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生态系统论文

2024-10-12

金融生态系统论文(共12篇)

金融生态系统论文 篇1

一、引言

金融生态研究的初始动机、研究人员自身的学科背景,使金融生态与“生态”概念所内在蕴含的系统整体性、和谐互动性、可持续发展性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通过对自然生态与金融生态的比较研究,笔者认为,金融生态的研究出现了一些确需完善的不足之处,金融生态的基本内涵仍有待进一步商榷。

二、现有金融生态理论的不足

1. 金融生态的总体结构不完整

不良贷款、金融风险及相关金融问题的深入分析,使人们意识到其原因远比直观感受到的要复杂得多,引发人们从金融体系之外探讨金融发展问题,尤其是借鉴生态学原理引入金融生态环境来谋求解决途径。金融生态环境论基于自然生态中物种的生存和活动环境,侧重“生物群落赖以生存的物理环境”,强调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但绝不能忽视金融体系自身的因子条件在金融生态变迁中的作用。金融生态系统论在关注外部环境的同时,认为金融生态是一种开放复杂巨系统,侧重“生物群落”,强调金融生态主体的自主性和自然成长规律,因而比金融生态环境论具有更好地合理性。

2. 金融生态的生态主体不健全

研究金融生态的学者以金融领域尤其是银行界人士为主,自身的学科背景导致金融生态主体的构成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金融体系的主体不健全。金融活动既包括通过银行进行的间接金融交易,也包括通过证券市场进行的直接金融交易。因此,金融生态首先应该以金融业为研究主体,研究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及其生态环境,它们是有机互补的整体,而不仅仅是单独的银行业。二是金融功能的主体不健全。金融的基本职能就是服务于企业的资金融通,企业是资金融通的一个最基本的主体要素,企业要素缺失将难以达成现实的金融交易和实现特定的金融生态功能。因此研究金融生态不仅要以金融机构为着眼点,还必须关注企业。

3. 金融生态的研究内容不深入

金融生态的理论基础是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的关键在于如何培育各类金融生态主体、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和完善金融生态系统的调节机制,研究的目的在于如何实现金融生态系统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和谐发展。但现有研究仅引入了一些生态学基本概念。有的学者尝试探讨金融生态的能量和物质循环,很有借鉴意义,但囿于自身行业背景因素,仅强调金融体系自身的循环过程,从而使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金融资源,也就退化为局限在金融领域的单纯货币,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主体——企业,也就沦落为金融生态中的分解者。断裂了经济增长链路,也就谈不上金融生态各主体乃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探讨如何运用生态学理论完善金融生态主体构成,把企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生态主体而贯通经济增长循环链路,探讨金融生态的物质能量循环过程和生态演进规律。

三、金融生态的三维四元结构

1. 金融生态的三维四元结构模型

借鉴自然生态系统理论,基于经济增长这个最终目标,遵循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循环链路,一个完整的金融生态系统首先包括金融生态环境和具有生命特征的金融生态主体两大部分;其次,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各类金融生态主体及其外部金融环境之间,通过信用流动和资金循环所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并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金融生态主体进而依据其功能又可依次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调控者。金融生态主体与金融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依存、互利共生,其关系是立体的、多维的、交互的,通过剔除一些次要的枝蔓性因素,将其三维四元结构描述如图1。

2. 三维保障的生态环境

金融运行及金融生态和谐发展所依托的最为重要的生态环境要素是:

(1)经济基础(土壤)。土壤是生物生长发育和栖居的场所,是生物所需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也是生物种类和数量分布的制约因素。而在金融生态系统中,金融发展的动力也主要来自于所依存的经济基础,因此,经济基础同样发挥着类似于土壤的生态作用,决定着能为金融生态主体提供“食物”的总量和结构,决定着金融资产的整体质量,也决定着金融生态主体的生存空间及可持续发展能力。金融生态系统的产生和发展是源于金融部门的产品与服务可以吸收和转化家庭部门的储蓄,缓解生产部门的预算约束,满足其扩大投资和再生产的需要。

(2)诚信文化(太阳辐射)。地球上所有生命归根结底都是由太阳能驱动的,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不均匀分布会影响光合作用和温度,使动植物形成不同的生态习性。而在金融生态系统中,诚信是金融活动之本,失去了诚信的金融活动就如同自然界失去了阳光的普照。我国目前金融生态恶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源于信用的缺失。因此,诚信文化同样发挥着类似于太阳辐射的生态作用。诚信文化涵盖金融资源生产、消费的各个领域,是金融主体“人身安全”内在保障,直接对金融生态主体的活动产生激励和约束作用。诚实守信是企业参与市场交易的基本条件,更是其进入融资市场的必要条件。正如破坏自然环境所影响的不只是某一类物种的生存,不诚信的行为不仅会导致银行不良资产居高不下,还会使企业融资的难度和成本大幅增加,整个经济金融发展将处于高风险的恶性循环之中。

(3)法律体系(温度调控)。地球表面温度随空间和时间而不同,由此产生不同的气候带,成为温度习性各不相同的生物地理分布的限制因素。而在金融生态系统中,政治、经济、文化的许多特征是通过法律制度来体现和塑造的,因此,法律制度同样发挥着类似于温度调控的生态作用,是生态主体“生命活动”的行为准则和“人身安全”的根本保障。只有在完善的法律环境下,金融主体的产权才能得到有效保护。金融活动的良性发展既要求必须拥有完善且适宜的规范金融主体行为的法律法规体系,也要求实行严格的执法以制裁各种违法犯罪行为。

3. 四元主体的生态链网

完整且合理的金融生态食物链网结构,贯通了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循环链路,相应涉及如下四元生态主体:

(1)生产者。含银行、金融市场在内的各种金融机构作为生产者,凭借其金融信用从经济基础中吸收所需的资金原料(闲散货币、物化资金)并转化为有效资金(金融资源)。初级生产者直接在经济基础这个土壤中从居民、企业手中吸收暂时闲置的零散货币,将净吸纳的货币——沉淀的资金,转化为其他主体可长期投资使用的有效资金。复合生产者虽直接吸纳闲散货币,但主要间接地从其他生产者获取资金。催化性生产者是为了增强资金流动性、分散金融风险、提供专业化辅助服务或加强政策性引导,其本质是催化、促进前两种生产者的发展及功能。

(2)消费者。以企业为主的消费者则凭借其商业信用来运用这些金融资源实现自身乃至经济基础的扩张,并以收益回报带动金融机构共同成长。企业是金融资源最主要消费者,金融资源将以资本的形式转化为企业——这个经济领域“生物”机体的主要构成部分。如同自然生态中人类为了自身生存必须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时要合理回馈自然、注意水土保持一样,作为筹资者的企业即使从自身生存发展角度出发,也应自觉维护与金融资源生产者的和谐关系,并不断给以合理的投资回报。

(3)分解者。从自然生态的原始意义角度看,经营不善的企业、金融机构通过资产评估、清算、法律等金融中介组织分解为资金原料并归还到原始投资者和经济基础中,从而被金融资源生产者再利用而实现金融生态循环。但随着金融市场和中介组织的发展,通过并购将经营不善或优势互补的企业重组为一个新的更具生命力企业,成为更为理想、更具经济效率的选择。良好的金融市场中介服务会使金融生态主体降低成本并提高金融生态系统的效率,此时凸显出转化者相对于分解者的灵活优势。

(4)调控者。生态系统中,关键物种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各类监管机构就是金融生态中的关键物种,其存在意义在于调控而非生产,通过金融调控政策、金融支持政策、市场退出机制等,主动调控金融资源的生产和消费,以及金融机构和企业的产生与成长、准入与退出。各类监管机构的监管是金融生态的自调节,主要通过利率机制、市场机制、竞争机制、吞并机制、演进机制、自律机制等途径进行。高效率的监管不仅为金融生态的良性循环掌舵护航,而且能够缩短金融生态自调节时间和提高金融生态自调节质量,还可以适度控制生态主体的总量、结构并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和演进秩序。

四、三维四元结构下的金融生态功能

金融生态通过有序转换和无限循环,把各个生态主体紧密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而实现我们切实所需的完整的生态经济功能。

1. 物质循环机制

在自然生态中,物质沿着食物链中的营养级依次转化并无限循环。而在金融生态中,物质循环相应表现为资金循环。首先,经济基础中的闲散货币及物化的资金原料流入系统,然后以金融资产为媒介,经由生产者、消费者、中介组织所组成的营养级依次转化,从资金原料到各种生态主体可以利用的有效资金,再回到资金原料,构成一个循环流动的资金链网。资金流是整个金融生态系统的骨架,没有资金流,金融生态系统就会陷入瘫痪,同时,链路丰富的资金链网有助于形成稳定且多样化的资金服务,其作用和功能等同于自然生态的物质循环。但与自然生态不同的是,各主体之间不是捕食关系而是互利共生的关系,构成各主体自身机体的其成长所需的食物营养来自于其贡献的回报,每个营养级的主体也必须以收益来回报上一营养级的主体,因而金融体系支持企业成长,尤其是扶持企业以技术创新实现企业乃至相关生态主体快速发展,成为整个生态系统共同成长的重要源动力。此外,金融资源的生产者不是简单地将基础货币转化为资金,而是在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下成倍地创造存款货币,放大其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2. 能量流转机制

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推动了自然生态的物质循环。而在金融生态中,推动资金循环的动力则是信用。从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金融市场的资金运作,到企业间的商业信用,信用已经渗透到资金循环的每个环节,成为推动资金循环的基本动力,没有它系统就无法牵动和运转。但与自然生态不同的是,信用的来源不存在“太阳中心”而是分散的,是各主体在诚信文化中逐步培养并由法律体系通过惩戒来提供根本保障;信用的流动是双向交互的,任何一方的信用缺失都不可能达成现实的金融交易和实现资金的流动;单个主体的信用流动不是纵贯全程而是区间性的,是通过相关主体的“信用对接”推动资金的连续循环,随着营养级数的递增,资金的复利增殖同时伴随着显著的林德曼效应和巨大的风险积累。

3. 信息传递机制

生态系统中的有序运动是借助信息传递、控制过程来进行和完成的。金融生态的运动过程中同样充满了信息传递。信息具有知识的秉性,能给人们提供关于事物存在的方式或运动状态的表述,是金融生态协调的基础之一,通过引导信用流动而实现资金的有序循环。金融生态的运行机制实际就是一个信息交换和调整的过程,通过各主体对信息的反馈而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尽量简化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复杂性和运行成本,以复合型的金融体系和健全的中介服务体系搭建金融生态各主体之间的信息高速路,不仅促进金融生态的自我调节,还能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信用能量流转中的衰减效应。

五、结论

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问题都需要在社会经济大系统中基于复杂系统论的观点谋求完整的解决方案,其中金融生态正是从经济与金融和谐互动的视角对社会经济生态体系的一个剖面,是将自然科学中的生态思想与金融活动相联系而对金融的生态特征和规律的系统性抽象,通过构建三维四元金融生态结构,在金融主体与企业主体之间以信用为能量、以资金为物质、以信息为支撑来构造丰富有效的生态链网,实现金融资源的生态循环,促进各种主体之间的协调合作,实现金融与经济的互利共生和可持续发展。

金融生态系统论文 篇2

金融生态文献论文【1】

摘 要:目前关于金融生态和金融生态环境的论述较多,但有关金融生态和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不清晰。

为此,本文首先对前沿学者有关金融生态和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界进行梳理,使得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更加清晰,然后从金融生态评价体系、金融生态评价方法、金融生态评价未来的改进方向等方面进行梳理,为未来研究者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提供研究参考,最后是分析国内有关金融生态和金融生态环境研究的一些成功和不足之处,以供未来各级政府、金融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进行金融生态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金融生态;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

一、金融生态和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

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助于整个金融系统的快速、高效发展,高效运行的金融体系反过来又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统一和协调发展。

因此,在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要提升其竞争力,就得有一个运转良好的金融系统,要有这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就必须重视金融生态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关于金融生态和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早在白钦先就已提出,但是,直到,周小川才首次把生态学引入金融学,并且系统而较为深入地分析了金融生态问题。

自此以后,有关金融生态和金融生态环境的相关论述大量涌现。

(一)金融生态

金融生态和金融生态环境二者并不等价。

金融生态是一个开放、复杂的动态平衡系统,它不但包括金融生态环境,而且还包括金融生态主体和金融生态调节等。

徐诺金指出,金融生态是金融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金融组织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及其内部金融组织相互之间的长期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

李扬等(2005)认为,金融体系的运行不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等基本要素,还包括这些要素的自身构成及其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金融生态系统的影响,它是由这些要素以及要素变化所形成的一个动态平衡系统。

(二)金融生态环境

金融生态环境则主要从金融外部运行机制、金融基础条件等方面来探讨改善金融生态的相关运作机理。

白钦先()最早阐述了金融生态环境,他认为金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开发利用过程和效率状态则构成一国经济的金融生态环境。

同时,还阐述了维持保护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作用,得出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金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为前提。

周小川()认为金融生态指的主要不是金融机构的内部运作,而是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即金融生态环境。

他认为金融生态就是指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包括法律、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的进展及银企关系等环境以及这些环境的改善。

徐诺金(2005)认为,金融生态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由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构成,软环境由社会习俗、文化传统等构成,无论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都对金融生态主体的行为及运行情况有重大影响。

二、影响金融生态的主要因素及评价体系

毫无疑问,不同金融发展水平的地区,其金融生态和金融生态环境不一样,由此构成的评价体系也各不相同,以下就影响金融生态的主要因素和评价体系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讨论。

(一)影响因素

就金融生态的影响因素而论,金融生态环境观的学者多从造成不同区域金融生态巨大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从中寻找改善的关键要素。

如李扬、王国刚(2005)、徐小林(2005)、钟敏(2005)、湖南大学金融管理研究中心()等几乎都从法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金融机构独立性、信用体系和文化等几个方面研究影响金融生态环境的因素,认为这些因素是造成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差异的主要原因。

中国人民银行德阳中心支行()认为金融生态环境的条件状况、金融主体的形态状况、金融生态关系的互动状况等是影响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

其中金融生态的条件状况包括经济、法制与诚信环境,金融主体的形态状况包括风险、结构与活力状况,而金融生态关系的互动状况则包括维护与协调状况。

金融生态系统观的研究者则侧重于分析金融生态系统失衡的主要原因,主要是从金融生态系统主体、生态环境和生态调节等方面进行阐述。

其中,金融企业的产权治理是其分析的重点。

皮天雷()认为,我国金融生态法制缺陷的深层次原因是没有真正实现从“人治”、“权治”到“法治”的根本转变,以及非正式约束与市场经济还存在诸多矛盾。

赵振宇(2009)认为,金融生态失衡的原因在于内部环境失调和外部环境恶化,主要包括金融市场缺乏竞争、国家过度保护、地方政府干预、缺乏有效中介服务、金融企业产权不明晰、金融体制落后、监管不力、退出规制不完善和信用环境不良等。

郭佳(2009)从法律制度缺陷、信用法律环境和金融执法环境等方面分析了金融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

黄可权(2009)从委托代理交易成本、产权制度、制度变迁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二)评价体系

除了影响因素外,一些学者在对金融生态或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中构建了相应的一些指标体系,由于各自视角不同,指标体系的构建也存在差异。

人民银行南充中心支行()在做金融生态环境分析时,其指标体系的构建分为三个层次:一级指标包括经济运行、社会信用、交易保障和金融综合指标等四个方面,每个一级指标包括若干个二级和三级指标,共计14个二级指标和40个三级指标。

其中经济运行包括经济规模和增长能力、产业结构与城市化水平、企业竞争力、居民生活和保障水平四个二级指标;社会信用指标包括企业信用、居民信用、政府信用和征信制度发展四个二级指标;交易保障指标包括法律环境、政府行为和中介服务三个二级指标;金融综合指标包括金融业务发展、金融稳定和金融部门独立性三个二级指标。

胡滨(2009)在做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时,指标体系由政府对经济的主导、经济运行的质量、地区金融发展和信用基础以及基础建设四个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构成。

①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指标体系构建及将其运用范围最广的是中国社科院的李扬等(2005、2007、2009)所做的研究,他们对全国各省市和核心城市的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中都构建了相应的指标体系。

另外,像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2006)、人民银行西安分行(2009)、湖南大学金融管理研究中心(2009)等都对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构建了相应的指标体系。

不过,这些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观性比较大,各自之间共性较少,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三、金融生态的评价方法

在构建了指标体系之后,接下来是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客观、科学地评价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差异问题,与评价指标体系一样,不同的研究者在对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做评价时所采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即使是相同的研究者,他们在不同的时期,或者面对不同的评价主体时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如中国社科院的李扬等(2005)在对各省市和核心城市的金融生态环境做评价时采用的是数据包络分析法,之后,他们进行了持续的跟踪研究和指标修改并在采用因子分析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各省市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行评价。

人民银行南充中心支行(2007)、刘伟玲()等在做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时所采用的则是加权函数法。

胡滨(2009)采用多元统计因子分析法构建了多因素综合模型。

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金融生态办公室课题组(2010)在对湖北省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行评估时所使用的则是因子分析和主成份分析法。

韩占兵()则使用面板数据回归的方式对河南省的18个省辖市的金融生态环境水平进行测评。

蔡则祥(2011)等在对长三角地区的金融生态系统运行环境绩效评估时所使用的是DEA模型。

总之,不同的研究者在对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时使用了不同的方法,这与研究者的喜好和所掌握的方法有关系。

同时,不同的研究方法对数据要求的差异,也是造成研究方法不同的主要原因。

然而,相同研究对象,相同的数据,如果使用不同的测评方法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这是金融生态环境测评中遇到的难题。

四、金融生态的改进和优化

由于金融生态不但包括金融生态环境,而且还包括金融生态主体和金融生态调节等,而金融生态环境则不但包括金融外部运行机制、金融基础条件,还包括如何改善金融生态的相关运作机理。

因此,金融生态的改进和优化也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周小川(2004)从五个方面提出金融生态的改进和优化方向:其一是建立良好的法律和执法体系,其二是加快企业客户的市场化改革,其三是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其四是提高审计、会计、信息披露等标准,其五是提高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评估机构等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

徐诺金(2005)指出我国金融生态环境在法律上存在立法思想滞后、体系不完善、执法效率低及司法不规范等问题。

李扬等(2005)分析了非均衡制度是如何加大地区间金融生态环境的差距。

他们认为,在统一的经济体内,各个地区之间不应当存在明显的金融生态环境差异,但我国各地区之间的金融生态环境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造成金融生态环境巨大差异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非均衡制度加大了地区间金融生态环境差距。

同时李扬等还强调,无论造成各省市金融生态环境差异的原因有多复杂,但在这当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地方政府行为。

因此,他们建议改变地方政府行政手段干预地区经济发展的倾向,转而以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搞好经济调控为主。

侯连卿等(2005)认为,由于金融业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的特殊行业,因此,金融生态状况的改善,首要的问题就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并形成良好的诚信机制。

他们分析了信用缺失对金融生态的制约及缺失的原因,提出了重建社会信用,改进金融生态环境的措施。

与侯连卿的观点类似,张紫平(2007)通过分析社会信用体系和金融生态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了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李扬、王国刚、刘煜辉等(2008)分析了地方政府行为模式及其对地区金融生态的影响,认为中国的经济改革是一个从中央向地方分权的过程。

分权化改革曾经极大地激发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活力,但过于强调下级政府自主动员资源的能力,导致金融资源配置的行政化不断加强,从而导致当前的金融运行出现各类问题。

五、各省(部)市有关金融生态的研究

各省市有关金融生态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主要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其中定量的居多。

在定量研究中,一般是先构建一定的指标体系,而后采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对各地区金融生态和金融生态环境进行评价,大部分使用的都是前面所述的方法。

在所有这些研究当中,最为权威的当属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为组长的课题组的研究,他们历经四年,对金融生态环境作了三次评价:,对全国29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金融资产质量进行评级,对50个大中城市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进行排名并做出评价;20,进一步深化20的研究成果,将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地域范围大幅扩展,包含了30个省份和90个核心城市;2008-进一步扩大,对我国30个省份和100个核心城市的金融生态环境以及338个地区的信贷资产质量等级进行了评估。

除此之外,部分省市、中国人民银行部分省市的分行或中心支行、高校的课题组以及某些个人研究者都对地区生态环境评价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人民银行南充中心支行(2007)构建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不过遗憾的是没有带入数据进行实证;胡滨(2009)采用多元统计因子分析法对黑龙江省13个地市的金融生态环境都做出了评价;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金融生态办公室课题组(2010)运用主成份分析法对湖北省16个州市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刘伟玲(2010)对黑龙江的金融生态环境体系进行了分析。

段福印(2011)构建了一套指标体系对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的金融生态和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对比分析,韩占兵(2011)通过构建一定的指标和评价方法对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金融生态建设进行了评价;蔡则祥(2011)等利用包络模型(DEA)对长三角地区的金融生态系统运行环境绩效进行了评估。

注释:

① 这20个指标是政府经济实力、预算内外财政收支、财政缺口、预算内外财政收入比、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比重、行政事业收入比重、政府消费比重;人均GDP、投资效率、居民收入增速比、城乡收入比、非国有工业总产值比重、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非国有金融部门金融支持、私人部门获得的金融支持、消费信贷;律师比重、注册会计师比重、养老保险制度建立面、事业保险制度建立面。

参考文献:

[1] 白钦先.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 周小川.完善法律环境打造金融生态[N].金融时报,2004-12-07.

[3] 徐小林.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方法[J].金融研究,2005,(11).

[4] 徐诺金.论我国的金融生态问题[J].金融研究,2005,(02).

[5] 钟敏.欠发达地区金融生态建设的路径选择[J].中国金融,2005,(15).

[6] 李扬.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7] 侯连卿.论金融生态的信用基础[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11).

[8] 皮天雷.金融生态中的法律制度探讨一个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J].财经科学,2006,(03).

[9] 人民银行南充市中心支行.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研究[J].观察与思考,2007,(02).

[10] 张紫平.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J].西南金融,2007,(03).

[11] 李扬、刘煜辉等.地方政府行为模式及其对地区金融生态的影响[J].新金融,2008,(03).

[12] 中国人民银行德阳市中心支行.中国县域金融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13] 李扬.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2008-2009)[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14] 黄可权.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金融生态建设研究[J].理论观察,2009,(01).

[15] 郭佳.构建和谐金融生态与金融法制化[J].决策探索,2009,(04).

[16] 赵振宇.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9,(04).

[17] 胡滨.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方法与实证研究[J].经济管理,2009,(06).

[18] 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关于西安分行辖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EB/OL].中国人民银行网页,2009-07-07.

[19] 湖南大学金融管理研究中心.衡阳市县域金融生态评估报告[N].衡阳日报,2009-11-04.

[20] 刘伟玲.黑龙江省金融生态环境体系评价分析[J].理论探讨,2010,(02).

[21] 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金融生态办公室.湖北省金融生态监测评价实践与思考[J].武汉金融,2010,(10).

[22] 韩占兵.河南省金融生态水平的实证评估研究[J].企业经济,2011,(03).

[23] 段福印.城市金融生态比较与上海金融生态改善[J].上海金融,2011,(05).

[24] 蔡则祥.长三角区域金融生态系统环境运行绩效的测算[J].经济问题,2011,(05).

金融创生态环境建设文献研究【2】

[摘 要] 20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了“金融生态环境”这个概念:要求整个金融发展在更高层次上追求生态环境的质量和经济性,也是实现内生机制对外生机制的替代,最终形成良性的循环机制。

金融生态系统论文 篇3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网络信息生态系统 价值模型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全球化,现代经济社会已经发展到一个供应链经济时代,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服务业态越来越呈现出非正式、网络开放性的特征,以强大的“溢出效应”整合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推进了供应链金融信息化的发展,为金融机构创造价值提供了蓝海市场[1]。

随着全球信息产业革命、互联网的强力推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提升信息化水平”纳入社会建设目标之一。因此,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金融服务产业链的全业务信息融合优势,从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的视角不断创新发展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1 概述

近年来,最为学术界和金融界关注的是如何在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审视供应链金融信息体系的不足进而提升其信息化管理水平。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横琴岛的开发一直受到中央、广东省、珠海市及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关注,也得到了政策的强力支持。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和《横琴总体发展规划》,发挥横琴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和辐射东南亚的广阔空间,把横琴建设成为带动珠三角、服务港澳、率先发展的粤港澳紧密合作示范区,构建跨越式发展的我国金融服务创新试验区。《国务院关于横琴开发有关政策的批复》更进一步确定横琴的更特殊地位,积极鼓励横琴先行先试,重点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将横琴打造成为全国金融服务创新与开放发展的重要引擎。因此,充分发挥横琴金融服务行业的信息化优势,实现价值突破是当前的重要课题。横琴岛经济原以传统农渔业为主,产业链金融发展落后,《规划》批准通过后,继中国银行设立支行后,横琴目前已有银行类金融机构6家,股权投资基金超过40家,募集资金总额已超过100亿元人民币,产业链的集聚效应日趋明显,因此,从金融全球化趋势和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升级趋势着眼,横琴新区必须重点发展供应链金融平台,通过搭建金融信息网络服务系统进一步深化粤港澳金融合作、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共同金融市场的价值空间。

2 动态系统模型及其应用

动态系统模型(System Dynamics Model)的分析方法是麻省理工学院Forrester教授(1956)提出的用于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有效工具,该方法主要用于处理长期复杂性问题,通过解析系统中结构、功能和行为之间的动态关系并借助(v1(t)→v2(t)→v3(t)→…vn-1(t)→vn(t)→v1(t))正负反馈回路来构建系统结构[2],用反应变量之间因果和反馈关系的图表直接展示出来。Senge认为系统分析是管理者心智模式改变的基础[3],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长期性的特征。基于系统论的原理并由此建立影响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创新能力的各要素之间正负影响反馈的结构模型并对各个影响因素定性分析和进一步地定量仿真预测,从而给供应链金融未来行动提供相关建议。

3 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模型构建

供应链金融实质上是供应链金融所有关联资源的整合。它主要涉及:一是资金的需求者,包括供应链核心企业、供应商等;二是资金的供给者和支付结算服务者,包括以商业银行为主的各类金融机构;三是支持方,包括物流公司、仓储公司、保险公司等;四是监管者,主要是各级银监部门。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既包括上述内部的各类关联主体,还包括它的外部环境:一是制度环境,首先是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动产抵押登记原则、受偿的优先顺序等法律;二是技术环境,包括金融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三是司法体系;另外还包括监管部门的业务监管制度[4]。

图1 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模型

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对创新资源的创造性集成水平决定了实现供应链金融信息化管理价值的大小,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创新是影响其创新价值的基本要素,本文将基于上述认识构建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价值创新的研究模型。

4 各影响因素的动态反馈子系统分析

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价值创新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各种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并具有多重反馈机制。鉴于此,本文针对横琴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价值实现的影响主体因素分别建立动态反馈子系统并进行分析,以便为横琴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化管理提升价值提供合理化建议和措施的分析基础。

4.1 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技术创新价值子系统。面对横琴金融服务产业发展的挑战和冲击,以信息化管理水平作为提高其供应链金融竞争力的关键势必要求不断提升技术植入水平,其技术创新价值子系统分析如图2所示:

图2

在图2左边的正反馈环中,可以看出,横琴供应链金融发展速度的加快,其创造的社会及经济效益也不断增强,从而促进推动横琴供应链金融信息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这又促进了横琴供应链金融管理信息管理水平的进一步升级,如此循环发展构成了一个“正反馈环”。但是这个趋势不能一直延续下去,因为随着横琴未来供应链金融发展速度的加快对信息化技术服务水平的要求也不断增加;在图2右边的负反馈环中,我们可以看到横琴外部环境的诸多因素会逐渐制约供应链金融的信息化服务能力,如供应链金融的信息人才的保障、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内部各关联主体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以及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平台的成熟程度等,都会增加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创新的难度,从而使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技术创新出现延迟的负反馈环。

4.2 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制度创新价值子系统。政府对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扶植及政策系统价值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在图3中,政府对横琴供应链金融信息化管理的扶植力度及政策设置会直接影响其创新价值的实现。当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对政策创新有需求时,横琴新区政府的扶植力度及政策已经不能满足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的发展要求时,才认识到提高政府扶植力度和完善的政策设置的重要性,但由于时间的延迟,当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因为政府对供应链金融信息管理的扶植及政策设置不及时而出现问题时将抑制供应链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因此,横琴新区政府应该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产业发展成熟之前政府就大力扶植并进一步健全相关的融资政策;如果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化发展已经开始缓解,此时不应再努力推动正反馈作用,应致力于加大政府的扶植力度,设置相应的政策并减缓成长的速度。

4.3 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人才支撑创新价值子系统。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人才支撑水平及其内部创新支撑价值的系统模型如图4所示:

图4

在图4中,当横琴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发展逐步达到后,供应链金融信息化技术人才能力及其内部的信息化管理能力的问题就会凸显出来,这里会存在负因果链:横琴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技术人才及内部信息化管理能力满足程度→加强人才培养和提高管理水平的认识程度。这个负因果链的含义是:如果当人才水平及管理能力不能满足横琴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对技术人才发展的要求时,才认识到增加投资的重要性,才着手投资,而从人才投资到产出会存在延迟时间,所以横琴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会面临因人才投资不及时而使实现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创新价值进入新的困境。横琴新区供应链金融产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已经越来越清晰,面对迅猛发展的互联网和移动网络技术,既能够熟悉供应链金融业务又能够掌握供应链金融的技术服务和管理的中高端行业人才已成为制约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主要瓶颈。为解决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人才创新价值实现的困难,培养大批优秀供应链金融的网络信息技术服务和管理人才,推动横琴供应链金融服务产业快速发展已迫在眉睫。

5 结论与思考

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税务创新能力不同于单个企业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通过供应链所有成员单位对创新资源的创造性集成,在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整体框架下,三个主要子系统的因果关系分析揭示了供应链金融信息化创新能力是如何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提升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创新能力必须通过一定路径,突破干扰因素的制约,强化正向反馈的作用,从而实现整个信息生态系统创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良性互动。

上述分析就如何实现横琴新区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技术创新价值、制度创新价值和人才创新价值三个子系统的分析给出了具体线索。基于上述认识和子系统分析结果,针对影响横琴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创新价值的主要因素用动态系统模型具体地剖析了各子系统中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给出发展横琴新区供应链金融网络信息生态系统创新价值的线索和思路。

参考文献:

[1]李占雷.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核心企业的能量扩散效应[J].江苏商论,2012.12:139-140.

[2]贾仁安,丁荣华.系统动力学——反馈动态复杂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供应链金融的生态系统 篇4

首先是正本清源,必须对供应链金融及其相关的概念赋予基本确定的概念,这些概念包括:供应链金融、贸易金融、金融物流、贸易融资、应收保理、订单融资、金融租赁、互联网金融、P-P、仓单、提单等,甚至于行业习惯用语,如先票后货、先货后票、融通仓、保兑仓、保理仓等。搞清概念的内涵,讨论起来才有共同语言。

其次是理清供应链金融生态中的各个当事人的角色、法律关系、商业模式、必要程度。比如按借贷关系分,可以分为贷方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借方企业和个人;以及辅助性服务机构,如保险公司、保理公司、认证机构、评估机构、电子商务平台、商品交易所、信托公司、期货公司、证据存储、检验机构、物流企业等。如果从借款担保的方式来分,上述生态中的服务者会增加大数据公司、信用评级公司。我国的借款担保分两类,一类是信用担保,借款方要被进行信用评级,而大数据是信用评级的重要工具。另一类是实物担保,而这类担保引入了专业的监管公司看管货物,引入了登记、公示平台机构。从服务项目上分,可分为物流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保险服务、征信服务、流程外包服务。各个当事人的法律关系是根据进行的业务而定的,主要依据的法规有合同法、物权法、银行法、贷款通则、电子签名法、票据法及最高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

第三,研究供应链金融的外部环境,包括政策环境、法律环境、行业规则。政策环境的焦点在于金融业务的创新和宏观监管的冲突,民间借贷、众筹、理财、远期合约交易等与非法集资的界限。金融涉及国家安全,监管是政府的职责,但监管的度如何把控是当务之急。规定用途、规定资金存放、规定利息高低都解决不了问题。法律的制定修订时间很长,适用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还远不完善,这就使供应链金融当事人在法律的边缘上游走,承担着法律风险。

第四,研究供应链金融的商业模式种类及运营状况。各家金融机构、监管机构创造了许许多多的产品,出现了不少同类产品不同名称、同类名称不同模式的情况。其实,主干业务是借贷。借方的主体有企业法人,也有个体人,从而借款的用途分大额、小额、长期、短期、流动资金借款、固定投资借款。还款保证又分信用担保、实物担保、质押、抵押等。在金融领域高度竞争的条件下,贷款机构也在比审批速度、比成本、比诚信、比服务、比执行。一些银行或平台机构推出部分不收费项目,而在另外的支付、结算、保险、票据业务上收费。还有的为积累数据而亏本开展业务的。

第五,风险防控。经历了上海钢贸事件、青岛有色金属案之后,各有关机构均提高了风控级别,但随之而来的是完全合格的企业减少,大量企业被评为缺陷企业。要不要与这些企业做业务、放贷款,成为银行的艰难选择。提高评估标准,可贷企业少;降低评估标准,风险因素增大。所以一个简要的、科学的、适用的评估指标体系是银行业、征信业、保险业、担保业急迫解决的问题。我们在实践中常常是从事故、纠纷、案件中寻找防范风险的办法,但是往往防不胜防。新的环境因素、新的业务模式总会产生薄弱环节,薄弱环节就是风险。而且,银行业、服务机构、保险业、风投业、证券业各有各的风险防范重点,使风险防控体系更加复杂。当务之急是划定商业机密和可公开信息的界限,理清各当事人的利益关系,公开发布业务规则和流程,业务创新和底线规范相结合。

金融生态系统论文 篇5

2015年,是我市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决胜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县(市、区)金融生态办和市级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成员单位服从和服务于灾后重建与经济振兴大局,不断增强共识与合力,持续抓好金融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知识普及宣传,强化政府主导职能,全力推进金融创新,清理规范融资性担保机构,扎实开展农村信用工程和“金融生态示范县”创建工作,维护辖区金融稳定与安全,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了新的重大跨越。

一、创建工作主要特点

一是金融生态主体快速稳健发展,以银行、保险、证券、融资性担保为主体的现代金融体系初步形成,服务经济功能显著增强。

1、银行业各项存款稳步增长。年末,全市银行业各项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1394.98亿元,比年初增加176.13亿元,增长14.45%,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1388.03亿元,比年初增加173.81亿元,增长14.3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685.49亿元,比年初增加91.24亿元,增长15.35%);外币存款1.05亿美元,比年初增加0.35亿美元,增长50%。

2、全辖融资总量当年新增超过220亿元。2014年,我市全辖融资总量比上年增加227.41亿元。一是银行业本外币各项贷款账面余额617.16亿元,比上年增加115亿元,增长23.1%。其中,人民币贷款账面余额605.8亿元,比上年增加107.7亿元,增长21.62%;外币(折合人民币)贷款余额11.37亿元,增加7.30亿元,增长79.36%; 二是银行表外信贷业务余额达到180.8亿元,当年新增40.6亿元;三是异地22家银行机构在我市共为104户企业(项目)发放贷款,年末余额93.88亿元,比上年增加11.14亿元;国有商行省级行共对我市重点企业贷款21.63亿元,当年新增20.08亿元;四是全市4家上市企业直接融资47.98亿元,当年新增28.31亿元;五是信贷资产转让及信托贷款10.76亿元。

3、银行业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创历史最好水平。2014年,全市银行业资产质量持续改善,不良贷款绝对额较上年下降6.33亿元,不良资产占比为5.9%,比上年净下降2.6个百分点,全年实现结余21.42亿元,比上年增加7.71亿元,增长56.28%。

4、保险、证券业快速发展。2014年,全市保险机构达到25家,其中:产险公司11家,寿险公司14家,全年累计实现保费收入35.2亿元,增加7.57亿元,增长27.39%,其中:产险保费收入8.78亿元,增长14.62%;寿险保费收入26.42亿元,增长32.29%。全年累计理赔金额7.02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市七家证券交易机构年末开户总数达到21.42万户,当年增加1.8万户,全年交易额达到1288.83亿元。

5、融资性担保公司担保贷款规模突破80亿元。截至年末,全市39家融资性担保机构已累计为811户中小企业、近7万户个人提供贷款担保82.61亿元,当年新增19.55亿元,增长31%;在保余额达到46.68亿元,当年新增3.73亿元。

二是金融运行外部环境达到历史最好时期。主要表现在政府行政、金融执法和社会信用环境持续向好;企业重大逃悬金融债务行为已得到根本遏制;金融历史遗留问题大部分得到妥善解决;辖内已连续多年未发生金融大要案件。

三是“诚信德阳”已成为提升整体竞争力的名片,资金聚集洼地效应凸显。经过长达7年多的诚信宣传和集中清退,到2014年,国家公职人员信用卡超期透支和担保贷款逾期现象基本得到控制。已有22家外地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德阳投放贷款,余额93.88亿元。

四是金融生态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取得重大突破。2014年12月,什邡市在全市六县(市、区)中第一个被人民银行成都大区分行授予“金融生态示范县”称号,什邡也是全省第9个获得此殊荣的县级市。

五是德阳与成都、绵阳、遂宁、乐山、雅安、眉山、资阳等8个地市于2014年12月正式缔结为成都经济区金融合作伙伴关系。未来将在金融发展上进行深度合作,这标志着德阳金融将进入更加开放、合作发展的新阶段。

二、全年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坚持政府主导,扎实做好工作总结及工作安排。一是3月12日组织召开了全市2014年金融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会议,对上的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总结,表彰先进集体23个、先进个人19个;二是市政府印发了《2014年全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意见》(德办发[2014]24号)及《德阳市2014年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德市金融[2014]2号)对全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各县(市、区)政府根据市政府《工作意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当年工作目标任务,保障了全年创建工作整体有力有序推进。

(二)营造创建氛围,抓好金融知识普及宣传。为了进一步提升社会公众的金融意识,增进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的沟通联系,提升金融机构服务水平,巩固和发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开展德阳市2014年金融知识宣传月活动的通知》(德办函[2014]9号)。从1月中旬开始,在近60天的宣传活动中,市金融生态办、市人行、银监分局密切配合,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功能。六县(市、区)政府相关部门、主要金融机构、媒体单位积极参与,宣传活动覆盖了六县(市、区)所有城镇街道和农村集镇,接受宣传的人数超过100万人次。据不完全统计,全辖金融业共印发成套宣传册6万余套,单型宣传资料8万余份,悬挂大型气球宣传标语50余幅,现场接受宣传咨询的社会公众超过4万人次,《德阳日报》及市、县两级广播电视台进行了大量跟踪报道,各县(市、区)金融办及市级金融机构共编发宣传简报信息30余份;在整个宣传活动中银行、保险机构共制作宣传展板200余张,500余处金融营业网点悬挂或制作滚动电子屏幕宣传标语600余幅。市县两级协同动作,通过各种丰富多彩、深入浅出、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整个宣传活动推向了高潮。通过开展金融知识的普及宣传,提升了社会公众金融、诚信意识,增强了全民金融风险和金融法制观念,对预防和打击金融犯罪,维护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金融生态环境全面改善,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突出创建重点,引导金融全力支持灾后重建。为了确保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市、县两级把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与灾后重建紧密结合,突出创建重点,引导金融机构全力支持灾后重建,一是重民生、保工业。两年多来累计发放灾后重建贷款402.68亿元,其中:发放城乡居民住房重建贷款103.24亿元、发放产业重建和基础设施贷款299.44亿元。二是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和“三农”贷款增长快。近年来,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改进服务,将有限的资金尽力向中小企业和“三农”倾斜。截至2014年底,全市金融机构已累计为4185户中小企业提供信贷资金余额218.31亿元,累计为34.44万农户投放“三农”贷款余额137.36亿元。三是支持重装企业、重点建设项目投入大。截至2014年底,全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为275户重装企业和重点建设项目提供贷款余额达167.46亿元,为加快国际重装基地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加大创建力度,优化金融运行环境。一是继续开展国家公职人员拖欠金融债务和持信用卡透支超期的清退工作;帮助协调解决金融个案,防止逃悬金融债务行为,维护金融部门合法权益;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增强风险防控能力,截至2014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率已下降到5.9%,较上年净下降2.6个百分点。二是在全市农村继续深入开展信用乡(镇)、村、信用农户的评定活动,进一步优化农村信用环境。三是创新推进德阳金融诚信建设工作,7月27日,组织全市19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现场签署了《德阳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诚信服务公约》,向社会作出以“诚信服务”和“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为主要内容的郑重承诺,对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和金融诚信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开辟创建思路,全力推进金融服务与创新。一是建立了金融创新督导、激励机制,对金融机构下发了当年新增贷款指导性计划目标和奖励办法。二是全力推进金融创新工作。上半年组织我市金融机构、各县(市、区)政府、市级有关部门负责人赴资阳学习考察,并组织召开了德阳市金融创新工作会,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德阳市金融工作“五项制度”》。三是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创新步伐加快。近两年,全市银行业为支持灾后重建,不断改善金融服务,大力创新金融服务与产品。推出了“中小企业信贷中心”,“汽车流动银行”、“背包下乡上门服务”、“村镇电话银行”、“中小企业和农户专用POS”、“‘三农’金融示范基地”、“金融咨询服务中心”、“送金融知识下乡”等12余种新的服务方式;研发出“公司+农户—联保贷款”、“按揭下乡—产权抵押贷款”、“惠农卡—新农居贷款”、“中国幸福家园—惠农循环贷款”、“中国幸福家园—安居乐贷款”等服务城乡统筹和“三农”以及“动产质押第三方监管”等金融新产品40余种。2014年,德阳金融服务与产品创新广汉模式和罗江模式已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充分肯定,并在全省范围引起了广泛关注。四是组建了“德阳市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中心”。去年,根据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要求,花了近两个月时间组建了“德阳市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中心”,并于2014年4月28日正式开业,该“中心”由市商业银行首家入驻,经过几个月运行,已接待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业务咨询200余次,现场办理贷款47户,金额7536万元。五是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改进服务。邮储银行德阳市分行7月设立了中小企业信贷中心。农发行构筑信贷绿色通道,金牌服务支持汉旺镇灾后重建,通过总行和省、市、县行四级联动,特事特办,用不到20天时间就完成4.7亿元8年期县域城镇建设信用贷款申报审批的所有流程。全年,该行新增贷款超过10亿元,增量创历史最好纪录。

(六)搭建创建平台,推进银企和银政合作。一是2月4日市政府召开了德阳市重点企业(项目)融资对接会,市发改委、市经委和市商务局向金融机构推介2014年全市重点企业(项目)113个,总投资896.7亿元;工业技改企业(项目)155项,总投资343.76亿元;农业产业化项目9个,总投资6850万元。金融部门向各县(市、区)推介金融信贷产品100多个(类)。二是市政府5月28日召开了2014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融对接工作会,金融机构专门推出了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金融产品,并现场为27户企业签订了11.53亿元的信贷及银企合作协议,有力支持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三是积极协调全市金融机构继续加大灾后农户和城镇居民永久性住房建设贷款力度,当年新发放城乡居民住房重建贷款18.6亿元。截至2014年底,全市城乡居民永久性住房重建贷款累计发放17.3万户,贷款余额78.1亿元。

(七)勇担创建责任,搞好融资性担保机构清理规范。担保业的发展对于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十分重要。根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清理规范,我市融资性担保业基本达到了“四个一致”的要求。截至年末,全市以商业性和会员制形式为主体而发展起来的各类融资性担保机构已达到39家,注册资本27.19亿元,成为我市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成员。这些担保机构累计为811户中小企业、近7万户个人提供贷款担保82.61亿元,当年新增19.55亿元,增长31%;在保余额达到46.68亿元,当年新增3.73亿元。其中,会员互助式担保机构21家,注册资本达3.3亿元,已累计为529家中小企业提供了51.8亿元的贷款担保,在保贷款余额27.07亿元。

(八)注重创建质量,促进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健康发展。一是支持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增强服务“三农”功能。截至2014年末,存款达222.39亿元,贷款余额达168.36亿元,实现利润3.91亿元,分别比2005年存款79.50亿元,贷款53.50亿元,利润3702万元,分别增加1.79倍、2.15倍、9.56倍。二是支持市商业银行改革,成功实现跨区域经营。2014年4月德阳市商业银行成都分行正式挂牌营业,6月经中国银监会批准更名为“德阳银行”。截至年末,存款达265.17亿元,贷款余额达128.29亿元,利润4.55亿元,比2005年存款41.08亿元,贷款26.90亿元,利润488万元,分别增长5.5倍、3.8倍、90倍。

(九)完善创建机制,提高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水平。一是历经4个多月的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编制了德阳建市27年来第一个金融业发展规划,即《德阳市金融业发展规划(2014-2015年)》;二是研究制定了《德阳市金融工作五项制度》,使政府服务与协调金融工作的长效机制得以建立。

(十)坚持部门配合,促使辖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再上新台阶。2014年,全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成员单位密切配合,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举措,优化金融执法环境,打造诚信德阳,维护区域金融稳健安全运行,促进辖区金融生态环境再上新台阶。旌阳区在开展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和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工作中,什邡市在创建金融生态示范县工作中,绵竹市在协调金融支持灾后产业恢复和农房重建工作中,广汉市在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和打造诚信广汉工作中均成效显著。市人民银行和市银监分局充分发挥参谋助推作用,引导银行业加大信贷投入,支持灾后重建,组织开展全辖金融生态县(市)测评工作和金融知识普及宣传,密切配合公安部门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等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市公安局在侦破各类非法集资和假币案中成绩显著。市、县两级人民法院着力打造优良金融执法环境,开展集中清理金融积案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市工商局在全力推进企业信用建设和企业动产抵(质)押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市发改委、经委在向金融部门推介灾后重建重点企业(项目)、市财政局在鼓励金融部门支持灾后重建和支持融资性担保机构发展、市监察局在配合清退国家公职人员不良贷款和信用卡超期透支、市审计局在完成有关金融审计等一系列事关金融运行外部环境改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市级其他成员单位均结合各自工作职能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做出了新的成绩。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金融生态环境尚不适应加快发展的新要求。社会诚信意识、法律意识、风险意识亟待加强,依法保护金融债权方面还存在机制、体制性障碍,适应市场要求的新型银企关系尚未进入良性发展阶段。目前灾后重建农房贷款本金逾期率26.80%,欠息率达13.80%。

二是金融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目前尚无外资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财务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本土证券交易机构等。存贷比仍相对较低,2014年全省63.28%,而我市43.95%,排列全省市(州)第16位。

三是农村信用社接收基金会的遗留问题尚有3.60亿元未能得到妥善化解。目前,农村信用社抵御风险能力较弱,离银行监管新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据统计,2014年底,全市农村信用社尚有不良贷款20.88亿元,占全市36.46亿元的57.27%,占比12.40%,比全市5.90%高出6.50个百分点。

四是金融服务与创新尚不能完全满足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征信体系不健全,企业个人信用信息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中小企业融资难仍需努力破解。

五是涉及与金融相关的中介服务尚需加强规范。金融诚信自律约束机制尚待建立和完善。

金融生态研究综述 篇6

摘要: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金融生态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而西南地区的金融发展状况落后极大地限制了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西南金融生态情况及其地方政府在构建金融生态中的作为逐渐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本文就通过查阅资料对目前研究西南中心城市金融生态有关问题作一简单的梳理。

关键词:西南中心城市金融生态政府责任

1 国外研究状况综述

1.1 金融生态与金融危机研究 金融生态这个词是从生态学概念引入到金融领域所产生的。Tansley(1935)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彼此关联、相互作用并且有自动调节机制的统一整体。

金融生态的引入及所涉及的问题是我国所特有的,其研究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就笔者的查阅范围,国外直接涉及金融生态领域的研究尚未见到,类似研究,大多是围绕金融危机与风险理论和实践展开的。

Keynes(1936)认为经济中存在纯粹的不确定性,他将影响金融稳定的因素归纳为信息不对称、经济主体决策的有限理性以及投资狂热,而正是不确定性的存在,使得这些因素导致金融不稳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必然。

Diamond(1983)的银行挤提模型更显著地从银行体系本身来观察金融危机,并把银行危机或金融危机直接归结于银行体系内经济主体的行为。

1.2 金融生态与金融结构研究 经济学家对金融结构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5年和1956年美国两位经济学家Gurley和Shaw合作发表了《经济发展的金融方面》和《金融中介机构与储蓄—投资过程》两篇论文;1955年Goldsmith发表了《发达国家的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关于金融形态的比较实验》这三篇论文是金融结构研究的开山之作。

Gurley和Shaw认为在整个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过程中,赢余部门是储蓄者,亏损部门是投资者。只要经济部门之间存在着亏损和盈余,投资者从外部筹集资金便不可避免。

Goldsmith(1969)对跨度达百余年的金融发展及几十个国家的金融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创立了独特的金融结构理论。他将金融结构定义为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构成状态,指出“不同类型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构的存在、性质以及相对规模就体现了一国的金融结构。

2 国内研究状况综述

2.1 西南中心城市的界定研究 一个大的区域乃至整个国家,分布着大量性质、规模不同的城市,人们为了能在总体上了解不同城市的特点,就把城市划分为若干类型。

城市的划分,因目的、要求不同而有多种方法。有体现城市性质的职能分类,有根据城市人口数量的规模分类,有反映城市外貌的形态分类,还有按照地理、交通位置或历史起源把城市分成不同类型的。根据目前查阅的文献中,对于西南中心城市的划分大致分为四种,一是按照行政区划的省会城市来确定;二是按照地理位置来确定,即按照城市所在省份中的中心位置来确定;三是按照城市的人口规模来确定,中心城市即是在所属省份中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四是按照城市的经济总量来确定,西部中心城市即是该城市在所属省份中的经济总量在其所有城市中最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黄云鹏(1997)按照人口劳动力系统、经济系统、社会发展和基础设施综合考量来确定西部中心城市。按照行政区划的西南省会城市来确定该城市为西部中心城市,按照这个分类标准,西南中心城市为:成都、贵阳、昆明、重庆、南宁五个城市。

2.2 金融生态概念界定与研究 白钦先(2001)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申到金融领域,在国内最早提出了“金融生态环境”这一概念,认为金融生态环境是特定的金融生态环境以其环境容量和“净化”能力对经济活动会产生的约束性影响。

周小川(2004)第一次系统地将生态的概念引申到金融领域,并强调用生态学的方法分析金融发展问题,同时给出了金融生态的定义: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包括法律、社会信用体系等在内的一系列基础条件。

徐诺金(2006)则以生态学的原理为基础,对金融生态的概念进行了扩展,将其概括为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及内部金融组织之间存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

杨子强(2005)认为,从广义上讲金融生态是指与金融业生存、发展具有互动关系的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

2.3 金融生态系统的组成研究 李扬(2005)参照生态学对生态系统的定义,结合自然生态系统长期演化的结构和功能特征,把金融生态系统理解成由金融资源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构成的群落及其所赖以存在的金融生态环境共同形成的动态平衡系统。

齐严莉(2006)根据金融生态的内涵指出,金融生态系统由金融生态主体和金融生态环境组成。

匡建国(2005)认为金融生态环境包括一套界定金融生态主体的选择空间、影响和约束其选择行为的制度结构,并将其分化为硬环境和软环境。

可见,学者对于金融生态环境要素的组成意见基本一致,只是对各种要素的重要性认识上存在差异。笔者认为,各种要素之间的重要性是相对的,而且它会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金融生态环境重的各要素的重要性是相对而言的,而且会随时空的变化而变化。

2.4 金融生态评价方法及模型研究 ①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记为AHP)。AHP 方法是一种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测评方法。②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简记为ANN)。ANN方法是模拟人脑的神经网络工作原理, 将经验性知识积累和充分运用,建立能够“学习”的模型,求出最佳解与实际解之间的误差最小化。③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记为DEA)。DEA方法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 以凸分析和线性规划为主要分析工具。

3 评述

3.1 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从模糊走向清晰,从抽象变为具体。早期的研究中金融生态的概念比较模糊,没有做出细分,对于金融生态环境的描述也比较笼统。近期的研究已将金融生态环境从金融生态的概念中逐步细化,金融生态环境的内容也从多个层次得到了具体的落实。

3.2 金融生态的研究是与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相匹配的。利用金融生态的研究帮助广大学者更系统和全面地认识我国的金融问题。而以金融生态为主线来研究的金融问题往往就是金融改革的核心问题。因此研究金融生态,促进金融生态健康发展,实现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这对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3.3 金融生态环境测评的微观基础较为混乱,实证研究的规范性有待加强。虽然各位学者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定义大致相同,可在实证研究过程中选取的指标却千差万别,既有客观指标的差别,也有主观指标的差别换句话说,对于一个相同的金融生态环境构成部分, 不同的研究会选用不同的指标。没有一个统一的微观基础导致金融生态环境测评的实证研究比较凌乱。

参考文献:

[1]刘煜辉.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2]李扬等.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善金融生态[N].金融时报.2004

[4]徐诺金.论我国的金融生态向题[J].金融研究.2006

[5]林永军.金融生态建设一个基于系统论的分析[J].金融研究.2005

[6]匡建国.完善金融生态法律制度的思考[J]金融研究.2005

[7]白钦先.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金融生态系统论文 篇7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全球化, 现代经济社会已经发展到一个供应链经济时代,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服务业态越来越呈现出非正式、网络开放性的特征, 以强大的“溢出效应”整合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推进了供应链金融信息化的发展, 为金融机构提供了蓝海市场[1]。

随着全球信息产业革命、互联网的强力推动,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提升信息化水平”纳入社会建设目标之一。因此, 应用信息技术, 充分发挥金融服务产业链的全业务信息融合优势, 从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的视角不断创新发展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1 研究背景

近年来, 最为学术界和金融界关注的是如何在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审视供应链金融信息体系的不足进而提升其信息化管理水平。信息生态理论将信息科学、生态学和系统科学融合, 突出供应链金融个体、供应链组织和信息环境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为信息管理理论发展提供了新视角。将信息生态学的技术和方法引入供应链金融研究领域, 优化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的管理, 为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管理系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提供了新方法和新视野。

在这个背景下, 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是否能够继续保持其各项经济指标快速增长,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系统的创新管理能力。信息生态系统的创新管理是复杂、动态的、多维的, 影响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创新能力的因素很多, 为了能够更清晰的解析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创新能力, 笔者应用系统动力工具对影响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 通过构建其系统逻辑关系进而提升其创新能力其现实意义显而易见。

2 动态系统模型及其应用

动态系统模型 (System Dynamics Model) 的分析方法是麻省理工学院Forrester教授 (1956) 提出的用于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有效工具, 该方法主要用于处理长期复杂性问题, 通过解析系统中结构、功能和行为之间的动态关系并借助 (v1 (t) →v2 (t) →v3 (t) →…vn-1 (t) →vn (t) →v1 (t) ) 正负反馈回路来构建系统结构[2], 用反应变量之间因果和反馈关系的图表直接展示出来。

Senge (1994) 认为这种系统思考为了解复杂管理问题提供了分析工具, 是管理者心智模式改变的基础[3]。基于系统论的原理并由此建立影响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创新能力的各要素之间正负影响反馈的结构模型并对各个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和进一步的定量仿真预测, 从而给供应链金融未来行动提供相关建议。

3 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模型构建

供应链金融实质上是供应链金融所有关联资源的整合。它主要涉及:一是资金的需求者;二是资金的供给者和支付结算服务者;三是第三方, 包括物流公司、仓储公司、保险公司等;四是监管者, 主要是各级银监部门。

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既包括上述内部的各类关联主体, 还包括它的外部环境:一是制度环境, 首先是相关的法律法规, 比如动产抵押登记原则、受偿的优先顺序等法律;二是技术环境, 包括金融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三是司法体系;另外还包括监管部门的业务监管制度[4]。

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中创新资源的创造性集成水平决定了供应链金融信息化管理的强弱, 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的制度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人才支撑创新能力是影响其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基于这些要素之间相互组合与作用的方式, 本文将构建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创新动力的研究模型。

首先, 制度创新能力是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创新能力的基本保障。率先的制度安排是实现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的创新目标的前提。其次, 技术创新能力是形成市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从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理论可以解读出, 技术创新是以抓住市场潜在盈利机会并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的, 只有围绕这一目标重新组织生产要素, 建立起更为有效的网络体系, 才可能形成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的创新目标。第三, 人才支撑创新能力是供应链金信息生态系统的环境要素, 这些创新资源的组合与运作方式, 在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影响创新资源的创造性集成。因此, 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的创新能力应是技术、制度和人才支撑构成的三维结构如图2所示。

4 各影响因素的动态反馈子系统分析

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的创新能力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各种影响因素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和多重反馈机制。鉴于此, 本文针对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创新能力的影响主体因素分别建立动态反馈子系统并进行分析, 以便为供应链金融信息化管理寻求创新能力建设的合理化建议和措施提供分析基础。

4.1 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技术创新能力子系统分析

面对先到金融产业发展的挑战和冲击, 以信息化管理水平作为提高供应链金融竞争力的关键势必要求不断提升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的技术植入, 其技术创新能

在图3左边的正反馈环中, 可以看出, 供应链金融发展速度的加快, 供应链金融创造的社会及经济效益也不断增强, 从而促使供应链金融信息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这又促进了供应链金融管理信息管理水平的进一步优化升级, 如此循环发展构成了一个“正反馈环”。在图3右边的负反馈环中, 我们可以看到外部环境的诸多因素会逐渐制约供应链金融的信息化服务能力, 如供应链金融的信息人才的保障、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内部各关联主体的信息化管理水平程度以及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平台的成熟程度等, 都会增加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创新的难度, 从而使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技术创新出现延迟的负反馈环。

4.2 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制度创新能力子系统分析

政府对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的扶植及政策系统动力分析如图4所示。

在图4中, 我们看到, 上半部分“成长上限”模型, 由一个正反馈环和负反馈环构成, 下半部分为“投资不足”负反馈环。这个负因果链的含义是:当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对制度创新有需求时, 当前政府的扶植力度及政策已经不能满足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的发展要求时, 才认识到提高政府扶植力度和完善的政策设置的重要性, 但由于时间的延迟, 当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因为政府对供应链金融信息管理的扶植及政策设置不及时而出现问题时将严重抑制供应链金融信息化的发展。

4.3 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人才支撑创新能力子系统分析

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人才支撑水平及其内部创新支撑管理能力的系统动力分析如图5所示。

在图5中, 我们不难看出, 上半部分“成长上限”基模, 由一个正反馈环和负反馈环构成, 下半部分为“投资不足”负反馈环。在正反馈环中, 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会影响供应链金融的发展速度, 供应链金融创造的社会及经济效益贡献越大越会促进供应链金融的信息技术的发展, 而供应链金融的发展速度对其创造的社会及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越高, 又会不断推进供应链金融信息化的发展, 如此循环发展构成了一个“正反馈环”;但是这个正反馈环也不是无限扩大, 当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的发展逐步达到一定程度后, 供应链金融信息化技术人才能力及其内部的信息化管理能力的问题就会凸显出来, 这里会存在负因果链:供应链金融技术人才及内部信息化管理能力满足程度→加强人才培养和提高管理水平的认识程度。

我国供应链金融产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已经越来越清晰, 但是对金融行业为而言, 面对迅猛发展的互联网和移动网络技术, 既能够熟悉供应链金融业务又能够掌握供应链金融的技术服务和管理的中高端行业人才已成为制约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主要瓶颈。为解决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人才支撑创新能力子系统的困难, 培养大批优秀供应链金融的技术服务和管理人才, 推动供应链金融产业快速发展已迫在眉睫。

5 结论与思考

上述分析就如何发展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和人才支撑创新能力三个子系统的分析给出了具体线索。基于上述认识和子系统分析结果, 针对影响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用动态系统模型具体地剖析了各子系统中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 在此基础上给出发展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创新能力的线索和思路。但限于篇幅, 本文未能就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创新能力影响系统结构框架中技术创新能力与制度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与人才支撑创新能力、人才支撑创新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三个“次级”子系统的影响因素间的因果关系展开分析。

摘要: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服务业态以强大的“溢出效应”整合供应链的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推进了其信息生态系统的发展。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是否能够稳定发展,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的创新能力。笔者通过构建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创新能力这一复杂动态系统影响因素的整体框架, 进一步用系统动力模型工具分别对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制度创新能力、人才支撑创新能力等三个子系统内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发展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创新动力的线索和思路。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信息,生态系统,创新动力模型

参考文献

[1]李占雷.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核心企业的能量扩散效应[J].江苏商论, 2012, 12:139-140.

[2]贾仁安, 丁荣华.系统动力学——反馈动态复杂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 (美)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8.

基于系统论的互联网金融生态建设 篇8

1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

1.1 互联网金融产业政策的现状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结合当地的实际金融情况,提出了互联网金融产业的政策措施,以刺激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发展,其中北京政府于2013年10月提出将海淀区作为互联网金融服务业的试点,结合户口等方面的政策对互联网金融人才进行评级和认定。

1.2 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

当前金融大环境下,我国互联网金融企业主要分为三类,即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和跨界经营的普通企业。其中在产业链的模式下延伸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近年来发展速度迅猛,其中以第三方支付方式和互联网基金的阿里巴巴和腾讯网是互联网金融产业的龙头企业,百度的移动支付与互联网基金也成为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核心产业,其他产业如招商银行主要以理财模式进行融资发展,宜信财富主要以P2P和个人征信的模式在互联网金融产业立于不败之地。为我国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2]。

1.3 互联网金融用户的发展现状

当前金融环境下,互联网金融领域主要包括理财、第三方支付、P2P小额信贷、新型电子货币等金融网络服务平台,主要的用户集中在网民方面。有相关数据显示,互联网金融服务产品网民间的使用率高达61.3%,使用规模达到3.7亿人以上,其中以第三方支付的认知度最高,认知度高达76.3%,认知规模超过2.8亿人。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用户在日趋庞大,互联网金融生态呈现出稳步发展的态势。

2 我国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

2.1 互联网金融发展处于初级阶段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产业的模式较多,但由于受互联网技术的制约,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互联网金融对传统的金融模式不能产生实质性的冲击和影响。在金融领域应用较为广泛的第三方支付模式和P2P网贷模式,2013年度互联网支付的规模占整个支付系统的0.31%,占电子支付的0.83%。P2P网贷模式下,市场占有率在整个社会的融资体系中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由此可见,我国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发展还不够成熟,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很多问题亟待解决[3]。

2.2 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安全性亟待解决

互联网金融服务发展存在一系列的风险因素,互联网金融本质特点是风险经营和定价管理。互联网金融安全性问题不仅关系到金融企业的供求双方的安全,同样关系到国家的整体金融发展战略。典型案例如2012年6月新研发的金融产品“淘金贷”,于3日正式上线运营,以秒标的营销方式筹集百万资金,于8日开始网站无法打开停止运营,于12日犯罪嫌疑人落网归案。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服务存在较大风险隐患,亟需解决互联网金融信息保障机制,保障用户数据安全、交易安全和网站安全等应急服务。

2.3 互联网金融服务法律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对于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法律相对匮乏,现有的法律规定也只是一些部门的政策规章,法律效力极为缺乏。主要原因包括:原有金融法律法规和具体监管体系,不能够适用于互联网的金融发展的需要,现有金融法律对互联网金融法律的定位不够明确,定义模糊不清,对于非法集资、非法经营的行为,法律上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制约。互联网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不够健全,使互联网金融服务系统出现问题时,出现无法可依的现象,严重影响供求双方的利益,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建立互联网金融服务法律体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4]。

3 互联网金融生态建设的对策

3.1 理性对待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

面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传统金融产业的不断冲击,要求我们要以理性的视角看待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互联网即溶生态建设是我国金融行业的一种综合化、市场化的全新尝试,是对传统金融行业的积极的补充。因此,对于传统金融行业的从业者与监管者,要以一种理性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的发展,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角度,结合现有的自身金融体制发展所遇到的困境和问题,进行择优改革,取其精华、去其槽粕,进而完善自身的传统的金融模式,改革金融体制,优化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中的各项内容,分析互联网的优势为传统的金融模式提供改革模型和行为[5]。

3.2 积极构建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

互联网金融系统的发展需要强大、安全的互联网金融信用系统的强大支撑,有效的互联网金融信用系统能够确保金融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避免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因素。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是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发展的基石。目前,不少互联网金融企业面临着信用问题,需要完善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规范标准和法律依据,通过对云计算和大数据的运用,建立以互联网信用数据为基础的社会信用体系,具体包括征信系统、注册登记系统以及信息披露系统等的信用体系,进而加快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的安全、和谐发展。

3.3 完善互联网金融的法律体系

构建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金融法律体系是互联网金融生态体系发展的有力保障,对于目前互联网金融环境中存在的欺诈现象,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迫在眉睫。首先要对互联网金融的消费者权益进行合法保护,在增强消费者互联网风险教育的同时,加快尽力法律体系的建设步伐,设立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法律法规,针对目前所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立法建设,提高立法的等级和效力,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为有法可依,规范互联网的经营主体的金融行为,加强法律和道德上的约束,使互联网金融系统在法律的保障下,平稳快速的发展。

3.4 建立科学合理的互联网金融生态观

建立科学合理的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是服务实体经济的终极目标,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要将系统内的资源、能量有效的与系统外保持平衡的输入与输出关系,降低金融产品的区域限制和准入门槛。形成系统内外的良性发展格局。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商业模式,在不改变金融配置资源本质的前提下,给予金融配置方式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方法,使原本稀缺的金融资源,达到最高层次的经济效益,进而促进整个实体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实际上是互联网生态系统和传统的金融生态系统的总称,建立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的一种全新形式的生态系统。通过理性对待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积极构建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完善互联网金融的法律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互联网金融生态观等一系列措施,保持系统内外的协调平衡发展,实现互联网金融系统与实体经济的共赢局面。

参考文献

[1]田兆武,刘毅飞.复杂性适应系统视角下的金融生态平衡与调节[J].金融发展研究,2014,8(4):62-66.

[2]严圣阳.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建设探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4,5(11):32-34.

[3]张玉明,王洪生.复杂适应系统视角下的互联网金融特征及运作机制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5):23-32.

[4]张军.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的冲击与应对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14,3(28):115-116.

金融生态系统论文 篇9

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而金融的良好运行更加需要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就像生物总是离不开环境, 金融的运行和发展也需要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

供应链金融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将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中小企业联系在一起, 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一种供应链融资模式。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的支持, 供应链金融的功能发挥同样会大打折扣, 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因此, 政府在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应扮演好服务者的角色, 建设良性、可持续的供应链金融的生态环境, 使得供应链金融生态主体能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健康有效地发展与完善。

二、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内涵

国内对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还没有系统的阐释, 但是有关金融生态系统的研究已经较为广泛与全面。对金融生态系统的研究, 是为了明确金融发展需要的环境, 从而保证金融发展的可持续性及稳定性。在国外, 关于金融发展可持续性及稳定性的类似研究主要是针对金融危机与风险理论和实践展开的。

2004年,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金融生态”的概念, 其背景是讨论中国金融风险成因与防范, 并指出完善中国的法律制度等改进金融生态环境的途径来促进整个金融系统的改革和发展, 由此系统地引入了对金融生态及金融生态环境的一系列研究。

供应链金融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具备了金融生态系统的普遍特征。供应链金融是指在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 并引入了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引导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 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简单地说, 供应链金融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将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中小企业联系在一起, 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一种供应链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从本质上看是金融风险控制理念和手段的创新, 是对金融产品与技术的一类创新, 具有金融的一般特性。

因此, 本文将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框架划分成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和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两部分。其中, 参与主体由供应链核心企业、供应链中小企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和其他参与主体组成;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由制度环境 (法律制度环境、金融风险监管) 和技术环境 (供应链金融技术、电子信息技术) 组成。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即为各类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之间、参与主体与其外部生态环境之间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的一个动态平衡系统。

三、建设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意义

(一) 为了改善供应链金融生态主体中小企业的现状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到供应链中, 为链上核心企业的发展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 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7%, 生产的商品占社会销售额的59.1%, 上缴税收占48.6%, 出口总额占62%, 中小企业发明的专利和研发的新产品分别占66%和82%。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了科技进步、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出口, 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由于供应链金融生态中各个企业所处的产业不同, 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不熟悉的产业提供金融服务时, 会减少甚至不贷款给供应链内的企业,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就必然产生。

从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 (01DJY052) 对2000多家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来看, 53.8%的企业选择资金不足为企业发展最不利的问题, 资金短缺和融资困难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极大地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完善的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使得链内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具有与链上核心企业同程度的信用水平, 可以形成融资的规模优势, 能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和信誉制约难以融资的困难, 增强了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可得性。

(二) 增强了供应链金融生态主体之间以及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性

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完善, 使得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融资更具柔性化;资金流可以在供应链内更有效运转, 解决了处于供应链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资金流转不畅而不得不面临资金缺口的问题;保障了中小企业生产性资金的连续, 强化了中小企业快速适应变化环境的能力, 有利于中小企业进一步形成核心竞争力。

链上核心企业主动加强与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的合作与交流, 提高供应链上企业的整体信用, 为中小企业向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融资提供支持与便利, 最终使自身受益。

在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 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主体将不再局限于单个中小企业, 而是整条供应链, 因此降低了银行的贷前审核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监督的总成本, 同时也降低了信用风险, 刺激了银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

供应链金融外部生态环境构成了供应链金融各参与主体的约束条件和选择边界, 而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的创新活动又可以对已有的制度和技术环境进行改善, 进而推动了参与主体产生新的行动, 它们之间相互约束、共同演进。

四、我国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环境存在的问题

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优化, 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供应链金融赖以生存的外部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可以划分为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问题, 阻碍着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 制度环境的问题

只有制度, 才能对金融主体的各个层面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只有在制度上做出安排、明确界定产权, 才能对人的经济活动产生激励效应, 才能产生有效率的组织, 促进社会的经济增长。制度对于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一方面, 制度决定了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行为的选择及约束条件, 并由此决定了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 各个参与主体通过改变制度重塑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 进而改善整个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质量。

制度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现有法律制度对金融机构信贷权利保护不够, 金融机构只有通过逆向选择进行自我保护。

我国没有关于信贷人权利保护完善的法律, 现有的规定也分散在若干部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相应的司法解释中。法律合同和抵押制度是建立信贷人权利保护框架的核心内容。信贷合同对保护信贷人权利的重要性已被发达国家的信贷实践充分证明。而我国基于供应链的融资刚刚起步, 信贷合同流于形式, 不规范, 与国外同类合同比较, 有很多必要的内容空缺。

在抵押制度方面, 我们缺乏规范的、高效率的登记系统, 可担保的资产范围有限, 担保登记公示制度也是混乱, 以及没有明确合理的保障债权人在清偿过程中优先受偿的规则。

问题之二是金融机构普遍缺乏评价供应链中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的机制。

近年来, 中国的银行监管部门也由原先的合规监管转向了风险监管, 金融监管的理念和实践都有了一定的改变。供应链金融作为金融创新的一种, 在风险控制理念、客户群导向、盈利模式及担保资产选择等方面与传统业务大相径庭, 这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的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 技术环境的问题

近半个世纪以来, 以各类衍生工具为代表的金融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金融全球化的进程, 供应链金融技术是针对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各个不同的环节开发出不同的融资产品。中国的供应链金融产品由于金融技术环境的欠缺, 较发达国家相比, 还存在着差异。

我国金融技术环境的现状是国有银行业的金融资产占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约65%, 并且占有75%以上的存贷款份额, 而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租赁业等其他金融机构所占比重偏低。

中国金融市场的种类结构失衡, 突出表现在:间接融资的比重过大, 直接融资比重偏小;资本市场中重股票市场而轻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中重流通市场而轻发行市场;债券市场中重国债市场而轻企业和地方政府证券市场等。

金融交易工具品种的缺乏使供应链金融生态主体参与市场交易时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不利于金融市场进一步扩大规模。

同时, 电子信息技术作为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 使交易信息更加的透明化, 也为供应链金融中企业信息流动带来了便利。然而, 中国的金融业信息尚在形成与整合之中, 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也还没有完成。

五、政府在改善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的职能行为

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实践证明, 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将直接关系到供应链金融风险的大小、供应链金融安全程度的高低。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完善与否, 对于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的发展及供应链上企业融资可得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 在转型期充分利用政府的主导力量, 比仅仅依靠市场力量来进行中小企业资金配置, 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一) 政府应当加大对产业的研究, 完善结构授信安排等金融技术

现阶段,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 没有一种产品或服务可以由一家企业完全提供。具有某些方面优势的中小企业也越来越多地加入到了供应链中, 为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提供专门化的产品和服务, 与核心企业一起成为供应链的成员。

由于技术在不断进步、产业不断演进和企业市场地位的经常变化, 针对供应链融资中的成员来自于不同产业部门或同个产业部门, 在秉承市场化原则的基础上, 政府需要在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中扮演好服务者的角色。

政府要加大对产业的研究, 了解不同的客户需求和产业特征, 按照一定的标准, 确定具有市场的行业和有发展潜力的链内中小企业,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安排, 使资源尽量合理配置, 为供应链内企业提供良好的外部融资环境及融资服务。

完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结构授信安排, 使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基于同一交易客户群体的融资需求和总体抗风险能力, 在了解到链内企业进行真实贸易的前提下, 对相对封闭的供应链贸易链条上关联环节客户进行主动组团授信安排;为客户提供不同的产品组合和差异化服务, 完善与提高了金融技术的种类与安全性, 提高了银行授信资金的使用效率和营销效率, 有利于分散和降低风险。

(二) 完善与供应链融资模式和融资产品相适应的政策及法律法规

1. 法律法规

目前国内关于供应链融资的法律很少, 因此政府在支持供应链金融和完善结构授信安排制度, 有必要、有责任通过立法来规范供应链融资的行为, 减少供应链中各企业的法律风险。完善贷款担保的法律和制度框架, 可进一步扩大抵押动产的范围;加强对债权人的保护, 建立起统一的财产抵押登记体系;同时建立高效的破产制度, 使债权人能够低成本地实现担保利益。

用法律手段来重塑中小企业信用, 充分保护契约关系。在银行与企业的信用交易过程中, 用法律来保证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对不能履行契约的当事人进行严厉制裁, 使违约者付出高昂的成本, 可对潜在的违约者起到震慑的作用, 防范违约之风蔓延。

2. 相关政策

设立专门的政府部门和政策性金融机构来支持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 为缺乏资金但有市场、有前途的链内中小企业提供资金帮助。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信用担保体系, 同时, 根据不同的产业制定适合不同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标准, 以此来巩固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的经营稳定性。

增加政府的金融支持, 如产业发展基金、科技创新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 对供应链融资中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财政补贴。为了解决链内中小企业中长期贷款的问题, 政府可以提供优惠的贷款, 可以比一般市场利率低2-3个百分点。

我国90%以上的中小企业建在县域内或乡镇, 因此可以发展与中小企业相配套的中小银行, 为县域经济中占主导力量的中小企业的供应链融资, 提供更加专业化和贴身的产品与服务。

鼓励民营金融发展, 鼓励金融竞争。成立民间风险投资公司或是信用担保公司, 对那些融资困难但具有技术创新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促进链内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 获得高额回报。

拓展供应链内部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使资金来源多元化。可以鼓励发行包含有链内核心企业信用的中小企业债券, 从债券的发行上市中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

(三) 推动供应链融资体系和平台的建立, 加强供应链融资风险监管

政府需促进供应链融资观念的形成, 多为中小企业开展有关供应链融资方面产品及服务的推荐。

加强由政府推动、民间资本主导的供应链中介机构的建设, 对供应链融资提供货物仓储、监管、价值评估等方面的服务, 促进国内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政府需要督促链内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监管和对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的识别、评价和控制以及强化供应链融资贷后的管理和风险监管。同时建立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 对供应链上的交易信息进行公示, 保证供应链融资是基于交易背景真实性的要求。

建立起银行内部、银行之间以及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信息系统, 如开发同时面向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和物流企业的电子化交易平台, 并在其中提供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等。

金融生态系统论文 篇10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构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系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1]。对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而言,各地区经济和金融发展水平极端不平衡,政治、法律、社会诚信意识和制度建设差异巨大[2],同一地区经济和金融发展水平在不同时期也可能发生变化。根据初步调研,目前在全国范围内,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方面的研究工作侧重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还没有一套专门的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系统来使得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研究具有准确性、高效性、发展性。

本文对宝鸡市各县区进行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因素调研,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VB.net为开发平台,开发了一个宝鸡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系统,评价宝鸡市金融生态环境水平。将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研究的成果应用到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可以促进金融健康发展和协调运行,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规范各社会经济主体经营行为,培植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构建更加和谐的金融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下一步利用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数据分析建立宝鸡市数字化的金融生态系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而,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3]。

1 系统的总体设计

1.1 系统的核心模型设计

①系统的核心是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模型,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4]构建了评价模型,模型中整个指标体系呈“树形”结构,指标体系[5]中共设置了107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31个和三级指标69个。该模型有定量指标测算和定性指标测算。定量指标包括经济环境、法制环境、金融运行、信用环境、居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等5项。定性指标由政策环境和行政环境两类指标组成。

对于定量指标的测算,本文采用分值法,指标值由下一级的指标数据乘以权重汇总求和得出,然后逐级加权求和测算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EVQ=i=1nΝi×Κi(1)

式(1)中,EVQ表示指标Q的评测值,NiQ的下级指标值,KiNi所对应的权重,nQ所包含的下级指标数,i(i=1,2,…,n)是指标的序号。

对于政策环境和行政环境两类定性指标,由于这两类指标难以量化评价,本文采取问卷调查形式,每项指标作为一个调查题目,在每个县(区)选定8家以上金融机构网点作为调查对象,调查问卷汇总后再进行量化评价。问卷指标的测算引入经济景气监测分析理论中的“扩散指数”(Diffusion index)原理作为分析计算的依据,其计算公式如下:

EVD=[i=15(Ρi×Si)]/n(2)

式(2)中,EVD表示对指标D的评价值,Pi为调查问卷中分别回答“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差”题目的个数,Si为计算系数,对应题目答案依次赋值为1、0.5、0、-0.5和-1,由以上公式计算得出每项指标的评价值。

②测评的关键是指标权重设置。金融生态涉及面较广,一些指标存在自相关性,不宜用回归分析方法直接计算权重。在权重设置上,参照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中国城市金融生态评价报告》中的权重设置方法,经过多次研究讨论后,确立了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各级指标的权重。其中,各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信用环境0.192、法制环境0.179、经济环境0.161、金融运行0.138、行政环境0.118、政策环境0.114、居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0.098,权重之和为1。二、三级指标也分别照此方法设置相应权重。

1.2 系统的整体架构

金融生态评价系统包括基本数据管理、指标权重设置、测评分析管理、查询报表管理、系统维护管理、工具、帮助等模块。系统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2 数据库设计

2.1 数据库设计和数据访问类

VB.NET和SQL Server都出于微软公司,NET framework为安全高效访问数据库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为了更快、更灵活地操纵数据库,采用了功能强大的OLE DB 对象模型,考虑到NET framework架构的优越性,系统采用了Helper Common通用数据处理类库。该类库为项目实现的所有通用类库及方法, 如加密锁的调用、用户权限策略管理等。根据需求创建了如下数据表:yjzb_table一级指标表、ejzb_table二级指标表、sjzb_table三级指标表、xyhj_table信用环境表、fzhj_table法制环境表、jjhj_table经济环境表、jryx_table金融运行表、xzhj_table行政环境表、zchj_table政策环境表、jmsb_table居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表、zhpj_table综合评价表等。

2.2 数据库实现

①信息浏览:

管理人员打开窗口即可看到所有车辆的信息。其中用到VB.net中的datagrid控件来显示信息,因其有强大的数据绑定功能。单控件绑定方法不灵活,只要移动系统的位置就要重新绑定一次,对操作人员来说不方便,所以用代码的方式显示。部分代码如下。

SearchSQl=“select * from xyhj_table”

myConn.Open()

ADOcmd=New OleDbDataAdapter(searchSQL,myConn)

ADOcmd.Fill(ds,“xyhj_table”)

DataGrid1.DataSource=ds.Tables(“xyhj_table”)

myConn.Close()

②添加、修改信息:

管理员可以添加数据表中的记录,也可以根据需要修改信息。添加和修改功能实现基本一致,本文给出修改的部分代码流程。

Mytable.GetChanges()

Cmd=New OleDbCommandBuilder(ADOcmd)

ADOcmd.Update(ds, “xyhj_table”)

……

Mytable.Rows.Item(rownumber).Delete()

Cmd=New OleDbCommandBuilder(ADOcmd)

ADOcmd.Update(ds,“xyhj_table”)

③查询信息:

从数据库查询获得所要求的数据是该系统的核心,而合理有效的查询条件的设定是程序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程序设计阶段充分地考虑了各种条件下可能查询的内容,根据不同的信息为条件方式,查询记录显示在数据网格内。下文是部分代码。

Dim ds As New DataSet

Dim myConn As OleDbConnection=New OleDbConnection

myConn. ConnectionString=strCon

Dim SearchSQL As String

Try

SearchSQL=“select * from xyhj_table where (“&ComboBox1.Text &TextBox1.Text&”)”

myConn.Open()

ADOcmd=New OleDbDataAdapter(SearchSQl,myConn)

ADOcmd.Fill(ds,“xyhj_table”)

DataGrid1.DataSource=ds.Table(“xyhj_table”)

myConn.close()

Catchex As Exception

End Try

3 系统功能的实现

在系统模型建立和系统框架搭建完成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设计,系统实现了以下功能:

①基本数据管理:该模块主要负责各个生态环境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及其下属的三级指标数据的录入、修改、删除及查找。

②指标权重设置:该模块主要负责金融生态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值的权重录入、修改、删除及查找,及各级指标值的权重验证(各级指标值的权重之和等于1)。

③测评分析管理:该模块主要根据金融生态环境评估模型,进行定量指标测算和定性指标测算,并具有各地市、县指标的横向(各个地市、县之间)和纵向(具体到某个地市、县近几年数据间)比较分析。该模块主要在评价模型构建的基础上,计算出各县(区)金融生态环境的各级指标值,汇总得出各县(区)金融生态环境测评值,生成辖区金融生态环境指标评价汇总数据报表;生成金融生态环境指标评价分地区数据报表;生成金融生态环境指标评价分地区示意图;生成金融生态环境指标评价历史比较示意表等图表,并且可以及时打印输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二级指标测评值计算、二级定性指标值计算、一级指标测评值计算、总体评价及分析。总体评价如图2所示。

查询报表管理:该模块主要将测评分析管理模块分析的数据归类并打印。

系统维护管理:该模块主要功能是用户和权限管理、口令设置、数据的初始化、数据备份及还原。

工具和帮助模块:提供数据导入Word、Excel等编辑软件,及系统的记事本、计算器等工具,和系统使用帮助。

4 结束语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一个金融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此评价模型,以VB.net作为开发工具, SQL Server 2000作为后台数据库,设计了一个金融生态评价系统。通过系统对宝鸡各县区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准确,自动,高效地对金融生态环境进行评价,并为建设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摘要:为了构建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高效的金融生态评价系统是必需的。文中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宝鸡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基于VB.net开发工具,采用SQL Server 2000作为后台数据库设计出了一个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系统。并以宝鸡市各县区为例,通过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系统进行宝鸡市金融生态环境水平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评价系统的设计实现了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准确化、自动化、高效化,并为下一步利用评价结果分析建立数字化的金融生态系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金融生态,层次分析法,评价系统

参考文献

[1]黄国平,刘煜辉.中国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设计与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6):7-14.

[2]中国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金融研究,2006(1):167-177.

[3]胡滨.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方法与实证研究[J].经济管理,2009,31(6):16-22.

[4]刘煜辉.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178-179.

金融生态环境浅析 篇11

关键词: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我国的经济金融目前正在转型期间,金融界和政府正在逐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但是我国金融生态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相比之下云南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的地区,同时受到金融氛围、区域信用文化等影响导致金融生态环境有待完善和提高。为此,本文将以云南为例探讨金融生态环境相关问题。

一、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概述

金融生态是仿生概念。金融系统有着很多的生态学方面的特征,可以借鉴自然生态问题的思考模式来思考解决我国的金融问题,利用生态学方法加强对金融系统的分析和考核。

金融是伴随商品生产和流通而自然发展演进而来的。金融生态又叫做金融生态体系,是各种组织与生存环境之间和内部金融组织之间合作和作用从而促进生存和发展的一个过程,具有一定的分工、合作结构特征,能够在某些功能上维持一定的动态平衡。居民、企业、政府等活动着的人群或者社会、经济、习俗、文化等人群活动积淀形成了金融生态系统的各个要素和子系统。可以说,人是金融生态系统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也是金融生态系统的形成基础。

目前,我国专家学者分别从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实证方法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金融生态评价指标方面,李扬(2005)从政府诚信、区域企业诚信、经济基础、金融发展、金融组织独立性等9方面建立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从而对我国50个大中城市进行了金融生态环境比较分析。李习江等(2006)从宏观经济、微观和宏观金融、社会信用水平和法律政策等方面选用了80多个指标构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许红莲等(2007)从经济环境、政策环境、信用环境、法制环境与自然环境等方面构建指标对中部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行分析研究。刘伟玲(2010)构建对黑龙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基础、金融发展水平、社会信用、和金融生态保障笔四方面。谢太锋(2010)根据经济基础、金融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三方面设计指标,对北京和上海进行了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在研究金融生态环境的实证方法方面,中国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2006)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根据自行设定的指标体系对对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研究。张晓锋(2007)首次使用平面模型分析法,评价了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情况,并提出了改善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相关建议。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课题组(2008)运用专家调查和层次分析法对2007年株洲市的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实证研究。韩廷春(2010)采用典型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1993~2007年金融生态系统的平衡性进行评价。

二、云南省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自我调节机制失灵

自我调节机制不仅存在于生物圈中,在金融生态系统中同样也存在,只是在金融生态系统中调节能力比较有限。金融生态系统在外力的过度干涉下就可能会失衡,比如说,对利率和汇率进行过度管制会导致金融资源的非有效配置,对金融生态系统进行失当的管理、人为地阻碍或维护某种金融产业的发展都会使金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波动,使其缺乏最基本的竞争力。

(二)发展不平衡

在我国金融生态环境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发展不均衡状况,其中包括地区间金融生态环境发展不平衡和城乡间金融生态环境发展不平衡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民间借贷活跃、金融市场参与率比较低和无存款比例高等,这些问题都导致了农村金融市场的风险大、效率低且成本高的特点。由于定期存款的风险较低,农村家庭大多数会选择定期存款,其总数占到金融资产的54%。又有报告指出,2013年,农村家庭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明显比城市家庭的低,仅为5%,而城市家庭为9%。农村金融市场的不发达,使得农村家庭更多只能选择民间借贷进行融资。而云南地区经济响度落后,金融市场的参与率比较低,无存款率比较高,这也是金融发展不平衡中的一个体现。

(三)法律制度不健全

从根本上说,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以法律作为支撑。在我国,金融法律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增加了金融业的风险,因此,健全金融法律制度对改善我国金融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法律限制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出资参与设立金融机构,把重点放在公有制金融主体,非公有制的金融主体则遭到歧视,阻碍了金融生态主体的多元化形成。由于缺乏法律基础作为依据,一些政策性金融机构就模糊了对管理层的目标,久而久之便丧失了设立之初的宗旨。

(四)经济基础薄弱,金融业发展所依托的经济环境不理想

云南省民族地区广、经济欠发达地区多、资金投放的流动性和安全性不高,为规避风险,四大商业银行自2000年起相继实施战略性“信贷退出”,造成了县域金融服务的缺失,信贷资金向发达地区流出严重。这种信贷资金非均衡流动的加剧,在影响云南省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同时也进一步制约了云南省金融生态整体的持续改善和优化。

(五)外部环境恶化

金融生态外部环境恶化,其中表现为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完善、不良的诚信环境、政府过度干预等。诚信机制的不健全会使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便会产生逆向选择的现象,金融机构便不能正确判断出哪些企业比较适合自己进行投资。如果只是凭借金融机构来对借款人进行筛选和监督,其高效性并不能得到保证,甚至会失败,金融资源也不能得到有效配置。

三、优化云南省金融生态环境的措施

(一)建立与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金融业也迅速发展起来,维护金融业的稳定也便成为当务之急。要加速推进多层次保险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使得众多的商业性、专业性及政策性保险能够实现协调共存,为我国证券期货、信托公司、金融租赁等行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全面丰富的资金融通等相关服务支持。政府要采取相应措施使各类各级银行与农村信用社在融资机构及股权结构等各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nlc202309081508

(二)完善法律体系,提高执法效率

法律环境对于金融生态环境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把它定位成金融生态环境运行发展中的一个非常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因素。构建高效有序的法治环境是实现金融生态稳定发展的首要的基础性工作。在经济与金融长远发展的航道上,法律的“保驾护航”一刻都不能缺少,对法制环境净化与不断完善为金融业实现其长久健康发展提供了必要保障。

(三)倡导诚信文化理念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另一重要内容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政府协同金融机构和企业,相互协调合作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为众多面临着融资难题的中小企业提供有力帮助。推动经济金融信息收集与发布共享机制、社会监督与惩罚机制的建立与完善,这一举措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当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大大促进融资成本的降低和贷款风险识别与防范能力的提高。

(四)发挥云南比较优势,强化经济基础

云南省的优势主要有:1、区位优势。云南位于中国西南边疆,是我国6个内陆边疆省份之一,与缅甸、老挝、越南3国接壤,与东盟尤其是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国家有着天然的地缘优势。2、地理及人文优势。我省具有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加之民族的多样性,人文社会发展,经济运行环境及经济发展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如我省的经济秩序相比较为规范等。3、资源优势。电力、矿产、生物、旅游、交通等资源极其丰富,使得我省具有很强的投资吸引力和较高的区位投资价值。所以,应当加大经济发展力度,优化经济基础环境。经济基础是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因素。只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下才能支持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要大力发展云南经济,并不意味着是生产总值的简单增加,而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提高云南经济竞争力。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合理引导资金流向经济增长质量高的部门和领域,降低银行的信贷风险。

(五)增强金融部门的独立性,合理减少政府干预

减少政府在行政过程中对市场的干预甚至主导,可以视作我国当前所进行的金融改革的核心。为真正达到改革预期目标,政府应当在进程中做出相关努力:1、在实际工作中,加速政府职能的转变,严格界定职责与权力范围,避免用政府行政手段取代市场作用对经济进行调节;正确处理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之间的关系,真正发挥政府在促进金融生态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地方政府要切实发挥在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帮助其进行沟通的桥梁作用,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加强彼此间的了解与信任、降低风险,使各方利益得到更好的实现与保护。

四、结束语

通过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云南省的金融生态环境正在改善,银行的金融机构能够较为顺利正常地运行,规模有所扩大,效益有所提高,降低了不良贷款率。本文首先就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阐述,分析了云南省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优化云南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希望本文的提出能够为我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胡登峰,王巍.技术创新投融资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以安徽省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07:142-147.

[2]邓淇中,李鑫,陈瑞.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指标体系构建及竞争力评价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75-80.

[3]王涛.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3:45-47.

[4]吴庆田,陈伟.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与金融效率指标体系构建及互动分析[J].财务与金融,2010,06:1-6.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4Y635)。

金融生态系统论文 篇12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 由于微观金融组织为了寻求最大的利润、规避既有的管制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及应用等主要原因, 金融领域出现了大规模和全方位的创新活动。陈岱孙和厉以宁 (1991) 提出, 金融创新就是在金融领域内建立“新的生产函数”, 是各种金融要素的新的结合, 是为了追求利润机会而形成的市场改革。它泛指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上出现的一系列新事物, 包括新的金融工具、新的融资方式、新的金融市场、新的支付清算手段以及新的金融组织形式与管理方法等内容。金融生态是在借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勒 (A.G.Tansley, 1935) 的生态系统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是指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及其内部金融组织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 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 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 (徐诺金, 2005) 。

金融系统在创新的诱因下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到高级的渐次演化, 呈现出主体多元化、联系普遍、优胜劣汰、动态平衡等生态系统的特征。一个健全的金融生态系统应该具有自组织、自调节和自优化的动态平衡能力, 不需要外界的干预即自行组织各种资源, 以相应的运行机制有序运作。一方面, 金融创新的发生将导致金融生态系统打破原有平衡, 通过内部调节, 重构生态秩序结构, 实现动态平衡;另一方面, 创新是金融生态系统为适应环境变化所做出的调整。因此, 研究金融生态系统如何在创新背景下实现自我动态平衡有重要意义。

本文选取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以下简称“经济区”) 金融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 探索在创新视角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金融生态系统的发展要求。自从2008年国务院颁布《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以来, 在国家和地区政府的战略引导下, 经济区的经济和金融的改革得以不断深入推进, 2012年5月4日, 广西首个区域性、综合性投资基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投资基金正式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建立, 标志着经济区金融创新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如何在开展金融创新的同时建设一个适应国家开发开放新战略部署, 面向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较为开放、稳定和动态平衡的金融生态系统关系到经济区发展规划能否顺利实现。

二、北部湾经济区金融生态系统的现状及问题

(一) 北部湾经济区金融生态系统的总体现状

1. 北部湾经济向更高领域发展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改革, 北部湾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各项政策的有效推动下, 经济区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取得了重大的成绩。2011年北部湾经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62.33亿元, 同比增长15.9%, 高于全区3.6个百分点, 创历史新高;生产总值占全区的比重由2010年的31.8%提高到历史性的33%, 成为全国发展最快、活力最强、潜力最大的新增长区域之一。经济区的经济正不断向着更高领域发展。

2. 金融体系在宏观调控下向前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 经济区内各市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 大力发展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信托等金融业, 加快培育金融市场, 组建一批新的投融资公司, 探索建立产业投资基金, 积极发展创业投资企业, 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加快中小银行重组、改革步伐。通过不断努力, 经济区的金融体系不断健全, 资产规模日益扩大, 经营效益明显提高, 金融生态持续优化, 服务经济发展能力增强。2011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各项金融机构贷款明显增多。经济区各项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款达4092.6亿元, 比上年末增长37.6%, 占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款的55.6%。其中, 南宁市4845.07亿元, 比上年末增长16.93%;北海市为238.18亿元, 比年初增加49.9亿元;钦州市为326.55亿元, 比上年末增长26.4%;防城港市为232.21亿元, 比上年末增长13.9%。经济区新增贷款达1228.8亿元, 占全区新增贷款总量的54.6%。

3. 金融服务便利化建设加快

为更好支持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建设, 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进出口企业对外贸易与投资活动, 近年来经济区积极推动对外贸易金融服务便利化, 取得初步成效。一是提供便利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行政许可服务。在经济区所有银行机构网点运行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和公民身份信息联网核查系统, 设立办证大厅, 公开行政许可事项及审批流程, 实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 提高行政许可办结效率。二是边贸结算服务逐渐完善。鼓励经济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结算品种 (如“边贸通”结算方式等) , 改善结算服务, 缩短资金在途, 促进资金周转。如2008年10月在南宁正式揭牌成立的北部湾银行, 力求建立一个以中国—东盟自贸区为主、覆盖全球的合作银行网络, 加深与越南有关银行的边贸结算业务合作关系, 共同为中越两国贸易客商搭建一个结算服务的平台。三是票据、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持续推广。经济区企事业单位能够通过办理票据业务进行融资, 经济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发展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等电子支付业务, 扩大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领域。四是改进外汇管理方式。简化经常项目外汇管理的审核程序, 简化投资审批手续, 支持和配合南宁市政府关于重大引资项目“绿色通道”机制, 对符合条件的相关外汇业务审批实施当日办结制, 便利一批技术层次高、产业带动能力强的跨国公司来经济区投资。同时, 上线运行直接投资外汇业务信息系统, 对外商直接投资实施IC卡电子化管理。

4. 经济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完善

金融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当地经济发展的环境, 其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和经济建设的步伐。经济区通过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切实优化经济区发展环境, 提高经济区对各种金融资源和金融要素的吸引力。一是全社会的信用意识逐步提高。经济区进行信用村、信用社区、信用企业、信用单位等信用主体建设, 并通过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不断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评价制度, 构建失信惩戒机制, 以信贷征信体系建设为切入点, 将各部门的信息整合形成统一的信息平台,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二是切实维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 为金融发展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三是支持配合各金融监管服务部门探索建立整顿规范金融秩序、防范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长效机制, 努力维护经济金融和社会安全稳定。

(二) 北部湾经济区金融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

经济区金融发展仍然滞后, 信贷投入不足、金融市场结构失衡、区域金融服务功能弱化等仍然是现阶段制约经济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还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区开发开放的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北部湾经济区金融生态系统的主体和客体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缺陷。

1. 金融市场结构失衡导致资金供给不足

金融市场结构是指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比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重, 以及银行、保险和证券企业的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等。经济区金融市场结构失衡体现在:一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比重不协调, 金融组织体系仍停留在存款及信贷机构的发展, 而保险、投资、担保、租赁、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不足。截至2011年底, 广西非金融机构中有29家境内上市公司、15家拟上市企业、1家证券公司、1家基金管理公司、1家证券分公司、94家证券营业部、29家期货营业部、11家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的证券中介服务机构, 全年新增2家上市公司、1家证券分公司、11家证券营业部、6家期货营业部、3家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的证券中介服务机构, 证券营业部实现营业收入13.15亿元, 净利润5.59亿元。二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重失衡。直接融资方面, 截至2011年底, 广西共有29家上市公司, 占全国上市公司总数的1.24%;上市公司总股本159.08亿股, 占全国上市公司总股本的0.44%;上市公司总市值1200.92亿元, 占全国上市公司总市值的0.48%。广西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额总计达168.8亿元, 比2010年同期增加81.49亿元。三是地区和行业的金融发展不平衡。从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和地区分布来看, 分布不尽合理。上市公司主要处于化工、机械、电力、医药等传统行业, 企业创新能力较低, 产业关联度小, 初加工产品过多, 未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地区分布很不均衡, 主要集中在南宁, 而经济区防城港市、钦州市、来宾市、崇左市等5个地级市没有1家上市公司。从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的分布来看, 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布局相对集中, 证券营业部近半数设在南宁市, 期货营业部有80%设在南宁市。此外, 证券期货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缓慢, 期货公司、证券投资咨询公司、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法人会计师事务所, 目前广西没有1家。

2. 金融机构组织的功能不健全

(1) 银行类商业金融机构在金融生态系统内的功能弱化

经济区经济基础薄弱, 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 并且中小企业资金运作存在高风险、高成本、低回报、单笔业务额度小等特点, 与商业银行所追求的资产“营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相悖。同时, 在近年来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影响、流动性趋缓、监管压力加大等宏观经济金融形势下, 商业银行“只存不贷”或者“多存少贷”成为理想选择。以广西北部湾银行为例, 作为服务和支持经济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商业银行, 2011年设立了北部湾村镇银行开展“三农”服务, 与多家广西百强工业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为其提供信贷、贸融、金融租赁等多种金融服务。针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要求, 2011年设立小企业金融部, 开办微贷业务。截至2012年6月末, 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76.73亿元, 而相比于各项贷款余额289.53亿元, 对中小企业贷款仅占各项贷款余额26%。经济区内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这一比例更低。中小企业普遍反映贷款难, 为解决生产资金不足困难, 许多企业和经济组织不得不缩小生产规模或以高利贷向私人借贷。此外, 中小企业的融资思路还是集中在向银行申请贷款这样的固定思维, 加上中小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 面对琳琅满目的融资产品不知如何选择, 往往走了弯路, 增加了融资成本。

(2) 政策性银行未发挥资金集聚效应

在经济区中, 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开发银行根据实施对象不同进行不同项目的资金支持、资金配置, 主要功效表现在主要体现政府意图, 代行政府职能, 弥补市场缺陷, 引导资金流向等。通过对政策扶持项目的直接或间接投入, 可以诱使更多的商业性、社会性资金投入, 形成乘数效应以达到带动开发区建设和经济增长的目的。现阶段, 国家和自治区政府对开发区的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并不少, 但是目前由于政策性金融定位不够清晰、运行机制不健全等影响了政策性金融作用的充分发挥。

(3) 非银行金融机构主体缺位、结构失衡

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国有及股份制保险公司、信用合作组织、证券机构、财务公司、信托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贷款公司等等。目前经济区处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阶段, 许多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广西北部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 成立5年来分别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建立了银企战略合作关系, 累计获得近190亿元的银行授信额度, 累计完成融资额86亿元。但北投集团是政府出资的国有独资公司, 不可避免存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上的各种问题, 而私营、民营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资产、资金、融资和资源上无法与国营企业抗衡, 在市场中处于劣势, 导致结构失衡。

(4) 民间资本发展遭遇资金瓶颈

近两年随着广西经济快速发展, 再加上持续的紧缩银根政策, 民间资本需求旺盛。截至2011年底, 广西共批准127家小额贷款公司筹建, 108家小额贷款公司开业。已开业公司注册资本金达到45亿元, 开业至今累计发放贷款接近100亿元。随着小额贷款公司队伍的迅速壮大, 整个行业的快速扩张, 市场对资金的渴求, 一些不规范的经营行为也时有出现。与此同时, 市场需求源源不断, 可利用资金又不足, 这一矛盾正成为小额贷款公司普遍存在的发展瓶颈。

3. 金融生态系统风险分散与转移机制缺乏

经济区在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风险。传统农业和工业经济不可能回避的自然风险, 生产经营由传统封闭型向现代开放型转变过程中存在的固有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 社会中存在的信用风险、法律风险, 部分企业或经营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所引发的道德风险, 以上种种内生、外生的金融风险均需要有效的风险保障机制来防范和化解。

目前经济区内中小工业企业的有效抵押资产较少, 一般只限于土地、房产及部分设备。金融机构对抵押品的选择过于单一, 不愿接受客户提供的抵押品 (如没有房产证的房屋、小企业厂房设施、产成品、生产资料等) , 而且双方在估价上差距较大, 缺乏有效的处置抵押物的市场机制。抵押评估手续繁琐、环节多而且费用高、办理时间长、有效期短, 影响了贷款的正常发放。同时, 企业联保制度推广难度大, 由于联保贷款烦琐, 担保连带关系复杂, 企业使用的积极性不高, 信用度较好的企业也不愿意和信用度低、经济状况差的企业联保。而经济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滞后, 担保机构数量和形式缺少, 资金实力不足, 缺乏法律规范, 存在监管漏洞。信用担保机构担保业务主要是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基础设施项目, 难以顾及中小企业, 担保公司大多由地方政府出资建立, 其运作理念是为了分散信贷风险, 从而扩大信贷机构的信贷供给, 但是没有监管的担保公司实际运作本身可能导致金融风险, 一旦被担保企业无法如期还贷, 担保公司很难有足够储备资金向银行支付。

4. 金融生态系统自优化动力有限

生态学上著名的高斯竞争定理证明:如果许多物种占据一个特定的环境, 它们要共同生活下去, 必然要存在某种生态学差别, 每一类个体都有独特的生存空间和功能定位, 由此构成一个完善的生物链。如果系统中某类个体数量过多, 超过系统承载能力, 在过度竞争中却不能大鱼吃小鱼, 则对系统来说无异于一场灾难。自然生态系统遵循的“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以及“优胜劣汰”的法则, 在金融生态系统中同样适用。而我国由于计划经济的底子, 对一些国有化的金融主体过于保护, 导致不良资产在金融生态系统中运行, 严重降低了金融生态的整体效率。金融主体的健康发展是金融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当金融主体的生态空间不足以支持其获得足够利润来满足生存并发展其竞争能力的需要, 体制上又存在退出障碍而无法优胜劣汰时, 无疑, 个体之间的竞争将会趋于恶化。其结果就是不论优劣都在市场上争夺资源, 破坏金融生态系统的正常秩序, 降低金融生态系统整体效率。

三、创新视角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金融生态系统发展趋势分析

北部湾经济区金融生态系统创新发展要求迎合区域内经济发展的金融要求、创造更大的利润机会, 通过将区域内的各种金融创新资源和要素加以重新组合, 创造出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金融资源配置方式, 以此提高区域金融竞争力, 推动区域内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要根据区域内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特点, 有针对性的进行金融创新, 目的是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金融发展, 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要求:

(一) 创新金融机构, 不断优化经济区金融生态链

根据金融生态链 (网) 愈复杂则愈倾向于稳定的基本规律, 所以我们要完善金融生态链中的金融主体, 使金融生态链在复杂化的过程中有条不紊地为自主创新提供融资条。随着现代金融的发展, 在以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 应不断创新发展各种新型金融机构或者从事金融业务的“类金融机构”, 形成适应不同层次金融服务需求的立体化金融服务体系。一是支持金融生态主体建设, 大力培育发展地方法人金融机构, 支持经济区内银行、证券、保险、期货分支机构实施升格或增加设置。二是深入实施“引金入桂”战略, 鼓励和促进更多境内外金融机构到经济区设立分支机构, 建设南宁金融机构集聚区。在金融机构总部及相关机构设置上给予土地、财税等方面的支持。三是加强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 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 拓宽小企业和小额农业融资渠道。四是支持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发展。在经济区注册登记, 并从事中小企业担保的信用担保机构, 经自治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主管部门审核, 税务主管部门批准后, 免征三年属于地方分享部分的企业所得税。五是创建新的投融资公司, 建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积极发展创业投资企业。

(二) 创新金融业务, 不断完善经济区金融生态组织服务功能

一是抓住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机遇, 争取在外汇管理、人民币结算、离岸业务、国际金融合作等方面开展金融业务创新。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在金融支持政策上的引导, 不断加大金融支持自贸区建设的力度。二是中小企业融资方面, 中国银行“税贷通”, 交通银行“创业易贷通”, 浦发银行“吉祥三宝”, 广西北部湾银行“微贷”等各种中小企业融资创新的产品都具有鲜明的特色,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需要进一步加强金融产品创新, 简化贷款手续, 灵活调剂中小金融机构专项再贷款、再贴现限额, 合理投放再贷款、再贴现。三是农村金融服务方面, 主要加强农信社改革和涉农相关业务创新, 鼓励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在乡镇积极布点、开办惠农业务。支持经济区“三农”等弱势经济组织和产业的发展。通过金融创新, 逐步形成惠及经济区各产业的金融服务机制。

(三) 创新金融结构, 形成布局合理、多层次区域金融中心

所谓结构创新, 从广义上说, 既包括各类金融机构数量占总体的比例及其所占比重的动态调整, 也包括各类金融业务在金融服务中所占比重及其重要性的动态调整, 还包括金融服务地区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即在空间维度、在特定区域形成各具特色的金融资源集聚点, 并对周围地区形成辐射, 起到带动作用。随着中国与东盟贸易快速双向增长和自贸区金融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广西正在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南宁市建设中国—东盟区域性货币结算中心、区域性资金融通中心、金融产业中心、金融市场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监管中心。争取至2020年将南宁市建成依托广西、立足西南、服务泛北部湾经济区和中国—东盟自贸区, 面向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在金融业务和功能上, 经济区需要接轨泛北部湾经济区国际金融中心, 同时经济区内若干主要城市也要建立金融次中心。比如, 防城港建设经济区“南翼的金融中心”, 钦州对接南宁“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此外, 北海则可成为中小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中心, 积聚金融机构、金融要素和金融资源, 增强区域性金融服务的辐射力。

(四) 创新金融机制, 提高经济区金融生态系统自优化能力

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需要具备丰富的生物种类, 它们之间既有相互依存, 同时也存在相互竞争, 而创新金融机制能提高经济区金融生态系统自优化能力:一是协调机制, 金融生态的优化最终是要实现金融各要素之间的协调运作, 包括金融系统内部的金融资产、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之间的协调, 也包括金融系统内部与金融环境之间的协调。二是金融合作机制, 应该积极推进北部湾经济区域金融合作, 充分利用国务院试点东兴开发开放区综合改革的机遇, 争取多家国家政策性银行的落户, 吸引广大外资银行进入, 建立多元化金融机构, 提供积极的制度保障。同时建立统一部署金融合作和监管工作的常设机构, 形成金融合作工作机制, 加强金融部门与各地方政府及经济部门的合作与协商, 消除行政区划对金融合作的阻碍, 实现金融业务合作和区域融资的规范有序, 在区域内以市场为基础, 合理配置金融资源。三是加强对跨地区金融风险和资金流动的监测。

(五) 拓宽融资渠道, 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上一篇:入侵检测策略论文下一篇:土地测绘与土地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