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医院感染危险风险评估

2024-12-08

检验科医院感染危险风险评估(精选13篇)

检验科医院感染危险风险评估 篇1

检验科医院感染危险风险评估

一、检验科危险因素

检验的标本具有传染性: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标本中含有不同种类的病原微生物,均具有传染性。

工作环境污染:每天频繁的接触大量标本及患者,特别是患有呼吸道疾病,肝炎、结核病等传染病,患者通过咳嗽、打喷嚏等会引起环境空气污染。标本处理不挡,如外溢、标本离心操作时形成的气溶胶等造成的空气、物表、地面污染。

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不严。

三、工作人员防护不到位。

四、物体表面及检验仪器污染。

五、医疗废物处理不当:

医疗废物未按分类收集,如采血针、吸管、针头等损伤性废物未用利器盒收集,与感染性混装,患者用后的棉签随地乱扔现象,直接造成环境污染。容易发生医院感染的。检验后废弃的标本,血、尿细菌标本,培养基、细菌鉴字条,药敏条;自动分析仪的废物是重要的传染源,若处理不当,易引起医院交叉感染。

针对检验科医院感染危险风险评估的防范措施

一、健全组织,加强管理: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配备专职人员,建立健全全院感染管理三级监控网络,完善管理制度,检验科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科主任负责,抓好医院感染管理落实工作。每日随查,每周定期检查,感染办抽查、督导,并定期考核落实工作。

二、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科室每月组织全科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提高认识,掌握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落实医院感染管理法规、制度、职责及工作流程,感染办定期培训,现场示教卫生洗手,个人防护用品的穿戴顺序,对新上岗人员要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岗前培训,考核合格方可上岗。使每位工作人员把医院感染管理控制工作落实于日常工作中。

三、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静脉采血必须达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微量采样必须达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皮肤消毒范围为5cm×5cm,消毒时,以穿刺点为中心,用碘伏由内向外旋转涂抹共2次,1个棉球只涂抹1次,检验报告单填写后经电子微波消毒后发放,避免交叉感染发生。

四、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用品,加强自身防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必须衣帽穿戴整齐,操作时戴口罩、一次性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严格洗手和手消毒,洗手按卫生洗手七步法,手消毒用速干手消毒液搓擦消毒,需用皂液流动水洗净。水龙头最好选用非手动开关。

五、保持环境、物品清洁:每日坚持常规消毒,每周彻底清洁消毒1次。室内空气,物体表面用紫外线灯管照射消毒每日2次,每次1小时,操作台面、采血台、检验接收窗台、门把手地面用含氯消毒液擦试每日2次。遇污染时随时消毒,如标本外溢,器皿破裂时,应立即用含氯消毒液洒于污染物表面,作用30分钟后再擦拖,然后将擦布或拖把浸于上述消毒液之内60分钟,冲洗悬挂晾干备用。

六、对各种污染的仪器消毒:对直接或间接触检验标本的器材均视为具有传染性,应进行消毒处理。显微镜、离心机、酶标仪、血细胞计数仪、生化分析仪、血气分析仪、冰箱、培养箱等局部轻度污染,可用2%碱性或中性戊二醛溶化擦拭,污染严重时,可用环氧乙烷消毒

七、医疗废物的管理: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和《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实施分类收集,专人运送,登记,按规定的时间、路线、运送,焚烧处理。对废弃的标本,如:尿、胸水等液体标本按1∶100,即1ml标本加入100ml含氯消毒液,搅拌后作用2小时入厕;各种实验室细菌标本培养基等,应高压灭菌后,装入黄色袋内专人运送焚烧处理,记录齐全。

检验科医院感染危险风险评估 篇2

资料与方法

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集35000例我院送检传染病检测标本, 进行结核、梅毒、艾滋病抗体检测, 以及戊型肝炎、丙型肝炎、甲型肝炎抗体的检测。

仪器与试剂:使用上海荣盛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乙肝标志物试剂, 以及上海科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艾滋病抗体、戊肝抗体、丙肝抗体, 检测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进行。使用胶体金方法检测甲肝抗体, 其中试剂由潍坊市康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使用由艾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 采用胶体金方法检测结核抗体。其中使用的仪器为TIANSHI-3型号的酶标仪以及IANXHI的洗板机。

方法:进行的所有检测项目均严格按照操作说明进行, 并且进行室内质控与阴阳对照。另外, 针对HIV初期筛选为阳性的标本由疾控中心通过实验确认。

结果

阳性率检验:共检验2013年2月-2014年2月的35 000例传染性疾病标本, 其中4 221例标本显示阳性, 阳性率12.06%。

不同传染病阳性率及分布状况:统计检测结果可知, 在检测的4221例阳性标本中30例结核, 248例梅毒, 19例艾滋病毒携带者, 4例戊型肝炎, 370例丙型肝炎, 14例甲型肝炎, 3536例乙型肝炎, 其阳性率分别为11.86%、1.03%、0.08%、1.54%、1.53%、3.18%、11.05%, 梅毒、丙型肝炎以及乙型肝炎占的比例较高。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标本广泛的分布在医院中。不同传染病的阳性率, 见表1。

讨论

检验科免疫实验室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场所。医院在很长一段时间比较重视免疫实验室经济、信息以及质量方面的管理, 忽略了医院感染方面的控制与管理, 给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构成较大威胁[1]。本文通过研究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感染病检测标本情况, 发现阳性的感染率较高 (12.06%) , 而且在医院中的分布较为广泛。

感染危险因素:统计分析免疫实验室医院感染情况可知, 感染危险因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 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检测工作接触到的患者体液、血液等, 以及标本外溢导致地面、台面、空气污染等。 (2) 工作人员未按照检测程序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而且接触的多数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传染病。例如, 患者在检验窗口打喷嚏、咳嗽等, 会通过空气感染工作人员。 (3) 使用的操作仪器, 例如生化自动分析仪、血细胞计数仪等, 由于其直接与传染标本接触, 也会因此被污染[2]。另外, 液体外溢、离心机离心过程中导致试管破裂等也会造成污染, 引起工作人员的感染。

控制措施:针对免疫实验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有效措施, 以供参考。 (1) 做好日常的消毒工作:要求免疫实验室工作人员采用含氯消毒剂对相关物体及空气进行消毒处理, 尤其对于具有明显污染痕迹的位置应及时使用消毒液进行消毒。具体操作为使用0.2%~0.5%过氧乙酸溶液或1000~2000mg/L的有效氯溶液喷洒污染物表面维持30~60分钟。 (2) 定期进行专业培训:医院应定期组织免疫实验室工作人员开展专业知识培训活动, 提高工作人员预防感染的意识, 使其自觉按照相关规范标准做好感染防治工作, 并做好自身防护, 例如, 操作前穿戴整齐, 并戴好衣帽。 (3) 定期对检测仪器进行消毒处理, 尤其是直接接触感染物标本的仪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培养箱、生化分析仪、血细胞计数仪等, 可使用戊二醛溶液或含氯消毒液擦拭相关位置。 (4) 重视医用垃圾的处理:一些痰液、脓、血液标本废弃不用时, 应使用防漏的垃圾袋装好, 送至指定的废弃标本存放处[3]。对于关节液、胸水、腹水、尿等一些液体标本, 经消毒处理后及时倒入厕所。

综上所述,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 可提高免疫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感染防范意识, 控制医院感染因素的传播, 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的几率, 保证检验工作人员身体健康。

摘要:目的:对检验科临床免疫实验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 并提出针对性控制措施。方法:2013年2月-2014年2月临床免疫实验室检测结核抗体 (TB) 、梅毒确诊试剂 (TPPA)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戊型肝炎病毒 (HEV) 、丙型肝炎病毒 (HCV) 、乙型肝炎病毒 (HBV) 、甲型肝炎病毒 (HAV) 共35 000例标本, 统计分析其阳性率。结果:经检验病毒及乙型肝炎患者共3 536例, 30例结核, 248例梅毒, 19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携带, 4例戊型肝炎, 370例丙型肝炎, 14例甲型肝炎, 其阳性率分别为11.05%、11.86%、1.03%、0.08%、1.54%、1.53%、3.18%。结论: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应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 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防护意识, 尽可能地减少职业暴露, 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关键词:检验科,免疫实验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 温太福.检验科免疫实验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控制措施探讨[J].中国医疗前沿, 2013, (14) :119-120.

[2] 叶巧国.临床免疫实验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控制探析[J].当代医学, 2011, (33) :25-26.

检验科医院感染危险风险评估 篇3

关键词:检验科 医院感染 原因分析 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60-02

1 检验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1.1 对感染认识不足,责任心不强,业务素质不高,目前检验科人员并没有得到相适应的医院感染方面知识培训,许多人员医院感染知识严重不足。工作中经常不戴口罩、帽子;接触感染性标本时不戴手套;在实验过程中用污染的手接电话;或在实验室内进食、饮水或吸煙等。每天下班时没有对手进行有效的清洗和消毒。

1.2 检验单的污染,检验单分为检验申请单和检验报告单,检验申请单由不同临床科室连同标本仪器送至检验科,如果检验申请单在不同科室被污染,这就将不同的污染源带到检验科,另外检验报告单在填写的过程中可能会通过污染的手或放在污染区域造成被污染,污染的报告单可能再次污染其他医务人员的手和检验科环境。

1.3 废物没按要求处理,检验科的废物应属于危险废物,应将其分类收集,以免造成实验室环境污染,另外患者用后的棉签随地乱扔现象,直接造成环境污染,也会容易发生医院感染[2]

1.4 清洁人员好奇行为,感染事故可因无知好奇行为而发生,如随意打开玻璃器皿或培养器皿等。因此,所有勤务人员应接受岗前培训。必须穿戴工作服和工作帽等,同时应使他们理解洗手和消毒的重要性。

1.5 自我保护意识淡薄,防护设施不全有德人员只重视本身的业务水平,自我保护意识淡薄;轻视对自己和患者的隔离;另外,洗手设备、通风设备不足;工作间在建筑设计方面存在卫生学上得缺陷,这也间接地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机会。

2 预防措施

2.1 强化知识培训,提高感染意识和专业水平。医院感染学时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其内容涉及到医疗工作的方方面面。检验人员不能仅仅局限在旧的知识层次上,应不断吸取新知识。使大家在意识上得到提高。确保检验工作者日常实用医院感染知识的不断更新。

2.2 完善和落实制度,规范消毒措施。检验科要制订《消毒隔离技术规范》并认真组织有关人员学习,实行责任到人,严格执行制度和规范,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如实验室每天对空气、各种物体表面及地面进行常规消毒。空气消毒用紫外线灯照射,各物体表面在每天上班前和工作结束后用消毒剂擦拭,并且要定期更换消毒剂的种类。

2.3 检验单的管理。检验工作人员在接触检验申请单时要戴好手套,检验报告单应进行微机化统一管理打印,工作人员接触检验报告单之前换手套或洗手,避免因报告单引起医源性感染。

2.4 严格划分工作区域。合理的区域划分有助于合理的作业流程,将科室内划分为普通实验区,生化实验区、免疫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区;按污染情况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这样可以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几率。

2.5 加强对勤杂人员的管理。对卫生勤杂人员进行岗前培训,讲解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如医院规章制度、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医用垃圾、生活垃圾、正确洗手法、消毒隔离观念、消毒液使用、感染性疾病预防等。使他们认识到保洁工作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的重要性。

2.6 规范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和医院废弃物处理。检验人员工作时,应衣帽整洁,严格遵守消毒灭菌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采血必须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整一片,对每位患者操作前洗手或消毒,对使用过的注射器、采血针、吸管、加样器吸头等医疗废弃物放入消毒桶内,经高压消毒后再做废弃物处理。无菌棉签、棉球等开启后规定使用时间,未用完的重新消毒灭菌后方可使用。

2.7 认真开展医院感染的监测工作。监测工作被认为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基石,在一项控制医院感染的方案中至少要把25%的努力放在医院感染的监测上。只有通过监测才能取得第一手资料,才能发现感染管理工作中各种问题和薄弱环节。为采取有效措施提供依据,并通过监测来评价各种措施的效果[3]

3 小结

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对各项制度措施的落实及不断改进和完善,不仅消除了各种危险因素,而且使每个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了医院感染的危害性,从而规范了操作过程,自觉提高了自我防护意识,更好地预防了医院感染的发生[4]。总之做好检验科医院感染工作,不但能保护好检验工作者自身健康,而且更好的预防病人的医源性感染。

参考文献

[1]甘慧芝,彭双七.检验科医院感染控制缺陷与对策[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4.3(1):7680

[2]张敏,李伟宏,刘利.检验科医院感染因素分析及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5):589

[3]韩传平,周丽,刘慧,等.全面质量管理用于医院感染管理的效果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7):656-658

检验科医院感染危险风险评估 篇4

【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医院感染与护理行为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引起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因素。结果:传统的护理工作程序是造成病室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护士操作的规范性、医务工作者自身的健康、各种侵入性操作、消毒隔离等问题都是造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关键词】新生儿;医院感染;护理行为

早产儿、低体重儿、窒息、吸入性肺炎是新生儿病室收治的新生儿危重疾病 需要在特定区域进行监护和治疗。由于新生儿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能力不足和各系统发育不成熟,其免疫功能低下,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弱,容易受病原体侵袭,易发生院内感染。

常见所致新生儿感染的部位是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等 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绿脓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霉菌等。会危害新生儿康复,甚至导致新生儿死亡[1]。因此加强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控制的管理和护理,有效的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更好的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一、新生儿病室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1.1空气污染

新生儿病室是近年来逐渐被医院重视和分支出来的科室,存在许多建筑布局及功能不合理的问题。尤其是基层医院,新生儿室房间过小、过于密集。新生儿床单元占地面积不足3㎡,陪护探视人员多,病室人流量大,使病毒及细菌在空气中悬浮使室内空气受到污染监测,空气菌落在733cfu/m3,并有霉菌生长。

1.2医疗用品污染

用于患儿的器械 :听诊器、体温表、小儿喉镜、新生儿气管插管、氧气湿化瓶等,会因操作不严密受污染,以致发生医院感染,经监测听诊器、小儿喉镜、氧气湿化瓶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清洁消毒和更换,细菌培养结果均显示为菌落超标。使用时间24小时。

1.3婴儿暖箱污染

早产儿、低体重儿、低体温新生儿、置于暖箱内。由于培养箱内较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加大了置暖箱中的新生儿感染的危险性。对连续使用的暖箱操作窗及圆窗塑料套物体表面细菌培养,菌落超标,有霉菌生长并于水槽、水杯的入口处监测出绿脓杆菌。

1.4非医疗用品的污染

新生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婴儿床垫、毛巾被、澡具等用品的污染也是造成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于婴儿床垫物体表面监测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以致婴儿脓疮症皮肤感染的发生。奶瓶、毛巾置消毒柜内做消毒和保存。经监测有细菌超标生长现象。

1.5医护人员手的污染

医护人员手也是造成新生儿院内感染的一个主要途径。是接触传播的一个重的环节 于婴儿沐浴室护理员手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故医护人员在接触新生儿时,做好手卫生是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2]。

二、致危险因素的原因

2.1病室内空气质量不合格的新生儿室过于密集

陪护及探视人员流动次数多 会带来更多的细菌污染。加上紧闭门窗、室内空气不流通是造成空气污染发生新生儿呼吸道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

2.2医院感染意识淡薄

医务人员如对控制医院感染的认识不足、忽略一些看似细小的环节,往往形成通过医疗用品及手的传播途径。比如:听诊器、手的污染、致病菌可通过这些外源传播。

2.3婴儿暖箱使用后未及时清洁消毒

婴儿暖箱培养完婴儿后,不及时清洁和消毒、经监测水槽排水管、水杯细菌培养出绿脓杆菌。也是导致新生儿道感染的一个重要原因。

2.4新生儿用品置消毒柜内消毒和保存的误区

消毒柜其温度并不能达到灭菌的要求,监测其内毛巾及消毒柜内壁有大量细菌生长与存在医院感染危害。

三、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管理及护理措施

目前新生儿医院感染已引起医院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和有效管理。其有关新生儿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医疗用品及非医疗用品、消毒、灭菌隔离 婴儿暖箱及时有效的清洁和消毒、监测和护理措施,对预防新生儿医院感染,保证医疗护理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其管理及护理措施。

3.1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针对呼吸道的感染因素,加强对新生儿呼吸道的护理管理,保持新生儿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利于痰液流出,吸痰时动作要轻柔、防止粘膜损伤。吸氧时每4小时更换氧气湿化液,鼻腔内有粘液用消毒棉,花轻轻擦去,喂养过程中动作应缓慢避免误吸。

3.9皮肤护理

新生儿皮肤柔嫩,易擦伤感染应保持新生儿床垫、毛巾衣物洁净、干燥、无渣屑,每天清洗,防止肛门周围的粪便污染阴道及尿道皮肤,褶皱处扑上适量婴儿用品,婴儿用品一婴一用一更换,避免交叉感染。

4.0脐部护理

脐带脱落前应保持局部干燥。每日检查脐带有无渗血和脓液,涂以75%酒精消毒用无菌辅料覆盖。[3]

四、严格执行

无菌技术操作,医务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提高产科技术,预防产科并发症,减少侵入性操作,避免外源性感染。

五、加强监测、监督管理机制

监测和监督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每月定期监测手术室、产房、婴儿沐浴室、母婴同室、新生儿病房空气及物体表面,尤其是加强对婴儿暖箱的细菌监测,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反馈、及时整改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

六、结论

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与护理工作关系密切,增强感染控制的意识,严格感使感染率控制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检验科医院感染危险风险评估 篇5

【摘要】医疗中感染问题一直是困扰医学界的一个难题,院内的交叉感染是引发多种感染性疾病、减慢康复速率、增加患者死亡率的主要根源。由于医院中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放化疗的大力开展以及内科介入疗法的广泛应用,使得院内感染人数日益增多。临床上微生物的检验主要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方面,切断这三个方面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能有效降低院内感染的概率。现针对临床微生物检验对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价值进行讨论。

【关键词】临床微生物;检验;感染检测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213-01

引言:医院感染的发生包括3个重要的环节,即传染原的存在、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每个环节都和微生物学检查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医院感染的发生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外源性感染(系指由患者本身以外的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内源性感染(系指由患者本身携带的微生物引起的感染)。要对不同类型的感染作出正确的诊断,必须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因此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在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消毒灭菌效果评价以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常用微生物检测技术

目前常用的微生物检测技术有显微技术、染色技术、分离纯化技术、微生物鉴定技术、细菌诊断技术、聚合酶技术等几大类。

1.1 显微技术

显微技术是微生物检测中常用的技术之一,包括普通光学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相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多种设备,在不同的检测需求中所运用的检测设备并不相同。显微技术是微生物检测中最为简便,操作最为容易的检测技术之一,但检测结果准确度和检测控制较差,直接观测的结果有可能会产生极大的误差。

1.2 染色技术

染色技术则是对微生物细胞进行染色后,对微生物进行观察检测的一种技术,不过由于染色后微生物标准基本是死的,其形态和结构会在染色过程中发生一定变化,无法切实反应出活细胞的真实情况,因此通常只作为辅助检测手段。在实际操作中,整个流程也较为繁琐,染色、脱色都需要严格控制,否则将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1.3 分离纯化技术

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通常是杂居混生的,在微生物检测中需要对混生微生物群体进行分离纯化,以对纯微生物进行检测的技术,分离纯化技术常用于菌种鉴定中,分离纯化技术是微生物检测的一项重要技术,是微生物检测的重要基础。

1.4 其它技术

在微生物常规检测中,通常对微生物进行形态结构、培养特性方面的观察,再利用化学反应来测定微生物的代谢物,以鉴别一些形态和其它方面不易区别的微生物,以更好的进行微生物分类鉴定。近年来,在环境监测中,微生物检测技术运用方法较为广泛,如运用细菌总数和粪便污染指示菌监测水质,运用发光细菌检测环境有毒物质,运用水中藻类生长量监测水质或物质霉性等等,这些方法都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操作手段和检验标准,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

2.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的运用

2.1重视原始标本直接涂片的诊断价值

原始标本涂片检查不仅对微生物检验全过程起着导向作用,还可快速为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在细菌培养过程中,受细菌生长缓慢且培养特异性的制约,不能快速回报结果,可通过细菌培养前对标本进行涂片镜枪,包括未染色湿片位相显微镜观察和染色标本片检查,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快速提供诊断信息,对一些感染性疾病特别是急重症感染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例如无菌体液如血液、胸腹水、脑脊液等的阳性标本可直接根据涂片细菌形态和染色特征快速回报临床,指导其经验用药,显微镜形态学在细菌鉴定中体现的价值远甚于此,但是由于目前自动化仪器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临床似乎有忽视形态学检查的倾向,同时,由于缺少模式菌株形态学图谱,以及鉴定镜下形态需要丰富的经验,更使得显微镜形态学检查在各医院开展困难重重,这就需要每一位检验工作者从态度上给予高度重视,平时苦练基本功,善于总结归纳。此外,相关机构应尽快建立形态学检查的标准方法,使临床有据可依,真正体现显微镜形态学的应有价值。

2.2发展快速准确的诊断技术

对于发病率和病死率很高的感染性疾病,特别对那些体外难培养的病原微生物,临床迫切需要快速且准确的诊断方法。目前血清免疫学、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基因芯片和多肽质谱分析等技术在微生物领域的应用,提高了疑难病原确诊率。由于条件限制一些前沿技术很难在基层医院开展,如何更有效地提高此类医院对感染性疾病的快速诊断水平,是摆在每一位微生物检验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

2.3做好细菌药敏试验标准化

加强药敏试验标准化和规范化是获得药敏试验准确性的关键。首先,准确的药敏试验需要合格的药敏试剂和标准的试验方法。目前国内许多医院的微生物室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该方法是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公认的药敏试验方法,但较易受纸片质量、M-H琼脂厚度和菌液浓度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欲得到准确的药敏结果,必须进行严格的室内质量控制,保证药敏纸片以及M-H琼脂等的在控状态,同时也应充分了解K-B法的局限性,对于不能使用此法进行检测的菌株,应参照CLSI推荐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法检测;其次,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者应注重自身业务能力的培养,随着临床对细菌耐药性认识的不断深入及新的抗感染治疗药物的层出不穷,古老的微生物学重新焕发了光彩,如何更好地了解细菌药敏试验,需要微生物检验工作者不断地增加知识储备,积极参加本专业学术交流,掌握细菌药敏发展的新动向,积极参加室间质量评价,提高检验技术水平。

结束语

微生物检验技术正朝着简便、高效、快速、自动化方向发展,许多新的检测技术还在不断涌现出来,除了上面介绍的技术,还有代谢学技术、传感器技术、流式细胞术、基因探针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等等。每种检测技术都有其优缺点,研究检测人员应该根据不同的检测目标,不同的实验环境及条件,选择适当的检测方法,进一步地,还可以将不同的技术结合起来比对、使用,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帅丽华,胡志坚,孙晓红,周会祥.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保证和持续改进[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2(05)

[2]兰燕.临床尿标本微生物检验采样过程存在的问题与控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05)

产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护理对策 篇6

关键词: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护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自2012年5月至2013年2月收集的700例不同医院的病患资料进行医院感染的危险性因素分析, 并采取相关护理措施控制感染率。在我院收治的患者中, 有50例患者出现妇产科感染现象, 其中呼吸系统感染患者有23例, 消化道感染患者有15例, 手术切口感染患者有8例, 其余因素感染患者有4例。我院收治患者年龄在21~45岁, 平均年龄为 (28.12±3.48) 岁。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资料回顾法以及统计学等方法对妇产科院内感染患者进行统计, 并分析患者年龄、住院时长、手术类型、感染类型等相互之间的关系。

1.3 统计学分析

首先进行数据分析, 选用的软件为SPSS17.0。其次采用假设检验方法即卡方检验进行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再次应用Student t检测方法进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最后检测P值, 如果P值<0.05, 那么数据之间存在差异性, 说明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我院发生感染的50例患者中妇科感染人数为32例, 感染率为4.57% (与调查资料相比) , 产科感染人数为18例, 感染率为2.57% (与调查资料相比) 。妇科患者感染的患者年龄多集中于40岁左右, 而产科患者感染率则与年龄无关。

3 讨论

3.1 妇产科医院感染类型

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手术切口感染是妇产科医院感染的主要类型。妇科在实施全麻手术的过程中, 会因气管插管的留置损伤呼吸道, 产科则会因空气不流通, 外界人员接触过多导致产房内空气混浊, 从而导致患者呼吸道感染[1]。在妇科中, 女性尿道比较短, 且距离肛门与阴道较近, 因此容易在排泄时被粪便以及尿液所污染, 从而使尿道受到感染, 妇科手术中留置的尿管也会对患者尿道黏膜造成损伤, 因此在妇产科护理过程中必须重视留置尿管的时长问题[2]。

3.2 妇产科医院感染因素

妊娠合并、留置导管、住院时长的增加、患者自身免疫力降低、应用呼吸机过程中卫生工作不到位、患者情绪低落等均是引发妇产科患者出现医院感染的主要感染因素[3]。

3.3 护理对策

(1) 提高护理人员防治感染的能力:a.提高意识。护理人员在进行防治护理的过程中, 必须提高医院感染防控的意识与责任, 通过学习《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规范, 从而提高防治感染的认知。通过加强护理人员的素质,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进而对相关感染因素加以控制, 从而提高护理效果。b.护理计划的调整。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之前, 应该认真研究妇产科患者的相关资料, 并根据病例特点进行护理观察, 选择合适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 保障患者的安全性与舒适性, 在调整护理计划的过程中提高护理应用效果[4]。 (2) 术前的护理措施:在手术之前, 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改善, 并通过健康宣教等方式提高患者的防治意识。在手术准备阶段, 对患者皮肤进行清洁, 防止污染切口以及其周围的皮肤。 (3) 手术进行中的护理措施:在手术过程中, 通过采用无菌操作, 对患者呼吸系统进行护理, 保护手术切口, 适当处理排泄物, 从而提高护理效果。 (4) 术后的护理措施:术后, 需要做好通风措施, 定时定点对患者术后身体状况进行检查, 在更换切口敷料时, 需要对患者切口进行清洁消毒, 并按照无菌操作的规范对患者进行换药。

参考文献

[1]郭金凤, 杜慧, 侯向华, 等.妇产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2, 35 (6) :427-429.

[2]习改梅, 张平.妇产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慢性病学杂志, 2010, 12 (1) :80-81.

[3]胡向阳.综合性医院妇产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9, 22 (9) :1148-1149.

检验科医院感染危险风险评估 篇7

关键词:产科 医院感染 危险因素 产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15-02

在医院中医院感染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易增加医患矛盾,导致医疗纠纷。产科作为医院的特殊科室,对医院感染的科学认识、医院感染管理的有效加强、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医疗安全有效保障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对我院2010年2月-2012年5月收治的产科72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现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我院2010年2月-2012年5月收治的产科72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年龄在20-43岁。

1.2 方法。依据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内容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年龄、手术后患者感染部位、患者住院天数、发生医院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

1.3 诊断标准。医院感染诊断根据国家卫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医生、护士的记录及患者各种化验结果。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率。产科720例患者中20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2.5%。

2.2 医院感染部位分布。妇产科患者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呼吸道感染患者7例,占产科感染的35%;泌尿系统感染3例,占15%;消化系统感染3例占产科感染的17.5%;术后切口感染5例,占0.25%;宫腔感染2例,占10%。

2.3 产科医院感染与住院时间。产科未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住院天数平均为5.1天,医院感染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7.9天。

2.4 产科医院感染与危险因素。产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包括妊娠合并症,留置导尿患者,患者住院天数大于平均住院天数,肥胖的患者。其中妊娠合并症感染病例15例,占75%;留置导尿7例,占35%。

3 讨论

3.1 呼吸道感染。产科感染中呼吸道感染发病率最高,占产科感染的35%,多是由于患者分娩后,体制免疫力下降,体制虚弱,容易受到外界病菌的侵袭,容易导致呼吸道感染。产科患者由于旧习的原因需要关闭窗门,不能开窗通风,再者产妇产后亲戚朋友不断到医院探视,导致病房内空气污浊生成生物气溶胶,也会传染致病菌,从而引发呼吸道感染。

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产妇病房的消毒,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洁干净,注意产妇病房的环境改善,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在产妇病房区要注意坚持消毒隔离制度的执行,做到每天对地面及桌面的消毒,要用1000mg/L的有效氯溶液进行拖地及擦拭,注意病房的通风换气,对空气的消毒处理,保持病房内的清洁卫生,减少细菌数,防止产妇的呼吸道感染。对于行剖宫产的产妇在术后,由于麻醉、伤口疼痛等原因的因素,产妇在咳嗽受到限制或减弱时,极易发生肺部感染,要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必要时要进行雾化吸入从而稀释痰液,要减少空气污染,对陪护制度的实施要加强,减少对产妇的探视。

3.2 泌尿系统感染。产科手术一般留置导尿管的时间小于24小时。有导尿史的患者往往会出现泌尿系统感染。导尿是侵入性操作的一种,产妇手术后留置導尿管会对尿道粘膜造成损伤,导尿管的材料会刺激尿道黏膜在对产妇进行导尿管插入时对无菌操作技术的操作方法没有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方法进行操作,导尿管留置后护理人员的护理不当等,这些因素往往会引发泌尿系统感染,且留置时间越长,越容易引发泌尿系统感染。

防止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对于简单的手术要尽量避免导尿管的留置,在必须要插导尿管的情况下,要严格按照操作规则进行操作,动作要做到轻柔,尽量避免对尿道黏膜的损伤。在对导尿管材质的选择上要选择粗细合适的硅胶导尿管,从而减少对黏膜的刺激损伤。对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要减小分离和打开密封式导尿系统,对于无禁食、禁水的患者,在导尿管留置期间要鼓励患者多进水,增加尿量从而达到生理冲洗的作用,保持患者尿液引流的畅通,要防止尿液的倒流,要保持尿道口的相对无菌,对产妇要做好阴部护理,对产妇阴部、尿道口和导尿管要每日两次无痛碘棉球消毒,患者大便后要清洗会阴部及尿道口,防止大便细菌对泌尿系统的侵入,加强对产妇的观察护理,要尽可能早的拔导尿管。

3.3 手术切口。产科中另一个主要感染部位是手术切口的感染。产科中常常进行会阴部切开术。由于位置原因,会阴部靠近肛门容易被大便细菌侵入,产后恶露也是造成手术感染的主要诱因之一。所以,在产妇分娩过程中尽可能少的对会阴部行切开术,必须要对会阴部行切开术要对产妇进行严密护理:注意对产妇会阴部的护理清洗。要勤换卫生护垫,在便后要养成有前向后的擦拭习惯;叮嘱产妇家属对产妇进行营养加强,使之尽快回复机体抵抗力,促进伤后的尽快愈合。

3.4 产科医院感染因素。合并症是孕产妇的多发病,是因为孕产妇在妊娠期有独特的生理特点和病理特点,比如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或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的激素治疗等都有增加感染的可能性。

对于妊娠合并症患者,要根据产妇的疾病特点,认真做好各项护理,加强基础护理,摒弃传统习惯。加强对产妇口腔护理,养成餐后漱口的习惯。坚持对产妇会阴部的清洗消毒。

针对我院产科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主要的应对措施是:健全各项医疗规章制度,加强对手术室、手术器械的消毒,对医务人员及住院病房及时进行卫生学监测。加强对医务人员关于医院感染的宣讲教育,使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认识加强。认真总结和反馈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做到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注重对产妇进行人性化护理。

参考文献

[1]包甘芬.妇产科住院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特征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59-60

检验科医院感染危险风险评估 篇8

一.科室概况

1:专业组及工作分区

1)专业组:免疫、生化、血细胞、体液、微生物、真菌取材室、HIV;

2)工作分区:免疫、生化、血细胞部分在中心大试验室,体液、微生物、真菌取材室、HIV在边上小试验室;

3)任务:进行临床标本的检测、教学和科研;

4)人员组成:正主任检验医师1人正主任检验技师1人付主任检验技师1人主管检验技师1人检验士1人

2:实验内容

1)免疫学检测: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半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手工免疫血清学检测;

2)生物化学检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3)血细胞检测:血细胞五分类凝止血和血栓检测;

4)尿、体液:尿十项分析、显微镜直接镜检;

5)微生物检测:微生物常规涂片培养鉴定检验,细菌及真菌抗生素敏感试验;

二.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的因素与预防措施

1实验室危险评估

三、实验室其他危险评估

实验室还存在与能量形式有关的危害,如火、电等,这些危害发生率很低 一旦发生会酿成严重破坏,尤其是火的危害,所以也需作好这方面的风险评估,正确防护。

1.火的危害

在实验室中引起火灾的通常原因包括:

1.1 超负荷用电

1.2 电器保养不良,例如电缆的绝缘层破旧或损坏

1.3 供气管或电线过长

1.4 仪器设备在不使用时未关闭电源

1.5 使用不是专为实验室环境设计的仪器设备

1.6 明火

1.7易燃、易爆品处理、保存不当

1.8 在易燃物品和蒸气附近有能产生火花的设备

1.9 通风系统不当或不充分。

2.电的危害

电最常见的危害是由于短路引发火的危害。

1)超负荷用电

2)电器保养不良,例如电缆的绝缘层破旧或损坏

3)供气管或电线过长

4)仪器设备在不使用时未关闭电源

5)使用不是专为实验室环境设计的仪器设备

本实验室配制有多台大型仪器、还有离心机、水浴箱、震荡器、显微镜等小型仪器,每天都在运转着,还有照明设备、空气调节设备等,电气设备多,用电负荷大, 加上实验室每天都使用化学品,还有少量的易燃易爆品, 存在不可忽视的消防风险.根据实验室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防护措施.实验室在建设初始已将上述风险因素列入实验室安全建设范围,消防安全措施请医院消防部门设计,按要求配置消防喉、灭火器、设立消防安全员等, 使实验室风险降到最低。

3.防护措施

1)配备比间断电源;

2)所有电气设备在不使用要关闭电源;

3)按要求对使用电气设备维护保养。

4)医院电工定期作专业巡查,保证电路的安全。

5)设备科负责检测仪器的维护、保养安全检查工作。

6)按医院消防部门要求配置灭火装置,由保卫科定期检查消防装置的质量,并加贴封条。

7)各专业组每天在下半前填写日安全记录表,科室每月进行一次消防安全检查。

四、实验室实验活动风险评估小结及建议

本实验室有多项活动可能存在多个可能的潜在危险。接触的细菌、真菌、病毒等属于三类病原体,对人致病性低所以我们实验室为二级实验室可以从事细菌、真菌、甲肝、已肝、丙肝 检测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如下文件:

1·《检验科管理制度》

2·《检验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3·《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

试析检验科控制医院感染的对策 篇9

【关键词】检验科;医院感染;策略控制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508-01

众所周知,医院感染对于医患双方来讲都是很不利的。一旦发生此项事件,受害最大的应该是检验人员,因为他们每天都要跟患者交流,而且还要接触很多的感染源,像是血液、分泌物、体液等很多标本里都含有可以致病的细菌等微生物,导致感染的发生。作为整个医院感染的高危和监控区域,检验科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所以如何加强科室内的安全防护,增强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将是检验其控制医院感染工作的重点内容所在。关于此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对策入手:

一、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作为控制医院感染的具体对策来讲,检验科的首要工作就是制定有效的规章制度来指导约束工作人员。通过一系列安全管理制度、生物安全操作程序标准及一些可行的管理程序来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减少感染事件的发生;通过一些控制感染应急预案的建立,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通过持续的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的过程,使工作人员明确自身责任,掌握各种事件的处理方式,以应对各种复杂的感染状况;通过统一的工作守则,约束工作人员的形体,减少感染发生的可能性。

二、加强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

除了建立比较完备的规章制度外,检验人员有没有足够的安全防护意识对于医院感染的控制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在检验人员刚入职后,要对每个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有效贯彻落实医院方面关于此项工作的各种管理规范。技术守则和安全指导方法十分关键,应在培训中逐渐提高工作人员对于医院感染的各项认识。要督促和指导工作人员增强防范意识,在工作中一定要穿工服戴工帽,而且每进行一次操作必须换一次乳胶手套,进行静脉穿刺时一定要注意操作规范,遵守每个人都只用一根针,一个吸管的原则,止血带也应进行消毒后才能使用。还有其他的利器都应找到相应的专人负责,不能越权行使操作[1]。杜绝实验室内的一切与工作无关的活动,如进食、吸烟等。总之,所有工作要以尽量降低医院感染为前提而进行各项工作。

三、完善医院感染管理体系

防止医院感染情况的发生也取决于医院本身对此工作的重视程度。首先,医院领导应该高度重视医院感染工作,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体系,要将医院感染工作中的各项任务和指标清晰明确的制定出来,并分配给不同的工作人员进行具体实施[1]。其次,不管从人员的配备、资金的投入还是一切防护用品的购买等多条通路保持畅通,方便共组人员遇到问题及时跟上级沟通协调。最后,要指导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注意事项,优化工作流程,减少污染几率。而且要合理安排检验科的位置及其内部结构,要将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污染区进行分开管理。总之,为防止医院感染,应尽量完善其管理体系,以达到有效管理各项工作的目的。

四、重视消毒管理工作

由于检验科的主要职责是收集各种标本进行培养和提取其中的一部分物质进行检验,而这些物质中往往含有大量的治病因子,所以作为检验科来讲,必须重视消毒管理工作。工作人员要认识到消毒管理的重要性,在进行消毒工作时应严格按照既定操作流程进行各项操作,每天开窗让空气对流,保持室内的墙壁、工作台、地面彻底消毒,同时门窗及柜子把手也应该定期进行消毒工作,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备及很多的辅助工具在进行检验工作时要注重细节,减少不必要污染[2]。

五、慎重处理医疗废弃物

在检验科控制医院感染的对策中对于医疗废弃物的处理也是很关键的。通常在进行此项工作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2]。要对检验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弃物进行无害处理,应将生活垃圾同医疗垃圾做明显的区分并分开放置。平常用于检验工作的各项仪器在每次检验完后都应该进行彻底消毒,对于一次性产品如注射器、习惯等产品的选用上一定要注意其质量,而且在用完后应将其分开放置,放置污染。对于可以回收的物品一定要严格按照消毒程序进行,除此之外,应该对各项垃圾回收工作进行必要的等级,防止因为忘记而出错。总之,检验科要开展医院感染控制、管理的目标性监测,检验科全体工作人员在思想意识及工作能力上均应提高预防医院感染的觉悟,担负起与之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责任,不断提高医院感染管理及控制水平,尽量避免一些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是其主要目的。

六、规范检验人员手的卫生

对于检验人员来讲,手的作用极为重要,很多细菌都是通过手进行传播,所以对于经常接触细菌的工作人员来讲规范手的卫生非常必要[3]。有数据显示,百分之三十的医院感染都是由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而造成的,所以要维持良好的医院感染制度必须规范检验人员手的卫生,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和速干手消毒剂来规范操作,降低医院感染几率。

七、总结

综合全文,检验科控制医院感染策略对于医院和患者都非常重要,只有切实有效的控制好医院感染,患者才能得到更好的医疗保障,医院才会更好的运作。所以作為工作人员来讲,切实抓好此项工作,让以上的防止感染策略落到实处将是我们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潘桂芝吴慧.浅谈检验科如何预防医院感染[J].医学检验与临床,2011,(2).

[2] 程玲娟.浅谈加强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性[J].基层医学论坛,2011,(23).

检验科医院感染危险风险评估 篇10

1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网络, 配备了专职人员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业务院长主管, 每季度召开1次会议, 对管理工作进行审定和考评。专职人员不定期下科室督促、检查、监测、指导。检验科监控小组由科主任和1名科员组成, 负责针对本科室的具体情况, 制定并督促检查预防医院感染的制度落实情况及各项监测。

2 提高防范意识,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

科室每月组织业务学习, 利用电脑、黑板报、医院感染科下发的资料等形式宣传有关医院感染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 并派人参加医院每季度组织的医院感染及传染病方面的知识培训、考核以及每年举办一次的医院感染知识竞赛。

3 采血室控制感染对策

(1) 采血人员操作时穿戴整齐, 戴口罩、帽子、穿工作裤。 (2) 每天操作前后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操作台, 拖地。每天2次紫外线消毒房间, 每周五用无水乙醇擦拭灯管, 每半年监测1次灯管效果, 空气中细菌总数≤200 cfu/m3, 达到了消毒规范要求。每周五全科室进行大扫除, 保持全科室的清洁。 (3) 采血人员每采血一人后就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拭2 min, 再给另一人采血。每采血一人后更换静脉垫上的小毛巾, 并更换止血带, 分别将小毛巾和止血带放入2 000 mg/L含氯消毒剂中浸泡60min, 由专人进行清洗、消毒或灭菌。真正做到一人一巾一带。 (4) 一次性采血管、采血针的贮存管理:设专人管理, 专柜存放, 房间保持通风、干燥, 定期紫外线空气消毒, 物品存放于离地面30cm物架上, 按产品生产日期先后使用, 防止包装破损、失效。每日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擦拭贮物柜、拖地。 (5) 一次性医疗废物管理:每天由供应室回收, 进行无害化处理。 (6) 科室专职人员每日测试消毒剂的有效浓度, 以达到消毒效果。

检验科医院感染危险风险评估 篇11

关键词:医院感染,老年患者,基础疾病

医院感染成为长期住院重症老年患者直接或间接的死亡原因[1]。本文探讨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 为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为此对我院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 内科老年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内科老年患者1036例中, 男569例, 女467例。60~69岁 261例, 70~79岁 412例, 80~89岁 323例, >90岁40例。住院时间≥72 h, 绝大多数患者有多种基础疾病。

1.2 方法

对入院72 h 后发生院内感染疑似病例, 由内科医院感染管理网络人员、医院感染控制管理专职人员共同对所有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确诊为院内感染后, 由床位医师填写医院感染登记表, 上报到医院感染管理控制科。按统一表格逐个登记和按要求进行网上实报, 再由相关专职人员逐以核查每份病例。病例确诊除临床症状与体症表现外, 还需严格实施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经病原学证实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2001版》。

2 结果

2.1 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

出院人数1036例, 发生医院感染65例, 医院感染率6.27%, 发生医院感染81例次, 医院感染例次率7.82%。

2.2 医院感染部位分布:见表1。

2.3 医院感染年龄分布统计:见表2。

2.4 医院感染患者基础疾病:

81例患者中慢性支气管炎 (包括重症肺炎) 36例 (44.44%) 、心脑血管疾病17例 (20.99%) 、糖尿病8例 (9.88%) 、恶性肿瘤7例 (8.64%) 。医院感染81例次患者住院时间7~151 d, 平均38.7 d。感染患者送检标本中检出菌为:白色假丝酵母菌22株、铜绿假单胞菌10株、肺炎克雷氏菌8株, 大肠埃希菌5株。

2.5 抗感染药物应用情况

调查内科老年患者1036例中, 使用抗感染药物801例, 使用率77.32%, 治疗中使用抗感染药物病原学送检369例 (35.62%) 。医院感染65例中, 在发生医院感染前使用抗菌药物59例 (90.77%) 。

3 讨论

3.1 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

①本组资料显示, 随着年龄的增加, 感染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很多学者研究证实, 老年患者年龄在医院感染是危险因素之一[2]。相关理论也证实和支持这一看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 医院就诊患者中老年患者占相当的比例。从本组感染患者可看出, 感染率随年龄增大而明显增高。②感染率高: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并发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肺病、心脑血管疾病或肿瘤, 各脏器功能逐年减退, 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导致医院感染率增高。③感染缺乏特异性表现:老年人机体反应差, 感染者白细胞计数不高, 体温不升, 肝病患者肝、脾不肿大, 心血管疾病缺血或梗塞疼痛不明显, 出现一些所谓的阴性体征。且医院感染可与原有疾病形成恶性循环, 而加重患者的病情。

3.2 基础疾病是导致医院感染的首要因素

医院感染发病率与原发病病种及其程度密切相关。据有关文献资料报道[3]:下列疾病患者更易发生医院感染:心血管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本组医院感染81例次患者基础疾病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占到近一半, 心脑血管疾病约20%、糖尿病约10%、恶性肿瘤不足10%。本组资料统计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最高, 这与老年人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纤毛功能减退, 对异物的黏附和清除作用被削弱有关。泌尿道感染占医院感染第2位, 男性患者前列腺肥大以及女性患者因手术卧床留置尿管有关。加之老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肾脏功能减退、泌尿系结石或存在几种基础疾病。从而使这一特殊人群更易发生医院感染[4]。

3.3 病情牵延反复住院时间长致医院感染

老年人病情复杂、并发慢性疾病变多, 且常累及多个脏器, 比如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心脏病, 慢性肝病合并肾功能不全等。在我院住院患者中, 平均住院日仅为7 d, 院内感染率为3.2%, 院内感染例次率为3.4%。而老年患者平均住院日达到40.57 d, 感染率达6.27%, 医院感染例次率7.82%, 两者相比差异很明显。我院老年患者普遍住院时间都较长, 也是医院感染发生率高的原因之一。

3.4 老年患者使用侵入性操作多易引起医院感染

老年患者患心脏病、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大多心肺功能差。比一般患者侵入性操作多, 如脑血管意外患者需吸氧、人工呼吸机或气管切开易引起下呼吸道感染。此外, 老年人常因脑血管意外、前列腺肥大发生尿潴留, 留置尿管患者多。留置尿管易引起泌尿道感染的发生[5]。长期未能进食者需静脉输液或鼻饲饮食等致消化功能减退、全身营养状况下降, 以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易致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张常然, 刘霞, 谭妙莲, 等.3年医院感染流行这调查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5) :626-628.

[2]陆佩芳, 于志臻, 赵尚敏, 等.1840例老年病人医院感染前瞻性调查.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0, 10 (1) :41-42.

[3]朱士俊.现代医院感染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2.

[4]郑德泉, 董闽田.急性脑卒中836例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临床军医杂志, 2003, 31 (3) :45-47.

检验科医院感染危险风险评估 篇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7-02

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内收治的患者均为病情危重的年老体弱、免疫力低下或接受有创伤性检查与治疗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区域。CCU的医院感染问题是导致患者治疗时间延长、抢救失败、治疗费用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强CCU病室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严格执行洗手制度,根据病情合理使用药物,严格管理侵入性操作,保护易感人群,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途径,可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使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1CCU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

1.1患者因素

CCU患者大多病情危重,年老体弱且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反复住院治疗导致机体自身免疫力低下。卧床时间长,自身防御系统破坏,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而发生感染。

1.2环境因素

CCU内多位患者及探视人员共处一室,护士和医生也在CCU,使病房内人员流动过于频繁,室内通风不良,患者之间或医患之间易发生交叉感染。

1.3药物因素

长期使用抗生素,可使正常细菌菌群失调,有导致真菌感染的可能。长期使用降血脂药,可导致营养不良、消瘦、血中蛋白下降,降低机体的免疫力。

1.4医源性因素

医务人员无菌操作不严格及洗手卫生不规范,如操作前后未严格执行洗手制度,医务人员的手污染造成患者间的交叉感染。

2护理措施

2.1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让医务人员意识到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牢记自己的职责,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同时由医院的感染管理科的专职人员定时下科室督促、检查、监测,加强对科室医院感染的管理力度。

2.2加强CCU管理

每日定时通风换气,每次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的时间和人数,探视者需穿隔离服,戴帽子、口罩,更换拖鞋,有呼吸道感染症状的人员应避免人内。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流动。采用湿式扫床法可减少空气中尘埃,每日2次,定时使用空气消毒机净化室内空气,消毒机内过滤网每月清洁1次,可减少空气中的细菌,降低呼吸系统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另外,对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应进行保护性隔离,营养不良者可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增强抗病能力,尽量减少病房噪音,保持病室安静整洁,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休息和睡眠环境。长期卧床者,需定时翻身扣背,促进痰液排出,降低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医护人员严格掌握患者住院指征,控制住院时间。

2.3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无菌技术

2.3.1认真洗手,严格无菌技术

严格执行洗手制度,在进行每项操作前、后和进行治疗或护理不同患者前后都要认真洗手。医护人员的双手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认真、有效的洗手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

2.3.2药液应现用现配,避免阳光直射需持续静脉输入的患者,应每日更换输液器并注意观察输液部位。治疗车下层的生活垃圾(黑色塑料袋)与医用垃圾(黄色塑料袋)应分类放置,将用过的针头放入锐器盒内,注意自我防护,防止被针头刺伤。

2.3.3碘伏、酒精等消毒液应密闭存放,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

2.3.4患者床头柜和床单应每日用消毒液擦拭消毒,监护仪、氧气装置等禁止与其他床位交叉使用。患者转出或死亡后用移动式消毒机消毒床单,更换床单、被套,患者用过的抢救物品、器械以及生活用品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擦拭,避免交叉感染,做好终末消毒工作。

2.3.5CCU内的抢救物品和器械以及各种平面,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氧气表、吸痰器等装置消毒后保持清洁干燥,放入密闭的塑料袋中,标明消毒日期,如未使用需1周后重新消毒。使用后的仪器设备和管道应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消毒液应定时更换,每日监测浓度,确保消毒效果。治疗室内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每次60分钟,每周封室1次,每月进行空气培养,定期监测紫外线强度。

2.4留置导尿者,保持引流通畅

每日2次做好尿道口及会阴部护理,引流袋位置应低于身体水平,防止尿液逆流。倾倒尿液时引流袋的接头处不能与便器接触。无心肾功能衰竭者可多饮水,每日摄水量在1500~2000mL,以达到冲洗尿路的作用,减少感染的发生率。导尿管留置时间不易过长,如有异常应拔除导尿管,及时做导尿管和尿液培养,明确病原菌,给予敏感抗生素积极治疗。

2.5加强基础护理

每天为患者清洁面部及手足并保持会阴部清洁无味,每周要为患者剪指甲、洗头,为男患者剪胡须。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勤翻身、勤拍背,促进分泌物排出,避免皮肤压疮。病情重不能进食或进食少的患者给予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

2.6动静脉置管留置时间不宜过长,冬季4~7天,夏季3~4天。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血、渗液等症状,尤其是皮肤易感染者如糖尿病患者,如穿刺部位疼痛、肿胀,高度怀疑感染时需立即拔出导管,并将导管和血样送细菌室培养。

2.7各种侵袭性操作可造成机体防御屏障的人为破坏,给抵抗力低下的危重患者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机会,做好侵袭性操作后的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2.8合理使用抗生素,降低细菌耐药性,防止二重感染的发生。选择适合患者的降血脂药,用药期间需定时检验肝肾功能及血脂、血中蛋白的变化,防止因药物使用不当而引发的不良反应。

3参考文献

1刘芳,王雪慧,医护人员手指表面微生物的监测分析,职业与健康,2004,20(3):146

检验科医院感染危险风险评估 篇13

1 病例与方法

1.1 病例

2004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收治住院各种肿瘤患者428例,428例患者均接受过系统化疗,化疗后根据临床症状、体征、放射学及病原学检查,诊断医院感染者114例。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逐份查阅病历原始记录,对年龄、性别、诊断、化疗疗程、血常规、血生化、皮肤或黏膜溃烂、抗生素使用、各种插管、引流管等侵入性操作、感染部位、陪护感染、病原学检查结果、治疗情况以及住院时间等项目详细调查,填入统一格式表格内。将各项危险因素与医院感染的关系作单因素分析,计算其卡方值,以P<0.05为危险因素,以P<0.01为高度危险因素。

2 结果

2.1 本组患者与医院感染有关的因素

见表1。

2.2 肿瘤患者化疗后合并感染者的病死率

428例肿瘤患者中合并感染114例,感染率26.6%,其中20例有2个部位(2种类型)的感染;因感染死亡13例,病死率11.4%,见表2。

2.3 病原菌分布

对本组感染患者中46例患者的痰、尿、大便、血及分泌物做细菌培养获得了阳性结果,其中5例培养出2种病原菌,7例培养出3种病原菌,3例培养出4种病原菌。本组46例患者共培养出65种病原菌,其分布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年化、慢性疾病的增多,介入治疗和抗生素滥用使医院感染率有增高的趋势,文献报道,一般病种医院感染率约10%[1],肿瘤化疗患者则可达20%~40%[2]。感染率增高,不仅增加了治疗费用,而且影响了肿瘤的治疗,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据文献报道,感染已成为肿瘤化疗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及主要死亡原因之一,60%~70%的淋巴瘤、白血病患者,40%~50%的实体瘤患者死亡原因为感染[3]。经分析表明,低蛋白血症、皮肤或黏膜溃疡、各种侵入性操作、大量长期应用抗生素、住院时间长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而肺癌、白细胞下降、陪护感染是高度危险因素(P<0.01)。因此,预防至关重要。医院感染的防范对策较多,我们认为可采取如下措施:(1)做好入院宣教工作。宣教工作的目的是使患者了解感染的原因及危害性,感染的途径及一般防治知识,以便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做好防治工作。(2)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做好病室的管理。有资料表明,医务人员、探视人员的双手、鼻腔携带的细菌,都是重要的感染源[2、4]。因此,应当强调医护人员检查患者前先洗手、戴口罩,控制陪护及探视人数。(3)缩短住院时间,住院时间愈长,感染的机会愈多,因此,如有可能,化疗间歇应嘱患者出院休息。(4)加强支持对症治疗。肿瘤是消耗性疾病,加上治疗的影响,体质差,各种功能异常,易并发感染。加强支持对症治疗十分重要,如营养疗法,纠正低蛋白血症;防治皮肤黏膜溃疡;稀释痰液,解除呼吸道引流不畅;白细胞下降时,及时应用药物,必要时应用造血因子,缩短白细胞下降的时间,因为感染的发生不仅与白细胞下降的程度有关,也与白细胞下降持续的时间呈正相关[1];应用微生态制剂,改善菌群失调;必要时输注浓缩粒细胞、免疫球蛋白以提高免疫力。(5)合理使用抗生素,一方面抗生素是治疗医院感染的最主要手段,尤其是肿瘤化疗患者,因其抵抗力低,其感染多为混合型,常较严重,如不及时应用抗生素,80%的患者会死亡,而及时经验性应用广谱高效抗生素后,病死率下降了40%~70%[2、3]。因此,肿瘤化疗患者一旦出现严重感染征象时,应一边取痰、尿、血或其他分泌物送检,一边及时地按经验应用抗生素,要求广谱、高效、足量,待药敏结果回来后可根据情况调整。另一方面,抗生素会破坏正常菌群,导致二重感染,且使以后医院感染更易发生、控制更难。因此,要严格掌握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适应证;一般感染且有条件时要按药敏结果用药;疗程要适当,控制病情后即停药,不要长期应用。

参考文献

[1]吴春萍.我院近期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医学信息,2007,20(5):842~843

[2]吴春萍,王钟珍,肖小炜.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07,11(5A):396~398

[3]肖小炜.癌症患者细菌性败血症的诊治[J].现代诊断与治疗,1997,8(5):297~298

上一篇:慢性病示范区汇报下一篇:考研政治党的会议总结