性工作强化探究[J].中国外资 (下半月) , 2013 (11) .

[3]谢毅哲.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财会管理创新[J].中国市场, 2013 (29) .

[4]陈芳.浅谈强化财会管理的有效方法[J].中外企业家, 2012 (21) .

适应市场需求 强化价值理念 篇9

人文关怀指的是对人的生活状态进行的关怀, 其中人的尊严和道德价值是人文关怀的核心, 关怀人当时的生活状态和他的合法权益, 进而加强人的思想建设达到人类的思想解放, 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

为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要渠道, 都是受到国家和教育部门高度重视的一门学科, 所以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价值尤其突出, 同时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措施。

1 人文关怀应当融入到大学生思政教育中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要体现人文关怀, 我们从以下三点来进行探讨:

1.1 从教育的目标上分析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加强大学的思想教育, 进而达到大学生的观念转变和塑造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的目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曾经提到, 人一生的需求可以分为几大类, 即生理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爱的需求以及安全的需求。其中的尊重需求包括自我尊重和他人尊重, 前者是希望自己拥有自身的价值, 能得到别人和社会的认可, 后者是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 获得地位、金钱、名誉等。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了人文关怀, 这是符合了人性的需求, 以此教学中可以把育人和育德有效的结合起来, 最终达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这一目标。

1.2 从教育主体上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其他知识学科, 它的教育主体不仅包括学生, 还包括了教师, 它也不同于其他知识学科注重知识的传授, 而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这是精神层面上教学。在教育中体现人文关怀不仅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 还克服了师生间的心理障碍,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3 从教育过程上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以教师和学生共同为主体的教育活动, 让人在经过思想政治教育后形成一种自己的良好思想。假如我们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看作一个动态的系统教育, 则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来构成这一系统教育, 分别为教育人员的意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过程与学生的意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过程, 让采用了人文关怀策略后, 可以很好的协调老师和学生间的潜在矛盾, 保证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 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2 大学生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

2.1 重视传统教育模式, 忽略主体意识

学生和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是教育主体, 在教育中应当要重视学习的主体地位, 使他们能在一个很和谐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但是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仍然以规范教育为主, 大多数突出的是老师是主体, 学生是客体, 而忽略了老师和学生同为主体的这一事实, 使得教育体系成了变相的加工厂, 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学习的东西都由老师来控制, 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与尊重人、关怀人的人文关怀思想格格不入, 缺乏可行性, 使得教学效率不高。

2.2 重视共性教育、忽略个性教育

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 在目前的教育模式中, 有很多的教育理念都是在跟随同一个教育目标, 用一套固定的教育模式去要求差异性很大的学生群体, 把一群学生用同一种共性教育去教学, 忽略学生个体教学, 使得学生在通过教育过后全是千篇一律的风格, 自身的个性彰显不出来, 成为了工厂中生产出来的标准套件。现在很多的人在反思如今的大学生创造能力不强, 实践能力弱等, 为何不反思学校在教育中对学生个性化教育没有做出应有的贡献。

2.3 重制度, 轻情感

目前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都是通过严谨的纪律制度来作为考核的手段, 严格的要求了学生各方面的行为和成长过程, 而对于学生成长中的情感教育往往被忽视了, 忽略了学生在成长中的情感需求, 也没有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 导致了学生学习激情不高, 道德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 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观, 使得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生脱轨, 难以起到教育作用。

2.4 重灌输, 轻实践

目前的教育体制中, 思想道德教育大多为语言灌输, 课堂上教师占据主导的地位, 学生被动的接受灌输教育, 看起来这正常不过的教育模式效率还行, 但这种教学模式实际上有比较大的缺陷。在教育中, 教师没有和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沟通, 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想法, 使得不能调动学生自我的学习兴趣, 难以发挥学生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自我体验能动性, 造成学习效率普遍较低, 教育目的难以实现。

3 大学生教育人文关怀的教学措施

3.1 教学中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和老师主导地位

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 教学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又是教育客体进行内化的过程。在教育中建立疏导性教育观念, 并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学习为主, 教师指导为辅, 把传统教学中的单向性转变为师生互动的双向性教学, 从而达到更为和谐的课堂, 不仅使教师教学更富有活力, 还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注重思维教育, 要时常发散学生们的思维, 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思想教育中,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 凡是影响学生利益的人或者事, 都应该听取学生的意见, 让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各项满足, 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3.2 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统一性

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特点都比较明显, 这是时代赋予他们不同于别人的独特魅力。所以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要有统一的要求, 又要尊重学生养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品质, 只有把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 才能实现人文关怀教育提供了可能。个性化教育体现在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供他们去创造、创新, 给每个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 充分的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

3.3 理论和实践形成统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列主义, 进行科学的通俗的理论教学, 还要运用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和教育途径, 让学生在接受教育中潜移默化的改变自身的思想观念。实现理论和实践同时作用以快速地达到教学目的。

3.4 坚持传到解惑和人文关怀的统一

在大学思想道德教育中, 情感的沟通是教育开展的基础, 在教育中不仅要强调道德认识, 重视传道授业解惑, 更要重视情感的沟通。这就要求了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加大情感的投资成本, 实现教育和人文关怀的融合, 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教育中围绕学生开展各项教育工作, 以尊重、真诚、宽容的教育态度面对每位学生, 做到情感相互交融, 教学中坚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情感教育, 增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因材施教, 增加共鸣, 要有意识去引导学生学习、体验、思考教学中的内容, 以良好的教学氛围感染学生, 使学生能把这些情感转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 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乔学斌, 胡广来.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江苏高教, 2011, 01 (5) :110-111.

[2]李辉.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定位"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 (7) :59-60.

[3]邱兴平.关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 (9) :48-49, 56.

适应市场条件促进煤炭营销 篇10

现今,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改革开放政策的施行, 为各煤炭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也扩大了煤炭企业的发展空间。然而一部分煤炭企业却安于现状, 固守传统的经营模式, 不愿主动进行改革, 从而导致企业逐渐与市场脱节, 大量问题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产生, 成为煤炭企业发展的一大阻碍。因此, 煤炭企业应积极调查如今的市场形势与市场条件, 以此为基础, 对企业的营销策略进行改革, 使营销策略适应市场条件, 从而促进企业煤炭的销售。

1 中国煤炭企业销售中存在的问题

1.1 营销观念落伍

中国大部分煤炭企业依旧以生产作为企业核心, 仅有一少部分企业将以产定销作为企业的营销观念, 尽管如此, 其中不乏直接照搬以产定销这一营销理念的企业, 并没有将营销观念与企业自身及产品结合起来, 从而使以产定销的营销观念不能发挥其作用, 企业也不易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企业的要求, 企业的发展最终会陷入迷惘与困境[1]。因此, 煤炭企业急需改革创新自身的营销理念, 这对企业提高经济收益与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忽略市场调研

中国实行的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 企业若要长远稳定的发展, 便需对市场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 对市场的发展趋势与煤炭销售状况有清晰地了解, 获取市场最新资料, 有助于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然而中国许多公司并不侧重于市场调查, 甚至直接忽略, 管理人员在进行决策时, 容易陷入迷惘与混乱, 使企业营销策略具有强烈的主观性、盲目性, 导致企业营销量不仅得不到显著提高, 还浪费企业大量的人力、财力[2]。

1.3 企业营销意识淡薄

市场营销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所以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 竞争逐渐变得激烈, 企业为了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 便需要企业全员都树立营销观念。如今大部分企业中员工缺乏营销意识, 认为营销工作与自己毫无关系, 营销的全部责任由营销部门承担, 员工没有责任感, 企业内部不能统一, 便不能在为企业生产营造一个和谐良好的氛围, 不利于员工的统一管理, 对企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1.4 营销人员职业素质偏低

营销人员使营销活动的主体, 其营销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营销工作的顺利与否。目前我国一部分煤炭企业, 其营销部门职员大多是计划经济的营销人员, 计划经济体制对营销职员的营销水平要求较低, 并不需要员工对产品进行宣传。而在市场经济中, 营销人员如果不具备较高的营销水平, 则会被时代淘汰。不仅如此, 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力度还有待提高, 大部分员工并没有受到系统的培训, 便上岗工作, 出现员工对业务不熟练, 无法宣传企业产品的现象。

2 针对市场条件促进煤炭营销的具体方法

2.1 调整管理组织

企业应对公司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或重组, 令企业向公司制模式发展。企业在管理内部资源方面, 应侧重加强企业内部团结, 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企业可让运销公司作为企业的代表, 并只允许运销公司对外进行煤炭的销售, 赋予运销公司将实施煤炭销售各个部门集中起来, 进行统一管理的权利。运销公司为员工制定相同的管理合同、管理计划, 为煤炭规定统一的销售价格, 对公司所有煤炭统一运输销售。公司的组织结构方面, 由运销公司分别在各个矿上建立分公司, 由分公司作为运销公司的代表, 对各矿煤炭销售、计量、装车、统计等各方面工作进行统一管理。从而使企业构建由集团公司至生产矿的垂直管理体系、由运销公司统一进行管理的销售渠道。企业在改善运销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时也应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 改革企业本身的管理体制, 使企业营销组织与审计监督组织的职能, 以简化、高效为理论基础, 将企业内的科室进行整合, 去掉多余科室。企业还应根据调查结果, 在煤炭的主要销售地域建立分公司, 要求分公司在该地区进行煤炭的营销, 提升营业额, 且在日常积极查询用户所用煤炭的具体销售数量, 注重询问客户对煤炭质量的要求, 并将调查报告返送给总公司, 以便总公司制定之后的销售计划。企业改革管理组织, 能够对企业之后的发展与建设产生积极地影响。

2.2 开展市场调查

企业应积极调查市场, 依据市场的调查情况, 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企业可设立专业的市场调查机构, 并建立数据库, 利用将收集的信息进行统一处理。企业可与全国大型专职销售煤炭的网站进行联系, 研究现阶段国家煤炭的发展趋势, 了解国家针对煤炭领域所推行的政策。同时, 将企业的销售信息发布于网络中, 信息技术不仅帮助企业扩大信息获取渠道, 也拓宽了企业煤炭的销售方式。企业除重视市场的整体发展趋势, 还应注意市场的微观变化, 深入了解市场需求, 并了解同行业企业煤炭的质量、价格, 以此完善营销计划。企业可制定客户信息反馈制度, 即要求各分公司定期对客户的地理位置、煤炭需求数量等进行调查, 并写成报告反馈给总公司, 使总公司掌握具体材料, 从而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使公司煤炭更为符合市场需求, 以便促进企业煤炭销售。

2.3 树立品质意识

品牌是企业文化的集中体现, 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对煤炭企业销售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企业应努力塑造属于自身的形象, 打造使用户记忆深刻的品牌, 利用良好的品牌形象进入市场, 并占据市场份额。品牌营销策略颇为有效, 企业在设计品牌是应注意以下两点。

其一, 品牌名称, 企业在设计名称时应注意:名称不应过于复杂、冗长, 应简洁、新颖, 重点是将自身企业文化融入其中, 使消费者通过品牌对企业有一定的了解, 并留下深刻印象, 以便企业在市场中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 提高品牌在同行业内的竞争能力。其二, 确保品牌质量, 部分企业树立了品牌, 却不能珍惜, 导致客户逐渐流失[3]。产品的优劣取决于质量的好坏, 而产品质量也是促进煤炭销售与提高竞争力的基础。一旦产品质量下降, 或出现问题, 企业会一夜之间丧失所有的竞争力, 从而退出市场。以“三鹿”奶粉为例, 三聚氰胺事件一经披露, 所有三鹿品牌的产品全部下架, 而“三鹿”这一品牌也再未在市场中出现[4]。

2.4 服务营销策略

企业除针对公司硬件设施进行改革外, 还应提高公司的软实力, 即提升营销人员的营销水平, 培养营销人员的服务意识。消费者购买煤炭的数量一部分由产品质量决定, 而另一部分则与企业销售人员的销售水平服务态度有关。销售人员态度不好, 或不愿为客户服务, 都会产生客户不愿进行购买的问题。因此, 企业在注重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 也应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 故而企业应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 以客户满意为准则, 设计产品应以客户标准为基础进行设计与生产, 根据市场调查, 及时下架不受顾客喜爱的产品。同时制定较为合理的企业服务体系, 为客户提供总公司的客服电话, 并解答客户在客服电话中所提出的问题。同时, 企业根据客户的投诉, 对投诉对象进行处罚, 从而强化员工的服务意识, 提高员工的服务水平。

第二, 企业应通过培训使企业全体人员树立超值服务观念, 即令企业人员用爱心、耐心打动消费者, 为消费者提供物超所值的服务, 将服务意识贯穿销售中的全部环节, 使消费者获得满意的服务, 令企业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3结语

煤炭是人类生产所需的重要能源, 现今社会发展迅速, 对煤炭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多。中国煤炭企业数量较多, 煤炭企业若想生存与发展, 便需时刻关注市场变化, 调整营销策略, 以便促进煤炭销售。

参考文献

[1]李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煤炭营销发展趋势探析[J].企业导报, 2012 (12) :98-99.

[2]方永强.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煤炭企业营销体系的构建[J].市场研究, 2014 (6) :36-37.

[3]朱猛.论煤炭企业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的营销策略[J].中国科技投资, 2013 (Z4) :150-151.

强化人才教育 适应市场发展 篇11

安徽皖西建设技工学校是六安市直11所大中专技校唯一一所国家和地方财政不拨款的教育事业单位。办学初期,由于计划经济的原因,生源充足,统招生、委培生源源不断。在宏观管理上,将技工教学与专业培训同等看待,两个轮子一起转。近几年来,面对国家扩大高校招生规模,技工学校面临严竣的挑战。校党支部认为,学校虽然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但也应看到希望。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力向城市转移,六安市从事建筑产业的员工号称20多万,其中一半以上流向京津沪及沿海城市,建筑业乃百年大计的产业,质量所系,安全所系,从业人员匆忙上阵,专业技术素质有待提高,有关系统的职工培训急需加强。随着我国人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建设人才市场管理将逐步有序化、规范化。学校已初具办学规模,又有一支精干稳定的建筑培训师资队伍,职业教育的出路在于不求市长找市场,不仅大有文章可做,而且任重道远。校领导动员全校教工广开思路,开拓多元化办学模式,围绕“求生存,求稳定,创新路,谋发展”的总体目标,在教学上抓三大块,即学历教育(大专、中专、中技),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项目经理)和职业培训(中岗培训、技能鉴定)。学历教育方面,近几年学校先后与南京工业大学、合肥职工科大、六安电大等高校联办工民建、经管、财会、水利等专业大专班,2004年毕业生101人。技工中专教育主攻工民建、幼师两个专业。在培训业务拓展方面,学校坚持“一个为主,三个结合”的思路,即以建筑业培训为主,常规教育与短期培训结合,系统内培训与系统外培训结合,教书育人与提高自身素质结合。自97年以来,在培训范围上主要开展以下五项开作:一是对全市建筑业11大员,以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预算员、资料员五大员为主,开展中岗培训26期。按省厅要求,对本市建筑施工企业中从事管理工作的骨干,通过培训颁发中级岗位合格证书持证上岗者,才有资格从事施工管理工作,受训1800人次。二是对全市建设、水利类企事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按省人事厅建设厅规定,对本行业继续教育本着针对性、实用性和前沿性三者兼顾的教学目标,从省市大专院校聘请专家授课,在本行业中营造终身教育和学习型行业的良好氛围,使继续教育工作高质量、高效率、高品位。同时为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做好办证服务。近三年中,学校继续教育基地培训达2600人次。三是项目经理培训。从94年至今,学校配合省厅开展全省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培训10期,培训对象以六安为主,兼有本省外地学员。2001年全省水利系统项目经理培训128人,历的‘23天,累计项目经理培训3000人次。四是考工定级培训。自1995至2003年连续8年学校配合六安市人事局对全市机关事业单位中厨师、泵站、排灌、仓保、锅炉、钻控、畜牧、农艺、工地测量等近十五个工种的工人,在初、中、高级工定级前举办考工定级培训,累计受训 4635人次。五是举办全市大中型企业厂长经理工商管理培训。近3

年我校与市经贸委、市委组织部联办并从合工大、科大及省工商管理学校聘请教授举办工商管理培训8期,受训学员450人次。 2002年与省市扶贫办开展科教扶贫短平快教学班,向广州、东莞等地输送学员150人次。此外,2001年至今学校举办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培训班15期,培训学员 860人。今后,学校打算将培训工作在系统外扩大网络,系统内多元发展,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走培训、会务、学历教育多向并举之路。

二、强化管理,竭诚为一线服务

学校创办以来,始终把职业培训与技工教育同等看待并列为中心工作,无论是技术培训还是岗位考核,按教材大纲,坚持“四个统一”因材施教,从严把关。为皖西老区培养建设人才,竭诚为施工一线服务。97年至今,连续7年对全市建筑施工企业中的瓦工、木工、抹灰工、混凝土工等技术工人5328人次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为满足一线工人的要求,在省厅支持下,学校在1997年至 2002年由校长率领一支精干的专业教师队伍,三上北京,两下青岛,对长期在京和北方大城市从事建筑业的3800名技术工人就地进行技能培训。在服务基层方面,学校当好两个参谋,创立两个中心,为主管部门在行业培训上当参谋,为基层施工企业在工程技术上当参谋,把学校办成全市建筑业职业培训中心和建筑施工技术指导中心,并将技术辅导辐射至六安在外施工企业。随着培训业务的拓展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学校逐步完善培训总体规划和年度办学计划,修改充实五大制度,建章立制,强化管理。几年来的培训实践,使学校认识到,职业培训有它独特的规律,时间短、任务重、标准严、政策性强。每次碰到工学交替,矛盾突出,学校就配合主办单位抓学前动员,克服学员中花钱买证书不愿学和工作忙不想学的错误认识,提高受训机率,培养学习兴趣。学校认识到,对职业培训的管理要渗透在对学员吃住行,教学考等诸多方面,哪个环节管理松懈,都会影响培训效果和教学质量。每次培训,都围绕一个目标,让受训学员吃好住好,学好考好,端正学风,注重实效,严格把关,按章发证。

三、打造师资队伍,增强教学效果

职业教育和市场经济接轨后,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学校培训的学员是否受市场欢迎。几年来,学校把打造师资队伍,增强教学效果,重塑良好校风作为重点抓住不放。学校对培训教员采取单位培养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法,派出去短期进修,请专家到校讲课,开拓视野,更新知识,为教学寻求源头活水。近两年在12名专业教师中有8人参加国家注册监理师、造价师考试,其中4人已通过,以考代学,以学促教,使之教学相长。每逢省内外高规格的培训,学校都争取先派教师参训。近几年,学校对培训教师实行择优上岗,学历职称仅作参考,重在教学效果。每学期举行两次以上学员座谈会,听取他们对基础理论和专业教师授课情况的合理意见,从而保证了质量,赢得了信誉。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不仅提高学校的声誉,省厅对学校增强了信任感,也使培训教学越办越红。正如培训学员反映的那样,皖西建校是我们学习建筑理论技术的加油站,它使我们在工作中的技术难题迎刃而解,培训学习使我们一举两得,取得了证书,学到了知识。

四、几点体会

l、职业培训必须建立一支懂培训会管理,又精通专业的管理队伍,培训一批理论实践水平较高而又热爱培训事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建筑业培训的本质特征在于规范建筑市场,提高管理人员和产业工人的整体素质。管理水平和教师素质是培训工作的灵魂。

2、规范有序的管理程序,系统完备的规章制度,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为学员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生活上适应不同层次学员的需求是做好培训工作的根本保证。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培训和受训双方形成良好和谐的教学协作关系,互惠互利,相得益彰,共同发展,使学校在培训教学中成为沟通业务管理部门与施工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4、主管部门六安市建委领导对职业技术教育高度重视,省厅领导的全力支持是职教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5、在学籍管理、办证发证及财务管理过程中,坚决克服乱收费和吃拿卡要等不良倾向,牢固树立事事对学员负责,处处为企业服务的思想。

适应市场需求提升就业竞争力 篇12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1. 就业竞争力的定义

美国在就业竞争力上的研究观点有两种:第一种认为就业竞争力是个体劳动者在某个特定的劳动力市场中成功从事某种工作的潜在能力;第二种则认为就业竞争力是一种适应能力, 是对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变化的预料及其反应能力。而国际劳工组织 (ILO) 认为就业竞争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 并在工作中进步, 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加拿大会议委员会 (CBC) 将就业能力定义为“个体为实现自己在劳动市场的抱负和潜能而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1]。

在我国, 不少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王军提出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 社会在“双向选择, 择优录用”原则下对大学毕业生精挑细选[2]。随之, 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也进入了中国学者的研究领域。楼锡锦等人认为, 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 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发挥才能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 即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3]。

因此, 综合起来看, 就业竞争力可以被归纳为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表现出来的知识运用能力、沟通交往能力和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表现出比竞争对手更能够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和实现个人才能和价值的能力。就业竞争力既是高校自身的综合竞争力的体现, 还是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反映, 以及社会及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认可度的集中体现。

2. 省内外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社会现象。这个问题的存在有高校扩招、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等原因;但究其真正原因, 还是高校自身培养人才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亟需加以改进, 以及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

首先, 高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大多没有跟上时代的潮流, 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滞后。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和调整应立足于就业市场的客观需求, 缺乏科学的统计、预测和规划, 导致高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与就业市场需求脱钩, 不能达到社会预期;部分开设的新专业课程设置不规范, 或盲目跟风, 在师资力量没有达到要求的状况下开设新的专业, 造成大学毕业生缺乏市场所需的知识, 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从而在求职时遇到挫折;另外, 部分热门专业的招生人数过多, 导致供大于求, 使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

其次, 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偏低, 就业竞争力没有优势。社会和用人单位期望高校毕业生具有较高的完整的知识结构、知识运用能力、新知识学习能力和沟通交往能力。但部分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没有做到全面发展, 只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 忽视了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锻炼和团队协作等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 缺乏必要择业技巧, 无法顺利迅速的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 从而导致自身综合素质达不到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另外, 部分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念落后, 缺乏开拓的视野, 缺乏拼搏奋斗的精神和创业创新的品质, 造成人为的就业难现象。

二、高校英语教育改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虽然不少高校开始英语教育的教学改革, 但相当一部分高校进行英语教育改革体现在借助多媒体和网络作为课堂活动的延伸和拓展, 没有将英语作为一个文化与交流工具的重要载体来对待。在英语教育改革过程中, 仍存在不少的问题,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改革的目标不能反映就业市场的需求

多年以来, 大学英语教育的目标都是遵循传统的研究型教育模式, 以大学英语四、六级为“指挥棒”, 导致英语教育的质量无法满足我国就业市场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同时, 部分院校的英语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或者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在对大学生的英语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没有做到依据就业市场需求制定教育规划和教育目标, 导致人才培养模式陈旧落伍, 无法达到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另外, 部分大学英语教师教育观念陈旧, 不愿意进行教育改革尝试, 同样造成了的教学内容与就业市场需要脱节。

2. 教育改革课程设置和更新与就业市场要求脱节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剧, 高校中的英语教育课程的设置须逐步调整改革, 以适应就业市场对高校培养英语人才的逐步提高的要求。英语教育改革中的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体现在课程设置、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上。课程设置不能够及时更新, 忽视就业市场需求和就业英语方面的指导, 无法满足市场对大学英语人才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在授课方式上, 许多教师忽略了英语本身就是一种交流工具和文化载体, 而单纯的将英语作为一种学科知识来传授, 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 进而影响他们在就业市场获得成功;在考核方式上, 英语教育改革中借鉴了形成性评价的考核方式, 但是没有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学生参与和学习积极性不高。

3. 英语人才的技能培养不能满足就业市场要求

英语教育改革仍未突破应试教育的瓶颈, 学生没有掌握实用的英语技能和实用的英语语言能力。另外, 知识和文化没有充分的在教育改革中体现, 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仍急需提高。因此, 在就业市场中,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英语四、六级等考试的高分也不能体现出学生对英语听、说、读、写的实际运用能力。因此, 英语教育改革需要改变教育理念, 改革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评估模式, 力争培养出社会和就业市场需要的高水平的实用型和复合型英语人才。英语人才的技能培养应该是以就业市场为导向, 符合就业市场的需求, 这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三、英语教育改革实践中提升高校毕业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途径

为了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大学英语教育改革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 这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英语教育改革质量的关键和重要途径。

1. 高校大学英语教材和课程设置方面

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 高校大学英语教材应该开放化, 课程的设置应该多元化。英语教材的更新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变化, 那么, 充分利用新时代的网络资源、电子资源等新型教学资源将成为一种有效的改善教育改革质量的手段。将单一的英语教材转变为集语言应用、专业技能和办公技能相结合的现代教育资源综合体, 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还可以做到与时俱进, 及时的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英语学习内容和素材。此外, 课程的设置可以由高校设置转变为校企合作设置、高校与某行业合作设置等, 充分利用就业市场的调节机制和参与机制。这样不仅可以使高校根据企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量体裁衣的培养英语实用人才, 还可以使企业或某行业参与到英语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从而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或校外行业对英语实用人才的要求。

2. 教师自身文化素养和教育理念方面

在大学英语教育改革中, 教师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及时的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估手段等教育环节的各项内容。因此, 教师的自身文化素养和教育理念需要及时的更新, 以满足社会、高校、学生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培养具有综合应用能力的英语人才, 首先需要教师具有过硬的文化水平, 尤其是跨文化的能力。作为一门语言, 英语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学习, 还是文化的学习。因此, 教师在文化素养方面应坚持不懈, 努力提升。另外, 先进的教育理念是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因素。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应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 将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应用到教学改革的实践中, 确保英语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因此, 建设具有高水平的文化素养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教师队伍对提高高校英语教育质量, 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 大学生自身努力提升就业竞争力

英语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综合英语应用能力, 具有较高就业竞争力的高校毕业生。作为教育改革对象的大学生应积极参与, 努力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 提高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以达到提高就业竞争力的目的。大学生要意识到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对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的作用, 掌握必要的实用英语应用能力和英语就业技能, 培养创新精神, 切实提高自身的英语文化素质和英语业务素质, 达到就业市场的要求。因此, 大学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努力掌握英语文化知识和英语实际技能, 提高就业竞争力。

四、结语

高校应以就业市场为导向, 在英语教育改革中逐渐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材、拓宽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充分调动企业和校外行业等可以利用的力量, 建设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教育理念的教师队伍, 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英语人才, 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应着力进行大学英语教育改革, 适应社会和就业市场对英语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减少给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带来负面影响的阻力, 深化英语教育改革,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The Conference Board of Canada.Employability Skills2000[EB/OL].[2008-02-22].http://www.conferenceboard.ca/education/learning-tools/pdfs/esp2000.pdf.

[2]王军.国外大学生就业促进手段对我国的启示[J].黑河学刊, 2005, (5) .

[3]楼锡锦, 周树红&吴玉丽.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05, (7) .

[4]晓娟.从学生就业竞争力看高校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J].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S3) .

上一篇:统一规律下一篇:动漫与游戏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