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金融

2025-01-05

生态城市金融(精选12篇)

生态城市金融 篇1

周小川于2004年提出了“金融生态”概念, 这为区域金融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学术界和金融界都开始重视金融生态对于区域金融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并提出了许多关于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李扬、王国刚、刘煜辉等 (2005) 的《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报告》对以城市为单元的区域金融生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价, 并发布了城市金融生态评价排名;刘武和何水 (2007) 分析了长株潭经济发展趋势与其金融生态环境状况的关系;郭伟 (2007) 使用定性定量相结合以及城市间比较的方法对武汉市的城市金融生态进行了评估。目前, 尚未有文献对武汉城市圈整体金融生态系统作出评价。

一、武汉城市圈金融生态评价的基本框架与方法选择

1. 基本框架。

基于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概念认识, 我们认为, 金融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金融市场系统与金融环境系统两大部分。我们将区域金融生态系统看作完整生产系统, 通过分析其整体投入产出效率即可评价该生产系统的效率水平。

2. 评价方法选择。

综合目前有关金融生态评价的文献, 对金融生态系统的评价大致采用定性、定量或综合分析等类型评价方法。定量分析方面较多采用层次分析法 (AHP) 和数据包络分析法 (DEA) 。

二、武汉城市圈金融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基于以上的基本认识, 考虑数据的可比性、可得性和发展性, 我们着重选取相应的区域宏微观经济类指标作为区域金融生态系统评价的生产投入, 选取相应的区域金融指标作为区域金融生态系统评价的生产产出, 并主要采用人均指标。

1.“产出”指标。

选取反映金融交易量水平的人均存贷款余额指标 (如表1) 。

2.“投入”指标。

选取反映主要宏观经济状况的指标作为城市金融生态系统的投入指标 (如表2) 。

三、武汉城市圈金融生态系统评价

1. 武汉城市圈内部各城市金融生态系统DEA模型效率评价。

对武汉城市圈内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各成员城市的金融生态系统效率进行DEA分析。数据由湖北省统计局网站相关数据资料综合整理而成, 数据时间为2006年。根据数据建立如下DEA效率评价模型:

使用Excel2003进行规划求解的数据处理, 得到Z=0.13046, u1=0.0681, u2=0.000358, v1=0.067, v2=0.153, v3=0.255, v4=0.038。据此计算, 武汉城市圈内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城市的金融生态系统效率指标hj依次为0.430212, 0.23515, 0.175463, 0.222989, 0.248583, 0.2064, 0.165976, 0.266617, 0.176759。按金融生态效率由高至低顺序依次排列为, 武汉 (0.430212) 、潜江 (0.266617) 、黄冈 (0.248583) 、黄石 (0.23515) 、孝感 (0.222989) 、咸宁 (0.2064) 、天门 (0.176759) 、鄂州 (0.175463) 、仙桃 (0.165976) 。

武汉城市圈金融生态系统DEA效率整体水平较低, 且不均衡状况较为突出, 表明城市圈金融经济一体化水平较低、资源整合程度有待提高;在九个武汉城市圈组成成员城市中武汉的城市金融生态系统投入产出为为0.430212, 是DEA有效率的, 且效率水平超出排列第二的潜江 (0.266617) 0.163596, 表明武汉市的城市金融生态系统效率在武汉城市圈内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其作为城市圈首位城市的金融吸引力和金融集聚效应非常明显;仙桃的城市金融生态系统投入产出DEA效率在九个城市中处于低效率水平为0.165976, 与首位城市武汉的金融生态系统效率差距较大。

2. 武汉城市圈与其他主要城市圈首位城市金融生态系统效率DEA模型评价。

选取武汉城市圈、京津冀城市圈、长三角城市圈、珠三角城市圈等有代表性的中国主要城市圈首位城市进行金融生态系统效率DEA分析。数据由各市统计局网站相关数据资料综合整理而成, 数据时间为2006年。根据数据建立如下DEA效率评价模型:

使用Excel2003进行规划求解的数据处理, 得到Z=0.00316, u1=0.017, u2=0.0515, v1=0.0527, v2=0.0833, v3=0.065, v4=0.054。据此计算上海、北京、广州、武汉的城市区域金融生态系统效率指标hj依次为0.951721, 0.881269, 0.697152, 0.682767。

在四个主要城市圈首位城市中上海的金融生态系统为DEA有效率的, 武汉的金融生态系统效率最低。这一评价结果表明, 武汉城市圈金融生态效率水平在与国内其他主要城市圈金融生态效率比较中处于低效率水平, 基本能够印证我们的直观判断。

四、优化武汉城市圈金融生态系统与建设中部金融中心的政策建议

1. 完善公共管理职能, 建设服务型政府。

为金融市场运行、金融交易主体和金融交易活动提供各项便利条件和服务外, 并构建与完善诚信法规、制度体系, 增强金融执法能力、完善金融执法手段。

2. 充分利用现有自然、技术条件发展本区域优势产业, 以产业集聚带动金融集聚。

良好的金融生态系统运行能够促进金融业与各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因此, 区域优势产业发展和产业集聚能够带动区域金融集聚与金融中心的形成。

3. 整合城市圈资源, 发挥功能合力。

在武汉城市圈1+8范围内充分发挥区域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协作功能, 在周边城市产业分工发展的基础上, 在武汉中心区着力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 完善功能、提高水平, 重点发掘区域金融中心的潜力。

4. 长期坚持培育诚信文化。

诚信文化体系是影响区域金融生态系统运行的非制度因素和软环境, 但也是区域金融生态系统运行状况的长期决定因素。诚信文化的培育除了市场机制的长期演化作用外, 还要依靠公共管理力量通过宣传、激励和制度引导进行长期培育。

参考文献

[1]黄国平, 刘煜辉.中国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设计与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7, (6) :7-14.

[2]中国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金融研究, 2006, (1) :10-16.

[3]汪祖杰, 张轶峰.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金融研究, 2006, (5) :150-158.

[4]李扬, 王国刚, 刘煜辉, 等.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报告[N].金融时报, 2005-11-05.

[5]顾荣忠.全局DEA评价模型[J].河海大学学报, 1995, (5) :50-56.

生态城市金融 篇2

生态城市及城市生态系统理论

以生态城市建设为对象,生态城市定位为主题,探讨这一复杂系统及其与周边的协调关系.论述了建构生态城市规划目标体系及其规划理论、指标体系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理论界和城市规划设计实践工作者应关注城市生态化控制理论,以及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研究的核心与宗旨等问题.以广州等城市生态化水平为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距,调整目标.同时,提出建立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一些新观点.

作 者:景星蓉 张健 樊艳妮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 刊 名:城市问题  PKU CSSCI英文刊名:URBAN PROBLEMS 年,卷(期): “”(6) 分类号:X171.1 关键词:生态城市   城市规划目标体系   城市生态化控制理论   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指标体系  

金融环境因素对金融生态的影响 篇3

生态系统的概念是由英国生态学家Tansley于1935年首先提上来的,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态系统由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构成。其中,生物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环境系统由无机元素、气候、物理条件等组成,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循环的系统。金融系统也是一个具有很多生态学特征的系统:系统是在不断的演进和发展;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系统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特征;系统内的机构呈现出多样性且机构之间是相互竞争和相互依赖的关系。金融系统可以看作是经济大系统中的子系统,与其他相关联的系统所组成有机链条,与其他生态系统在特定时空间的有机组合。

然而,金融系统是由一定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构成,它仅仅是一个仿生的生态系统,有着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自身特性。

首先,“生物系统”是一个仿生系统,建立在一定的社会体系之上。社会组织由各类金融主体构成,以资产链代替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成为各主体之间的利润纽带,主体之间存在环环相扣的连锁关系。金融是依附于商品经济的一种产业,是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其基本功能是金融主体通过提供融资产品、产品买卖、支付结算等满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投融资需求和服务性需求。金融不能脱离经济而追求自身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体系之上,拥有很强的社会性。

其次,金融生态环境比自然生态环境更加复杂。在金融生态系统中,金融主体既是金融产品及服务的供给者也是需求者,同时,还会强烈地影响作为金融主体活动环境的经济制度、社会制度、法制环境、文化传统等。因此,在金融生态体系中,金融主体之间的划分及主体和金融生态环境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明晰,而且,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是立体的、多样化的。

第三,金融生态具有自我调整和自为调整的双重特性。不同的环境因素会对金融主体产生不同的约束,从而使得金融主体的行为出现不同的特征,呈现出多样性和相互依赖、相互竞争性。有效的监管制度则促使金融主体不断改善风险管理模式,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工具,使得金融环境得到不断的进化,使其拥有超越自然生态的自我调整能力。另外,为避免出现金融市场恶化,避免对实体经济的不良影响,金融机构通常会请求政府或者监管部门提供一些必要的担保和措施,使得金融生态又具有自为调整能力。

二、金融生态系统构成

金融生态系统可以认为由金融主体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金融环境构成,两者之间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动态平衡系统。详见图1。

金融主体,指的是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包括能够创造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也包括那些以制定政策、进行监管为职能的金融监管机构;消费者包括政府、企业、个人以及金融机构等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全体;分解者包括处分不良资产的各类资产管理公司以及企业发生并购、重组、倒闭、破产等重大变故时的裁决机构。

金融生态环境,则指的是金融主体在其中生成、运行和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等体制、制度和传统环境。

在金融生态系统中,环境因素提供了整个生态系统需要运转的基本资源,包括货币、科技、信息、人力、物力等物质资源和政策资源。环境因素通过决定各类资源的运转方向,决定着生产要素资源的配置,由此形成了职责和运作方式截然不同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则通过吸收、配置和交换资源,满足各类资源的消费群体的需求,这些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通过各类资源在同业之间的横向流动和本系统之间的纵向流动,形成一种相互竞争和互不共生的关系。金融生态模型见图2

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环境因素对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样,金融生态系统中,环境因素对金融系统平衡,促进金融主体的发展,稳固资金链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通过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来提高金融效率和管理金融风险,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三、金融环境对金融生态系统的影响

第一、政治环境对金融生态的影响

在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力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政府一方面是制度的提供者,通过政策制度确定金融体系的基本运行准则,建构金融运行的外部大环境;另一方面,为了培育和发展金融体系,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政府又作为一个特殊的金融实体,进入金融体系获取金融资源,通过买卖金融资源如国债,直接或者间接控制和协调其他金融主体。政府既是立法者,又是制度的推动执行者,这样,政府的干预程度、扶持程度以及透明程度对金融生态的状况和发展的方向将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经济环境对生态的影响:

经济环境是最重要的金融环境,直接影响金融资源的产生和配置。金融机构是通过提供产品与服务使资源转化为投资效益,引导和优化配置金融资源。而经济环境能够从经济结构、发展水平、开放程度等方面来影响着金融机构职能的发挥。

经济结构是经济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流通、转化的结果,经济结构的优化程度决定了资源使用效率的高低与经济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潜力。不同的经济结构使得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结构不同,面对特定风险的特征不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也就不同。

不断发展的实体经济,则能够为创造更多的金融资源提供货币基础,促进金融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实体经济对金融产品和服务多样化的需要,促进了产品和服务的多样性,增强金融业的盈利性。另外,经济规模的扩大,使得实体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和再生产能力增强,可以有效抑制不良资产的产生,提高了金融业的安全性。

经济的开放程度和活跃程度,是该经济系统及其环境具有活力的表现,对金融主体的经营环境及其发展有重要影响。一个区域内实体贸易和投资活动的活跃程度及其开放程度,可以影响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及资源配置效率,影响金融体系自身机能的发展和完善。

经济市场化程度,可以代表一个地区金融管制程度,经济市场化程度高,有利于商业诚信的建立,并且有利于保障金融機构的独立性。

第三、法律环境对金融生态的影响

金融法治,即依法治理金融,是根据国家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文件来规范和调整金融行政管理行为、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等一切金融活动以及随之而产生的各种关系。金融法治环境就是法律环境,完善的法律环境是一国金融生态健康发展的保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金融法治是实现金融生态良性循环的保证。一个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能够作为金融生态的保护者,通过法律的引导和裁决,实现金融生态的良性循环、维护金融稳定发展。如通过制定金融法律、准则,有效防范事前违规、违法经营,通过事后制裁,有效控制违法犯罪行为等。

其次,金融法治影响着金融生态的构建。金融生态的每一个位置都需要具备最基本的条件,而法治影响着这些条件,通过制定金融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标准,让符合条件的主体加入到金融生态,将不符合条件的主体剔除出去。法治指引着金融生态中各主体的行为,规范着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提供,使其行为模式和经营范围严格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第四、诚信环境对金融生态的影响

诚信可以理解为是广义的信用,是对承诺事项的遵守和履行。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兴,一个地区是否恪守诚信、文明经商,会对该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可以说诚信是经济环境的命脉。在金融行业,诚信则主要指的是狭义的信用,是债务人到期不能偿还债务的可能性,诚信环境好的地区,金融资产的坏账率普遍较低,合约违约率普遍较低,金融环境更加健康,体系更加安全,反之亦反。

四、金融环境的解释指标及分析方法

根据以上环境因素对金融生态系统的作用,可以确定衡量金融环境的指标体系。见下表:

每一类都是由一系列最具有代表性和包容力的基层指标构成,基层指标既相互独立又有关联,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

由于金融是一个复杂的巨大系统,其指标数量非常多且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在划分指标权重时时常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重复性。为此,应当采用因子分析法分析各个指标。所谓因子分析法是一种把一些错综复杂的彼此之间有机联系的变量归纳为少数几个公共因子的多元分析方法,当几个公共因子的累计方差和贡献率达到80%以上时,就说明公共因子集中反映了研究问题的大部分信息。分析时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定性指标要按照一定分值转换成具体分数,通过因子分析法算出经济环境、法律环境、诚信环境、政治环境的得分,然后再用层次分析法方法得出环境因素的总得分,将基层指标(包括定性和定量指标)对金融生态的影响量化为具体数值。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持续得到提高,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多的问题:经济持续发展的压力大;由于经济开放程度、政府扶持程度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步扩大;政策法律体系不健全,部分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造成收入的不平衡和不稳定;市场规则不够成熟,征信体系不够健全等。这些环境因素对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产生很大的影响,我国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率高,经营管理效率低、成本高,资产收益率相对较低,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证券市场价格有悖于市场规则剧烈波动,与金融环境变化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我国金融环境对金融生态系统的影响,对优化我国金融运行环境、改变经济发展不平衡、健全法制环境和征信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态城市金融 篇4

截止2014 年末,全国城商行总资产达到78526亿元,是2006 年的3 倍,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比重为8. 24% ,比2006 年提升2. 34 个百分点,规模迅速壮大; 实现税后利润769. 8 亿元,是2007 年的3 倍,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重为8. 56% ,比2007 年提升3. 01 个百分点,城商行盈利能力与规模同步增长,发展态势良好; 不良贷款率仅为0. 9% ,低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0. 2 个百分点,比2009 年下降0. 4 个百分点,城商行贷款质量进一步提升①;而在跨区域方面,自2007 年银监会推出“阳光普照”政策加大对城商行跨区域的支持力度以来,城商行跨区域经营突飞猛进,2010 年全国有62 家城商行跨区域设立103 家异地分支机构( 含筹建) 。

一、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分化前行,发展路径各异

目前,城商行已经成长为中国银行业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定位于“服务地方、服务市民、服务中小企业”( 以下简称为“三服务”) 的城商行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由于140 家城商行的发展路径不同,因此造就了城商行不同的发展现状。

( 一) 做大做强,成长为全国性商业银行———典型代表: 北京银行、上海银行

北京银行和上海银行两家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的城商行,利用其先天优势,在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在坚持城商行三服务市场定位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当地乃至全国的大项目、大资源,迅速做大做强,朝着综合化、全国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全国性商业银行。以北京银行为例,截至2010 年末,全行资产规模达到7332. 11 亿元,超过深发展、浙商、渤海、恒丰等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成为城商行中的巨无霸。其异地分支机构数量达到32 个,异地分行9 家,遍布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中西部区域中心城市,并在香港、阿姆斯特丹设有代表处②。当然,这种发展路径不具有普遍性。毕竟拥有如北京银行、上海银行这般禀赋的城商行在全国极少,其发展路径可复制性很低。

( 二) 依托大股东资源,产融结合———典型代表: 昆仑银行、珠海华润银行

2009 年4 月,中石油对克拉玛依商业银行注资重组,2010 年4 月再次增资,拥有克商行92% 的股权,并将其更名为昆仑银行。中石油的注资使克商行走上爆炸式增长道路。2008 年其资产总额仅为38 亿元,2009 年跃升至215. 77 亿元,2010 年更是翻了近两番,达到826. 04 亿元③,创造了中国城商行发展史上的“昆仑速度”。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发展道路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城商行三服务的市场定位。产融结合型城商行更似集团公司的“外部财务公司”,只不过这种“财务公司”以银行的名义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业务,其资金来源更加广泛。同时,依托大股东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其贷款风险,因此,行业集中度过度成为其无法回避的风险。

( 三) 抱团组建省级区域银行,以规模促发展———典型代表: 徽商银行、江苏银行等

2005 年12 月28 日,安徽省内6 家城商行与7家城信社合并组建的徽商银行正式挂牌成立,这开创了中国城市商业银行重组改革的新模式。依靠抱团组建省级区域银行,徽商银行在成立后5 年内取得突破式发展: 2010 年末全行资产规模达到2089. 76亿元,比2006 年增长193. 22% ,股东权益143. 57 亿元,比2006 年增长411. 84%④,分支机构遍布安徽全省。这种以规模促发展的模式产生了示范效应,在其之后,江苏银行、华融湘江银行依次在江苏、湖南成立。

( 四) 坚定服务中小企业,成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主办银行———典型代表: “泰隆模式”的缔造者泰隆银行、台州银行、九江银行

18 年来,泰隆累计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30 多万笔,共计1600 多亿元,共扶持8 万多家小企业,创造了50 多万个就业岗位。其通过摸索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点的“泰隆模式”。

2010 年,依靠占全行员工48% 的市场营销人员( 1687 人) 、有泰隆特色的贷款调查技术、全面落实银监“六项机制”的小企业信贷体制,泰隆创造了占全行86. 5% 的小企业贷款余额( 184. 42 亿元) 、连续三年32% 以上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连续三年1. 5% 以上的总资产收益率以及仅仅0. 44% 的不良贷款率⑤,其各项指标全面领先国内商业银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五) 掘金蓝海,坚持特色化经营道路———典型代表: “中国的尤努斯”哈尔滨银行、包商银行

2004 年,哈尔滨银行开始实施小额贷款战略,把资产业务重点转移到发展小额贷款的业务上来。其小额信贷从业人员占信贷队伍的比重高达70% ,7 年来累计投放小企业贷款7000 户145 亿元,农户贷款85. 9 万户249. 79 亿元,微小企业贷款2 万户38 亿元,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1. 8 万户4 亿元,个人消费类贷款14 万户131. 45 亿元⑥,取得了良好成效。

哈尔滨银行独具特色的小额信贷业务发展模式被业界称为“中国的尤努斯”。其在同业创造性地提出了“坚持特色化经营道路,坚持本土化加国际化的经营模式,用3 ~ 5 年时间,建设国内一流小额贷款银行; 用5 ~ 10 年时间,建设国内小额信贷银行”的发展战略。

以上五种典型发展路径勾勒出国内城商行发展的主要方向。基于城商行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约束,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最具可持续性的城商行发展路径是坚定城商行“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市民、服务地方”市场定位,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而以泰隆商业银行、哈尔滨银行、包商银行、台州银行、九江银行为代表的城商行的发展路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众多中小型城商行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城市商业银行发展面临的金融生态环境约束

2004 年,现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指出,应通过完善法律制度等改进金融生态环境的途径来支持和推动整个金融系统的改革和发展⑦。而我们要探讨的城商行发展面临的金融生态环境约束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经济环境、法治环境、地方金融发展,以及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居民、企业、政府等金融主体。

首先,从大环境来讲,城商行同样面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利率市场化渐行渐近、银行监管愈来愈严( 特别是以新资本监管标准为代表的资本监管) 的大背景,这是城商行发展路径选择的硬约束条件。再从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来讲,过去众多城商行“粗放式扩张大量消耗资本—短时间内屡屡增资扩股—社会资本向银行汇聚—粗放式扩张”的恶性循环不利于新兴产业等非银行产业的发展。

其二,从国内城商行发展的大趋势来讲,跨区域、做大规模、追求“小而全”的浮躁发展生态在各地方金融发展实际中极为常见。众多城商行在做大做全过程中迷失方向,丧失城商行应有的特色和差异化定位。同时,以规模、市场占有等增量指标为主导的绩效考核,导致银行间竞争加剧,这从近期频频发行的高收益理财产品可见一斑。此外,追求规模扩张也会导致市场流动性趋紧,资金成本快速上升,信贷紧缩,众多的中小企业告贷无门。这是城商行发展偏离其最初定位带来的后果,也是城商行没有尽到其社会责任的表现。

其三,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愈来愈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扩大了城商行发展的选择集,也使得是追求“小而全”、宽而不深,还是坚守自身特色、巩固传统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地发展部分业务、开拓部分市场,成为城商行发展面临的重大抉择。

其四,国内众多小企业的融资需求、2007 年开始的支持商业银行开展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监管政策⑧及针对商业银行开展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差别化利好资本监管政策都是对商业银行开展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鼓励及支持。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城商行作为地方银行的定位及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决定了城商行发展的战略选择。

三、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选择

( 一) 坚持科学发展,坚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不动摇

2010 年城商行发展论坛第十次会议提出城商行“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 2011 年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城商行发展论坛第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强调城商行要走“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科学发展、差异化、特色化成为城商行三服务定位之后的发展战略关键词。坚持科学发展、走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道路不动摇是我国中小型城商行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

首先,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严守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相统一的经营原则,坚持依法合规,稳健经营,这是城商行发展首先必须坚持的,也是城商行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原则。2010 年“齐鲁事件”再一次提醒中小型城商行应坚持科学发展、合规经营,严守安全性基本原则。

其二,必须转变发展方式,由外延扩张的粗放发展转变为内涵精细的集约发展,坚定走资本节约发展路径,重视内涵式发展。在这方面,杭州银行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典范。杭州银行提出用转变发展方式的理念改善业务发展模式,要求公司业务要改变以往靠信贷拉动的存款业务增长模式,大力发展基础客户群,发展结算类存款,加强信贷结构调整,强化定价管理,提高资产收益率; 把小企业业务作为战略重点,集中有限资源发展核心客户和核心业务,建立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其三,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必须坚定三服务办行宗旨,立足本土,服务本土,做深做透区域市场,为社区提供与需求相适应的金融服务,办好市民银行、社区银行; 必须立足于服务中小企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定位,深入支持中小企业,做中小企业业务伙伴,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泰隆商业银行、台州银行等中小城商行定位于“中小企业伙伴银行”,在获取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担负了扶持中小企业、解决资金缺口、创造就业岗位的社会责任,在既有金融环境约束下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哈尔滨银行、包商银行等城商行则定位于发展小额信贷,在当地金融生态环境下充分满足弱势群体的资金需求,扶持小微企业、农户及个体工商户,其既承担了应尽的社会责任,又掘金蓝海,而资金需求旺盛的小额信贷客户则支持了哈尔滨银行、包商银行的持续有效发展。

其四,坚定优化和完善与发展方式转变相适应的流程、体制,以此促进城商行的发展转型。中小型城商行运营模式改革应坚持改革收益与成本风险相匹配原则,不照抄照搬国有银行、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模式,立足中小城商行发展实际及业务定位,在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促进流程优化、体制完善。哈尔滨银行以准事业部模式发展农户贷款,实现事业化机制促农贷: 将全行所有分支机构农贷业务纳入准事业部———农村金融部管理,实行业务条线垂直管理,农村金融部集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市场营销、风险管理、绩效管理于一身,提高了总行对分支行农贷中心的管理和指导能力; 同时,在贷款程序上以“零售业务批发做”为原则,采取批量审批、集中发放的模式,简化贷款手续,将传统繁杂的贷款手续简化成一张表格,真正实现农贷流程优化,大大减轻了农户负担。

浙江泰隆商业银行、台州银行、杭州银行、包商银行、哈尔滨银行坚定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的成功实践为国内众多中小城商行的发展战略选择提供了学习标杆。坚持立足地方实际及“三服务”办行宗旨,坚定科学发展、特色化和坚持差异化发展战略应是未来中小城商行发展取得更大成就的正解。

( 二) 城商行的发展要与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相结合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实现城商行与社会和谐发展也是城商行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提倡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城商行作为社会金融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维持金融生态系统平衡、实现金融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重要责任。城商行“三服务”定位和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也内在地要求城商行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因此,城商行应充分认识并勇于担负自己的社会责任。

第一,积极参与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扶持弱势金融群体,尤其是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大学生、下岗工人等弱势金融群体,以有效地、全方位地为社会弱势金融群体提供适宜的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业务,满足弱势金融群体的资金需求,改善其生产经营状况,进一步扶持有发展前景的客户,帮助其扩大再生产规模,实现“基本资金需求信贷—成长性资金需求信贷”的良性循环; 向弱势金融群体推广各种电子银行渠道类业务、个人理财、保险业务,保证弱势金融群体享受到平等的金融服务权利。

第二,在“三农”领域推行金融普惠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作贡献。在农村地区普及金融知识,提高广大农民金融意识及诚信意识; 大力宣传适用的银行业务及产品,为全面开展农村金融服务提供基础保障; 在农村小额信贷发放方面,要根据当地金融特色及资金需求特点,开发各种适用的信贷品种,包括农户经营性贷款、农村种植养殖贷款、渔民贷款、青年农民创业贷款等; 同时,在贷款担保形式上,开发各种合规、有效的担保形式,保证贷款的有效发放,增加对涉农贷款的投放,充分满足“三农”资金需求,真正在服务“三农”过程中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 继续以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形式服务“零金融服务乡镇”⑨。

第三,倡导社会公益,服务公益事业,建设“爱心银行”、“和谐银行”。设立各种形式的慈善基金会,开展公益活动,救灾济困、捐资助学; 在高等院校设立专项奖学金,奖励贫困优秀大学生,接收优秀毕业生到银行实习,并给予优先录取的机会。

国内先进城商行在坚定三服务定位及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的同时积极承担各种社会责任,为城商行乃至社会各界树立了榜样。浙江泰隆商业银行通过积极扶持小企业、失地农民、外来务工人员、“三农”等弱势金融群体践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受到社会各界称赞⑩; 杭州银行成立十五年来,在坚定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实现良好发展的同时,“坚持‘做有责任心的企业公民’,积极助推地方经济发展,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踊跃参加社会公益事业,推动社会责任不断向纵深发展”,并因此被授予“2010 年度最佳社会责任机构奖”瑏瑡。

生态城市金融 篇5

澄政发〔2011〕159号 江 阴 市 人 民 政 府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高新区管委会,临港新城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各金融机构:

《关于规范金融经营秩序维护金融生态环境的意见(试行)》已经市政府第77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关于规范金融经营秩序维护金融生态环境的意见(试行)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命脉。促进金融产业发展,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生态安全,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职责。为切实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打击金融犯罪、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充分发挥金融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保障经济安全运行、维护地方金融安全的高度出发,根据国家、省有关打击非法金融活动政策精神,按照“统一领导、职责明确、打防并举、综合治理”的总体思路,坚持“谁主管、谁整顿,谁审批、谁负责”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建立健全监管、预防、处置非法金融活动的工作机制,确保全市经济金融健康良性发展,努力争创全省金融生态示范县(市)和国家级金融生态区。

二、工作目标

对全市范围内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典当公司、投资公司、相关企业及中介机构实施全面监管,防范和处置金融风险,严厉打击金融犯罪,及时查处违法违规金融案件,依法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全市金融稳定。

三、工作原则

(一)统一领导,共同参与

要在全市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共同参与金融监管活动,协调处置金融风险。

(二)明确职责,多方联动

各相关部门要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充分履行职责,切实落实责任,细化工作任务,解决突出问题,依法妥善处置。

(三)打防并举,预防为主

通过现场监管、远程监管、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专项检查、联合检查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各类金融机构、金融企业经营秩序的日常监管,坚决打击各类金融违法活动,确保全市金融健康运行。

(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加强金融市场监管,维护金融秩序。

四、监管重点

(一)全面加强准入管理

金融机构及从事融资业务的相关机构,在进入江阴市场名称预核准前,由市工商局向相关监管部门提出会商,报市金融办备案。

(二)全面加强银行机构监管

加强银行业务合规管理。市银监办会同上级监管部门切实加强新设银行机构的准入管理,监督银行依法合规开展各项业务,共同维护好我市银行业经营环境。

加强银行高管人员管理。市银监办要严格高管人员任职资格审核,加强诫勉谈话,一旦发现有从事资金掮客及其他参与非法金融活动行为的,严肃查处,直至取消任职资格。

加强货币信贷管理。人民银行要加强对各商业银行的贷款管理,要督促商业银行严格按照《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等法律法规发放贷款,合理安排贷款规模,科学控制贷款进度,严密监控贷款资金实际流向,防止企业挪用贷款,防止和打击企业高利转贷,要逐步压缩“两高一低”和“五小”企业贷款,适度控制劳动密集型等传统产业贷款,严格限制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二套房以上贷款。

加强外汇管理。外汇管理局要密切监测跨境资金流动,严厉打击“热钱”等违法违规资金流入,保持对“热钱”的

高压打击态势,切实防范金融风险。要加强对外汇指定银行结售汇业务的市场准入、外汇账户开立、各类外汇收支的管理,维护外汇市场秩序。要加强对涉汇企业的主体监测,提高外汇管理政策透明度,改进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手段。

加强现金管理。人民银行要依法加强现金监管,对非基本账户取现、未实施取现审批备案等行为要严肃查处。要督促商业银行加强全市农村反假货币工作,建立健全农村反假货币网络建设,规范假币收缴流程,依法查处违规行为,对违规行为严肃追究责任。

(三)全面加强小额贷款公司监管

市金融办负责对小额贷款公司市场准入的审核监管,并对其日常经营行为实施行业监管。完善信息交流制度、季度例会制度,健全网上文字信息、数据信息的直报制度,通过远程联网监控

系统,每月定期对小贷公司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分析,定期、不定期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抽查。按规定进行监管年审,开展监管评级。重点监管:是否存在吸收或变相吸收社会公众存款行为;是否高息放贷;是否存在账外经营行为;是否有采取不法手段收贷行为;是否抽逃资本金;是否为虚假出资提供帮助;业务运作是否符合“三个不低于70%”要求等。发现问题,监管评级降级,实施限期整治,整顿不合格者依法取消经营资格。

(四)全面加强融资性担保公司监管

市经信委负责全市融资性担保公司设立、变更的初审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按照《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日常运营进行监督管理。督促各担保公司及时、准确报送银监会、工信部的各项监管数据。

(五)全面加强投资公司监管

市上市办负责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企业的备案、登记转报工作。

市工商局负责投资公司市场准入审核监管,国税、地税和其他相关职能部门根据相关规定对其日常经营行为实施监督管理。

深入开展投资公司行业整治,对长期不开展主营业务、财务制度不规范,存在超范围经营、账外经营、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等行为的进行严肃惩处,限期规范整顿,规定期限内整顿不合格者,依法吊销营业执照。对有群众举报存在高息揽储、非法集资、高息放贷、暴力收贷行为的,依法从严查处。

(六)全面加强典当、融资租赁行业监管

市商务局会同上级监管部门负责典当和融资租赁审核监管。

加强典当行业监管。对未经批准擅自经营典当业务或设立分支机构,未按照规定补足注册资本或者减少注册资本,吸收公众存款、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或发放信用贷款、从商业银行以外的单位或个人借款等违规行为,按照国家有关典当行业管理规定,由市商务局报上级监管部门,并牵头有关部门对其责令改正,予以公告;拒不改正的,处以罚款,并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直至吊销其典当业务经营许可证。

加强融资租赁行业监管。对吸收存款或变相吸收存款,向承租人提供租赁项下的流动资金贷款和其他贷款,有价证券投资、金融机构股权投资,同业拆借业务,风险资产(含担保余额)超过资本总额的10倍等违规行为,按照《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从事融资租赁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及相关法律法规,由商务部门牵头有关部门依法惩处。

(七)全面加强保险监管

市金融办会同上级监管部门负责全市保险机构的设立和日常监管,规范保险业经营行为,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经营活动。原则上今后市场只设立支公司以上保险机构,市保险协会对各保险机构要加强教育引导、行业自律等工作。

加强保险公司内控制度建设。不断加强机构高管人员合规意识,加大保险信息披露力度,保证各项经营数据真实、合规。

加强中介业务监管。加大力度对保险公司中介业务的查处,严禁保险公司利用中介业务和中介渠道弄虚作假、虚增成本,非法套取现金和洗钱等违法违规行为。

加强理赔制度建设。保护和维护消费者利益,严厉打击保险诈骗等违法行为,严禁代查勘、代定损等违规行为。

加强车险电销业务监管。尊重客户自愿,维护公平竞争,严禁违规宣传,禁止委托中介代理机构开展电销业务或在公司以外的机构进行电销出单。

加强手续费支付监管。手续费支付必须符合报批报备监管部门的规定和行业自律规定,严禁违规支付手续费,严肃查处违规行为的当事人和有关责任人。

(八)全面加强证券、期货机构监管

市上市办会同上级监管机构负责全市证券、期货机构的设立和日常监管,规范证券、期货业经营行为,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经营活动。

(九)全面加强个体工商户和中介机构监管

市工商局结合日常管理,加强对个体工商户和中介机构非法金融活动的监管,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对涉嫌非法从事金融活动行为的调查取证工作,对从事非法金融业务活动骗取工商登记的,一旦发现立即撤销登记或者变更登记,并对违反有关工商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对涉嫌金融违法行为的,由金融监管部门对照《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国务院令〔1998〕第247号)依法查处。

(十)全面加强金融业务广告监管

电视台、电台、报社等媒体涉及金融业务广告的,在发布前,要会商工商和其他监管部门,严格按照工商核准登记经营范围和行业经营业务发布信息。严肃查处发布涉嫌非法金融广告的当事人和有关责任人。

对于违反上述监管要求的,相关部门要依法查处并依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市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金融监管工作机制,市政府成立市金融监管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政府办公室、金融办、上市办、经信委、科技局、财政局、公安局、商务局、审计局、法制办、城管局、信访局、法院、检察院、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人民银行、银监办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金融办,具体负责指导、协调、部署全市金融监管工作。各镇、各街道、高新区、临港新城、靖江园区要相应成立工作班子,明确职责,落实责任,依法查处非法金融行为。

(二)明确工作要求

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主动研究解决金融监管中的有关问题,切实履行职责,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有效遏制非法金融活动。市金融办负责全市金融市场监管的协调工作。新

闻单位负责协调、指导各新闻媒体,广泛宣传金融和法律知识、政策法规,剖析典型案例,提高人民群众识别、防范非法金融活动的能力;督促市内媒体不得刊发、播放涉嫌非法金融业务的商业广告。人行、银监办切实履行维护金融稳定职责,促进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建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司法机关负责对违反金融管理规定、扰乱金融秩序、构成犯罪的,依法从严查处,并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情况。城管执法局负责对设置在户外的非法金融业务广告、门头、横幅等依法处置,及时收集、举报户外非法金融业务广告线索。其他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加强金融监管、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相关工作。

(三)健全工作机制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各行业主管部门要通过公布举报电话、走访调查等形式进行监督检查,每季度对被监管的金融机构、金融企业经营或运行实施监测分析,建立健全防范非法金融活动的预警监测体系。一旦发现异常金融情况和风险以及非法金融活动线索,要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市金融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加强配合协调机制。市金融监管工作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通报交流金融运行监管情况,做到监管信息共享,形成制度和监管合力。市金融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统一协调,各成员单位要加强配合,规范

行为、防范经济金融风险、打击非法金融活动。

健全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对非法金融活动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置”,力争把苗头性问题清除在萌芽状态,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一旦发生突发金融事件,各职能部门要及时向市金融监管工作领导小组报告,由市金融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对外发布相关情况。对疏于监管或监督不力、处置不当、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和个人,按照相关规定严格追究责任。

主题词:金融 秩序△ 通知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

法院,市检察院,市人武部。

江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生态金融助力山东经济 篇6

金融助推“绿色GDP”

作为一个工业大省,大量的能耗让山东省开始考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能耗低、无污染、有“绿色GDP”之称的现代服务业被列为首选。近几年,山东省以金融保险、通讯通信、现代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2005年,山东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持力度经过连续4年下滑之后开始攀升,其中,金融业的带动作用至关重要。

流遍全身的血液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资金像血液一样周转于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起着输送营养的调节作用。而金融就是整个社会的大动脉,发展金融业就是为经济发展提供最基本的动力。在市场经济中,金融业成了必争之地。目前,山东省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金融服务网络。银行体系中,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外资银行机构、信托投资公司为补充的21家金融机构;资本市场体系方面,有证券、期货经营等31家公司,还有26家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和91家专业保险中介机构。

有完善的金融服务网络的支撑,山东省各项金融业务长势良好。2005年,山东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7478亿元,人民币贷款新增量居全国各省之首;全省已有100家公司、108只股票在境内外上市,累计融资755.2亿元;全省实现保费收入340.3亿元,列全国第四。

在日前召开的三季度山东省金融形势分析及货币信贷政策通报会上,中共山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林廷生再次指出,山东金融机构的主要任务是突出信贷重点,加大对县域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的信贷支持,以信贷结构的不断优化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山东金融“十一五”

山东经济的增长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山东“十一五”规划提出在今后5年内经济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到2010年全省经济总量要达到29000亿元。按照这个目标,今后5年,山东省的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要达到18%,5年累计下来总的投资要达到人民币8万亿元。

与经济发展总量相匹配,2005年年底,山东省政府出台《山东省“十一五”金融业发展规划纲要》和山东省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三个发展规划,明确提出金融业的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山东金融产业实现增加值1370亿元,存款规模达到33000亿元,贷款27000亿元;将山东省建设成为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区域金融中心。这是一个诱人的政策导向。

接下来的努力方向是,如何才能把金融业做大做强,更强有力地保障山东经济的发展?

吸引外资借力的同时,山东也在自我强身健体。在“金融规划纲要”中,惟一一家总部设在山东境内的全国性商业银行——恒丰银行被赋予重任。到2010年,恒丰银行将在省内中心城市增设3至4家分行,在京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设立5至6家分行,使资产规模达到1500 亿至2000 亿元,跻身于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前6名,真正成为一家能代表山东经济和金融形象的股权制商业银行。

“十一五”期间,山东组建全国性股份制商业保险公司的步伐明显加快。5年后,山东将在济南、青岛等重要城市拥有自己的保险公司。另外,山东省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地域界限将被突破,经营状况好、风险控制能力强的城市商业银行,将被允许逐步到所在市区以外增设机构。

同时,一场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运动随之启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按市场规则自由流动,其停留处取决于当地的金融环境。山东省以优化金融生态为切入点促金融发展,改变政府过去为企业担保贷款的扶持方式,组织开办项目推介会、洽谈会,搭建银行、企业合作平台,有效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形成了银行、企业共赢的局面,在政府职能转变和发展经济之间找到了一根平衡木。

两大区域金融中心浮出水面

在“金融规划纲要”中,济南和青岛作为山东金融业发展的两大重点城市被特别提及。配合这两个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济南和青岛要有关金融机构资金补助、购房补贴、税费优惠、人才及家属安置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正在陆续出台。

在烟台成长了18年的恒丰银行,今年把总部迁到济南。届时,济南将成为一家全国牌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总部。恒丰银行迁址,被业界认为是山东省加快构建济南、青岛两大区域金融中心的一步重棋。

“要打造金融业大省,必须构建起在全国叫得响的区域金融中心。而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济南、青岛的地位无人能比。”山东省发改委的一份报告称。

截至2005年底,驻足山东省的7家外资银行全部集中在青岛;山东省仅有的两家外资保险公司———海尔纽约人寿和恒安标准人寿,全部在青岛开业。而按照中国加入WTO的承诺,外资银行和保险公司今年将逐渐向省会济南延伸。

来自山东省保监局的消息显示,中国保监会已批准筹建首创安泰人寿山东分公司、中英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济南分公司和海康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今年济南将结束没有外资保险公司入驻的历史。而根据山东省保险业的规划,未来5年内,将有10家以上的外资保险公司进驻山东省,驻鲁保险公司的总数将达到40家,其山东分公司的选址全部集中在济南和青岛。

概念

金融生态

生态城市金融 篇7

一、金融生态环境的提出及内涵

2004年12月7日,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经济学50人论坛”上做了题为《完善法律制度, 改进金融生态》的报告, 借鉴生态学原理, 提出金融生态理论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主张。从生态角度来看金融发展问题, 进一步揭示了金融业发展的系统性和可持续性的特征和规律, 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金融生态环境”是个仿生概念。在生态学中, 生态环境是指与生物有着紧密关系并影响其生存、进化的自然环境。由于金融也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中发生的、受一定时空条件所构成的环境因素影响的, 所以, 人们借用这个生态环境概念, 来研究金融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 所谓金融生态环境是指与金融业生存、发展具有互动关系的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在广义上, 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人口等一切与金融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面, 也就是金融运行的一切基础条件;在狭义上, 它指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 包括法律制度、诚信环境、企业制度和行政体制等内容。“金融生态环境”中各因素相互联系, 相互依赖, 相互作用, 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因而, “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是个综合、渐进、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

二、从金融生态的角度解释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 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损失等。金融危机的爆发往往会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 失业率提高, 使经济增长受到打击, 甚至有些时候还伴随着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 以及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在全球金融发展的历史上, 共出现过九次比较严重的金融危机, 世界上最早的金融危机是1637年的荷兰“郁金香热”。在1636至1637年期间, 人们不仅买卖已收获的郁金香球茎, 而且还提前买卖1637年将要收获的球茎, 球茎的期货市场就这样诞生了。由于刚刚形成的期货市场没有明确的规则, 使得商人们有可能在期货市场上翻云覆雨、买空卖空, 更使得郁金香泡沫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 高峰时期其价格相当于荷兰人当时平均年收入的十一倍。但好景不长, 泡沫的破裂终于在1637年2月4日这一天来到。这天, 希望出手的人挤满了各地的交易所, 价格急剧下落, 市场迅速崩溃。突如其来的事态使整个城市陷入混乱, 直至发生国家经济危机。郁金香事件不仅沉重打击了举世闻名的阿姆斯特丹交易所, 更使荷兰全国的经济陷入一片混乱, 使之陷入了长期的经济大萧条, 欧洲繁荣的中心也移向英吉利海峡彼岸。

第二次金融危机是1720年的“南海泡沫”。17世纪早期, 英国经济兴盛, 人们的资金闲置、储蓄膨胀, 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 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当时南海公司通过与政府的合作, 取得了承销政府债券的经营特权。为牟取公司利益、刺激股票发行, 南海公司接受投资者分期付款购买新股的方式, 投资十分踊跃, 股票供不应求导致了价格狂飙到1000英镑以上, 公司的真实业绩严重与人们预期背离, 导致泡沫越滚越大。后来由于国会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 内幕人士与政府官员大举抛售, 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 南海泡沫破灭。

第三次金融危机是1837年的美国经济恐慌。由于美国总统杰克逊关闭了美国第二银行, 并将美国财政资金、贵金属由第二银行转移到其他州立银行, 分散了储备, 削弱了对银行业和经济的监管职能, 使得在美国在1837年爆发了经济恐慌。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 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恐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贵金属由联邦政府向州银行的转移分散了储备, 妨碍了集中管理, 以及储备分散所导致的稳定美国经济机制的缺失等等。

第四次金融危机是1907年的银行危机。1907年10月, 美国银行危机爆发, 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高利息回报的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抵押投在高风险的股市和债券上, 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机状态。

第五次金融危机是1929年的大崩溃。1922-1929年, 美国空前的繁荣和巨额报酬让不少美国人卷入到华尔街狂热的投机活动中, 股票市场急剧升温, 最终导致股灾, 引发了美国乃至全球的金融危机。

这以后又相继发生了几次较为严重金融危机:其中第六次是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第七次是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第八次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第九次, 也是离我们最近的一次金融危机是2008年9月的美国次贷风暴。

虽然上述金融危机的产生背景、历史影响、表现形式各异, 但归结起来, 上述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市场缺乏有效监管, 导致风险积聚, 根本原因是金融生态建设滞后, 金融体系缺乏弹性, 难以适应金融市场发展的内在要求, 从而导致金融市场发展结构不平衡, 风险集中爆发。

三、金融危机对金融生态的影响

(一) 金融危机对金融生态具有破坏性的影响, 每次金融危机的爆发, 都是对金融生态的一次洗礼

金融危机对金融生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危害实体经济, 导致国民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出现衰退, 从而危害到金融业赖以生存的经济环境, 使金融生态遭到破坏。二是严重损害了市场信心, 使金融市场在短期内难以重振。而要消除金融危机的影响, 培育市场信心, 短则需要一两年, 长则需要十年八年。

(二) 在金融危机爆发后, 政府通过采取消除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一系列措施又可促进金融生态的改善

金融危机过后, 金融生态的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首先, 在消除危机的过程中, 政府会针对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出台一系列政策规定, 为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每一次金融危机的产生, 背后总有影响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存在, 为了实现金融经济的发展, 每一次金融危机的消除是伴随着“瓶颈”的清除而发展的。最著名的例子就如1929-1933年的金融危机中, 美国政府颁布了《联邦证券法》, 它是美国历史上第一部规范证券交易的法律, 使放任自由的市场第一次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监管, 它要求所有的新股发行都必须在联邦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 而且必须披露特定的信息。

其次, 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市场的监管, 促进市场有序发展。在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金融危机时, 为化解危机, 美国政府采取了下列稳定市场的措施:一是政府鼓励大企业回购股票, 提升市场信心;二是美联储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及时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避免了主要企业因流动性紧张而倒闭, 并引起“多米诺骨牌”的风险。在处理金融危机过程中, 政府对市场所采取的有效监管措施, 不仅有利于为消除市场恐慌, 同时有利于确保金融市场整体健康发展。

第三, 在危机过程中, 部分经营不善、不符合市场发展方向的企业纷纷倒闭或被兼并, 同时一批具有市场前景的企业逐渐走到前台, 从而优化了市场经济结构, 改善了金融生态的外部经济环境。

第四, 在危机过后, 政府反思、调整了部分经济政策, 有利于实现经济健康发展, 促进金融生态的改善。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的爆发, 其根本原因是墨西哥的经济政策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危机过后, 反思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政府通过改进外汇政策、完善对金融体系的调控手段和机制, 改善了墨西哥的金融生态, 确保了墨西哥近年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四、改善危机下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

由上所述, 金融生态是金融发展的基础, 建立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对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正处于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来说, 进一步加强金融生态建设、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 我们提出改善我国金融危机下的金融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

(一)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 我们更要兼顾经济发展结构的调整, 为加强金融生态建设提供经济基础

一个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 有利于金融生态的生生不息, 也是金融生态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重要保障。因此, 要改善我国的金融生态环境、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就必须改善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 做到经济增长速度、发展结构、增长模式三者协调改善。

(二) 建立与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一是扩大直接融资比重, 促进金融市场均衡发展;二是发展衍生品市场, 创新化解金融市场风险。我国金融体系是在单一银行体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金融市场的发展很不平衡, 通过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占金融融资的比例不到20%, 这种融资比例不利于发挥资本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使我国的金融体系缺乏弹性, 不利于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另外, 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 我国要通过大力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促进其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其在促进资本形成、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的作用。同时, 运用金融市场分散风险和风险补偿机制增强我国金融体系的弹性和活力, 维护金融安全, 促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三) 建立和完善金融运行机制

一是建立金融企业破产和退市机制, 完善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的基础性制度;二是培育金融机构的良性竞争机制, 完善证券经营机构规范运作的基础性制度;三是完善资本市场相关法律体系, 建立对投资者提供直接保护的基本制度。进一步完善《合同法》和《物权法》, 尽快出台一部《金融机构破产法》。建立与完善金融运行机制, 是我国经济改革和金融改革的重要目标, 也是完善我国金融生态环境、增强我国金融体系抵御风险能力、防范金融危机的必要手段。对此, 在不同的金融市场上建立健全准入机制、监管机制和退出机制是势在必行的。

(四) 完善社会信用制度

一是改善全国的社会信用状况;二是建立中介行业市场诚信体系, 完善信用担保机制;三是加强部门之间、省份之间的联动, 加快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完善的市场经济应当是一种信用制度高度发达的经济。规范社会信用秩序, 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维护信用主体的合法权益是金融可持续发展系统运行的重要保障。

(五) 积极推进金融产权改革, 完善金融体系的产权结构

金融生态的生命力就在于金融生态中存在自由竞争的机制, 使金融生态主体在自由竞争中优胜劣汰。建立和完善自由竞争机制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使金融生态中的参与主体多元化。对国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改革应该朝着股份化的方向发展, 吸收金融机构、民间企业和社会公众等参股, 形成银行股权多元化格局, 同时积极探索、设计合理的产权结构模式。

摘要:面对中国金融改革艰巨而又复杂的现状, 2004年底,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将生态概念引入金融领域, 提出了金融生态理论, 为金融发展问题研究开辟了新的空间。笔者从金融危机和金融生态关系的角度, 阐释了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在推动我国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并提出了改善我国金融危机下的金融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生态,金融危机,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戈登著祁斌译《伟大的博弈》中信出版社2005年

[2]黄在亮《论金融危机与班融生态环境的关系》《财经纵横》2009年第2期

[3]张晶《我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困境及对策探析》《价格月刊》2008年第1期

[4]尔豪《历次金融危机带来的恶果》《金融法苑》2009年第3期

新金融新生态 篇8

“互联网 +”是中国经济的新引擎,而金融是经济的血液。国家金融实力与大国崛起密切相关。国家竞争力的世纪转换过程,实际上是金融强国的地位转换过程,也是金融强国之路的实现过程,更是新全球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过程。

传统金融如何加速转型、突破瓶颈不被淘汰?互联网金融如何规避金融风险,真正做到安全、便民、普惠?在《新金融,新生态》一书中,作者给予了详尽的解答,并创新性地总结出了互联网金融的两种金融业态、三个属性、四维空间、五种核心竞争力、六大发展趋势和七个公式。此外,还对构建中国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更是将对互联网金融的理解上升到哲学层面,极具参考价值。它将帮助建立起互联网金融新的分析框架和创新范式。

《新金融,新生态》一书以独特的理论体系、逻辑框架和概念进行分析,为我们展示了互联网金融的整体分析图景。从历史展望未来,从技术渐入金融分析,从金融抑制到金融创新,从应用场景到金融生态,从概念分析到现实应用,从技术路径到未来预测,展示了作者大框架、大图景、大空间的战略思考,为我们提供了发展互联网金融、解决问题、分析趋势的分析范式和分析工具。

本书既对理论进行了跨界式的深入探讨,又对实践进行了实证性的总结与引导;既具有启蒙教科书的周延框架,又具有业务实务指南的指导功能;既热情拥抱又理性对待互联网金融这一崭新的时代产物,特别宝贵的是既借鉴了西方现代的经验积淀,又从实际出发突出了中国特色的发展要求。

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业的影响 篇9

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金融生态环境进行过研究,针对金融业中存在的不良现象,提出不同的看法。徐诺金(2005)认为,在各种环境要素的影响下,金融生态主体也会面临不同的环境约束和选择空间[1],进而会随着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行为调整,所以,金融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金融生态主体的行为及其运行情况。金融生态环境评价课题组(2005)对我国30个省份的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我国不同区域的金融生态环境发展不平衡。具体来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明显好于内陆,而西部地区的情况最为恶劣,中部与东北部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一般,因此,要想金融业可以和谐稳健发展,还需要合理权衡与分配金融资源。

一、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

国内外金融研究所以及学者,如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2009)、李扬(2008)、Martin Raiser(2008),都通过建立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来对金融生态环境进行研究。具体来说,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主要分为五个方面的内容: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行为、社会中介、诚信法制环境以及社会保障等。

将中国30个省份进行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所得出的结果绘制在图中。

注:简单平均是指综合评分的简单平均值。

从上述结果我们可以判断出,东部地区不良贷款率最低,且其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分最高;中部、东北部和西部彼此之间综合评分差距很小,但是仔细比较起来,西部金融生态环境要更差一些。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西部综合评分的简单平均值最低;而从图1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内部各省市之间差距较大,比如,东部地区的上海市综合评分为0.92,山东省为0.572,而海南省则为0.327;西部地区的重庆市综合评分为0.56,云南省为0.322,青海省则为0.116,这都表现出极大的发展不平衡。

二、中国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及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有了很大发展,金融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2]。在发展最快的最近的几年,金融改革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都顺利进行了改革,提高了金融业风险的处置能力。然而,如果与金融生态平衡的基本要求相对比的话,我国的金融生态环境还没有达到良好的平衡状态。

(一)自我调节机制失灵

自我调节机制不仅存在于生物圈中,在金融生态系统中同样也存在着,只是在金融生态系统中调节能力比较有限。金融生态系统在外力的过度干涉下就可能会失衡,比如说,对利率和汇率进行过度管制会导致金融资源的非有效配置,对金融生态系统进行失当的管理、人为地阻碍或维护某种金融产业的发展都会使金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波动[3],使其缺乏最基本的竞争力。

(二)发展不平衡

在我国金融生态环境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发展不均衡状况[4],其中包括地区间金融生态环境发展不平衡和城乡间金融生态环境发展不平衡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民间借贷活跃、金融市场参与率比较低和无存款比例高等,这些问题都导致了农村金融市场的风险大、效率低且成本高的特点。由于定期存款的风险较低,农村家庭大多数会选择定期存款,其总数占到金融资产的54%。又有报告指出,2013年,农村家庭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明显比城市家庭的低,仅为5%,而城市家庭为9%。农村金融市场的不发达,使得农村家庭更多只能选择民间借贷进行融资。

(三)法律制度不健全

从根本上说,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以法律作为支撑。在我国,金融法律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增加了金融业的风险,因此,健全金融法律制度对改善我国金融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5]。法律限制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出资参与设立金融机构,把重点放在公有制金融主体,非公有制的金融主体则遭到歧视,阻碍了金融生态主体的多元化形成。由于缺乏法律基础作为依据,一些政策性金融机构就模糊了对管理层的目标,久而久之便丧失了设立之初的宗旨。

(四)外部环境恶化

金融生态外部环境恶化,其中表现为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完善、不良的诚信环境、政府过度干预等。诚信机制的不健全会使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便会产生逆向选择的现象,金融机构便不能正确判断出哪些企业比较适合自己进行投资。如果只是凭借金融机构来对借款人进行筛选和监督,其高效性并不能得到保证,甚至会失败[6],金融资源也不能得到有效配置。

三、完善中国金融生态环境的对策分析

结合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现状,针对存在问题,对其进行了相应的对策分析,以更好地发挥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业的促进作用[7]。

(一)建立与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金融业也迅速发展起来,维护金融业的稳定也便成为当务之急[8]。要加速推进多层次保险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使得众多的商业性、专业性及政策性保险能够实现协调共存,为我国证券期货、信托公司、金融租赁等行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全面丰富的资金融通等相关服务支持。政府要采取相应措施使各类各级银行与农村信用社在融资机构及股权结构等各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二)完善法律体系,提高执法效率

法律环境对于金融生态环境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把它定位成金融生态环境运行发展中的一个非常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因素。构建高效有序的法治环境是实现金融生态稳定发展的首要的基础性工作。在经济与金融长远发展的航道上,法律的“保驾护航”一刻都不能缺少[9],对法制环境净化与不断完善为金融业实现其长久健康发展提供了必要保障。

(三)倡导诚信文化理念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另一重要内容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政府协同金融机构和企业,相互协调合作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为众多面临着融资难题的中小企业提供有力帮助。推动经济金融信息收集与发布共享机制、社会监督与惩罚机制的建立与完善,这一举措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当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大大促进融资成本的降低和贷款风险识别与防范能力的提高。

(四)增强金融部门的独立性,合理减少政府干预

减少政府在行政过程中对市场的干预甚至主导[10],可以视作我国当前所进行的金融改革的核心,为真正达到改革预期目标,政府应当在进程中做出相关努力:(1)在实际工作中,加速政府职能的转变,严格界定职责与权力范围,避免用政府行政手段取代市场作用对经济进行调节;正确处理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之间的关系,真正发挥政府在促进金融生态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地方政府要切实发挥在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帮助其进行沟通的桥梁作用,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加强彼此间的了解与信任、降低风险,使各方利益得到更好的实现与保护。

四、结论

金融业作为当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其良好运转关系着整个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前景。为了使其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不仅要着力推进金融业的自身改革进程,还要重视对金融业外部环境的构建。当我们着眼于我国当前的金融发展状况时,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金融生态环境恶化、金融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这也正是金融生态环境理论研究的主要背景,如若这样的不良状况不能得到及时的改善与扭转,势必会对我国金融业的稳定与发展造成难以预期的打击。针对中国出现的诸多问题,我国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在经济制度、法律制度、政府行为以及社会信用等方面都要进行改进与完善,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我国金融业又好又快发展。

摘要:金融生态环境是指金融业所处的外部金融环境,包括与金融机构实现利益和规避风险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宏观经济环境、政策环境、社会信用体系、中介服务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对我国金融业的稳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有助于金融资金有效配置,推动金融业的发展。重视和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有助于准确把握并正确运用金融运行规律,在较长时期内保持金融业的稳健发展。

关键词:金融生态环境,金融业,资金配置

参考文献

[1]徐诺金.金融生态论——对传统金融理念的挑战[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25-33.

[2]李成.中级金融学[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351-355.

[3]雷杰,李佳晗.反思全球金融危机改善我国金融生态[J].时代金融,2009,(7):4-5.

[4]Paukert.International R ailway[J].R ail International,2002,12(3):30-33.

[5]韩威.生态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7-39.

[6]Apia Z.T.,Muhammad hahidullah.As Assessment of Wafer Use and Sanitation Behavior in A R ural Area of Bangladesh[J].Archives of Environ-mental Heath,2000,35(1):51-57.

[7]苗丽娜.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8]宋燕子.金融生态圈构建及内外部作用机理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

[9]Samir B.,N adia A.B.Green Technology and Design for the Environment[M].Tayler&Francis,1999:111-125.

浅谈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 篇10

1 城市生态化及其发展对策

城市生态化简单地说就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协调而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状态的演进过程。这里“生态化”已不再是单纯生物学的含义, 而是综合、整体的概念, 蕴含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的内容, 城市生态化强调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

城市走生态化发展之路标志着城市由传统的唯经济开发模式向复合生态开发模式转变, 以下几点建议对促进城市生态化发展是重要的:

1.1 加强宣传教育, 普及和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

实现城市生态化发展, 首先必须宣传、普及生态意识, 倡导生态价值观, 使公众特别是领导决策层的观念转变过来, 树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只有改变原有的价值观, 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才会改变!

1.2 制定行动计划, 实施符合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政策

城市生态化应作为我国城市今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内容, 并与《中国21世纪议程》结合起来。制定城市各领域、各行业生态化发展的战略、步骤、目标等, 并确定优先发展领域, 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 加快城市生态化发展步伐, 使城市逐步走上生态化发展道路。

1.3 加强生态立法

建立适应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法规综合体系, 使城市生态化发展法律化、制度化, 是保证其战略、政策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 这样城市生态化发展得到法律保证, 有法可依, 对不符合生态化发展的行为采取必要的行政和经济手段, 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

1.4 设立适应城市生态化发展的职能机构

在城市各机构中可通过联合设立综合的、跨部门的生态化发展管理决策机构, 组织、协调、监督城市生态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同时也作为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宣传、咨询、交流和推广中心。

1.5 重视生态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城市生态化发展必须重视增加科技投入, 研制、开发生态技术、生态工艺, 积极选择“适宜技术”, 推广生态产业, 保证发展过程低 (无) 污、低 (无) 废、低耗, 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 逐步走上清洁生产、绿色消费之路, 是实现城市生态化的基础。

1.6 重视城市间、区域间的合作

城市间、区域间乃至国家间必须加强合作, 建立公平的伙伴关系, 技术与资源共享, 形成互惠共生的网络系统,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应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2 走向生态城市

2.1 生态城市释义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 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 自然、城、人溶为有机整体, 形成互惠共生结构。

2.2 生态城市主要特点

2.2.1和谐性生态城市的和谐性, 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自然、人共生, 人回归自然、贴近自然, 自然融于城市, 更重要的是在人与人关系上。文化是生态城市最重要的功能, 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这种和谐性是生态城市的核心内容。

2.2.2高效性生态城市一改现代城市“高能耗”、“非循环”的运行机制, 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 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 废弃物循环再生, 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共生关系协调。

2.2.3持续性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 兼顾不同时间、空间, 合理配置资源, 公平地满足现代与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 不因眼前的利益而用“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 保证其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

2.2.4整体性生态城市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 或自身的繁荣, 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 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 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

2.2.5区域性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 其本身即为一区域概念, 是建立区域平衡基础之上的, 而且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

2.3 生态城市创建策略

建设生态城市可分“三步走”, 即三个阶段:

第一步:起步期 (初级阶段) 大力宣传、倡导生态价值观, 唤起人们对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视, 制定行动计划, 建立示范工程, 加强能力建设, 对社会经济组织结构、功能进行初步调整, 为建设阶段作好准备、打下基础。

第二步:建设期 (过渡阶段) 重在逐步调整、改造社会经济组织结构, 提高生活质量, 改善环境质量, 加强生态重构和生态恢复, 增强城市共生能力, 进一步增强人的生态意识, 使之自觉广泛参与生态化建设。

第三步:成型期 (高级阶段) 这一阶段生态城市并不是处于“静止”的理想状态, 而是自觉地通过各种技术的、行政的和行为诱导的手段实现其动态平衡、持续发展, 自组织、自调节能力强。但若其正负反馈失衡或自我调控失灵也会导致衰败。

结束语

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城镇建设 篇11

关键词 城市生态化;生态城市;城镇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6;F299.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1--02

要想使城市生态化,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就要遵循自然的发展鼓励,做到可持续发展。在对资源的开采和使用过程中,也要及时补充上已经开采的资源,只有這样才能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才能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想要早日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必须大家的共同努力。在自然界中,没有任何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而,人们要能形成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这样才能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基于此,将对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城镇建设的进行分析和研究。

1 关于城市生态化的发展道路

随着各国之间的交往,我国在城市建设上有2个选择。一是走向传统工业的道路,这样所有的生产方式都不会改变,只要合理的进行微调就可以;二是全面进行传统工业改革,探索出新的生态发展道路。而第一种选择是存在危险的,如果选择第一种方案,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将会走许多弯路,人类的生态危机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只会加剧生态建设问题的严重性,从而付出更大的代价。而选择第二种方案,将会使我国面临巨大的挑战。因而,城市生态化的建设必须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这样才能防止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的反复出现,这也是现行的最有效方案。人类要想摆生态城市的建设,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这样城市生态化的建设才势在必行。而要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要加强生态化城市建设的宣传,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普及生态化城市建设的作用,倡导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态观,从最基层做起,树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观,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同时,这也是建设生态化城市最关键的一部。

在制定城市生态化的发展过程中,要能够制定合理的计划,并积极行动起来,有效实施这个计划,将思想与行动结合起来,贯彻到整个城市生态化建设中,并设立城市生态化机构,使部门能够积极地交流沟通,研究出合理的城市生态化的建设计划,开发出先进的生态技术,并能应用到建设过程中,保持生态平衡,防治环境的污染,提高资源使用率,维护绿色生态文明的建设。同时,要能加强立法,让人们能够做到有法可依,遵法守法,这样才是对生态建设的保障[1]。

2 针对生态化城市建设的研究

在生态化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想使城市具有生机活力,就要表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构建具有吸引力的城市,使人类的本能可以充分发挥。这样在建设过程中就可以贴近自然,在建设时也能与市民进行良好的交流,形成一个互帮互助的城市发展氛围,人们也会感受到平等和谐的社会城市。同时,生态城市的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在发展的同时能够兼顾建设的利益,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建设的数量,还可以提高质量。同时,可以有效地节约能源,保护自然资源,不断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只有从不同的层次研究生态化城市建设,才能合理建设生态化的城市[2]。

与传统的生态城市建设相比,现代化的生态城市建设更具有威慑力和影响力,它做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从根本上改变了其方法,这样就使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不在受到制约,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能保持生态的发展和平衡。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人们要能够做到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和变化,协调城市的建设。将现代生态化建设做到健康、舒适,使人们能够接受这样的建设。而在此过程中,生态城市的建设结构合理,具有多种功能,且环境优美,维护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城市又具有多种特征,如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和整体性,这都与传统的生态城市建设不同。因而,只有遵循其生态建设的原则,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此外,要限制城市人口,使城市能够容纳合理的人数,使城乡之间的人口平衡,这样才能建设生态化城市,而在对城市的规划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城市的经济问题,也要维护其生态系统的稳定,要能够使居民的生活水平提升,避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生态环境建设,要能将城市废弃物回收,以免污染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快速改善被污染的环境,助推生态化城市建设计划的继续实行。

3 对于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城镇建设提出的策略

在城市生态化建设的起步初期,要大力宣传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倡导人们及时的形成生态价值观,激发人们对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视;同时,要制定合理的计划,开展有针对性的行动,在建设其工程过程中,要能做到示范性,加强生态化建设基础能力建设,要对城市建设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将其功能应用到生态建设的过程中,为建设阶段打下基础。然后在建设阶段,要重视对社会经济组织结构的调整和改善,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加强生态的构建和生态的恢复,进一步提升人们的保护生态的观念。最后在成型期要能使人们自觉参与到生态化城市建设过程中,有效地管理、研究,实现自我组织、自我调节,在这一过程中,生态城市不可以形成僵死的状态,而是要通过各种科学技术和行政管理,引导人们寻找切实的解决方法,实现生态化城市建设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生态建设已经开始,在研究中,要针对不同城市因其发展水平,做出不同的计划,从而使城市建设不会出现参差不齐的状况,在每一环节中,也要考虑其建设的时间也各不相同,此时要将基础环节与中心环节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从实际发展情况入手,这才是建设生态城市的最高境界[3]。

4 结语

只有采取合理的城市生态化建设方法,城市的建设才能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生态化的城市不能离开合理的设计方案,因此要针对不同城市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计划,只有这样才可以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

参考文献

[1]袁凤军.建设森林生态城市 改善昆明市人居环境[J].林业调查规划,2012(3):14-25.

[2]余合泉.更新城建理念 建设生态城市——澳大利亚的生态城市建设及其启示[J].中外建筑,2013(2):13-78.

[3]刘娟.建设生态城市[J].经济视角,2013(2):33-56.

论农村金融生态优化 篇12

关于金融生态的概念,目前有不同看法:(1)比喻论[1],认为金融生态是借用生态学概念来比喻金融业运行的环境,主要是法制环境、市场环境、信用环境、制度环境及经济环境等;(2)内外因素综合论[2],认为金融生态是指影响金融业生存与发展的外部因素如社会、政治、文化、经济、法律、意识形态、信用传统习惯,和金融业内部结构和运行主体、组织行为、机制、产品等内部因素,以及内外部因素的相互牵制和影响;(3)价值论[3],认为金融生态反映金融业内外部各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有机的价值关系;(4)仿生论[4],这一观点来自于生态经济学并借鉴了生态学的观点,认为金融生态是一种仿生学概念,是一种社会状态,与自然界的生态相类似,是社会发展中一个呈网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发展中的其他要素环环相扣,不可分割。

本文基于经济生态学或经济演化理论,将农村金融本身视为一种生态,认为农村金融生态系统是由农村金融主体(包含农村金融产品及服务的生产者或供给者,如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及其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金融决策及监管机构)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包括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农村法治建设、乡村文化、习俗等体制、制度和传统环境)构成的,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动态平衡系统。在这种动态平衡系统中,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提供了农村金融主体的活动范围和服务对象,影响甚至决定后者的运行机制、生存状况,反过来,后者通过提供农业金融资源配置功能、农村金融信息生产与导向功能、风险规避与管理功能积极反作用于前者。当然,由于在农村金融生态系统中人是活动的核心要素,其他要素、子系统及环境都带有活动着的人的印记,如农村金融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主体、农村金融组织、农村金融监管者等都是活动着的人;农村金融环境如农村经济、农村社会、乡村政治、文化、习惯等又都是人活动的历史或现实的积淀,因此,农村金融生态系统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其主体与环境之间界限并不十分明晰,是一个人性化的特殊生态系统,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影响着农村金融及农业可持续发展。

2 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现状与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农村金融生态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和机制,但在我国经济转型阶段,由于农村金融内部生态系统的非自然运行,以及外部环境系统建设的不和谐,使得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系统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些内外部因素主要有:

2.1 非自然、非均衡演进的农村金融生态影响了农村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

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演进与均衡发展的系统。中国金融产业虽然已经开始实现向金融产业的真实复位,但同属于金融生态系统的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的演进历史,显然有悖于生态金融演化的重要原则:自然演进与均衡发展。从1998年开始正规金融后撤,贷款权限进一步上收,国有商业银行许多县级及以下机构和变成单纯吸收存款的“抽血机”,农村资金以每年3000~6000亿规模的速度外流,造成了农村金融的严重失血。在国有金融后撤的同时,国家强令关闭了农村合作基金会,只留下了农村信用社这一“草根金融”,各种民间金融及地方民间借贷甚至成为农村资金融通的主要渠道。对于广袤的农村而言,农村信用社的作用只是杯水车薪;更何况大多数农村信用社早已自身难保。首先,农村信用社及农村商业银行浮动利率改革范围较小,力度不够,不能有效制约农村资金的流失。其次,大多数农村信用社难以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农村信用社及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经常面临多元目标的冲突,造就了农村金融机构内部经营和外部管理中的机会主义,成为影响其运行绩效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再次,局限于信用社的农村金融改革部分地限制了农村金融的组织创新,影响了有效增加农村金融供给,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的供给问题。迄今为止,农村金融抑制、对于农村民间金融的歧视仍然相当严重。在这种非均衡与非自然演进的农村金融生态体系中,农村金融体制与功能异化,极大地削弱了竞争机制对农村金融机构功能的强化和创新推动的作用,影响了农村金融产业的资源配置功能,进而影响了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2.2 对农村金融资源的粗放型利用催生了农村金融风险

农村金融资源的粗放型利用主要体现在农村金融业高投入、低产出方面。在投资饥渴症、预算软约束下,许多地方政府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地方经济增长而不管资金的利用效率。这种资金生态链的不对称情况,不仅浪费了金融资源,而且极大地破坏了金融生态的平衡,直接催生了农村金融风险,这些风险可以概括为如下方面:农村储蓄率上升且不能有效转化为投资使得风险在农村金融机构累积,不良资产增加;农村基层财政赤字的日积月累(中国仅乡镇一级政府的平均负债已经超过400万元,何况县市一级!这条漫长的债务链条在延续了十多年后,已经成为可能引发我国金融系统风险的最脆弱一环),使得基层财政风险与农村金融风险协同,成为农村金融不稳定的另一根源;农村商业银行与乡镇企业治理结构缺陷引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成为国家对农村金融进行财政买单的诱因;农村金融机构在利率方面缺乏自主定价的环境和定价能力,无法规避潜在的金融风险。2005年6月末中国农信社不良贷款率在17.5%高位徘徊,而资本充足率仅为5.89%;在WTO开放环境下僵硬的金融体制缺乏金融创新的活力使得农村金融业蕴涵着竞争力风险。

2.3 制度缺陷成为农村金融生态恶化、影响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根源

制度缺陷主要包括:(1)农村金融产权制度缺陷。金融系统中模糊的产权边界使得各经济体及政府超越生态边界,原有的金融生态系统也趋于失衡。现行的农村合作金融仍然难以有效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名义上归全体股东所有,但其股东中绝大部分是自然人,这些自然人股东不仅合计出资额少,且分散在众多的自然人股东之中,他们的所有权难以体现。由于产权不清,所有者缺位,造成权责不对称。名为入股社员所有,而由于股权分散性与原子性质,难以体现出社员对合作金融机构的所有关系,导致内部人控制盛行以及内部制衡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措施缺失,形成“大行业、小机构、松散型”的体制缺陷,最终出现全行业高风险状况。此外,在这种合作产权体制下,随着国有商业银行重新撤离农村,县、乡两级政府对农信社的依赖和控制程度都不断强化,使得行政干预与权力现象有增无减。(2)信用制度缺陷。金融业没有信用基石,就如同自然界没有了空气和水。生态金融系统中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各个投融资子系统能有序对话,要求完善信用增级机制。目前我国农村征信业尚无专门法律或法规加以规范,征信业在定位、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等方面都没能明确,农村社会信用信息征集体系、信用中介机构建设也只是处于起步阶段,既不能有效地归集并准确地评估农村金融系统中各层次、各子系统的信用信息,又无法在经营机制上依赖于筹资者的真实信用状况以做出决策,造成失信惩罚机制缺失,贷户诚信意识淡薄,由此导致了农村大量的诈骗案和逃废金融债权现象。(3)法律制度缺陷。金融法律制度通过构建金融组织竞争机制、调节机制及保障机制,能够使金融组织优胜劣汰,保持金融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和动态平衡,增强金融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同时保持金融生态环境的物种多样性,鼓励金融创新。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生态法律环境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市场化法制如破产法律、入股者保护法律等不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不能实现优胜劣汰,政府提供高成本的非市场干预机制导致风险累积,破坏了农村金融生态的动态平衡;其二是监管法律不健全,执法环境不佳,金融欺诈、诚信危机危及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净化机制的基础。

3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促进农村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内部系统,促进农村金融生态有效复位

政府必须立足战略高度,服从市场要求,自觉地拾遗补缺,促进农村金融生态的有效复位,措施主要包括:

(1)建立明晰的农村金融产权关系。

明晰的产权关系是农村合作金融内部生态优化、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和农村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金融资源的产权界定形式有三种,即法律界定、政府界定、市场交易界定,单纯依靠法律界定和政府界定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市场化的产权交易对农村金融产权的界定进行补充。因此,要加快农村金融产权交易市场建设,通过产权交易完成闲置金融资产或低效配置金融资产的整合,充分利用金融资源,提高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最终形成一个多元化、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产权主体明确、产权实现完整、产权约束严密的农村金融内部生态系统。

(2)培育多元化农村金融产业主体,满足农村金融生态的多样化需求。

单一形式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显然不符合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发展的需要,违背了多样化原则,无法充分有效地满足农村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早就指出,将正规金融市场与非正规金融市场,按照公平竞争的原则合理整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满足农村各个阶层和部门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同时,也有利于金融部门自身提高效率并积累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应制定大、中、小并举的农村金融产业内部生态系统的发展战略,适应农村多层次金融需求,构建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和其他形式农村金融组织各有定位,功能互补,产权明晰,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机构体系;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鼓励多种形式的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吸收社会资金进入农村,建立起由农村信贷市场、农产品期货市场、农业保险市场等所组成的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要在发展农村信用社及农村商业银行基础上完善农村金融产业组织体系,优化农村金融产业结构,满足农村小额信贷需求。

(3)健全农村金融生态系统良性自我调节与自我发展机制。

主要是健全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信号传递机制、引导机制及价格调节机制,赋予农村金融主体尤其是信用社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进出机制。调节机制主要是利率机制。利率既是农村金融资本价格与收益水平的综合体现,又是调节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有力杠杆。健全市场化利率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需要健全利率市场化的制度基础,同时稳步推进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政府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则主要通过产业政策和利率政策对农村金融产业进行引导和有效管理。

(4)强化对农村金融的有效监管。

监管是强化农村金融生态调节机制的有力保障。如果监管行为正位、监管责任明确、监管问责落实,就能够建立农村金融风险预警体系,形成化解系统性风险的长效机制,使农村金融生态稳健发展。当前首先是必须参阅国标监管标准,制定中国农村金融业监管制度和政策;其次是改进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率。要以增强监管有效性为重点,建立和完善监管问责制度,落实监管责任;再次是推动监管手段、监管理念的法制化,解决依法监管问题,建立监管者与监管对象对监管法治化这种文化的趋同。最后,监管也必须符合生态学原则。监管的最终目的应是推动一种共同的、自然的法治信念的建立,在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渐进式发展中,使金融监管成为维持农村金融生态平衡的有效制衡力量。

3.2 创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外部环境

农村金融产业内部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要依赖于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这主要包括完善的法律环境,良好的信用环境,规范的制度环境,以及协调的市场环境等,以此促进农村金融产业协调健康持续发展。

(1)完善农村法律环境。

完善金融法律环境,以有效地保护债权人、投资人的合法权益,打击金融犯罪活动,树立诚信意识和道德规范,这是建设良好农村金融生态法律环境,强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有序性、稳定性、平衡性和创新能力,决定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将来发展空间的根本所在。首先要修改《企业破产法》,建立破产管理人制度,完善债权人会议、破产申请、受理和重整以及债务人财产清算等制度,建立市场化的企业破产机制。其次是在《刑法》中补充相关条款,强化对金融欺诈行为的打击力度。对那些逃废债务、欺诈骗贷的违法犯罪行为,也要在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时做到有法可依,以有效维护农村社会秩序和金融稳定。此外还应当尝试建立农村存款保险制度、保险保障制度,以市场化方式保障农村存款人、投资者和投保人的权益,从而有效提高公众的信用意识和风险意识,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破产的社会成本,防止系统性农村金融风险,发挥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净化功能,保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有序性、稳定性、平衡性和创新能力。

(2)完善农村信用体系。

农村信用体系是确保农村金融生态不被污染的重要层面,因此要从诚信建设、信用征信、信息披露和诚信惩戒等多方面入手,全面建设农村信用体系。(1)必须建立完善的农村信用增级机制和涉及企业甚至农户的较全面的农村信用体系。基层政府要带头讲诚信,要以提高行政公信力为核心,开展政府信用建设,同时广泛开展企业信用评级和信用镇(乡)、信用村和信用户的“三信”评级建设机制,进一步营造重信用、讲信用的社会风气。(2)加快对农村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的信用信息资源联网步伐,推进农村企业和农户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实现农村社会信用信息资源共享。(3)重点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畅通资本金补充渠道,完善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放大担保倍数。完善农业保险补偿机制,提高农业抗击风险的能力。(4)充分运用法律约束、行政处罚、经济制裁、道德惩戒等多种有效措施,实现社会诚信建设的法制化、制度化和道德化。

(3)优化农村社会中介服务体系。

相对城市而言,服务于农村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资信评级机构等专业化中介机构的服务和诚信水平相对薄弱,而这正是农村金融生态外部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村金融的审计、会计、信息披露等标准同国际标准相比还远远不够,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会计、审计、评估、评级诸行业在发展上还不十分成熟;另一方面这一中介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存在滞后现象,导致农村金融业协同“骗贷”、欺诈等现象频频发生。2004年5月至9月,审计署依法组织对16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质量进行检查,发现14家会计师事务所的37名注册会计师出具的19份审计报告存在失实或疏漏。其中就存在少数审计机构在利益驱使下主动配合企业造假的情况。因此,为了净化农村金融生态外部环境,就必须从政策上鼓励和扶持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一系列专业化中介机构的发展,在提升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基础上,强化中介服务机构的诚信建设,严格行业准入和监管,培植一批诚信水平高的中介服务机构,形成良好的中介行业道德风范,优化其对农村金融生态的社会服务功能。

摘要: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内部生态系统功能存在障碍,外部生态环境恶化情况非常严峻。表现为:非自然、非均衡演进的农村金融生态影响了农村金融业的资源配置功能,农村金融机构的粗放经营及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结构缺陷催生了农村金融风险,制度缺陷成为农村金融生态恶化、影响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根源。必须通过明晰农村金融产权,培育多元化农村金融主体,建立农村金融生态系统良性的自我调节与自我发展机制,加强监管等措施来优化农村金融内部生态系统;同时通过法制建设、完善农村征信体系、提供良好的农村中介服务来塑造优良的农村金融外部生态环境,以促进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金融,生态系统,优化

参考文献

[1]苏宁.优化金融环境改善金融生态[EB/OL].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www.pbc.gov.cn/jinrongshengtai.2005-07-18.

[2]韩平.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是系统工程[N].金融时报,2005-05-24(1).

[3]乐嘉春,邹民生.可持续发展呼唤良好金融生态[EB/OL].中国财经信息网,http://bond.cfi.net.cn/(1uoazxyfbsdwnruqwsxgdaei)/newspageaspx?id.2005-10-11.

上一篇:腐熟效果下一篇:油田设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