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疗程论文

2024-09-16

不同疗程论文(精选7篇)

不同疗程论文 篇1

摘要:目的 观察顺尔宁不同疗程治疗儿童哮喘的效果。方法 收集本院儿科、哮喘门诊以及住院患儿58例, 在随机对照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顺尔宁不同疗程治疗组 (治疗组) 和顺尔宁常规治疗组 (对照组) , 疗程结束后观察临床症状缓解、肺部体征消失以及哮喘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后, 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在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肺部体征消失时间以及复发人数上均降低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选用不同疗程顺尔宁治疗儿童哮喘, 对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肺部体征消失时间及减少复发作用较好。

关键词:哮喘,顺尔宁,儿童

我院儿科根据患者哮喘情况, 分别选用不同疗程顺尔宁进行治疗, 效果较好,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诊断标准

按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制定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1]。

1.1.2 纳入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年龄<12岁;患儿或者其监护人知情同意。

1.1.3 排除标准

近1周内曾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者;治疗前4周内使用全身性糖皮质激素者;合并呼吸道感染者;有其他系统如肝肾疾病者。

1.2 一般资料

根据上述标准, 自2008年7月—2010年7月在本院儿科、哮喘门诊以及住院患儿58例。在随机对照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顺尔宁不同疗程治疗组, 即根据病情分为短期疗程、长期疗程 (简称治疗组) 和顺尔宁常规治疗组 (简称对照组) , 每组29例。其中男36例, 女22例;年龄5~12岁, 平均 (5.3±3.9) 岁;病程3~5年, 平均 (4.1±2.4) 年。两组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及病程上无显著性差异。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按病情严重程度, 在GINA推荐用药方案的基础上给予顺尔宁治疗, 其中短期疗程组每晚口服顺尔宁1次/片, 共6周, 其中3~6岁服用4mg, 6~12岁服用5mg, 6个月为1个疗程;长期疗程组口服顺尔宁片6个月[2]。余症则对症处理, 如哮喘急性发作期则予以短效β2受体激动剂雾化吸入治疗。疗程结束后随访6个月观察复发情况。对照组:均按照长期疗程组服用方法进行。

1.4 疗效判断标准

临床症状缓解以喘息消失时间为标准;肺部体征消失以肺部听诊哮鸣音消失时间为标准;哮喘复发标准依据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儿童哮喘防治常规满意度进行评判。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 采用配对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在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肺部体征消失时间以及复发人数上均降低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顺尔宁作为强效的选择性白三烯D4 (LT D4, cys LT1) 受体拮抗剂, 已有研究表明该药物能有效缓解轻中度哮喘症状, 防止症状复发等特点[3,4], 究其原因与能选择性结合气道中的cys LT受体, 减少气道因变应原刺激引起的细胞和非细胞性炎症物质有关[5]。然本药价格昂贵, 多数患儿长期服用, 给其家庭造成沉重的精神负担。

相关研究发现:治疗8周后顺尔宁可较好控制成人哮喘症状, 减少沙丁胺醇用量, 不良反应较少[6]。在儿童哮喘中多为治疗哮喘和对其咳嗽症状的治疗研究报道, 认为在顺尔宁在哮喘急性发作期对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肺部体征消失时间有较好作用, 且不良反应率低, 是临床较好的选择。而如何达到最佳临床效果的研究较少, 因此, 本研究根据患儿的病情, 分为采取不同疗程用药的治疗组与统一疗程的对照组, 研究发现:在GINA方案的基础上加用顺尔宁对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肺部体征消失时间以及减少复发上有较好作用。然其不同疗程之间的效果如何, 是否有必要进一步缩短疗程等问题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及教育和管理方案)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3, 26 (3) :135.

[2]Garcia ML, Wahn U, Gills L, et al.Montelukast, compared with fluti-casone, for control of asthma among6to14year-old patients with mild asthma:the MOSAIC study[J].Padiatrics, 2005, 116 (2) :360-369.

[3]Jenkins CR, Thien FC, Wheatley JR, et al.Traditional and patient centred outcomes with three classes of asthma medication[J].Eur Re-spir J, 2005, 26 (1) :36-44.

[4]Ostrom NK, Decotis BA, Lincourt WR, et al.Comparative efficacy and of low-dose fluticsasone propionate and montelukast in children with pereietent asthma[J].J Peadiatr, 2005, 147 (2) :213-220.

[5]戎霞君, 邓伟吾.顺尔宁治疗成人哮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临床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 2004, 9 (4) :426-427.

[6]潜丽俊, 杨丽军, 刘晟.顺尔宁治疗及预防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疗效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 2002, 4 (4) :256-257.

不同疗程论文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置管化疗患者共63例,其中男52例,女11例,年龄15~78岁,平均年龄50岁。其中乳腺癌8例,食道癌10例,肺癌15例,白血病8例,其他肿瘤22例,长春瑞滨输用7例。留置天数最短2d,最长159d,平均62d。

1.2 方法

按PICC导管穿刺置管时机不同分两组观察,肿瘤化疗第一个疗程时置管为Ⅰ组,25例;肿瘤化疗第三个疗程时置管为Ⅱ组,38例。共收集63例。所有病例置管均由一名熟练者操作。PICC置管物品准备:德国贝朗科进公司375型PICC导管一根,置管穿刺包一个,生理盐水一瓶,美国ICU公司无针密闭可来福接头一个,压脉带一根,软圈尺一条,粘合性护腕套一条,3M敷帖2张,一次性5mL空针一具,碘伏消毒液,棉签。血管选择:首选右侧,次选左侧,首选贵要静脉,其次选正中静脉、头静脉。置管长度测量: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至第三肋间间隙的长度(即置入上腔静脉的长度)。置管方法:做好操作前准备后,按置管步骤,穿刺置管,使导管进入预测长度,弃引导丝,接可来福接头,妥善固定输液,必要时可透视顶端位置。

1.3 观察指标

两组穿刺置管次数;操作时间,即从捆止血带到拔出引导丝为止的时间;PICC导管留置时间;置管后是否发生静脉炎,其判断标准依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所规定的指标[1],静脉炎分为3级。Ⅰ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级: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 穿刺置管成功率

I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较II组偏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成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穿刺置管情况见表1。

2.2 操作时间及导管留置时间

Ⅰ组在5min内完成操作的患者比例较Ⅱ组明显增多(P<0.05);Ⅰ组平均操作时间较Ⅱ组明显缩短(P<0.05)。两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无明显差别(P>0.05)。两组操作时间及导管平均留置时间见表2。

组间比较,*P<0.05。

2.3 静脉炎发生率

I组静脉炎总发生率较II组有极显著减少(P<0.01)。两组发生静脉炎情况见表3。长春瑞滨输入7例情况:I组长春瑞滨输入2例,发生Ⅰ级静脉炎1例;II组长春瑞滨输入5例,发生Ⅲ级静脉炎4例,因例数少,未作统计学处理。

组间比较,*P<0.01。

3讨论

本项研究中发现,肿瘤化疗第一个疗程时接受PICC导管输液组的患者,其穿刺置管成功率较第三个疗程时接受PICC导管输液组的患者偏高,但总成功率无明显差别,前者在5min内完成操作的比例较后者明显增多,前者平均操作时间较后者明显缩短。这是因为第一个疗程时接受PICC导管输液的患者的静脉弹性较好,直观,易充盈、固定,血管及组织未受损伤,操作者静脉选择时间短,信心足,带给患者的心理压力低;而第三个疗程时接受PICC导管输液的患者,其外周浅静脉和组织由于多次受穿刺和具有高浓度、毒性的化疗药物刺激造成了血管内膜损伤、平滑肌痉挛,引起不同程度的静脉炎,严重者造成周围浅静脉堵塞和组织病变,致静脉选择时间较长,易引起患者的紧张、焦虑,又反射性引起血管壁收缩,给穿刺、置管都带来困难,导管较难到达理想位置,致使整个穿刺置管操作时间延长。

肿瘤化疗第一个疗程时接受PICC导管输液组的患者,其静脉炎总发生率较第三个疗程时接受PICC导管输液组的患者有极显著减少。这是由于外周静脉血流量不同引起,根据颜兰娣[2]报告,外周静脉血流量为1mL/min,则上腔静脉血流量为2 500mL/min,化疗药物流入上腔静脉后被迅速稀释,从而避免了化疗药物对周围血管的损伤,降低了化疗的不良反应。前者采用PICC置管术,化疗药物通过PICC导管注入血管后,被迅速稀释,从而有效保护了上肢血管网,避免了药物对周围血管的损伤[3];而后者由于前期化疗已对外周静脉及组织产生不良影响,后期选用PICC导管时,虽能减轻化疗药物对血管的损伤,但由于前期血管病变,对后期的化疗药物分布已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长春瑞滨对血管的不良影响应重视,应积极预防和处理。本项研究首次疗程选用PICC导管输入长春瑞滨,有效地预防了Ⅱ、Ⅲ级静脉炎和皮下组织坏死发生。长春瑞滨属碱性药物,可使血管内二氧化碳蓄积,血管内压升高,血管通透性升高,致使在输注过程中易渗入皮下间隙,导致局部浓度过高,破坏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平衡[4],同时,局部pH值改变引起静脉或毛细血管痉挛,局部供血减少,易致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皮下组织坏死。

综上所述,肿瘤化疗第一个疗程时使用PICC导管对减少静脉炎发生有明显的作用,同时,护理人员便于操作,穿刺置管时间明显缩短,有利于减轻患者痛苦,增强其抗肿瘤治疗的信心。梁海华等[5]认为,确诊要化疗者,尽快插管,不要等化疗药引起血管损伤或硬化才插管,与本项研究结论相同。PICC导管穿刺置管时机的不同对除静脉炎以外的其他并发症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护理人员应力求在患者接受肿瘤化疗第一个疗程时应用PICC导管。

参考文献

[1]付春华,赵雁.静脉输入硫酸镁预防诺维苯所致静脉炎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1):816-818.

[2]颜兰娣.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术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医药杂志,2003,3(12):1138-1140.

[3]朱军容,何冰,姚翠君,等.PICC在60例小儿白血病化疗中的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12):3-4.

[4]汤钊猷.现代肿瘤学[M].第2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621-622.

不同疗程论文 篇3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毛细支气管炎,哮喘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常见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多数由RSV感染所致, 临床治愈后仍有不同程度的气道高反应, 表现为反复喘息, 部分患儿发展为哮喘。因此, 怎样能够有效干预毛细支气管炎发展为哮喘, 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吸入糖皮质激素在治疗哮喘中已取得确切疗效, 但能否预防毛细支气管炎后哮喘的发生尚缺乏足够的临床资料。笔者对2004年12月~2006年12月于我科住院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临床治愈后给予吸入不同疗程的糖皮质激素, 停止治疗后随访2年, 观察哮喘的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4年12月~2006年12月于我院儿科住院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276例, 诊断标准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第7版) [1]。其中, 男152例, 女124例;年龄2~16个月, 平均 (8.3±2.9) 个月。均为第一次喘息发作, 除外支气管异物、粟粒性结核、气管支气管软化症等其他疾病。

1.2 方法

入院时记录个人史、家族史、过敏史、哮喘史、父母吸烟史, 入院后常规给予抗感染、抗病毒对症等综合治疗, 临床治愈后随机分为三组, (1) 1组即吸入糖皮质激素6个月组, 给予吸入丙酸氟替卡松+筒式吸舒6个月。 (2) 2组即吸入糖皮质激素3个月组, 给予吸入丙酸氟替卡松+筒式吸舒3个月。 (3) 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治疗。哮喘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制订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 (试行) [2]。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毛细支气管炎后2年内三组哮喘发生率比较

见表1。由表1可知, 吸入糖皮质激素3个月与6个月时与对照组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χ2=17.360, P<0.01) 。

2.2 毛细支气管炎后2年内吸入糖皮质激素3、6个月两组哮喘发生率比较

见表2。由表2可知, 吸入糖皮质激素3、6个月两组哮喘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268, P>0.05) 。

3 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是由多种病原体感染引起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其中以RSV最常见, 临床以喘憋为特征, 治愈后易反复发作进展为哮喘。毛细支气管炎病变主要在直径为75~300 mm细支气管内, RSV感染可致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 细支气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 黏膜下充血、水肿、腺体增生、黏液分泌增多, 堵塞管腔, 导致肺不张、肺气肿。RSV感染致毛细支气管上皮损伤, 常常需要数月才能完全修复, 在此期间反复或持续感染易致呼吸道高反应和哮喘发生[3], 还能引起TH1/TH2免疫应答失衡。杨春霞等[4]研究发现,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存在TH1低下和TH2功能亢进的免疫功能失调现象, TH1/TH2功能失调的原因可能与抗原呈递细胞 (树突状细胞) 分泌IL-12和IL-18不足有关, 指出可能有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参与其发病。

近年来研究发现毛细支气管炎发病机制与哮喘一致, 是感染变态反应性炎症[5], 且易发生于有特应性体质的个体, 吸入糖皮质激素为治疗儿童哮喘的首选药物, 能有效抑制气道中免疫细胞活性, 减少炎症物质分泌, 有明确抗感染、抗过敏的作用, 并能修复气道, 降低气道高反应性。辅舒酮是近几年来应用于临床的第3代吸入型糖皮质激素, 每次喷药可释放出一定量的丙酸氟替卡松, 经过大量临床应用证实防治哮喘确有疗效, 使用安全。辅舒酮吸入能发挥气道抗感染作用, 阻止多种炎症细胞, 尤其是嗜酸粒细胞聚集于气道, 阻止多种炎症介质的释放, 从而可阻止毛细支气管炎后哮喘气道慢性变应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的形成[6]。本组资料显示在毛细支气管炎临床治愈后, 给予不同疗程吸入糖皮质激素干预治疗, 结果显示哮喘发生率为10.14% (28/276) , 吸入糖皮质激素6个月组哮喘发生率为3.16% (3/95) , 吸入糖皮质激素3个月哮喘发生率为6.74% (6/89) 。对照组哮喘发生率为20.65% (19/92) , 两组与对照组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说明吸入糖皮质激素能有效预防毛细支气管炎发展为哮喘的几率, 降低了哮喘的发病率, 但并非所有的患儿均需要吸入治疗。本组资料随访中发现具有湿疹、荨麻疹哮喘家族史、父母吸烟史的患儿哮喘的发病率较高。临床工作中应对具有哮喘高危因素的患儿早期干预, 另外激素应用的时限及剂量仍缺乏大样本资料。本文中吸入糖皮质激素3个月和6个月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说明吸入糖皮质激素时限并非是毛细支气管炎发展为哮喘的决定因素。因此, 对于有特应性体质, 哮喘高危因素的患儿应当延长吸入糖皮质激素的时限, 以达到干预的目地, 对于无哮喘高危因素的患儿尽量不给予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 以减少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 也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负担。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162-1164.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 (试行) [J].中华儿科杂志, 2004, 42 (2) :100-106.

[3]田曼, 赵德育, 陈荣华.呼吸道合胞病毒与儿童哮喘[J].中华儿科杂志, 2005, 43 (6) :425-428.

[4]杨春霞, 侯要存, 吕芳.毛细支气管炎TH1/TH2的改变[J].全国儿科临床杂志, 2007, 22 (9) :683-684.

[5]黄宁, 胡小红, 徐世侠, 等.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机制的初步探讨[J].中国医师杂志, 2004, (z1) :89-90.

不同疗程论文 篇4

关键词:无抽搐电休克,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疗效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点均表现为长病程、易复发等[1]。患者初次发病时, 患者家属不知怎样面对, 均会出现紧张、焦虑的心情, 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属的正常生活, 也为临床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一般初次发病患者无法承受自己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现实, 自知力及自控力较差, 极易出现焦虑、躁狂的情绪, 无法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 依从性较差[2]。因此, 临床亟待寻找有效治愈首发精神病患者的治疗措施, 其最终目的是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为此, 本研究旨在验证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 应用不同疗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方法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以下是详细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在我院相关科室选择了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 且均为精神分裂症患者56例。其中男性和女性患者各25例和31例;患者年龄17~69岁, 平均年龄 (38.3±11.2) 岁;分型:偏执型:29例, 淡漠型:27例。随机分成每组28例的对照组与试验组, 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如分型、年龄等, 无显著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方法。试验组:在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外, 加用不同疗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详细方法见参考文献[3]。对照组: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1.3判定标准:评分标准依照RBANS评分标准[4]。记录每组患者得分情况。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有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各项测定指标结果的显著性检验采用卡方和t检验, 以P<0.05差异显著。

2 结果

两组患者RBANS评分的比较:经过2周的不同疗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方法后, 试验组的总RBANS评分和即刻记忆、空间结构、语言、注意和延迟回忆等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评分,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意识清醒, 智能基本正常, 但多数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呈现反复性, 甚至导致精神残疾。由于精神分裂症具有的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 临床亟待寻找新型治疗方案, 减轻患者的痛苦, 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应重视初次发病患者的治疗, 如初次发病病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则对于患者的预后有较好的临床意义[5]。目前, 认知功能障碍仍然成为给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困扰的最大难题。国内外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效果也存在较多争议, 部分学者认为其安全性高, 并且可短期提高患者的各项认知障碍功能。但是, 有些学者[6,7]认为其在治疗期间, 会对患者的认知障碍功能产生可逆性损伤。而本研究根据RBANS评分原则, 在基础治疗药物的基础上, 采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后, 通过比较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评分, 推测疗效。

本研究表明, 两组在治疗前期, 各项评分无明显差异, 但是经过2周的不同疗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方法后, 试验组的总RBANS评分和即刻记忆、空间结构、语言、注意和延迟回忆等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评分, 说明此方法可短期内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文春光, 郑小泳.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病180例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2) :43-44.

[2]杨淼, 蒋庆飞, 朱跃华, 等.无抽搐电休克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和执行功能的影响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 (1) :23-25.

[3]孙鸿逊, 毛云峰, 沈亦明, 等.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15, 53 (2) :68-72.

[4]Foley RN, Parfrey PS, Sarnak MJ.Epidemiolog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ronic renal disease[J].J Am Soc Nephrol, 2013, 9 (12Suppl) :S16-23.

[5]黄兴东, 彭红星.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5) :35-36.

[6]孙亚军, 高勤, 张静静, 等.不同疗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临床荟萃, 2015, 30 (1) :82-85.

不同疗程论文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7年8月~2009年12月在北京两家三级甲等医院纳入同意参加本研究且未接受过根除治疗的H.pylori感染患者。

入选标准:(1)经胃镜检查确诊的H.pylori感染患者。(2)年龄18~80岁,男女不限。(3)既往未接受过H.pylori根除治疗。

排除标准:(1)治疗前两周用过抗生素、铋剂、H2受体拮抗剂(H2 RA)和PPI者。(2)妊娠或哺乳期妇女。(3)患者同时存在其他影响本研究评价的严重疾病如严重的肝病、心脏病、肾脏病、恶性肿瘤及酒精中毒疾患。(4)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5)入组前3个月服用过非甾体抗炎药(NSAID)、抗血小板药、抗凝剂等损害胃肠黏膜药物。(6)在用研究药物前3个月内参加过其他药物研究。(7)患者不能正确表达自己主诉,如精神病、严重神经官能症,不能合作本研究者。终止治疗标准:(1)病情恶化或出现严重并发症。(2)治疗期间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患者无法耐受者。(3)治疗期间患者出现其他疾病干扰本观察。(4)治疗期间妊娠。(5)失访。

1.2 治疗方案及分组

将所有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个治疗组。LACB7组:兰索拉唑(达克普隆,天津武田制药)30mg,Bid;枸橼酸铋钾(丽珠得乐,丽珠医药集团),220mg,Bid;阿莫西林(阿莫仙,联邦制药)1000mg,Bid;克拉霉素(克拉仙,雅培制药)500mg,Bid;疗程7天。

LACB10组:治疗药物同LACB7组,疗程为10天。

对于活动性溃疡患者,在接受根除治疗后,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继续服用兰索拉唑2周,胃溃疡患者继续服用兰索拉唑4周。

1.3 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及根除判断方法

胃镜检查前后1周内呼气试验阳性或内镜下快速尿素酶试验阳性,诊断为H.pylori感染。患者停药后至少4周行13C-呼气试验,检测阴性者判断为H.pylori根除。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认为存在统计学差异。对主要疗效治疗(H.pylori根除率)进行意向性分析(意向性分析,Intentionto-treat)及符合方案分析(符合方案数据分析,Per-Protocol population),当P<0.05时,即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

共有12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被纳入此研究。其中,男性60例,平均年龄48.3岁(48±14岁),年龄范围20~75岁。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注:采用()表示,-为未比较

2.2患者入组及治疗完成情况

根据分层随机方法分组,LACB7组入选患者61例,LACB10组入选64例。LACB7组中61例完成治疗及随访57例,失访3例,1例因皮疹未完成治疗。LACB10组中64例完成治疗及随访58例,失访6例。两组患者失访原因均为完成治疗后拒绝来院复查呼气试验或者与患者失去联系。

2.3 两组患者H.pylori根除情况比较

H.pylori根除率按PP分析:LACB7组根除率82.5%(47/5 7),LACB10组根除率86.2%(5 0/5 8),χ2=0.3 1,P>0.05;按ITT分析:LACB7组根除率为78.3%(47/60),LACB10组根除率为78.2%(50/64),χ2=0.00,P>0.05。

2.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LACB7组患者中,1例出现皮疹未完成根除治疗,其余各组患者均完成治疗,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PPI联合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的标准三联疗法是目前临床最常用于H.pylori根除的一线治疗方案,但随着H.pylori对抗生素耐药问题的日益严重,尤其是H.pylori对克拉霉素的耐药率逐年增加,使得近年来标准三联疗法的根除率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甚至在有些地区H.pylori根除率下降到80%以下[6,7,8]。克拉霉素具有耐酸和能溶解于低pH胃液中的特性,生物利用度好,副作用少,是目前已知抗生素中对H.pylori作用最强的药物之一。由于目前尚没有更好的药物能够取代克拉霉素,因此中国、欧洲以及亚太地区关于H.pylori感染的共识仍然将标准三联疗法推荐为H.pylori根除的一线治疗方案,但各共识中均建议,适当延长治疗方案的疗程或者在三联方案中增加铋剂可以提高H.pylori的根除率[5,9,10]。

体外研究显示,铋剂可以提高H.pylori耐药菌株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其与抗生素联合对H.pylori耐药菌株具有协同抗菌作用[11]。标准四联疗法是指PPI加铋剂联合四环素和甲硝唑,该疗法在国外被作为首选的北京治疗方案,而在中国地区,由于H.pylori对甲硝唑耐药率高,且四环素较难获得,因此该疗法很少在中国地区被应用。在中国地区应用最多的四联疗法是以标准PPI三联疗法为基础的含铋四联疗法。一项Meta分析显示,H.pylori对抗生素耐药是导致根除失败的最主要原因,而与标准三联方案比较,以PPI三联疗法为基础的含铋剂四联疗法对H.pylori耐药菌株的根除率高于PPI三联疗法,尤其当PPI三联方案中含有克拉霉素或者甲硝唑时[12]。

北京地区既往的研究显示,采用兰索拉唑联合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或者甲硝唑组成的三联7天疗法一线治疗H.pylori感染,与增加铋剂后组成的四联7天疗法比较,前者的H.pylori根除率(PP)分别为79.4%和78.9%,后者的根除率(PP)分别为93.8%和90.0%[3]。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了兰索拉唑、枸橼酸铋钾联合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组成的四联疗法,7天和10天疗程方案的H.pylori根除率(PP)分别为82.5%和86.2%,均低于北京地区既往的研究结果,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是导致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14,15],而我们近年对北京地区对抗生素耐药情况的监测结果显示,北京地区H.pylori对克拉霉素的耐药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16],这可能是导致四联疗法根除率降低的重要原因。

按照Graham提出的评分表,最理想的治疗方案(A级),H.pylori根除率(ITT)应达到95%以上,而如果H.pylori根除率低于80%则属于不可接受(F)[17]。近期,上海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奥美拉唑、枸橼酸铋钾、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组成的不同疗程的四联疗法一线治疗H.pylori感染,其14天和7天疗程的根除率PP分别为97.4%和82.0%(P<0.05),ITT分别为93.7%和80.0%(P<0.05)[18]。本研究中,7天疗法的根除率与上海地区的研究结果相近,而10天疗法的根除率虽然高于7天疗法,但二者并没有统计学差异。

不同疗程论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2月一2014年2月选择在该院进行诊治的急性脊髓损伤患者120例,纳入标准:均有明确的外伤史;躯干或肢体的自发性疼痛;所有治疗均由经验等同的高年资医师完成;年龄20~80岁;均经过X线或CT、MRI和手术证实为椎体骨折、脱位等致脊髓损伤;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其他导致神经功能检查不能正常进行的疾病者;合并肿瘤或肿瘤转移等疾病;伴有严重心肺脑等重要脏器疾患。将搜集资料各指标按计量变量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计量变量有:术后高压氧开始治疗时间、术后高压氧治疗次数,其中术后高压氧开始治疗时间≤3 d 60例,术后高压氧开始治疗时间>3 d 60例;术后高压氧治疗天数≤30 d60例,>30 d 60例。术后高压氧开始治疗时间≤3 d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45.03±3.11)岁;受伤原因:车祸22例,高空坠落18例,重物砸伤15例,运动损伤5例;术前神经功能:A级22例,B级18例,C级10例,D级10例。术后高压氧开始治疗时间>3天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45.44±3.55)岁;受伤原因:车祸20例,高空坠落20例,重物砸伤15例,运动损伤5例;术前神经功能:A级21例,B级19例,C级10例,D级10例。术后高压氧治疗天数≤30 d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45.45±3.45岁;受伤原因:车祸20例,高空坠落20例,重物砸伤15例,运动损伤5例;术前神经功能:A级21例,B级19例,C级10例,D级10例。术后高压氧治疗天数>30 d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45.01±3.45)岁;受伤原因:车祸22例,高空坠落18例,重物砸伤15例,运动损伤5例;术前神经功能:A级22例,B级18例,C级10例,D级10例。变量组之间的性别、年龄、损伤原因、神经功能分级与损伤类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都给予基础治疗结合高压氧治疗,基础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减压、骨折复位、常压吸纯氧、抗生素、止血药、脱水药、维生素B1、维生素B12、皮质激素、改善微循环药物等药物治疗。高压氧治疗采用空气加压舱:治疗压力0.2 mPa,时程90 min/次,吸氧80 min,中间吸空气10 min,最后经25 min减压出舱,治疗1次/d。其中60例在术后3 d内开始治疗,疗程≤30 d和>30 d各30例;60例在术后3 d后开始治疗,疗程≤30 d和>30 d各30例。

1.3 观察指标

疗效标准:应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损伤分级进行评定,A级为完全性损伤,S4~S5节段无感觉和运动功能保留;B级为不完全性损伤,在神经平面以下节段包括S4~S5节段有感觉功能保留,但无运动功能;C级在神经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保留,但至少一半关键肌肌力低于3级;D级在神经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保留,且至少一半关键肌肌力高于3级;E级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脊髓神经功能恢复2级以上;无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脊髓神经功能恢复1级;无效:无达到上述标准。

炎症因子检测: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的空腹静脉血,分离血清后检测IL-6和TNF-α的表达情况,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对比选择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数据对比采用x2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对比

各变量组疗效对比,见表1。

注:*术后3 d内接受高压氧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术后>3 d接受高压氧治疗患者(x2=6.484),P<0.05。△术后高压氧治疗次数>30 d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术后治疗次数≤30 d患者(x2=7.444),P<0.05。

2.2 炎症因子表达对比

经过观察,治疗前各变量组的血清IL-6和TNF-α表达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炎症因子表达对比见表2。

注:*术后3d内接受高压氧治疗与术后>3 d接受高压氧治疗患者比较差异显著(t=6.382 IL-6,6.002 TNF-α),P<0.05。Δ术后高压氧治疗次数>30d患者与术后治疗次数≤30 d患者比较差异显著(t=8.233 IL-6,7.487TNF-α),P<0.05。

3 讨论

急性脊髓损伤往往导致患者终生残疾。在急性脊髓损伤中,神经细胞水肿以及氧自由基引发的脂质过氧化造成脊髓的微循坏障碍,可使脊髓神经组织因缺血缺氧出现继发性变性,导致在临床上表现为脊髓受压、缺血、缺氧、水肿及炎性因子对脊髓损伤,表现脊髓功能下降[6]。

急性脊髓损伤的病理改变是脊髓微循环紊乱,组织缺血,缺氧造成水肿出血。急性脊髓损伤初期组织缺血缺氧,影响电子传递功能而产生自由基;同时脊髓组织局部出血,红细胞裂解释放大量的氧合血红蛋白,启动催化生化反应引起自由基大量生成堆积,使神经细胞及髓鞘的结构与功能受到损害。在治疗中,高压氧能能明显增加损伤脊髓的组织氧张力,改善微循环减轻脊髓水肿,增加血氧弥散距离和组织氧储备状态。同时高压氧也可以使得缺血组织的血管扩张,微循环得到改善,血流速度加快;也能使得红细胞积聚减轻,微动脉数开放增加,促进侧支循环建立。研究显示高血氧治疗可能使神经组织特异性磷酸蛋白(GAP243)mRNA表达维持较高水平,可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促进可逆性损伤神经元的恢复[7]。该研究术后3 d内与术后>3 d接受高压氧治疗患者治疗后的有效率分别为95.0%和85.0%,术后高压氧治疗次数≤30 d与高压氧治疗次数>30 d治疗后的有效率分别为86.7%和96.7%。治疗前各变量组的血清IL-6和TNF-α表达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 d内接受高压氧治疗的血清IL-6和TNF-α表达量明显低术后>3天接受高压氧治疗患者,术后高压氧治疗次数>30 d患者的血清IL-6和TNF-α表达量明显低术后治疗次数≤30 d患者,P<0.05。表明在治疗时机与疗程中,早期治疗可及时解除对脊髓、神经的压迫,改善脊髓微循坏并减轻脊髓的继发性损害。同时高压氧的早期介入可以有效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改善预后。

不过高压氧并不能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而是尽量保护并挽救那些缺血濒临死亡的细胞,早期进行高压氧治疗可以初进脊髓功能的恢复。该文两组治疗前的血清IL-6和TNF-α表达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清IL-6和TNF-α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在急性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学发病过程中,对组织造成损伤的主要因素是血液再次灌注后,大量自由基释放再次攻击组织内的细胞造成严重损伤,也被称为脊髓缺血。

总之,早期高压氧辅助治疗急性脊髓损伤能抑制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实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慧军,潘树义,潘晓雯.高压氧预处理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11):877-879.

[2]韩光,李璐,李丹,等.不同作用时程高压氧治疗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影响[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4,43(2):159-162.

[3]陈涵,王强.氢水和高压氧预处理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0:67-69.

[4]赵柏松,丁旭东,郑宁宁,等.高压氧后处理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及海马P2X4受体表达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4,34(4):427-429.

[5]赵柏松,孟凌新,谭永红,等.高压氧治疗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4,34(7):800-803.

[6]胡岚翔,徐祝军.甲强龙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的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4,24(3中旬刊):1242-1243.

[7]杜红红,王佳冰,闫玮娟,等.氧疗联合基础治疗在两例脊髓损伤患者压疮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14,23(8):706-707.

不同疗程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86例, 其中男40例, 年龄63~81 (74.3±2.1) 岁;病程2~15 (10.2±2.1) 年。女46例, 年龄67~90 (75.1±2.4) 岁;病程3~18 (11.3±2.3) 年。纳入标准: (1) 所有患者均符合《卫生部2011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诊断及分级标准[1]; (2) 短期内患者均表现出咯痰、咳嗽、气短、发热等症状; (3) 患者均未表现出哮喘、肺结核、心力衰竭、血液系统疾病等。8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均予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 首先予常规治疗, 包括吸氧、祛痰、抗感染、支气管扩张剂等治疗, 后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予5d治疗法:第1天予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mg静脉滴注, 第2~5天予泼尼松30mg口服, 第6~14天继续服用安慰剂。对照组予14d治疗法:第1天予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mg静脉滴注, 第2~5天予泼尼松30mg口服, 第6~9天予泼尼松20mg口服, 第10~14天予泼尼松10mg口服, 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 如出现不良反应, 应立即停止用药, 并予对症治疗, 以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观察2组血气分析、肺功能及不良反应情况。肺功能检测主要采用Vmax仪器进行测定, 血气分析以静息不吸氧状态下的动脉血氧分压 (Pa O2) 和二氧化碳分压 (Pa CO2) 为观察指标。记录并评估患者的指标改善情况, 判断其临床疗效[2]。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 咳嗽、哮喘及肺啰音基本消失, 肺功能及血气分析接近正常, 症候积分减少70%~90%, 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 咳嗽、哮喘及肺啰音有所消失, 肺功能及血气分析有所好转, 症候积分减少30%~60%, 生活质量提高;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 病情呈加重趋势, 症候积分减少在30%以下[3]。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4% (38/43)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7% (39/43) 。2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血气分析

治疗后, 2组Pa O2均高于治疗前, Pa CO2均低于治疗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2.3 肺功能

治疗后, 2组间肺功能指标均改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前后, 2组肺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4 不良反应

治疗过程中, 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5例 (11.6%) , 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11例 (25.6%) ,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非特异性气道炎性反应, 在急性加重期, 机体会释放组织胺、血小板活化因子 (FAF) 、蛋白溶解酶、血栓素A2 (TXA2) 、白三烯 (LT) 等多种炎性递质, 导致气道腺体分泌增加, 血管通透性增加, 黏膜充血水肿, 使气道的反应性增高, 气管收缩, 使肺功能急剧下降。所以, 如能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糖皮质激素, 阻止或延缓肺部炎性反应的损害过程, 可改善呼吸功能[4]。当前, 临床研究表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对患者的病情改善作用较为显著, 通过合理控制激素用量, 能有效促进患者肺功能及血气指标的恢复, 预后较好。

本文中,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88.4%, 对照组总有效率达90.7%, 2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5d短期疗程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5例, 而14d疗程则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11例,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临床应用糖皮质激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5d疗法和14d疗法效果相当, 而5d短期疗程较常规14d疗程, 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危害较小。因此, 5d短程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疗程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2组均采用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观察组采用5d疗法, 对照组采用14d疗法。观察2组临床疗效、血气分析、肺功能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2组临床疗效、血气指标、肺功能改善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效果显著, 而5d短期疗法能有效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肺疾病, 慢性, 阻塞性,糖皮质激素,全身疗法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2011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 (电子版) , 2012, 4 (1) :69-76.

[2] 汪术华, 阳力.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观察[J].江西医药, 2011, 23 (12) :145-146.

[3] 魏成海, 张春梅.糖皮质激素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30 (3) :158-159.

上一篇:护理人文教育下一篇:植物生长调节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