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今汉语偏义复词的不同特点论文

2024-10-19

谈古今汉语偏义复词的不同特点论文(精选3篇)

谈古今汉语偏义复词的不同特点论文 篇1

【正文】

朱星在《古代汉语》一书中曾指出:“合成词中,最应注意的是偏义词。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代表了这个

合成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1)]解惠全主编的《古代汉语教程》也认为:“偏义复词

从形式上看和并列结构的合成词一样,两个语素是并列的,但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作为这个合成词

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陪衬。”[(2)]宋学农主编的`《古代汉语教程》进一步认为:“偏义合成词两个

语素的意义相近相类或相对,并列组成双音词后,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成为该双音词的意

义,而另一个语素的意义却摒弃不用,只是作为一种陪衬。”[(3)]周本淳主编的高校专科教材《古代汉

语》也认为:“所谓偏义复合词是指其词义偏重构成复合词的两个词素之一,也就是说只保留了一个词素的意

义,另一个词素只作陪衬。”[(4)]总括上述四家的看法:一致认为偏义复词是并列合成词的一种类型,

是由两个语素组成,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代表这个合成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从古今汉语的语

言实际情况看,我们认为这个结论只说出偏义复词的共性,没有真实地反映偏义复词由于时代的不同,词义本

身的变化而赋予的不同特性。现从偏义复词的结构、词汇意义等方面,对古今汉语偏义词的不同特点加以比较

(一)从偏义复词的结构上看

古汉语偏义复词有二个特点:一是偏义复词中的两个语素结合得不够稳定,具有临时性。由于古汉语偏义

复词是以单音词的连用为基础,它和其他的双音合成词一样,经历临时性的组合到凝固成词的发展变化。因此

这类偏义复词的陪衬语素,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显露出来,一旦脱离了那个特定的语言环境,其临时

性便随即消失,同时即恢复其固有的词汇意义。请看下列例句:

1、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德,国家之基也。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2、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

&nbs

[1][2][3][4][5]

谈古今汉语偏义复词的不同特点论文 篇2

偏义复词不仅存在于古代汉语中, 也大量存在于现代汉语中, 如:现代汉语“窗户”、“忘记”、“狐狸”等, 这些词语中都偏重前一个词义。现代汉语的偏义复词是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 我们是否可以说古今偏义复词就完全相同的呢?结论是否定的。随着时代的发展, 语言现象也在不断的变化发展, 古今偏义复词也产生了一定的差异。其差异主要体现在稳定性和次序等方面。

一、古今偏义复词的差异

1、稳定性差异

古代偏义复词中的两个词素结合的不够稳定且具有临时性, 偏义复词的陪衬词素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显露出来。这是因为在古代汉语中, 偏义复词是古人行文时“连类而举”而造成的一种特殊的双音复合词, 这种现象所涉及的是语言的运用问题, 纯属一种语用现象。因此, 它的具体特点只呈现在个别句子中, 这样它就不具备稳定性属性。它的陪衬词素位置极不固定, 两个词素结合也不牢固, 我们要判断哪个词素是陪衬词素需要借助语境来帮助分析。如:

(1) 快耳目者, 真秦之声也。 (《谏逐客书》)

(2) 是芙蕖也者, 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也。 (《芙蕖》)

(3) 秦之号令赏罚, 地形利害, 天下莫若也, 以此与天下, 天下不足兼而有也。 (《韩非子·初见秦》)

(4) 爪牙不足以供嗜欲, 趋走不足以避利害。 (《汉书·刑法志》)

例 (1) 中, “秦之声”指的是音乐, 既然是种音乐, 那它就是一种非物质的东西, 而非物资的东西“目”是察觉不到的, 只有“耳”才能感受到音乐之美。故此处的“耳目”偏指“耳”。而例 (2) 中“耳目”当偏指“目”, 因为只能用眼睛才能觉察到“芙蕖之美”。例 (3) 中, 根据文意, 句中的“利害”偏指“利”, “害”字无实意。而例 (4) 中, 既然是“避”, 那么避的对象应为“害”而不可能是“利”, 此处的“利害”偏义于“害”。由此, 可以看出古代汉语中, 同样的偏义复词, 因上下文语境不同, 偏重的词义也不同, 表现出不稳定的特点。

而现代汉语中的偏义复词因为语言长期的发展, 词义渐渐形成固定的指向, 内部关系稳定, 其偏指义一般都是固定不变的。对它的释义基本上不受“随文释义”和“观境为训”规则的影响。如现代汉语的偏义复词“好歹”、“长短”、“忘记”、“是非”、“离合”等等。它们的偏指义分别是“歹”、“短”、“记”、“非”、“离”。它们的特点是把两个词素并列起来之后, 让一个词素的意义消失, 消失的那个词素在构词上只起陪衬作用, 这样就构成了偏义复词。

2、词语顺序的差异

古今偏义复词在词语顺序差异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古代汉语偏义复词由于两个词素结合的临时性, 因此它的词序也不是很牢固, 前后词序经常可以相互调换位置。试看例句:

(1) 宫中府中, 俱为一体;陟罚减否, 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

(2) 荡同异如反掌。 (《三国志·吴志·孙皓》)

(3) 贾有汤镬之罪, 请君自屏于胡猡之地, 唯君生死之。 (《史记·范黎蔡泽列传》)

(4) 呜呼!死生昼夜事也。 (《指南录后序》)

例 (1) 和例 (2) 中, “异同”与“同异”都是意义偏在“异”上, 但词素的位置恰好相反。例 (3) , 姓贾的犯了罪, 而自求放逐于荒蛮之地。他求的当然是“生”, 故此处的“生死”当偏指“生”。例 (4) , “生”是一直连续着的, 只有“死”才能突临, 故昼夜之内发生的事情应为“死”, 此句偏指“死”。由此看出, 古代汉语偏义复词的前后词序很不固定, 在一定的语境里, 前后词语可以颠倒位置, 这时词的偏指义有时也会变化。

但是, 在现代汉语里, 偏义复词的词序一般是固定不变的。前后词序结合的很牢固, 不受随意性影响。如“国家”不会说成“家国”。“忘记”不会说成“记忘”。“动静”不会说成“静动”, “是非”不会说成“非是”, 等等。

二、古今偏义复词差异原因

古今偏义复词差异原因很多, 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

古代汉语词汇主要是单音节词汇, 这与造字之初一字多义的特点相符, 也受“书写工具的限制”的影响。而随着社会的发展, 古代汉语词汇的这一特点, 也逐渐暴露出其不足之处。社会发展了, 新事物不断涌现, 而单音节词有限的词形结构适应不了与日俱增的词汇增长的需要, 且它的造词能力十分低下, 因此往往造成一词多义。这样便影响了词义正确的表义功能, 增加了表达者和接受者理解的难度。但是, 复合词却有强大的构词能力, 偏义复词作为复合词中特殊的一类, 它由联合词组中脱颖而出, 适应了语言自身发展的需要。

2、追求音律和谐的需要

古人行文讲究对仗工整, 音律和谐。于是便习惯采用一些字数相等, 结构相同的词语前后照应, 这样就协调了音节, 增强了文章的音乐美。如“潜图密已成构, 成此祸福端。” (晋欧阳修《临终诗》) 偏义复词“祸福”偏义于“祸”, 加上“福”字虽不表义, 但能使诗句整齐, 铿锵有力, 富于音乐美。

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华民族乃历来崇尚礼节, 在说话, 写作等表达方式上也十分委婉。对于一件坏的事情, 人们不愿直接指出。而由好坏两方面意义上相反的词作为词素组合的偏义词正好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求。如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就说“古人之辞宽缓不迫故也, 得失, 失也;利害, 害也;缓急, 急也;成败, 败也……”当一反一正两个词组成偏义复词后, 词义大都偏向反的一方。当人们把坏的事物作为表达的对象时, 往往会把美好的事物加上表陪衬。这样人们的心理就容易接受了, 且又显示出含蓄委婉的表达效果。它的这种修辞作用是其它词语所不具备的。

摘要:古今偏义复词的差别很大, 具体表现在偏义复词的释义和偏义复词的稳定性两个方面。造成偏义复词出现的因素很多, 如古人表达方式、行文习惯、单音节词的弱点等对其的产生都深有影响。古代汉语偏义复词向现代汉语偏义复词转化是一种进步。

关键词:偏义复词,释义,稳定性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 1989:90.

偏义复词古今谈 篇3

词的偏义现象在文言文中很常见,如果不能正确区分,按一般情况翻译,就会使译句不通。偏义复词是文言文学习中的一个难点,是文言文复习备考的一个重要知识点。1996年全国高考题对此作过专门的考查。该题是这样设计的:

《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是一个偏义复词,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是( )

A.为奸利无所忌

B.每宴飨费千金

C.刺诸县短长

D.必条利病反复

此题答案为C。因为根据语境分析可知,“府遣警盗”“刺诸县短长”,“刺”为“刺探”之意,太守派遣“警盗”刺探下属各县令的情况,当是刺“短”而非刺“长”。

偏义复词的合成方式有三种:

一、两个语素意义相近。例如:

①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从后面的“桃李”可知“园圃”为偏义复词,意义偏在“园”上,“圃”只作陪衬,不表意义。

②无一不适耳目之观。(《芙渠》)从后面的“观”,可知“耳目”意义偏在“目”上,“耳”作陪衬。

二、两个语素意义相对。例如

①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

②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东南飞》)

从上下文看,这两例中的“姥”“兄”表示意义,“公”“父”作陪衬。

三、两个语素意义相反。例如:

①冀缓急或可救助。(《谭嗣同传》)意义偏在“急”上。

②陟罚藏否,不定异同。(《出师表》)意义偏在“异”上。

中学课本中偏义复词的例子很多,不一而足,但很多人对这一现象却存在陌生感,甚至觉得不可思议。其实,现代汉语中也有很多偏义复词,只是因为我们对这类词的偏义理解已经习惯化,而对另一个语素的意义不加考虑,从而对现代汉语中的偏义现象浑然不觉。通过对现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分析,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古代汉语中这一现象的理解。下面试举几例:

①窗户:门锁着,他从窗户跳进屋里。词义偏在“窗”上,而“户”(本义为“门”)只起陪衬作用。

②兄弟:他是我兄弟,比我小五岁,词义偏在“弟”上,“兄”起陪衬作用。

③动静:他听见对面的房间有动静。词义偏在“动”上,“静”起陪衬作用。

④睡觉:太阳都出来了,他还在睡觉。词义偏

在“睡”上,“觉”(醒)作陪衬。

⑤痛快:今天在公园里玩得真痛快。词义偏在“快”上,“痛”起陪衬作用。

⑥忘记:我忘记带钢笔了。词偏在“忘”上,“记”起陪衬作用。

上一篇:学校健康建设实施活动方案下一篇:老师,我赞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