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健康指导站论文

2024-06-09

慢性病健康指导站论文(通用10篇)

慢性病健康指导站论文 篇1

体力活动泛指一切与身体动作有关的活动, 可看作是比锻炼更为宽泛的概念。体力活动可以降低血脂, 提高血液中纤维蛋白的溶解活性, 防止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的形成。体力活动也有助于降低血压, 使肾上腺素的活性降低, 减少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 使心室纤颤而猝死的可能性减少[1]。体力活动还能使微血管扩张, 冠状动脉扩张并促进侧支循环的开放, 使心搏量增加, 心率变慢, 射血时间增长, 增加了心肌对缺氧的耐受力。

因此, 对于慢性病患者制定针对性的运动计划, 有助于疾病的控制和治疗,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血压病人的体力活动指导

坚持经常体力活动, 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早在1933年就有人注意到运动和经常参加适当的体力活动, 有利于保持良好的情绪, 降低改善症状, 还能减轻体重, 降低血脂, 是治疗高血压的有效非药物疗法[2]。

(一) 运动强度。

(1) 轻度高血压患者不影响患者的劳动力, 仍可胜任日常工作, 并可参加一些耐力运动, 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 (2) 中度高血压, 如无心脏、脑、肾脏并发症, 仍可胜任一般工作, 从事不超过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 但要注意劳逸结合。 (3) 对于重度高血压, 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已有损害的患者, 工作能力和体力活动均受到很大的限制, 为了不增加这些重要器官的负担, 则不宜做较大强度的体力活动。

(二) 运动原则。

高血压病人在进行体力活动时, 要坚持一个原则, 就是不论从事何种运动, 都要注意运动的时间、运动的频率和运动的强度。运动强度依心率而定, 最大心率=210-年龄。为安全起见, 用最大心率的70%以下, 作为运动量的指标, 如一个年龄为60岁的高血压病人, 其运动量为70%× (210-60) =105, 也就是说, 患者运动时以每分钟心率不超过105次为宜。同时还应结合病人平时心率、运动时血压变化和病人的自觉症状来调整运动量。至于运动时间, 有采取每周3次, 每次1小时, 或每日定时运动。例如采取定时散步、慢跑, 坚持每日1次, 每次30~60分钟, 就是安全有效, 方便易行的方法。所谓循序渐进, 量力而行, 就是开始时运动量要小一点, 逐步增加, 以活动后不过度疲劳为度, 并要长期坚持。

二、糖尿病患者身体活动指导

糖尿病患者通过做适量的运动, 可以缓解糖尿病患者的病程。适量、合适的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有着良好的辅助作用。针对糖尿病患者的运动, 一定要有一个规范的标准。

(一) 运动方式。

病人进行运动疗法的形式通常选择病人感兴趣、简单、方便、可长期坚持的项目。以容易调节运动强度的全身性有氧运动为出发点。运动方式多种多样, 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做操等。不选择短时间剧烈运动或引起明显兴奋的运动[3]。

(二) 运动项目。

(1) 步行。步行是一种简便易行, 有效的锻炼方法。其优点是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而且运动强度较小, 比较安全。因此, 特别适合年龄较大, 身体较弱的糖尿病病人。步行地点最好选择在环境优雅, 空气新鲜的地方进行。步行运动量的大小是由步行速度与步行时间来决定的, 一般每分钟约行60~70步为慢速步行, 适合60岁以上的老年糖尿病及血糖不稳定的病人。缓步不会引起低血糖反应, 可稳定情绪, 消除疲劳;每分钟约行105~115步, 为中速步行, 适合60岁以下的糖尿病病人。易引起低血糖反应, 不宜开始就选用此法;每分钟120~125步为快速步行, 适用对身体健康、血糖波动不太大者, 尤其适于轻型单纯饮食治疗的糖尿病人。步行每日2~3次, 总步行距离可达数公里, 但以不过度劳累为前提。 (2) 慢跑。是一种较为轻松的锻炼方法, 其运动强度大于步行, 适合年轻、身体条件较好, 且有一定锻炼基础的糖尿病病人。优点是不需任何器械, 不受时间、地点限制, 运动效果较好, 运动量易控制。缺点是下肢关节受力较大, 较易引起膝关节或踝关节疼痛。因此, 对缺乏锻炼基础的病人, 宜先步行逐渐过渡到“走跑交替”, 逐步延长慢跑时间, 缩短步行时间, 最后过渡到常规慢跑。 (3) 骑自行车是一项中等强度的运动, 简便有效, 适合年纪较轻, 身体条件较好的病人。

(三) 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决定了运动的效果, 运动强度过低或过大均不能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一般衡量运动量用心率计算是比较简单而实用的方法。将能获得较好运动效果并能保证安全的运动心率称为靶心率。在临床工作中为了方便, 常按年龄算出靶心率。最简单的计算靶心率:靶心率=170-年龄 (岁) 。如果运动中的心率接近靶心率, 说明运动强度适度, 如运动中的心率明显快于靶心率, 应当减少运动强度, 反之可适当增加运动强度。判断运动量是否适度, 还应根据病人运动后的反应作为标准。运动后精力充沛, 睡眠改善, 不易疲劳, 心率常在运动后10分钟内恢复至安静时的心率数, 说明运动量适度;运动后感到精神不振, 疲乏无力, 心率增快, 说明运动量过大, 需重新调整运动量;若运动后无任何感觉, 心率无改变亦无微汗, 说明运动量过小, 也要调整方案。

(四) 运动频度。

运动频度因人而异, 要求持之以恒。运动疗法最好每天都能进行, 如做不到每日坚持, 则每周至少坚持3天或隔天一次, 不然就达不到改善胰岛素抵抗和控制血糖的目的。

(五) 运动时间。

运动的时间可从10分钟开始, 逐步延长至30~40分钟, 一般来说达到靶心率的累积时间以20~30分钟为佳。运动量多少取决于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 运动强度较大则持续时间可相应缩短, 强度低则持续时间可相应延长, 前者适于年轻人或身体状况较好的糖尿病患者, 后者适于年老体弱的患者。另外, 选择运动锻炼时间段, 对运动引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选择不当可导致低血糖和高血糖。糖尿病患者进行运动锻炼时, 应注意与饮食、药物治疗的相互协调, 相互配合。通常糖尿病病人餐后1小时运动为宜。因餐后可避免低血糖, 加上餐前已使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 能阻止肝糖原分解, 并促进肌肉利用葡萄糖, 从而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运动尽量避免在药物高峰时进行, 以免发生低血糖。

三、冠心病的身体活动指导

对于冠心病患者, 结合病情进行“运动”治疗, 指导病人进行适量、有益的运动, 可以促进冠心病的尽早康复。

(一) 心肺耐力训练指导。

(1) 训练强度。“心率”可代表心肌耗氧量, 运动锻炼强度多以心率为标准, 只要了解各年龄组的最大心率, 即可选择锻炼的心率——靶心率。从各年龄组的最大心率看, 平日多以170~180减去年龄作为冠心病运动锻炼的靶心率, 此公式之差相当于最大心率的70%左右[4]。冠心病患者可根据病情选择最大心率的50%~70%作为靶心率。结合病情可以参照以下基础进行:①有冠心病, 体力活动后无心绞痛可选最大心率的70%, 按90米/分的步速锻炼。②有冠心病, 体力活动稍受限, 可能有劳力性心悸, 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休息后可自行缓解, 选择最大心率的60%, 或60~90米/分的步速锻炼。③有冠心病, 体力活动明显受限, 出现心绞痛等休息后经缓解, 可选最大心率的50%作为靶心率, 或40~60米/分的步速锻炼。 (2) 训练频率:每星期2~3次。 (3) 训练的持续时间:靶心率上锻炼15分钟。另外必须加入5~10分钟的热身及放松运动。 (4) 训练种类:步行、慢跑、固定自行车。有氧健身操或水中运动均可。

(二) 注意事项。

选场地安静的环境, 循序渐进, 两餐之间进行锻炼, 需要注意饭后至少90分钟才可运动;运动时出现胸部不适、头晕及气促时应降低运动强度。运动前必须进行足够的热身、运动后进行足够的放松;并且逐步提高运动强度。

摘要:如今, 慢性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 健康管理机构的干预、指导和自身积极的健康改善行动为慢性病的控制提供了保证。而体力活动的干预和指导是健康管理的一项基本内容, 也是对慢性病生活方式干预的重点。本文针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 提出了相应的体力活动原则, 为常见慢性病患者提供活动指导。

关键词:健康管理,慢性病,体力活动

参考文献

[1].张柏源, 张平, 齐玉芹.运动疗法对163例高血压病患者血压、血糖、血脂的影响[J].现代康复, 2001, 5 (4)

[2].刘向辉, 陈松娥.高血压病运动康复的研究进展[J].邵阳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1 (4)

[3].陈莹, 陈青云.糖尿病运动疗法的研究进展与现实问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 30:6039~6042

[4].孙月芬.运动锻炼对冠心病患者的康复治疗作用机制[J].中国临床康复, 2003, 5 (18) :2579

老年慢性病健康教育效果探讨 篇2

【关键词】老年;慢性病;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305-02

慢性病是指不构成感染、具有长期积累形成疾病形态损害的疾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精神异常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1],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等特点,主要侵害人体的脑、心、肾等重要器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以及生活质量[2]。老年人是慢性病的高发人群,因其自身机体器官功能减退,若患有慢性病则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本文通过研究健康教育在老年慢性病患者治疗中的效果,以期为临床提供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慢性病治疗的234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46例,女性患者88例,年龄61岁~79岁,平均年龄66.8±7.2岁;其中糖尿病98例次,高血压87例次,高血脂77例次,冠心病63例次,其他慢性疾病3例次,部分患者合并出现2种以上慢性疾病。

1.2 教育方法 对234例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主要包括:(1)进行资料收集,并策划教育实施。为234例患者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将收集到的个人资料进行统一分类管理,对患者实施有计划、针对性强且持续性的健康教育。根据调查评估情况分析患者现状,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健康教育实施方案。(2)健康教育内容。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应主要针对患者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如饮食健康安全指导、用药指导、健康生活方式指導以及自我护理方面的指导等,也可以根据老年患者的经济接受能力,给予专项中医保健,如针灸、推拿以及饮食保健等方面。(3)加强沟通与指导。因慢性病病程时间长,服药时间长,老年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可邀请糖尿病、高血压等后期控制效果较好的慢性病患者回院进行座谈交流,对老年慢性病患者起到积极引导作用;同时也可以根据对患者疾病的了解程度,定期加强对患者的专项指导。护理过程中,还应积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时排解老年患者的不良情绪,促使患者保持积极心态面对疾病。(4)因老年患者机体功能变弱,患者的视力、记忆力以及听力等感官功能衰退,患者的体质下降以及反应变慢,需要护理人员及时根据患者的接受程度及时调整教育内容,提高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

1.3 效果评价 采用医院自制的调查问卷,比较健康教育前后患者的疾病知晓率、生活方式改善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表1可以看出,实施健康教育后,患者的健康知识知晓率相较于健康教育前明显提高,健康教育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施健康教育后,患者的生活习惯得到明显改善,健康教育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我国正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慢性病的发病人数在逐渐增加,慢性病也以成为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3]。临床治疗中,应加强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以提高治疗效果。健康教育是通过实施有组织、有计划以及有结果评价的教育活动,促进患者的全面健康[4]。本组研究中,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通过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实施健康教育后,患者的疾病知晓率以及生活习惯改善情况相较于治疗前得到明显改善,健康教育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通过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识,主动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行为习惯,降低疾病的危害,从而达到良好治疗效果的目的。本组研究中,患者的疾病知晓率明显提高,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也得到改善,因此健康教育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邓秋兰,李小明,庞玲玲.护理干预在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9):882-883.

[2]任玉嘉,唐四元,郭果毅,等.社区老年人的健康教育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26(2): 76-77.

[3]熊彩娟,江淑贤,张丽华.健康教育对老年慢性病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0,8(7):1868-186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健康指导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COPD患者152例,均具有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喘息和胸闷等症状,动脉血气分析伴低氧血症者占70%,二氧化碳分压高于正常值的占30%。其中,男89例,女63例,年龄41岁~98岁,平均住院日13 d。

1.2 方法

在整个疾病的治疗和护理过程中,我们根据不同的疾病发展阶段,进行了规范化护理和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取得了一定效果。

2 健康教育的内容

2.1 饮食的健康指导[1]

由于患者长期气流受限使热量和蛋白质消耗较多,导致营养不良。晚期患者多出现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血液浓缩,因此进行规范、有效、正确的饮食指导至关重要。

2.1.1 饮食原则

指导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富营养、易消化饮食;戒烟酒。饮食宜清淡可口,少量多餐,忌食辛辣、煎炸或过甜、过咸的食物。除普通谷米、面食外,增加牛奶、鸡蛋、瘦肉等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摄入。

2.1.2 饮食方法

因患者有喘息的症状,因此,为减轻呼吸困难、保存能量,饭前至少休息30 min,每日正餐应安排在最饥饿,休息最好的时候;为促进食欲应注意选择舒适的环境及患者喜爱的食物,保持口腔清洁;为有利于消化,餐后避免平卧,进软食,少量多餐,细嚼慢咽;如果通过进食不能吸收足够的营养,应进行鼻饲营养饮食。

2.2 休息与活动的指导[2]

2.2.1 许多人认为COPD患者不宜活动,因为活动时会加重呼吸困难,早期患者活动以不感到疲劳,不加重病情为宜,晚期及发热、咳喘症状严重者宜卧床休息,采取身体前倾位。

应指导患者做适当的运动,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脏和肺部功能。指导患者在饭后30 min或1 h进行运动,寒冷、炎热、潮湿气候状态下不宜运动。

2.2.2 伸展运动

伸展运动可以拉伸患者的肌肉,增强肢体的柔韧性,为做其他运动做准备。

2.2.3 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锻炼大的肌肉群,增强呼吸肌耐力,改善心肺功能,有助于缓解呼吸困难。步行和骑自行车这两种有氧运动比较适合COPD患者。

2.2.4 呼吸功能的锻炼

指导患者缩唇呼吸,腹式呼吸膈肌起搏等功能的锻炼可以加强胸、膈呼吸肌肌力和耐力,改善呼吸功能。每次做5 min~10 min,每天做3~4次。(1)缩唇呼吸:指导患者放松颈部和肩部肌肉,闭嘴用鼻吸气,通过缩唇(吹口哨样)缓慢呼气,同时收缩腹部,吸气和呼气比为1∶2或1∶3。每个呼吸运动每次做5 min~10 min,每天做3~4次。(2)膈式或腹式呼吸:患者可采取坐位或平卧位,平卧时将膝盖弯曲,在腹部与膝盖之间放一枕头做支撑,两只手分别放于腹部和前胸部,全身肌肉放松,平静呼吸,经鼻吸气,从口呼气,呼吸时要缓慢均匀。吸气时要腹部隆起,呼气时使腹部凹陷。每日训练2~3次,每次20 min左右。

2.3 氧疗的健康指导

2.3.1患者一般采用鼻导管吸氧,因长期伴有二氧化碳潴留主要靠缺氧刺激呼吸中枢,如果吸入高浓度的氧会抑制呼吸中枢,加重缺氧。因此,要持续低流量吸氧,1~2 L/min,且每日吸氧不低于10 h~15 h,且要监测血气及血氧饱和度及氧流量,不可随意提高氧流量。

2.3.2指导患者及家属注意用氧安全,做到四防:即防火、防油、防热、防震。吸氧装置要定期更换、清洁、消毒。

2.3.3如果患者呼吸困难程度减轻,呼吸频率减慢、发绀减轻、活动耐力增强,即表示吸氧有效。

2.4 主要症状的健康指导

2.4.1 咳嗽、咳痰的健康指导

告知患者咳嗽是人体一种反射性防御动作,而咳痰是借助咳嗽将呼吸道分泌物清除。所以要指导患者学会观察痰液的颜色、性状、量以及留取痰液标本的方法;同时要指导患者如何进行有效咳嗽,因无效咳嗽可使患者疲倦、胸痛、呼吸困难及支气管痉挛加重。有效咳嗽的方法为:患者取坐位或立位,缓慢地深吸气屏气几秒然后咳嗽2~3次,咳嗽时收缩腹肌或将手按压上腹部,帮助咳嗽,继而缩唇将余气排出,再缓慢深吸气,重复以上动作,连做2~3次。

2.4.2 呼吸困难的健康指导

早期患者仅在体力活动或上楼等活动时出现,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加重,轻度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到呼吸困难,重度或急性加重期喘息明显甚至静息状态下也感气促。患者会感到烦躁不安、恐惧甚至濒死感,而不良情绪反应更加重呼吸困难。因此,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的锻炼以减轻呼吸困难,充分解释疾病、治疗方法及疗效,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4.3 其他症状的健康指导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慢性病,病程较长,病势缠绵,晚期常伴有体重减轻,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进而导致电解质紊乱。因此,要进行饮食指导,制订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计划。消瘦、卧床的患者要进行皮肤护理指导,防止压疮的发生。

2.5 用药的健康指导[3]

遵医嘱准确用药,向患者详细介绍药物治疗的目的、名称、剂量、给药时间和方法,教会患者及家属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使用抗生素时告知患者抗生素的原则是少量、多次、快速,用药的依据是痰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如果出现皮疹、瘙痒、呼吸困难、心悸等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告知。使用头孢类抗生素时要告知患者使用前后均不能使用含酒精的药物及食物,以免发生双硫仑样反应。使用茶碱类药物时指导患者输入速度不宜过快,否则易引起恶心、呕吐、失眠、心律失常。使用糖皮质激素时指导患者吸入治疗药物后必须用清水充分漱口,以减轻局部反应和胃肠道反应,口服药要饭后服药,嘱咐患者不得自行减药或停药。

2.6 心理指导

COPD患者因为长期患病,经济负担较重,极易造成焦虑和压抑的心理状态,进行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治疗护理知识宣教,积极配合治疗,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也可采取听音乐、放松思维、谈心释放、外出散步等方法,以转移注意力,缓解焦虑、紧张的精神状态。

3 健康教育的方法[4]

患者入院时先进行入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订护理计划,进行入院健康指导;入院后将各项健康指导贯穿于治疗护理过程中,科室建立健康教育宣传栏,提供疾病相关资料,护士定期组织进行指导;患者出院前进行出院健康指导,出院后进行电话随访。

4 结果

健康教育率100%,患者和家属知晓率91%,了解率9%;好转149例,死亡3例。

5 总结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慢性病,病程较长,并发症较为严重。我们将规范的健康教育及护理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使患者消除焦虑紧张心理,增强了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纠正了不良的生活习惯,注重自身保健,使患者及家属都能积极配合治疗,从而缩短了住院天数,加强护患沟通,增进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整体护理质量,起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15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饮食、休息与活动、氧疗、用药、相关症状、心理等方面在住院及出院后各个环节进行健康指导。结果 患者和家属知晓率为91%,了解率9%;好转149例,死亡3例。结论 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增强了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注重自身保健,促进疾病的康复,同时也增进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健康指导,知晓率,了解率

参考文献

[1]李秋萍.内科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8-33.

[2]王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可以运动吗[J].健康向导,2011,17(4):37.

[3]黄敏清.健康教育在病毒性肝炎病人治疗中的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2,9(31):313-314.

从人体共生菌关注亚健康和慢性病 篇4

中立菌、有害菌

人体分布的细菌虽然如满天繁星,难以计数,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有益菌、中立菌和有害菌。

有益菌也叫益生菌,这类细菌不会伤害到人体,同时还可以帮助人体抵御有害菌的入侵,并为人体提供必需的营养素,主要包括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表皮葡萄球菌、鼠李糖乳杆菌等。益生菌广泛存在于人体的口腔、泌尿生殖道、胃肠道内等。它们能阻止病原菌对肠道的入侵和定植,抑制病原菌,抗感染,维持肠道的微生态平衡,预防或抑制肿瘤的发生,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消化,合成氨基酸和维生素,降低胆固醇,延缓衰老和抗辐射,等。

中立菌平时与有益菌一起常驻在人体,当人体健康时它们不会惹事,而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有些中立菌就会在致病菌的裹胁下兴风作浪,危害人体健康。此类细菌主要有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绿脓杆菌、脆弱拟杆菌等。

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中最著名的一种细菌,主要寄生于大肠内,约占肠道菌群的1%。大肠杆菌能合成人体必需的维生素B和K,正常栖居条件下不致病。但若进入胆囊、膀胱等处,就可引起炎症;若其在水和食品中被检出,可认为是被粪便污染的指标。大肠菌群数常作为饮水、食物或药物的卫生学标准。

白色念珠菌是一种真菌,通常存在于正常人的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内,一般在正常机体中数量少,不引起疾病,当机体免疫功能或一般防御力下降,或正常菌群相互制约作用失调,白色念珠菌会大量繁殖并可能导致疾病。

绿脓杆菌(即铜绿假单胞菌)是致病力较低但抗药性强的杆菌,土壤、水、空气,正常人的皮肤、呼吸道和肠道等都有该菌存在。该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一般影响肺部及泌尿道,或造成烧伤、伤口及其他血液感染,如败血病。绿脓杆菌还会造成肺炎,在隐形眼镜清洁不完全的状况下也有机会造成眼睛角膜感染。

有害菌一般不常驻人体,当因种种原因进入人体后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如沙门氏菌、幽门螺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等。沙门氏菌是一大群寄生于人类和动物肠道内,生化反应和抗原构造相似的革兰阴性杆菌,有的专对人类致病,有的只对动物致病,也有的对人和动物都致病。沙门氏菌经口进入人体后,在肠道内大量繁殖,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造成一过性菌血症,即感染过程。随后,沙门氏菌在肠道和血液中受到机体的抵抗而被裂解、破坏,释放大量内毒素,使人体中毒,出现中毒症状。幽门螺杆菌是从胃黏膜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弯曲样杆菌,是发生慢性胃炎和消化道溃疡的主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幽门螺杆菌定为胃癌的Ⅰ类致癌因子。但超过80%的带菌者并不会表露病征。

人体微生态失调是部分

慢性病的主要病因

正常菌群是指正常寄居在宿主体内、对宿主无害而有利的微生物群的总称。机体内的正常微生物群之间、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这种状态始终处于动态过程之中。当这种动态关系不引起人体疾病时,称为微生态平衡;当宿主、正常微生物群或外界环境等因素变化打破了微生态平衡,就会导致微生态失调,一些正常菌群会成为机会致病菌,又称条件致病菌,引起内源性感染,使宿主发病。临床资料显示,近年来内源性感染呈不断上升趋势。

微生态失调可分为菌群失调(比例失调)、定位转移、宿主转换三种类型。

1.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

在某一微生态环境内,正常菌群中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主要是量的变化,故又称为比例失调。

菌群失调可分为Ⅰ度失调,为可逆性失调;Ⅱ度失调,是不可逆的,菌群内生理波动转为病理波动;Ⅲ度失调,亦称二重感染(superinfection) ,即在抗菌药物治疗原感染性疾病过程中,造成体内菌群失调而产生的一种新感染。引起二重感染的细菌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如绿脓杆菌、大肠杆菌、肺炎杆菌等)和白假丝酵母菌为多见。二重感染多发生在用药后2~3周,发生率为2%~3%,主要表现为消化道感染、医院内肺炎、尿路感染、败血症等。

2.定位转移(translocation)

正常菌群由原籍生境转移到外籍生境或本来无菌生存部位的现象,称为定位转移。正常菌群在原籍生境通常是不致病的,如果转移到外籍生境或无菌部位则可能致病。包含以下几种方式。

老区转移 指正常菌群由原籍生境向本来有正常微生物群定植的地方转移。

医院获得性肺炎 为内源性感染,病原菌主要是肠道正常菌群(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等),原因是消化道细菌的逆向定植,如本该定植在大肠中的大肠杆菌,若逆向定植于小肠,则会刺激小肠蠕动、冲刷,试图排出大肠杆菌,即发生腹泻。胃腔细菌向口腔咽部的逆向定植,会导致肺部感染。

新区感染 是指正常菌群由原籍生境向本来没有微生物定植的解剖部位或组织转移。易致疾病有败血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一般来说,肠道细菌易向腹腔转移,呼吸道细菌易向脑部转移。

3.宿主转换(host transversion)

指原本寄生在动物或昆虫体内的正常菌群转移到人体的现象,包括虫媒方式和经口方式,如疟原虫感染引起的疟疾等。

菌群失调的诱因

包括宿主和微生物群两方面因素。宿主方面主要是屏障结构和免疫功能异常的影响,微生物方面则与滥用抗生素脱不了干系。

1.宿主方面

免疫力降低 患慢性消耗性疾病(结核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白血病等)、烧(烫)伤、化疗、放疗,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细胞毒性药物等,都可使患者的局部或全身免疫功能低下,条件致病菌大量增殖,造成机体二重感染。

物理因素 一切破坏人体正常生理结构的措施都可引起微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正常菌有可能发生定位转移,引起微生态失调。如腹部外科手术可使大肠杆菌从结肠进入腹腔,引起腹膜炎;进入泌尿生殖系统,引起膀胱炎、肾盂肾炎;进入血液,引起败血症。颅脑手术导致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不动杆菌等容易入侵引起感染。介(插)入性诊治手段包括内镜如胃镜、腹腔镜、支气管镜、膀胱镜;插管导管如动静脉插管、气管插管、心导管、导尿管等;呼吸机、心脏起搏器等,均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人体的正常防御屏障,为正常菌群侵入非正常寄居部位提供机会,引起定位转移。

nlc202309011849

化学因素 如肝病患者胆汁分泌异常,可引起下消化道正常菌群上行至上消化道定植、繁殖,引起细菌过生长综合征,主要临床症状是脂肪泻、维生素缺乏症和营养吸收不良等。

射线感染 人体受到一定量的放射物质与射线照射后,吞噬细胞的功能及数量均下降,淋巴细胞功能减弱,血清中的非特异性杀菌物质减少或消失,免疫应答受到破坏,容易发生菌群失调。由于细菌对放射线的抵抗力很强,而且细菌被射线照射后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提高,毒性也增大,所以人体在受到射线照射后很容易造成菌群失调。

生理因素 健康妇女的阴道具有“自净”作用,即主要的正常菌群——嗜酸乳杆菌产生乳酸,使阴道酸碱度保持酸性(pH值为4~4.5),抑制其他细菌的生长。由于内分泌(月经)、上环、性生活等生理因素的影响,“自净”功能一旦被破坏,条件致病菌可乘机过度繁殖,导致阴道内微生物总量迅速增加,出现细菌性、霉菌性阴道炎等。

2.正常菌群方面

主要源自抗生素的干扰作用。长期不合理使用广谱抗生素、抗菌药物,不仅能抑制或杀死致病菌,而且也能作用于对抗生素敏感的正常菌群,可使正常菌群受到抑制,条件致病菌或耐药菌大量增殖,造成人体二重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白色念珠菌感染等。

调整菌群失调

防治慢性病

保护正常菌群的生态环境 及时纠正正常菌群的生态环境失调,努力治疗慢性疾病如胃酸缺乏症、消化功能紊乱、肝肾功能受损、糖尿病、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白血病等。

合理使用抗生素 主要应注意抗生素用药适量,能用小剂量控制感染的不用大剂量,大剂量抗生素往往会使耐药菌株形成或导致菌群失调;有针对性地应用窄谱抗生素,能用窄谱抗生素的就不用广谱抗生素;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用药,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尽量不用口服抗生素,对全身感染或肠道外的局部感染最好不用口服抗生素,这样可避免伤害肠道正常菌群;尽量保护厌氧菌,由于厌氧菌的数量占正常菌群的绝对优势,厌氧菌的存在常是维护正常菌群的主要因素,因此尽量不用口服甲硝唑等抗厌氧菌药物。

提高和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 要改善机体的营养不良状态,应用一些免疫激活剂和免疫增强剂如卡介苗、胞壁酰二肽等,有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双歧杆菌具有免疫复活作用。此外,还可用转移因子,丙种球蛋白,中药党参、黄芪,等。

微生态制剂的应用 肠道菌群失调后,在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应及时用微生态制剂来调整和恢复正常菌群。使用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等活菌制剂,能恢复肠道正常菌群。此外,酸奶也有一定的预防和调整菌群失调的作用。

慢性病健康指导站论文 篇5

1 治疗护理

1.1 氧疗护理

嘱患者取半坐卧位, 遵医嘱给患者以鼻导管持续低流量 (1~2L/min) 、低浓度 (20%~40%) 吸氧。氧流量千万不可过高, 以免引起CO2潴留, 长期低流量吸氧不但能改善缺氧症状, 还有助于降低肺循环阻力, 减轻肺动脉高压和右心负荷。同时还应注意, 吸氧时应可加用30%~50%酒精[1], 这可达到促使肺泡表面张力降低、肺泡通气换气功能增强的作用。

1.2 有效咳嗽及深呼吸的护理

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及深呼吸, 并协助排痰、翻身、拍背;指导患者深呼吸后有意识咳嗽, 有利于排痰, 如晨起时咳嗽, 排除夜间聚积在肺内的痰液;就寝前咳嗽排痰, 有利于睡眠。正确的排痰方法是[2]:指导患者每24h进行一次随意的深呼吸, 在呼吸终末期屏气片刻, 然后做爆发性咳嗽, 促使分泌物自远端气道转移到大气道, 利于痰液咳出, 通畅呼吸道。

1.3 呼吸功能锻炼的护理

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通过正确的呼吸联系, 增强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 改善呼吸功能。

胸式或腹式呼吸:患者取平卧位或半卧位, 两手分别放于前胸部或上腹部, 全身肌肉放松。用鼻缓慢呼吸时, 应使膈肌最大程度下降, 尽量松弛腹肌, 凸出腹部, 手感到腹部向上抬起。呼气时, 用口呼出, 腹肌收缩, 膈肌松弛, 膈肌随腹腔内压增加而上抬, 推动肺部气体排出, 手感到腹部下降。如此反复训练, 每次10~20min, 2次/d, 熟练后逐步增加次数和时间。

缩唇呼吸:患者闭嘴经鼻吸气, 然后通过缩唇 (吹口哨样) 缓慢呼气, 同时收缩腹部, 吸气与呼气时间比为1∶2或1∶3。缩唇大小程度与呼气流量由患者自行选择调整, 以能使离口唇15~20cm处与口唇等高点水平的蜡烛火焰随气流倾斜又不熄灭为宜。

1.4 改善心功能的护理

急性发作期患者应卧床休息, 减轻心脏负担。病情缓解后, 在医务人员指导下, 患者应进行如散步、太极拳、腹式呼吸运动等体育锻炼, 以增强体质, 改善心肺功能。鼓励患者进行耐寒锻炼, 增加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 防止受凉。

1.5 其他治疗性护理

(1) 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水分, 以达到湿化气道、降低分泌物黏稠度的目的。遵医嘱应用祛痰药物及抗感染治疗, 采用雾化吸入的方法, 2次/d。 (2) 观察咳嗽、咳痰的情况, 口唇发绀是否缓解, 检测氧饱和度。 (3) 输液时速度宜慢 (40~60滴/min) , 定时监测血p H、电解质,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4)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温湿度适宜, 室内每日通风1~2次, 每次30min。 (5) 合理饮食, 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 少量多餐。多食含纤维素食物、多饮水, 养成定时排便习惯。避免食用产气事物, 以免腹部胀气使膈肌上抬而影响肺部换气功能。

2 心理护理

COPD患者因长期患病, 社会活动减少, 极易形成焦虑和压抑心理。因此, 应做好心理护理工作: (1) 做好入院宣教与介绍, 主动接近患者, 倾听患者的诉说, 关心体贴患者,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了解其心理变化特点。 (2) 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程度及与疾病相关的知识,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3) 给予患者生活上的协助, 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 (4) 指导患者促进睡眠的方法, 如睡前洗刷、温水泡脚, 解释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的目的和重要性。 (5) 教会患者缓解焦虑的方法, 如听音乐、看电视、下棋等分散注意力。

3 健康指导

3.1 疾病知识指导

使患者了解COPD的相关知识, 识别使病情恶化的因素。避免粉尘和刺激性气体的吸入, 避免和呼吸道感染患者接触。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 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指导患者要根据气候变化, 及时增减衣物, 避免受凉感冒

3.2 心理指导

引导患者适应慢性病并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疾病, 培养生活兴趣, 如听音乐、培养养花种草等爱好, 以分散注意力, 减少孤独感, 缓解焦虑、紧张的精神状态。

3.3 饮食指导

呼吸的增加可使热量和蛋白质消耗增多, 导致营养不良。指导患者合理进食, 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 少食多餐, 避免在餐前和进餐时过多饮水。餐后避免平卧, 有利于消化。腹胀的患者应进软食, 细嚼慢咽。避免进食产气食物, 如汽水、啤酒、豆类等, 避免易引起便秘的食物, 如油煎食物、干果、坚果等。多汗者选择如橘汁、鲜蘑菇等含钾高的食物, 有水肿者应限制食盐, 每日控制在2g, 进食时宜细嚼慢咽, 防止呛咳。

3.4 康复锻炼的指导

使患者理解康复锻炼的意义, 与患者及其家属制定切实可行的锻炼计划。选择空气新鲜、静的环境, 进行步行、慢跑等体育锻炼。在潮湿、大风、严寒气候时, 避免室外活动, 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

3.5 家庭氧疗指导

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和家属做到: (1) 了解氧疗的目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 (2) 注意安全, 供氧装置周围严禁烟火, 防止氧气燃烧爆炸。 (3) 氧疗装置定期更换、清洁、消毒。

3.6 其他方面的健康指导

(1) 教会患者正确留取痰标本, 清晨第一口痰不留作标本, 应用生理盐水漱口后, 深呼吸用力咳出一口痰, 作标本。 (2) 说明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 劝其戒烟戒酒。 (3) 冬季注意保暖, 防止感冒, 及时添加衣物, 平时加强耐寒锻炼和呼吸锻炼, 合理休息, 避免情绪紧张和劳累。 (4) 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用药方法。

COPD是北方冬季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在临床护理过程中, 必须做好治疗性和心理护理, 指导患者进行必要的康复锻炼和健康指导, 使患者尽早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王子珍, 刁忠芳, 王秀梅.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呼吸道护理措施[J].临床肺科杂志, 2004, 9 (6) :705.

慢性病健康指导站论文 篇6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因,护理,健康指导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是一组以气流受阻为特征的肺部疾病, 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 呈进行性发展, 但是可以预防和治疗[1]。全世界COPD的病死率居所有死因的第4位, 且有逐年增加之势。COPD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 有研究显示至2020年, COPD将成为世界疾病经济负担的第5位[2]。近年来对我国7个地区20 245名成年人调查结果显示, COPD的患病率占40岁以上人群的8.2%.COPD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WHO评估COPD位居我国疾病负担序列的第1位, 所以对此类患者进行有效指导, 对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提高生存质量意义重大。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192例, 男160例, 女32例, 年龄50岁~88岁, 平均年龄69岁, 其中70岁以上130例, 占68%.住院2次以上的153例, 约占80%;吸烟165例, 约占86%.文化程度:初中以上38例, 小学130例, 文盲24例。本地区煤矿工作单位以挖煤为主, 有矽肺感染的150例, 合并肺源性心脏病145例, 占75%.

2 病因分析

2.1 年龄因素

本组病例患者年龄偏大, 老年人呼吸系统退行性变化:老年人由于呼吸道肌张力降低, 肺活量减少, 氧的利用能力下降, 肺组织的修复功能减退易发生肺部疾患[3]。正常人的呼吸道有完整的防御能力, 而老年人的皮肤黏膜及支气管上皮均衰老而结构萎缩, 呼吸道纤毛活动减少, 降低了呼吸道的自净作用[5], 使呼吸道对细菌和异物的抵抗清除能力降低。老年人由于神经支配中枢系统疾病的影响, 反应及敏感性降低, 吞咽及咳嗽能力下降, 不能有效地排出过多的分泌物而流入肺内而引发肺部感染[5]。

2.2 吸烟

吸烟为重要的发病因素。吸烟者慢性支气管炎的患病率比不吸烟者高2~8倍, 吸烟时间愈长吸烟量愈大, COPD患病率愈高。因为烟草中的焦油、尼古丁和氢氰酸等化学成分可损伤气道上皮细胞和纤毛运动, 促使支气管黏液腺和杯状细胞增生肥大, 黏液分泌增多, 气道净化能力减弱, 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和黏液积聚而引起感染。

2.3 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

接触如烟雾、过敏原、工业废气及室内空气污染等, 浓度过大或接触时间过长, 均可导致与吸烟无关的COPD.

2.4 空气污染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氯气等有害气体可损伤气道黏膜, 并有细胞毒性作用, 使纤毛清除功能下降, 黏液分泌增多, 为细菌感染创造条件。

2.5 感染因素

感染因素是COPD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长期、反复感染可破坏气道正常的防御功能, 损伤细支气管和肺泡。病毒、细菌和支原体是本病急性加重的重要因素。

2.6 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

蛋白酶对组织有损伤和破坏作用;抗蛋白酶对弹性蛋白酶等多种蛋白酶有抑制功能。正常时两者处于平衡状态, 蛋白酶增多或抗蛋白酶不足均可导致组织结构破坏产生肺气肿。

2.7 炎症机制

气道、肺实质及脑血管的慢性炎症是COPD的特征性改变。其他如免疫功能降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营养不良、气温变化等也可引起COPD的发生、发展。

3 健康指导

3.1

针对不同文化层次的患者采取相应的指导方法, 使患者了解COPD的相关知识, 识别使病情恶化的因素。戒烟是预防COPD的重要措施, 在疾病的任何阶段戒烟都有益于防止COPD的发生和发展。避免粉尘和刺激性气体的吸入;避免和呼吸道感染患者接触与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避免受凉感冒。

3.2

应重视患者的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COPD病程长, 反复发作, 患者常有焦虑、易怒、烦躁和忧郁心理, 故需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消除不良情绪。护士应运用沟通技巧对患者进行心理上的安慰、支持, 鼓励患者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交活动, 加强其自主性。

3.3

营养不良可引起呼吸肌无力, 咳嗽咳痰能力降低, 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易反复加重肺部感染。宜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 如:瘦肉、豆腐、蛋、鱼、新鲜蔬菜、水果等, 应细嚼慢咽, 避免进食产气食物, 如:汽水、豆类、马铃薯等, 避免易引起便秘的食物, 如:油煎食物、干果等。

3.4

在住院期间一般采用鼻导管持续低流量吸氧, 氧流量1~2 L/min, 应避免吸入高流量氧气而引起二氧化碳潴留。每天持续15 h以上的氧疗, 不但能改善缺氧症状, 还有助于降低肺循环阻力, 减轻肺动脉高压和右心负荷。家庭氧疗注意安全, 严禁烟火, 定期更换、清洁、消毒。

3.5

呼吸功能锻炼指导:正常指导患者进行缩唇呼吸、腹式呼吸, 每天3~4次, 每次重复8~10次, 以加强胸、膈肌等呼吸肌肌力和耐力, 改善呼吸功能。

3.6

指导积极有效咳嗽、排痰:嘱患者半坐卧位, 先深呼气后屏住, 然后借助胸腹肌的力量在呼气时咳嗽, 使肺底部的分泌物在震荡下产生痰液运动而将痰咳出。翻身、叩背动作要准确, 利于痰液引流。

3.7

康复锻炼指导:制定个体化锻炼计划, 如:步行、慢跑、气功等, 增强体质, 提高机体免疫力。

4 结果

本组192例COPD患者经分析病因及给予因人施教的正确指导后, 140例住院次数减少 (约占73%) , 127例完全戒烟 (占66%) , 3例文盲患者不太配合导致住院次数增多, 无1例死亡。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

5 讨论

COPD是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其患病率和病死率高。由于本病病程长、病因众多、病情复杂, 所以对COPD患者进行长期健康指导, 使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疾病, 了解和增进健康知识, 从而降低本病发生、复发和病死率可以大大提高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62.

[2]尤黎明, 吴瑛.内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5.

[3]张彩虹, 何国平, 王秀华, 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5) :427-430.

[4]刘秋云, 赵静, 王苑, 等.健康教育及康复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5) :435-437.

慢性病健康指导站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4月—2011年4月在呼吸内科住院治疗患者120例, 男82例, 女38例;年龄53岁~82岁;住院2次/年94例, 住院3次/年26例;呼吸衰竭为主43例, 心力衰竭为主52例, 以肺部感染为主25例, 均符合我国肺心病诊断标准。将120例肺心病住院患者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一般护理组与健康教育组各60例, 2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一般护理组护理措施:环境安静、整洁、舒适;在急性发作时, 予以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焦虑;缓解期逐渐加强呼吸运动和活动, 达到自我照顾和正常的社会生活;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少食多餐;合理氧疗;预防交叉感染[2]。健康教育组护理措施:培训肺心病康复知识, 掌握患者心理动态进行干预,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合理生活作息、合理用药, 指导氧气吸入方法, 出院指导。

1.3 护理效果判定标准

好转:气体交换改善, 能自我清理气道, 心功能改善, 生活自理进步, 语言沟通正常, 尿量正常下肢水肿不明显;进步:呼吸困难不明显, 痰能有效咳出, 尿量增加, 基本能够进行沟通, 活动耐力增加;无效:气体交换、清理气道、心力衰竭、语言沟通等均无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健康教育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一般护理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3 讨论

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发展到肺源性心脏病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在治疗上目前还没有治愈的方法, 合理的护理有希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通常肺心病是由上呼吸道感染而诱发加重病情, 加强防护至关重要。肺心病心力衰竭发病特点是秋冬季发病, 持续3个月以上, 因此在入秋时就要注意保暖, 将越冬提前到秋季气候变化前。室内定时开窗通风, 卧室内保湿取暖, 减少外出活动, 增加厚衣服等, 避免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而诱发加重病情。

一般护理模式多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按照治疗方案进行的合理吸氧、为患者提供适宜的治疗环境、改善饮食、加强呼吸锻炼、恢复生活自理的练习等等。而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则强调向患者培训肺心病知识、康复锻炼机制、从心理上干预、饮食调节的道理、以脏器生理特点安排作息等, 让患者自觉地进行自我康复护理。

有效排痰能够保持呼吸道通畅, 痰液堵塞气道而导致气道痉挛是影响气体交换的主要因素, 也是该病的一个特征性表现, 此时的痰液黏稠不易咳出, 采用化痰药物化痰、指导排痰技巧较为重要。让患者学会不能依赖于到医院就诊祛痰, 学会自我护理, 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如口服肺宝三效片、舌面上涂抹痰咳净, 尽可能提前用药。

病情允许时鼓励患者下床活动, 以增加肺活量;防止心肌、脑缺氧, 活动后卧床休息, 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是有效锻炼的基础, 必要时吸氧缓慢增加活动量。肺心病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 在气候暖和的白天可以多采购新鲜蔬菜备用, 冬季患者多在室内活动可自己下厨做饭, 既可以锻炼又可以调剂各种蔬菜加强营养。但要注意进易消化、易咀嚼的食物, 鼓励少量多餐, 以减少用餐时的疲劳;以低盐、低脂、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高蛋白食物为宜, 并多食蔬菜和水果, 多饮水。

通过对60例肺心病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健康指导, 患者改变了以前的依赖作风及生活习惯, 既改善通气及换气功能, 又减少了患者肺心病急性加重的次数, 延缓了肺心病的发展。患者获益最大的是改善了现有的肺功能水平, 提高了生活质量。1年后随访, 20例 (占33.3%) 患者症状明显好转, 23例 (占38.3%) 患者有明显的进步, 总有效率达到71.6%, 明显高于一般护理组的35.0%。所以, 我们认为在肺心病缓解期对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健康教育达到自我管理的目的, 在提高护理效果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提倡在肺心病护理工作中采用健康教育模式, 其为缓解肺心病症状,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最佳护理方案。

摘要: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以下简称肺心病) 护理中的作用, 为肺心病患者提供最佳的护理方案, 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 将120例肺心病患者分为一般护理组与健康教育组各60例, 观察2组在不同护理方法护理后好转率、总有效率方面的区别。结果 健康教育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一般护理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健康教育在肺心病的护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可显著改善患者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肺源性心脏病,健康教育,自我纠正,改善症状

参考文献

[1]李雪梅.老年肺心病患者的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 2008, 12 (6) :576.

慢性病健康指导站论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9月至2012年10月期间, 在社区医疗中心就医, 接受护理指导的患者79例。患者中男性45例, 女性34例;患者的年龄在29~85岁之间, 平均 (60.4±10.5) 岁。

1.2 社区保健与康复指导的需求分析

1.2.1 社区居民中不同人群的特色医疗服务不能满足需求

社区居民中, 慢性病患者占有一定的比例。在这类人群中, 老年人居多, 因此患者的自理能力较差, 对于治疗知识、用药等方面接受水平有限。因此在慢性病人的照料中, 出现严峻的问题。为了缓解慢性疾病患者的家庭负担, 急需来自社区服务机构的帮助和支持。

1.2.2 居民的保健意识增强, 医疗机构的保健服务不能满足需求

开展康复指导和保健教育对于慢性疾病患者, 如果可以在社区获得最新最实用的保健技巧, 得到个体化的康复指导, 将会大大缓解大型医疗机构的护理工作量, 也能使患者获得更为精心的护理干预。可以进行恰当的社区保健和康复指导, 患者的发病率将会逐渐降低, 减少住院率。

1.3 护理方法

护理工作是一种社会服务工作, 其社会性决定了它必须经历从技术服务向社会服务的转变, 促使更多的护理工作者从医院走向社区的广阔天地。我国的卫生资源配置远未达到最佳水平, 中心医院的资源多, 但能接纳的患者数少, 社区医院的资源少, 却承担着基础保健工作。本研究将中心医院同社区医院的工作相结合, 与基层社区的医疗机构和医疗组织合作, 开展慢性疾病的社区保健与康复指导。

1.3.1 社区保健

首先, 慢性病患者免不了要经常检查身体的各项生理指标, 并且长期服用某些药物。护理工作者应及时开展慢性病的筛查体检, 慢性病患者的各项检验工作, 如定期在社区医疗机构中为患者测量血压, 抽取血样送检, 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 还可上门为其进行测量。其次, 针对特殊的慢性疾病及老年患者, 可以开设专门的康复护理中心, 患者可以白天在康复中心接受康复护理, 晚上回到家中休息。这类康复中心比较适于在肾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老年痴呆患者周边开展, 因为这类患者自理能力较差, 家属不放心其单独在家, 若在康复中心, 一旦出现异常, 可以及时采取救护措施。第三, 设立家庭护理人员管理培训机构以及工作站。很多慢性病患者自身行动不便, 或者免疫力较差, 不适于行走到社区医疗中心接受护理, 他们可以选择求助于家庭私人护理人员。开设培训中心的目的是培养出素质过硬的护理工作者, 补充我国在社区护理中的人员缺口。

1.3.2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促进康复预防疾病的重要环节, 比较适合在社区护理干预工作中开展, 也是社区护理干预的重要环节。可以开设专门的健康教育橱窗。通过开展健康教育, 使患者认识到慢性疾病不可怕, 但不能对它掉以轻心, 使患者熟悉自己所患疾病的发病原因, 诱发因素, 在以后的生活中注意规避风险。

1.3.3 康复指导

(1) 对每位慢性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 记录所患病种, 患者年龄, 有无听力障碍、失明、理解障碍等。记录患者的用药种类和用法, 定期查看患者的诊疗记录。对患者所服用的药物进行讲解, 通过合理规律用药, 控制生理指标在正常范围内, 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贯穿讲解相关医疗知识, 使其认识到慢性病的治疗是个长期过程, 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持久性很重要, 并树立与之抗争的信心。 (2) 对于慢性疾病如高血压患者, 需要多次测量血压值, 判断是否血压稳定。需要非同日多次测量才能判断血压升高是否为持续性。教会患者测量自我血压, 交会患者判断血压上升的简易方法。 (3) 纠正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 指导患者进行兴趣活动, 如练书法、听音乐、打太极, 进行瑜伽、深呼吸等放松活动, 消除不良情绪, 愉悦身心。 (4) 可适当介绍些饮食疗法和营养学知识, 不仅有助于改良生活习惯, 而且使患者关注自身健康, 并获取心理安慰。

2 结果

进行社区保健与康复指导后, 慢性病患者的病情均维持稳定, 大部分患者均比接受治疗前病情有所好转。

3 小结

社区保健与康复指导还处在发展阶段, 社区护理人员人手不够, 不能完成整个社区中的护理任务, 社区护理人员的实践经验和知识水平也有待提高。本研究采用社区保健与康复指导的方式对慢性疾病进行护理干预,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具有在临床推广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郭娜.社区保健护理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6 (17) :127-129.

[2]吴小敏.高血压的社区干预效果评价[J].现代实用医学, 2010, 2 (9) :959-961.

慢性病健康指导站论文 篇9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老龄化,社区慢性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全科医生承担社区居民“健康守门人”职责,全科医生对慢性病患者有效管理不仅提高患者的病情控制率,而且可以提高居民的社会满意度及生活质量。故探索全科医生在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有效途径,对促进社会新农村和社区建设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全科医生 社区慢性病 健康管理途径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增加,社区脑卒中及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患者及家庭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成为我国人群中主要死因之一。而“健康守门人”—全科医生是高质量的初级卫生保健的最佳提供者,是健康保健系统的最佳守门人[1]。基于上述国情和适应新型农村和社区卫生人才的需要,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第一期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一部分社区医生通过全科医学转岗培训已经顺利成为“家庭医生”、“守门人”的角色。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中国的全科医生仍都处于“有名无份”的尴尬境地,中国基层全科医生的临床工作与社区居民的基本健康需求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2]。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问卷调查、座谈、咨询专家等方法,分析了制约全科医生对社区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影響因素,并提出了全科医生对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有效途径。

1 制约全科医生对社区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影响因素

1.1 政府宏观调控与监督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政府着眼点更多是放在试点社区,非试点社区尙缺乏配套的政策措施,因资金投入不足及宣传力度不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生存困难,只能以医疗为主,全科医生对社区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开展较少。

1.2 全科医生的数量不足且质量低下

实现“健康中国2020”目标,即基本实现每万名城乡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但是,目前全科医生的数量严重不足。国务院于2011年7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对符合条件的基层在岗执业助理医师或执业医师,进行按需1-2 年的转岗培训,使社区医生顺利转型为全科医生。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在培训中只重视培训全科医疗技术,而忽略了对全科医生的全科理念、全科意识、全科思维方面的培训,培训后到底能否转岗存有异议。同时,低学历、低职称、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现象较严重,缺乏安全有效的基层诊疗能力,不能完全承担“六位一体”功能,不能胜任社区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工作。

1.3 缺乏群众的信任是制约社区全科医生发挥慢性病管理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具有本科学历的医生较少,与医院反差过大,难以取得城市居民信任[3]。社区医生进行资料收集、入户技巧、沟通技巧、随访技巧及健康教育等方面的能力缺乏,致使医患关系紧张,缺乏群众的信任,社区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1.4 全科医生的服务观念还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

全科医生的服务观念局限于传统专科诊疗方式,即医生“坐堂行医”等病人上门。没做到从过去的被动变为主动,无差别的、更周到的对待签约家庭的医疗需求。首诊制和双向转诊未能有效开展。全科医生缺乏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意识,“挂羊头卖狗肉”,“社区卫生服务”很早就挂牌了,但社区卫生服务并未真正全面开展,不能针对慢性病特点提供特色化的优质服务以满足社区群众需要。

1.5 全科医生缺乏积极能动性。

由于全科医生身份尴尬,不过是“家庭医生”、“小大夫”,无积极性、无成就感、报酬较低,在职称晋升、评优、科研等方面全科医生皆处于劣势,跳槽现象严重。另外,全科医生经过全科培训后,回到原单位,又还按照原来的医疗模式工作,很难调动全科医生积极能动性。不能充分发挥全科医生“守门人”作用,不能完成慢性病的健康管理工作。

1.6 现有的管理及评价系统不够完善

由于当前慢性病治疗没有系统的健康管理观念,没有考虑慢性病自身的特点,缺少相关的干预措施,结果对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及控制效果并不理想。对于慢性病的管理体系和全科医生的考评体系有待完善。

2 全科医生对社区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有效途径

2.1 政府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及政策扶持

社区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需要政府重视,加大宣传力度和资金投入,扩大试点范围。在试点社区已经初步建立起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全科医生制度,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和全科医生培养模式,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城乡居民与全科医生基本建立比较稳定的服务关系。政府加大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健康、快速、顺利发展,为全科医生培养和发展提供保障。

2.2 提高全科医生的数量和全面提升全科医疗水平

国家计划至2015年培训全科医生达18万人次,2020年培训全科医生达30万人次,针对部分社区医疗人员欠缺的现状,需及时补充一定数量的高素质医生,可以有专科医生转入全科医生,以此保证对社区慢性病患者的基本管理;要对社区医生进行必要的培训,并改善社区医生对慢性病的管理方式,以此提高医生的责任感和技术水平。目前全科医学教育以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为主要形式[5],提高全科医师实践技能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应该建立医学终身教育制度[6]。另外要增加医学高校临床专业(全科医学方向)的招生与培养,全方位提升全科医疗水平。

2.3 实现全科医生“守门人”职能及最有效的“慢性病例管理者”角色。

建立良好的“粉丝式” 医患关系,能胜任“社区领袖”的角色;和谐、配套的团队工作班子,对各项任务有很高的执行力;强而灵活的临床决策能力,能在基层医疗条件下解决70~80%患者的问题;通畅的全科-专科医生沟通和双向转诊渠道,与医学科学前沿保持密切联系;持久的学习动力和有效的学习方法,不断实现职业生涯中的自我完善。守住民众健康之门,即实现全民最大健康目标;守住医疗保险之门,即实现慢性病卫生资源最大效益。成为最有效的“慢性病例管理者”角色。

2.4 改革社区全科医生服务模式

打破传统的服务模式,全方位视角:以人为本,既要看病,更要關注人;以消费者为中心,需求为导向;以健康为中心,有责任保护促进健康。实现问病开药:首诊转诊;治病救人:健康疾病一体化管理;变以病为本被动服务为以人为本主动服务,加强慢性病的健康管理。真正实现以问题为导向的诊疗模式,在接诊中发现/解决健康问题(不仅是慢性疾病)。加强全科医生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意识,不仅了解病人机体的细胞组织层,还要深入到病人的家庭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从而对病人有整体的认识[4]。

2.5 与慢性病患者建立长期合作医患关系(签约式服务)

建立全科医生首诊制度和以家庭为单位的全科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动员社区力量,组建管理团队;善于捕捉慢性病患者个体及群体需求;满足慢性病患者直接、间接和潜在需求;提供健康热线,尤其是护士热线;充分发挥全科医生的个人魅力,搭建医患沟通的桥梁,尽可能多地发现慢性病人及高危者,与慢性病患者建立长期合作医患关系(签约式服务),而且签约服务包括慢性病患者全家人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套餐服务,全科医生个性化、精细化、负责式的慢性病系统管理,将病人培养成慢性病管理的合作者。

2.6 完善全科医生团队管理慢性病路径

建立实际、有价值、指导意义和有参考的家庭及个人健康档案;社区新病人的筛检评估(全面:血压、血糖、血脂、合并症、危险因素、遵医行为等);社区老病人的随访管理;患病人数累计登记随访;个体化治疗方案;个体化病人教育;个体化随访复查计划和实施;协调专科服务与提供或协助转诊;医患充分沟通;个体化需求应对;效果评估(6~12个月)。

2.7 发展社区慢性疾病自我管理项目

采用学历教育、转岗培训、规范化培训、进修学习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医护人员的培养力度;加大对慢性疾病自我管理项目的后续支持服务;经常组织同伴教育;利用现代信息工具实施慢性病健康管理;执行慢性疾病自我管理项目的国际标准。

2.8 回归全科医生本性、释放能量

全科医生全面提升自己的同时,放开手脚,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凝聚力成就自我发展,业务充实,报酬可观,地位改善,则有成就感,自豪感。

2.9 建立长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逐渐完善全科医生对慢性病管理的目标考核项目及考核标准,将全科医生社区团队建设列为主要、重点项目,在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制订出相应的倾斜政策,激励引导他们愿意从事社区慢性病管理工作,更愿意为社区付出毕生精力。

总之,社区全科医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是以教育、管理为重点,以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通过为健康人、慢性病患者、慢性病风险人群提供连续、全面、主动的规范性健康管理,以达到促进健康、减少并发症、延缓慢性病进程、降低伤残率、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医药费用的目的,做好“健康守门人角色”,做好社区患者的 “一查、二治、三康、四防、五保、六教”等卫生服务,为我国全科医学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国民健康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健.全科医疗在健康保险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全科医生.2000,9(3):70-71.

[2] 田贞尚,胡月琴,姜新峰,等.宿州市居民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与满意度调查研究[J].实用全科医学,2007,5(5):448-449.

[3] 金生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进展问题及发展思路[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5):300.

[4] Anja Taunila,Pekka Larivaara,Anitta Korpio,etc.Evaluation of a family--oriented contiuning medical education course for general practitioners[J].Medical education,2002,(36):248—257.

[5] 李伟,李永江,刘军.全科医生供求状况及培养策略[J].中国全科医学.2001,4(2):112—113.

常见慢性病的健康教育 篇10

1 冠心病

冠心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官腔阻塞, 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1.1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年龄偏高;不良饮食习惯;不良生活习惯;高血压病;糖尿病;肥胖;缺少运动锻炼;缺乏微量元素。

1.2 冠心病的预防要点

(1) 普及冠心病的预防保健知识, 改变人们不良的生活习惯, 提高心理素质, 避免过度紧张和劳累, 防止情绪激动, 保持心理平衡; (2) 均衡膳食, 做到少糖少盐, 多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减少脂肪摄入, 不吃高胆固醇食物, 保持正常体质量; (3) 及时正确治疗高血压、糖尿病; (4) 少饮酒, 不吸烟, 少喝浓茶和咖啡; (5) 促使大便顺畅, 不要用力排便; (6) 注意保暖, 改善睡眠, 夜间不可独居, 冠心病发作时及时舌下含服急救药; (7) 避免剧烈运动, 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

2 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 (或) 舒张压增高 (≥140/90mmHg) , 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 以器官重塑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

2.1 高血压的病因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饮食、精神应激;其他因素: (1) 体质量:肥胖者发病率高; (2) 避孕药; (3)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 年龄:发病率有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 40岁以上者发病率高; (5) 食盐:摄入食盐多者, 高血压发病率高; (6) 遗传:大约半数高血压患者有家族史。

2.2 高血压健康管理措施

(1) 定期测量血压, 至少1~2周测量一次。 (2) 定时服用降压药, 不随意减量或停药, 防止血压反弹。 (3) 科学饮食、适当运动、保持情绪稳定、睡眠充足。 (4) 老年人降压要缓慢, 防止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 (5) 老年人和服用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断药的患者要防止体位性低血压。

3 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的细胞代谢作用缺陷所引起的葡萄糖、蛋白质及脂质代谢紊乱的一种综合征。其特征是血中葡萄糖含量异常升高及尿中出现葡萄糖。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 即:多尿、多饮、多食及体质量减少, 且伴有疲乏无力。

3.1 常见病因

(1) 1型糖尿病:自身免疫系统缺陷、遗传因素, 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 (2) 2型糖尿病:遗传因素;肥胖;年龄;现代的生活方式。 (3) 妊娠型糖尿病:激素异常、遗传基础、肥胖症。

3.2 治疗提倡“五驾马车”原则

(1) 平衡膳食:控制总热量、平衡膳食, 选择多样化、营养合理的食物, 少量进餐, 定时定量进餐, 不吸烟。 (2) 科学运动:改善患者健康状况, 提高生活质量。要遵循个体化和从轻到重循序渐进、长期坚持的原则。 (3) 随时监测:经常检查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压、肾脏、眼底等项目, 至少每半年到医院检查一次。同时做好自我监测。 (4) 教育患者正确认识糖尿病, 要接受事实, 正确对待。首先要和医务人员配合, 掌握基本的糖尿病知识和注意事项, 其次要认识到糖尿病的严重性及治疗的必要性。 (5) 科学合理用药。

4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 特征为气道炎症, 可逆性气道阻塞和气道高反应性,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咳嗽、哮鸣音。

4.1 病因和主要危险因素

过敏体质以及支气管对各种外部刺激的反应性过度增高;遗传因素;外源性哮喘与过敏源有关;内源性哮喘与非过敏性因素有关。

4.2 健康教育与行为指导方案

(1) 积极就诊, 查清与个体有关的致敏原; (2) 出现严重哮喘应立即前往医院治疗; (3) 有婴儿湿疹和过敏性鼻炎病史者应密切防治哮喘的发生; (4) 为减少哮喘发作, 平时应积极防治呼吸系统的感染; (5) 杜绝食用引起过敏的食品或药物; (6) 净化居室和生活环境, 减少或避免接触致病原; (7) 加强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 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如练太极拳、跑步、气功等; (8) 膳食中多食用含维生素A及维生素C的食物, 以增强呼吸道上皮的抗病能力。

5 脑梗死

脑梗死是指由于脑局部动脉血流灌注减少或突然终止, 该供血区缺血、缺氧, 致使相应部位的脑组织包括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和血管坏死软化。

脑梗死患者坚持有效的药物治疗、坚持饮食调节、坚持肢体功能等康复训练, 控制好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 能够有效改善疾病症状并达到不再复发。康复保健治疗包括以下几点: (1) 饮食: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选用植物性油脂;多采用水煮、清蒸、凉拌、烧、烤、卤、炖等方式烹调;禁食肥肉、内脏、鱼卵、奶油等高胆固醇食物;多选择脂肪含量较少的鱼肉、去皮鸡肉等;全蛋每周可吃1~2个;奶类及其制品、五谷根茎类、肉鱼豆蛋类、蔬菜类、水果类及油脂类等食物宜多样摄取, 充分获得营养。 (2) 锻炼:进行适当适量的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 不宜剧烈运动, 可进行散步、柔软体操、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 (3) 用药:不能中断治疗药物。中医:活血化瘀、芳香开窍类中药, 具有降血压、降血黏度、改善微循环、抗氧化、抗血栓、消除血瘀等作用, 适用于脑梗死患者症状恢复防止复发的治疗。拜阿司匹林:主要是抗血小板凝集和释放, 改善前列腺素与血栓素A2的平衡, 预防血栓形成。缺点是有47%的患者会产生耐药性。 (4) 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

健康教育是慢性病治疗的一项主要措施, 也是控制慢性病流行的重要手段。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过程, 应针对不同的人群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 循序渐进地开展健康教育。让患者参与到防病、治病、自我保健与护理中来,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医嘱遵从性, 逐步改变不良行为和习惯, 培养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 尽可能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是无法立刻使用药物加以治愈的疾病。慢性病病发病时间长、患者负担重, 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和生命质量。本文笔者总结了几种常见慢性病的特点及健康教育要点以为广大医务工作者作为参考。

上一篇:帕金森合并抑郁病下一篇:化脓性胆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