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适应性

2024-10-15

生态系统适应性(通用10篇)

生态系统适应性 篇1

商业生态系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根据笔者的研究, 与传统的企业网络不同, 商业生态系统具备类似自然生态系统自组织进化的能力, 具体表现为超循环的发展方式。经研究, 实际进化过程中, 外部环境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适应了环境, 才算得上进化了本文对商业生态系统对外部环境适应性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一、外部环境的定义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环境。第一个推出平板电脑的不是美国苹果公司, 但目前真正成功的却只有苹果公司, 这其中除了产品功能和设计等因素之外, 外部环境的改善也同样重要。如果没有方便快捷的3G通信和WIFI环境等, 平板电脑也不一定能流行开来。目前, 苹果的生态系统已经非常完善和牢固。因此, 笔者认为, 除了探讨商业生态系统如何发展的问题之外, 研究外部环境对商业生态系统的作用机制也非常重要。

商业生态系统的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其中, 宏观环境指的是商业生态系统发展所处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等的总称;微观环境是指直接制约和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力量和因素, 包括消费者、供应商、竞争者等。

二、外部环境的选择作用

如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 商业生态系统总是处在一个特定的外部环境中, 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规模, 其所在环境也不尽相同。研究表明, 企业只有对外部环境适应, 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 腾讯公司的微信产品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 (2011年1月21日第一版本发布) , 微信就得到了4亿用户的青睐, 而当年摩托罗拉等公司合作的铱星项目而刚好相反。所以, 商业生态系统的进化除了需要自组织这个发展动力外, 也是外部环境选择的结果。

研究发现, 外部环境的这种选择作用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具备同样功能的商业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 比如美国苹果公司所领导的苹果生态系统同以Google公司为中心的Andriod生态系统在移动应用方面的竞争;二是宏观环境因素的影响, 即政策法律、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商业生态系统的生存和发展;三是消费者需求, 这是最重要的因素, 消费者的需求是商业生态系统形成的主要推动力, 同时也是商业生态系统生态存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当然, 外部环境是动态变化的, 所以环境的选择作用也是动态发展的。例如, 在PC时代微软占据了绝对的垄断地位, 但进入了移动互联时代, 微软扮演了落后和跟进的角色。因此, 在商业生态系统成长过程中,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改变, 或者是国家政策等宏观因素的调整, 如果商业生态系统不跟随着改变, 它将被环境淘汰或是被其他更优秀的商业生态系统替代。诺基亚生态系统的衰落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其原有的商业生态系统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 (主要是消费者的需求) 的要求, 最终被苹果生态系统和Andriod生态系统取代。这样一种新的商业生态系统取代旧的商业生态系统的过程就是环境选择作用的结果。

三、适者生存

对于商业生态系统来说, 外部环境对其生存和发展所产生的选择压力迫使其想方设法去适应环境。具体来说, 这种适应至少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商业生态系统必须具备一定的功能, 能为社会提供某种商品或服务, 如手机、住房、餐饮等, 而且其所创造的产品要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二是商业生态系统能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生存和发展, 即商业生态系统在竞争中优胜劣汰的问题。因为具备同样功能的商业生态系统很多, 如提供手机产品的企业不仅有苹果公司还有三星公司和诺基亚公司等, 所以哪个企业的产品更受欢迎, 就意味着这个企业更适合外部环境, 而较弱的一方将可能会被环境抛弃。这就是环境的选择作用———适者生存。

商业生态系统的进化必须适应其所处的外部环境, 但并非说环境的选择作用在其进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根据霍兰和盖尔曼的观点, 适应是适应性主体在进化过程中能否形成有效内部模型的过程, 内部模型在形成过程中, 适应性主体会对来自外部环境的刺激不断地进行调整, 最后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和环境要求的内部模型。所以, 如果商业生态系统可以在进化过程中形成有效内部模型, 那么它就能适应环境并进化;否则, 它就会被环境淘汰。因此, 我们认为, 商业生态系统的进化是有“意识”的, 是其主动选择的结果, 而非被动的适合环境。

四、最劣必汰、差别保存

环境选择概念借喻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认为, 自然选择原则是“最适者生存”, 即在生存斗争中, 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竞争中获胜而保留下去, 反之, 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竞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适者生存。

但有学者研究发现, 并不是所有不利的性状和现象都会被淘汰, 自然界仍然存在着许多与适应无关的性状和现象。据此, 有学者提出自然选择并非最适者生存, 而是“最劣必汰, 差别保存”。就是说, 那些最差的性状和物种会被抛弃, 而那些虽然与适应无关但不是最有害的性状却可以同时被保存下来。也正因为如此, 我们才能看到自然界中生物的多样性。

纵观商业世界, 我们发现类似的现象广泛存在。市场上不仅存在大量同样功能的商业生态系统, 而且鱼龙混珠。例如, 中国大陆手机行业中既有像苹果公司和三星公司等优势种群, 也有像华为和小米等一批有竞争力的新进入者, 还有很多靠抄袭生存的所谓山寨手机企业。所以, 笔者认为, 外部环境对商业生态系统的选择作用也非“最适者生存”, 而是“最劣必汰、差别保存”, 否则按Haken.H的说法, 竞争的最终优胜者只能是一个, 这显然与事实不合。

五、结束语

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由James F Moore于1993年在首先提出并得到了不少学者专家的重视和研究。笔者先前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对商业生态系统自组织进化机制的研究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实际中, 笔者也发现外部环境对商业生态系统的发展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前所述, 商业生态系统的发展必须适应外部环境, 即适者生存, 但这不同于自然界中的优胜劣汰。在商业世界中, 这种适应表现为“最劣必汰、差别保存”。

参考文献

[1]吴建材, 王安民.商业生态系统进化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 2012 (11) .

[2]葛永林.生物进化的动力机制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 2002.

[3]严胜柒, 张云峰.自然选择新图景[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0, 16 (05) .

生态系统适应性 篇2

摘 要:在宜宾烟区选择3个代表性的生态区域,对自育烤烟新品系宜烟08、宜烟11、宜烟07、宜烟18 进行了生态适应性试验,对4个参试品系烟叶农艺现状、抗病性、经济性状和化学成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与 K326 相比,宜烟08、宜烟11号在宜宾烟区长势强、生育期适宜、抗病性强;产量和产值高,产量分别为2 153.4~2 176.2 kg·hm-2、2 161.95~2 173.35 kg·hm-2,比K326(CK)分别增产0.79%~9.32%、0.4%~9.18%;产值分别为46 563.6~48 777 元·hm-2,46 126.05~48 646.8元·hm-2,比K326(CK)分别增值5.54%~11.34%、4.58%~10.29%,增值显著,综合表现优于K326。宜烟08、宜烟11为宜宾烟区为生态适应性较强的烤烟品种。

关键词:烤烟;自育新品系;适应性;验证试验

中图分类号:S572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09.028

Abstract: In three representative ecological tobacco-growing areas of Yibin, ecological adaptability test on new strains of flue-cured Yiyan 08, Yiyan 11, Yiyan 07, and Yiyan 18 were carried out, and tobacco agronomic status, disease resistance,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analysis of the four strains were also compar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K326, Yiyan 08 and Yiyan 11 in Yibin tobacco-growing areas grew strongly, growing period being appropriate, with high disease resistance. Both boast high yield and great value, with the yield being 2 153.4~2 176.2 kg·hm-2 and 2 161.95~2 173.35 kg·hm-2, 0.79%~9.32% and 0.4%~9.18% higher than that of K326(CK) respectively. And the value was 46 563.6 ~48 777 yuan·hm-2,and 46 126.05~48 646.8 yuan·hm-2, 5.54%~11.34% and 4.58%~10.29% than that of K326 (CK) .So Yiyan 08 and Yiyan 11 outperformed K326 comprehensively.

Key words: flue-cured tobacco;new strains;adaptability;verification test

烟草是适应性较广的作物之一,然而影响烟叶品质的因素也较多。研究表明,气候、土壤等自然生态条件以及烤烟品种对烟叶产量、质量的影响很大[1-3]。首先,生态条件是决定烟叶品质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不同的品种对环境的敏感程度各有差异,生态条件的变化对其产量、质量都有很大的影响[4-6];其次,品种是烟草生产的基础,也是影响烟叶品质的最主要因素,优良烟叶品种能够抵抗、减轻或避免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而提高其产量及品质[7-10]。因此,只有将品种特性与各地自然条件相结合,加快烤烟新品种生态适应性研究,才能发挥品种的潜力,促进烤烟生产及其发展[11]。宜宾市农业科学院与四川省烟草公司宜宾市公司于2009—2012年历时5年育成了一批稳定烤烟新品系,2013年、2014年大田鉴定了自育烤烟新品系142份,其中综合表现特别优越的烤烟新品系4份(宜烟07、宜烟08、宜烟11、宜烟18)。2015年,以 K326 为对照,对自育烤烟新品系在宜宾不同海拔(500,800,1 200 m)三大具有生态代表性烟区开展生态适应性研究,探讨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新品系的适应性、产质量和抗病性等自育烤烟新品系的稳定性和农业生产利用价值,旨在明确它们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等特征特性,从生态的角度筛选和培育适于当地生态环境的烤烟品种,以调整烟区烤烟种植结构,定期调整烤烟品种种植结构。该研究可为当地烟叶的优质高效发展和区域种植规划提供理论依据[12]。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设高、中、低(海拔)3个点:A 低海拔平坝区试验点设在兴文县大坝乡沙坝村四组,海拔500 m;B 中海拔二半山区试验点设在兴文县大坝乡小寨村二组,海拔800 m;C 高海拔山区试验点设在兴文县仙峰乡群鱼村四组,海拔1 200 m。

各试验点均选择有代表性,地面平整,A与B前茬一致为玉米,C前茬为烤烟。试验地土壤为肥力基本均匀、地势平坦、开阔向阳的中等旱作黄壤。

1.2试验材料

包括烟草专用复合肥(N∶P2O5∶K2O=10∶15∶25)、烟草专用追肥(N∶P2O5∶K2O=12.5∶0∶22.5)、硫酸钾(K2O=50),过磷酸钙(P2O5=12)、硝酸钾(N∶P2O5∶K2O=13.5∶0∶44)等。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5个处理(表1),每个品种(系)为一个处理,以K326为对照(CK),顺序排列,每个品种(系)种植50株,种植规格为1.17 m×0.6 m。

1.4 田间管理措施

2015年1月14日在宜宾市兴文县大坝烟草科技园播种,统一采用漂浮育苗,苗龄控制在50~60 d。4月5—8日起垄移栽(移栽烟苗为六叶一心),及时追肥、中耕、除草、培土、防治虫害,各项农事操作及时一致、统一,管理措施在同一天内完成,其他管理按生产规范化要求进行。6月23日开始按小区采摘烘烤,9月17日采烤结束。

1.5 观察测定项目与方法

1.5.1 生育期 记载各品系播种期、移栽期、团稞期、现蕾期、成熟期。

1.5.2 特征特性 株形、叶形、叶色、叶柄、叶面、叶尖、叶缘、叶耳、叶肉组织、叶片厚薄、叶脉颜色、主脉粗细、主侧脉角度、叶序、腋芽长势、整齐度、生长势等。

1.5.3 农艺性状 成熟期每个小区随机选择5株烟株测量株高、茎围、节距、叶长、叶宽、叶片数等。

1.5.4 病害调查 按GB/T 23222—2008标准调查黑胫病、青枯病、赤星病、病毒病、气候性斑点病等病害发生株(叶)数和级数。

1.5.5 经济性状 不同处理烤后原烟单独存放,按GB 2635—92标准分级和当地烟叶各等级收购价格计产、计质。计算每个品系的产量、产值、均价、上等烟比例、上中等烟比例、级指和产指。

1.5.6 化学成分 检测原烟中总糖、还原糖、总氮、蛋白质、烟碱、钾等含量。

糖蛋比=总糖含量/蛋白质含量

糖碱比=总糖含量/烟碱含量

以上各项均按国家规定的统一标准执行。

1.5.7 统计分析 发病率=调查病株(叶)数/调查总株(叶)数×100%;病情指数=∑(病级株(叶)数×该级代表值)/(调查总株(叶)数×最高级代表值)×100。数据处理采用Excel2007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不同海拔烤烟种植区域,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各不相同,对烤烟大田生长适宜生育期的要求也不一致。宜宾市烤烟种植区域对大田适宜生育期一般要求110~130 d左右。各品系生育期情况由表2可以看出,4份烤烟新品系在3个试验点的大田生育期变幅在115~136 d之间,适宜宜宾市烤烟种植区域对大田生育期的要求。与K326(CK)的大田生育期相比,其中,宜烟08早1~4 d,宜烟07早1~3 d,宜烟11早0~4 d,宜烟18推迟2~4 d。

2.2 特征特性

从表3参加试验的4个烤烟品系的植物学特征特性可以看出,各品系性状基本整齐一致,株形橄榄形、叶形为椭圆形或长椭圆形、茸毛多、叶片厚薄适中、叶肉组织细致等,其中,宜烟08、宜烟11大田生长势和腋芽长势强。

2.3 农艺性状

农艺性状是与烤烟生产有关的状态和特征。从表4不同品种(系)的农艺性状可以看出,受环境的影响,同一品种(系)在不同试验点农艺性状表现不同。综合株高、茎围、节距、叶片(中部叶、下部叶、上部叶)长宽与K326(CK)比较,宜烟08、宜烟11的农艺性状较K326(CK)优越,宜烟07、宜烟18的农艺性状较K326(CK)差。

2.4 病害比较

烟草病害是生态环境中威胁烟叶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直接影响烟叶产量和品质。

对不同品种(系)田间发病情况的调查(表5)表明,从试验点的海拔高度来看,C试验点病毒病、气候性斑点病发病率较A、B试验点略高,黑胫病、青枯病、赤星病发病率较A、B试验点略低。C试验点病毒病稍重,其他病较轻,总体发病率为C4份烤烟新品系宜烟08、宜烟11、宜烟07、宜烟18的大田发病率,与K326相比较,宜烟08、宜烟11发病率低,宜烟07、宜烟18发病率较高。宜烟08、宜烟11综合抗病性明显强于K326(CK),其中宜烟11大田未发生青枯病、黑胫病。

2.5 品质性状

根据烟叶干鲜质量情况(表6),在烤烟田间叶片生长发育过程中,随着烟叶部位的上升, 不同烟叶部位之间叶片干鲜比值的差异显著,叶片干鲜比值表现为随之增加的变化规律, 干鲜比值上部叶最大[13]。干鲜比值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叶片干鲜比值C>A>B,宜烟08干鲜比略高于其他品系。

2.6 化学成分

优质烤烟化学成分含量及比值,一般总糖18%~22%,还原糖16%~18%,总氮含量1.5%~3.5%,蛋白质8%~10%,烟碱1.5%~3.5%,钾2%以上,氯1%以下,糖蛋比2~2.5,糖碱比8~12,氮碱比1或略小于1,较为协调。对烟叶的化学成分(表7)分析发现:宜烟08品系总糖、还原糖、总氮、蛋白质、烟碱、钾等含量化学成分最优,糖蛋比、糖碱比、氮碱比协调;宜烟11基本符合要求,化学成分较优;宜烟07、宜烟18化学成分不能达到基本标准要求,化学成分比例不协调,品系不符合要求,较差。

2.7 经济性状

试验有地点和品系组成两因素,烤烟产量、产值在不同的地方存在较大差异。四川省宜宾市要求生产上烤烟产量1 950~2 250 kg·hm-2,产值37 500元·hm-2以上。根据烟叶的经济性状(表8),综合烟叶的产值、产量、上等烟比例、上中等烟比例、级指、产指等经济性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4份烤烟新品系的产量、产值均达到了要求,同一品系在不同地点、不同品系在同一地点品系间经济性状存在差异;随生态区域海拔高度增加,产量、上等烟比例、上中等烟比例增加,烟叶产值增加;级指愈高,品质越好;产指愈高,收益愈大;宜烟08、宜烟11综合品质优于其他品系,宜烟07和宜烟18在产量、产值、上等烟比例、上中等烟比例、均价、级指和产指较对照K326差;新品系中,品系综合品质的排序是宜烟08最优,其次是宜烟11、K326、宜烟07、宜烟18。

3 结论与讨论

参试的自育烤烟新品系在宜宾烟区不同海拔高度的生态适应性表现:高海拔烟区优于低海拔烟区;供试的4个自育烤烟新品系的生态适应性强弱依次为宜烟08、宜烟11、宜烟07、宜烟18。

研究认为,大田生育期、农艺性状、特征特性、抗病性、适应性、品质性状、化学成分、经济性状明显优于K326(CK)的自育烤烟新品系为宜烟08、宜烟11[14]。宜烟08、宜烟11产量分别为2 153.4~2 176.2 kg·hm-2、2 161.95~2 173.35 kg·hm-2,比K326(CK)分别增产0.79%~9.32%、0.4%~9.18%;产值分别为46 563.6~48 777 元·hm-2,46 126.05~48 646.8元·hm-2,比K326(CK)分别增值5.54%~11.34%、4.58%~10.29%,增值显著,综合表现优于K326,建议升入省级区域试验;宜烟07、宜烟18的产量、产值、上等烟比例、上中等烟比例、均价、产指、级指等综合表现较对照K326(CK)差,建议淘汰。

该试验中,新品系的产量、产值、品质形成机理以及栽培、烘烤技术有待深入研究;烟叶高产量、好品质的获得与各地区的土壤种类、栽培耕作水平密切相关,需进一步试验研究。

参考文献:

[1]肖金香,刘正和,王燕,等.气候生态因素对烤烟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及植烟措施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11(4):158-160.

[2]彭新辉,易建华,周清明.气候对烤烟内在质量的影响研究进展[J].中国烟草科学,2009,30(1):68-72.

[3]石俊雄,陈雪,雷璐.生态因子对贵州烟叶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J].中国烟草科学,2008,29(2):18-22.

[4]周冀衡,刘建利,余砚碧,等.对我国部分替代进口烟叶工作的思考[J].烟草农业科学,2006,9(3):215-217.

[5]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中国烟草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6]杨磊,易克,简永兴,等.提高烤烟上部叶可用性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2011,25(1):71-75.

[7]卢秀萍.中国烟草品种现状及育种对策[J].西南农业学报,2006,19(S1):400-404.

[8]杨铁钊.烟草育种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9]艾树理.我国烤烟育种进展与问题的探讨[J].中国烟草科学,1999(1):44-46.

[10]张谊寒,吴兴富,李梅云,等.6个烤烟新品系综合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078-19080, 19083.

[11]张永春,冯勇刚,任学良,等.贵州自育烤烟新品系田间性状指标比较[J].中国种业,2010(S1):27-30.

[12]王维.烤烟品种的生态适应性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 2012,26(S2):142-146.

[13]李丽杰,李树峰,刘瑞清,等.烤烟叶片田间生长过程中叶片干鲜比值的变化[J].中国林副特产,2006,5(5):13-14.

生态系统适应性 篇3

适应性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它包括了连续的调查、规划、实施、监测、评估、调控等环节。南京老山林场地处长江北岸,邻近安徽滁州,并且处于北亚热带,每年的日照充足,雨量充沛,但随着城市圈的扩大,老山林区内的违建与采矿,已经对老山林场森林生态系统造成较为严重的破坏。老山林场如何适应与周边地区的发展,成为一个高品位、高层次、外观秀美、内涵丰富的生态林场,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针对老山林场进行展开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的研究,既有利于加强老山林场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有利于提高浦口区甚至南京市的社会经济总量,有着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的目标

1.1 森林生态系统具备适应性

森林生态系统能够在一定的条件下,利用自身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恢复能力,再加上一定的人为影响和干预,使得在其应对气候变化时,降低所受危害的可能性,减少经济和生态损失。而适应性管理正是利用了森林生态系统的适应性,根据社会和生态系统的需要,分别建立两个可测定的目标,在进行了科学的管理、监测和调控等管理后,适应森林生态系统的变化。

1.2 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诊断

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是指通过采取的一系列针对恢复森林生态系统所受损害的措施,逐步恢复森林各单元的原有生产力。森林生态系统的诊断则是指运用一定的监测方法,及时地获取各类已变化因素的数据,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

2 老山林场生态系统的功能

老山林场位于南京市西北部,地处长江北岸,东临南京长江大桥,西靠安徽滁河,在江浦县城珠江镇的西北,东北端延伸到浦口区。老山林场作为江苏省最大的国有林场,总面积达到7466hm2,其中林业用地7017.3hm2,非林业用地448.7hm2。老山林场森林覆盖率达到80%,呈现出各类不同的森林景观。由于老山林场地处北亚热带南部季风气候区,它的地带性植被主要是具有过渡性质的落叶阔叶林,但因受人为因素干扰,目前老山林场的森林植被80%以上起源于人工林,只有少数为天然次生林。

2.1 小气候的改善

提高老山森林的气温调节和湿度调节作用,减缓风速,增强森林调节小气候的能力,对南京附近地区实现夏天能降低温度,冬天能提高温度的生态功能;提高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美化森林环境,提高空气湿度,降低风寒和冻害的发生率。其中老山森林公园的生态效益和改善小气候的功能价值约为1.8亿元。

2.2 水土保持每年森林土壤可蓄水300m3/每公顷,减少地表土壤流失量1t,生态效益共达5.33亿元。

2.3 二氧化碳吸收

据资料显示,森林平均每年吸收二氧化碳为13t/每公顷,吸收尘埃为35t/每公顷,释放氧气为10.7t/每公顷,同时还分泌出大量的抗生素,使得林内空气的含菌量大大低于无林地。老山林场的二氧化碳吸收的生态价值为3.9亿元。

2.4 自然灾害抵御能力据测算抵御自然灾害的生态价值为0.98亿元。

2.5 生物多样性保护老山已成为众多的野生动植物的栖息之地,生物种类不断增加。

3 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因子分析

3.1 气候变化

最综合的生物指标是森林物候,其影响主要表现在植物发育阶段。全球气候的变化会引起植物的发芽、长叶、落叶等植物物候生物学特性的改变,同时还会引起初霜、终霜、结冰、融化、初雪、中雪等水文现象的变化。温度的提高已经导致了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南京的春季提前到来,春季时间减少,夏季时间加长,植物的生长期有减短趋势,物候期也提前。

3.2 森林结构分布和组成

老山林场的林木结构主要表现在生产表现不良,部分的林分密度太大,用材林过多,大型树木过少,从而造成层次上缺乏变化,影响了视觉效果。2004年以后,老山林场就因树木保护再也没有对林场树木进行改造和采伐,导致现部分地段的植被已出现林龄老化和生长退化等现象,严重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老山林场林区的道路和沟谷内,林下杂灌木丛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山林场的美观和上层树木的生长,同时还造成了部分生物的入侵,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很大,这些价值含量低的灌木种类亟待处理。

3.3 森林群落

由于人口的剧增,耕地面积扩大,环境污染急速加剧,外来物种入侵,使老山林场的森林生态系统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偏离了自然状态。老山林场树种单一,生物群落稳定性不断下降,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导致森林很容易受到病虫害的威胁,同时也给森林防火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4 老山林场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4.1 对老山林场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模式缺乏定位

森林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模式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就目前存在的并且被人类认可的管理模式有:森林永续利用模式、森林多效益主导利用模式、森林多效益模式、农-林-药等复合经营模式等等,不同的模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老山林场的自然和人文景点很多,但是大多缺乏特色,在以用材林为主向当前以生态林为主的管理模式转变中,由于功能分区不明确,现有的经营方式既影响了森林生态系统的景观,又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生态功能。老山林场周边有8个行政区,人口众多,山林的服务比较广泛,再加之南京的城市化扩展进程加快,老山林场将成为南京市名符其实的“绿肺”和“景观阳台”。但老山林场通过何种模式来实现这一生态功能,依然缺乏较为明确的定位与规划。

4.2 对老山林场实施适应性管理缺乏必要的观测与评价

在老山林场建厂初期,整个林场面积约为1.3万hm2。后来由于战争的破坏,再加上周边群众的滥砍滥伐,导致到解放前老山林场仅剩500亩残次林。在建国后经过了土地改革和山界林权处理,自七十年代多种经营以来,经济状况一直保持良好,综合实力加强,但对于各项生态指标,缺乏历史数据的积累。而实施适应性管理需要对林外气象因子进行观测,测定林内降雨和树干径流,以及林木的蓄积量和蓄水能力,还包括测定土壤的水分物理性质,在这些资料取得的基础上,才能对老山林场的生态系统的适应性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再根据各个评价值对管理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以达到所需要的管理目标。

4.3 用地类型复杂,山体破坏较为严重

老山林场地处南京市浦口区,位于城郊,就自身的情况来说,用地类型比较复杂,在山中会涉及到矿山废弃地、村庄、农田、军队驻扎地等多种类型。现有的原生态林总体比较完整,但是由于林场的山林面积较大,以及周边地区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林场的部分山体的植被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因此在规划过程中,如何遵循生态优先,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并在整个适应性管理的过程中,及时应对可能出现各种意外侵害,有着较大的难度。

4.4 树种单一,植物群落稳定性弱

目前老山林场主要以落叶阔叶林为主,整个森林植被中常绿树种和彩叶树种数量较少,冬季缺绿,春夏秋季则缺乏色彩,整体的美观度不高。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主要是通过树冠层、枯枝落叶层截留住降雨,通过土壤层大量的蓄水,减少地表径流。当土壤中的水分达到饱和时,一部分的水量就以土内径流的形式流入河道,这样不仅延长了汇水时间,还减少了地表径流量,起到了洪水期削减洪峰流量的作用。当然森林的水源涵养能力也会因森林的类型和结构不同而不一样。比如说天然阔叶林涵养水分的能力超过131.50mm,相当于人工马尾松林的2.7倍(朱秀端,2009)。老山林场就目前的形势而言,急需加强对水源涵养功能的管理。

5 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的主要措施

5.1 老山林场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的原则

5.1.1 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老山林场的管理不能完全照搬其他林场的改造模式,需要的是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上,联系实际,突出老山特色。

5.1.2 改造和保护环境同时进行

在改造的过程中,根据目前老山林场森林植被的现状,在保护的前提下,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升级改造。针对大多数的林分,主要采取抚育管理、间伐、渐伐等方式,同时加大对古树名木、珍稀物种的保护力度,改善林相外观、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增加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持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5.1.3 在尊重自然的同时,加强人工引导

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指导,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在保持部分现有林分的基础上,结合景观需要进行林相改造,建立人工景观林,以达到人工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提高森林植物群落的稳定性,提高森林的质量。

5.1.4 管理过程中实时进行监测与分析

适应性管理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便是对管理系统进行监测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管理模式的评价,以形成的实际效果为基础,进一步改善管理规划。

5.2 实施适应性管理的措施

5.2.1 推广种植阔叶混交林,加强对土壤类型的分析“森林生

态系统健康”已被越来越多的生态学家和林业方面的学者所接受,其中健康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说生态功能最优化、最大化,包括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景观效果等。水源涵养功能同时也是森林健康监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根据相关的研究表明:在林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根系层的垂直结构中,森林土壤层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体,是森林最大的贮水库和水分调节器;枯落物层作为森林水文作用的第二个功能层,在截持降雨、拦蓄地表径流、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增加土壤水分入渗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吴鹏,2010)。老山林场应根据不同区域划分,种植阔叶混交林,提高森林水源涵养能力。对于老山林场的水源涵养,除了种植阔叶混交林之外,还需加强对土壤类型的分析,因为土壤的持水能力是水源涵养的一个重要指标,土壤的总贮水量是反映土壤贮蓄和调节水分的潜在能力,反映着土壤水源涵养的能力,若土壤的非毛管空隙能够较快的容纳降水并及时下渗,将更有利于涵养水源。

5.2.2 将工程措施和林草措施相结合

作为城市的城郊森林公园,首先要注重的是绿地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其次再考虑园区自身绿地的完整性。在考虑了与生态和经济效益相关的因素后,还可加强工程措施和林木改造措施相结合,如通过科学技术,来提高老山林区景观的整体品质和档次。加强林场的治水工程。水对于斜坡有一定的软化作用,特别是润滑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斜坡的稳定性。治水的主要措施是建设排水工程,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坡体的不稳定性,还可以与灌溉系统相结合,提高灌溉效率。注重边坡的绿化设计。由于各类边坡保水性能较低,所以最好是种植根系比较强、固坡能力强的树种,由于是种植在边坡上,不宜种植中、大乔木的树种,而应选择叶、冠生长旺,绿化和覆盖地表快的树种,以达到群落功能的相辅相成性及美观的效果。将工程措施和林草措施相结合,标本兼治,以林草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分阶段进行,同时随时间推移,不同类型的森林植被会逐步变化和演替,再加上一些经济林本身就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生态防护功能,从而扩充各区域的功能性。

5.2.3 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通过各方面的沟通工作,使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充分认识到老山林场林相改造的重要意义,把老山林场林相改造当作发展浦口生态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当做进一步改善“生态浦口”的重要内容,加强对老山林场林相改造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确保林相改造工作有计划的顺利完成。同时还要明令禁止采伐珍贵树种、珍稀树种和名木古树等,严禁滥砍滥伐行为。加强对各项管理工程实施的控制,同时要及时反馈信息,通过对反馈信息和存在问题的分析,重新讨论计划的可行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完善管理。以先绿后景、分步实施为建设方针,将景区分成各个不同区域,逐步调整各规划区的生态性和景观性。按照不同区域的植被生长趋势和布局情况进行不同等级的保护和植被恢复、重建。

5.2.4 改造林相质量

林相改造的直接目的是提高森林景观的视觉效果,因此林相改造的质量相当重要,需严把林相改造技术质量关。一是要认真落实林相改造承包管护责任制,真正做到责任到人;二是必须引进具备一定林业专业技术水平的人员,运用他们的专业技术参与到林相改造中,以他们现有的丰富专业知识为基础,进行与适应性管理相对应的技术培训;三是加强监督管理,对林相改造过程中的各项环节进行跟踪,切实提高林相改造的质量。

6 结论

老山林场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需要根据事前的相关调查,专业人士的讨论,结合公众意愿,以高品位、高层次、外观秀美、内涵丰富、完美无瑕的生态林场为主要的建设目标,同时制订出与总体目标相一致的具体分目标;以老山林场的水源涵养为重点管理对象,确定老山林场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的可行性方案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在管理过程中,加强阔叶林的种植,以提高森林水源涵养能力;注意对景观林的建设,在美观的基础上提高森林生态效益;充分运用科学技术,加强对管理与调控系统的监测与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重新对管理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利用实时的反馈手段达到最优的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黄进,张金池,杨会.桐庐生态公益林主要森林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综合评价[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0,(8):46-50.

[2]吴鹏,聂洋,殷建强,丁访军,崔迎春,胡蕖.不同干扰程度对金佛山方竹林土壤物理特性及其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2):250-253.

[3]吴春燕,秦华.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3):244-245.

[4]赵庆建,温作民.森林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的理论概念框架与模型[J].林业资源管理,2009,(5):36-38.

[5]朱秀端.闽北森林水源涵养效益和防洪减灾作用探讨[J].水利科技,2009,(4):10.

[6]林群,张守攻,江泽平.国外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模式的经验与启示[J].世界林业研究,2008,(5):1-6.

[7]许新桥.近自然林业理论评价[J].林业经济,2006,(2):24-32.

生态系统适应性 篇4

关键词 ‘云茶红1号’ ;保山 ;澜沧

分类号 S571.1

Ecological Adaptability of New Tea Hybrid Variety

‘Yunchahong 1’ in Baoshan City and Langcang County

CHEN Chunlin TIAN Yiping LIANG Mingzhi

BAO Yunxiu DENG Shaochun XU Pizhong LI Chaoyun

(Tea Research Institute, 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Yunnan Technology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Tea Germplasm Innovation

and Supporting Cultivation, Menghai, Yunnan 666201)

Abstract The new tea hybrid variety‘Yunchahong 1’ was arranged as a fitness test variety to plant in Baoshan city and Lancang county, after contrast to the variety 'Yunkang 10',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utting survival rate and volume of production of ‘Yunchahong 1’ was higher than contrast variety ‘Yunkang 10’, and it was a high yield variety with stronger growth potential; its component contents of 'one bud and two leaves' steamed green sample was rich with 43.26%~46.4% water extract, 33.4% tea polyphenols, 1.4%~2.4% amino acids and 3.52%~4.0% caffeine, the quality of red broken tea made of it was higher than contrast variety ‘Yunkang 10’. In addition, the key points of its cultivation technique was introduced from the aspects of planting, applying fertilizer, picking and preventing and curing pests.

Keywords ‘Yunchahong 1’; Baoshan ; Langcang

茶树品种区域试验是良种繁育推广的必要环节,是品种通过审定的前提。通过区域试验可以验证该品种在各地区的适应能力,如丰产性、抗逆性、遗传稳定性等[1-2]。云茶红1号(试验代号8-1)是以国家级中叶良种福鼎大白茶为母本,国家级大叶良种云抗10号为父本,通过人工授粉,从F1单株中选育而成。该品种于2014年11月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委员会品种登记,登记名称为云茶红1号,登记编号为滇登记茶树2014006号,经过近20年的品种比较试验和品种区域性试验及引种试验发现,选育出的红茶品质超过全国红茶良种云抗10号[3-6]。1997-2011年在保山、澜沧2个区试点对云茶红1号进行生态适应性试验,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参试品种为‘云茶红1号’(试验代号8-1),对照品种为‘云抗10号’。

1.2 方法

1.2.1 种植管理

1997年6月在保山市茶树良种场布置区域性试验,采用双行单株,大行距1.5 m,株行距25 cm×33 cm,小区面积7.33 m2,小区定植38株。试验地为平地,种植沟宽60 cm,深为50 cm,沟底亩施农家肥2 000 kg。茶树定植当年12月进行第1次修剪,第二年8月进行第2次修剪,第三年7月进行第3次修剪,第三年11月进行第4次修剪。每年2~3月灌溉;每年中耕1次,在当年7月上旬进行。每年施肥2次:第一次在3月下旬,第二次在7月上旬中耕时结合开沟施肥。每年打药5~6次防治病虫害。鲜叶采摘标准:根据茶叶生产加工要求采摘鲜叶,春芽留鱼叶采、夏秋茶留一叶采。

1997年7月在澜沧县县乡企业开发公司茶果场布置区域试验,设3重复,随机排列,每个小区面积13.33 m2,大行距1.5 m,小行距×株距为40 cm×33 cm,双行单株,每小区定植54株,亩植2 700株。试验地为15~20°,种植沟宽60 cm,深为50 cm,定植当年的9月进行第1次修剪,并浅耕除草施肥1次,在茶树定植第二年的6月进行第2次定剪;第三年6月进行第3次修剪,第三年10月进行第4次修剪。鲜叶采摘标准:根据茶叶生产加工要求采摘鲜叶,春芽留鱼叶采、夏秋茶留一叶采。

1.2.2 检测指标

成活率、生长势调查:茶苗定植满1足龄时,调查成活率,调查树高、树幅、成活率。农艺性状:春季萌发期、开采期等项目观测;产量鉴定:按当地茶叶生产采摘标准,分批及时采摘并记录产量。生化成分分析:夏、秋季采摘一芽二叶蒸青样,分析水浸出物[7]、茶多酚[8]、氨基酸[9]、咖啡碱[10]。

2 结果与分析

2.1 定植成活率与生长势

茶树定植成活率的高低,反映了参试品种对当地环境条件适应能力的强弱,是确定其推广应用于区域的重要依据之一。在苗木定植满1足龄时,调查品种的定植成活率结果表明:云茶红1号在2个区试点的移栽成活率都高于云抗10号,说明云茶红1号适应能力超过云抗10号;从长势来看,1足龄云茶红1号树高30 cm,云抗10号比云茶红1号高4 cm,云茶红1号树幅宽24 cm,比云抗10号的树幅宽2 cm。2.5足龄时,云茶红1号树高53.3 cm,树幅宽90.0 cm,云抗10号比云茶红1号高1.4 cm,树幅比云茶红1号小18.1 cm(表1)。这说明云茶红1号在2个区试地的适应性较好,随着树龄的增加,其树高明显比对照品种矮,树幅明显宽于对照,符合优良茶树品种的生长势要求。

2.2 开采期与萌发期

据多年的萌发期及一芽三叶开采期观测结果表明:在同一地区,云茶红1号与云抗10号春茶及萌发期相同,品种间无差异,但是在地域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别,保山的萌发期和开采期分别是在3月中旬和4月中旬;澜沧的萌发期和开采期分别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和3月中旬开采,澜沧比保山提前约15 d萌发与开采。

2.3 产量

通过7年的产量鉴定,澜沧区试点云茶红1号平均亩产干茶139.59 kg,超过云抗10号(124.58 kg)12.0%;在保山区试点,云茶红1号平均亩产干茶157.1 kg,超过云抗10号(101.1 kg)35.0%(表2)。

2.4 茶叶内含物

由表3可知,云茶红1号内含物质较云抗10号低,但内含物质比例协调,具有适制优良红茶的物质基础。通过审评,云茶红1号制出的红碎茶具有茶汤红艳明亮、香气甜香、浓郁,滋味浓强鲜,叶底红亮等特点(红碎茶品质总分91.90);云抗10号制出的红碎茶汤色红明亮,香气甜香浓,滋味浓强,叶底红亮(红碎茶品质总分91.90)。云茶红1号的汤色和滋味都比云抗10号好。

3 栽培技术要点

深耕改土,施足底肥,宜实行双行单株定植,亩植2 500~3 000株,幼龄茶树进行3~4次定型修剪,剪留高度分别为15~20 cm、30~35 cm、50~55 cm、60~70 cm。加强肥培管理,鲜叶采摘宜细嫩采,全年以采一芽二叶优质茶原料为主,每隔5~7 d采摘1次;成龄茶园每隔2~3年要深修剪1次。

4 小结

云茶红1号在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都低于云抗10号,但是制成的红碎茶感官审评较云抗10号好,这是否与内含成分比例相关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廖 琴,徐秀莲. 我国农作物品种区试及审定的发展状况[J]. 种子世界,1999(7):22-23.

[2] 孙世贤. 关于加快国家品种审定制度改革的建议[J]. 中国农技推广,1996(3):8-9.

[3] 徐润邑. 关于加强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工作的思考[J]. 宁夏科技,2003(5):17.

[4] 章志芳. 茶树新品种区域试验研究进展与思考[J]. 茶叶通讯,2012,39(2):32-34.

[5] 尚卫琼,梁名志,田易萍,等. 云南省茶树育种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3):5 700-5 702.

[6] 田易萍,徐丕忠,朱兴正. 国家级茶树良种云抗10号在云南省的应用及推广[J]. 现代农业科技,2011(24):118-119.

[7] 茶 水浸出物测定:GB/T 8305-2013 [S/OL]. [2015-06

-29]. http://down.foodmate.net/standard/sort/3/3

9348.html.

[8] 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GB/T 8313-2008[S/OL]. [2015-06-29]. http://down.foodmate.net/standard/sort/3/16310.html.

[9] 茶游离氨基酸总量测定:GB/T 8314-2013[S/OL]. [2015-06-29]. http://down.foodmate.net/standard/

sort/3/39356.html.

生态系统适应性 篇5

关键词:环境适应性,稳定可靠性,生态环境

1环境的两大性质

1. 1环境适应性

所谓环境适应性, 主要指的是生态环境变化中, 可能遭受所有情况的影响。既然有些环境的变化是朝着好的方面发展, 那么必然会有朝着恶劣方面发展的变化, 比如说能源短缺、臭氧层空洞、全球变暖等。正是由于这些恶劣环境的存在, 导致所有生物的适应能力都受到很大的考验。此外, 随着我国工业化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 生态环境在其生命过程中, 难免会遭受很多极端情况。这类情况的发生, 给生态环境自身造成重大损伤, 从而缩短其寿命。但如果生态环境能够将自身的协调适应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就会将这种损伤大大减少, 但是这种适应协调能力是有额度的。如果发生了极为严重的环境损害, 单纯的依靠生态环境自身的适应性是无法修复的。

1. 2环境的稳定可靠性

虽然适应性和稳定可靠性都是生态环境的基本属性, 但是二者之间存在区别。与适应性相同, 稳定可靠性同样能够对生态环境的损坏进行一定程度的调节。但二者不同的是, 适应性所强调的是可能遭受的危险情况, 稳定可靠性所强调的则是规定情况。其次, 二者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行陈述的时候, 采取的方式不同。适应性主要是采用定性的方式来分析, 稳定可靠性则采用定量的方式来分析。虽然二者存在不同之处, 但二者之间存在的联系也是不容置疑的, 在生态环境生命过程中, 其本身的适应性越高, 相应的稳定可靠性就越强。

2环境预防和治理工程

2. 1水污染预防与治理

据调查, 在我国城市中, 有近一半的城市面临缺水问题。世界十大水污染城市中, 仅我国就占了8 个。因此, 对于水污染的预防与治理已经成为国家相关部门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就目前国内国外所采用的水资源保护技术来看, 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水污染的控制。比如漂白粉的出现、活性污泥法的发明等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水资源的污染。当然, 通过法律明确限制污染物排放也是预防和治理水污染的有效方法。相关部门可以根据我国水污染的实际情况, 采取最佳的方法, 实现对水污染的预防和治理。

2. 2大气污染预防与治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各种家用电器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虽然这些电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方便, 但是随之而来的大气污染却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比如生活中常见的冰箱和空调, 二者在使用过程中所释放的氟利昂能够对臭氧层造成巨大的危害。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代步工具———汽车, 在行驶过程中排出的尾气也会对空气造成污染, 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为了将大气污染有效治理, 相关部门采用了除尘、工业气体净化等技术, 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3固体废物预防与治理

目前。固体废物预防与治理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不仅因为这种污染的面积较广, 而且还因为此类污染的污染源较多, 很难进行全面控制。我国对于固体废物的预防和治理, 最早应该追溯到公元前3 000 年。古希腊的填埋方式成功降低了固体垃圾的数量, 有效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当前, 这方面的研究获得了很大的成绩。工业废渣制造建筑材料等技术, 显著地减少了工业生产中的固体废物。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 对于固体废物预防与治理的措施仍然不断完善。

3 环境适应性、环境工程、生态环境三者的关系

3. 1环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 环境工程对于生态环境所起到的净化作用也逐渐被人们重视。一直以来, 人类为了追求短期利益, 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虽然人类始终倡导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但其实际行动却不断将自己放在与环境保护相对立的位置。环境工程出现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专业技术、经济、法律或道德的手段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长远发展。由此可见, 环境工作对生态环境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

3. 2环境适应性对环境工程的意义

在生态环境的生命过程中, 环境适应性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有效的环境保护技术是加强环境适应性的重要屏障。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后期对环境保护技术的监察、分析与试验工作, 则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改善和评价确定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力。此外, 环境工程合理的技术研发与管理协作工作也是保证加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前提。环境的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需要各个环保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

4 结语

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 相关工作人员在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时候, 一定要将其适应性给予充分考虑。与此同时, 对于环境工程的实施也要给予足够重视, 尽可能选用具有高端技术的人员对环境保护进行控制和管理。只有这样, 才能够从根本上确保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忠立.生态工业园建设与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安全性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 2007.

生态系统适应性 篇6

除了国家投入不足和政策失误外,对喀斯特土地退化成因与发生机制、喀斯特生态系统功能维持机制及演变规律认识不足,缺乏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的综合防治理论与支撑技术体系是重要的原因。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喀斯特生态系统演替过程及其生态效应,找出打破“环境退化-贫困”恶性循环的关键环节,提出优化喀斯特生态系统功能的防治技术,为西南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1 喀斯特坡地土壤生态系统养分水分过程

采用观测手段与同位素示踪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喀斯特坡面土壤侵蚀与降雨-入渗-产流-土壤水分再分布过程,研究不同利用方式坡面侵蚀产沙机理。

1.1 喀斯特坡地土壤样品的粒度变化

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站坡地土壤样品粒度的顺坡变化见表1。粗砾(>20mm)含量呈顺坡减少的趋势,细砾(2-20mm)含量则呈顺坡增加的趋势。倒石堆坡地是撒落堆积的产物,粗大的碎屑物主要集中在倒石堆的上部,细小的碎屑物则集中在其下部,土体的粒度自上而下逐渐变小,呈顺坡变细的趋势。

1.2 喀斯特坡地土壤中137Cs分布

广西环江137Cs本底值为997.7Bq/m2(2006),变异系数(CV)0.13,本底值可靠。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站坡地石灰土角砾多、孔隙大,土壤分层剖面中137Cs分布深度大;土壤剖面样的137Cs浓度高,面积活度低,揭示了由于地下漏失引起土壤的细颗粒物质和137Cs的垂直向下的深部迁移[2]。

环江喀斯特站水库沉积泥沙的137Cs和细颗粒含量(<0.05mm)的深度分布表明,137Cs分布于剖面上部0-12cm深度内的表层内,含量1-2Bq/kg。水库泥沙表层10cm的137Cs平均浓度为1.8Bq/kg,流域表层土壤的137Cs平均浓度15.0Bq/kg,土壤地下流失产出的泥沙来自深层土壤,基本不含137Cs,利用配比公式计算得出环江喀斯特站小流域土壤地面和地下流失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12%和88%,即喀斯特河流泥沙主要来源于土壤的地下流失。初步研究表明:土壤流失以“地下过程为主、地表过程为辅”。

1.3 不同利用类型土-石坡面降雨产流规律

环江喀斯特站不同利用类型(主要有坡耕地、灌草丛、牧草地等)土-石坡面年降雨径流系数小于5%,表明喀斯特山区土-石坡面降雨入渗产流以“地下过程为主、地表过程为辅”。这也可能是土壤水分沿坡面的分布主要取决于土地利用类型,而与坡位关系较小的缘故。与此对应,土-石坡面地表侵蚀很少,一般年土壤侵蚀模数<10t/km2,仅新开发经济林地因土壤扰动较大其年侵蚀模数可达20-50t/km2或者更多。

1.4 喀斯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和生态微平板技术,研究喀斯特植被典型演替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结果显示:土壤中微生物功能多样性随地上植物多样性的升高而升高(次生林>原生林>灌丛>草丛);而组成多样性与地上植被变化趋势不一致(细菌表现为草丛>次生林>原生林>灌丛;真菌为次生林>草丛>灌丛>原生林),但聚类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组成多样性具有延续性;在草丛和灌丛覆被下,土壤微生物组成多样性有显著的季节变化,无显著的功能多样性季节变化,而在森林覆被下(原生或次生林),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季节变化极其显著,但组成多样性变化不显著[3]。因此,在喀斯特植被恢复早期,土壤中存在丰富的微生物遗传多样性,具有较好的土壤微生物恢复基础,但不稳定;而恢复后期,土壤微生物功能加强并随地上植被生长的季节变化而功能发生改变。喀斯特土壤微生物和植被之间存在着共演替的作用机制,在制订石漠化土地恢复举措时,应该考虑到这种相互依存的共存机制。

2 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养分、水分的空间分异

2.1 峰丛洼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异

根据干扰程度将桂西北峰丛洼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分为四种:自然坡地、撂荒地、木豆-板栗地和耕地。样点的布设采用规则网格和链形相结合的方法,在洼地和坡脚采用网格取样,取样间隔20 m。沿坡面采用线形取样,取样间隔10 m。

坡地和洼地土壤养分比较表明:土壤养分在坡地和洼地有明显差异。如表3所示,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和速效钾在坡地的含量显著高于洼地,其中坡地的有机碳比洼地高约79.8%,全氮高75.5%,全磷高12.2%,全钾高28.2%,碱解氮和速效钾分别高68.2%和51%,表明坡地土壤养分状况好于洼地。速效磷在洼地的含量显著高于坡地,比坡地高约34.7%,主要与洼地的磷肥施用有关。

“Sig”表示坡地和洼地有显著差异(P<0.05),“Not sig”表示坡地和洼地差异不显著(P>0.05)。

地形因子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立地因子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钾等养分呈显著正相关:立地因子高(裸岩率大,坡度较陡,土被较薄)的点上述养分含量也较高[4]。有机碳等养分与立地因子表现出的正相关关系可能与两方面的作用有关,一是立地因子较高(裸岩率大,坡度较陡,土被较薄)的样点往往是自然植被或撂荒地所在的点,人类干扰小,土壤有机质积累较高,相应土壤的供水供肥能力优于其他样点;二是在自然条件下石灰岩表面往往发育有苔藓等原生植物,已有研究表明其形成的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全磷以及有效态的氮、钾等养分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植被的土壤。土壤物质在石面的侵蚀、淋溶以及在石隙和石槽土壤的沉积可能也是高立地因子处土壤养分反而偏高的一个原因。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具有明显影响(表4):自然坡地的有机碳、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钾明显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其中有机碳比耕地高234.7%,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钾分别比耕地高140.2%、10.8%、181%和48.1%;撂荒地的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显著高于木豆-板栗地和耕地,表明经过较长时间的撂荒后,土壤养分循环在向良性方向发展,生态系统功能逐渐恢复。木豆-板栗地的各种土壤养分(性质)含量普遍偏低,与耕地相比木豆-板栗地的有机碳、全钾、碱解氮和C/N略高,但差异不显著。耕地的有机碳、碱解氮、速效钾和C/N在各土地利用类型中是最低的。不过速效磷在耕地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利用类型,主要与耕地的施肥有关。

*表示显著差异(P<0.05);每一列中有相同字母的组表示该组的各土地利用类型差异不显著。

2.2 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异

以线形取样方式测定了喀斯特峰丛洼地坡面表层(0~5、5~10、10~15㎝)土壤水分,用经典统计结合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异结构。结果表明:在坡面特定土地利用结构下,表层土壤水分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异规律,上坡土壤含水率较高,到中下坡降低(图1),沿上坡向下具有不断减小的变化趋势[5]。

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异与土地利用方式有密切关系,土壤水分含量的初步研究表明土壤水分含量:自然植被﹥撂荒地﹥坡耕地﹥人工林,自然恢复是比人工林更好的生态恢复措施[6](表5)。

基于不同利用方式下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养分水分的空间分异,可以发现自然恢复是比人工林更优的植被恢复措施。坡地退耕后应以自然恢复为主,它可以促进群落正向演替,有效改善土壤性质,使土壤容重减小,土壤水分、有机质含量和孔隙度显著增加,这对峰丛洼地的生态重建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退耕地的利用要获得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必须适当降低人工林建设比重,构建喀斯特林草复合生态系统。

3 喀斯特植物多样性与植被恢复途径

喀斯特地区植物具耐旱、喜钙、耐高温特点,比较研究喀斯特区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及其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可以理解植被生态系统调控的机理。

土壤种子库作为原先植被的繁殖体来源和潜在的植物群落,在喀斯特退化森林植被的恢复与演替过程中具有巨大的潜在重要性。在实验室条件下,桂西北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古周)不同植被类型下0-15cm土层可萌发种子密度为330-3205粒/m2。种子密度大小基本顺序为:草丛>灌丛>灌草丛>次生林。喀斯特地区退化生态系统草地土壤种子分离的最小孔径确定为0.25mm,灌丛和次生林地透过0.177-0.25mm筛孔的土壤可不进行萌发试验。在人类近期没有明显干扰作用下,草丛、灌丛地土壤种子库采样至15cm深处即可,林地应适当加深些。轻度、中度和重度3个干扰强度草丛土壤种子库密度存在显著差异,其种子密度依次降低;轻度干扰草丛土壤种子库中乔、灌、草生活型的物种比例优于中度和重度干扰。不同干扰强度草丛土壤种子库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随干扰程度的加大而降低,且与群落物种数变化趋势一致。

与自然保护区相比,综合治理区、自然恢复区和干扰区的物种丧失严重,生态系统结构、生产力严重下降[7]。以自然恢复区为例,在一个峰丛洼地单元内,仅有维管束植物91科206属241种,仅为自然保护区的26.6%,群落演替的最高阶段为落叶阔叶林,群落的最大高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分别下降了10.82m、42.02t ha-1和0.29,见表6。

喀斯特植被主要干扰方式有4种:即垦殖、火烧、采樵和放牧,以自然保护区的顶级群落为参照,以群落类型、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群落生物量、群落多样性指数为指标,研究发现,不同干扰方式对植被自然恢复的影响不同,其中整坡火烧+垦殖的破坏性最大,极易形成石漠化景观[8],整坡火烧+放牧次之,采樵属选择性干扰,采樵+放牧+坡脚火烧的恢复相对较快,没有放牧干扰的采樵+坡脚火烧恢复更好(表7、表8)。

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进入环境保护阶段之后22年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的顺向演替序列为石漠化稀疏草丛→草丛→灌丛→藤刺灌丛→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片段,随着演替的发展,群落的高度上升而密度下降,结构更趋合理;群落生物量逐渐积累增大,草本生物量的比例逐步减少,群落更趋成熟;物种丰富度、香农指数、生态优势度逐步升高;但各种指标与自然保护区的顶级群落相差甚远。

综合分析土壤养分、土壤矿质全量、土壤机械组成等指标发现,植被和土壤的恢复具有明显的互动效应,土壤质量随着植被的恢复逐渐提高,但在藤刺灌丛阶段出现了全磷、有效磷、钙、镁含量较高,其他含量相对较低、接近草丛阶段的现象。

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了桂西北喀斯特干扰区在不同立地类型上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4条植被恢复途径,即立地条件优越地段:草丛→常绿落叶阔叶林→顶极群落;立地条件较好地段:草丛→灌丛→常绿落叶阔叶林→顶极群落;立地条件较差地段:草丛→草灌丛→灌丛→常绿落叶阔叶林→顶极群落;出现石漠化景观的地段:石漠化→草丛→草灌丛→灌丛→灌乔林→常绿落叶阔叶林→顶极群落。

由于坡地玉米种植是造成土壤流失与石漠化的重要原因,基于喀斯特峰丛洼地景观结构与水土过程开展生态设计,对坡耕地玉米进行退耕,构建木本饲料植物作为先锋群落,结合优质牧草的种植,大力发展肉牛圈养,形成喀斯特农牧复合生态系统,大大减轻了垦殖活动对坡耕地的破坏,草食畜牧业成为农民新增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促进了沼气的普及,有效保护了薪炭林与水源林。

摘要:西南喀斯特区域是特殊地质背景制约的脆弱生态带。论文以西南喀斯特地区典型生态系统不同退化/恢复阶段物质循环与植被恢复响应为主线,研究生态系统中的水分和养分过程,包括坡面降雨-入渗-产流-土壤水分再分布过程、土壤水分养分空间分异特征、微生物种群结构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初步揭示了“地下过程为主、地表过程为辅”的水土物质迁移规律与峰丛坡地土壤水分养分状况高于洼地的趋势;通过不同演替阶段、石漠化程度植被生态系统监测,初步揭示植被生态适应性与植物多样性的时空格局,提出发展草食畜牧业、构建农牧复合生态系统的替代型喀斯特区域生态重建发展模式。

关键词:广西,喀斯特:生态系统,生态过程

参考文献

[1]彭晚霞,王克林,宋同清,等.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复合退化控制与重建模式研究[J].生态学报,2008,28(2):811-820.

[2]张信宝,王世杰,贺秀斌.碳酸盐岩风化壳中土壤蠕滑与岩溶坡地的土壤地下漏失[J].地球与环境.2007,35(3):202-206

[3]He Xun-Yang,Wang Ke-Lin,ZhangWei,et al.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soilbacterialmetabolicandplantspeciesdiversityand bac-terialandfungaldiversityinavegetationsuccessiononkarst[J].Plant andSoil,2008,307:123-134.

[4]张伟,陈洪松,王克林,等.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坡面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68-73.

[5]张继光,陈洪松,苏以荣,张伟.喀斯特峰丛洼地坡面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8):54-58.

[6]傅伟,陈洪松,王克林.喀斯特坡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差异性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5(5):59-62.

[7]曾馥平,彭晚霞,宋同清,等.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植被自然恢复22年后群落特征的变化[J].生态学报,2007,27(12):5110-5119.

鱼腥草生态适应性研究概述 篇7

1 遗传多样性及种质资源研究

种质资源是育种的物质基础, 是发现和利用优质基因资源的前提。种质资源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可为评估基因资源的选优以及引种栽培和资源保护提供重要信息。对鱼腥草种质资源及遗传变异研究的结果表明, 鱼腥草种质资源间存在较大遗传差异。通过对鱼腥草种质资源进行系统研究, 在细胞学、同工酶以及分子水平等几个方面对其遗传多样性进了验证, 表明鱼腥草遗传特性与环境因素有关, 但更大程度上由其遗传基础所决定。另外, 鱼腥草的遗传变异不但在种间、群居间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 还在药用成分、构件养分含量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差异, 证明鱼腥草种质资源遗传变异具有广泛的时空特性。至于鱼腥草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变异的原因, 可能与其自花授粉有较大关系。另外, 鱼腥草分布范围较为广泛, 这也可能使其形成比狭域种具有更高的多样性。

2 土壤养分适应性研究

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普遍存在, 影响植物根系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对养分吸收利用的效率, 最终在植物生长发育及生理生态特征等方面产生重要作用。作为与生产最为密切又易人为操作调控的生态因子, 土壤养分的异质性研究常常成为学者探索植物生态适应对策的重点和热点。在对鱼腥草的土壤养分适应性研究中, 普遍认为有机肥对鱼腥草的生长发育和生理生态功能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有机质丰富、氮磷钾养分都比较充足的土壤上种植鱼腥草, 大量施用有机肥能使鱼腥草获得高产[1]。在鱼腥草栽培中, 施用有机肥有利于土壤脲酶、蛋白酶、纤维素酶的形成, 促进植株长高和分枝, 并能明显提高光合速率, 促进鱼腥草叶片氮代谢。另外, 秸秆发酵后的有机肥, 也可促进鱼腥草生长发育, 增加株高、分枝数、地上茎直径、地上茎节间长、地下茎直径、地下茎节间长等生物性状。研究结果也表明, 施用有机肥能显著提高鱼腥草叶片的碳代谢, 并明显提高其产量。但施用人粪尿不利于鱼腥草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蛋白质的形成与积累。

3 光照生态适应对策研究

与土壤养分和水分等一样, 光照也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生态因子。光照通过调节方向、强度和种类等特性, 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生长发育进程及体内的次生代谢活动, 进而在很大程度上调控植物的产量和质量。光照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因植物特性而不同。喜光植物需要充足的直射日光才能生长或生长良好;而耐阴植物更喜欢在荫蔽环境中生长, 在完全或强烈光照条件下, 生长会反而受到抑制。研究表明, 对喜阴植物而言, 可通过调控光照的强弱促进植物增产、增益。研究结果表明, 遮阴条件下, 鱼腥草叶绿素含量明显高于不遮阴处理;遮阴更有利于鱼腥草产量、地上部甲基正壬酮含量、可溶性蛋白和维生素C含量的提高。由此可见, 通过调控光照强度可有效促进鱼腥草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4 土壤水分生态适应对策研究

土壤水分是植物生长重要的限制因子之一, 植物必然通过其表型可塑性对土壤水分条件作出响应。在土壤含水量过多或过少的情况下, 植物生长发育均表现出 (下转第41页) 不同程度的逆境胁迫和生理响应。对鱼腥草的土壤水分生态适应对策研究表明, 在应对土壤水分条件变化时, 其生物量、株高、叶面积指数、根冠比、CAT、POD、SOD活性、MDA质量摩尔浓度和膜伤害率均表现出显著差异。在重度干旱、重度湿润或水淹条件下, 尽管鱼腥草能够维持生长, 但已经处于胁迫状态。综合各种因素, 栽培鱼腥草的水分条件可以控制在轻度干旱和湿润之间。应用于山区自然生境中, 退耕还林的林下潮湿、低洼、积水地带和水沟的边缘及林缘等地均可引种鱼腥草。

5 重金属污染修复

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因其降解难、危害大等特性, 已逐渐演变为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最大敌人之一。有效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就成为当前生态保护和污染修复的重点和难点。在不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和生态系统的基础上, 超富集植物拥有有效降解土壤重金属含量的能力, 这便为重金属污染的生物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可能。研究表明, 鱼腥草在重金属降解和污染修复中可发挥积极作用。鱼腥草对土壤中的镉有很强的富集作用, 且在根系微生物的促进下, 地下部的镉能更有效地转移到地上部, 大大加强植物的修复效率[2]。鱼腥草对铅和锌具有较强的耐性, 建议可利用鱼腥草修复铅污染土壤以及一些铅、锌复合污染土壤, 以达到生物降解和修复铅锌污染的目的[3]。

综上所述, 鱼腥草营养价值高、保健功能好、医疗用途广、社会需求量大, 具有明朗的市场推广及科学研究前景。而目前对鱼腥草的研究多集中于营养保健和医疗作用等方面, 对其生理生态适应性的报道相对较少, 且缺少系统和量化研究。以后的研究, 可适当扩展到鱼腥草生态适应对策方面, 从而为生产调控和人工栽培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陈远学, 吴卫, 刘世全, 等.有机肥对鱼腥草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1, 19 (03) :193-196.

[2]侯伶龙, 黄荣, 周丽蓉, 等.鱼腥草对土壤中镉的富集及根系微生物的促进作用[J].生态环境学报, 2010, 19 (04) :817-821.

生态系统适应性 篇8

菊芋的营养丰富,富含多种微量元素,是21世纪最具代表性的健康食品原料。菊芋块茎腌渍后味道清脆,深受消费者青睐。我国菊芋的加工方式仍以腌制酱菜为主,菊芋经加工腌制,可食率达100%,腌制品具有清脆爽口、香、甜、嫩的特点,并且生产成本低,工艺简单[4]。目前酱腌菜的生产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如: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还原糖、总糖、粗脂肪、粗纤维等品质指标,经常使产品的质量不稳定,影响酱菜菊芋的营养价值和市场开发。因此,选择适合加工的品种,对于菊芋酱菜加工产品的口感品质具有较大影响[5]。

目前,菊芋酱菜加工缺乏专用型品种,极大地限制了大庆地区乃至黑龙江省菊芋酱菜加工产业化发展。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庆分院针对这一问题,搜集、筛选生态适应性强、品质优良的酱菜型菊芋品种,明确适合大庆地区推广加工的优良品种,为菊芋酱菜加工提供品种资源和理论支持,实现酱菜菊芋种植加工节本增效,推动大庆市酱菜菊芋的市场开发和品质提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参试品种为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庆分院原有保存的菊芋品种资源37份,新引进优良品种资源8份,编号为1~45号。

1.2方法

于2013年进行田间生态性对比试验,其它管理方式采用大田常规管理方式,主要调查优良酱菜型菊芋主要形态指标,苗期调查:栽后30d左右调查植株的出苗率、苗情苗势、生长势;开花期调查:叶形、叶色、株高、茎色、花色、株型、分枝;收获时调查:地下块茎形状、块茎颜色、产量及产量相关指标。

2014年根据2013年试验结果,针对生态适应能力较强、产量较高的酱菜型菊芋品种,进行相关品质指标的测定,具体指标为:蛋白质、可溶性糖、粗纤维、粗脂肪、总糖、还原糖。

2结果与分析

2.1酱菜型菊芋种质资源主要形态指标分析

由表1可知,参试的菊芋品种共有45个,综合2013年、2014年两年数据得出:主要形态指标株高、叶形、叶色、株型不同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株高在3m以上的品种有35个,以38号品种株高最高;叶片为圆形的有22个品种,其余为椭圆形;叶色深绿色的品种17个,其余为浅绿色;株型发散的品种有18个,其余株型较为收敛;有24个品种存在较多分枝,分枝数在10个以上,其余品种分枝较少;薯型有30个品种为纺锤型,其余为不规则型。

2.2酱菜型菊芋种质资源产量及产量相关指标分析

由表2可知,参试的大薯型品种中,单株块茎鲜产量的变化幅度在36.0~1 306.2g,最高的是14号品种,其次是1号品种,单株产量最低的是30号品种,单株块茎鲜产量在1 000g以上的有4个品种,在800~1 000g共有9个品种,单株块茎鲜产量在500~800g的共有11个品种,其余品种单株产量均低于500g;

单株块茎干物质产量的变化幅度为10.3~270.1g,200g以上的有6个品种,100~200g的有23个品种,其余品种块茎干物质产量低于100g。

单株块茎数量的变化幅度在6.2~72.0个,其中5个品种的单株块茎数多于40个,17个品种的单株块茎数在20~40个,17个品种单株块茎数在10~20个,6个品种单株块茎数少于10个。

2.3酱菜型菊芋种质资源主要品质指标分析

由表3可知,参试的菊芋品种资源,蛋白质含量变化幅度为1.29%~2.42%,其中有6个资源蛋白质含量在2%以上,其余资源均在2%以下;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幅度在13.25%~21.06%,其中有2个资源在20%以上,其余在20%以下;粗纤维含量变化幅度为1.23%~1.71%,其中1.5%以上的有4个资源,其余在1.5%;粗脂肪含量变化幅度为0.10%~0.21%,0.15%以上的资源有8个,其余0.15%以下;总糖含量的变化幅度为23.45~38.70g,其中有11个资源总糖含量在30g以上,3个资源30g以下;还原糖含量变化幅度为12.45~18.58g,其中有4个资源还原糖含量在15g以下,其余资源在15g以上。

3结论

通过分析可知,不同菊芋品种资源形态指标、产量相关指标间存在较大差异,大薯型菊芋资源株高较低,分枝数较少,长势以主茎和主要分枝为主,且单株产量和单株干物质产量高于小薯型品种,小薯型品种表现为株高较高,相对于大薯型较为繁茂。不同品种资源的品质指标品种间存在差异,但蛋白质含量、粗脂肪含量、粗纤维含量变化幅度不大,差异不明显,糖分含量差异较大。如何利用以上这些生理性状将是今后育种工作的重点。综上所述,菊芋不同品种资源间生理指标、产量相关指标、品质指标均有较大差异,其中11号、13号、14号、36号品种的产量潜力较大,含糖量高,是适合大庆地区推广种植,且酱菜加工效益较好的优良品种,建议加大酱菜加工规模。

参考文献

[1]孙雪梅,李莉.菊芋种质资源性状初步研究[J].青海农林科技,2011(3):48-52.

[2]周东,隋丹,于涛,等.盐碱土壤对菊芋菊糖含量的影响[J].中国调味品,2014,39(3):5-9.

[3]刘鹏,王秀飞,张维东,等.非粮能源植物菊芋对改良吉林西部盐碱沙地的作用及应用前景[J].北方园艺,2013(24):199-202.

[4]张艳.菊芋传统腌制工程中品质变化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生态系统适应性 篇9

【摘 要】唐山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决定了生态教育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引入生态教育理念,分析了高职院校开展生态教育的意义,进而构建适应唐山产业结构调整的高职院校生态教育模式。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高职院校;生态教育;模式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其发展目标是通过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的全方位耦合,以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高质量的服务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

一、唐山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唐山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充分利用沿海的优势条件,发展港口运输业;农业结构调整应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的发展适合自己的农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就业。

二、生态教育理念

(一)生态教育产生的背景

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面貌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人们忽略了对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导致了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为改变现状,有效地保护生态资源与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发挥教育先行的作用,在教育领域逐渐产生了生态教育理念。

(二)高职院校开展生态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技能技术性与实用性,他们是服务于社会各领域一线的劳动者,他们生态意识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建设生态国家、构建生态文明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的生源复杂,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受生活条件、消费方式的影响,对一些生态知识缺乏深层次的认识,生态意识较低,通过开展生态教育可以提高同学们的生态意识。

2.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通过生态教育,使学生懂得生物和环境因素的关系,教师充分利用周围的生态环境作为教学课堂,明确环境是靠我们自己去创造和保护的,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这样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就会形成一定的环保行为习惯。教育学生从身边最基本的事情做起,如学校环境的整洁干净,延伸到社会环境的整洁干净,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三、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教育模式

(一)以优化专业结构为核心促进生态教育发展

专业是市场需求和学校实际教学工作的结合点,因此,唐山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优化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唐山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及变化趋势,优化学校的专业。如增设港口业务管理、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等专业,以適应港口运输业的发展;增设农业经济管理、农业信息化、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的发展走规模化发展之路;增设会展策划与管理、保险实务、家政服务、老年服务与管理、社区康复等专业,以实现第三产业大力发展,促进就业。

(二)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促进生态教育水平的提升

高职院校开展生态教育时间较晚,开设生态教育的公共课程还远没有普及。 因此,普及生态教育的公共课是摆在各个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在开设课程时,要逐步实现以公共必修课的形式开设,并要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任务:首先是所选的教材要具有时代性,内容要浅显易懂;其次是在教学上,力避“填鸭式”,以提升学生能力素质为基础, 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构建高效课堂; 第三是在师资方面,加强对教师的业务培训与进修,提高教学水平; 第四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三)以建设生态文化为核心增强生态意识教育

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生态文化的特点在于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处理现实问题,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生态文化强调的是整体思维模式、尊重生命价值的生态道德观、天人合一的生存境界。基于生态价值取向,让学生在不断地学习、争鸣和论证等实践中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建立共同愿景,逐步形成能够获得群体广泛共识的生态价值取向,进而生成学生努力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组织生态文化,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与精神境界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付义赣,郭坤.构建高职院校学生生态意识培养教育新模式[J].职教论坛,2014(29):54~57

[2]游美琴,胡长和.简析高职教师专业“校本生态发展”[J].职教论坛,2014(17):10~13

[3]吴燕华.低碳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J].职教论坛,2014(25):46~49

作者简介:

鸡心黄皮在南宁的生态适应性表现 篇10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目的

通过观察、记录、分析鸡心黄皮的开花坐果特性及梢的生长特性,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信息。

1.2研究内容

调查花芽萌发期、开花期(初期、盛期、末期)、坐果期、果实成熟期、坐果率、果实生长率、春夏秋冬梢的萌发期、成熟期。

1.3方法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布置,田间人工观察的方法,于2005年2月28日~2006年6月1日选定在广西大学农学院新果园,选取12株长势、树龄、土壤肥力等基本上无明显差异的鸡心黄皮树进行试验并对相应的项目观测。

(1)开花习性

随机抽取20个花穗,每3至5天观察1次,记载花芽萌发期。

随机抽取20个花穗,记载花的初花期(花开到35%程度以下)、盛花期(花开的程度在35%~75%)、末花期(花开的程度在75%以上的),每3~5d观察1次。

(2)结果习性

随机抽取20个花穗,记录坐果期,每35天观察1次。

坐果后随机抽取10个花穗,每5~7d的观察记录1次,记录其坐果率。

随机抽取10个果实,每5~7d测1次果实的纵横径,记录并粗求其生长速率。

随机抽取20个果穗,每5~7d观察1次,记载果实成熟期。

(3)梢生长特性

随机抽取20个枝条,观察记录其春夏秋冬梢的萌发期(有1cm长左右)、成熟期(停止伸长)。

2结果与分析

2.1开花习性

(1)花芽萌发期

黄皮的花芽为混合花芽,花芽分化期一般在当年的12月至翌年1月,但从本次对鸡心黄皮20个花穗的观察记录来看,花芽的萌发期最快的是3月8日,最迟是在4月3日,平均日期为3月18日,即萌发期为3月18日。(见图1)。

花芽的萌发期受树体自身营养条件、土壤水分、气候情况的影响,各地各树体的花芽萌发期都不一样,这点从图中可以看出。

(2)开花期

黄皮的花穗从上年生长发育充实的结果母枝顶端抽出,花期因品种及气候等因素不同而异,穗顶部花先开。鸡心黄皮初花期最早开花的花穗是在3月28日,最迟开花的一直到4月10日,花期为33天。进入初花期最早的花穗是在3月28日,最迟的是4月17日,平均日期为4月4日,即黄皮的初花期(花穗开花数占整个花穗25%以下)为4月4日。最早进入开花盛期的花穗是在4月17日,最迟的是在4月30日,平均日期为4月20日,即黄皮的开花盛期(花穗开花数占整个花穗26%~75%)为4月20日。最早进入开花末期的花穗是在4月17日,最迟的是4月30日,平均日期为4月26日,即黄皮的开花末期(花穗开花数占整个花穗75%以上)为4月26日。(见图2)。从观察记录的数据来看,鸡心黄皮的花期为4月3日~5月3日,一共30d。其中初花期为7d~20d,盛花期为5d~13d,末花期为7~15d。

2.2结果习性

(1)坐果期

黄皮并不是在开花全部结束了才进入坐果期,有的花穗在开花的同时也进入了坐果期,有的在开花盛期时有的花穗就已经进入坐果期,最早进入坐果期的花穗是在4月17日,最迟进入坐果期的花穗是在5月8日,平均日期为5月1日,即黄皮的坐果期是5月1日,整个坐果期共21天。(见图3)。

(2)成熟期

鸡心黄皮果实成熟期在开花后的120天左右,从坐果期到成熟期大概要50天,最早成熟的果穗是在7月6日,最迟的是在8月5日,对这20个果穗的调查中,平均日期是7月22日,即果实成熟期开7月22日。鸡心黄皮的果实成熟期,因树势等各因素的不同,不同株的果穗成熟期不同,同株的不同果穗成熟期也不同,同一果穗的不同果实成熟期也不一样。(见图4)。

(3)坐果率

黄皮的坐果率受气候、树体本身的营养条件以及栽培管理措施等的影响很大,坐果率一般来说都是比较低,鸡心黄皮的坐果率比较高,最高的可达57.14%,最低的也超过10%达到13.91%,平均坐果率为30.17%,即鸡心黄皮的坐果率为30.14%。(见图5)。

(4)果实生长速率

鸡心黄皮在果实生长期里,总体上是有3个生长比较快的时期,其中在5月18日后,由于果实里的种子胚发育而需要吸收大量的水分和养分,使果实生长速率渐渐减慢。在5月30日后,随着胚的生长而产生的生长素促使果实生长速率加快,在6月9日达到最高峰(见图6)。后期大概是7月1日开始,黄皮开始进入成熟期,细胞组织开始变大,纵横径的增长都比较明显(见图7),但生长速率并没有加快(见图6),最后基本上是已经定型,不再增长(见图6)。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纵径的平均生长速率是9.0%,横径的平均生长速率是13.0%。

(5)梢生长特性

在对鸡心黄皮一年的观察中可以知道,其在一年中可萌发4~5次梢,第一次为春梢,集中在2~3月萌发,平均萌发日期在2月20日;第二次稍是夏梢,大多在5~6月萌发,平均萌发日期大约在5月27日;第三次是秋梢,一般在8~9月萌发,平均萌发日期为9月8日;第4次为迟秋梢或早冬梢、冬梢,11月份后的为冬梢。冬梢平均萌发日期为11月8日。(见图8)。

鸡心黄皮同一树株的不同枝条,梢的成熟期不同,春梢在5月~6月成熟停止生长,平均成熟日期为6月14日;夏梢在8月~9月成熟停止生长,平均成熟日期为6月14日;秋梢在11月-12月成熟停止生长,平均成熟日期为12月9日;结果树很难萌发冬梢,或成活率都不高,所以冬梢的成熟期比较快或有的根本没有成熟期。冬梢在1月~2月成熟停止生长,平均成熟日期为2月10日。(见图9)。

3结论

鸡心黄皮花芽萌发期平均日期为3月18日,即萌发期为3月18日。黄皮的初花期(花穗开花数占整个花穗25%以下)平均日期为4月4日。黄皮的开花盛期(花穗开花数占整个花穗26%~75%)平均日期为4月20日。开花末期的花穗是在4月17日,最迟的是4月30日,平均日期为4月26日。鸡心黄皮的花期为4月3日~5月3日,一共30d。其中初花期为7d~20d,盛花期为5d~13d,末花期为7~15d。坐果期的花穗是在4月17日,最迟进入坐果期的花穗是在5月8日,平均日期为5月1日,即黄皮的坐果期是5月1日,整个坐果期共21天。鸡心黄皮果实成熟期在开花后的120天左右,从坐果期到成熟期大概要50天,最早成熟的果穗是在7月6日,最迟的是在8月5日,对这20个果穗的调查中,平均日期是7月22日,即果实成熟期在7月22日。鸡心黄皮的坐果率比较高,最高的可达57.14%,最低的也超过10%达到13.91%,平均坐果率为30.17%,即鸡心黄皮的坐果纵径的平均生长速率是9.0%,横径的平均生长速率是13.0%。第1次为春梢,集中在2~3月萌发,平均萌发日期在2月20日;第2次稍是夏梢,大多在5~6月萌发,平均萌发日期大约在5月27日;第3次是秋梢,一般在8~9月萌发,平均萌发日期为9月8日;第4次为迟秋梢或早冬梢、冬梢,11月份后的为冬梢。冬梢平均萌发日期为11月8日。春梢在5月~6月成熟停止生长,平均成熟日期为6月14日;夏梢在8月~9月成熟停止生长,平均成熟日期为6月14日;秋梢在11月-12月成熟停止生长,平均成熟日期为12月9日;结果树很难萌发冬梢,或成活率都不高,所以冬梢的成熟期比较快或有的根本没有成熟期。冬梢在1月~2月成熟停止生长,平均成熟日期为2月10日。

摘要:通过观察、记录、分析鸡心黄皮的花芽萌发期、开花期(初期、盛期、末期)、坐果期、果实成熟期、坐果率、果实生长率、春夏秋冬梢的萌发期、成熟期等的生长特性,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信息。

上一篇:大数据时代的商业调查下一篇:自动电压控制AV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