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生态系统论文(共9篇)
不同生态系统论文 篇1
近些年来, 蒲公英已被广泛应用于保健品、药品和化妆品等, 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蒲公英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如:甾醇、绿原酸、叶绿素、蒲公英苦素、木脂素、皂苷、胆碱、菊糖、肌醇、咖啡酸和黄酮类等, 本实验主要以森林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草地生态系统为对象, 研究了蒲公英化学成分 (绿原酸, 叶绿素, 甾醇) 含量, 为更好的研究长白山区蒲公英的栽培技术以及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提供相应的参考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蒲公英样品:采集长白山农田、森林、草地生态环境系统下的蒲公英。
绿原酸, 叶绿素, 甾醇参见植物生理学指导[4,5]。
2 结果与分析
2.1 蒲公英绿原酸含量
绿原酸是植物体内有氧呼吸的代谢产物, 是许多中草药中的主要有效成分, 具有多种生物活性, 由图1 可知, 森林生态环境系统下蒲公英的绿原酸含量最高为0.1216mg/g, 农田绿原酸含量其次为0.0896mg/g, 草地绿原酸含量最少为0.0830mg/g。
2.2 蒲公英叶绿素含量
叶绿素是叶绿体的重要组分, 其功能是吸收、传递与转化能量, 由图2 可知农田生态系统蒲公英叶绿素含量最大, 因为其接受光照强度大, 有机质和水分充足。草地生态系统蒲公英叶绿素含量最小, 虽然其光照强度大, 但其植物数量大, 有机质和水分均摊量少。
2.3 蒲公英甾醇含量
人体内不能合成植物甾醇, 也不能由胆甾醇转化, 只能从食物中摄取。由图3 可知, 草地生态系统蒲公英甾醇含量为最多28.2mg/g, 森林生态系统蒲公英甾醇含量为23.1mg/g。
3 结论
不同生态系统环境下蒲公英化学组分含量表现为甾醇> 叶绿素> 绿原酸, 绿原酸含量为农田生态系统最多, 草地生态系统含量最少, 叶绿素含量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最多, 草地生态系统含量最少, 而甾醇含量则为草地生态系统最多, 农田生态系统最少。
摘要:本项目拟以长白山生态系统为依托, 研究森林, 农田和草地生态系统环境下蒲公英的化学成分 (绿原酸, 叶绿素, 甾醇) , 结果表明蒲公英中绿原酸和叶绿素含量为农田生态系统最多, 甾醇含量则草地生态系统最多。
关键词:不同生态系统,野生蒲公英,化学成分
参考文献
[1]黄昌杰, 林晓丹, 李娟, 谭树辉.蒲公英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 2006, 8 (5) :32-35.
[2]凌云, 鲍燕燕, 朱莉莉, 郑俊华, 蔡少青, 肖越.蒲公英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 1997, 32 (10) :584-586.
[3]吴红, 李稳宏, 吴道澄, 李多伟.杜仲叶中绿原酸测定方法的比较[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3 (1) :146-151.
[4]易昌华, 贺建华.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中草药提取物中绿原酸的含量[J].兽医与饲料添加剂, 2004 (1) :268-272.
[5]张治安, 张美善, 蔚荣海.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40-43.
不同生态系统论文 篇2
研究了不同结构生态滤池处理城镇污水的效果.复合床生态滤池采用初沉池出水作为进水,用中颗粒填料和粗颗粒填料作为惰性填料层,在不同水力负荷下(HLR),CODCr、NH4+-N 去除率分别达74%~85%、30%~90%,出水浊度低.出水中NH4+-N质量浓度下降,NO3--N质量浓度显著增加.氮的转化受HLR影响较大.中颗粒填料较粗颗粒填料的处理效果好,惰性层在硝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进出水中碱度差与硝酸根质量浓度差、氨氮质量浓度差均呈显著相关性.介绍了生态滤池内的.物质流、食物链及生态滤池的工作原理.
作 者:韩润平刘晨湘 石杰 杨健 陆雍森 刘宏民 Han Run-ping LIU Chen-xiang SHI Jie YANG Jian Lu Yong-sen LIU Hong-min 作者单位:韩润平,刘晨湘,石杰,刘宏民,Han Run-ping,LIU Chen-xiang,SHI Jie,LIU Hong-min(郑州大学化学系,河南,郑州,450052)
杨健,陆雍森,YANG Jian,Lu Yong-sen(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92)
不同生态系统论文 篇3
农业污染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水体环境质量的重要污染源, 同时也是引起水体环境质量退化的重要因素。作为化肥生产与消费的大国, 我国农业流域中的养分负荷已经成为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在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中, 水稻田田面径流流失的氮磷化肥量占据着较大的比重, 继而引发水质量恶化、水源紧缺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等相关问题, 影响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现就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直播稻田生态系统中的氮磷影响进行简单分析。
1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稻田田面水中氮磷浓度的影响
稻田径流中的氮磷元素是污染水体非点源氮磷的重要污染源, 同时也是农业氮磷面源污染的主要物质。当前, 已经有不少地方将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作为水体质量管理的重要部分。概括来说, 稻田径流污染指水土流失或者是灌溉将稻田中的化肥、农药以及其他具有污染性的物质冲入到湖泊与河流中, 引发水体污染的情况[1]。在水体污染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 农业非点源污染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我国是化肥生产与消费量较大的国家, 农业流域中的养分负荷是引起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首先, 对直播稻田水中TN的影响。通过研究可以发现, 不同施肥处理实际上对田地面水中TN浓度的影响比较明显。通常情况下, TN的浓度在0.63~7.78 mg/L之间, 最高浓度与最低浓度相差比例较为明显。通过实验研究就可以发现, 施肥会增加稻田面中TN的浓度, 且浓度的大小与施肥量和施肥时间具有一定的联系。 因此, 可以说, 减少肥料的使用量, 可以有效降低田地面水中TN的浓度。其次, 对田地面水中TP与DRP的影响。不同施肥处理对TP浓度的影响是不同的。研究表明, 随着时间的延长, 水中的TP浓度会逐渐降低。TP浓度降低可能是水稻吸收、土壤吸附或者是水稻生长的旺盛期土壤对磷的吸收在逐渐增加, 从而增加水中磷的吸附, 降低水中磷的浓度。而DRP的影响, 实际上与TP相类似。磷对水藻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同时也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性因素。 基于此, 可以将DRP作为间接反映TP水平的监测指标, 这样就可以有效判断磷肥的利用率与流失情况。
2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中氮磷含量的影响
在农业逐步发展的过程中, 氮磷肥料的使用量在持续上升。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 肥料可以提供必需的营养元素, 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施肥过量或不当将容易引起环境污染问题。在农业生长期间, 氮肥是需求量最大的化肥品种。如果过量使用, 将降低肥料的利用率, 同时还有可能对环境产生潜在性的污染。首先, 对不同剖面深度土壤中TN含量的影响。在分析这一因素的时候发现, 不同的施肥处理对土壤中TN含量, 会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有研究表明, 在处理TN含量在0~20 cm与80~ 100 cm之间时, 不同深度剖面的土壤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但是在40~60 cm的土壤中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展开对比试验的时候发现, 除去TN外, 土壤中的各项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也就是说土壤中的有机质与TN减少最多的均是CG。可见, 单独施肥和不施肥会促进土壤有机质的消耗, 即有机肥的施入会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2]。其次, 对不同剖面深度土壤中NH4+-N含量的影响。在展开对比试验时发现, 处理剖面深度为0~60 cm时, NH4+-N含量较高, 下层含量相对较低, 也就是说NH4+-N含量会随着土壤分层从高到低分布, 但是土壤深度剖面在60 cm以下的时候NH4+-N含量并不会出现明显的变化, 也没有规律性。 这种研究分析与土壤有机质和胶体颗粒对NH4+-N的吸附性具有一定的联系。最后, 对不同剖面深度土壤中NO3--N含量的影响进行分析, 没有发现NO3--N含量变化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但是浅层的剖面土壤NO3--N含量明显高于深层的剖面土壤含量。
3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直播晚稻产量的影响
在水稻产量逐渐上升的情况下, 化肥的使用量也在持续性增加, 特别是氮肥的使用量。越来越多的农户将氮量的使用与产量等同, 从而导致在施肥量上表现出明显的盲目性。据统计, 我国氮肥的使用量占据全球氮肥使用量的30%, 可以说是世界氮肥消耗量最大的国家。氮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营养元素, 对水稻生长、产量与稻谷品质具有重要的影响。就我国氮肥使用情况来看, 使用量明显超标, 而施肥过量必然会引起污染性问题。通过对比研究可以发现, 不同的施肥处理水稻产量有逐渐下降的趋势。通过实践同样可以发现, 相同年份在氮量使用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研究分析的时候, 采取完全随机的方式来分析单因素影响。 结果表明, 在不同的6个年份中, 不同施肥处理间水稻产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也就是说, 在试验研究的几年间, 水稻的产量只有减氮量25%与有机肥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氮肥的使用量不应当仅仅依赖于氮素, 也就是说氮素并不能满足水稻高产的需要。在种植水稻的时候, 根据常规的氮肥使用量或者是配合有机肥来使用, 并不会对水稻的产量产生明显的影响[3]。可见, 氮肥过量使用, 可以有效减少氮肥的使用。有研究人员指出, 缓释尿素肥效期限较长, 在水稻田中具有良好保水性, 可以为水稻全生育期正常生长提供需要的氮肥量。因此, 在水稻田种植的时候, 需要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可以适当地增加缓释尿素用量[4]。
4结语
总而言之, 研究分析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直播稻田氮磷含量影响, 对农作物实际生产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意义。即便研究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但是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 也需要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 科学合理施用肥料, 实现化肥的有效使用。
参考文献
[1]邓美华, 尹斌, 张绍林, 等.不同施氮量和施肥方式对稻田氨挥发损失的影响[J].土壤, 2012, 38 (3) :263-269.
[2]褚清河, 潘根兴, 李健英, 等.不同施氮量下北方稻田一次与分次施氮对水稻产量的影响[J].土壤通报, 2013, 39 (1) :82-86.
[3]陈国军, 曹林奎, 陆贻通, 等.稻田氮素流失规律测坑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农业科学版) , 2013, 21 (4) :320-324.
不同生态系统论文 篇4
研究了在东北海伦实验站长期定位培肥实验地不同施肥处理下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生长发育状况(包括侵染率、菌丝量和孢子数),同时还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下AM真菌群落生态分布和特征.结果表明施肥处理,尤其是磷肥(NP2K)处理显著降低AM真菌侵染玉米根系,而根外菌丝长度和孢子数并无显著变化,这和施肥处理下AM真菌的种群结构发生变化有关.随着土壤肥力的增高,土壤中AM真菌种的丰度和密度都有增加的趋势,而当肥力增高到一定程度后(磷肥和钾肥继续增加到NP2K和NPK2处理后),土壤中AM真菌种的丰度和密度都有下降的`趋势;从AM真菌属在不同肥力处理下出现的频度来看,Glomus属在7个处理中出现的频度最高,在每一个肥力处理中都有分布,Acaullospora属次之,Entrohospora属则只是出现在NK处理下;而Glomus属中出现频度最高的种是Glomus mosseae,其次是Glomus caledonium;再次是Glomus diaphanium,这说明施肥处理会影响到AM真菌种属的分布,进而影响到AM真菌的群落结构和生态分布.
作 者:张旭红 朱永官 王幼珊 林爱军 陈保冬 张美庆 ZHANG Xu-Hong ZHU Yong-Guan WANG You-Shan LIN Ai-Jun CHEN Bao-Dong ZHANG Mei-Qing 作者单位:张旭红,朱永官,陈保冬,ZHANG Xu-Hong,ZHU Yong-Guan,CHEN Bao-Dong(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085)
王幼珊,张美庆,WANG You-Shan,ZHANG Mei-Qing(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营养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89)
林爱军,LIN Ai-Jun(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100085;北京化工大学环境工程系,北京,100029)
适于不同生态区域的玉米优种 篇5
适宜区域适宜山西省玉米春播中晚熟区及早熟区地膜覆盖种植。
选育单位由山西大丰种业有限公司育成, 2009年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
主要性状中晚熟品种, 生育期130 d左右;生长势强, 株形紧凑, 耐密植, 抗倒伏、抗病性强, 保绿性好, 生育期较长;株高305 cm, 穗位高125 cm, 穗长21 cm, 穗粗φ5.2 cm, 穗行数16~18行, 行粒数41.6粒, 百粒质量 (习惯称百粒重, 下同) 38.1 g, 出籽率87.0%, 果穗筒形, 粒长轴细, 出籽率高, 籽粒黄红色, 半硬粒型;不秃尖, 穗轴白色;茎秆坚硬, 气生根发达, 高抗倒伏;高抗青枯病, 抗穗腐病和矮花叶病, 中抗大斑病、粗缩病, 感丝黑穗病;含粗蛋白8.67%, 粗脂肪4.04%, 粗淀粉71.55%。
产量表现区域试验平均每0.067hm2产量为689.1 kg, 比对照增产14.2%。生产试验平均每0.067 hm2产量为760.6 kg。中晚熟高密植试验平均每0.067 hm2产量为895.9 kg。
栽培要点每0.067 hm2留苗密度:高肥地块4 500~5 000株;中肥地块4 000~4 500株;肥力差的地块3 500~4 000株。每0.067 hm2施优质农肥3 000~4 000 kg (根茬、秸秆粉碎直接还田或腐熟还田) , 硝酸磷肥50 kg结合秋翻地或整地1次施入。玉米拔节期, 在距植株根系10~15 cm处, 采用刨坑深追和垄沟深追的方法, 每0.067 hm2追施尿素30 kg, 追肥深度为12~15 cm。
2. 屯玉80
适宜区域适宜玉米春播中晚熟区种植。
选育单位由山西屯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育成, 2009年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
主要性状中晚熟品种, 生育期126 d左右。株形半紧凑, 活秆成熟, 根系发达, 综合抗性好, 单株生产力高, 丰产性好, 但穗位偏高, 生育后期遇多雨大风天气易倒伏;株高324 cm, 穗位高136 cm, 茎粗φ2.3 cm。穗长21.3 cm, 穗粗φ5.5 cm, 穗行数16~20行, 行粒数42粒;果穗长筒型, 轴色粉红色, 粒型马齿, 粒色黄色, 品质优, 结实性好;百粒质量38.5g, 出籽率89.0%;抗穗腐病、矮花叶病、粗缩病, 中抗大斑病, 感丝黑穗病、青枯病;含粗蛋白9.28%, 粗脂肪4.82%, 粗淀粉73.74%。
产量表现区域试验平均每0.067 hm2产量为777.8 kg, 比对照增产14.8%。生产试验平均每0.067 hm2产量为767.0 kg。
栽培要点春播清种与豆类间作均可种植。底肥要增施有机肥, 配施氮、磷、钾肥, 保证其生长发育需要, 注意喇叭口期培土, 防止后期倒伏。春播留苗密度以3 500~4 000株/0.067 hm2为宜。生育后期注意防螟、防蚜、防倒伏。
春播中晚熟玉米区
3. 并单390 (并单14)
适宜区域适宜玉米春播中晚熟区种植。
选育单位由山西腾达种业有限公司神州玉米分公司、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遗传研究所育成, 2009年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
主要性状中晚熟品种, 生育期127 d左右。株形紧凑, 上部叶片短而上冲, 透光性好, 果穗结实性好, 保绿活秆成熟, 根系发达, 抗倒性强。株高300cm, 穗位高120 cm, 穗长21.5 cm, 果穗粗5.5 cm, 穗行数18~20行, 籽粒黄色, 半马齿型, 百粒质量39.9 g, 出籽率88.5%。根系发达, 出苗快, 苗势强, 吐丝快, 散粉畅。保绿成熟。抗青枯病、穗腐病、矮花叶病, 中抗丝黑穗病、大斑病、粗缩病。含粗蛋白8.12%, 粗脂肪4.56%, 粗淀粉75.49%。
产量表现区域试验平均每0.067 hm2产量为750.2 kg, 比对照增产11.1%。生产试验平均每0.067 hm2产量为767.1 kg。
栽培要点每0.067 hm2留苗数:一般肥力地3 500~3 800株, 高水
肥地3 800~4 200株。
4. 屯玉62号
适宜区域适宜玉米春播中晚熟区种植。
选育单位由山西屯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育成, 2007年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
主要性状中晚熟品种, 生育期125 d左右;该品种高秆高穗位, 株形紧凑, 株高300 cm左右, 穗位125 cm左右, 穗长约21.8 cm, 穗行16~18行, 行粒数40粒左右, 穗轴红色, 籽粒黄色, 马齿型;保绿性好, 果穗细长;高抗矮花叶病, 抗茎腐病、穗腐病和粗缩病, 中抗丝黑穗病、大斑病和小斑病;籽粒容重748 g/L, 含粗蛋白9.82%, 粗脂肪4.77%, 粗淀粉73.22%, 赖氨酸0.28%。
产量表现区域试验平均每0.067 hm2产量为672.4 kg, 比对照增产9.5%。生产试验平均每0.067 hm2产量为685.7 kg。
栽培要点每0.067 hm2留苗3 300株左右, 适宜播期4月下旬—5月上旬, 要及时进行水肥管理, 多施农家肥。
5. 高玉14号
适宜区域适宜玉米春播中晚熟区种植。
选育单位由高平市种子公司育成, 2007年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
主要性状中晚熟品种, 生育期125 d左右;该品种植株清秀, 株型紧凑, 穗位中等, 茎秆较细, 叶片上冲, 叶鞘紫绿色, 雄穗稀疏, 株高285 cm左右, 穗位115 cm左右, 穗长约22 cm, 穗行16行左右, 行粒数46粒左右, 穗轴红色, 籽粒黄色, 马齿型;果穗较小, 穗轴细, 结实好, 抗小斑病、穗腐病和矮花叶病, 中抗大斑病;籽粒容重738 g/L, 含粗蛋白9.69%, 粗脂肪4.19%, 粗淀粉74.69%, 赖氨酸0.26%。
产量表现区域试验平均每0.067 hm2产量为670.2 kg, 比对照增产7.8%。生产试验平均每0.067 hm2产量为758.8 kg。
栽培要点播前施足底肥, 每0.067 hm2施农家肥3 000 kg, 复合肥30~40 kg, 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20~30 kg, 每0.067 hm2留苗3 800株左右。
6. 晋单62号
适宜区域适宜山西省玉米春播中晚熟区种植。
选育单位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遗传研究所育成, 2008年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
主要性状中晚熟品种, 生育期125 d左右;该品种株形紧凑, 茎秆坚硬, 抗倒折, 株高265 cm, 穗位高110 cm左右, 穗长23 cm左右, 穗行16~18行, 行粒数48粒, 百粒质量35 g左右, 穗轴白色, 籽粒黄色, 半马齿型;高抗矮花叶病, 抗穗腐病, 中抗大斑病, 感丝黑穗病、青枯病, 高感粗缩病;含粗蛋白8.55%, 粗脂肪4.59%, 粗淀粉76.55%, 赖氨酸0.25%。
产量表现区域试验平均每0.067 hm2产量为701.9 kg, 比对照增产8.4%。生产试验平均每0.067 hm2产量为717.4 kg。
栽培要点每0.067 hm2留苗密度依地力水平而定, 中水肥地3 000株, 高水肥地3 500株;施足底肥, 及时追肥;用福克戊等药剂包衣或拌种, 预防丝黑穗病;中后期应及时浇水。
春播中晚熟玉米区
7. 潞玉6号
适宜区域适宜山西省玉米春播中晚熟区种植。
选育单位由山西省长治市潞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育成, 2006年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
主要性状中晚熟品种, 生育期125 d左右;该品种株形半紧凑, 株高270 cm左右, 穗位高110cm左右;果穗长22.5 cm, 穗行数16~18行, 行粒数41粒, 百粒质量36.0 kg, 穗轴白色, 籽粒橙黄色, 半硬粒型;保绿性好, 活秆成熟;生育期与农大108相仿;高抗茎腐病, 中抗丝黑穗病, 抗大斑病、穗腐病和矮花叶病, 感小斑病和粗缩病;含粗蛋白9.97%, 粗脂肪4.62%, 粗淀粉73.17%, 赖氨酸0.28%,
产量表现区域试验平均每0.067 hm2产量为687.0 kg, 比对照增产9.4%。生产试验平均每0.067 hm2产量为736.2 kg。
栽培要点适宜播期5月1日左右, 选择中等偏上地力种植, 每0.067 hm2留苗3 000~3 300株;氮磷钾配合施足底肥, 拔节期配合中耕管理, 每0.067 hm2追尿素15~20 kg。
春播早熟玉米区
8. 并单5号
适宜区域适宜山西省玉米春播早熟区种植。
选育单位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遗传研究所育成, 2006年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
主要性状早熟品种, 太原春播生育期116 d左右;紧凑型中大穗高淀粉品种;株高210 cm, 穗位高80 cm左右;果穗筒型, 穗长21 cm, 穗行数16~18行, 行粒数42粒, 百粒质量37.3 kg;穗轴白色, 籽粒黄色, 半马齿型;较对照屯玉8号略早熟, 保绿性好;中抗大斑病、青枯病和穗腐病, 抗小斑病和矮花叶病, 感丝黑穗病和粗缩病;含粗蛋白8.60%, 粗脂肪3.72%, 粗淀粉76.39%, 赖氨酸0.25%。
产量表现区域试验平均每0.067 hm2产量为656.6 kg, 比对照增产19.2%;生产试验平均每0.067 hm2产量为663.8 kg。
栽培要点每0.067 hm2留苗3 300~3 500株, 宽窄行种植;注意防治
丝黑穗病。
9. 潞玉5号
适宜区域适宜山西省玉米春播早熟区种植。
选育单位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育成, 2007年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
主要性状早熟品种, 生育期118 d左右;该品种株高、穗位中等, 株形清秀, 叶片上冲, 株高245 cm左右, 穗位110 cm左右, 苞叶短, 果穗筒型, 穗长约20.5 cm, 穗行16行左右, 行粒数42粒左右, 穗轴红色, 籽粒黄色, 马齿型, 熟期较早;高抗矮花叶病, 抗穗腐病, 中抗大斑病和粗缩病;含粗蛋白8.90%, 粗脂肪3.85%, 粗淀粉75.88%, 赖氨酸0.27%,
产量表现区域试验平均每0.067 hm2产量为637.3 kg, 比对照增产9.4%;生产试验平均每0.067 hm2产量为623.9 kg。
栽培要点适宜播期4月25日左右;每0.067 hm2留苗3 500株左右;以每0.067 hm2施农家肥3 000 kg以上, 施硝酸磷肥40 kg, 尿素15 kg为宜。
1 0. 吉单261
适宜区域适宜山西省玉米春播早熟区种植。
选育单位由吉林吉农高新技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育成。
主要性状早熟品种, 生育期116 d左右;该品种植株中等, 株型清秀, 叶片上冲, 株高250 cm左右, 穗位95 cm左右, 穗长约21 cm, 穗行约14行, 行粒数43粒左右, 穗轴红色, 籽粒黄色, 半马齿型, 熟期适中;高抗丝黑穗病和黑粉病, 抗大斑病和茎腐病, 中抗弯孢菌叶斑病;籽粒容重741 g/L, 含粗蛋白9.64%, 粗脂肪4.45%, 粗淀粉72.61%, 赖氨酸0.25%。
产量表现一般每0.067 hm2产650~700 kg。
栽培要点适宜播期为4月下旬—5月上旬, 每0.067 hm2留苗3 300~3 600株, 要施足底肥, 种肥每0.067 hm2施15 kg、尿素10 kg、钾肥8 kg左右, 追施硝铵约30 kg。注意防治玉米螟。
1 1. 利玛217
适宜区域适宜山西省玉米春播特
早熟区种植。
选育单位由山西天元种业有限公司和法国利马格兰种子公司育成, 2007年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
主要性状特早熟品种, 生育期115 d左右;该品种植株较高, 株形清秀, 雄穗稀疏;株高230 cm左右, 穗位80 cm左右, 穗长约20 cm, 穗行16行左右, 行粒数40粒左右, 穗轴红色, 籽粒金黄, 半马齿型;苞叶稍短, 穗轴细;高抗粗缩病, 抗穗腐病, 中抗青枯病;含粗蛋白11.43%, 粗脂肪3.66%, 粗淀粉70.63%, 赖氨酸0.32%。
产量表现区域试验平均每0.067 hm2产量为495.8 kg, 比对照增产10.1%;生产试验平均每0.067 hm2产量为441.5 kg。
栽培要点中等以上肥力地块种植, 可采用地膜覆盖, 每0.067 hm2留苗3 500~4 000株为宜;建议采用地膜覆盖, 要注意防治大斑病。
早熟玉米区
1 2. 并单4号
适宜区域适宜山西省玉米春播特早熟区种植。
选育单位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遗传研究所育成, 2008年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
主要性状特早熟品种, 生育期116 d左右;该品种株高198 cm, 穗位76 cm, 穗长18.5 cm, 穗行数14~16行, 行粒数40粒, 籽粒黄色, 半硬粒型, 百粒质量31.2 g, 出籽率87.5%;幼苗出苗快, 长势强, 吐丝快, 散粉畅, 结实好。抗穗腐病, 中抗大斑病、青枯病, 高抗矮花叶病, 感丝黑穗病和粗缩病;含粗蛋白9.38%, 粗脂肪4.77%, 粗淀粉75.03%, 赖氨酸0.25%。
产量表现区域试验平均每0.067 hm2产量为537 kg, 比对照增产14.6%;生产试验平均每0.067 hm2产量为549.4 kg。
栽培要点每0.067 hm2留苗数:一般肥力地3 500株, 高水肥地4 000株左右。
南部复播区
1 3. 晋单63号
适宜区域适宜山西省玉米南部复播区种植。
选育单位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农业科技开发中心育成, 2008年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
主要性状南部复播区种植品种, 生育期95 d左右;该品种株形紧凑, 株高240 cm, 穗位高100 cm, 穗长18~20 cm, 穗行数16~18行, 果穗筒型, 穗轴白色, 籽粒黄色, 马齿型, 百粒质量38 kg;高抗矮花叶病, 抗穗腐病, 中抗大斑病, 感丝黑穗病、青枯病、粗缩病;含粗蛋白10.12%, 粗脂肪4.94%, 粗淀粉73.19%, 赖氨酸0.29%。
产量表现区域试验平均每0.067 hm2产量为594.4 kg, 比对照增产7.1%;生产试验平均每0.067 hm2产量为672.3 kg。
栽培要点合理密植, 每0.067 hm2留苗3 500~4 000株;加强水肥管理。
1 4. 晋单56号
适宜区域适宜山西省玉米南部复播区种植。
选育单位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育成, 2007年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
主要性状南部复播区种植品种, 生育期95 d左右;该品种植株较低, 株形紧凑, 株高250 cm左右, 穗位105 cm左右, 穗长约20 cm, 穗行16行左右, 行粒数37粒左右, 穗轴红色, 籽粒金黄色, 半硬粒型;结实好, 穗轴细, 抗性好, 熟期稍晚。高抗矮花叶病, 抗穗腐病, 中抗大、小斑病;含粗蛋白9.69%, 粗脂肪3.94%, 粗淀粉74.46%, 赖氨酸0.31%。
产量表现区域试验平均每0.067 hm2产量为586.3 kg, 比对照增产7.6%;生产试验平均每0.067 hm2产量为561.8 kg。
栽培要点每0.067 hm2留苗4 000~4 500株为宜, 田间管理以促为主,
早间苗早中耕, 增施氮磷肥, 后期注意浇好灌浆水并及时收获。
1 5. 晋单52号
适宜区域适宜山西省玉米南部麦茬复播和北部早熟区春播种植, 在丝黑穗病易发区禁止推广。
选育单位由山西金鼎生物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育成, 2006年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
主要性状南部复播区种植品种, 生育期90 d左右;该品种株形紧凑, 耐密植, 结实性好, 综合性状较好。株高240 cm左右, 穗位95 cm左右, 穗长18 cm左右, 穗行16行, 行粒数38粒, 百粒质量34 kg, 果穗筒型, 大小均匀, 无秃尖, 穗轴白色, 籽粒黄色, 半马齿型。熟期较早;中抗粗缩病, 抗青枯病、穗腐病和矮花叶病, 抗大、小斑病, 高感丝黑穗病;含粗蛋白10.25%, 粗脂肪4.89%, 粗淀粉72.89%, 赖氨酸0.31%。
产量表现区域试验平均每0.067hm2产611.5 kg, 比对照增产8.2%;生产试验平均每0.067 hm2产634.8 kg;2008年参加山西早熟区玉米引种试验, 平均每0.067 hm2产747.0 kg, 比对照增产9.4%。
栽培要点每0.067 hm2留苗3 500株左右, 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加强肥水管理, 及时防治玉米螟和蚜虫, 注意防治丝黑穗病。
不同生态系统论文 篇6
1 间、混、套作模式下的害虫生态治理
不同作物的间、混、套作使得田间植物多样化, 而植食性昆虫从个体的品种行为到整个种群的数量动态对植被的这一变化必然有所反应。因此, 植株的密度、植被结构复杂性、环境在空间上的规模大小和植被组成种类的多样性都是影响田间昆虫种群数量和活动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1.1 间、混、套作的概念
间、混、套作指的是作物种植在耕地平面上的分布方式, 与间、混、套作相关的种植方式还有单作、混作等。
近年来在水稻上开展了一些利用间、混、套作控制水稻病虫草害的研究, 尤其利用不同品种混植控制水稻病害的研究较多, 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在害虫控制方面也有一些新的尝试, 并取得一定的效果。
1.2 间、混、套作控制害虫的机制
不同作物的间、混、套作不可避免地改变了植被盖度和结构, 改变田间植物的化学信息物质组成, 同时也改变了田间小气候即微生境。而作物结构、化学气味背景和微处境是联合抗性的重要组成方面, 这些因索在害虫种群抑制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有的将间作影响害虫种群数量的因素归结为3点: (1) 作物的间作改变了环境, 更有利于天敌的活动及其繁殖发展, 从而促使了天敌数量的增加。当然, 生境的改变对天敌的影响也有可能是负面的。 (2) 作物间作直接影响了害虫的活动, 如由于视觉上或嗅觉上的遮掩作用导致害虫侵入的减少或增加。 (3) 间作作物影响了害虫主要寄主作物的品质 (昆虫的适口性) 。
不同作物间作可以明显降低害虫的种群数量, 造成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是侵入的减少、存活率的下降或生殖力的下降。但究其根本、各个作物耕作系统的间作模式在生态学效应——即控制害虫机理上有所差异。随着研究工作的全面展开和深入, 人们提出了多种假说来阐述这些机理。
1.3 水稻间、混、套作类型及控害效果
(1) 玉米旱稻间作。是高秆作物和矮秆作物相搭配的一种间作模式。可以来用1行玉米间种6行早稻或2行玉米间种12行早稻两种形式, 能够充分发挥玉米的边行优势, 还表现为抗风、抗倒、抗灾能力, 但该模式对害虫控制效果还未见报道。 (2) 水稻品种间的间作。将不同水稻品种在相邻地块条播或移栽的方式称为间作, 主栽品种和间栽品种混栽的比例在不同稻区有所差异, 以6:1为主。高杆和矮杆的水稻品种在田间形成空间上的差异, 存在抗性植株的障碍效应, 也可能减缓了病原袍子的运动和传播, 从而降低了病害的发生。
2 轮作模式下的害虫生态治理
2.1 轮作的概念
种植业是需要持续发展的产业, 对耕地的利用是连续的。对于同一地区可种植的作物种类通常很多, 因此, 在一块农田上就存在先种什么作物, 后种什么作物的顺序安排问题。
轮作是在同一田地上不同年度间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采取不同的复种形式的种植方式。一年一熟条件下的大豆-小麦-玉米三年轮作, 这是在年间进行的单一作物轮作。一年多熟条件下既有年间的轮作, 也有年内的换茬。水旱轮作指在同一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水稻和旱地作物的种植方式。这种轮作对改善稻田的土壤理化性状, 提高地力和肥效有特殊的意义。
连作是在同一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采取相同的复种方式的种植模式。而在同一田地上采用同一种复种方式连年种植的称为复种连作。
2.2 水稻轮作种植类型
我国耕作制度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一个极其显著的特点是以轮作换茬为基础的轮作制,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系列土壤耕作制和用养结合的施肥制。轮作换茬是维持地方常新的基本手段, 但是, 随着人口的增加及对可耕地面积需求的不断增加, 连作也越来越普遍, 只是近几年随着我国农产品总量基本平和和结构性、地区性相对过剩, 连作比重有所回落。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逐步由自给为主的生产向商品性生产转变, 经济作物面积比例增加, 主要粮食作物处于轮作并存发展。目前, 我国稻区主要连作模式有一熟区水稻作物连作和二熟或三熟的复种连作, 即主要有小麦-水稻、油菜-中稻、冬闲-双季稻、绿肥-双季稻等。而轮作模式主要是水旱轮作, 根据旱地作物的不同, 水旱轮作的主要种植方式包括水稻-小麦、水稻-油菜、水稻-绿肥、水稻-蔬菜、水稻-马铃薯等。
2.3 轮作控制害虫的效果及机制
同种作物连年种植在同一块田地上, 会导致土壤物理性状显著恶化, 营养物质偏耗和有毒物质的积累, 不利于同种作物的继续生长。从生物学方面, 作物连作的障碍主要是伴生性和寄生性杂草危害加重、某些专一性病虫害漫延加剧以及土壤微生物种群、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等。轮作可以均衡地利用土壤养分水分,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调节土壤肥力。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点, 在轮作中前后茬作物搭配协调、茬口衔接紧密, 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还可减轻农作物的病虫草害。在同一田块连年种植同一作物, 容易使害虫种群数量逐年积累, 而某些情况下, 轮作起到切断食物链的作用, 特别是对活动能力有限的土居害虫作为有效。
参考文献
[1]罗应祥.水稻病虫防治与生态调控对策措施[J].北京农业, 2012 (6) .
不同生态区玉米节水灌溉技术研究 篇7
一、试验设计
1. 品种
耐密品种辽单565
2. 试验设计
(1) 三个处理。处理一:对照 (不设灌溉处理) ;处理二:滴灌处理;处理三:膜下滴灌。
(2) 种植密度。4000株/亩。
(3) 种植模式。大垄双行。
每个品种采用大区对比, 不设重复, 每个处理大区面积不小于200平方米, 不少于20行。三个处理播种密度保持一致, 均为该品种的推荐种植密度。
二、田间管理
1. 灌溉时间
整个生育时期需灌水次数, 中旱年份灌4次, 主要在拔节、孕穗、抽雄、灌浆期;大旱年灌水6次, 即在玉米播种前后、苗期、拔节、孕穗、抽雄、灌浆期灌水 (记录每次的灌水时间和灌水量) 。
2. 灌溉水量
每次按照20立方米/亩计算。
3. 其它田间管理水平一致。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 不同处理对玉米物候期的影响
据表1知:膜下滴灌和滴灌出苗率好于裸地, 并且各生育时期也分别提前2~3天。
2. 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对作物不同生育时期的影响
(1) 大喇叭口期 (6月26日) 和灌浆期 (8月10日) 各灌水一次。不同处理灌水量相同。
(2) 从表2、表3可以看出:在无降水的情况下, 膜下滴灌的土壤含水量要高于滴灌和裸地, 而在大量降水的情况下, 裸地和无膜滴灌含水量要高于膜下滴灌。
3. 不同处理玉米产量性状分析
据表4:无论从穗长、秃尖程度、穗粒数、还是米质上, 膜下滴灌和滴灌均好于裸地;从产量性状看:膜下滴灌效果较好, 亩产868.9千克, 比裸地653.1千克/亩增产215.8千克, 增产33.0%;滴灌次之, 亩产839.9千克, 比裸地亩增产186.8千克, 增产28.6%。结果表明:膜下滴灌产量高于滴灌, 滴灌高于裸地。
效益分析:膜下滴灌亩成本820.00元 (其中:种子40元;化肥170元;农药10元;机耕40元;机械播种35元;水电费30元;地膜45元;人工费320元;滴灌软管130.00元) 。平均亩产值1737.80元 (玉米按市场价格2.00元/千克计算) , 扣除亩成本820.00元, 农民可实得亩均纯效益917.80元;滴灌亩产值1679.80元, 扣除亩成本775.00元 (滴灌区无地膜, 其它投入同) , 亩纯效益904.80元;对照亩均成本615.00 (其中:种子40元;化肥170元;农药10元;机耕40元;机械播种35元;人工费320元) 。对照玉米平均亩产值1306.20元, 扣除亩成本615.00元, 农民可实得亩纯效益691.20元。
四、结论
1. 灌溉水量相同, 膜下滴灌灌溉效果较滴灌好, 滴灌较裸地好。也就是说, 膜下滴灌较滴灌省水, 而且保水效果好。
2. 因为今年试验区降水情况很好, 减少了灌溉次数。
不同生态系统论文 篇8
1 加强边坡加固和生态防护综合防护工作的必要性
从现如今的交通运输工程中可以看出, 公路越来越成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同时也是一个城市或者是一个地区不断发展的重要标准。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公路在建设的过程中都是在露天的环境下进行, 因此, 公路建设工作难度较大, 不仅需要穿越到各种不同的地区, 还会涉及到各种不同类型的自然环境。为了保证公路建设工程建设的稳定性, 工作人员应该对公路的边坡位置进行加固。
1.1 传统方式的弊端
在对公路边坡位置进行加固的过程中, 人们的思想观念往往会受到严重地局限性。传统意义上的边坡加固主要是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证边坡的稳定性, 保证形成的安全性, 其他的因素不会考虑到其中。但是随着现如今社会发展的不断完善, 生态建设工作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 在进行边坡加固的过程中, 施工人员需要严格地考虑到生态环境因素。在加固工作中, 人们不能以牺牲周围环境为代价, 需要在不破坏自然环境以及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边坡的加固。传统边坡加固的弊端比较明显, 而且缺乏一定的技术保障和机械设备的辅助, 因此, 边坡加固工程远远不到位。
1.2 环境因素的影响
从公路边坡加固工作中可以看出, 不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会对边坡加固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 需要积极地应用边坡加固技术。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公路建设工作在现如今的社会发展中受到严重地影响, 其中比较明显的就是人为因素。其中包括一些重型车辆在路面上的直接穿梭, 对路基工程造成的严重破坏。另外, 养护工程不到位也会直接影响到公路边坡的建设。第二, 如果长距离的公路在不同的地质环境中出现, 公路的承载能力也会明显不同, 所以说, 不同的气候类型和地质类型都是影响公路建设工作的重要因素。
2 边坡加固和生态综合防护的措施
现如今, 公路建设工程随处可见, 做好公路边坡的支护工作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 只有社会和自然和谐相处, 才能够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边坡加固和生态综合防护工作的重点就是要将生态环境保护放置到首位。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边坡加固与生态综合防护的原理
通常情况下, 边坡加固工程施工的原理主要是以破趾反压, 设置相应的排水通道以及坡顶卸荷等。如果在公路施工工程进行的过程中, 现场的施工条件相对比较恶劣, 运营工作受到严重的影响, 则需要采用内部和外部统一加固的方式。具体来说, 固化形式主要是以锚杆设计、土钉和挡土墙的设计为主。对于边坡的加固工程以及生态综合防护来说, 主要是在保证边坡稳定的基础上所进行的防护工程。一般来说, 应用草木植被来进行防护是比较常见的, 边坡加固和生态综合防护方法主要是以草本植物自身的防护以及设置铁丝网等形式来进行防护。
根据具体的调查和研究可以看出, 边坡表面的水分含量相对较大, 这样就会增加土壤的总体容量, 降低结构的抗剪能力。另外, 边坡土体的下滑面积和速度都将会不断提升。因此, 如果土体部分具有一定的下滑趋势, 因此, 需要不断依靠地表植被来保护边坡, 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雨水对泥土的冲击力。不仅如此, 还可以改变水体的流动方向, 降低水土的流失程度。如果植被的根茎和网结构相互纠缠, 可以形成一种抗拉力相对较强的结构, 不仅美观、而且经济。
2.2 边坡加固与生态综合防护的方法
运用生态防护与边坡加固相结合来进行边坡防护首先要根据待加固边坡的土质、高度、坡度及其周围的环境因素来确定具体的防护形式。目前常用的方式是厚层基材植被护坡法, 即用混凝土喷射机将混合有草种的有机基材按照预计的厚度均匀的喷射在坡面进行绿色护坡的技术方式, 主要由网、基材和锚杆三部分组成。
在进行边坡加固与生态综合防护坡体的过程中, 草种的选择和配方也是急需掌握的技术。边坡草势的好与坏与草种和配方有着直接的联系, 需要选用粗生、耐寒、耐热、根系发达、耐干旱、耐贫瘠, 并且植株矮小自然, 外形美观的顽强草种。对于旱季施工时选取的草种主要以繁殖力强的变叶画眉草、狗牙根等, 在冬季施工时就要选择耐寒性强的苜蓿、高羊茅、黑麦草等冷季行草种, 在春夏之间施工则可以选择暖季型草种为主, 加之冷季型草种辅佐的选种方法。于此同时, 也要根据不同的环境需要来选取最合适宜的草种, 例如在硬质岩地质中施工就要选择耐贫瘠、抗逆性强的藤本植物或灌木植物, 并且施以锚定板、挡土墙等进行固坡。
结束语
公路路基的边坡防护采用边坡加固与生态综合防护的形式是时代推动的结果, 它及有效地加固了路基的边坡, 使之比以往传统的加固方式更具效力, 它利用了草木植被的根系作用, 使边坡在自重的作用下更能达到巩固的作用, 与此同时, 切实的履行了保护环境的原则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使路基的边坡绿色盎然、生机勃勃, 极富生态美感。这种科学、适用、两全其美的边坡加固措施应该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崇, 使之最大限度的造福于全人类。
参考文献
[1]唐秋元, 李杨秋, 施毅, 周峰.边坡工程事故原因综合分析及防治措施[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 (1) [C], 2010.
[2]段晓明, 苗增健, 刘连新, 刘荣桂.生态护坡应用及护坡植物群落的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1) .
不同生态系统论文 篇9
防风固沙, 顾名思义, 其包括了2 层含义, 地面以上无遮挡物所引起的风沙流动;地表无绿色植物、缺乏根系盘结, 在大雨冲刷后坡地所引起的砂石流失, 后者是我们水土保持工作防治的重点内容。坡地和大雨后的径流是水土流失的两大必备条件, 而径流调控正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中之重, 也是防治手段的精髓。尽管水土保持与其它学科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容交叉和渗透, 但是其与周边学科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能科学调控和合理利用坡面径流, 依照径流的调控理论来削弱水土流失的原动力, 在同等降雨条件下, 可有序聚集和分散坡面径流, 最终达到水土流失控制和水土资源保护的总体目标。为达到此目的, 我们不能仅局限于单一的技术治理和工程措施, 为保证较大范围区域内的协调统一, 我们需要对区域进一步细致划分, 结合区块的内容特点采用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来取得理想的治理效果, 进而使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的各项小流域治理措施优化配置, 形成符合水土流失规律和特点的预防体系。
水土治理是公益性事业, 是国家惠民的重大举措, 其与生态环境安全和国土资源整治开发密切相关。水土保持学科建立的初衷在于为国家土地资源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提供有用之才, 通过人才支撑来合理配置整治资金, 花最少的钱发挥最佳的效果, 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水土保持学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其可从土壤学扩大到生物、地质、水文, 近年来又与环境科学、材料科学、工程科学、信息技术科学等学科相互融合, 与社会人文科学、大气及水环境、全球气象学等内容相互交叉。在现实水土保持防治方案的制定上, 我们不得不采用高新技术在防、治、管等三方面对水土进行综合监测, 在水土保持预防和监督上注入社会管理学内容来加强执法, 在监测和预报国家大型水体设施方面, 我们有必要采用卫星遥感技术, 在水土管理过程中, 还不时引入新的设备和材料进行设备更新, 另外, 一些植物的引种栽培对于防止水土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今, 水土保持工作正在逐步演变为一个涉及工农业、资源环境业、社会经济业、人文地质业等在内的综合性事业。
以往, 人们对水土保持的关注仅停留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以及与农田水利有关的区域, 但现阶段, 水土保持的研究领域正逐渐向非农领域以及平原地区延伸。21世纪, 国家在水土保持相关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的合理开发以及城镇化进程扩张等方面均有所投入, 然而, 在城市的开发建设中, 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建设各类项目的同时, 要提早做好水土流失的估算及预防工作, 由相关部门做好技术审批, 在可控范围内对施工后引起的流失现象做好综合治理。比如在平原流域进行矿业开采, 就必须要做好地表径流和降雨疏导、分流的防治工作, 通过拦截式工程有效预防水土流失, 同时针对边坡、矿渣以及弃土石场, 我们不仅需要考虑雨水的走向问题, 还要考虑到风蚀, 在治理措施上, 不仅要配套坚固的水土保持工程, 还要注重工程与植物的科学配伍, 搭配的美感时常给开发建设增加正面效益, 在发挥水土保护功能的同时, 给人们提供观赏、休憩的人文环境。
2防风固沙的技术措施
2.1 设置有效的沙障
主要的沙障模式有篱笆、草方格、黏土、立式及平铺等, 其中草方格沙障就是使用芦苇、稻草或麦草等材料, 在流动沙丘上扎成挡风墙以削弱风力的侵蚀, 同时有截留降雨的作用, 能有效提高沙层的含水量, 为沙生植物生长提供有利环境。黏土沙障就是将黏土在沙丘上堆成高20~30m的土埂, 间距为1~2 m, 走向与风向垂直, 黏土固沙因工程施工简单、固沙效果明显, 而广受亲睐, 但对黏土需求的数量较大。
2.2 在沙面上覆盖致密物
致密物我们可选择塑料薄膜进行, 就是将其覆盖于沙漠表层, 随后用岩石等重物压住, 这种方法可有效防治水分散失, 但塑料薄膜易被风刮起, 在丧失固沙和保水功能以后, 若监管不严, 则易造成二次污染。
2.3 植物治理
在沙漠地区栽种适宜的沙生植物以阻止沙漠扩张并逐步改良沙漠土地。沙生植物具有水分蒸腾少, 机械和输导组织发达等特点, 可抵御狂风侵袭并迅速将水分和养料输送到指定器官, 其细胞内经常保持较高的渗透压, 具有很强的持续吸水能力, 使植物不易失水, 能够适应干旱少雨的环境。在沙漠地区有计划地栽植沙生植物, 即在沙丘迎风坡上种植低矮的灌木或草本植物, 固住松散的沙粒, 在背风坡低洼地上种植高大的树木, 阻止沙丘移动。此外, 还可在沙漠边缘地带营造防风林以削弱沙漠地区的风力, 进而阻止沙漠扩张。防风林的效果与林带的高度有关, 树木越高、栽植越密, 其防风效果越好。植物治理的效果重点在于选择适宜的树种和科学的林带结构。
3植被在防风固沙方面所发挥的特殊作用
植被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分, 是进行自然与人为区划不可或缺的重要标识。目前, 植物治沙被认为是众多治沙措施中最经济、最有效、最持久的技术措施。固沙植物在风蚀防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且植物构型特征对于防风固沙所起的效果亦有所不同。
王贵霞等[2]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侵蚀深度和侵蚀模数均低于裸地, 植被恢复措施对于土壤物理结构和蓄水性能均有明显改善效果, 农林间作模式具有较好的蓄水保土和改良土壤效应。香根草栽植能显著降低土壤容重, 增加土壤含水率, 减少土壤养分流失, 其蓄水率和保土率均可得到提高, 能够作为植被建设的首选物种[3]。刘平乐[4]在其报道中指出, 当地埂无植被时, 抗蚀能力差, 但当地埂有了良好的植被覆盖后, 可有效防止土壤冲刷, 进而起到较好的水土保持作用。沙蒿与油蒿广泛分布于我国沙漠地区, 是沙地植被的重要建群种和优势种, 马全林等[5]在其报道中指出, 比照沙蒿灌丛, 油蒿灌丛可作为更加理想的防风固沙植物, 其灌丛分枝数较多、分枝角度略小、生物量大且分布于近地表层。实践表明, 通过封育恢复天然植被[6], 是治理和控制土地沙漠化的一项最为有效的措施。
摘要: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及涵养水源等方面, 植被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作用。作为陆地表面盘根错节、具有生命的绿色自养生物,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平衡的维护者, 其通过汲取自然界中的CO2及阳光、在合成自身有机物的同时, 通过树冠遮挡、树根盘结等方式稳定飞尘、固住水土。现阶段, 随着城镇化的迅猛扩增, 绿地面积急剧减少, 水土流失现象比比皆是, 治理水土流失事关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而植被连片栽植正是抑制该趋势恶化的唯一途径。本文从防风固沙对水土保持的重要涵义入手, 逐一分析防风固沙的一般技术性措施, 最终提出植被在防风固沙方面所发挥的特殊作用, 为同领域技术人员提供技术资料。
关键词:植被,防风固沙,生态效应
参考文献
[1]高鹏, 张光灿, 刘霞.改造提升水土保持传统学科教学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 2007 (8) :61-63.
[2]王贵霞, 夏江宝, 孙宁宁, 等.黄河三角洲引黄灌区不同植被类型的蓄水保土功能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 2015, 29 (2) :111-116, 127.
[3]袁志忠, 陈国玉, 尹黎明, 等.湘西岷抗冲地区三种植被覆盖水土保持效益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 2013 (3) :48-50, 62.
[4]刘平乐.地埂植被的水土保持作用和经济效益调查研究[J].甘肃科技, 2007, 23 (5) :210-211, 230.
[5]马全林, 卢琦, 张德魁.沙蒿与油蒿灌丛的防风阻沙作用[J].生态学杂志, 2012, 31 (7) :1639-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