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金融生态

2024-11-02

区域金融生态(共12篇)

区域金融生态 篇1

2011年11月19日, 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中国银监会政策法规部、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中国保监会政策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首都经贸大学金融学院专家学者, 围绕加快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精神, 进一步推进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和国家优化金融生态综合试验区建设步伐, 在沈阳召开了座谈研讨会, 提出了许多事关辽宁省发展的重要意见和建议。

一、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 进一步提高对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视程度

要高度重视金融在沈阳经济区建设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核心和引领作用, 把积极开展国家优化金融生态综合试验, 加快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国家使命, 抢抓历史机遇, 完善管理体制, 加大支持力度, 加强组织领导, 尽快形成软硬件环境一流, 具有行业竞争力、区域辐射力、国际影响力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组织体系、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 为全国金融生态的优化提供示范, 为沈阳经济区国家战略的实施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做出贡献。要集中优势资源, 突出发展重点, 尽快把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建设成为金融产业聚集、金融体系健全、金融设施先进、金融人才密集、金融服务发达的东北金融城。

1. 从国家战略布局看, 加快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

是辽宁省、沈阳市承担的国家使命, 是必须完成好的政治任务。国家将沈阳定位为东北区域金融中心, 是国家完善金融中心布局、加速沈阳经济区崛起、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大战略举措, 也是国家交给辽宁省和沈阳市的一项政治任务。这是国家战略, 体现的是国家意志, 完成的是国家任务, 要交的是国家答卷, 责无旁贷, 义不容辞。要进一步从后金融危机时期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新变化、东北亚合作新趋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全局战略高度出发, 充分认识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重大意义和长远影响, 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 尽快把这项工作纳入到辽宁省市党委、政府的工作布局和重要议事日程, 举全省之力加快推进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步伐。

2. 从新的历史时期来看, 东北全面振兴必须优先发

展金融业, 要以金融振兴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当前, 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在金融、突破在金融、核心在金融, 必须从过去的产业突破转向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的突破。要通过加快金融中心建设集聚金融资源, 支持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提高东北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要通过加快金融中心建设步伐, 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运营, 加速形成金融一体化, 并进而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因此, 加快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 事关东北经济区建设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革开放的广度、深度和振兴全局, 是国家综合审视全局做出的重大决定, 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3. 从沈阳经济区三大定位看, 加快建设东北区域金

融中心具有核心和引领作用, 其建设成败将事关沈阳经济区建设大局。国家已经明确沈阳经济区的三大定位:把沈阳经济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 重要原材料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到2020年沈阳经济区发展成为东北亚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把沈阳建设成为东北地区的金融中心。毫无疑问, 离开强大金融的支撑, 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重要原材料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东北亚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的定位目标根本无法实现。因此, 在沈阳经济区建设全过程, 要把金融中心建设始终置于重要地位, 给予优先支持, 促进率先发展。

二、以改革创新精神, 实现重点工作的新突破

1. 加快完善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

要加强对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领导,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建议成立优化金融生态综合试验暨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由辽宁省、市相关领导任组长、副组长, 定期召开会议, 及时协调解决金融中心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大力支持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建设国家优化金融生态综合试验区, 按照“封闭运行、协调有力、高效运作”的原则, 比照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和天津滨海新区, 尽快完善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提高行政级别, 为将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打造成为东北振兴的亮点、沈阳振兴的标志提供组织保证。

2.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在积极向国家争取支持的同时, 要从财税、金融等方面进一步强化辽宁省、市两级政府的支持力度, 切实发挥政府在金融中心建设中的引导作用。要抓紧着手制定支持沈阳市金融产业发展和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完整政策支持体系, 把区域金融一体化纳入到沈阳经济区的发展规划当中。同时, 要转变政府职能, 更多运用经济、法律手段, 推进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3. 高度重视金融中心核心区规划建设。

辽宁省和沈阳市要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的高度, 组织国际顶级设计团队, 对东北区域金融中心核心区——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进行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和建设, 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 完善配套设施。围绕金融安全、信息建设等核心环节, 加快推进金融生态区建设。实施林荫大道、景观大道、精品绿化和亮化等生态工程, 营造高端生态文化气息, 改善投资环境。

4. 加速金融资源整合。

加速整合资源, 促进金融资源向核心区聚集。一是在沈阳市层面, 进一步明确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作为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载体地位, 促进有限的金融资源加快向核心区集聚, 避免各区间同质化竞争, 减少内耗。二是在省级层面, 旗帜鲜明地支持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省里设立的法人金融机构原则上落在沈阳。三是在东北地区层面, 完善合作模式, 把东北区域金融总部设立在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 把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建设成区域性总部金融聚集区。四是在东北亚层面, 争取组建东北亚合作银行等国际性平台, 加速国际性金融中心建设, 促进东北亚各国金融机构在金融中心聚集。

5. 做好《专项方案》的报批工作。

要以开展国家优化金融生态综合试验为突破口和切入点, 加快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为此, 要按照国务院的要求, 尽快做好《建设国家优化金融生态综合试验区专项方案》 (简称《专项方案》) 的修改和向国家上报工作。同时, 围绕《专项方案》确定的工作任务, 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把发展目标和发展措施数量化、指标化, 突出重点, 明确顺序, 以点带面, 努力实现国家优化金融生态综合试验区建设“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现辉煌”。

6. 加强对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工作的考核。

辽宁省优化金融生态综合试验暨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按照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 科学制定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具体可行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明确责任单位, 明确完成时限, 对各单位、各部门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查督办。要将金融中心建设的重点指标, 纳入辽宁省市目标考核范围, 并完善奖惩机制, 确保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扎实、稳步推进。

摘要:加快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是沈阳市要承担的历史使命。国家有关部门的专家学者对如何进一步推进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和国家优化金融生态综合试验区建设步伐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如加快完善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搞好核心区规划建设、加速金融资源整合等。文章对辽宁省优化金融生态综合试验和加快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很有裨益。

关键词:专家学者,金融生态,综合试验,对策建议

区域金融生态 篇2

查与思考

对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市地处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前些年金融业发展状况并不理想,金融生态环境出现严重恶化,并一度被定为“金融高风险区”,几年来经过政府与金融部门的共同努力,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地方政府出资置换高风险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实现了全国首家地级市将金融工作作为党政部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将创建金融安全区工作纳入地方各级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不仅成功摘掉了“金融高风险区”帽子,而且辖内金融业开始步入良性循环,区域经济金融初步呈现互动协调发展态势。

一、金融生态环境的治理:创建金融安全区

1999-是市金融生态环境的治理阶段,当时尚未系统地提出金融生态这一概念,而是定位于创建金融安全区,着重解决银行经营的流动性和安全性问题。期间,人民银行、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由相互抱怨观望逐步走向相互理解支持,工作中牢牢抓住“三个点”,群策合力,共同治理,成功摘掉了“金融高风险区”帽子,创建安全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以救助支付风险为焦点,全面化解地方金融风险。被确定为“金融高风险区”的直接导火线就是城市商业银行爆发支付风险,因此创建金融安全区首先从救助支付风险着手,在资金和政策安排上进行重点倾斜,确保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人民银行有效发挥风险监管者和最后贷款人作用,紧急筹措救助资金亿元,及时封堵支付缺口进而消除了支付危机。地方政府积极发挥行政职能,半年时间帮助清收不良资产

亿元、保全资产亿元,弥补前期亏损、呆账损失、拆借高息共计4亿多元;率先实施了地方财政出资置换商业银行不良资产8亿元,为全面化解其经营风险奠定了基础。二是以打击企业逃债为重点,大力整治社会信用秩序。银行业出现高风险主要是由企业大范围不规范改制引起的,因此创建金融安全区的重中之重就定位在打击企业逃废债行为,维护金融债权完整,开展大规模整治社会信用秩序活动。人民银行牵头组织金融部门对恶意逃债企业实施联合制裁,大力维护金融权益。地方政府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开展创建金融安全区活动,成立创建金融安全区领导小组,大力实施“诚信”工程,社会信用状况逐步好转。三是以撬动信贷增长为亮点,在发展中化解历史风险。引导树立从发展中化解历史风险的经营理念、以贷款增量来稀释存量风险对银行业走出惧贷和惜贷阴影、步入良性发展至关重要。人民银行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加强窗口指导,有效发挥

央行再贷款资金的撬动作用,引导金融机构以增加信贷投放来化解历史沉淀风险。地方政府出台信贷奖励政策,研究由财政出资成立贷款担保机构,为企业融资和银行放贷提供便利条件。

二、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政银互动考核

-是市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阶段,创建金融安全区工作重点由单纯的维护金融债权,逐步扩展到以全面改善社会信用状况为主要内容的“诚信”建设上来,着重解决银行的运行质量和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问题。人民银行、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由相互理解支持进一步演升到互助合作、协力共建,工作中注重牵好“三条线”,稳步推动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一是以整顿存贷市场为引线,规范银行内部竞争秩序。化解金融高风险之后,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需从规范内部运行环境入手,理顺银行之间的竞争秩序,共同维护金融的整体利益。人民银行组织金融机构签订《维护存款竞争秩序同

业公约》,促进银行间公平竞争和创安工作顺利开展。加大对信贷市场的风险提示,引导金融机构规避“垒大户”风险,督促金融机构利用信贷登记系统查询贷款大户,避免盲目竞争和一哄而上形成信贷集中风险。二是以建立政绩考核为主线,改善银行外部运行环境。辖区个别政府部门的地方保护主义带来的行政干预问题,暴露了创安工作对各级地方政府的软约束,将创安工作纳入各级政府政绩考核成为推动金融生态环境改善的主动力。人民银行密切关注创安工作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建议将创安指标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进行统一考核。地方政府建设“诚信”将创安作为重要内容,将创建金融安全区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与各级政府政绩捆绑到一起,形成了政府考核金融、金融考核政府的“双考核”局面,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工作真正驶上“政府主导、多方联动、共同参与”的快车道。三是以推介重点项目为连线,促进经济金融协调

发展。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成为改善金融生态的一项核心工作。人民银行适时传导宏观货币政策,加强区域经济金融协调性研究,积极为银行信贷投放指方向、找出路。地方政府积极为银企合作搭建平台,多次以召开银企互动会、项目推介会等形式,大力促进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协调发展。金融机构积极实施“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信贷政策,结合地方产业政策来调整信贷结构和增加资金投放,经济金融初显协调互动发展态势。

三、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问题的提出及建议

市开始进入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阶段,着重解决银行业的效益性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政府、银行和企业之间要尽量避免较大的利益冲突,逐步形成一种政银企互动发展的格局,兼顾政银企“三方面”利益的均衡。当前市在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中面临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再是一些简单的表象问题,而是涉及到制

度安排、法制建设、行政干预等深层次问题,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努力解决的问题重点。

1、银行制度安排的合理性问题。银行作为金融生态环境中的生存主体,其法人治理结构和金融服务状况成为生态环境的一部分,而目前银行的一些制度安排不尽合理,如地方金融机构产权不明晰,经营中不能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信贷管理中重风险约束轻绩效激励,争抢大企业信贷忽视小企业市场等等,严重影响到金融生态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建议各级政府积极督促辖内农村信用社加快改革进程,建立并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内部管理和业务经营,提高自我生存能力;各银行要加快内部制度改革,建立正向激励机制,适时调整信贷营销策略,在大企业信贷竞争成本上升和资金集中风险加大的状况下,尽可能将营销重点向中小企业转移,不断提升对地方经济的服务水平。

2、司法部门执法的独立性问题。法律

环境是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目前的法制建设尚不完善,司法部门执法过程中独立性较差、效率不高,在涉及金融问题上表现为金融胜诉案件执行难,主要是由于法院执行力量不足、地方政府行政干预等问题所致。建议各级法院进一步提高案件审理独立性和公正性,合理调集人员组成金融案件专门执行机构,定期组织金融案件专项执行活动,切实提高金融胜诉案件执结率;各级政府部门应尽快转变行政理念,兼顾银企案件纠纷中双方面利益,消除司法干预和地方保护思想,有效保护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3、市场规律约束的外在性问题。经济的外在性是指某种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对无关者的影响,外在性的存在意味着市场失灵,如银行无法通过市场约束来对企业逃债进行惩罚就是市场失灵的表现,是一种负的外在性,而赖以消除市场失灵的制度建设又尚不完善,如对逃债企业不能有效实施严厉惩罚,对诚实

守信者又不能带来相应利益,这易引导其他企业的逃债预期,亟需健全相关的制度保障来消除这种负的外在性。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快征信体系建设,逐步实现权威性的企业信用评级,为银行信贷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同时着力改善区域内的社会信用状况,强化社会信用对企业的约束;研究完善《破产法》及相关法律的规定,使破产起诉成为强制企业还贷的“杀手锏”,依靠法制建设来强化市场约束。

4、中介机构从业的公正性问题。银行经营中的许多业务与中介机构具有密切关系,如对企业评级授信、发放抵押贷款、接收抵贷资产等都需要中介机构进行评估,评估的公正程度将对银行经营产生较大的影响。在目前法律和行规约束软化的现实情况下,中介机构在利益、人情和权力等影响下可能会做出对企业有利的评估,如高估企业资产来骗贷或抵贷、低估银行准备处置的抵贷资产等,人为增加银行的信贷风险和资产处置成

本。建议政府加大对中介机构行业的整顿规范,严格行业准入和行业监管,对作假者坚决清出资产评估市场;注重从政策上鼓励和扶持一系列专业化的中介机构发展,打破评估行业的行政性垄断,增强行业竞争性和行业自律性,促进中介机构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诚信水平。

5、地方政府行为的双重性问题。市场经济下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行为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市场失灵时政府调控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行为就显现出行政干预的积极性,而市场正常运行中政府破坏市场规则对经济主体进行约束的行为就暴露出行政干预的消极性。实际工作中地方政府的一些行为往往把握得不到位甚至错了位,需要调控引导时政府反而缺位了,不该插手干涉时政府却又越位了,损害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行政效率。建议政府切实从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将金融视作辖内一种产业来扶持发展,正确处理政银企三方面利益的均衡关系,在对银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 篇3

金融生态环境是个仿生概念,经济学辞典中很难找到类似术语。平常所称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依照这样的表述,金融生态环境就是由金融系统和与之相关联的其他系统所组成的生态链,这个生态链与金融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由此,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既包含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讲的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也包括整个金融市场得以生成的环境。与通常的金融市场的概念相比较,金融生态环境更强调金融系统与所处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以及协调发展。

而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从生态角度看金融发展问题,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系统性和可持续性观念的体现。

二、区域经济发展与金融生态环境改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区域的金融生态环境状况的好坏不仅影响货币政策在地区层面上传导机制的有效性,而且影响该地区金融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同时也直接决定该地区对金融资源的吸引力和地区间金融资源的差异,进而决定一个地区金融核心作用的大小。因此,良好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地区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对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同样至关重要。

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提出改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必然的要求。

首先,这是促进地区经济与金融和谐发展的要求。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各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我国金融生态环境本身基础差,起点低,加之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观念下遗留的弊病,各地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尚远不能满足该地市场经济环境下金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有些企业利用破产法的不完善,以破产逃避还债,进而导致银行内大量坏账的产生;由于没有完善的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及其相应的管理系统,银行在通过借款人信用对贷款风险作合理评估方面还有很多困难;由于会计、审计、信息披露等标准不高,所产生的“骗贷”现象依旧屡禁不止;相关的中介行业的专业水平普遍不高,一些中介机构还容易被买通作假。所以,为了促进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以改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达到金融与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

其次,改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也是适应新形势下对内、对外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对各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各地区吸引外资的手段基本都是一致的,即通过给予外资优惠政策(主要是税收和土地两个方面)激励外资到本地进行投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这种在所得税、土地等生产要素上,对内资、外资有不同待遇的政策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差异的继续存在将对本国以及本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害,对整个国家和本地区的税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同时,经过这二十年的发展,国内可利用的资金总量也达到了相当水平。因此,下一阶段的发展就应该是,在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扩大对内开放,逐步实现包括企业所得税在内的内外资优惠政策体系的并轨,逐步把外资的激励机制由优惠政策转变到公平竞争的软环境上来。而建设公平竞争的软环境的关键之一就是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实践证明,一个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必然是最吸引资金的地区。地方政府要想吸引资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把加强和改善本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

三、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容

要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金融的协调发展,应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

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要提高地区经济竞争实力。提高地区经济竞争力,一是要加快本地区经济市场化进程,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努力培育本地区的市场经济氛围,不断改善经济运行环境;二是要加快地区经济结构调整,要根据国家宏观调控要求和地区经济发展优势,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切实加强和支持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使地区经济真正实现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三是要积极深化本地区企业的改革,使得作为银行贷款主要客户的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完善公司制度建设,特别是要健全财务会计制度,规范财务报表行为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进而提高企业赢利能力,从根本上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

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要健全地区社会信用基础。一是要健全维护金融债权的法律和执法体系,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和规范交易主体之间债权债务关系的法律体系,在立法上要充分体现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原则,特别是在企业合并、分立、中止等过程中,要突出和强化银行权益,切实保证债权人权利。二是建立和完善多种形式的信用征信和评价体系,各级有关部门要充分整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建立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信用评价机构,制定出统一的信用体系、规范标准和查询体系,提高信用数据的开放共享程度,使信用度真正成为银行在考察贷款申请者时所能依靠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三是重塑“诚实守信”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把强化信用意识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加强全民信用教育,强化道德约束,提高民族信用水平和信用素质。

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要加快地区金融市场的建设。要发展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构建多类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尤其是利用地区经济发展优势,借助发达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树立区域金融机构的优势;规范发展社会中介服务机构,要提升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和诚信水平;要从政策上鼓励和扶持与金融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一系列专业化的中介机构的发展,培植一批诚信水平高的有代表性的专业化中介机构,形成良好的中介行业道德风范;要继续提高审计、会计、信息披露等标准,在向高水平国际标准看齐的同时,结合我国自身行业和企业制度特点,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标准的审计、会计、信息披露标准;同时还需要在标准的执行方面进一步改进,努力保证审计会计准则不论在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中都得以真正严格执行。

四、政府和金融机构在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在建设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过程中,地方政府要前瞻性地认识到资金按市场原则流动在市场经济日益深入发展形势下的客观必然性,高度重视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对增加信贷投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把争取金融支持的重点放在主动地、超前性地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上。政府在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在于一是为金融业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环境,二是强化金融政策扶持。

政府在为金融业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环境上:首先应当重视自身行政行为和工作作风,坚持依法行政,建设“诚信政府”;要尊重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金融机构的依法自主经营权,维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支持金融机构依法维护金融债权工作,旗帜鲜明地打击逃废金融债务等违法行为;减少地方保护主义对金融活动的直接和间接干预,把支持金融机构加快改革和为金融机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工作重点;加快本地区社会信用建设步伐,建设“诚信社会”,支持人民银行负责的全国和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建设工作,推动本地区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建设,推动信用中介组织建设;加强政府、企业与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

政府在金融政策扶持上:当地政府及各部门要加大对金融机构在债权保全、资产接收、资产处置等环节的政策支持,督促有关部门帮忙简化手续、减免税费,积极支持金融机构清收盘活不良资产,减轻不良资产处置成本;要支持银行采取打包出售不良贷款等措施,加快不良资产处置步伐。

区域金融生态 篇4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是地区金融稳定运行和提高运行效率的重要外部变量, 极大地影响区域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和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金融生态环境是多要素构成的系统结构, 是经济基础、社会信用、法治、政府行为等环境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可实现金融功能的动态平衡系统。其重要性日益得到理论界和金融界的重视, 相关研究日益深化。而研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的选取方面。蔡则祥、刘骅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从宏观角度测算对长三角25个城市的金融生态系统环境运行效率进行了测算, 系统分析了金融生态系统环境运行的总体效率、纯技术效率和纯规模效率。谢太峰、王子博从经济实力、金融实力和基础设施三大方面对京沪两市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向琳等通过构建金融生态环境的衡量指标和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 剖析了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 得出地区经济状况、人民生活水平与当地居民的培训与教育程度是影响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变量。邓淇中等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1996—2008年中国29个省市的金融生态环境竞争力进行了评测和比较。周炯、魏佩佳也采用了因子分析法对31个省市区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

从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 学者们对金融生态环境的研究所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各异, 研究的地域范围分别集中在省域、区域和全国范围, 因此得到的结论也不一。本研究认为, 不同研究视域范围的金融生态环境, 其评价指标应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 从而更能综合反映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

二、评价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

1、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从金融生态环境的构成要素出发,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考虑指标具有可比性、可操作性和可获得性。在综合考虑了指标的上述性质及获取难易程度等因素后, 结合周炯、魏佩佳、陈雁云、刘晔的研究, 本文分别选取了反映经济基础、金融发展与金融效率水平、政府干预与政府治理、社会信用与人口素质四个方面18个指标的横截面数据, 以长三角25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具体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评价方法选取和数据处理

三、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

1、数据来源

长三角区域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的25个城市和地区, 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3》、《中国区域统计年鉴2013》、《上海统计年鉴2013》、《江苏统计年鉴2013》和《浙江统计年鉴2013》。

2、实证分析过程

本文采用了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 KMO检验得分0.817, Bartlett’s Test检验伴随概率ρ为0.000, 因此原变量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 得出各因子所对应的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与各指标变量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等, 按照设定的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 结果表明前3个因子变量的特征根均大于1, 提取3个公共因子替代原来18个指标, 方差经极大值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57.920%、20.521%、和9.928%, 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了88.369%, 说明前3个因子变量综合包含了18个原始数据所能表达的足够信息 (表2) , 所以选取3个公共因子对长三角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进行系统评价。

3、结果分析

(1)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分析。因子载荷矩阵旋转成份矩阵表显示, 因子1基本涵盖了第三产业占比、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货物进出口总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金融业从业人员数、财政对科学技术支出、财政对教育支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12个指标, 可以概括为发展与信用因子。因子2涵盖了地区人均GDP、城乡居民平均收入、预算内财政支出/GDP、财政缺口 (预算内支出/预算内收入) 4各指标, 可概括为收入和政府治理因子。因子3只有金融机构贷款总额/存款总额一个指标, 可概括为金融效率因子。他们分别指代了经济基础、金融发展与效率、政府治理和社会信用这四大类指标, 这些因素是影响金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

(2)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结果。以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 对三个因子的得分进行加权求和, 即可得到各地区的综合得分F。各地区的综合得分计算公式F=因子1*0.5792+因子2*0.2052+因子3*0.09928, 计算结果见表3。金融生态环境因子综合得分前三名分别是上海、杭州和南京三市, 这与三市分别是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的综合实力密切相关。排在后三位的是连云港、衢州和宿迁, 这三个地区都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 反映在金融生态环境上也是比较靠后, 一定程度上表明经济基础和发展水平是影响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变量。

(3) 金融生态环境区域差异分析。采用系统聚类方法对金融生态环境综合得分进行聚类, 聚类结果显示长三角25市可以分为3类 (表3) , 第一类地区为上海市;第二类为南京、无锡、苏州、杭州、宁波和温州6市;余下18市为第三类。与原始数据相比较, 经济基础因子中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指标, 金融运行效率因子, 政府干预因子的财政对教育支出指标, 社会信用和人口素质因子是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差异的重要影响变量。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多元统计的因子分析法对长三角2012年的25个市的金融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评价和分析, 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第一, 影响长三角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构成经济基础、金融发展与效率、政府干预与治理、社会信用与人口素质的各要素所产生的影响程度各异。第二, 长三角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距。上海的金融生态环境最佳, 连云港、衢州和宿迁金融生态环境竞争力较差。第三, 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指标, 金融运行效率、财政对教育支出、社会信用和人口素质是影响金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

长三角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优化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夯实经济基础, 发展壮大地方工业实力和总量经济, 提升整个地区的消费带动能力。深化金融及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区域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服务, 让金融成为实体经济的有效助推器, 努力提高银行业和其它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效率和运行效率。扩大金融资源总量和盘活金融资源存量, 通过对金融产业进行制度建设和市场化推动, 促进金融中介组织健康发展。从金融领域自身发展和结构优化进行生态化建设。发挥政府对于经济和金融发展的作用, 增加地方财政对科技和教育的支出, 促进金融创新能力的提升。加强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提高社会信用水平。通过教育提升人口素质, 以社会保障能力和职业能力提升金融人力资源竞争力。

摘要:通过构建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长三角25市金融生态环境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长三角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金融生态环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距, 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指标、金融运行效率、财政对教育支出、社会信用和人口素质是影响金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并依此提出优化长三角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议。

关键词: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因子分析,长三角

参考文献

[1]周小川:金融生态中金融发展面临的考验[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

[2]谢太峰、王子博:京沪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及相关建议[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0 (3) .

[3]向琳等:中国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的实证分析[J].生态经济, 2010 (7) .

[4]邓淇中等: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指标体系构建及竞争力评价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6) .

[5]周炯、魏佩佳:省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1) .

区域生态建设与景观生态学的使命 篇5

区域生态建设与景观生态学的使命

区域和景观尺度上的生态建设是指一定地域、跨生态系统、适用于特定景观类型的生态建设,即实行科学的生态系统管理和优化环境的建设工程.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的生态工程项目,如天然林保护工程、部分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内陆河流域的`生态调水等,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加强区域生态建设,维护国土安全已成为国家的战略需求.依据不同类型区的特点应实行不同的生态建设战略,如生态敏感区、脆弱区和高人口密度的生态压力区,可分别实施以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负荷调整和生态秩序重建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战略,调控人类活动,实行有序开发,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面对转型期的国家需求,我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迎来了挑战与机遇并存的重要契机.研究的关键议题包括: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土地利用与生态过程;人类活动胁迫下的景观变化;区域开发人类活动生态影响的定量评价;区域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景观生态建设的模式设计与优化组合.

作 者:肖笃宁 解伏菊 魏建兵  作者单位:肖笃宁(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110016;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730000)

解伏菊,魏建兵(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110016;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刊 名:应用生态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年,卷(期): 15(10) 分类号:Q149 关键词:生态建设   生态安全   区域   有序人类活动   景观生态学  

区域金融生态 篇6

关键词: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金融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F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7-0112-04

1 金融生态环境理论的发展

1.1 金融生态环境理论的发展历程

金融生态是一个引申概念,是由仿生学和生态学引申过来的。英国生态学家泰斯勒最早于18世纪30年代提出生态系统理论,他认为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空内,各种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生物和非生物形成的整体。之后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及演化,一些学者将其及系统观一起引入到经济金融领域,金融生态理论由此形成和发展起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及经济金融化的发展以及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的不断发生,我国学者白钦先认识到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业发展的制约,认为金融也是一种资源,提出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2001年他又首先提出“金融生态环境”这一概念。

2004年,周小川将生态学引申到金融领域,提出“金融生态”的概念。其认为金融生态就是金融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包括政策法制、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及银企关系等,强调通过完善法律制度等来改进金融生态环境。

随着“金融生态环境”这一概念的出现,许多学者纷纷对这一领域开展了研究工作,金融生态环境理论开始有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表述。

徐诺金(2005)认为金融生态是各金融主体之间以及与其外部环境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动态系统,这种系统能够通过自我调节实现系统的平衡。

李扬(2005)认为金融生态系统是由金融资源的经济参与者及其所处的外部环境所构成的一个具有摁钉结构和功能的动态平衡系统。

央行副行长苏宁(2005)指出金融生态环境主要是指金融主体及其运行所依赖的外部环境,主要有经济、法制制度、信用和市场环境等。

韩平(2005)认为,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影响金融主体及其运行和发展的各种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法律、信用环境等外部因素和金融体系内部因素。

王松奇(2005)认为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主体和金融活动所面临的由政治、社会、文化、体制、法制、传统习惯等能够影响金融组织的行为、经营及绩效的多种因素构成的环境体系。

邹平座(2005)认为金融生态环境本质上反映的是金融系统内外部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是对金融的生态特征和规律的系统性抽象。实际上,国外并没有“金融生态环境”这一概念,它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创新型概念。

1.2 金融生态环境理论体系

尽管每个学者对金融生态环境概念的表述各不相同,但他们的观点是一致的。

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影响金融业运行和发展的金融系统内外部环境体系。它包括经济环境、信用环境、法律制度环境等外部因素,还包括金融体系内部各要素,如金融组织、金融工具、金融产品等一整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如图1所示。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关系着其经济金融的发展。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 优化长株潭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长株潭城市群是由湖南省会城市长沙和与其相邻的株洲、湘潭两市所构成的为居一小时的城市圈。是经国家批准的第六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我国“中部崛起”计划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是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措施。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直接影响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是区域发展的竞争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需要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同时其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又依托于“两型社会”建设提供的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2.1 金融业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很多学者用实证证实了金融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对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尤其重要。金融实际也是一种资源,金融体系运转的过程就是实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

金融体系从动员储蓄、配置资源、实施监控、管理风险、便利交换五个方面推动经济增长。随着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金融不再单纯从属于经济,不再简单的执行中介功能,对区域经济而言,金融不再仅仅是个工具,不再处于被动地位,而是具有了全局性、战略性、宏观性的特点。

只有充分利用与发挥金融业的功能,才能更好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长株潭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2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必要支撑

长株潭要实现区域经济健康稳定发展,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是前提条件。

首先,金融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大量资金和相应的金融服务,而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是资金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只有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才能吸引大量资金,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其次,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对于防范金融风险,促进区域金融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金融的发展伴随着其特殊风险,如果对区域金融风险监控不力,就可能引发区域金融危机甚至蔓延至全国乃至全球。

因此,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加强对区域金融风险的监控和防范,维护区域金融稳定,为区域金融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才能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根本上说,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就是要通过率先聚集更多的金融资源、强化核心城市的资源聚集功能和辐射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来提升区域竞争力。

因此,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是长株潭充分发挥金融体系功能,实现区域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2.3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为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提供依托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将会在经济、法律等各个领域有所进步和突破,在体制和机制方面也会有所创新和发展,这些都有益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国家明确要求长株潭城市群率先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新机制,率先形成城市群发展的新模式,率先完成传统工业化的成功转型,以消除各种体制(包括金融体制及与其相关的体制)之间的相互不协调而产生的障碍。

这一系列的新模式、新机制为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3 长株潭城市群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

长株潭城市群是由湖南省会长沙市及其周边的株洲、湘潭两市构成的一个三角形城市圈。从全国地理位置来看,长株潭城市群所处的地理位置贯穿南北,连接东西,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交通便利,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虽然长株潭三市面积仅占全省的13%,人口仅占全省的21%,但截至2013年末,三市却创造了全省43%的经济总量,对湖南省经济总量做出了重大贡献,见表1。

自1998年长株潭经济金融一体化建设以来,湖南省遵照“两型社会”建设的总方针,制定了长株潭城市群金融改革方案,长株潭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初步进展。

3.1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成绩

3.1.1 长株潭城市群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初成体系

创建金融安全区,并将其纳入金融稳定工作的范畴,保障长株潭金融业的稳健发展。

湖南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湖南省金融安全区创建工作方案》,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积极共同参与创安模式,使得社会金融意识明显增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健全、有效,金融机构运行更加稳健。

3.1.2 加强长株潭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长株潭社会信用环境

①完善信用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非银行信息采集力度,使信用信息覆盖率更广;

②推动全社会运用信用成果,通过使用信用报告和信用建档等工作,建立并深化银企关系;

③推动信用文化建设,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提高了民众的信用意识。

3.1.3 完善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

不断完善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并在长株潭全面开展评估。

3.1.4 长株潭城市群金融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长株潭三市在不断壮大国有股份制银行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商业银行(如华融湘江银行、长沙银行、北京银行等),引入外资银行(如花旗银行、渣打银行等),并努力发展证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不断完善金融体系。在金融机构不断壮大的同时,三市金融总量也快速扩张。

截止2013年,长株潭三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13 303.78亿元,占湖南省总量(26 756.64亿元)的49.7%,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11 245.15亿元,占湖南省总量(17 774.99亿元)的63.3%。另一方面,金融运行质量明显改善,三市不良贷款率大幅下降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经过一系列的努力,长株潭城市群金融发展环境极大改善,金融的极化效应和辐射效应明显增强,金融和实体经济深入融合,促进了湖南经济的快速发展。

3.2 长株潭城市群建设金融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

长株潭城市群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从全国来看,长株潭的金融生态环境仍不尽如人意。

国有商业银行并不认同长株潭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将长株潭城市群的信用等级划分为较低等级,从而影响其在全国的资源配置。

而根据中科院金童研究所对全国地级市金融生态质量的测度,长沙排名较落后,而株洲和湘潭评级更低。在全国50个大中城市金融生态等级评定中,长沙也仅位列32名,为三类城市。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比较优势明显不足,长株潭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3.2.1 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经济发展方式较粗放,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长株潭城市群聚集了湖南省65%的大中型企业,且以资金密集型的钢铁、石化、有色金属等重化工业为主,经济增长有赖于资金投入,仍处于粗放的外延型模式,产业结构、产业布局有待优化。

长株潭乃至整个湖南省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还是第二产业带动,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远远大于第一、三产业,见表2、表3。

3.2.2 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服务能力不强,不能满足资金融通需求

当前长株潭的金融机构主要还是由银行、保险、证券公司构成,尚没有新型金融机构(如基金管理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出现,不能满足多样的融资需求。而在资金的投放对象方面,过于倾向大中型企业和重大项目,金融机构的服务层次性不足,缺少对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银行贷款仍然是长株潭融资的主要方式,民间资本等直接融资方式发展缓慢。

3.2.3 政策体制、法制环境等建设不够完善

当前,长株潭企业的失信行为较为普遍,公众和金融主体的风险意识和法制意识较为淡薄,金融风险的预警和防范任务仍很繁重。金融违法、执法不公行为等问题突出,法制环境有待完善。

此外,迫于体制障碍和种种压力,政府职能部门不能正确发挥其职能,容易对金融和经济发展进行不适当干预,影响金融和经济的健康发展,长株潭城市群也难以实现经济金融一体化发展。

3.2.4 金融资源未能实现优化配置,资源利用不充分

由于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服务单一化、创新不够,环境建设不足,造成有限的金融资源不能合理有效利用,金融支持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后劲不足。

4 优化长株潭城市群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

针对长株潭城市群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优化长株潭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夯实经济基础,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①遵照“两型社会”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长株潭城市群的极化和辐射效应。

②通过区域资源整合,实现长株潭城市群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

③加快长株潭三市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合理调整城市群内部结构,促进跨城市协作平台建设,推动三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联动等。

④通过三市资源的整合,提高区域的经济竞争力。

4.2 深化金融改革,鼓励金融创新,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打造区域金融中心

4.2.1 深化金融组织机构改革,完善金融体系

①在强化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的基础上,大力引进外资银行,促进保险、证券、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全面发展,同时正确引导民间资本走向规范。

②构建多层次的区域金融机构,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③提高金融机构的整体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满足多层次、多类型的金融需求。

4.2.2 加快金融创新进度,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并加大对中小企业和农村的金融支持

一是积极支持股票融资。培养一些有条件的、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在中小板或创业板发行股票、筹集资金。

二是大力发展债券融资。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争取在长株潭开放债券市场及发行各种新品种债券的试点,尽快推出绿色债券、信用债券等新型融资工具。

三是推动区域内国有资产的优化重组和企业并购等,促进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以此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率。

4.2.3 着力在长株潭城市群构建五大金融支撑体系

一是探索建立有利于服务绿色发展模式的金融体系。

二是探索建立有利于服务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金融支撑体系。

三是探索建立有利于服务现代产业体系的金融支撑体系。

四是探索建立有利于科技服务创新和人才管理的金融支撑体系。

五是探索建立有利于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金融支撑体系。努力将长株潭城市群打造成为湖南省乃至整个中部地区的金融中心。

4.2.4 加强长株潭区域内金融监管与协作,建立区域内金融风险监测与防范体系

①建立区域内信息共享制度,完善个人和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服务平台。

②建立金融风险应急处理体制,保障长株潭城市群区域金融的安全与稳定。

4.3 推动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和相关法律法制环境的完善

4.3.1 推动社会信用制度建设

①加快长株潭城市群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信用制度框架。

②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确保公开数据的真实,并建立长株潭信用级别定期通报制度,建立守信受益,失信严惩的激励和惩罚机制。

③政府部门正确认识其行政职能,转变粗暴的行政方式,提高行政公信力,积极推动社会诚信建设。

4.3.2 完善法律法制环境

①进一步完善各项相关法律和制度,加大对金融案件的审查力度,严厉打击违法金融机构和金融违法案件。

②加强长株潭三市执法程序的协调统一,提高执法效率,努力实现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的法制环境。

参考文献:

[1] 汤武."两型社会"建设中的金融生态问题[J].武汉金融,2008,(8).

[2] 张晶.金融生态环境理论问题研究[J].管理观察,2009,(10).

[3] 陈苏勇.论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及其优化对策[J].商业研究,2007,(9).

[4] 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进金融生态[N].金融时报,2008-7-7.

[5] 任亚军.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思考[J].上海金融,2005,(6).

[6] 杨冬梅.后危机时代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路径[J].生态经济,2010,(7).

[7] 宋秀玲.完善我国金融生态环境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0,(7).

区域金融生态 篇7

在国内专家学者的研究基础上, 我们运用生态学的方法和成果来分析和考察金融问题, 认为: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活动所依存的外部条件, 其包括经济、法律、政策和信用文化等影响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总和, 它通过资金媒介和信用链条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动态平衡系统。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作为整个金融生态环境体系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在金融生态环境体系建设和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是确保经济金融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厘清金融生态环境的含义之后, 如何评价金融生态环境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这方面目前仍较少人涉足, 比较突出的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在2005年11月推出的《中国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估报告》, 认为城市法治环境、地区经济基础、地方金融发展、金融部门独立性和诚信文化等五项因素对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力达到75%左右, 是决定城市金融生态环境优劣的最重要因素;袁晋华、朱锦 (2005) 按照金融业与社会各相关联系统的关系, 从宏观经济、企业状况、社会信用、法律环境、政府参与等几个方面, 选取了50个指标用来评价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汪祖杰、张轶峰 (2006) 认为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可以从四个层次衡量:目标层、领域层、准则层、指标层。这四个层次的各类指标形成了一整套的评价金融体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指标体系。根据这些指标体系, 可以从下自上对各层指标进行综合, 并计算目标层等指标的综合值, 以此定量评价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本文在借鉴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构建了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并运用它对我国19个省市金融生态环境进行评价。

二、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着数据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发展性和简洁性等原则来选取相关的评估指标。本文主要从经济基础、金融发展、文化环境三个方面设计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具体指标如下:

(一) 经济基础指标

经济是金融发展的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金融发展的“质”和“量”。一般来讲, 金融植根于一国 (或地区) 经济的发展状况, 不能凌驾于经济发展之上, 脱离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一国 (或地区) 经济较发达, 金融系统也相对较完善;相应地, 一国 (或地区) 经济较健康, 也能促进金融业良性运作。

1. 经济发展水平。

实体经济部门实力的增强可以促进金融部门的发展, 还可以对金融部门提出更高的要求, 促进其发展的平稳性、持续性。相关研究表明, 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增长表现出明显的正向关系。本文用GDP和人均GDP水平两个指标衡量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

2. 经济增长潜力。

省域经济增长潜力是经济基础及配套制度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是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 其决定了金融生态主体的生存环境及未来发展的空间。本文用固定资产投资额, 外贸进出口总额及实际利用外资额作为衡量指标, 其中后两者还反映了各省市对外开放的程度。

(二) 金融发展指标

1. 金融业务总量。

金融业务总量可反映金融业务的活跃程度和发展潜力, 并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不良贷款的消化空间。本文选取各省市金融机构存款总额及反映城乡居民金融业务总量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作为参照指标。

2. 金融支持作用。

金融生态主体行为良好的重要外部溢出效应是金融资源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由于当前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 贷款量的投向和数额可间接体现为对实体经济的融资支持功能。本文选取各省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作为参照指标。

(三) 社会环境指标

1. 信用环境。

信用环境是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视为法律环境的一般化。信用关系是金融体系得以建立的基石, 是最基本的金融连接点。信用环境不好, 将导致严重的“外部负效应”, 阻碍金融主体的创新和经济社会的进步。本文主要选取学龄儿童入学率及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来衡量各省市的教育水平, 以律师事务所的数量来衡量信用环境机构保障的力度, 同时辅以城市人口占比来衡量城市化发展等项目来衡量信用环境。

2. 法律环境。

法律制度环境具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法律制度安排, 即法制;二是法律治理执行环境, 即法治。法律制度安排能否很好地保护投资者、存款者、债权人的权益, 法制体系的完善程度能否同现实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协调进步, 这些都会明显改变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和预期, 进而对整个金融生态环境产生影响。而执法效率、执法公正等法治环境是法律制度安排的终端再现, 是转变成有生命力的法律环境的唯一手段, 进而实现法制向法治的真正转换。不完善的法制安排和法治执行使地方政府在辖区内企业面临逃废债务的诉讼时, 倾向于充当地方企业的保护伞, 对金融债权保护不利。但法制安排和法治环境的考核指标大多为制度性的定性指标, 定量指标的可得性极低。本文侧重选取各省市法律案件结案率来计算衡量法律环境。

3. 政府行为。

在转轨经济时期, 因为政府行为的强力性, 各级政府对辖区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政府行为会影响到金融部门的独立性和金融制度环境的建设, 并相应影响金融生态环境的良性调节。政府行为具体表现为政府支持和政府干预两个方面。政府支持主要体现在财政资金支持、政策支持及信息支持。本文侧重于财政支持方面, 因为增加财政投入到社会基础设施建设, 会完善金融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 强化金融主体消化和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本文选取各省市财政收入及财政支出中基本建设占比作为衡量指标。政府干预指标侧重评估政府对市场干预的程度, 对金融资源的不当获取, 反映政府行为边界越轨对金融改革及市场化进程的负面作用。本文选取财政缺口作为考核指标。

根据以上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建立的指标体系如下表1:

三、我国19个省市的金融生态环境实证分析

本文根据各省市2008统计年鉴、各省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各省市律师协会网站、各省市法院网站和相关部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数据, 利用SPSS13.0软件中的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方法, 对我国19个部分省市的金融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在聚类分析之前需要依据各项指标和19个省市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找出这19个省市之间金融生态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计算出主要影响因素的得分, 并按得分情况进行排名和聚类分析。

(一) 因子分析法

利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用方差最大法进行正交旋转, 旋转收敛的最大迭代系数为默认值25, 按照特征值大于1和累计贡献率大于83%的原则选出3个主成分。有关处理结果参见表2—表6。

从表2可以看出, 影响我国所选19个省市金融生态环境差异的因素主要有3个, 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3.32%, 即保留了原始指标数据83.32%的信息。

由表2可见, 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为53.96%。由表3可见, 第一主成分在X7: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亿元) 、X1:GDP (亿元) 、X11:律师事务所 (个) 、X3:固定资产投资额 (万元) 、X6:金融机构存款总额 (亿元) 、X8: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亿元) 等指标上载荷较大, 可以认为F1是经济金融发展的综合因子。

由表2可见, 第二主成分的贡献率为22.04%。由表3可见, 第二主成分在X14:人均GDP (元) 、X16:财政缺口 (亿元) 等指标上载荷较大, 可以认为F2是社会环境因子。

由表2可见, 第三主成分的贡献率为7.31%。由表3可见, 第三主成分在X12:城镇人口占比 (%) 、X13:法律案件结案率 (%) 指标上的载荷比较大, 可以认为F3社会环境因子中信用法律子因子。

在计算各主成分载荷的同时, SPSS13.0软件给出了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经过计算可得19个省市在每个主成分上的得分及综合排名 (见表4) 。

由表4可见, 19个省市中综合实力得分最高的是上海, 为42767.13, 其次为北京、广东等。

(二) 聚类分析法

聚类分析 (Cluster analysis) 是数理统计中研究“物以类聚”的一种方法。为了找出19省市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势和差距, 本文根据19个省市的综合实力得分, 采用系统聚类法中的组间距离法, 其中距离采用欧氏平方距离。通过聚类分析得到的聚类成员表 (见表5) 。

本文将总体分为三大类, 从表5可以清楚看出:

第一类是广东、江苏、山东和江苏。这四个省份在F1因子上得分远远高于其他省市, 而Fl是经济金融发展的综合因子, 可以认为这四个省份的经济基础和金融发展较好。这与事实相符合, 根据2008年统计年鉴, 广东、山东、江苏和浙江的GDP位列全国前四位, 而且这四个省份的金融资源也位于全国的前列。

第二类是天津、重庆、辽宁、河北、河南、四川、湖南、黑龙江、陕西、云南、广西、甘肃和新疆。天津作直辖市, 虽然在这个分组中综合得分最高, 但是与北京和上海相差悬殊, 因此被分在第二类。

第三类是北京和上海。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 是全国的政治、文化和信息中心, 大量人才、资金、技术的投入奠定了其雄厚的经济和金融资源实力, 因此北京在三个因子上得分都比较高。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在F2和F3上得分均排在第一位, 在F1上得分也比较高。

四、实证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 结论

以上实证分析显示, 我国各省市金融生态环境存在很大的差距, 金融生态环境较好的省市与较差的省市之间差别很大, 导致区域之间金融业务发展很不平衡, 金融风险差异较大。这与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生态环境课题组的研究结果相比基本吻合。一般来说, 经济发达的地区, 金融生态较好, 经济落后的省市, 金融生态相对较差。整体金融发展状况排名靠后的省市, 基本都是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初级化、缺乏优势产业群的地区, 但是, 一些经济落后的省市, 在某些因子上得分却很高, 说明这些省市具有自己的相对优势。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地方政府对金融产业的政策支持、干预程度以及提供的公共服务质量, 对地方金融产业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地方政府比较重视和遵守金融运行的内在机制, 尊重金融机构的独立性和债权保护, 为市场营造一个良性的金融生态环境特别是诚信环境和法制环境, 则能有效地促进金融的良性发展。与之相反, 如果地方政府不顾市场规则控制金融, 则会影响金融的稳健发展。

(二) 政策建议

针对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的目前状态, 本文提出以下改进的建议:一是加大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宣传力度。二是深入挖掘经济欠发达省份经济的比较优势, 改善经济运行环境, 加快其经济的发展速度。同时, 以地方经济优势为基础, 促进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发展。三是加快金融业发展, 健全金融体系。四是加强法制建设, 改善金融生态的法制环境。五是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和信用文化建设。在这里, 作为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 应该侧重于制度建设;在中西部, 要兼顾加快经济发展和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袁晋华朱锦《建立我国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标准体系初探[J]武汉金融2005 (11)

[2]汪祖杰张轶峰《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金融研究2006 (5)

[3]杜朝运《海峡西岸经济区金融生态优化问题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区域金融生态 篇8

区域经济, 是指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经济部门、经济地区和经济组织企业之间在经济方面的关系和行为。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可以有效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和协调。而由于市场经济的自主调节作用, 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经济发达地区可以不断吸引和积累资金以及有利于自身经济发展的因素, 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则难以吸引投资者的注意, 进入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在这样的循环积累作用下, 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空间上的“地理二元经济”结构, 使得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时存在, 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是不可避免的, 核心发达地区会带动边缘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但是也会吸引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和资金, 进而使得区域差距无法真正得到解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北京始终处于区域经济的核心地位, 优势极为明显, 无可取代, 天津与北京相比稍有不如, 而河北位居最后。由于北京和天津对于人才、资金等的吸引作用, 对河北省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最早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的, 借鉴了自然科学中生态环境的概念和内涵, 将生态环境概念引入金融领域, 是一项对于金融理论研究的创新性成果。金融生态环境强调金融系统与所处区域的制度、法律以及相关的正常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协调, 共同发展。具体来说, 金融生态环境是指与金融业的生存、发展有着互动关系的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 是金融机构在所处区域内的外部运行环境, 既有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 也有整个金融市场的大环境。对金融生态环境进行研究, 分析其与区域经济的结合方式和程度, 可以加强区域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推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文化、科技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地区。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中心, 同时也是全国性的金融监管和信息发布中心, 几乎会聚了我国50%~60%的金融资产。但是, 由于受到区域分割管理的限制, 区域内部的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差距, 资金分布不均衡, 对区域整体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1 构建完善的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

以往对于金融与经济增长进行研究的资料和文献一般都是采用几种常用的检验方法:回归分析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协整关系检验、VAR向量自回归模型以及VEC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人民银行洛阳支行在2006年课题研究时采用的层次结构分析法以及广东分行采用的因子分析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计量方法, 这些方法都是使用固定的参数模型对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但是, 金融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的发展对于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 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这就导致传统的固定参数模型并不能用来反映金融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实际上,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 经济危机和次贷危机以及货币政策和汇率的频繁变化, 使得经济结构也在逐渐发生改变, 固定参数模型无法表现出这种经济结构方面的变化, 也无法表现出由于不同原因而产生的经济与金融相关程度的变化。为了应对这种情况, 必须引入具有可变参数性质的状态空间模型来对动态系统的变化进行分析和研究。状态空间模型包括两个模型:其一是状态方程模型, 可以用来反映动态系统在输入的变量的作用下在某个时刻所转移到的状态;其二是输出或量测方程模型, 用来将系统在某时刻的输出和系统此时的状态以及输入变量相互联系起来。

2 数据来源与参数估计

状态空间模型选取2002—2009年之间京津冀地区的年度国民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存款、贷款、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进出口额、保险行业原保费收入、股票流通总市值等数据对金融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进行分析, 数据来源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金融统计年鉴》, 2002年之前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来源与《新中国55年统计汇编 (1949-2004) 》。由于数据量太过庞大, 整理和分析耗费时间过长, 工作量过于繁重, 因此, 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存款和贷款6组数据进行研究, 其中 (1) 天津地区2002—2009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支出、存款、GDP及贷款分别为:0.25、1.8、0.9、0.6、0.40、0.8;0.23、1.9、1.2、0.3、0.45、0.6;0.28、1.6、1.1、0.6、0.47、0.3;0.21、1.5、1.2、0.9、0.49、0.9;0.27、1.6、1.4、1.2、0.55、0.7;0.31、1.7、1.3、1.1、0.58、1.2;0.33、1.9、1.8、0.9、0.64、1.1;0.35、2.0、1.5、0.7、0.78、1.2。 (2) 北京地区2002—2009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支出、存款、GDP及贷款分别为:0.35、2.0、0.7、0.8、0.65、1.1;0.36、2.1、0.9、0.5、0.67、0.7;0.38、1.9、1.2、0.7、0.77、0.9;0.36、1.8、1.4、0.6、0.72、1.0;0.37、1.7、1.3、1.1、0.79、0.8;0.36、1.9、1.4、1.0、0.95、1.5;0.42、2.2、1.5、0.9、1.05、1.2;0.78、2.1、1.4、0.8、1.08、1.3。 (3) 河北地区2002—2009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支出、存款、GDP及贷款分别为:1.15、2.1、0.9、0.7、1.47、1.2;1.26、2.1、1.1、0.4、1.49、1.3;1.28、2.3、1.3、0.5、1.50、1.2;1.16、2.4、1.6、0.3、1.52、1.3;1.27、2.3、1.1、1.2、1.51、0.9;1.36、2.2、1.5、1.1、1.53、1.3;1.31、2.4、1.2、0.8、1.62、1.4;1.38、2.6、1.3、0.7、1.70、1.6。 (单位均为万亿元)

金融生态环境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下的函数关系来表示:Y=AF。其中, Y表示经济增长变量, 一般可以通过国民收入或者或内生产总值来表示;F代表金融生态环境变量, A所代表的并不是单一的因素, 而是除了金融生态系统外, 所有可以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元素的集合。本文选择GDP代表经济发展变量, 选择财政缺口指标FG、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指标INV、金融资产指标FA作为影响金融生态环境的变量。则得到北京回归方程为:Y=0.3GDP+0.3FG+0.4INV+0.2FA;天津回归方程为:Y=0.2GDP+0.2FG+0.3INV+0.2FA;河北回归方程为:Y=0.1GDP+0.2FG+0.2INV+0.3FA。

财政收支缺口的存在, 可以刺激行政机构对于经济的关注和干预, 可以反映出金融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财政收支的缺口越大, 政府对于金融的干预也就越强, 这与市场经济自主调节的特点产生冲突, 必须严格遵守市场经济的自然规律, 确保经济的健康发展。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指标可以作为经济增长的辅助指标进行计算, 由于GDP中资本形成额所占的比重较大, 可以有效拉动投资, 可以用来分析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整体的投资规模和效率之间的关系。

金融资产指标这里指的是存款和贷款余额的总和, 可以反映区域对于资金的吸纳能力, 反映金融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的结合方式与程度, 体现出金融生态环境根植性的特点。存款余额的持续增长, 意味着区域经济吸收的资金也在不断增加, 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也带动了区域内资源、技术以及劳动力的流动, 加速了区域整体经济的发展。

通过对2002-2008年京津冀地区金融数据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财政缺口、固定资产投资以及金融机构资产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拉动作用, 促进了区域整体GDP的增长。通过对比可以看出, 河北、天津地区财政收支缺口每增加1%, 可以带动GDP增长0.4%, 北京却只有0.07%, 差距十分巨大。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北京自身的发展速度较快, 金融生态系统发育趋于完善, 政府对经济的行政干预程度较小, 对于GDP的影响也相对较小。而河北和天津经济发展程度较低, 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不足, 政府通过财政支出刺激经济增长仍然可以产生较大的效果。从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看, 河北与天津的发展相近, 其固定资产投资的弹性系数和财政缺口的弹性系数也相近。北京由于人口聚集程度大, 固定资产投资, 特别是其中的房地产投资, 对于经济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 而北京的科技发展水平较高, 固定资产投资的回报也就更高, 对于GDP的作用也更加明显。由于缺乏各个地区金融资产的统计数据, 难以直接对金融机构资产的作用和影响进行研究, 所以选取各地区存贷款余额数据来代表金融资产数据。通过金融资产总量与GDP的对比, 可以看出, 北京的金融资产总量远远大于GDP, 但是实际上, 北京的金融机构资产对于GDP的拉动作用却低于其他两个地区, 同时也并不稳定。北京是的金融资产对GDP的拉动作用与股市存在一定的关联:股市走高则市场繁荣, 金融资产的拉动作用增大, 股市低开则市场萎靡, 金融资产的拉动作用减弱。这种现象不利于金融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因此, 北京的金融生态系统已经基本成熟, 金融资产对于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较小, 且有明显下降趋势, 而风险却更高, 需要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将所有数据回归Y=AF函数公式进行计算, F仍代表金融生态环境变量, A则包含了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存款和贷款数据的综合, 将数据代入函数公式, 比较京津冀区域参数的不同, 即可了解不同参数对GDP的影响程度, 得到有指导性的结论。

3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需要注意的问题

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不能单单解决一个方面的问题, 必须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 全面提高该区域金融业的竞争力, 从而实现经济与金融的协调发展。

(1) 要加强外部监督和管理。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可以吸引外来投资, 为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可以说已经成为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并进行维护和保持, 需要形成一个可持续的金融生态系统, 也就是所谓的金融生态链。这不仅仅需要金融机构内部的管理, 还需要极强的外部监督和管理。如果缺乏外部监督的控制, 会造成金融风险的不断累积, 不利于经济的长远稳定发展。防范金融风险, 需要做到几个方面:

(1) 完善金融法制环境, 加强金融立法工作, 加快对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 使得金融资产流通和经济活动有法可依。 (2)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增强对于金融活动参与者的诚信教育和宣传, 对金融环境中的信用环境进行优化。 (3) 建立健全中介行业组织, 加强对于中介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提高中介服务的信誉和市场公信力。

通过加强外部监督和管理,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提高对于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 保证其优化和稳定。

(2) 加强各级政府的作用。金融环境的好坏可以直接决定该地区资金流量的大小, 这也是市场经济自主调节的结果。但是, 并不是说我们对于市场经济的自主性无能为力。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是十分复杂的, 单单依靠市场而对自主调节很难实现, 需要政府部门的调节。在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过程中, 政府可以运用相应的行政手段, 为企业创造公平公正的投资环境, 也可以制定相应的金融政策, 加大对于金融行业的扶持和帮助。单单凭借企业和银行的自主建设, 不仅会大大延长金融生态环境的形成时间, 还无法落实相应的优化措施。只有加强各级政府对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 使其在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切实负担起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责任, 才能加快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步伐。

(3) 要充分发挥产业优势。一个地区在投资者心中的地位主要是由两点决定的, 一是该区域内的重点行业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政策, 规避政策风险, 二是产业的发展是否充分利用了比较优势, 是否具备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因此, 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从根本上说, 在于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和对产业发展方向的选择。例如, 京津冀地区的科研中心、材料研究中心、高新技术产业等的发展, 既符合国家相关的产业政策, 又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产业优势明显。所以, 各地在确定自身的经济发展计划时, 必须立足自身的发展实际, 把握国家产业政策, 充分发挥地方产业的比较优势, 加强与周边区域的交流和沟通, 通过相互间的沟通与合作, 最终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4 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从金融生态学的角度, 利用状态控制模型, 对金融生态系统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可以更加清晰准确地反映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规律。金融系统存在有效性、根植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 这些变量的不断变化, 对于京津冀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但是就结果而言, 都呈现正向的拉动作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该地区金融生态系统中财政缺口的变化, 在客观上反映出在我国金融紧急体制改革中, 地方政府对于经济运行的控制所造成的影响, 虽然在天津和河北地区仍需要肯定这种影响, 但是也为两地的发展提出了警告, 政府融资平台一刀切的治理方式并不适合经济的长远发展。要逐步完善金融生态系统, 减轻政府对于经济的控制和影响, 充分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5 结语

总而言之, 金融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需要运用动态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要立足区域自身的实际情况, 对影响金融生态系统的各种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以市场调节为主导, 以政治行政手段为辅助, 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 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健, 刘东, 王帆.金融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以京津冀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7) :115-117.

[2]刘慧.金融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7 (3) :87-88.

[3]崔津度.金融资源、金融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J].银行家, 2010 (9) :13-14.

[4]沈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07 (8) :33-35.

区域金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篇9

关键词:区域金融,区域经济,发展

一、理论研究综述

(一)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1.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认为, 在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条件下, 通过资源合理调配, 各区域经济体的发展程度将会趋向统一, 这种统一还包括区域经济体内部各产业和各部门的平衡发展。新古典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源于以Solow (1956) 和Swan (1973) 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他们认为, 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拥有比经济发达地区更快的增长速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 两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程度将趋于一致, 最终达到均衡发展的状态。但这一理论也存在一个前提假设, 就是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而且资本、劳动、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在地区间的流动是无成本的, 不受限制的。

2.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主张部分地区或者部门先发展起来, 再来带动其他地区和部门的联动发展, 强调重点地区的重点产业和部门。Williamson (1965) 提出伴随着一国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 区域间的人均收入不平等性也出现倒“U”型。就是说, 一国在经济发展的初期, 区域间的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 但从长远来看, 区域间发展水平始终呈现一种收敛的状态, 即发展均衡。

(二) 金融发展理论

1.国外研究历程。金融发展理论形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 是专门研究金融发展以及从金融角度探讨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的理论。但20世纪90年代, 经济学家运用内生增长模型, 在此基础上加入了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 来研究两者的关系。这其中要以King和Levine (1993) 为代表, 他们构造了新的金融中介指标, 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金融中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

2.国内研究现状。中国的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问题已开始被学界广泛关注, 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但从实证的角度来看, 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否存在关系这一问题, 大都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谈儒勇 (1999) 通过研究发现, 中国金融中介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在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有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韩廷春 (2001) 在总结了国内外有关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成果以后, 建立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联机制的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得出金融深化和金融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史永东 (2003) 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技术就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得出结论:中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在格兰杰意义上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同时通过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加入测量金融中介发展程度的指标, 得出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具体数值。王景武 (2005) 运用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 发现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存在密切的关系。

二、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虽然金融市场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很大争议, 还远未达成一致。然而, 大量的文献研究已经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支持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确实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 一般性结论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促进和影响作用, 经济增长中的金融因素不容忽视;另一方面, 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有推动和制约作用。

(一) 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性

大量国内关于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的关系的研究证实, 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在中国东、中部地区虽然金融资源对于区域经济的贡献率在降低, 但是他们的正相关关系仍然成立。这里存在一个是金融资源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起作用还是金融组织结构亟待调整的问题。因此从两者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看到, 区域金融资源同区域人力资源、区域技术资源一样都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尤其在经济起飞阶段, 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金融甚至是第一推动力。

(二) 区域金融发展的区域适度性

虽然东部地区存在区域金融资源贡献率降低的现象, 但这是否说明东部地区金融发展超越了经济发展的步伐, 导致金融资源的浪费, 还有待证实。东部地区凭着其良好的经济环境, 充用调动金融资源而得以迅速发展, 而欠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都很低, 潜在的经济发展要素无法启动, 使其始终难以找到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但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 那就是只有区域金融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步了、匹配了、协调了、达到地区“金融”与“经济”双赢的状态, 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区域金融资源的作用,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实现社会和谐。

(三) 区域金融发展的非独立性

区域金融资源虽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但不能一味地强调或是孤立地看待这个要素。在协同理论的支撑下, 区域经济、区域金融, 可以构成一套完整的自组织系统, 使其整体目标与其内部构件以及相应的演化规律紧密地联系起来。区域经济是一个大的系统, 应该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待。区域金融、区域人力和区域技术都是这个大系统的要素, 它们之间是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的。因此, 认识到它们的非独立性, 更好地把它们结合到一起, 才能给区域经济带来跨跃式增长。

三、区域金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方向

(一) 实施差别化的区域金融政策

从国家层面上来看, 应制定规范的区域金融发展战略, 逐步将金融支持重心向经济不发达区域进行转移, 给予各地区平等的金融发展条件, 避免区域金融差距的继续拉大。具体来讲, 东、中、西部各地区的区域金融结构空间差异仍然存在, 因此应采取不同的区域金融发展思路。首先应优化东部地区金融结构的战略重点, 进行自发调节, 形成具有市场竞争性的金融结构。其次要优化中部地区金融结构的战略重点, 在增加金融资源总量的基础上进行调节, 形成市场主导型的金融结构。最后要优化西部地区金融结构的战略重点, 目标是提高资金配置效率, 形成政府推动型的金融结构。实施差别化的区域金融政策, 加快西部金融发展、必须对西部地区实施与东部、总部不同的金融政策。建立区域经济发展基金, 实行区域化的金融政策, 赋予中央银行在各地区的分支机构一定的地方金融政策制定权和调控权, 包括建立中西部地区的开发银行和开发基金, 通过国家优惠政策激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到中西部发展, 优化中西部的金融机构体系,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金融保障。同时也要给予各地区平等的金融发展条件, 构建公平合理的金融发展环境, 努力实施区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缩小区域金融差异。

(二) 调整金融体系结构以实现金融机构多元化

自中国金融业改革以来, 竞争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过在某些地区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 国有金融机构仍然具有明显的垄断特征, 他们提供的金融服务根本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导致部分借贷者转而寻求非正规渠道的金融支持。因此, 相关部门应当根据需要调整金融结构, 不断引入各种金融机构, 打破国有金融机构的垄断状态, 使整个信贷市场更加活跃, 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在金融市场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 民间金融是对正规金融的有效补充, 尤其在经济不发达地区, 甚至能成为金融主力, 因此民间金融对部分地区的经济增长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定时期内在总量上能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三) 培育发展与区域经济水平及区域分工相适应的金融体制

培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区域分工相适应的金融体制, 对资本稀缺要素的生成和区域优势产业的确立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有利于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 推动并提高区域的经济水平, 加强不同层次及规模的区域经济中心的扩散。随着中国金融经济的转轨, 金融规模以及金融结构包括金融机构、融资方式和金融交易等会逐步按市场经济规律和区域经济发展结构进行区域间层次性和差异性的配置, 并逐步形成多种不同金融结构特点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当区域经济中心与区域金融中心配置在一起时, 区域经济金融中心的经济金融辐射和扩散作用会极大地促进区域金融、经济的发展, 促进区域金融、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

区域金融机构要积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创新开发金融产品和服务, 积极发展区域金融协作, 加快区域金融生态建设, 努力提升金融支持和服务水平。

同时要树立金融生态观。金融生态和谐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两者是统一的。金融生态和谐发展可以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使之走上科学发展轨道。因而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金融生态和谐发展内涵, 努力用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

四、结论

中国区域金融、经济协作在改革开放以来起到了巨大作用。目前中国新的经济形势、新的竞争环境, 为区域金融、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因此要求在区域金融政策上要有所创新, 并且在区域金融的整合中寻找新的突破口。区域金融、经济协作是中国各地区搞好金融、经济生态环境建设、实现金融经济稳定的重要环节。由此可见, 加强金融稳定, 齐心合力促进区域金融、经济通力协作, 对于构建更加和谐的金融结构, 促进中国区域金融、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小黄.强化金融服务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中国金融业网, 2006, (12) .

[2]欧向军.基于区域分离系数的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定量分析[J].地理研究, 2007, (4) .

[3]周立, 王子明.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1978—2000[J].金融研究, 2002, (10) .

[4]米建国, 李建伟.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思考与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 2002, (4) .

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探讨 篇10

金融是作用于经济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在推动力, 在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发展中扮演着不可获取的角色。不管是世界各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 还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验, 都一定程度显现了金融之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全面认清金融发展规律、合理判定区域金融发展阶段和状况、充分探明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间的关系等, 对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区域金融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1、区域金融作用于区域经济增长的传递机制

区域金融作用于区域经济增长的传递机制包括:I.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及收入水平提升带动了区域储蓄能力, 区域金融进步提升区域储蓄率与储蓄—投资转化比率, 同时促进区域外部资金不断流入, 进一步升高了经济投资;II.在区域内外双重经济投资升高的机制下, 区域生产力不断提升, 经相应的金融效率、R&D资本以及人力资本等提升影响下, 使得区域生产效率逐步升高, 从而进一步加快了经济发展速度, 区域全面经济处于良性循环中。以国家为单位, 一些经济发达区域具备较好的经济环境, 在对金融资源全面利用的机制下, 区域经济得以急速发展;而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则未有充分的金融效率, 未有潜在经济发展要素可供挖掘, 区域经济发展无法找到着力点。

2、区域金融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资本形成作用

区域金融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资本形成作用包括:I.提升区域内储蓄率, 在区域金融发展、储蓄率提升的作用下, 区域应用于经济发展资本逐步增多;II.提升区域内储蓄朝投资转化比率, 区域金融发展重要作用于提升区域内储蓄朝投资转化比率, 唯有储蓄不断转化为投资, 方可作用于实体经济, 缩减储蓄朝投资转化的障碍, 增多储蓄朝投资转化的途径, 积极促进区域经济增长。III.提升区域运营效率, 能够一定程度缩减金融系统占用资金及人力物力资源, 从而进一步促进作用于经济发展的资金、人力物力资源增多。

3、区域金融对区域经济结构起着调整作用

在有效的金融市场当中, 通常要基于对经济理性分析上实施资金流向决策, 而资金流向则很大程度取决于资本成本及投资收益率。由于资本逐步朝有着高效率的投资流向, 同时不断脱离不同区域水平不足的产业, 使得资本使用效率逐步提升, 进一步实现经济的增长。

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因素分析

1、区域金融中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区域金融中心属于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金融支持平台, 多层次的区域金融中心网络重要作用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I.供给金融市场, 优化金融结构, 区域金融中心通常很容易产生较为成熟的金融市场, 从而促进区域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区域聚集众多金融机构及区域金融工程逐步多元的作用于, 金融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从而达到金融发展的目的;II.强化金融监管, 防治金融风险, 区域金融中心通常是区域金融主体主要活动区域, 全面的市场竞争可极大地避免市场垄断, 缩减信息不完全情况, 有助于开展金融监管。伴随区域金融中心设施设备的逐步规范、完善, 极大地缩减了营运风险。

2、区域金融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2.1储蓄与投资效应。于一个区域内部, 政府、企业以及居民等经济主体将经济收入用于投资、储蓄或者消费。但是, 区域内企业、居民将自身经济收入运用于投资、储蓄与否, 或者说他们会将自身经济收入中的多少运用于投资、储蓄, 则很大程度上由投资、储蓄风险收益和投资、储蓄金融工具可选择性等所决定。由此可见, 区域企业、居民储蓄与投资效应受该区域金融结构状况很大程度影响。

2.2资金配置与结构调整效应。在当前市场经济大环境下, 企业自主权不断提升, 收入分配结构变得愈来愈分散化、多元化, 金融逐步转变为资金融通、分配的首要途径, 在这些转变状况下, 对区域金融结构展开优化, 可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结构协调、有效促进区域内及各种经济区相互间资金配置优化。由此可见, 区域金融结构一方面左右着区域内的储蓄、投资流量, 一方面制约着投资结构、储蓄流向, 进一步使得资金使用效益出现转变。

2.3约束与制衡效应。经济扩张性是经济发达区域与经济落后区域相同具备的内在特性, 这一经济特性所产生的结果为高效率与低效益、高投入与低产出以及不同区域的不断建设等, 使得生产资源出现很大程度的浪费。鉴于此, 为了确保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协调, 务必要就这一经济特性制定相应的制衡、约束, 充分认识到在以金融调控为中心的经济管理系统中, 完善的金融结构可形成区域内在稳定调节机制。

3、区域金融政策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3.1可以调控地区差距。以地区居民水平差距为主的地区差距, 若出现较大的情况, 极易对社会安全构成威胁, 鉴于此, 全球各个国家在实施区域政策过程中, 通常以调控地区发展水平差距及体制文化背景差距、扶持落后地区发展作为重要的政策内容。经实施各式各样针对的区域金融政策, 促进落后地区形成经济资本, 加快储蓄至投资的转化, 对资金流向进行引导, 对不同地区金融差距进行协调, 从而消除地区间的各种差距。

3.2促进区域金融结构优化及区域金融发展。区域金融发展指的是对区域金融结构展开优化, 包括提升各式各样的金融资产、构建各式各样的金融机构、强化金融交易规模以及提升金融效率等。区域金融政策实施应当从区域相互间经济差距角度出发, 设立起基于区域经济差异的金融结构, 并不断对其优化以达到促进区域金融发展、加快储蓄至投资的转化及增加储蓄转化为投资途径等目的, 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我国的区域经济差异问题不断明显, 并逐步成为世界上经济社会差异最大的国家之一。为了改善这一局面, 务必要全面分析区域金融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 明确认识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因素, 不断专研、研究, 积极促进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泽广.金融结构趋同、经济增长差异与金融发展模式选择—转型国家金融, 结构问题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 2003, 13 (04) :32-63.

[2]张慧芳, 王言峰.区域增长格局和地区差距的实证分析一一以陕西省为例[J].经济地理, 2009, (04) :567-571.

[3]Sokol, Martin.Space of flows, uneven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geography of financial services in Ireland[J].Growth and C7umge, 2007, 03 (38) :224-259.

[4]周立, 胡鞍钢.中国金融发展的地区差距分析:1 9 7 8-1999[J].清华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2, (02) :324-328.

[5]艾洪德, 徐明圣, 郭凯.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 2004, (07) :126-132.

区域金融风险研究 篇11

【关键词】区域金融风险;内容界定;原因;防范;化解

一、区域金融风险内容界定

风险,集中表现为损失的不确定性,通常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人们所预期的目标与其现实结果之间的差异程度。在市场经济的竞争领域中,任何行业在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时,随时都可能面临经营风险,金融业自然也不例外。金融体系的安全、高效、稳健运行,对经济全局的稳定和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金融风险通常是指一定量金融资产在未来时期内预期收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根据金融风险的影响范围大小,可以将金融风险分为宏观金融风险、中观金融风险和微观金融风险,中观金融风险即区域金融风险。区域金融风险是一个地域概念,主要是由于某个或某些机构的微观金融风险在本区域内累积、蔓延、扩散形成,也包括与本区域有经济联系的其他区域的金融风险向本区域传播、扩散引起的关联性金融风险。由于金融风险具有很强的联动性、连锁性和扩散性,个体金融风险经过积累和蔓延可以形成区域金融风险,区域金融风险通过相互关联会影响到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积聚到一定程度会引发全局性的金融风险,造成系统性的金融危机。

二、区域金融风险的特征及表现形式

(1)区域内的商业银行风险是区域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在我国及其内部各个区域,银行业无论从规模还是重要性方面来说,都是金融业的领头羊,是区域金融体系的最重要构成部分,是区域内主要的金融机构,其发展程度对区域内金融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很高,尤其是在中小城市,重要性尤其突出。因此,区域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是商业银行产生的风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区域金融风险的研究可以转化为区域内商业银行风险研究。(2)区域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区域金融机构不仅受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出于对区域的经济发展规划,地方政府也会制定相应的政策。因此,区域经济体系同时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影响,这两者的具体政策目标有时不一定统一,这就使得区域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变得复杂化。

三、区域金融风险形成的原因

(1)金融机构的自身原因。在市场竞争机制下,金融机构作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大部分金融机构普遍采用规模的膨胀作为追求利益的手段,“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效益”的经营模式,使得金融机构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也增加了区域金融风险的程度。(2)地方政府对区域金融活动过多的干预。地方政府对区域金融活动过多的干预是导致区域金融风险的重要原因。市场经济的稳健进行,离不开政府的干预;但过多的政府干预反而会诱发区域金融风险。(3)一国的宏观金融政策对不同区域的经济活动造成不同的影响。由于经济较发达区域在我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经济波动与我国整体的经济波动呈现基本的一致性。一般来说,我国制定的宏观金融政策更多是以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参照系,即单一性的宏观金融政策。但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不同区域内的金融产业成长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使全国统一的宏观金融政策在不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效应。对于经济较发达的区域而言,面对国家的宏观政策,可以通过健全的金融市场、多元化的金融工具、高级的产业结构等迅速调整金融活动,在分散风险的前提下实现预期的政策效果;相反,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区域而言,由于产业结构的低级化,金融工具的单一化,不完善的金融机构等原因,在经济活动的运行中,无法化解或降低政策调整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发展非均衡的格局下,单一性的宏观金融政策可能会成为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金融风险形成和累积的诱因。

四、区域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1)加强区域金融产业资产风险管理。加强区域金融产业资产风险管理是提高区域金融产业资产质量、增强金融机构自我约束能力的重要措施,尤其是要严格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2)地方政府应减少对经济的过多干预行为。地方政府应减少对经济的过多干预行为,通过法律、行政等手段建立和维护经济运行的良好环境,以此减少区域金融风险诱发的可能性。(3)建立完善的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防范与化解区域金融风险应当遵循事前预防、事发控制和事后弥补的顺序进行。防范与化解区域金融风险的关键切入点应是事前预防、事前预防的核心是建立完善的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参 考 文 献

[1]李嘉晓,秦宏,罗剑朝.论区域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J].商业研究.2006(10)

[2]纪阳.对我国区域金融风险成因及防范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3)

[3]于尚艳.区域金融风险的成因分析[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

区域金融生态 篇12

近年来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 但形势依然严峻, 资源枯竭与环境污染的总体状况仍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形势非常严峻。由于人口负载过多, 加上长期以来对土地、森林、水和矿产等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以及缺乏对生态环境的必要保护和建设, 大片原始森林因过度砍伐而消失, 草原因过度放牧而退化, 湖泊、江河、湿地在缩小, 沙漠化、石漠化和荒漠化在加剧, 海洋生态系统急剧衰弱,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和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深受影响, 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

1 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

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工程原理, 针对自然资源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所进行的以木本植物为主题, 并将相应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人工匹配结合而形成的稳定而高效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过程。它本身包括着传统的造林绿化内容, 一些成功的单项造林技术与新技术的筛选与应用, 但不是简单“相加”与“拼盘”;它的目的不仅只考虑经济效益, 而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并重;它的全过程是配套技术合理组合的完整工艺流程。

林业生态环境工程在生态环境建设、流域治理、农林可持续发展中的位置与作用是无可限量的。其中包含的知识涉及中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空间分布;我国的林业生态工程的总体布局与规划;六大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情况与特点;中国生态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立地划分与适地适树;树种选择与林分组成;合理密度与密度控制;整地与造林方法;幼林抚育;防护林的林分定向培育;不同区域山丘区环境、资源、水土流失及土地利用特点;以流域、水网、山系等为单元的生态防护体系的构成与特点;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农田林网、农林复合、灾害地植被恢复、河岸道路防护、海岸防护等防护林的配置与构建技术;干旱、盐碱、风沙、干瘠、钙积层等技术问题。

2 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2.1 系统论原理

人工生态系统的建造调控是生态工程的主要目的所在。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给“系统”所下的定义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凡是一个系统它应具备如下特征, 即结构的有序性和系统的整体性。

2.2 环境因子的综合性

自然界中众多个环境因子都有自己的计算单位, 每个因子也都是对生物产生重大影响。在林业生态工程中要十分注意的是多项因子对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这种综合影响的作用往往与单因子影响有巨大的差异。如何进行多因子综合评价对今后林业生态工程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3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上一篇:飞机试验下一篇:电线电缆线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