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支持系统(精选12篇)
生态支持系统 篇1
1 多源数据管理(同化、融合、共享)与数据库构建技术
1.1 国际:
多源数据管理和数据库构建技术随着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逐渐成熟。在对多源数据管理上,数据获取对象复合化、数据类型复杂化、处理方式的集成化是其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在数据库构建技术上,向上与地方、国家和国际标准接轨,技术标准紧随其发展趋势;向下突出自身特点,充分考虑操作对象的实际发展需求。
1.2 国内:
以数字地球科学为指导,加强3S技术、环境模拟技术和计算机编程手段的应用,突出GIS技术的多源数据特性,通过与不同领域技术的结合,发展了包括“一种土壤水分监测的数据同化方法”、“一种多源环境生态信息数据同化方法”、“机载多角度多源数据的实时采集装置及方法”、“多源数据采集系统”、“基于规则和可信度的多源数据融合系统”、“一种分布式可同步的多源数据的控制方法和装置”、“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人口时空动态出行特征建模方法”、“一种动态数据库构建方法”等多项专利技术。
1.3 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近几年才提出生态安全屏障的概念,在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上,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虽然已有一些针对特定技术和领域的研究,例如“西藏谢通门县铜金矿带遥感图像蚀变信息提取及多源数据融合在成矿预测中的应用”、“基于多源数据集成的松嫩平原土地资源空间数据仓的设计”、“多源多时相数据空间分析及其在西藏墨脱地区的应用”、“基于多源数据的森林生物量与生产力估算研究”、“基于多源数据的三峡库区乐天溪流域林地植被覆盖动态监测”等,但是缺乏对整个地圈—生物圈———大气圈的综合研究,一些技术与模式在区域尺度上的适应性和推广性还有待检验。
1.4 未来发展重点:
注重由海洋、大气预测的研究向对陆地多源数据处理和预测的发展,由气候预测向生态预测发展;注重在考虑环境发展的同时,加强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视,由单一的环境数据预测向环境与人口生产力结合发展;注重由理论和技术探讨向案例研究发展,关注理论和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注重数据库平台的建设,由文件数据库方案向纯关系数据库方案发展。
2 生态安全评估模型与模拟技术
2.1 国际:
在生态环境评价上,结合人类活动,注重在建设生态城市、生态旅游、生态农业中应用,评价指标选取多以综合性为原则,强调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指标的获取;在生态模拟技术上,加强对水资源问题的研究,突出人类活动对整个生态系的物质循环、能量交换、信息传递等的影响,也强调模拟数据的综合性。
2.2 国内:
在生态环境评估模型上,注重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发展了城市景观生态安全及评价模式、基于模糊理论的城市生态系统评估模型、基于数据挖掘的城市生态系统评估模型等;加强经济社会生态评估模型技术的研发,发展了基于生态效益理念的企业环境绩效动态评估模型、企业商业生态系统健壮性评估模型、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发展能力动态评估模型等;在生态系统模拟技术上,加强对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和人工模拟湖泊等的研究,发展了水环境生态修复模拟技术,注重生态模拟技术在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评价方案中的应用。
2.3 存在的问题:
多以纯理论研究为主,虽然涉及的研究领域较广泛,但是缺乏针对典型地区的研究,缺乏区域和全国尺度上的宏观把握与布局,技术应用效果不明显;生态系统综合评估技术研发起步较晚;针对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估模型和生态模拟技术的研究不足,实际应用案例几乎空白。
2.4 未来发展重点:
注重模型参数向综合化发展,由自然因素向自然—人文综合因素发展;注重在评估经济效益的同时,加强对生态效益的评估;注重生态模拟技术试验工作,加强生态系模型的自动化控制和分析测试手段研究。
3 生态安全决策支持系统研发与应用
3.1 国际:
国外在生态决策支持系统上研发和应用起步比较早,技术相对成熟,涉及植物保护、林业、灌溉、农业、环境等各个方面。在决策支持系统应用范围上,研究逐渐趋于综合化,注重生态环境问题的集中治理;在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发技术上,多集成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可视化技术等,加强相关辅助技术的支持作用。
3.2 国内:
在生态决策支持系统上研发和应用上,结合空间技术,注重发展以GIS为核心的“3S”一体化的资源管理与监测体系;强调对动态数据的动态管理和决策支持,构建生态环境保护网络;加强对特定地域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发,例如金沙江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决策支持系统、基于GIS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以贵州省大方县桶井村为例等。
3.3 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上起步比较晚,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研究专家系统,80年代初研究农业专家系统,而专门用于生态决策方面系统的90年代才出现,例如“国家环境质量DSS”、“城市环境实用DSS”。另外,由于基础薄弱、信息共享困难、信息资源不足,导致我国的生态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多数停留于理论、探索和专家咨询阶段,且多数成果尚不完善,真正能够实现在生产中实用,通用性强,达到商业化的软件尚不多。
3.4 未来发展重点:
注重由专家决策支持系统向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群决策支持系统和网络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注重对环境的决策支持,结合计算机、人工智能、数据采集与管理、远程通讯技术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发展包括水质、水质环境影响评价方面的支持系统;注重对水资源的决策支持和系统集成技术,集成如数据管理与处理技术、模型求解与集成技术、AI中的问题求解与搜索技术、计算技术、仿真技术、决策分析技术、图形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等等,为决策者创造集成式决策支持环境。
参考文献
[1]安晓亚等.面向地理空间数据更新的数据同化[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10,(2):153-156.
[2]高斐,王慧强.基于多源数据特征的服务安全态势感知模型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1,(2):165-169.
[3]刘贤词,王晓辉,邢巧.海南岛中部山区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研究[J].节水灌溉,2010,(7):65-66.
[4]徐刚强,胡伏湘.一种基于数据挖掘的城市生态系统评估模型[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11,(1):97-100.
生态支持系统 篇2
其一,确保农业生产的产品数量也能保证质量和国家资源安全可以达到经济长期协调农产品的生命,社会和生态调发展;其二,绿色农业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则必须在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质量,严格执行限制或禁止输入到生产和加工工程;其三,在处理过程中的绿色歌颂农产品,必须利用可再生资源和自然降解和再循环材料,避免过度包装等,确保人类健康和环境免受污染。
3.2绿色农业技术创新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持
绿色农业技术是指人们改造自然,使之适合于学生,农业、生态和农村不需要存在和发展危及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工具和手段。绿色农业与传统农业技术相比,主要体现在绿色技术上,体现在对农业生态环境功能的保护上。
3.3绿色农业生态补偿缺乏有效的投融资机制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育新生态 篇3
关键词:美国;OET;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生态系统
一、OET为学校、师生和家长
提供全方位支持
《世界教育信息》:OET为政策制定者、面向未来的教育家、教育技术开发者、学习者等群体提供支持。在众多服务对象中,各学区领导是执行者。OET为他们提供可参考的教学设施指南(Infrastructure Guide),通过拍摄视频与同行分享有效实践经验。您能否介绍一下OET在支持校监、校长、教师等方面的经验?
约瑟夫·索思:虽然很多校领导都对利用教育技术革新教学法很感兴趣,但是他们组织的很多培训不一定和教育技术相关。因此,我们愿帮助他们将已知的教育知识以革新性的方式与技术相结合。很可惜的是,人们常常墨守成规,因而在引入技术后只不过是用技术重复过去的做法,即“新瓶装旧酒”。引入技术增加了成本,但结果并不能带来真正意义上的革新。
我们愿帮助教师和校领导利用技术的革新去完成那些不借助技术就难以做成的事情,并由此改善教学法。首先,我们必须考虑清楚以下问题:以何种方式实施教学,教学内容应包括哪些,以及我们希望带给学生何种体验。只有回答这些问题后,才可以讨论如何通过技术的支持来达成这些目标。我们与那些面向未来的教育家合作,旨在帮助他们用技术革新教学。我们与各学区合作,采购必备的教学设施和设备,为教师提供制定革新性教学计划所需的专业学习体验。此外,我们也想帮助学生成为合格的数字公民,恰当负责地使用技术。目前,美国有2200个学区的1600万名学生加入了面向未来(Future Ready)愿景。
教育界领袖肩负着众多责任,因此,我们试图为他们提供全面的支持,促进数字化学习。在我们组织召开的区域峰会上,各学区率领导团为各自的学区量身定制教学计划。与此同时,我们为他们提供在线指南,帮助他们了解通过哪些方式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技术。
《世界教育信息》: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对教师掌握技术的水平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请问,OET如何为教师培训提供支持?
约瑟夫·索思:师资培养有利于教师将技术有效地运用于课堂。我们在美国组织的很多师资培养项目都需要进一步改善,以使教师能更好地胜任教育信息化中的新角色。在美国,学校应该将技术融于工作的方方面面,这样教师就会耳濡目染,在带班授课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将技术引进课堂。我认为,很多国家在践行这点时都会觉得棘手,但这点非常重要。我们认为,培养优秀师资是各大学的重要责任,大学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修订课程。
从我们过往的经历来看,把教师集中到一间大教室听一名专家讲课的培训方式不是很有效。我们时常谈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例如,课堂里有30位学生,他们的需求各不相同,而技术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差异化学习。在技术支持下,每名学生都可以同时得到所需的个性化帮助。然而,我们很少谈论针对教师的个性化培训。教师也需要个性化的培训,因此,我们认为,需要为教师构建个性化培训模式。
关于教师个性化培训已有很多种模式。在美国,很多教师用推特(Twitter)和全国各地志趣相投、教授同一学科,也在试图将技术融入课堂的其他教师交流和分享经验。过去,教师的实践社群通常是供职于同一所学校的同事,但现在有了技术支持,教师可以扩大实践社群,和全国各地能够提供帮助的教师交流。
还有一种模式叫教育研讨会(EdCamp)。教育研讨会通常持续一天。有时在暑假举行,有时在学年间举行。教师会把“职业发展日”用于开展教育研讨会。与其坐着听一位专家讲课,不如花时间互相学习。在研讨会上,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研讨会之初不设定议程,与会教师在便利贴上写下希望学到的内容和可以分享的话题。然后,将教师分组,想学某一话题的教师和可以分享相关经验的教师分为一组,进行组内交流。最后,教师投票选出研讨会上将讨论的话题,制定出议程。研讨会期间,教师可以去不同的会场参与不同话题的讨论,各会场安排一位教师辅助会场沟通。教育研讨会使教师能够互相学习。人们总以为培训教师必须邀请外来专家,其实每位教师都是某个方面的专家,每位教师都需要学习专长外的知识。那么,为何不利用教师们自身的专长互相提高。教育研讨会这样的教师个性化培训模式在美国非常受欢迎。
《世界教育信息》:在中国,关于将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一些教师觉得他们的方式很有局限性,并不能真正将技术融入课堂。对此,请问您有什么建议?
约瑟夫·索思:我认为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使用技术自主创造的机会,从而更加革新性地使用技术。如果教师只是将幻灯片作为技术进课堂的方式,那和使用挂图没有什么差别,只是看上去更好些,但教学方式毫无变化。如果教师运用技术的同时也让学生使用技术,学生就能运用技术完成学业任务,这样会极大地改善教学方式。例如,来自美国不同地区的三个学区联合开设一门课程。各学区的学生需完成一项社会主题研究,比如,如何使用美国的水资源,每名学生都有一张评分表,评分表上注明各个评分维度。学生自定作业形式,可以撰写报告、拍摄视频、采访社区群众或是进行科学实验展示水质量。当教师不限定学生完成作业的形式,同时保持统一的评分标准,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和教学内容间的互动。技术在确保学生学习必学内容的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示所学的机会。
《世界教育信息》:家长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参与者,请问,OET通过什么方式将家长纳入教学过程?
约瑟夫·索思:有很多方式可以将家长纳入教学过程,而且各学区已经在践行这些方式。有些学区除了为教师提供培训之外,还为家长们提供学习机会。这些学区积极邀请家长到校学习如何使用教学技术,向他们解释为何使用教学技术,以及家长如何提供支持。学校不一定只服务学生,家长也可以入校学习。有所学校在初次为学生提供教学设备时,邀请家长到校。这些来自低收入社区的家长过去没有机会接触这些设备,邀请这些家长到校学习如何使用这些设备,这样他们就能在学习上辅导孩子。另外,学校还制定了一项开放校门政策,家长可以随时返校寻求帮助。该方式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正在如何利用技术进行学习,也使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情况有更好的认知。
二、与利益相关方合作
是OET的主要工作方式
《世界教育信息》:请问,OET如何发展合作关系,如何评价这种合作模式?
约瑟夫·索思:我们的办事处不大,无法做到事必躬亲。我们在美国有50多个合作伙伴,这些合作伙伴均拥有特定的资质,如教师领导力、家长参与、数据隐私等。我们与合作伙伴共享在教学/教育技术方面的专业资质。因此,我们的办事处和所有的合作伙伴均参与客户沟通。
向数字化学习的转变需要各方的参与,包括校监、学区领导、教师、技术专家、家长以及最重要的参与者——学生。我们扮演的角色是召集各方,探讨各方之间如何互相支持,并就如何促成数字化学习制定具体计划。我们希望各方为了共同的愿景携手努力,以确保实现全方位的支持,不论是关乎技术,还是关乎家长参与,各个方面都能得到有效支持。
《世界教育信息》:能否请您谈谈OET在国际交流方面的经验?
约瑟夫·索思:通常而言,美国联邦教育部专注于国内事务和帮助美国学生获得成功。在美国,需要完成的任务很多,我们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对国内事务的处理上。但我们认为,其他国家也有很多重要的经验值得学习,我们也有值得分享的经验。对我们而言,与国际社会交流经验非常重要。我曾参加在巴西举行的一场教育技术会议,会议上让我感到惊喜的不是巴西的讨论会和美国的讨论会有多么不同,而是两者之间是多么相似。今天的这场会议(注:2016国际教育信息化会议)也是如此。我注意到在全球范围内人们探讨教育技术时所涉及的问题、方式和思路都非常相似,也就是说,我们有很多值得互相学习的地方。在国际上,通常会因为各国状况相去甚远,导致一国的成功经验难以适用于其他国家。然而,在教育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今天,情况则正好相反,这给予了我们可贵的机会,可以互相学习、交流经验。
三、信息技术有助于解决语言学习中的难题
《世界教育信息》:据我们所知,您曾经参与过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国际项目,能否就您个人的经历和我们分享下经验?
约瑟夫·索思:我在美国联邦教育部任职之前,参与过一些国际项目。我开发并设计了自适应混合语言学习系统(Adaptive Blended Language Learning Systems),用该系统教授世界语言。例如,我用该系统在中国、韩国、南美国家教授英语,也为中东提供过咨询服务。
众所周知,学习一门语言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输出语言,即多说多写。当然也需要练习听力和阅读,但大部分的语言教学都太过单一地关注听力和阅读。大多数人在学习语言时会觉得输出语言很困难,因为他们对口语和写作有畏难情绪,选择能避则避。这一情况为技术利用提供了绝佳机会。当一个语言学习系统能促使学习者去说和写,才能使应用技术的效果得到最大化的体现。技术越是促使学习者去输出语言,学习者学到的就越多。例如,给学习者一段消音后的情景对话视频,学习者只能看到视频中对话者的口型,听不到交谈的内容。在学习时,我们鼓励学习者用所学的语言设计对话内容,并为视频配音。这样的任务可以促使学习者把视频内容编得更有意思。学习者都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因而他们会很努力地设计对话,并把输出的语言录入视频。这样的学习方式并不是技术本身在教授学习者语言,而是利用技术为学习者提供能够激发学习兴趣的情景,促使学习者主动输出语言。
四、信息技术将深入、全面地影响高等教育
《世界教育信息》:技术在未来高等教育领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约瑟夫·索思: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原因有很多。
第一,技术有助于高等教育的评估以及教与学。例如,有些毕业生入职公司后,由于缺乏实际运用的经验而无法立即发挥作用,为公司创造价值。技术可以用于改变这点,我们可以利用技术让学生模拟担任某公司的某个职务,在模拟中具体学习如何参与某个进程或创造价值,为学生提供积累实际运用经验的机会。
第二,技术有助于促进高等教育领域的公平。共享教育资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每位学生都有权得获得高质量的学习材料,但他们中的一部分甚至连教科书都买不起。在美国,高等教育阶段的教材价格不菲,有些学生买不起。他们可能会上网下载教材,等到攒够钱再买教材时课程早已开始了。这对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很不利,他们的课程成绩会下降,学习表现也会不如其他同学。但如果使用共享教育资源,这些学习材料将对学生免费开放,学生们在第一天上课时就能获得这些材料。
第三,在高等教育领域引入技术也有助于解决学费高的问题,提高学业完成率。在美国,高等教育学费非常昂贵,很多人入学后选择肄业。如果从宏观上看会发现,导致这一情况的一大主因在于如今学生群体的构成发生了变化。过去,大部分大学生年龄在18岁到25岁,均是全日制脱产学习。但现在,学生中有更大一部分已经建立了家庭,有全职工作,同时要来校学习。高等教育传统的课程结构难以适应这批在职学生的需求,而技术可以帮助高等教育创设适合他们的新模型。远程学习平台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远程学习技术能让这批学生就地学习。
第四,技术也能支持基于能力的教学法。如果学生由于过去的工作经历已经获得了某项能力,就能证明自己已具备该项能力,大学不需要花时间重复教授。这样的教学法更高效,但比目前的课程结构更为复杂,因为学校需要追踪各项能力并设定有效测验能力的方式。幸好技术可以促成这些新模型的建立。
第五,技术能在学生择校时提供帮助。有时大学官网上显示的学费不一定就是学生最终入学时支付的费用。学生通常需要支付的费用会更少,因为学生可能会获得基于需求或是基于优秀表现的奖学金。现在,人们正推出一种自动计算学生应付学费的工具,根据学生的背景信息,计算出学生入学时实际需支付的学费。这有助于学生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大学。
简而言之,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都能从技术中获益,但大学需要就引入技术服务高等教育进行更为系统化的思考。大学需要思考如何利用技术服务高等教育。例如,如何利用技术指导大学应该开设哪些专业,或是在学生决定退学前预测哪些学生正因难以兼顾学业而感到焦头烂额。技术在这些方面都能提供有效支持。
生态工业园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篇4
我国自2003年启动了生态工业园区的创建工作。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因生态工业园区在建设中决策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结合国家相关标准及园区实际情况, 构建决策支持系统 (DSS) , 辅助和支持园区管理者加快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为管理者在制定决策时提供数据资料和依据。该系统将园区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统一地存储和管理, 园区管理者可依据现实需要选择相应的数据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系统会根据分析结果生成相应的决策建议, 以此为园区管理者制定决策时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拟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的决策支持系统。
1 指标体系
为了便于管理者更加直观地了解生态工业园的建设情况, 针对生态工业园的建设特点, 本文将生态工业园建设分为三个方面:①经济发展;②环境保护;③园区管理。本文参考国家有关标准, 并结合苏州工业园区实际情况, 得到原指标体系, 继而用粗糙集方法对原指标体系进行了筛选, 筛选的结果如表1、表2、表3所示。
2 软件功能设计
2.1 软件整体功能
如图1所示, 决策支持系统的软件编写, 总体分为三个模块:数据模块、分析模块、决策建议模块。各模块要求具有动态性, 以便于后期各模块的扩展, 系统的完善。该软件的编写采用.NET开发平台, 采用Visual C#开发WinForm应用程序, 采用窗口的方式增强可视化效果, 实现人机对话功能。数据模块部分, 使用C#调用SQL Sever, 实现数据库软件SQL Sever的功能, 同时使其中所存数据具有可传递性;分析模块部分, 主要使用C#结合EXCEL来实现, 对数据模块中的存储内容进行分析操作, 将分析结果返回;决策建议模块部分, 根据分析模块中各分析结果与决策建议间的对应关系, 采用判断选择的方式, 显示分析结果及对应的决策建议。
2.2 数据模块功能
使用C#调用Excel来实现, 包括录入、查询、修改、删除等基本功能, 按照指标顺序存储数据, 并对每一指标内数据量进行动态跟踪。如图2所示。该模块数据存储于Excel表中, 将概念操作化所得的三张表格存储在VS工程文件中的DSSDate.xls的Sheet1中。
2.3 分析模块功能
本模块对数据库各指标存储数据的数量、长度进行判定, 以此为依据选择适当的模型及分析方法, 其中模型内含于方法库中。使用所选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束后, 返回分析结果和检验结果。数据分析就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理论和方法, 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数据分析不存在固定的解决方法, 分析的目的和分析的方法不同, 会从同一数据中发掘出各种有用的信息。以上分析方法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几种方法, 决策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决策目的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 包括数据特征分析、饼图分析、直方图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分析模块软件框架如图3所示。
2.4 决策建议模块功能
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 将结果进行显示;根据分析结果, 给出相应的决策建议。如图4所示。
3 界面设计结果
①主窗口。本文设计的生态工业园区决策支持系统如图5所示, 具有数据查询和修改、数据分析、决策建议三方面功能。②数据模块。以查询园区1994年GDP的数据为例, 数据模块如图6所示。③分析模块。针对数据分析模块, 以中央财政支出变化趋势、园区工业增加值数据特征分析、工业团体废弃物重复利用率为例进行分析, 具体模块见图7所示。④决策建议模块。本文选取某生态工业园区为例进行测试, 决策建议模块的结果如图8所示。⑤数据存储表格。决策支持系统DSS的数据存储表格样式如图9所示。
4 软件应用前景
本着提高生态工业园区管理的智能化水平、辅助和支持园区管理者加快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并且为园区提供数据资料和依据的目的开发了本系统, 以供园区管理者在制定决策时参考使用。本系统可用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园区管理的数据查询和决策生成, 适合管理者和统计人员使用。
参考文献
[1]茶娜.生态工业园的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内蒙古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41 (4) .2009 (7) :60-63.
[2]熊艳, 罗元.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研究——以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集群发展为例.湖北社会科学, 2009年第10期:59-62.
生态支持系统 篇5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重建与金融支持问题探析
西部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和历史背景,决定了生态环境重建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重大意义.生态重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西部地区经济落后,资金短缺成为西部生态环境重建的“瓶颈”.针对西部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金融组织投入、资本市场培育、区域间经济补偿机制和私人环境资本运营等方面的金融支持对策建议.
作 者:王信 罗剑朝 WANG Xin LUO Jian-chao 作者单位:王信,WANG Xin(集美大学,财经学院,福建,厦门,361021)罗剑朝,LUO Jian-chao(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刊 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6(3) 分类号:F832.1 关键词:西部地区 生态环境 金融支持生态支持系统 篇6
关键词:生态产业;财税政策;研究展望
一、研究现状
近年来,学界对财税政策支持生态产业发展相关的问题的研究给予了极大关注,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态产业有关概念与定义的研究。关于生态产业的定义,目前国外学者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国外学者往往根据个人研究的需要,主要从产品生产与服务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的角度来对生态产业进行界定。经合组织与欧盟统计署(Eurostat)1999年发布的《环境物品和服务产业:数据集合河分析年度报告》把生态产业界定为生产某种物品和服务的活动,这些物品与服务是为了进行测量、预防、限制、最小化、或矫正对于水、空气、土地等的环境损害,以及为解决废物、噪音与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这种生产活动包括减少环境风险以及使污染和资源利用最小化的技术、产品与服务;2006年恩斯特和扬(Ernst﹠Young)把生态产业划为两大类:污染管理和资源管理;2009年10月荷兰ECORYS咨询公司把生态产业界定为核心生态产业和相联生态产业,把核心生态产业界定为那些可识别的部门,一些与环境问题相关的或处于生态供应链上的产业被称为“相联生态产业”。国内学者对生态产业的界定也不统一,学者们主要根据掌握的资料和研究的需要以及自身对生态产业理解来给出生态产业的定义,主要从生态经济角度出发引申出生态产业。韩玉堂(2009)认为生态产业是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以生态经济学为原理和指导,模拟自然生态而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李周,杨荣俊,李志萌(2011)认为生态产业的发展是从生态农业开始的,生态产业的核心是构建一个基于“被利用资源能持续成为再生资源”的生态工业体系,而将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结合起来的生态服务则是生态产业最有前途的增长点。发展生态产业的主要手段有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优化、生态技术开发、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全面控制等。李慧明(2012)认为生态产业主要包括与气候治理有关的所有生产与服务活动,也包括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生态建筑。马建平(2013)认为生态产业是按照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且具有较高效的生态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集团型产业,生态产业是绿色产业的一部分,循环产业是生态产业的一种类型,且生态产业覆盖范围更宽。吴琼(2014)认为生态产业是继经济技术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发展的第三代产业。生态产业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
(二)关于支持生态产业发展财税政策选择的研究。由于生态产业的界定没有统一,专门就支持生态产业发展方面来探讨财税政策选择和财税体系的构建方面的研究很少,学者们主要从节约使用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宏观角度来研究构建生态税收体系。已有的研究较多的从与生态产业相关的如环保产业、生态旅游业的角度探讨生态产业财税体系的构建问题。如曲顺兰(2004)建议在税制的设置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生态观念贯穿于税制建设的始终,对企业生产、消费者行为、资源利用等各方面征收一系列税收,从而在税收体系中形成独立的出于生态目的的税种体系。曲顺兰(2004)、李志远(2005)建议生态税收体系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直接作用于生态目的的税收,如进行资源税改革、推进“费改税”,开征污染税、能源税等;二是间接作用于生态目的的税收,如完善流转税、企业税以及关税等措施来构建我国生态税收体系。李周等(2011)认为建立支持生态产业发展的财税创新体系主要是从促进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促进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以及促进科技进步的财税政策三个方面来构建,其中促进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主要从财税扶持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重点支持环保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公共财政体制以及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支持体系来实现。贾康(2013)认为,国家对于环保产业税收优惠力度还不够,建议进一步完善对环保企业在企业所得税、房产和土地使用税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关于支持生态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运行效应的研究
国外学者主要从财税政策对生态产业影响绩效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主要侧重于财税政策对微观主体——企业行为的影响。如Canton(2006)在《Which Role for Eco-industries 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Environmental Policy》一文中研究了寡头垄断生态产业情况下政府如何制定最优排污税,其研究表明,最优排污税的制定取决于厂商的市场力量,纳什均衡同样存在于寡头垄断市场。Shibli,Markandya(1995)在《Industrial
Pollution Control Policies in Asia: How Successful are the Strate
gies》一文中通过分析中国生态产业发展现状,认为征收排污费存在人为因素,对控制污染缺乏有效性,因为收费只是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而Moledina(2003)在《Dynamic Environmen
tal Policy with Trategic Firms: Prices Versus Uantities》中则认为企业由于要缴纳排污税,因此可能会通过削减产量来达到减少税赋的目的,而对于许可证制度,企业可能会故意提高价格以期在未来获得更多的许可证。Wang,Wheeler(1996)在《Water
Pollution Abatement by Chinese Industry Cost Estimat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一文中对中国省际数据研究表明,排污收费制度既不是武断的又不是缺乏效率的,地区间规制手段产生效果不同,主要是由于环境损害的评价以及执行力方面的差异。国内的有关研究主要侧重于从宏观层面上探讨现行财税政策的节能减排效应,并没有从生态产业的角度出发探讨财税政策对生态产业发展的影响。如张磊、蒋义(2008)用我国单位GDP能耗作为解释变量,用与节能减排相关增值税、消费税以及资源税等三个税种各自的税收收入占当年税收收入总和的比重作为自变量,对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进行研究,回归结果显示我国增值税对节能减排效果显著、消费税和资源税则效果不显著。朱迎春(2012)采用Engle——Granger协整检验方法,对我国节能减排税收政策效应进行实证研究,认为各种税种减排效应差异较大,增值税的节能减排效果显著,但仍有改善空间,而消费税和资源税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关于促进生态产业发展财税政策的实践情况。在实践方面,欧洲国家普遍采用环境税来控制企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从而达到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目的,而美国只用排放许可证交易制度来进行环境管制,促进生态产业发展。国内有关生态产业发展的税收的实践现状: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环境经济政策方面的研究。1978年以前有关政策处于空白,这一阶段没有涉及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第二阶段(1978——1994年),将环境保护定位基本国策,开始实施排污收费制度,并制定了有关辅助性的税收措施。如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第三阶段(1994年至今),政策工具逐步丰富。如对利用废物企业的税收减免,对节能治污等环保技术和投资的税收优惠,对污染型产品和项目征收消费税等。我国目前建立的税制体系,五种与生态产业发展有关的税——资源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船使用税以及土地使用税,其税收收入总和占总税收的8%左右。财政支出方面,自2004年起,中央财政预算设立了清洁生产的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清洁生产的规划、培训和技术标准的制定,以及冶金、轻工、纺织、建材等污染相对严重行业中的中小企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的建设。
二、总结与评价
通过对已有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发现,财税政策支持生态产业发展的研究和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生态产业的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当前学术界和国家政府部门对生态产业发展的财税支持体系的研究从概念、体制以及实践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但是,从力所能及的文献研究中也发现,生态产业尚属于较新的概念,关于生态产业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初步研究阶段,有关生态产业的基本内涵、具体内容以及基本特征等方面尚存在不同的观点。目前关于生态产业理论研究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对生态产业的定义和特征的研究,主要停留在一般性的描述方面,从理论上没有厘清其基本内涵,也没有提出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由于目前理论界和实践层面对生态产业没有统一的界定,相关数据库尚未建立以及前人学者研究成果缺乏,有关数据的搜集存在一定的困难,影响了对财税政策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宏微观政策效应在实证方面的分析与研究。二是,对于促进生态产业财税政策体系系统化构建的思路和具体实现路径等方面仍缺乏系统研究。财税政策支持生态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影响路径、影响方式及影响效果等许多关键问题尚未进入深入有效研究。我国现行的财税体系中的部分财税政策与生态产业发展有一定的关联,从理论上和实证角度分析其对生态产业发展的财税激励(约束)效应进行分析还有所欠缺。三是,在实践领域,我国目前的财税政策体系中,虽然财税政策与促进生态产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关联,但主要是围绕环境保护政策展开的;许多政策也只是大方向上的、简单的规定,并没有形成系统的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
三、未来研究展望
一是,财税政策支持生态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方法和思路需要更新。未来的研究应研究综合运用生态学、经济学、财政税收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从理论分析和实践探讨两个层面展开研究,在理论分析方面,未来的研究应遵循“生态产业及财税政策效应基本理论——财税政策影响生态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及影响路径——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支持体系系统化构建”思路。通过运用现代公共财政机制有关原理,设计适应促进我国生态产业发展的财税机制,对于实现我国生态产业发展,建立生态文明国家战略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创新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二是,生态产业的生态产业的概念、内涵、特征和有关内容需要进一步明晰。只有在明晰生态产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系统阐明财税政策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为系统化构建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支持体系提供依据。三是,现行财税政策在促进生态产业发展方面的政策效应需要实证分析。现行财税体系在促进生态产业发展方面还存在某些不尽人意之处,只有通过归纳概括现有的与生态产业发展相关的财税政策及相关政策的运行现状,并从理论上探讨财税政策对生态产业发展的影响路径、影响效应等,重点分析相关财税政策(如所得税优惠、增值税抵扣优惠、资源税以及消费税等),对生产和消费生态产品和服务的厂商和消费者行为选择的影响。从宏观层面上采用Engle—Granger协整检验方法,对我国现行与生态产业发展相关财税政策,对生态产业发展发挥的政策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侧重考察财税政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应以及环境效应。从微观层面上探讨,与生态产业发展相关的财税政策,对企业主体行为选择的影响、对企业生产效益的影响等。将生态产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企业投入/产出作为被解释变量,消费税税负、企业所得税税负、增值税税负以及政府环保支出作为解释变量,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收集一定数量的样本数据,用Eviews6.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实证结果。只有通过实证分析,才能详细准确评价我国现行财税政策在促进生态方面的政策效应,从而从完善财税政策角度加快我国生态产业发展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四是,现行的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未来的研究通过从宏观跟微观层面上实证分析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的变动对生态产业发展的影响,得出相关结果,并以此为基础,分析现有财税政策在促进生态产业发展方面的不足之处,提出进一步完善现行财税政策,系统化构建新的财税体系促进我国生态产业加快发展,重点从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两方面着手建立可操作性、系统性的现代财税体系。
参考文献:
[1] OECD,Eurostat,“The Environmental Goods and Services Industry: Manual for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1999.
[2] Ernst &Young,“Eco-industry,Its size,Employment,Perspectives and Barriers to Growth in an Enlarged EU”,Report for the European Commission,2006.
[3] ECORYS,“Study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EU Eco-industry”,Final Report-Part 1,2009.
[4] 李周,杨荣俊,李志萌.产业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绿色发展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0.
[5] 李慧明. 气候政策立场的国内经济基础——对欧盟成员国生态产业发展的比较分析[J].欧洲研究,2012,1.
[6] 唐天伟,李棕.政府生态规制能否提升中国生态产业绩效?[J].生态经济,2013,2.
生态支持系统 篇7
关键词:水污染,生态补偿,金融支持
引言
早在上世纪20年代, 西方国家就开始了生态补偿的探索, 最早的研究源于高速公路生态补偿。此后, 对森林环境服务市场、补偿支付方式与影响贫困等进行了较多研究。国外在这方面的实践, 主要有爱尔兰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对私有林进行补助, 而国内生态补偿的研究和实践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理论研究方面, 国内有学者将博弈论引入湿地、流域生态补偿的研究。还有学者已经开始尝试将环境生态与金融系统相结合进行研究, 如王君 (2010) 研究了基于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 分析了两者之间的交互关系。王世祥 (2011) 以宁夏同心县为例, 对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 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上述的研究, 是从不同的角度, 论述了对环境资源利用, 进行生态补偿的合理性, 而鲜有将生态补偿和金融理论结合的研究, 实证方面更是不多。
我国生态补偿资金的融资方式, 主要分为4个方面, 即公共财政预算资金、培育和发展生态资本市场、生态建设补偿基金和环保生态彩票。就目前而言, 银行贷款是较为普遍的金融支持生态补偿的一种形式。各金融机构会对符合国家产业和信贷政策、列入国家和省重点支持项目计划的治污公用事业项目给予支持, 如2013年湖北省黄石市借用亚洲开发银行的1亿美元贷款用于磁湖污水的收集与处理、内湖生态修复和江湖连通工程等。此外, 债券融集资金也是近年来颇为受欢迎的一种方式。一般而言, 我国目前主要是借助政府机构发行债券, 但也有少数的企业可以发行公司债券。如2009年国家核准吉林省发行的55亿元地方政府债券, 支持松花江等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另外, 近年来股票市场的环保板块势头强劲。
综上所述, 国家及各地方政府都大力拓宽信贷、债券、基金等融资渠道, 并创新金融工具用以支持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可见, 在流域生态补偿过程中, 金融支持诸如银行贷款、基金股票与企业的特征因素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
目前, 研究这些融资方式在企业获得生态补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如何?其各自与企业本身的特征, 诸如规模、信用、社会资本等因素是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或许可以初步探讨这种情况是否会影响生态环境的效益。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探讨, 能为企业生态补偿金融支持研究提供初步的经验支持, 同时也能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解决有所帮助, 也有利于丰富国内在水污染生态补偿方面的研究, 为其他类似研究的开展提供思路和参考。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1.理论依据
在回顾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 本文将企业的特征因素划分为企业规模、企业信誉、企业社会资本三个维度。
(1) 一般而言, 衡量企业规模较为通行的因素主要是, 从业人员数量、企业的销售额 (反映企业的经营规模) 、企业的资产额 (反映企业占用的资源和投入的生产要素等) 。企业规模大, 意味着企业的实力雄厚, 对当地的经济、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因此, 对于新兴的技术改造, 推广节能减排之类的政策, 此类企业首当其冲。在流域治理过程中, 对该类企业的生态补偿金融支持是首选。
(2) 企业信誉, 是使公众认知的心理转变过程, 是企业行为取得社会认可, 从而获取资源、机会和支持, 进而完成价值创造能力的总和。一般而言, 主要是从产品的质量信誉、服务信誉、竞争信誉、财务信誉、商业信誉等几个方面来考量企业的信誉。良好的企业信誉是企业能够获得各种优惠补助的前提条件。
(3) 社会资本, 是指企业从内部和外部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企业在成长过程中, 不断融合社会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 而企业对它们的融合是以社会网络资本为中介的, 社会文化资本通过对交往交易中共识规则的达成和互助行动的预期来影响企业的成长效率。从理论上讲, 由于企业内的社会资本可增强生产要素组合的效率, 增加人力资本和实物资本的回报, 因此, 强大的企业内社会资本可大大减少企业内的监督成本和信息成本, 提高工作效率, 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研究假设
根据以上理论依据本文提出3个研究假设。
假设1:企业规模会对生态补偿金融支持存在正向影响。
假设2:企业信誉会对生态补偿金融支持存在正向影响。
假设3:企业社会资本会对生态补偿金融支持存在正向影响。
3.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温州鳌江流域污染源企业, 主要集中在温州平阳县水头镇。在以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设计问卷, 采用问卷调查及访谈的方式来收集数据。采用实证研究, 将自变量企业特征因素划分为, 企业规模维度、企业信用维度、企业社会资本维度;因变量定义为生态补偿金融支持可获得性的关系, 来调查温州在鳌江流域污染治理过程中, 鳌江流域污染源企业其生态补偿金融支持的可获得性与企业规模、信誉、社会资本之间的关系。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实地调查和通过亲友发放问卷的方式, 并辅助网络问卷调查平台, 共计发放问卷150份, 回收120份, 有效问卷100份。
实证分析
1.描述性统计分析
样本的基本特征汇总如表1所示。
从表1的人口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1) 样本企业的性质以私人所有为主, 其次为股份制企业。就调研的温州水头镇企业大部分是私人创业, 统计结果符合这一点。
(2) 就样本企业所有者年龄特征而言, 40~50岁年龄段的最多, 占总样本的51%, 其次是30~40岁年龄段的所有者, 占总样本的27%。这也符合历史悠久的企业是历经创业者辛苦守成的特点, 这一结论呼应了企业经营年限大于5年的企业占58%的特点。
(3) 就样本的学历情况来看, 高中及以下学历所占比例达78%, 这与温州地区私营业主学历普遍较低的特征相吻合。
(资料来源:根据调查问卷数据, 运用SPSS13.0因子分析整理得到)
(4) 就企业的年平均收入而言, 分布较为均匀, 40~50万元占34%, 样本企业年限较为长, 一般而言, 经营收入较高。
(5) 就企业员工数量而言, 分布较为均匀。
综合以上对样本企业特征的描述, 可见调研群体的样本特征分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适宜进行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2.因子分析
本文根据对问卷调查所获得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经过因子分析法, 共提取出自变量公因子3个:因子1命名为“企业规模”;因子2命名为“企业信誉”;因子3命名为“企业社会资本”。经过因子分析法, 共提取出1个因变量公因子, 将该因子命名为“获得的生态补偿金融支持”。以上由于版面所限, 省略了因子分析过程。
3.企业各维度与生态补偿金融支持可获得性的相关分析
为了验证本文的研究假设, 进而明确变量内部关系, 本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 对因子分析所提取的3个自变量因子和1个因变量因子进行相关分析 (见表2) 。
(注:**表示在0.01 (双侧) 水平上显著相关, *表示在0.05 (双侧) 水平上显著相关)
(资料来源:根据调查问卷数据, 运用SPSS13.0相关分析整理得到)
如表2所示, 由于显著性检验表明显著相关, 所以, 企业规模、企业信誉、企业社会资本3个维度对生态补偿金融支持可获得性呈现出了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实证结果均初步支持原假设。
4.企业各维度与生态补偿金融支持可获得性的回归分析
相关分析只是表明变量之间存在关系, 无法表明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因此, 为了深入探讨企业各维度与生态补偿可获得性的因果关系, 比较企业各维度对生态补偿金融支持可获得性影响作用的重要性, 本文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来进行研究, 具体见表3。
(资料来源:根据调查问卷数据, 运用SPSS13.0回归分析整理得到)
从表3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显著性检验值小于0.01。由标准化回归系数可见, 3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从大到小依次为:企业规模、企业信誉、企业社会资本。由表3分析可得:常数项的显著性概率为1.000>0.05, 表示该项与0无显著性差异, 无需将常数项加入方程中;企业规模、企业信誉、企业社会资本的显著性概率都为0.000<0.05, 表示这3项与0有显著性差异, 应该将这3项都加入到方程中。
回归分析表明, 企业规模、企业信誉、企业社会资本都在0.01的水平上进入回归方程, 显示出3个因素对生态补偿金融支持可获得性均有显著正向影响, 假设1、假设2、假设3均得到证实。从回归系数角度而言, 企业规模的回归系数最大为0.398, 对于生态补偿金融支持可获得性的影响最为强烈。其次为企业信誉, 其回归系数为0.375。企业社会资本的回归系数为0.202, 对生态补偿金融支持可获得性的影响没有前两项显著。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 企业规模会对企业获得的生态补偿金融支持存在相关关系。一般而言, 企业规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的实力。实力雄厚的企业经济效益好, 其企业规模也较大。这类企业在产业集群里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 因其拥有丰厚的资金和资源, 在节能减排中进行技术升级改造, 所支付的生态补偿金诸如上交的税费中, 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 不管是政府, 还是金融机构, 甚至是企业集群内部, 这类企业都具有优先权, 也即能够更容易也更大程度地获得金融支持。它们往往能够凭借企业巨大的影响力, 对环境治理过程起到关键性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正支持了这一点。
(2) 企业信誉会对企业获得的生态补偿金融支持存在相关关系。在现代社会经济交往中, 信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其作用不可小觑。当企业具有良好的信誉时, 银行信贷等金融资源的获得也就相对容易。同样, 政府机构财政也倾向于支持有良好信誉的企业。本研究的实证同样支持该观点。
(3) 企业社会资本会对企业获得的生态补偿金融支持存在相关关系。企业的社会资本主要关注企业在社会关系网络中所掌握的资源, 如企业之间的关系、企业和政府的关系、企业员工所掌握的关系等。这些资源运筹得当会, 不仅对企业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而且同样会影响企业生态补偿金融支持的获得。本文的实证也证实了这一点。
2.完善县域水污染生态补偿金融支持体系的建议
目前, 许多银行纷纷开始增加对生态补偿的金融支持力度, 创新金融支持的产品。随着“十二五规划”以及政府政策对生态环境的重视, 对建立完善一个有关生态补偿金融支持市场是存在很大可能性的。因此, 政府应作出的努力是:
(1) 强化政府推动作用, 推进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及生态资本市场。在目前我国尚无统一适用的法律法规可以规范生态补偿的开展, 生态补偿的普及度还不够的时候, 政府应致力于构建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 同时, 为生态资金的流通构建一个生态资本市场。建议考虑是否让社会资金参与到该市场中, 从而更好地促进环境生态补偿事业的开展。
(2)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市场融资机制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补偿金融支持环境。良好的环境因素有助于生态补偿金融支持工作的开展。目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 政府的金融支持, 将是生态补偿的主体部分, 因此有必要为市场资本参与该市场创造良好的环境。
(3)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营造良好信用环境。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一定程度上可以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 可以依靠社会信用体系, 最大程度地让资源充分发挥作用。金融机构信任企业, 企业将可以顺利地开展节能减排和技术改造升级;个人信任组织, 闲散的社会资源就可以集聚起来, 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比如建立生态补偿基金等。
(4) 完善法律制度, 促进金融环境改善。有法可依是社会中各种事项顺畅进行的前提保证, 在生态补偿领域同样如此。目前, 这一领域尚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 故金融环境的改善, 十分迫切地需要完善法律制度。
(5) 重视解决企业生态补偿融资难问题,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长远而言, 只有动员社会的力量, 尤其是企业的力量, 才是我国生态补偿得以进行, 环境问题得到改善解决的关键点, 而政府投入这一领域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 政府如何在政策方面给予倾斜, 从而引导和支持企业顺利地进行绿色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SCULLION J, THOMAS C W, VOGT K A, etal.Evaluating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 in Coatepec (Mexico) using remote sensing and onsite interviews[J].Enviromental Conservation, 2011, 38 (4) :426-434.
[2]ULBER L, KLIMEK S, STEINMANN H H, etal.Implementing and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a payment scheme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 from agricultural land[J].Enviromental Conservation, 2011, 38 (4) :464-472.
[3]倪才英, 曾珩, 汪为青.鄱阳湖退田还湖生态补偿研究——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6) :737-742.
[4]王军锋, 侯超波.中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框架与补偿模式研究——基于补偿资金来源的视角[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 (2) :23-29.
生态支持系统 篇8
关键词:生态经济,发展,财政政策
一、张掖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
生态经济是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 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 把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及城乡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统筹规划, 综合建设, 培育可持续的优美生态环境, 建设文明和谐的生态文化, 发展高效低耗的生态产业, 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和谐社会,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人类实践活动。生态经济的本质是把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 在保证自然再生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再生产, 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建立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循环的复合型生态社会系统。
生态经济更多地强调生态背景下发展经济, 更多地强调生态资源的特色和优势。对张掖来讲, 发展节水、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 发展环境所容许的、低污染或无污染、高效的、可持续的工业循环经济, 发展以旅游业为带动的第三产业, 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须选择。就现有基础分析, 张掖发展生态经济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一) 农业基础稳固, 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张掖是传统的农业地区, 光照充足, 灌溉便利, 农民耕作技术纯熟, 农业特别是灌溉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高。黑河作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 年均来水量15.8亿m3, 滋润着绿洲379万亩耕地。张掖农业比重大, 特色浓, 农产品量大质优, 是我国西菜东调、玉米制种和酿酒原料的主产区, 曾以占全省5%的耕地提供了全省35%的商品粮, 在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中占有重要位置, “金张掖”就是因为农业优势而生辉。近年来, 张掖立足于建设现代农业与生态相生相伴的藕合体系, 以建设现代农业大市为目标, 强化科技支撑, 突出特色优势, 高效、节水、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粮食生产连续5年增产增收, 总产量突破100万吨, 全省7个粮食生产大县张掖就有4个;围绕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 玉米制种、马铃薯加工、肉牛养殖、高原夏菜、设施葡萄等特色产业迅速发展;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20.6万人, 输转113.2万人, 创劳务收入77.7亿元;甘州区作为全国首批、甘肃唯一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立足区域优势, 着力推进专业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技能化培训, 已形成了“前引后推”的发展格局;总投资3.2亿元、占地31125亩的张掖绿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初具规模, 吸纳省、市、区20多个科研机构入住, 2011年上半年完成投资1.5亿元, 开展了膜下滴灌、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等多项现代农业试验示范, 逐渐成为“三农”试验示范的平台。
(二) 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生态保护与开发力度逐步加大
张掖市处于祁连山水源涵养核心区域和黑河流域中上游, 区域内有316万亩湿地, 类型多样, 生物多样性丰富, 有湿地植物195种、动物116种, 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祁连山水源涵养林是祁连山生态系统的主体, 森林总蓄积量1161万立方米, 每年涵养吞放约72.64亿立方米出山水, 灌溉着河西走廊和内蒙古额济纳旗1050万亩农田, 浇灌着1650余万亩林地和1200余万亩草原, 是河西走廊的水源保障线。广袤的草原是南部延山带重要的生态区, 在为畜牧业发展提供支撑的同时, 形成承接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与平原湿地良好的连接带。发源于祁连山区的黑河是流经青、甘、蒙三省 (区) 的全国第二大内陆河, 流域总面积14.3万km2, 其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不仅事关流域内的生存环境和经济发展, 更关系到西北、华北地区的环境质量。立足于生态安全屏障, 建设生态文明大市, 积极争取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2.3亿元, 上级财政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2.4亿元, 支持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建设, 湿地保护成效显著;黑河流域应急治理工程全面完成, 累计完成投资15.38亿元, 自2000年起连续十年完成了水量调度任务, 累计向下游下泄水量100.07亿m3, 实现了东居延海连续6年不干涸的历史性突破, 下游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退耕还林、三北四期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 丝绸之路咽喉要道, 立体交通枢纽已具雏形
张掖处在我国地形第一阶梯到第二阶梯过渡处的天然走廊中部、古“丝绸之路”南北两线和“居延古道”的交汇点上, 自古就是一个商贾重镇、交通要塞, 也是“西电东送”、“西煤东运”、“西气东输”的必经之地和咽喉要道, 交通运输四通八达, 自古以来就具有通道优势, 历史上就是一条经济通道。目前, 张掖借助这一优势, 以航空、铁路、公路、管道、通讯等为重要组成部分的通道建设初具雏形, 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已开工建设, 张掖军民合用机场即将投入使用, 兰州至张掖铁路增建三四线, 张掖已被交通部列为全国179个公路交通枢纽站之一, 成为连接青藏、内蒙古两大高原和青海、内蒙、新疆3省, 航空、铁路、公路交错互补的立体交通枢纽, 扩大了张掖的通道截面, 打破了自古交通东西单向瓶颈的格局, 使张掖成为了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区域中心城市, 立体交通枢纽已具雏形, 为张掖发展通道经济奠定了基础。
(四) 自然资源丰富, 旅游产业方兴未艾
张掖旅游资源丰富, 境内祁连山风光、冰川、湿地、丹霞地貌等自然旅游资源特色鲜明, 大佛寺、马蹄寺石窟、明长城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内涵丰富, 以红西路军历史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旅游极具开发价值, 以现代农业为主要内容的观光农业旅游资源潜力巨大, 裕固族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发展生态旅游前景广阔。近年来, 张掖不断加大旅游开发投入, 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着力打造区域旅游精品线路, 正在努力建设“七彩丹霞、湿地之城、裕固家园、戈壁水乡”的旅游目的地和区域性中心旅游城市。2010年全市共完成旅游项目投资6亿元, 2011年各级财政安排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2000多万元, 目前全市已开工建设旅游项目20项, 开通5条张掖城区至重点景区旅游交通专线, 焉支山森林公园、丹霞地质公园购置16辆旅游观光车投入运营;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文殊寺通过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初评, 张掖丹霞地质公园等4家景区被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1年上半年, 全市共接待境内外游客120.97万人次, 同比增长115%,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9亿元, 同比增长110%。
二、张掖发展生态经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由于张掖绿洲所处的地理环境, 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 张掖发展生态经济也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突出表现在农业比重大, 工业经济基础薄弱, 财政对发展生态经济的投入非常有限, 生态安全形势严峻, 影响了生态经济发展的步伐。
(一) 农业比较效益偏低
2010年, 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62.33亿元, 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9.3%。但由于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尚不优化, 优质率较低, 特色农业优势不明显;除玉米制种外, 其他农产品品种规模小, 市场占有率不高等问题比较突出;农产品交易市场和专业合作社等流通组织规模小, 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农业经济循环链条短, 经济附加值小, 科技含量不高。加之农业不直接提供税收, 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较低。
(二) 工业经济基础薄弱
计划经济时代张掖以商品粮基地定位自身发展, 国家和省上很少布局建设工业项目, 造成了张掖工业短腿的结构性缺陷。2010年, 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55.4亿元, 仅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6%, 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相差很大。工业经济总量小, 整体实力不强, 主要依赖资源开发和初级加工, 高耗能高污染、低科技含量和低附加值特征明显, 产品结构单一, 发展方式粗放;传统产业提升改造严重滞后, 风电、太阳能、煤制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正在起步, 拉动经济攀升的大项目、好项目接续不足, 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不稳固, 财政增收的后劲不足。2010年全市大口径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9%, 财政自给率仅为12.9%, 财政用于支持生态经济发展的能力有限。
(三) 旅游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优势
一是旅游策划创意与提升整体形象不够, 旅游产业和文化元素融合不深, 打造旅游“卖点”和宣传促销力度不大, 旅游产品开发滞后, 难以全面彰显张掖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二是现有旅游线路大部分处于北部戈壁沙漠和绿洲边缘地带, 点线散长, 游客逗留时间短暂, 而张掖南部祁连山风光、草原美景、裕固风情以及气势磅礴的丹霞地貌和色彩绚丽的彩色丘陵等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及时开发, 旅游资源优势未转化为直接有效的经济优势;三是旅游产业发展过分依靠政府, 投资不足, 多渠道投入的机制尚未形成, 导致旅游景点景观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配套服务不完善, 旅游资源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 旅游业附加值不高, 对经济的带动还很不明显。
(四) 生态环境问题严峻
张掖降雨稀少, 蒸发强烈, 用水主要依靠过境水;境内可供开发利用的河流26条, 可利用水资源总量26.5亿m3, 扣除黑河向下游分水9.5亿m3后, 人均占有可利用水资源量1250 m3, 亩均511 m3, 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7%和29%, 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地区, 水资源总量不足。同时, 张掖是一个农业大市, 农业灌溉用水占了全市总用水量的85%, 农业、工业、生活和生态用水比例为85:2.5:2.5:1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为52%, 也远低于全国72%的平均水平, 用水效率整体不高。此外, 自2000年起黑河连续十年向下游分水, 使得中游缺水严重, 用水矛盾突出;配合黑河向下游分水, 地下水开采量逐年上升, 地下水位多呈下降趋势, 祁连山雪线上升, 加之水源涵养、湿地保护投入资金不足, 人工绿洲和生态湿地面积萎缩, 泉水锐减, 防风固沙林带成片枯死, 荒漠化加剧, 黑河中游地区生态环境自然退化, 生态功能下降。
(五) 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
生态补偿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与重建等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二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 可能会丧失许多发展机会, 付出机会成本;三是生态环境是一种公共品, 一个区域生态环境的积极变化会给相邻区域带来生态利益, 应该对生态环境保护地给予补偿, 以合理体现生态环境这一公共品的价值,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国家环保总局2007年发布的《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提出了生态补偿的原则:即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付费。近年来, 部分省市在流域的生态补偿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如北京市与河北省境内水源地之间的水资源保护协作、广东省对境内东江等流域上游的生态补偿、浙江省对境内新安江流域的生态补偿等。应用的补偿手段主要是上级政府对被补偿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 或整合相关资金渠道集中用于被补偿地区, 或同级政府间的横向转移支付。张掖市多年的实践结果表明, 尽管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但得到的补偿十分有限, 仅仅是对投入成本和机会成本给予了一少部分的补偿, 差距很大。一是对保护生态投入的补偿较少。2010年省上从中央转移支付资金中给予了张掖市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2.3亿元, 但与张掖市用于祁连山养护、黑河流域治理的投入以及因分水造成的生态恶化等相比, 相差甚远;二是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补偿水平较低。虽然国家对农牧民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给予了现金补助, 退耕还林折算现金补助160元/亩, 退牧还草70元/亩, 生态公益林补偿只有5元亩, 与农牧民耕种、放牧的收益相比 (耕地每亩收益至少在800元左右, 草场每亩收益300元左右) , 差额较大, 现在已启动的退耕还湿地工程也还没有明确的补偿办法。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保护工程的顺利推进;三是对张掖市保护生态的成本没有进行补偿。据统计, 2000年到2008年因分水共造成农业损失5.89亿元, 在减少水费收入1.14亿元的同时, 因县区间的调水, 增加市县区费用2577万元, 水利系统用于堵口疏浚河道费用1616万元, 累计达7.45亿元;四是生态保护的机会成本得不到补偿。祁连山地区被列为限制或禁止开发区后, 一些经济效益较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但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产业项目受到影响。因张掖市分水、防风固沙, 为周边及下游地区带来的生态环境改善而形成的效益, 更是没有体现在补偿上。
三、财政支持张掖生态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十二五”期间, 张掖市各级财政部门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 紧紧围绕实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以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为主攻方向, 抓住国家和省上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等各项政策机遇, 积极争取项目资金,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全力争取国家生态效益补偿, 大力支持生态经济发展, 以生态经济发展壮大财政实力, 实现建设生态文明大市、现代农业大市、通道经济特色市、民族团结进步市的战略目标。
(一) 全力支持生态经济发展
坚持公共财政方向, 积极调整支出结构,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集中财力支持生态经济发展, 优先安排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重点项目, 控制其他非可持续发展建设性支出, 着力解决投入不足等制约生态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一是加大“三农”投入力度, 不断增加“三农”综合专项支出和张掖绿洲现代农业实际示范区建设资金, 大力发展现代高效、节水、生态农业;二是设立生态保护专项资金, 积极支持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 恢复生态原貌;三是增加城市建设投入, 支持创建生态文明城市, 以生态建设引领城市建设, 加快滨河新区、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和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建设, 打造宜居宜游的田园城市;四是进一步增加对新能源、新材料、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的投入, 引导企业发展生态产业, 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实现企业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五是大力支持旅游业发展, 管好用好旅游发展专项资金, 改善旅游景区基础设施, 推进旅游景区星级建设, 积极推动张掖旅游产业大发展。
(二) 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
紧紧抓住政策机遇, 积极沟通衔接, 努力争取列入西部生态文明示范工程, 促进生态经济发展。一是逐年增加项目前期费用预算, 为生态项目的筛选、储备、申报及前期工作提供资金保障;二是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 发改、财政、林业等部门切实加强协作配合, 抽调人员, 集中力量力争将张掖市县 (区) 列入示范工程试点县范围;三是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大市, 积极争取退牧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 努力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 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四是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大市, 用足用活国家强农惠农政策, 重点争取张掖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建设、设施农业、肉牛养殖、玉米制种、马铃薯繁育等产业发展资金, 加快农业发展;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 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抓住中央支持水利发展改革的机遇, 积极争取农田水利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等项目资金, 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五是围绕建设通道经济特色市, 争取更多城市建设及公路、铁路、机场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两新一特”三大优势产业和旅游、服务等生态行业发展资金, 逐步培育成当地的支柱产业, 同时, 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奖补资金, 改造和提升现有产业, 不断增强二、三产业发展活力和动力。
(三) 构建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
创新思路, 积极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 加快生态经济发展。一是研究建立财政支持生态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制订出台发展生态工业、旅游产业等扶持政策, 努力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和杠杆作用, 通过贴息、奖励等手段, 鼓励和引导银行、企业、个人对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的产业进行投资;二是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形成合力”的原则, 切实推进全市财政支农资金整合, 大力支持重点农业项目建设, 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三是建立健全市、县区财政责任分明的投入分担机制, 进一步明确县区财政支持生态经济投入责任和支出范围, 逐步建立稳定的生态经济投入增长长效机制, 促进生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四) 争取上级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
由于自然环境、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原因, 导致张掖财政收入规模小, 刚性支出需求大, 仅仅依靠张掖自身的财力, 难以较好地发展生态经济, 建议市县区政府共同努力, 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的建言献策作用, 争取上级相关部门出台政策, 加大对我市的支持力度, 切实增强张掖财政保障能力, 有效推进全市生态经济发展。一是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力度。充分考虑绿洲地区自然环境脆弱、地域广等因素, 不断提高按人口、面积、耕地等为主要依据分配转移支付的比重, 切实加大对绿洲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补助力度, 实现区域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生态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二是积极争取加大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补助力度。支持祁连山及黑河流域生态保护, 保障甘肃、内蒙乃至全国生态环境, 切实维护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居民和政府的利益, 促进生态区经济快速发展;三是积极争取将黑河流域的森林、草原、湿地、河流作为一个整体, 纳入生态补偿机制, 按张掖市生态保护投入和发展机遇损失, 以及生态受益者的获利来测算生态补偿, 形成生态保护投入的统筹协调互补互促体系。多年来, 为保障祁连山水源涵养、河西走廊以及黑河流域的生态安全, 保证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张掖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由于生态保护和黑河调水受益对象较广, 涉及省内外多个市州, 建议上级一方面解决张掖市生态投入不足的矛盾, 另一方面提高生态受益者的环保意识;四是设立绿洲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基金。通过上级设立专项补助资金、本级财政投入和建立并完善有偿使用生态环境资源与恢复生态环境的经济补偿机制而征收的费用, 积极筹措绿洲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基金, 基金主要用于生态环境基本建设和保护, 为绿洲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筹措稳定的资金;五是允许生态保护区调整和完善现行资源税政策。将资源税的征收对象扩大到矿藏资源和非矿藏资源, 增加水资源税, 开征森林资源税和草场资源税, 将现行资源税按应税资源产品销售量计税改为按实际产量计税, 对非再生性、稀缺性资源课以重税。通过税收杠杆把资源开采使用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 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率。
参考文献
[1]陈克恭, 史振业.干旱区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10.
生态支持系统 篇9
关键词: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金融支持
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总面积18.8万平方公里。经过近六十年高强度开发, 累计生产木材10.5亿立方米, 上缴利税290亿元, 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 大兴安岭成熟林每公顷蓄积量已由过去的135.8立方米下降到74.6立方米, 小兴安岭已由194.4立方米下降到73.6立方米, 远远低于国家林业局规定的安全蓄积量。长期的高强度开发, 导致林区生态功能退化、可采林木资源锐减、林区民生困难、经济社会发展滞缓等矛盾和问题凸显。建设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应对气候变化、转变林区发展方式、改善林区民生等方面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的制约因素
金融支持是推动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是推进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战略性机制和重要途径, 这在客观上对林区金融服务提出新要求。然而, 金融支持在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中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
1. 融资渠道狭窄
林业产业化经营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不仅依靠自身资本积累, 还必须借助外部力量 (社会资本) 发展林业。近年来, 虽然政府加大了对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的投入, 但在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 仅依靠中央财政投入, 显然无法满足林区快速发展的需要。由于信贷约束及融资渠道不畅而面临融资困境, 无法从金融机构及其他融资渠道获取发展资金。金融机构和社会投资者作为资金的供给方, 因林业投资收益低、风险高, 不愿意将资本投向林业, 或因林业金融工具创新不足, 缺乏相应投资渠道和平台, 社会资本难以进入。各商业银行目前对森工企业主要采取“余额锁定、逐步退出”的谨慎信贷政策。
2. 投资激励不足
受当前制度制约, 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多元化投资保障机制难以形成, 林区投资动力相对不足, 社会各投资主体在林业方面的投资较少。制度制约首先是不合理的林业产权安排, 难以形成激励相容的林业投资机制, 使私人、林业部门内部及地方政府的投资无法跟进, 造成投资渠道不畅。目前林地使用权不稳定, 林地流转不自由、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干预过多, 严重影响林业的发展。其次, 国家对林业实行限额采伐制度,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公有制林业企业的投资效益, 从而影响银行对非公有制林业企业的贷款。再次, 我国林业税费种类繁多, 负担重, 影响了林农的投资积极性, 对林农脱贫致富, 激励林农对林业进行投资有极大影响。最后, 林业投资周期一般较长, 资金转换慢, 林业主管部门一直没有培育起规范的林业要素交易市场, 特别是中幼林及承包林地的经营权有偿转让市场, 这使林业投资的流动性受到极大限制, 降低了林业投资的吸引力。
3. 保险机制缺失
林业生产周期长, 面临着许多难以预期的风险, 例如, 自然灾害, 生物灾害等自然风险;林木被盗伐、人为火灾等人为风险及由于林产品市场价格的难以预测性, 从而使经营亏损的市场风险和林地经营者遇到因国家经济和生态建设需要征占用林地, 划定自然保护区等政策风险。森林保险作为林业风险保障机制, 由于林业风险具有来源广, 损失重、预防难、成本高、影响远等特点, 商业保险不敢轻易进入, 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森林保险发展滞后, 远不能满足林业巨大的风险保障需求。
4. 配套措施不完备
一是森林资源评估体系不健全。没有专门的评估机构, 很难确定森林资源的资产价值, 从而难以确定贷款额度。森林评估机构的资质设定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 导致森林资源评估机构资质无法认定, 森林资源评估机构资质获得难。二是林权流转市场体系建设尚不完善。流转行为不规范, 大部分林地自发流转仍处于无章可循的状态, 随意性大, 没有中介机构的参与, 导致操作上缺乏透明度和公平性。三是林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不完善, 缺乏实力雄厚的林业信用担保机构。
二、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融资对策
金融支持对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建设是必要的。为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推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当务之急就是打破制约金融支持瓶颈问题。
1. 扩宽融资渠道
应加大资金融通工具的创新, 改变单一的银行贷款的融资渠道, 实行资金融通多元化, 提高林业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以满足林业建设的需要。财政性融资支持的重点应集中在大小兴安岭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但经济效益偏低及产业利润率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水平、在国内外市场上缺乏开展公平竞争能力的产业项目和领域。政策性金融支持, 应充分运用各种政策性融资活动支持林业发展。发放政策性优惠贷款是扶持大小兴安岭产业发展最直接的方式;由政策性金融机构, 如信用担保公司为林业产业的负债融资进行担保, 提高借款企业资信度, 帮助他们获得金融机构的普通贷款, 还可作为中间人帮助企业吸收社会投资。同时, 政策性金融机构还应为企业提供相关咨询服务, 帮助它们不断开拓新的融资渠道, 解决产业发展中的资金问题。商业性金融支持中, 应加大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对林业企业的信贷投入, 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流向林业, 同时大力发展林业资本市场, 放开直接融资, 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等方面进行融资创新, 使社会资本转化为林业资本。
2. 完善产权制度
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建立林业资源登记公示系统, 实行林权登记、采伐、监管、流转的信息化管理, 使林权信息在相关部门之间实现有效的流通与共享。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变单一的国有产权结构为混合型的产权结构, 实现资源所有者与经营者最直接的结合。国家应逐渐退出具有竞争性的林业投资领域, 将有限的资金集中投放到大型的林业生态工程和基础性建设项目上, 竞争性项目应由企业或林农等市场主体来承担和完成。在市场化的林业投资体制还未真正形成的情况下, 需要国家在投资政策上给予引导和扶持, 或直接进行必要补贴, 减少税收甚至取消征税, 提供优惠贷款, 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行商品林生产。
3. 健全风险保障机制
森林保险作为增强林业风险抵御能力的重要机制, 不仅有利于林业生产经营者在灾后迅速恢复生产, 促进林业的稳定发展, 而且通过保险可以减少林业信贷风险, 从而增加信贷机构对林业的信贷供给。政府可实行林业保险的补偿机制, 对营林者投入的保费按一定的比例给予补贴, 以减轻林农和林业企业的经济负担使其从林业保险中获益, 提高投保积极性。政府可对保险公司直接进行资金补贴, 还可以通过出台林业保险相关的优惠政策来间接支持保险公司, 如政府可以减免保险公司开办林业保险所得收益的税费, 激发保险公司开办林业保险的积极性。政府可以出资设立政策性再保险公司, 开办林业保险的保险公司向政策性再保险公司投保, 以化解风险。充分发挥林业保险的功能和作用, 推进以政策性保险为主, 商业保险为辅的林业保险体系的建立。
4. 完善配套措施
一是依法建立健全森林资源评估体系。尽快成立专业的评估机构, 制定完善的评估标准, 简化评估程序, 加强森林资源评估业务的监管工作, 对于那些乱委托、乱受理的行为需采取必要的措施。二是规范林权流转程序, 培育林权流转市场。建立健全林权登记管理机构, 有效监控林权流转市场, 要充分尊重林权主体市场交易自由权利, 同时也要注意做好政策引导和必要的市场信息供给, 帮助林农合理的选择流转主体和流转方式, 以减少林农盲目流转带来的损失。完善森林资源产权交易网络, 解决交易过程中信息不通畅、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三是建立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 解除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政府要尽快建立财政担保机制, 也可以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专业担保公司介入林业信贷担保, 大力推行以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 由林业企业和林农自愿参与或出资组建的互助性担保体系。
参考文献
[1]秦涛, 田志威, 潘焕学.构建我国林业金融支持体系的战略思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8 (10) .
[2]胡迅.林业金融支持体系中的金融创新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2010 (4) .
[3]陈宣, 翟静芳, 陈习龄.林业金融支持体系视角下林业产业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2 (2) .
生态支持系统 篇10
10月17日, 山西省林业厅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山西省分行签订了《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山西省林业建设战略合作协议书》。
《协议书》明确了双方的合作内容、合作原则及方式, 依据“省级统贷统还、政府购买服务、银行整体授信、按照项目核准、分批发放贷款”的模式, 省农发行将在“十三五”期间对山西省生态储备林基地建设、国家和省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林业扶贫工程、国有林区和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林业产业发展、生态旅游开发等领域给予支持, 为全省林业提供150亿元的信贷额度, 支持山西林业生态建设。《协议书》的签订将加大融资力度, 进一步推动林业精准扶贫、促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工作。
同时, 为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林业生态建设推进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 省林业厅在全国扶贫日当天, 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态扶贫活动。在林业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兴县、岚县、静乐3个试点县, 成立了林业扶贫现场咨询服务小组, 开展以“荒山增绿、农民增收”为主题的林业生态建设脱贫攻坚现场咨询服务活动;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边远山区, 围绕贫困户精准脱贫, 由林业科技人员组织开展科技人才培训服务活动, 另外还组织林业干部进驻平顺县芦沟村等9个村开展帮扶活动。
寻找心理支持系统 篇11
你好!
看得出来,你是个非常努力的孩子,你希望以自己的勤奋和优秀的成绩赢得班主任的关注,但你没有如愿,所以有点失落,有些茫然。
你作为一个学生,十分在乎老师对你关注与否,我很理解。但你可曾想过,老师事实上非常在乎你,只是不用你想要的方式——找你谈话的方式表达出来而已。你是否有点过度在乎老师对你的关注了?更为重要的是,你是否思考过,为何你会如此强烈地“依赖”于这份关注?我想你的“依赖”可能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你的心理上有一种迷茫,你渴望知道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是怎样的,这是你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正常的心理需求,于你则集中表现在渴望了解你现在生活中的重要他人——班主任老师对你的评价。二是可能你缺乏一个我们称之为“心理支持系统”的资源。所有当你烦恼、郁闷、委屈时想对其倾诉,寻求心理支持的对象组成了你的这一系统。班主任老师可以成为你心理支持系统的一部分,但一个完整的心理支持系统也需要你的同学、朋友、家长的加入。你是不是也应该考虑向他们诉说,寻求他们的帮助。
如果你愿意,不妨尝试以下三种方法:
一是主动找老师沟通。如果你想真心与老师沟通,完全可以由你主动提出呀。相信以你的真诚,一定会得到老师的帮助。
二是试着调整你的学习方法。主动向你的老师、同学请教,征询老师的建议,参考同学的学习方法,甚至可以问一下你的父母当年是如何学习的,从而找到更符合心理学规律、更适合你的个性的学习方法。
生态支持系统 篇12
一、“昌铜四县”生态农林产业发展现状
(一) 绿色发展理念明确, 生态文化深入人心
秉承着“绿色发展”的理念, 宜春市首先制定并实施了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严守矿产、耕地、林地、湿地、水资源红线, 建立严格的森林资源使用审批制度、耕地保护制度和水资源管理制度, 从源头上为生态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证。
(二) 林地流转助推适度规模经营, 农业合作组织发挥实效作用
“昌铜四县”通过林地流转, 部分地区实现了集中连片种植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节约了生产成本, 加大了现代农业要素流入, 促进了当地生态农林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发展农业合作组织是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方式, 由于该形式主体建立在村集体之上, 目标就是通过村民互助、集约发展、经验借鉴, 实现村民增收, 非农化和农户失地风险较低, 是四县的主要发展形式。铜鼓县的永丰村成立了一个雷竹股份专业合作社, 该村采取老板投资、村民入股、村集体入股的形式, 在此基础上, 该村投资并建设了一个水利发电站, 年发电量可达400万度, 按照每度电0.3元的卖给国家电网, 一年能创造120万以上的收益。同时该村还有一个罐头厂 (金丰食品有限公司) , 主要生产笋干、酸枣糕等产品。靖安高湖镇的古楠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 把原来村民手中的山林、田地集中起来, 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销售, 达到效益、利润最大化。经调研, “昌铜四县”均有各具特色的农业合作组织, 在发挥林地集约效率, 促进农民增收方面效果明显。四县鼓励合作社发展, 但在很多村镇, 由于缺乏引导和支持, 合作社也存在荒废的情况。
(三) 生态农林产业发展促进农村三产融合, 资本等现代农林要素需求强烈
目前来看, 昌铜四县的产业结构不合理, 服务业比重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截止2015年, 四县的服务业占比为30.2%, 而宜春为31.2%, 全省平均为35.9%。
对此, “昌铜四县”利用现有的生态农林资源,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养老、体验式采摘等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依托原有竹加工、医药制造等产业优势, 在经济运行低迷的大环境下, 提高创新水平, 拓宽海外市场。生态农林业的发展, 不仅为制造加工企业和服务业提供原料和人力, 在部分环节已经相互融合,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前期投入和中期运营, 调研发现, 资本和人才是生态农林发展最欠缺的要素, 这两方面缺口很大, 需要及时补位。
二、“昌铜四县”生态农林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生态农林产业规模不高, 基层政府存在“富民不富财”的隐性忧虑
“昌铜四县”生态农林产业发展主要以农户家庭生产、农村合作社、私人注资生产等形式开展, 以生产有机水稻、生态养殖、休闲采摘、有机水果和茶叶为主, 受制于土地细碎化、资金短缺、农林基础设施不到位、仓储物流不健全、农林技术跟不上、认证和宣传成效不足等局限, 产业化规模化水平较低。调研发现, 依托良好生态, 发展生态农林业、搞活生态观光旅游的村落和农户, 收入普遍增加, 但由于其规模化程度低, 不成产业, 未能有效带动当地财政收入增长;林权“确权颁证”后, 三年毛竹价格从6块钱飙升到19块钱不等, 林户收入大增, 但众多竹产品加工企业倒闭, 财政收入受到不小影响。
由此可见, 无论是集体林权改革, 还是大力发展生态农林产业, 其结果都会增加农民收入, 带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但与此同时, 由于生态农林业目前、尚未发展成为有一定规模的产业, 对当地财政收入效果不大, 反而需要财政支持;随着林权确权颁证和房地产等支柱行业的衰落, 传统竹木加工企业倒闭, 也对财政带来影响。基层政府因此产生“富民不富财”的隐性忧虑。
(二) 金融等现代农业要素投放力度难以支持生态农林产业规模发展
“昌铜四县”农村发展已完成对生态农林产业、有机农业、生态旅游业的规划定位, 逐步过渡到产业化规模化的集中发展期, 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在逐步完成人才、技术、基础设施、生产资料等的投放和更替, 除了农林企业、生产大户和农业合作组织的大规模金融、人才需求之外, 在拓展和完善生态农林产业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的小农户, 同样存在资金需求, 特别是小农户信息来源少、谈判能力差、抵押物缺乏, 亟需更专业更精准的现代要素投放。调研发现, 无论是资金、技术、人才, 还是土地 (经流转后的有规模效率的土地) 、劳动力, 都难以支撑符合当地实际的比较优势要素集约的现代化农业发展:
1. 农村融资模式单一, 尚未形成符合现代农林产业发展的金融体系。
2. 农林发展中尚未形成有效的抵押担保体系, 林权抵押贷款运行难度大。
3. 现有的农村金融模式关于贷款的额度、期限、交易成本等要素, 不符合农林产业经济周期和规模发展。
(三) 部分公益林已到“生命大限期”, 其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集体林权改革后, 农户依法享有林权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 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 而所属林地分为商品林和公益林, 对商品林, 农民可依法自主决定经营方向和经营模式, 生产的木材自主销售。对公益林, 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前提下, 可依法合理利用林地资源, 开发林下种养业, 利用森林景观发展森林旅游业等。“昌铜四县”农户所属的公益林中生命期限在7年到8年的林木, 已到“生命大限期”, 临近枯萎和死亡, 农户依法可卖掉死亡而无生态价值的林木, 但由于“经济人假设”, 农户存在趋利性, 即便国家对于公益林会发放补助, 农户也不会再去种植和管理新的公益林木, 宁愿放之任之。
三、初步形成的结论和建议
1.林地确权颁证后, 林地细碎化问题突出, 通过林地的出租、互换、转让等多种方式的流转, 实现土地连片和规模经营, 农业合作组织的运行, 整合了多方面资源和信息, 促进了产业发展, 但也存在土地“非农化”趋势, 农民存在失地顾虑和风险。2、先进的村支部和农村致富带头人, 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 起到政策、信息、资源、技术、文化等要素的落地效用。但据调查问卷反映, 该区域农户的收入来源中, 林业收入占比并不多, 大部分通过副业经营或外出打工赚到更多的钱。从侧面反映出四县的生态农林产业规模化程度还不高, 也由此带来基层政府“富民不富财”的隐性忧虑。3、生态农林产业发展, 促进了农村三产融合, 在其规模化进程中, 特别需要金融支持, 而当前农村融资方式单一, 生态农林产业的特殊性与金融的属性存在诸多矛盾, 尚未形成符合农业现代化的融资模式。提出以下建议:
2.深化集体林权改革, 推进林地确权颁证
继续深化集体林权改革, 确保林权分家到户, 产权明晰并及时确权颁证, 使得林地流转、林权抵押贷款等有据有权可依。通过林地流转, 实现农林产业适度规模经营, 为获取金融支持提供必要性。同时制定并落实相关规定, 防止土地非农户, 严控农民失地风险。
3.发展农村合作组织, 重视村支部建设, 发掘致富能手
重视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建设, 政府和社会要积极引导支持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流入合作组织, 各县重点打造几个具有特色的农合组织, 提炼其经营模式和经验作为范本, 结合各村实际, 进行有修正的推广。重视村支部建设和农村致富能手的培训和激励。
4.创新农村金融模式, 探索农林产业链融资渠道
创新农林产业融资模式, 通过延长并强化农林产业链, 在政府支持下借助农业合作组织平台, 将金融机构、农林企业有效整合在产业链之中, 以提高农林盈利水平为前提, 通过农林产业链融资, 充分利用产业链各主体间的关系, 发挥它们在各个环节的控制和监督功能, 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和风险。其运行机制可借用黑龙江五里明模式说明:
(1) 农户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 合作社作为承贷主体。
(2) 镇政府将合作社的土地经营权、农机设备收益权等委托给信托公司, 设立自益型财产权信托。
(3) 信托公司将上述信托收益权质押给商业银行, 作为合作社的贷款偿还担保。
(4) 商业银行与合作社签订贷款协议并向合作社发放贷款;同时, 合作社全体股东及镇领导干部与商业银行签订个人保证合同, 为贷款承担联带责任。
(5) 合作社与信托公司签订购销协议, 将生产出来的农林产品销售给信托公司。
(6) 商业银行与信托公司签订协议, 由信托公司协助银行将合作社贷款本息从农林产品收购款中扣除。
摘要:江西作为林业大省是集体林权改革试点前沿省份, 发展生态农林产业, 是江西“绿色崛起”的关键环节。通过对江西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昌铜四县”的实地调研, 发现其生态经济发展理念明确、生态农林产业规模逐步壮大、林地流转助推规模经营、农业合作组织作用明显、农村金融需求强烈, 也存在林权颁证后生态林保护难度加大、林地细碎化严重、农村金融支持乏力、林权抵押贷款运行难度大、产业规模不高等问题。为此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生态农林产业,林地流转,农村金融,规模经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参考文献
[1]李静, 韩斌.中国农村市场化研究报告[M].东方出版社, 2011.
[2]安虎森等.新区域经济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5.
[3]姚洋.发展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4]蒋省三, 刘守英, 李青.中国土地政策改革[M].上海三联书店, 2010.
[5]江成会、吴楚平.信贷供求非均衡状态下农户信贷模式的理性选择——京山县农户信贷模式个案研究[J].金融研究, 2006 (04) .
[6]刘西川, 程恩江.中国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典型案例与理论含义[J].财贸经济, 2013 (08) .
[7]李韬, 罗剑朝.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行为响应——基于Poisson Hurdle模型的微观经验考察[J].管理世界, 2015 (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