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适应性

2024-06-26

差异适应性(精选6篇)

差异适应性 篇1

一、差异适应性教学模式[1]

(一) 差异适应性教学模式内涵

“差异适应性”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开展差异性教学活动, 以促进每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模式。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尊重;创造能力和智力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个性特长和学习差异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满足。

(二) 差异适应性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 新课程理念

学习方式的转变, 是新一轮课改的显著特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新课改研究的主攻方向。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2. 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该依不同的教学内容而不同, 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进行差异化的教学和针对性的指导。

3. 因材施教原则

所谓因材施教, 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 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

4.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人本主义思想理论的核心是人性化, 它认为人具有先天的优良潜能, 教育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先天潜能得到实现。人本主义教育学家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个性, 实现其潜能。教育应把自我实现的抉择权留给学生, 以学生自主探究, 自我发展为目标。

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实现差异适应性教学的途径

(一) 通过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 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可塑性,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 由于每个学生所擅长的技能和原有知识基础不一样, 他们的学习层次不一, 我们可以采取互补的方式,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 都产生成就感。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学期第6课时, 有的学生不擅长查找资料, 但是他可能擅长版面设计, 有的学生不擅长版面设计却能够使用软件, 有的学生不擅长软件的使用, 但是在信息搜索方面的能力很强, 我们可以把这些学生分到同一组。

(二) 通过任务分层的方式

任务驱动法是信息技术课程中很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但是, 如果所有的学生都采用同一任务, 必然会出现有的学生很快完成了任务, 有的学生还未开始做任务的情况, 为此我们必须对任务分层, 提出多个子任务, 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学习, 最后依据任务完成的层级评价每个学生, 以免基础差的学生因为没有完成任务产生自卑感和挫败感, 而基础好的学生完成的任务越多成就感就越强。

(三) 通过课外拓展的方式

课外拓展有助于实现课堂上无法实现的目标, 我们可以好好利用学校的第二课堂, 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知识和技能拓展, 如七年级上册第8课的主题是“公益广告DIY”, 课堂上学生学习了会声会影软件的简单操作, 如何裁剪视频、添加字幕等, 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这些技能, 对于基础好的学生, 这些技能是远远不够的, 他们的学习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在第二课堂上, 教师可以介绍另一款软件Premier, 这款软件功能比会声会影强大, 可以添加特效, 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电视剧镜头中的过渡效果, 特效等。

(四) 通过基于资源的学习方式

教师可以准备多种教学资源, 如在上大头贴制作课的时候, 除了给学生提供大头贴制作软件之外, 还可以提供光影魔术手、美图秀秀、可牛等, 甚至提供使用这些软件制作的作品,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 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或者爱好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软件来完成任务, 基础差的学生可以使用大头贴制作软件, 基础稍好的学生可以尝试使用其他软件, 这样, 既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还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三、信息技术差异适应性教学子模式设计

在学校倡导的差异适应性教学模式下, 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差异适应性子模式———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模式。模式的流程如下图1所示:

如图1所示, 模式主要由5个部分组成, 流程按箭头方向进行, 其中, “引导探究, 讲解技能”和“任务驱动, 协作学习”两个环节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 教学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在引导探究, 讲解技能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协作学习, 而在任务驱动, 协作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穿插讲解技能。

(一) 欣赏作品, 激发兴趣

在给学生呈现优秀作品范例的时候, 种类尽量多些, 给不同的学生设计作品提供不同的参考思路, 刺激思维的无限发散。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学期Power Point模块第一课的时候, 可以给学生展示用Power Point做的教学课件、汽车公司产品介绍、MTV、相册等等, 学生会觉得, 原来幻灯片用途这么广泛, 还可以做这么多类型的作品, 不仅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还为他们以后做作品提供思路。

(二) 引导探究, 讲解技能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先学后做, 在学生摸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产生疑问, 教师再讲解知识, 给学生解惑。在上《为自己装扮大头贴》一课时, 教师先引导学生给圣诞老人制作大头贴, 当学生完成任务后, 教师呈现自己完成的作品, 与学生的作品相对比, 学生会发现, 同一张图片, 同一个边框, 师生做的效果完全不同, 而且教师做的会比较美观, 在学生困惑好奇中, 教师讲解制作技巧, 学生豁然开朗。

(三) 任务驱动, 协作学习

把学生进行异质分组, 提出明确的任务, 将任务分解成一个个的小任务, 小组成员分工完成, 只有当所有成员都完成了任务, 小组总任务才算完成, 小组成绩跟个人努力程度相关, 有助于小组成员优势互补, 体现自己的价值, 这是对学生差异性的一种尊重。在学习《心视窗》一课时, 需要有人设计版面, 有人提供文字稿本, 有人做美术编辑, 很显然在一节课上, 一个学生是不可能同时完成这么多任务的, 采用小组协作学习, 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

(四) 呈现作品, 交流评价

各小组呈现本组作品, 教师组织其他的小组进行评价, 这个过程既是对小组学习成果的一个反馈、评价, 还可以分享学习结果, 因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别人作品的优点和缺点, 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评价作品也知道要如何避免别人的缺点, 发扬别人的优点, 在展示作品的过程中, 还可以让各小组讲一讲本组在制作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是如何解决的, 这样学习成果就得到了共享。

(五) 教学总结, 拓展延伸

总结课堂收获, 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 对学生困惑的地方, 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强调, 加深印象, 在拓展延伸部分提供多种资源、信息、思路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参考应用, 促进不同程度的发展, 满足不同的发展需要。

四、结束语

在新课改的浪潮中, 信息技术课程也需要不断寻找新的途径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化发展, 信息技术差异适应性教学子模式的提出就是为了追逐这一目标, 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会不断完善这一模式。

摘要:本文首先对差异适应性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接着分析了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实现差异适应性教学的途径, 最后提出了信息技术的差异适应性教学子模式, 并对模式做了阐述, 旨在探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新模式, 以便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促进学生的学习。

关键词:信息技术,差异适应性,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武汉市吴家山第三中学思想品德教研组.思想品德“差异适应性”课堂教学模式[EB/OL].http://www.dxhjys.com/czjy/czzz/jnj/127492.html.

差异适应性 篇2

.摘要:面对学生差异,传统的班级授课无法满足。然而针对班级授课的弊端应然而生的个别化教学经实践检验也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因此,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呼之而出,一条面对差异,满足差异,发展差异的改革之路指明了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差异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改革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万物都有差异性,学生群体也不例外,由于先天素质和后天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等因素造成了学生的差异。学生差异的特点表现为:客观性、多样性和发展动态性。客观性即学生在学习速度上确实存在差异,同样的内容,有的学生学的快,有的学生学的慢;多样性可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来解释,不同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多种智能倾向;发展动态性即中小学生还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教育社会学的“互动原理”指出,在一个教学群体中保持一定的差异,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适当的互动是维系人际关系促进交流和形成集体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然而随之产生的问题就是如何组织教学,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能一成不变,要通过改革来适应学生的发展,即实施差异教学。由此也与新课改所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接轨。

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结构和相互作用的方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可分为班级集体授课、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化学习三种形态。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变革所要解决的,就是选择何种结构和作用方式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教学组织方式的改革是指在仔细分析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对现有的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组织方式进行改革,采用一种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方式!

一、为适应学生差异的班级授课制的改革

班级授课制是最普遍、最长久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从古代的个别教学(即把不同年龄、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组织到一起,教师分别对每一个人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到之后的稳定的班级授课制经历了许多的改革。面对古代的个别教学的低下的教学效率,之后形成了有统一的开学时间、按教学计划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统一教材和练习等特点的班级授课制。其虽弥补了个别教学的缺点,但却表现着一些显而易见的缺点:如机械、教师中心、教材中心,不利于因材施教,不适合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这一消极面很快成了人们探究的问题。不久,许多改进措施相继出台。

由于班级授课制不能照顾到学生的差异,学生学习成绩出现分化,为弥补这一不足,出现巴塔维亚制(BataviaPlan)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它规定学生人数在50名以内,教师必须以一半的时间用于个别指导;学生人数超过50名,必须增设一名辅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该方法把差生纳入视线,突出对差生的个别辅导和补救。为了更好地面对学生差异,出现了将学生按能力高低分班的分组教学,即按学生能力高低分班的分组教学。然而这类教学形式易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更何况学生的差异性是一个动态过程,要形成完全同质的班级只能是教育上的乌托邦。但它的最大优点是关注到了优生的发展。由于这种办法对高智能学生的迅速成长仍有限制,于是出现了弹性升级制,即允许学习好的学生跳级。此形式的优点是对优生的极大关怀,缺点是不利于教师对每个学生总体情况的掌握。之后的导生制则将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纳入视线,导生优先得到教师的教授,再将教学内容教给其他学生。导生制既关注差生,又利于优生发展,在组织形式上利于陪优补差,有了质的进步。“活动课时制”主张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活动可以使用不同的单位时间,对班级授课制的统一时间进行了修正。

二、为适应学生差异应然而生的个别化教学 由于班级授课采取“着眼中间,兼顾两头”减少差异的整齐划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形式使得学习困难的学生没有得到切实的帮助,成为“自渎生”,他们是传统教学制造出的失败者;而优秀的学生,永远只是在等别人,在“陪读”,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也许在缺乏挑战的学习中消磨殆尽,最终“泯然众人矣”。其致命弱点是不能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自主性,显然不适合新课改的要求。随即针对其弊端的个别化教学产生,甚至出现了彻底否定班级授课的组织形式。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就是如此,它打破班级组织,实行小组组织,打破了固定的统一的课时,打破了课程体系,代之以一个个的设计活动。柏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对班级授课制也是彻底的否定,其突出特点是用作业室代替教室,每个学生从教师那里接受作业,然后去作业室自习,学习有疑难时则请教各作业室的教师。个别化教学制针对班级授课制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大胆改革。首先,它应用了继续进步原理,这个原理认为,为了在有效的时间里完成可能完成的任务,每一个学生都应不断向新的学习任务前进;学生不应在已经掌握的内容上浪费时间,学得快的不应该等待学习慢的学生。其次,个别化教学还应用了掌握学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如果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有利的条件,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达到较高的目标,允许后进生用更多的时间达到目标,并给那些没有获得成功的学生补课,因为有统一的教学目标,有些“共同富裕”的味道。第三,个别化教学还采用了自我发展原理,每个人都有自我指导的潜能,每个人都可以按自我指导做出适当的选择,从而实现自我发展。

个别化教学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然而忽略了“情感、态度、过程目标”。在个别化教学中,学生单独学习,集体活动少,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时间交流不多,使学生原有的乐趣减少了,学生个性容易出现障碍。显然若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只采用个别化教学是行不通的,若仍按照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一成不变的组织教学也是不可取的,在现如今“以人为本”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将何去何从呢?

三、以分析学生差异为基础的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每一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应用都不能满足如今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的差异的学生的发展。系统科学也告诉我们,某种结构对应某种功能,期待一种结构实现多种功能,只能是美好的愿望。要实现教学发展学生的功能,一种单一僵化的组织形式是不可能达到的。我们应该改变原来的思维方式,努力形成弹性教学组织形式观,我们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态度应该是灵活的。所以,我们的选择是:从全面系统的角度,分析研究影响教学活动的各种因素,寻求教学组织形式的最佳组合。

随着。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当代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重点从发展标准化的共性为主转向发展多样化的个性为主。所以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应该是面向差异的教学。

差异适应性 篇3

关键词:宽松和谐;分层;导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221-01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即使双胞胎也不例外,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由于先天素质和后天所处的环境、背景等因素造成了学生学习上的差异。差异的特点表现为:客观性、多样性和发展动态性。客观性表现在学习速度上有快有慢;多样性是指不同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多种智能倾向;发展动态性即中小学生还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变化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教育社会学的“互动原理”指出,在一个教学群体中保持一定的差异,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适当的互动是维系人际关系,促进交流和形成集体的重要因素,是进入社会进行人际交往能力的必备条件。另外,社会也需要各成员角色间有一定差异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然而随之产生的问题就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结合教材本身特点,适应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最终达到能力的提高,摆在了每一个数学老师面前,下面我来谈谈课堂教学中如何适应学生的差异性;

一、建立宽松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

灌输式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体发展。新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好每一个教学过程,给学生创设学习机会,让学生有思考交流的时间,有活动训练的时间,有探索发现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要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即“问答“式教学模式,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全新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解答、掌握结论,而是要让学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兴趣,从而主动寻求、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另外,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发现自身错误,不断修正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教师及时给予帮助与提示,以达到发展学生个性思维,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目的。

例如,在苏教版必修4正弦函数单调性这一节教学中,对如何引出单调区间,教师可这样设计:先复习五点作图法在一个周期内画出图像,再扩展到任意实数的图像,下面接着问:该函数在R上有单调性吗?让学生复习回答单调性定义后否定,教师接着问:将区间缩小到一个周期呢?学生讨论,得出否定结论,再问:缩到半个周期呢?学生观察,讨论,众说不一,下面让学生辨析,争论得到区间中含最大,最小值,最后教师结合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取一个含最大,最小值区间,那么,教师接着问:取哪一个周期区间好呢,教师提出三个条件:

(1)在一个周期内

(2)先增后减

(3)在数 0附近(便于讨论奇偶性),由此学生很快选定 ,在利用周期性扩展到任意实数区间。学生在不断辨析中参与了知识形成过程,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自信心,也提高了数学学习的能力。

二、采用分层教学法,让不同层次学生都得到发展。

分层教学法既能使所有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又能使数学学习较好的学生得到进一步发展,使所有学生从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普遍提高。分层教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愉快的情绪,极大优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而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合作与交流的效率。其做法是(1)根据学生不同的数学成绩,思维特点将学生编成不同的组,以便提出不同教学要求。(2)根据不同的层次学生分层备课。(3)根据大纲要求分层授课,上课针对题目难易有不同层次学生解答。(4)针对不同学生分类指导,解决分层问题。(5)发挥优生小助手作用,采用优差生结对帮扶,提高总体差生层水平。

三、倡导“导学探索,自主解决”教学模式

问题是思考的起点。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教材或课本内容提出或设置需要解决问题,提出一个个问题串,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探索问题的主动性,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掌握重点难点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探索,提出不同的观点结论,让大家分组讨论,辨析,反驳,达到问题解决,形成不同的解决途径。例如,在苏教版必修2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教学中,教师依次提出以下问题:1,在同一个平面内,两相交直线所成角是如何定义的?所成角范围?2,你认为如何定义两异面直线所成角比较合理?所成角的范围?3,有定义提示我们处理空间问题常如何处理?学生预习后,当堂讨论,提出不同的观点,引导学生处理空间问题常转化为平面问题来解决。

差异适应性 篇4

1 材料与方法

选用分宜县气象局国家站1959—2014年和分布在各乡镇的区域自动站2014—2016年气象资料。所用苎麻品种为赣苎2号。

统计方法:(1)作出分宜县年、四季各要素的历史曲线;(2)线性趋势倾向系数由最小二乘法求得;(3)气温、降水、日照、风速季节划分: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月至次年2月)。

2 江西省分宜县苎麻生长发育情况

分宜苎麻(赣苎2号)生产一年可收3次,头麻出苗期3月7日,旺长期4月10日,收获期6月3日,生育期天数89 d;二麻出苗期6月4日,旺长期6月15日,收获期8月10日,生育期天数68 d;三麻出苗期8月11日,旺长期8月25日,收获期10月24日,生育期天数75 d;全生育期天数232 d。产量12.75 kg/hm2。

3 江西省分宜县苎麻生产与气候条件

3.1 气温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以气候变暖为主导的气候变化必将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产生明显的影响。该研究分析了分宜各乡镇苎麻生长有效温度临界值及苎麻生育期积温情况。

3.1.1 苎麻生长有效温度临界值分析

苎麻地下茎,在气温≥8℃时,幼苗开始出土;≥10℃时,正常生长。

在苎麻整个生育期,气温以23~32℃为最适宜,低于8℃或高于34℃都不利于苎麻的生长。苎麻最怕春寒,当1月份平均气温≤3.5℃,平均最低气温≤0℃时,麻蔸易受冻害。当日平均气温≤8℃时,麻苗停止生长。当幼苗遭遇霜冻时,轻则嫩叶发黑、枯萎,虽能重新长出新叶,但延迟季节;重则生长点冻死,麻茎停止生长,麻瘦皮薄,导致减产。若7月份日平均气温≥34℃,对苎麻生长不利[3]。

根据上述条件,笔者用区域站2014—2016年气象资料分析了分宜各乡镇苎麻生长有效温度情况。从图1可以看出,由于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暖冬现象加剧[4],1月份日平均气温各乡镇均远高于苎麻生长有效气温最低临界值3.5℃,平均最低气温各乡镇也都高于临界值;从图2可以看出,7月份日平均气温各乡镇均低于苎麻生长有效气温最高临界值34℃;平均最高气温凤阳最高,为35.3℃,大岗山最低,为33.3℃,其他乡镇均接近34℃。

3.1.2 苎麻生长所需积温分析

作物的生长发育都要求一定的有效积温才能完成一个生育期或整个生育过程,因此,作物在特定的生育期要求的积温条件是相对稳定的,如果温度上升,达到一定积温的时间就相对缩短,作物的某一生育期至整个生育期时间也会相对缩短[5,6]。笔者就分宜县各乡镇苎麻生育期积温与生育期所需积温作了对比分析。

从图3可以看出,头麻生育期积温偏高的有分宜镇、凤阳、湖泽。偏低的有高岚、操场、洋江、钤山、大岗山;杨桥、双林、洞村与所需积温持平或相近。

从图4可以看出,二麻生育期积温偏高的有分宜镇、杨桥、双林、凤阳、洞村、湖泽。偏低的有高岚、操场、洋江、钤山、大岗山。

从图5可以看出,三麻生育期积温偏高的有分宜镇、杨桥、双林、高岚、操场、洞村、洋江、湖泽。偏低的有凤阳、钤山、大岗山。

以上分析说明,分宜大部分乡镇热量条件适宜苎麻种植[7,8,9,10,11]。

3.2 降水

苎麻生长发育,对水分的要求是年降水量在1 000 mm以上,土壤湿度在25%以上,空气湿度在80%以上。雨水过多,会使根部的呼吸作用和地上部分的光合作用受阻,麻叶变黄,影响苎麻的正常生长,甚至腐烂。水分条件不足,遇有高温、高湿、干旱天气,则水分失调,叶片枯萎脱落,木化程度增加,麻株矮细,纤维粗硬[3]。笔者就分宜各乡镇苎麻生长关键期(出苗后20 d[3])降水量与需水量作了对比分析。

从图6可以看出,头麻生长关键期降水量,各乡镇均过多;图7表明,只有操场和洞村符合降水量需求,其他乡镇均不足;图8则表明各乡镇三麻降水量严重不足。

3.3 日照

光照、温度对苎麻生长发育及纤维品质均有显著影响[12]。日照充足的麻地,出苗早,分株多,茎粗壮,叶色深绿,成熟早,韧皮纤维层厚。日照过分不足的麻地,麻株矮小,叶片变薄,纤维细胞不发达,细胞壁薄,产量低,开花结籽也会延迟。

笔者对分宜近55年来日照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分宜年日照时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增长率为-16.753 h/10年。夏季和冬季呈下降趋势,增长率分别为-19.193和-6.232 h/10年,其中夏季下降异常明显(图9)。春季和秋季呈上升趋势,增长率分别为6.034和3.599 h/10年。

3.4 大风

大风对苎麻生长不利而微风对苎麻生长十分有利,能使麻园空气流通,改善温、湿度条件,加强蒸腾作用,促进根系的吸收,有利于光合作用,减少病害,对开花、授粉也有好处。

当温、湿度适宜时,1~3级的风力对苎麻生长有利,4级以上就有害了。大风对麻株的影响,轻则停止生长,麻茎相互摩擦,损伤纤维,形成风斑,麻皮变薄,提早成熟;重则麻茎倒伏或折断,使龙头根受到损伤,不但影响当季麻的产量和品质,还会影响下季麻的产量。该研究对分宜县近55年大风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年最大风速下降明显(图10),增长率为-0.667 m/(s·10年),有利于苎麻的生长。

4 苎麻种植适应气候差异的对策措施

研究表明,分宜县大部分乡镇的热量条件适宜种植苎麻,地方政府可以在改善灌溉条件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不适应粮食作物种植的山坡地发展苎麻生产。该研究分析的对苎麻生产不利因素可以通过以下对策措施避免和减少其影响。

(1)由于气候变暖,冬季气温上升明显,必须注意掌握好苎麻冬培和收获的时间[11]。过早培土,气温、土温尚高,容易引起地下茎不定期萌芽生长,使麻蔸消耗养料而衰弱;过迟,麻蔸已受冻害,降低培土效果。苎麻收割有强烈的季节性,做到看上季,顾下季。适时收获是夺取三季平衡增产,全年丰收的关键。三麻收获不宜过早,也不宜太晚,过早气温高,会再生幼苗,消耗养分;过晚又会影响纤维产量和品质,建议在霜降至立冬收获为宜。另外,气候变暖后,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地力下降[8],要确保高产,冬培工作就尤为重要。

(2)冬季气温偏高,有利于病虫越冬,使病虫害发生、流行的几率增大[5]。喷施的农药量增加,不但提高苎麻生产的成本,而且造成农药残留污染,破坏生态环境。有效对策是尽量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选择排水良好,背风向阳地栽麻,开好排水沟。选择无病虫的种根,施足腐熟的猪牛粪为底肥,加强管理,促进麻株健壮,增强抗病虫害能力。

(3)头麻生长关键期降水量过多,渍害加重,应在头年三麻收获后进行中耕除草培土护蔸时,做好清沟排水工作,避免或减轻头麻渍害。

(4)二麻、三麻生长关键期降水量远不足,旱情加重,应注意修建灌溉设施,蓄水抗旱。

(5)分宜历年日照时数夏季下降明显,应注意麻株的合理密植。苎麻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单位面积有效株数和茎秆的高矮、粗细。合理密植是夺取苎麻高产的中心环节,密植既要充分利用地力,保证有一定数量的总株数,又要有充足的光照,促进单株粗壮高大,才能提高生物学产量,夺取较高的纤维产量。建议穴栽30 000蔸/hm2以上为宜。经过4、5年后的老兜麻株,地下茎易串满园,应隔兜或隔行挖掉地下部分茎以增强光照,加快光合作用。

(6)从分宜各乡镇苎麻生育期积温与生育期所需积温对比分析和各乡镇苎麻生长关键期降水量与需水量对比分析,各乡镇可以在具备苎麻生育期所需积温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灌溉条件,更合理地选择苎麻种植基地。

参考文献

[1]刘家贻.分宜县志[M].北京:档案出版社,1993.217.

[2]熊和平.我国麻类生产的现状与政策建议[J].中国麻业科学,2010,32(6):301-304.

[3]分宜县农业区划办公室.分宜县农业气候资料汇编[M].江西省气象局,1983.276.

[4]秦大河.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的影响[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96.

[5]赵美华.分宜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苎麻生产的影响和对策[J].中国麻业科学,2010,32(1):48-50,66

[6]袁晋琰,吴春燕,阮启亮,等.分宜气象因子对苎麻生长的影响及种植区域的划分[J].中国麻业科学,2013,35(4):210-213,218

[7]刘头明,汤清明,朱四元,等.长江流域5个地区间苎麻产量差异的气候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559-15562,15734.

[8]秦大河.进入21世纪的气候变化科学——气候变化的事实、影响与对策[J].科技导报(北京),2004(7):4-7.

[9]丁一汇.气候变化的事实和科学认识[J].气象知识,2003(1):8-12.

[10]袁有美,唐映红,刘芳,等.免耕种植水土保持用苎麻木质纤维主要成分分析[J].中国农业学报,2015,31(31):242-246.

[11]陈继康,熊和平.苎麻栽培与耕作研究进展[J].中国麻业科学,2015,37(4):216-222.

差异适应性 篇5

这些算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角点的匹配精度,但是应用于双目立体图像对的角点匹配中效果并不理想,这是由于角点近邻处其灰度梯度的对比度不明显而造成检测定位偏差,只能通过后续的RANSAC[6]进行筛选,实现特征点的精匹配。因此,本文模仿贪婪搜索策略提出角点匹配的“虚拟点”假设,从而扩大候选点集的规模,同时引入环境差异度作为衡量候选集中对象的竞争度,自适应地调整匹配的代价函数,再结合奇异值分解算法,提高算法的运算速度和精度,最终达到较高精度的匹配效果。

1 角点匹配的“虚影点”假设

双目图像中角点的立体匹配,其实就是对调整后的双目立体图像对的左图L和右图R进行Harris角点检测后[7],分别将L图和R图中的角点放入集合PCL,PCR

式中: Ii为左图中的角点; Jj为右图中的角点。然后,取集合PCL中的角点Ii分别与集合PCR中的角点Jj,以两个角点W×W邻域中像素关系建立匹配代价函数[8]进行筛选匹配,匹配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候选的角点集、搜索策略以及代价函数的建立。目前常见的角点匹配算法应用于双目立体图像中通常会出现如图1所示的误匹配现象: 左边的角点A错误地匹配到了右边的C点。

其主要原因: 一是获得的角点位置是像素级的; 二是在某些被判定为角点的相邻像素也具有角点特性,但是在检测的时候选择最优又排除了近邻。为此本文提出角点的“虚影点”假设,其主要原理是: Harris角点从定义上讲就是表征图像中灰度在多方向上变化最剧烈的点,但是鉴于双目图像对在亮度、对比度和拍摄角度上的差异,往往两幅图像中相应角点的定位并不在一条直线上。“虚影点”假设就是模拟贪婪搜素的原理,假设角点J的八通道方向上存在角点j,则两者之间的关系满足

式中: m和n的取值为-1,0,1。若t < T,就将角点j定义为J的“虚影点”。

对图1右侧引入角点的“虚影点”假设,并归为PCR集合中,可以扩大候选集的规模,促进角点间竞争的强度,通过个体竞争进一步提高角点匹配的精度。

2 改进的匹配代价函数

为了进一步提高角点匹配的精度和速度,避免相似纹理导致的误匹配现象,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参量: 环境差异度。

其定义如下

式中: EDij为环境差异度; Ii( x,y) 为灰度值;为窗口内的灰度均值。EDij不仅关系到匹配的角点对的相似度,而且关系到角点周围像素的相似度,为进一步提高角点的匹配精度,本文结合环境差异度对角点匹配的代价函数做了进一步的改进,主要思想如下: 利用自适应权重的思想,考虑到算法的执行速度,本文将按窗口的大小给予相应的权重值,如图2所示,将W×W窗口按照离中心点的距离分成3个不同的区域A,B,C,三者之间没有包含关系,这样可以减少计算邻域角点到中心角点欧氏距离花费的时间,同时本文主要注重窗口内中心像素点与其他像素点之间的关系,因此用围绕角点的窗口内的每一个像素与窗口内的中心角点像素作差值,再求相关。如式( 7) 所示,这里将Ii和Jj匹配的相关系数,按照区域A,B,C,分别定义为: Aij,Bij和Cij

式中: M和N分别表示Ii和Jj角点邻域A中的元素个数; a1m和b1n分别表示A中的像素; Ii和Jj为中心点像素; Bij和Cij同式( 7) 。该算法一方面可以节省求均值的时间,另一方面所求的相关系数值更多地关注到要匹配的角点与其邻域点的关系,这样可以避免由于窗口选择的大小原因,或者是窗口中与中心像素差距大的像素影响到窗口内的平均值,使待匹配的两个角点邻域窗口中平均值差距变大,从而影响角点匹配的相关系数。

同时,本文考虑到左右图像中相匹配角点的深度不能超过深度值d的最大限度,建立一个惩罚因子,再结合奇异值分解算法,构造相似矩阵G,其中Gij表示为

式中: Gij代表相似度的值; λ1,λ2,λ3为权重因子; γ为惩罚因子,其值根据角点Ii和Jj横坐标之差来决定; 设两个角点的横坐标分别为ix和jx,图像的最大深度为Dmax,γ表示为

根据矩阵G进行奇异值分解,利用奇异值分解进行特征匹配是由Pilut进一步改进并用于立体视觉匹配中的[8],其主要步骤为: 将特征点相似度矩阵G分解之后得到两个正交距阵T,U,表达如下

式中: G为M×N矩阵; T为M×M方阵; U为N×N矩阵,它们为正交矩阵; 矩阵D为M×N的对角矩阵。注意此时将D中的对角线元素不为0的赋值为1,得到矩阵E,此时得到新的匹配矩阵为

把所判断的Pij值既是行最大,又是列最大的点作为最匹配的点。奇异值分解算法既满足角点匹配的相似性准则,又满足唯一性准则。同时,它在对角点进行匹配时,不需要严格地执行左图中的每个角点必须与右图中的角点至少一点匹配。

3 试验结果比较

本文选取Middleburry提供的矫正过的bowling和cone这两幅图,在Visual 2010软件上进行试验。这两幅图中,前者纹理相对较少,而后者纹理相对较多。本文采用文献[9]中方法对Harris角点进行检测,结合上述的角点检测和匹配代价函数原理,选择λ1,λ2,λ3分别为0. 5,0. 3,0. 2,A为5×5,B为11×11,C为15×15,分别获得了如图5、图8的试验结果,并与文献[10]提出的一种基于Harris-Susan的角点匹配算法,以及文献[11]所提出的改进的基于Canny-Harris-SIFT的角点匹配算法进行对比,如图3、图4、图6、图7所示。比较这些图,本文算法的匹配点增多的同时误匹配点反而变少了。这里对改进后的bowling匹配图相同位置截图,如图9所示,角点A正确匹配到了角点B,匹配效果大大改善。

根据上述bowling图像和cone图像的结果对照,分别列出表1、表2算法的效果对比。

对比表1、表2的各项数据,针对低纹理和多纹理图像,文献[10]中提出的算法相对比较稳定,但是正确的匹配点对不多,效率也不高,而文献[11]中提出的算法经过极线约束后,相匹配的点数变少了,从匹配率上看,该算法更适用于纹理较少的,对比度明显的图像。而本文算法针对低纹理和多纹理图像的匹配效率相对比较稳定,不论在匹配的点数还是正确率上都优于另外两种算法[12]。

4 结论

差异适应性 篇6

语言反映文化现实, 这种文化指的是整个文化体系。它包括在其语言体系中的经济系统, 社会系统和观念系统。它们的系统和内容必定会在各自的语义系统中 (特别是词汇中) 得到体现。由于英语反映英语国家的文化现实, 所以它在自己的语义系统中鲜明地反映自身文化的特点.首先是在其众多的词汇中体现汉语文化中没有, 不常见或不被注意的指称对象。

如在经济领域里有trust (托拉斯) , stock exchange (证卷交易所) , 在政治领域里有House of Lord, House of Commons, Parliament等词, 在文化生活、宗教、风俗习惯领域里有Beatles (披头士) Southpaw (棒球中的左击球手) , Soapbox (演讲台) , Good Friday (耶稣受难日) 等词.这些特有文化反映出来的词汇意义在汉语词汇中就出现“空缺”和不对应现象.反过来, 汉语中特有的词义也不为英语文化中所具有.因此往往碰到一种语言用单个词表达的现象另一种语言要绕圈子和加脚注的办法来表达的情况。其次是英汉语语义对所指称对象的阐释、强调程度和角度不同.如汉语中“行业”一词在英语里可以是trade, profession, industry, 和business, 汉语里的“行业”两字概括了不同职业, 即可以是英文里相应的形式——all trads and professions, 也可以是指某种职业——business, or profession。英语里这几个词有分别指从事教师、医生、律师等类职业和指从事商业、服务业和工交业。再又, 英语和汉语里对于家庭成员的称谓简繁不一。汉语中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分得一清二楚, 而英语里有时加以区别, 有时不加区别。如“表兄表妹”在英语里只有一个词, (cousion) 没有区别性别, 也没有区别年长年幼。汉语里男方的父母和女方的父母在英文词里也无法辨别, 只有“father in law”和“mother in law”两个词语。第三, 由于认识和考虑事物的重点, 角度和方法不同, 英语和汉语对同一个指称对象会用不同意义的词语加以指称。如英语词语“brain child”是“脑力劳动的产物”的意思。关于颜色的词英语里说“brown bread”是“黑面包”不是“棕色面包”, brown sugar”又是“红糖”不是“棕糖”。汉语里说“红茶”, 英语里则说“black tea”。“睁大眼睛”在英语又是“open your eyes wide”“big”, “compare note”是“交换意见”的意思, 来自于“交换笔记"之义, 而不是“比较意见”。

二、文化差异致使英汉语用意义的非对应

语言反映文化现实, 却不是简单、机械被动的过程, 而是由受其语言文化长期影响的人创造性地使用该语言来反映文化现, 实的。由于生活在不同的语言文化环境中, 逐步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人们用其语言来表达世界以及与人交往, 就有着相当大的选择余地。语用意非对应因素首先表现在载运语用意义的指称对象不为对方语言文化所熟悉, 因此语用意义令人费解。如“The story of that Homeric fight got all around townn。此句中的“Homer.ic”不为汉语言文化所熟悉的对象 (意思为:“荷马风格的”) , 语用义在此为“巨大的”。同祥, 汉语中也有许多词语的指称意义为英语文化所不熟悉, 如采用其语用意义, 也令学汉语的西方人头痛。如中文句“把他捆得像个粽子似的。”其中“粽子”为何物?不知道其物也就很难解其用义。其次, 虽然两种语言的指称意义相同, 但往往一个有语用意义, 另一个没有。如英语形容年轻貌美常说“She is as beautilul as a swan.”英语中通常用“白天鹅” (swan) 来形容年轻女子之美。英语隐语“He is a fox”可译成“她是一只狐狸.”但“She is a cat”却不能译成“她是一只猫”, 因为把狐狸同“狡猾”联系在一起是许多文化的共同特征, 而把“猫”同“包藏祸心的女人”联系在一起却不是汉语文化的产物。第三, 两种语言的指称意义相同, 但语用意义不同。如汉语中的“甜”常使联想味道含糖, 吃了舒服, 以及由此产生的像“甜言蜜语”等之类的词语。但英语的“sweet”除了以上概念外还可以说“sweet temper” (好脾气) “sweet smell (香味) ”, “sweet air” (新鲜空气) 。又英语词envy有褒贬作用, 可以是汉语中的“羡慕”和“嫉妒”两义, 而这两个词在汉语里却是含义大不相同。最后, 两种语言分别用不同文化色彩的指称意义来表达相近的含义。如汉语成语“无风不起浪”, 在英语里有“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 英语中的“It is long lane that has no turning”中文说“天无绝人之路”或“路必有弯, 人必有变”“否极泰来”。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两种语言的非对应

以上仅分析了英汉语义非对应的一些常见实例。非对应的愎况还很多, 分析和探讨这一问题的目的是要力求深入英汉语义学的研究和避免教学上的盲目性和主观性。对于我国学习英语的人来说, 最大的困难恐怕不是英语语言的结构问题, 而是该结构产生的意义与汉语结构所产生的意义非一致性的问题, 以及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问题。怎样帮助学习者克服这些毛病, 取得较大进步呢?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重视英汉语义的差异性问题。要根据语义学研究的三方面认真地开展研究, 并不断地探求两种语言的差异性表达问题。其次, 语义教学要重在培养语感, 注意语言的功能作用。因为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 外语学习必定是靠人为的手段来完成的。这些手段自然对语感的形成有一定的局限性, 教学就要在有限的条件下极力创造最佳效果。这种效果也不是单纯传授书本知识, 而是培养学习者有效地观察语言、分析语言现象和使用该语言。学习者一旦养成正确的英语思维习惯, 又得到了一定的语言基础训练是可望他们获得较好的英语能力。注意功能作用的意义在于把书本“原始的语言”再搬到生活当中去, 学会按应有的英语言文化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创造性地使用该语言, 而不把学习只停留在几本英文原版书籍上。最后, 要建立两种语言间语义的正确有效联系。既然两种语言之间存在大量的非对应性因素, 教学上就不应强求等值。学习英语、使用英语应力求从培养英语言文化中寻求立足点。强拉对等只会破坏纯正的语言。还又必须指出我国学生是不会也没有必要完全解脱汉语言思维的习惯和汉语言文化的影响, 因此教学上应采取补偿措施, 既教语言又不忘懂输其文化技术比较。使两种语言能有效地准确地相互传达思想, 传达信息。

摘要:英语和汉语是反映各自不同文化的两种符号系统, 是代表各自文化主客观世界的两种特定表达形式。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不仅反映在语体表达的形式上一音位, 形位、语法结构, 而且也反映在语体展现的内容或概念上——语义, 以及展现语义的方式和手段上一语用。究其原因主要是文化差异方面带来的结果。本文拟从文化入手分析英汉语义的非对应性并提出相应、可行的教学观点。

上一篇:《建筑工程定额原理》下一篇:公路施工项目成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