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红线区域保护

2024-11-06

生态红线区域保护(精选6篇)

生态红线区域保护 篇1

1 引言

生态红线是指对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必须实行严格管理和维护的国土空间边界线[1]。2011年,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都明确提出要划定生态红线, 针对不同类型的区域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实施相应的管理制度。生态红线区域的划定, 对于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保护整体生态安全, 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划定生态红线区域的重要意义

生态红线区域的划定, 其目的不是通过限制发展来保护环境, 而是通过这个手段使得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得到调和, 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发展[2]。江苏省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 而无锡又是江苏省内人口密度最大的地级市, 人口密度达到1405人/km2, 相应的人均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就最小, 使得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相当尖锐。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冲突影响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近年来环保投诉以及各种涉及到环境的纠纷数量居高不下。面对这种困境, 无锡采取了多种方式、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 对生态环境进行修复,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面临的形式依然严峻。

划定的生态红线区域都是生态功能重要性较高、生态环境敏感性较高或者兼而有之的区域。生态功能重要性是指在维护生态平衡、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方面具有的重要生态价值[3], 生态环境敏感性是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干扰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反映程度[4]。可以说, 这些生态红线区域是整个环境生态系统最重要的部分和最后的防线, 如果这些区域都被破坏了, 那么整个生态系统就会面临崩溃的危险。生态红线区域的划定和保护, 就是要守护这最后的防线, 为调整经济发展模式、控制自然资源开发、保护并修复生态环境提供新的着手点。

3 生态红线区域划定历程

2005年, 江苏省全面启动了全省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域规划工作[5], 作为省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锡也开展了相关规划的编制工作。经过省、市各级部门的努力, 2009年, 江苏省编制完成了《江苏省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域规划》, 在全省划分了12类569个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 其中无锡市划定了8类24个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 并制定了相应的规划实施方案。

2012年, 江苏省启动了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域修编工作, 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并经过广泛征求意见, 江苏省人民政府2013年8月正式发布了《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 在全省划分了15类779个生态红线区域, 其中无锡市在原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调整, 划定了10类31个生态红线区域。

4 生态红线区域划分

4.1 划分依据

《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是根据江苏省自然地理特征和生态保护需求, 结合全省和各地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各部门专项规划等, 按照“保护优先、合理布局、控管结合、分级保护、相对稳定”的原则划定。生态红线区域的划定是在原有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划基础上进行的, 是对生态功能区划的深化和拓展, 进一步明确了生态环境敏感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的区域。

在此次生态红线区域划分中, 无锡市对原有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进行进一步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保护区域进行调整。通过评估及调整, 进一步明确各个生态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划分范围和保护措施, 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为无锡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4.2 划分内容

《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共划分了15种生态红线区域类型, 其中无锡市在原有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基础上, 对饮用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的划分有所调整, 同时在此次优化调整中增加了部分生态功能保护区, 划定的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源涵养区、重要湿地、特殊生态产业区、生态公益林、湿地公园、清水通道维护区等10类31个生态红线区域, 总面积1327.34km2, 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8.69%。

4.3 管控措施

《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中规定, 生态红线区域实行分级管理, 划分为一级管控区和二级管控区。一级管控区是生态红线的核心, 实行最严格的管控措施, 严禁一切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二级管控区以生态保护为重点, 实行差别化的管控措施, 严禁有损主导生态功能的开发建设活动。在对生态红线区域进行分级管理的基础上, 按15种不同类型实施分类管理。若同一生态红线区域兼具2种以上类别, 按最严格的要求落实监管措施。无锡划定的生态红线区域中一级管控区面积有72.02km2, 二级管控区面积有1255.32km2。

5 生态红线区域的保护

划定生态红线区域, 只是整个工作的第一部分, 接下来还有更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就是实施到位, 只有将整个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实施到位了, 才能真正改进生态环境质量, 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要把这个规划实施好,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5.1 明确职责分工

市政府牵头, 明确各个相关部门在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实施中的职责, 并建立起定期协商机制, 以形成合力, 共同推进规划顺利实施。

同时要将生态红线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标分解到相关部门, 列入各部门年度考核目标, 对这些指标定期进行检测, 并公布检测结果。

5.2 强化监督管理

涉及生态红线区域的各种规划布局、项目引进和开发建设活动均应以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为指导, 一级管控区内严禁任何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资源开发利用项目、拟建工程项目必须符合生态功能区划和功能定位要求, 不得造成生态功能的改变与破坏,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生态环境部分应以生态功能区规定的生态功能为准。强化执法力度, 针对监管盲点、难点, 实施铁腕执法, 严厉打击各类环境、土地等违法行为, 严肃处理相关单位和责任人员。

5.3 落实生态补偿

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的实施, 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对于划定的红线区域内的单位或者个人, 可能会带来一些损失。为了顺利推进此项工作, 江苏省专门出台了《江苏省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暂行办法》, 省财政每年拨出一笔资金用于生态红线区域内的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和生态补偿。无锡市要利用好省里的这个生态转移补偿支付, 同时市财政也要考虑相关配套, 确保生态红线区域内群众受损的利益得到合理补偿。

5.4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途径, 大力宣传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的重要性, 普及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将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的信息普及到政府机关、新闻单位、相关企事业单位及居民。建立通畅的信息渠道, 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鼓励群众和社会团体参与对生态红线区域的监管和保护, 以作为政府监管和保护的有力补充。

摘要:指出了2013年, 江苏省在原有《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域规划》的基础上, 编制并发布了《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 无锡市也根据省里相关要求对原有重要生态功能区规划进行了优化调整, 并制定了相应措施, 加强了对生态红线区域的保护与监管。

关键词:无锡,生态红线区域,保护

参考文献

[1]江苏省人民政府.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的通知[R].南京:江苏省人民政府, 2013.

[2]李莉, 江苏.生态红线为民所划[J].环境保护, 2014, 42 (Z1) :37~39.

[3]贾良清, 欧阳志云, 赵同谦, 等.安徽省生态功能区划研究[J].生态学报, 2005, 25 (2) :254~260.

[4]欧阳志云, 王效科, 苗鸿.中国生态环境敏感性及其区域差异规律研究[J].生态学报, 2000, 20 (1) :9~12.

[5]燕守广, 林乃峰, 沈渭寿.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划分与保护[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4, 30 (3) :294~299.

生态红线区域保护 篇2

生态优美是建设新福建的重要内容,优质的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大的资源优势。当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就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生态保护和建设。十多年来,我省按照习近平同志任福建省省长时制定的建设生态省战略,一任接着一任干,持之以恒地推进生态省建设,形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促进的良好局面,清新福建已成为我省宝贵的形象和品牌。

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福建省通过不断的努力与坚持,终于使福建省的生态环境有了一个很大程度的改观,改掉了过去脏乱差的现象,政府的大力弘扬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媒体大力宣传建设新福建的急迫性,民众在思想意识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环保观念一步步的增强。我们在街上都可看到一些可喜的现象。比如垃圾箱的增多、地上烟蒂的减少、随地吐痰的人减少。在这些现象的背后,反映出的是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强。

建设新福建,我们要经济与生态两手抓,不可一头大一头小。只追求经济快速的发展和放弃人民的绿水青山是不可取的,同样,只追求绿水青山和放慢了经济发展的速度也是不利的。所以,我们应该科学的去看待与分析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权衡之下,找到一个平衡点,使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共同发展与进步,两架马车并驾齐驱,推动新福建的建设。

福建是一个沿海省份,省内没几个大型的重工业,所以福建省的生态环境一直都是不错的,在如此好的天然环境下,我们省更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去更快更好的建设新福建,达到生态与经济并重并同步发展。

生态红线区域保护 篇3

环境保护部高度重视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 自2011 年《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 (国发[2011]35 号) 提出划定生态红线任务后, 环境保护部于2012 年3 月召开了全国生态红线划定技术研讨会, 组建了以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环科院与中科院为主的技术组, 并对全国生态红线划定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 技术组在系统研究国内外生态红线划定相关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 通过问题研讨、科学论证、实地调研、试点验证等工作的开展, 完成了《指南》编制工作, 确保了生态红线划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013 年, 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不断在国家层面得到强调和深化, 社会各界对生态保护红线的理解和认知程度也在不断提升。 生态保护红线的概念和内涵已由国土空间生态保护扩展到资源能源利用及环境质量改善等方面。 环境保护部根据生态保护红线提出的背景与发展过程, 兼顾资源、环境、生态三大领域重大问题与保护需求, 提出了构建以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和资源利用红线为核心的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体系。 划定生态功能红线旨在保护对于维护自然生态系统服务持续稳定发挥、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具有关键作用的国土空间。 《指南》定位就是为国家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提供技术支撑。

生态红线区域保护 篇4

第三章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

红线范围包括: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以及人文遗迹、古树名木等。

【解读】

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体现了强烈的底线思维,生态保护红线被首次写进法律之中,这是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的一个重大亮点,也是我国环境保护法制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突破。不但从法律制度上确保了生态保护红线在具体实践中的落地,也使得这条生态保护“高压线”变得更有威慑力。

红线就是底线,是最后一条防线,没有退路,也不允许逾越。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生态保护红线,实质上就是生态环境保护底线、经济发展的环境承载底线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底线之一,如果突破了这道底线,不但我国生态环境的根基会瓦解,经济发展的基础会坍塌,国家安全也会受到威胁。

[意义]

生态保护红线体现了经济社会建设的承载底线思维。生态保护红线被首次列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从立法的角度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不但有利于提升环境承载力,提升和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也为子孙后代发展预留下更多的资源和空间,从根本上保证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保护红线体现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安全底线思维。在国家安全涉及的诸多领域中,生态安全的地位至关重要,它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从根本上关系到国家、民族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一旦生态环境出了大问题,生态安全得不到保障,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也会受到威胁,严重时甚至会造成一个社会的瓦解和消失。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把生态保护红线确立下来,有利于从法律制度上保障生态安全,也为保障国家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措施]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树立生态安全意识。广泛宣传,意识要牢固树立红线就是底线、红线就是高压线、红线就是生命线的意识,以守住底线,增强环境保护对社会建设的支撑力,对经济发展的优化力,对国家安全的保障力。

二是严格按照红线要求进行管理。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修复和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现有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及其生物多样性,尽快扭转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状况恶化的趋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牢固的生态环境基础。

生态红线区域保护 篇5

关键词:朱鹮,生态红线,研究

1 朱鹮保护现状及分布

朱鹮属国际濒危级、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自20世纪80年代初, 全世界朱鹮分布的日本、中国、前苏联和朝鲜4个国家, 除中国外, 其余3个国家野生朱鹮均已灭绝。因此, 中国境内朱鹮生存情况引起国际保护组织的高度关注。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抽调专人组成中国朱鹮考察组, 沿中国朱鹮历史分布区, 历时3年时间, 行程5万km, 走遍了全国14个省份。1981年5月23日在陕西省洋县发现了7只朱鹮 (2对成鸟和3只幼鸟) , 这就是当时驰名中外的世界范围内仅存的野生朱鹮种群数量。

1.1 保护现状

朱鹮的重新发现后, 中国政府通过印发布告、通告和宣传资料, 加大对广大群众的宣传教育, 同时, 以保护朱鹮栖息地环境为总目标, 先后采取朱鹮分布区山林大树严禁砍伐、强化天然林生态保护、朱鹮觅食地严禁捕杀水禽和水生鱼类、恢复整治冬水田, 禁止狩猎等, 为朱鹮栖息地环境植被更好复壮及朱鹮种群活动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1.2 分布现状

在物种的保护方面, 先后采取种群跟踪保护“人与朱鹮相伴、人随朱鹮行”、环志标识、种群动态监测、无线电遥测等手段, 促使了朱鹮种群的稳定增长。朱鹮数量已由最初发现时的7只发展到现在的2 000余只, 分布区域由原来2乡2村2组950m2, 扩大到目前汉中市所辖的8个县 (区) 3 000km2。截止目前, 全世界范围内据初步统计, 朱鹮种群数量达到近3 000只。其主要分布地点:中国8处 (洋县、北京动物园、陕西省周至县楼观台、陕西省宁陕县寨沟、陕西省铜川市耀州、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国家级湖湿地公园、河南懂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浙江德清) ;国外2国5处 (日本佐渡、上野动物园、石川、新泻;韩国庆尚南道) 。全世界目前已分布的野生朱鹮共计8处:洋县、陕西省宁陕、铜川耀州区、宝鸡千阳湖湿地公园、河南懂寨保护区、日本佐渡、新泻、本土等地。根据研究分析, 朱鹮种群已经脱离了濒危线。但是我们还应清醒地知道, 只有不断加大野生朱鹮自然迁入地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通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大专院校的合作研究, 进一步提升朱鹮保护与科研投入, 使其以保护为基础, 以科研为先导的整体系统功能的相配套, 才能实现朱鹮物种的再度复兴与壮大。

2 划定朱鹮保护红线原则

针对朱鹮物种自然属性和年周活动基本规律, 将朱鹮不同时期的生态特征及分布环境, 按照巢区、游荡区、越冬区, 依次划为红线区、黄线区、绿线区3种类型。也就是巢区 (红线区) 生态环境植被维持自然原貌, 严禁开发;游荡区 (黄线区) , 因范围大、分布地广的特点, 兼顾区内经济发展, 可在种群分布稀疏区示范性开展环保型的产业项目, 使朱鹮保护与当地产业发展实现共盈。越冬区 (绿线区) 、因绿线区与红线区几乎重叠、相互交叉无明显差异。所以, 该区宜参照红线区措施进行管理。

本文首次按照“划定红线”的基本原则, 结合朱鹮活动区自然属性, 以及考虑到分布区环境的稳定性、可变性、不可复制性等特点, 将巢区划为红线区;游荡区划为黄线区;越冬区划为绿线区。并以1000年为分析时限, 朱鹮绝灭概率测算。并根据朱鹮自然生态环境的选择特点, 朱鹮巢区环境选择分析结果如图1~图5。

通过以上红线不同面积的划定, 以1000年为基准时限, 分析了朱鹮种群生存力绝灭概率。面积越大, 物种绝灭的概率越小。分布面积越小, 其种群的绝灭概率则越大。

3 结语

利用红线划定原则, 本文紧紧依据朱鹮生态习性及红线划定基本技术方法, 在ArcrcGPS支持下创建了朱鹮空间分布的基本属性、数据库, 采用层次分拆法确定了指标权重, 并运用重叠加分拆、空间分析等技术方法, 最终完成了朱鹮红线划定保护范围, 根据统计分拆, 朱鹮分布的红线区占整个分布区的18.4%;黄线区范围最大, 占整个分布区的73.5%;绿线区占整个分布区的7.1%。

参考文献

[1]张强, 牟雪洁.划定生态红线, 创建生态系统管理[J].环境经济, 2012 (6) .

[2]白杨, 郑华, 欧阳.海河流域生态功能区划[J].应用生态学报, 2011 (9) .

[3]叶有华.生态保护红线分区模式研究—以广州大鹏半岛为例[J].生态环境学报, 2014 (3) .

[4]周生贤.以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为统领, 开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工作新局面[J].北京:环境保护部, 2014.

生态红线区域保护 篇6

一、实施辽东生态功能区战略的重大意义

生态功能区是指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蓄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区域。实施辽东生态功能区战略, 具有重要意义。

(一) 构建辽东生态功能区, 是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部署的具体行动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的位置, 纳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习总书记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 关系人民福祉, 关乎民族未来”。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 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是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 在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 基于国情、顺应民意而做出的重要部署, 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实施辽东生态功能区战略, 就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和实际步骤, 也是符合辽宁发展实际的客观需要。

(二) 构建辽东生态功能区, 是辽宁省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补充

“十一五”以来, 辽宁省全面实施三大区域发展战略, 沿海经济带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 沈阳经济区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突破辽西北成效显著, 三大区域的发展活力和潜能竞相迸发。东部9县 (市) 虽然分属三大经济板块, 但由于地理区位局限性、资源基础特殊性, 接受区域经济中心辐射和牵动不明显, 经济发展滞后于省内其他区域。2013年, 东部9县 (市) 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仅占全省的6.21%、4.17%、4.19%、4.12%;占44个县 (市) 的比重也仅为13.34%、14.98%、9.27%、10.38%。实施辽东生态功能区战略, 加大力度扶持东部发展生态产业, 有利于形成辽宁省区域经济增长的“第四板块”, 弥补全省三大区域发展战略的不足, 完善全省区域发展战略, 形成均衡发展、互动发展的新格局。

(三) 构建辽东生态功能区, 是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的迫切需要

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是省委、省政府做出的重大部署, 体现时代特征, 反映辽宁特色, 凝聚4300万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强辽东山区生态保护, 让百姓呼吸新鲜的空气、饮用清洁的水, 是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的重要内容。而今, 百姓的生态意识、环保观念日益增强, 参与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也不断提高。近几年, 辽东山区的生态建设, 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干部群众广泛关注, 希望保护好辽宁省“最后一方净土”。经过十年振兴, 辽宁老工业基地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启动辽东生态功能区建设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为此, 应按照中央部署, 结合辽宁实际, 顺应民意期盼, 尽快实施辽东生态功能区战略, 加快推进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建设。

(四) 构建辽东生态功能区, 是保护生态环境、保证水质安全的必然要求

东部山区作为辽宁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 集中了全省84%的天然林, 60%的水资源, 每年涵养水源120亿立方米, 为中部城市群等地区提供超过70亿立方米的工农业用水, 为全省2300多万人提供饮用水。从一定意义上讲, 保护好东部山区的生态环境, 保护好东部山区的水源, 就能保证全省半数以上人民的饮水安全。加快构建辽东生态功能区, 从源头上加大生态建设力度, 引导东部山区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实现更高层次的特色发展和梯度开发, 有利于水土资源保护、改良和永续利用, 为全省生态建设和饮水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做出重要贡献。

二、辽东山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现状

辽东山区9县 (市) 国土面积约3.58万平方公里, 人口约325万, 分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铁岭五市。近年来, 东部9县 (市) 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大力淘汰落后产能, 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 取得较好成效。

(一) 基本情况

1. 加强污染防治, 保证水源安全。

辽宁省东部的桓仁水库、大伙房水库、观音阁水库等大型水库承担着全省大部分地区的饮水安全重任。长期以来, 为保证提供优质水源, 水库周边和上游的抚顺县、新宾县、清原县, 以及大伙房水库调水源头的桓仁县, 关闭了一大批污染企业, 从严控制污染环境的项目开工, 在保护生态环境上付出巨大成本。其中, 清原县关停企业110户, 新宾县关停企业40户, 抚顺县关停6家采矿点。桓仁县在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实施以来, 共关闭林业企业190个。其他各县如本溪保护观音阁水库、西丰保护寇河流域 (清河水库上游) 、岫岩保护大洋河流域等, 都在全省生态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减少和控制污染源产生, 宽甸县成功开发出“硼酸废液提取硫酸镁”和“低品位菱镁矿石浮选矿提纯”等技术, 提高了原料利用率, 实现了生产流程中的废物循环利用和污染零排放。凤城市针对黄金企业传统冶炼工艺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等问题, 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引进含砷金精矿生物氧化液综合回收利用项目, 实现了零污染、零排放, 避免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清原县建成一条年产有机肥1万吨、年处理加工鲜鸡粪5万吨的现代化环保型生产线, 联合研制开发了绿色食品生产专用系列肥料。

2. 抓好造林绿化, 增加森林植被。

9县 (市) 着力抓好林权制度改革工作, 通过矿山生态治理、小开荒还林、超坡地还林、封山育林和公路两侧生态建设等措施, 改善和修复森林生态系统, 实现了森林资源持续增长, 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 目前, 有8个县 (市) 森林覆盖率超过70%。

新宾县全面实施以“八大工程”为主的青山工程, 获得辽宁省绿化模范县、世界银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先进县等称号。抚顺县被省政府确定为青山工程示范县, 被评为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县。清原县致力于水源涵养林保护工程建设, 为辽宁中部城市和辽北地区生产、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西丰县实施“三退一围一补”模式 (“三退”即清退小开荒、超坡地、沙化蚕场, “一围”围栏封育, “一补”对公路两旁、林区空白点进行补植) , 其经验在全省推广。桓仁县每年投入5000多万元, 使造林绿化以10万亩/年的速度推进, 在造林的面积和质量上位居全省首位, 在辽宁主要林业县份森林覆盖率排名中, 以78.4%的森林覆盖率位居全省首位。

3. 开展综合治理, 提升环境质量。

为切实改善农村环境, 提升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质量, 9县 (市) 大力实施农村环境整治, 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建设污水、垃圾、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设施等, 有效解决农村污水、垃圾处理难的问题, 并重点向农村居民推广普及沼气利用技术, 提升农民自觉珍爱家园、保护环境的意识。抚顺县投入资金4.3亿元, 建设垃圾收集处理和污水收集处理等设施, 成立由365人组成的管护队伍, 每年投入运行管理费用1900万元, 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分类处理、综合利用, 被确定为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县、全省农村垃圾运行管理试点县和省级生态县, 农村环境治理经验在全省推广。本溪县为防止高消耗和高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 推行工业小区和污染集中控制、村镇垃圾无害化处理, 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防治, 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新宾县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农村节柴改灶能源建设工程, 仅此一项每年减少木材消耗3万立方米, 同时大力推广户用沼气、生物质燃料等农村新能源, 使农村能源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全县共建有秸秆气化站17处, 户用沼气池10400户。

4. 坚持生态立县, 推进绿色发展。

东部9县 (市) 坚持把“生态立县 (市)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发展经济优先考虑生态效益, 把绿色、生态、环保作为项目开工的重要前提, 积极推进生态工业、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业发展。

生态工业初具规模。西丰的医药保健品产业集群、凤城的汽车增压器及配件产业集群、本溪的人参铁加工产业集群等已形成一定规模。桓仁的包装印刷产业集群、新宾的焊接材料产业集群、宽甸的新型建材产业集群等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凤城的硼铁资源综合利用、机械加工等产业集群已具较大规模, 天利金业的生物氧化提金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清原县鼓励企业研发科技含量高的产品, 输变电配件产业集群实现快速发展。西丰的辉山乳业全产业链项目已列入国家发改委“节能减排”项目。

现代农业形成特色。桓仁的冰葡萄、岫岩的食用菌、宽甸的人参已成为全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示范典型, 清原的龙胆草等中药材、抚顺的黑木耳等食用菌、本溪的林下参等中药材和新宾的香菇等产业, 也达到一定规模, 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力。凤城市形成了南部发展果菜、水产养殖, 中部发展五味子、烟草, 北部发展山野菜、人参、柞蚕的生态农业产业格局, 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7家, 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已见雏形。西丰县引进建设生命健康产业项目, 重点打造世界梅花鹿产业中心、绿色健康食品基地等, 着力培育梅花鹿、柞蚕、中药材等产业, 年经销鹿茸占国际鹿茸产量的50%, 占全国经销量的80%, 被誉为“中国鹿乡”。本溪县积极推进中国药都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 全力打造“中国刺五加”第一县。

生态旅游方兴未艾。东部9县 (市) 旅游产业已逐步实现聚集发展, 同时带动交通运输、商贸、餐饮等服务业发展。本溪水洞、桓仁五女山、凤城凤凰山等传统著名景点健康发展, 一批各具特色的新旅游景区脱颖而出, 如抚顺的三块石、宽甸的天桥沟、凤城的大梨树、清原的红河谷漂流和金山石佛、西丰的冰砬山、本溪的老边沟等景区各具特色。宽甸县先后被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最美生态休闲旅游名县”、“中国十大休闲小城”等荣誉称号, 去年, 又被省政府确定为辽宁生态旅游实验区。

5. 依靠科技创新, 支撑产业发展。

东部9县 (市) 紧紧围绕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各县 (市) 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有效落实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措施制度, 鼓励各类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投入、技术成果应用、专利申请的主要力量,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凤城市建立了农机具、玉米种业等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2个, 试验与检测中心6个、民营研究所5个, 企业发展基础和后劲进一步增强。桓仁县充分依托区位和资源等优势, 与沈阳药科大学、辽宁大学以及山东张裕等高校和企业合作, 建立了葡萄酒、冰酒等技术研发中心, 促进了产业发展。岫岩县建成6家省级和市级技术研究中心, 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了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开发, 进一步拉长了产业链条。

一些有条件的地区, 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鼓励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产学研合作日益密切。如凤城市建立了辽宁省汽车发动机增压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联盟成员单位共同开发新产品500多项, 攻克技术难题12项, 获得专利和技术成果30多项, 一些技术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有的甚至填补了国际空白, 增压器企业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西丰县建立了鹿产品精深加工产学研联盟, 突破了鹿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瓶颈, 提升了鹿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水平。

(二) 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1. 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2013年, 9县 (市) 平均地区生产总值仅186.86亿元, 远低于44个县 (市) 平均286.62亿元的水平, 其中经济总量最高的凤城市地区生产总值456.08亿元, 不足瓦房店市的一半, 最低的西丰县地区生产总值仅80.34亿元, 相当于瓦房店市的7.6%;9县 (市)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平均15.47亿元, 也低于44个县 (市) 平均21.13亿元的水平, 财政收入最高的凤城市31.13亿元, 为瓦房店市的40.66%, 财政收入最低的西丰县6.93亿元, 仅为瓦房店市的9%。经济基础薄弱, 直接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科技支撑能力依然较弱, 人才和资金引进困难等。

2. 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矛盾日益突出。

东部9县 (市) 承担着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 发展也主要是以培育生态产业为主, 为保护生态环境, 大多数县放弃了一些发展机会。而目前, 省对县的考核指标相同, 没有充分考虑辽东山区的特殊性, 以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为主要考核指标, 造成考核体系不科学, 致使东部9县 (市) 地方政府陷入“经济发展上项目、保护生态砍项目”的两难境地。如, 矿业经济在抚顺市各县财政所占比重较高, 新宾县占20%、清原县占40%、抚顺县占80%, 随着大伙房水源保护区的划定, 矿山关闭和探矿权退出给各县财政收入带来较大影响。

3. 政策支持不够。

东部山区承担着全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屏障的重任, 大面积的国土被划定为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区域, 工业项目受到更加严格控制, 但并没有获得相应的生态补偿。上级安排的专项均需要地方配套, 由于自身财力有限, 地方很难满足配套需求, 使各地陷入争取项目配套不起、不争取项目更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之中。尤其是东部山区9县 (市) 中有6个是民族自治县, 民族自治地方按规定可享受配套资金减免和税收减免等政策, 但实际中这些民族自治县没有充分享受到政策优惠。

4. 生态补偿标准低、方式单一。

目前, 生态补偿资金仅来源于国家及省级财政预算, 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多元化补偿机制尚未形成。9县 (市) 纳入国家和省级生态补偿的林地面积总体较小, 补偿金额相对较低, 既无法满足生态公益林管护需要, 也不能充分弥补林农因禁伐带来的经营损失, 影响林农参与保护天然林的热情。从2014年开始, 辽宁省国家级公益林集体部分补偿标准由每亩每年10元提高到15元, 省级公益林集体部分补偿标准由每亩每年5元提高到7.5元, 两者补偿标准不一致。虽然补偿标准有所提高, 但北京、浙江、广东每年每亩的补偿金额已分别达到40元、19元、18元, 仍高于辽宁省的补偿标准。

三、辽东生态功能区建设的原则和目标定位

(一) 基本原则

1. 政府主导、市场调节。

各级政府是推进辽东生态功能区建设的主体。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 制定相关扶持和引导政策, 加强对生态功能区的规划指导, 积极推进重大发展规划的实施。加快建立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体制机制, 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类要素向生态功能区集聚。积极引入竞争机制, 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打破区域与城乡壁垒, 促进辽东生态功能区资源空间优化配置。

2. 统筹规划、一体发展。

把辽东生态功能区作为一个整体, 对区域内的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进行通盘考虑、统筹规划, 实现生态保护一体化、经济发展一体化、产业政策一体化、交通设施一体化、城镇建设一体化、旅游开发一体化、补偿机制一体化、考评制度一体化, 形成区域协调、共同发展的一体化格局。

3. 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充分考虑辽东生态功能区的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产业基础、配套条件、基础设施、市场设施等因素, 根据功能区内各地的不同特点和优势, 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宜居则居的要求, 搞好特色产业、特色城镇、特色旅游、特色商贸区布局, 集中力量发展各具特色、优势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鼓励资源禀赋相近的县 (市) 发展“多县一业”, 发挥整体优势, 形成规模效应。

4. 生态先行、绿色发展。

坚持把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辽东生态功能区建设的首要任务, 在生态保护中发展生态产业, 在产业发展中优先考虑生态保护, 通过生态产业发展支撑生态环境建设, 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把发展生态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 严格生态准入标准, 从严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 从严控制污染源头。

5. 完善法规、形成制度。

建设生态文明, 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辽东生态功能区建设, 要把法规制度建设作为重要内容, 逐步探索形成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 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 坚持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 建立使用资源付费、污染环境付费、破坏生态付费、谁受益谁补偿的机制。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 战略定位

1. 全省优质水源涵养区。

加强东部山区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 沿水库、江河流域划定生态保护区, 从严控制污染源排放, 加大污水、粪便、垃圾治理力度, 确保水源质量, 为广大百姓提供安全、清洁的饮用水。

2. 生态文明建设实验区。

探索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逐步形成有效可行生态保护制度。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评价考核体系, 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集体林权、生态补偿等制度创新, 为全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

3. 绿色产业发展示范区。

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产业发展, 加快“绿色转型”, 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工业和绿色服务业, 形成全省乃至国家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生命健康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矿产资源深加工基地。

4. 宜居城乡建设先行区。

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 推进东部山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打造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美好家园, 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宜居宜业的生产生活条件。

5. 特色生态旅游度假区。

充分发挥东部山区的资源优势, 依托山、水、林、泉、洞等自然禀赋和抗联等历史文化,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沟域旅游、温泉旅游, 推进休闲农业、养生度假产业发展, 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宜居宜游的旅游目的地。

(三) 规划目标

到2020年, 辽东生态功能区的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污染防治能力、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得到普遍推行, 在有效保护生态的同时, 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形成辽宁第四大区域经济板块。

1. 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地表水水质明显改善, 主要河流径流量基本稳定并有所增加,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区域内所有水库、河流的水质全部达到Ⅱ类以上, 重要流域水质达到Ⅰ类以上。

2. 森林植被进一步改善。

森林蓄积量增加, 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恢复和增加, 各县 (市) 的森林覆盖率再提高一个百分点。

3. 空气质量常年保持优良。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均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0%以上, 城乡空气质量全部达到一级标准。

4. 基础设施健全完善。

县城建设水平明显提高, 公共设施建设适度超前。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在村村通油路的基础上, 实现油路向自然屯延伸。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实现全覆盖。

5. 绿色产业蓬勃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 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不影响生态系统功能的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得到发展,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提高, 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度减少。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 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6. 居民收入显著提高。

不断拓宽居民增收渠道, 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超过全省平均增幅。

四、辽东生态功能区建设的保障措施

实施辽东生态功能区战略, 需要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体系、产业支撑体系、政策保障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 以保证辽东生态功能区建设扎实稳步推进。

(一) 生态补偿体系

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体系, 是实施辽东生态功能区战略的重要保障。

1. 加大公共财政生态补偿力度, 大幅度提高补偿标准。

当前, 根据辽宁省财力状况, 最直接、最迫切的是进一步提高对公益林的补偿标准, 并且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应统一标准。同时, 省级财政应适当提高对抚顺、清原、新宾、桓仁等水源涵养重点县的补偿标准。

2. 积极开展市场化补偿, 实现补偿方式和途径多样化。

积极探索区域间生态补偿方式, 可以借鉴浙江的做法, 选择在某个受益区划出一片土地, 交给受偿区开发, 税收归受偿区所有。探索生态建设、环境污染整治与城乡土地开发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在土地开发中积累生态环境保护资金;全面开征城镇污水处理费, 形成阶梯式的收费标准;着力培育资源市场, 建立和完善水资源取用权出让、转让和租赁的交易机制;探索建立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分配机制。

3. 建立“双向补偿”机制, 实现权利和义务对等。

实行“双向补偿”, 就是水源涵养地内水质未达标的地区将受到处罚, 对水质受上游影响的地区予以补偿, 对水质好于规定的地区给予奖励。如果上游地区出境的监测水质没有达标, 由上游地区按照低于水质目标值部分的补偿标准, 向省财政缴纳补偿资金, 再通过省财政对下游地区进行补偿;如果上游水质好于断面水质目标的则由下游地区按照好于水质目标值部分的补偿标准, 向省财政缴纳补偿资金, 通过省财政对上游地区进行补偿。

4. 加强法规制度建设, 为生态补偿提供制度保障。

以辽宁省现有的生态补偿政策为基础, 尽快出台专项法律法规, 进一步明确界定受偿地区和受益地区的责任和义务、补偿范围和对象、补偿标准和方式。同时, 还应制定专项生态补偿政策的具体实施办法或管理细则, 形成有利于生态功能区建设的、可操作的、完善的生态补偿法规制度体系。

(二) 产业支撑体系

产业发展是建设辽东生态功能区的重要依托, 是东部山区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构建完善的产业支撑体系, 要以发展生态经济、绿色产业为主攻方向。

1. 加快建设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做大做强现代农业。

在种植业上, 以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为重点, 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 发挥各地优势和特色, 形成“一县一业”、“多县一业”的特色农业发展格局。在养殖业上, 加强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 实现梅花鹿、绒山羊、奶牛、生猪、肉鸡、野猪、山鸡、林蛙等规模化养殖, 支持养殖小区做好动物粪便循环利用、无污染处理;在不污染水质的前提下, 有效利用水库、河流等水面资源, 开展高效集约养殖和健康养殖, 重点发展青鱼、草鱼、鲢鱼、三文鱼等。在农产品加工业上, 围绕特色主导产业, 加大农产品深加工大项目建设推进力度, 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强农产品营销, 按照现代物流理念, 扶持鼓励龙头企业到大中城市设立农产品直销店、连锁店和开设网店, 不断拓宽销售渠道。

2. 大力发展生态工业, 做大做强工业产业集群。

充分发挥各地特色资源优势, 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重点扶持各县正在成长中的产业集群。如:抚顺的炭化木、清原的输变电、新宾的焊接材料、本溪的人参铁加工、桓仁的葡萄酒、凤城的硼铁深加工、宽甸的新型建材、岫岩的食用菌加工、西丰的生命健康等产业集群, 都已形成一定规模, 发展空间巨大、前景广阔。应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尽快将这些产业集群培育成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3. 加快发展生态旅游, 做大做强绿色服务业。

辽宁省东部山区地处长白山余脉, 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同时, 高句丽、清王朝发祥地都处于东部山区, 桓仁五女山、新宾永陵都是世界文化遗产;杨靖宇等抗联英雄的足迹遍布东部山区;清王朝统治期间形成的封禁文化、狩猎文化等, 都为发展生态旅游增添了人文色彩, 拓宽了发展空间。因此, 建设辽东生态功能区, 要把生态旅游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来培育, 坚持走绿色路、打山水牌、做好生态旅游的大文章。要坚持整体规划, 形成东部山区生态旅游的大格局;加大景区景点开发建设力度,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沟域旅游、温泉旅游, 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景区景点;加强整体包装和宣传, 形成辽东山区生态旅游品牌;不断改善道路交通条件, 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大力推进宜居乡村建设, 全面改善村屯环境;积极推进摄影基地、写生基地、影视基地建设, 进一步提高知名度;深入挖掘历史文化, 进一步拓宽生态旅游的内涵和外延。

(三) 政策保障体系

完善的政策体系是辽东生态功能区建设的可靠支撑。构建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 应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 完善财政支持政策。

每年对东部山区各县 (市) 因保护生态环境而带来的损失进行科学测算, 并按照测算额度的一定比例由省财政给予转移支付。加大省级投资对东部山区生态建设、节能环保、水土保持、循环经济、污水垃圾粪便处理、水利工程、新能源等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 特别是水源保护区内的所有项目, 不但在支持力度上要增强, 更应免除地方配套资金。制定财政补贴政策, 引导和支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高新科技产业和推广运用新技术。优先布局重大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 强化东部山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保障。

2. 完善税收支持政策。

逐步完善水、矿产、土地、森林、环境等各种资源税费的征收使用管理办法, 加大各项资源税费使用中用于生态补偿的比重, 重点向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区和自然保护区倾斜。省、市要加大对县级政府, 特别是民族自治县政府的资源税的返还力度, 全额返还或大部分返还给地方。对不同企业分期、分批开征差别税率的生态补偿税, 使治理污染的费用能够等额转入企业产品成本, 解决环境成本外部化问题, 强化企业保护生态意识。

3. 完善金融支持政策。

设立贷款贴息资金, 对属于鼓励投资的重大产业项目、扶贫项目、生态环保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适当给予贷款贴息。设立政府引导基金, 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生态功能区内企业。以多种形式争取金融机构对辽东生态功能区的文化保护、生态保护等提供金融扶持, 争取贷款数量、期限和利率等方面的优惠, 加快生态补偿进程。

4. 加大用地管理改革力度。

进一步提高土地流转率, 明晰集体土地权属, 建立集体土地交易平台, 大力推进集体土地流转, 推动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 有效破解生态农业发展用地问题。将矿山治理纳入国土整治全盘考虑, 加强矿山的污水排放治理, 杜绝污染水质。推行征占和恢复挂钩的模式, 实现占恢平衡, 完善植被恢复体制, 促进资源良性循环。探索土地使用权资本化, 逐步建立起农村土地使用权资本化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理顺农村土地产权关系, 盘活农村土地资源, 引导社会资本进入, 大量释放农村劳动力, 为发展生态经济提供资金和劳动力保障。

(四) 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体系是被考核地区发展的风向标, 对被考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1. 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指标考核。

省、市对东部9县 (市) 的考核, 不再以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为主, 不再参与全省GDP排名, 让9县 (市) 从沉重的发展经济的压力下解放出来, 转而聚精会神、一心一意抓生态建设, 在有效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推动经济发展。

2. 增加生态指标考核。

在辽东生态功能区试行国民经济绿色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绩效考核机制, 并作为当地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和选拔任用、奖惩的重要依据。考核指标应包括森林覆盖率、生态公益林保护、水质监测、农村能源建设、节能减排、城镇规划、基础设施、旧城改造、环境卫生等指标。

3. 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

坚持和完善各级人民政府环境目标责任制, 逐级签订辽东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责任书, 实行年度目标管理, 定期进行考核, 并公布考核结果。对环保工作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保护生态环境不力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相应处分, 对破坏生态、污染环境、浪费资源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和个人要追究责任。

摘要:辽宁东部山区是全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随着经济发展, 辽东山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实施辽东生态功能区战略, 对守住辽东生态红线、完善辽宁区域发展战略、实现东部山区绿色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为此, 必须加快建立科学有效的生态补偿体系、产业支撑体系、政策保障体系、考核评价体系, 为辽东生态功能区建设提供保证。

上一篇:相变材料及其选择下一篇:在线水质监测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