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真菌药

2024-10-10

抗真菌药(共10篇)

抗真菌药 篇1

1 病例选择

全部病例均为到卫生队就诊的门诊患者, 无严重的心、肝、肾疾病, 近1个月内没有外用抗真菌药及皮质类固醇药。所选的病例临床症状较典型, 真菌镜检阳性2次, 已确诊为甲癣患者;年龄20~60岁。

2 临床资料

60例, 随机分为A、B、C3组, 每组20例, 见表1。

60例均为甲癣患者, 其中60个靶甲中指甲有31例, 趾甲有21例, 指趾甲有8例。靶甲类型:远端侧位甲下甲癣有31例, 营养不良型甲癣有21例, 白色浅表型甲癣有4例, 近端甲下甲癣有4例。

3 治疗方法

(1) A组:口服斯皮仁诺400mg, 午餐和晚餐之后各服200mg, 连服1周, 然后停药3周, 为1个疗程, 指甲癣则连服8周为1个疗程, 指趾甲癣需连服12周。 (2) B组:每日口服兰美抒250mg, 每日1次, 午餐或晚餐之后顿服1周;从第2周始, 则隔日服用1次, 每次250mg, 指甲癣服用至第8周末, 趾甲癣及指趾甲癣则服用至第12周末, 疗程结束时指甲癣实际服药为8g, 趾甲癣和指趾甲癣实际服药为11.5g。 (3) C组:每周服用依利康1次, 每次150mg, 指甲癣服用8周, 趾甲癣及指趾甲癣服用12周。以上各组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后均作血尿常规以及肝肾功能的检查, 并随时观察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4 观察方法及疗效标准

4.1 观察方法

每例患者均确定一个靶甲, 指趾甲癣选受损最严重的为靶甲, 患者每个月复诊1次, 观察有无长出健甲, 等服药疗程结束后2、3、6个月分别再作靶甲癣的真菌镜检并进行疗效的评定, 疗程结束后的2个月为近期疗效, 3个月为中期疗效, 6个月为远期疗效。在疗程结束后的12个月观察有无复发。

4.2 疗效标准

临床评价标准:痊愈:健甲完全代替病甲, 甲板平滑、光泽、色泽正常;显效:病甲消退>70%;好转:病甲消退≥30%;无效:病甲消退<30%;有效率为痊愈+显效。

5 结果

5.1 3组药物在治疗甲癣的近、中、远期疗效比较。

3组病例在疗程结束2个月时痊愈率较低, A、B、C3组分别为13.2%、20.2%、9.6%;但在疗程结束后3个月治愈率则显著提高, A、B、C3组分别为70.3%、86.4%、53.4%;到疗程结束6个月时仍有不同程度的升高;A、B、C3组分别为86.2%、96.2%、66.1%, 并且3种药物对指甲癣的疗效均高于趾甲癣疗效, B、C组均以A组作为对照组, 进行卡方检验, 结果为近、中、远期的临床治愈率 (P>0.05) 无统计学意义。

5.2 不良反应

A组中有1例出现轻微的消化道症状, 不影响治疗;B组中有1例出现月经量过多, 坚持服药到疗程结束, 停药后1个月恢复;C组中出现2例轻微消化道症状, 坚持服药, 症状逐渐消失。A、B、C3组均未发现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异常。

6 讨论

病例应用兰美抒、斯皮仁诺及依利康3种药物进行治疗, 结束后的3、6个月治愈率逐渐增高, 说明这3种药物在停药后均还有明显的后续作用。3种药物对指甲癣的治疗效果高于趾甲癣治疗效果, 原因可能是由于生长缓慢的缘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尿常规异常及肝、肾功能异常。

本研究表明, 3种药物中兰美抒治疗效果最佳, 远期总有效率为97.2%, 而复发率最低。可能原因: (1) 观察停药时间不够, 应观察6、12个月的疗效。 (2) 观察例数不够, 差异显著性尚未表现出来。可见, 兰美抒、斯皮仁诺不但抗菌谱广, 杀菌力强, 安全性也高, 且获得了让人满意的中、远期疗效, 值得在临床推广。

抗真菌药 篇2

银杏中抗病原真菌的内生真菌的分离筛选

从银杏的根、茎、叶中分离到66株内生真菌,研究结果表明,内生真菌数量与银杏树龄有关,树龄越高,其含有的`内生真菌数量越多.抑菌试验测定结果表明,29株银杏内生真菌代谢产物对农作物病原真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表明银杏中存在农用活性菌株.

作 者:申屠旭萍 俞晓平SHENTU Xu-ping YU Xiao-ping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刊 名:浙江农业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AGRICULTURAE ZHEJIANGENSIS 年,卷(期): 18(5) 分类号:Q935 S433 关键词:内生真菌   银杏   农作物   病原真菌  

抗真菌药 篇3

PPA究竟是何种药物的英文缩写名称呢?用药时你需要仔细辨别哦。

第一种PPA是苯丙醇胺(phenyl propanol amine)的英文缩写

它是国家药监局近期紧急通知中告诫患者立即停用的一些抗感冒咳嗽药处方中的一种成分,它不是单独的药品名称。服用含这种PPA的药品制剂,易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心律失常、高血压、急性肾衰、失眠等症状,这表明含有这种PPA的药品制剂存在着不安全的隐患。

哪些抗感冒药中含PPA呢?

如康泰克缓释胶囊、康得片剂、复方美沙芬胶囊、复方氯化铵糖浆、斯可服糖浆等15种成药中含PPA,均在禁用之列。

哪些抗感冒药中不含PPA?

如以乙酰氨基酚为主要成分的如泰诺、百服宁;以中药制剂为主的如柴胡感冒冲剂、板蓝根冲剂等;尚有以阿司匹林为主要成分的抗感冒药;还有白加黑片等;三九牌感冒灵胶囊大出风头,首先在央视打出不含PPA的药品广告,因而患者有着广泛的选择余地。

第二种PPA是吡哌酸(pipermidic acid)的英文缩写

它属喹诺酮类化学药,为人工合成抗菌药,对革兰氏阴性菌包括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产气杆菌、沙门氏菌、伤寒杆菌、肺炎杆菌及绿脓杆菌等都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口服用药吸收较好,能广泛分布于全身,组织浓度可超过血清浓度。常被用于治疗细菌性肠炎、细菌性痢疾、泌尿系感染、外科感染等,有效率为92.5%。本品副反应少,偶见纳差、恶心、呕吐、便秘、皮疹等。此PPA并非彼PPA,两者的药理作用完全不同,用药范围亦异,不可混为一谈。此PPA是非处方药,患者在有适应证的前提下可放心使用。(赵阳)

合理选用抗真菌药

1.达克宁(硝酸咪康唑乳膏)有效成分为咪康唑,是一种单方制剂。该药局部可用于治疗由皮真菌、酵母菌及其他真菌引起的皮肤、指(趾)甲感染,如体股癣、手足癣、花斑癣、头癣、须癣、甲癣;皮肤、指(趾)甲念珠菌病;口角炎、外耳炎。

2.派瑞松(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有效成分为益康唑和曲安奈德,是一种复方制剂。用于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霉菌所致的炎症性皮肤真菌病、伴有真菌感染或有真菌感染倾向的湿疹样皮炎、甲沟炎、念珠菌性口角炎、尿布皮炎等。

两者均为康唑类广谱抗真菌药,疗效类似。抗真菌药物成分分别为咪康唑和益康唑。只是复方制剂派瑞松中,还有另一种成分为曲安奈德,是一种中效的激素药物,具有抗炎、止痒及抗过敏作用,与益康唑合用可提高疗效。

合理选用几点建议:

首先,一般普通患者很难自我判断“皮炎”到底是炎性的、真菌感染的、细菌感染的或是混合因素引起的。应该先到医院让医生确诊,若“皮炎”有真菌参与,才可选用上述药物。

其次,对于治疗炎症较明显(红、肿、热、痛、痒等)的浅表真菌感染患者,或有真菌感染倾向的炎性皮肤病患者,如湿疹皮炎,可先选择复方制剂(派瑞松)。但应注意激素的不良反应,如长期使用可降低皮肤屏障功能,使真菌感染扩散。故建议限期应用,随后宜改用单方抗真菌药(达克宁)至皮损消除,而不是将两种药物同时使用。

抗真菌药 篇4

1 常用抗真菌药物

1.1 多烯类抗真菌药

多烯类抗真菌药物的种类很多, 如三烯类、四烯类、五烯类一直到七烯类等[1]。当这当中又以七烯类抗真菌药物的抗真菌性最强而相应的研究也最多。这当中的两性霉素B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能力以及广泛的抗真菌谱广而被临床应用。但是从因为两性霉素B口服较差, 多需要静脉给药, 同时不良反应又多, 肾毒性很强, 所以都造成了临床医生用药上的估计, 故多不予以采用。但是, 近几年新研制出来的两性霉素B脂质体剂型则避免了以上的不足之处, 同时还保留了此前的抗真菌性能, 故完全可以在临床治疗中予以采用。

1.2 唑类抗真菌药

包括咪唑类抗真菌药、三唑类抗真菌药等。目前以三唑类抗真菌药使用最为广泛, 本类抗真菌药物的特点在于其具有较好的药物动力学特点、半衰期较长、肝肾毒性更低, 同时其耐药菌株也相对较少。此类药物也是目前相关专业学者一直探索的焦点, 临床使用很广。

1.3 丙烯胺类抗真菌药

本类药物主要包括特比萘酚、萘替芬等。本类药物的特点在于其抗菌菌谱广泛、抗真菌能力强、不良反应小。一般采用本类药物进行治疗时, 偶见消化道反应、暂时性肝酶升高等, 与其它药物相互作用联用时不但没有拮抗作用, 反而可以让最小抑菌浓度降低200%以上。

1.4 其他类抗真菌药物

(1) 氟胞嘧啶。嘧啶类抗真菌药主要是通过干扰真菌菌株DNA合成来起到杀菌的目的。本药可以口服, 多不独用, 常与两性霉素B联用。常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及肝功异常, 甚至造成骨髓抑制等。 (2) 阿莫罗芬。本药具有较强的渗透能力, 所以其抗真菌性能很强, 同时抗菌菌谱广泛, 可以用于治疗各类真菌病。尤其在治疗甲癣上通过与伊曲康唑合用, 可以治疗顽固甲癣。 (3) 大蒜素。从大蒜鳞茎提取出的一种具有抗真菌的成分, 对大多数真菌均具有一定的杀灭作用。本药物多采用静脉注射, 不良反应多以局部肿痛常见。

2 抗真菌药物在皮肤浅部真菌病治疗中的合理应用

2.1 头癣

头癣分为白癣、黑点癣、黄癣、脓癣, 目前黄癣已经较为罕见, 这其中又以白癣最为常见。临床用药治疗以局部治疗为辅, 全身治疗为主。局部治疗包括: (1) 酮康唑洗发香波洗早晚洗头各1次。 (2) 外涂抗真菌药剂, 如2%咪康唑乳膏、2%酮康唑乳膏、1%特比萘芬乳膏等[2]。

全身治疗主要以口服药为主, 一般多采用特比萘酚、伊曲康唑等。其中特比萘酚主要用于毛癣菌造成的头癣, 成人剂量为250mg/d, 儿童则给予半量, 不足20kg的儿童给予四分之一剂量, 连用4周左右。伊曲康唑则适用于小孢子菌和毛癣菌造成的头癣。本药为餐后服用, 成人剂量为200mg/d, 儿童剂量则给予版量, 不足20kg的儿童剂量不超过100mg, 连用4周左右。本药不能与西沙比利、阿司咪唑、特非那定和三唑仑合用, 否则可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此外, 对于肾功能不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不足6个月的婴儿禁用。

2.2 体癣

体癣是指发生与除头部、掌跖和甲板以外, 身体发生的真菌感染。一般认为股癣是腹股沟、会阴部以及肛周发生的体癣。对于体癣来说, 以外用药治疗为主, 口服全身治疗为辅。通常患者采用唑类、丙烯胺类、环吡酮类药物等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后, 均可康复。对于体癣来说, 由于该部位摩擦较多, 所以应选择较为温和的抗真菌剂型, 如含有GC类的抗真菌复合制剂较为适宜。但为了防止发生扩散或不良反应, 使用时间不易超过2周。反复发作的患者, 需要给予一定的口服药物, 如特比萘芬或伊曲康唑。其中特比萘酚的成人剂量为250mg/d, 儿童则给予半量, 不足20kg的儿童给予四分之一剂量, 连用2周左右。伊曲康唑为餐后服用, 成人剂量为200mg/d, 儿童剂量则给予版量, 不足20kg的儿童剂量不超过100mg, 连用2周左右。

2.3 手足癣

手足癣是指发生于手掌和足跖和指 (趾) 间的皮肤癣菌感染。本病在治疗上采用局部治疗为主, 必要时给予口服治疗。可以应用唑类、丙烯胺类类药物进行治疗, 治疗时间在2周左右。对于反复发作的患者, 可以应用一定的口服药物, 如特比萘芬或伊曲康唑。其中特比萘酚的成人剂量为250mg/d, 儿童则给予半量, 不足20kg的儿童给予1/4剂量, 连用2~4周左右。伊曲康唑的成人剂量为400mg/d, 儿童剂量则给予版量, 不足20kg的儿童剂量不超过100mg, 连用1周左右。此外, 对于发生细菌感染的患者, 应该先行治疗感染。

2.4 甲真菌病

甲床被真菌感染而引起的病变。由于甲板较难让药物渗透, 所以本病常常结合具体损害的面积大小及严重程度进行不同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治疗手段是以口服药物为主, 局部治疗为辅。口服药物可以采用伊曲康唑及特比萘酚治疗。伊曲康唑具有很好的血药浓度, 故治疗家真菌病的疗效很好。成人剂量为用药400mg/d, 分两次饭后服用。连用一周, 停药三周。以1个月为1个疗程, 指甲真菌病用3~4个疗程, 趾甲真菌病用4~6个疗程[3]。特比茶芬治疗甲真菌病也具有疗效肯定、复发率低、安全性好等优点。治疗剂量为250mg/d, 指甲真菌病治8周左右;趾甲真菌病治疗12周左右。当然, 这两种药物进行治疗的时候, 都需要定期检查肝功能, 保证在肝功能呈正常时服用, 以免造成肝损伤。局部治疗可以采用物理治疗, 即除去病甲。或用40%尿素软膏封包治疗, 可在除去病甲后坚持外用药治疗, 以达痊愈。对于全甲损毁型、糖尿病患者以及70岁以上的老人要适当延长治疗周期。

3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之外, 在皮肤浅部真菌感染的用药治疗上, 除了常规治疗剂量以外, 上还有以下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1) 孕妇及儿童用药需要特别慎重, 反复权衡利弊。对于孕妇一般仅用于危急生命时予以治疗。不足6个月的儿童一般禁用抗真菌药物治疗。 (2) 为了防止患者发生肝功能障碍, 要定期进行肝酶, 一旦发现有胃肠道反应及疲乏、黄疸等应该立即停药。 (3) 对于肾功能不全者, 应该禁止使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但是对于部分药物在特定情况下, 仍然可以使用。如轻度肾功能不全时, 可以应用一定量的两性霉素B脂质、伊曲康唑等。但要检测肾功能及肌酐清除率。 (4) 联合用药可以提高治疗疗效, 防止耐药菌株产生。尤其是氟康唑与两性霉素B的联用方案堪称经典[4]。

参考文献

[1]吴笑春, 苏丹, 周帆, 等.成年人及危重患者肺部真菌感染治疗指南[J].医药导报, 2011, 30 (10) :Ⅰ-Ⅶ.

[2]万力, 张金芳, 任强强, 等.氟康唑、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治疗系统性普通裂褶菌感染小鼠模型的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1, 25 (6) :55-58.

[3]白新会.伊曲康唑治疗肺真菌感染的临床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 2011, 32 (9) :81-82.

抗真菌药 篇5

中药源芽孢杆菌抗病原真菌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从20种中药中分离纯化得到48株芽孢杆菌,其中25株对10种植物病原菌中至少一种具有拮抗作用,7株抗菌谱较广,其中1株广谱抗菌能力极强.25株有抗性菌株经纯化培养对其进行菌体菌落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特征鉴定,其中8株芽孢杆菌被初步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3株被初步鉴定为蜡样芽孢杆菌,1株被初步鉴定为纳豆芽孢杆菌,1株被初步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发现两种可能对芽孢杆菌有抑制作用的中药.

作 者:周文文 敖常伟 牛天贵 ZHOU Wen-Wen AO Chang-Wei NIU Tian-Gui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北京,100083刊 名:微生物学通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MICROBIOLOGY年,卷(期):33(2)分类号:Q93关键词:中药 芽孢杆菌 拮抗作用 鉴定

抗真菌药 篇6

注:体股藓患者中, 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χ2=8.65, P<0.05;手足癣患者中, 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χ2=6.53, P<0.0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7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体股藓患者64例、手足癣患者70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真菌镜检查确诊, 排除:药物过敏史、严重肝肾疾病、严重心肌疾病、严重内分泌疾病、免疫力低下、使用免疫抑制剂、孕妇、哺乳期女性、1个月内使用过抗真菌药物治疗的患者。将体股藓患者和手足癣患者均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

体股藓患者中, 对照组患者32例, 男性17例, 女性15例, 年龄在3~71岁, 平均 (30.97±6.37) 岁;病程在8d~11年, 平均 (12.17±5.38) 个月。实验组患者32例, 男性16例, 女性16例, 年龄在4岁~70岁之间, 平均 (30.61±6.06) 岁;病程在9d~11年, 平均 (12.15±5.17) 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无明显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手足癣患者中, 对照组患者35例, 男性19例, 女性16例, 年龄在5~73岁, 平均 (31.86±7.55) 岁;病程在11d~12年, 平均 (12.52±5.71) 个月。实验组患者35例, 男性20例, 女性15例, 年龄在5岁~75岁之间, 平均 (31.54±7.08) 岁;病程在12d~12年, 平均 (12.75±5.43) 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无明显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体股藓和手足癣患者中, 实验组均给予硝酸舍他康唑治疗, 患者在治疗前用清水洗净患处, 再将乳膏均匀涂抹, 每日早晚各用一次。对照组均给予联苯卡唑乳膏, 用法同实验组。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周后的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患者经过治疗后, 其皮损部位完全消失, 无瘙痒, 真菌检查为阴性;显效:治疗后, 患者皮损消失在70%以上, 瘙痒减轻或无, 真菌阴性。进步:患者皮损部位消失在30%~70%, 瘙痒减轻, 真菌检查为阴性或阳性。无效:患者经过治疗后, 其皮损部位无明显消失, 瘙痒情况未减轻, 真菌阳性。

1.4 数据处理

总有效率= (痊愈例数+显效例数) /当组总例数×100%。将本次试验所得数据录入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取95%可信区间, 当P<0.05时,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体股藓患者中, 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88% (31/32) , 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8.13% (25/32) ;手足癣患者中,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100% (35/35)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86% (29/35) ,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真菌感染是临床的常见疾病和多发疾病, 患病年龄跨度大, 病菌类型多, 尽管对患者的危害轻, 但是治疗较为困难, 传染性较强。

硝酸舍他康唑在1992年由西班牙Ferrer公司研发, 在2003年于我国批准上市, 上皮名为立灵奇。其主要用于治疗手足癣和体股藓, 对酵母球属菌、皮肤真菌、机会丝状菌、革兰氏阳性菌均有效。

硝酸舍他康唑与咪唑类抗真菌药物作用机制类似, 均通过抑制真菌细胞的麦角固醇的合成, 进而产生抗真菌的效果。药物作用初期能够对细菌的细胞质膜和细胞壁产生作用, 进而使其失去蛋白质和氨基酸, 使细胞壁的渗透作用改变, 抑制了麦角醇的合成, 影响细菌的细胞膜的结构和细胞的功能, 起到抑制新的细胞膜产生。

此外, 硝酸舍他康唑还能够对细菌的细胞膜产生直接的损伤。研究表明[2], 药物在使用10min后, 细胞内的三磷酸腺苷会明显减少, ATP浓度降低, 减少细胞的活力, 使活性的细胞数量降低。临床用药后, 药物的渗透性较好, 一般在外用后会在表皮层潴留, 在用药2个小时候, 具有即可达到给药量的50%, 在24h后可达到72%左右。局部给药后, 全身系统吸收较少。

体外研究也表明[3], 硝酸舍他康唑具有较好的真菌活性, 其能够对各种致病菌均产生抑制效果, 其对培养基内药物使用中, 活性菌在1h后降至78%, 2h后位60%, 8h为36%, 24h后活性菌仅在3%左右。而在抑菌和杀菌效果中, 培养基的PH值和葡萄糖等均无明显的变化。

我院的本次实验, 分析了新型抗真菌药物硝酸舍他康唑治疗体股藓和手足癣的疗效, 经过统计学分析, 硝酸舍他康唑在治疗此两种疾病中均具有较好的疗效。患者在治疗3周后, 体股藓者总有效率达96.88%, 手足癣患者总有效率达100%,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而药物治疗期间, 患者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有报道称[4]硝酸舍他康唑可引起局部的瘙痒和发红, 本次实验中有2例患者主诉有此情况, 未经过处理后, 自然消退, 未影响患者的治疗, 更无全身的不良反应。

总之, 使用新型抗真菌药物硝酸舍他康唑治疗浅表性真菌感染具有较好的疗效, 患者不论反应少, 值得在临床推广。但是, 也有临床报道称[5], 单纯长期使用硝酸舍他康唑治疗会出现耐药性, 可联合使用特比萘芬等, 提高治疗效果, 缩短治疗疗程。

摘要:目的 探讨新型抗真菌药硝酸舍他康唑的药理作用及治疗皮肤浅部真菌感染的疗效, 以供临床参考。方法 将我院2010年7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体股藓患者64例、手足癣患者70例均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给予新型抗真菌药硝酸舍他康唑治疗, 对照组均给予联苯卡唑软膏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体股藓患者中, 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88% (31/32) , 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8.13% (25/32) ;手足癣患者中,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100% (35/35)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86% (29/35) ,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结论 采用新型抗真菌药物硝酸舍他康唑治疗体股藓和手足癣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无不良反应, 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新型抗真菌药硝酸舍他康唑,药理作用,抗真菌药,硝酸舍他康唑

参考文献

[1]王爱平, 杨海珍, 万喆, 等.2%硝酸舍他康唑乳膏治疗体股癣和足癣疗效和安全性评价[J].中国真菌学杂志, 2006, 1 (5) :291-295.

[2]Coelho LM, Aquino-Ferreira R, Maffei CM et al.In vitro antifungaldrug susceptibilities of dermatophytes microconidia and arthroconidia.[J].J Antimicr Chemother, 2008, 62 (4) :758-761.

[3]Erhard M, Hipler UC, Burmester A et al.Identification of dermatophytespecies causing onychomycosis and tinea pedis by MALDI-TOFmass spectrometry[J].Exp Dermatol, 2008, 17 (4) :356-361.

[4]杨毅, 李军, 王琼玉, 等.2%硝酸舍他康唑软膏治疗浅部真菌病152例疗效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6, 20 (2) :122-122.

抗真菌药 篇7

关键词:COPD,真菌感染,抗真菌治疗,应用研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0PD) 是一种气流受限的肺部疾病, 其中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 呈进行性发展, 最终导致肺动脉高压、肺气肿, 引发肺心病, 该病主要累及肺部, 也可以造成其他器官的损害, 但是是可以预防与治疗的疾病[1]。由于COPD的患者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以及机械通气等原因, 容易并发肺部真菌感染, 以白色念珠菌感染最为多见。如何避免与减少COPD患者真菌感染的发生已经成为了治疗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我院通过对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98例COPD合并真菌感染的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分析, 观察临床效果, 现将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98例COPD合并真菌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8例, 女20例, 年龄48~87岁, 平均年龄为63.5岁, 病程为4~9年, 平均为5.8年。所有患者均经过抗生素治疗后肺部感染未得到明显的改善, 患者出现反复发热, 痰液黏稠、不易咳出、拉长丝, 舌面黑色及口腔黏膜出现假膜等现象, 排除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以及其他原因所致的气流阻塞疾病, 如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疾病等。患者对本实验均知情同意, 将其随机平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以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7年的COPD诊治规范 (方案) 作为COPD的诊断依据: (1) 原发疾病经过正规的抗感染、平喘、解痉等治疗, 7~10d未得到缓解, 或者缓解之后再次出现发热、气喘、咳痰, 白细胞增多, 肺部体征加重; (2) 胸部CT或者胸片出现点状、结节状及蜂窝状阴影, 晕轮征、新月征、空洞影、实变影、弥漫性浸润的征象, 经过抗感染治疗后无好转或者好转后又加重; (3) 痰培养连续3次以上均为同一致病真菌者。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抗感染、改善通气、持续低流量吸氧、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失衡、降低肺动脉压以及改善心功能等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抗真菌的药物氟康唑或者伊曲康唑, 对照组的患者不给予抗真菌治疗。治疗的过程中, 密切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改善情况, 定期进行真菌培养实验, 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病死例数。

1.4 疗效诊断方法

治疗效果: (1) 痊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 X线胸片检查发现病灶消失, 深部痰标本培养结果为阴性; (2) 好转:临床症状与体征和治疗前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善, X线胸片检查发现病灶减少, 痰标本真菌培养未转阴; (3) 有效:与治疗前相比, 临床症状与体征有所改善, X线胸片检查显示病灶减少或者无改变, 痰标本检查未转阴; (4) 无效: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临床症状与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 X线检查无任何改变, 痰标本真菌培养未转阴。

1.5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的数据录入到SPSS15.0数据库中, 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与直线相关分析, 当P<0.05时,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的患者经过强有力的抗真菌治疗后, 住院天数为 (11.67±1.45) d, 明显少于对照组的 (25.63±1.19) d, P<0.05;实验组的治愈率为91.84%, 对照组为73.47%, 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实验组的病死率为2.04%, 对照组的病死率为18.37%, 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1,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 由于广谱抗生素、细胞毒物、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 器官移植逐渐开展, 以及艾滋病等免疫缺陷疾病等种种因素, 深部肺部真菌感染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COPD的患者多为老年人群, 老年患者的机体抵抗力底下, 且常伴有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 大大的提高了COPD患者真菌感染的概率[2,3]。

真菌多生存于土壤中, 其孢子在空气中飞扬, 当被患者吸入到肺部时容易诱发真菌感染 (外源性) ;有的真菌寄生在机体内, 当机体免疫力降低时可引起真菌感染, 体内其他部位的真菌感染可经过血液或者淋巴循环达到肺部因而激发真菌感染。X线表现为多样, 无明显的特征性, 可为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或者慢性小结节, 甚至肿块状阴影。根据标本培养结果的真菌形态学进行辨认, 目前没有非常理想的药物, 两性霉素B是对大多数的真菌感染患者较为有效的药物, 但是不良反应较多, 本研究中选用的是伊曲康唑或者氟康唑。

相关研究表明, COPD激发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主要有: (1) 高龄患者、器官功能老化、低蛋白血症, 机体防御功能低下, 导致呼吸系统感染; (2) 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不合理; (3) 长期大量的使用糖皮质激素; (4) 延长住院时间, 患者长期卧床, 使医院感染的概率增加; (5) 侵入性操作激发感染, 如气管插管、保留尿管、留置静脉针管等; (6) 长期使用呼吸机; (7) 并发症较多。

由于COPD患者激发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常常被其基础疾病所掩盖, 因此早期诊断与及时的使用抗真菌药物是治疗的关键所在[4]。如果患者在抗生素治疗的过程中, 出现治疗无效或者临床症状加重, 患者反复发热或者体温持续不降, 则应怀疑为真菌感染。同时, 在治疗的过程中, 应对患者进行支持治疗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合理的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 减少或者尽可能的避免侵入性操作, 在进行进入性操作的同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以降低真菌感染的机会。

我院通过COPD合并真菌感染的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分析, 观察临床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抗真菌治疗, 其住院天数显著少于对照组, 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病死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 表明抗真菌治疗可以提高COPD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有效的降低病死率与住院天数, 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曾建明, 王新, 甘春燕.抗真菌治疗对COPD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观察与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27) :43-44.

[2]范晓云, 黄菊花, 汪浩.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激发真菌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31 (7) :1030-1031.

[3]刘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激发真菌感染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 2009, 22 (2) :30-31.

抗真菌药 篇8

1 概述

1.1 鞘脂的基本结构

鞘脂质(sphinglipids,SL)是一类以鞘氨醇为骨架的复杂化合物,分为鞘磷脂(sphingomyelins)、鞘糖脂(glucosphingolidis)和神经酰胺(ceramides)。鞘氨醇(PartⅠ)的氨基与脂肪酸(PartⅡ)缩合形成神经酰胺(图1),鞘鞍醇的C-1位上的羟基结合一个亲水头部(PartⅢ),形成复杂的鞘脂类。其中,如果亲水头部是糖基,则形成鞘糖脂;若亲水头部是磷酸胆碱,则形成鞘磷脂;而神经酰胺是鞘磷脂的一个特殊形式,只是以氢代替磷酸胆碱。鞘脂的合成部位与其它的膜脂类不同,鞘脂的初始合成在内质网上进行,此后的大部分合成在高尔基体上完成[3]。

1.2 真菌鞘脂代谢途径

通过近20年来的研究,已经基本明确模式真核生物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ae)鞘脂的代谢过程,对该代谢途径及代谢产物生物学效应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无论哺乳动物、植物还是真菌,鞘脂的生物合成都是从软脂酰辅酶A(Palmitoyl CoA)和丝氨酸(serine)开始(图2):第一步,在丝氨酸软脂酰辅酶A转移酶(serine palmitoyltransferase,SPT)的作用下进行缩合反应,生成3-酮基二氢神经酰胺鞘氨醇(3-ketodihydrosphingosine),并释放出CoA和CO2;第二步,3-酮基二氢神经酰胺鞘氨醇在3-酮基二氢神经酰胺鞘氨醇还原酶(3KSR)作用下还原生成二氢鞘氨醇(dihydrosphingosine,DHS),3KSR活性依赖于NADPH;第三步,DHS与C26脂肪酸以酰胺键结合形成二氢神经酰胺(dihydroceramide,DHD),DHD进一步羟基化形成植物神经酰胺(phytoceramide, PHD),DHS也可以先被羟基化生成植物鞘氨醇(phytosphingosine,PHS),PHS在神经酰胺合成酶作用下与脂肪酸结合形成植物神经酰胺(PHD)。以上反应均在内质网上进行。所有真核生物中神经酰胺的合成差异很小,但所生成的神经酰胺被运输到高尔基体后,在高尔基体内,极性基团加入到神经酰胺上,形成复杂的鞘脂,这个过程真菌、哺乳动物和植物有着显然不同的途径[1,2](图3)。在哺乳动物中,神经酰胺接受磷酸胆碱形成鞘磷脂,而在真菌中,肌糖磷脂酰基在肌糖磷脂酰神经酰胺合成酶(inositol phosphorylceramide synthase,IPC synthase)催化下加入神经酰胺,形成肌糖磷脂酰神经酰胺(inositol phosphorylceramide,IPC),并进一步甘露糖化形成复杂鞘脂——甘露糖-肌糖磷脂酰神经酰胺(mannose-inositolphosphorylceramide,MIPC),MIPC还可以进一步将另一个肌糖磷脂酰基加入到MIPC形成甘露糖-(肌糖磷脂酰)2-神经酰胺[mannose-(inositol-P)2-ceramide,M(IP)2-C],IPC、MIPC、M(IP)2-C统称为IPCs[4]。

1.3 鞘脂的生物学功能

1.3.1 鞘脂降解

由于许多人类疾病与缺少降解鞘脂的酶有关,人们对多细胞真核生物的鞘脂降解代谢已有较多研究,但对真菌鞘脂降解的研究至今仍非常有限,其主要原因是真菌中的鞘脂含量过高,对微量降解缺乏有效的测定方法。近年来这方面研究有所突破,几个参与鞘脂降解的基因相继被鉴定。ISC1基因就是最近克隆和被定性的编码鞘脂水解酶基因,将复杂鞘脂类包括IPC、MIPC和M(IP)2C降解成二氢神经酰胺和植物神经酰胺,这与哺乳动物的鞘磷脂酶(sphingomyelinases)相似。YPC1基因编码植物神经酰胺酶,主要水解植物神经酰胺,但在特定条件下也能起神经酰胺合成酶的作用。二氢神经酰胺酶基因YDC1是YPC1的同源基因,它倾向于利用二氢神经酰胺为底物,酶促反应的最佳条件为碱性。YPC1和YDC1的同时缺失对真菌的生长并无影响,但YDC1的缺失却能降低真菌的耐热性,由此推断二氢神经酰胺的水解跟真菌在热逆境条件下的自我保护有关[5]。

1.3.2 鞘脂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鞘脂是真菌细胞生长和存活所必需的。无论LCB1抑或LCB2基因突变,对真菌都是致死的,但当提供外源的LCB(DHS或PHS)时,LCB1和LCB2基因突变对真菌生长却没有影响。但缺乏IPC合成酶的酵母会因不能合成复杂鞘脂类而死亡,这些结果表明,复杂鞘脂类是真菌细胞生长和存活所必需的。与此相反,一些鞘脂类中间体如神经酰胺、LCBs和LCBsP则对酵母的生长有抑制作用。Fishbein首先观察到微摩尔水平的C2-神经酰胺对酵母的生长有抑制作用,Nickels和Broach 进一步研究表明,C2-神经酰胺是通过使细胞停在细胞周期中的G1期来阻止细胞的分裂,而阻止作用则是通过神经酰胺激活的蛋白磷酸酯酶(CAPP)的激活。

1.3.3 鞘脂在热逆境反应中的作用

鞘脂在热逆境条件下对细胞生长和存活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这是通过观察酵母突变体SLC-1因缺少鞘脂而不能在温度上升的条件下生长(>37℃)所发现的。酵母突变体SLC-1是从缺失LCB1或LCB2的酵母LCBs营养缺陷型抑制子中分离得到的。LCB1或LCB2缺失突变体需要施加外源鞘脂类才能存活,但是,若在SLC-1基因导入一个新的突变,则能使LCB1或LCB2缺失突变体通过合成新的甘油磷酸脂来满足对鞘脂的需求。虽然在合适条件下,SLC-1抑制子突变体能够在不合成鞘脂情况下生长,但该突变体不能在温度升高(>37℃)的条件下生长。可见,在热逆境条件下,鞘脂的生物合成是细胞生长所必需的。此假设被两个研究所证实:第一,Dickson等发现,SLC-1突变体在有外源鞘脂类(植物神经酰胺)存在下能重新获得在温度上升的条件下生长的能力;第二,Jenkins等发现将野生型的LCB1基因转化SLC-1突变体,不仅能恢复其鞘脂的合成,而且还抑制温度敏感的表现型。

2 鞘脂合成的相关酶及其基因

2.1 丝氨酸软脂酰辅酶A转移酶(SPT)

参与鞘脂合成第一步的酶是丝氨酸软脂酰辅酶A转移酶(SPT)。已知有3种蛋白参与SPT,首先发现的是LCB1p和LCB2p,由两个同源基因LCB1和LCB2编码。在真核细胞中SPT锚定在膜上,LCB1p和LCB2p两个亚基构成异源二聚体,跨膜3次,其活性位点朝着细胞质,说明两个亚基是与细胞溶质和内质网(ER)膜内互作。而哺乳动物的SPT存在1次跨膜,并且羧基端在细胞质中[6]。酵母中的SPT跨膜3次[7],其中LCB1在调控酵母对热逆境(heat stress)的反应中起关键作用[8]。第三个蛋白是TSC3p(temperature-sensitive suppressors of calcium sensitivity),属于TSC基因家族成员编码[9],该蛋白是维持最佳SPT活性和维持高温下生长所不可缺少的。TSC3p-LCB2p-LCB1p构成一个酶复合体,多球壳菌素(myriocin)是该酶的抑制剂。

2.2 3-酮基二氢神经酰胺鞘氨醇还原酶(3KSR)

参与鞘脂合成第二步的酶是3-酮基二氢神经酰胺鞘氨醇还原酶(3KSR),3SKR属于短链脱氢/还原酶家族,其活性依赖NADPH,预测有两个跨膜域,位于C端。而酵母的3KSR的N-端有一个罗斯曼(Rossman fold)折叠结构,辅因子NADPH结合在该折叠结构的β-折叠和α-螺旋交汇的转角处,活性中心是由质子传递中心的3个氨基酸残基构成(Ser167、Tyr180、Lys184)。如果培养基中不添加二氢鞘氨醇或植物鞘氨醇话,那么删除3KSR的编码基因将导致细胞死亡,因此编码3KSR的基因被鉴定为TSC10, 也是属于TSC基因家族成员。

2.3 神经酰胺合成酶(DHCerS)

参与鞘脂合成第三步的酶是神经酰胺合成酶(DHCerS),这也是真菌与哺乳动物鞘脂合成途径开始分歧的地方,在酵母等真菌中由SUR2/SYR2基因编码的神经酰胺合成酶催化二氢鞘氨醇或二氢神经酰胺羟基化形成植物鞘氨醇或植物神经酰胺,而在哺乳动物中,二氢鞘氨醇首先酰基化形成二氢神经酰胺,尔后才还原形成神经酰胺。编码神经酰胺合成酶的基因也称寿命保证基因(longevity assurance genes),有LAG1以及同源基因LAC1[10]。最近还发现神经酰胺合成酶还包含另一个亚基LIP1p,其功能有待确定。腐马霉素B1(fumonisin B1)和Australifungin是神经酰胺合成酶的抑制剂。

2.4 肌糖磷脂酰神经酰胺合成酶(IPC synthase)

肌糖磷脂酰神经酰胺合成酶(IPC synthase)催化肌糖磷脂酰基转移到植物神经酰胺的第一个碳原子上从而形成肌糖磷脂酰神经酰胺(IPC)[11],该酶由AUR1基因编码(aureobasidin A resistant gene),这是对真菌生长所必不可少的一个基因,该基因的缺失对真菌是致死性的。IPC合成酶的活性位点位于高尔基体内腔[3],该酶是真菌生长所必需的,短梗霉素A(AbA)的杀菌机制就是通过抑制该酶活性起作用的[12,13,14]。由于这一步反应是真菌所特有,哺乳动物中不存在,在拟南芥和水稻中也未发现,因此,抑制该酶的药物能够抑制真菌生长,而理论上对哺乳动物和植物是安全的。在高尔基体内,IPC进一步甘露糖化形成复杂鞘脂MIPC,这个反应需要三个基因参与,分别是CSG1、CSG2和CSH1[15]。CSG1-CSG2、CSH1-CSG2构成两个肌糖磷脂酰神经酰胺甘露糖基转移酶复合体,CSG1和CSH1亚基执行催化反应,而CSG2起调控作用。CSG1和CSG2为钙敏感基因(calcium-sensitive genes),这两个基因缺失将导致酵母不能在高钙(100mmol/L)培养基上生长。因此,这两个基因在维持胞内的钙离子动态平衡中起作用。最后一步,即最复杂的鞘脂M(IP)2C是把第二个肌糖磷脂酰基加到甘露糖-肌糖磷脂酰神经酰胺(MIPC)上而形成,参与这个过程的基因有IPT1和SKN1,后者可能对前者的活性起到调控作用,当营养缺乏时SKN1可以执行IPT1的功能。

3 鞘脂与抗真菌药物的关系

多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两性霉素B是当前治疗真菌病的主要药物,也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和其它药物杀菌作用不同的是两性霉素B对于很多病原真菌的正在生长的细胞或者是处于休眠期的细胞均具杀菌作用,这种抗生素与质膜上的甾类化合物结合形成跨膜区域,导致细胞组分的渗漏,从而致使细胞死亡。然而,两性霉素B具有很强的毒副作用,因此需要一种更安全和更有效的抗真菌药物。由于哺乳动物细胞和真菌细胞的很多生理上的相似性,现在很多处于探索中药物的抑菌活性对哺乳动物细胞是有害的。如果新药物的杀菌机制能和现在使用的抗真菌药不同的话,那么这种新抗真菌药将会更有效果。由于真菌和哺乳动物形成复杂鞘脂的途径明显不一样,因此催化真菌形成IPC所特有的肌糖磷脂酰神经酰胺合成酶就成为了研究新型抗真菌药的靶点[16]。

3.1 AbA与IPC合成酶

Aureobasidin A(AbA)是由短梗霉R106产生的包含8个氨基酸的环状多肽类抗真菌抗生素[17](图4),它对包括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新型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曲霉(Aspergillus)等病原真菌都有很强的杀菌作用[18]。相关研究表明AbA是结合在IPC合成酶的疏水部位从而抑制真菌IPC合成酶的活性[19,20],但是,该酶基因特定位点的突变将导致菌体对AbA产生抗性,故该基因称为AUR1(aureobasidin A resistant gene)。Hashida-Okado等和Heidler首先通过筛选抗AbA的酵母突变体中获得该基因。酵母的AUR1编码401个氨基酸组成的疏水多肽,包含几个跨膜域和至少一个糖基化位点。比较突变体与野生型AUR1基因序列发现,158位苯丙氨酸(Phe)变为酪氨酸(Tyr)是酵母获得AbA抗性的分子机制[21]。该基因的过量表达导致酵母对AbA抗性的上升,而AbA处理将引起酵母多重形态学、细胞组织结构生理生化特性的改变,包括微管的消失、微管蛋白的降解、细胞出芽方式的改变、细胞循环的阻滞、几丁质的异常积累、细胞膜完整性的破坏、细胞质的渗漏等。但AbA仅仅能杀死正在生长的白色念珠菌细胞,而对处于休眠期的细胞却无任何影响,这表明AbA不抑制DNA,RNA或者是蛋白质的合成。然而,通过我们实验室前期的相关实验证明AbA对真菌孢子的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下几点:第一,AbA是推迟孢子的萌发,而不是杀死孢子,且随着AbA浓度的提高,抑制率增加。第二,AbA能够明显破坏芽管的极性生长,导致芽管的不正常分支增多,从而使真菌的正常生长遭到破坏,进而失去感染能力,且萌发期的孢子对AbA的敏感要明显高于菌丝。我们以真菌灰霉为实验材料,通过比较野生型灰霉与抗AbA突变体的AUR1基因序列,证实了灰霉IPC合成酶与AbA相互作用的功能域应该在C端[22]。因此,结合我们的实验结果,对于AbA的杀菌机理提出如下假设:AbA的杀菌作用很有可能是由于AbA的疏水性而先被真菌吸收,在真菌细胞内与肌糖磷脂酰神经酰胺合成酶结合并抑制其活性,由于肌糖磷脂酰神经酰胺合成酶的产物肌糖磷脂酰神经酰胺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AbA的抑制使得神经酰胺到肌糖磷脂酰神经酰胺的合成受阻,导致鞘脂类物质的合成量不足,细胞膜产生破裂,造成细胞内的糖原泄露[23]。

3.2 Khafrefungin与IPC合成酶

Khafrefungin是由内生真菌产生的一种杀真菌化合物,它由与含有22个碳原子的烷基直链脂类相连接的糖醛酸组成[24]。在体外较低的浓度就可抑制IPC合成酶活性并导致神经酰胺积累从而抑制真菌生长。在液体培养基中对白色假丝酵母和啤酒酵母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2μg/mL和15.6μg/mL,而对哺乳动物鞘脂类物质的合成却没有影响。由于哺乳动物鞘磷脂合成酶和真菌IPC合成酶都是以神经酰胺为作用底物,而Khafrefungin却只抑制真菌鞘脂类合成,因此推测Khafrefungin羟基化的酸性极性基团(图5)与肌糖磷脂酰基的某些相似性是其具有抗真菌特异性的主要原因,它是IPC合成酶的可逆性抑制剂[20]。

3.3 Rustmicin与IPC合成酶

鲁司米星(Rustmicin)是一种十四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它是从Micromonospora chalcea的发酵中分离得到的,之所以命名为Rustmicin是因其具有抗小麦秆锈病真菌(puccinia graminis)的活性。诸多研究表明Rustmicin既不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也不抑制几丁质、DNA或者是RNA的合成,而是在皮摩尔水平上抑制IPC合成酶。而且在小鼠隐球菌感染模型研究中发现rustmicin 的体内活性低于体外活性。鲁司米星对真菌的抑制作用具有选择性,对白色念珠菌和酿酒酵母的抑制作用基本相似,其IC50分别为25ng/mL和30ng/mL,但是却强有力的抑制新型隐球菌,对它的IC50却只有0.2ng/mL。它也是IPC合成酶的可逆性抑制剂。但是,鲁司米星不稳定,在酸性或碱性缓冲液中几分钟内就可降解,从而导致其生活活性丧失。鲁司米星在中性pH条件下的半衰期大约是80min,而最稳定的pH值是5.5[20,25]。

4 问题与展望

4.1 问题和措施

近年来鞘脂在细胞功能活动中的重要性已经受到广泛关注,而鞘脂类又与癌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虽然真菌鞘脂代谢的途径已基本明确,但除了对肌糖磷脂酰神经酰胺合成酶的关注外,针对其代谢过程中的其它相关酶类的研究依然很少,对其调控机制仍不清楚。而且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IPC合成酶活力的测定还是基于用同位素标记来检测。但同位素标记对实验设施和设备要求比较高,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一般的实验室难以完成。最近几年发展了一种用荧光标记的IPC合成酶的作用底物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来测定IPC合成酶活力的新方法,比用同位素标记要方便很多,具有安全、灵敏度高等特点,惟一的缺点就是该荧光标记的底物比较昂贵,且需要用到转速达到100 000r/min的超高速离心机,从而使该方法的运用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发展更新的、更简便易行的方法或者是寻找鞘脂代谢途径中其它易于检测的关键酶就显得尤为重要。

4.2 展望

当前对IPC合成酶活力的检测主要还是运用上述两种方法,但是由真菌带来的危害也愈演愈烈,所以对新型抗真菌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因此对鞘脂尤其是对真菌鞘脂的研究将成为一个热点,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发展出更简便有效的方法。同时,真菌鞘脂代谢途径中所特有的其它相关酶类也将会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这对研究新型的具有口服活性、半衰期长、低毒、广谱并具有一定体内和体外活性的抗真菌药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摘要:鞘脂是真核细胞中普遍存在的成分,它在真核细胞的胞吞、胞饮、信号转导、细胞的生长、凋亡、分化、衰老等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文论述了真菌鞘脂代谢的途径及参与其合成的相关酶和基因,并比较了真菌与哺乳动物鞘脂代谢途径的不同,旨在为研究新型无公害抗真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抗真菌药 篇9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67例均符合支气管哮喘的诊断[1]。其中男79例, 女88例, 年龄19~85岁。有合并症121例 (72.5%) , 其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116例 (69.5%)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61例 (36.5%) , 高血压病32例 (19.2%) , 冠心病27例 (16.2%) , 支气管扩张症24例 (14.4%) , 糖尿病10例 (6.0%) , 肺部恶性肿瘤3例 (1.8%) 。近3个月用药史:有反复应用抗生素史82例 (49.1%) , 服用糖皮质激素史20例 (1 2.0%) 。

1.2 临床表现

气急1 5 2例 (9 1.0%) ;咳痰1 4 5例 (8 6.8%) , 其中咳黄痰83例, 白色黏痰62例;发热22例 (13.2%) ;肺部闻及哮鸣音140例 (83.8%) , 湿啰音92例 (55.1%) 。

1.3 辅助检查

C反应蛋白升高103例 (61.7%) 。血气分析示:P a O2<8.0 k P a 6 6例 (3 9.5%) , P a C O2>6.6 7 k P a 53例 (3 1.7%) 。胸部X线示, 肺部片状、絮状渗出病灶50例 (29.9%) 。痰培养示, 正常菌群生长89例 (53.3%) , 白色念珠菌56例 (33.5%) , 铜绿假单胞菌22例 (13.2%) , 肺炎克雷伯菌10例 (6.0%) ,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3例 (1.8%) , 曲霉菌1例 (0.6%) , 其他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黄杆菌等) 5例 (3.0%) 。

1.4 治疗经过

167例支气管哮喘患者据病情严重程度予氧疗、支气管扩张药、糖皮质激素、祛痰药等治疗。138例根据入院时症状、两肺湿啰音、血常规、C反应蛋白、影像学表现, 应用抗生素治疗。上述药物治疗1周后, 症状及体征好转84例 (60.9%, 84/138) , 另54例 (39.1%, 54/138) 症状及体征未缓解, 其中32例 (59.3%, 32/54) 痰培养示白色念珠菌, 51例予氟康唑治疗, 3例予伏立康唑治疗。

1.5 54例抗真菌治疗患者的情况

1.5.1 合并症及用药史

合并症: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各54例 (各100%) , 支气管扩张症15例 (2 7.8%) , 高血压病8例 (1 4.8%) , 冠心病5例 (9.3%) , 糖尿病4例 (7.4%) , 肺部恶性肿瘤3例 (5.6%) 。近3个月药物应用史:反复应用抗生素44例 (81.5%) , 服用泼尼松片10例 (18.5%) 。

1.5.2 结果

由表1可见, 气急、咳嗽、肺部哮鸣音及C反应蛋白升高应用抗真菌治疗后, 症状消失率明显。

2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与真菌感染常互为关联。真菌孢子的吸入可以导致哮喘发作, 有很多证据显示哮喘患者中存在真菌致敏, 且在真菌致敏和哮喘发病率、症状严重程度, 甚至病死率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1,2]。支气管哮喘患者长期接受广谱抗生素和激素治疗, 致使菌群失调, 气道免疫功能及其稳定性受到破坏, 容易遭受真菌侵袭引起真菌感染。

2.1 需抗真菌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特点

从本文结果看, 需应用抗真菌药物的住院支气管哮喘患者合并基础疾病多, 且咳嗽及气急症状较为明显, 入院前绝大部分患者应用过多种抗生素及有反复激素应用史。联合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菌药, 易引起菌群失调, 导致白色念珠菌院内感染[3]。

2.2 支气管哮喘患者抗真菌治疗的病例选择

据丁洪涛等[4]的观察, 糖皮质激素使用, 抗生素使用与重症支气管哮喘合并下呼吸道真菌感染具有密切关系。本组支气管哮喘患者在应用支气管扩张药、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等治疗1周后, 咳嗽、咳白色黏痰及气急症状未好转, 肺部哮鸣音未减少, 加用抗真菌药物治疗, 症状改善明显。本组治疗前痰培养示真菌生长20例, 经常规治疗及口腔护理后, 未用抗真菌治疗, 痰培养转为阴性。笔者认为, 此类患者因有细菌及真菌的长期定植, 选择抗真菌治疗时机, 症状及体征较痰培养更为重要。

2.3 抗真菌治疗药物选择

李云等[5]对呼吸道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住院患者呼吸道真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较为常见 (6 8%) 。白色念珠菌是呼吸道正常定植的微生物, 当各种微生物处于平衡状态时不致病, 但当机体生理防疫功能、免疫功能减退时可发生菌群易位, 导致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患者因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反复应用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易致白色念珠菌感染。本组51例患者有上述危险因素, 抗炎治疗效果欠佳, 应用氟康唑针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 首先考虑有气道白色念珠菌感染。

参考文献

[1]Madani Y, Barlow A, Taher F.Severe asthma with fungal sensitization: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J].J Asthma, 2010, 47 (1) :2.

[2]Agarwal R, Gupta D.Severe asthma and fungi:current evidence[J].Med Mycol, 2011, 49 Suppl 1:S150.

[3]Coste AT, Karababa M, Ischer F, et al.TAC1, transcriptional activator of CDR genes, is a new transcription factor involved in the regulation of Candida albicans ABC transporters CDR1 and CDR2[J].Eukaryot Cell, 2004, 3 (6) :1639.

[4]丁洪涛, 李永胜.重度支气管哮喘并发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13) :2709.

紫草提取物体外抗真菌作用研究 篇10

1 实验材料

1.1 药物

紫草提取物 (ZC) :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医药研究所药剂室提供。提取方法:取100g紫草加10倍量的70%乙醇浸泡24小时, 加热回流提取3次, 每次1小时, 合并提取液, 滤过, 减压浓缩至干燥。阳性对照药特比奈芬 (TERB) :纯度99.82 %, 上海诚优有限公司提供, 批号:20090101。

1.2 实验菌种

红色毛癣菌 (Trichophyton rubrum) 6株、石膏样毛癣菌 (Trichophyton mentagrophytes) 6株、近平滑念珠菌 (Candida parapsilosis) 1株:由新疆医科大学真菌与真菌病研究中心菌种保藏库 (XYZ) 提供。白色念珠菌 (Candida albicans, ATCC 90028) 1株、光滑念珠菌 (Candida glabrata) 2株、热带念珠菌 (Candida tropicalis) 2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院皮肤科检验室提供。

1.3 培养基

RPMI-1640培养基:美国Sigma公司;三氮吗啡琳丙磺酸 (MOPS) :美国Sigma公司;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PDA) :北京奥博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 方法

根据NCCLS推荐的《产孢丝状真菌的液基稀释法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案》 (M38-A) [2] 测定ZC提取物对18株临床常见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值 (MIC) 。

2.1 抗真菌药物储备液、稀释液的制备

称取ZC粉末204.8 mg, 用1 ml 二甲基亚砜 (DMSO) 溶解, 制成浓度为204800μg·ml-1的储备液, 存于-20 ℃冰箱备用;称取TERB 8 mg, 用1 ml DMSO溶解, 制成浓度为8000 μg·ml-1的储备液。从中吸取1 μl加RPMI-1640培养基499 μl, 使之稀释500倍, 此时TERB储存液浓度为16 μg·ml-1, 存于-20 ℃冰箱备用。

将ZC储备液、TERB储备液, 分别用RPMI-1640培养基倍比稀释成2倍终浓度。ZC的2倍终浓度由高向低依次为:2048、1024、512、256、128、64、32、16、8、4 μg·ml-1;TERB的2倍终浓度由高向低依次为: 16、8、4、2、1、0.5、0.25、0.125、0.0625、0.03125μg·ml-1。

2.2 菌接种液的制备

皮肤癣菌:将受试的皮肤癣菌接种于马铃薯培养基 (PDA) 上, 26℃培养7~14天。吸取2 ml无菌的0.85%的NaCl溶液, 冲洗菌落表面的菌丝和孢子, 将含有菌丝和孢子的冲洗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记数, 将其浓度调至1×105~5×105 cfu/ml之间, 用RPMI-1640培养基稀释50倍至2倍终浓度。

念珠菌:将受试的念珠菌接种于马铃薯培养基 (PDA) 上, 36 ℃培养48小时。挑取菌落, 加入2 ml无菌的0.85%的NaCl溶液中, 用0.5# McFarland standard 比浊管比浊, 用RPMI-1640液基稀释100倍后再稀释20倍至2倍终浓度。

2.3 接种

将100 μl的2倍终浓度的药液, 由第1孔至第10孔分别由高浓度到低浓度加入无菌96孔细胞培养板中, 第11孔为生长对照孔 (仅加菌悬液100μl和RPMI-1640培养基100μl, 不加药物) , 第12孔为空白对照孔 (真菌、药物都不加, 只加RPMI-1640培养基200μl) 。将调好的菌接种液100μl, 分别加入相应的微孔内, 这将使每一梯度的抗真菌药物和菌接种液 (2倍终浓度) 分别被1:1稀释到终浓度。

2.4 结果的判定

皮肤癣菌, 26 ℃孵育7~14天读结果。念珠菌, 36 ℃孵育48天读结果。读取MIC值时, 应在不搅动的情况下与对照孔按下列标准比较。0:肉眼清晰;1:略模糊 (80%受抑制) ;2:浊度显著减低 (50%受抑制) ;3:浊度轻度减低;4:浊度未减低。本实验药物取1 (略模糊) 或2 (浊度显著减低) 为判定终点。

2.5 质量控制

按照NCCLS方案, 对近平滑念珠菌XYZ 5001进行反复测定, 其两性霉素B的MIC值为0.5~4.0μg·ml-1, 氟康唑的MIC值为1.0~4.0μg·ml-1, 5-氟胞嘧啶的MIC值为0.12~0.5μg·ml-1。每次实验以此菌株为对照, 只有当其MIC值介于其质控范围之内时, 方认为实验操作准确可靠。且只有当生长对照孔生长良好, 空白对照无生长, 其它孔随药物浓度升高, 呈现真菌生长梯度受抑制时, 方证明实验成功。

3 结果 见表1。

4 讨论

文献报道, 紫草中的萘醌具有很强的抗真菌作用, 对念珠菌病有显著的治疗作用[3]。Kenroh S[4]等对紫草萘醌衍生物 (Naphthoquinone Derivatives) 进行了体外抗真菌作用研究, 发现其具有广谱的抗真菌活性, 其中紫草素 (Shikonin) 抗酵母菌的活性强于氟康唑;抗克鲁斯 (氏) 念珠菌、酿酒酵母的MIC为4 μg·ml-1, 分别是氟康唑的4倍和2倍;抗光滑念珠菌的作用与氟康唑相当;去氧紫草素 (Deoxyshikonin) 抗克柔念珠菌和酿酒酵母菌的MIC分别为4 μg·ml-1和2μg·ml-1, 分别是氟康唑的4倍和3倍;乙酰紫草素 (Acetylshikonin) 和羟基异戊酰紫草素 (β-hydroxyisovaleryl shikonin) 的抗真菌活性低于氟康唑, 抗克柔念珠菌的活性高于氟康唑;对于丝状真菌和皮肤毛孢子菌, 萘醌衍生物的抗真菌作用低于氟康唑。本研究采用NCCLS推荐的M38-A方案, 研究了紫草提取物对18株临床常见真菌的体外药物敏感性。结果表明, 紫草乙醇提取物对临床常见真菌具有抑制作用, 且对念珠菌的抗真菌作用强于皮肤癣菌。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一部.北京社学出版社, 2005:238.

[2]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Reference method for broth dilution antifung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 of filamentous fungi;Approved Standard (M38-A) .USA, 2002:1~29.

[3]佐佐木健郎.紫草成分的抗真菌活性及其对念珠菌性口腔疾患的改善作用.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2004, 26 (5) :310.

上一篇:建筑师与建筑照明下一篇:和谐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