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支持系统

2024-10-02

生命支持系统(共9篇)

生命支持系统 篇1

前言

根据急救学理论,伤病员急救的黄金时间是在其受伤或生病后的第一个"1小时",如果在受伤或突发疾病后的第一个"1小时"内对其进行生命体征监护和生命支持,那么,伤病员的死亡率就会大大降低[1]。美军在越南战争、英军在马岛战争、以色列在阿以战争中的前方救护都减轻了医疗后送的负担。借助于先进的生命体征支持与监护系统,前方外科手术队员可及时对伤病员进行就治,及时稳定伤情病情,使伤病员的状况不至于在后送过程中恶化[2]。现在适合现场急救的的生命支持和生命体征监护设备各自分离独立,操作繁杂,与现场急救高时效性要求相矛盾。研制一种具备生命支持和生命体征监护功能的设备,在急救现场和装运途中为伤病兵提供必要的生命支持和监护,对提高伤病员的生还概率、提高海上卫勤综合保障能力以及提高士气、提高战斗力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1 系统构成

舰船伤员生命体征支持与监护系统由支架、生命体征支持与监护两部分组成(图1),生命体征支持与监护包括了加压输液、间歇正压供氧和生命体征监护3个功能模块。系统具备一下能力:与68-Ⅱ担架结合使用的能力;对伤病员实施间歇正压供氧和加压输液的生命支持能力;对伤病员实施心电、血氧饱和度、脉率、体温实时监测、血压定时测量,同时能够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存储、回放,对异常数据进行判断和报警的能力;适合船载、车载、机载及在没有外部电源的野外环境下,自备电源能够满足系统4h工作的能力;在舰船环境下正常工作的能力。

1.1 硬件

1.1.1 加压输液

现场急救往往需要大量补液或输血,对输液精度要求不高,因此选用气囊加压输液。这种输液方式不受环境条件的制约,可以根据急救要求提供不同的输液压力,特别是在舰船较低的舱室空间内更为适合。

1.1.2 供氧

供氧采用射流技术。利用射流中的卷吸现象做成射流元件,和辅件组成控制线路,使射流的方向改变,可以达到气动气控自动切换、时间程序控制、行程程序控制、提供间歇正压等自动控制的目的,优点是: (1) 结构简单,操作安全; (2) 不受各种辐射、电磁波的影响,并具有抗腐蚀、抗震、抗爆和耐高低温等特点,适于在各种环境下应用; (3) 射流元件实现集成化; (4) 无需使用电源,以自带的氧气为动力,解决了现场急救的动力问题。这种控制方式的供氧模式适合不同年龄组的受伤人员的控制呼吸。

1.1.3 生命体征监护

现在市场上各种模块化的生命体征监护模块很多,课题组自行研发生命体征监护模块虽然在技术上能够实现,但研发需要经过较长时间,而且经济上投入大。因此课题组采用购买生命体征监护OEM模块,自行设计程序,达到临床使用的要求。心电使用五电极方式;血氧饱和度采用传统的BCI指夹式;血压采用袖袋式无创血压测量,测量方法采用测振法,可以由手动和自动控制两种,自动控制方式大大减轻了救护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由于救护工作繁忙疏于对伤病员血压的监测;体温采用温度传感器测量体表温度,必要时也可测量体心温度;脉率可以通过血氧饱和度测量得到,心率有心电监护得到,脉率和心率可以自由切换。见图2。

1.2 软件

软件开发采用C语言结合汇编语言开发,汇编语言完成底层硬件控制,C语言完成心电心电波形、体温、血压、血氧等生理信号的采样、分析、存储、异常数据报警以及电源自动切换等高级功能,流程图见图3。

1.3 环境适应性设计

1.3.1 电磁兼容设计

在系统中通过加磁环、滤波电路、采取屏蔽、合理的布线、妥善处理接地线路的联接、在外壳的内表面喷涂屏蔽漆以及在系统外壳的连接处加屏蔽条等处理手段,使系统能够满足舰船电磁兼容的要求。

1.3.2 环境适应性设计

所有金属采用不锈钢材料,保证系统能够达到盐雾标准;电路板制成后进行防霉菌处理;外壳的结合部使用密封垫进行放水处理;在紧固件中加弹簧垫片防振动,这些措施保证了系统能够满足海上环境要求。

系统在进行部队试用前,中国船舶工业上海船用辅助机电设备性能及环境试验检测中心按照GJB4-83相关要求对系统的高温工作、低温工作、淋雨、盐雾、霉菌、冲击、颠振进行了检测,中国船舶工业电工电子设备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检测中心按照GJB151A-97相关要求设备的电磁兼容进行了检测,所有试验均能满足试验大纲要求。

2 结论

舰船伤员生命体征支持与监护系统是为我海军舰船部队提供的一种新型医疗卫生装备,是以保证未来海上作战时,在伤员伤后治疗的黄金时间内 (负伤后10min之内) ,给予生命支持与监护,使伤员在等待获得确定性救治之前,使其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得到改善,稳定其生命体征,有利于海上伤病员尽早获得救治,对提高海上伤病员的治愈率和归队率,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对提高部队士气,维护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铮.创伤医疗急救规程[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4.

[2]王运斗.美军野战卫生装备研究进展及启示[J].后勤科技装备, 1999, 1 (1) :37.

生命支持系统 篇2

[选择题] [ A型题] 1.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方法,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首先必须畅通气道 B.吹气时不要按压胸廓 C.吹气时捏紧病人鼻孔

D.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为30:2 E.按压频率成人8~10次/min 2.以下关于胸外心脏按压术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下压比向上放松的时间长一倍 B.按压部位在胸骨中下1/3交界处

C.按压部位的定位先确定胸骨下切迹 D.按压频率为100次/min E.按压与放松时,手不能离开胸骨定位点 3.判断有无脉搏,下列正确的是: A.同时触摸双侧颈动脉 B.触摸颈动脉时,不要用力过大 C.检查时间不得短于10 s D.不能触摸股动脉 E.颈动脉搏动点在胸锁乳突肌外缘 4.进行环甲膜穿刺时,患者应取:

A.仰卧位,颈下垫枕,头后仰 B.侧卧位 C.仰卧位,头偏向一侧 D.头前屈 E.仰卧头前伸位 5.病人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的主要措施是:

A.维持有效的循环 B.确保呼吸道通畅 C.降温和脱水疗法 D.加强基础护理 E.治疗原发疾病 6.成人胸外心脏按压的操作,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病人仰卧背部垫板 B.急救者用手掌根部按压 C.按压部位在病人心尖区

D.使胸骨下陷4~5cm E.按压要有节律,每分钟100次 7.简单而迅速地确定心脏骤停的指标是:

A.呼吸停止 B.血压下降 C.瞳孔散大 D.意识消失,无大动脉搏动 E.呼之不应 8.判断口对口人工呼吸法是否有效,首先观察:

A.口唇紫绀是否改善 B.瞳孔是否缩小 C.吹气时阻力大小 D.病人胸廓是否起伏 E.剑突下隆起 9.胸外心脏按压的位置是:

A.剑突下 B.胸骨左旁第四肋间 C.左锁骨中线第四肋间

D.胸骨中下1/3交界处 E.胸骨中上1/3交界处 10.胸外心脏按压时,每分钟按压次数为:

A.50次 B.80次 C.100次 D.120次 E.130次 11.口对口通气时,病人吸人气体氧浓度约为:

A.20% B.25% C.30% D.16% E.75% 12.简易人工呼吸器1次可挤压人肺的空气量为:

A.100~200ml B.300~400ml C.500~1000ml

D.1200~1500ml E.1800~2000ml 13.手法开放气道时,应给患者:

A.仰卧位 B.头高足低位 C.头低足高位 D.侧卧位 E.仰卧位头偏向一侧

14.手法开放气道时,非专业急救者打开患者气道常使用的方法是: A.仰头举颏法 B.双手推举下颏法 C.头部前屈法 D.举头抬颈法 E.仰头(面)抬颈法

15.怀疑患者颈椎脊髓损伤时,专业救护者打开患者气道应使用的方法是: A.仰头举颏法 B.举头抬颈法 C.双手推举(托)下颌法 D.头部前屈法 E.仰头(面)抬颈法

16.给外伤患者实施包扎前先要评估病人,评估的内容不包括:

A.患者病情、心理状态 B.创面部位、面积、深度,有无骨折及血管损伤

C.包扎方法 D.受伤场所、原因 E.沟通、理解及合作能力 17.为外伤患者实施包扎时要告知的内容哪项不对:

A.包扎的目的 B.包扎的方法及操作可能带来的不适 C.合作的方法

D.包扎后的护理要点 E.费用

18.螺旋法包扎,绷带倾斜向上缠绕,后圈覆盖前圈的:

A.1/3~3/4 B.1/3~2/3 C.1/2~2/3 D.1/3~1/4 E.1/3~1/2 19.关于外伤患者的处理,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可疑厌氧菌感染者立即包扎 B.休克者取去枕仰卧位 C.出血量多、病情危重时备急救药物 D.条件受限时可就地取材 E.尽量按无菌要求清洗伤口

20.正常情况下气管插管的尖端位于气管隆突: A.下2~3cm B.上2~3cm C.下4~5cm D.上4~5cm E.下1~2cm 21.进行气管插管时,当导管超过声门多少时应拔除管芯:

A.0.5cm B.1cm C.1.5cm D.2cm E.3cm 22.成人气管插管高容量低压气囊注气量一般为:

A.3~5ml B.5~8ml C.8~10ml D.10~12ml E.12~15ml 23.气管插管低张气囊一般多长时间放气一次:

A.30min~1h B.1~2h C.2~3h D.4~6h E.7~8h 24.经口气管插管时,一放置牙垫的位置是:

A.上、下臼齿之间 B.上、下门齿之间 C.上、下智齿之间

D.上、下第三牙齿之间 E.上、下第四牙齿之间 25.使用止血带止血时,应注意:

A.扎止血带时间不宜>2h,每30min松带一次,间歇30s~lmin B.扎止血带时间不宜>1h,每30min松带一次,间歇30s~lmin C.扎止血带时间不宜>lh,每30min松带一次,间歇30min~lh D.扎止血带时间不宜>30min,每1h松带一次,间歇30s~lmin E.扎止血带时间不宜>2h,每1h松带一次,间歇30s~lmin

26.创伤患者离断的肢体和器官其保留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A.将其用无菌敷料包裹 B.用清洁软物包裹 C.尽可能在O~4℃环境保存

D.避免浸泡 E.放于95%的酒精内浸泡保存 27.环甲膜穿刺时,注射器针头刺入的角度为:

A.30度 B.45度 C.50度 D.55度 E.60度 28.环甲膜穿刺注射时,药物稀释用:

A.5%GS B.10%GS C.0.9%NaCl D.5%GNS E.0.5%NS 29.用手法开放气道的三步法是:

A.头后仰→抬下颌→张口 B.抬下颌→头后仰→张口 C.张口→抬下颌→头后仰

D.头后仰→张口→抬下颌 E.张口→头后仰→抬下颌 [X型题] 1.胸外心脏按压的主要并发症有:

A.肋骨骨折、血气胸 B.胸骨骨折 C.胃破裂 D.肝破裂 E.胃扩张

2.人工呼吸的方法有:

A.口对口 B.口对鼻 C.口对口鼻 D.口对气管切开导管 E.口对口咽导气管

3.下列哪些项目属于脑复苏的治疗措施: A.维持血压 B.呼吸支持,保证脑组织充分供氧 C.除颤

D.低温 E.降低颅内压 4.胸外按压心脏时,要掌握的要点包括:

A.双手叠加,掌根部放在胸骨中下1/3处垂直按压 B.按压深度:成人为4~5cm,儿童为3~4cm C.按压频率:成人100次/min D.复苏者应在病人右侧 E.按压/放松时间比为1:1 5.心脏骤停时,心电图的表现有:

A.室颤 B.房颤 C.心电一机械分离 D.心室静止 E.室上性心动过速

6.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时,要对患者家属进行告知,告知内容包括:

A.患者的病情 B.医务人员正在采取的急救措施 C.效果、预后情况

D.心肺复苏时可能出现的一些并发症 E.嘱患者家属不要在现场 7.心肺复苏的有效指征是:

A.心跳、呼吸恢复 B.可扪及颈动脉、股动脉搏动 C.口唇、皮肤粘膜由苍白青紫转为红润 D.瞳孔由大变小 E.意识恢复,收缩压在60mmHg 以上 8.常用开放气道的方法有:

A.仰头(面)抬颈法 B.仰头(面)举颏法 C.双手推举(托)下颌法 D.头部前屈法 E.头偏向一侧后仰法 9.环甲膜穿刺的步骤:

A.患者取仰卧位,颈下垫枕,头后仰 B.消毒颈部皮肤

C.操作者戴无菌手套后以食指触诊环甲膜,拇指和中指将环甲膜两皮肤绷紧 D.将针头以45度刺入环甲膜,固定注射器,确定针尖在喉腔内后注入地卡因 E.移出针头,压迫穿刺点,用无菌纱布覆盖并固定

10.对有头颈椎损伤或疑有头颈椎损伤的患者,手法开放气道时禁忌使用: A.仰头(面)抬颈法 B.仰头(面)举颏法 c.双手推举(托)下颌法 D.清理呼吸道时偏向一侧 E.急救时转动患者头部 11.用绷带包扎法包扎,包扎的方法有:

A.环形法 B.螺旋法 C.旋转法 D.螺旋反折法 E.“8”字包扎法

12.关于伤口的包扎,以下方法正确的是:

A.绷带包扎法适用于头部和四肢、胸腹伤口 B.三角巾包扎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位伤口

C.多头带包扎法、胸腹带包扎法适用于胸腹部较大伤口和四肢的包扎 D.孕妇及腹水患者禁忌胸部包扎 E.开放性气胸者先关闭合伤口 13.三角巾包括下列适用部位: A.头部 B.面部 C.前胸或背部 D.上肢 E.臀部 14.头部包扎下列正确的是: A.放三角巾的底边在下放在面部 B.拉顶角到枕后

C.将底边从耳上向后扎紧,压住顶角 D.在颈后交叉,经耳上拉至前额,拉紧打结

E.三角巾底边在下放面部

15.给患者实施面部包扎时,三角巾放置的位置正确的是: A.三角巾底边在下放面部 B.将底边拉向枕部,上提两底角,拉紧交叉压住底边

C.向前绕到前部打结 D.将三角巾在眼部、鼻部、嘴部剪洞 E.将底边拉向头顶部,上提两底角,拉紧交叉压住底边 16.外伤出血的患者固定前首先要:

A.对伤口进行止血包扎 B.有休克时,先进行抗休克治疗 C.遇开放性骨折,不可以将刺出的骨端送入伤口,以免造成感染 D.准备好合适的夹板及其他固定用具 E.固定顺序自下而上 17.外伤患者固定时需要准备的用物有:

A.夹板、衬垫 B.绷带 C.三角巾 D.沙袋 E.急救药物和器材

18.颈椎骨折的患者固定时应: A.颈下垫软枕,颈旁两侧置沙袋

B.将头以绷带固定于担架或平车或颈托固定 C.颈托固定时应由2人以上操作,防止颈部扭曲 D.甲双手托住患者头枕部向上牵引头部

E.乙将颈托后片置人患者颈后,前片放于患者颈前,调节松紧、固定 19.上、下肢包扎时应注意的是:

A.上肢包扎时平铺三角巾于患者胸前,顶角对着肘关节稍外侧

B.嘱患者屈曲前臂,压住三角巾

C.将三角巾底部边两头绕颈部,在颈后打结 D.肘部顶角反折用别针扣住

E.肢体包扎后适当制动,抬高,促进血液回流

20.给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前要对患者进行评估,其评估的内容包括: A.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 B.病情、意识状况

C.有无喉头水肿或呼吸道梗阻 D.口腔、鼻腔情况 E.有无颈椎疾病

21.气管插管前要对患者或家属进行告知,告知的内容有:

A.气管插管的目的 B.气管插管的方法 C.可能出现的不适和并发症

D.导管型号大小 E.插管的风险 22.气管插管后确认导管位置的方法有哪些: A.观察导管是否有气体随呼吸进出

B.无自主呼吸者用简易呼吸器压入气体,观察胸廓起伏情况 C.用简易呼吸器压入气体,听诊器听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 D.必要时拍X胸片 E.B超检查导管前端位置 23.下列属于气管插管的适应症的是:

A.呼吸、心搏骤停行心肺复苏者 B.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所致呼吸困难

C.新生儿窒息 D.呼吸道分泌物不能自行咳出,需行气管内吸引者

E.各种全麻或静脉复合麻醉手术者 24.气管插管前要做好的准备包括:

A.操作者洗手、戴口罩、手套 B.准备气管插管用物、呼吸机

C.检查气管插管气囊有无漏气 D.插管前用人工呼吸球囊加压给氧

E.吸净口鼻腔分泌物 25.急救护理原则适用于:

A.各类疾病急性发作 B.异物进入体内 C.创伤或意外伤害造成生命处于危险状态患者的救护

D.一般急诊病人的护理 E.长期在急诊留观治疗病人的治疗和护理

26.急救护理原则应遵循:

A.先救命后治病 B.先重伤后轻伤 C.先复苏后处置 D.先止血后包扎 E.先救治后转运的原则

27.遇到成批患者救护时,按照国际统一的标准对伤员进行检伤分类,并用四种颜色对 轻、重、危重伤病员和死亡人员作出标志(分类标记用塑料胶材料制成腕带),扣系在伤病员或死亡人员的手腕或脚踝部位,以便后续救治辩认或采取相应的措施。四种颜色分别是:

A.蓝色 B.黄色 C.红色 D.黑色 E.白色 28.外伤止血技术包括:

A.指压止血法 B.加压包扎止血法 C.填塞止血法

D.止血带止血法 E.螺旋反折法 29.使用止血带止血法时,特别注意:

A.止血带扎在伤口的近心端,上臂扎在上1/2处,大腿扎在上2/3处 B.松紧度以出血停止,远端摸不到动脉搏动为宜 C.时间不宜>1h,每30min松带一次,间歇30~60s D.止血带止血法除了用于上臂和大腿止血外,也适于前臂和小腿部位的止血 E.扎止血带的上方作明显标志,写上使用止血带的日期、时间,时间精确到分钟

30.遇到外伤出血的患者需要评估的内容有:

A.患者出血的部位 B.出血的性质、出血量 C.病情、意识状态

D.合作能力及心理状态 E.患者的经济情况

31.使用止血带止血期间,需要严密观察肢体远端血液循环情况,其中包括: A.皮肤颜色 B.皮肤温度 C.毛细血管充盈时间 D.脉搏 E.呼吸

32.环甲膜穿刺时,将环甲膜两侧皮肤绷紧常用的手指是:

A.拇指 B.食指 C.中指 D.无名指 E.小指 33.对环甲膜穿刺患者进行评估的内容有:

A.患者的病情、意识状况 B.伴随疾患,有无喉头水肿和梗阻 C.口腔粘膜、有无感染性疾病 D.沟通和理解能力 E.颈部皮肤情况

34.环甲膜穿刺的并发症有:

A.并发出血 B.假道形成 C.纵隔气肿 D.气管穿孔 E.皮下气肿

[名词解释] 1.心搏骤停 2.猝死 3.心肺脑复苏 4.仰头(面)抬颈法 5.仰头(面)举颏法 6.双手推举(托)下颌法 [判断题] 请判断下列方法、行为或概念是否正确,正确者,在括号处打“√”,错误者在括号处打“×”。

1.构成现代心肺复苏的三大要素是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心脏电复律和除颤。()2.心肺脑复苏中的BLS(基础生命支持)包括保持气道畅通、人工呼吸、建立人工循环、开放气道与,机械辅助通气。()3.在常温下,心脏骤停后主要脏器发生不可逆性损害的时间阈值是:大脑4~6min,小脑10~15min,延髓20~30min,交感神经节60min,心脏.肾小管30min,肝细胞1~2h。()4.开放气道的方法有仰头抬颈法、仰头举颏法、双手托颌法三种,此三种方法适用于所有心肺复苏病人。()5.两人或多人参与CPR时,建议5个循环或2分钟后更换胸外按压者是为了避免操作者过度疲劳,影响复苏效果。()6.固定时除固定骨折部位上下端外,还应固定上、下关节,防止受伤部位移动。()7.遇开放性骨折,先将刺出的骨端送入伤口,再进行固定。()

8.因病情危重,对骨折肢体的固定,夹板可以直接接触皮肤,以免延误抢救时机。()9.气管插管时,向气囊内注气,固定气管导管,先行外固定后行内固定。()10.颈髓损伤患者经口插管需两人配合,一人用双手推举(托)下颌法打开气道,一人插管,插管时停牵引,待管插好后再行牵引。()11.抢救危重病人时,患者家属不在场时,其患者的财物保管,可在抢救结束后由值班护士清点登记。()12.使用止血带的部位要露在衣物内面,在止血带的上方作明显标示,写上使用止血带的 日期时间,且精确到分钟。()13.准备松止血带前,先改用指压法或伤口加压法止血过渡,再慢慢放松止血带。()14.使用止血带止血时,止血带可直接扎在皮肤上。()15.进行环甲膜穿刺后,回抽注射器如有空气,则可确定针尖在喉腔内。()16.为环甲膜穿刺患者注射药物时,嘱其勿吞咽或喉部上下运动,以免误吸。()17.进行环甲膜穿刺时,患者出现剧烈咳嗽不能制止时,仍可继续穿刺。()[简答题] 1.心肺复苏新指南为什么主张按压与吹气比值设置在30:2 ? 2.胸外心脏按压时为什么要尽量减少中断,而且中断时间不能超过10秒? 3.为什么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进行现场急救时,施救者要对患者所处的环境进行评估? [案例分析] 1.一患者自高处坠地后出现心跳呼吸骤停,施救人员到达后立即用仰头(面)举颏法打开气道对患者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等抢救,请问:(1)选择打开气道的方法是否正确?(2)正确的处理方法应该是怎样的? 2.患者女性,62岁,因车祸致头面部及全身多处受伤,医生护士赶到现场给患者检查,发现患者左侧面部有一个3cm×4cm大小的伤口,左侧上肢开放性骨折,骨端露出于皮肤外面,两处伤口均有活动性出血,血压:90/60mmHg,脉搏:118次/分,呼吸:22次/分,需立即收入医院治疗,转院前请问:(1)现场需做哪些处理?(2)包扎固定后要观察的内容有哪些? 3.患者男性,20岁,5分钟前与他人发生口角被人用尖刀刺伤右侧大腿,流血不止,即送来急诊,检查发现患者右大腿膝关节上方4cm处有一约3cm长的伤口,并有大量的鲜血流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增快120次/分,血压90/50mmg。请问:(1)对患者评估的内容有哪些?(2)应给患者采取怎样的急救措施?(3)使用止血带止血,其止血带扎在什么部位?松紧度如何?

参考答案

[选择题] [ A型题] 1.E 2.A 3.B 4.A 5.C 6.C 7.D 8.D 9.D 10.C 11.D 12.C 13.A 14.A 15.C 16.C 17.E 18.E 19.A 20.B 21.B 22.C 23.D 24.A 25.B 26.E 27.B 28.C 29.A

[X型题] 1.ABD 2.ABCDE 3.ABDE 4.ABCE 5.ACD 6.ABCD 7.ABCDE 8.ABC 9.ABCDE 10.ABDE 11.ABDE 12.ABCDE 13.ABCDE 14.ABCD 15.ABCD 16.ABCD 17.ABCDE 18.ABCDE 19.ABCDE 20.ABCDE 21.ABCE 22.ABCD 23.ABCDE 24.ABCDE 25.ABC 26.ABCDE 27.ABCD 28.ABC 29.ABCE 30.ABCD 31.ABCD 32.AC 33.ABDE 34.ABCDE [名词解释] 1.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是指患者的心脏正常或无重大病变的情况下,受到严重的打击,如急性心肌缺血、电击、急性中毒等,导致心脏突然停搏,有效泵血功能消失,引起全身严重缺血、缺氧。

2.猝死(sudden death):是指平素健康的人或病情稳定或正在改善中的患者,突然发生意料之外的循环呼吸停止,在发病6小时之内死亡。

3.心肺脑复苏:是指对心搏、呼吸骤停后所采取的抢救措施,主要包括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除颤和机械通气、心电监护、静脉输液、以及应用复苏药物等,以恢复自主循环、自主呼吸和恢复脑功能。

4.仰头(面)抬颈法:使患者平卧,救护者一手抬起患者颈部,另一手以小鱼际侧下按患者前额,使其头后仰,颈部抬起。

5.仰头(面)举颏法:患者平卧,救护者一手置于患者前额,手掌用力向后推,使头部向后仰,另一手的手指放在靠近颏部的下颌骨的下方,向上抬颏,下颏向上抬动。

6.双手推举(托)下颌法:患者平卧,救护者双手放置在病人头部两侧,肘部支撑在病人躺的平面上,双手同时将患者的左右下颌角用力向上托起,一面使其头后仰,一面将下颌骨前移。[判断题] 1.(√)

2.(×)正确:心肺脑复苏中的BLS包括保持气道畅通、人工呼吸、建立人工循环、开放气道与通气支持。3.(√)

4.(×)正确:开放气道的方法有仰头抬颈法、仰头举颏法、双手托颌法三种,仰头抬颈法、仰头举颏法头颈外伤者禁用,用此方法可致头颈损伤加重甚至出现意外。

5.(√)6.(√)

7.(×)正确:遇开放性骨折,不可以将刺出的骨端送入伤口,以免造成感染。8.(×)正确:因病情危重,对骨折肢体的固定,夹板不可以直接接触皮肤,内应加衬垫。

9.(×)正确:气管插管时,向气囊内注气,固定气管导管,先行内固定后行外固定。10.(×)正确:颈髓损伤患者气经口插管需两人配合j一人用双手推举(托)下颌法打开气道,一人插管,另一人保持持续的线性牵引。

11.(×)正确:抢救危重病人时,患者家属不在场,患者财物的保管,可在抢救结束后需三人同时清点登记,妥善保存。

12.(×)正确:使用止血带的部位要露在衣物外面,在止血带的上方作明显标示,写上使用止血带的日期时间,时间精确到分钟。13.(√)

14.(×)正确:使用止血带止血时,止血带不可直接扎在皮肤上,应在衬垫上绕2~3周,扎紧。15.(√)

16.(×)正确:为环甲膜穿刺患者注射药物时,嘱其勿吞咽或喉部上下运动,以免损伤喉部黏膜。17.(×)正确:进行环甲膜穿刺时,患者出现剧烈咳嗽不能制止时,应放弃穿刺。[简答题] 1.新指南将按压与吹气的比例设置为30:2,可使操作中胸外按压受到的干扰及停顿明显减少,提高主动脉平均压,并可使脑部、心脏及其他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量增加。

2.持续不间断的按压能提高主动脉平均压,并可使脑部、心脏及其他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量增加。

3.这是为了确保病人及施救人员在施救过程中安全。防止抢救时,患者和施救者所处位置的上面有坠落物体,患者周围及地面存在不安全因素(如倾斜的障碍物、电线、铁钉)等,避免导致意外伤亡的发生。[案例分析] 1.(1)打开气道的方法欠正确。

①患者自高处坠地后出现心跳呼吸骤停,很大程度有头颈部损伤,施救人员到达后,没有对患者进行评估。

②如果患者有头颈部损伤,采用仰头(面)举颏法打开气道将会导致患者的头颈损伤加重,而出现严重的后果。(2)正确的做法是:

①首先要对病人进行评估,检查受伤部位,排除是否存在头颈损伤,如无头颈部损伤,可选择打开气道三种方法(仰头抬颈法、仰头举颏法、双手推举下颌法)中的任何一种都行。

②如有头颈损伤,只能选择双手推举(托)下颌法打开气道,而且清理呼吸道时头不能偏向一侧。

2.(1)现场需做以下处理:

①检查评估患者受伤的部位、受伤程度、出血情况、生命体征及病情.②立即进行止血、包扎固定处理,快速建立静脉通道。(2)包扎固定后要观察的内容有:

①要密切观察病情、生命体征、包扎部位出血及固定情况、包扎固定肢体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情况。

②询问患者的主诉,及时调整固定的松紧度。

③固定好后要将患肢置于功能位置。

④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并协助处理。

3.(1)评估患者出血的部位、性质、出血量、病情、意识状态、合作能力及心理状态。

(2)立即对患者采取止血带止血法止血,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有效血容量,纠正休克。

生命支持系统 篇3

航空航天系统、高速列车、大型船只、大型武器装备、大型通讯系统、电力网络控制系统等复杂度高、规模大、技术含量丰富, 需要单件或小批量定制化生产的工业系统被称为复杂产品。复杂产品是现代工业的产物, 是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Hobday等[1,2]提出复杂产品的概念。目前, 我国在复杂产品及其相关产业方面仍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 但其在企业、产业乃至国家的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3]。复杂产品是指结构复杂、技术密集、制造要求和成本高、过程管理复杂、客户需求多变的一类产品 (如飞机、舰船、工业汽轮机等) 。它具有涉及多学科[4,5]、时间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6]、空间强调异地协同[7,8]等特点。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复杂产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虚拟样机、协同设计和仿真技术[9,10,11]。

知名咨询机构CIMdata把PLM定义为:通过应用一整套统一的业务解决方案, 来支持协同创建、协同管理、传播和使用产品定义信息, 以支持包括客户、设计伙伴、供应商伙伴等等的企业的扩展, 跨越产品或设备从概念阶段到报废的全部生命期, 将人员、流程、企业系统和信息整合在一起的一种战略性商业途径。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指从对产品的需求开始, 到产品淘汰报废的全部生命历程, 是一种先进的企业信息化思想。PLM的定义涵盖产品或设备全生命周期的产品定义信息及流程, 包含三个核心要素:通用、安全、可管理和使用。

复杂产品需要高效的、多层次化的协同管理解决方案来解决复杂产品的众多产业链间的多层次的协同问题。对于不同层次的协调问题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例如针对复杂产品的特殊性, 定制化产品需求, 实现需求协同;在不同企业间进行数据无缝连接和业务流程重组, 实现企业协同;根据项目分解, 协调子项目组间的关系, 实现项目协同。最终达到提高系统集成度, 得出一个完整的、一致的、定制化的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的解决方案。为了有效地管理复杂产品的服役质量, 我们引入PLM, 全面整合复杂产品涉及的相关资源, 建立复杂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支持系统, 并通过复杂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企业的产品标准化。为了使该系统更有效地服务于复杂产品服役质量管理, 特从数据管理、协同设计、服役质量监控三个方面进行需求分析。

1 数据管理需求分析

根据不同的标准, 复杂产品具有不同属性的生命周期, 从而产生海量的多生命周期产品数据。例如, 根据业务流程, 会生成产品需求信息、设计文档、工艺图纸、制造工艺文档、售后支持信息等相关的业务数据;根据文档的属性分类, 会产生产品制造期间文档、产品审批文档、归档文档等文档信息。这些数据都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复杂产品在某个阶段的质量信息, 是产品服役质量的某类投影。只用将这些多周期的海量产品数据统一管理, 综合分析, 才能全面地反映复杂产品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质量。因此, 多周期的数据管理是PLM系统发展应用的趋势。但是, 目前主流PLM厂商所提出的产品解决方案没有涉及多周期产品数据管理。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复杂产品的高速生产, 必须建立全球复杂产品零部件商务平台。复杂产品是由分布在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厂商提供零部件, 协同合作, 共同制造的。统一数据源, 研究制定复杂产品PLM+ERP的整体解决方案, 实现研发、生产、仓储、供应链以及财务等业务的无缝集成, 建立全球复杂产品零部件商务平台可以使得复杂产品的零部件生产实现全球协同生产, 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其核心共享:通过信息共享来提高整体运作能力;通过知识共享和重用做到快速复制。知识的共享和复指包括生产复制, 模式复制等。

在考虑到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如何实现信息共享和互操作。涉及信息安全, 企业间信息融合, 标准化生产等一系列问题。复杂产品在整个产品服役期间产生的隔离数据大都以电子文件形式存储在网络上, 对于数据的安全性有迫切的需求。数据的安全性要求对企业的员工进行权限分级, 对于不同级别的企业员工, 根据其所承担的职责, 必须赋予不同的数据访问权限, 从而实现企业员工权限管理。

复杂产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涉及如何建立复杂系统的数据模型, 如何确定模型间关系, 如何建立数据仓库, 数据挖掘机制, 整合包括产品数据管理 (Product Data Management--PDM) , 协作, 可视化, 企业应用集成 (EnterpriseApplication Integration--EAI) , 模块供应管理 (Component Supplier Management--CSM) 以及供应链管理在内的管理信息系统, 统一在复杂产品全生命周期监控管理平台之中。

2 协同设计需求分析

复杂产品的协同设计:准确传递产品需求信息, 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协调众多生产企业间的关系, 防止产生设计偏差, 导致生产出的产品无法满足要求。设计文档的保管方法, 文档的版本管理方法, 设计经验与设计数据的整理和继承, 各种不同文件格式, 不同信息模型的数据的融合, 保证数据和数据更改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生产决策和产品变更决策的管理。

一个复杂度比较高的产品按照传统的生产流程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开发研制, 同时在产品形成和测试过程中还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验证。而且产品测试往往不是一次性成功, 从而耗费了大量的企业成本。航空航天、汽车和电子等大型制造行业已经反复验证了这个规律。而通过在计算机上对复杂产品进行大量的测试和验证工作, 可以大大节省了成本和时间。

因此, 全生命周期的虚拟样机制造逐渐成为为复杂产品设计的主要方式。有就可以通过, 对于拥有多厂商, 需要全球化生产及装配的复杂产品, 如工业汽轮机、飞机、传播等, 有了虚拟样机技术, 可以实现异地协同生产监控, 实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的信息一致性问题。对复杂产品的每一个零部件都实行监控, 保存相关产品信息, 从而保证复杂产品的产品质量。

3 服役质量监控需求分析

复杂产品售后的服务跟踪问题。复杂产品是由多家厂商共同生产的, 因此如何确定复杂产品的使用状态, 故障定位及溯源, 责任定位, 以及如何维护维修问题都需要解决。为此, 必须建立复杂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方针软件。为了避免传统的做法中因管理正调整业务规则, 重构业务流程所需要的相关人员间的适应和磨合期, 降低企业成本, 我们引入了PLM数字化仿真技术。通过对对业务规则的制定和执行过程进行仿真, 管理者发现问题, 改进流程, 并进行成果验证, 从而节省了企业的人力成本, 并减少了项目完成所需的时间, 从而实现管理过程的可控制性, 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复杂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够改善企业产品创新体系, 进一步提高利润, 实现产品价值最大化。因此, 从复杂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角度研究如何建立一个管理产品生命周期中各种数据、过程和应用的协同平台, 从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创新效能, 最大化产品价值。

4 系统总体架构

对于复杂产品而言, 企业在付出合理代价的前提下, 响应产品需求的速度越快, 则系统成功实施并且不断改进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 复杂产品生命全周期管理定制化解决方案是复杂产品生命全周期管理, 其关键取决于企业对复杂产品的的需求响应速度和代价。

产品数据复杂产品生命全周期管理需要提供一个使企业可以快速、安全、稳定并且低成本的部署, 让用户来最终决定符合具体需求的可定制的解决方案。应用产品全生命周期理论对复杂产品服役质量管理的需求分析, 可以得到复杂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支持系统架构如下图1所示。

5 结语

复杂产品 (如工业汽轮机、飞机、舰船等) 全生命周期管理就是涵盖客户需求多变、制造要求和成本高、技术密集、结构复杂、过程管理复杂的一类产品。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理论对产品整个服役周期的可管理性、可使用性、安全性以及通用性方面都进行了全面地定义, 可以实现产品数据在多个企业和系统间无缝的传播、交流和使用, 并为数据提供了统一的管理平台。因此, 利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论针对不同的复杂产品量身打造其对应的管理平台, 可以实现复杂产品在整个服役期的信息完整性, 从而提高复杂产品的服役质量, 并为产品的维护维修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HANSEN K, RUSH H.Hotspots in complex product systems:emerging issues in innovation management[J].Technovation, 1998, 18 (9) :555-561.

[2]HOBDAY M, RUSH H.Technology management incomplex product systems (Co PS) :ten questions answere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1999, 17:618-638.

[3]李伯虎, 柴旭东, 朱文海.复杂产品集成制造系统技术[J].航空制造技术, 2002 (12) 17-20;40.

[4]陈劲, 桂彬旺, 陈钰芬.基于模块化开发的复杂产品系统创新案例研究[J].科研管理, 2006, 27 (6) :1-8.

[5]柴旭东, 李伯虎, 熊光楞, 等.复杂产品协同仿真平台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2002, 8 (7) :580-584.

[6]吴正刚, 韩玉启, 宋华明, 等.复杂产品的模块化制造战略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 2005, 16 (20) :1 826-1 830.

[7]陈曦, 王执铨, 吴慧中.网格环境下复杂产品概念设计技术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06, 12 (2) :198-203.

[8]汪克夷, 陈占夺.装备制造业复杂产品研发的关键因素分析[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 (10) :35-40.

[9]陈曦, 吴慧中.复杂产品虚拟样机概念设计技术研究[J].系统仿真学.2005, 19 (7) :2150-2158.

[10]王鹏, 李伯虎, 柴旭东, 等.复杂产品多学科虚拟样机顶层建模语言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06, 12 (10) :1 605-1 611.

生命支持系统 篇4

一、目的

()、()医学装备发生故障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二、定义

本预案所称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是指抢救病人必备的常规医疗设备,如()()、()、、()()、、()、()、负压骨折固定装置、中央供气吸引装置、()以及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所需急救器材等。

三、预防措施 

(一)医护人员应熟知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的()并能()。

(二)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应相对(),医护人员应知晓()。

(三)使用科室应每日检查设备状况,确保设备处于(),发现故障不能自行解决的,应立即向医疗设备科报修。

(四)对配有蓄电池的设备,使用科室应定期()、(),使蓄电池处于良好状态。

四、应急措施

1.当发生()事件时,急救及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所在科室,应提供操作技术支持,并按照正确的操作规程()、()各调用科室正确操作使用。各科室不允许以任何理由拒绝调用本科室()的急救及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

2.()及()发生事件时,急救及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应急小组人员到达前由院总值班负责院内调拨。

3.急救及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使用完毕,调用科室应做好装备的(),并及时送回装备借出科室。

4.临床工作中出现急救及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突然故障,装备操作人员及时报告科主任,并通知()或()。5.操作人员按程序关闭故障设备,与病人联结的急救及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应脱机,并采取紧急替代措施,如简易呼吸器、人工气囊替代(),除颤监护仪替代(),漏斗洗胃替代(),人工吸痰替代()等。

6.医务科根据病人的病情安排应急救治专家组成员,参加装备突然故障后的救治,医务科通知相关科室准备()、()及物品,做好接受装备突然故障而转来的病人的各项准备工作。

7.预案结束后,急救及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应急小组应对本次预案执行情况进行()、(),并根据实践经验对本预案进行补充改进。

五、应急处置流程

()→评估患者→()→医疗设备科维修、分析、反馈

科室:

姓名:

生命支持系统 篇5

目前国内外相关故障诊断系统正在向诊断内容全面化、实用化方向发展。随着专家系统在动力系统中逐步的应用, 专家系统已成功地用于锅炉、汽轮发电机组和水轮发电机组的单项技术的故障诊断。但是, 采用专家系统对水、火电厂的单元机组 (含炉、机、电) 进行故障诊断在国内尚属罕见。主要原因之一是发电厂的单元机组作为一个系统而言过于庞大和复杂, 知识库的建立和管理存在困难, 而且早期的故障诊断系统大都由电力系统牵头实施, 缺乏发电设备制造行业的积极参与。发电设备运行监测、故障诊断与服务支持未来的发展方向将是基于模块的集中化系统, 以制造设备行业为主、多方力量联合协作的模式, 充分利用各种技术资源来实现的大型发电设备全生命周期监测与现代服务支持的综合系统。

发电机组全生命周期监测与服务支持系统是实现从“事后服务”向“过程服务”、“事前服务”模式的转变;通过现场反馈, 解决产品的设计制造问题, 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依据机组运行参数的监测和专家系统的支持, 为用户提出优化运行模式, 能够发挥机组最大的运行效率, 减少机组事故的发生, 提高机组运行效率, 延长机组的使用寿命。

发电机组全生命周期监测与服务支持系统项目是针对发电机组的特点、电厂以及发电设备制造厂实际需要, 依托互联网技术搭建云计算的环境, 支持发电机组全生命周期监测, 通过建立电厂设备数据采集与数据管理系统和基于神经网络思想的专家库分析服务支持系统, 实现对发电机组运行状态进行全方位的远程全生命周期监测、分析和服务支持。

发电机组全生命周期监测与服务支持系统架构分六个层面, 即:企业门户层、安全认证层、系统应用层、集成平台层、知识数据库层和网络基础层等。发电设备产品涵盖水轮机、水轮发电机和汽轮发电机;功能包括机组运行监测、振动诊断、专家分析评估、数据管理 (设计制造数据、运行数据、知识库等) 、在线音视频服务支持、技术交流等。

本系统的技术难点和创新点是:a.灰色系统的理论应用到发电机组全生命周期监测中。灰色系统理论是基于数学理论的系统工程学科, 主要解决一些包含未知因素的特殊领域的问题, 是一种研究少数据、贫信息不确定性问题的新方法。灰色系统理论以“部分信息已知, 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 主要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 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演化规律的正确描述和有效监控。b.基于专家系统的分析评估技术的应用。发电设备监测、诊断、服务核心是构建专家系统和神经网络相结合的诊断系统, 基础和难点是专家知识库的建立。使用神经网络来构造专家系统, 既把传统专家系统的基于符号的推理变成基于数值运算的推理, 提高专家系统的执行效率, 解决专家系统的学习问题。基于神经网络的专家系统不仅可以解决传统专家系统在知识获取、诊断推理等难题, 而且它具有统一的内部知识表达方式, 任何知识规则都可以通过对范例的学习存储于同一个神经网络的各连接权重中, 适于知识库的组织和管理, 知识容量大, 可把大量的知识规则存储与一个相对小的多的神经网络中, 可以实现知识标识, 存储和推理三者融为一体, 即都由一个神经网络来实现构建专家系统和神经网络相结合的诊断系统。c.灰色系统理论和神经网络的有机结合。灰色系统理论和神经网络是两种不同的数学模型, 由于本立项的特殊性, 将上述两种数学模型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达到发电机组全生命周期监测与服务支持系统不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判断机组出现异常运行的部位, 同时还可以通过基于神经网络思想专家系统在短时间内给出解决出现异常现象的措施。d.溯源分析与钻取技术应用于发电设备分析诊断中。大型发电设备的设计、制造和运行的过程是极其复杂的, 过程中可产生海量的数据, 如何把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关联在发电设备远程诊断服务系统中显得尤其重要。数据仓库的在线分析处理是专门用于处理数据间的模式和关系并不清晰、多维复杂数据的技术。数据钻取技术, 不是静态的, 而是用户可以根据其需要, 在构建的多维数据立体空间范围内来创建自己所需要的视图。例如, 机组在运行中出现震动异常、过热等问题, 需要从很多方面去判断原因, 而这些因素信息在通常即便是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也是较零散的存放, 这些信息之间还必然存在一定关联度, 如何通过简单的操作从一点着手逐层去搜集相关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运用基于数据仓库的溯源分析、钻取技术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手段。e.物联网技术与现代制造服务的融合。物联网与现代制造服务产业的融合从技术方案的角度来讲, 网络功能仍集中于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三个方面。数据采集倾向于更多发电设备运行参数, 由于宽带接入技术的支持, 物联网应用不局限于数据量的限制, 在未来的大规模应用中可以提供更多的数据类型业务。物联网不仅仅是一个向用户提供物理世界信息的传输工具, 同时还在网络内部对节点采集数据进行融合处理, 是一个具有高度计算能力和处理能力的云计算信息加工厂, 用户端得到的数据是经过大量融合处理的数据。

结束语

发电机组全生命周期监测与服务支持系统的建立, 能够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 增强现代服务能力, 实现向现代制造服务的转变, 降低服务成本。通过发电机组全生命周期监测与服务支持系统可以积累机组运行数据, 用真实数据指导工作, 找出设计和制造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提高国内发电制造业的科研设计和制造水平, 国际综合竞争力能力。发电机组全生命周期监测与服务支持系统可以提高发电设备的运行可靠性和运行效率, 减少停机时间和次数, 避免重大的恶性事故发生, 对电厂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同时, 发电机组全生命周期监测与服务支持系统为现代制造服务业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必将成为现代制造服务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产业化前景必然广阔。

摘要:本文对发电机组全生命周期监测与服务支持系统的意义, 系统层次结构, 关键技术和发展前景做了简要概述。

生命支持系统 篇6

根据现行的管理条例, 医学装备是指医疗卫生机构中用于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等工作, 具有卫生专业技术特征的仪器设备、器械、耗材和医学信息系统等的总称[2]。本文仅限于仪器设备方面对三甲医院评审核心条款6.9.6.2“用于急救、生命支持系统仪器装备要始终保持在待用状态”的解析[3]。

该核心条款 “C”档评审要求:① 有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应急预案, 保障紧急救援工作需要;② 各科室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装备时刻保持待用状态。“B”档评审要求:职能部门对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装备完好情况和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管。“A”档评审要求: 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装备完好率100%[3]。评审规则:只有全部符合“C”档评审指标, 才能进行“B”档评审, 同时“B”档评审全部通过, 才能进行“A”档评审。根据现场查勘符合评审条款的深度, 给予对应的分值。

1 对“C”档评审要求的理解

这类医疗设备至少包括全院的呼吸机、除颤仪、监护仪、心脏复苏仪、注射泵、负压吸引器、洗胃机等医疗设备, 且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分布数量、分布科室、设备的工作性能状况目录清晰。检查科室至少包括急诊室、ICU、呼吸科、心内科、心胸外科、脑外科、手术室等重点科室。

1.1 各类设备分别制定应急预案

如“呼吸机应急预案”“ 除颤仪应急预案”“ 监护仪应急预案”“心脏复苏仪应急预案”等的制定。如:心电监护仪故障应急处理预案至少包括:制定本预案的目的、本预案涉及的医务人员 (医生、护士、护工) 的职责、本预案涉及的医学工程人员的职责及对故障设备的处理规范、本预案涉及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等内容。

1.2 时刻保持待用状态

1.2.1 制度保障层次

为了保障设备的完好率, 必须加强3 方面的建设:①医学工程学科建设, 注重医工人才队伍培养, 建设专业化、职业化人才队伍, 提高医疗设备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 工程技术人员须接受岗位培训;② 加强医疗设备使用人员应用培训和考核, 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 设备相关医师、操作人员考评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③ 加强医疗设备的三级维护保养制度, 确保设备保持正常的工作状态或待机状态。其中一级保养 (即日常维护保养) , 主要是每日对设备使用维护, 具体由使用科室设备操作人员完成;二级保养, 主要是消除设备隐患、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为设备正常使用提供保障, 具体由设备工程师负责, 设备操作人员协助;三级保养是一种预防性的维修, 主要是达到完好设备性能标准, 提高和巩固设备完好率, 延长设备生命周期, 节约维修费用[4,5], 由公司方工程师负责, 设备处工程师协助。

1.2.2 管理保障层次

医疗设备从设备的认证、招投标、订货、到货、安装调试、验收、使用到报废全过程必须要有章可循, 合理合法, 应制定完善可行的规章制度[6]。医院建立了院分管院长领导下的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机构和使用部门三级管理组成的医疗设备管理体系, 保障设备正常、安全、可靠、有效地运行。

为迎接三甲医院的复评审, 我院先后制定了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工作职责、“六坚持、六不准、八公开”制度、医院采购工作纪律、医院采购人员行为规范、医院采购索证制度、医院招标采购制度、医院医疗物资入库、验收及管理制度、医疗设备使用监管、技术服务与咨询指导制度、医疗设备使用人员操作培训和考核制度、医疗设备外修审批制度、医疗设备报废和更新制度、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风险管理及质量控制安全监测报告制度、医疗设备管理和岗位监管、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管理制度、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应急管理程序与规范等制度[7]。

1.2.3 运行保障层次

医疗设备按正常合法渠道购买后, 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验收环节。医学设备到货、安装、使用后, 由设备处组织使用部门、供货方和医学工程技术人员依据合同约定及时进行验收, 验收完成后填写验收报告, 并由各方签字确认。

为保障医疗设备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可靠安全运行, 保证设备的使用率和完好率, 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有记录) :① 科室设备使用操作人员每天进行设备状态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与分管工程师联系, 工程师定期巡检保养;② 普通科室每月巡检, 重点科室每周巡检, 定期进行医疗器械的安全考核;③ 重点科室专人专管, 有保障装备处于完好状态的制度与规范, 对用于急救、生命支持系统的设备, 要始终保持待用状态;④ 完善售后服务及工程技术人员和医疗设备操作人员培训是确保医疗设备正常运行的质量保障;⑤ 加强市级临床医学工程学会的建立, 共同提升整个行业的理论和实践维修水平。

2 对“B”档评审要求的理解

(1) 制定“急救类、生命支持类仪器设备检查记录” 表, 记录设备名称、规格型号、制造厂家、出厂编号、购置日期、始用时间、设备状态等, 内容填写完整具体, 如有特殊情况, 在说明栏内填写, 参与检查人员如实填写。

(2) 对于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管, 要有设备质量与安全管理人员参与对急救类、生命支持类仪器设备检查, 确保设备正常使用。保障装备处于完好状态, 对用于急救、生命支持系统装备要始终保持在待用状态, 建立全院应急调配机制。

(3) 实施监管, 存在问题持续改进。为迎接三甲医院复评审, 我院特地购买了监护仪、呼吸机、婴儿培养箱等检测常用的质控设备, 监控设备运行的各项指标, 并保证每年至少检测2 次。没有能力检测的设备, 委托设备供货商及政府法定的计量检测单位进行测试。

通过电气安全测试 (对地漏电流、外壳漏电流、安全接地电阻、患者漏电流) 来控制电击风险。根据制定计划, 对每类医疗设备进行外观检查、内部清洁、更换易损件、电路调整、机械检查、电气安全等预防性维护工作, 还加强了应用风险值高的重点设备的功能性检测[8,9]。

根据监管督查, 组织医疗设备处和科室设备安全质量管理人员定期检查, 或根据设备使用情况不定期检查, 并留有痕迹, 发现问题及时通知科室, 告知设备的性能状况, 分析原因进行追踪整改, 通过一次或多次PDCA循环, 最终保证设备性能良好, 能满足临床使用。

3 对“A”档评审要求的理解

(1) 制定“急救类、生命支持类仪器设备完好率记录” 表, 记录设备名称、规格型号、制造厂家、出厂编号、购置日期、始用时间、设备完好率、平均周工作时间、待机状态等, 内容填写完整具体, 如有特殊情况, 在说明栏内填写, 参与检查人员如实填写。

(2) 对于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管, 要有设备质量与安全管理人员参与对急救类、生命支持类仪器设备检查, 确保设备正常使用。保障装备处于完好状态, 对用于急救、生命支持系统装备要始终保持在待用状态。要保证设备完好率100%, 就必须保证有一定数量的备用设备, 如某科室有5 台呼吸机, 需留1 台呼吸机作为备用机, 实际工作台数为4 台, 这样当其中1 台有故障时, 用备用机取代故障机, 才能保障完好率100%。当在用医疗设备发生故障时, 要挂“故障设备”标示牌, 通知专职工程师现场维修, 不能现场修复, 送回医疗设备处维修, 要保证使用科室在用医疗设备100% 完好, 无故障。

4 结语

要通过三甲等级医院的复评审, 必需充分理解新三甲评审标准, 明确可操作性, 建立全院保障医疗设备应急调配机制, 对有关急救、生命支持类条款, 运用系统追踪和个案追踪等手段[10], 围绕“质量、安全、服务、管理、绩效”的主题, 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并举、重在内涵”的方针, 保证设备完好率及开机率且资料完整详细, 方能通过条款6.9.6.2 的A级评审。

参考文献

[1]李树丰.浅析医学装备管理部门等级评审要点[J].中国医疗设备, 2012, 27 (12) :17-20.

[2]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办法[S].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与评审细则[S].2011.

[4]董放.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及法规要求[J].中国药物警戒, 2010, (5) :290-292.

[5]刘健, 晁月甫.浅谈如何做好医疗设备的预防性维修[J].医疗装备, 2011, (10) :50.

[6]丁碧兰.医疗器械采购管理探析[J].商场现代化, 2011, (15) :17.

[7]云庆辉, 崔骊, 李向东, 等.构建医疗质量控制管理体系的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 2013, (8) :86.

[8]刘根林, 薛梅.NICU的设备维护和安全管理的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 2013 (7) :119-121.

[9]许伟.我国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监管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1, (9) :5-9.

体外生命支持在胃肠外科中的应用 篇7

1 体外肾脏支持

肾脏替代治疗是对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中毒素和水分进行缓慢清除的一种慢性治疗方法, 与一般间断透析治疗方式相比, 其清除血液中溶质的能力要更胜一筹, 这种长时间的、持续性的对体内血液毒素和水分进行清除的方式取代了人体原本的肾脏功能, 将尿毒毒素的隐态浓度稳定在一个固定水准, 使机体内血液动力学保持稳健, 减低患者因肾功衰竭而产生的炎症状态和炎性反应, 降低脑水肿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危险, 使体内环境保持平衡[1,2,3]。

临床研究显示, 应用体外肾脏支持会促使患者血气参数和C反应蛋白出现显著变化, 对于肾功能衰竭患者清除毒素、控制体液和血流动力学等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 临床中可广泛推广[4]。临床研究还证实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有助于保护患者残余肾功能, 可显著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预后, 降低血透患者心脑血管合并症、减少传统危险因素, 降低病死率[5]。此外, 还能明显清除β2-MG, 使淀粉样病变、囊性骨病、腕管综合征等不良并发症发生概率显著降低, 延迟透析相关性淀粉样病变的发生, 对于低血磷水平和血的PTH能实现有效降低, 可以使血清钙大多保持在正常范围, 对于提升患者的生存概率是有积极意义的[6]。

目前, 这一治疗方法已发生了显著的概念和技术更新, 由最初简单的连续性动静脉滤过发展到目前多种的治疗方式。其中主要包括连续性静静脉滤过和连续性静静脉滤过透析, 并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其具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较强的控制液体平衡的效能、有效地清除尿毒症毒素、防止脑水肿的发生、可在治疗期间为患者提供有效的营养以及可能有消除过度炎性反应与免疫调控的能力, 目前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2 体外肝脏支持

肝脏功能障碍是胃肠外科中患者常见临床严重并发症之一, 体外肝脏支持的出现正是基于此, 也是患者发生肝脏功能衰竭时最好的替代疗法之一。肝脏替代疗法是通过使用基于双面嵌入白蛋白的特殊膜对患者血液进行透析, 是一种高效的解毒方式, 能够大量清除患者体内与白蛋白结合的毒素和部门芳香族氨基酸, 保留机体循环运行所需要必要蛋白和激素, 对于肝功能受损的患者来说, 可有效发挥替代性清除毒素作用, 保留参与肝功能[7]。

目前, 临床治疗中体外肝脏支持方式有选择性血浆滤过治疗、单程白蛋白透析和高通量血液血浆置换等技术, 在临床实践中均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8]。这些系统能够清除血液中可与白蛋白结合的毒素, 是游离的白蛋白重新进入血液循环, 促使患者衰竭身体器官功能缓慢恢复。这些替代疗法在临床中与人工肝技术比较发现, 其能够有效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和IL-6、IL-8和IL-10因子的水平, 并且不影响白蛋白水平, 是临床人工肝技术研究的重要课题与方向, 具有高价值[9,10]。

3 体外心肺功能支持

体外心肺功能支持主要以膜肺氧合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主, 气体交换膜材料的研究和发展为仿生呼吸的实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膜式氧合器作为重要的心肺功能替代技术被广泛应用。膜肺气体交换能力强, 对血液影响和破坏奇偶小, 临床应用气栓发生概率低, 生物相容性好, 其良好的稳定性、安全性与可靠性成为了临床体外心肺功能替代治疗的首选, 尤其是纤维膜肺的成功研制, 更是大大拓展了其应用空间和可能性[11]。随着临床研究和实践的深入, 心肺替代支持技术在体积上不断缩小, 外循环功能不断加强,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胃肠外科中经常发生急性肺功能损伤, 急性肺功能损伤是作为严重急性并发症, 是造成治疗失败和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 使用机械通气治疗效果不甚理想, 无法有效清除二氧化碳促进氧合, 体外支持系统能够很好的代替患者受损肺部进行氧合作用, 排除残留二氧化碳, 纠正体内酸碱平衡[12]。临床应用机械通气和膜肺氧合技术对比治疗结果显示, 应用机械通气患者生存率低, 半年期内发生严重残疾比率较高, 使用膜肺氧合技术患者不仅半年内无死亡情况发生, 在严重残疾发生率方面也远远低于机械通气组患者, 可以说其替代治疗的优越性极为显著[11]。另外, 临床还有研究显示, 在患者发生急性肺功能损伤早期就使用膜肺氧合替代治疗效果要优于晚期使用, 关于这个结果, 临床治疗实践中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 加强研究, 以便更好的发挥其替代肺损伤的优势[12,13,14,15]。

心功能障碍也是胃肠外科手术常见的严重并发症, 主要以出血为主要症状, 是造成患者心脏停搏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研究表明, 患者出血情况严重发生心脏停搏时, 是典型的诱导低体温造成的“假死”状态, 可应用心肺功能支持恢复心脏起搏然后进行灌注, 能够有效挽回患者生命[15,16,17]。有动物实验显示, 当诱导低体温进入假死状态时, 应用体外膜氧合系统能够延迟复苏, 为实施心脏手术创造一个几乎武学的环境, 对于其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也有积极作用, 可以说是胃肠外科治疗中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治疗的首选方式, 也是临床中适宜进行大范围推广的优质替代治疗技术[18,19,20]。

随着纳米技术、生物人工膜技术在医学治疗中的应用, 体外生命支持技术有望能够逐渐替代心、肺、肾、肝以及胃肠道等主要脏器功能, 并进行较长时间体外支持, 可根据器官受损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支持增减, 配合高度信息化的技术, 随时反应患者全身状况和脏器功能, 是实现和提升患者胃肠术后生存的关键性措施。

生命支持系统 篇8

2013年6月~2014年4月,我院医疗设备科共定期巡查1 1次,发现问题后增加巡查次数和力度共巡查急救、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10454台次,发现问题1 15次。医疗设备科认真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并落实整改措施后督查,设备完好率由2013年6月的95.0%逐渐提升到目前的100%,并呈现出保持设备完好率100%的良好态势(见表1)。

2 分析现状,找出主要问题

2.1 对以上整个巡查数据分析,

发现多功能监护仪问题在整个问题点中的占比最大为主要问题,2013年6月占51.0%。监护仪是临床各科室常用的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全院拥有多功能监护仪数量达400多台,规格型号不同,临床使用次数多,频率高,多功能监护仪对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起重要的作用,为确保临床多功能监护仪的正常使用,针对多功能监护仪存在问题做出原因分析,以提高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的使用率,见表2。

从表2看出:多功能监护仪存在问题主要为:功能异常:心电异常报警、泵漏气、编码器失灵、黑屏等;其次为电池老化、缺少配件、外观不良等。见泰州市人民医院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监管记录。

3 问题原因分析

3.1 无电池:

部分监护仪未配置蓄电池,部分机器因为电池厂家的电池固定座损坏,接触不良,未配电池。

3.2 电池老化:

监护仪长时间使用,科室人员在使用中不能对电池进行合适的充放电,不具备蓄电能力。

3.3 配件缺失:

科室使用的过程中因经常性的移动机器,机器的外观以及附件出现明显的不良和缺失,未及时上报设备科。

3.4

由分布饼状图可以得出监护仪功能异常是导致监护仪完好率低的主要影响因数,主要有以下四个因素:使用人员、医学工程师、设备因素及其他因素见下图3。

4 问题点筛选与主题选定

如表3所示,分解影响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完好率的各种因素,以确定影响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完好率的最主要因素。按各因素对其影响的重要性、迫切性及能否短期改善进行评分,得分最高的因素为本次PDCA循环优先关注和解决的因素,如表3。

4.1 确定主题名称:

提高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完好率

4.2 制定活动计划:

见表4。

4.3 针对主要影响因素制定改进对策:

见表5。

5 对策实施

急救、生命支持类设备管理是一项系统而重要的工作,需要院领导、设备管理部门、使用科室、工程技术人员、设备厂家等互相配合,共同做好该类设备的管理。

5.1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因急救、生命支持类设备特殊性,医院分管领导,高度重视其重要性,组织医疗设备科和临床科室进行沟通协调,制定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台账,督查使用科室每日检、使用中密切关注设备的运行状态及使用情况,加强交接班,设备故障时及时报修,保证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完好状态。

5.2分工明确,专人负责,责任到人:要求各使用科室挑选出一位有责任心、技术水平高的医护人员担任兼职急救设备管理员,管理员要熟悉设备性能、使用方法、维护规程,以便能正确操作和维护保养急救设备,其主要工作是对急救设备进行环境卫生、环境安全的监控[3],对急救设备进行维护、保养。若工作中发现设备有异常情况,应及时联系医学工程人员进行维修,并采取紧急措施关机断电,在日常的保养中若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与工程技术人员联系,进行处理。在安装新的急救设备时,要求临床科室的使用人员和医学工程科的维修人员到场,维修人员要做好设备的验收工作,并配合安装工程师做好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询问安装工程师有关设备的一些情况,如设备的卫生环境要求、电源要求、设备在使用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和排除方法等,而临床科室的使用人员要做好使用前的培训,并现场操作急救设备,向安装工程师了解设备的使用注意事项,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哪些故障,应该做哪些应急处理等[3]。同时,对新购进的设备,急救设备管理员要保存好随设备带来的全部资料,如仪器设备原理图、电路图、使用说明书、附件等。保管好原始图,有利于提高仪器以后的使用维护和维修。

5.3人员培训,加强学习:加强医疗设备科工程技术人员和临床科室使用人员培训和自学,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医疗急救装备正向着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高度集成化方向迅速发展。其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技术含量也比较高,因此对操作使用和设备维护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他们要不断的加强学习。制定使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的使用和再培训计划,对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等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知识进行培训与考核,树立临床医务人员对急救类、生命支持医疗设备的日检、交接班及及时报修意识。

5.4制定医学工程技术支持与咨询制度,要求医学工程师加强对临床使用科室的技术指导,要保证急救设备常规的“三个保养三个维修”。三个保养:一是使用(日常)保养;二是专人保养;三是预防性保养。三个维修:一是预防性维修;二是改造性维修;三是故障后维修。工程师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医疗设备的维护技术水平,对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发生故障时能够及时处理修复。

5.5厂方工程师针对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操作步骤、使用维护保养及注意事项已进行培训并按PM计划对全院多功能监护仪进行设备质量检测均合格。

5.6医院建立医疗设备调配站进行应急调配:医疗建立医疗设备调配站,储备一定数量的急救生命支持类设备并设专人管理,集中调配。2013年度医疗设备科室发生故障因配件缺少不能维修,紧急调配医疗设备29次,调配设备主要有监护仪、输液泵、呼吸机等,2014年增加医疗设备调配站应急设备基数,监护仪增加到11台,无创呼吸机增加5台,有创呼吸机增加4台等,确保临床应急需求及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在用设备完好率100%。

5.7其他:对设备使用年限较长,性能不佳,经工程师确认进行报废处理;对他人人为损伤,督促使用科室加强工作责任心,科室负责人加强督查。

6 效果评价

6.1经使用科室和医疗设备科共同对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的监管,并落实整改措施,2013年12月~2014年4月,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完好率为100%,持续改进明显,见图1。

6.2全院各科室对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的应急处理能力、认识程度、临床科室与职能科室团队合作精神、持续改进意识均有明显提升。

7 结果追踪与持续改进

经过对全院医务人员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的专题培训,使用科室和医疗设备科共同对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进行监管,2013年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完好率明显提高,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完好率达100%,全院各科室医务人员对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的重视程度和协作精神明显提升。从提高对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完好率看,本次活动的效果令人满意,在今后的工作中需继续对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的监管,确保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完好率为100%。

8 总结

三甲医院急救医疗设备的管理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环节,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医院的急救水平,只有强化医院急救医疗设备的管理工作,才能保证三甲医院急救水平的提高我院通过对急救、生命支持类设备实施PDCA系统的有效管理,急救、生命支持类设备完好率得到了有效保证,急救设备能时刻保持在良好的工作状态。使得抢救更快捷、更有效,为抢救患者的生命争取了宝贵时间。提高了医院的急救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摘要: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是指直接抢救或为患者提供生命支持的设备[1],是医院医学装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常规医学装备相比,在实际应用中具有用时急、闲时多、分布广、风险大等特点[2]★,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对此类医疗设备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为保障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安全、有效使用,确保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完好率达100%,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我院医疗设备科每月对全院各科室的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例行巡查,了解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的使用完好率及故障情况,根据PDCA管理理论,现对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的使用情况及持续改进结果报道如下。

关键词: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PDCA循环,管理

参考文献

[1]唐伟.急救设备质量管理体系构建[J].重庆医学,2007,36(4):378.

[2]瞿捷.浅淡急救设备在使用和维护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医疗装备,2010,21(3):73-74.

生命支持系统 篇9

1 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

在医院等级评审中, 针对设备的条款, 急救、生命支持类设备的完好率达标是单独的一项条款, 此项有如下具体要求: (1) 用于急救、生命支持系统仪器装备要始终保持在待用状态。有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应急预案, 保障紧急救援工作需要。各科室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装备时刻保持待用状态。 (2) 主管部门对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装备完好情况和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管。 (3) 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装备完好率100%。

此外, 我院设备管理和维护的相关制度比较完备, 从基本的资产管理制度, 维修制度到设备的保养、计量、培训等都有相应的制度作为工作的准则和依据。同时, 要建立专门针对急救、生命支持类设备的相关制度和预案。我们制定了《急救、生命支持设备管理制度》, 《急救设备应急调配制度》, 《医疗设备资源共享制度》, 《急救设备应急演练分工分组方案》, 《医院医疗急救设备调配应急预案》, 《急救设备应急调配流程》, 《全院急救、生命支持设备分布图》, 《全院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明细表》, 《突发应急事件医疗设备借用协议》。当然, 关键是建立科学的供管修一整套保障体系, 并且能切实做好落实和监管才是重点。

2 重点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

在相关制度的支撑和管理之下, 我们要想达到急救、生命支持类装备完好率的100%保障, 重点还是要从日常工作中下手, 将保障工作常态化。

(1) 我们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 将所有医疗科室划分到各个工程师, 要求每位工程师每周对分管科室的设备尤其是急救、生命支持类设备进行一次现场检查, 发现问题, 现场解决, 并将相关检查情况记录到设备随机附带的设备使用记录本上。

(2) 针对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 工程师每月统计各自分管科室的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的完好率, 进行数据上报, 以便分析。

(3) 每位工程师制定自己管理科室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的年度保养计划, 按计划对设备进行保养, 按月上报保养手册。

(4) 每季度对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进行一次拉网式安全检查, 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排除。

(5) 定期对需要进行计量的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 请相关有资质的计量单位进行计量。

3 建立监管体系, 形成长效机制

首先, 我院设备科领导执行定期巡检制度, 对每位工程师日常的设备巡检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其次, 我院建立的应急管理办公室, 负责组织实施相关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的相关演练, 并对演练情况进行监管。

4 个别问题的讨论

4.1 有关应急物资储备的问题

在评审中, 相关专家曾指出应急物资应单独存放, 专管专用。应急物资中涵盖了呼吸机、监护仪等医疗设备, 针对此项, 我个人觉得, 是否可以更加灵活的来处理, 比如应急物资中相关医疗设备能否纳入到设备租赁中心等类似的机构, 在提高其使用率的情况下实行追踪式的动态管理, 以便出现紧急情况时进行调拨。

4.2 关于监管模式

考虑是否可以成立院内相关的独立监管机构, 对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的日常工作进行监管, 避免出现自己监管自己的现象发生, 更大程度的增强制度的落实。

4.3 尝试建立制度和流程的定期研讨制度

针对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设备实际使用和维护中发现的问题和情况对制度和流程进行定期的修订和完善。

4.4 关于此类设备数据的汇总和分析

上一篇:建筑企业风险管理方式下一篇:财政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