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金融风险特征

2024-12-07

区域金融风险特征(共8篇)

区域金融风险特征 篇1

区域金融创新与区域金融风险控制

摘要:区域金融经济行为要想向前发展,就要需要有创新的思路。然而区域金融创新受到金融风险的制约,同时它也带来另一些风险。本文对区域金融创新能够达成经济效益与风险控制之间的平衡的问题作出一些论述。

关键词:区域金融 创新 风险

一、使用区域金融创新的方法控制区域金融风险的意义

区域金融创新的理论来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论》中提到的理念,他认为金融创新是在区域金融经济活动中,针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一种创新,它可能是针对某个金融经济活动开展环节的局部创新,也可以是从宏观的思路看待整个金融经济活动以后整体的创新。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补充和扩展了区域金融创新的定义,然而它的核心定义仍然不变。

区域金融经济的发展是基于地缘政治与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一种金融活动,它的特征是针对地缘政治与区域的经济发展开展金融活动,使金融活动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们不断的创新支付清算体系、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完善金融机构的机制、拓宽金融市场体系等,这种区域金融创新推动着使金融活动向前发展。

然而,金融活动也伴随着各类风险问题,这些风险存在的因素来源于个体的因素、金融体制的因素、政府宏观调控的因素、市场竞争的因素等,区域金融活动的风险与其他金融活动的风险的区别在于它有传播性、关联性、扩散性,它带来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个人,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由于区域金融活动带来的风险非常巨大,人们需要在区域金融创新中控制风险的程度、需要使用区域金融创新的方法减少区域金融活动中风险存在的程度。

二、区域金融创新的方法控制区域金融风险目前的问题

人们在开展金融活动的时候,背后一定会伴随着各种风险,为了让金融活动开展得更加顺利,人们会应用种种方法规避各类风险。然而如果一味的规避风险,则金融创新很难完成。以腾讯公司与浦发茛行共同研发的微信银行为例,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不满足银行卡现有的功能,人们要求能在移动设备中更快捷的使用银行卡的功能,于是浦发银行与腾讯公司合作,把网上解行的功能与微信平台结合起来,让人们能很方便地使用微信完成银行卡的功能。然而这种金融活动开展的方式受制于微信平台的普及、软件功能的体验等。部分银行考虑到风险问题,就会慎重的考虑是否愿意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创新。可以说,区域金融的风险制约着区域金融的创新。

一种区域金融创新模式在使用的时候,有时会带来新的风险。以20支付宝公司与天弘基金共同推出的余额宝的网上投资方式为例,它用比银行利息更高的利润吸引支付宝用户投资,受到用户的好评。然而它面临着两大风险:余额宝本身运营的风险,如果余额宝不能让支付宝用户获得收益,将难以持续发展;银行对之进行限制的风险,由于余额宝的发展将会触动银行的利益,因此银行可能会共同联手限制余额宝的发展。可以说,区域金融的创新会带来更多新的风险。

三、区域金融创新的方法引起区域金融风险类别的分析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区域金融创新活动在进行的时候,创新的主体需要意识到自己是否能够即时兑现自己的承诺。信用风险是区域金融创新可持续进行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运营风险

运营风险是指区域金融创新活动在进行的时候,会背负一些债务,创新的主体需要了解到自己是否能即时偿还债务,如果创新的主体在运营时经常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经营前途将不会被投资者们看好,区域经营创新也难持续进行。

(三)资金风险

资金风险是指区域金融创新活动在进行的时候,创新的主体有时会需要得到持续的资金投入,否则创新活动将无法开展。资金风险是区域金融创新必须要控制的环节。

(四)其他风险

其他的风险包括技术风险,即区域金融新活活动开展的时候,需要有足够完备的硬件条件与软件环境支撑金融环境的进行;市场变化的风险,即创新的主体在进行区域金融创新时需全面的研究市场的变化;创新的主体在完成区域经济创新活动时,相关的工作人员需具有足够的职业道德。以上都是金融创新面临的风险因素。

四、优化区域金融创新的方法控制区域金融风险的对策

(一)具有风险控制的意识

金融活动的主体使用区域金融创新的方法展开运营时,需要有足够的风险意识,这意味着在金融创新主体进行创新时要了解风险与创新之间的矛盾,从中找到一个最恰当的.比例,使经过创新的金融活动能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比如说,人们采用项目经理制度,就是要让优秀的经理人全权负责项目经营的活动,通过运用优秀的人力资源达到区域金融创新的目的;人们有进行项目运营时,要强调内部控制,并使用内部审计与常规审计的方法控制项目运营存在的风险。

(二)提出风险控制的方法

要减少区域金融创新的方法,需要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控制可以控制的因素。以目前人们对区域金融创新风险控制的方法来说,人们目前首先使用监控的方法控制人为的因素,让参与金融项目的人员了解自己在进行金融活动时,一言一行都受到监视,自己不能在进行金融工作时存侥幸心理;其次,人们运用合理制度评估项目风险,比如人们评估现有的资金、需要投入的资金、可能产生的收益等多种指标的方法得到一个综合的评估,只有通过评估方案的金融创新项目才可投入运营;最后,人们使用信用风险限额与评级的方法评估区域金融创新的活动,人们要求项目开展时,需要有一定的保证金、抵押品、第三方担保机构介入等方法控制区域金融活动存在的风险。

(三)优化风险控制的环境

为了让区域金融活动能顺利的进行,人们有时需要区域金融经济开展的主体形成一个自律的规则,这个规则能约束各个金融活动主体的行为,让金融创新的主体能够有自律的思路。优化了风险控制的环境,就能够避免区域金融创新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引发的恶性竞争,使运营的风险降低。

五、总结

区域金融经济行为要想向前发展,就要需要有创新的思路。然而区域金融创新受到金融风险的制约,同时它也带来另一些风险。要让区域金融创新能够达成经济效益与风险控制之间的平衡,就需要分析这些风险产生的因素,并提出适当的策略对风险因素进行控制。采用这种方法能使区域金融创新能够有效的进行。

参考文献

[1]孙淑英.环渤海经济圈金融创新研究[J].特区经济,(01).

[2]张玉喜.金融地理学视角下的区域金融创新需求与供给研究[J].学术交流,(10).

[3]孙清,蔡则祥.“长三角”区域金融风险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01).

区域金融风险特征 篇2

1建立衡量区域金融结构特征的指标体系

对于区域金融结构的衡量指标, 经济学界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标准, 本文在借鉴学者多种衡量指标的基础上, 谨慎筛选, 最终选取了反映金融发展程度的金融相关比率指标, 反映金融工具集中度的金融结构比率指标, 反映金融体系效率的区域融资结构指标3个指标来描述河南金融结构特征。

金融相关比率 (FIR) 。以戈德史密斯为代表的金融结构论提出用金融相关比率来衡量不同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以及所属的金融结构类型[1]。我们把FIR定义为某一时点上地区金融资产总量与地区GDP之比。其中金融资产总量的构成包括:非货币性金融资产 (非银行金融部门发行的金融工具, 如股票、债券、保险单等) 和货币金融资产 (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 。

金融结构比率 (FS) 。FS通常以非货币金融资产量 (金融资产总量-金融机构存款额-金融机构贷款额) 在金融资产总量中所占比例来表示。它可以反映金融市场在全社会资本资源配置中的相对地位的上升, 还可以反映金融体系内部分工的细化和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2]。

区域融资结构。地区融资结构是从企业外源融资的角度考察地区金融体系为企业提供的资金项目之间的构成及比例关系, 反映金融体系为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水平。

2河南区域金融结构特征的统计描述

2.1河南省金融资产的相对规模、结构及其变化趋势

表1是经过整理的河南省金融资产结构及余额图, 从中可以看出:

1) 从金融资产的纵向构成变化看, 河南省金融结构在逐步优化。在1989年之前, 河南的金融资产主要是银行类金融机构发行的各种类型的存贷款凭证。进入90年代以后, 金融资产种类开始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金融结构比率FS显著提高, 尤其是到2000年达到顶峰9.82的水平, 与此同时, 金融相关率也在逐渐提高, 并于2003年达到2.04的峰值。说明该阶段河南省金融发展处于快速提升的状态, 这主要得益于自90年代开始的金融改革, 包括对国有银行的改革以及一系列非国有商业银行的出现, 为河南金融机构的发展增添了活力[3]。值得注意的是, 从2000年后, 金融结构比率FS呈下降趋势, 2006年以后有逐渐回升迹象, 2008年股市的不景气使金融结构比率显著下降。

亿元

数据来源:根据河南统计年鉴 (2010) 、河南金融年鉴 (2010) 等数据统计计算得到。

2) 从金融资产规模的横向比较看, 河南省存款余额、贷款余额、证券市场融资额和保费收入占全国的比重明显低于河南GDP在全国的份额。除了河南省保费收入占全国比重不断上升之外, 其他指标在全国的比重却在持续下降, 与GDP占比的差距有逐步加大的趋势。其中, 河南省贷款总量占全国份额与河南GDP占全国份额之间的差距由2004年的1.37个百分点, 扩大到2009年的2.65个百分点, 增加1.33个百分点[4]。这说明, 河南省金融资源的匮乏与河南省经济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 河南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于国家平均水平, 在金融结构方面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3) 河南金融资产仍然呈现形式单一, 数量集中的特点, 形式主要是银行类金融机构发行的各种类型的存贷款凭证。尽管20世纪90年代后河南省金融资产余额从结构上开始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主要表现是股票市场的发展为企业融资开辟了一条新路, 但是多元化程度非常有限, 因为通过金融债券、企业债券的发行进行融资的规模微乎其微。通过金融中介机构 (银行) 进行的间接融资仍然占据了金融资产余额的绝对比重。

4) 非货币金融资产 (相对于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存贷款) 供给与需求非常不稳定。表现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公司股票等金融资产的余额变化极不稳定。

2.2河南省地区金融相关比率 (FIR)

金融相关比率是衡量一国或地区金融变化发展的主要指标。影响金融相关比率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正相关因素, 如资本形成率、经济货币化率、企业外部融资率等;另一类是负相关因素, 如企业内源融资率、通货膨胀率等。金融相关率对于区域金融结构理论的意义在于:金融相关比率值越大, 表明该地区经济体系的金融货币化程度越高[5]。从河南经济纵向发展历史看, 河南省金融相关率呈现较稳定的增长趋势, 说明河南省的金融深化程度在逐渐加强 (见表1) 。

但从全国横向对比情况看, 河南金融相关率却一直偏低。且与全国金融相关比率的差距在不断拉大。2003年河南金融相关比率FIR为2.04, 到2008年下降到1.39, 降幅高达32%。2004年河南金融相关比率FIR与全国金融相关比率FIR相差0.74, 到2008年两者差距扩大到1.17, 2009年差距出现缩小迹象。河南金融相关率较低, 说明河南省企业外源融资效率低, 外源融资占企业发展资金结构的比重较小, 河南金融业的发展滞后于河南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

2.3河南省区域融资结构特征

1) 在中国金融结构大变迁的背景之下, 从20世纪90年代前期开始, 河南省多元化地区金融体系己初步成形。河南省金融市场格局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金融结构比率逐年上升, 到2000年达到9.82%的高点, 虽然之后有所下降, 但纵向比较仍保持了较高的发展水平。另外, 河南省辖内企业利用证券市场 (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 进行融资的绝对金额也在逐年上升, 2001年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进行融资的规模为34.9亿元, 2006年达到114.86亿元, 2010年达到382.9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 企业发行债券进行融资的规模及占比也在逐年提高。

2) 融资结构发展不平衡, 直接融资渠道狭窄。虽然近年来河南省金融市场的多元化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融资结构发展极不平衡, 河南非金融企业获取金融资源的主要渠道为金融机构贷款, 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所占比重明显很低。2001年, 金融机构贷款占到企业外源融资总量的93.1%, 到2009年, 这一比例仍然高达92.7%[6]。

3) 证券市场发展滞后, 股票、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较小。2003年之后, 河南省辖内A股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值占全国的比例极低且有逐年走低的趋势。2006年河南境内A股上市公司家数为33, 占全国数量的2.2%, 股票市值占A股总市值的1.1%。截止2009年底, 河南境内A股上市公司41家, 占全国数量1.6%, 股票市值占A股总市值的0.83%。另外, 企业债券融资金额也过小。2007、2008、2009、2010河南非金融企业融资额中债券融资分别占比4.2%、2.8%、6.9%、7.4%, 如果扣除上市公司发行的可转债 (其性质更接近股票) , 这一数据会更低。

3统计描述结论

通过上述综合指标体系对河南区域金融结构特征的衡量, 得到以下结论:

1)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 河南省金融发展处于快速提升的状态。金融相关率 (FIR) 和金融结构比率 (FS) 的显著提高, 说明河南金融深化程度在不断加强, 这主要得益于河南金融资产的多元化发展和金融结构的不断优化。

2) 河南金融资产占全国比重明显低于河南GDP在全国的份额, 说明河南省金融资源匮乏, 河南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于国家平均水平。

3) 河南金融相关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且与全国差距在逐步增大, 这说明河南省企业外源融资效率低, 外源融资占企业发展资金结构的比重较小, 河南金融业的发展滞后于河南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

4) 河南融资结构发展不平衡, 直接融资渠道狭窄, 河南非金融企业获取金融资源的主要渠道为金融机构贷款 (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 衡量金融机构效率的存贷比指标, 得出河南金融机构资本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 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所占比重明显很低, 河南证券市场发展滞后于银行信贷市场发展。

参考文献

[1]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三联出版社, 1994:98-99.

[2]于长秋.我国金融资产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金融论坛, 2001 (8) :7-11.

[3]吴晓求, 许荣.金融市场化趋势推动着中国金融的结构性变革[J].财贸经济, 2002 (9) :5-12.

[4]计承江, 骆波, 李天忠, 郑豫晓, 张明辉.河南省金融机构3000亿元存差剖析[J].金融研究, 2007 (10) :166-177.

[5]曾康霖.二元金融与区域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8:162.

区域金融风险研究 篇3

【关键词】区域金融风险;内容界定;原因;防范;化解

一、区域金融风险内容界定

风险,集中表现为损失的不确定性,通常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人们所预期的目标与其现实结果之间的差异程度。在市场经济的竞争领域中,任何行业在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时,随时都可能面临经营风险,金融业自然也不例外。金融体系的安全、高效、稳健运行,对经济全局的稳定和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金融风险通常是指一定量金融资产在未来时期内预期收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根据金融风险的影响范围大小,可以将金融风险分为宏观金融风险、中观金融风险和微观金融风险,中观金融风险即区域金融风险。区域金融风险是一个地域概念,主要是由于某个或某些机构的微观金融风险在本区域内累积、蔓延、扩散形成,也包括与本区域有经济联系的其他区域的金融风险向本区域传播、扩散引起的关联性金融风险。由于金融风险具有很强的联动性、连锁性和扩散性,个体金融风险经过积累和蔓延可以形成区域金融风险,区域金融风险通过相互关联会影响到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积聚到一定程度会引发全局性的金融风险,造成系统性的金融危机。

二、区域金融风险的特征及表现形式

(1)区域内的商业银行风险是区域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在我国及其内部各个区域,银行业无论从规模还是重要性方面来说,都是金融业的领头羊,是区域金融体系的最重要构成部分,是区域内主要的金融机构,其发展程度对区域内金融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很高,尤其是在中小城市,重要性尤其突出。因此,区域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是商业银行产生的风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区域金融风险的研究可以转化为区域内商业银行风险研究。(2)区域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区域金融机构不仅受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出于对区域的经济发展规划,地方政府也会制定相应的政策。因此,区域经济体系同时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影响,这两者的具体政策目标有时不一定统一,这就使得区域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变得复杂化。

三、区域金融风险形成的原因

(1)金融机构的自身原因。在市场竞争机制下,金融机构作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大部分金融机构普遍采用规模的膨胀作为追求利益的手段,“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效益”的经营模式,使得金融机构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也增加了区域金融风险的程度。(2)地方政府对区域金融活动过多的干预。地方政府对区域金融活动过多的干预是导致区域金融风险的重要原因。市场经济的稳健进行,离不开政府的干预;但过多的政府干预反而会诱发区域金融风险。(3)一国的宏观金融政策对不同区域的经济活动造成不同的影响。由于经济较发达区域在我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经济波动与我国整体的经济波动呈现基本的一致性。一般来说,我国制定的宏观金融政策更多是以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参照系,即单一性的宏观金融政策。但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不同区域内的金融产业成长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使全国统一的宏观金融政策在不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效应。对于经济较发达的区域而言,面对国家的宏观政策,可以通过健全的金融市场、多元化的金融工具、高级的产业结构等迅速调整金融活动,在分散风险的前提下实现预期的政策效果;相反,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区域而言,由于产业结构的低级化,金融工具的单一化,不完善的金融机构等原因,在经济活动的运行中,无法化解或降低政策调整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发展非均衡的格局下,单一性的宏观金融政策可能会成为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金融风险形成和累积的诱因。

四、区域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1)加强区域金融产业资产风险管理。加强区域金融产业资产风险管理是提高区域金融产业资产质量、增强金融机构自我约束能力的重要措施,尤其是要严格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2)地方政府应减少对经济的过多干预行为。地方政府应减少对经济的过多干预行为,通过法律、行政等手段建立和维护经济运行的良好环境,以此减少区域金融风险诱发的可能性。(3)建立完善的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防范与化解区域金融风险应当遵循事前预防、事发控制和事后弥补的顺序进行。防范与化解区域金融风险的关键切入点应是事前预防、事前预防的核心是建立完善的区域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参 考 文 献

[1]李嘉晓,秦宏,罗剑朝.论区域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J].商业研究.2006(10)

[2]纪阳.对我国区域金融风险成因及防范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3)

[3]于尚艳.区域金融风险的成因分析[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

区域二元金融和谐发展之探索 篇4

区域二元金融客观存在与现实表现

区域二元金融是客观存在的,区域金融的空间差异即表现为二元金融。区域二元金融,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资源与运行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存在明显差异的结构。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金融,实际就是二元金融从空间差异的视角进行划分的。区域二元金融空间差异长期客观存在,形成的原因包括经济规模、经济结构、地理环境、货币化程度、市场化程度、信息条件、金融人格、金融努力水平、金融政策、法规及制度等等。区域金融研究不同于传统金融研究,它将空间差异、空间过程和空间相互作用引入研究范围,充分考虑具有广阔内涵的区域差异,并结合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法律学等研究方法进行全方位的研究,进一步拓宽了金融研究的视角。

以广东省为例,珠三角与非珠三角地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金融特征截然不同,表现为较明显的区域二元金融。珠三角地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主要面向企业与城镇居民,客户规模相对较大,金融交易活跃,具备集聚效益和外部规模效益,城市金融特征明显;而非珠三角地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主要面向农村、农业、农户以及规模较低的企业,客户数量较多,金融需求小而散,缺乏规模经济,传统农村金融的特征明显。一是业务规模与盈利能力差异,广东省80%的规模与效益是由珠三角地区创造的。截至2011年末,珠三角地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贷款余额、账面利润和净利润分别占广东省的71%、70%、81%和80%。二是资本状况与抵御风险的差异,广东省80%的资本聚集在珠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股本、资本净额、净资产分别占广东省的67%、82%和72%。三是历史包袱和资产质量差异,广东省80%的包袱和不良资产均在非珠三角地区。

区域二元金融和谐发展的路径选择

区域二元金融的客观存在需要我们选择促进其和谐发展的路径,不是被动地坐视其存在,而是要主动地进行制度安排。

首先,需要明确政府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对政府在金融市场中作用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政府干预会阻碍金融和经济的健康发展,要减少政府对金融业的干预,培育一个竞争性的金融体系,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另一种观点则强调政府应在金融市场中积极发挥作用,以促进金融和经济的发展。我认为,对于二元金融差异较大,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严重滞后的现象,在政府立足构建和谐社会的这一背景下,政府不仅有条件而且有责任采取有效的政策促进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发展。、其次,是如何进行制度安排的问题。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自由经济不能有效地增进长期效率。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供给主导型的金融更能积极地促进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但政府的干预仅仅是对市场的有益补充,绝不是取代市场。因此,政府干预金融市场的目的应是保障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使金融市场更有效地运作。我认为,针对二元金融的制度安排,在政策上要区别对待,有松有紧,有宽有严,其中包括利率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等。同时,在补偿方式上也应有多种选择。比如,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进行核销,对生活困难、面临破产的家庭的借款允许破产免债等;在区域金融合作上,政府应积极引导和支持,促进区域之间金融资源、金融信息和金融技术的流动,优化其配置,从而使参与合作的主体实现“共赢”。同时,在金融制度的安排上不能“一刀切”、“齐步走”,比如要承认经济落后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不能不顾条件地推行市场化,按商业模式运作。

与国有商业银行不同,单个合作金融机构存在规模小、风险大、随时面临倒闭等问题,同时,合作金融机构具有同质性且都存在规模不经济导致经营成本过高等问题。因此,在促进区域二元金融和谐发展的路径选择上有其特殊性。从广东的情况,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通过中央、地方政府的各项政策扶持,社会各界对农合机构增资扩股的支持以及农合机构自身的努力,广东省农合机构从2002年底资不抵债870亿元到2011年底实现资能抵债870亿元,整体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广东省已有13家农商行挂牌,达到农商行准入条件正在改制的也达到了12家;与此同时还有20家农合机构有历年挂亏,且都集中在非珠三角地区。从未来农信社的扶持政策看,央行进一步的票据支持已经不太现实,而税收优惠效果甚微,杯水车薪。在这种情况下,农合机构之间必须通过抱团取暖,通过省联社、发达地区农合机构与欠发达地区农合机构的互补互动,最终促进欠发达地区农合机构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国外合作金融百年的发展历程看,单个合作金融机构之间可通过自发结成合作金融体系及体系内的互补互动,解决了单个机构规模小、风险大而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如自发结成合作金融机构体系的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帝加鼎集团,在体系内部的互补互动上有四个主要特点。一是资源共享。包括集团为基层机构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如集体采购降低成本;对流动性、风险和利率的管理;通过设立的各专业性公司为基层提供保险、信托、证券等金融产品;借记卡和信用卡服务、运钞和其他商业服务;培训和选择管理人员和董事,同时参与基层合作金融机构班子的管理。二是系统的标准化。包括操作系统、政策和规范以及产品的标准化,统一的机构形象和品牌。三是整体的稳定性。即通过内部各种协议和章程形成一个稳定的组织机构,以免受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如建立突发安全基金、保险基金和保证基金来解决系统出现的问题;同时,集团作为一家主要银行,负责管理基层机构的流动性以及在资本市场筹措资金。四是建立内

部的规章和战略来完善强化治理结构。包括民主收集基层意见,形成决策,集团通过提供专家型服务来促进基层的竞争力;建立了直接对集团总裁负责的独立监管机构,建立严格的监管标准,并授予了对违约和困难合作金融机构监管的权利。

借鉴国外经验,要解决欠发达地区农合机构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我认为,关键是要做到以省级联社为代表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与欠发达地区农合机构的互补互动。互补互动,是指优势补充、共同参与和互相推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之间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来实现优势互补和相互作用并形成良性循环这一过程。如发达地区农合机构相对于欠发达地区农合机构在机制、内控和管理上有着明显的优势,而后者则在农村网点设置、地域分布和农村客户资源上有优势,可以通过合作实现互补;同时,农合机构之间通过互动,实现质量、规模和效益的提升。从互补互动的层次上看,我认为,目前农合机构互补互动至少有两个层次:一是省级联社与农合机构(包括欠发达地区农合机构)的互补互动,如省级联社为基层农合机构提供信息科技、资金运用、产品研发和业务拓展等服务,帮助其降低经营成本,增强盈利能力;二是发达地区农合机构与欠发达地区农合机构互补互动,如发达地区农合机构与欠发达地区农合机构在股权、管理、资金等方面开展的合作,实现双赢,缩小差距。因此,建立省联社与欠发达地区农合机构、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农合机构的互补互动,是促进农合机构共同发展的一条现实的路径选择。

立足促进区域金融和谐发展的省联社改革取向

省级联社产生的初衷是中央把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权下放到省级地方政府,省级地方政府寄希望省联社的管理平台能够促进辖内农合机构健康可持续发展。经过几年的改革试点,各省农合机构从整体破产的困境实现了整体经营上的可持续,省联社也从成立初期的倚重管理转变为目前强化服务职能。未来的改革取向,应该针对农合机构业务发展差异扩大的趋势,将省级联社改制为省级农村合作(联合)银行,为基层农合机构提供全方位的业务发展支持,在省级农村合作(联合)银行与农合机构之间建立互补互动的机制,促进区域农合机构的协调发展。

将省联社改制为立足服务农合机构的省级合作(联合)银行

面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二元金融现象,作为省政府履行对省农信社的行业管理、服务、指导和协调的平台和载体,在促进农合机构的和谐发展上应该有所作为,并应根据各省的实际情况作出有效的制度安排。国外合作金融机构联盟总部可以同时具有多种功能,既是一家全能银行,其业务范围甚至包括信托、保险、经纪商等,又为辖内的机构提供各种业务服务,如国际业务、投资业务、产品研发、数据、结算,培训等等,有的还兼具管理机构、监督机关的功能。我国各省的省联社实际相当于国外合作金融机构联盟总部,如借鉴国外经验,将省联社重组成为省级农村合作银行,就可以为基层机构提供全方位的业务服务。

国外合作金融机构都走过了从单个分散独立的合作金融组织联合成立合作金融体系的过程,而作为成熟的合作金融体系的标志,都是以总部为银行出现的,如德国的德意志中央合作银行、法国的中央农业信

贷银行、荷兰的中央合作银行、加拿大的帝加鼎金融集团等。从荷兰合作银行的发展历程看,初期全国有3000多家法人机构,之后逐步整合到目前的139家。1898年荷兰北部的6家合作银行及南部22家合作银行联合组建了两家合作银行。1972年两家合作银行合并组建了荷兰合作银行。再从德国合作金融机构发展历程看,自19世纪中叶舒尔茨和雷发巽分别成立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以来,经历了长达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合作金融体系以及它们的中央银行、地区银行和国家审计联盟、互助保险协会、抵押和住房储蓄银行等形成了德国合作金融完整的系统。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还建立了一整套有关合作银行的法律体系,如德国的合作银行是在德国银行法下注册的全能银行,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并与其他商业银行和社区银行开展全面的竞争。再如法国农业信贷银行战略联盟,代表地区性的农业信贷互助银行并保护它们的共同权益和利益,对所属机构实施管理、通过技术和财务手段进行控制,并采用各种必要的方法来评价每个信贷互助银行操作的正确性,特别是成立新的互助银行和互助银行之间的破产和合并。由于合作金融体系的中央银行对基层合作金融机构的情况相对监管部门来说更为了解,信息收集的成本更低,同时,出于联盟本身对基层合作金融机构监督的需要,一些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对联盟授予了辅助监管(auxiliary supervision)和授权监管(delegated supervision)等做法,提高了监管的效率。国外合作金融发展,为省联社的改革取向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道路。

具体设想是,维持目前自下而上参股模式不变,将省联社改制为省级农村合作(联合)银行,为互补互动的实施提供体制上和财力上的保障。第一,省级农村合作(联合)银行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型,为全方位的互补互动打下体制基础。省级农村合作(联合)银行除了构建统一的数据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系统、银行卡系统、产品研发系统等,解决部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想干干不了或者干不好的事情,可以通过开展全方位的业务如批发业务、资金调剂、银团贷款、银证银保合作等业务满足基础法人机构的业务需求,增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整体竞争力。第二,省级农村合作(联合)银行通过做实和做强为欠发达地区农合机构解困提供财力上支持。在做实做强省级合作(联合)银行的基础上,全面取消管理费,减轻基层机构财务负担,同时,还可以直接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特别是高风险机构参股或者控股,通过高“溢价”的方式剥离困难机构的历年挂亏和不良贷款,甚至可以给欠发达地区农合机构直接注资,为解决其历史包袱创造条件。

维护农合金融体系的完整是互补互动的前提

目前,已经成立的农村商业银行都有脱离农合金融机构体系的想法,各省在对农商行的管理上也采取了区别于农信社的做法。由农村商业银行和农信社通过入股加入省联社组成农合体系(联盟)也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区别仅仅在于这种体系紧密程度、类型和内部结构上。在体系的紧密程度上,如有的仅仅有内部信息交流等比较松散的体系;有的则有共同目标、标识以及一致的行为准则等结合紧密的体系。在体系的类型上,一种是自发结成的,如加拿大帝加鼎集团;一种是依法结成的,如法国的农业信贷银行;另

一种是政府牵头实施的,如目前我国各省以基层信用社入股成立的省联社。在体系的内部结构上,有的是两层结构(基层合作金融机构—总部),还有的是三层结构(合作金融机构—地区性总部—总部);从基层的合作金融机构的产权形式来看,有的是采用信用合作社模式,有的则是采取银行模式(服务范围已经超出了服务社员的范围,并与其他商业银行展开了市场竞争);从体系本身来看,有的以银行的整体形象在本国和国际市场上开展业务,如德国、荷兰,有的甚至以金融集团的形象提供信贷、保险、信托等诸多产品和服务,如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帝加鼎集团。

区域金融风险特征 篇5

一、关于中国区域的划分

中国是一个大国,幅员广阔,陆上国土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12.8亿。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如20,上海市人均GDP高达37382元,而贵州省人均GDP只有2895元,两者相差10倍以上。因此,研究中国的区域问题,必须把中国分成若干不同的区域。

20世纪50年代,有关方面曾经将中国大陆分为沿海和内地;60年代,曾经将中国大陆分为一线、二线和三线地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区域经济研究的活跃和深化,人们提出了多种多样的`划分方法。主要有:

(一)三大地带。这一方法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但不同的时期,每个地带覆盖的地域范围不同。在三大地带的概念提出之初,广西壮族自治区曾被视为属于东部;内蒙古曾被视为属于中部。后来,人们对此划法提出了很多异议。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三大地带覆盖的地域范围逐渐被确定了下来。东部地带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地带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等8省;西部地带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和内蒙古等12个省、市、自治区。

(二)六大综合经济区。包括东北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南沿海、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

(三)七大经济区。包括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西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华北(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华东(山东、上海、江苏、浙江)、华中(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华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西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四)九大经济区。这里有两种划法方法。第一种划法包括东北地区(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环渤海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黄河中游流域(山西、河南、内蒙古中西部)、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江苏、浙江)、长江中游地区(湖北、湖南、安徽、江西)、东南沿海地区(福建、广东、广西、海南)、西北地区(山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地区(四川、云南、贵州)等。第二种划法包括东北地区(东北三省)、北部沿海(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北部内陆(山西、陕西、内蒙古)、东部沿海(上海、江苏、浙江)、东部内陆(河南、安徽、江西)、中部内陆(湖南、湖北)、南部沿海(福建、广东、广西、海南)、西部内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和西南内陆(四川、云南、贵州)等。 (五)九个“大都市经济圈”。包括沈大(沈阳、大连)、京津冀(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石家庄)、济青(济南、青岛、烟台)、大上海(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宁波、杭州)、珠江三角洲(广州、深圳、珠海、汕头)、吉黑(长春、哈尔滨)、湘鄂赣(武汉、长沙、南昌)和成渝(成都、重庆)等。

总的来看,目前中国区域的划分方法比较零乱。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官方比较接受的是“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法。

区域划分既要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方便区域发展问题的研究和区域政策的分析。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我们认为,为适应区域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之需,中国区域的划分必须遵循以下九个原则:(1)空间上相互毗邻;(2)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结构相近;(3)经济发展水平接近;(4)经济上相互联系密切或面临相似的发展问题;(5)社会结构相仿;(6)区块规模适度;(7)适当考虑历史延续性;(8)保持行政区划的完整型;(9)便于进行区域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

对照以上原则,可以发现,前面提到的各种划分方法均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有的区块过大,不便于深入分析区域差别;有的没有保持行政区划的完整性,不便于搜集整理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数据;有的没有考虑历史延续性,提出的概念与常识不符;有的覆盖的区域不全,不是完整的区域划分。

根据以上原则,考虑到目前各种划法的种种弊端,我们将中国大陆划分为如下八大区域:

1.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总面积79万平方公里,年总人口10696万。这一地区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结构相近,历史上相互联系比较紧密,目前,面临的共同问题多,如资源枯竭问题、产业结构升级换代问题等。

区域水资源系统动力学特征分析 篇6

区域水资源系统动力学特征分析

摘要: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水资源系统动力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给出了各子系统动力学特征指标和水循环之间的`定性关系,揭示了各子系统的分形特征、复杂程度和演化规律.结果表明,该水资源系统具有明显的分形结构和混沌特征,为一个非线性系统,且系统演化存在一个奇异吸引子;从大气降水-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水循环角度看,该系统的开放程度和受外界干扰的程度逐渐减小;从大气降水-地表水-浅层地下水的水循环角度看,该系统的复杂程度符合水资源系统的一般情况.分析成果对该区寻求改善水资源系统行为的机会和途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 徐建新[1]郝志斌[2]蒋晓辉[3]高峰[4]商崇菊[5] Author: XU Jian-xin[1]HAO Zhi-bin[2]JIANG Xiao-hui[3]GAO Feng[4]SHANG Chong-ju[5] 作者单位: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郑州,450011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郑州,450011;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03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03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河南,新乡,453003贵州省水利科学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02 期 刊: 水科学进展 ISTICEIPKU Journal: 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年,卷(期): ,19(4) 分类号: F323.213 关键词: 河南受水区 区域水资源系统 系统动力学特征 机标分类号: TV2 X52 机标关键词: 区域水资源系统动力学特征分析water resources水资源系统浅层地下水水循环循环角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力学特征大气降水开放程度子系统地表水深层地下水奇异吸引子非线性系统演化规律系统演化系统行为 基金项目: 河南省高校杰出科研创新人才工程项目

浅谈金融风险的特征与防范的对策 篇7

一、金融风险的含义及种类

1. 金融风险含义

金融风险是指在货币经营和信用经营活动中, 各种因素的随机变化导致的金融机构或者投资者的实际收益与预期相背离的不确定性及其资产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它不仅会威胁到企业或机构本身的生存发展, 甚至会造成整个金融体系和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

2. 金融风险的种类

从经营者以及经营过程来看, 金融风险可分为以下几类。

(1)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 是由于信用活动中存在的不确定性, 导致信用活动主体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它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

(2) 购买力风险。购买力风险又称通货膨胀风险, 指因物价水平的不确定变动而导致人们的购买力下降、基金的实际收益下降, 给投资者带来的损失, 通货膨胀是主要成因。

(3) 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水平的不确定性变动, 而金融机构的资产项目和负债项目利率没有应市场利率的变化作出合理的调整, 导致其净利息下降或利息支出增加, 进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4) 外汇风险。外汇风险又称汇率风险, 它是指因外汇市场变动率的波动使得行为人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5) 流动性风险。它是指一个人或者一个机构持有的金融资产流动性的不确定而导致其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它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 一旦发生还可能引发风险扩散的严重后果。

(6) 证券价格风险。证券价格风险, 指由于证券价格的不确定变化而使行为人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二、金融风险的特性与表现特征

1. 金融风险的特性

第一, 突发性与可控性并存。金融风险往往是带有突发性的, 缺乏预警信号甚至没有预警期。但就某一金融机构来说, 风险并不是不能抵御的, 可通过调整风险性资产等手段来增强控制风险的能力。

第二, 扩张性。现代各金融机构常常是紧密相连、互相依存的。一家银行发生问题, 就很容易扩散、蔓延到周边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 会使整个金融体系周转不灵, 诱发信用危机。

第三, 社会性。金融机构的大部分资金是来自于存款和借入, 这就决定了社会公众与金融机构是一种依附性的债权债务的关系。金融机构若经营不善, 就会损害公众利益, 危害经济纪律以及货币政策的执行。

第四, 时间限制性。金融风险的发生需要迅速平定, 时间拖得越久, 其他的金融机构受到的连累就越大, 甚至会被搞垮掉。

2. 现阶段我国金融风险的特征

目前, 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 新旧体制处于双轨并存的状态。一方面旧体制还在很多领域运转, 另一方面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在探索阶段, 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我国现阶段金融风险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 金融风险的市场隐蔽性和积聚性。我国目前仍实行较为严格的金融管制, 利率汇率并不是由市场机制形成, 而且资本项目尚未开放, 这导致我国的金融风险具有隐蔽性, 市场表现不明显。而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隐蔽性金融风险没有得到完全的消散, 却是堆积沉淀一直到了现在。

其次, 金融风险的体制内生性。我国的金融风险产生有深层次的体制方面的原因。国有产权的多层次代理导致的产权责任不明、权利与义务不对称, 使得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边界难以界定, 在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形成“内部人控制”;政府的过度行政干预, 不愿放弃对企业和银行的影响力, 导致市场信号失真, 影响了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转, 加大了我国金融市场的规制风险;银行对企业的不良贷款, 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风险因素, 部分企业通过做假账、转移利润, 破产、合资、重组等方式滞留贷款和转移资产, 以逃避银行债务, 加大了银行的风险等。

再次, 风险分布不均衡。第一, 国有商业银行承担了较大的金融风险, 而新兴股份制银行担的风险则比较小。而且国有银行常被要求满足国企的贷款需要, 成为国企亏损的转嫁对象。此外, 按照政府的要求, 国有银行还要发放稳定社会的贷款, 金融风险较大。第二,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积聚较快。我国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比较松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是导致风险的主要原因。第三, 地方性银行风险较为突出。地方性银行一般规模比较小、基础较弱、管理水平较低, 违法违规经营严重, 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 风险日益暴露。

最后, 货币政策风险和金融改革次序决策风险。在货币政策宽松时期, 金融机构的信用活动往往会突破社会的实际需求, 使得金融风险呈扩大态势。而在货币紧缩时期, 则很难完成信贷资金的回流, 且收缩的货币政策常使一些企业运转不灵, 银行的呆账、坏账也会增加, 加大了金融风险。由于信息的不完全以及决策者的有限水平等原因, 往往政府决策者所选的决策变量不是最优的, 甚至可能是比较差的, 这就会导致在决策中存在着风险。

三、防范金融风险的对策

1. 加强完善金融市场的法制化建设

首先要完善金融制度, 进一步健全金融服务体系, 减少金融风险隐患。金融是经济的核心, 一个国家金融体制的选择对经济的增长有着重大的作用。我国要依据国情的需要, 构建既能推动经济增长、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减缓经济波动和合理分散金融风险, 又能使居民享受到经济增长的财富效应的金融体系, 要在发挥银行主导作用的同时发展资本市场, 使二者能够互补, 共同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其次, 要加快完善金融业内的法律体系, 健全金融立法。根据金融业的发展规律、发展特点以及发展动态, 制定完善的、专业的、严谨的金融法律、法规, 切实树立法律的权威, 还要强化金融执法及监管力度, 严厉打击金融犯罪行为, 保证健康的金融秩序。再次, 国家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及低通货膨胀率, 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 以增强我国抵御国际金融风险冲击的能力。

2. 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

首先, 建立一套严密、高效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对防范金融危机至关重要。金融机构要建立完善的贷款档案, 真实并详细地记录贷款的发放、管理、回收情况, 建立金融风险防范分析机制, 密切地关注风险早期的预警信号, 来把握风险。其次, 要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 逐步放松金融管制, 强化监管, 提高金融管理当局的管理能力, 减少其有限理性, 保证市场交易的公平、公正和公开;银行内部要不断完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机制, 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监督鉴证、评价作用;国际上加强金融监管的合作, 处理好保持自身特色和国际协调合作发展的关系, 提高影响力。监管内容要包涵所有从业的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 包括从机构的市场准入到市场退出的全过程的经营活动;要改变监管方式, 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及法律手段有效结合。

3. 重视金融创新, 加快金融市场建设和发展

只有金融创新, 金融市场才会有活力。金融创新包括产品创新和制度创新。一方面, 要丰富金融产品的品种, 大胆发展市场需求强、技术成熟的产品及交易方式, 如股指期权、融资融券等, 要积极培育能促进科技创新、产业提升的投资机构, 像风险投资基金、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等。另一方面, 在创新发展的产品和市场下, 必须注重管理制度和监管手段的创新。随着金融信息化的推进, 银行监管要改变手工加人脑的传统管理模式, 以科技创新来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精度, 从而有效识别风险, 防范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

[1]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1.

[2]毛腊梅.中国金融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J].北方经贸, 2001. (1) .

当代企业金融特征及风险之探究 篇8

关键词:当代企业;金融特征;风险;化解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072-01

一、当代企业(上市公司)的金融特征

(一)上市公司可为市场提供足够的金融产品

上市公司实际上拥有两种产品,一种是实物产品,一种是金融产品。与之相适应的上市公司也从事着两种经营,一种是生产经营,一种是资本经营。而上市公司为市场提供的金融产品主要是企业股票和债券。股票作为一种有价证劵在资本市场和证劵市场进行流通、筹资、变现,它的价值体现以及变现的质量不但与宏观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还与企业效益在本质上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客观角度而言,上市公司的实物产品和金融产品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发展的。一方面上市公司和普通企业一样也开发、生产实物产品,而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各种资产都通过股票的方式被证劵化。如此一来只要上市公司生产的产品能够正常经营并产生一定的效益,那么该公司就可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筹资,以此从资本市场上直接获取资金进一步扩大实物产品的生产和经营,并推动上市公司经营销售的发展,最终实现上市企业两种产品的相互融合。

(二)上市公司可从资本市场直接筹资

现代大型企业一般都是上市公司,而公司上市的目的就是通过市场筹集资金。企业以发行股票的方式进入证劵市场有两个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实现企业的规模扩大,而另一方面是企业谋求金融支持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当代企业有着利益最大化的生存目标,它会通过一切手段从市场上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筹集资金,开发新的项目产品,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

二、上市公司可能存在的金融风险

当代企业在上市的操作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风险:

(一)规模扩张的风险

现代企业一般都想通过上市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因此让企业获得进一步发展应是现代企业上市的根本目的。但企业的进一步扩张并不能盲目进行,而是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在不同的条件下企业扩张的速度、方向以及所产生的效果都不一样。在通常情况下,如果企业的实力雄厚、市场竞争的程度不够激烈、或是有优惠的政策和激励性的措施,企业扩张的欲望就要强烈一些。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企业的发展一直受到资金匮乏的限制,但在这一过程中不少企业对自身实力缺乏正确认识,因此不少企业表现出盲目扩张的情况,开发新的项目毫无计划,盲目兼并和收购,给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并进而形成一定风险。

(二)金融投机风险

从客观角度而言,上市现代企业和一般企业相比,上市公司不但资金雄厚,而且信用状况和经营环境也相对较好。这些都是上市公司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上市企业能充分利用自身这一优势,则能扬长避短,让企业获得良性发展。可是由于上市公司身处资本市场的最前沿,很容易引起金融市场投机者的注意,这些金融投机者会以各种方式和手段去拉拢上市公司进行金融投资活动。最为常见的操作形式有:合伙对股票的运转进行炒作;通过重要的投资项目进行投机炒作;通过公司壳资源的转让对公司的股票进行炒作。在种种诱惑面前,如果上市企业不能遵守法律进行经营,去追求所谓的利润,就极为容易进入金融投机的行列,进而对企业的运行造成潜在风险。

三、化解当代企业金融风险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恰当的监管理念

在我国当前监管体系下,超前监管和放松监管都是极为不妥的。虽然我国目前处于市场经济体制之中,但还欠缺成熟,很多经济方面的工作还不够完善,这其中也包括证劵监管工作。如果墨守成规就会丧失发展的机遇;如果盲目超前、放任自流就会造成资本市场的混乱。因此,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既要促进其不断创新,把握发展的良机,又要防止其盲目超前,随意运作,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形成潜在危机。

(二)构建动态、主动、预先的监管体系

和国外相比,我国上市公司一般都是由国有大中型企业转化而来,上市公司不但具有融资功能,还必须不断强化转换经营机制的功能。可是目前很多上市公司的缺陷就表现在转换机制不够彻底,从而导致公司操作欠缺規范性,历史问题过多,行政干预过多,信息公布不够及时。这就要求广大证劵监管工作不能停留于“被动”状态,不能总是等到上市公司汇报材料,才来批发文件,而应实施动态化的调研和巡查,不断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社会公正功能,预先做到监管工作,从发展的角度探究上市公司运行的规律和特点,从动态的角度了解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并找出问题的症结,适时化解矛盾,让上市公司的风险在萌芽状态被化解。可见对上市公司的证劵监管工作必须不断动态化、主动化、预先化。

结束语:综上所述,当代企业一般情况下都是上市公司,本文以上市企业为对象,对上市企业的金融特征以及相关的风险进行了详实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应对风险的策略,如果能彻底落实,定能化解上市公司存在的风险,令其步入正轨。

作者单位: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学东,刘燕平.金融风险防范问题分析——关于信贷资产风险成因与防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上一篇:党委组织员履新发言稿下一篇:党员如何带头争创佳绩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