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检验科院内预防感染的措施(通用8篇)
浅析检验科院内预防感染的措施 篇1
浅析检验科院内预防感染的措施
【摘 要】 检验科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有效的预防检验科院内感染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将进行细致的阐述具体的措施,为临床此举措积累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 检验科 院内 预防感染
【中图分类号】 R446.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5-0288-02
医院检验科是工作人员直接与患者、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和组织接触的工作区域,是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区域,也是医院感染重点监控的科室。医院检验科必须制定预防监控措施,从源头上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以预防交叉感染,其现状与对策分述如下:
医学检验是运用现代物理化学方法、手段进行医学诊断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实验室技术、医疗仪器设备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通过系统学习,我们会了解如何鉴定人的血型、确定一个人是否贫血、肝功能是否正常、怎样拍人体胸部及四肢的X线片,怎样进行CT扫描等等。该学科要求使用各种光电仪器及化学试剂完成实验分析,所以偏重理科,要求有较好的物理、化学基础。近年来,政府已加大了对医院感染管理的力度,各级医院都成立了相应的感染管理科室,但有些医院组织领导和规章制度仍不健全或流于形式,未认真进行管理。
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以及循证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广泛应用,检验学科已经从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检验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辅助科室,它与临床联系更加密切,正凭借全新的检验理念、现代化的检测技术及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转变为临床医学的专业科室,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由于影响检验结果准确度的因素较多,包括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三个环节,临床医师在医疗过程中获得患者体内客观而真实有价值的信息,就要求医护人员和检验工作者必须加强有效的合作,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严格把关,最大限度地降低检验全过程中的误差,尽量减少各种因素的影响,确实为临床提供科学、准确的诊疗依据。
部分基层医院检验科防护设施很差,无生物安全柜,室内设计不科学,采光通风差,或由于用房分配不足,造成作业流程不合理。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不能明显分开,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分类不清,从而也增加了医源性感染的机会。如忽视此现状,即易造成感染的发生。因此,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意见。健全组织管理
完善规章制度检验科主任为生物安全第一责任人,各实验室应设1名生物安全负责人,并实施责任问责和追究管理,制定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生物安全管理程序、生物安全标准操作规程(SOP)、生物安全应急预案等系列相关文件,持续性改进并逐步完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更好的预防临床实验室医院感染的发生。加强检验人员的培训
每个工作人员都必须接受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认真学习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等有关专业知识,提高工作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对新进人员、实习生、进修人员以及工勤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学习,定期考试和测评。提高检验人员个人防护意识
检验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工作的重要性,认真贯彻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范和措施,把预防医院感染作为自己永久的工作目标,不断提高自己的防护能力和防护水平。(1)必须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3)加强手消毒,日常工作中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按照标准六步法洗手,操作前、操作后,上下班前后,均要洗手,必要时进行手的消毒。有资料表明,医护人员的手传播病菌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所以控制好手的卫生,有利于降低医院感染率。(4)严禁在实验室内饮水、进食、会客、吸烟,禁止在实验室的冰箱存放食品。尽量减少可能导致感染的危害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建立检验人员的健康档案
关心检验人员身体健康,定期进行职工体检,建立检验人员的健康档案,必要时接种疫苗进行预防,对意外遇到职业暴露,锐器损伤的工作人员应及时处理,上报专门机构如医院预防保健科备案,定期追踪观察。改善实验室工作环境
医院领导应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要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实验室的环境和工作条件,增加自我防护设施(如感应水龙头、烘手机、洗眼装置、生物安全柜等),勤通风换气,改变工作流程,样品集中处理,减少污染机会。增加业务用房,检验科要科学合理安排科室布局,将实验室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及污染区,分别进行管理。加强检验科消毒管理
检验科各类培养物、化验检查残余物、废液中均带有致病性微生物,必须加强消毒与管理,每天对室内空气、墙、门窗、工作台面、地面进行消毒,包括门及柜把手的定期消毒,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实验器具摆放留有空间,检验时应避免污染,如有污染应立即处理,防止扩散,对于实验器具及时清洗并用高效环保消毒剂进行消毒,要严格金属器械、塑料橡胶制品和贵重仪器的消毒。要注意检验报告单的消毒,这是预防医院交叉感染至关重要的措施。严格医疗废弃物的管理
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对自动化检验仪器的废液进行消毒处理。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检验用品,注射器、吸管、试管、加样器吸头,各种废弃标本、培养基、酶标板等经含氯消毒剂消毒或高压灭菌后分类放入黄色医用垃圾袋扎紧,贴好标签,由专人回收,集中送交医用垃圾处理站,对针头及损伤性废弃物必须用防穿透的利器桶盛放,并做好各类垃圾回收的记录及交接工作,由双方签字。通过对上述各项措施实施和制度的不断改进及完善,使每个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危害的重要性,自觉提高自我防护意识,规范操作过程和消毒方法,消除各种不安全隐患和因素,从而更好的预防检验科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宁尚民.检验科预防医院感染的消毒方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2):203.[2]李瑛.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预防措施[J].医学检验与临床,2006,17(3):86.[3]徐兰,郭玉杰,张鑫.检验科预防医源性感染的措施与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7):786-787.
浅析检验科院内预防感染的措施 篇2
1 资料与方法
分别于2010年11月11日、2011年10月20日、2012年10月26日0∶00-24∶00, 对本院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 包括当日出院、转科、死亡的患者, 不包括当日入院的患者。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按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依据。
2 结果
2010到2012年连续三年的医院感染现患率分别为5.67%, 4.79%, 3.34%, 见表1。
3 讨论
3.1 加强院领导的重视与支持, 建立完善医院感染管理监控网络
一直以来,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常被认为是只有投入而无经济效益产出的工作, 多不被医院领导所重视。而长期的实践结果证明, 只有提高医院的感染管理工作质量才能从长远上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因此, 基层医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开展亟需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与重视, 它是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3]。另外,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需要建立三级医院感染管理监控网络, 组成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4]。对三级组织需明确职责分工,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统筹部署全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对存在问题需及时作出解决措施;医院感染管理科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具体职能实施部门, 负责医院感染管理的具体工作, 制定并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和控制措施;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主要由病区的工作人员组成, 负责本病区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
3.2 实现目标管理,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各项规章制度
医院应根据卫生相关部门制定的感染预防管理要求, 制定本院的医院感染管理目标, 并采取奖惩制度, 奖励达标完成科室, 惩罚达标率低的科室, 并直接追究直接责任人或领导的责任。同时, 为了保障医院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医院应根据国家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相关法律法规, 并结合基层医院实际情况,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预防监控方法措施等制度, 同时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与医务人员的个人绩效直接挂钩, 以确保各项制度措施的进一步贯彻落实。
3.3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 加大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宣传力度与深度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具有工作量大、涉及面广的特点, 它需要所有医务人员均参与到医院感染预防监控中。医院感染防控知识掌握人员越多, 医院感染就越容易控制, 医院感染率渐渐下降, 杜绝医院感染暴发产生。因此, 医院应加强对全体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教育, 加大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与深度, 提高工作人员的医院感染预防意识。培训可分两方面, 首先医院应选派医院专职人员积极参加国家或省内的各种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知识培训班, 使其掌握先进的感染管理方法与手段[5]。然后在医院内部也需定期举行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感染知识培训, 培训内容应包括消毒技术规范、卫生行业标准、多重耐药菌监测、手卫生知识、无菌操作技术、医院感染暴发处置流程及医疗废物管理等重要知识。
3.4 开展综合性预防医院感染管理, 保障医院感染管理预防控制效果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涉及医院工作开展的方方面面, 医院需积极采取综合性预防医院感染管理方法。消毒灭菌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医院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 规范地开展消毒隔离工作, 严格按要求使用各种消毒剂, 并且注意消毒剂的使用期限与注意事项。医院应重点做好消毒供应中心的消毒灭菌工作, 对于重点易感染科室部门使用的医疗物品需加强规范消毒灭菌力度[6]。对每批消毒灭菌物品需严格检查灭菌效果, 对不合格的用品须再次灭菌, 灭菌合格后才能使用。为防止交叉感染发生, 医务人员在日常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 严格手卫生, 同时对医务人员及患者进行乙肝5项检测, 隔离感染指标阳性的患者, 针对具有传染性的医务人员需及时调离治疗, 痊愈后恢复工作。为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医院应规范各种抗菌药物的应用, 避免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避免耐药菌株产生[7,8,9]。
3.5 监督医务人员行为, 开展环境卫生学监测, 加强一次性医疗废物的管理
医院组织人员不定期地对医务人员进行无菌技术操作检查, 检查其是否按规定规范地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另外, 医院必须定期对医务人员手部、消毒剂及物体表面等做细菌培养, 定期对医院病房、手术室、治疗室等进行空气培养, 对供应室高压蒸汽灭菌锅进行生物监测。另外, 做好一次性医疗废物管理工作对于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作用也十分重要[10]。为保障一次性医疗物品的应用, 一次性医疗用品须通过采购中心向正规供应商采购, 不得私自采购。对于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废物, 首先建立注明危险警示标识, 分类收集, 集中处置。
做好基层医院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意义重大, 它不仅是提高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 还是保障医疗安全的主要环节之一, 应积极探讨预防医院感染的管理模式, 在院领导的重视下, 建立三级管理监控网络, 健全相关规章制度, 做好培训监测工作, 采取综合性措施等进行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杨金友, 翟萍.探讨基层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模式[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30) :2 44-244.
[2]朱晓萍.基层医院院内感染的现状与对策[J].健康天地, 2010, 04 (3) :102-103.
[3]张丽英, 包金柱, 唐亚娟等.浅谈基层医院控制医院院内感染措施[J].首都医药, 2013, 20 (2) :15-16.
[4]李国芳, 曹岳蓉, 沈燕等.基层医院控制医院感染的实践[J].镇江医学院学报, 2001, 11 (1) :142-144.
[5]马霞萍.基层医院手术室感染管理难题与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9, 15 (10) :969-970.
[6]覃桂荣.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实施集中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1, 04 (2) :169-170.
[7]易丹.基层医院手术室与供应室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探讨[J].全科护理, 2010, 08 (31) :2885-2886.
[8]李淑芳, 肖雪琴.恩施州基层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现状调查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2, 09 (5) :240-241.
[9]胡海珍.基层医院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12) :52-53.
美国预防院内感染的5个有效措施 篇3
在预防感染方面,许多医院有现成的规章制度可以遵循;如中心导管血液感染(CL-BSI),呼吸器获得性肺炎(VAP),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和插管导致的尿路感染(CAUTI)等;但我们应该通过怎样的有效途径才能真正做到预防感染而又不增加额外的开支呢?我们提供以下五个有效的措施供大家参考。
1
正确流程标准化
在预防院内感染方面做得成功的医院都明白,如果希望有效地控制院内感染,应该把正确的操作流程融入到医院的系统设计中;举个例子,有家医院大大降低了导尿管插管所造成的尿路感染,因为它明确规定,除非医生特别下医嘱说保留导尿管,否则必须在插管两天后拔除;标准化措施的规定是设置停止医嘱的提醒功能或者添加自动停止医嘱的功能;密歇根大学曾经做过研究,该措施的执行可以降低52%的尿路感染发生率。
为防止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另一家医院规定,在给病人发放药物前至少需要有两个人独立核查病人的药物使用情况,以确保给病人发放正确的药品及剂量;根据安全用药实验研究所的调查发现,这类预防感染手册的应用及规章制度实施能够纠正95%的错误,从而防止有害事件的发生。
以上两种干预措施进一步说明了把正确的操作流程变成系统的默认标准,是减少偏差及防范出错的最有效办法。
2
提供捆绑护理
为预防感染的另一个有效措施是推行捆绑护理服务,即把与一个疾病相关的一系列防护措施捆绑起来一起执行,这要比一次执行单个护理效果要好。据考证,提供捆绑护理,不仅成本低,而且效果明显。英国的一个研究发现,实行可靠的捆绑护理服务,可减少14.5%的医院住院死亡率。
举一个例子,许多医院为防止皮肤压疮而实行“捆绑式皮肤护理”,包括创建一个治疗皮肤伤口的管理团队,用统一的方法评估皮肤状况,每次换班同时更换伤口敷料,把高危患者放在合适的卧床上,对长时间坐卧在坚硬表面上的患者(如手术床或者轮椅)采用局部皮肤减压装置。通常情况下,为严格遵守上述的捆绑护理措施,可以采用清单核查签署,并送交护理小组审阅,以确保有效地执行所有适当的护理。
3
手部卫生的提醒
许多感染和危害可以通过简单的保持手部清洁来预防;但在整个医院中要确保所有工作人员的手部卫生却是个艰巨的任务。为宣传保持手部卫生,大多数医院大力推行手部卫生运动,其中包括教育,提醒,审核和反馈。例如,一家医院工作人员使用代码短语提醒同事,是否已经清洁了他们的手(如“你见过汉娜吗?”),洗手提醒的宣传单张贴在显眼的地方,还有一些地方放置了酒精性洗液让员工使用,有时还采用“秘密购物者”方针,随时监测手部卫生的执行情况。
4
鼓励员工畅所欲言
预防感染措施的实施需要医院形成一个开放的环境,鼓励员工畅所欲言,提高安全意识,许多医院提供培训计划,推动医院文化,倡导有效沟通和团队合作,使员工具备主人翁意识。还有一些医院不惩罚提出问题的当事人,使人们不害怕报告不良事件。这样做,医院不仅能够主动找出错误,而且消除了危害发生的潜在风险。医院用这种方式,在危害发生之前,有效地落实防范措施,从而防止对患者造成致命的伤害。
5
领导参与
许多医院高管都承诺要提高病人安全,应该把安全承诺向一线工作人员清楚地传达。比如,一家医院领导进行每周的“病人安全行”或“院领导安全巡查”,他们参观临床和非临床科室,以搜查潜在的安全隐患或了解一线人员医护人员的顾虑;把提出的问题记下来在院领导的例会上进行讨论,并把解决每个问题的责任分配到具体的行政领导头上;在另一家医院,董事会和病人安全小组委员会的成员每月进行一次安全核查,对患者,员工和医疗设施进行安全隐患检查,包括发现安全问题并予以讨论;还有一家医院,院长和管理层每月进行安全巡查,评估医院设施的安全性(如:过期用品,医院使用的建筑材料等)。定期评估安全风险,是成功提高医院安全性,减少危害的基石,有些医院采用了预警报告系统,有效地监测危害发生情况,并成功减少危害。
医院如果明白院内感染的严重后果,进而推行上述的各种战略预防措施,积极提倡医院的安全文化,并结合到医院日常运营的流程和管理设计中,就能够更好地提高临床服务质量,给社会和患者带来福音。
浅析检验科院内预防感染的措施 篇4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6-09-06 21:52 文章来源: 丁香园
文章作者: garvel 文章编辑: ache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ICU 院内感染 ICU医师必读
1、管理制度
所有工作人员均应穿上工作服、换鞋入内,尽量减少人员流动,严格控制人员入室,探视者应换探视衣、鞋套入内。
所有人员要坚持洗手规则,在处理不同病人或同一病人的不同部位前、后均需洗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每个病人所用的血压计、听诊器、床头物品、供氧吸引装置等不可与别人交叉使用。病人出室后需彻底清洗消毒后方可给别人使用。
各种抢救物品与监护仪器在转换使用时,必须规范消毒。
室内地面、家具用消毒液擦拭每天二次,若有污染随时擦拭。
医护人员不得在室内用餐。
病房定期通风,加强床单位的终末消毒。
定期对病人的分泌物、引流物作细菌培养,发现或疑有感染,应立即采取措施,上报感染管理科。其他消毒隔离参照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2、诊断
——本次住院>72小时; ——3个月内曾住院; ——近期抗生素使用史。
3、医源性肺炎的治疗
(1)概述
医源性肺炎的分类:院内获得性肺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医务人员相关性肺炎。
所有怀疑有医源性肺部感染患者应立即予抗生素治疗,但在此之前必须先行下呼吸道取样培养。
(2)多重耐药的危险因素
发病前90天内曾接受抗生素治疗; 本次住院≥5天; 免疫抑制疾病或治疗; 所住病区有高频率耐药现象。
(3)经验性治疗
a、轻症:起病≤5天,无多重耐药危险因素。b、起病>5天,有多重耐药危险,病情危重。
常用抗生素剂量
名称 剂量
抗假单胞菌类头葆菌素
头孢吡肟 1~2g q8~12h 头孢他定 2g q8h 碳青霉烯类
伊米培南 500mg q6h或1g q8h 美洛培南 1g q8h ß-内酰胺/酶抑制剂
哌拉西林+舒巴坦 4.5g q6h 氨基糖苷类 庆大霉素 7mg/kg/d 妥布霉素 7mg/kg/d 阿米卡星 20mg/kg/d 抗假单胞菌喹诺酮类
左氧氟沙星 750mg/d 环丙沙星 400mg q8h 万古霉素 15mg/kg q12h
4、抗感染药物分级使用
(1)非限制性使用——ICU住院,进修医师
青霉素类——青霉素G,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苯唑西林,哌拉西林,苄星青霉素,青霉素V,巴氨西林
头孢菌素类——头孢氨苄,头孢唑林,头孢拉定,头孢布烯 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阿米卡星,链霉素 氯霉素类——氯霉素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罗红霉素,琥乙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阿其霉素
四环素类——强力霉素(多西环素),美满霉素,金霉素 呋喃类——呋喃妥因,莫匹罗星
喹诺酮类——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洛美沙星 磺胺类——SMZco,柳氮磺吡啶,磺胺醋酰钠 其他——甲硝唑,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比嗪酰胺,对氨基水杨酸钠,利福喷丁,力克肺疾,磷霉素 抗真菌药——制霉菌素,酮康唑,咪康唑,特比萘芬,联苯苄唑,克霉唑
抗病毒——利巴韦林,阿昔洛韦 中草药制剂——大蒜素,黄连素 抗寄生虫类——均为非限制药
(2)限制使用——ICU主治医师
青霉素类——氨苄西林/舒巴坦,羟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克拉维酸
头孢菌素类——头孢呋新,头孢克洛,头孢西丁,头孢匹胺,头孢布烯,头孢他美酯,头孢地嗪 其他ß-内酰胺类——氨曲南
氨基糖苷类——奈替米星,大观霉素,依替米星 大环内酯类——克拉霉素,乙酰吉他霉素
喹诺酮类——左旋氧氟沙星,氟罗沙星,甲氧沙星,莫西沙星,司帕沙星
其他——替硝唑,奥硝唑
抗真菌类——氟康唑,伊曲康唑,氟胞嘧啶
抗病毒——泛昔洛韦,更昔洛韦,万乃洛韦,喷昔洛韦,聚肌胞,干扰素,拉米夫定,金刚烷胺
(3)特殊使用——ICU副主任医师以上
青霉素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头孢菌素类——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头孢他定,头孢哌酮,头孢唑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唑兰
其他ß-内酰胺类——拉氧头孢,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洛培南,帕尼培南/倍他米隆
浅析检验科院内预防感染的措施 篇5
为了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的要求,制定院内感染控制计划如下:
1、成立以主任为主要负责人的院内感染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科院内感染工作。
2、院内感染小组根据本科室医院感染特点制定管理制度,组织实施对科内医院感染及感染环境进行监测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院感质控小组对科室院内感染落实情况每周检查一次,每季度汇报一次;对存在的问题做好记录,认真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
3、组织本科室学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监督检查本科室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督促本科室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原则。
4、发现院内感染病历及时填写《医院感染病历调查表》,按院内感染病历上报制度、流程要求准时上报。认真学习抗生素应用原则,合理应用抗生素,严格控制感染的发生。
5、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各治疗室定时通风换气,每桌、每床按院感原则执行一人一消毒制度。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6、严格按照卫生部《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加强对医疗废物的管理,科主任为直接监管人;医疗废物分类标示、记录完整,去向明确,与医疗废物回收人员当面交接并记录。
7、每季度召开一次感染质控小组会,对上级、科室在感染质控活动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改进措施,写出书面材料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篇6
手术室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医务人员管理措施:
1、患有上呼吸道感染及皮肤化脓性感染者禁止入内;
2、进入手术室必须戴消毒口罩、帽子、更衣换鞋;
3、尽量减少手术间人员的流动,严格控制参观人员;
4、手术室工作人员因事外出,必须更衣或穿外出衣;
5、严格执行外科消毒、穿衣、戴手套等各项无菌操作规程;
(二)、病人管理措施: 隔离病人:
1、当传染病或感染性病人需要手术治疗时应在隔离手术间手术,手术间外应有隔离标志;
2、在室内应有巡回护士,如需要从外面拿取物品时,应有外面巡回护士送给;
3、术后手术用过的器械、敷料和各种用物及时专用容器收集送消毒供应中心处置;
4、医疗废物严格规范密闭收集处置。
(三)、消毒灭菌管理措施:
1、各种灭菌容器中的消毒液,根据其效能定期更换和检测;
2、经常启盖的灭菌盒,每天更换消毒灭菌,固定的器械或敷料包定期清理灭菌,注意更换标记;
3、过期敷料或可疑污染物品应重新灭菌;
4、库领各种未经灭菌处理的橡皮类、硅管、内固定器械,送消
毒供应中心处置后备用;
5、体外循环用的各种塑料管、袋用环氧乙烷消毒灭菌,有效期内保存使用;
6、高压蒸汽灭菌必须定期测定灭菌效能;
7、无菌手术、污染手术要分开进行,如手术间有限,应先做无菌手术,再做污染手术;
8、应有定期清洁卫生制度,每日(周、月)定人定点定时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并定期做好监测工作;
9、特殊感染或传染患者手术后按特殊感染或传染污染处置要求进行消毒处置;
10、手术备皮尽可能在术前短时间内进行。
集中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消毒供应中心室布局设施:符合卫生部相应规范要求:(1)供应室工作流水线:物流路线由污到洁,强行通过不得逆行即遵循:“接收——清洗——检查、打包、灭菌——储存——分发和敷料制作——灭菌——储存——分发”,未经灭菌与灭菌后的物品严格分开,消毒物品和污染物品不交叉迂回传递;
(2)划区:污染区——将接收的各种用物进行分类、初步处理和清洗;清洁区——进行手术器械检查、器械及敷料包装、消毒灭菌处理、储存和发放。
2.供应室主要工作程序:
(1)清洗:尽可能机械自动清洗系统完成,锐利器械必须机械自动清洗,如超声清洗机清,常规清洗时,先用洗涤剂浸泡擦洗后以含酶清洗液清洗,以去除物品上的油污、血垢,然后流水冲洗,具有
关节、齿槽和缝隙的器械以及注射器的外管和内芯都应尽可能可能张开或折御洗刷干净;物品经过清洗后,因故未能打包者,应将物品妥善存放在清洁、干燥处,暂时保存;运送物品的工具和盛器,按收回和送出、清洁和污染分开使用,避免交叉污染,每日进行清洗保持清洁;
(2)包装:(包装是保持灭菌物品的灭菌状态的重要手段,包装前必须严格进行清洗质量及器械性能的质量检查)①包装材料应经性能测试,要求具有良好的蒸汽穿透性,又能阻挡微生物侵入,对灭菌物品不粘着、不发生反应、无害,价格便宜,布类每次用后均要洗涤;②敷料应按使用顺序折叠摆放,其外形尺寸不大于 30cm×30cm×50cm(预真空),重量不超过5kg;③手术器械放入器械托盘包装,重量不超过7kg;④包外捆扎材料,最好用化学指示胶带,包内必须每包中央置有效的化学指示卡,若采用线绳时要求捆扎后不易松散,取用时易于解开而又不使物品污染,禁止用大头针、橡皮圈、钉书针等材料封口;⑤包装好的物品必须具备可追溯记录标识即在包外应做标记,且记录包内物品名称、数量、包装日期、消毒灭菌锅次及经手人签名。
3.供应室管理措施:①严格区分污染物品、清洁物品和灭菌物品;②各种器械包、治疗包的包装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③严格检查消毒包的有效起止日期,消毒包要求干燥,便于保存及质量;④灭菌物品每月接受抽样检查;⑤消毒灭菌器严格规范生物监测并做好相应监测记录档案管理。
新生儿、母婴同室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医务人员管理:
① 健康带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沙门菌)者、患有感染性疾病工作人员患病期间应暂时调离。
该区工作人员专用工作服不得穿入其他病区,其他工作人员进入新生儿、母婴同室必须在指定的区域更换隔离衣裤及鞋,并严格使用各种防护用品。
接触每个新生儿前,所有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手卫生规范。限制人员流动:严格控制探视时间和人数,无陪护区、医疗区非卫生技术人员不得进入。
2.监控管理程序:
孕产妇入室除更换全部衣物外,也须更换鞋,个人物品不得带入室内;
当孕产妇或新生儿疑有或已患某种感染或传染性疾病 时,应针对其感染种类及程度作相应的隔离处理;
每日通风并空气消毒,定期或不定期接受微生物学监测; 使用后的诊疗用品依据其用途和性质,严格清洁、消毒和灭菌管理。
3.保洁制度:要求环境清洁、空气新鲜:①保持工作鞋清洁,每周至少清洁一次;②卫生用具包括拖布、抹布等,严格分区专用;③每周进行一次大扫除,并对室内空气和用物彻底消毒一次。
感染性疾病科预防控制措施
1.建筑布局分区设立:分区设置措施,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2.人员防护措施:严格遵循标准预防和额外预防措施,医务人员应掌握和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帽子/头发罩、眼罩(护目镜)、面罩、隔离衣、防护服、靴/鞋套等:
① 洗手和手消毒;
② 当接触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和分泌物时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③ 正确处置病人使用后的设备和污染的物品; ④ 防止针刺伤或锐器伤;
⑤ 环境、设备和设施的清洁消毒和溢出物的规范处理; ⑥ 正确处置医疗废物,使用黄色隔离标记。
3、病人分类隔离管理措施
① 可疑病人安置在单人隔离病房; ② 同种病原体感染的病人安置于一室;
③ 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减少不必要的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应尽量减少污染;
④ 根据疾病种类、病人病情、传染病病期分别安置病人; 4.保护易感宿主的措施:
① 对易感宿主实施特殊保护性隔离措施,必要时实施预防性免疫注射;
② 免疫功能低下和危重病人与感染病人应该分开安置; ③ 空调相对独立,保护性隔离室应采用正压通风,呼吸道隔离室应采用负压通风;
④ 根据不同的感染病人进行分组护理。
口腔科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落实规范,健全制度:根据卫生部颁发《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及《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规范》制定制度,强化培训,提高认识。
2、布局合理、分区明确:必须严格按治疗单元规范要求设置治疗椅(≥3M2/治疗椅单元),2台治疗椅间距≥5M,且中间必须设置≥1.6M分隔栏。
3、诊疗环境保洁:空气清洁尽可能采用自然通风,通风不好备机械通风设施或空气净化设备;治疗用物表面没治疗完毕即以有效氯消毒液(500mg/L)擦拭消毒处置,遇明显污染随时消毒处理。
4、治疗器械管理:严格遵循消毒技术规范要求,进行器械清洗、消毒、灭菌管理规范,尽可能送集中消毒供应室处置。
5、严格职业防护规范执行:严格按标准预防要求,规范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6、严格医疗废物管理:严格执行医院医疗废物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产房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医务人员管理:
凡进入分娩室的工作人员必须在指定的区域更换隔离衣裤及鞋,并严格正确使用各种防护用品;
接触每个病人前,所有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手的卫生规范。除送病人到产科病房外,产房人员不能穿产房制服到分娩室以外,转送病人到其它地方须换上外出衣;
2、监控管理程序:
产妇入室除更换全部衣物外,也须更换鞋,个人物品不得带入室
内;
当疑有或已患某种感染或传染性疾病的产妇临产时,应针对其感染种类及程度作相应的处理;
分娩室每日通风及并空气消毒,定期或不定期接受微生物学监测;
接生后使用的臀垫,应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清洗凉干备用;
3、保洁制度,产房要求环境清洁、空气新鲜:①保持工作鞋清洁,每周至少清洁一次;②卫生用具包括拖布、抹布等,接待产室、分娩室、隔离室等分区专用;③对分娩室和待产室每周进行一次大扫除,并对室内空气和用物彻底消毒一次。
检验科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1.人员管理:(1)工作人员上班时严格穿戴工作服、帽子、口罩,工作中有可能污染治病菌或从事烈性标本处理时,应穿戴隔离衣、裤,换下的隔离衣、裤必须严格按相应要求安全处置后备用。(2)工作中严格标准预防的原则,正确使用各种防护用品,做好自我防护。(3)工作中严格执行消毒灭菌管理的各项操作技术规程,每操作前后严格按手的卫生规范做好手卫生工作即操作前后均应洗手,必要时行手消毒。
区域划分:布局合理,严格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各区有明显的标识。清洁区包括办公、会议、休息、储存、培养基和试剂室;半污染区包括卫生通道、更衣、缓冲间;污染区包括标本收集、存放、处置、检测室。各区域物品严格规范管理。
3.环境管理:(1)定时空气通风,地面湿式清洁。清洁用具严
格分区专用;(2)各类用物表面、台面每天工作前清洁,工作后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地面以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3)检验标本直接污染的用物或器具以2000mg/L有效氯或溴消毒液喷洒或浸泡消毒30~60分钟。
4.检验器具管理:(1)采集标本的器材必须达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要求,尽可能使用一次性器材;(2)重复使用器材必须严格清洁-灭菌处置后备用,灭菌尽可能压力蒸汽灭菌,不宜者以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1小时后清洁备用。
5.各种废弃物管理:(1)一次性使用的器具必须严格按医院医疗废物的管理规定处置;(2)微生物培养后培养基必须压力蒸汽灭菌后常规废物处置;(3)检验残存标本以5000mg/L有效氯或溴消毒液1:1混合静置>2小时后常规废物处置。
常见多重耐药菌株感染的预防措施
近年来,多重耐药菌(MDRO)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由于耐药菌对临床上普遍使用的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所致感染治疗困难,病死率较高。这些耐药菌分布广、传播快,容易产生暴发流行,给临床治疗及医院感染的控制带来困难。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安全,特制订本防控措施。
(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耐药菌株的产生
1.严格掌握适应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各科室应该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医院相关规定,按抗菌药物的分级使用管理原则,严格掌握使用抗菌药物适应症。避免由于抗生素的滥用而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2.重视病原学检查,提高病原学送检率。各临床科室对感染病人及时做好相应病原学标本的采样送检,杜绝标本的二次污染,尽早准确确定致病菌。依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根据药动学和药效学参数对时间/浓度依赖型的药物执行不同的给药方案,规范给药剂量、途径、间隔和疗程。
3.推行优化抗菌治疗策略:严重感染的患者主张初期选择能覆盖所有可能引起感染病原菌的广谱药物实施“猛击”疗法,确保杀灭致病菌,然后尽早根据药敏结果选用针对性强,窄谱的药物实施“降阶梯”治疗。
(二)建立和完善多重耐药菌监测、预警和反馈机制
微生物室发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和广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及绿脓假单孢菌等应及时报告院感科和病人所在的科室,院感科进行相应的流行病学调查,协助和指导临床科室对该类病例进行管理和消毒隔离工作,同时对多重耐药菌监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报告医务处,反馈药剂科,药剂科建立预警反馈机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预警报告及时上报医务处,反馈临床科室和医院感染管理科。
(三)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1.切实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尿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2.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掌握手卫生指征,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对患者实
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者分泌物后、摘掉手套后、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以及从患者的污染部位转到清洁部位实施操作时,都应当认真洗手和手消毒。手上有明显污染时,应当洗手;无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3.实施标准预防和接触隔离预防措施。(1)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施隔离措施,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在病房不足时可进行床旁隔离;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按照《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在病历牌上粘贴兰色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实施标准预防和接触隔离预防。(2)医务人员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当使用手套,必要时使用隔离衣。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认真洗手和手消毒。(3)病房内医疗用具如呼吸机、吸痰器、输氧管道、血压计、体温表等固定使用,用后常规消毒。(4)解除隔离指征: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如检出VRSA,原则上需要连续2-3个标本检验(每次间隔24-48h)均阴性。
4.加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各科室应当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对收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的病房,应当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
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5.多重耐药菌感染者和定植者产生的生活垃圾按医疗垃圾处理。
(四)加强业务培训,提高诊治能力
各科室应组织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讨论,对医务人员进行有关多重耐药菌感染及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的知识学习培训,强化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意识,掌握并实施预防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策略和措施,保障医疗安全。
常见多重耐药菌株感染的隔离预防措施
根据卫生部《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及《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等法规,结合实际,修订本措施。
1.严格执行《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和医院《消毒隔离制度》等有关规定。认真做好手卫生和消毒隔离工作。
2.按照医院规定做好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及时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
3.患者安置原则应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可以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4.病室内应保持通风换气,必要时空气消毒。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消毒,定期(每周)彻底清洁卫生。
5.病人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1-2次。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并装入黄色塑料袋送洗衣房消毒,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物品。
6.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位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7.弯盘、体温计等用后立即消毒处理。加强各类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清洁与消毒管理。一次性餐具、便器固定使用,保持清洁。
8.对传染病患者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传染性引流液、体液等标本需消毒后排入下水道。
9.治疗室、配餐室、病室、厕所等应分别设置专用拖把,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10.根据医院《预防和控制经空气、飞沫及接触传播等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及“预防血源性疾病感染控制原则”,做好经空气、飞沫、接触传播等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防止院内传播流行。如对肝炎、伤寒等传染病人,应采取相应隔离措施,按病种隔离。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病人,按照“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相关隔离”要求隔离。病人离开后,严格终末消毒。
11.对目标感染或定植菌(MRSA、VRE、产ESBLs菌、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泛耐药铜绿假单孢菌等)病人单独安置或床旁隔离,采取相应隔离措施;诊疗护理活动应先非感染病人后感染病人。对疑似特殊感染病人,如疑似呼吸道传染病人须及时上报,单间隔离救治,加强防护,有创操作时选择严密防护,防止锐器伤。一旦发生锐器伤,立即报告科主任及医院感染管理科,按照医院《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流程》处置。
12.加强医疗废物管理,严格医院医疗废物管理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并做好交接记录。
门诊部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根据卫生部《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隔离
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及《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等法规,结合实际,制订本措施。
1.门诊护士应做好预检分诊工作,维持病人就诊秩序,设立卫生宣传栏,经常向病人进行预防、保健、卫生、消毒、预防感染等知识的教育。
2.传染病流行期间,门诊应设临时检疫岗,对每一就诊病人进行预检,可疑者要进行隔离观察,排泄物、分泌物要按规定处理。
3.严格手卫生,工作人员工作时必须衣帽整洁,接触患者前后洗手或手消毒。
4.室内保持整洁,一般情况下湿式清洁,每天二次,用500mg/L含氯消毒液 擦拭检查台、床、桌、椅等。
5.诊室每天开窗通风换气不少于二次,每次≥15分钟。必要时可采用紫外线消毒。
6.无菌罐、镊、钳高压灭菌2次/周,无菌贮槽中的灭菌物品(未经小包装)一经打开,一般要求使用时不超过24小时。
7.做好消毒隔离工作,灭菌物品在有效期内使用。接触皮肤的一般诊疗用品如血压计、袖带、听诊器等保持清洁。血压计袖带若被血液、体液污染应在清洁的基础上使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再清洗干净,晾干备用。听诊先清洁再用酒精擦拭消毒。体温表每次用后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清水冲净,擦干备用。
8.疑似或确定为法定传染病者,应及时填写传染病登记卡。9.拖把应有明显标记,严格区分使用。拖把每次使用后清水冲洗,悬挂凉干备用。地面有血液、分泌物污染时,先用2000mg/L含氯消
毒剂约等量喷洒污染地面30min后常规处置,拖把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 min后,清洗干净,晾干备用。
10.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应分类放置,禁止乱放。
急诊科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根据卫生部《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及《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等法规,结合实际,制订本措施。
1.工作人员衣帽整洁,治疗操作戴口罩。认真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严格遵循标准预防原则,检查病人前后洗手或手消毒,检查传染病人、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菌病人后、接触污染物之后等,应洗手和或手消毒等。
2.保持室内空气清洁,抢救室、治疗室、换药室等每日空气消毒机消毒,并有记录。空气消毒机过滤网和空调过滤网定期清洁,有记录。
3.治疗室和换药室等桌面、办公桌面、病历牌、水池、平车、轮椅、诊察床等物体表面、每日定时清洁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30分钟后清水檫净。
4.无菌物品有失效期,并专柜放置,一用一灭菌。
5.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液体,须注明开启时间,超过2小时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不得超过24小时。
6.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两次,容器每周灭菌两次,置于无菌贮槽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超过24小时,尽量采用小包装。
7.体温表一用一消毒,有浓度监测和记录。听诊器、血压计等定
期和随时清洁、消毒。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管道等器材,统一送供应室消毒,要求每日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湿化液用灭菌水。
8.根据医院有关《预防和控制经空气、飞沫及接触传播等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及“预防血源性疾病感染控制原则”,做好经空气、飞沫、接触传播等感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防止院内传播流行。如对肝炎、伤寒等传染病人,应采取相应隔离措施,按病种隔离,病人离开后,严格终末消毒。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病人,按照“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相关隔离”要求,采取隔离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引起医院感染。对疑似特殊感染病人,特别是疑似特殊呼吸道传染病人必须及时上报,单间隔离救治,采取一级防护措施,有创操作时选择二级防护,防止锐器伤。
9.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流程规范处置,分类收集,密封转运,做好交接记录。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护措施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等法规,结合医院实际,制订本措施。
(一)标准预防的原则
1.1 隔离对象:将所有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视为有传染性,需要隔离。防护目的:实施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根据传播途径执行接触、空气、飞沫隔离措施。重点是认真洗手和掌握洗手的时机。
1.2 标准预防措施
A.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
a.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b.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B.在下列情况下,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a.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b.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c.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d.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e.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f.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洗手与卫生手消毒方法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执行。C.外科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 a.先洗手,后消毒。
b.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
外科手消毒方法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执行。口罩的使用:应根据不同的操作要求选用不同种类的口罩。一般诊疗活动,可佩戴纱布口罩或外科口罩;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
护口罩。纱布口罩应保持清洁,每天更换、清洁与消毒,遇污染时及时更换。应正确佩戴口罩,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见《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D 护自镜、防护面罩的使用:下列情况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
a.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
b.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
c.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佩戴前应检查有无破损,佩戴装置有无松懈。每次使用后应清洁与消毒。
护目镜、防护面罩的戴摘方法见《医院隔离技术规范》。手套的使用:根据不同操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种类和规格的手套。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
2.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粘膜时,应戴无菌手套。
方法及注意事项见《医院隔离技术规范》。一次性手套应一次性使用。
E.隔离衣与防护服的使用:下列情况应穿隔离衣
a.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时。
b.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者、骨髓移植等患
者的诊疗护理时。
c.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穿防护服: 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方法及注意事项见《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鞋套使用:鞋套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并一次性应用。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时和从缓冲间进入负压病室时应穿鞋套。应在规定区域内穿鞋套,离开该区域时应及时脱掉。发现破损应及时更换。
防水围裙的使用:分为重复使用的围裙和一次性使用的围裙。1.可能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它污染物质喷溅、进行复用医疗器械清洗时,应穿防水围裙。
2.重复使用的围裙,每班使用后应及时清洗消毒。遇有破损或渗透时,应及时更换。
3.一次性使用围裙应一次性使用,受到明显污染时应及时更换。帽子的使用:分为布制帽子和一次性帽子。A.进入污染区和洁净环境前、进行无菌操作等时应戴帽子。B.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更换。C.布制帽子应保持清洁,每次或每天更换与清洁。D.一次性帽子应一次性使用。
设备清洁消毒原则:用过的可重复使用的设备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为防止皮肤黏膜暴露危险和污染衣服或将微生物在病人和环境中传播,应确保在下一个病人使用之前清洁干净和消毒或灭菌处理。
环境清洁消毒原则:在彻底清洁的基础上,适当地消毒床单、设备和环境的表面(床栏杆、床单位、轮椅、洗脸池、门把手)等。
被服处置原则:触摸、传送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 的被服时,防止皮肤黏膜暴露和污染衣服,应避免扰动,以防微生物污染其他病人和环境。
(二)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
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医院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它途径的传播),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
(1)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适宜隔离病重: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经血传播性疾病、皮肤感染等
措施:①床旁防置蓝色“接触传播”标志并有中文标;②尽量采用单间隔离,可同种病原感染同房间隔离;③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脱掉隔离衣严格洗手;④接触病人前后、接触可能污染物品后及不同病人之间要严格洗手;⑤诊疗用品专人专用,严格一用一消毒;⑥可回收物品双层黄色袋密闭收集注明标识;⑦病人转院或离开严格终末处理;⑧医疗废物严格密闭双层黄色袋密闭收集无害化处理;⑨限制探视,探视者穿戴隔离衣并严格手卫生。
(2)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适宜隔离病重:肺结核、水痘等空气传播疾病
措施:①房间或床旁防置黄色“空气传播”标志并有中文标,限制人员出入;②采用单间隔离(尽可能负压房间隔离),可同种处于同期患者同病室隔离,间隔必须大于1米;③尽量减少转运,需要转运工作人员具备相应防护;④工作人员进入房间严格正确使用防护用品,使用后物品双层黄色袋密闭收集注明标识;⑤病情允许患者佩戴
外科口罩并限制活动范围;⑥患者之间或与探视者之间保持1米以上距离,探视者戴外科口罩,严格手卫生;⑦加强通风和空气消毒;⑧病人转院或离开后严格终末处理。
(3)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隔离病种: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措施: ①房间或床旁防置黄色“空气传播”标志并有中文标,限制人员出入;②采用单间隔离(尽可能负压房间隔离),可同种处于同期患者同病室隔离,间隔必须大于1米;③尽量减少转运,需要转运工作人员具备相应防护;④工作人员进入房间严格正确使用防护用品,使用后物品双层黄色袋密闭收集注明标识;⑤病情允许患者佩戴外科口罩并限制活动范围;⑥患者之间或与探视者之间保持1米以上距离,探视者戴外科口罩,严格手卫生;⑦加强通风和空气消毒;⑧病人转院或离开严格终末处理。
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措施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操作规范、监测标准》、《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及《医疗废物处理条例》等法规,结合实际,制订本措施。
(一)管理:执行卫生部《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1.人员管理
1.1 工作人员必须经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压力蒸汽灭菌器械操作人员还必须取得质量监督部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
1.2 进入工作区前需工作服、帽子穿戴整齐;进入污染区的工作
人员还需戴口罩、穿防水隔离衣、手套、防水鞋。
1.3 执行各项工作前、后应彻底洗手,工作过程中手有污染也应及时洗手。
1.4 回收的使用过之器材,皆视为感染性物品,应小心谨慎处理,避免锐利物品导致的锐器伤。
1.5 工作人员除非必要,应减少在灭菌物品贮存区进出。人员不可在去污区、准备区、灭菌区、灭菌物品贮存区之间互相穿梭,且勿于工作区内进食。
1.6 若皮肤有伤口或有传染疾病者,护士长应作出评估,必要时会同感染科医生评估该工作人员是否可作工作调整。
1.7 若患有呼吸道感染者应戴口罩,并禁止面对灭菌物品咳嗽、打喷嚏。
1.8 工作人员随时掌握有关感染管制及消毒灭菌相关信息,并不定期接受相关在职教育训练。
1.9 非供应室中心之外的其他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进入各工作区;参观者均在参观通道内进行参观,不得穿越其它区域。
2.中心使用的清洁剂、酶制剂、润滑剂、包装材料等用品应符合国家相关要求
3.中心应制定各项操作流程并严格监督执行。
4.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制定各环节质量控制要求及标准,认真进行检查和记录。
(二)环境和物品 1.通风设备
室内温度:维持18-24℃;相对湿度:35-50%。
空调:灭菌物品存放区、检查包装区为正压区。去污区为相对负压。气流走向:依序灭菌物品存放区、检查包装再至去污区。换气次数:6-12次/小时。
2.环境
各工作区环境及工作台面及桌面应随时保持清洁、干燥;定期消毒。
去污区的地面每日以500mg/L的含氯(溴)消毒液清洁;若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用1000mg/L的含氯(溴)消毒液倒在污染地面30分钟后再用拖把拖干净。工作台面的桌布每日更换。
灭菌物品存放区、检查包装区内放置灭菌后物品的柜子、架子等物体表面每日500mg/L含氯(溴)消毒液擦拭。并做好环境卫生的微生物监测的自测工作(包括空气和物体表面)。
3.用物
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应遵循回收、分类、清洗、消毒、检查、包装、灭菌、储存与发放等基本工作流程。
所有的无菌物品和非无菌物品应该分区放置。污染器械和物品的回收
使用科室应及时送尽快由消毒供应中心处理;特殊感染性疾病污染的器械和物品应放在防污染扩散的装置内,并标明感染疾病类型。
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定时到使用科室收集使用后的器械,物品,回收应使用封闭式回收车或收集箱,按照规定的路线,封闭运送。
收回的污染器械、物品,应及时进行清点,检查和记录,尽快进行去污处理;避免在使用科室清点,减少交叉污染机率。
使用后的一次性无菌物品等医疗废物不得进入消毒供应中心进
行回收和运转处理。
回收车或收集箱每次用后应清洗或消毒,干燥存放。
器械,物品的清洗:包括分类,清洁剂浸泡,清洗,漂洗与干燥。根据器械的不同材质,形状,精密程度与污染状况进行分类。根据器械类型和性质,采用不同的清洗方法:包括手工清洗,机械清洗。耐热,耐湿的器械与物品宜采用机械清洗方法精密;复杂的器械应先手工清洗,再采用机械清洗方法或手工精洗。
手工清洗的操作步骤包括初步冲洗,清洁剂浸泡,刷洗(超声清洗),漂洗与干燥。
严重污染或有机物干固器械初步处理的步骤包括清洁剂浸泡,冲洗(刷洗),再采用机械清洗方法清洗。
精密,复杂器械的清洗方法包括冲洗,清洁剂浸泡,冲洗(刷洗),在采用机械清洗方法清洗。
人工清洗时做好个人防护,清洗过程中应将器械轴节完全打开,复杂的组合器械应拆开;在流动水中进行冲洗,在清洗液面下进行洗刷,防止产生气溶胶。
人工清洗使用的专用器械清洗水槽,专用酶清洁剂与专用的刷子或海绵,每天用后清洁消毒。
机械清洗的用水根据污染情况及时更换;器械上有锈渍时必须先除锈,然后再进行机械清洗;器械轴节必须充分打开,容器,管状类放在专用冲洗架上清洗;器械表面和管腔内必须充分接触水流。
机械清洗的设备清洗仓或水槽每天用后须清洗;每周检查自动添加清洗剂泵管是否通畅,准确控制清洗剂用量;带电源的器械不得使用浸泡清洗方法,可用沾有清洁剂的纱布或海绵进行清洁。
器械的清洗与保养应严格按《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操作规范》选择器械专用清洁剂和润滑剂,其使用和操作应按照产品的使用说明书进行。
用水原则应按《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操作规范》并根据清洗方法和程序使用不同水质的水。
清洗,消毒后的器械禁止采用放置在空气中自然干燥;可采用机械烘干;不适用高温干燥可用清洁纱布擦拭干燥或采用95%的乙醇擦拭干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干燥。
器械,物品的检查与包装:经过清洗、消毒、干燥处理的器械、物品,在检查包装区进行检查,包装后灭菌。
清洗质量的检查: 目测或借助放大镜,检查清洗后的器械是否光洁,无残留物质,无血渍,污渍和水垢,器械表面包括关节,齿牙等处不得有锈斑。不合格器械应退回重新处理。
器械功能的检查: 检查器械功能的完好性,灵活性,咬合性等,刀刃器械,穿刺针的锋利度等。
器械包的组装与摆放严格按照《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操作规范》,不得超出标准重量,和体积。
器械的包装时必须核对器械种类与数量;锐器应加保护套。用于器械包装的包布层数不得少于两层;使用的包装材料应符合包装材料要求。
用于器械包装使用的盒式等硬质容器必须一用一清洗,清洗方式与器械清洗相同;使用的滤纸应一用一更换。
用于器械包装使用的一次性塑封包装材料,密封宽度应大于6MM,保证热封严密完整。
灭菌物品包必须包装严密,捆扎松紧适度,使用外用化学指示胶带贴封。
灭菌包应标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失效日期、操作人员代号、灭菌器锅号、锅次等。
灭菌物品的装载严格遵守《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操作规范》的要求,容量严禁超载或过小,并做好灭菌物品种类、数量、灭菌器编号、锅次、菌程序、灭菌温度、灭菌日期、灭菌时间、操作者等的记录和存档工作。
灭菌的方法应根据器械、物品的用途、性质等选择适宜的(压力蒸汽、环氧乙烷、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等)灭菌方式。
菌物品的卸载
压力蒸汽灭菌物品的卸载时:物品取出后放置于远离空调或冷空气入口的地方冷却;物品完全冷却前,不要放到冷的台面上,防止产生冷凝水。
灭菌物品的卸载时:检查灭菌包装的完整性,干燥情况,如有破损、湿包,应该视为灭菌失败必须重新灭菌处理;灭菌包掉地或误放不洁处应视为污染必须重新清洗、检查、包装、灭菌处理;
灭菌物品的存放
灭菌物品存放区应由专人管理,按规定着装,并注意手卫生,其他无关人员不得入内。
所有灭菌物品均应仔细检查,符合要求后方可进入灭菌物品存放区储存;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用品须拆除外包装后方能进入灭菌物品存放区
灭菌物品存放区应清洁,干燥。温度应在20摄氏度~25摄氏度,相对湿度应小于60%。
灭菌物品应存放于洁净的橱柜内或存放架上;存放架(橱)必须离地20CM-25CM,离墙5CM-10CM,距天花板50CM。
灭菌物品应分类放置、位置固定、标识清楚,并按有效期顺序排列,严禁过期。
菌物品存放的有效期:在温度低于25摄氏度,温度低于60%的存放条件下,有效期为10~14天,其他环境存放期应为7天。
灭菌物品的发放:
应根据使用科室的需要,按照规定的路线由专人,封闭式运送车或容器进行发放,并做好发放时的记录,包括物品发放日期、科室、物品名称、规格、数量、发放者、接受者等内容。
发放灭菌物品时应注意:
发放物品的运送车、容器等工具应每日清洁,消毒后存放。从灭菌物品存放区发出的物品不能再退回存放区
过期灭菌物品须从存放区取出,重新进行清洗包装和灭菌处理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
应由专人监管,在进入消毒供应中心时应检查检验合格证,外包装是否符合要求包括标记清楚、包装清洁、没有污渍、水渍、霉变、包装没有破损、变形等。
入库时检查并记录入库日期、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厂家、生产批号、灭菌日期、失效日期等
定时进行物品的盘点并记录,做到收、发一致。
发现不合格产品,应立即停止发放和使用,并通知相关部门。4.特殊感染病人用后器械的清洗消毒和处理
破伤风、气性坏疽、炭疽等感染的病人使用后的器械,应先高水平消毒后,再采用机械或手工清洗方法进行清洗。
朊毒体感染病人用后的器械按照《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操作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处置。
(三)监测:执行《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应专人负责清洗、消毒、灭菌的质量监测,包括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学监测,同时应对清洗、消毒、干燥、包装和灭菌的设备进行检验和验证。
清洗质量的监测
日常监测在检查包装流程时进行。
使用清洗消毒机进行装载、温度、时间等工艺监测。
每月不定期抽查,每次抽查1—3个待灭菌包内所有物品的清洗质量。
消毒质量的监测
化学消毒应每天进行浓度监测、定期进行消毒剂生物监测。不定期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对消毒效果进行抽测。灭菌质量的监测
压力蒸汽灭菌质量的监测:应该使用物理监测法(工艺监测)、化学监测、B—D测试和生物监测法。
物理监测法(工艺监测):每锅监测,每次灭菌时必须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时间等灭菌参数。
化学监测法:每包监测,(包括包外灭菌化学批示物监测、包内灭菌化学批示物监测)可进行化学挑战测试包监测。
具体要求为每一灭菌包包外均应贴有包外化学指示胶带或包外
指示卡,高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包内灭菌化学指示物。
每—灭菌批次可进行化学挑战测试包监测。
通过观察指示胶带或指示卡(物)颜色的变化,判定是否经过灭菌和灭菌是否合格。
对化学监测不合格的物品包不得发放使用部门或使用。生物监测法:应每周一次,采用嗜热脂肪杆菌芽胞(ATCC7953或SSIK31株)对灭菌器的灭菌质量进行生物监测.生物监测包放在排气口的上方,并设阳性对照.生物监测不合格时,应立即追溯召回上次监测合格以来的所有灭菌物品,重新灭菌;并应分析原因,生物监测连续三次合格后方能使用。
灭菌植入型器械应每批次进行生物监测。采用新的包装材料和方法进行灭菌时应进行生物监测。
新安装、移位、故障、大修后和灭菌失败后,应进行生物监测,空负荷连续监测三次,合格后方可使用。
B-D试验: 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应每日开始灭菌运行前进行B-D测试,B-D测试合格后方可使用。B-D测试失败,应及时查找原因进行改进。
B-D测试失败,应及时查找原因进行改进,监测合格后方可使用。新安装、移位、故障、大修后和灭菌失败后,应在生物监测合格的基础上进行B-D试验并重复三次,合格后方可使用。
环氧乙烷和低温等离子灭菌质量的监测
物理监测: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灭菌剂的浓度和时间等灭菌参数。
化学监测:每个灭菌物品包外应使用包外化学指示胶带,作为灭菌过程的标志;包内放置化学指示卡。当化学指示物变色不符合要求时.产品不应放行和使用。当出现三个以上包内指示物变色不合格时,同—批次的灭菌物品不应放行。
生物监测:每灭菌批次应做生物监测。
生物指示物用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放在灭菌器最难灭菌的部位。
生物指示物应在预处理之前放入被灭菌物品内或被灭菌物品包内。在灭菌周期完成后应立即将生物指示物从被灭菌物品中取出并进行培养,同时设阳性对照。
经36℃±1℃培养7天(自含式生物指示物按说明书执行),观察培养基颜色变化。
移植物应在生物监测结果为阴性时方可使用。
3.3 灭菌后医疗器械的监测:定期进行自我监测,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季度对存放有效期内进行抽样采样监测。
3.3.1 小件医疗器械如:缝合针、刀片等直接投入专用培养运送液试管内,送微生物实验室进行检测,无任何微生物检出为合格。
3.3.2 大件医疗器械如:血管钳、镊子、刀柄等用有无菌脱洗液的棉拭子反复涂抹后投入5ml的培养运送液试管内,送微生物实验室进行检测,无任何微生物检出为合格。
3.3.3 注意事项
被采样本表面积<100CM2取全部表面;被采样本表面积≥100CM2,取100 CM2。
采集样本及时送检,不得超过6小时。
质量控制过程的记录与可追溯要求
4.1 消毒供应中心应对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监测进行记录与追踪。记录应易于识别和可追溯、清洗、消毒监测资料的保存期限应≥半年,灭菌质量的监测资料存档并保留应≥3年。
4.2 清洗消毒、灭菌设备和操作的过程记录,包括每天机械清洗消毒设备的运行状况。
4.3 灭菌器运行参数及灭菌效果记录,包括记录每次灭菌的信息包括灭菌日期、灭菌器编号、批次号、装载的主要物品、灭菌程序号、操作员签名或代号等。
临床常见诊疗用品及环境消毒、灭菌管理措施 消毒因子的作用水平分类:
根据消毒因子的适当剂量(浓度)或强度和作用时间对微生物的杀灭能力分为如下四类:
灭菌――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胞)达到灭菌保证水平的方法:热力、电离辐射、微波、等离子体灭菌等物理方法,以及用甲醛、戊二醛、PPA、环氧乙烷、过氧乙酸、过氧化氢等化学消毒剂等化学灭菌方法(很多化学消毒灭菌剂由于对环境危害将逐渐被淘汰)。
高水平消――能杀灭所有病原微生物,除了细菌芽孢造成的严重污染 :热力、电力辐射、微波、紫外线等物理方法和含氯、二氧化氯、过氧乙酸、过氧化氢、含溴消毒剂、臭氧、二溴海因等。
中水平消毒――能杀灭分枝结核杆菌、生长期细菌、大多数病毒和真菌,但不能杀灭细菌芽孢:超声波、碘类(碘伏、碘酊)、醇类等。
低水平消毒――能杀灭大多数细菌,部分病毒和真菌,但不能杀灭分枝结核杆菌或细菌芽孢:季胺盐类(苯扎溴铵)、双胍类(氯己定)、植物类、金属离子以及机械除菌等。
*在医院消毒工作中不得以任何消毒或灭菌方法替代清洁过程** *去污染 = 清洗(用去污剂、更强调酶清洗)+消毒或灭菌过程* 清洁过程用或不用去污剂(用来去除残渣、血液,盐份等)对最终消毒或灭菌效果有重要影响,严格清洁过程可去除绝大部分微生物(90%的微生物存在于“肉眼可见的灰尘”),清洁过程尽可能主要依靠机械自动清洗或超生自动清洗机,以便于质量控制。
(二)医疗用品的分类(根据其对人体的危害性分): 高危物品――凡是进入人体无菌组织或器官内,或与破损的组织、皮肤、黏膜密切接触的用品:手术器械和用品、穿刺针、输血器材、输液器材、注射药物和液体、透析器、血液和血液制品、导尿管、膀胱镜、腹腔镜、脏器移植物和活检钳等。
中危物品――这类物品仅和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接触而不进人体的无菌组织内:呼吸机管道、胃肠内窥镜、气管镜、麻醉机管道、子宫冒、避孕环、压舌板、喉镜、体温表等。
低危物品――虽有微生物污染,但在一般情况下无害,只有当受到一定量的病愿微生物污染时才造成危害的物品:一般诊疗用品(听诊器、血压计)和生活卫生用品。
(三)选择灭菌、消毒方法的原则:
必须遵循安全、经济、有效、无害化(对人和环境)原则即: *首选物理方法(压力蒸汽灭菌),尽可能不用化学方法*
*必须符合杀灭微生物的标准*
*安全性高(在一般或特殊场合)费用低,环境污染少* 必须具备可供操作及管理的质量控制标准*
任何消毒器械或消毒药剂厂家说明不能代替消毒技术规范* 高危物品――必须灭菌
中危物品――必须达中水平以上的消毒
低危物品――低水平消毒或一般清洁即可,但有或可疑受病原微生物污染时必须针对相应的微生物进行有效的去污染处理。
(四)常见诊疗用品及病房环境的消毒管理
①空气:一般诊疗环境强调清洁、干燥、通风,需行空气消毒环境按消毒技术规范要求消毒设施或消毒剂的使用进行消毒,特殊病例使用病房,终末处理用过氧乙酸1%水溶液加热熏蒸消毒,量以100ml/m3计。
②病房地面及物体表面:一般情况只进行日常清洁卫生工作,遇病人血液、体液及其他分泌物污染随时以有效氯消毒液1000mg/l擦试消毒,遇特殊传染病按《常见传染病消毒隔离措施》要求处置。
③诊疗室地面及物体表面:除做好日常清洁工作要求外,物体表面每天治疗前后以有效氯消毒液500 mg/l擦试处理。
④血压计:一般情况只进行日常清洁卫生工作,袖带遇病人血液、体液及其他分泌物污染在保持日常清洁基础上以有效氯或溴消毒液500 mg/l浸泡30分钟后清洁凉干备用,血压计以同样消毒液擦试消毒。
⑤听诊器:日常清洁的基础上以有效氯消毒液500 mg/l浸泡30分钟后清洁凉干备用。
⑥体温表(腋温):日常清洁的基础上以有效氯消毒液500 mg/l浸泡30分钟后清洁凉干备用。
⑦氧气湿化瓶及其管道;病人一用一消毒,连续使用者每日消毒一次,送集中消毒供应室统一处理(或以有效氯氯消毒液500 mg/l浸泡30分钟后)清洁凉干保存备用。
医院感染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管理措施
(一)医院获得性肺炎预防控制基本措施(试行)
医院获得性肺炎(HAP),又称医院内肺炎(NP),是我国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尤为严重。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和我院的具体实际,为有效预防医院获得性肺炎特订本措施:
1、医护人员在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必须遵循我院手卫生制度和采取必要防护措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正确管理病人体位,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45°;
3、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用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4小时一次;
4、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早期下床活动;
5、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6、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7、建议使用可吸引的气管导管,定期(通常每小时)作声门下分泌物引流;
8、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则应及时
更换;湿化器添加水可使用蒸馏水,每天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清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防止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
9、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10、其它呼吸机及相关配件的消毒:按照《消毒供应室管理规范》、《消毒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操作技术规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及有关产品使用说明书执行;
11、消毒呼吸机外壳、按钮、面板,使用75%酒精擦拭,每天1次,有污染随时消毒;耐高温的物品如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金属接头、湿化罐等,送供应室清洗消毒,干燥封闭保存。不耐高温的物品如某些材质的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等,应选择高水平消毒方法,如2%戊二醛、氧化电位水、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等浸泡消毒,流动水冲洗、晾干密闭保存。也可选择低温等离子或环氧乙烷灭菌处理。
12、不宜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来预防HAP/VAP;不必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毒。
13、尽量减少使用或尽早停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包括H2受体阻滞剂如西米替丁和/或制酸剂;
14、对于器官移植、粒细胞减少症等严重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应进行保护性隔离,包括安置于层流室,医务人员进入病室时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严格无菌操作等;
15、医务人员包括护工应该定期参加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学习培训。
(二)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控制基本措施(试行)
尿路感染(UTI)是第三位常见医院感染类型,75%~80%与留置
导尿管相关。为有效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特制定以下控制措施:
1.插管前准备与插管时的措施:
(1)严格掌握导尿和留置导尿管的适应症,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医务人员在进行导尿时应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操作或护理前后均应洗手或手消,插管时戴无菌手套,插管前,使用消毒剂消毒会阴;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得使用;
(3)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通常成年男性选16F,女性选14F;
(4)规范手卫生和戴手套的程序;
(5)常规的消毒方法:用碘伏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程序如下: a)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洗净包皮及冠状沟;b)女性:先清洗外阴,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6)插管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尿道粘膜损伤;
(7)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2.插管后的预防措施
(1)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如要留取尿标本,可从集尿袋采集,但此标本不得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
(2)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需要更换导尿管;(3)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4)导尿管应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还需消毒;
(5)患者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
(7)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8)长期留置导尿管病人,定期更换导尿管(1次/2周)和集尿袋(2次/周);
(9)疑似出现尿路感染而需要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先更换导尿管;(10)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量避免长期留置导尿管。3.其他预防措施:
(1)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宣教;
(2)定期公布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UTI)的发生率。
(三)外科切口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试用)
手术切口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医院感染的一种主要形式,严重影响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的预后。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和我院的具体实际,为有效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特订本措施:
1.手术前措施
(1)尽量缩短术前住院日。住院前做好相关疾病必要的治疗,再住院等待手术。择期手术前,如果存在手术部位以外的感染,应尽可能待此感染治愈后再行择期手术。
(2)手术前一天晚上,建议病人应用肥皂洗澡或淋浴。如果需要
去处毛发,应于手术当日采用剪毛或用脱毛剂去除毛发,不应采用剃毛方法。
(3)严格手术区的皮肤消毒,消毒区域应足够大以备延长切口或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
(4)除了手术区和需要麻醉用药和麻醉维持的区域外,病人所有部位均应覆盖无菌手术巾。
(5)手术室环境要求
① 手术室地面、墙面、仪器表面有血或其他体液污染物时,在下次手术前用认可的医院消毒剂清洁受影响的区域。
② 在污染的或污秽切口手术后不要实施特殊的清洁切口手术,应关闭手术室进行消毒。
③ 用认可的医院消毒剂在每天最后的手术后或晚上对地板、物表进行消毒。
(6)手术室人员准备
① 进入手术室的所有人员严格洗手和手消毒,按照规定更换鞋、衣、裤、帽、外科口罩;
② 直接参与手术的所有人员必须穿无菌手术衣,严格进行外科手消毒,戴无菌手套;
③ 有可传染的感染性疾病症状和体征的外科人员,应尽量避免手术,待疾病治愈后恢复工作;
2.术中措施
① 手术时应该保持手术无菌区的无菌状态,严格无菌操作规程; ② 在放置血管内装置(如中心静脉导管)、脊髓和硬膜外麻醉导管,或在配制和给予静脉药物时必须坚持无菌原则;
③ 尽可能使用单股不吸收缝线缝闭切口皮肤,使用可吸收缝线缝闭皮下组织各层。对清洁污染、污染和污秽伤口,最好使用可吸收缝线缝闭切口;
④ 术中按照手术原则操作,尽量避免损伤组织或形成血肿;注意缝合切口时要避免遗留死腔;
⑤ 如果外科医生认为外科部位严重污染(Ⅲ级和Ⅳ级)时,可延期缝合皮肤或敞开切口待二期缝合。引流须从远离手术切口的另外部位戳口放置引流并尽早拔除引流。
⑥ 应尽量减少手术过程中进入手术室的人数,避免不必要的走动和交谈。
3.术后措施
① 用灭菌敷料保护术后切口,敷料渗湿后应立即更换,须注意无菌操作。
② 在更换敷料前后、与任何外科手术部位接触前后均须严格执行手卫生;
③ 抗菌药物要合理应用。4.其他预防措施:
(1)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宣教;
(2)定期公布手术切口感染(SSI)的发生率。
5.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应该按照卫生部和医院关于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相关原则、规范执行。
(四)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预防控制基本措施(试行)血管内留置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重症监护室(ICU))。因导管插入、护理等不当,导致导管相关
血流感染(CRBSI)十分常见,部分病人因此而死亡。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和我院的具体实际,为有效预防CRBSI,特订本措施:
1.插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
(1)严格掌握适应证,除非有医学指征,否则避免导管插入,并尽早拔除,一次性使用导管不得重复使用;
(2)所有静脉置管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和手卫生,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应洗手或手消毒;
(3)插管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
(4)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5)选择合适的导管,尽量使用单腔导管和抗微生物药物包裹的导管;中心静脉插管应尽量选用锁骨下静脉,外周静脉插管应尽量选用上肢静脉;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
(6)规范消毒穿刺部位皮肤;
(7)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2.插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
(1)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部位;(2)妥善固定导管,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1天/次,专用贴膜可至3-7天/次,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随时更换;保持局部皮肤清洁;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洗手;
(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5)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避免导管浸入水中;(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8)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9)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3.其他预防措施
(1)医务人员应掌握有关血管内导管尤其是中心静脉导管和周围动脉导管的使用、插入方法、维护方法,接受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
(2)开展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监测(目标监测),监测结果上报医务处,反馈科室。
浅析检验科院内预防感染的措施 篇7
1 PICC置管室医院内感染相关因素
1.1 环境因素
置管室布局设计不合理、清洁卫生制度不健全, 在置管期间, 因患者血液、分泌物、飞沫、脱落的皮屑、一次性用物及医用垃圾处理不当等, 可造成置管室内空气及环境污染, 易造成交叉感染。
1.2 器械物品因素
PICC置管过程中使用的导管、血管鞘、导针套件、穿刺包、敷料等器械物品若消毒达不到无菌标准、包装破损、过期或存放中被污染, 将直接导致患者感染。
1.3 消毒剂及药物因素
置管中使用的消毒剂若达不到有效浓度、过期或污染, 使用的生理盐水、肝素盐水、麻醉药品等若包装破损、过期、变质或重复使用, 将造成患者感染。
1.4 护理人员因素
医护人员对医院内感染防控意识淡薄, 不能严格执行PICC置管室消毒隔离制度和置管操作规程、不采用标准预防和安全操作防护措施, 或因技术不熟练而致患者多次穿刺、局部组织损伤或血肿, 增加了患者局部感染机会。
2 预防控制措施
2.1 环境管理
PICC置管室空间布局合理, 设置专用换鞋区和置管操作区, 室内配洗手池和干手设备, 每张床旁备快速手部皮肤消毒剂;室内空气每日定时通风, 予多功能动态杀菌机早晚各消毒1次, 每次2 h;物体表面每天用500 mg/L含氯消毒液擦拭1遍, 地面湿试清扫, 用500 mg/L含氯消毒液拖洗2次/天[2];垃圾分类处理, 医疗垃圾桶和生活垃圾桶均加盖, 分别放置不同颜色的塑料袋, 废弃物密闭运送到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点[3];严格控制置管室内人员数量, 非置管人员不得入内, 工作人员进入置管室必须戴口罩、圆筒帽、衣帽整洁, 患者在置管前先指导其沐浴、更换清洁患服并戴口罩后由工作人员带入;每月对置管室空气和物表进行细菌监测, 若细菌超标要寻找原因并及时整改。
2.2 器械物品管理
PICC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及各种敷料均由医院设备科统一采购, 受医院感染管理科监督, 所有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标准;置管尽量使用一次性用品, 并严格遵守《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规定》, 做到一人一物, 用完丢弃, 集中销毁;物品的存放按无菌、清洁、污染分类定位放置, 标签明显, 字迹清楚;每日设专人检查无菌物品有效期, 超过失效期者应重新消毒或丢弃。
2.3 药品及消毒剂管理
置管中使用的生理盐水、肝素盐水必须经双人核对, 以确保包装完好、无混浊、沉淀、变质, 并在有效期内使用;接触患者的麻醉用品坚持一人一用一消毒, 严禁重复使用;消毒液必须达到有效浓度, 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定期抽取样本监测, 并及时与相关部门反馈。
2.4 感染性疾病患者管理
患有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在置管申请单上要注明感染情况和感染菌种, 医护人员根据隔离管理制度, 合理安排置管时间, 并按标准预防采取相应防护措施, 置管后用品按隔离要求处理, 置管室严格终末消毒。
2.5 护理人员管理
在医院感染管理科及护理部的领导下, 制定严格的PICC置管室工作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 完善各级各类人员职责, 并严格按制度遵照执行, 与奖惩挂钩;科室成立感染控制小组, 并选责任心强的护理人员担当感染控制质控员, 每月定期、定点、定项目的对PICC置管室进行感染监测,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整改;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医院感染及职业安全防护相关知识培训, 以提高护理人员医院感染防控意识, 及时掌握最新知识和防护技能;置管室工作人员的配置都必须是经过专业培训、技术熟练的PICC专科护士, 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和置管操作规程, 护理部每年有计划安排专科护士外出培训学习, 并定期组织考核, 以不断提高临床业务能力。
2.6 护士职业安全防护
PICC置管室护理人员应强化标准预防和安全操作原则, 杜绝或减少医源性传播疾病。工作人员如皮肤有破损时应避免置管;进行置管操作前戴好口罩、帽子并落实手卫生, 然后戴上无菌手套, 穿无菌防水手术衣;操作中如发现帽子、口罩被溅污、手套破损应立即跟换, 若被服污染要做好标记, 装入密闭袋中, 送洗衣房置于专用洗衣机用消毒洗涤剂清洗消毒;正确使用锐器及锐器盒, 防止被利器划伤或刺伤;需要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如超声探头, 操作中要注意做好防护, 必要时以高效消毒剂擦拭消毒。
总之, PICC置管室护理人员应提高院内感染防控意识, 加强责任心, 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和置管操作规程, 按标准预防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在保护患者的同时, 也要保护护理人员自身, 使PICC置管室医院内感染发生率得到有效的控制。
摘要:目的 总结PICC置管室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及预防控制对策。方法 通过控制相关危险因素以达到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目的。结果有效控制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防护措施可以控制院内感染发生率。结论 提高PICC置管室护理人员院内感染防控意识并加强责任心, 是保护患者和护理人员自身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PICC置管室,医院内感染,相关因素,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LynnCH, HadawayB.Keepingeentrallineinfeetionatbay[J].Nursing, 2006, 36 (4) :58.
[2]卫军, 张丽, 靳莎莎.介入导管室的管理与感染控制策略[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18) :238-239.
妇产科院内感染的预防及处理 篇8
【关键词】 妇产科 ;院内感染; 预防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629-01院内感染指患者在住院期间所受的感染,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1],院内感染不仅影响治疗效果,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而且也给患者带来不良的后果。妇产科门诊患者较多,传播性疾病不断增加,再加上各种先进医疗器械的使用,侵入性操作增加,使妇产科成为院内感染监控的重点科室。本文对3000例妇产科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对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常见的感染部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对2009年 1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妇产科住院的3000例患者的住院病历、院内感染的个案登记表进行统计和分析。患者年龄22~75岁,平均( 47.2±3.9)岁,其中妇科1580例,产科1420例。
1.2方法:采用臨床前瞻性和流行病学回顾性相结合的调查方法,根据上报的院内感染的汇报表和住院记录,查看各个患者的院内感染个案登记表,根据各种化验结果按照《医院感染标准》判断是否为医院感染,从医院感染率、易感因素、感染部位等多方面进行讨论,比较,分析。
1.3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17. 0 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s) 表示,率和构成比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妇科和产科不同年份感染率的比较,见表1
表1妇科和产科不同年份感染率的比较n(%)
年份妇科产科总病例数感染总病例数感染200978037(29.87)70020(16.14)201080048(38.02)72020(15.97)2.2 妇产科感染与住院天数的关系 见表2
表2妇产科感染与住院天数的关系
住院天数(d)感染(n)感染率(%)构成比(%)<8190.6315.208~9210.7016.80>9852.8368.00合计1254.16100.00
3 讨论
3.1 院内感染的因素分析
3.1.1 年龄:从表3可以看出,50岁以上的患者感染率为1.67%,明显高于50岁以下的患者(P<0.05),说明年龄越大的患者发生感染的机率越高。主要是年龄越大,机体各项功能退化越严重,导致免疫力下降,因此容易发生感染。但由于产科患者年龄比较接近,因此患者感染的概率与年龄并没有显著关系[2]。
3.1.2感染部位:妇产科患者住院期间感染部位最多见的是泌尿道感染。在85例妇科感染的患者中,有53例留置导尿管。其中泌尿系统感染者28例,占妇科感染病例总数,32.94%。在40例产科感染患者中,有27例为留置导尿者,其中泌尿系统感染者14例,占产科感染病例总数32.50%,由此可见泌尿感染患者多数曾经有导尿史[3]。
3.1.3 易感因素:化疗在妇科肿瘤患者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化疗后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会导致患者的免疫力极度下降,这也是妇科患者感染的主要因素。患者通过黏膜和皮肤感染较多见,因此要做好基础护理。在产科医院40例感染患者中,有妊娠合并症的有12例。由于合并症的孕产妇会呈现出特殊的病理生理特点,因此对于这一类患者,应该根据疾病特点做好各项护理。
3.2 预防与处理:从本次统计分析看出,妇产科院内感染是由于多种因素所致,为了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可以对这些易感因素进行干预,制定出相对应的护理对策。无菌操作是预防院内感染的一项重要操作,它贯穿于整个医疗护理过程中。因此应该提升医护人员的无菌意识,从患者的健康出发,以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按章执行。通过改善病房环境、加强病房的消毒和管理制度,以达到降低呼吸道感染的目的。对患者实施插管术时,应严格无菌操作,以预防泌尿道感染的发生。对于易感患者,除加强饭后漱口和口腔护理等基础护理外,还应该对其进行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对其进行药物、饮食和保健指导,通过缩短住院天数预防并发症的进一步恶化,通过人性化的服务使妇产科感染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最终提高机体抵抗力,早日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1]易文华, 张永成, 张柔玲.医院感染经济损失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10) :1140- 1142.
[2]李贤卓,阳丽华,蒋海波等.老年医院患者5865例院内感染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4(22):111.
【浅析检验科院内预防感染的措施】推荐阅读:
浅析青少年犯罪以及预防措施08-28
检验科的医院感染管理11-17
浅析高校大学生篮球运动损伤原因及预防措施12-01
检验科感染管理总结11-28
浅析冤假错案的成因与预防08-26
浅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其预防手段05-24
浅析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与预防对策09-02
检验科整改措施11-30
浅析小学生班级管理的措施05-31
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