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生态红线

2024-10-12

坚守生态红线(精选5篇)

坚守生态红线 篇1

事故隐患是指作业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 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是引发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有效地排查治理隐患, 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方针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 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在隐患排查治理上, 一些先进企业已走在前面。像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简称中国海油)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 形成了一套符合海洋石油工业特点、具有HSE管理特色的风险控制体系和隐患治理方法。截至2014年4月, 该公司各下属单位上报各类隐患信息超过5万条, 整改率达到98%以上。

中国海油对隐患有着独到的见解。该公司质量健康安全环保部总经理宋立崧说, 我们从工作实际出发去定义“隐患”, 其与作业现场联系得更加紧密。简单说, 所有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即为隐患。

问题即隐患。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没把隐患视为独立存在的客体, 而是从“人”的角度出发, 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在隐患排查治理上, “人”的主动性不可小觑, 太多事故, 正是被视为“没问题”的情况下发生的, 换言之, 来自思想上的“隐患”。

2003年安徽淮北“5·13”芦岭矿难, 事故起因是瓦斯治理措施不落实、现场管理不严、违规操作。该公司时任董事长宋丛恕总结事故原因时说, 首先是在安全形势较好的情况下, 滋生了盲目乐观和麻痹松懈思想……对安全隐患也就没有真正引起重视, 最终酿成这起特大事故。由“人祸”造成的重特大事故不胜枚举, 包括韩国的“世越号”沉船。韩国政府拟修改《海事安全法》, 从侧重事后的指导、检查到侧重事先预防, 正是为避免人祸。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安全生产要坚持防患于未然。隐患排查治理, 一直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

6月18日, 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局长杨栋梁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强化红线意识促进安全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 文中写道:所有企业都必须认真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要做到警钟长鸣, 用事故教训推动安全生产工作, 做到“一厂出事故、万厂受教育, 一地有隐患、全国受警示”。要建立隐患排查治理、风险预防控制体系, 做到防患于未然。7月1日揭牌的国家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数字传播中心, 其核心业务就包括建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信息库。

防患于未然, 语自《易·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思在前, 才能防得住。而思想上的问题, 要通过“认识”来解决。只有牢固树立“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 才可能真正地“认识”隐患, 牢牢把握住安全生产的主动权。

坚守生态红线 篇2

“红线”是“底线”、是“高压线”、是“警戒线”、是“责任线”,安全的红线就是生命的“红线”。强化红线意识,就是要坚守住生命的“红线”。XX的“红线”观点,就是把保护生命置于最高点,“要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价值取向。

生命与安全紧紧相连。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必须要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生命的健康存在、家庭的美满幸福、企业的稳定发展等等,都离不开的重要条件,就是“安全”!安全是我们生存的条件,是我们一切幸福生活的保障。守护幸福生活,就必须牢牢坚守住这条安全的红线。

通过参加今年的安全生产月学习教育等活动,我深刻认识到,安全的这条“红线”应该牢牢扎根于我们的思想,铭记于心,并时时处处指导自己的一言一行,秉持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工作负责的最坚决的态度,做到 “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以最有效的措施,以最严厉的手段,至微至显,善做善成,有效避免每一次“三违”、堵上每一个漏洞、查处每一处隐患,由始至终不放松,扎扎实实地遵守和落实安全 的各项规定、标准 和要求,严格做到防患于未然 。

坚守“红线” 篇3

“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加速和目前建设用地紧缺的矛盾十分突出。2020年要达到城市化率60%、工业化率70%的目标,需要增加1.5亿亩建设用地。而在18亿亩耕地‘红线’下,未来13年实际可以增加的建设用地不足3000万亩。城市化与耕地保护之间面临尖锐矛盾,必须妥善加以解决!”全国政协委员、清 华大学人文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蔡继明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城市化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表达了自己的忧虑。

和蔡继明委员的关注相同,记者采访发现,在本次两会上,如何妥善保护耕地这一话题在代表委员们中间引发了热议,他们建议尽快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同时,呼吁地方政府摒弃“卖地财政”行为。

耕地保护面临四大“拦路虎”

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末全国耕地面积必须确保不低于18亿亩。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已经被国家提升到了战略高度。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指出,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特别是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严审查调整各类规划的用地规模和标准,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依法严格管理农村集体和个人建设用地,坚决制止违法违规占用耕地和林地行为。

尽管如此,记者了解到,耕地保护形势不容乐观。致公组在其提交的“关于加强耕地保护的建议”提案中指出,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2006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报告,截至2006年10月31日,全国耕地比上年度末净减少460.2万亩,总面积已经下降到了18.27亿亩,这意味着,我国目前人均耕地只有1.39亩。按照这个耕地净减少速度,2700万亩的缓冲期不出六年就会被突破。从目前的18.27亿亩到2010年末的18亿亩,事关13亿人口吃饭问题的“生命线”到底该如何才能牢固守住已成为非常紧迫的问题。

那么究竟是哪些障碍成了耕地保护的“拦路虎”呢?致公组认为首当其冲的因素就是地方政府的“卖地财政”行为。各级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忽视了耕地保护职责,地方财政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卖地财政”。据了解,仅2006年以来查出的违法占地面积就接近90万亩。2006年全年共发现土地违法行为13万多件,涉及土地面积近150万亩。更为严重的是,在很多地区,土地出让金已经成为某些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外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同时,保护耕地目标和退耕还林存在目标冲突。致公组指出,“十五”期间因退耕还林减少的耕地达8065万亩,占全国“十五”期间耕地减少量(9240万亩)的大部分。国家林业局曾经表示,“十一五”期间退耕还林的基本目标是3500万亩。如果按照这个目标,仅是生态退耕一项,就突破了18亿亩的耕地“红线”。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四川省委常委施杰说,土地的粗放利用也加剧了保护耕地的压力,转变土地粗放利用方式已成当务之急,同时,当前在集约用地等方面还缺乏必要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保障,这无疑给耕地保护带来了多重压力。

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

迫在眉睫

针对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和耕地保护所面临的严峻形势,蔡继明委员认为,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他说,要妥善解决建设用地缺口问题,除了节约集约使用现有城市建设用地,尽可能多地将39亿亩低山和丘陵开辟为建设用地外,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统筹配置城乡建设用地,加快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向城市流转。

蔡继明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存量结构亟待调整。全国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为3.41亿亩,但城市建城区建设用地5700万亩,承载着5.7亿人,而农村建设用地2.84亿亩,却只承载着7.4亿人。即使撇开城市化因素,仅仅通过对农村建设用地特别是宅基地合理规划和调整,就可以节省大约2/3的建设用地。

蔡继明委员指出,目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还存在四方面问题亟待解决。首先,现行的试点和地方法规与国家法律冲突。他解释说,目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工作已在部分省市展开,一些省级人大和政府也颁布了一些相应的法律和政策。但是,由于我国宪法和土地管理法都规定城市的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村集体土地只有通过政府征收或征用才能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所以,只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未经国家征收和征用便进入市场,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会改变城市土地单一国有的格局,从而与宪法和土地管理法产生抵触。

其次,土地管理体制不健全,导致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无序。一方面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下城市规划只规划国有土地,对于流转到或即将流转到城市来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尚未纳入城市建设整体规划中;另一方面,由于地方政府的利益驱动,导致区域内土地的开发整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都由各行政区各自决策,缺少全国统一的规划协调和统筹安排;此外,由于国家对土地用途管制“失灵”。虽然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土地监管的文件,但是违反规定擅自转变农用地用途的现象仍十分严重。

再次,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城市国有建设用地产权地位不平等。蔡继明委员说,城市国有建设用地有正式的土地使用权拍卖市场,实行市场定价,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使用权市场体系和价格制度一直没有建立起来,以致造成“同地不同价”;城市建设用地使用主体有使用权证,可以作为抵押到银行等融资机构进行再融资和资产评估,而农村建设用地没有使用权证,也不能进行上述的抵押和融资行为,不具有资产功能。

此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产权界定不清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代表委员为耕地保护出谋划策

除了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缓解耕地保护压力之外,接受记者采访的代表委员对于如何保护耕地也给出了具体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易敏利建议,要在耕地监管体制上下功夫,加大对各级政府对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同时,要加强违法用地和房地产违规开发的执法监察,并将其纳入地方政府考核的指标体系。

更为重要的是,要切实采取措施保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提高耕地主人的保护意识。“如果政府给予农业有力的保护,对种粮农民给予合理优厚的补偿,保证用于农业的土地收益不亚于非农业用地,农用地非法违规转变成非农业用地的现象自然会减少。”郭松海委员说。

坚守生态红线 篇4

不越红线

首先,在思想境界上,要强化四种意识

第一,必须增强党的意识。这是树立正确权力观的前提。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发展壮大,就是因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需要我们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一定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入党没有什么便宜可占,当官没有什么特权可享,只能是为人民多做工作,甘于奉献,这是一切共产党人的思想和行为准则。领导干部腐败,都在理想信念这个总关口上出了问题。我们一定要时刻牢记自己入党时的誓言,不断增强党性观念,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第二,必须增强群众意识。这是树立正确权力观的核心。权力观问题,说到底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感情问题,是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我们一定要自觉摆正与群众的位置,增进与群众的感情,与群众同甘共苦,决不可与民争利。要牢牢记住,党和人民是鱼和水的关系,党员干部与群众永远是公仆与主人的关系。群众利益是最高的利益,为群众谋利益是共产党人的天职。权力越大,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就越大。增强群众意识,就是要不断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头,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准则,把造福百姓作为自身价值的最大体现,把实现群众的愿望作为自己的最大责任,切实把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

第三,必须增强责任意识。这是树立正确权力观的保证。权力是人民给予的信任,组织交付的重托。作为XX机关的党员领导干部,在拥有一定权力的同时,就要义不容辞地担负着“打击犯罪、保民平安”的沉重担子。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尽职尽责。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党员领导干部既要“有位”,又要“有为”,在正确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勇于承担发挥核心作用的领导责任、量质并重的工作责任、文明诚信的社会责任、政令畅通的政治责任、与时俱进的发展责任。

第四,必须增强自律意识。这是树立正确权力观的基础。正确对待权力,是思想觉悟和党性修养的具体体现。做官用权、拍板决策、造福社会是领导干部的神圣职责。我们应当看到,权力是一把双刃的剑,“挥”之不慎可能会伤及自己;权力是一把炽热的火,“燃”之不察可以将自己焚毁;任何一个腐败分子,都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往往是从一些“小节”问题开始的。如果我们的自律意识不强,对“小节”问题总是不在乎,任其发展,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自我失控,腐败必生。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身为党员干部,一定要把权力、地位和名利看得淡一些,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认认真真干事。

其次,在道德修养上,要做到“五慎“

中国有句老话:“做事先做人”。做人是成事之道,人品是谋事之基。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要慎初。世间万事始于初。我国古代大哲学家老子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廉洁自律,拒腐防变,以慎初最重要。一位领导同志曾说过:“加强道德修养,保持自身廉洁,关键在于第一次。把好了第一次,就掌握了主动,就能在各种腐蚀诱惑面前立于不败之地。”纵观腐败分子发展变化的轨迹,很多人曾经有光荣的过去,有过显赫的成绩,做过一些有益的事情,但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淡化了自律意识,面对灯红酒绿,权、钱、色的诱惑,对自己搞下不为例,在矛盾侥幸的复杂心态驱使下迈出第一步而不能自已,一步一步地陷入罪恶的深渊,成为人民的罪人,为历史所唾弃。

二要慎独。这是古代思想家孔子提出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他说,一个有道德的人,要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能十分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能十分警惕,不要认为隐蔽和微小的过失就可以去做,应当在一个人独处的情况下更加谨慎,自觉约束自己,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新时期的党员干部,面对各种思潮的冲击和诱惑,更应坚定党的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只有如此,才会有慎独的品格,达到慎独的境界。

三要慎友。作为党员干部,尤其是作为处在执法岗位上的XXXX,在结交朋友方面必须慎之又慎。古人说: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现在社会上有那么一些人,为了获取个人的某种利益,千方百计与你套近乎,称兄道弟,跑前跑后,踩断门槛。在温情脉脉的面纱后,在温良恭谦的言词间,隐藏着他们叵测的目的。而有的党员干部则对此丧失了政治警觉,哥们义气超越了党的原则,结果参政议政的是这些“朋友”,送礼行贿的是这些“朋友”,最后把自己拉下水的也是这些“朋友”。

四要慎言。是否口无遮拦,是鉴别党员干部政治上成熟与不成熟、政治敏锐性强与不强、境界层次高于不高的一个重要标志。现在,一些党员干部在公开场合讲话口无遮拦,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不分场合、不分对象地说一些有悖于党中央精神的话,对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决策及滥发议论;把社会上某些妄加猜测的东西和互联网上所谓的“内部消息”及“顺口溜”当作谈资说料,时而望风踩柳,时而添油加醋。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严格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在公开场合,一定要言必适时,言必适情,言必适度,做到与党中央不一致的话坚决不说,不利于党的形象的事坚决不做。

五要慎好。一个人有点爱好是正常的,领导干部也不例外。我们提倡培养高尚的爱好。但是,领导干部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习惯,不能恣情放纵,而应当把它与官德修养联系起来,对有利于官德修养的则育之,介于有利与不利之间的则节之。领导干部对自己的爱好如果不善节制,就有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成为不法之徒腐蚀领导干部的缺口,我们党员干部对此务必要高度警觉。

再次,在实际行动上,要把好“三关”

一是把好家庭廉政关,守好家庭廉洁“港湾”。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对于个人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家庭成员的相互影响和帮助,对于领导干部预防和抵制腐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家庭不仅是拒腐防变的一道重要防线,更是预防和抵制腐败的重要阵地,在建立健全教育、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每个人都在追求家庭的幸福和美满。那么家庭幸福的标准是什么?可以说众说纷纭,各有理解。我认为,幸福最基本的条件应包括这么几个要素,要有安全感,要快乐。没有安全感、不快乐,即使有了一切,也是徒劳。强调正确的幸福观并不是说追求财富、追求金钱就变得庸俗。幸福离不开金钱,需要金钱来保障。看病需要钱,读书需要钱,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都需要钱,但对金钱、财富的获取,要“取之有道”,光明正大。如果企图利用手中权力捞取好处,肯定会犯错误,靠这样得来的幸福是暂时的、虚幻的,是假象,到最后幸福也会毁在金钱手里、权力手里。从另一个角度讲,一些人感觉自己不幸福,不在于他拥有太少,而在于他苛求太多。希望大家能形成共识,少攀比,常知足。如果真心关爱家人、想让家人过得幸福,就要对家庭负起责任,就要尽最大努力避免发生违法违纪问题。

二是把好重点岗位关,树立廉洁新形象。

随着反腐败工作的深入开展,在惩治腐败的同时,党中央提出要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制度建设,针对容易产生腐败和问题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部门加大力量开展廉政建设工作。

(一)加强政治修养。

坚持用正确的思想武装头脑,用先进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特别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好人生的方向和发展前途。要深刻认识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的重大意义,不要片面的以为反腐是当官的事情。试问,假如把那些腐败分子的权利放到你身上,你会不会腐败?同时要认清个别社会现象,如将诚实守信、辛勤劳动、艰苦奋斗看作是“傻”,而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则被认为是“人之本性”;还有对部分党员干部腐败现象熟视无睹,认为是“正常”,对滥权者换来的荣华富贵不是鄙视而是羡慕;对挥霍浪费以及用不正当手段获取私利,不认为是可耻,而认为是本事;对查处的腐败分子不是痛恨,而认为是倒霉,等等。所以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重点岗位的工作人员要看清现实,禁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不要有攀比心理,这是不出问题的基本要求。

(二)强化自律意识。

自律对预防腐败起着关键性作用。如果自身机体、免疫能力出了问题,那就是大问题。一个人清正廉洁的也好,贪污腐败的也罢,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的,没有哪个人天生就如何清廉或如此腐败。要说其中的区别,简单地说,其实也就是一字之差,清廉者以“严”字律己,腐败者以“贪”字利己。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以前读过的一篇杂文,题目叫《守住你的那口“井”》,讲的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给他的手下人算过一笔账:老老实实地当官,守着自己的俸禄过日子,就好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天天汲取,用之不尽。假如心生贪念,守着自己的“井水”还不满足,偏要惦记着“河”里的,甚至“江”里的、“海”里的水,一旦东窗事发,不仅“河”里、“江”里的水不保,就连自己那口井的“井水”也难保。综观古今中外形形色色的贪官污吏,他们的共同致命弱点就在于守不住自己的那口“井”。

这些人贪得无厌,欲壑难填,总是嫌自己的“井水”不满。于是,或利用职权之便,或假借工作之机,只要抓住机会,便会不择手段地时不时出手捞一把“油水”。当他们的不义之财如江河之水滚滚而来之时,往往就是连他们自己也一同毁灭之日。这时候,别说捞来的“油水”享受不到,就连自己那口浅浅的“井水”也丧失了。那么,怎样才能守住自己的那口“井”呢?首先要做到“慎独”,严于律己。在履行职能的情况下,要管住自己的心,不要有非分之想;要管住自己的手,不该拿的别拿;要管住自己的腿,不该去的地方别去;该做的事按照规定去做,不该做的事就不要做。其次要做到“慎微”,防微杜渐。“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不要认为小事做了没关系,小事累积多了就成了大事,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一定要“慎微”,违纪犯法的事再小也不能做,否则一旦铸成大错,就追悔莫及了。牢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像古人所说的那样“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三)正确看待权力。

作为一名人XX察,我们手中多少有一些权力,但一定要牢记,这是国家和人民赋予我们的权力,是代表单位、政府履行职能,要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不能把权力作为捞取私利的工具,把自己的服务对象变成谋取私利的对象。觉得为别人办事情就应该接受人家的感谢,收礼不等同于受贿,是小事一桩。大家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牢记“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警句,深刻体会人虽有欲切忌贪的道理,经常进行自省自审,廉政上要如履薄冰,千万不要存侥幸心理、因小失大,“一失足成千古恨”,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最后什么都得不到,得到的可能就是一纸判决书。

(四)养成廉洁的好习惯。

将廉洁作为一种常态、一种习惯,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这就需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毅力。努力做到自重,尊重自己的人格,珍惜自己的声誉;自省,发挥“良心”的评价作用,经常反省和检查自己言行;自警,遵守廉洁自律规定,经常警示自己;自励,自我激励、自我鞭策。有位教育家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们存在于神经系统中的一种道德资本。这种资本是不断增长的,所以它的利息也是人们终身取用不尽的。”领导干部也好、重点岗位人员也好,若能养成勤政廉洁的好习惯,则受益无穷,是一笔用金钱难以买到的无价之宝。同时,要努力营造廉洁环境,净化自己的工作圈、生活圈和社交圈。在工作圈里,应破除“靠关系吃饭”的庸俗关系学,在‘情’上真诚互勉,在“法”上勤鸣警钟;从点滴入手净化自己的生活圈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洁身自好,学法知法守法,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广交朋友,是做好工作的必要条件,慎交朋友,是保持廉洁的必然要求。俗话说“甘泉知于口渴时,良友识于患难际”,这些充分说明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三是把好廉政监督关,构筑监督防线。

没有约束的权力,必然会导致腐败,失去监督的干部,难免会滑入泥潭。所以说,监督是防范腐败的关键。同时,监督本身也是对领导干部的关心、爱护和保护,是干部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领导干部时刻不能离开监督,重要岗位工作人员和年轻干部同样离不开监督,要热情欢迎监督,自觉接受监督,主动开展监督,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一)增强接受监督的意识。

监督与被监督是矛盾的统一体,党内没有可以不接受监督的特殊党员。作为重要岗位工作人员、党员领导干部,要和普通干部一样,树立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应该明白履行岗位职能、行使权力的过程也是接受监督的过程,逐步养成在监督之下工作生活的习惯,主动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其实一些领导干部走上违法违纪的道路,抵制监督就是他们走向堕落的一个极其重要原因。原贵州省委书记刘方仁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刘方仁不想接受监督,监督对其流于形式,致使他倾家荡产,身败名裂,堕落成一个腐败分子。

(二)端正接受监督的态度。

我们应该端正态度,积极倡导、热情欢迎和大力支持来自各方面的监督。个别同志由于缺乏严于律已和接受监督的自觉性,把监督看成是对自己的不信任、不尊重、甚至看成是整人。这种态度和心理是极端错误和有害的。干部的健康成长需要自律,也需要他律。如果不能正确对待监督,不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问题,捂着疮疤不让揭,讳疾忌医,最终会在纪律和法律面前追悔莫及。原河北省第一秘李真在反思自己走向毁灭的根源时说,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会导致腐败,掌权者一旦成为脱缰的野马,迟早会掉进悬崖。在当权的日子里,很少考虑党纪和法律,觉得离我太远,有时候做一下批评和自我批评,算是对自己的监督,时间长了,脑子里哪还有党的纪律和法规。

(三)努力营造良好的监督环境。

要营造一种监督有理、监督有功的氛围,要求我们面对赞誉,不能迷失方向,而应该深入到敢于真心实意地监督自己、直言不讳地批评自己的干部和群众中去,鼓励他们发表不同意见,提出不同看法,主动诚恳地对待他们的意见建议,该提醒的提醒,该批评的批评,该制止的制止,充分调动和保护群众监督的积极性,营造一种敢于监督、善于监督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听到真话,看到实情,才能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提高“免疫力”。

最后

我衷心地希望大家能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坚定理想信念,实现人生价值。这里我再用四句话与同志们共勉:

第一句,政治上跟党走。就是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肃党的政治纪律,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和清醒,经得起任何风浪的考验。

第二句,经济上莫伸手。信守党员干部行为准则,经得住金钱与物质利益的各种考验。做到不突破“红线”,不向上攀比,不心存侥幸。

第三句,作风上解民忧。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为大众谋福利。保持高尚的情操,一身正气,树立良好的形象,远离灯红酒绿的诱惑,严守思想道德防线。

坚守生态红线 篇5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因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耕地底线必须引起全民的高度重视,决不允许突破。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城市建设处于快速发展和扩张时期,特别是各个地方大量兴起的开发区热,直接导致了大量耕地被占,农业用地迅速减少。并且在城市建设发展中,普遍倾向于开发新增建设用地,即把农业用地转化成国有土地;忽视盘活存量土地。城市建设用地的土地集约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更加突出。

仅过去十年,全国耕地就减少了1亿亩。2004年,在清理整顿开发区之前,全国开发区总面积达到3.54万平方公里,比全国城市建成区总面积3.24万平方公里总和还要高。另外,大量的开发区通过治理整顿被取消后,并没有回归到农业用地,依然大量闲置,或变相地变为高教园地、科技开发园区等新的形式,实际上改成耕地的土地微乎其微。从各地的实际情况看,有些土地虽然名义上还是耕地,但实际上早已变成建设用地,从卫星监测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成片的红色建筑群。

因此,如果再不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农业用地减少的速度只会有增无减,将直接影响到粮食安全,进而影响到国家的安全。

可以说,城乡建设用地数量急剧增加,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相关。多年来,我国不论是经济增长方式,还是城市建设扩张模式,都是以粗放型为主。特别在过去,对保护耕地的迫切性认识不足,城市发展主要以摊大饼、外围式扩张方式进行,导致城市无限扩大,交通问题已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环境、居住舒适度的重要障碍。与此同时,由于核心中心区的土地供应越来越紧张,地价快速上涨,从开发建设成本来看,不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开发企业,都把关注的目光从城市中心区域向周边地区转移,直接的后果是大量的农业用地被征用,而城市中心区却由于拆迁难,盘活难,土地利用率提高的进程放缓。

面对如此严峻的耕地形势,要想坚守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唯一的出路就是高效节约利用土地,即重点盘活已经成为建设用地的区域,加大土地利用程度,提高容积率。

另外,中国土地集约的重点是大量的中小城市和农村。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型城市,受土地供应短缺的影响,土地利用程度逐年提高,特别是市中心区域,建筑高度、密度越来越大,并且可挖掘的潜力依然较大。

在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由于土地供应紧张的矛盾不明显、不突出,一直采取粗放型的发展建设和经营方式,很多城市只是临街一张皮,沿街有一些二层、三层的商业用地,里面就是大片的平房了,土地利用效率很低。

在村镇一级,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特别是提出新农村的发展目标后,越来越多的农民喜迁楼房,但是,原来的宅基地却依然占用,不仅不能恢复成农业用地,甚至都处于空置状态。因此,要明晰农民新村房屋权属,同时,盘活退出的宅基地,或者分配给新增农业人口,避免形成全国性的、大面积的浪费和闲置。

上一篇:独立高等院校下一篇:气体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