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2024-11-20

积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共8篇)

积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篇1

信阳市公安机关立足“六抓”积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为扎实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信阳市公安机关立足“六抓”,积极开展为民助民惠民活动,自觉融入和谐、锦绣信阳建设大局,主动服务全市经济发展,以实际行动赢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理解和支持,卓有成效地融洽了警政警民关系。

一、抓队伍,打造群众满意警队。全市公安机关紧紧抓住队伍建设这个根本,充分发挥民警队伍在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努力建设一流队伍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一是强化主体意识。以全市警务室、社区和乡村为依托,结合“警民恳谈•问计于民”、“警营开放日”等活动,自觉主动地融入到群众中去,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用自己的真情感动群众,不断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扩大与人民群众的话语权。二是提升能力素质。全市公安机关紧紧围绕提升民警“三懂五会”的能力素质,组织民警学习江西民警周俊军工作法,组织民警参加全省公安机关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巡回宣讲报告会,组织优秀责任区民警和有丰富群众工作经验的民警谈体会、讲感受、传经验,让更多的民警学会与群众面对面接触、面对面交流的技巧。三是注重作风建设。坚持从严管理不放松、从严治警不动摇,把警风建设贯穿队伍正规化建设的全过程,组织开展创建无违纪所科室活动,围绕“五条禁令”、“六条铁轨”和“五禁止、十不准”等的落实,强化民警的作风建设,努力减少和杜绝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作风不良、执法不公、形象不好等问题,以严明的纪律、良好的形象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爱戴。

二、抓主业,打造和谐治安环境。注重打防结合,以防促打,以打保平安,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一是坚持慎用警力。对土地征用、违章建房、拆迁安置、环境污染、利益分配等各种矛盾,坚持依法用警,既不盲目地当政府的挡箭牌,也不无原则地做群众的保姆,找准职能定位,积极协助相关部门处理好各种矛盾纠纷,认认真真地种好自己的责任田。二是加强治安防范。针对全市治安状况,立足现有条件,多渠道争取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治安防范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进一步完善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整合银行、旅馆、网吧等社会监控资源,扩充壮大保安力量和专职巡防队伍,充实各城区巡防大队硬件设施,充分发挥城乡群防群治组织作用,对全市所有的街面、路面、社区、村居等进行全方位、全时段的巡逻防控,最大限度地挤压违法犯罪空间。三是突出打击职能。坚持把打击整治违法犯罪活动作为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工作来抓,始终保持对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的严打高压态势。在破大案的同时,突出“两抢”、入室盗窃、盗窃机动车和扫黑除恶等案件的侦破,以打团伙、打系列为切入点,力争多破案、多追赃、多返赃。

三、抓规范,提高执法为民水平。积极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全市民警的执法水平,以优质的执法态度和优良的执法质量取信于民。一是健全日常执法制度。以执法质量考评中存在的重点问题和处理群众信访案件、办理110举报投诉件中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为基点,进一步查找执法执勤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认真研究解决办法,制定出台相关制度,使执法活动更加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执法执勤源头上解决不规范的问题。二是提升执法主体素质。紧紧抓住中层干部、新民警、社区民警这三个弱点和办案民警、兼职法制员、法制部门民警这三个重点以及部门法制领导、法制室、局领导这三个关键环节,通过新警执法基础培训、法制视频讲座、民警到法制室跟班学习、以案释法、旁听庭审等形式,组织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模拟办案竞赛、优质案件展评和案卷考评等活动,提升民警的的法律素养,提高执法质量和执法水平。三是改进执法方式方法。积极适应执法环境的新变化,坚持理性、平和、文明执法,做到既依法打击犯罪又依法保障人权,既严格执法又文明执法,既公正执法又高效执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有效解决民警简单执法、粗放执法和不作为、乱作为以及执法不严格、不公正等问题,实现了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

四、抓中心,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围绕全市新农村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建设,积极推出

具体服务举措,帮助企业尽快走出困境,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维护社会稳定。一是成立企业服务队伍。各县区公安分局、抽调经侦、治安、办证等部门和派出所民警组建企业服务队,每月到全市重点企业和重点商户,现场办理公安业务,指导企业规范内部管理、落实防范措施、排查安全隐患,协助企业健全内保组织、调处矛盾纠纷,开展法律宣传、提供法律服务,为企业员工进行法制培训和预防经济犯罪培训,帮助企业核对员工身份等。二是开通网上服务企业专栏。在全市公安机关互联网站上开设了服务企业专栏,提供法律咨询、解释政策法规、开展网上法律宣传;接受企业和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意见建议和投诉,即时解答网民问题;及时通报辖区治安状况,发布预警信息,提出注意事项;开展网上法制培训等业务。三是建立警企联系制度。建立各县区、公安局局领导联系龙头企业、职能部门和派出所联系规模企业、社区民警进驻企业制度,明确要求联系人每周不少于一次走访企业,了解企业对公安工作的需求,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同时,通过整治各县区、工业园区周边治安环境,强化工业园区的治安巡逻,建立经济预警信息机制,压缩行政审批时限等举措,全方位地服务全市经济发展。

五、抓民生,帮扶群众排忧解难。积极开展各种帮扶活动,尽力化解矛盾纠纷,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一是积极调处矛盾纠纷。坚持把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置身于和谐社会建设大局之中,充分履行公安职能,从解决小矛盾、化解小纠纷、消除小隐患入手,最大努力地调处各类矛盾纠纷,最大成效地办理各种信访投诉案件,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二是开展多种帮扶活动。结合“爱民实践月”、“大走访”、“人民满意年”、行风评议等活动,组织民警深入社区、村居、学校、企业和暂住人口家中,了解群众的诉求,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架起警民“连心桥”。三是推出便民利民措施。围绕市委政府开展的“企业服务年”活动,推出了保障和服务企业21条措施,围绕新农村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建设,推出便民、利民、安民15条新举措,大力推行人性化服务管理,从户口登记、证照办理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入手,简化办事程序,拓宽服务领域,让群众少花钱甚至不花钱、少跑路甚至不跑路,就能把事情办好,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

六、抓互动,营造警民共建氛围。注重凝聚民心,着力保护民警的切身利益,通过多种正面宣传,营造互动参与、警民共建的良好氛围。一是注重培养警民感情。以警民恳谈•问计于民和警营开放日等为平台,采取请进来谈、走出去听等方式,报告公安工作进展情况、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困难,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建议和呼声,加强警民互动交流,增进警民了解,培育警民感情。二是大力实施暖警工程。坚持以警为本,重视民警身心健康,落实基本医疗保障、人身保险、探亲休假、旅游疗养、定期体检等从优待警措施,想方设法减轻民警的后顾之忧。以书法、围棋等四个警营协会为中心,大力开展警营文体活动,锻炼民警身体,减轻民警的身心压力。严厉查处阻挠民警依法行使职务、暴力侵害民警和诬告、陷害民警的违法犯罪行为,为民警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三是加强公共关系建设。主动与与各级媒体沟通联系,向新闻媒体介绍公安工作情况,了解新闻媒体对公安新闻素材的需要,尽可能地为其采访报道提供便利,构建互信、互助、互动的和谐关系,广泛宣传公安机关取得的成绩和公安民警的闪光点,让群众深入了解广大公安民警背后的艰辛与汗水,加深群众对公安民警的感情。同时利用“公安手机报”短信平台,拓展警民沟通和互动渠道,进一步增加公安工作透明度,最大限度地取得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了解、理解与支持,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

积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篇2

一当前警民关系的现状

马斯洛在其需要“层次论”中指出, 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类。人们对各层次需要的追求往往是发生在满足上一层需要之后的。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迅猛发展, 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 在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已经得到基本满足之后, 人们展开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等的追求, 因此, 政府更应该满足群众对健全的法制、良好的秩序、优渥的福利、稳定的收入的需要。由此可见, 缓解警民关系已是当务之急。但当前的警民关系却出现了变化,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袭警事件增多

不仅是“东突”恐怖分子恣意妄为, 打砸抢烧公安机关, 一些城市也出现了众多暴力抗法的行为。在社会矛盾凸显和冲突加剧时期, 少数民众出现了仇富、仇官、仇警情绪。

2. 警察公信力缺失

过多的非警务活动, 使得改革开放前群众心目中警民鱼水情的美好形象已受损, 少数群众看见警察多存避而远之之心。

3. 警察工作难度增加

警察在平时的警务活动中多是吃力不讨好。走访吃了闭门羹, 调查碰到冷钉子。这极大地降低了警察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度, 更使警民关系陷入僵局。

4. 群众参与度下降

改革开放前其乐融融的景象因受市场经济的冲击而烟消云散, 社会日益冷漠, 群众也都是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人自扫门前雪, 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心理。这给警方的调查取证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但当他们自身有困难时又求助于警察, 使得警察心中存在反感。

二当前警民关系失谐的原因

针对以上情况, 我们将从民众、警察、大学生三方面入手, 寻究其原因, 并着重分析大学生对警民关系的看法。为了准确分析大学生眼中的警民关系, 本文以江苏省南京市仙林大学城为例展开研究, 分别向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等高校发放调查问卷400份, 其中有效问卷为367份。深入调查了大学生对警察的看法并从中分析影响大学生看待警民关系的因素。

1. 普通民众心中的警察形象

民众作为警民关系的直接感受者, 对于警民关系的看法最具发言权。大部分普通民众觉得:

第一, 警察作为国家的暴力机器, 过分注重于其管理职能而弱化了其服务的职能。群众求助于警察有时候出现“门难进, 脸难看, 话难听, 事难办”的情形。警察的官僚主义作风拉开了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第二, 户政、交管、出入境等窗口服务部门的服务态度差。虽然这些部门的工作单一乏味, 枯燥无趣, 更容易积累负面情绪, 但绝大多数的老百姓只有在办理证件和接受处罚的时候才和警察打交道, 这些工作岗位确实是群众接触最多、最能直接影响到老百姓对警察的看法。

第三, 警察队伍中出现了个别为了一己私利而涉黑、护黑、傍黑的堕落分子。具有黑社会性质的组织是对老百姓伤害最深的, 最让老百姓深恶痛绝的, 但个别警察的行为极大地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

第四, 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小案不愿意破。一些涉案案值较小的诈骗案和手机、钱包、电动车被盗案, 由于破案成本大于追回的利益, 所以绝大多数公安机关不愿处理这些小案。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 关系民生, 关乎安全感。

第五, 出现管辖权的争夺与推诿。对于棘手难办、无利可图的案件, 相关部门就会相互推诿、扯皮。而出现有较大经济效益的案件时又会出现相互争夺的场面。

第六, 相关责任缺乏担当。当媒体曝光个别警察严刑逼供时, 公安部门往往推责于临时工, 使得公安机关的公信力下降。

2. 警民关系紧张的原因

警察处于警民关系的主导地位, 是影响警民关系的主动方, 面对舆论的质问, 群众的质疑, 他们在认识到自身不足的情况下也感受到办案难度的增加, 主要原因是:

第一, 群众害怕“惹祸上身”不敢做证, 办案难度日益增加。

第二, 媒体的失实报道, 使得警察形象走下坡路。个别媒体为追求收视率, 不惜添油加醋报道警方相关执法行为, 离间了警民关系。

第三, 群众自身素质不高。人民的相关素质未能达到较高水平, 社会责任感也较低。

第四, “类警服”泛化, “似警部门”执法人员不文明。国家对制服的相关管理规定不完善, 保安、城管等制服多与警服类似, 而人民群众的识别度不高, 将他们的不文明行为都归咎于警察。

第五, 群众对“有困难找警察”的误读。这是警察出现过多的非警务活动的重要原因。有些案件涉及工商、城管, 警察无权处理, 但人民群众却以为是警察的推脱, 因此对警察产生不好的印象。

3. 大学生眼中的警察

虽然警民关系变得僵化, 仍有部分民众对警民关系充满信心。数据表明32.8%的大学生认为当前的警民关系较改革开放前有很大改善。大学生作为社会力量的新鲜血液, 有较好的素养, 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充满热血, 富有理性, 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 对影响人民生活的警民关系比较关心, 对警务工作充满信心。大学生认为:

第一, 硬性指标的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工作效率, 同时也带来了刑讯逼供、冤假错案和弄虚作假。少数公安机关片面地搞政绩工程, 直接影响到基层民警和老百姓的感情。同样, 诸多利国利民的相关政策没有落到实处, 使群众没有切身受益。

第二, 警察的装备、经费、待遇受到限制。警察几乎是所有公务员中工作最繁重的, 警察的平均寿命是48岁。他们的待遇处于中下层, 从优待警不到位影响了警察服务的热情。经费的不足与经费政策的不完善, 致使公安机关被动“越权”办事, 在强征税费等活动中, 一些地方政府无视公安机关的法定职责, 随意指派任务, 导致出现过多的非警务活动。

第三, 警务资讯公开度低。这直接影响了警民相互了解, 影响双向良性互动。要获得广大人民群众对实施警务战略的理解和支持, 就必须增加公安工作的透明度, 就应该把一切依法需要公开的事项公开。诸如公安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关规章制度、开展业务活动情况等。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

大学生一方面能理解警察工作的难言之隐, 但另一方面又过于激进, 大学生刚从象牙塔中走出来, 涉世未深, 又面临着诸多诱惑, 在他们迷惘、徘徊的时候有更多的治安需求。大学生中网络普及率较高, 对其做宣传工作更容易。他们的想法不仅可以影响到他们的长辈, 而且对下一代的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改善警民关系先从大学生入手

第一, 宣传法律知识。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 培养大学生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让他们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第二, 防诈骗教育。当今社会诈骗内容形式多样化, 诈骗情节恶劣化。大学生涉世未深, 是非分辨力低下。这些因素让大学生成为骗子施骗的目标人群。开展此类活动, 将有效降低大学生受骗率。

第三, 宣传交通安全知识。在校园内开展交通安全知识教育活动, 强化大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养成良好的驾车习惯, 遵守交通规则, 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第四, 建立校内交流平台。例如开展证件办理咨询活动。办理证件是大学生真正面对面接触警察的重要途径。调查数据显示, 39.9%的大学生与警察接触的途径是办理证件。近年来, 境外游和港澳游已成为大学生热捧的假期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咨询办理证件的程序、所需资料、办理地点等服务。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许多方便, 还减轻了公安工作的后期负担, 提高了工作效率, 更重要的是交流了感情, 缓和了矛盾。让大学生感受到警察对民生问题的重视, 在大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警察形象。

第五, 对学校保卫部门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保卫处有义务协助公安机关做好相关的安全管理工作, 在高校的综合治安治理中发挥不容小觑的作用。公安机关应当及时检查、监督保卫处工作, 确保维护高校治安稳定工作的有序开展。指导保卫处的工作, 教授相关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擒敌术等安全防范技术。

2. 对公安自身进行建设

“打铁还需自身硬”, 改善警民关系不仅需要针对大学生开展工作, 还应该对公安自身进行建设。坚持严格教育、严格训练、严格管理、严格纪律, 做到人要精神, 物要整洁, 说话要和气, 办事要公道, 实现植根群众、执法公正、清正廉洁、服务人民的队伍目标建设。

第一, 加强网络监管, 占领舆论阵地制高点。网络已是当今社会的主角, 大学生更是“人人会上网, 天天要上网”的一代, 网络媒体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在我们的调查中显示, 73.28%的大学生是通过新闻媒体来认识警察的, 心中的警察形象也是由此树立的。网络时代, 信息爆炸, 涉及警察的信息也难以计数, 最终这些信息使大学生形成对警察的总体认知。传播学上的“魔弹论”认为, 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 其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 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 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大学生作为“半社会人”, 思想容易随波逐流, 在受网络媒体的影响后, 易对警察产生误解。因此加强网络监管, 建立预警防范机制, 密切跟踪和掌握涉警敏感舆情信息, 及时查找和整改可能引发媒体关注和报道的问题, 从源头上杜绝负面报道显得极为重要。

第二, 提高民警的综合素质。从工作方式到工作态度都需要进行改进。工作方式必须程序化、规范化、系统化, 避免随性执法。公安工作在管理的同时要兼顾服务。从我们的调查中不难发现, 大学生所希望的警民关系也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在态度上, 警察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警察作为人民公仆, 要尽可能为民众提供服务, 改变缺乏人情味、难相处的形象特征。尤其是窗口服务部门的警察, 群众接触多, 印象深, 影响大。所以他们的微笑式服务更是极为重要。为民众提供优质的服务, 树立亲民爱民的警察形象。

第三, 建立公共关系科, 进行危机公关。设立新闻发言人, 及时通报情况、反馈意见、澄清事实、消除负面影响, 维护公安机关的良好形象。警察公共关系的合理运用不仅能树立公安机关良好的形象, 同时能为公安工作取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取得广泛坚实的社会基础。

对于警察而言, 和谐警民关系的建设成为党对公安工作的根本要求。从人民警察中的“人民”二字, 到人民警察的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 再到人民警察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无一不体现了警察应该“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坚持走好群众路线, 建设和谐警民关系。就公安工作本身而言, 其工作范围具有广泛性, 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可以说公安工作时刻影响着民众, 只有做好民众工作, 得到民众的认可、支持, 公安工作才能不断发展。在现代社会生活中, 警察与民众的地位是平等的, 维护社会稳定是民众与警察的共同目标。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战场上, 唯有民众与警察齐心协力才可取胜。

参考文献

[1]李明山.当前警民关系失谐之表现及原因探析[J].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10 (1)

[2]萧树祥.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几个问题[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09 (4)

[3]王珂瑾、王德玲.法治理念下和谐警民关系的建构[J].人民论坛, 2012 (26)

[4]孙晓东.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核心价值与和谐度测评[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09 (6)

[5]李青.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探析[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09 (1)

[6]刘雪屏.关于构建和谐警民关系问题的思考[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6)

积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篇3

关键词:皮尔原则;和谐;警民关系

1 罗伯特·皮尔与“皮尔原则”

在世界警务理论发展历史过程中,罗伯特·皮尔爵士绝对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不仅在1829年的英国建立了“大伦敦警察厅”,开启了近代警察制度的历史,改变了世界警察发展史,而且在同一年颁布了世界警察历史第一个警察专项法令,名曰《警察训令》,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警察行为准则的经典法律文件,对警察行为中的克制、礼貌、公正、群众满意度和最小武力原则进行了逐一界定。这一训令总共包含了12条原则,实际上成为近代以来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的重要参考,深刻影响了欧洲,乃至世界各国警务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罗伯特·皮尔又提出了“九条警务原则”,即我们通常所简称的“皮尔原则”。

其主要内容是:

1.1 警察的基本使命是预防犯罪和无序,而不是用军事力量和严厉的法律惩罚来镇压犯罪和骚乱。

1.2 警察履行其职责的能力,有赖于公众对警察的存在、行为以及获得并保持公众尊重能力的认可。

1.3 警察必须获得公众心甘情愿的合作,他们必须自愿地遵守法律,才能得到和保持公众的尊重。

1.4 警察得到公众配合的程度高低,与为实现警察目标所需要使用的武力与强制的多少成反比。

1.5 警察不靠迎合公众的意见,而是靠展示他们对法律绝对公正的忠诚来寻求和保持公众的喜爱,他们靠乐于不分种族与社会地位地为所有的社会成员提供个人服务与友谊,靠礼貌和友谊的良好脾气,靠乐于牺牲个人以捍卫和保护生命来获得公众的喜欢。

1.6 警察只有在说服、建议和警告都不足以实现警察的目标的情况下才能使用需要程度的武力以确保法律得到遵守和秩序得到恢复。并且,警察应该在任何情况下都仅仅使用最低限度的武力以实现警察目的。

1.7 任何时候警察都应该和公众保持这样一种关系,以实现警察是公众和公众是警察的历史传统。警察仅仅是这样一种公众,他们专职就社区的福利向每个市民负责并由此获得报酬。

1.8 警察应该一直为实现其功能而行动,而绝不用为个人和国家报仇或武断地审判犯罪和惩罚罪犯的方式篡夺审判权。

1.9 警察效率的判断标准是没有犯罪和骚乱,而不是警察为对付他们而采取的行动的那些看得见的证据。

“皮尔原则”的核心是要解决警察与民众的关系问题。我们看到,从第2条到第7条原则都是围着警察如何建立与民众的关系以及如何维护这一关系而设定的。这些原则将为我国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提供指导。

2 “皮尔原则”为我国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提供了基本准则上的框定、价值目标上的指引和方法论上的指导

和谐警民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警民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民主和专政两个手段实现国家的治理。警民关系中的“民”是指人民群众,是指对中国社会发展起促进和推动作用的人们的总称,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采取民主的方式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把人民群众的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警民关系中的“警”是指人民警察,具有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公共安全服务和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双重职责。人民警察隶属于人民,它是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者,是专政职能的承担着。当人民群众的利益遭到非法侵害时,人民群众通过使用警察、军队等暴力工具来反对犯罪的暴力行为。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行政和人民警察的专政性质决定了我国警民关系的应然状态是和谐统一,但由于经济社会急剧转型、社会矛盾增多和利益诉求复杂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现实层面来看,我国警民关系目前在某些领域和方面处于不和谐、不统一的非应然状态,警民矛盾在一定范围内甚至还极为紧张,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势在必行。因此,我国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努力必须依据中国国情和民情,但同时需要吸收和借鉴英国经典警务原则的指导价值。作为一套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警务原则体系,“皮尔原则”规定了处理警民关系的基本原则、价值目标和方法论,我国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可以将其视为重要的参考。

2.1 “皮尔原则”为我国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提供了基本准则上的框定。

2.11 “使用最低限度的武力”的原则。“皮尔原则”第六条中指出了“使用最低限度的武力”的基本处理原则,即“警察只有在说服、建议和警告都不足以实现警察的目标的情况下才能使用需要程度的武力以確保法律得到遵守和秩序得到恢复”。在警察的实际执法中,确实出现过由于警察过度执法而导致的警民关系紧张的情况。这是导致警民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使用最低限度的武力”的原则为我国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提供了基本准则上的框定。

2.12 预防的原则。“皮尔原则”第九条“警察效率的判断标准是没有犯罪和骚乱,而不是警察为对付他们而采取的行动的那些看得见的证据。”它指出了判断警察业绩的标准在于预防,而不是事后惩戒。导致警民关系冷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民群众对于警察执法绩效的不认可。如果警察执法能够做到准确、及时地预防犯罪的发生,主动出击,而不是靠事后惩戒,就能有效提升警察执法效率,从而提升人民群众对警察职业的满意度。这显然有助于优化警民关系。

2.2 “皮尔原则”为我国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提供了价值目标上的指引。

“皮尔原则”的最高价值目标在于实现“警察是公众和公众是警察”的优良警民关系状态。皮尔原则承认警察职业的特殊性,但其最高要求是淡化警察和公众在职责上的严格区分,一方面降低警察自我认同的特殊性,另一方面提升公众对于公共安全的参与度和责任感,即回归到“警察是公众和公众是警察”的优良传统。

降低警察自我认同的特殊性重点在于摆脱警察职业特殊性的固有观念,不是要降低职业的自我归属感,而是将自我认同更多地定位到公众上,将自己视为公众的一员,是公众赋予了警察执法的权力,明白手中的权力是从哪里来,实现“警察是公众”的身份认同。这一点对于解决当代中国警察执法中的乱用权、乱执法,甚至是警察特权思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提升公众对于公共安全的参与度和责任感,实现“公众是警察”的责任认同。公共安全是公众最基本的需求,向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安全服务是警察的基本义务,但公众也应积极主动地配合警察的行动,树立对公共安全的责任感并积极参与。这一点对于完善当代中国群众性公共安全队伍建设,倡导公众参与公共安全事业,改善警民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3 “皮尔原则”为我国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

2.3.1 依法办案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基础。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切实依法履行职责,努力践行执法为民思想,是各级公安机关及人民警察的一项重大使命。警察执法应当严格依法,警察执法的基本依据应当是法律,倡导树立对国家法律的尊重。警察权力的运行应当回归法律的权限,避免警察办案凌驾于法律之上。我国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不能停留在口号或者理念上,而是应当通过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真事,才能将和谐之名落到实处。

2.3.2 文明、公正、勇敢执法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关键。“皮尔原则”第五条规定,“警察不靠迎合公众的意见,而是靠展示他们对法律绝对公正的忠诚来寻求和保持公众的喜爱,他们靠乐于不分种族与社会地位地为所有的社会成员提供个人服务与友谊,靠礼貌和友谊的良好脾气,靠乐于牺牲个人以捍卫和保护生命来获得公众的喜欢。”也即是说警察通过向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安全服务来获取被服务对象的肯定和赞许,从而有效改善警民關系,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基础。

总之,作为欧洲经典警务原则的“皮尔九条原则”在当代警务发展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我们应当依据当代警务的发展实际,深刻挖掘这一经典原则的时代内涵和当代指导意义。这是警务工作者的责任,同时也是我们学术界的责任。

基金项目:

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要点 篇4

【摘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检验公安工作优劣的一个重要尺度。应处理好角色定性与职责定位、热情服务与严格执法、人性化执法与暴力化执法等三个关系,从而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实现执法形式与执法效果的统一,执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关键词】警民关系 和谐社会

角色定位

职责定位

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和谐的警民关系不仅体现出国家政权与人民群众之间传统的血肉联系,更直接关系到新时期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当前,警察既要预防事故,又要让群众基本满意,既要严格管理,又要理顺群众情绪,这种执法的两难境地日益凸显,从而使得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越发显得重要。为此,应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从而全面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实现执法形式与执法效果的统一,执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角色定性与职责定位的关系

警察是社会中承担维护国家安全和治安秩序义务的一种社会角色,其角色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法律的尊严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公安工作主体的警察角色,在社会活动中,以什么样的角色形象和行为模式来扮演好角色,关键要看警察角色意识的强还是弱,亦即警察角色意识的基本要素具备了,才能在公安工作中忠于职守,清正廉洁,服从命令,严格执法。

警察的职业性质表明,公安机关及警察的最基本功能就是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亦即处理、缓和社会矛盾或弱化社会矛盾激化的不利后果。公安机关及警察的任务较为繁重,由于角色定性不准,导致职责定位不明。他们不仅在其基本职能,诸如处理严重的刑事犯罪等类型的社会矛盾时,责无旁贷地担当了人民卫士的角色,而且在警力非常紧张、警察超负荷工作的情况下,却仍要参加大量与他们的职责不相干的非警务活动。例如,在处理因迁、征地补偿等引起的上访等社会矛盾时,他们出于某些原因也扮演了首当其冲的急先锋角色。让基层警察更为头疼的非警务工作来自所谓“条块”管理体制;上级公安机关要求他们对群众“有求必应”,而地方政府把警察当作看家护院的“治民工具”而呼来唤去。目前存在的对警察职责认识模糊不清、警力不足但警力浪费现象严重及对外宣传的负面影响过大、警察的非法定职责呈扩大化等问题;“有困难找民警”中的“困难”无法使人正确理解其真正的含义,很多不应由警察处理的问题,也都纷纷列入了他们的工作范围,使其角色更加尴尬和无奈。各种因素的叠加,导致本是犯罪者与受害者的矛盾转变成为警察与群众的矛盾;本是其它行政机关的公务活动演变成为警察的执法活动;本应由全体或多数公民承担的社会矛盾激化的不利后果,演变成为由警察承担的职能后果,对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效应。在一些法律界人士看来,“有求必应”这种模糊不清的承诺,其实是对滥用公共资源行为的一种纵容。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应以第四次世界警务革命所倡导的“无增长改善论”、“再造社会凝聚力”等理论为指导,从管理体制上挖潜力,向素质要警力,向科技借警力,向改革挖警力,按照法律规定实施警务活动和执行公务,只对法律负责,任何人不能超越法律而让警察从事非警务活动,将“有困难找警察”改为“有危难找警察”,明确公安机关的职责范围,将警察从大量的非警务活动中和纷繁复杂的矛盾、焦点中解放出来,将社会上的负效应和与群众的对立面最小化,只有角色定性准确了,才能将职责定位明确,从而大力推进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

热情服务与严格执法的关系

构建新型和谐的警民关系,首先体现在人民警察与人民群众始终保持鱼水情深的关系上。自从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以来,各级政府的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这是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搞好服务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公正执法,热情服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建立和谐警民关系制度,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新期待,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着力打造“效率最高、服务最优、业绩最佳、形象最好”的公安队伍,构建新时期警民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的和谐公共关系,推动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科学发展。要做到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把加强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作为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一项重要措施,坚决遏制执法和勤务活动中警察在群众面前耍特权现象,严格规范民警执法执勤行为语言,做到文明执法,平和执法,礼貌纠违,对勤务与警务活动严格加以规范,最大限度地保障群众的正常生活,真正体现“服务承诺零距离”,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执法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热情服务的举措是现代文明的体现和要求,但说到底仍然是执行法律的活动,是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运用法律来惩罚违法犯罪、服务社会的过程,它具有刚性的一面,既不是主观随意性的执法和对执法对象的降格处理,更不是用感情来代替法律而网开一面,同样需要在法律许可范围内严格执法,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严格执法是法治的基本内涵,是依法办事的观念对公安工作的必然要求。坚持严格执法就是要做到:一切执法行为都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定,所有执法结果都必须符合立法目的。在执法过程中,警察应当切实增强程序意识,自觉做到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手续执法,按照依法办事的原则对执法结果合理性的要求,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的理念并不相悖、排斥,二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而非矛盾的统一体。将热情服务充分张扬,既能严格体现法律刚性力度,又能让群众感受到法律的柔性“温度”;既可以更好地履行法定职责,又能及时弥补自身执法中的缺陷,降低执法成本。只有找准二者的最佳结合点,执法才能到位而不越位,社会才能得以和谐发展。

人性化执法与暴力化执法的关系

所谓人性化,就是尊重人权,尊敬人格,崇尚人性,在法律的层面上,用道德的标准善意地对待和管理行政相对人,注意弱方当事人权益。人性化执法就是保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是人性精神在行政执法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人民警察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必须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公仆意识,把人民满意作为公安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新型和谐的警民关系,也体现在执法过程中人民警察“人性化执法”、“文明执法”的工作方法上。“人性化执法”在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并无明文规定,人为操作因素很多,尺度、底线很难把握。人民警察的职责要求严格执法,但要实现法律程序,维护社会稳定,就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理解、参与和监督。因此,在工作中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主动从群众利益的角度出发去解决矛盾和纠纷,甚至忍受委屈和误解,不仅能够尽量避免冲突,也能够获得人民群众的谅解和支持。

当今社会,“规范、严格、文明执法”已成为警察执法的基本要求,而“文明执法”的根本出发点首先是以人为本,人性化执法的根本内涵就在于司法活动的公正、高效,其核心价值就在于在执法中最大限度地保障每一位涉案人员的合法权益。必须贯彻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精神,对执法对象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文关怀,使其合法权益切实得到尊重和保护,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警察对人性化执法应该秉持一种正确的执法态度,对执法对象,其基本人权和其他合法权益都应该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这不仅有助于缓和各种矛盾,唤醒道德良知,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还会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增加和谐因素,促进社会进步。推行人性化执法主旨是严格执法意义下的人性化,是坚持法律基础,守住底线,把握尺度,灵活运用的公正执法。警务执法活动是警察执行和维护国家法律的一种特定的带有暴力色彩的形式。警察作为执法活动的主体,要明晰和摆正“人性化”与“暴力化”的主次关系和尺度大小,将暴力色彩最小化,彰显人文关怀,尤其是在暴力化执法时,要慎用暴力,强化关注执法对象的生命安全和减少其身体伤害的意识,考虑和节约司法成本,重视对法律“后效应”的理性思考,淡化以暴制暴的惩罚警务思想,避免滥施暴力,防止畸形演变了的“人性化执法”走向法治的对立面,使自己的执法活动真正纳入法制化轨道,树立起法律的尊严和警察的执法权威,让群众和社会接受、认同“人性化执法”。

特别要指出的是,对暴力化执法,一定要加大监督力度。虽然宪法和法律已经规定了不少相关的监督制度,但我们应致力于在实践中保证这些监督机制真正能有效运转,并最大限度发挥其功用。警察只有准确适用法律,辅之以人性化办案,完善公众对执法的评估体系,加大对不文明执法行为的惩治,才能正确处理好打击与保护、公正与效率、执法与守法的关系,最终实现整个执法过程与目标的辩证统一,这也是实现执法的公正性、合理性、合法性实质所在,是监督机制的应有之义,亦才能既取信于民,又建威于执法者自身。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密切党群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新形势下维护稳定工作的根本保证。我们要坚持规范执法和文明执法,强调执法形式与执法效果的统一,谋求执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最大化,努力提高执法的公信力和亲和力,处理好角色定性与职责定位、热情服务与严格执法、人性化执法与暴力化执法等三个方面的关系,从而全面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作者为四川警察学院副教授)

------------------摘要:人民警察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专门力量,同时又是和谐社会的主体之一。人民警察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即警民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众多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警民关系因为涉及到社会治安和行政管理的方方面面,关系着党委、政府的形象,因而显得比较重要和敏感。从本质上看,及时研究这新时期造成警民关系不和谐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对于密切新时期警民关系,构建一个法治的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关健词: 警民关系、失调、原因、对策

警民关系是当今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是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是做好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根基。在当前社会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各类矛盾错综复杂,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交织凸显,影响警民关系的不利因素增加。认真分析并逐步消除影响警民关系的不利因素,努力提高群众对警察的满意度,对加强公安队伍建设、密切警民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大局,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影响警民关系的主要表现

(一)、群众对公安机关及民警的信任度下降。一些地区的群众见到了违法犯罪行为,或者自身受到了不法侵害,不主动向公安机关检举控告,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或者积极寻求社会上的一些非法途径解决,如找哥们“摆平”,与不法分子“私了”等。公安机关在侦查破案过程中,有的群众知情不报。个别人受经济利益驱动,与公安机关谈条件,提供价值很小的信息,要求公安机关给予很大的“悬赏”,否则拒绝提供情况。有的地区,派出所民警到辖区走访,一些群众不给民警开门,不让进屋,对自己没有好处,就拒绝回答民警的了解情况问话等;有的地区,发现亲属朋友有违法犯罪行为,就持纵容包庇态度,与公安机关巧于周旋,消极抵抗,或者托关系、走后门,极力疏通,梦想逃脱法律处罚。

(二)、群众对警察的非议责难增多。有的不明真相的群众,受个别被公安机关打击处理过的人的蓄意蛊惑、造谣煽动,在街谈巷议中时常流露出对警察的不满情绪。对发生在个别民警身上的不良行为,以偏盖全,甚至上纲上线,无限夸大。利用互联网、手机等便捷媒体,把一些个案加以歪曲事实,进行非法传播、炒作,利用媒体先入为主的特点,给公安机关造成不良影响,并陷入被动局面。

二、影响警民关系的不利因素

(一)社会矛盾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警民关系。当前,尤其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因人民内部矛盾和各类利益诉求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并呈蔓延趋势;因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社会保障、分配不公、劳动就业等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增多;一旦发生了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公安机关作为维护稳定的生力军,就要首当其冲,被直接推到了“前沿”或“第一线”,处在了众目睽睽之下和矛盾的风口浪尖,这就给警察出了一道非常大的难题。处理好了,政府、群众、社会皆大欢喜。稍有不慎,情绪激动的群众难免出现过激行为,使维护秩序的警察骑虎难下,进退维谷,只能充当这些上访群众发泄不满情绪的“替罪羊”和“出气筒”,还要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忍辱负重。既要苦口婆心地规劝,又要晓之以法律条文,晓之以真情实感,决不让警民关系因此而受到影响。个别人把警察的这种忍让当成了软弱,以至于出现过激行为,如果对其依法处理,极易引起事态进一步扩大,使警民关系骤然紧张。可以说,在全国一些地区因群众上访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警民关系的重要因素。

开展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工作纪实 篇5

一、向阳社区警务室化解一起邻里纠纷

城关派出所社区民警立足基层实际,积极开展“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全面掌握辖区社情民意及社会动态,从小处着手,主动上门服务发放治安防范宣传资料,在走访中发现矛盾并及时为群众化解纠纷,受到社区群众的一致好评。

位于城关镇西三角地供销社商住楼六楼住户谭某、翟某为解决楼顶漏水问题,于2011年9月以修建楼顶遮雨棚为由,擅自在楼顶加筑房屋一层,引起了同楼王某等10家住户的不满,考虑到楼房承重和居民安全,王某等住户多次要求谭某、翟某拆除违章建筑,并向城建部门和社区反映此事,要求相关部门维护住户的合法权益,给予妥善处理。

向阳社区警务室民警陈华了解到情况后,为了切实解决好群众的实际问题,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2011年11月9日,他主动联系社区干部,赶到供销社商住楼实地察看顶层违章建筑情况,并组织10余住户在谭某的家中现场调解,与居住该楼层的群众进行了沟通、交流,通过耐心细致的调解,最终使双方达成协议,握手言和。

二、城关所巡警大队热心救助一名外乡老人

2011年11月15日下午15时许,一名年过花甲的老人面带焦急之色走进城关派出所求助,经值班民警询问了解,得知该老人叫陈万山,今年已经66岁高龄,家住四川省广安县,来我县投奔儿子,寻找多日未果,现在身无分文没钱回家,便到派出所求助。

安塞大队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出实招 篇6

近期,安塞大队为深入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树立亲民、爱民、为民、利民的良好交警形象,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以“三项建设”活动为契机,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上出实招、求实效。

强化内部监督机制建设,形成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良好氛围。切实加强内部监督措施,认真落实执法质量考核评议制度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切实从言行举止、方式方法上规范和改进民警的执法行为。重视群众投诉和信访工作,及时倾听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勇于正视工作存在的问题,从“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高度对待每一起信访案件,对属于工作不到位、不文明或执法办案程序有问题、处理欠妥的涉法上访案件,勇于承担责任,从严要求,切实纠正,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大队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的职业风范,切实维护公平正义。

强化执法规范,努力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高度重视执法规范化建设在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业务培训、案例点评,使民警全面掌握执法规范,确保民警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利、履行职责。同时要求民警要讲究执法艺术,把握当前社会心理的变化和执法对象的感

受,融法、理、情于一体,追求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强化舆论引导,营造温情互动的社会氛围。采取主动姿态,全方位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交流,增强群众对交警工作的支持与认可。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司法、纠纷部门、警风警纪监督员对交警工作进行现场指导,广泛组织召开各个层面的座谈会、恳谈会,定期举办“执法培训”、“警营开放”等活动,定期向群众汇报工作。同时,注重加强舆论引导,在安塞县人民政府信息网设立交管动态栏目、安塞电视台、安塞通信等县域媒体开设专栏,介绍大队的交管动态、便民利民新措施、交通管理新亮点和专项整新动态,增强了群众对交警工作的认识,提高群众对交警工作的满意度。

强化社会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推进局面。今年来,大队从和谐视角考虑问题,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向社会公众释放善意,探求社会问题求解的新思路。工作中,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综治、工商、卫生、物业等县域各部门支持,在公众服务上多给交警分减压力;同时,借助 “大走访”、“五进宣传”等活动平台,积极深入企事业单位、学校和乡村,在全社会营造宣法文化氛围,让更多的群众明礼守法,从源头上给交警削减压力。

积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篇7

关键词:和谐,警民关系,公安,舆情引导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强调要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 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要针对各种因素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再次指出要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 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 (1) 当前我国正处于机制转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 各类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 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对于公安机关而言, 迫切需要研究的是加强和谐警民关系视角下的公安舆情引导机制。准确把握公众关注热点事件网络舆情的特征, 加强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 是公安机关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进一步提高公安机关舆情引导的水平, 本文以2009年5月7日晚上发生的杭州“五·七”交通肇事案为个案, 从和谐警民关系的视角下研究公安舆情引导工作, 并提供相关的对策建议。

二、事件回顾及点评

2009年5月7日晚8时许, 肇事者胡某驾驶红色三菱跑车与其同伴在杭州市区道路飙车, 当车驶至西湖区文二西路时, 将正在穿行斑马线的行人谭某当场撞死。此事件被媒体普遍称之为“杭州飙车撞人事件”。次日, 某报即以《文二西路飙车夺命》为题, 并辅以“只在乎自己的快感不在意他人的性命一帮富家子弟驾驶豪华跑车把城市道路当F1赛道昨夜终酿惨祸”的解释性文字, 对此事件进行详细报道, 其后, 全国各大媒体、网站纷纷对此进行跟踪报道评论, “杭州飙车肇事事件”迅速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8日下午, 西湖区交警大队召开新闻发布会, 通报事件相关情况, 答复媒体和公众质询, 回应社会各界对该起事件的关注, 在回答媒体有关肇事车速的问题时, 根据肇事者及其同伴陈述, 将肇事车速初步认定为“七十码”, 引发了公众对公安交警部门执法公信力的强烈质疑, 一时间, 群议汹汹, 网评如潮, “七十码 (欺实马) ”继“俯卧撑”、“躲猫猫”之后迅速蹿升成为网络涉警热词, 一起普通的社会新闻事件迅速演变导致严重的涉警危机舆情。5月10日、11日, 杭州市公安局就“五·七”交通肇事接连发表意见, 表示“将对广大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超速行驶、酒后驾车等危害公共安全的违法行为依法从严惩处, 并恳请社会各界、新闻媒体及广大人民群众及时举报”、“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依法公正办案, 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处理结果”。5月15日, 杭州市公安局再次召开新闻发布会, 就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通报解释, 并公开就“七十码”的说法表示道歉。随后, 全市公安机关采取了大规模整治非法改装机动车、超速行驶、酒后驾车、工程车超载等突出交通违法行为和开展交通安全宣传等一系列措施, 5月18日至20日, 《杭州日报》、《都市快报》、《钱江晚报》等媒体对此予以报道。至此, 由“五·七”交通肇事引发的涉警危机舆情渐趋平稳消歇。

简要点评:笔者认为, “杭州飙车撞人事件”中, 警方虽然做了舆情引导工作, 但是还存在很多不足, 甚者差点致使警方陷入泥潭, 这影响了公安机关形象以及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 与杭州警方在事件发生后开展舆情引导不力有明显关系。杭州警方的不到位之处如下:1.背离事实, 滞后回应。在交警部门的新闻发布中, 有关将肇事车辆车速认定为“七十码”的表述, 在未经严格的现场勘查和技术检测之前, 仅凭肇事方陈述就认定车速是仓促草率、不够严谨科学的, 因而难以令人信服, 理所当然地会引起公众质疑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此外, 在该次新闻发布会之后, 权威部门“救火”行动迟缓, 权威声音在较长时间内 (从5月8日晚至5月10日晚的整整48小时内) 沉默失声, 也是导致舆情升级失控的重要因素之一。2.组织发言人选择不当。对于有如此重大社会影响的交通肇事案, 仅由属地交警大队来负责组织新闻发布, 也是不很妥当的。“危机涉及部门的负责人兼任发言人”这一做法并不被学界所提倡, 主要原因在于危机涉及部门的负责人深处危机利害关系的中心, 往往会成为媒体和舆论围剿的中心, 稍有不慎便会激化矛盾和对抗。

三、和谐警民关系视角下正确引导公安舆情的对策建议

1. 强化危机意识, 制定舆情处置预案

公安机关的天然属性和我国社会的全面转型, 导致公安机关发生危机的概率大大增加, 使公安机关面临着巨大挑战与危机风险, 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正逐步处于公众关注的焦点, 所以必须强化公安民警的危机意识。同时还要建立、细化、完善涉警危机舆情处置工作预案, 并适时组织实战演练, 提高危机舆情的处置经验技能, 方能在危机舆情发生时成竹在胸、有条不紊、沉着应对, 而不致临阵磨枪、进退失据。

2. 面对危机, 要做到快速反应

危机爆发后, 给组织留下的反应时间往往有限, 所以, 危机传播极为重视“第一时间反应”原则, 强调在危机发生后要做出快速、公开而有效的反应。只有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第一时间发布事态进展、第一时间发布处理结果, 才有助于组织在危机情境中掌控信息主控、主导权, 占领舆论阵地, 抑制危机对组织的伤害, 防止继续扩大, 真正维护组织的利益和正面形象。如果公众对焦点事件的误解和极端化反应, 公安机关不要层层请示才发布通告, 应该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语言马上作出解释, 拖拖拉拉只会把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3. 坚持正面引导, 适时引导

坚持正面引导, 就是要善于抓住公安工作中心和典型示范, 加强正面宣传, 让民众了解和支持公安工作, 让民众理解公安机关工作现状, 让民众消除误区和盲点。 (2) 具体来说, 就是围绕不同时期公安工作的中心, 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一切正规媒体, 由国家领导机关自上而下地发出在人民大众中传播一致的民意, 营造正面公安舆情的强潮, 把民众对社会生活普遍的意愿与公安行政者决策的内容统一起来把被迫的社会控制变成民众自觉的自我调控, 使负面的舆情没有或少有产生和存在的空间。同时, 引导公安舆情的核心是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正确时机, 概括来说, 就是着重要把握好事前舆论、事中舆论、事后舆论三个方面。 (1) 事前舆论要做到先声夺人, 尽可能地在第一时间表明态度, 防止民众无端猜测, 从而从源头上堵断谣言的传播。 (2) 事中舆论要做到口径统一。事件发生后, 要主动积极跟进, 迅速查明事实真相, 对外口径统一。 (3) 事后舆论要做到因势利导。事件、事故处置后, 要及时做出规避反应, 客观公正地说明事件、事故发生的原因和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及公安机关干预控制的成效, 不给别有用心之人继续炒作的余地。

4. 建立新闻发布会的沟通机制

新闻发布会制度是正确引导公安舆情的有效手段。 (3) 建立新闻发布会制度, 首先要正确落实发言人制度, 专业而权威的发言人有助于组织向外界进行信息的“营销”恰当地传递组织解决危机的立场和理念, 展示组织的行动诚意;同时, 发言人还可以统一组织对外口径, 使信息保持连贯和一致性, 防止不当信息的扩散或“多头马车”的情况出现。建立和完善新闻发布会制度, 能够及时回应歪曲事实的报道, 从而坚定民众信心, 激发群众昂扬向上的热爱祖国、珍惜和平安定的热情, 把国家、社会、民众紧紧团结在一起, 共赴时艰, 共渡难关。

5加强网络舆情引导, 重视手机信息的发布和传播

互联网的普及和开放, 实际上已经成为今天人们发布信息, 参与讨论, 表明观点, 表达诉求的平台。今天的中国, 网民的民意足以能够左右形式的发展。因此, 我们要有增强互联网阵地的控制和建设的意识, 自觉加强对互联网上公安舆情的研究和及时引导。一方面, 要在互联网上建立公安网站, 提高信息的数量、种类和质量, 提高网民的点击率。另一方面, 组建一支训练有素的互联网观察、评论队伍, 及时、正确地引导网上公安舆情的导向。同时, 随着手机的普及, 它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通信手段。据统计, 截止2009年年底, 我国手机用户就达到了4.78亿, 比网民数量还要大。由于手机的便携性, 使用者无论走到哪里, 实际上就把网络带到了哪里。手机信息较之于其他传播途径, 不仅简、明了、及时的特点, 在对待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的认知上, 容易产生共鸣, 形成相同或是相近的意愿, 因此要重视手机信息的发布和传播。

四、结束语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 警民关系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是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体现, 既是党的根本宗旨对公安工作的本质要求, 也是公安机关坚持以人为本,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舆情作为较多群众对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自然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公安机关对舆情进行积极有效地正确引导, 对于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 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加强公安机关对舆情的引导, 对于全面掌握和及时应对民意, 维护人民警察良好形象,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正强.关于公安舆情信息机制建设的思考[J].公安研究, 2007, (12)

[2]谢晓专.公安网络舆情搜集机制研究:内容与渠道建设[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02)

[3]柯健.和谐社会视野下建立公安机关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初探[J].公安研究, 2007, (12)

[4]张宁, 彭娅婷.和谐社会背景下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探索[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07, (04)

[5]王根根, 雷雅敏.关于公安机关应对危机舆情的思考[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03)

[1]柯健.和谐社会视野下建立公安机关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初探[J].公安研究, 2007, (12)

[2]刘正强.关于公安舆情信息机制建设的思考[J].公安研究, 2007, (12)

积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篇8

根据公安部党委的指示精神,各地公安机关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以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合法权益为出发点、落脚点,以影响警民关系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制度建设和纪律作风建设,积极创新以民意为导向的群众工作机制和手段方法,取得了明显成效。关于和谐警民关系评价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也有了初步成果。其中主要有:

一是关于和谐警民关系评价标准的研究。福建省尤溪县公安局黄清观2009年第6期的《公安研究》上撰文,以和谐度作为衡量警民关系的基本标准,同时对和谐度进行了解读。他把和谐度分解为认同度、安全度和满意度,具体来说就是,群众对公安机关及公安工作的认同度、对自身的安全度、对社会治安和公安工作的满意度。同时,他又对和谐警民关系进行了具体的量化,使之符合形势要求和公安工作发展需要。他将和谐警民关系的具体标准描述为维护民权、保障民生、保护民安。只要做到了这三点就符合形势要求,符合公安工作发展需要,实现警民和谐共荣,警民和谐共赢。

在公安实践部门,评价标准主要采用群众安全感和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2010年北京市密云县公安局开展的和谐警民关系评价工作中,主要就是采取了这两个指标。同年,北京市公安局公交总队围绕公交治安状况、执法办案质量、民警执法形象和服务群众等四个方面工作,按照不同测评方式,细化了15项测评内容,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满意、比较满意、不太满意、不满意4个等次,让群众参照标准开展测评。

二是关于和谐警民关系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陈绍骏在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撰写的《对县级公安机关构建和谐警民关系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一文中,将县级公安机关和谐警民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定位为和谐度评价,具体指标分为组成指标和关联指标,共设计了18个指标。在组成指标中,既包含了刑事案件立案、治安案件受理、多发性侵财案件破案率、涉黑涉恶案件破案率、交通事故立案数等影响群众安全感的指标,又涵盖了信访数、有效投诉数、窗口单位满意率等影响群众满意度的指标。关联指标主要是队伍管理方面的指标,这一类指标不直接影响警民关系和谐度,这类指标包括民警对和谐警营满意率的调查结果、民警违法违纪案件数和正面宣传报道数。文章对每个指标的计算方法也进行了描述。

三是指标数据来源和评价结果使用的研究。在数据来源方面,2010年,河北省公安厅在全省进行了警民关系调查。主要调查方法为:(1)书面调查。《警民关系调查问卷》分为社会问卷和民警问卷两部分。一是随机组织基层民警进行调查,客观真实地填写调查问卷;二是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家庭、进机关,对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随机进行调查,征求对警民关系的意见、建议。(2)网络调查。省公安厅在公安局域网省厅主页、“三项建设主题网站”、厅政治部网页和因特网“燕赵警民通”、“长城在线”采取网络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征求对警民关系的意见、建议。2010年,北京市公安局公交总队采取了电话短信回访、发放调查问卷、走访服务对象、组织群众座谈等多种形式,全面深入开展满意度测评工作,真正把对公交公安工作的评判权交给群众。孙晓东在《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发表的《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核心价值与和谐度测评》一文中指出,对警民关系和谐度的测评可以从直接测评和间接测评两个维度展开。她认为,直接测评通过民意调查了解公民对公安工作和特定服务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测评范围包括公安工作主要依靠对象即人民群众、管理服务对象和打击处理对象;而间接测评不依赖群众主观感受,从公民的立场出发对公安服务质量所作的客观表征,具体指标如便民利民措施、服务半径等。

在结果使用方面,公安实践部门主要是与改进工作、绩效考核等挂钩。2010年,北京市密云县公安局在电话走访结束后,对全县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状况分地区分类型进行系统分析,分别统计出全县各乡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按年度、季度分别比对,对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上升和下降的地区分类研究,形成专题分析报告,报县局党委研究后,通报各属地派出所,作为调整和部署各项工作的依据。对群众安全感、满意度高的单位,要求认真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在全局交流推广;对排名靠后或者有所下降的单位,要求认真查找分析原因,制定具体措施,积极改进工作。

应该说,关于和谐警民关系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还不是很多,评价指标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并且,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尚不够明确,科学性、系统性、逻辑性的理论分析欠缺,规范的实证研究还是空白,更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构建和谐警民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就是为了建立一个综合评价系统,从多个视角和层面反映和谐警民关系状况,进而实现对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成效的综合、全面、准确的评价,最终为公安领导决策提供服务。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指导层面都有深入研究的必需。

注释:

上一篇:学习沈浩的心得体会下一篇:中级会计《会计实务(一)》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