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练习题总结

2025-01-29

生物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练习题总结(共10篇)

生物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练习题总结 篇1

八年级上册生物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练习题

1.下列关于细菌和真菌的生活条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细菌和真菌在任何条件下都能生存;

B.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水分;

C.细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适宜的温度及丰富的有机物;

D.有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活中不需要氧。答〔〕

2.某同学发现家里储存的橘子长毛了,而且是青绿色的。他根据学过的知识,判断该“毛”属于:

A.霉菌;B.大肠杆菌;C.乳酸菌;D.金黄色葡萄球菌。答〔〕

3.下列都属于真菌的一组是:

①大肠杆菌②木耳③乳酸菌④酵母菌⑤灵芝⑥曲霉⑦螺旋菌⑧青霉

A.①②③④;B.①③⑤⑦;C.②④⑥⑧;D.⑤⑥⑦⑧。答〔〕

4.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活动中,对培养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培养基中应含有细菌和真菌生长所必须的营养物质;

B.培养基最好采用固体培养基,这样有利于观察;

C.培养基在接种前应进行高温灭菌处理;

D.接种后的培养基应再次进行灭菌处理。答〔〕

5.用无菌棉棒擦取桌面,再在培养基上轻轻涂抹,这是细菌和真菌培养方法中的哪一步骤?

A.配置培养基;B.高压灭菌;C.接种;D.在恒温箱中培养。答〔〕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 篇2

关键词:教学设计;生物教学;细菌真菌;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96-01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3、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4.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和不同细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二、教学重点以及难点

本设计的教学重点只要为:

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探究实验设计方案并实施实验的过程。教学难点为:探究实验的组织教学。同时需要准备:发霉的馒头,多媒体等教学用品。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习生物的时间也不短了,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和环境中的生物打交道,那么大家猜猜,自然界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生物是什么呢?

生:学生可能争论、要么动物、要么植物。

师:是植物吗?是动物吗?

其实啊!自然界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生物并不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植物和动物,而是细菌。

师:仔细想想,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细菌的身影吗?

生:没有

师:既然细菌的数量那么多,那为什么我们没有见过呢?

生:因为它们太小了。

师:对、我们的肉眼是看不到的,神秘的细菌和真菌究竟是什么样的?他们生活在那里,我们怎样知道细菌和真菌的存在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第四章的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2、出示学习目标

(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是怎样的?

(2)怎样检测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3、教学内容

(1)菌落

这节课,我们首先要接触一个大家非常陌生的名词——菌落,对它的概念同学们可能很陌生。但是我相信大家都见过它,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的材料,看看,这块馒头怎么了?

生:长毛了,有斑了。

师:在生物学上,我们不能把它们称为毛或斑,应该称之为“菌落”,那么请大家阅读课本关于菌落的概念。

生:口述菌落的概念

师: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东西的发霉是由细菌引起的,而有些是由真菌引起的,那么它究竟是由那种菌引起的,就要从他们的菌落做初步判断,这也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

(2)区分细菌,真菌的菌落

阅读课本67页,结合多媒体出示的图片,观察比较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完成下表:

类型形态大小颜色

细菌菌落

真菌菌落

(3)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

阅读课本67页中的科学方法,完成下列的思考题:

①怎样配制培养基?

②什么叫接种?

③归纳、总结出细菌,真菌培养的操作过程

在掌握了细菌、真菌的培养方法之后,我们来探究一下在我们周围有没有细菌的存在,在不同的环境中,如何完成接种这一操作过程

(4)探究实验: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仔细阅读教材68-69页,小组讨论完成以下思考题:

①为什么培养用的培养皿和培养基,在接种前必须高温处理?为什么要用无菌棉棒?

②第3条提示相当于细菌、真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哪一个步骤?

③根据你的探究活动进行总结:细菌和真菌的生活必须具有哪些基本条件?

四、达标训练

1、判断下列叙述中哪些是细菌菌落?哪些是真菌菌落?

(1)腐败肉汤表面的白斑 (2)馒头上的绿色毛斑

(3)发霉的花生米 (4)长绿毛的鞋子

2、下面是探究教室里是否有细菌和真菌的实验,请你帮助完成设计。

材料用具:1号和2号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高温灭菌),透明胶带,放大镜。

提出问题:教室的空气里有细菌和真菌吗?

做出假设: 。

制定计划并实施

1号培养皿的处理方法是 。

2号培养皿不做任何处理,在本实验中起 作用。

②把两个培养皿放在 。

(4)观察结果,分析得出结论:

①1号培养皿 。

②2号培养皿 。

③结论是 。

通过实验可知细菌和真菌适合于生活在 环境中。

参考文献:

[1] 袁振红 梁世雄.《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4.

[2] 郑凯悦.疯狂的魔菌[J].第二课堂(初中);2011:Z2.

生物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练习题总结 篇3

混合培养真菌和细菌对废水的生物去氮作用

Denitrification has been long thought to be a unique characteristic of prokaryotes, but in recent years, several filamentous fungi and yeasts were found to exhibit denitrifying activities.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examination of denitrification capabilities by mix-cultures of the fungus ( Fusarium oxysporum ) and the bacterium ( Pseudomonas stutzeri TR2) in combination with a specific medium and using a synthetic wastewater of defined quality.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P. stutzeri TR2 has strong and fast denitrifying capabilities under anaerobic conditions, and that co-denitrification of mix-cultures with F. oxysporum and P. stutzeri TR2 was more effective to remove nitrate under limited oxygen conditions. P. stutzeri TR2 was able to remove nitrate completely during cultivation for 12 hr in the specific medium and in mixed culture with F. oxysporum. A rapid N2 evolution by mixed culture with F. oxysporum and P. stutzeri TR2 was observed in both mixed culture medium and synthetic wastewater. Using synthetic wastewater with a defined composition, about 87% of the nitrate was eliminated to form about 420μmol of N2 from 1.0mmol of NO3- by co-denitrification of F. oxysporum and P. stutzeri TR2 after incubation for 6days. In co-cultures of F. oxysporum and P. stutzeri TR2, N2O produced by F. oxysporum was rapidly consumed by P. stutzeri TR2. This indicated that mixed culture of F. oxysporum and P. stutzeri TR2 can be used to remove nitrate and nitrite from wastewater effectively.

作 者:LIU De-Li ZHENG Yong-Liang LI Ping TAKAYA Naoki SHOUN Hirofumi  作者单位:LIU De-Li,ZHENG Yong-Liang,LI Ping(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P. R. China)

TAKAYA Naoki,SHOUN Hirofumi(Institute of Applied Biochemistry , University of Tsukuba , Tsukuba , Ibaraki 305-8572, Japan)

刊 名:水生生物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HYDROBIOLOGICA SINICA 年,卷(期): 30(6) 分类号:X172 关键词:Denitrification   Mix-culturing   Fungi   Bacteria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案 篇4

浠水县英才学校 艾鑫泉

教学目标:

1.了解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2.了解食品腐败的原因和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3.了解细菌和真菌与人类防治疾病的关系。4.了解细菌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教学重点:

1.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2.人类在疾病治疗方面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3.人类对细菌和真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利用。教学难点: 1.发酵的原理;

2.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及原理;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提前在教室内准备发酵现象实验材料和器材;准备部分食品包装(食品保存部分用来观察);部分抗生素包装;制作甜酒视频,污水处理动画。教学过程:

一、课前回顾,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并观看大屏幕,得出细菌可以使人类致病,使食物腐烂,是不是所有的细菌对人类有百害而无一利?

二、师生交流,活动探究

(一)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1)发酵的原理:

引导学生分析演示实验的现象,并指导学生分组动手当场做实验,并思考当时气球有变化没,为什么有这种变化?如果我们把该装置放在冰箱内,你以为会有什么结果?和在适宜条件下相比较,你得出了什么结论?(环境条件影响真菌的生活)

(2)日常的利用:

同学们阅读课本71页第二自然段,结合图41,讨论、回顾日常生活中对真菌的利用。(3)实践活动:安排同学们课下制作甜酒的活动。(提示:同学们可以向有年纪的人和家长请教。)

(二)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

(1)过渡:利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同学们分析原因和保存食品的原理。(2)常用方法:学生看多媒体讨论图中几种食品的保存方法。

(3)提高:讲述几种保存方法的原理并引出防腐剂的作用,引导学生理性的看待防腐剂并应用到实际中。

(三)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

(1)常用抗生素极其应用:学生讨论见过或用过的抗生素,认同细菌和真菌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并说明不能滥用抗生素。

(2)知识拓展:学生看大屏幕,然后介绍胰岛素的制取及作用。

(四)细菌与环境保护:播放动画并让学生阅读课本该部分内容,了解细菌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3.课堂小结:

细菌和真菌在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细菌和真菌,更好的利用它们,使它们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利用

一、发酵原理与食品制作

二、细菌、真菌与食品保存

三、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

生物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练习题总结 篇5

教案-22-4 细菌、真菌和病毒

第4节 细菌、真菌和病毒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2.细菌、真菌和病毒在自然界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等知识; 3.通过分析细菌、真菌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细菌、真菌和病毒生命活动的特点; 2.细菌、真菌和病毒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引入】:细菌广泛地分布在地球的各个地方,土壤里、空气中、水里,乃至于人和动物的体表、体内都有细菌在生活着。例如:在每克土壤中有几亿到十几亿个细菌。然而我们却视而不见,为什么?――因为它们太小了,要借助于显微镜才能看到。大约1000千个细菌排起来才有1毫米。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些微小的生物――细菌 《二》、细菌 【教授新课】: 一.细菌的形态结构 (一)形态 球菌、杆菌、螺旋菌。细菌有球形的(叫球菌)、杆形的(叫杆菌)和螺旋形的(叫螺旋菌),许多细菌可以连接成长链或成团,但每个细菌都是独立生活的。下面我们来学习细菌的结构。 (二)结构 单细胞个体。 共有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无成形的细胞核。 有些细菌有:荚膜,具保护作用;鞭毛,运动作用; 有些细菌可以形成芽胞,是抵抗不良环境的休眠体。 (三)讲解细菌的生殖方式。 二.细菌的生殖方式 (一)细菌通过简单的分裂的方式进行生殖,一个细菌直接分裂成两个细菌,叫分裂生殖。 在环境条件适宜时(有机物丰富、温度适宜),经过20-30分钟细菌就可以分裂一次,速度相当快。但在一般情况下,由于营养、气体、代谢产物等影响,细菌很难这么快的繁殖。 (二)讲解细菌的营养方式 三.细菌的营养方式 细菌一般不含叶绿素,只能依靠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这种营养方式叫异养。包括腐生和寄生。 (1)如果细菌是依靠分解植物、动物的遗体而生活,叫腐生。 ――例如:枯草杆菌、乳酸杆菌等。腐生细菌在堆肥、沤肥中起重要作用。 (2)如果细菌是从活的动物、植物体吸取有机物来生活,则叫寄生。 ――例如:结核杆菌寄生在人的肺中,使人患肺结核。 四.细菌与自然界和人类的关系 (1)尽管细菌很小,但在自然界的作用却很大,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 植物自出现以来就进行着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有机物。植物被动物吃掉后,有机物又进入了动物体,但自然界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却很稳定,为什么? ――生活着的生物还在进行着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动物、植物死了,呼吸就停止了,但在自然界动、植物的遗体并没有积累起来,而是很快地被分解了,这就是腐生细菌和真菌的功劳。腐生细菌和真菌把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这样,碳就在生物和环境之间构成了循环 (2)对人类来说,大多数的细菌是有益的。 ――例如:制酸牛奶要用乳酸杆菌,制醋要用醋酸杆菌。根瘤菌是与豆科植物共生的细菌,它能产生氮肥,就像化工厂一样,对农业和自然界都很重要。 (3)也有一些细菌对人类不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麻烦。 ――例如:腐生细菌可使食物腐败,一些致病菌可使人得病。但我们掌握了细菌的有关知识,就可以控制细菌的活动,减少或避免细菌给我们带来的麻烦。用物理、化学方法灭菌,在食品工业、在医疗保健等方面都很重要。 【小结】:细菌是个体微小的生物,在自然界分布非常广泛。细菌是单细胞个体,有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细菌的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构成,但无成形的细胞核。有些细菌还有特殊的结构,如:荚膜、鞭毛、芽孢等。细菌营寄生生活或腐生生活,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自然界的细菌,大多数对人类是有益的,但有一些细菌也给我们带来一些麻烦。我们掌握了细菌的知识,就可以利用细菌为人类服务,并减少细菌给我们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进入新课 【引入】:在自然界微生物中的细菌都是单细胞的,也是肉眼看不见的,而我们今天学习的真菌,肉眼就能够看到,但也有少数的是肉眼看不到的。真菌也是分布很广泛的一类生 物,像细菌一佯,对自然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在学习真菌之前,让我们复习一下细菌的 形态结构。 【提问】:细菌是单细胞个体还是多细胞个体?――(单细胞个体) 那真菌呢? ――酵母菌和霉菌都是个体微小的真菌。我们首先学习酵母菌。 《二》、酵母菌 【教授新课】: 一.酵母菌 我们每位同学的小烧杯内都有一小杯酵母菌培养液。在两天前我们在糖水中加入了一点“发面”,并且放在温暖的地方。现在发面中的酵母菌在糖水中繁殖起来了。我们现在把培养液制成装片来观察。观察时用碘液染色。 ――观察提纲:有无细胞核;有无液泡;是否看到有连在一起的酵母菌。 (同学制片、观察,教师分别指导。)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观察结果,并进一步学习有关酵母菌的其他知识。 酵母菌是单细胞个体,可能有的同学看到了连在一起的酵母菌,但他们还是独立生活的。 (一)形态 卵形,单细胞。 (二)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 (讲酵母菌的结构时,在黑板上画一个酵母菌的简图,学生跟着在笔记本上画。)与细菌明显不同的是酵母菌有细胞核。 讲解酵母菌的营养方式。 (三)营养方式 ――腐生:酵母菌的细胞中无叶绿体,不能像植物那样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它必须依靠分解现成的有机物以维持生活,这一点与细菌相似。 有氧气时,把萄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无氧气时,把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 【提问】:利用酵母菌的这一特性,可以让酵母菌为我们做什么? (答案:造酒。) 【提问】:在造酒时应当把酵母菌放在什么环境中? (答案:没有氧气的环境中。) ――讲解酵母菌的生殖方式。 (四)生殖方式 出芽生殖、孢子生殖。 成熟的酵母菌,向外生出的突起,叫芽体,芽体脱落后,成为新的酵母菌。 (在刚才画的酵母菌的图上画一个芽体并注上名称。) 当酵母菌发育到一定的阶段时,一个酵母菌会产生几个孢子,每个孢子发育成一个新个体,这叫做孢子生殖。 【小结】:酵母菌是单细胞的真菌,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酵母菌营腐生生活,有氧气时,把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无氧气时,把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因而酵母菌可以用来造酒。酵母菌可进行出芽生殖和孢子生殖。 《三》、霉菌 刚才我们学习了酵母菌,它是单细胞的真菌。除单细胞的真菌外,还有多细胞的真菌,霉菌和蘑菇是多细胞的真菌。我们首先学习霉菌。 二、霉菌 霉菌也是分布很广泛的真菌。食品、皮革、布匹等保存不好都有可能生长霉菌,引起发霉。较常见的霉菌是青霉和曲霉。 【活动】:同学观察青霉和曲霉。要求看形态和颜色。 讲解霉菌的形态和结构。 (一)形态结构 由菌丝构成的多细胞个体,有营养菌丝和直立菌丝。 出示青霉和曲霉的结构 青霉和曲霉的营养菌丝生长在营养物质的内部,从营养物质的内部吸收营养;直立菌丝在营养物质的表面生长,直立菌丝的顶端生有产生孢子的结构。青霉的直立菌丝的顶端有扫帚状的结构,其上生有成串的孢子,成熟的孢子呈青绿色,所以青霉显出绿的颜色;曲霉的直立菌丝顶端膨大成球状,球状结构的表面呈放射状地生有成串的孢子。孢子随着曲霉种类的不同而呈黄色、橙红色或黑色。 (二)生殖方式 孢子生殖。 某些种类的青霉可以产生青霉素,用来制药;有些种类的曲霉用来制酱油和酿酒。生长在花生和玉米上的某些种类的黄曲霉有致癌作用,故发霉的花生等不能食用。 青霉和曲霉的营养菌丝生长在营养物质的内部,从营养物质的内部吸收营养;直立菌丝在营养物质的表面生长,直立菌丝的顶端生有产生孢子的结构。青霉的直立菌丝的顶端有扫帚状的结构,其上生有成串的孢子,成熟的孢子呈青绿色,所以青霉显出绿的颜色;曲霉的直立菌丝顶端膨大成球状,球状结构的表面呈放射状地生有成串的孢子。孢子随着曲霉种类的不同而呈黄色、橙红色或黑色。 《四》、蘑菇 蘑菇是大型的真菌,许多的种类都可以食用,也有一些的种类有毒,误食后使人中毒甚至引起死亡。蘑菇往往生长在潮湿的草地、树桩等处。 蘑菇也是由菌丝构成的。 示蘑菇的形态(挂图)。 (一)形态结构 由菌丝构成。地上部分的菌丝形成子实体,包括菌柄和菌盖。 (二)营养方式 营腐生生活,依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在菌盖的下面有放射状排列的片状菌褶。菌褶的表面生有孢子。孢子是生殖细胞,当它落到条件适宜的地方,孢子萌发长出菌丝,以后可以形成子实体。 (三)生殖方式 孢子生殖。 口蘑、双孢蘑菇、香菇、侧耳(平菇)等都是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食品,香菇等蘑菇含有的香菇多糖等物质,具有抗癌作用。所以蘑菇也是很好的保健食品。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引入】:病毒这个词我们都很熟悉,特别是使人致病的一些病毒。例如:使人患流行性感冒的流行性感冒病毒、使人患乙型肝炎的肝炎病毒。但是许多的病毒是可以为人所利用的。为了防治病毒性的疾病,为了利用病毒,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它、认识它、掌握它。 首先我们学习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二》、讨论病毒的结构和生活 【教授新课】: 一.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体积微小,无细胞结构;球形、杆形、蝌蚪形等。 最小的病毒只有20毫微米,最大的病毒有300毫微米,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示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挂图或幻灯片)。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由蛋白质组成的外壳和核酸组成的核心,其结构是很简单的。 二.病毒生命活动的特点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它生物的细胞(寄主细胞)内,才能表现生物活性。 病毒在寄主细胞中,利用寄主细胞的物质进行繁殖,对寄主构成危害。 三.病毒的类型 按寄主的不同,病毒可分为三类: 动物病毒:例如流行性感冒病毒、肝炎病毒。 植物病毒:例如烟草花叶病毒、马铃薯纺锤体病毒。 细菌病毒:例如大肠杆菌噬菌体、痢疾杆菌噬菌体。 四.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引起植物、

生物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练习题总结 篇6

班级:09生物科学汉班 学号:20091103649 姓名:范丽红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范丽红,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来谈谈对本课的构思过程,敬请各位批评指正。1.教材分析:

首先来进行来分析教材: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生物学》第五单元第五章《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这一章。

本节知识点清晰,以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三大作用为主线,依次呈现细菌和真菌对于动植物的重要性。书中的大量图片符合中学生的喜好,内容看似简单,但是让学生辩证看待这些作用还需要教师的良好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材料,合理规划教学时间,认真组织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

在本节的课后有科学技术社会板块,讲述了“以菌治虫”,教师要把这一块重视的带入课堂,提高学生对生物科技的兴趣。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并运用所学的细菌和真菌的知识,列举它们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其次,通过细菌和真菌三种作用了解细菌和真菌的三种生活方式:腐生、寄生、共生。2.2能力目标:

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了解生物的生活方式与作用的相关性。培养学生交流表达的能力及观察分析和评价能力。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能够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同时教育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3.教学重点、难点 3.1教学重点

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使学生能清楚地了解物质循环的过程,明确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熟悉并能辨别细菌和真菌的三种生活方式:腐生、寄生和共生。在书本上只给说了共生的名词解释,但是我认为教师应该把腐生、寄生如共生般重视的讲出来,这样有利于我的教学方法“对比教学”的实施,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的记忆。3.2教学难点

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关系。细菌和真菌的三种作用,前两种都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讲课时学生的兴趣和感观性都很强,但是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的共生关系虽然生活中也是常见,但是学生对他们的了解很少,所以教师一定注意把该块儿讲的很有趣,很条理,作为重点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4.教学方法

(逻辑推理式 问答式 采用直观教具 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本节课贯穿彩图,主要采用直观教具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细菌和真菌对自然界作用。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的讲解可运用逻辑推理式教授,让学生合作学习;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主要采用直观教具的运用;课程中间插入了STS教育,即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注意让同学们感悟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与动植物共生部分教师着重采用问答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整体而言本节课与生活实际有很大联系,教师要利用好这个有利条件。

5.学习方法(观察式

讨论式 合作交流式 学会对比记性。)学生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分析和讨论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同时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训练自我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老师的引导教学,学会对比记性。6.教学过程 6.1导入新课

悬疑导入:地球如果没有了植物,我们就没有氧气来源,没有了动物,我们的生态系统将会难以平衡。根据第四章掌握的细菌和真菌的有关知识,想一想,假如没有细菌和真菌,生物圈是什么状况?人类自身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投入本节课的学习。

6.2课程讲授:

从生活现象入手,教师展示生活中各种食物腐败的图片,从结合学生已经知道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是分解者这个知识点,引出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第一个作用是: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但是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是如何参与物质循环的,学生还不清楚。因此结合书上观察和思考中的“真菌和细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示意图”提出“细菌和真菌是怎样促进物质循环的?”“细菌和真菌主要营养方式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看图并讨论和交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回答物质循环的整个过程,明确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的重要作用,即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细菌和真菌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可见,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为了巩固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可制作一个知识网图,以更加清晰直观方式展示整个循环过程,也有利于学生课堂笔记的记录。

关于细菌和真菌第二个作用即“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的讲授,教师要尤为注意彩图的使用,充分发挥彩图的直观性效果。这个作用的导入是以这类细菌和真菌的生活方式入手即“寄生”,继而让同学联想到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能从动植物和人体吸收营养物质,导致动植物和人患不同的疾病。在播放图片的同时,教师要注意清楚讲述引起这些疾病的细菌或真菌种类和这些疾病的症状。之后老师要注意提醒学生养成健康卫生的生活习惯,这也是该知识点的情感价值目标。老师可以着重说一下患脚癣的注意事项。因为我们知道脚癣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是知识联系生活的很好的展示点,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增长一些常识远离疾病。

细菌和真菌的这个作用很好理解,但是教师在这块儿要注意开发学生的辩证思维,让学生带着问题“是否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对人类的作用是不好的?”来阅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以菌治虫”。即STS教育。以菌治虫是一种新型的害虫的生物防治方法,教师应该重视科技,通过让学生快速阅读并回答问题,让学生学会辩证看待问题。教师要注意讲诉以菌治虫的经济价值,发展前景和现金发展状况,让学生在感受科学技术在实践中的价值的同时激起自我的科学热情。

“与动植物共生”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难点,这个作用也是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有利的一面,也是自然界很有趣的现象,所以教师可以借助一个问题引出,比如“细菌和真菌还有一种生活方式叫做共生,谁能猜测一下这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方式?”之后说出共生的详细概念再依次讲解书上有共生关系的动植物例子,讲解可完后可以把他们的共生关系用双箭头示出作为对知识的巩固。本块儿要求学生掌握的概念较多,时间安排可以稍多些。6.3巩固总结:

讲述法总结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包括: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与动植物共生。在对比说出腐生、寄生和共生。这些重要的内容教师在板书上体现出来。6.4思维拓展:

人类对细菌真菌的利用 导学案 篇7

【学习过程】

1.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

有的真菌(如曲霉)含有的酶可以把淀粉分解成_________ 有的真菌(如酵母菌)可以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并产生________ 有的细菌(如乳酸菌)含有的酶可以把葡萄糖转化为_________

___________可用于做馒头、面包; ___________可用于制酱

___________可用于制作酸奶、泡菜 ___________可用于制醋

酿酒可以用酒曲(曲霉),做馒头面包用干酵母

总结:发酵食品的制作离不开_________

2.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

食品的腐败主要是由___________引起的,这些细菌和真菌可以从食品中获得___________,并在食品中_____和_____,导致食品的腐烂。

防治食品腐败的主要原理是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______和______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3.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

有些_______可以产生杀死某些____________的物质,这些物质叫抗生素 青霉素是真菌中_______菌产生的一种抗生素,可用来治疗肺炎、脑膜炎等细菌性疾病

科学家把生物的某种________转入一些________内部,使细菌能够生产药品

把控制合成胰岛素的基因转入________内,对其大量培养,使其生产胰岛素

4.细菌与环境保护

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中,一些杆菌和甲烷菌通过________把物质分解,产生的甲烷可照明发电等;一些细菌在有氧气的条件下,将有机物分解成_______和_________,使污水得到净化。【合作探究.P71发酵现象】

1.这个演示实验需要的的材料有哪些?现象是什么?

2.实验中产生的气体是什么?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这种气体的成分吗?

3.这个实验的原理是什么?你能理解什么叫发酵吗?

【当堂反馈】

1.小明发现师傅们在蒸馒头时,先在发酵的面团里加一些纯碱溶液。其中的作用是()

①使馒头变白 ②增加甜味 ③除去发酵时产生的酸 ④产生二氧化碳使馒头体积膨胀

A.① ③ B。② ③ C。③ ④ D。① ④

2.四川的泡菜在全国都是非常有名的一种风味小菜。制作泡菜时要用特殊的坛子,坛口必须加水密封。密封坛口的目的是()

A隔绝空气,抑制细菌的繁殖 B阻止尘埃 C造成缺氧的环境,利于乳酸发酵 D防止气体对流,利于醋酸菌进行无氧呼吸

3.制作面包时常加入少量的酵母菌,其目的是()

A.增加面包甜度 B.增加面包营养 C.减少面包的涩味 D.使面包松软多孔

4.酸奶的营养价值比牛奶高是因为酸奶在发酵过程中,()使牛奶中的营养成分转化成更易被人消化和吸收的营养物质,并产生多种维生素。

A酵母菌 B醋酸菌 C乳酸菌 D曲霉 5.咸鱼能保存较长时间,其原因是()

A.咸鱼肉已煮熟营养很少,不利于细菌、真菌的生长繁殖 B.细菌、真菌不喜欢分解有腥味的鱼肉 C.鱼肉内加入了盐以外的防腐剂

D.咸鱼表面缺水、鱼肉内有大量的盐分,不利于细菌、真菌的生存繁殖

6.大量的细菌可以使食品迅速腐败,食品在冰箱中能保持一段时间不腐败,主要是因为在冰箱的环境中()A.细菌很少 B.细菌繁殖很慢 C.没有细菌 D.细菌都冻死了 7.临床上利用青霉素来治疗疾病,它能够杀死某些致病()A细菌 B真菌 C霉菌 D寄生虫 8.污水处理厂净化污水主要是利用下列哪类生物()

A.酵母菌 B。霉菌 C。细菌 D。藻类植物

【拓展应用】

可按下列步骤在家庭制作酸奶:⑴新鲜的全脂或脱脂乳和糖混合(如向250克鲜奶中加入两匙白糖)→⑵热处理(煮沸)→⑶冷却(40~43℃)→⑷加入一些购买的酸奶→⑸发酵(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数小时,如夏季可放在室温下,冬季可放在取暖设施附近;容器要事先消毒灭菌,发酵时要将盖密封)→⑹冷藏或食用。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生物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练习题总结 篇8

给水生物预处理反应器的细菌种群多样性和群落结构

摘要:提取一生产性规模的给水生物预处理反应器中生物膜样品的总DNA,构建细菌16S rDNA克隆文库,并通过16S 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对生物膜中的细菌种群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给水生物膜反应器中的细菌种群多样性十分丰富;生物膜中的.细菌分别属于10个主要类群,其中α-Proteobacteria是克隆文库中的最大细菌类群,占克隆子总数的32.28%,其次是β-Proteobacteria;与Rhodobacter系统关系密切的细菌是克隆文库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一个菌属,占克隆子总数的12.6%;反应器中与硝化作用有关的是Nitrosomonas和Nitrospira属的细菌.研究结果表明,给水生物预处理反应器中的细菌群落结构和废水生物处理反应器中的细菌群落结构是有所差异的.图1 表1 参13作 者:钦颖英 李道棠 杨虹 QIN Yingying LI Daotang YANG Hong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上海,40期 刊: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ISTICPKU Journal: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 ENVIRONMENTAL BIOLOGY年,卷(期):,13(1)分类号:X7关键词:微污染水源水 生物膜 16SrDNA克隆文库 菌群多样性

练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测试题 篇9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海南模拟)“基因型身份证”主要是利用现在国内外最先进的DNA指纹技术,选取若干个固定的遗传基因位点进行鉴定。身份证上的18个位点的信息主要来自人的体细胞的哪一结构

A.细胞膜B.细胞质C.细胞壁D.细胞核

2.(枣庄学业考)科学家将一只苏格兰雌性白脸羊的乳腺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到黑脸羊去核的卵细胞内,待发育成早期胚胎后植入另一只黑脸羊的子宫内,该黑脸羊产下的小羊的脸色和性别分别是()

A.黑色雄性B.黑色雌性

C.白色雄性D.白色雌性

3.(巢湖学业考)下列各对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豌豆的高茎和矮茎

B.狗的卷毛和黑毛

C.狐的长尾和兔的短尾

D.人的身高和体重

4.能卷舌和不能卷舌是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A和a控制,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不能表现出来

B.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可以表现出来

C.能卷舌的基因组成不一定是AA

D.不能卷舌的基因组成一定是aa

5.(2012德州模拟)下面列举的各种细胞中,细胞核内基因成单存在的是()

A.子房壁细胞B.珠被细胞C.受精卵D.卵细胞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的受精卵里有23条染色体,肌肉细胞里有46条染色体

B.控制生物性状的成对基因在形成生殖细胞时要彼此分离

C.每一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都是一样的

D.受精卵只含母方基因

7.农业上用射线或药物处理农作物种子,从而获得新品种。其原理是:射线或药物()

A.使种子里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B.直接改变了农作物的某些性状

C.改变了农作物种子中的营养成分

D.淘汰了农作物的某些不良性状

8.转基因技术是将高产、抗逆等已知功能性状的基因,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转入到目标生物体中,使受体生物在原有遗传特性基础上增加新的功能特性。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基因是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段

B.高产、抗逆等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C.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D.一条染色体上只有一个基因

9.生物同步练习绵羊的白色由显性基因(R)控制,黑色由隐性基因(r)控制。现有一只白色公羊与一只白色母羊交配,生了一只黑色小羊。这对白色羊再生一只雄性小白羊的概率是()

A.37.5%B.75%C.100%D.50%

10.一对双眼皮的夫妇,生育了一个单眼皮的`孩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双眼皮是显性性状

B.单眼皮是隐性性状

C.单、双眼皮是一对相对性状

D.双眼皮性状是不可遗传的

11.人的虹膜有褐色和蓝色,褐色是由显性遗传基因(A)控制的,蓝色是由隐性遗传基因(a)控制的。某家系三代六人的虹膜遗传情况如下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祖父祖母儿子儿媳孙子孙女

褐色褐色褐色褐色蓝色褐色

A.儿子、儿媳的基因型都为AA

B.祖父和祖母虹膜的基因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C.前两代人虹膜的基因型不可能完全相同

D.如果儿子、儿媳生育第三个孩子,则该孩子虹膜褐色和蓝色的机会相等

12.一对夫妇婚后生了一个漂亮的小女孩,该女孩体细胞内决定性别的是()

A.性染色体B.Y染色体C.细胞质D.细胞膜

13.在人类社会中,男女性别比例大致是()

A.2∶1 B.1∶1 C.1∶2D.3∶1

14.下列需要进行遗传咨询的是()

A.亲属中有生过先天性畸形孩子的待婚青年

B.得过肝炎的夫妇

C.父母中有残疾的待婚青年

D.得过乙型脑炎的夫妇

15.下列与遗传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男生女完全取决于女方,与男性无关

B.水稻体细胞内有12对染色体,其精子内染色体数目也是12对

C.兔的白毛和狗的黑毛属一对相对性状

D.“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属遗传现象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7分)如图描述了人的一些性状,据图回答问题:

(1)请写出图中任意两对相对性状:

①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拇指的性状符合图中哪种情况?写出你可能具有的基因型。(分别用E、e表示显性和隐性基因)

①我拇指的性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可能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孙悟同学的拇指屈曲,那么他的双亲是否有可能都是拇指直立?如果可能,请画出其遗传图解,如果不可能,请说明理由。

17.(8分)豚鼠的毛色有棕色和黑色之分,现有一棕色雄性豚鼠与黑色雌性豚鼠交配,产生的子代都是黑色豚鼠(如下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用T、t表示控制毛色的显、隐性基因)

(1)根据遗传结果可推断出,在豚鼠毛色这一对相对性状中,________色是显性性状。

(2)图中棕色豚鼠的基因型是_________;子代豚鼠的基因型是________。

(3)某同学买了一只黑色雌豚鼠,但不知其基因型。该同学利用上述棕色雄豚鼠与这只黑色雌豚鼠交配,生出的豚鼠有棕色和黑色,该同学买的黑色雌性豚鼠的基因型应是_______________。

18.(15分)科学家将男、女体细胞内的染色体进行分析整理,形成了下面的排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人的体细胞内染色体是________存在的。

(2)根据染色体组成可以判断,甲为________性的染色体组成。

(3)乙产生的生殖细胞中含有________条染色体。

(4)某夫妇生的第一胎是个女孩,假如他们再生一胎,生男孩的可能性为______。

(5)正常人的染色体数目是相对恒定的,这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非常重要。如果人的细胞中多了或少了一条染色体,都可能导致__________。

19.(15分)某班40名同学进行有关“耳垂遗传”的模拟活动。老师告诉大家,耳垂有无是一对相对性状,决定有耳垂的基因(A)是显性基因,决定无耳垂的基因(a)是隐性基因。老师为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了蓝色、红色卡片各两张,其中蓝色卡片代表父亲,红色卡片代表母亲。两张蓝色卡片上分别写有A、a,两张红色卡片也分别写有A、a。然后,让每个同学随机抽取一张蓝色卡片和一张红色卡片进行组合。请回答下列问题:

(1)卡片代表父母体内的____________。

(2)若抽到两张卡片,一张写有A,另一张写有a,则子代的性状为___________。

(3)统计全班40名同学的抽取情况,预期子代无耳垂的理论值为___________。

(4)若某同学有耳垂,则他的基因型可能是___________。

(5)若某同学的基因型为Aa,请在如图圆圈中画出其体细胞内A、a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中心是细胞核。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其上的小片段叫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DNA是染色体的成分之一,染色体是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此推出遗传信息的中心是细胞核。

2.【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克隆技术。克隆羊的性状与提供细胞核的个体,即提供遗传信息的个体一致。本题中的细胞核由雌性白脸羊提供,所以后代的脸色为白色,性别为雌性。

3.答案:选A。

4.【解析】选A。此题主要考查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一个显性基因与一个隐性基因同时存在时,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表现出来,而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被隐藏,并不表现。但是,这个隐性基因仍然可以遗传下去,当两个隐性基因同时存在的时候,它们所控制的性状就表现出来了。能卷舌和不能卷舌是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显性基因A和隐性基因a控制。隐性性状(不能卷舌)的基因型一定是aa,而能卷舌这种显性性状的基因型可能是AA,也可能是Aa。

5.【解析】选D。本题考查基因的存在形式。染色体和基因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染色体和基因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内,所以基因在生殖细胞内成单存在。生殖细胞经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后,染色体和基因又成对存在。

6.【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对染色体和基因的理解。人的体细胞有染色体23对,即46条,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染色体分开,使精子和卵细胞里的染色体各有23条,受精时染色体随着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而结合,使受精卵里的染色体有46条,含父母双方各一半的基因;不同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各不相同,同种生物同一细胞内的非成对染色体其形态也各不相同。

7.【解析】选A。用射线处理农作物种子,获得新品种。导致种子内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出现新的性状。

8.【解析】选D。基因是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效应的片段,一个DNA分子含有多个基因。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所以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一条染色体上含有多个基因。“转基因技术是将高产、抗逆等已知功能性状的基因,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转入到目标生物体中,使受体生物在原有遗传特性基础上增加新的功能特性。”这说明高产、抗逆等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9.【解析】选A。此题主要考查基因如何控制性状。两只白绵羊交配后,生了一只黑绵羊,说明两只交配的白绵羊基因型一定是Aa,所生白绵羊基因型可能是AA或Aa。AA(白)、Aa(白)、aa(黑)三种基因型的比例是1︰2︰1。这对白色羊再生一只雄性小白羊的概率是1/2(雄性概率)×3/4(白色羊概率)=3/8(37.5%)。

10.【解析】选D。本题考查有关性状与遗传过程的知识。眼皮的单双均受基因控制,其中双眼皮为显性性状,单眼皮为隐性性状,当夫妇二人的基因组成均为杂合基因时,后代的性状既有单眼皮的可能也有双眼皮的可能,并不是说该种性状不可以遗传。

11.【解析】选B。此题主要考查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人的虹膜褐色和蓝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显性基因A和隐性基因a控制。儿子和儿媳都是褐色,孙子和孙女一个为褐色,一个为蓝色,可以推出儿子和儿媳的基因型均为Aa,如果儿子、儿媳生育第三个孩子,则该孩子虹膜褐色和蓝色的机会比为3∶1;祖父和祖母虹膜的基因型可能为Aa、Aa,还可能是AA、Aa。

12.【解析】选A。此题主要考查人类的性别决定。在人类生殖过程中,女性产生一种卵细胞,含有22条常染色体和1条X染色体,男性可以产生两种精子,一种含有22条常染色体和1条X染色体,另一种含有22条常染色体和1条Y染色体。若X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受精卵发育成女孩,若Y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受精卵则发育成男孩,可见,决定性别的是性染色体。

13.【解析】选B。此题主要考查人类的性别决定。在人类生殖过程中,女性产生一种卵细胞,男性可以产生两种精子,从理论上讲,两种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机会是均等的,因此在人类社会中,男女性别比例大致是1∶1。

14.【解析】选A。遗传咨询的对象包括:委托人已经知道,父母之一、兄弟姐妹之一或近亲之一有遗传病,他或她有继承这种病的危险,并要求知道有什么危险,如何避免。如一对夫妇已生了一个有遗传病的儿童,要求知道再生一个患病孩子的几率有多大,如何避免。亲属中有生过先天性畸形孩子的待婚青年,需要遗传咨询,避免再生育残疾儿。

15.【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遗传的有关概念。男性可形成两种精子,分别含X染色体和Y染色体,女性只产生一种卵细胞,含X染色体,故生男生女取决于男性的精子类型;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水稻体细胞内有12对染色体,精子内有12条染色体;兔和狗不是同一种生物,兔的白毛和狗的黑毛就不是一对相对性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描述了亲代和子代之间的相似,属遗传现象。

16.【解析】本题考查识图理解能力。(1)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称为相对性状,如图中的棕眼睛与蓝眼睛、能卷舌与不能卷舌、有耳垂与无耳垂、正常色素与白化、拇指直立与拇指屈曲等均为相对性状。(2)由于拇指直立对拇指屈曲为显性,拇指直立的基因型有EE和Ee两种可能,而拇指屈曲的基因型只有ee一种可能。(3)如果孙悟同学拇指屈曲,说明他的基因型为ee,由于孙悟同学成对的基因来自父母双方,所以,父母如果均为拇指直立,其基因型一定都为Ee。

答案:(1)①有耳垂无耳垂②能卷舌不能卷舌(写出图中任何两对相对性状如棕眼睛与蓝眼睛、正常色素与白化、拇指直立与拇指屈曲都可)

(2)情况之一:①拇指直立②EE或Ee

情况之二:①拇指屈曲②ee

(3)有可能,遗传图解如图

17.【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黑色豚鼠和棕色豚鼠交配产下的全部是黑色豚鼠,可以判断黑色是显性性状,棕色是隐性性状。(2)因为子代都是黑色豚鼠,推出亲代黑色豚鼠的基因型是TT,棕色豚鼠的基因型是tt,而子代黑色豚鼠的基因型肯定为Tt。(3)某同学买了一只黑色豚鼠,其基因型可能是TT或Tt,让其与棕色豚鼠(基因型为tt)交配,若后代全部为黑色豚鼠,则该黑色豚鼠的基因型是TT,若后代豚鼠既有棕色也有黑色,说明该黑色豚鼠的基因型是Tt。

答案:(1)黑(2)ttTt(3)Tt

18.【解析】本题考查人类染色体的组成。(1)在人的体细胞内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成对的染色体形态大小相同。(2)男性染色体组成:44条+XY,女性染色体组成:44条+XX。根据染色体组成可以判断,甲为女性的染色体组成。(3)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染色体要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内,所以人的生殖细胞内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一半。(4)根据染色体组成,人类精子染色体组成有两种:22条+X或22条+Y,卵细胞只有一种:22条+X,两种精子与一种卵细胞结合的几率是相等的,因而正常情况下生男生女的几率相等。(5)正常人的染色体数目是相对恒定的,如果人的细胞中多了或少了一条染色体,都可能导致遗传病。

答案:(1)成对(2)女(3)23(4)50%(5)遗传病

19.【解析】(1)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随配子代代传递。

(2)耳垂有无是一对相对性状,决定有耳垂的基因(A)是显性基因,决定无耳垂的基因(a)是隐性基因。基因型为Aa时,性状为显性性状(有耳垂)。

(3)由题干信息可知父母的基因组成均为Aa。

本题的遗传图解为:

子代无耳垂的几率为25%,全班40名同学,预期子代无耳垂的理论值为10人。

(4)有耳垂为显性性状,基因型为AA或Aa。

(5)决定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成对存在的染色体的相同位置。

答案:(1)配子(或染色体)(2)有耳垂

真菌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篇10

作者:华江涛 专业:生物化工工艺 班级: 生化1321 学号: 2013277102 指导老师:刘磊

2016年4 月12日

真菌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目录

第1章 传统微生物培养法.................................3 第2章 分子生物学方法...................................3 2.1基于PCR的克隆文库方法..........................3 2.2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3 2.3末端限制性长度多态性(T-RFLP)...................4 2.4实时荧光定量PCR..................................4 2.5荧光原位杂交(FISH)...............................4 2.6序列标签标记的高通量测序..........................4 第3章 宏基因组学技术(Metagenomics).....................5 前景与展望........................................5 致谢......................................................6 参考文献..................................................6

摘要

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宏基因组学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微生物培养法的局限性,人们对于真菌多样性的认识日渐提高。该文主要综述了研究真菌多样性方法的主要发展历程,介绍几种有关真菌多样性研究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基于PCR的克隆文库方法、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末端限制性长度多态性、实时荧光定量PCR、荧光原位杂交、序列标签标记的高通量测序以及宏基因组技术,并且阐述宏基因组学技术在此领域蕴含的巨大发展潜力

关键词

真菌;多样性;研究方法 Abstract Fungiwidelyexistsinnatureplayinganimportantroleintheecosystem.Thepervasiveapplicationofmolecularbiol-ogytechnologyinmicrobialdiversityandtheemergenceofmetagenomicbreakedthelimitationsoftraditionalmicrobialculturemeth-odsothatimprovethehumansrecognitionoffungaldiversity.ThispaperreviewedthemaindevelopmentcourseofstudyingfungaldiversityapproachesintroducedseveralcommonlyusedmethodsofmolecularbiologyonfungaldiversityresearchmainlyincludingclonelibraryPCRbased,DenaturinggradientgelelectrophoresisTerminal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eal-timeflu-orescentquantitativePC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andbarcodedpyrosequencingndexpoundedthehugepotentialofmetagenomicsinthisfield.

Keyword fungi;diversity;method 正文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分布广、种类多、资源极其丰富,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迄今人们已发现的微生物物种仅为自然界中微生物总数的1%~10%[1]。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是环境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核心内容。目前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多局限于细菌,而对真菌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真菌群落多样性可以了解真菌群落结构、真菌的种类和数量分布特点,并且可以进一步为控制和优化真菌群落结构提供参考,同时也是研究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重要内容。真菌遍布于自然界,据估计约有数百万种,已发现的仅9万余种,已发现的导致人类疾病的仅约400种。人类也生活在真菌包围的环境中,日常工作、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真菌种类目 前的认知。因此,不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体都具有较高的真菌多样性。真菌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很多,从国内外目前采用的方法来看,大致上可分为: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法、分子生物学方法以及宏基因组学技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方法用于真菌多样性领域的研究,使人们对真菌多样性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

1传统微生物培养法

从传统上讲,真菌多样性的研究主要利用分离培养及形态学检测的方法,该技术在实验室被广泛使用。尽管各种新的培养技术不断出现,但此方法费时费力,敏感度和特异性也较低,也不能反应全部的真菌群落信息。Amann等曾根据微生物原位的、不依赖于培养的微生物系统发育学研究结果认为:在自然界中,通过实验室人工培养方法已经被分离和描述的微生物物种数量仅占估计数量的1%~5%,而其余大多数微生物种群还仍然未被分离和认识,因此,人们不能利用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技术获得真菌多样性的全部信息,极大的限制了研究的广泛性。在临床致病菌的鉴定方面,培养的方法更为常用。Rasi等利用培养法对从伊朗花斑糠疹患者皮肤上分离得到的马拉色酵母菌进行鉴定过程中,发现球形马拉色菌是最常分离到的菌种,大约占31.3%,其次是糠秕马拉色菌(20.5%)等。Findley等[7]通过微生物培养法从10个健康成人的14个部位的皮肤分离真菌,经鉴定11个刚体部位和胳膊表面的优势真菌是马拉色菌属,通过比较,脚底、脚趾甲和趾间具有较高的真菌多样性。

2分子生物学方法

鉴于分离培养技术的局限性,近年来,利用不依赖培养的方法分析和鉴定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实验越来越普遍。自从Pace提出将分子生物学方法用于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微生物分子生态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使得对环境样品中占大部分的不可培养微生物的研究成为了可能。目前,大多数用于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方法是基于PCR扩增的。在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时,rRNA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分子标记,它具有在功能上高度保守,其序列上的不同位置具有不同的变异速率,存在于所有的有机体(病毒除外)内等优点。对于细菌而言,16SrRNA分析在实际应用中最为广泛,与细菌相比,使用真菌18SrDNA只能鉴定到属或科的水平。真菌的非编码rRNA区域,如ITS区域(Inter-naltranscribedspacer),进化快速,序列上的变化更加广泛,因此提供了更多的分类信息,弥补了18SrRNA的局限性。虽然如此,在实际研究内容中仍然要根据对分类等级的不同要求来选择合适的分子标记。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应用使在遗传水平上研究微生物多样性成为了可能,该方法可归纳为三方面:①基于PCR技术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是对样品直接提取DNA或者RNA,然后对特定基因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再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FI可以对微生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存在与否、分布模式及丰度等情况进行研究,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③基于DNA序列测定的研究方法,分析具体碱基序列的分布情况,通过与生物信息学结合,进行数据比较分析,如元基因组(Metagenome)测序技术,成为研究难培养微生物或不可培养微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方法。

2.1基于PCR的克隆文库方法

基于PCR的克隆文库方法使对不可培养微生物的分析成为可能,Pace提出将PCR产物进行克隆后测序,大大提高了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认识,是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方法。目前已有研究采用针对18SrDNA及ITS的克隆文库构建技术对肠道内真菌群落的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人肠道真菌多样性比较低,主要以不同亚型的芽囊原虫属为主

2.2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DGGE最初是lerman等[12-13]发明的,起初主要用来检测DNA片段中的点突变。1993年,Muyzer等[14]首次将其用于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DGGE普遍用于分析环境中细菌、真菌、病毒群落的生物多样性。Kim等利用PCR-DGGE技术分析了日本和中国发酵豆瓣酱中的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确定了米曲霉和鲁氏酵母的存在。We-erasekera等[16]通过PCR-DGGE方法研究人唾液中的酵母菌,在其中六个样品中鉴定出两种酵母菌,分别是白色念珠菌和杜氏假丝酵母,有力的证明利用DGGE技术研究口腔中的酵母菌是一种相对快速便捷的方法。

2.3末端限制性长度多态性(T-RFLP)

T-RFLP技术是在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依据rDNA序列的保守性和特异性,选择具有系统进化标记特征的序列作为目 的序列。T-RFLP技术灵敏度高,对于评估复杂环境样品的多样性和快速的比较不同生态系统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是一种有力的工具。Curlevski等[17]使用T-RFLP方法研究了澳大利亚商业化混交林和单一种植南洋杉林场土壤真菌群落的不同,通过对真菌的ITS区域进行分析表明子囊菌门的丰度最高,其次是担子菌门和接合菌门,但在不同类型的林场中它们的相对丰度存在差异。

2.4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技术于1996年由美国AppliedBiosys-tems公司推出,是将荧光能量传递技术(Fluores-cenceresonanceenergytransfer,FRET)应用于PCR,实现了PCR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qPCR技术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李晓然等在对汾酒发酵过程和汾酒酒曲制作过程中细菌和真菌多样性的研究中,利用qPCR技术对整个过程中的细菌和真菌进行了定量,发现在汾酒发酵过程中真菌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在酒曲制作过程中真菌的数量整体上呈下降趋势。Li等通过qPCR方法研究了老年人舌背的真菌多样性,表明老年人口腔中的真菌多样性极高,并不仅限于念珠菌属,其多样性与老年人的健康状态也具有密切的关系。

2.5荧光原位杂交(FISH)

比起费时费力且难以展现全部微生物群落信息的依赖于培养的方法和难以实现定量分析的多种依赖于PCR扩增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使用探针杂交来研究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是一种更为快速的方法。荧光原位杂交是以荧光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来探测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细胞的一种技术,不仅能研究自然或人工环境中的微生物个体,并且可以对微生物群落进行评估。Lepère等使用酪胺信号放大技术与FISH结合的方法,用18SrDNA特异性的引物分析了湖水中的真核超微浮游生物的主要类群,获得了真核浮游微生物的定量结果。虽然分子生物学方法目前是阐述微生物多样性的强有力技术手段,并且在真菌多样性研究中具有传统培养法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基于PCR扩增的各种方法及FISH等方法仍然存在着多种弊端,例如引物的偏向性、PCR存在的其他系统偏差以及FISH方法中由于引物的不匹配造成对分析结果的错误估计等。在实际的研究中,通常将多种技术综合使用,以避免由于方法原理本身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偏差,可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微生物多样性变化的信息

2.6序列标签标记的高通量测序

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被称为“第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sequencing[NGS])”技术在过去几年中不断涌现。其特点是:高通量,低成本,可以同时对多个单独的DNA分子进行测序,这一改进比

起每条序列需要单独分析的Sanger法具有巨大的优势。第二代测序技术主要包括罗氏454公司的GS-FLX测序平台、Illumina公司的SolexaGenomeAnalyzer测序平台和ABI公司的Solid测序平台[25]。自从Hamady等建立了在不同的样品PCR引物上分别添加序列标签(barcode)来作为高通量测序后根据序列区分不同样品的标记,高通量测序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分析中。综合比较二代测序平台,在研究微生物多样性方面应用较广泛的是焦磷酸测序(Pyro-sequencing)。李晓然等[18]利用真菌ITS1的焦磷酸测序,研究了中国传统汾酒发酵过程中的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了在汾酒发酵过程中真菌的变化以及主要存在的真菌菌种,其中有60%的ITS序列属于酵母菌科,丰度最高的是东方伊萨酵母,其次为啤酒酵母。Delhaes等利用焦磷酸测序的方法对囊泡纤维症患者的真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肺功能下降及临床状态不好的患者真菌多样性明显降低。Hoffmann等对人体肠道的真菌多样性进行研究,通过焦磷酸测序表明人肠道中的真菌共66个属,丰度较高的是子囊菌纲和担子菌类。

3宏基因组学技术(Metagenomics)

利用基于rDNA的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微生物多样性,对于庞大的微生物世界仍然是不足够的,远不能阐明微生物的生理生化代谢特征。1998年,Handelman等[29]首次提出宏基因组的概念,并第1次使用了Metagenomics这个词。宏基因组学技术是通过提取某一环境样品所有微生物的基因组DNA,或通过鸟枪法直接测序探究环境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功能,或构建宏基因组文库及对文库进行筛选寻找和发现新的功能基因及活性代谢产物。通过这两方面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环境样品微生物多样性和其功能的认知。宏基因组学技术避开传统的微生物分离培养方法,直接从样品中提取总DNA来展开研究,理论上覆盖了环境样品中的全部微生物,在分析环境微生物复杂群落结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该技术在微生物多样性领域的研究,有关细菌方面的居多,而关于真菌群落多样性的研究为数并不多。Il-leghems等利用宏基因组学技术研究了可可豆自然发酵过程中的真菌和细菌群落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仙人掌有孢汉逊酵母、啤酒酵母、发酵乳杆菌和巴氏醋杆菌是主要存在的菌种,并且确定了主要以乳杆菌为宿主的肌病毒科和长尾噬菌体的存在。这是第1篇利用宏基因组学技术并结合454焦磷酸测序研究自然发酵可可豆中群落多样性种系发生分析的报道,显示了宏基因组学技术相比于之前研究方法的优越性,能够获得更加全面的微生物群落信息。宏基因组学技术不仅在研究微生物群落结构方面蕴含巨大潜力,在发现新功能基因及活性物质方面也具有极大的优势。Cardoso等 在对被蜗牛侵袭的农作物进行宏基因组学分析中,第1次对其微生物群落和参与生物化学通路的主要基因进行了研究,发现变形菌门是主要的细菌门,其次是拟杆菌门和硬壁菌门,而病毒、真菌及古细菌的多样性稍低。另外,通过功能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大量微生物基因有助于宿主降解木质纤维素、对异生物质脱毒以及合成必需氨基酸和维生素,同时有利于蜗牛的适应性和广泛摄食,并且检测到2700多种编码糖苷水解酶区域和碳水化合物结合结构域的基因。通过宏基因组学技术不仅能够避免PCR扩增带来的偏差,全面而准确的研究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同时也为研究样品中微生物生化代谢、发现新功能基因和活性物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宏基因组学技术在分析群落多样性中不可避免地也会存在一些弊端,例如测序产生的大量数据为后续的序列分析和处理带来了挑战,同时对计算机以及数据库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尽管如此,宏基因组学技术本身所具有的巨大优势是目前其他研究方法不可比拟的。近年来,宏基因组学技术已经开始影响真菌生物学,逐渐成为研究真菌多样性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也增加了获得新生物活性物质的机会,显示宏基因组学技术在此方面蕴含的巨大发展潜力。

前景与展望

近年来,随着各种新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对真菌多样性的研究逐渐深入,利用这些新技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真菌多样性,为环境微生物多样性和人体真菌病的诊断治疗奠定坚实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获得更为全面的真菌多样性信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将几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目前对于真菌多样性的研究是多方面的,不论是环境中、食品中还是定植于人体各部位的真菌,通过对其多样性的研究必能为指导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因此,真菌多样性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必将推动真菌多样性研究的快速发展。做生物的多样性和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多样性,永远是发现新药的无穷宝藏。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一些新的抗真菌药物作用靶点的发现,必将有更多更有效的抗真菌抗生素被发现和应用。在过去的 20年间,刺白菌素类抗生素的发现和应用,更增强了从微生物代谢产物中寻找抗真菌抗生素的信心。在今后的若干年间,将会有更多的作用靶位用于抗真菌抗生素的筛选,并一定能够由此获得更多更有效的抗生素。

致谢

大学三年学习时光已经接近尾声,在此我想对我的母校,我的父母、亲人们,我的老师和同学们表达我由衷的谢意。感谢我的家人对我大学三年学习的默默支持;感谢我的母校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给了我我在大学三年深造的机会,让我能继续学习和提高;感谢生化班的老师和同学们三年来的关心和鼓励。老师们课堂上的激情洋溢,课堂下的谆谆教诲;同学们在学习中的认真热情,生活上的热心主动,所有这些都让我的三年充满了感动。这次毕业论文设计我得到了很多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其中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刘磊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支持尤为重要。每次遇到难题,我最先做得就是向刘磊老师寻求帮助,而刘磊老师每次不管忙或闲,总会抽空来找我面谈,然后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

我做毕业设计的每个阶段,从选题到查阅资料,论文提纲的确定,中期论文的修改,后期论文格式调整等各个环节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这几个月以来,刘磊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刘磊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同时,本片毕业论文的写作也得到了白杨,江双双等同学的热情帮助。感谢在整个毕业设计期间和我密切合作的同学,和曾经在各个方面给予过我帮助的伙伴们,在此,我再一次真诚地向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便是感谢!

参考文献

[1]Amann,RI,Ludwig,W,Schleifer,KH.Phylogeneticidentifi-cationandinsitudetectionofindividualmicrobialcellswithoutcultivation[J].Microbiologicalreviews,1995,59(1):143-169. [2]廖万清,吴绍熙.病原真菌生物学研究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3]Frank,DN,Spiegelman,GB,Davis,W,etal.Culture-inde-pendentmolecularanalysisofmicrobialconstituentsofthehealthyhumanouterear[J].JClinMicrobiol,2003,41(1):295-303. [4]Zhang,E,Tanaka,T,Tajima,M,etal.Characterizationoftheskinfungalmicrobiotainpatientswithatopicdermatitisandinhealthysubjects[J].MicrobiolImmunol,2011,55(9):625-632. [5]Amann,RI,Ludwig,W,Schleifer,KH.Phylogeneticidentifi-cationandinsitudetectionofindividualmicrobialcellswithoutcultivation[J].MicrobiolRev,1995,59(1):143-169. [6]Rasi,A,Naderi,R,Behzadi,AH,etal.Malasseziayeastspe-ciesisolatedfromIranianpatientswithpityriasisversicolorinaprospectivestudy[J].Mycoses,2010,53(4):350-355. [7]Findley,K,Oh,J,Yang,J,etal.Topographicdiversityoffungalandbacterialcommunitiesinhumanskin[J].Nature,2013,498(7454):367-372.

[8]Pace,NR.Amolecularviewofmicrobialdiversityandthebio-sphere[J].Science,1997,276(5313):734-740.

[9]周桔,雷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因素及研究方法的现状与展望[J].生物多样性,2007,15(3):306-311.

[10]Pace,NR.Amolecularviewofmicrobialdiversityandthebio-sphere[J].Science(NewYork,N.Y.),1997,276(5313):734-740. [11]PD,S,JR,M.Micro-eukaryoticdiversityofthehumandistal gutmicrobiotaqualitativeassessmentusingculture-dependentand-independentanalysisoffaeces[J].ISMEJ,2008,2(12):1183-1193. [12]Fischer,SG,Lerman,LS.Length-independentseparationofDNArestrictionfragmentsintwo-dimensionalgelelectrophoresis[J].Cell,1979,16(1):191-200. [13]Fischer,SG,Lerman,LS.DNAfragmentsdifferingbysingle base-pairsubstitutionsareseparatedindenaturinggradientgels:correspondencewithmeltingtheory[J].PProcNatlAcadSciUSA,1983,80(6):1579-1583.

[14]Muyzer,G,deWaal,EC,Uitterlinden,AG.Profilingofcom-plexmicrobialpopulationsbydenaturinggradientgelelectropho-resisanalysisofpolymerasechainreaction-amplifiedgenescod-ingfor16SrRNA[J].ApplEnvironMicrobiol,1993,59(3):695-700.

[15]Kim,TW,Lee,J-H,Park,M-H,etal.AnalysisofBacteriaandFungalCommunitiesinJapanese-andChinese-FermentedSoybeanPastesUsingNestedPCR-DGGE[J].CurrMicrobiol,2010,60(5):315-320.

[16]Weerasekera,MM,Sissons,CH,Wong,L,etal.Useofde-naturinggradientgelelectrophoresis(DGGE)fortheidentifica-tionofmixedoralyeastsinhumansaliva[J].JMedMicrobiol,2013,62(Pt2):319-330.

[17]Curlevski,NJA,Xu,Z,Anderson,IC,etal.Soilfungalcom-munitiesdifferinnativemixedforestandadjacentAraucariacunninghamiiplantationsinsubtropicalAustralia[J].J.SoilsSediments,2010,10(7):1278-1288.

[18]Li,X-R,Ma,E-B,Yan,L-Z,etal.Bacterialandfungaldi-versityinthetraditionalChineseliquorfermentationprocess[J].IntJFoodMicrobiol,2011,146(1):31-37.

[19]Li,X-R,Ma,E-B,Yan,L-Z,etal.Bacterialandfungaldi-versityinthestarterproductionprocessofFenliquor,atradi-tionalChineseliquor[J].JMicrobiol,2013,51(4):430-438. [20]Li,H,Takeshita,T,Furuta,M,etal.Molecularcharacter-izationoffungalpopulationsonthetonguedorsumofinstitution-alizedelderlyadults[J].OralDiseases,2012,18(8):771-777. [21]Lepere,C,Masquelier,S,Mangot,J-F,etal.Verticalstruc-tureofsmalleukaryotesinthreelakesthatdifferbytheirtrophicstatus:aquantitativeapproach[J].ISMEJ,2010,4(12):1509-1519. [22]Nicholson,MJ,McSweeney,CS,Mackie,RI,etal.Diversity ofanaerobicgutfungalpopulationsanalysedusingribosomalITS1sequencesinfaecesofwildanddomesticatedherbivores[J].Anaerobe,2010,16(2):66-73. [23]Gao,G,Yin,D,Chen,S,etal.Effectofbiocontrolagent Pseudomonasfluorescens2P24onsoilfungalcommunityincu-cumberrhizosphereusingT-RFLPandDGGE[J].PloSONE,2012,7(2):e31806.

[24]曹钰,陆健,方华,等.绍兴黄酒麦曲中真菌多样性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8,29(3):277-282.

[25]贺纪正,袁超磊,沈菊培,等.土壤宏基因组学研究方法与进展[J].土壤学报,2012,49(1):155-164 26]Hamady,M,Walker,JJ,Harris,JK,etal.Error-correcting barcodedprimersforpyrosequencinghundredsofsamplesinmultiplex[J].NatMethods,2008,5(3):235-237. [27]Delhaes,L,Monchy,S,Frealle,E,etal.Theairwaymicro-biotaincysticfibrosis:acomplexfungalandbacterialcommu-nity-implicationsfortherapeuticmanagement[J].PloSONE,2012,7(4):e36313.

[28]Hoffmann,C,Dollive,S,Grunberg,S,etal.Archaeaand fungiofthehumangutmicrobiome:correlationswithdietandbacterialresidents[J].PloSONE,2013,8(6):e66019.

[29]Handelsman,J,Rondon,MR,Brady,SF,etal.Molecularbi-ologicalaccesstothechemistryofunknownsoilmicrobes:Anewfrontierfornaturalproducts[J].ChemBiol,1998,5(10):R245-R249. [30]Karlsson,FH,Tremaroli,V,Nookaew,I,etal.Gutmetage-nomeinEuropeanwomenwithnormal,impairedanddiabeticglucosecontrol[J].Nature,2013,498(7452):99-103. [31]Hilty,M,Qi,W,Brugger,SD,etal.Nasopharyngealmicro-biotaininfantswithacuteotitismedia[J].JInfectDis,2012,205(7):1048-1055.

[32]Illeghems,K,DeVuyst,L,Papalexandratou,Z,etal.Phylo-geneticAnalysisofaSpontaneousCocoaBeanFermentationMetagenomeRevealsNewInsightsintoItsBacterialandFungalCommunityDiversity[J].PloSONE,2012,7(5):e38040.[33]

上一篇:工程项目造价专业课总结下一篇:天水师范学院学生会排球赛报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