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积极

2024-10-10

和谐积极(精选12篇)

和谐积极 篇1

扬州自来水总公司是国家中型一类企业。长期以来, 公司领导班子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 持续开展企业文化建设, 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供水行业是与广大市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 只有不断提高供水服务质量, 延伸供水服务范围, 提升供水服务水平, 才能让广大市民真正信赖和放心, 达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公司努力改变经营作风, 主动上门征求意见, 尽快解决用户反映的问题。公司积极与邮政、银行、便利店联网, 使用户缴费更加方便快捷。通过简化办事程序, 实施首问负责制, 大大提高了用户的办事效率。

企业对外服务形象好, 离不开内部管理的规范, 离不开干部职工素质的提高。公司采用多种教育培训方式, 努力培育一支素质过硬的干部队伍, 增强企业发展的动力。目前, 在公司48名中层干部中, 大专以上学历的有40人, 中级以上职称的有32人。在公司领导班子的6名成员中, 45岁以下的有3人, 高级职称、中级职称的分别有3人。公司通过举办各工种岗位培训、岗位练兵、知识竞赛等活动, 大力培养复合型技术工人。目前已有4人取得高级技师证书, 34人取得技师证书, 66人取得高级工证书。公司积极鼓励职工自学成才, 对于学习后获得国家承认学历或等级证书的职工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近5年来, 14人通过全国一级建造师考核, 10人通过二级建造师考核, 12人取得造价师、造价员执业资格。

多年来, 公司一直致力于水质的改善和提高, 投入巨额资金改造了供水工艺流程, 更新了供水设施, 完善了加矾加氯系统, 添置了水质检测设备。公司提供的生活饮用水全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部分项目还远远优于国家标准。为了对原水进行深度处理, 公司还在两个原水厂增设了粉末活性碳投加处理工艺, 确保了汛期及藻类高发期水质的稳定。近些年来, 城市建设对供水压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公司一方面加强供水管网的改造建设, 另一方面对遍布全市的18个测压点实行了24小时监控, 确保供水水压的稳定。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 公司不断加大区域供水工程建设的力度, 积极向周边乡镇实施供水, 供水区域由2001年的100多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1000多平方公里, 供水受益总人口达到了近70万。

供水是个垄断性行业, 能否廉洁经营是广大职工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也是营造企业和谐的关键所在。公司狠抓廉政建设, 坚持物资联合比价采购和招投标制度, 强化重点工程的效能监察。对于每一封人民来信、每一个举报电话, 公司都能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 组织人员认真进行调查处理。公司坚持企务公开制度, 利用《企务公开信息》、企务公开栏以及相关会议等形式, 及时准确地公开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 并以诚挚的态度欢迎职工对企业的改革发展提出意见建议。

关心职工生产生活是营造和谐企业的基础。公司给各净水厂配置了现代化控制设备, 改善了职工的劳动条件;对职工食堂进行了改扩建, 增添炊事设备, 完善了卫生设施, 改善了就餐环境;定期组织职工体检, 并经常慰问离退休职工和困难职工, 让职工切实感受到了企业的温暖。

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是营造和谐企业的有效手段。《扬州供水》是职工喜爱的企业报, 长期以来坚持弘扬企业精神、宣传企业目标, 坚持以先进典型教育人、以优秀作品熏陶人, 在引导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金秋笔会”是职工文学创作活动的平台, 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八届。笔会培育了一批业余作者, 创作出许多具有生活气息的作品, 丰富了公司的文化底蕴。公司职工俱乐部备有多种文体设施, 并经常举办各类文体活动。

和谐文化建设有力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公司先后荣获了全国厂务公开先进单位、省文明单位、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省模范职工之家、省企业文化先进单位和省“放心消费”示范单位等称号。

和谐积极 篇2

正确处理和妥善解决农村基层矛盾,是基层干部的责任和基本要求,能否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对我们基层干部能力和水平的考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各种利益格局的多样化,带来了大量情况较为复杂的社会矛盾,急、大、难矛盾不断增多,如果处臵不及时,很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近几年来,形形色色的社会矛盾严重制约了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特别是农村,由于其特殊的自然条件、生活环境和人文素质,其社会矛盾更是错综复杂,致使和谐农村建设步履艰难。有效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已成为和谐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

一、当前农村矛盾的突出表现

近年来,在建设和谐农村的进程中,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开展了多项活动,消除了一些不和谐不稳定因素,防范和化解了大量农村社会矛盾,但是,由于农村经济文化的落后,农业生产水平的低下,农民法制道德素质的略差,致使各种社会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一是经济发展与土地征收矛盾。经济要发展,征地是不可避免的,人口越来越多,土地越来越少,人地矛盾就显得尤为突出。拿我们李坊村来讲,我村位于乡集镇所在地,近些年来,随着土地平整项目和中心村镇在我村的施建,用地日益增多,征地工作、征地款补偿、征

地款使用管理、土地租赁承包、宅基地审批等涉土问题,逐渐成为当前我村的重点工作,及时处理好这些问题,对我村乃至全乡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在征用农村土地过程中,有的农民利益受到侵害,合理权益诉求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容易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这些矛盾若调解处理得不好,就有进一步激化的危险。

二是物质需求与资源瓶颈矛盾。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社会矛盾,都直接或间接与农村经济落后、村财薄弱有关。特别是关系到农村长远发展,关系到农民最起码的生产、生活、教育、医疗等,更是产生社会矛盾的突出诱因。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创收困难;另一方面,群众的物质文化利益需求却不断提高,并日趋多样化。二者的矛盾,在发展中不断凸显出来。比如我们李坊村,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企业,绝大多数农民以种地为生,群众创收门路十分有限,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创收艰难,人们增长的多元化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容易导致人们的利益矛盾关系愈趋复杂,协调解决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三是民主需求与管理滞后矛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增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许多新问题。一方面,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日益增强,但相应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却跟不上,容易造成村组党群、干群关系较为紧张局面;另一方面,有些群众因法制意识不强,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合理要求反而以不合法的途径解决,有时与基层干部不依法办事交织在一起,使得矛盾更加复杂、更难处理。另外,由于受旧思想、老传统的影响,加上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环境和较低的人文

素质,致使农村长期以来存在的婚姻家庭、邻里关系、人身损害、赌博等旧问题旧矛盾也屡禁不止。

毫无疑问,如果上述这些矛盾和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创建农村和谐社会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所面临的形势,正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外部环境、历史机遇和时代任务。一方面,要正视和重视农村现有的不和谐因素,不讳疾忌医,不文过饰非,承认不‚和谐‛才可以改造不‚和谐‛,正视不‚和谐‛才可以构建新‚和谐‛。另一方面,要研究和思考如何减少农村社会新增不‚和谐‛因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寻求推动农村社会和谐进步的探索之路。

二、化解矛盾,推进农村和谐建设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社会是否安定,有没有活力,关键在于这个社会是否和谐,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是农村,重点和难点也是农村。因此,促进经济发展,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尽快完善农村利益诉求机制,有效化解农村社会的矛盾,使农民这个弱势群体真正感受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我村能够保持十多年无一例重大上访事件发生,主要跟村综治委员会做到‚早‛字当头、‚勤‛字当先、民主管理、充分发挥老年协会和基层组织的作用密切相关。现结合我村实际,下面主要谈谈我村如何积极化解矛盾的做法。

一是‚早‛字当头。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介入、早控制、早解决,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例如:年初,我村发生一起严重

交通事故,严家组村民严某超速超载驾驶摩托车致使李高组村民李某眼睛撞伤及其女儿当场撞晕的严重后果。事故发生后,村两委干部第一时间就向乡党委政府报告了相关情况;当天村两委干部就走访了事故双方的家庭,一是了解事故详细情况,二是稳定双方情绪。过了几天,待双方情绪相对稳定之后,村两委干部便召集双方家属到村部讨论如何解决事故善后事宜,经过村两委干部极力斡旋,初次讨论便达成了初步共识;达成初步共识后,村两委又积极发挥老年协会的作用,老人们通过深入双方家中,把事实道理讲清楚说明白,促成了双方第二次讨论如何解决事故善后事宜;经过多方斡旋,双方都有了尽快处理解决的意向,第二次讨论在半个小时后达成了最终协议。此次事件能够得到快速妥善解决,充分表明在化解矛盾纠纷中,早报告、早介入的重要性。

二是‚勤‛字当先。村两委干部经常进组入户,把工作平台前移到街头巷尾、院落篱笆、田间地头,依靠群众掌握深层次、预警性情报信息,对各类矛盾纠纷做到早发现、早解决、早处臵、早化解,努力把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农户家中,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三是‚老当益壮‛。充分发挥老年协会的作用是我村化解矛盾的一大特色。我村老年协会是一个以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和有一定威望的长辈组成的,在群众中有相当的威信,在处理村里的大小矛盾纠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村里有个什么家长里短、红白喜事、矛盾纠纷之类的大事小情,乡亲们往往都忘不了要请老年协会理事会来‚主事‛,调解说道一番。例如,殡葬改革原本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处理不好很容易引发矛盾纠纷,毕竟牵涉面太广了,但有老年协会出来发挥作用,效果就是不一样。08年初,老年协会就着手开展殡葬改革的事情了,首先倡议村里103位老年人,把自己‚走‛了以后殓尸的棺木抬出来给烧了。尽管大家知道,‚改土葬为火葬‛、‚不与活人争地皮‛、‚不与青山争‘风水’‛是党和政府的政策,是大势所趋,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但要他们在一夜之间付诸行动,在心理上、感情上,实在有些接受不了。一时之间,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纷纷。有人同意,有人犹豫,有人观望,有人反对。一向说一不

二、受人尊重的老年协会的‚权威‛,在李坊村第一次遇到了挑战。为了推动这项惠及子孙的好事顺利进行,村老年协会坚持做了三件事:一是理事会里的七位老人,率先带头把自己的棺木给捐了出来;二是与村委会协商,由村里出资 2万多元钱,给自愿捐出棺木的乡亲们每人每副棺木补助 200元;三是通过户代表会、村民代表会、乡亲恳谈会、红白理事会,教育、引导大家转变思想。最终动员说服了103位老人接受了老年协会的倡议。08年4月5日清明节这一天,是李坊村老年协会为图吉利确定的‚请棺‛的日子。当天早上 6点,李坊村服务中心举行了一个简短的‚烧棺‛仪式。说是‚烧棺‛,其实不然。老年协会请来几位能工巧匠,把那一口口漆成乌黑锃亮的棺木,做成了十多张吃饭用的大圆桌、七八张娱乐用的麻将桌和数十套读书用的课桌椅,分别摆在村服务中心和村民学校里,供大家使用,为大家‚效劳‛。

四是民主管理。坚持和完善户代表议事会制度,凡是涉及全体村民切身利益,村民反映强烈的事都必须经过户代表议事会审议和表决,由村民小组户代表议事会议作出决定,村两委决不强压。如去年的低保户对象调整,李高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中心村建设征地,李高、李上组责任田调整,新村部建设招投标等都经过户代表表决,做到今后无意见、无纠纷、无隐患,真正让户代表议事会制度充分发挥作用。

五是‚强基固本‛。妥善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关键是农村基层组织。基层组织队伍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农村的稳定,为此,不断提高基层组织化解矛盾的能力,是建设和谐农村的必然要求。一是要把好基层组织队伍‚入口‛关,切实把素质高、能力强、思想好的人引进基层组织队伍中来,发挥其在调处矛盾中的积极作用;二是要把好基层组织队伍的‚提高‛关,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队伍的培训教育提高,使其矛盾调处工作更为有效;三是要把好基层组织的‚和解‛关,不断协调基层组织关系,增强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形成合力,成为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的主力军。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正酣,农村各类社会矛盾也处在一个新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我想,只要我们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全力改善民生,农村社会矛盾必将迎刃而解,建设和谐农村的目标也一定能够实现。

李坊村党支部书记李耕才

对积极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和谐校园 构建

[作者简介]张曾乾(1953- ),男,江苏江阴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江苏 江阴 214433)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3-0050-02

高校是传承文化、科教创新、服务社会的基地,是培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摇篮,是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和主阵地。高校集中了一大批思想活跃、观念新颖、富有创新精神,具有较强自我意识和民主意识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因此,构建高校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和谐校园以内和外顺,和衷共济、稳定有序、充满活力为主要特征。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就是要坚持民主法治,注重人文关怀,切实解决好广大师生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努力创建平安校园;就是要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倡导一种蓬勃向上的团队精神,努力创建文化校园;就是要切实解决“班子”、机制、“路子”问题,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培养更多和谐的高素质人才,始终保持学院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创建活力校园。

多年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紧紧围绕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把握方向,制定政策,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求真务实,锐意创新,率领全院师生员工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

一、坚持法治,注重关爱,创建平安校园

平安是和谐校园最基本、最关键的内涵。学院党委始终坚持依法治校,用健全、合理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师生的举止行为,教育他们遵纪守法、知荣明耻,引导他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特别是在一些重大事件、突发事件面前,院党委更是坚持原则,注重策略,妥善处理好各种矛盾。学院党委坚持依法治校、民主办学,建立了公开公平的校务运行机制,强化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程序,对涉及学院政务、财务以及事关重大发展或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大情况,进行及时通报;充分发挥教代会的作用,明确决策机构的议事规则和程序,使校务工作更加公开透明;建立和完善民主的师生建议、意见的表达渠道,院、系两级党组织、工会、学生处等党群组织除了传统的信访接待,还开设院长信箱、系部书记信箱,开放学院网络BBS论坛,公布院系两级党组织电子信箱,接受师生的建议、意见,并给予明确答复。

在日常工作中,院党委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切实解决好影响学院稳定的几个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一是切实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学院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培养,使他们增强就业、创业的能力;另一方面紧紧依托江阴庞大的产业群,积极开拓校外实践就业基地,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就业机会,选择最好的就业岗位。因此,学生就业率从2003年的95.9%上升为2005年的100%,很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二是切实解决好师生尤其是特困生的心理问题。学院开通了“帮困绿色通道”,每年给予特困生一定比例的学杂费减免,帮助特困生办理助学贷款,同时还广泛开展了党支部“心连心”结对活动,教师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与困难学生一一结对,有效地解决特困生的生活困难。学院成立了院系两级心理咨询室,每年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测试,为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配备心理老师,经常进行心理疏导;为教师开设心理讲座,聘请心理专家现场咨询,帮助他们解决疑难问题等,从而使广大师生员工始终保持身心的健康。三是切实解决好教师的津贴分配和职称评聘问题。我院实施了新的津贴制度,建立了由上岗津贴和任务津贴两部分组成的岗位津贴,坚持优劳优酬、重实践、重贡献的原则,进一步向一线教师、高级人才倾斜,从制度上保证了各类人才得到与其劳动和贡献相适应的报酬。按照学院发展的总目标,按需设岗,择优聘任,严格岗位管理与考核,实施分级管理,加强对各层次人员的聘用、管理和考核,岗位津贴的浮动与考核结果紧密挂钩。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教师的平均收入水平比其他岗位人员高20%左右,这种激励机制让大家有了公平感、成就感。此外,院党委还切实做好退休人员的工作,邀请他们参与学院的改革、建设、发展大事,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家庭问题。由于院党委高度关注和切实解决学院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正确引导和化解各种矛盾,从而促进了不同利益群体的相互协调、良性互动,形成了全体人员各尽其能、各展所长、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局面。

二、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创建文化校园

和谐校园还应该是一个文化校园。构建和谐校园要培植学院文化,使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社会阅历、利益追求的群体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并用学院精神激励斗志,使全院师生和衷共济,获得更大的收益。

我院是江阴市政府主办的地方高校,也是江阴唯一的高校。江阴发达的经济为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强大的企业群为学院搞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但同时,地方性也使学院享受不到像兄弟院校一样多的国家政策,缺乏可以共享的高教资源等,这就决定了学院从建校一开始就充满了艰辛。但也正因如此,才铸就了我们“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学院精神。事实证明,学院文化对于学院的发展壮大、和谐校园的创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学院党委格外重视学院文化建设,将企业精神引入学院,确立了“以学院文化引领学院、用企业精神经营学院”的办学理念,一方面采取“拆围墙、拓视野”的方法,组织师生参观海尔集团等著名企业,学习企业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发动全院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专门下发了《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并采用暑假培训班等形式,对高等职业教育思想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学习和讨论,积极鼓励教职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从而使高职高专教育观念和学院的办学理念深入人心。学院领导还亲自担任主编,组织编写并出版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将师生员工的研究成果汇编成《班组长人才培养实践与创新》,从教育思想、教学改革和道德素质三部分对班组长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创新进行了总结和阐释。另一方面,学院成立了学院文化研究会,在对学院文化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整理成了《学院文化宣言》,使之成为学院教育、教学、管理等一切领域与工作的灵魂。学院提出了把学院办成江阴地区的 “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输送中心” “中小企业的技术咨询服务中心”“大众企业的培训中心”等三个中心的办学定位,每年为企业培养、输送上千名学生,为社会、企业培训60余万人学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技术、管理上的难题,与企业共同开发新品。学院形成了“崇实、善思、笃行、敬业”的校风,培养出的学生深受社会、企业的欢迎,成为拉动江阴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学院确立了“内强外拓、富系兴院、逐步使学院由高职领域的边缘走向高职领域的中心,由经济建设的边缘走向经济建设的中心,”把学院建设成为具有‘江阴特色’和‘鲜明个性’的高职院校”的学院发展总目标,也成为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愿景。当然,学院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是学院历史的积淀,需要精心发掘梳理、总结提炼、丰富完善、传承发扬,才能真正成为学院兴旺发达、生命常青的灵魂,成为引领学院发展的无形而坚定的力量。而只有自强不息,敢于正视现实,善于克服困难,才能铸就高校独特的文化和精神。

三、打造特色,协调发展,创建活力校园

和谐校园更应该是一个活力校园,只有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学校才能实现校园的和谐。充满活力,首先要有一个充满活力的“班子”,能凝聚力量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其次有一个充满活力的机制,能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再次就是要有一个充满活力的“路子”,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打造自己的品牌,从而保持学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多年来,学院党委克服艰难,大胆创新,积极创建活力校园。

其一,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的“班子”。院党委进一步加大干部队伍、教师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力度。党委班子经过换届,更加富有朝气,敢于站在学院发展的风口浪尖,善于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大大提高。干部队伍经过严格的选拔、竞岗、考核,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改善,经过锻炼,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学习意识、创新意识、团结意识和自律意识明显增强。学院党委狠抓教师队伍建设。由于历史原因和区域因素,师资队伍结构一直是学院的软肋。最近几年,学院下了很大的决心,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与系部签订了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任务书,将教师考核结果与年度考核结合起来,以此作为教师聘用、职称评审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同时,还加大了“外引”特别是“内培”的力度,从而使师资队伍结构和教师素质有了明显的改善。近两年,我校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人数以每年10多名的数量递增,预计到2008年,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将达到80多名,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将占教师总数的40%以上。学院初步建成了一支师德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学院党委坚持“以生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仅服务学生,更依靠学生,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学校管理、教学改革、社会实践等重大活动,使他们增长了经验,获得了锻炼。

其二,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机制。院党委引进了企业精神,形成了学院独特的管理机制——“MID”三力合一机制,进行了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以 “一级分配、二级核算”为核心,在系部实行 “目标管理制”,在行政部门和教师中实行 “业绩评估制”。学院“以师为本”,为教师设计了“教学”“德育”“管理”三个层面的发展目标,组建了“教学梯队”“德育梯队”和“学术梯队”三支梯队。同时,还实施了《大学生成功素质拓展计划》,积极推行积点制与学分制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参与素质培训活动的经历以积点的形式进行记录,通过一定的折算规定转换为成功素质学分,使得抽象的学生综合素质转化为量化的、具体可操作的行为。由于机制的有效运行,产生了一大批教改成果,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成功潜能,使整个学院充满了活力。

其三,探索一条充满活力的路子。学院根据江阴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与需求,结合学院的性质、条件,确立了“魂系江阴、根植企业,为江阴的企业群培养合格的具有‘班组长’以上潜质的生产、经营、管理者”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定向招生、双向培养、二元一体、三维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并采用“定向招生、双向培养”“工学结合、顶岗实践”“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以及“主体参与、情感体验、积极创造”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既具备过硬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良好的人品和管理能力的学生,得到学生、家长、社会、企业的一致好评,同时也成为学院独特的办学特色。现在,毕业生供不应求,报考学院的学生越来越多,学院形成了“出口畅、进口旺”的良性循环。与此同时,学院坚持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眼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科学做好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建设三个规划;坚持全面协调发展,各项工作齐抓共管,保持院系之间、部门之间、师生之间协调配合,内部与外部、软件与硬件、教学与后勤、行政与系部、规模、质量与效益同步发展。

积极打造和谐高效化学课堂 篇4

一、打造多变的新课引入方法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在实际教学中, 尽可能避免老套新课引入, 如“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今天我们来学习……”等等, 而应从教材、教学设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三个方面出发, 努力挖掘“新课引入”艺术的潜在功能, 敲好这段“开场锣鼓”, 使学生有常听常新, 常见常异的趣味感, 从而激发学生逐步探索的积极性、以便收到“出奇制胜”“先声夺人”的效果, 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全面铺开。

1. 地方特色导入法。

如上“二氧化碳的性质”时, 可以这样导入:“铜仁真美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深呼吸锦江河畔清新的空气。”然后发问:“大家有什么感受?你呼出了什么?大家知道它的组成吗?你会检验它吗?”

2. 抓住时事, 贴近生活, 让学生产生共鸣。

如上“烷烃的性质”时, 我的导入是这样的:“同学们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最令中国人激动的一刻是什么时候?当体操王子李宁点燃了奥运圣火时, 你有什么感慨?你们是否知道圣火所用的燃料是什么?”讲解原电池时, 可以提问:为什么不采用铁管铜笼头。

3. 新闻导入法。

如上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时, 可以这样导入:“神舟七号火箭发射成功, 令我们激动和自豪。今天我将带同学们一起乘着神舟七号火箭进入到化学的太空中, 去享受化学带给我们的另一种美妙的感受。神舟七号火箭要运载多少燃料才能到达太空, 并安全返回地球, 而不成为太空碎片?”

4. 游戏法。

如上“碳的单质”时, 我的导入是这样的:“看到你们这些聪明可爱的孩子们, 老师想跟你们比比赛, 大家推荐一位同学上来跟老师比比, 看谁化学方程式写得又快又好?其他同学做裁判, 大家说好不好?”

5. 实验开路法。

如上“乙醇的性质”时, 我这样导入:拿着一瓶酒边振荡边发问:“同学们你们看见谁喝过这种东西吗?它里面的成份是什么?这样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好奇心等。

二、课堂收束环节“精炼—新颖—灵活”

一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 它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开端和发展, 更要有一个完美的结尾, 但结尾不是一个休止符, 它应体现着延伸和拓展, 只有这样, 才能使课堂永远充满诱惑的力量。

课堂收束的一些做法, 如:“我们收获了…”;“我学到了…”;“我开始在想…”;“令我惊讶的是…”;“我现在认识到…”;“我推断…”;“我想总在一天…”;“我喜欢…”等。

三、注重人文化的语言与态势

教师多样、灵活、生动、丰富、恰到好处的评价语、态势语等, 能够使学生犹如坐春风、沐春雨。

1. 课堂巧妙的用语能拉近师生距离。

如“你成功了吗?”;“遇到困难了吗?”;“别客气, 大家多来些”;“来说!来”;“很好!”、“太棒了!”“你像一个勇士”;“你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多么富有创造性的思考, 你真行”;“你精彩的发言又一次征服了老师, 谢谢你”等。

2. 恰当手势、表情态势语在很大程度上赢得了学生, 让课堂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表扬学生优秀表现, 可以说“嗯, 不错!”并向学生竖大拇指;向学生显露惊喜之色, 也可以向他微笑点头。

3. 利用“无声的关爱”树立学生信心。

通过批改作业、试卷, 把要说的话写在上面, 体现学生学习点滴, 如:“你的进步中我看到了希望”;“有付出才有收获”;“你认真向前迈一小步, 相信你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等。

要防止片面的、泛滥的表扬和不切实际的态势语, 这种做法只会让学生反感。如:“空气是什么颜色、什么味道的气体?”学生回答后老师就说:“你真聪明”;写出一个简单的化学方程, 就大夸学生“你太优秀了”等。

总之, 教师是课堂中给学生带来快乐幸福的使者, 要努力打造魅力课堂和趣味课堂。首先要规范课堂, 注重课堂各细节之处的处理, 要用高雅的气质感染学生, 用渊博的知识吸引学生, 用精彩的语言打动学生, 用精巧的点拨点化学生, 用趣味无穷的知识和案例唤起学生, 从而构建起和谐高效的化学课堂, 实现教与学的双边共赢。

摘要:通过改变新课引入方法, 注重使用人文化的语言与态势, 打造精彩课堂束环, 使化学教学和谐高效。

和谐积极 篇5

五华县从大常委会副主任、水寨镇党委书记戴庆文我镇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化解农村矛盾的有效机制,形成了以党政领导、综治牵头、部门参与、联合调处的化解农村矛盾的“大调解”工作格局,2005年我镇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245宗,及时调处解决239宗,调处成功率97.6%,今年1~10月我镇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61宗,调处解决155宗,调处成功率96.3%。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正确认识农村矛盾,把握化解矛盾的主动权 一是统一思想,增强化解农村矛盾的责任意识。在解决农村矛盾过程中,我们引导镇村干部坚决克服“只要经济发展了,就可以一俊遮百丑”的片面认识,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经济发展是政绩;稳定是第一责任,社会稳定也是政绩”的观念,切实增强化解农村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牢牢把握化解农村矛盾的主动权。二是以人为本,确立化解农村矛盾的新思路。面对农村矛盾的多发高发态势,我镇始终坚持经济工作与和谐社会建设协同推进,把握解决群众利益诉求“可顺不可激、可散不可聚、可解不可结”的原则,树立“三心”(即决心、信心、耐心),敢于接触群众,敢于面对复杂问题,妥善处置复杂矛盾。三是加强领导,建立健全调解组织。镇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任组长的调解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各村(居)委会相应成立了由村(居)支部书记、村”(居)主任兼任组长的调解小组,同时健全了村民小组调解小组,形成了宏观上有人管、微观上有人抓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形成化解农村矛盾的长效机制 为确保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纠纷不激,杜绝集体越级上访”的总体目标,我镇健全完善了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各项规章制度。一是建立矛盾纠纷排查信息预警制度。对排查出来的重点案件处理情况进行跟踪,增强工作主动性。二是坚持实行领导坐岗和“四长”接访日制度。三是实行挂点领导负责制。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挂点领导负责制,由挂点领导组织镇村干部进行调处。四是实行镇领导包案责任制。对重点案件和重大矛盾纠纷,实行党政领导包案责任制,建立台帐,落实时效责任,明确办理期限,要求包案领导亲自做群众工作,亲自参与调处,并于每月底将调处情况上报镇党委。五是建立党政领导下访制度。规定每月25日—30日为领导下访时间,包案领导和相关部门人员深入到当事人家中,了解情况,做好解释、说服、教育、疏导工作,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六是建立协调联动机制。我们建立健全了村级信访网络,及时掌握信访动态,及时调处矛盾,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七是建立部门协调制度。镇协调小组根据工作需求,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分析矛盾纠纷,研究解决办法,落实责任单位,加强沟通与协作。八是健全回访制度。对调结的案件我们都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回访,进一步分解矛盾纠纷当事人的积怨,从而有效地巩固了调处成果。

三、加强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化解农村矛盾能力

构建积极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篇6

一、请学生当老师

请学生当老师,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效果非常显著。我们知道学生都希望自己得到肯定、信任与重用,也就是希望得到老师的宠爱,课上我们可以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来激发学习热情。比如教学字音时,出示生字词之后。老师就是:“谁来做小老师,教大家读准这些字音?”教字形时,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是怎样记住这些字形的。如“垂头丧气”。可让学生表演一下“垂头丧气”的样子,互相看一看,体验生活感受,加深理解与识记。还可以启发学生用这些词来说一句话。也就是说,学生能做到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做,教师切不可包办代替。这样课堂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发言的学生即成为传统意义上的“老师”,这时的教师则成了学生式的教师。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主权,积极性背调动起来了,人人都想表现一下自己,这样的课堂就变成了学生表演的舞台,舞台上则呈现出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景象,不时会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学生在当小老师的过程,也是自主的、探究的学习过程。学生在这过程较好地培养了创新精神,又学到了课本以外的知识,而往往这些知识是老师无法教的。

二、请学生当评委

在课堂上要消除教师的权威障碍,为学生创设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的氛围,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发言的机会让给学生,倾听他们的呼声,洞悉他们的心思,然后集思广益,纠错拨正,点拨提高。

1.学生自评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情感及学习效果等做一番评价,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自觉的扬长避短,主动的进行更有效的学习。

2.学生互评

比如在作文课上,教师有选择和有针对性地出示一些作文,然后请学生点评作文的优缺点。虽然有时学生说的并不十分中肯,但千万别批评他们,以免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应鼓励每个同学都参与点评,这样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学生思想的火花一旦被点着,就会燃起熊熊的智慧之火。学生的创新理念和创造精神进一步得到了发展。

3.师生互评

比如请学生为老师上课点评:“你觉得老师这样上课好不好?好在哪儿?不足之处又在哪儿?你认为怎样才能使你满意?”因为学生是旁观者,老师上的课能否引起他们积极的思维并学有所得,学生最清楚。通过师生互评,促进教学相长。

三、转变观念,放下架子,与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

课堂积极和谐心理氛围的营造策略 篇7

我认为, 在课堂中积极和谐心理氛围的创建, 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它意味着学生愿意、乐于、自主地参与课堂。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的情绪安全感

之所以提出这一点, 是因为很多时候, 学生在课堂上会因为害怕犯错而感觉到焦虑, 他们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对于那些学习不良的学生来说, 情况更是如此。在一次调查中发现, 在所调查的学习不良的学生中, 有13%的学生有教室恐惧感, 9%的学生经常逃课。总的来说, 学习不良的学生常表现出抑郁、孤独感、孤立感、挫折感、过分依赖和低自尊等不适应的心理状态。不仅是学习不良的学生, 在学习良好的学生中同样也存在着焦虑、过度紧张等不良心理状态。这不仅可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更使整个课堂的氛围陷入沉闷、紧张之中, 许多学生抱着“不做不错”的态度, 宁愿被动地接受任务, 也拒绝在课堂中“冒险”, 尝试有挑战性的任务。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之下, 学生不可能自发、积极地进行学习, 学习效率当然不会高。

要改变这种状态, 教师必须为课堂中的学生提供“安全感”, 端正他们对“犯错”的态度, 鼓励他们在课堂中勇于挑战自我。在此, 教师可以亲自示范, 并对学生的“新鲜”做法采取鼓励和赞赏的态度, 就能逐步建立起使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的课堂氛围。

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人物, 因此, 教师对“新事物”的态度将极大地影响到学生的态度。然而, 由于各种原因, 很多时候教师在主观上或客观上会自觉不自觉地成为课堂中的权威人物, 并以权威人物的标准要求自己, 不允许自己“冒险”, 不允许自己犯错, 更不允许自己失败。这在客观上造成了课堂的墨守成规, 也限制了教师本身能力的发挥。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中, 教师应勇于挑战自己, 并亲自示范冒险, 从而给学生树立榜样, 促使他们敢于面对挑战。有一个案例:教师在讲初中语文《宋定伯捉鬼》一课时, 让学生集体讨论文章主题。学生的观点大体一致, 这时, 有一个学生举手发言:“文中的鬼, 憨头憨脑, 自始至终没有一丝一毫加害宋定伯的意思, 宋定伯说什么他都信, 没有心眼, 老实巴交;而宋定伯, 从一开始就打定了要捉鬼卖鬼的主意, 一路上使尽了欺诈的手段。”这是这位学生学习这一课的独特体验。课本里的“阅读提示”写着“一个人用智谋制服鬼的故事”, 《教师教学用书》也说这个故事“寄寓着人能战胜邪恶的思想”。而这位学生的见解非常独特, 视角新颖, 尤其值得赞赏的是他敢于思考的品质。教师就应及时肯定、尊重、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行为和独特体验。特别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善于提问, 敢于挑战权威。对于思考、提问、回答问题过程中的学生应提供“无批判性气氛”, 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二、建立融洽、平等的课堂人际关系

为了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情绪安全感, 我们还应将课堂建设成一个生生、师生之间彼此熟悉、相互尊重与合作的学习场所。这是因为学生是具有自由意志、独特需要和能力的个体,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一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教师首先必须学会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让课堂教学“师生和谐”, 是一个激发、唤起情感的过程, 是以情感活动为核心并贯穿始终的心理交流过程, 使师生始终有一种愉悦的心理, 处于一种积极的自由和谐状态。在情感激励中, 教师要不然以愉悦的“语言”与学生交流、传授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用褒扬和鼓励的话语点燃稚嫩心灵的希望与热情。还要注重用“非语言”行为与学生交流, 比如目光的透视:课堂上, 教师注意用亲切和蔼的目光主动去捕捉孩子的视线, 通过柔和、真诚的目光给学生以鼓励, 使学生感到教师时刻都在关心他、爱护他, 用至诚平等的态度拉近心与心的距离。比如表情的传递:教师露出微笑的神色, 显示出教师的自信、教养、热情、宽容以及善待学生的教育态度。向每一个生机勃勃的心灵露出微笑, 在学生心灵中投下一束束阳光, 就能吹散他们心头的阴霾, 消除其无助、畏惧、迷惘的心理。其次, 在课堂中应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 而不是激烈的相互竞争。最后, 教师除了关心学生的课堂生活, 还应关心并了解学生的课外生活和校外生活, 从更多方面了解学生, 建立师生之间融洽的关系。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

心理学认为, 学生本身或相关他人的成败经验能影响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一般来说, 成功可能会使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 而反复的失败会使自我效能感减弱。同时, 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将带来较高的期望目标和更为积极的归因。但是, 在学习初始阶段, 学生就已经具备相对稳定的自我效能感, 为了改变它, 就需要让他或她反复体验成功。

当然也要注意, 成功并不一定意味着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会增强, 因此在让学生完成任务, 体验成功时, 也应注意采用一些技巧:让学生自主地完成任务——过多的外界因素干涉, 可能会使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 对其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没有帮助;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任务如果过于简单, 意味着期望目标过低, 那么即使成功也不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四、恰当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

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强弱、归因的倾向以及期望目标的高低, 还会受到生活中权威观点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预期能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归因倾向和期望目标。当教师认为学生有较高的能力时, 学生也倾向于认为自己有较高的能力, 从而拥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并使教师和学生自身都会提出较高的期望, 这就是教育界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如学生在回答出一个问题时, 老师给予及时表扬, 并指出更难的问题也不会难倒他。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句话, 但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却会很长久。

当然, 教师在表现出高期望时, 也应该注意以下事项:教师与学生应是互相信任的, 因为只有学生信任教师时, 教师表现出的高期望才能被学生所接受, 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表现对学生的高期望时, 应倾向于自己擅长的领域, 因为只有在自己擅长的领域, 才能对学生提出更具体的期望。

五、设置疑难情境

人们常常会感觉到, 在那些疑难情境中, 自己想要学习的愿望会变得非常强烈。许多悬念故事、侦探小说正是这样吸引了无数的追捧者。但是, 疑难一旦被解答, 学习的愿望就会消失。

利用这一规律可以解释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现象, 有些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没有疑难, 只有知识, 使学生在课堂中缺乏学习动机;有些教师则认为学生的全部问题应该在课堂上得到解决, 而没有问题的学生在课后也就没有学习动机, 因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动机不具有连续性。

积极倡导 创建和谐公共图书馆 篇8

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和文化为本位,以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的背景下,图书馆建设一项全新的管理观念就是创建和谐图书馆。图书馆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一个重要的知识文化窗口,肩负着促进社会生产力和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重任。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强和谐图书馆的建设,这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粗浅的探讨了一些建设和谐图书馆的相关问题。

1 以人为本,改变管理现状及对策

1.1 管理现状

1.1.1 目前图书馆的管理方式基本是政府行政管理体

制的延伸,虽然这种管理方式具有决策迅速、具有权威性以及方便集中统一和谐指挥的优势,但是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由于缺乏长期有效的规划、培训以及人员配置,工资管理不顾及实际而是遵从上级领导,从而流失了很多高级管理人才,造成了人员知识结构的比例失调;第二,平均主义思想在分配中没有根除,没有充分发挥收入与岗位、工作表现以及科研成功相连的激励机制;第三,由于缺乏人力资源培养和业绩考核等方面的制度,因此,在管理中没有完全发挥激励和约束的作用;第四,由于过分用制度和纪律约束职工,扼杀了员工的新思想,妨碍了职工的创新思维。

1.1.2 图书馆随着现代设备的更新以及信息技术的不

断发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服务手段以及工作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读者的需要。因此,伴随着现代化图书馆具有更多的社会职能以及工作范围的不断扩展,相应的产生了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新岗位。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出现了一批学科馆员,这对传统的纯图书馆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图书馆和图书馆学,解决图书馆培养应用型人才陷入的窘境。

1.1.3 图书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馆员的素质以及专

业能力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由于馆员自身工作特点的局限导致大家对馆员的工作一直停留在“借借还还”的层面上,因此,社会没有充分理解图书馆馆员的职业地位。由于存在这些问题,图书馆馆员的待遇明显的低于社会同等专业工作者的现象,因此,很多优秀的人才拒绝从事图书馆相关的事业。在现代化的社会活动中如果没有一个高级专家精英领域势必会造成整体地位的下降。

1.2 对策

1.2.1 图书馆管理文化要体现“以人为本”只有把人

当做管理的核心从根本上体现人的价值来激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图书馆员又包括读者,因此,必须注重“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更要强调“以馆员为本”的管理意识,才能做好现代化的图书馆管理工作,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此外,通过尊重馆员、理解馆员以及激励馆员等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和发挥馆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及主人翁精神,在全面发展图书馆员综合素质的同时不断的推进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的创新,进而不断的提升图书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2 建立激励机制

激励是指为了调动员工的热情和积极性所采取的激发鼓励。馆舍、文献资源以及馆员是图书馆中重要的三要素,其中人是最活跃也是最根本的要素。要实现图书馆的建设目标必须通过图书馆员的行为来实现,因此,积极的提高图书馆员的热情对实现图书馆的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图书馆的激励机制首先要确定图书馆的长期、中期以及近期的发展目标,为实现目标设定相应的激励措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以实现目标。只有被广大职工认同的并且能够自愿执行和遵守的激励目标才能起到应用的激励作用,因此,在确定激励目标时必须有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确定激励目标以后就应当制定相应的奖罚决策。以激励目标为标准,根据工作绩效情况确定奖罚决策。应当根据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进行考核来确定其成绩,如考察思想政治表现、业务能力、科研成果以及出勤情况等,切忌不可片面以某一方面单独作为考核绩效的标准。

1.2.3 人力资源管理代替人事管理

要想做好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做好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是前提和基础,现代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的管理必须把馆员视为人力资源和财富,并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通过合理的培训充分组织和调配人才,挖掘人才以及使用人才,同时引导、控制并且协调他们的思想以及心理,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此外,应当根据图书馆的发展目标,图书馆领导应当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规划,积极为员工提供再教育的机会,帮助职工规划人生道路发挥他们的才干,开发每个人的潜能。

1.2.4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并充分发挥团队精神

由于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多以女同事为主,因此鸡毛蒜皮的事情会出现的相对较多,在人际关系紧张的情况下,由于转移一部分精力到别处势必会影响工作效率。因此,建立一种定期的交流沟通有效的缓解紧张的人际关系,并有效的接触矛盾和纷争。此外,可以搞一些如远足旅行、演讲比赛等活动增加大家的团队意识,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1.2.5 统一思想,建全管理新体制

健全人事管理新体制,提出“柔性管理”的观念,就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主要不是靠外力,而是依靠人性解放,权力平等,主人翁责任感,从内心深处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见这是一种更加深沉、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是一种充分体现理性的管理精髓在于以人为核心的灵活柔软,应变能力强,笔者认为统一成员思想,能更好地健全人事管理新体制。

2 服务理念转变与服务创新

我们知道传统的图书馆的管理思想是以书为本,以藏为主,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是其本质的功能,而服务特定的读者是其辅助功能。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传统的图书馆推向了网络化、数字化的新境界,传统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化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因此,为了保证现代化图书馆符合广大读者的需求,必须转变服务理念充分挖掘图书馆的服务潜力,具体为:第一,图书馆不再是只为保存人力文化典籍而存在,已经发展成为广大用户获取文献知识的智能中心,更是为广大读者提供情报信息的机构;第二,从建设图书馆、管理图书馆以及其资源建设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一切都是为给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为出发点;第三,传统图书馆主要以馆藏借阅为主要服务,而在现代化图书馆的环境下,读者更多的是通过收集、组织以及传递信息和读者教育的知识传递来体现其服务功能;第四,图书馆服务已经从传统的以藏为主、以书为本的被动文献服务转变为现代的以用为主,以人为本的主动知识服务,充分考虑到特定人,特定主题的文献信息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尊重人的意愿和人的潜能的发掘。

2.1 专题资源建设

专题资源建设除了书报刊等传统资源类型外,还有网络资源、多媒体视听资源、数据库资源等,同时还有结合数据库存建设的定题征集资源,这都需要我们花大精力去建设,比如银川市图书馆,为了弥补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的空白,满足读者需求,根据我馆的藏书情况和读者需求,于11月上旬与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了合同,购买其开发的“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六个数据库里的三个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每个数据库里各订购了四个专辑,下分75个专题。并且在我馆期刊部开辟了“中国知网CNKI数字资源检索”专区,配置了电脑供读者查阅CNKI数字资源,制作了CNKI数字资源检索流程图。近日就将对读者开放使用,并且在一个月内免费供广大读者使用,扩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读者来使用CNKI数字资源,满足广大读者在学习、工作、研究中对资料、信息的需求。

2.2 开展图书馆工作的自动化和网络化服务

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必然推动图书馆工作向自动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创新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就是要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开展图书馆工作的自动化研究和信息服务的网络化探索,银川市图书馆1998年引进深圳图书馆开发研制的ILAS软件管理系统,由最初的人工传统服务,发展为采、编、流报刊管理,检索与开发等模块的整个业务自动化的管理,极大的方便工作人员的管理及读者的检索。

2.3 个性化信息服务是扩大图书馆服务领域根本途径

图书馆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通过借助信息技术,在对信息资源进行了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用户的特定需求,有针对性地为用户提供所需信息与知识,从而实现服务方式由被动向主动服务的有效转变。在信息时代,图书馆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的观念积极推行主动服务,一切为了读者,只有这样,图书馆才能发展,才能提高。图书馆的工作创新还包括其它项目的服务功能上,比如定期为读者举办讲座和培训,开展经常性的读者互动活动,让大家了解图书馆,掌握图书馆的检索功能,使读者能够更好更快地获取图书馆的资源等等。

3 提高馆员素质,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3.1 与时俱进,提高服务素质

首先是图书馆员要不断加强学习,钱学森同志说过:“现在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应当是信息技术专家或信息工程师,是信息系统的建设者,也是信息使用者的向导和顾问。”因此图书馆员必须自觉主动地做到事事处处学习,争取以高水平、高层次的服务来满足广大读者对知识信息的需求,也用自己的行动来感染广大读者,调动读者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公共图书馆要建立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机制,以充分发挥图书馆员工的创造性为目标,把学习引入工作,根据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提出学习要求,使学习与工作结合,实现工作学习化和学习工作化,通过学习来实现工作创新,通过工作创新促进自身发展,使公共图书馆这座没有围墙的大学成为读者的精神家园,成为创建学习型社会前沿阵地,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3.2 积极认知,提高自身的价值

首先,热爱图书馆事业,全面客观对待自己所从事的行业,热爱它并且充满信心,要认识到虽然图书馆工作单调、乏味、平凡、琐碎,不易出成果,但应干一行钻一行,行行可以出状元。其次,正确认识自己,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积极正确的自我观念,摆正位置,扬长避短,不好高骛远,不给自己提出不现实目标。再次,正确认识别人,经常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多想别人的长处和优点,避免认识偏差。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应当注重文化素质的培养,而图书馆为提高广大人们群众的整体素质提供了平台和媒介。在提倡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图书馆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文章从以人为本,改变管理现状及对策、服务理念转变与服务创新、提高馆员素质增强主人翁责任感三方面进行阐述。如何创造和谐公共图书馆是一个比较大的课题,文章作者就此问题愿与图书馆同仁共同探讨。

关键词:以人为本,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陶力.现代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对策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6,2:51-53.

[2]陈希,彭一中.人本管理新观念基础上的图书馆管理新模式[J].图书馆,2006(1):71-73.

[3]林纯.公共图书馆服务深化“:专题图书馆”建设[J].图书馆论坛,2006,2:75-77.

[4]何湘银.论公共图书馆与创建学习型社会[J].图书馆,2006(1):108-109.

[5]杜跃文.图书馆工作创新的探索[J].图书馆论坛,2006,1:40-42.

[6]郑晓东.人本理念与图书馆人性化服务[J].图书馆,2006(2):69-70.

浅谈如何营造积极和谐的班级文化 篇9

一、理想教育, 人生坐标的朦胧定位

一个人活着, 在呵护与关爱下成长, 却没有自己的人生坐标, 那是为别人活, 这样的人生不会有大的建树。因此, 班级文化的建构首要的是尽可能使每一位成员树立自己的人生坐标, 一旦确立, 就解决了一个人生方向性的问题。开学伊始, 我用了整整两个课时的时间, 和学生一起谈理想, 谈自己人生该怎么走的问题。学生也开始意识到了人生目标确立的重要性, 于是纷纷有了自己的理想, 并写成了习作, 作为本学期第一期墙报出版主题, 即“理想与信念”。“有理想的人, 活着是充实的, 学习也是幸福的。”我反复强调这个理念, 只要这一执著的理念成为学生心灵自发的, 那么一种进取的潜意识就被开发出来了。

二、别具一格的班规

我将班规的作用提到了班级文化的核心这一高度。于有形或无形之中将其直接或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意识中, 即“三个不做”、“六个特别”:

一年级一班班规:

(1) 伤害他人利益的事不做。

(2) 损害班级名誉的事不做。

(3) 不利于国家的事不做。

(4) 特别有礼貌, 特别守纪律。

(5) 特别会学习, 特别能吃苦。

(6) 特别有志向, 特别有作为。

我还用一句话概括我班班级文化的内涵:做人, 做好人, 做一个积极上进的、富有创造性的人。用3个词语来体现:求真、求善、求美。学生对照班规, 没有严厉惩罚措施, 只有能否做得更好, 减轻了心理负担。

我反复组织学生学习这六条班规, 相信每位学生已经烂熟于心了。而且经常口头作文:反省自己。坚持了一个月的课前口头作文, 就是以班规作参照内容的, 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现代意识的培养渗透于实践活动中

班集体文化是一个班集体所有学生的言行举止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内涵、价值取向, 因此文化的建构应特别注重人文关怀的培养。我总是尽可能使学生在校在集体里时刻享受到浓浓的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应渗透这样一种意识:学会生存, 学会发展。

1. 班委会的成立, 实行竞争上岗制

为什么要竞争上岗, 源于激发学生参与管理的潜能开发。敢于面向挑战, 这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志, 是一个学生拥有主人翁意识的表现。

班集体的任何一项管理工作都是毛遂自荐的, 学生每一次实践活动的顺利完成, 都是我们同学组织管理能力的一次提升。

2. 班级文化的构建是极具人文性的

因为班级的每一次活动, 主题班会都是围绕文化的中心内涵即班规而延伸开去的。坚持道德长跑写日记, 这是班级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 这是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一次提升。日记的努力方向仍是:做人, 做好人, 做一个积极进取的人。

3. 主题班会是一个班集体文化的精华再现

一学期来我先后开展了如“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我还有什么地方没做好”“做好人, 做文明人”等主题班会, 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每次班会活动, 都是师生心灵的一次洗礼, 会上同学积极发言, 展示了一颗颗美好的心灵, 展现一个班集体文化的日趋完善。

四、班集体文化构建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人格魅力的展示和丰富内涵再现

从某个角度而言, 教师良好的个人素质就是班级文化的极其关键的一部分。要构建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文化, 教师本身就必须是一个理想的人文主义者, 对事业充满了激情和敬意, 对学生充满了人文关怀, 教师的一举一动不用刻意, 不用做作, 于有形或无形间影响了班集体建设的方方面面, 成为学生的楷模。

我觉得构建一个班集体的文化, 需要的是具有现代教育意识、具有现代教育素质的教师才能完成的。好的班集体文化的建构必须能够取得科任教师的大力支持, 获得优秀校园文化的支撑才能创建, 这是外因;而班集体文化创建成功是班主任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 这是内因。

和谐积极 篇10

关键词:老龄化,影响,建议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同时其进程又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广泛、长期、复杂和深刻的影响。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并提出“老有所养”的民生目标和加强老龄工作的新要求。认真研究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既是改善民生、社会和谐的一个重大问题, 又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1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问题, 不仅仅是老年群体的问题, 它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并带来重大的影响。特别是人口“未富先老”发展的态势, 将会加剧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 使社会领域发展滞后的矛盾更加突出, 以致影响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1.1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加大。

据预测, 2015年以后, 劳动力年龄开始趋于下降态势, 靠人口年龄结构优势促进发展的“人口红利时代”将逐步结束。随着老年人口逐步上升和年轻劳动力人口的不断减少, 使人力资本总体活力明显衰退, 使劳动力年龄人口的养老负担日渐加重, 影响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行业发展, 影响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科技进步, 这将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较大压力。

1.2 人口老龄化使医疗和护理负担加重。

人到老年以后生理机体老化, 健康水平和生活自理能力日益下降。老年阶段慢性疾病, 如: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疾病、消化疾病、骨关节疾病、糖尿病、老年痴呆等成为威胁老年群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使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加重, 同时也使医疗资源不足且配置不合理, 社会服务发展滞后且布局不合理, 医疗、社会服务机构建设与服务水平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 给社会发展带来影响。

1.3 人口老龄化使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挑战。

家庭供养老年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有资料显示, 2000年我省65岁及以上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的老年人占73.13%。当前, 这种养老模式正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而面临挑战, 突出表现在:家庭规模小型化, 子女成家后自立门户、分开居住已是普遍现象, 老年人作为在传统大家庭中一家之主的财产支配地位不复存在, 而逐渐变为被动地接受子女的供养, 其供养状况受子女经济状况及孝敬程度的影响越来越大。针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的挑战, 要推进法治建设, 加强宣传教育, 建立激励机制, 继续发挥家庭养老的作用的同时, 高度重视社会化养老, 积极探索居家养老的新模式, 创新养老服务的新格局。

1.4 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和社会服务提出新要求。

现在的老年人群, 尤其是城镇老年人群由于生理、心理、经济状况等原因, 养老观念已发生较大变化。他们更加注重自己晚年生活的质量。他们对医疗保健、康复器材、护理用品、生活用品及社会服务等消费需求迫切, 渴望增加适合老年人的消费产品和市场及社会服务。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和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 现有的市场结构和产业结构及老年社会服务不适应人口老龄化社会需求的状况日趋突出。

2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对策建议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旷古不变的真理, “老有所养”是几千年来人们美好的追求。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 研究战略对策, 坚持改革创新, 完善体制机制, 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 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 减少人口老龄化的不利影响, 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这既是老龄事业发展的需要, 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2.1 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老龄工作。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21世纪的重要国情, 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 牢固树立“全社会”的老龄意识和老年人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力量的意识。在全社会营造尊老、爱老、养老、助老的良好氛围和环境。要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 加强老龄工作, 抓住“人口红利”的有利时机, 推进改革开放, 提高人口素质, 依靠科技创新,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奠定扎实的经济社会基础。

2.2 弘扬传统美德, 创新养老模式。

弘扬敬老养老美德, 发展和谐文化, 是建立和完善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四位一体”养老模式的基础。家庭对于老年人不仅是主要物质生活保障场所, 也是重要精神支柱。老年人健康愉快的生活, 既是社会、家庭应承担的责任, 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整合服务资源、改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扩大受益群体、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营造一个适合老年人护理照顾的家庭环境, 是实现“四位一体”养老模式的一条较好途径。

2.3 加强法制建设, 保障老人权益。

老年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 必须运用法律的手段, 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要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宣传老年人享有的权利和家庭子女对老年人赡养与抚养的义务, 老年人享有财产、婚姻等方面的自由, 确保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通过宣传教育, 一方面提高全社会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 另一方面提高老年人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有关部门要根据老年人的要求, 及时提供法律援助。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以及黑板报、宣传栏等媒体和手段,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 围绕老年人权益问题及时开展立场鲜明的舆论监督, 消除年龄歧视, 对侵犯老年人权益的违规行为给予充分的揭露和批判。

2.4 加大投入力度, 健全养老体系。

财富在发展中创造, 民生在分配中体现。政府与社会要为老年群体提供更多的有效的保障和关爱服务, 满足其多样化的需求, 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这是发展老龄事业的根本目的, 也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是解决老年社会问题的关键所在。一是要加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宏观指导;二是要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需要, 把老龄事业纳入各级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将重点建设项目, 列入政府投资年度计划, 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老年人服务设施不足及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三是要广泛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 鼓励支持民间组织、企业和个人采取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租赁等多种形式, 创办养老机构。四是要积极筹建集科研、临床、教学为一体的老年病综合性大型医院, 加强老年病的预防、治疗、护理、康复, 指导各福利院、敬老院、康复院的护理业务。大中型医疗机构要开设并加强老年病专科或老年病门诊。要加快发展面向高龄病残老年人的护理服务, 积极开展针对老年人的专项医疗和康复救助活动。

2.5 发展养老事业, 建设“银发工程”。

当代老年人特别是建国前后出生将陆续进入老年行列的人群。他们对物质精神文化需求更加迫切, 渴望身体健康、精神愉快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政府有关部门要引导他们参与各类健康的社会活动;要建立和完善老年人协会等老年社团组织, 创办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 加强对老年人参加社会活动的指导;要通过学校培养、在职教育和岗位培训等多种形式, 加快建设为老年人提供管理、服务的专业队伍。要以创业带动就业, 以创新提高效益, 加快发展老龄服务业, 建设“八大银发工程”:a.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工程;b.养老福利建设工程;c.老年人食品、用品建设工程;d.医疗、护理、康复建设工程;e.护理、生活照料、临终关怀人员队伍建设工程;f.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建设工程;g.老年人交通爱心工程;h.老年人健身、娱乐、教育工程。在项目建设中, 要切实做好项目前期, 加强施工监督管理, 严格工程竣工验收, 确保工程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梦奎.中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问题2006-2020[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5.[1]王梦奎.中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问题2006-2020[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5.

[2]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M].2006.[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M].2006.

[4]中国现行老龄工作体制需改革[J].望新闻周刊, 2006.[4]中国现行老龄工作体制需改革[J].望新闻周刊, 2006.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构建和谐班级 篇11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和谐班级 班级建设

和谐,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和大趋势,也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要求的基本特征和价值取向。“班级”,不仅是学校教育的组织细胞,更是学生成长的文化、制度和心智环境,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组建的文化心理共同体。班集体是否和谐、有凝聚力,对于班级中每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班主任应树立“和谐班级”理念

所谓和谐,从字面来解读:“和,人人有饭吃;谐,个个可说话;合起来意思就是人人机会均等,人人言论自由”。只有班主任领悟到和谐的理念,体悟到和谐的本质,才能努力构建和谐班级,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长身体,长知识,开发潜能,完善人格。

和谐班级管理理念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理论意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献指出,和谐班级不仅蕴含了班级发展的目标,也包括学风优良、人际和谐、活力充盈等方面。笔者认为,和谐班级的关键在于关系的和谐,而与班级建设相关的关系主要包括: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以及师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如果这四种关系处理得和谐融洽,那么和谐班级的形成就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了。

一、班主任应培育“积极心理学视野”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是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和理解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积极,已经成为当今心理学值得关注和探讨的核心领域,其内在理念不仅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和理解心理学的功用与性质,甚至很多其他领域的研究也开始将注意力转向人类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因为该理论也为人类认识和把握自身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维度。

在校学生是处于发展变化中的个体,成年人应对其抱有积极的期待。在班级管理和建设中,班主任应主动掌握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本质,树立积极心理学的意识,培育“积极心理学视野”。 “积极心理学视野”就是指学校教育应努力达到增进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创设积极的班级和学校环境的目的。从教育学的角度看,积极心理学视野符合张扬现代教育精神的意义,其中包括了对人的关怀、关注人的发展、发挥人的潜能、体现人的价值,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发展性”。

班主任运用“积极心理学视野”审视班级管理,就要学会从两个方面认识班级:一方面,以积极的心态重新认识班级个别学生的发展,看到学生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通过激发每个学生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实现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和谐发展;另一方面,以积极的心态看待班级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班级未来充满期待,相信班级每个同学充满潜力,整个班级会发挥最大的潜能,实现班级和谐发展。这是从宏观上进行的分析。如果从微观的实际操作的层面来看,笔者认为,班主任需要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导下,处理好班集体所涉及的四方面关系,才能切实构建和谐的班级。

三、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构建和谐班级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班级人际关系中最基础的一对关系,这对关系处理得好与不好,对其他关系的状况有直接影响。

依据积极心理学理念,班主任应以尊重平等的原则、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强化班级管理中的民主意识。诸多调查表明,在班主任应该具有的各项素质中,学生最为看重的是他(她)是否公正。正所谓“人不患寡而患不均”。班主任有一颗公正的心,学生才能感到班级的温暖,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奖励和惩罚。

尊重平等公正的前提是教师对学生现状的无条件接纳。学生的现状是他(她)独有的成长史的当前断面,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班主任不能因学生的现状而对其抱有偏见。接纳不等于认同,但是只有先接纳、先理解,我们才有愿望和智慧去调整、去帮助。因此,班主任要想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必须尊重和接纳。这是根本之举,其余均为枝叶。

再说任课教师。任课教师与学生的接触以本学科的课堂活动为主。常言说得好,“亲其师而信其道”,在学生没有通过班级其他活动了解该门课教师的时候,教师应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那就是“相信学生能够学好这门课”!即使教师从入学成绩或摸底考试了解了学生水平的差异,也要对学生的学习抱有积极的期待。在教师积极的期待鼓舞下,优秀的同学会好上加好,落后的同学也会更加努力,从而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尊重平等和积极期待所产生的教育效果是不可估量的。它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为和谐班级的建设创造了条件。

(二)构建和谐的生生关系

新课程提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家园”。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相信学生有能力参与到管理集体的事务中来。多元智能理论同样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在班级群体中,需要不同能力倾向的学生和谐互补,整个班级才能成为一个有机体。而事实上,学生的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确实是多姿多彩、各有特色,就看班主任是否善于帮助每个孩子找到他在集体中恰当的位置。

在学业上,班主任可以通过精心安排座位营造互帮互学、争创和谐的良好氛围。排座位应以有利于学生关系的融洽、合作的愉快、身心的发展、素质的提高、成绩的进步为目的,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生理、成绩、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学习小组的建立等综合因素。

在管理上,班主任应从建立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完善班级组织、建立自我推荐与竞选相结合、推行轮换竞争机制等方面为学生构建展示才能、完善个性、团队合作的平台,把班级的管理权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和谐的成长气息。

班主任要注重个别对待和因人而异。对于那些胆量较小、自信心不足的学生,班主任需要为他们创设一些展示才能的机会,以便实现学生之间的机会均等。因为理论和实践均表明,班级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学生,是那些内向、不惹事、默默无闻的孩子。积极心理学提醒我们,这些孩子身上同样蕴藏着优点和优势智能,班主任应帮助他们把潜能开发和展示出来。

班集体像一个舞台,每个孩子都要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每个孩子都渴望在追光灯下闪耀。作为导演的班主任,应该知道何时、何事、让谁闪光,这样的班集体,才会成为和谐互助、团结奋进的集体。

(三)构建和谐的师师关系

从构建和谐班级的角度讲,班主任与本班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也需要调整得比较恰当。具体而言,班主任对本班学生的常规要求应该及时让任课教师知晓,以便形成教育的合力;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班主任也应该有所了解,因为这可能是该学生某些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潜在原因;此外,班主任还应当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保持密切联系,一则可以相互交流师生沟通的技巧和艺术,二则可以在班会或者其他活动中请心理教师自然而然地参与,比如将班会设计成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这样有助于降低学生对心理教师的阻抗,为进一步的交流奠定基础。

总之,学生是敏感的,本班教师相互之间是否团结一致,他们会有惊人的、准确的直觉。马卡连柯认为,教师集体的心无芥蒂、无私互助,这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极其强大的教育力量。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教师团体的亲密友善、合作互助向学生展示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美好的人际关系,展示了人性中的真善美,这种“身教”的积极力量胜过多次的说教。

(四)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所学校,亲子关系是世间的第一人际关系,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在构建和谐班级的过程中,班主任应取得学生家长的积极配合。

不能否认,有些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对于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太到位。在他们的心目中,教育的主要职责在学校和老师,家长管理好孩子的生活就可以了。这样的观念是不够全面的。班主任应积极利用家长会、家访、家长学校等各种方式和机会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增进教师和家长的沟通,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功课自己插不上手,辅导不了,所以全靠老师教育。班主任及其他教师要通过耐心的沟通,引导家长逐步认识到:孩子的成长就像一列火车在人生的轨道上前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像铁路警察,他们尽心尽责地管理着自己负责的这一段旅程;而家长是什么呢?是列车长,从头到尾,自始至终,全程陪伴!这种陪伴,更多地体现在父母对孩子爱的传递、精神的引领、人格的塑造、行为的养成以及心理的疏导等方面。我们时常看到,文化程度平平但是淳朴善良的父母培养出品学兼优、有出息的好孩子,他们也许不会教孩子做题,但是他们让孩子在耳濡目染的家风熏陶中学会了做人!这就是家庭教育的最高境界。

在和谐班级的建设中,班主任应当高度重视与家长的和谐互动,使双方在育人理念上趋同,在育人效果上互补。

和谐积极 篇12

(一) 创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促使学生语文学习主体性的发挥

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只能在一个和谐的情境中逐步培养形成, 创立民主、平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学生语文学习情感的关键, 是学生语文学习“主体”作用发挥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学习氛围。”课堂教学中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能创造出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 能使身处其中的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状态, 轻松愉快地得到思维的自由发展, 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热情,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为成功学习打下情感基础。教师放下传统“师道尊严”的权威性, 真诚与学生交朋友, 促使师生心与心相通, 情与情相连, 才会真正形成教与学的情结, 形成合作研究的共同体, 达到师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 研究适合学生的优秀教学方法, 使学生从点滴成功的体验中培养语文学习情感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能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能及学生的心理需要, 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因此, 研究适合学生特点和符合学生前驱知识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易于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点滴的成功, 形成在成功体验中的心理愉悦的情感体验, 在情感体验驱动下, 培养起学生语文学习的情感。有了语文学习的情感, 其结果才会可能是事半功倍的。因此,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认知环境结构, 研究或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是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保证。适合于学生特点与认知环境、结构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是促使学生获得点滴成功的保证, 进而促使学生萌生学习情感, 产生学习兴趣, 再度获得成功, 并在成功体验的情感驱动下, 再促使语文学习循环渐进, 从而使学生学习获取丰富语文知识得以持久递进, 为学生一生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 教师随文的情感渗透, 形成学生语文学习的源动力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它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实现是靠对语文课程范例的实施中逐步达到的。根据现行语文教材的特点, 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对教材中的课文例子进行教学逐步达到的, 而每一个范例都涉及到一些具体的语文知识和主人公的思想变化和人生态度, 以及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把对学生的教育渗透于这些范例中, 让学生受到范例中主人公思想、人生观和情感的熏陶, 使学生明晰爱、憎, 接受爱憎分明的情感体验, 同时也可以随着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而随波起伏, 受到熏陶和感染, 进而激发学生更深、更积极地去学习语文, 接受更多的情感熏陶, 产生学习的积极情绪, 形成学生语文学习的源动力。

上一篇:抗真菌药下一篇:二人台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