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区域金融中心

2024-10-28

郑州区域金融中心(精选11篇)

郑州区域金融中心 篇1

建设“郑州区域金融中心”就是把郑州建设成为能为周边地区的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金融资金与金融政策的区域中心。而“郑州区域金融中心”是否有竞争力, 取决于能否选择最有发展实力, 最有发展潜力, 最有发展前途的产业实体, 成为“郑州区域金融中心”所服务的战略重心。本文立足于河南省情, 通过对郑州以及河南各个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的分析, 对“郑州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重心选择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对“郑州区域金融中心”战略重心选择进行研究的必要性

金融业是商业社会中高级的产业形态, 它需要有已经充足发展的一个或几个产业作为发展基础。而建设金融中心, 不是普通的发展金融业, 而是要建设有聚集效应、辐射效应、拉动效应的高水平的金融业, 因此, 它既需要政府推动, 也必须有已经充分发展或拥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一个或几个产业作为建设前提。

与国际及全国性的金融中心不同, 区域级的金融中心一般不具备建设成为“大而全”的类型的条件, 所以, 应该立足客观条件, 把握比较优势, 进行精准的战略重心定位, 打造具有长期竞争力的区域金融中心。

当然, 这并不意味着不兼顾全面, 因为建设郑州区域金融中心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需要既把握住短期的发展机会, 又要发掘出长期的发展潜能, 既满足短期社会发展需求, 解决短期社会发展问题, 又为长期社会发展需求考虑, 为可能出现的长期社会问题做好提前部署。这需要多方面的研究。在众多的研究之中, 本文希望立足于河南的基本省情, 着眼于郑州区域金融中心的长期发展生命, 就战略重心的选择问题做出讨论。

二、由河南基本省情看郑州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重心

郑州是河南的省会, 郑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首先是以整个河南发展为依托的。研究郑州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定位问题, 必须以河南的基本省情为出发点, 即河南既是人口大省, 又是农业大省。这两个基本省情中包含着河南在区域、在全国, 甚至在全球范围内最大的竞争优势。

(一) 河南人口与郑州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重心

1.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基本数据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是研究郑州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重心的基础之一。

第一, 河南省人口众多, 人口流动数量大。

第六次普查的数据显示, 河南省常住人口为94 023 567人, 位居全国第三。与第五次普查结果相比, 十年增加了1 465 507人, 增长1.58%。河南省统计局局长刘永奇进一步补充说明:常住人口中不包括长期在省外学习、生活、工作的外出人口。河南省是人力资源大省, 也是人口流出大省, 如果加上流出人口, 河南人口超过1个亿, 仍是全国人口最多的省份。

第二, 河南省现阶段劳动力充足, 但劳动力供应总量将见顶。

普查数据显示, 目前河南省15岁到59岁的人口占到66%, 劳动力供给总体充足。同时, 根据官方数据预测, 2013年~2014年, 河南全省劳动力供应总量将“见顶”。但河南省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刘振杰认为, 由于大量隐性人口的存在, 劳动力供应总量见顶的时间会推迟到2018~2020年。

第三, 河南省步入老龄化社会, 农村局部步入超高老龄化社会。

从年龄构成看, 在全省常住人口中, 0岁~14岁人口占21.00%;15岁~64岁人口占70.64%;65岁及以上人口占8.36%。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0岁~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4.94个百分点, 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4个百分点。

根据国际标准, 0岁~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18%~20%, 为少子化, 河南并未成为少子化社会, 但是有一定的少子化趋势;而按照国际标准, 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就标志进入老龄化社会, 河南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并且, 由于人口流动的原因, 农村局部已步入超高老龄化社会。

第四, 河南省人口质量稳步提高。

第六次普查与第五次普查相比, 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 674人上升为6 398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0 031人上升为13 21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9 392人上升为42 460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3 196人下降为24 108人。文盲率比上次普查的5.87%下降1.62个百分点。

2.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与郑州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重心

河南是人口大省, 这是基本省情。人口多, 既可能是发展优势, 也可能是发展劣势。而良好的金融战略可以最充分地发挥优势, 避免劣势, 甚至转劣势为优势。

第一, 劳动力供应见顶, 使“服务于低端加工制造业的金融业发展策略”不具有可持续性。第六次人口普查最引人关注的数据就是劳动力供应即将见顶。在这种情况下, 金融业一方面要抓住最后的人口红利机会, 为国际外包工厂提供具有吸引力的金融政策, 吸引它们来河南投资设厂, 解决就业并积累财富。但是, 随着劳动力供应见顶期限的到来, 这一金融发展方向不会再具更大的发展潜能。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 国际外包工厂在河南的投资主要集中于“产业链低端的加工制造”, 他们投资河南主要是为了寻求最低的劳动力成本。而当劳动力供应见顶后, 他们转移制造工厂也成为必然的选择。在这种背景下, 如果区域金融中心定位为以服务国际公司在河南投资的加工制造业为战略重心, 必然面对着极大的不可持续性。

第二, 人口质量稳步提高, 使“服务于传统矿产资源采掘与加工的金融业发展策略”不具有可持续性。人口质量的稳步提高, 将使河南劳动力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形态提出更高的要求。河南资源丰富, 尤其是铝土与煤炭资源。而相关资源行业的发展也较为良好。但是, 金融战略却不宜以服务矿产资源采掘与加工为重心。首先, 资源是有限的, 矿产采掘与加工所产生的效益也有见顶期限;其次, 矿产采掘与加工面临着环境的污染问题, 使得这些产业的发展面临着社会成本、经济成本不断抬高的压力。当然, 在促进矿产资源, 尤其是铝土资源的绿色采掘与加工方面, 金融业应当进行战略部署。

第三, 人口质量总体不具有比较优势, 使“服务于以高科技创新为驱动的产业的金融业发展策略”没有现实土壤。服务于以高科技创新为驱动的产业, 是金融业的首选之一。事实上, 郑州与河南也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机构, 但是还没有形成规模, 不具备成为区域的科研与研发中心的条件。因此,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服务于以高科技创新为驱动的产业的金融业发展策略”还无力成为郑州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重心。

第四, 新兴服务业需要大量中端劳动力, 使“服务于新兴服务业的金融业发展策略”大有可为。除了人口条件以外, 河南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区位交通优势, 使得现代服务业, 如:旅游业、动漫业、物流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这些行业需要顶尖的策划与管理人员, 也需要大量的中端人才, 这一点, 正好契合了河南人口质量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现状。有了相应劳动力的支持, 这些行业在未来具有大有可为的发展前景, 因此, “服务于新兴服务业的金融业发展策略”应当成为郑州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重心之一。

3.河南人口发展趋势需要慎重取舍郑州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重心

人口状况, 是河南最大的省情。而近十年来, 河南人口孕育的新变化、新趋势决定了在选择“郑州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重心”时, 要立足于长期的社会发展条件, 要着眼于社会的长期需求, 要敢于调整思路, 敢于取舍。

要敢于将“服务于低端加工制造业的金融业发展策略”定位为中期策略;要敢于将“服务于传统矿产资源采掘与加工的金融业发展策略”调整为“战略培育绿色采掘业的金融业发展策略”;要敢于将“服务于为以高科技创新为驱动的产业的金融业发展策略”调整为“为重点服务于有发展优势的个别高科技产业的金融业发展策略”;要敢于将“服务于新兴服务业的金融业发展策略”确定为郑州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重心之一。

(二) 河南农业与建设以服务农业全产业链为战略重心的郑州区域金融中心

金融业作为现代服务业, 是为其他产业服务的。因此, 在选择某个产业作为“郑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重心时, 必须充分考察此产业是否具有全面长期的发展优势。

1.河南农业突出的比较优势, 要求建设“以服务农业全产业链为战略重心的郑州区域金融中心”

首先, 河南具有极好地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河南地处北温带, 受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 省内大部分土地是平原形态。由于地处受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的北温带区, 河南夏季普遍高温多雨, 雨热同季, 既有利于农作物、林草的生长, 又有利于水稻、玉米、棉花等喜温作物的北移种植。而河南平原地形广阔, 适合大面积种植, 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这些天赋的因素, 使河南成为全国, 甚至全球最优良的农业生产区之一。

其次, 河南具有充足的农业劳动人口。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 河南乡村人口有7 111.1万人。这些都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后备军, 构成了全球范围内最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后备军之一。

再次, 河南具有支持农业健康发展的政策与科技环境。据河南省农业厅总经济师魏仲生介绍, 在积极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 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 河南省努力实现通过科技提高单产, 通过高产创建实现大面积均衡增产, 这为河南实现粮食连年增产提供了重要保障。

最后, 多重良好的农业发展条件, 使河南农业生产发展出特别突出的比较优势。截至2010年, 河南省粮食总产量连续五年超千亿斤, 连续七年创历史新高, 连续十一年居全国首位, 并成功成为全球粮食产量最高的区域之一。

河南农业生产的优势, 是河南的立省之本, 也是河南最突出的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将使建设“以服务农业全产业链为战略重心的郑州区域金融中心”具有极强的可行性与竞争力, 也将使河南郑州在同周边省市竞争成为真正的区域中心的竞赛中, 拥有更大的获胜把握。

2.中国及全球粮食安全, 要求建设“以服务农业全产业链为战略重心的郑州区域金融中心”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与极端天气频现, 以及全球人口持续增长, 粮食安全已成为全球各国的战略安全问题。而河南粮食生产不仅排名中国第一, 在全球粮食生产中也占有很大份额, 因此, 充分运用金融业为农业服务, 也是国家战略安全的要求。

3.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对就业的促进与对经济发展的拉动, 要求建设 “以服务农业全产业链为战略重心的郑州区域金融中心”

河南是人口大省, 解决众多人口的就业问题, 提高河南人民的生活水平, 是社会良好快速发展的重要挑战。

而现代农业的一个特别显著的特点就是全产业链特别长, 且类别丰富。现代农业已经充分地与现代工业及现代服务业融合, 形成了包括谷豆蔬果种植业、肉禽鱼养殖业、观赏植物种植业、种子培育与生产业、农药化肥业、饲料业、食品加工业、食品批发与零售业、餐饮业、农业休闲与旅游业、保健食品与药品业, 以及新型有机绿色农业等在内的全产业链。

这样一个长且类别丰富的产业链条, 可以吸纳大量的高中低端人口就业, 造就大量的中小型及大型企业, 为河南的稳定与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因此, 郑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 需要以服务农业全产业链为战略重心, 需要为此花大力气, 制定长远而完善的金融扶持与激励政策, 在实现农业全产业链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 使农业全产业链完成对就业的促进与对经济发展的拉动。

4.郑州金融业的比较优势, 有利于建设“以服务农业全产业链为战略重心的郑州区域金融中心”

郑州金融业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已经拥有了金融业的几个唯一:郑州拥有中西部唯一的一家商品期货交易所、中部六省唯一一家中小企业技术产权交易所和中部六省唯一的综合保税区。其中, 郑州商品期货交易所, 是以粮食期货为主要交易品种的, 并且, 近年来, 其成交量和成交金额在中国的四家期货交易所中位列第一。而“郑州价格”也已成为全球小麦和棉花价格的重要指标。

可以说, 在郑州金融业的全面发展中, 粮食期货的发展与影响是最大的, 这为建设“以服务农业全产业链为战略重心的郑州区域金融中心”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积累了优秀的人才,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河南是农业大省, 这是基本省情, 也是竞争优势。而通过与现代工业、服务业更好地融合发展, 现代农业在未来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并且, 由于郑州商品期货交易所二十多年来良好地运转所积累的经验与人才, 这种目标在金融基础方面也具备实现条件。因此, 建设以服务农业全产业链为战略重心的郑州区域金融中心既具备必然性, 也具备可行性。

三、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全面介入农业发展, 打造以服务农业全产业链为战略重心的郑州区域金融中心

农业发展已经成为河南的比较优势, 并且, 农业进一步的现代化发展可以与河南的人口现状与发展趋势完美契合。但为了进一步发展河南农业, 并扩大它对周边省市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要全面地做好金融服务。要做好农业信贷工作, 为农业发展、农业型工业发展、农业型服务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与政策支持;要从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农业企业中, 培育上市融资的社会型企业, 从而使农业发展获得更充沛的资金与更专业的金融外脑支持;要建立良好的期货套保和金融防火墙系统, 杜绝参与农业金融衍生品交易, 从而更好地保护粮食价格, 维护农业从业者的利益及国家粮食安全;还要进一步做好农业保险工作, 使对天气因素敏感的农业获得发展的稳定性。

总之, 打造以服务农业全产业链为战略重心的郑州区域金融中心, 在给了河南农业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的同时, 也为郑州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省统计局解读河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EB/OL].http://news.shangdu.com/101/20110508/7_300560.shtml, 2011-05-08.

[2]刘金松.富士康内迁效应:河南农村劳动力外出比去年底减少80万[EB/OL].http://www.eeo.com.cn/Politics/by_region/2010/09/23/181525.shtml, 2010-09-23.

[3]科技支撑河南粮食连续五年超千亿斤[EB/OL].ht-tp://www.xinnong.com/news/20110116/904571.html, 2011-01-16.

郑州区域金融中心 篇2

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见》指出,要“打造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是指交易成本最低、交易效率最高、交易量最大的金融资本、金融机构和金融信息的集聚地,要有自由的交易环境、良好的金融传统和符合国际惯例的法律制度来予以保障,金融机构或企业在这里不应受到任何不正当的限制和歧视。打造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是对我市金融业未来发展的清晰定位,也是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必然要求。

我市建设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有利条件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金融业在我市经济发展布局中的位置显著提升,区域影响力不断扩大,已成为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产业。

功能完备的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我市拥有分行(分公司)以上金融机构71家,其中银行机构37家,保险机构23家,证券机构2家,期货机构7家,金融资产总计约5519亿元,从业人员4万余人,已发展成为东北地区机构种类最全、密度最大、开放度最高的金融中心城市。

金融各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2006年,我市银行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975亿元,增长15。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64.9亿元,增长13.3,保险深度和密度分别达到2.5和1148元/人。期货成交量24070万手,成交额5.22万亿元,分别增长21和10,分别占全国的53.6和24.8,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大豆期货交易市场。大连石油交易所正式挂牌运营。证券交易额1989亿元,增长171。

国际金融合作不断加强。我市是入世后首批金融对外开放城市,目前已有外资金融机构21家,其中外资银行7家,代表处7家;外资保险公司2家,代表处5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全球第4个、国内唯一的培训基地在我市建成。荷兰银行入股银河期货,成为全国首家合资期货公司。我市与伦敦金融城就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等六方面达成共识。

金融改革不断深化。中国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在我市设立了分支机构,强化了金融监管;银行业、保险业、证券期货业分别成立行业协会,加强了行业自律。组建了大连融达投资公司,作为政府投融资平台。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至34亿元,资本充足率达到8.3,不良贷款率下降到4.5,整体经营实力和形象进一步提升。市农信社基本完成了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大通证券成功重整。华信信托公司增资扩股至10.01亿元,受托管理信托财产余额52.5亿元,各项指标名列全国信托投资公司前茅。

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先后开展治理金融“三乱”、清收处置不良资产、信托业整顿、证券业整顿、反洗钱、反假币等工作,维护了金融秩序和金融安全。加快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处置,降低不良贷款率,金融资产质量有了明显好转。制定了《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组织开展了“金信工程”,切实加强了金融环境和信用体系建设。2006年我市荣获“中国十佳金融生态城市”称号,成为东北地区唯一获选的城市。

除上述金融业本身优势外,我市还具有建设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特有优势: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是东北地区最大的货物转运枢纽和连接东北腹地与国际市场的主要通道。特别是国家宏观政策和国际产业转移,为我市建设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必将促使我市金融业进一步活跃;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定位,将有效地带动资金流汇集,进而带动金融业的跨越式发展;国家批准建设大窑湾保税港区,为我市发展离岸金融业务、建设离岸金融中心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近年来,国际产业呈现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战略转移态势,我市作为东北地区承接国际资本转移的主要城市,将会有大量跨国公司及资本陆续涌入,必然推动我市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制约我市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因素

虽然我市金融业取得较快发展,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已初见端倪,但与正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和北方金融中心的天津等城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明显不足。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建立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基础。虽然我市GDP具有一定规模,但与上海、天津等城市比差距较大。沈阳的GDP比我市略低一点,但增速却高出0.1个百分点(见表1)。

表12006年各市GDP及增速比较

金融机构集聚功能与服务功能相对滞后。我市金融机构法人数量与上海等发达地区比还有很大差距(见表2),金融机构业务种类相对比较单一,经营种类较少,业务开拓与创新能力不强。

表22006年各市金融企业比较

金融市场体系尚不健全。我市除大连商品交易所外,其他交易市场规模都较小,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全。而上海已经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全国性金融市场

体系,沪市证券交易量占到全国的80左右。我市金融市场主体之间的独立性和层次性发育不全,金融产品还不丰富,金融电子化程度不高。

金融改革步伐不够快。资本市场发育不足,融资渠道单一,直接融资比例小(见表3),贷款难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部分机构不良贷款比例仍较高,资产质量较差,资产收益率低,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不强。地方金融

机构资本充足率不足,抵御风险能力不强,法人治理结构、内控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表32006年各市上市公司比较

金融环境不够完善。金融人才相对较少,缺少既懂国内金融又懂国际金融规范运作的银行家与金融家,特别是缺少国际金融业务的经营与管理人才。信用体系、担保体系建设滞后,信用中介体系缺位,企业逃废债问题仍有发生。

目前,东北亚区域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对我市金融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日本东京作为亚太金融中心之一,大多数外资金融机构依然把东京定位为当前以及5年以后亚洲最重要的商务据点。东京依托日本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正在努力建设全球性的国际金融中心。韩国已明确表态要建设东北亚国际金融中心,把基金等资产管理行业培育成战略产业,提出到2012年培育出代表亚洲地区的金融机构,到2020年吸引国际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在韩国设立地区总部。上海作为外资金融机构主要集聚地和总部所在地,在资本市场、外汇交易市场和黄金交易市场建设方面较有优势。上海已初步确立了中国金融中心的地位,并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天津在确定北方经济中心地位后,计划五年内投入7000亿元,把天津建成北方金融中心。近在咫尺的沈阳也正在积极筹划,加快建设东北区域商贸金融中心。面对咄咄逼人的挑战,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

加快我市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步伐

打造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我市应借鉴香港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经验,以金融业国际化带动国内金融业发展,通过互动效应建成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

壮大金融服务体系。搞好金融资源的重组合并,培养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大型金融企业集团。增强外资银行的集聚功能,为落户大连的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提供多样化、国际标准化、综合化的金融服务。积极发展金融总部经济,吸引内外资金融机构总部、地区管理总部、后台服务中心等落户大连,加快推动美国花旗银行、英国渣打银行、美国国际集团等欧美金融机构的引入工作。有效发挥星海湾金融商务区的优势,吸引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以及跨国公司的资金结算中心、管理中心、财务中心和国际性金融组织办事机构、各类中介机构、各类咨询机构入驻金融商务区。支持日本财产保险公司、首创安泰人寿保险公司开设异地分公司;支持外资银行向东北、华北及内蒙古等地拓展业务;支持中行辽宁省分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内资金融机构区域总部的经营发展;积极筹建总部设在我市的保险公司。

加快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做大做强大连商品交易所,继续开发大宗农产品期货,积极开发工业品期货,逐步与世界主要期货交易所建立全面合作关系,使其成为世界知名的期货交易所和远东地区重要的农产品定价中心。尽快进行金融期货品种的研究开发和设计,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加大金融期货的市场规模。利用市政府恢复设立上市办的有利条件,加强拟上市企业培育,支持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增发、可转换债等多种方式进行再融资。加快产权市场发展,建设统一的产权交易平台。以丰富金融产品为突破口,通过大力发展金融衍生品和固定收益类产品,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增强金融市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

推进金融改革与创新。依托大窑湾保税港区发展离岸金融市场业务,可考虑授权大窑湾保税港区内的外资银行、中资银行等金融机构能较自由地从事离岸金融业务,并在资金的流出流入、账户的管理、外汇的汇兑等方面给予更宽松的政策优惠。在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建设金融城、地方金融机构跨区域经营等方面先行一步,提升金融业整体服务功能。建立金融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中心,不断开发新产品、新业务,尤其是加大对中间业务产品的开发,通过各种营销手段和策略,全方位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区域金融中心的现实和梦想 篇3

2009年5月,在山东省内城商行联合成立“齐鲁银行”无疾而终后,具有代表意义的齐鲁银行最终花落济南商行。外界认为,名称的变化或意味着济南在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上迈出了更加实质的一步,大金融轮廓愈发明显。

同样,要建区域金融中心,外资银行不能少。经过多方努力,汇丰济南分行终于开门纳客,成功地弥补了这一缺憾。2009年7月21日,汇丰银行在内地开设的第20家城市分行——汇丰济南分行正式开业,成为首家在山东省会城市济南设立分支机构的外资银行。

其实,早在2002年,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就确定,将济南打造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当一个地区或一座城市的前面被冠以“金融中心”这4个字时,它在整个经济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力,自然也就非同一般。经过几年推动和发展,济南正一步一步向这个目标靠近。

经过几年的推动和发展,济南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地位正在不断彰显。到2007年的时候,金融业已成为济南的支柱产业。2008年,金融业对济南税收的贡献排名第二。截至2009年6月末,济南全市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 6371.4 亿元,增长 24.2% ;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 6293.3 亿元,增长 29.8%;存贷款余额及新增量都稳居全省首位。

早在2006年初,济南市就制定《金融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将济南建设成为与区域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区域金融中心,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四化三力”,即达到金融机构多元化、金融业务市场化、融通资金多样化、营运手段现代化,具有较强的聚合力、辐射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初步形成服务山东,辐射华东、华北的金融管理中心、投融资中心、金融服务中心。

2007年7月初,济南市首度召开服务业发展大会,把金融业列为优先发展的行列。并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意见》,推出了一系列扶持银行业发展的具体政策。

2008年4月2日,济南市再度召开服务业发展工作会议,出台了《济南市2008—2010服务业发展实施纲要》。依据《纲要》,到2010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将达到260亿元,年均增长20%。

济南成为区域金融中心的优势颇多。以黄河中下游为轴线,沪宁以北、京津以南、西安以东的合围区域内,济南市相对于其他大中城市金融资源更为丰富。

与青岛、郑州、石家庄和合肥相比,存款余额平均高出700亿元,贷款余额高出1100亿元,企业获取资金的便捷程度最高,外地贷款余额的比重已经超过30%。这背后的潜台词是,金融业的极大发展使得济南对全省的经济辐射能力和金融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由此,各金融机构山东区域总部大都落户济南,并作为其拓展区域业务的基地。目前,济南初步建立起了以数量众多的各类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为市场主体、行业协会为自律组织的功能齐全的金融组织体系。国家“一行三会”的区域性分支机构先后在济南设立。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除了南京和杭州以外,济南是拥有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最多的城市。

金融业对GDP的直接贡献度,是衡量金融产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早在2007年,济南金融业增加值已经上升到济南GDP的6%。当一个行业的增加值占GDP的5%时,就是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显然,金融业已成为济南的支柱产业。

不仅如此,金融业对就业的拉动也非常明显。目前济南已经有4.5万左右的金融从业人员;随着更多金融机构的进入,金融从业人员总数仍然会大幅度上升。据了解,每家银行在济南设立区域总部,先期投入资金不少于1亿元人民币。看看银行和保险公司在济南的办公场所,就能感受到他们对济南经济的直接拉动力量。

随着济南辐射全省和周边的影响开始加大,济南的视野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周边,而是全省和环渤海经济圈。为尽快建设与之匹配的区域金融中心,济南这两年可谓“动作连连”。当然,济南能否真正成为著名的区域金融中心,我们还拭目以待。

济南成为区域金融中心的优势颇多。以黄河中下游为轴线,沪宁以北、京津以南、西安以东的合围区域内,济南市相对于其他大中城市,金融资源更为丰富。

Today, the outline for building a regional financial center in Jina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clear.

As early as May, 2009, after the failure by Shandong commercial banks to jointly establish the Qilu Bank, the Qilu Bank was finally built up by Jinan Commercial Bank.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name change may signify a step of significance for Jinan in building up a regional financial center, thus creating an increasingly clear outline for a large financial center.

At the same time, foreign investment banks are an essential ingredient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ny regional financial center. On July 21, 2009, the 20th inland city branches of the Hong 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Limited (HSBC)—HSBC Jinan Branch—was formally opened, enabling HSBC to become the first foreign invested bank to open a branch in Jinan, the capital city of Shandong Province.

As early as 2002, Shandong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 and Shandong People’s Government has decided to build Jinan into a regional financial center. And the position of Jinan as a regional financial center has been continuously strengthened through several years’ promotion and development. By 2007, the financial industry has become the pillar industry of Jinan. In 2008, it ranked second in its contribution to Jinan’s tax revenue. By the end of June, 2009, the remaining balance of deposits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currency has reached 637.14 billion yuan, an increase of 24.2%, and the remaining balance of loans reached 629.33 billion yuan, rising by 29.8%, which ranked first in the whole province.

At the beginning of 2006, Jinan made the 11th Five Year Development Plan for the Financial Industry which explicitly pointed out that Jinan should be built into a regional financial center of nationwide importance corresponding to its position as a regional central city. The basic features can be summarized as “four ‘-tions’ and three powers”. The “four ‘-tions’” include diversification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marketization of financial transaction, diversification of funds circul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the operating methods; and the “three powers” refer to the “strong cohesion power, radiation power and comprehensive service power. Thus a center for financial management, investment and fund-raising, and for financial services will be initially established by serving Shandong, radiating out into east China and north China.

At the beginning of July, 2007, Jinan held the first Confer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Service Industry during which the financial industry was listed as the first priority for development. And it also released the Opinion on furthe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 and launched a series of detailed policies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anking industry.

郑州区域金融中心 篇4

关键词:郑州,区域金融中心,路径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规模呈现规模不断扩大、体系不断健全、服务不断优化,机构实力不断增强的态势。但相对于我国实体经济目前和未来的发展需求,我国从总体上表现出“金融滞后”的特征 (2) 。当前,在我国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加快金融产业发展、大力建设金融中心成为国家和地区解决“金融滞后”问题、实现经济发展长远目标的战略选择。建设金融中心事实上成为各大城市追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金玉良药。目前国内各大城市都将发展金融业作为引领产业机构升级的引擎,我国金融中心建设迎来了新一轮的热潮。截至2010年底,境内提出建设各类金融中心目标的有30多个城市,除了上海、北京、深圳三个全国性金融中心的领先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外,其他城市间的竞争愈演愈烈。郑州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提出始于2007年,近5年以来,郑州金融发展迅速,金融机构云集,金融资本不断积聚,但与“立足郑州、服务中原、辐射中西部的区域金融性中心”的建设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文章将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比较分析郑州金融竞争力现状,针对当前郑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既为郑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一些新思路,也为国内经济后发、金融基础较薄弱的城市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提供参考。

二、郑州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综合评价

(一)郑州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总体评价

第三期CDI CFCI综合竞争力排名显示,中部区域的平均得分为24.85,稍低于全国区域金融中心的平均分25.54,中部区域的金融中心在全国29个金融中心中处于靠后的地位。郑州综合实力得分23.37分,在29个城市中排名第20位,武汉继续在中部地区保持领先,郑州与长沙、合肥、南昌基本处于同一水平。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的课题报告《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提出的划分中国(大陆)区域新方法,文中中部区域是主要覆盖黄河中游和长江上游的地区,包括山西、河南、内蒙古、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六省一区,该区域符合区域金融中心标准的共有5个城市,分别是武汉、长沙、郑州、合肥和南昌。

在金融产业绩效方面,郑州在29个城市中的分项排名第21,中部地区第三,金融产业绩效是金融竞争力的直接和综合体现,根据产业经济的乘数理论,金融产业对于一个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力,这一推动力的大小依赖于金融产业的直接产出,以及金融产业所控制的金融资源。郑州在金融深度方面略高于区域平均水平,金融增加值和金融宽度与区域基本持平,而金融从业人员稍弱于区域平均。截止到2009年,郑州金融业增加值218.31亿元,在中部地区排名第二,但在金融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方面,郑州在中部5城市中处于最后位置,见下表。

在金融机构实力方面,郑州金融业总体规模仍偏小,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低。2010年度,郑州在金融机构实力分项下排名为第22位,居中部地区第三。在证券类机构实力方面,郑州大幅低于区域平均水平,劣势比较明显。截至2009年,郑州拥有1家资产总规模138.63亿元的本地法人证券公司数量,当年承销金额和经纪规模分别为2.7亿元和7265.34亿元,均处在中部地区最末的位置。在银行类机构实力和国际化程度方面,郑州与中部地区其他城市平均基本持平。在保险类机构实力方面,郑州则远高于中部区域平均水平构方面,虽然同武汉、合肥相比,没有本地法人保险机构,但是郑州本地保险市场业务规模仅次于武汉,排名中部第二 (3) 。

在金融生态环境方面,金融生态环境一般被划分为金融人才环境和金融商业环境,用于衡量个城市对金融人才和金融机构等资源的吸引力、集聚潜力。郑州在29个城市中排名第23位。金融人才环境排名全国第17,金融商业环境排名全国第22,具体来看:在金融人才环境方面,郑州在医疗卫生和旅游吸引力方面具备一定优势,郑州拥有162家医院。在旅游吸引力方面,郑州吸引的国内外旅游人数排在中部地区第二位,仅次于武汉。在城市绿化和城市交通两方面则有比较明显的劣势,每万人拥有在城市绿化方面和车均道路面积仅23.44平米,远低于中部区域平均水平。在商业环境方面,郑州除在专业服务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外,在社会保障和经济方面郑州基本处于中部垫底位置,无论GDP总量还是人均GDP,郑州都处于中部平均水平。截止2010年,郑州职业律师2722名,中部第一,注册会计师2169名,中部第二,保险中介数50,中部第一,郑州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11.02%,排在中部地区最后一位。在经济外向度方面,郑州进出口总额仅为29.79亿美元,远低于56.94亿美元的区域平均水平。

(二)郑州建设区域金融中心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2007年底, 河南省政府颁布实施《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规划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以来, 郑州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将近五年, 期间, 政府做出很多努力也取得一定成效, 然而, 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 郑州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正在自觉不自觉地步入一些误区。表现在:一是缺乏清晰的功能定位和构建思路。近年来, 提出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诸多城市的定位严重趋同, 使得国内金融中心之间资源竞2012年第4期中旬刊 (总第477期) 时代Times争十分激烈、金融资源的集聚效率十分低下。根据城市金融业发展状况, 对区域金融中心的合理定位, 对改变目前国内各大城市争建区域金融中心而导致的恶性竞争严重和效率低下的局面大有裨益。二是目前国内关于区域金融中心的标准、构建路径、风险管理等也没有统一模式或现成经验, 郑州在金融业方面也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使得郑州如何成就区域金融中心应该还是个未知数。三是随着区域金融竞争加剧, 如何面对周边省份的竞争压力, 对郑州乃至全省金融业的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四是面对各地争建金融中心这一现象, 郑州如何避免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与各地同质化?或许将来境内众多金融中心未必能共存, 郑州该做出怎样的路径选择才能笑到最后?

三、郑州区域中心建设路径选择

(一)清晰的目标定位和构建思路是郑州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前提

有了明确的战略目标和清晰的构建思路后,一个城市或地区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才能够有的放矢,进行合理有效配置金融资源,避免造成盲目建设和不必要的资源浪费。2007年11月,河南省政府出台《纲要》,明确提出要把郑州建设成为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区域性金融中心。2010年郑州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加强郑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规划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成效。《纲要》为郑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指明了方向,但建设思路仍然不够明确。郑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可以借鉴上海经验,上海在《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纲要》中,除了对上海金融中心建设有清晰目标定位外,还提出了“5年打基础,10年建框架,20年基本建成”的具体构建思路。郑州市现阶段应定位为主要先面向中原经济区金融的发展,一方面要有选择地发展自己的重点市场,如保险市场和期货市场,2010年5月,国内首家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渤海商品交易所入驻郑州,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郑州金融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要继续加大企业上市扶持力度,促进郑州资本市场快速发展。此外,郑州还要加强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建设。

(二)发挥区域中心的核心作用,以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是郑州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重要方向

金融中心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的发展。郑州金融中心的发展以及区域性金融中心目标的实现,最终取决于郑州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取决于微观层次上的企业效益合力。郑州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必须首先拓展郑州和周边经济增长空间,使经济保持一个较长期的持续快速增长,具体讲:一是要优化和调整河南和郑州的产业结构,尽快形成对区域金融中心有重大支撑作用的多个现代产业集群。二是要利用建设大郑州都市区建设契机,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构建一个大郑州都市区,范围包括郑州市行政区、开封市区、新乡市平原新区和焦作市焦作新区。三是建立以高科技产业为龙头,农业和基础业为支撑,金融业、运输业、信息业为纽带,多种产业良性发展的格局,为郑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奠定必要的产业基础。四是要抓住国家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机遇。郑州地处中部地区“两纵两横经济带”、京广与陇海两大经济带的交会处,是中部地区人口与经济总量仅次于武汉的第二大城市,郑州必须率先加快发展,走在中部地区的前列,成为中部崛起的核心增长极之一。

(三)加强区域合作是郑州实现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目标的必然选择

郑州建设区域金融中心, 不能忽视金融腹地培养, 因为没有腹地, 金融中心就会失去赖以存在的基础, 就不会形成所谓的中心。首先, 加强区域合作, 取消那种视他人为竞争对手、以排他性思路建设金融中心的行为。近年来, 中部地区区域金融中心五城市之间竞争日趋激烈, 郑州要实现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的目标, 单靠自身的力量是不足的, 为此要加强区域合作。具体讲, 一是要主动采取走出去的金融Finance NO.04, 2012 (CumulativetyNO.477) 战略, 在金融资源流动和金融产业发展方面与国内重点城市 (区域) 之间尽快建立互利合作关系, 主动发现需求, 并为周边区域乃至全国金融需求提供服务。二是密切中原经济区内的金融合作, 经济区域的划分不是以阻滞区域间的资源流动为目标的, 特别是在先发地区和后发地区之间, 区域合作的可能性要高于竞争。总之, 建设金融中心就是首先要为中原经济区的社会发展服务, 必须加强经济区内的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随着发达经济区整体量能的提高, 必然会对相邻地区产生辐射作用, 这将对整个中原经济区产生重大的影响。

(四)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成为郑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环节

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有利于我国各区域金融中心之间形成有效率的竞合关系,促进金融中心体系的快速发展。差异化发展战略能够提升金融资源集聚和金融中心发展效率,对于改变目前国内各大城市争建区域金融中心而导致的恶性竞争严重和效率低下的局面大有裨益。根据郑州城市发展现状和潜力,郑州应发挥在期货市场和保险市场的相对优势,努力建造为中国衍生品交易中心和中部“保险之都”,并以此实现在对发达地区的赶超,进而增强经济和金融的区域竞争力,保障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最终争取实现“立足郑州、服务中原、辐射中心不的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发展目标。国内不同金融中心只有明确了分工和专门化,相互之间的合作就会大于竞争。

(五)促进金融资源集聚、加快金融创新

首先,出台并落实优惠政策,促进郑州金融金融资源集聚。完善郑东新区CBD金融集聚区建设,要加快郑东新区CBD配套设施,营造适合于金融产业发展的环境,吸引各类金融机构以及各种后台服务中心进驻,使CBD、CBD副中心成为金融产业集聚基地。其次,加快金融创新,要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和创新业务发展模式,加快金融创新产品的推出和建设区域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再次,推动郑州金融市场发展,要继续加强对企业上市的支持力度和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建设。

参考文献

[1]范学俊.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2]王力.中国区域金融中心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8

[3]白鹤祥.中国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4]李义奇.略论建设金融中心的一般路径[J].金融教育研究, 2011 (5) .

郑州区域金融中心 篇5

(摘 要)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邓小平)。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是加快长沙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促推全省两型社会建设的内在需要,更是抢占中部崛起战略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差距与优势

长沙金融中心指数得分24.85分(满分100分),列全国16位,属第三层级次级区域金融中心。与东部沿海城市和中部的武汉、郑州等区域金融中心相比,存在经济金融化程度不高、金融机构集聚度低、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金融人才较为缺乏等差距。

长沙的比较优势体现在:一是区域经济比较发达,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产业支撑;二是长株潭城市群品牌优势明显,有广阔的金融发展纵深;三是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有利于吸引金融机构进驻和开展金融业务;四是交通区位优势明显,金融资源流动便利;五是碳金融、机械融资租赁、有色金属交易等特色金融业务潜力巨大。定位与战略

根据目前长沙的金融地位,通过差距查找、优势比较,建议长沙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定位为:充分利用长株潭城市群品牌优势,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为核心,以改革创新和营造环境为突破口,在未来20年内形成以长沙市为核心,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依托,辐射周边地区的中部核心区域金融中心。

长沙建成中部核心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路径是:首先须赶超中部的武汉和郑州,形成金融生态区;然后逐渐向沿海的核心区域金融中心城市靠拢,如宁波、广州等,形成金融发达区;最后形成中部地区具备较强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的核心区域金融中心。

政策建议

宏观层面:一是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长沙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提升到战略层面;二是成立区域金融中心建设领导协调小组,加强组织保障;三是规划先行,推出金融产业发展规划;四是立法推动,加强法律保障。

郑州区域金融中心 篇6

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在工业化、城市化及信息化时代体现更为突出。近3年是泸州银行业信贷投放迅猛增长的3年,也是泸州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的3年,2012年泸州实现了主城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00万人的双百目标,金融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彰显。在这个过程当中,泸州市委、市政府围绕建设川黔滇渝结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全面加快了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实施步伐,全市金融业按照构建川黔滇渝结合部金融服务中心的配套发展方向,不断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和自身发展的跟进力度,通过积极完善促进金融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金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有利促进泸州经济、金融形成了又好又快的互推发展态势。

建设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现代金融服务予以支撑。经过近年的发展,泸州已初步形成了业态完整、功能齐全的金融体系,为加快建设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奠定了基础。截至到2012年末,全市银行业各项存款、贷款余额分别比2003年增长3倍、4倍,存贷款增幅居全省市州前列。至2013年3月末,全市银行业机构类型已有政策性银行、大型国有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邮储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筹)、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共8类18家,营业网点数达到594个,从业人员达到6033人。

区域经济的竞争从某种程度讲首先是金融业发展的竞争,尤其是随着现代服务业深入发展,如何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更加突出的摆在我们面前。如何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打造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是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一个战略选择。当然,我们也深刻地知道,泸州的金融业发展,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从省内周边看,宜宾作为万里长江第一城,正在紧密锣鼓地实施打造川滇黔结合部中心城市及金融服务中心的战略规划;内江正在实施构建成渝经济区结合部金融中心规划;自贡有组建川南区域金融中心规划。省外周边的遵义、毕节、昭通等市也有类似的中心城市及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战略实施。

泸州要建设成为川黔滇渝结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客观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和不足。从经济总量上看,泸州2012年GDP总值还低于宜宾、遵义,和内江、自贡等相比也没有明显的优势。从发展速度上看,在某些领域还达不到全省的平均水平,2012年主城区虽实现了“双百目标”,但城市的区域首位度不高,覆盖能力不够强的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现有的产业优势向城市辐射力转化方面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从金融机构集聚的服务功能看,泸州金融机构类型及人均营业网点数量与发展快的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金融机构业务种类相对比较单一,业务开拓创新的能力有待加强。从金融市场组织体系建设情况看,货币、资本、保险等金融市场的发育还很不完全,除银行业的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是法人机构外,其余银行机构和证券业、保险业机构都是分支机构,金融财务公司、信托公司、租赁公司、投资基金等机构组织还是空白。从金融改革情况看,地方中小金融机构资本充足仍待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法人治理结构、内控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从金融发展环境看,吸引金融机构发起、进驻及吸纳金融人才的引力还不够强。

早在2011年,笔者就在泸州第六界政协会上提出“汇集金融资源提升金融服务,打造泸州金融一条街”为中心议题的提案,这个提案得到了市政协采纳,也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得到了全市金融机构和实业界的积极响应。新一届市委、市府提出“六个突破、四年翻番、九大产业、五大中心”等泸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把金融业作为九大加快发展产业之一,对区域现代金融服务中心作为五大中心建设之一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对银行业发展就明确提出了到2016年力争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300亿元以上,即在2012年末630亿元的基础上实现翻番目标。这对泸州市银行业既是挑战,也是发展机遇。为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泸州金融界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政策支持。当前,笔者认为在加快泸州金融业发展和区域金融服务中心建设这个课题上,可以考虑提出打造泸州金融产业园区的这个构想。

泸州金融产业园区可参照泸州酒业集中工业园区的构建模式,打造形成集合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期货(白酒)、地方准金融机构、金融服务中介等金融产业链密集的金融产业区,以形成现代金融服务组织体系齐备、服务高效、功能聚集实现规模效应并具有区域竞争和辐射强力的中心高地。当然,这首先需要获得政府的强力引导、推进和政策支持。一是从金融产业园区这个平台建设上对入住的金融企业从存款支持、资产置换、税费减免等方面予以政策激励支持;二是对金融人才引进方面给予薪酬、住房等方面的优扶吸引;三是对市外入住金融机构给予500强企业类似的招商引资待遇;四是对金融产品创新、机制创新和做出重大贡献的金融企业给予重奖鼓励等等。通过市委市政府、金融界、实业界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推动,建设泸州金融产业园区这一设想是可以实现的,金融产业的大发展必将带动经济建设的大繁荣,必将在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六大突破四年翻番”战略目标进程中发挥重要支持作用,进而推动泸州建设川黔滇渝结合部中心城市这一目标早日实现。

(作者系中国银监会泸州监管分局局长)

郑州区域金融中心 篇7

发展民间金融是大势所趋

随着经济金融形势发展, 国家对小额贷款等类金融行业的发展日益重视, 从“开口子”允许试点发展阶段进入到了加强法律制度建设时期, 引导和促进其规范发展;国家对民营资本进入金融行业积极鼓励, 今年以来国务院先后两次发文, 明确提出扩大和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 民营资本发起设立金融机构迎来了机遇。可以说, 当前发展民间金融不仅宏观形势有需要, 而且微观经济有需求, 是大势所趋。一是发展民间金融有利于调结构促转型。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转型升级需要金融先行。民营资本是我国当前最活跃、最有创造力的生产要素, 民间金融使民营资本具备了金融的服务功能和放大效应, 在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上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也能更好地支持优势行业和新兴产业发展, 从而实现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二是发展民间金融有利于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目前我国普遍存在“民营资本多、投资难, 中小企业多、融资难”问题。小微企业绝大部分为民营企业, 其发展难以得到有效的金融服务。民间金融则以其自身具备的“个头小、链条短、反应快、机制活”等特性, 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小微企业, 既能解决现存“小银行、社区银行少”的金融结构缺失, 也能较好地解决目前“小微企业服务金融不足”金融服务偏差, 从而实现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三是发展民间金融有利于优秀民营企业做大做强。金融业是现代服务业, 也是超大超强企业云集的产业, 全球500强企业30%是金融企业。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 我国培育和成长了一大批实力强、有影响的优秀民营企业, 不少企业通过“走出去”参与全球市场竞争, 这些企业希望能进入金融行业, 抓住未来中国金融大发展的机遇, 借助金融的力量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跻身成为全国甚至全球一流的企业集团。

广州发展民间金融的大胆探索

广东是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大省, 目前省民营经济单位突破500万户, 其中私营企业125.62万户, 个体工商户361.91万户。2012年, 省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2.9万亿元, 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51.4%, 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5.9%。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 既有千年商都的深厚积淀, 又得改革开放先行地的机遇, 使得广州的民间资本显得相当厚实和活跃。发展民间金融, 对于广州而言, 既是广州金融业发展的优势所在, 也是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重要突破方向。

近年来, 广州的民间金融发展势头良好, 作用日益显现, 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一是设立了全国首个民间金融集聚区——广州民间金融街。民间金融街从2012年初开始规划, 经过一期、二期的建设, 截至目前, 金融街入驻机构达到了102家, 其中小贷公司、担保、典当和为民间融资服务的相关机构的聚集为主, 累计提供融资服务超100亿元, 实现税收超1亿元。初步形成了类金融机构聚集功能, 成为广州老城区旧城改造的典范和区域经济“腾笼换鸟”、转型升级的代表, 激活了民间资本, 满足了众多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探索了民间金融发展的有形载体和服务功能的有效结合, 实现了民间金融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在全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二是形成了民间融资的“广州价格”。通过广州民间金融街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融资价格的编制和发布机制, 形成民间融资的广州指导价格, 并每日对外及时及实对外发布, 有效引导了民间融资规范化和阳光化, 拓宽了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防止因信息不对称造成小微企业融资成本过高, 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行为。三是支持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的设立。支持民营资本参与设立5家村镇银行, 发起设立珠江人寿等保险公司、50家小额贷款公司、7家第三方支付公司、400多家创业及股权投资机构和近百家融资性担保公司。

广州发展民间金融大有可为

未来十年是人民币走向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重要时期, 也是我国从金融大国走向金融强国的重要阶段, 有着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民间金融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成为中国金融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广州要抓着这一历史机遇, 进一步开拓创新, 在发展民间金融上力争大有可为。

(一) 打破“玻璃门”、“弹簧门”, 拓宽发展民间金融的通道。一是大力发展村镇银行、第三方支付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机构, 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多层次金融组织体系, 充分发挥民间金融的市场活力。二是积极争取国家支持, 在广州设立自担风险民营银行、民营金融租赁公司、民营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三是创新发展, 拓宽民资进入金融业的领域和空间。通过制度创新, 支持民资设立小额再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互联网金融公司等新型组织。

(二) 突出重点, 支持优秀民营企业大力发展民间金融。优秀民营企业进入金融领域, 可以更有效地防控风险, 同时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应优先支持在行业内领先、信誉度高、有实体经济支持的民企更多地进入金融领域, 培育若干个全国领先的民营金融投资和服务集团, 打造广州发展民营金融的骨干品牌。

大连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研究 篇8

我们利用SWOT分析方法, 对大连构建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因素进行分析。

一、大连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优势

1. 环渤海经济圈的区位优势

环渤海经济圈, 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经济带, 它是我国北方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 环渤海经济圈已经形成了发达便捷的交通优势, 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技教育优势, 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 密集的骨干城市群等五大优势。大连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领头军, 其作用的发挥是显而易见的。

2. 较为完善的金融体系

大连作为中国北方地区外资银行最集中的城市。目前, 已有多家外资银行和金融机构在大连开设了分行或设立了办事处, 大连金融机构已与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结算网络, 大连已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国际结算中心。大连商品交易所是中国三大期货交易所之一, 也是亚洲最大、全球第二的大豆期货市场, 塑料期货已成为世界最大交易市场。百年人寿——第一家总部设在大连的中资保险公司。它完善了大连市的金融结构, 也有力地增强了大连保险业的规模和实力。

作为大连金融业未来发展的有形载体, 星海湾金融城规划占地面积约52万平方米, 广泛聚集各类金融总部、区域管理总部、功能总部、国际财团总部、跨国公司资金结算中心、财务中心, 以及各类金融中介机构等, 成为资金流量巨大、辐射功能强劲、交易活跃的新兴开放型现代国际金融聚集区。而人民路国际金融区则借助改造的契机, 沿人民路延伸段至东部港区, 规划发展新的金融功能区, 拓展金融机构集聚空间, 整合金融资源, 强化服务功能。

3. 便利的交通

作为我国北方的交通枢纽, 大连的交通条件便利发达, 整个体系呈海、陆、空全方位立体式分布。享誉国内外的大连港与上百个国家有航运往来;迅速快捷的铁路和四通八达的公路遍布城区, 外可连接众多省市, 内可贯穿各个景点, 公交汽车、快轨、旅游巴士, 出租汽车多种方式可供选择;智能化管理的大连国际周水子机场, 每周数百条航班连通国内外等著名城市。

二、大连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劣势

1. 金融宏观环境不完善

目前我国人民币仅仅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 还没有实现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 从而使货币自由兑换受到限制。另外, 我国信用制度体系不健全, 信贷资产质量不高和借款人资信状况有待完善, 不良资产率降低与金融风险防范任重而道远, 投资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这些都限制了大连市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步伐。

2. 金融人才相对较少

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 人才是关键。虽然大连市高等学府云集, 为大连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助。但缺少既懂国内金融又懂国际金融规范运作的银行家与金融家, 尤其缺少国际金融业务的经营与管理人才, 制约了大连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

三、大连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机遇

1.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的发展

经济竞争的关键是金融竞争, 故振兴东北, 金融先行。从目前来看, 现行的金融体制已无法满足企业扩张带来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 努力调整金融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构建东北区域金融中心, 积极推进东北区域金融业的协调发展, 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现实选择。

2. 大连工商业门类齐全, 经济容量大

产业实力表现在:以造船业为代表的机遇大工业, 电子、轻纺近年来增长迅速。主导工业产业的发展, 对资金的需求将进一步促进大连成为东北区域金融中心。

四、大连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挑战

1. 东北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竞争激烈

黑龙江省会哈尔滨, 是地处连接俄罗斯的交通枢纽, 还是中国的大型重工业基地。但哈尔滨的对外开放度水平比较低, 对外资吸引能力也很低。

吉林省省会长春, 地处东北中部, 汽车产业特有的产业链条优势, 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但长春地理位置差, 而且吉林省没有港口城市, 不利于区域金融中心城市辐射作用的发挥。

辽宁省省会沈阳, 在构建东北区域金融中心方面无疑是大连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在国家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背景下, 沈阳市提出以金融商贸开发区为平台, 建设东北地区金融中心。而沈阳市目前已有多家分行级以上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沈阳市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提供了新鲜“血液”。

2. 中国城市金融竞争力测评

日前, 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权威研究咨询机构——综合开发研究院首次推出的“中国金融中心指数” (CDI CFCI) 公开发布, 大连在环渤海及东北地区位列第一, 被确认为第二级次, 即核心区域金融中心。而沈阳属于次级区域金融中心, 被确认为第三级次, 金融中心指数在30分以下。

可见, 大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发展目标十分明确, 就是要立足大连, 依托环渤海, 服务东北, 面向东北亚, 在建设东北地区金融中心的基础上, 逐步发展为东北亚国际金融中心。

摘要:金融是21世纪经济竞争的核心, 金融业的发展对于支持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构建区域金融中心, 就是通过区域金融中心的集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 增强区域金融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金融核心竞争力, 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对于我国现代化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要振兴东北的经济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持。大连是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首选。

关键词:大连,区域金融中心,振兴东北经济

参考文献

[1]黄解宇杨再斌:金融集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07-108

[2]韩龙: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6.8

[3]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郑州区域金融中心 篇9

一、北上广深四大城市金融生态环境比较

金融生态环境是指与金融业生存、发展具有互动关系的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人口等一切与金融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面。构成金融生态环境的因素有五大类, 分别是:经济基础、资金实力、金融机构、社会保障环境、金融可持续能力。细化指标包括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实际使用外资直接投资额、地方财政收入、金融机构数量、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保险深度、金融相关率 (FIR)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参加失业保险人数、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 (含研究生) 、第三产业增加值等。有研究表明, 用这些因素构建金融生态环境模型, 并作回归分析, 可以得到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的综合得分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 广州、深圳的金融生态环境与北京上海有较大差距。这和现实的情况吻合, 北京是全国性金融机构总部最集中的城市, 有一行三会和很多全国性大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的总部, 其核心功能是金融决策和金融信息中心;上海是金融活动最活跃的城市, 有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外汇市场、黄金交易中心和全国银行卡中心等, 其核心功能是国际和国内金融交易与服务及区域金融辐射。深圳除了证券交易所外, 只有少量的金融机构总部, 而广州除了广发银行、广发证券的总部外, 其他的都没有。

二、广州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可行性

深圳已经是事实上的区域金融中心, 所以本文重点讨论广州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可行性。

(一) 广州具有非常好的区位条件。

广州位于广东省的中心地带, 同时又有海港, 一直是华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这种地理上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深圳和香港所无法相比的。区位和交通上的优势使得广州成为“泛珠三角”和广东最重要的物流中心, 可以上下左右全方位辐射, 连动广东和“泛珠三角”的各个地区。

(二) 广州具有很强的经济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广州是工业基础较雄厚、第三产业发达、国民经济综合协调发展的中心城市, 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华南地区的综合性工业制造中心。2012年GDP达到13551.21元, 位列全国第三。在全国各大城市中, 广州的市场经济秩序应当是最正常的、最成熟的。它今天的繁荣没有依靠贵族市场经济, 因此没有政策泡沫, 这一点应该超过了上海、深圳和北京。

(三) 广州的金融活动活跃。

广州是全国三大金融中心之一, 金融市场活跃, 是华南地区融资能力最强的中心城市, 也是全国外资银行第二批放开准入的城市。

(四) 广州是华南地区信息中心。

广州拥有比较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 是我国长途电信业务三大出口之一, 也是全国互联网三个核心节点和国际出口之一, 更是国家互联网三大交换中心之一。

(五) 广州高校林立。

南下广州发展的高学历人才很多, 广州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有较充足的人才供应。

三、深圳、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从区域来看, 可以认为上海、北京、深圳与广州分别是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和珠三角的金融中心, 深圳、广州的金融生态环境与广东省在全国排名第一的经济地位不太相称, 对广东省的经济发展不利, 有加强建设的必要。但从两个城市的政治地位及GDP情况看, 深圳和广州和北京上海有较大差距, 甚至有被天津、苏州、重庆超越之势 (见表2) 。两个城市独自建设金融中心, 只会导致对有限金融资源的抢夺, 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 只能走协同发展、错位发展的道路。

四、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模式探讨

根据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 不同的区域金融中心形成模式也不同。但是, 无论是国际性的金融中心还是区域性金融中心, 形成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即自然形成模式、政府主导模式及混合形成模式。

(一) 自然形成模式。

这种形成模式是完全由市场的力量所决定的。当一个经济体不断发展, 国际、国内贸易频繁活动, 其市场就存在极大的需求, 一方面, 当地金融机构就会不断扩大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另一方面, 腹地外的各类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也会被吸引到该经济体从事金融活动。这种形成模式是自发形成的, 完全不受除市场力量以外的任何外力的推动, 是一种纯粹的经济行为的结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说, 符合这种模式的金融中心只有纽约和伦敦。

(二) 政府主导模式。

这种形成模式纯粹是由政府扶持的结果。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当某一经济体处于发展需求而本身又不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时, 政府就会通过提供优渥的政策环境吸引投资者从而加快了中心城市的发展。这种模式形成的金融中心多为功能型金融中心, 最成功的例子是新加坡。

(三) 混合形成模式。

所谓的混合形成模式是自然形成模式和政府主导模式的结合体, 这种模式既有市场的需求又有政府的推动作用。这种模式最大的优点是克服了自然形成模式的低效率和政府主导模式的盲目性。事实上, 除了纽约、伦敦、新加坡三个个例外, 其他的国际金融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大多数都是混合形成模式。

深圳和广州都有较强的经济基础, 市场本身对金融活动及金融产品有极大的需求, 但要靠市场自然形成, 需要很长的时间, 要想尽快建成区域金融中心, 必须要加强政府主导。

摘要:广州和深圳是我国经济实力排名第三和第四的城市, 但金融生态环境及金融竞争力远不如北京和上海, 特别是广州尤其明显, 和广东省在全国排名第一的经济地位不太相称。广州和深圳在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上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本文在比较了北上广深四大城市的金融生态环境后, 论述了广州和深圳协同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必要性, 并对可行的建设模式作了探讨。

关键词:区域金融中心,协同发展,区域经济

参考文献

[1] .广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课题组.发展广州金融产业, 建设华南区域性金融中心[J].广东经济, 2005, 12

[2] .杨林.建设广州金融中心的模式与策略[J].粤港澳市场与价格, 2007, 11

南京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研究分析 篇10

一、区域金融中心的定义

金融中心可划分为国际金融中心、国家金融中心和国内区域性金融中心, 彼此之间相互竞争与合作, 配置金融资源在空间上的流动组合, 构成一国金融中心层级体系的空间布局。

区域性金融中心是金融机构集中、金融市场发达、金融信息灵敏、金融设施先进、金融服务高效的融资枢纽, 它能集中大量金融资本及其他生产要素, 从而有力推动该区域内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它所辐射的内容只在一个区域之内, 从该区域内吸收集中资金, 再将其大部分用到该区域内。资金在区域内的流动, 有很大部分要经过中心的中介, 而同其他中心的联系, 大多数也通过该中心进行。

二、南京建设区域金融中心SWOT分析

SWOT是一种战略分析方法, 是通过对被分析对象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加以综合评估与分析得出结论, 通过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来清晰地确定被分析对象的资源优势和缺陷, 了解对象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 从而在战略与战术两个层面加以调整方法、资源以保障被分析对象能够达到所要实现的目标。

SWOT分别代表:Strengths (优势) 、Weaknesses (劣势) 、Opportunities (机遇) 、Threats (威胁) 。

(一) 优势

1、南京的综合经济实力较强。

2010年全市经济总量达5010.36亿元, 是长江沿线城市带中第四大城市经济体, 其中主城区超过4000亿, 在全国非沿海城市中仅次于重庆主城区 (5697亿元) 、杭州市、成都市位居第四位, 全国省会城市第四位 (前三位为广州、杭州、成都) 。2009年, 在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内地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报告”中, 南京位居全国第六, 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 并与杭州市一起“领跑”总部经济发展“第二方阵”。

2、南京金融业发展基础较好。

全市已经基本形成银行、保险、证券各业并举, 中、外资金融机构并存, 功能完备, 运行稳健的多样化金融体系和全方位的金融发展格局。全市共有分行以上银行业金融机构35家, 其中政策性银行3家, 国有商业银行5家, 股份制商业银行21家, 外资银行6家;证券法人机构2家, 证券营业网点70多家;法人期货公司5家;保险公司省级以上分公司72家, 其中财险公司28家, 寿险公司44家。截至2010年末, 银行类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2887亿元, 本外币贷款余额10915亿元, 存贷款总额在副省级城市中仅次于广州、深圳、杭州、成都, 位居第五。2010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417亿元, 占全市GDP的8.3%, 拉动GDP增长1.6个百分点, 成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

3、交通及区位条件优越。

南京的区位优势突出, 位于沿海、长江经济带交汇处, 是长三角地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中心城市, 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和通信枢纽。南京是综合性交通枢纽城市, 拥有机场、高速铁路、地铁和港口构成的立体交通网, 拥有亚洲最大的内河港、华东最大的铁路枢纽中心、中国第六大国际货运机场。

4、科教人才优势。

南京是全国科教第三城, 拥有53所普通高校和众多的科研机构、人才汇聚, 具有较强的人才优势。截至2010年底, 南京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62万, 拥有两院院士77人, 列全国第三, 每万人中的大学生数量全国第一, 每万人中研究生数量全国第二。

(二) 劣势

1、金融机构聚集度和层次较低。

虽然南京的金融业发展基础较好, 但距离金融中心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 特别是南京的金融机构聚集程度低。河西中央商务区内的金融城目前还处于前期建设中, 金融机构没有形成有效聚集;另外金融机构的层次低, 主要体现在:金融分支机构多而法人机构少, 法人金融机构竞争力有限, 难以开展跨区金融服务;区域外和国际金融机构在南京的分支机构与国内其他沿海开放城市相比仍显较少, 金融机构的国际化水平不高, 金融业开放度不够;金融市场中, 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的规模都不够, 影响了金融业市场化进程。

2、缺乏高素质的金融专业人才。

缺乏相应的高素质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 特别是缺乏受过系统专业金融竞争实务训练的专业管理人才。

(三) 机遇

1、长三角城市群的快速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是全球第六大城市群, 以上海为中心, 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 即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到2015年, 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 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长三角发展战略需要大量的资金, 仅靠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财政支持远远不够, 必须有强大的金融资本市场作后盾, 尤其要积极利用国际金融资本。

2、2013年亚青会和2014年青奥会为南京金融业发展提供了新机会。

虽然亚青会和青奥会的直接预算不多, 但相关城市建设总投入将超过1000亿元。赛会相关场馆设施及市政建设促进了大量多元化的融资服务, 如资本市场融资、融资租赁、信托投资基金等的发展。另外与赛会相关的会展、旅游、信息、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需要大量的金融投入, 从而为南京金融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四) 威胁 (挑战)

1、国内区域金融中心的竞争非常激烈。

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全国有26个城市明确提出要建设金融中心。华北地区, 大连、青岛都在争取成为区域金融中心, 华中地区, 武汉和长沙都在争取成为区域性的金融中心, 重庆和成都则在争取成为西南地区区域金融中心。各地都纷纷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扶持金融业发展, 推进金融中心建设。

2、长三角区域内其他城市的竞争。

长三角地区内除了上海是当仁不让的全国金融中心, 经济发达的杭州、宁波、苏州、无锡等副中心城市都有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潜质, 南京面临着其他城市的激烈竞争。南京建立区域性金融中心最大的威胁来自于长三角另一端的杭州, 杭州发展成区域性金融中心具有四大优势:

金融生态环境一直位居全国前列:改革开放以来, 杭州金融业的发展一直处于上升态势, 2009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14284亿元, 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13113亿元。杭州的金融机构聚集效应显著。杭州是全国金融机构种类最早最齐全的城市之一, 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门类齐全。

经济发展活力十足:杭州所处的浙江东南沿海一带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区域, 经济的快速增长, 对金融业的发展和构建区域金融中心提供了雄厚货币基础。

人才优势:杭州集聚了浙江省80%以上的高校, 颇具人才优势。

政策和组织领导优势:政府的主导和强有力的推动, 对构建杭州区域金融中心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早在2008年杭州就出台了《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长三角南翼金融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 《杭州市“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明确十二五末把杭州建设成为长三角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市政府根据建设“长三角南翼金融中心”的战略决策, 出台了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

三、南京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对策建议

(一) 金融改革和创新

2012年以来, 国家先后批准建立了温州、珠三角、泉州三个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 作为全国最发达的长三角区域的副中心城市南京应积极争取国家加大对本区域金融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赋予南京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的试点权, 进而让更多的金融产品、工具和制度在南京创新及试点, 使南京成为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创新的研发和示范基地。

(二) 宁台金融合作

南京与台湾有着悠久的文化联系和特殊的历史渊源, ECFA协议签署后宁台经贸合作日益密切, 南京已成为台湾金融和商贸服务业向大陆集聚的首选城市之一, 2011年南京启动人民币与新台币双向兑换试点。应从战略层面统筹宁台金融合作, 积极鼓励台湾金融机构入驻南京, 设立大陆总部、分支机构等。南京也在探索设立江苏省的股权转让交易市场, 争取为台资企业在股权登记、转让、结算方面搭建一个新的平台。建议以宁台金融合作为契机, 率先开展贸易、融资、担保、抵押等方式, 来构建两岸货币结算中心。

(三) 科技金融

南京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 近年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渐凸显, 南京已初步建成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型城市。“十一五”以来南京市已经获得了首个“中国软件名城”、全国唯一的“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等称号。

科技金融是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 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发展的金融制度、金融政策、金融工具、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安排。南京将建立多个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 以科技金融产业园为载体, 聚集银行、风险投资机构、保险公司、资产评估公司等金融企业, 为成长型科技企业提供多样化、集中式的融资信贷解决方案, 为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创新和跨越发展提供全方位专业高效的金融平台。

(四) 金融载体建设

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有高质量的载体, 无论国际还是国内的金融中心都有一个特征, 即在一个核心区域内聚集大体量的顶级写字楼、知名的金融企业和机构以及其他金融行业资源, 最终成长为区域经济核心地带。

南京传统的金融集聚载体区域是新街口———洪武路商业圈, 但新街口属于成熟的商业区, 近年来新街口已属于无地可开发的状态。因此, 正在建设中的河西新城成为南京新的金融集聚区, 2011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在河西CBD核心地段建设金融城, 金融城的建设目标是成为具有国际水准、地标性金融企业集聚区, 是南京“区域金融中心”的核心载体。金融城已于2012年全面动工建设, 为今后金融产业集聚提供了高质量的硬件载体资源。

(五) 错位发展

长三角区域内上海是国家定位的国际金融 (下转第54页) (上接第41页) 中心, 南京发展金融产业需要与之错位发展。上海属于全能型金融中心, 南京可以利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这一机会, 借助地处上海腹地这一区位优势, 使自己成为次级金融中心, 形成两个不同层次金融中心之间的功能互补关系。

南京地理上处于长三角的西侧, 靠近中部地区, 区域金融中心的辐射范围更广, 可通过金融机构的集聚和金融业务的区域辐射, 促进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张凤超.金融中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2]黄解宇, 杨再斌.金融集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3]张仁开.陆家嘴CBD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评述[J].市场研究, 2008, (06) .

[4]高珊, 杜慧滨.金融中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J].商业时代, 2009, (20) .

[5]李小建.金融地理学理论视角及中国金融地理研究[J].经济地理, 2006, (05) .

[6]潘英丽.国际金融中心:历史经验与未来中国[M].上海:格致出版社, 2010.

[7]蒋三庚.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研究论丛[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9.

[8]彭小兵, 蒋静梅.重庆金融业产业集群的现实基础:一个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 2008.

[9]祁敬宇.北京CBD金融发展的SWOT分析[N].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09) .

[10]王力.中国区域金融中心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8.

[11]王曼怡, 刘同山.我国中央商务区金融集聚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 2010, (10) .

兰州区域金融中心的构建与发展 篇11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 货币和资本发挥着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的作用, 发展区域经济离不开金融的助推和支持。提供金融市场是区域金融中心的一项基础的、首要的功能。区域金融中心内聚集了大量金融机构、金融资产及金融人才,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金融市场的物质基础, 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专业性金融从业人员的聚集为金融市场高效运行提供了保障。区域金融中心形成发达成熟的金融市场, 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主要就是在区域金融中心提供的金融市场上实现的。

金融结构的优化主要是指金融工具的数量、种类、先进程度以及金融机构的数量、种类、效率的综合形成不同程度的金融发展。由于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成熟的金融市场及种类齐全的金融工具, 使金融活动的总量大幅度提高, 大量金融资源聚集在区域金融中心, 使金融相关率得到提高。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对称性、过度竞争等容易引起价格信息扭曲, 这些市场失灵的现象往往发生在资本密集型、信息密集型、高风险型和属于公共产品的行业, 金融业中的商业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正是属于这类行业。

二、兰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的条件分析

一个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立, 必须是以具有较强经济实力、较广的经济辐射力、较大的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中心城市为依托。目前, 兰州自身已初步具备了这些条件。

(一) 兰州建立区域金融中心的政治条件。

自1994年国家五部委联合批准兰州进行建设商贸中心改革试点以来, 兰州市区域性商贸中心已初具规模, 人流、物流、资金流、资讯流趋于活跃, 初步形成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格局, 商品辐射面达到西部8个省区、近400万平方公里和3亿多人口, 在开拓西部大市场中具有很强的集聚辐射功能。1992年7月, 兰州被国务院批准为内陆开放城市, 又相继被国家确定为建设商贸中心、综合配套改革、科教兴市和优化资本结构等试点城市。兰渝铁路、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等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使兰州加快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条件。兰州在西部和甘肃的定位, 确定了建设西部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

(二) 兰州建立区域金融中心的地理交通条件。

1. 地理条件。

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兰州构建金融中心的区位优势, 兰州作为我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 是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的重要支撑点和辐射源, 也是新亚欧大陆桥通往中亚、西亚和欧洲的国际大通道和陆路口岸。处于地区“座中四联”的位置, 发挥着“承东启西、联南济北”的作用。

2. 交通条件。

兰州在大西北处于陇海、兰青、兰新、包兰4条铁路和312、310等5条国道交汇处, 39条航线直通全国各主要大中城市及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京呼银兰、兰西拉、西兰乌、兰成4条数字光缆在此汇集, 使兰州成为西北最大的交通、通讯枢纽和网络中心。

资料来源:2012年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三) 兰州建立区域金融中心的经济条件。

早在1999年国家就开始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兰州现已形成了汽车制造业、医药食品业、石油化工业、有色冶金业、装备制造业五大支柱产业。已发展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 全市拥有各类商业、饮食、服务网点8万多个, 各类消费品、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市场300多处, 其中年成交额过亿元的市场33个, 东部综合批发市场、光辉布料批发市场、张苏滩蔬菜瓜果批发市场分别进入全国同类市场50强。如表2所示, 近8年来全市工业每年都在增长。

(四) 兰州建立区域金融中心的文化科技教育条件。

兰州集中了甘肃省80%以上的科研机构和专业人才, 已形成了以中科院兰州分院、兰州大学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外一流的大中型国有研究机构、高校、民营科研机构等组成的完备的科研体系, 拥有7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 已形成了规模较大、水平较高、门类较全的科研人才队伍, 并在核辐射技术、真空技术、石油化工、高分子合成、生物工程、合金材料、微电子技术、工业自动化控制等领域独具特色, 综合科技实力和人才密度在全国中心城市中位居前列, 是全国“科技兴市”的试点城市。

资料来源:兰州市统计局 (http://tjj.lanzhou.gov.cn)

三、兰州区域性金融中心构建的途径

(一) 加快金融机构集聚速度, 扩大区域金融总量。

金融中心的主体和核心是多功能、多元化、种类齐全的金融机构及其服务机构。金融机构及其服务机构的大规模集聚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金融机构集聚所产生的竞争效应、效率提高效应、技术进步和创新效应都会因为集聚程度提高而产生自我强化作用。随着集聚区域的扩大和集聚程度的提高, 外部效应增强,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更加显著, 更多的金融企业因此受惠。

(二) 政府大力扶持金融中心建设。

政府要给予各种支持, 吸引各类金融机构集聚兰州, 建设为金融商务区服务的专业化人才队伍, 提高政府对企业的服务水平。改善投资环境, 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和融资方式改变, 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 通过建立相关的法规和制度改善投资软环境, 特别是要通过相应的政策措施来降低外地金融企业的投资门槛。

(三) 鼓励和推进金融创新, 吸引金融资源集聚。

金融工具创新不仅能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以及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 也能提高金融业的发展能力, 同时, 金融工具创新能提高金融市场的深度与广度, 有利于提高兰州金融中心在西部地区和新欧亚大陆桥经济带的定价能力, 从而提高该兰州金融商务区的影响力。

这种创新应该包括银行业和保险业的金融产品与工具创新。在银行业, 第一, 要构建产品工具信息系统。具体来说, 收集银行所有产品工具的信息。为了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产品工具的详细信息, 就需要对该产品工具进行长期跟踪分析。第二, 为了延长产品成熟期, 防止过早衰退, 对其维护要有一定效果, 因此要掌握产品的生命周期。第三, 为了获得更多收益, 应掌握产品工具的价值回报, 根据其回报来完善产品及其相应的科技技术。

摘要:金融是经济的核心, 发展区域经济离不开金融的助推和支持。金融中心是现代商业体系的核心, 发挥金融中心的核心作用, 对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力至关重要。如何汇聚金融资源, 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 通过金融中心的集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 增强区域金融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金融核心竞争力, 进而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成为区域经济开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点课题。本文探讨兰州区域性金融中心构建的可能性以及建设方式。

关键词:区域经济,金融中心,城市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忠民, 邹明东.西部构建区域金融中心的比较研究[J].西部金融, 2010

上一篇:压疮防治的护理进展下一篇:合作竞争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