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辐射中心

2024-09-20

区域辐射中心(通用7篇)

区域辐射中心 篇1

随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 核能作为清洁、环保、高效能源在经济与社会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核与放射材料广泛应用于军用和民用领域, 大大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核与辐射事故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后果严重性等特点, 不仅可以造成受害者身体的近期损伤, 还会造成后代畸形、变异等远期损害。如果事故处置不当就会危及受害者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 甚至会危及国家安全。医学救援是一个特殊而复杂的过程, 需要多个部门协同配合, 有效使用现有资源。为了保证救援及时、高效的进行, 减少事故发生造成的危害, 必须依托高水平的综合医院建立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医学救援中心。因此, 区域性核与辐射应急医学救援中心选取与构建对于强化事故的预防和处置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核与辐射事故的分类及特点

核辐射事故包括核反应堆事故、辐射装置事故、核材料临界事故、核武器事故、放射性废物储存事故、放射源丢失事故以及医疗照射事故等。核与辐射事故具有以下特点: (1) 突发性。核辐射事故与其他灾害事故一样, 具有突发性的特点, 是事先无法预知的, 这是一切事故的共同特点。一旦核事故发生, 其发展是迅速的。 (2) 多途径。核辐射事故可污染土壤、水源、大气、植物和食品等。环境中的核素可以直接照射人体, 也可以通过被核素污染的水、食物进入体内, 对人体组织和器官造成损害。早期的危害主要来源于放射性核素的吸入及放射性烟羽的外照射。中期和后期的危害主要来源于辐射性物质地面沉积的外照射及摄入污染的食物和水。 (3) 危害大。核事故不仅可以造成人员的近期损伤, 而且可以造成后代畸形。照射可以分为内照射和外照射。外照射事故是指人体外部的放射源对人体组织器官造成危害的事故, 主要是γ射线对组织器官的照射;内照射事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吸入或食入放射性核素对甲状腺、肺或其他组织器官的内照射, 以及沉积于体表、衣服上的放射性核素对皮肤的照射。照射所致的损伤程度取决于受照方式、核素的种类及相对量。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三哩岛核事故等证明, 核事故可以造成广泛的社会心理影响, 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干扰、破坏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 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这种不良的社会心理效应, 其危害可能比辐射本身造成的后果更加严重[1]。 (4) 影响范围广。发生核反应堆事故, 尤其是在释放大量放射性物质时, 放射性烟羽随大气漂移, 放射性的污水随海水播散, 辐射影响的范围往往较为广泛, 受照的人群较多, 不仅核设施周围的居民受到照射的影响, 甚至更远距离的公众及世界上某些地区的人员均有可能受到电离辐射的异常照射。由于核素的半衰期较长, 所以放射性物质的作用时间较长, 可以持续几十年。

2 建设必要性及意义

2.1 建设区域性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医学中心是应对事故风险, 保障人民健康的有力支撑

核与辐射事故发生具有突然性、难预测、低概率性的特点, 一旦发生所造成的危害巨大。核与辐射应急医学救援又不同于一般的灾害救援, 有些药品和设备需要专门储备, 不能同时对每个医院投入, 必须指定某一医院作为应急医学中心, 对其进行专项拨款, 使其成为救援的骨干力量, 拥有完备总体预案、完善的信息平台、充足的应急资源、先进的救援技术。应急预案明确医院在核与辐射事故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各环节的任务, 具体什么时间做, 谁做, 用什么做, 怎么做, 为应急救援提供了行动指南[2]。信息在应急救援中的起着关键作用, 直接影响决策指挥、资源调度、多部门合作等环节。构建含应急医学数据库、应急指挥系统、数据交换-共享系统的省级应急平台可以整合各部门应急资源能, 利用GPS或其他卫星定位技术, 为应急救援提供了决策工具[3,4]。科学的管理、充足的物资为应急救援提供有力后勤保障, 保证在最短时间内能快速作出响应, 人员、物资快速集结, 提供种类齐全和数量充足的仪器、检测与治疗设备、后送工具、药品和器械。救援技术是救援成功的有效保障。面对复杂危险的救援现场, 救援人员必须全面掌握预防、侦查、检测、洗消、治疗、后送等知识和技术应对事故风险。

2.2 建设区域性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医学中心维护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 完善核与辐射应急医学救援体系的必要手段

核与辐射事故具有突发性和危险性, 如何防范核与辐射事故, 保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保障公众的健康, 已成为各国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焦点。核与辐射事件对公众的社会心理影响很大, 可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较严重的干扰、破坏。国外发生的几次重大辐射事故的经验证明, 由它引起的公众社会心理影响所造成的健康危害和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损失, 远比辐射所致的危害和损失要大。例如:1979年美国三哩岛核事故释放的放射性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较轻, 但由此产生的心理应激又导致了公众恐核的心理, 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核示威和骚乱, 许多工作处于停顿状态。应急医学中心是医学救援体系的关键环节, 是核与辐射事故救援的指挥者和主要参与者。通过应急医学中心, 使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医疗机构等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合作—协同和资源整合, 各部门的知识互惠分享, 资源优化配置, 行动最优同步[5]。

3 对构建区域性核与辐射应急医学中心的思考

3.1 构建核与辐射应急医学中心的原则

根据中值模型选址理论与协同创新理论, 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医学中心既需要保证其与各核设施的距离最短, 运输时间最短, 救援成本最低, 又要汇聚最好的医学救援人员、科研人员和应急资源[6]。因此, 核与辐射应急医学中心的选取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3.1.1 救援半径最短

应急医学中心选址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救援的效率、运输时间和救援成本。为了保证救援的及时、高效, 降低运输时间和费用, 应急医学中心的救援半径应该最短。根据应急选址理论点覆盖的中值模型, 应急中心到救援地点的平均权重距离应最短, 即救援地点和应急中心之间的距离与需求量的乘积之和最小。除此之外, 应急中心应尽可能设置在交通便利处、铁路网和公路网交汇点, 一旦发生核与辐射事故能够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流程。

3.1.2 科研能力最强

核与辐射事故的医学救援是一个综合过程, 涉及核技术、医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 需要各类救援人员积极参与, 密切配合。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经常参加与核有关的研究, 在处置事故方面有较强的救援技术。选取拥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学或科研单位作为应急医学中心, 或与这些单位进行合作, 这样可以明显缩短资源整合与能力形成时间。

3.1.3 救援经验丰富

核与辐射应急医学救援是一个特殊复杂的医学救援过程, 处置放射性物质对机体的照射损伤。救援人员不仅要对受照射的人群进行处置, 还要保护自身的安全。这对医学救援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要求较高。区域性应急中心拥有最高救援水平的人员, 熟练掌握了防护、侦查、洗消、检测、治疗等专业知识, 参与了现核与辐射事故场救援、演习及培训, 具备丰富的实战救援经验。如果现有核单位医院或有救援经验的医院符合此条件, 可以直接考虑将其作为应急中心, 以缩短对救援人员的培训时间, 减少救援经费投入, 提高救援效率和救治成功率[7]。

3.1.4 应急资源充足

充足的物资是应急医学救援成功的物质保障。应急医学中心作为救援能力最强的医疗机构, 医疗资源应当非常充足, 储备大量应急药品、先进仪器设备。为了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 可以把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作为应急中心。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高, 仪器、设备、药品等资源丰富。应急中心配备信息人员、应急管理人员、医护人员、核医学人员、核技术人员、心理咨询师等, 就能在事故发生的前、中、后分别承担相应的任务。人员完备、资源充足可以避免人员临时抽调重组, 节省了培训的时间和费用, 真正使中心的救援人员成为核应急医学救援的中坚力量。

3.2 构建核与辐射应急医学中心的措施

3.2.1 加大对应急医学中心的投入, 保证经费和物资供应

应急医学中心为区域安全与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现阶段国家和各省对核应急救援都不够重视, 应急经费几乎为零。应急医学中心的建设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 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应设立经常性项目的工作经费和非经常性项目下的应急装备专项经费, 健全卫生机构核应急工作经费财政补偿制度。应急中心加强经费管理, 及时购买新的应急药品, 包括外照射急性损伤防治药物、阻止吸收核素药物、核素促排药物, 特别是储备不常见的外照射急性损伤防治药物;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检测, 掌握其使用情况, 对停止工作的仪器进行维修, 不能维修的仪器要报废, 及时购买新的仪器设备, 保障仪器设备有效使用。

3.2.2 加强应急医学救援人员的培训, 定期开展演练与急救知识宣教

应急医学中心要提升应急救援人员的能力, 必须加强对应急人员的培训和模拟演练。围绕核应急医学救援的“侦”“检”“消”“防”“治”和“送”6个过程, 以伤病员为中心, 采取专家指导、模块组训、分项演练等方式, 就现场处置、个体防护、伤员急救、沾染洗消等科目进行了综合演练[8]。公众对核应急的认知水平高不仅能促进我国核电产业的发展, 也可以消除核恐惧心理, 保障事故后救援有效开展和社会稳定。中心应该每年定期开展普及核与辐射事故的救援的知识宣教, 通过网络、报刊、电视、广播、展板等多种形式, 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9]。

3.2.3 创新物资管理, 提升物资使用率

物品管理采用定期检查、定人管理、定点放置、仪器固定的方法。定期检查是指每3个月对应急医疗物资进行例行检查, 确保仪器性能完好, 药品无过期。定人管理是指所有的物资由1人专门负责, 定期抽查并记录, 及时增补。定点放置是指应急物资集中固定放置在一个地方, 分区、分类、分层放置, 标识明确, 存取方便;使物有其位, 物在其位。仪器固定是指仪器由某科室管理使用, 每天请专人清点和维护仪器, 及时保养维修。完善和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 常态化开展应急医疗物资使用的培训, 定期检查, 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确保紧急应对能力和医疗保障能力[10]。

3.2.4 加快信息平台建设, 提升决策指挥效率

信息在核与辐射事故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及时的信息传递能极大地提高救援效果。省应急中心应当建立一个总的信息平台, 涵盖应急资源数据库、应急响应系统、决策指挥系统等, 实现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作。如:将地理信息系统 (GIS) 用于核事故医学应急工作中, 建立网络数据资料库系统, 综合分析处理核设施、射线装置、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力量、资源等地理信息, 为应急指挥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快速响应及应急资源合理分布、调用[11];利用核事故评价系统快速评估事故并给出应急方案和决策[12];利用“实时在线决策支持系统” (RODOS) , 为核事故应急医学救援的处理、知识与经验获取及决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13]。

3.2.5 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网络化的医院救援体系

高效的救援体系必定以应急中心为主, 建立覆盖全省的省、市、区分级医学救援网络和分级救援的运行机制, 涵盖国家和省区应急救援人员、市应急医学救援人员、市区应急医学救援人员、非专业人员 (医药卫生人员) 、志愿者、社会公众, 形成覆盖全省的区域性应急医学救援体系, 构建一个健全的救援服务框架[14]。多层次、立体化、网络化的救援体系是指组织体系由省、市、区县三级、二级和一级医院、专科医院组成, 将现有医疗资源整合到应急救援中去, 实现优化配置。

3.2.6 完善组织制度, 再造救援程序

应急中心应建立系统、健全的组织管理机构, 完善“一案三制”, 即应急医学救援预案、应急医学体制、应急医疗机制、应急医疗法制。应急医学救援预案要明确医院在核与辐射事故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各环节的任务, 通过实践不断检验和更新预案[2]。应急医学体制和应急医疗机制明确应急中心应组建一支按任务模块分工的应急医疗小分队, 各模块成员平时开展理论学习, 进行分组与合组训练, 提高救援人员的反应速度, 应对任务的多样化, 提升保障能力。应急医疗法制明确政府必须制定并完善湖南省核与辐射事故救援法律法规体系, 明确事故前、中、后各方的责任, 规范救援行为。核与辐射事故的救援流程应当是由下而上, 事发地所在的应急分中心在事故发生后迅速启动救援流程, 在省应急中心的救援小分队到达前开展救援, 实现救援流程的无缝对接。针对救援过程中的组织运行不畅、效率低下、成本高等现实问题, 对救援流程进行分类, 筛选核心流程, 明确职责, 找出缺陷, 确立优化和重组方案, 经过实证检验, 再造救援流程, 提高救援效率和救治成功率[15]。

摘要:探讨区域性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医学中心的选取方法, 根据核与辐射事故的特点以及建设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医学中心的必要性, 将中值模型选址理论和协同创新理论用于核与辐射应急医学中心的选址与建设, 提出构建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医学中心的的原则和措施, 缩短救援半径和救援时间, 降低救援费用, 提高救援效率。

关键词:核与辐射事故,应急救援,医学中心

区域中子辐射监测系统调试 篇2

1系统概述

CEFR核岛厂房内设置有3个中子辐射监测通道。 每个通道由中子探测器单元 (3He-正比计数器) 、就地处理单元 (LPU) 、接线箱 (JB) 、 远程显示单元 (RDU) 等主要部件组成。其中只有远程显示单元安装在328/3房间, 通过RS-485线与现场的其余设备连接通信, 远程显示单元 (RDU) 还要与辐射监测专用计算机系统相连, 进行数据的采集、显示、储存、分析、报警和打印, 并对设备参数进行统一管理和设置, 对发生的事件进行记录。

区域中子监测系统的功能是连续监测安装区域的中子剂量当量率, 实时显示测量结果、记录历史走向数据, 并在超过设定剂量当量阈值时, 给出报警信号, 确保工作人员免受超过允许水平的中子照射。

2安装情况

进行调试前中子辐射监测系统的安装情况:所有探测器、就地处理箱和接线箱已安装就位, 电缆接线全部完成

3调试

区域中子辐射监测系统的调试内容包括:

硬件连接检查;

用笔记本电脑分别连接LPU和RDU, 用MASS软件检查参数设置;

用已知活度的中子源检查其响应情况;

测量RDU后面板上的4~20m A输出是否正常;

检查报警功能是否正常。

开始本系统的调试时, 首先在不通电情况下检查了设备的连接情况, 然后将设备通电。 MGP公司调试人员开始用笔记本电脑和MASS软件进行调试。

首先, 要在笔记本电脑上安装MASS软件。 安装完成后, 桌面上会出现一个图标。

然后用USB转RS232的数据线 (此数据线需要安装驱动程序) 连接RDU和笔记本电脑, 双击MASS图标, 就会启动MASS软件, 一个表示欢迎的窗口就会显示, 如附图1所示:

单击OK, 软件开始在MODBUS网络上从1开始进行组件 (unit) 扫描, 直到255, 并出现以下信息窗口 (如附图2) 。

扫描完成后, 所有被连接的组件都会显示在主屏幕中。

在主屏幕中, 会显示组件布局 (在扫描过程中, 网络上发现的所有组件) ;报告与组件有关的信息 (报警、状态、测量) ;通过菜单进入参数设置框;执行指令等。 组件完成的任何变化都是通过主屏幕进行的。 有时在网络上, MASS不能发现某一个或全部组件 (甚至它们都已经被连接到网上) , 这种情形的出现很可能是由于通信配置有问题。 此时, 可以从“File”下拉菜单中“Set current access level”输入密码取得管理权限后, 获取通信参数并进行修改。 然后点击“File”菜单中的“Scanning” 按钮, MASS开始新的扫描, 这将删去老的布局并创建一个新的布局。

各组件总是以下面的形式呈现在屏幕上:DU (显示单元) 总是显示在左侧, 而LPU (就地处理单元) 又总是在DU的右侧。 通道位于它们相应的LPU的右侧。 通道可能是任何一个看得见的或者根本没有。 只有初级通道显示在LPU右侧。 用户可以在窗口中显示扩展通道, 但这要使用“LPU”菜单上的“Show extended channels”指令。

所有的动作 (通过菜单) 都包括组件的选择 (现在的组件) 。菜单依据组件选择而变化。为选择一个组件, 点击它, 组件选择指示上的记号将出现, 它的名称将被列在状态条上。 通道选择后, 与之相连的LPU也就选定了。

然后, 可以通过DU或LDU按钮打开下拉菜单, 进行参数查看与修改, 当某个参数修改完后, 可以使用“Load”和“Save”按钮把配置保存在磁盘中, 以便以后使用。点击“Write”按钮, 将参数写进仪器中。在写入过程中, MASS随时核实参数的有效性, 拒绝把任何无效的参数写入组件中。发现有问题的参数后, 能够显示出有关信息, 提醒操作人员重新设置参数。

在基本参数设置完成后, 就可以开始对环境本底进行测量, 结果在主屏幕上实时显示, 测量十分钟记录一个数据, 测十次, 然后取其平均值存入本底值的参数栏内, 以后仪器就会自动扣除本底。 测量的历史记录还有曲线图显示, 可以分时间段查看1分钟、10分钟、1小时、1天的测量数据。

4存在的问题

在调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在刚开始调试中子监测仪时, 厂家调试人员用他的笔记本电脑连接RDU和接线箱后电脑上均未搜索到组件, 于是他就怀疑是系统未供上电, 但检查后确定仪器供电正常。 然后厂家调试人员怀疑是LPU或接线箱出现故障, 经过检查, 没有发现问题。后来用另外一台笔记本电脑连接LPU, 搜索到了组件, 从而发现是厂家调试人员的笔记本电脑出现故障。

5经验总结

在此次调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 在此总结如下:

由于安装公司接线后没有查线, 没有事先发现接线错误或接线不牢等问题, 从而因为没有信号传输需要重新查线浪费了不少时间。 正式调试前调试人员应该将所有接线仔细检查一遍。避免接线错误引起设备故障。

基于辐射效应的区域物流合作分析 篇3

2014年中国的快递行业发展较为迅速, 同比增长70.8%。从2010年到2014年我国快递行业的发展指数年均增长将近30%。以上数据表明, 在“跨境电商”等战略方针的大背景下, 近几年中国的快递行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稳定形势。在以BAT为主导的大数据时代, 中国的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消费者的认可。

目前我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正在朝着成熟化方向不断发展, 目前在长江经济带已经有了比较稳定的实施效果, 现在正在实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策略。当下市场行情较好的物流行业, 在区域合作、区域物流一体化的协调发展上也产生了正向的外部效益。因此, 加快对我国区域物流行业的适度规划和有效改进, 对于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更加完善的指导意义。

二、区域经济辐射效应

1. 辐射效应的基本思想

区域物流中的辐射效应指的是通过点、线和面的相互辐射, 形成一个巨大的辐射网络, 通过联系辐射源及其相关的辐射地区, 形成一个开放的区域系统。同时, 在市场机制的主导下, 利用经济利益驱动企业效益规模的发展, 借助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以及良性竞争, 达到双赢的利好局势。

2. 辐射效应的实践意义

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区域间的协调与合作, 区域物流是在区域范围内的发展, 因而其与区域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要通过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来发展区域物流中心的策略, 正是对于区域合作发展的肯定。通过实施区域物流合作化机制, 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同时, 在区域物流发展的良好趋势下, 带动交通运输业、旅游业等其他服务型行业发展。

数据来源:速途研究院

三、区域物流合作现状

区域型物流有很强的导向性, 面向地域市场而形成以垂直型为主导, 水平型物流协调发展的多元化物流合作机制。图1所示为我国垂直型物流合作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我国的物流业从2010年物流开始起步, 经过多次发展与改革, 从7.1亿元的物流业绩, 到后来的每年以将近1亿元的增长速度发展到2015年年初的11亿元的水平, 我国的物流产业总值呈不断上升状态。5年的发展, 让物流业的规模从线下发展到了线上, 从最初的邮政发展到今天的互联网物流业, 辐射效应效果显著。

我国的水平型区域物流合作机制也在不断发展。国内的物流业覆盖了城市和乡村, 商家收到客户的订单, 即向物流公司送交货物, 当物流公司揽下订单后, 就是货物运送的起始时间。快递公司进入不同的区域中转站, 将物品转交给当地的配送中心, 在再次的检查与装运之后, 货物将发往下一座城市。从车运到空运, 从陆运到海运, 我国的物流业不仅实现了可以“内网互联”, 还渐渐地与国际接轨, 实现了跨区域合作的模式。

四、区域物流合作案例

1. 申通e物流业务模式分析

申通e物流主要是针对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客户订单提供服务, 为达到电子商务配送的要求, 申通e物流采用了独立的运作模式, 在进行售后服务中, 由不同的公司及部门负责。通过使用推荐物流下单, 可直接通过申通在线客服得到服务;如果没使用推荐物流, 而是在线下使用申通快递的, 若发生服务失败的情况, 可以致电或发电子邮件进行投诉。同时, 申通物流通过与外商企业协作, 和国外建立了快件来往。

2. 申通e物流成功的关键因素

申通e物流自始至终采用统一的营销模式, 全网络采用统一的申通商标等形象, 各网点采用电脑系统, 所有的管理信息在此一系统中完成数据扫描, 上传和查询。总部作为系统的管理与维护者, 对信息进行统一管理, 从而实现了品牌、服务、信息管理的统一。

同时, 申通e物流建立在电子商务平台层面, 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 以亿万的网民为受众群体。并且在经营模式上改革创新, 在发展战略上通过与BAT之一的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合作。申通的线下实体企业和淘宝的线上虚拟平台之间的互利共赢发展策略, 不仅是跨行业、跨平台的大胆的经营方针, 而且在物流的速度和效率上提高了一个层次, 带动了物流业的良性发展, 更是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 针对社会发展趋势, 满足人们生活工作需求, 从而加强了区域物流的交流与合作往来。

五、区域物流合作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1. 形成的优势

(1) 完善企业主导型区域经济合作。在制度规范与区域市场完善的前提下, 实现跨区域企业组织对区域市场的替代, 节约交易费用, 降低再投资的交易成本, 这正是企业主导型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生命力所在。通过市场关系的企业组织化, 能有效地降低跨区域活动的外部性, 减少契约签订次数与监督检查契约的执行费用, 将分立或是对立的区域利益通过内部化或区域一体化, 形成彼此相互关联的区域关系格局。

(2) 区域合作辐射效应产生的经济效益。区域合作的辐射效应实现了物流企业的效率和效益的统一。一方面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区域间的合作网, 以契约确定物流企业间的交易程序、信用关系与利益联系, 从而降低物流企业市场交易中的相关费用。另一方面物流企业可以通过这种合作网, 形成基于运输服务的关联网络, 既保持各物流企业的相对独立性, 又可避免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利用市场机制来降低交易费用, 提高交易效率。而交易效率的提高反过来又可以促使区域物流合作更加顺利。

(3) 区域物流合作对区域物流发展的正外部效应。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到区域的物流发展, 区域物流的发展也能够促进区域各项经济事业的发展。合作制度可以明确规定和保障各个合作企业与创新成果关系, 使各合作企业具有安全感, 垂直合作创新的成果会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得到激励。同时, 各个物流企业的水平合作可以提供新产品新服务, 合作制度可以保障企业在合作中的权利, 使企业集中精力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从而促进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可以有效地优化物流生产要素结构及组合方式, 从而促进区域物流良好发展。

2. 存在的弊端

(1) 企业创新受阻。区域物流合作不断发展的同时, 也伴随着企业“搭便车”行为的产生。企业过于依赖关联产业间的合作与资源共享, 造成企业自身特征和优势的逐渐退化, 在创新领域缺乏主观能动性, 使得在一段时间内企业发展较快, 但是随着外来企业得不断加入, 尤其是到了“瓶颈”时期, 企业间的各种不良竞争, 使得企业自我创新发展受到阻碍, 逐渐形成了一种优胜劣汰的产业格局。

(2) 诱发“马太效应”。每个行业都有先锋势力, 在行业的发展中发挥着主导甚至是垄断的作用, 这是一种“品牌优势效应”。物流业之所以可以发展到今天, 除了有政府和消费者的支持, 更离不开它多年来积累的“品牌优势”。而具有“品牌优势”的企业带来的合作效应就相应地弱化了, 企业间出现恶性竞争, 强者更强, 弱者更弱, 行业间出现两极分化, 诱发了“马太效应”。因此, 促进区域物流协调发展的同时, 也要注意分工的明确。企业在提高自身效率和效益的同时, 还要注意加强对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建设, 发展属于自己的品牌。

六、绿色区域物流合作新模式

绿色物流是现代物流的核心组成部分。物流要发展, 一定要与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等绿色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人类经济活动不能因物流而过分地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提高物流效率, 日本已经成立了一个“绿色物流合作会议”, 将已经成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方法运用到提高货主与物流企业的协调与合作方面。我国政府可以借鉴日本的绿色物流合作模式, 建设中国特色化区域物流实践基地。改变传统经济粗放型的发展方式, 突出集约式发展, 在选址上, 应科学合理, 要与物流园区的产业布局对接,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考虑环保要求。整合物流工具, 使海、陆、空、铁等网络交通运输方式齐聚园区, 发挥区域多式联运的便捷优势。物流基地要适当引进实践型物流人才, 承担技术创新的责任, 发展适合自身特点的绿色物流技术。

通过加强绿色物流合作机制和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 改善和规范区域物流市场环境, 构建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最终实现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的目标。而区域物流一体化最终表现为区域物流发展的整体性以及均衡性。参与合作各方通过合作实现区域物流竞争力的提升, 并实现每个参与主体的均衡发展。同时, 区域物流合作要求参与主体具有关联性, 使各个主体通过有效方式形成相互联系的共同体, 随着合作内容及程度的深化, 表现出更为密切的关联性, 实现协调发展。

从“跨境电商”到“物流合作”, 从“互联网”到“物联网”, 都是表明合作的重要性。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是如此。国家的总体经济水平的提高, 需要每个行业的共同努力和协调发展。目前, 我国的区域物流发展还处于实践和探索阶段, 合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不协调的地方。行业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 不仅要兼顾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 而且还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针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劣势, 吸收同产业其他行业的优势, 以期达到高效益与高效率并存的局面,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以发展绿色物流为目标, 在区域经济辐射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基于辐射效应的区域物流合作发展的理念。根据我国物流行业目前的发展状况, 分析区域物流合作的利弊, 提出优化措施:在效率与公平的基础上, 建立绿色区域物流合作平台, 从而有效地解决物流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及物流市场恶性竞争的问题, 推动我国区域合作进程, 为加快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绿色区域物流,辐射效应,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宗禾.厉以宁谈十三五规划:经济中高速增长已达共识[J].齐鲁周刊, 2014 (49) :6.

[2]黄露.北京、上海对周边区域经济辐射能力的比较研究[J].时代金融, 2015 (33) :237-238.

[3]金玉雪, 满海雁.浅谈申通物流成本控制[J].新经济, 2015 (Z2) :131-133.

[4]沈广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与应用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3 (18) :43-44.

[5]敖惠诚.优化区域金融生态是超越“马太效应”的关键环节[J].中国金融, 2005 (24) :9-11.

区域辐射中心 篇4

综合分析大连目前的实际情况, 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大连的经济体量还比较小, 自身发展的任务重, 辐射带动东北腹地发展的能量不足。二是大连在产业方面还处于集聚发展阶段, 产业结构与东北主要城市相似度较高, 而且产业层次也基本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很难对东北腹地形成强有力的辐射。三是大连对东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城市功能上, 如:航运、物流、金融等方面。

一、大连产业辐射能力比较分析

(一) 大连产业结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中央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 大连三次产业总体为“二三一”结构, 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稳定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波动发展的态势 (见图1) 。第二产业比重逐年增长, 说明大连第二产业仍处于集聚和快速发展阶段。

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 大连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 引进了英特尔、恒力石化、中远造船等一批重大项目, 预计“十二五”期间, 大连第二产业仍将呈逐年增长趋势, 这种趋势反映了大连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和产业发展特点。

(二) 大连与东北三省产业结构分析

2010年, 大连GDP占东北三省GDP的比重仅为14%, 与上海在长三角、广州与深圳在珠三角所占的比重相差近1倍, 大连的经济实力与上海、广州、深圳还有较大差距。大连三次产业构成比例为6.7∶51.3∶42, 辽宁、吉林、黑龙江三次产业构成比例分别为8.9∶54∶37.1、12.2∶51.5∶36.3和12.7∶49.8∶37.5, 大连和东北三省第二产业的比重均在50%左右, 大连与东北三省产业构成相似度极高, 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而且都以装备制造业、石化工业等重化工业为主导产业 (见表1) 。

(单位:亿元)

(三) 大连与东北省会城市产业结构分析

2010年, 大连三次产业构成比例为6.7∶51.3∶42, 沈阳、长春、哈尔滨三次产业构成比例分别为4.6∶50.7∶44.7、7.6∶51.7∶40.7和11.3∶37.8∶50.9, 除哈尔滨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外, 大连、沈阳、长春三次产业构成比例大致相同, 第一产业均在8%以下;第二产业超过50%, 大多在50%-53%之间, 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次之, 在40%-45%之间 (见表2) 。

(单位:亿元)

(四) 大连与东北省会城市工业结构分析

2010年, 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分别为2306.1亿元、2361.4亿元、1476.2亿元和732.1亿元, 其中重工业占比分别为72.1%、73.7%、81.8%和52%, 轻工业占比分别为27.9%、26.3%、18.2%和48%。四个副省级城市重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均超过50%, 大连、沈阳、长春重工业比重更是达到70%-80%, 重工业在全部工业中占绝对主导地位, 第二产业发展水平相当 (见表3) 。

(单位:亿元

综合上述情况, 大连三次产业结构与东北主要城市相似度较高, 产业还处于做大做强规模的集聚发展阶段, 不具备对外辐射的能力, 引进项目、招商引资仍是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 而且东北主要城市主导产业都以装备制造、汽车和石化等重工业为主, 产业发展相对独立, 地区或区域之间产业关联度不高, 没有形成错位发展、差异发展和链条式发展格局。所以, 从产业方面大连对东北腹地还没有形成明显的辐射和带动效应。

二、大连“三个中心”对东北地区的辐射状况

(一) 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辐射效果显著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 特别是“十一五”期间, 大连港口建设取得新的突破, 万吨级以上泊位数量增加到78个, 建成全国最大最先进的30万吨级原油码头、30万吨级矿石码头, 大连已具备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所需要的港口基础设施体系。

据统计, 大连港承担着东北地区64%的国际海运进出口货物量。按国际通行的换算方式, 每增加一个集装箱就为当地经济贡献6000元人民币的效益, 港口业务对GDP的直接和间接贡献之比高达1∶37.8, 大连港与东北腹地经济发展具有密切关系。“十一五”期间, 大连海港生产完成货物吞吐量10.5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138.8万标准箱;大连空港旅客吞吐量突破千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14万吨。2010年大连港口货物吞吐量居国内港口第6位、世界港口第8位。

在2010年发布的全球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指数排行中, 大连港在全部入围的中国港口中居第4位。大连已成为中国东北重要的散杂货转运中心、最具竞争力的粮食转运中心、最大的油品及液体化工品分拨基地、最重要的集装箱枢纽港和中国北方矿石分拨中心、环渤海客货滚装中心和东北亚汽车分拨中心。

(二) 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辐射作用明显

截至2010年, 海港方面, 大连已开辟94条航线, 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多个港口建立了海上经贸航运往来关系。东北地区46%以上的海运货物、54%以上的内贸集装箱和95%的外贸集装箱货物从大连进出海, 东北油品进口除部分原油管道输送外, 其余基本都来自大连港。空港方面, 大连国际机场已开通航线147条, 通航国内外94个城市, 与俄罗斯、日本、韩国通航城市和航班数量均列全国前三位。公路方面, 实现了沈大、丹大、土羊之间及与大窑湾港、旅顺新港的连接, 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铁路方面, 大连海铁联运体系覆盖了东北主要物流节点城市, 大连港集装箱海铁联运量连续12年位居全国沿海港口首位, 对东北腹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三) 区域性金融中心辐射能力强劲

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纳入国家战略以来, 大连金融业总体实力大幅跃升, 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支持经济发展能力和辐射功能显著增强。2010年, 全市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到1.3万亿元;全市银行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887.3亿元, 各项贷款余额6812亿元, 增长26.4%, 增量占辽宁省的42%, 大大高于其他东北三个省会城市, 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十一五”期末, 全市金融总资产、各项存款余额、各项贷款余额分别是“十五”期末的2.5倍、2.6倍和2.7倍。

截至2010年, 大连银行已经在异地开设了8家分行, 其中东北的沈阳、营口、丹东占了3家。同时, 哈尔滨、锦州、营口、吉林等东北腹地城市也纷纷看好大连的金融市场, 竞相在大连设立银行分支机构, 抢占市场。在首次“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 大连位列环渤海及东北地区第一。

三、增强大连在东北地区辐射能力的措施建议

(一) 着力打造大连东北出海口的功能优势

1. 加快港口功能布局调整。

进一步完善黄、渤海两岸港区规划布局, 形成以大窑湾、太平湾、海洋红 (粟子房) 三大港区为核心, 长兴岛、旅顺新港、登沙河、松木岛、三十里堡、双岛湾、皮口、庄河、花园口等港区为补充的“三核两翼”港口布局, 共同构成大连国际航运中心港口集群体系, 推进港口功能北移。

2. 推进区域化发展和港口资源整合。

对葫芦岛、锦州、瓦房店太平湾、长兴岛、旅顺、庄河、丹东海洋红等港区实施参与经营或主导经营开发。探求环渤海各港的战略合作, 初步形成以大连为核心, 沿渤海西进至旅顺、长兴岛、葫芦岛、锦州、曹妃甸、秦皇岛, 沿黄海东延至庄河、丹东的区域化发展格局。

3. 实现港口建设与临港产业融合发展。

各港口要根据自身资源禀赋、经济基础、战略定位, 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领域, 加快发展临港产业, 如:船舶制造业、石油化工产业、大型机械制造业、现代港口物流产业、沿海特色旅游业等, 围绕主导产业, 抓好港口开发建设, 促进港口与临港产业有序互动和协调发展。

4. 完善港口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打造连接海内外、辐射东北腹地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 积极争取以大连为出海口的东北海铁联运体系纳入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加快发展航运交易、航运经纪、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航运仲裁等高端航运服务业, 积极发展邮轮经济、船舶租赁、仓储服务、船舶代理等海运辅助业, 建立功能完善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建设东北电子口岸信息一体化试验区, 打造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信息集散和发布中心。

(二) 充分发挥大连东北物流中心的辐射作用

1. 完善物流中心总体布局。

构建东北地区“一核一轴两翼四中心”总体布局。一核:大连是东北地区国际物流的核心城市;一轴:哈大铁路与哈大高速公路重合, 构成东北地区国际物流的主轴运输线;两翼:大连至辽西地区的沿海运输通道和大连至同江的东北东部运输通道;四中心:沈阳、长春、哈尔滨、满洲里四个物流中心城市。

2. 加强海上中转体系建设。

顺应船舶大型化发展趋势, 发挥深水区位中转优势, 围绕东北亚散矿混合分拨中心、东北亚油品保税中转中心、东北亚集装箱保税物流中心建设, 大力拓展集装箱、油品、矿石中转业务, 构建辐射东北腹地、连接环渤海、面向山东半岛和东南沿海海上中转体系, 提升功能优势, 强化区域中转港地位。

3. 构建覆盖东北全境的物流网络体系。

加大海、陆、空国际物流通道建设力度, 完善物流网络节点建设, 重点围绕营口、丹东、锦州和葫芦岛四个港口形成以大连口岸为中心, 以东北腹地为依托, 主要面向东北亚市场的国际物流网络体系。完善沈阳、长春、哈尔滨、满洲里、绥芬河海铁联运一级物流节点建设, 推进牡丹江、吉林、鞍山等二级物流节点和三级物流节点布局, 加快建设覆盖东北全境的内陆干港物流网络和海铁联运体系。

4. 建设功能完善的物流基地。

加强油品、矿石、粮食、煤炭、冷链、钢材等国际标准化物流基地和保税区汽车物流城、羊头洼综合物流园、长兴岛物流园等重点物流园区及相关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积极开发物流市场, 建立跨区域物流中心, 推进面向东北亚的煤炭、油品、粮食和矿产品交易中心建设, 使大连成为东北亚国际物流枢纽和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

(三) 全面强化大连东北金融中心的独特地位

1. 拓展港口金融服务业务。

搭建金融、融资资本运营平台, 推进大连国际航运中心金融要素集聚基础性平台建设, 积极争取航运金融试点, 完善国际航运CBD功能, 提升大连航运、物流软实力。通过为港口物流提供金融服务, 强化金融政策扶持, 完善港口金融服务功能。

2. 强化大连商品交易所的龙头作用。

全力支持大连商品交易所实施品种、区域、创新、人才和国际化五大战略, 推进期货新品种上市, 积极研发和争取具有区域影响力和牵动力的战略性品种, 加快建设东北亚期货中心。壮大金融总部实力, 优化资产结构, 提升总体实力和区域辐射能力。

3. 提升金融中心的辐射功能。

深化东北各主要城市的金融合作, 在业务合作、设立分支机构、推动企业上市、发展股权交易、设立产业基金等方面发挥带动作用, 构建辐射东北地区的金融网络, 完善区域金融中心功能, 提升东北地区金融中心城市的地位, 形成区域金融中心的互动, 带动东北地区金融业发展。力争到2015年, 大连主要金融指标占东北地区的比例达到22%以上。

(四) 积极营造“三个中心”发展环境

1. 加快完善航运中心政策体系。

从行政、硬件和软件三个方面, 构建和完善大连航运中心政策支持体系。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在实行第二船籍登记制度、保税港区营业税优惠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加快推进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2. 尽快出台物流中心建设配套政策。

加快出台大连市促进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 对重点物流企业、项目、工程予以政策扶持;整合各类保税物流资源, 促进保税区转型升级;鼓励新开航线, 鼓励工商企业剥离物流业务;在口岸通关、金融信贷、企业上市、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3. 不断提升金融发展软实力。

建立健全激励、引导、保障机制, 形成全方位支持金融中心建设的政策体系;建立金融人才引进机制, 实施海外人才引进战略, 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深化服务型政府建设, 提高办事效率, 为金融发展提供便捷、高效、透明的行政服务, 切实解决金融改革、创新、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4. 切实加强“三个中心”组织领导。

区域辐射中心 篇5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区位临近的地区会逐渐形成联系紧密的经济圈, 经济圈内的中心城市对其他城市产生正向或反向的经济辐射, 形成极化或扩散效应。近年来,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都市圈, 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北京作为京津冀经济中心, 其周边城市发展却严重失衡。河北紧邻京津两大直辖市, 非但没有得到应有的辐射, 反而被吸走了人才资源等, 发展缓慢。上海是全国经济贸易中心, G D P稳居中国城市之首, 同时把长三角城市一同带入高速发展的轨道, 以上海为龙头, 江浙为两翼,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成为我国最繁荣的经济圈。北京、上海两大城市对各自周边地区的影响大有差异, 其经济辐射效应究竟是极化还是扩散, 空吸或是反哺, 本文将在理论回顾的基础上, 实证结合现状分析得出结论。

二、理论回顾

(一) 增长极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雷最早提出经济增长极:经济增长总是首先由少数区位条件优越的点发展成为经济增长极。增长极的辐射表现为通过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使资金、能量、信息、人才等向发达地区集中, 之后再通过扩散效应把经济动力与创新成果传导到广大的腹地。

(二) 经济梯度推移理论

经济梯度是指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差异。根据该理论, 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处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 每出现一种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都会由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逐步传递。

(三) 循环累积因果论

1957年缪尔达尔曾提出过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在经济循环累积过程中, 同时存在着回流和扩散两种不同的效应:一是回流效应, 表现为各生产要素从不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 使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二是扩散效应, 表现为各生产要素从发达区域向不发达区域流动, 使区域发展差异得到缩小。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 回流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 即发达区域更发达, 落后区域更落后。

(四) 中心—外围论

弗里德曼将经济系统划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 在经济发展初始阶段, 二元结构明显, 中心区发展条件较优越, 经济效益较高, 处于支配地位, 而外围区发展条件较差, 经济效益较低, 处于被支配地位。经济发展必然伴随各生产要素从外围区向中心区的净转移。当经济持续增长一定阶段后, 政府平稳发展政策干预加强, 中心和外围界限会逐渐消失, 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一体化, 各区域优势充分发挥, 经济获得全面发展。

三、京沪经济圈的界定和基本情况

京津冀经济圈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的石家庄、廊坊、保定等八市, 面积近7万平方公里, 总人口4500多万人。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 江苏的南京、苏州、无锡等八个城市和浙江的杭州、宁波等七个城市, 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劲的地区之一。长三角的16座城市面积约占全国的1%, 但对全国经济的贡献却举足轻重。在具体的比重上, 北京、天津的G D P比重均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 而河北的G D P份额从54.63%下降到35.6%, 降了近20个百分点。而在长三角地区, 三个省市的比重相对稳定, 江苏、浙江的G D P份额还有所增加。由此我们初步得出, 北京、上海作为京津冀、长三角经济圈的中心城市, 其对周围城市的影响有很大差异, 北京使得河北等城市经济发展缓慢, 而上海却促进了江、浙的经济发展。

四、北京、上海经济辐射能力差异的实证分析

(一) 经济首位度

经济首位度代表一个城市在所属区域的实力和地位, 通常反映该国或地区的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程度。经济首位度越高, 说明该城市在这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地位越高。本文主要分析北京、上海两地的经济辐射差异, 故采用以经济总量衡量的经济首位度。

其中, P表示经济首位度, G 1和G 2分别表示第一位城市和第二位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圈的核心城市首位度越高, 其凝聚力和集聚功能越强, 整个经济圈的发展也越好。

基于公式 (1) , 对长三角经济圈和京津冀经济圈进行经济首位度分析得出, 长三角经济圈首位城市与次位城市分别为上海、杭州;京津冀经济圈首位城市与次位城市分别为北京、天津。上海的经济首位度高于北京, 因此, 上海在长三角的集聚及辐射能力强于北京。

(二) 相对经济比

都市圈相对经济比是以都市圈内、除核心城市以外其他城市的G D P总量为被解释变量, 以核心城市的G D P为解释变量, 进行回归分析, 回归系数即为都市圈相对经济比, 所建立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 GDPm表示都市圈的G D P总量, GDPc表示核心城市的GDP, 回归系数β值越大, 表明核心城市对经济圈内其他城市的经济影响力越大。基于公式 (2) , 对1997年—2014年的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得到结果如下:

以上回归方程P值均显著, 且都通过F检验和t检验, 表明核心城市对经济圈的经济辐射能力是显著的。上海在长三角经济圈的相对经济比为4.47, 即上海G D P每增长1%, 将会带动长三角经济圈G D P增长4.47%;北京在京津冀经济圈的相对经济比为2.16, 即北京的G D P每增长1%, 京津冀经济圈G D P增长2.16%。以上结果表明, 上海对长三角其他城市的经济辐射强于北京对京津冀其他城市的辐射。

五、北京、上海对周边地区经济辐射差异的原因分析

第一, 从地理位置来看, 北京多面环山, 与河北接壤的地方交通远不及沪苏浙顺畅, 且没有港口, 货物出口还要转经天津, 限制了北京的辐射能力。而上海地处平原, 整个长三角水陆交通发达, 为上海经济向江浙辐射提供了便利。就空降距离来看, 上海到苏州、嘉兴的距离仅相当于北京到其郊县平谷、密云的距离, 相比江浙, 河北省在北京更大的辐射半径上, 接受到的辐射效果必然受到影响。

第二, 从经济实力来看, 虽然在G D P总量和人均G D P上北京都紧随上海位列全国第二, 但北京的经济实力与上海还有较大差距, 尚还有自己的郊区需要发展, 还不足够强大到先辐射河北省。而上海国土面积只有6700多平方公里, 仅为北京市的1/3, 较小的土地积聚了较大的财富, 更容易向外扩散。

第三, 从产业结构看, 江浙地区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 便于承接上海转移过来的产业。上海周边产业梯度合理, 产业扩散与转移顺畅。北京已基本建成了现代工业基础, 产业定位较高, 河北虽是老工业基地, 但其工业基础与北京有较大差距, 产业定位较低, 因此, 北京到河北中小城市的产业转移梯度出现了断层, 北京的产业难以转移到河北, 能量很难辐射出去。

第四, 从城市定位来看, 上海的定位是全国经济金融和航运中心, 上海的港口和现代服务业降低了江浙地区的商务成本, 同时, 江浙的制造业又成为上海航运、金融和现代服务业的载体。而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其经济中心作用并不如上海。且京津冀经济圈内各城市定位不准确导致北京、天津、河北发展关系的尴尬。

六、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两大经济圈内各省市的统计数据, 构建了经济首位度、相对经济比等指标对上海、北京两大中心城市分别对各自经济圈内其他城市的辐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上海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辐射作用强于北京对京津冀地区的辐射作用, 上海集聚周围地区的人才、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同时, 也存在生产要素的扩散作用。而北京对周围地区的经济辐射较小, 还处于极化效应阶段, 不断从周围地区吸收资源、人才等要素, 使得周围城市与其差距不断扩大。

对此, 上海应继续强化中心城市的作用, 使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带动长三角地区经济持续发展。北京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把知识密集型产业作为发展重点, 而把重型制造业、矿业等产业向外辐射给周边的天津和河北, 借鉴长三角经验, 进一步提升区域一体化水平, 推动区域功能合理布局, 以提升经济辐射的效率。

摘要:北京和上海分别作为长三角、京津冀经济圈的核心城市, 近年来对两大城市经济辐射作用的争议日益突出。通过统计数据分析, 得出上海对长三角的经济辐射作用强于北京对京津冀的辐射作用。对此结果从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解释,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京沪经济圈,核心城市,辐射能力

参考文献

[1]曹明园, 尤宏兵.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创新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 2006 (1) :15-18.

[2]刘崇献, 柴南南.北京市在京津冀都市圈的经济辐射能力研究[J].区域经济, 2013 (6) .

[3]全诗凡.京津冀区域产业分工与产业转移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 2013 (8) .

[4]祝尔娟.京津冀一体化中的产业升级与整合[J].经济地理, 2009 (6) :881-886.

区域辐射中心 篇6

打造区域市场标杆

据阜阳皖北机械装备城投资方、阜阳市嘉联置业公司董事长袁少豹在致辞中介绍,阜阳市嘉联置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注册资金1.056亿元。公司重点从事专业市场开发建设和专业市场的运营,是全国工商联五金机电商会常务理事单位、阜阳市钢铁贸易商会副会长单位、阜阳市机电商会副会长单位、中国农机流通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安徽省机械行业联合会会员单位、安徽省农业机械流通协会副会长单位。

2015年,由嘉联置业投资建设的皖北五金机电城项目(包括阜阳皖北机械装备城)自经营户入驻以来,不断赢得好评。目前,二期一栋17层集商铺、公寓、办公为一体的地标性建筑也在建设中。该项目占地128亩,总建面15万平米,交易区12.8万平米,总投资8亿元。

作为皖西北地区现代化、一站式的机械装备专业市场,阜阳皖北机械装备城业务涵盖六大核心板块:农业机械、工程机械、食品机械、运输机械、电动车及仓储物流。市场业态分明,客流线清晰,规模效应强大。“助力商家做大做强,促进阜阳机械装备行业的加速发展。嘉联置业作为皖北机械装备城物业,本着与商家共同发展的目的,负责整体招商和运营,用专业的理念和服务,活跃市场,创造双赢,市场的目标是打造‘皖北五金机电第一城’,打造皖西北乃至安徽省机械装备市场的标杆。”袁少豹说。

据了解,针对各行各业纷繁复杂的市场现状,皖北机械装备城着力开辟专业市场,整顿无序化经营、无统一化管理等市场现象进行,促进各个行业的发展前景朝集群方向快速发展。皖北机械装备城也将定期举办各类机械装备展销会、行业论坛、开设各类主题培训、组织商家资源共享等方式,制定各项奖励优惠政策,最大化的让利入驻客商,降低入驻企业的风险,打造电子商务平台,提供金融服务,全面助力商户的高速发展,确保市场繁荣。

提升市场辐射效应

阜阳是农业大市,也是农业大省安徽省的农机消费重镇。近年来,在国家扶农惠农政策的带动下,阜阳市农机化水平快速提升。作为农机流通产业来说,阜阳具有较强的辐射效应。皖北机械装备城位于阜阳经济开发区东三环与经六路交叉口,阜阳国际会展中心,阜阳市车辆管理所等均集于此,是阜阳重要的商品交易中心和物流集散中心,人流汇聚,物流通畅,交通便利。

皖北机械装备城的管理方阜阳市笃诚市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在项目开发之前提前介入,负责整体招商和运营,用专业的理念和服务,统一规划、统一推广、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招商。目前皖北机械装备城前期市场正式启动,部分商家已经提前入驻,吸引了包括雷沃重工、中联重科、洛阳中收、久保田等在内的国内外知名农机品牌。

另据了解,作为阜阳市政府重点支持的机械装备品牌市场,皖北机械装备城市场建成后,将成为三区农补窗口,机械设备检测站、培训学校、小型载重汽车临时上牌服务站将计划入驻市场,同时享受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区域辐射中心 篇7

一、天津港建设和“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现状

天津港作为天津市的核心发展区域, 自2012年首度跻身世界十大集装箱港行列之后, 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新机遇, 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转型升级, 在2014年实现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400万标准箱, 货物吞吐量超过5.4亿吨, 港口吞吐总量排名全国第三。同时, 天津港全力建设物流网络, 提升港口能级, 加快“绿色物流”和“美丽港口”的建设步伐。截止2014年, 天津港内陆无水港总数达到25个, 集装箱航线总线增至120条, 30万吨级航道及复式航道正式运行。“线上无水港”等电子商务项目的创新实施推动了港口贸易与国际金融、国际物流等业务的融合, 天津港正在全面推进港口转型升级。

“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来, 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外交活动中积极宣传倡导, 并明确邀请相关各国“搭便车”;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 制定出台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我国主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磋商, 积极规划建设亚洲公路网和泛亚铁路网, 在金融合作、基础设施、海上合作等发展条件相对成熟的领域推进了一批重点合作项目, 与部分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一带一路”战略正在我国积极推动、相关国家积极合作下迅速稳步发展。

二、天津港建设对“一带一路”区域经济辐射作用的SWOT战略分析

(一) 天津港发展的优势

1.独特的区位优势

天津港位于渤海湾西端, 地处京津冀城市群与环渤海经济圈的交汇点, 是环渤海中与华北、西北等内陆地区距离最近的港口, 是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 是我国连通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起点。天津港拥有广阔的经济腹地, 辐射包括京津冀及中西部地区的14个省、市、自治区, 对中国腹地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消费市场有着较强的凝聚力和消化力, 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突出的战略地位。

2.良好的资源条件

天津港是环渤海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港口和对外贸易口岸。港口是区域的对外门户, 而货物吞吐量则是反映港口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之一。区域经济规模与物流货运需求的依存关系可通过弹性系数的变化来予以考察, 即弹性系数=区域生产总值增长率/区域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率。近十年区域经济和港口货物吞吐量的增长率详见表1, 区域的弹性系数详见表2。

注: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省市年度数据整理

表1显示, 近十年来, 受金融危机和后金融危机的影响, 区域生产总值和天津港货物吞吐量的增长率波动都较大。

从表2可知, 若天津港货物吞吐量每增长1%, 则天津市生产总值可增长1.92%, 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增长1.54%, 北部沿海经济区经济可增长1.58%, 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长1.60%。表明天津港货物吞吐量的增长对其周边区域的生产总值增长有明显的辐射作用, 尤其是对天津本市。

3.较完善的基础设施

天津港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发达便捷, 是连接我国华北、西北和京津地区的重要水路交通枢纽, 航线遍布全球各主要港口, 公路、铁路网络四通八达, 拥有两大物流中心和完善的仓储、运输设施。

(二) 天津港发展的劣势

1.资金短缺

天津港是世界等级最高的人工深水港, 每年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同时, 港口与企业的双升级以及产业的转型升级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在政策方面, 天津港建设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和天津自贸区建设, 是当前国家的战略重点之一, 迫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分析当前面临的国际和国内的经济环境, 资金短缺成为天津港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前进道路上的一大瓶颈。

2.软件条件不过硬

天津港的集装箱海运能力, 码头的服务效率, 腹地经济的外向化程度都不够高;天津港的港口和企业的产业结构, 尤其是航运市场的高端服务业有待优化升级;大数据时代背景下, 天津港的港航E-DI化程度仍需提高。

(三) 天津港发展面临的机遇1.宏观经济环境的推动

1.宏观经济环境的推动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发达国家的经济在逐步复苏, 新兴国家经济持续发展, 促使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稳定增长, 可见, 外部环境对港口货运量的需求在稳步增长。

2.政府发展战略的支持

国家将打造新亚欧大陆桥和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作为深化对外开放的重点, 而天津正处于亚欧大陆桥“桥头堡”的地位, 同时又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战略城市;随着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天津港所辐射的腹地经济不断发展;“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城市群”、“天津自贸区”等相关概念的提出, 使得天津港处于带动北方, 乃至全国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

(四) 天津港建设面临的威胁

1.周边港口的竞争激烈

环渤海地区, 大连、青岛两大港口在腹地资源、港口地位等对天津港造成直接的竞争;东北亚经济圈内, 韩国釜山港、日本神户港等的稳定发展, 在竞争东北亚集装箱枢纽港中具有优势;随着港口贸易的扩大和国家相关发展战略的扶持, 天津港周边的曹妃甸港、秦皇岛港等都在利用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向综合港方向发展。

2.外部企业的挑战

加入WTO之后,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化, 大量外企进入港口市场, 这使天津港的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等方面都面临严峻的挑战, 亟待提高港口管理水平。

(五) 天津港发展的SWOT矩阵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列出天津港发展的SWOT矩阵 (表3) 。

总之, 天津港需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抢抓发展机遇, 采取多元化的战略措施, 改善自身劣势, 全面提升综合实力, 从容应对外部挑战与威胁, 以扩大在“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管清友, 等.一带一路港口:中国经济的“海上马车夫”[N].中国水运报, 2015-05-11.

[2]孙军, 高彦彦.区域互动与区域协调发展——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崛起分析[J].发展研究, 2013 (01) .

[3]王茂林, 刘秉镰.天津港货物吞吐量与港口设施建设改进灰色综合协调度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 2015 (08) .

[4]沈进建, 陈家勤.全面开放“一带一路”沿线口岸与各国打造命运共同体[J].全球化, 2015 (07) .

上一篇:端点效应下一篇:培训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